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

时间:2023-06-25 16:22:19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1

关键词:音乐学;教师教育;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法初探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各类艺术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更是决定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满足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应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适应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需要,2007年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两个重要的政策性指导文件。

《方案》和《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其中明确规定将传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整合来优化课程结构,建构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同时探索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新的教学方法。

2007年6月笔者工作的学校黑河学院音乐系在厦门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呈报了“黑河学院关于设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学试点单位的申请》”,得到了教育部体艺司的认可。会后,我们制订了《黑河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方案》《黑河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课程方案》,并在2007级新生中开始实施。

做为试点院校,我将本人对整合课程的理解及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首先,我校根据“指导纲要”,制定了《乐理与视唱练耳课课程标准》,努力做到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化,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为了保证“课程标准”的实效性,使其知识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相兼容,目前在校的07、08、09级学生全部使用了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系列教材》这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条件。新教材的使用,应对了本世纪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同时,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就其课程性质来说,《乐理与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传授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视唱、听音的基础知识,有效地发展了学生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为其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为音乐学科的基础科目和理论课中的主干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对整个音乐教学关系重大。通过三年试用教材发现,作为普通高校的学生,接受能力要远远低于音乐学院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和掌握教材的体系和重点,了解教材的知识框架结构,灵活地安排学习的章节和进度,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变通。

要上好该课程,使其真正适应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和要求,在教学中就要做到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相互贯通,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真正使该课程发挥其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的作用。

传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被赋予了太多的技术性色彩,教学内容技术性强,专业、单一,致使学生在相对枯燥的练习中失去了学习兴趣、信心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际上,乐理和视唱练耳是息息相关的两门课程,只是一个侧重于音乐理性的知识,一个侧重于感性知识的掌握。“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如何理性地去听,去唱,去分析,就要求真正做到两门课程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两门课程优化整合,就是以学生的视唱练耳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基点,立足于对乐音音响的感受,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其中,使其音响化。整合后的课程更注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视唱练耳基本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以音乐听觉发展为先导,体现音乐感受先于理论概念的原则。我们根据音乐综合基础课的学科特点,采取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互渗透、同步教学的方式,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相结合,提升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的相关性与互辅性,促使音乐认知过程产生创造性跳跃,优化音乐综合基础课的教学。

通过试点工作,促进了我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达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综合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为科教兴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们全面落实了“工作方案”“课程方案”,坚持尊重专业办学的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坚持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依托“试点工作”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完善,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首先,改革和完善“学生成绩评定的方式和方法”。

第一,建立试题库,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第二,改革、完善了学生成绩评定的方式:学生成绩的评定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二是期末考试成绩。

其次,尝试让学生通过网络邮箱完成作业。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存在大量的手工批改作业困难,要知道五线谱记谱学生写的稍微有一点偏离,马上就会变协和为不协和,每个间线都要写的准确清晰。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在电脑上做作业,发到老师的邮箱里,老师批改后回复给学生。由于学生很喜欢网络。这样就把完成作业变的化被动为主动了,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同时也普及了encore软件的应用,为《MIDI音乐制作》等课程的开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要力求手段新颖、形式活泼、方法多样,使知识点、能力点与思想教育要点都跃然于课堂之上,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寓教于乐。

作为一名音乐基础理论课教师,深知责任重大,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和业务水平,才能对乐理与视唱练耳这门基础课程进行传承中的创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 方案》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中学生;现状;应对措施

1.音乐教育的内在意义

音乐课是丰富多彩的,它是高中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近年来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高中开设音乐这门课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态度。让他们享受在音乐的世界中,与音乐产生共鸣,能够喜欢音乐,喜欢生活,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素质教育,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会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构思能力,教会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高中音乐教育大体有两个方面:它是针对所有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是针对个别尖子生的教育;高中音乐是艺术美、教育美、生活美的体现,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所以高中音乐要指导学生参加音乐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审美的过程,提高他们音乐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同时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思维、意识、能力的培养。

2.高中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国家教育系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音乐教育有了可喜的发展,可是现实往往是让人失望的。小学、初中、大学音乐还比较丰富,可是高中就完全是个空白,同学们都在学习语数外之类的文化课,不重视音乐课,甚至有的音乐课已经被其他的文化课老师完全占用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没有任何创新。教师上课死板,学生就无精打采,没有兴趣听课,学习消极、被动、无激情,更谈不上思维、意识、能力的创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完课本上那些死板的知识,有的学生看似听得很认真,其实一点好奇心都没有。

