时间:2023-07-10 17:33:4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on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in avoiding ICU nursing risk.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228 patients who was receipted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5, they were numbered according to the reception sequence,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table of random numbers, 114 cases in each group. It mainly includes: ICU condition monitoring, health education, compliance with doctor's advic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bservation group combined with previous clinical experience. It was analyzed ICU nursing risk, and through the basis to implement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in order to avoid nursing risk and eliminate safe hidden danger, then 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nursing risk events occurrence rat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2.63% of nursing risk events occurre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14.9%),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rsing risk events occurrenc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is low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pared with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ervice 95.6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3.33%,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Nursing quality in ICU nursing risk has good application effect, it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risk of nursing and promote friendly exchanges of each other,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it have meaning and valu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High quality nursing; ICU(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ing risk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发生相关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外的威胁患者人生安全及生命质量的事件统称为护理风险[1]。近年来,护理风险的防范意义已逐渐获得临床广泛重视[2-3]。其发生不但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预估的创伤,还会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利益及名誉造成损害[4]。作为护理风险高科室之一,重症监护室(ICU)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该科室医疗救治设备多,收纳患者病情具有急、危、重特点,因此,加强对该科室护理风险的防范,是减少医疗事故及护患纠纷的关键[5]。长久以来,医学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可靠的ICU护理风险规避方案。该文以该院接诊2014年10月―2015年10月ICU接诊的228例患者展开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优质护理服务在ICU护理风险规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ICU接诊的228例患者,按照接诊顺序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4例。对照组男46例,女68例;年龄21~63岁,平均(42.17±5.23)岁;原发疾病:急性颅脑损伤54例,重要脏器组织功能衰竭26例,败血症或中毒20例,其他14例。观察组男56例,女58例;年龄19~66岁,平均(42.57±5.38)岁;原发疾病:急性颅脑损46例,重要脏器组织功能衰竭36例,败血症或中毒18例,其他14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该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均符合ICU收治标准,已排除合并恶性肿瘤,临床基线资料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ICU常规临床护理,主要包括:ICU病情监护、健康宣教、遵医嘱护理、心理干预及并发症防护。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结合既往临床工作经验,分析ICU的护理风险,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并实施优质护理,尽可能规避护理风险,排除安全隐患,详情如下:①建设优质护理团队。组织成立优质护理团队、护理风险监控小组等,结合ICU患者个人病情与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操作流程,设置挤出护理内容,并分布应急处预案,要求团队成员熟记熟背,并按规定落实各项护理工作。另外,为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有必要制定相关责任制度,并将优质护理融入日常护理工作中[6]。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向护理人员灌输ICU风险相关知识,介绍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及内容,增强护理人员专科护理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促进整体护理质量的优化及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的强化。另外,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高效开展,可结合护理人员工作经验、职称、业务能力进行分层次培训。②积极转变护理工作模式。传统的ICU护理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护理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积极调整护理工作模式,合理分配人力、物料资源。为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和强度,可实施弹性排班制度[7]。