教师安于现在的状况,在带领学生欣赏音乐时往往只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没有创新,学生的思路稍微偏离标准答案,就引导他们往标准答案上走。有的教师还会对学生进行反复枯燥的发音训练,学生对其是非常反感的,对音乐的欣赏完全囿于老师说的标准答案,学生非常被动,所以老师的工作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音乐,而要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3.针对现状采取的应对措施

(1)改变观念,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一些过时、保守的旧方法严重束缚教师的思想,使他们不易接受新的观念,这样就无法将新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会一直沉溺于旧的观念中不能进步,很难体会到音乐的深层含义,所以教师要努力地改变教学观念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进步。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把学生被动学习的行为改成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2)对音乐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以学生为主。教师不能过于死板,沉溺于强调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机械化教学,一定要注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因为音乐强调自我欣赏、强调灵魂,主要靠自己去领悟,教师不必讲得太多,那样就变成教师自我欣赏音乐了。教师要乐于探索,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可以给他们分小组,允许他们用手机、课本查看,这样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自主学习。

(3)反复倾听音乐,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倾听音乐,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和体会,这是老师讲课无法给予的,这样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会很深刻。当学生分享完他们的鉴赏体会,教师要改变老方法,不必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跟得上学生的思路灵活变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赞赏与鼓励。较好的音乐感受能力、欣赏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身心健康、生活质量,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完善。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3

【关键词】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对初中音乐课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但是现在学校的歌唱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教学目标的因素。因此,我在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教学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教学经验汇之笔尖,从而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教学,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一、让学生对音乐真正产生喜爱之情

歌曲内容是歌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使歌曲音乐性的基础,在歌唱教学的时候,生硬机械的音乐内容灌输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麻木和反感的感情。在歌唱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慢慢熟悉和理解歌曲内容可以拉近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歌唱的愿望,从而加快学生学歌的进程。

[教学案例一]

例如,在听《欢乐颂》伴奏音乐前,为了使学生了解交响乐的力量感,可以先播放一些小片段,然后慢慢引导学生:

“这些音乐同学们以前听过吗?你们谁知道这种音乐使什么乐器发出的?你们能听出几种?这几种乐器集中在一起又具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观看彝族服饰、弹拨乐器的视屏之后,我们可以接着引导学生:

“彝族姑娘不仅喜欢跳舞,也喜欢唱歌。”

在学生初步听了这首歌曲的时候,问学生:

“这群姑娘的心情怎么样?(音乐的整体情绪),同学们是怎么听出来的?她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慢慢对音乐内容更加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分的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二、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乐而忘返”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慢慢加强自己的审美体验,加强自己品味歌曲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真正达到“共享歌曲”佳境。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建立自己歌唱歌曲的自信,从而学生对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它的基本过程如下:

(1)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来确定声音的基调,或描述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歌,或者老师提高几种选项让学生来进行确定。

(2)在老师的配合下引导学生用声音来描述歌曲的轮廓。

(3)老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用形象的身体表现或音乐来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从而扫除学生在歌唱中的障碍。

[教学案例二]

在欣赏《花好月圆》这一课时的时候,为了逐渐培养学生品味歌曲的能力,我常常采取这样的引导方式:

师:同学们,在你们想要表达自己热爱生活、生活愉快的时候,你们一般采用什么的样音乐声音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生:高涨……轻松……愉快……

师:下面让我们共同听一首歌曲看看人家师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在学生听了《花好月圆》这首歌曲之后,我问学生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生:非常的高兴……非常的轻松愉快……

评价:从你们声音当中,我听到了你们非常高兴的心情,这说明了这首歌曲能带给我们一种轻松愉快幸福的感觉,这也是这首歌曲的优点之一。

三、增强学生自己的表现力

学生在课堂中欣赏到的美不仅包括媒体音乐的美、教师演唱以及演奏的美,同时也包括学生自身歌唱的美。学生极富表现力的歌唱也是构成课堂美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是学生活动技能掌握的重要方法,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完整表现的方法