针对夜间、节假日、突发事件及护理高峰期等时段,应灵活调动护理人员,在确保护理工作全面落实的前提下,减少非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强化基础护理的过程中,还有必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将人性化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诚挚关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基础护理工作精益求精,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时,应具有良好耐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患者疑虑,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获取患者信任,帮助患者清除不良情绪,建立和谐、友善的护患关系。③优化护理流程。建立健全的ICU护理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对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提高日常工作的便捷性[8]。ICU专科操作规范,包括各类并发症的监护及应急处理规范、各类医疗辅助器械的使用规范等。全面优化专科护理服务内容,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另外,有必要加强对急救药品及医疗器械的管理力度,结合ICU诊疗特点和相关规范,妥善储备、保管各类应急药品,并由专人负责管理。使用后应及时补充,定期对器械进行保养和规范,以确保ICU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化护理文书的书写,根据《护理文件书写实施细则》中的相关内容和ICU特点设计护理文书相关规范,要求护理人员书写规范,拒绝字迹潦草,严禁随意涂鸦、更改,全面提高护理记录书写效率和准确性,尽可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④护理期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众所周知ICU病房内大部分患者因各方面原因需留置各类导管,护理人员务必妥善固定导管避免管道受压、脱落。另外,考虑到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较差,病情危重,在此情况下,预防院内感染至关重要。因此,在开展各项临床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务必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消毒病房,通风换气,降低感染风险。⑤保持安静。由于ICU属于重症监护管理,对于患者的外部环境十分重要,如何为患者提供安静的养病环境,对于患者的康复意义显著,因此ICU重症监护管理必须要采取多种封闭管理。且由于ICU患者与其家属往往存在情绪激动的情况,甚至部分家属脾气暴躁,心理压力大,可能会导致其干涉医护人员正常工作,如果处理不及时,处理方式不正确可能会酿成护理纠纷,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鉴于此,ICU护理人员必须要明确,对患者及其家属要有耐心,积极回应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如实为告知病情与预期治疗情况,并为患者及其家属开展适合的心理护理。⑥持续质量优化。建立健全的ICU护理质量评估标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监控,不断改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项不足。重点加强高峰时段的护理服务质量监控,全面落实护理风险防控核心管理制度,通过全方位、细致化的规范性质量管理和护理服务,为各护理环节相关工作的妥善落实提供可靠保障。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院内感染、坠床、压疮等。护理结束后,发放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由患者对护理人员业务能力、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及住院环境进行评估,以了解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越满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风险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63%显著低于对照组14.9%,较对照组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95.61%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关键词】 ICU专职护士、肺癌手术、术前访视、优质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06-01
手术治疗是肺癌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作为一种强烈的心理应激,对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等多个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并通过心理上的恐惧、焦虑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动。而术后常规入ICU监护,病人全身清醒后,经常双手被约束带保护,带气管插管不能说话,身上带有有多种管道,环境陌生加上亲人也不在身边,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不能很好地配合各项治疗护理,甚至发生意外脱管等不良事件,从而影响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针对肺癌手术病人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护理过程中给予了相应的优质护理服务,通过专职访视护士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11月术后在ICU监护的肺癌手术病人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范围40~75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或者细胞学检查确证为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76例,小细胞肺癌44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肺癌肺叶切除术,无并发症和既往史。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人的―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专职护士培训(1)采用科内小讲课的形式,加强思想教育,加强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培养,让所有护士深刻意识责任制护理的意义,树立术前访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重要性的观念。(2)在医院护理部的领导下,定期组织院内相关专家进行培训科内护士的沟通能力,增强护士心理服务能力,使护士将心理学知识灵活应用于临床工作。(3)选择肺癌监护小组专科知识扎实的护士,利用帮带的教学方法,先跟随护师以上的高年资护士到胸外科病房进行术前访视,然后由护士进行访视,护士长或教学组长陪同考核,合格后才可单独进行访视。
1.2.2访视内容 对照组常规由巡回护士术前1d下午进行经验性内容访视,了解病人一般情况及病情,交代必要的注意事项。观察组由ICU专职访视护士持手术通知单及访视登记本,到病房查阅病历,了解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诊断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了解基本病情,包括术前生命体征、术前特殊用药、药物过敏史、过去史及各种化验、特殊检查结果,及介绍自己,介绍ICU护士长及肺癌手术监护组成员,拉近医患距离。介绍ICU环境、作息特点、探视制度。如果病人有需求,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陪同病人参观监护室的环境和仪器设备,让病人增加全感、信任感,减轻心理压力。告知病人术后各种管道留置的意义重要性、不适及配合要点,暂时保护性约束的意义,非语言交流方式,拔除气管插管前后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术后有效的咳痰方法,腹式呼吸、床上活动方法,术后疼痛的处理,肢体功能锻炼,术后饮食指导。与家属沟通并告知在术前多陪伴病人,探视时间按时看望病人。指导其如何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及时了解病人病情及配合治疗护理。我们将ICU环境制作成带文字说明的图片,将用物准备打印成小提示,将术后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制成宣传小册,让访视变得更加生动,方便病人理解和记忆,避免免护士的沟通能力不足影响访视的效果,节省了人力物力[1]。
1.2.3评价指标 (1)焦虑测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病人手术当日前30min进行测评,比较两者焦虑状态差异。(2)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配合情况及访视满意度。
1.2.4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资料,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l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3.1术前访视有利于提高护士自身综合素质 访视的实施需要ICU护士适应多重角色功能,增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护士的学习热情,促使护士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学习全新的护理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2]。
3.2术前访视降低病人的焦虑情绪通过访视,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护理理念。病人第一次进人手术室,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各种不同的仪器设备,对手术过程了解甚少,以及担心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疼痛不适,均可引起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3.4〕。这种不良的让病人增加安全感、信任感,减轻心理压力;面对术后的各种有创监护和治疗护理手段,可减少恐惧心理。帮助病人以良好的心身状态应对手术的应激[5]。|
3.3术前访视使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明显提高,术前访视缓解病人对ICU陌生和恐惧心理,改善病人术后被动地接受治疗护理的状态,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配合治疗护理。
3.4术前访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术前宣教,病人躁动减少,镇静剂用量减少,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病人能配合气管插管,撤机顺利,未发生1例气管插管、胃管、动静脉置管脱管,能配合肺部体疗。表2中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配合优于对照组。
3.5术前访视提高病人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通过回访,调查肺癌手术病人对ICU医疗护理的满意度。病人的满意度由90%上升到99%。通过术前访视,使护士掌握手术病人的病情、诊断、拟手术方案及心理状态,对所监护的手术病人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护士在术后护理中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并根据病人的不同需求实施个性化的护理,以满足病人在疾病信息、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的目的。同时,通过术前访视,促进了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使病人更能感受到护士的关怀,增强了病人应对压力的能力,提高了护理满意度[5]。
参考文献
[1]张烨.手术室优质服务在术前访视中应用[J].医药前沿,2012,2(1):161.
[2]马小芳,扬宝义,郭学珍。等.ICU术前访视对心脏患者术后护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7):108。
[3]张颖,周立.住院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信息需求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8):45-47.
(赤峰学院 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的:探讨更有效的ICU护理模式,以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达到护患均满意的效果.方法:对ICU护士的一系列工作模式作出了调整: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调整ICU护士工作岗位、注重人文、运用PDCA质量管理模式、细化分级护理、追求真正做到“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结论:ICU护理模式的转变不但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达到双赢的满意度.
关键词 :工作模式;ICU;责任护士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75-02
ICU护理工作特点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护与急救设备,集中了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任务;护士既是先进仪器的使用者,又处于抢救病人的第一线;护理质量的优劣是ICU救治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一,响应卫生部2010年在全国系统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就ICU优质护理模式转变提出一些见解与广大护理人员探讨.
1 强化责任制整体护理,分工明确
责任制整体护理是由一种护理工作制度和组织形式,实行由一位责任护士对病人全面连续性护理,使病人得到个体化的整体护理.要求护士为病人提供连续、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
要求患者入院有人迎接,住院有人管,出院有人送.丰富服务内涵,让护理工作更加的贴近患者,贴近临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病人为中心,要求从病人入院到出院均由责任护士对病人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由责任护士评估病人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才能实现连续化和延续化的护理,才能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增强了护士的成就感,密切护患关系.
2 优化护理工作模式
2.1 护理记录文书简单化
采用表格化护理记录单,既大大减少了护士用于书写的时间,又将与护理相关的重要信息纳入模版中;对各类护理记录表进行了简化,使护士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与患者加深沟通和交流,为患者提供真正的优质化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要求的同时,达到了护理的最终目的.