完整是一种美,音乐的完整性是指横向的连接,一气呵成,能用声音非常流畅的表现出歌曲的高低起伏和快慢节奏。

[案例分析三]

例如,在歌唱《故乡的亲人》这一首歌曲的时候,学生常常将第一句段成“我——的故乡——在斯瓦尼河畔”,在引导学生歌唱这一句的时候,我常常先引导学生朗读该句,体会该句的完整意思,然后我自己亲身示范完整和不完整的歌曲,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唱法歌曲产生的不同效果,并体会正确唱法的优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正确的唱法,同时也了解这样唱的优点在什么地方。

2.准确表达的方法

准确歌唱是指学生歌唱的旋律、节奏和歌曲的对应关系要准确,符合音乐乐谱的要求,同时也要符合作者的意图。影响学生唱歌准确的因素有很多,如变声处、基调过高或者过低、弹奏的速度较快等等。对于这个问题,我常常采用形象带动的方法进行带动。

[案例分析四]

例如,在《垄上行》这首歌的第二部分教学时,歌曲的旋律在前面语句的基础上发生了大的跳动,这时我就结合歌词“蓝天不寂寞,点缀着白云几多”来提醒学生此处音调较高的意义,同时采用肢体语言和钢琴伴奏的方法进行辅助教学:在学生歌唱到这一块的时候手势明显的上升,同时通突出的和弦带动学生把握好这一部分的音高。

3.感情表现的方法

感情表现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的声音更加的生动,情感渗透更加的浓厚。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夹心饼”的教学方法,唱歌以前的要求和唱歌以后的评价使“夹心饼”的外层,而中间层是学生自己的歌唱。通过这样“前领后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的关注自己唱歌的声音,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和自己表现的情感和形象具有重要的关联。在这种模式下引导学生逐渐的改善自己的声音、活跃自己的思维和养成用心唱歌的习惯。

歌曲教学一直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音乐产生真正的喜爱之情,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不会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咏北,从教师资格制度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和社会化[J].中国音乐.2010(05)

[2]李雯,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策划[J].中国音乐.2011(04)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4

一、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毕业答辩音乐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答辩音乐会有名而无实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生毕业答辩音乐会普遍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况。音乐表演学科因其专业的限制性、就业范围相对其他文理专业较窄,因此往往在普通高校学科设置中容易忽视,因此所谓的答辩音乐会质量差强人意。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应当呈现出来的是学生演唱的完整性、曲目搭配的科学性以及音乐会本身的高规格(包括舞台形象、舞美设计等),但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过于形式化,并没有达到一场真正的音乐会应有的质量水平和教学目的,比如因师资力量不够,声乐器乐不分考场,作曲作品质量远远不够,部分专业(如流行演唱专业)需要使用电声设备却因硬件限制无法使用,毕业生答辩曲目总量不够、演唱质量不高、曲目搭配不合理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质量,使一场音乐会有名而无实,本身的观赏性和教学价值远远不够。 

(二)学生对待毕业答辩音乐会缺乏重视 

对于非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表演学科的学生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的课程学习,自己已经掌握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设计和实施不过是获得学位的一种必然形式,加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鲜有关注和考察毕业生答辩音乐会的质量问题,学生由此便认为答辩音乐会的好坏与就业关系甚微,也就不愿花更多的精力进行音乐会的筹备事宜;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站在舞台上,按照学位要求演唱(演奏)完相应数量的作品就可以轻松毕业,无形中降低了对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自我要求。 

(三)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质量不高 

众多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学生抑或老师会认为,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设计比音乐会本身容易许多,于是形成了学生和教师在音乐会设计上花费的精力远远少于舞台现场表演的准备工作。毕业答辩音乐会由舞台表演和现场答辩两个部分组成,之前应该有详尽而科学的毕业答辩音乐会设计方案。事实上,一份全面而科学的音乐会设计报告对一场答辩音乐会的质量高低影响重大,它可以指导学生在整个音乐会筹备过程中各环节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是全面、确切、综合检验表演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必要条件。而目前有一些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都对音乐会设计重视度不够,因此在许多细节上出现问题,其中以曲目的选择与搭配不够科学、提问答辩质量不佳等方面尤为突出。 