2.2 注重人文关切
2.2.1 人文关切探视制度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防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孤独心理是病人常见的心理.本着“以为患者服务为中心”,令患者家属安心、患者满意的宗旨,每周一次1小时探视改为每日固定1小时探视,探视时间床旁只允许有一位家属.进入ICU时,向家属做健康教育,严格控制感染源,探视患者需严格按隔离制度遵守:穿隔离衣、带一次性帽子、口罩、鞋套、抢救回避原则等,让家属清楚患者病情发展,真正为患者做到心理、社会因素的支持,向家属展现ICU护士工作的一角,减少护患矛盾.
2.2.2 护理服务内容公开化
宣传板或墙上公开标明护理服务内容,(1)分级护理标准和分级护理要求,令患者及其家属能正确划分自己的分级,并知道怎样针对病情护理治疗,不仅有利于病情恢复及患者的心理护理,减少护士不必要的宣教,腾出更多时间为患者做病情评估及护理操作;(2)服务内容包括:为患者实施的病情评估结果、存在问题、治疗和护理措施、生活护理、康复和健康教育,做到“心到位、说到位、做到位、管理到位”.
2.2.3 音乐疗法减少ICU综合症
每位ICU患者床头配置电脑,内存舒缓音乐,在治疗持续进行时及患者未睡眠时,运用音乐疗法,改善患者的心情,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少诱发病因,加强心理护理,最大限度预防焦虑及ICU综合症,并制定ICU告知流程,各级护士履行告知.
2.2.4 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排班模式
夜班由以往的单人值班调整为双人值班,排班时对每班护士的自然情况及业务能力等信息作出全面分析和了解,每组采取最佳组合,从而发挥护士自身潜能,激发护士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做到以最少的护士提供给患者最好的护理[2].护士长建立ICU护理人员信息库,根据ICU患者的特点及专业的特殊性和工作量需求,随时调整和补充护理人员,人员库中体现不同护士的个人自然情况和业务能力,以方便工作的需要;护理部对空岗长达三个月的人员及时进行补充,休假超过三个月的护理人员提交护理部,再次上岗时需进行考核,合格后安排新岗位.护士长周排班,日调整,两相结合,体现出责任到人的原则.工作量加大时实现弹性排班,增加护理人力并加强夜班人员配置,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改变将以往的被动护理变为主动式服务.对护士常用的各种护理用物如治疗车等尽可能一物多用,减少护士来回奔波于病房的次数,节约更多的时间服务于患者.细化交接班管理,总交班后进行床头交班,做到一观察,二测量量性指标,三翻身察看皮肤状况有无压疮及压疮的潜在危险,四主动询问患者病情变化,五建立床头提醒板,交待病人护理要点及提醒事件以防遗漏,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解决.
2.3 调整工作方式,充分发挥护理职能作用
以往的护理人力配置大多为一种经验式管理,往往导致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3].根据护理工时测定,即使在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再人力效益和患者满意服务之间达到双赢和更好的协调,同时根据对护理人员进行工时测定可以科学的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针对工时测量结果,取消治疗班,分解责任至床头,治疗班护士不再负责治疗室配液,而是送药至床头,只进行领药初次核对,及发药时与管床护士同时完成再次核对,管床责任护士在配液前第三次核对后双签字.各床头或病房配备电脑,进行电子处理医嘱,将护士还给患者,让护士始终守护在患者身边,主动更换输液、做好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的需求[4],真正做到“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由于多方核对,治疗护士明显感到压力减轻,有护士表示,终于能睡上安稳觉了.由于ICU病人的病情重,用药数量大、种类多,改革前后工时测量可明显看出,在转移至床头配药后,治疗班护士配药时间减少了3小时以上,患者能够及时用药,责任护士无缝隙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护士认为,在床边配药增加了用药的准时性、准确性,增加了护士在床旁的时间,使责任护士有更多时间来进行直接护理.
2.4 改善护理管理方法,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2.4.1 使用PDCA质量管理循环保证体系
为加强护理质量,使用PDCA质量管理循环保证体系.建立监督机制,制作表格,工作量(专科护理、基础护理、病人数、危重程度)每日登记,护士长每日进行确认签字,工作量计入护士考评体系.通过加强细节管理和流程再造,逐步实现专业规范、细致、周到、慎独的优质护理服务.每日定时检查,每周不定时抽查,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映了“认识-实践-在认识-在实践”的认识事物客观规律[5].
2.4.2 加强以绩效考核为核心导向的护理质量管理机制
根据护士护理病人的危重程度、数量、工作质量完成情况,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开展争当“优质服务之星”活动,半年综合评价一次,优秀人员上榜表扬.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细化一级亚类护理标准和护理重点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既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也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6],同时也为护理服务费的收取提供科学有效的标准.为更加明确一级护理患者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配合ICU管理需要,采用亚类管理方式对一级护理的内容进行了细分,规定了相应护理重点.一级A的亚类标准为:①大手术后;②病重;③病情急或不稳定.护理内容主要为:①认真观察疾病的情况,评估主要的症状和体征,详细的交班;②严格无菌操作,认真做好生活护理,如: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必要时做头发的清洗;③加强心理护理:由于此类病人角色依赖性较强,所以心理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护理措施.一级B的亚类标准为:①疾病情况不在发生变化,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②日常生活部分内容能自理,但疾病情况不稳定,随时发生变化.护理内容主要为:①必要时详细评估病人,并认真记录,正确的表述存在的问题;②此类患者协助做好各类生活护理;③加强康复的护理.一级C的亚类标准为:病情趋于平稳,有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密切观察,瘫痪、肢体障碍.护理重点为:①评估病人:每日不少于一次,同时注意对药物疗效的观察;②鼓励病人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简单需求,注意床边安全的护理,同时加强心理护理注意角色的转换,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及主动康复的意识.
4 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一直以来都作为衡量护理工作的标准,ICU护士通常处于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中,面对不同心理反应和需求的病人,有时也会出现情绪波动.因此,为了增强病人的信心,要求ICU护士对自己的情绪和态度有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无论工作逆顺,始终都能保持热情饱满、沉着稳定的情绪.改善工作模式的同时,培训护士保护患者隐私,维护患者尊严,在探视时间不避讳家属做操作,注重仪表,与患者家属交谈时首先要注意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如待人接物、文明用语、微笑服务及热情主动的服务意识,主动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患者的病情,如,体位变换、拍背排痰、夜间睡得是否踏实、大小便是否有特殊情况等,解释所做操作的目的,满足家属对患者的情感需求,其次还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即使在忙碌的工作中也会让人感到快乐,在4个ICU病房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显示,效度达到95%.
5 总结
在以患者为中心,以工作人员为本,以绩效为原则,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前提条件下护理模式的转变,不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且大大减轻护士的压力,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契机,全面提高ICU的整体水平,令医院、医生、护士及患者达到最大满意.
——————————
参考文献:
〔1〕胡德英,刘义兰,代艺,周文娟,喻姣花,鲁才红.外壳优质服务试点病区开展责任制护理初探[J].护理学杂志,2010,25(18).
〔2〕秀云,徐蓉.专科护士激励需求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19):47—49.
〔3〕吴小桂,邹潇湘,方二四.基层医院病房护理工时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9(6):35.
〔4〕徐美娣,朱凌云,蒋燕.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外科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3).
〔5〕李秋杰.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7〕刘华平,巩玉秀,么莉,等.护理工时测量方法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0):27.