(四)毕业答辩音乐会各项工作疏于管理与规范 

由于毕业生答辩音乐会普遍安排在大学第四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大部分学生因找工作、实习等情况致使大部分时间无法归校,由此,前期的音乐会设计方案很大程度上需要指导教师加强指导与监督;但确有部分教师因无法或不便与学生取得更多联系,最终导致毕业生音乐会设计的格式、曲目的选择与确定等问题出现差错,从而无法达到教学要求。同时,在答辩过程中,形式化的答辩模式普遍存在,主辩教师在答辩前没有仔细阅读答辩学生的设计方案,答辩提问过于随意,对学生回答不置可否,甚至没有安排答辩环节等现象也层出不穷。在对毕业生答辩成绩评定时过于宽松,使学生对答辩音乐会没有任何压力与危机感,从而无形之中降低了答辩音乐会的总体质量。 

二、普通高校音乐表演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教学定位不够科学 

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的本科毕业答辩音乐会,实际上是对学生本科四年的教育质量与教学成果的综合性考核,它能以最直观的角度检验学生学位知识是否能够学以致用,技能培养是否能够在舞台实践中高质量体现。因此,要提高本科答辩音乐会的总体质量,就必须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人手,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的教学系统。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高校对音乐表演学科的教学定位缺乏科学性,对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教学更为匮乏,大部分学校仍然将其视为一门课程,甚至没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答辩音乐会开设相应课程,比如舞台形象设计与塑造、舞美设计、音乐会设计、答辩音乐会书面设计教学课程等,几乎都没有开设,取而代之的几乎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类的课程。毕业答辩音乐会与毕业论文写作完全属于两个学科,这个理念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和教学管理者不够清楚。

     (二)缺乏毕业答辩音乐会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院系对本科生的答辩音乐会从教学到设计方案审核再到音乐会运行,几乎都按照“毕业论文指导+院(校)级普通音乐会”的模式进行,没有建立完备而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来确保音乐会的质量。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答辩音乐会的针对性教学系统,使老师和学生对答辩音乐会(包括音乐会书面设计方案)概念模糊,甚至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夕仍然不清楚正规的答辩音乐会设计方案应包含哪些内容,一场答辩音乐会的流程到底如何,一线教师也对如何提高答辩音乐会的质量不够全面,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技能层面;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答辩音乐会的设计时,缺乏对其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监督,导致答辩音乐会的教学工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再次,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毕业答辩音乐会教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使指导教师没有充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进行毕业音乐会设计指导,学生也普遍认为答辩音乐会只要按时提交音乐会设计方案、表演完作品即可,其质量的好坏并不影响毕业和就业的错误观点,因此在音乐会的整个流程中,学生态度比较“走过场”;最后,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在临近毕业学期找工作采取过于宽容的态度,面对对正常教学秩序冲击的问题,未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也为教师的指导工作增加不少难度。这些均是毕业答辩音乐会质量迟迟无法提高到新台阶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因其专业考核的制约性,使得在进行招生工作时身不由己,面对不同地区的生源因地方教育政策的制约而无法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需求性选择。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的深入,普通高校的大学教育在形式上多数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造成教育上不可逆转的局面;尽管教育改革让更多学子进入大学,完成他们的大学梦想,得到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但不同高校的音乐院系受入学标准的制约,使得本应作为技能化、专业化、素质化的音乐教育逐步演变为被入学标准扼住咽喉的学科,一些原本有音乐素养的高考生却因文化几分之差与自己心仪且适合的高校失之交臂,替代他们的是部分音乐能力普通、文化成绩“过关”的学生,这对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的本科音乐教育本身增加难度。另也有部分高校因受地方招生制度的限制,面临生源质量较高的地方招考指标不足、生源质量较差的地区指标有余的情况。音乐修养的“先天不足”导致音乐表演本科教学难度增加,其中以技能教学尤为突出,从而影响学生毕业时的技能能力要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整体质量不高,毕业答辩音乐会的现场展示质量自然难上新台阶。 