〔8〕张雅丽,蔡珏.中医医院直接和间接护理工作时间分配情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7,7(5):15.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ICU患者;护理效果
急诊ICU是救治危重患者的科室,在急诊ICU中,不仅需要医师具有专业的急救素养,同时需要护士具备较高的护理素质来提升患者的存活率。但是在急诊ICU患者的护理中,常规护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优质护理属于新型的护理手段,但是对其在ICU患者临床护理的研究较小,因此,本文结合在本院急诊ICU接受护理的48例患者,探究优质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急诊ICU接受护理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35-63)岁,平均年龄(51.6±4.4)岁。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全球急救重症学会制定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2)患者家属同意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以及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研究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包括急救流程以及护理操作的培训,并且在培训过程中,要提升护士的服务意识,(1)加强对抢救仪器的准备工作,保证氧气袋、呼吸机以及引流装置及时投入到抢救工作中。(2)建立优质服务理念,关注抢救细节,对于患者气道、呼吸以及管道等问题,应该采取提前干预,最大程度的提升抢救效果。(3)在患者进入病房后,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急救计划,在抢救过程中,要根据临床经验考虑是否再次加入30%酒精湿化。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氧流量,保证在2-4L/min。对患者建立静脉管道以及PICC通道。(4)密切关注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以便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如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可以行气管插管,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并且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采用护士长评分的方式,对护士的护理操作、设备仪器准确性以及护理安全性进行评分。另外,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维度。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n(%)及(sx±)表示,组间数据比较分别采用X2和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情况及护理评分情况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5.83%,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83.33%,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护士的护理操作、设备仪器准确性以及护理安全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83%,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62.50%,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ICU患者具有发病急以及病情重的特点,有效的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的抢救效果。而常规护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急诊ICU患者的护理需求。优质护理是对护士的护理操作、责任心以及服务意识进行培养,使其具备专业的素质以及优质的服务意识,从而可以提升患者的抢救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5.83%,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83.33%,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护士的护理操作、设备仪器准确性以及护理安全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对ICU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可以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且可以提升患者的护理操作评分。其可能是由于优质护理模式是针对护士的操作方式,可以提升护士的护理操作水平以及服务理念,从而可以提升护士护理操作的各项评分。在对优质护理方式的研究中,崔红美等人认为对急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可以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并且可以将护理操作评分提升10分左右[1]。覃闽桂等人认为在胃出血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可以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率10%左右[2]。诸多研究证实了优质护理的有效性。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83%,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62.50%,说明在对ICU患者的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可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其可能是由于在对患者的护理中,优质护理更加接近患者的抢救护理操作,且可以照顾患者家属的情绪,从而可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黄万红认为优质护理可以提升患者满意度约15%[3]。姜春江认为优质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18%左右[4]。诸多研究证实了本次研究观点。总之,在ICU患者的护理中,相比于常规护理模式,采用优质护理可以更好的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操作评分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崔红美,沈国娣.集束化护理预防急诊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06:66-69.
[2]覃闽桂.优质护理对急诊胃出血患者抢救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5:1-2.
[3]黄万红.研究优质护理服务用于急诊大面积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02:408-410.
【关键词】 ICU; 急症抢救; 护理临床路径; 常规路径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38
ICU是危重患者进行集中救治的场所,抢救工作时有发生,时间和效率对ICU急症患者非常重要,必须争分夺秒。ICU的护理工作流程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抢救及治疗效果,而ICU护理临床路径是以患者病情需要为导向,以原有的工作流程为改造对象,以患者病情转归为标准,对原有的流程进行优化和重新设计,重新建立起流畅的服务链[1],以挖掘各类护理人员潜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动作,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提高抢救效率。为此,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引入了迈克尔・哈默提出的作业流程重组概念对现有常规路径进行优化再造,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中急症抢救的患者110例,男63例,女47例,年龄18~90岁,平均48.7岁,脑外伤30例,胸部创伤5例,腹部外伤24例,多发骨折10例,复合伤17例,自发性颅内出血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采取再造的ICU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治疗和护理。观察两组病例开展专科有效抢救时间及医嘱执行时间。
1.2 再造方案 (1)强调医护配合,随时组成抢救应急小组,配对值班;(2)将护理人员根据职称、学历和工作能力不同分为护士A(高年资)、护士B(中年资)、护士C(低年资护士);(3)在护理人员排班上做到新老搭配,高年资低年资搭配,每班中高年资护士为组长,负责制定抢救监护计划,协调指挥低年资护士的工作;(4)每遇急症抢救,由高年资护士A站在患者床头,负责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等,保证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其他引流管的安全及妥善固定,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并指导护士B、C的工作;护士B站在护士A对侧,负责查看管路及引流情况,协助护士A实施心肺复苏、吸痰、吸氧,临时注射给药;而护士C站在床尾,配合护士A、B,准备液体及急救器材,同时负责病室内其他患者的治疗及护理。
1.3 评价标准 (1)开展专科有效抢救时间,即从患者病情突变到实施正规专科有效抢救治疗为止;(2)执行医嘱到位时间,即从医生下达医嘱到药物进入患者体内为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开展专科有效抢救时间和执行医嘱到位时间分别为(3.4±1.1)min、(1.9±0.8)min,对照组患者开展专科有效抢救时间和执行医嘱到位时间分别为(5.5±2.1)min、(5.4±2.3)min。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ICU常规治疗护理工作存在以下弊端:(1)医护配合欠协调;(2)护理人员排班中,老年、中年、青年,高年资、中年资、低年资搭配不合理;(3)抢救反应能力差,患者病情突变时不能很快进入抢救状态;(4)遇到抢救患者时,出现医务人员扎堆忙乱现象,不能各司其职,及时展开救治。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迈克尔・哈默提出,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取得了显著进展。ICU护理临床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创造价值,提高对患者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2],节省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本研究对原有工作流程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创新:(1)明确工作目的。张亚卓[3]研究表明,合理的分工合作能提高急救监护的效能。本研究发现,实施ICU抢救临床路径后,医护人员无论年资长短,或经验是否丰富,只要根据工作小组事先指定的抢救计划严格执行即可。这样就尽量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治疗差异,使护理人员按照计划,有序的进行工作,可以使参加抢救的护士明确自身在整个抢救路径中的作用、工作的目的,充分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潜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避免两个人同时准备同一项操作或操作位置不够合理,影响其他人员的抢救。(2)节约人力资源,提高抢救效率。有相关资料显示,每延迟1 min,成功率下降7%~10%[4]。传统的抢救模式是,护理人员按个人经验或习惯参加救治,不同的护理人员,因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不足,工作方式会有很大出入,治疗抢救过程中难免出现疏忽,严重影响了抢救效果和护理质量。ICU护理临床路径,实行新老护士配对值班,保证了各班的监护力量,使高年资护士充分发挥自己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优势,发掘出了潜藏在护理人员心中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沉淀为ICU的显性知识,高、中、低年资护士优化组合分工明确,弥补了护士相互间的技术水平差异,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护士A、B、C职责明确,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了抢救分工不明确导致的慌乱紧张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3)做好传帮带。目前,笔者所在医院ICU护士无法进行正规岗前培训,只能延承了师带徒,徒再带徒的师徒式管理方式,所有进入ICU的护士,首先在外科系统轮转后,经过ICU岗前培训,再由老护士带班上岗。低年资护士动作迅速,反应灵敏,但工作中缺乏经验,而ICU急症抢救护理临床路径程序顺畅,分工详细,职责明确,由高年资护士进行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操作,而低年资的护士则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而速度快的操作,分别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让年轻护士通过场景训练,培养应急应变的能力,使其在真实的抢救工作中得到较好的训练,而高年资护士则能够以身示范,容技术经验于一体,通过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实施不同的抢救措施及方法,为年轻护士做出表率。
综上所述,ICU护理临床路径护士A、B、C形成组合,高、中、低年资护士相互搭配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利用了人力资源,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急症患者抢救中具有实效、简便的特点,使抢救工作更具有条理性和程序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陈亚文,蒋翎翎,秦薇萌.优化护理流程在危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9,26(74):18.
[2] 胡杨,胡蓓,许世政.面向顾客的流程管理及其应用研究-以医疗服务为例[J].经济师,2007,1(5):216-217.
[3] 张亚卓.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6,23(9):13-15.
重症医学科是一为临床各科室危重患者和围手术期高危患者提供集中监护、抢救和支持的重要保障平台。为了加强学科建设,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要求XX年将对照三级医院要求对重症医学科进行规划,虽然难度较大,但全科室人员不畏艰难,逆流而上,现将工作计划呈报给各位领导,望审批指正。
一、人才队伍建设:重症医学科(ICU)是一支年轻化、朝气蓬勃的队伍,还是一个儿童时期,还未发育健全,行走还不稳定。要想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医护专业人员来适应科室发展,必须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ICU有固定医师3名,护理人员9名。争取在上半年前能引进ICU住院医师1名、续派出1名人员进修学习。护士可从我院护士中挑选优秀者,知根知底,利于科室快速发展。目前医师队伍中有1名副主任医师,2名住院医师,存在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建议领导加大我科室人员的培养或该类人才的引进。
二、设施、设备的利用与引进:ICU集中了诸多高端医疗设施及设备,可对各种类型危重患者集中救治,实现多脏器功能替代治疗。目前我院ICU拥有的医疗设施、设备有:多功能床8张;防褥疮气垫床4张;呼吸机4台(包括有创呼吸机3台,无创呼吸机1台,);监护系统包括中央监护仪及床头监护10套;GE除颤仪1台;输液泵及注射泵台共15台;电子降温毯1套;振动排痰仪1台;血气分析仪1台;空气压力波治疗仪1台;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1台;便携式血氧饱和度监测
1台。由于现在医学发展较快,治疗危重患者的方法和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实用。现在床旁气管插管对危重病人来说,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因此建议领导们在2017年给ICU添设一台可视喉镜,便于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插管,更快更好地为危重患者服务,挽救他们的生命,造福老百姓。
三、业务技术发展:目前我院ICU已成功独立开展起来了,受益匪浅。有许多我院以前没有的新技术、新项目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如血清乳酸动态监测及APACHEⅡ评分对危重患者预后与疗效的评价;深静脉穿刺置管肠外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危重病补液;脓毒症血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有创和无创以及转院呼吸机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等等。在开科这一年多来,ICU每一天都在开展新技术,遇到新的挑战,上一个新台阶。ICU业务技术的发展空间极大。我们不甘落后奋力直追。在不耽误正常工作情况下,积极参加部级、省级的各种ICU学术会议或培训,紧跟国内ICU发展形势,努力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实际应用于临床。2017年预备与总院脑外科联合,开展脑出血、硬膜下血肿手术,术后直接送人ICU进行监护,为边远山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四、科研及业务学习:ICU目前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2017年将继续倡导学习之风,定于每周四下午17:00举行科室内业务讲座,同时有记录。不定邀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ICU专家来我科授课,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室2017年要求要有论文和论著发表。鼓励外出学习归来
者要有一次讲座,多组织科内病历讨论。不定期举行科室内操作技术考核、理论考核等,提高医护人员工作及学习积极性。
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抗生素合理使用规定:继续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抗生素合理使用规定,同时严格规定患者家属探视制度,严格消毒隔离制度规定,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MRSA等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严密监控VAP、导管相关性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成立专门质控人员,随时督促检查。每日均有院内感染监测记录。
六、落实核心制度及岗位职责,加强科室管理:严格执行危重病人管理制度、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抢救工作制度、医师值班制度、ICU患者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危机值报告制度、ICU常见危重症护理常规等。继续落实并严格执行ICU各级医师、护士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ICU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清洁、保养、维修管理。大力开展及支持优质护理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