(四)本科毕业生逐年扩张规模,师资力量匮乏 

在普通高校,以艺体类院系为主的师资力量匮乏和本科毕业生规模扩张的矛盾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甚至有些院校还有更为严峻的情况。近年来,因国内各高校本科扩招,每年本科毕业生都在大幅增长,使得原本与其他学科相比师资力量较弱,教师队伍规模较小的音乐院校教学压力逐年增加,面对全面扩招,师资力量的补充速度步伐缓慢,意味着音乐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指导教师在毕业指导工作方面工作量增大;与此同时,大多数的指导教师还要肩负教学与科研等教学任务。面对重重压力,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音乐会的指导和审核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压缩,从而直接影响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质量。 

面对诸如以上的问题和原因,如何从根源上人手,解决问题和困难,提高普通高校本科音乐表演学科的毕业答辩音乐会整体质量,除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之外,各地高校和教学主管人员也应当对此展开相应的改革性举措。 

要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答辩音乐会的质量,就需要强化其在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其教学与教育的定位。国内的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教师以及音乐会指导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毕业答辩音乐会并非走过场,它是每年一项的教学成果,也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重要汇报,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一次在校技能舞台展示的机会。因此,它应该是一场视听饕荔盛宴,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方式,建立年年毕业音乐会,场场高质量演出的理念,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例如,针对音乐会教学系统的匮乏,各级高校音乐院系可以开设独立的音乐表演学科学生毕业音乐会设计和指导的课程,使学生更加明确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意义,规范毕业答辩音乐会的整体流程,提高音乐会质量;针对指导教师师资匮乏的问题,可以在学生大学学习的第四年分批进行答辩音乐会,将学生按能力及学生本人意愿先后分时间段进行答辩,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因寻找就职单位时间段不同而无法保证持续性在校的问题,也能减轻指导教师以及答辩组的工作压力。最后,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应协调和发展对普通高校音乐学科的教学,做好监督工作,指导各个学校建立较完善、针对性强的音乐表演学科毕业指导工作和质量监督细则,从根本上保障和解决目前普通高校音乐表演学科答辩音乐会等相关毕业工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同英.改革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3). 

[2]张俊霞.重视和抓好毕业音乐会是保证作曲及表演专业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0,(4).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5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声乐专业 重唱课程 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mmon Case Studies on Vocal Teaching of College Music Education Majors

FAN Ping, LI Xiaoliang, SHENG Ruiqiang, HE Chunliang, LIU Lin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Xi'an, Shaanxi 710061)

Abstract Teaching case stud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majors to study vocal music education teaching case, and take vocal quartet and music aesthetic course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vocal music teaching as teaching case, the study includes preparation stage of preparation,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after-school feeling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vocal majors; quartet courses; music aesthetic

1 高校音乐教育研究声乐教学案例的必要性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记录和叙述,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的难点、重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还包括对整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思考和总结。教学案例记叙的不仅仅是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记录伴随教学行为而产生的思考和感悟。教学案例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困惑、矛盾、产生的想法、解决困难和困惑而产生的思路和对策等。

研究高校音乐教学声乐专业教学案例,可以帮助音乐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正确地认识声乐教育在整个音乐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声乐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促进高校音乐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本文选取了对声乐教育来说非常重要的重唱课程和音乐审美课程为例进行声乐教学案例研究。

2 重唱课程教学案例研究

重唱是声乐的演唱形式之一,重唱教学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唱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个人声发出的歌唱旋律叠加起来,并对叠加进行深入发展的一种声乐体裁,叠加的法则一般要遵从多声思维的法则。重唱在声乐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利用和声的技巧,使得声乐更加立体化。

在重唱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什么是重唱,并通过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了解重唱的组成,掌握重唱中各声部的特征。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学生才能将重唱灵活运用在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中。这就要求在声乐课上,要提高对学生嗓音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声音运用能力。

在重唱课程上,笔者安排学生从简单的曲目开始练习重唱。在练习一段时间简单的重唱之后,可以给学生加入一些当前流行组合的重唱曲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去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在重唱训练中,要着重加强培养学生对声音的运用,包括声音的节奏、音色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音乐想象画面,甚至要求学生根据曲目表达的情景来进行表演,锻炼学生的形体动作。课程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曲目逐渐过渡到难度较大的重唱曲目。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要学习怎样去分析作品、怎样进行人物塑造,还要去训练多种形式的重唱和舞台实践。此教学案例的难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练习重唱中的声部平衡,培养学生控制好声音和音色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声音和其他声部之间的音准关系,那么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也会提高。

通过重唱课程的教学案例研究,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与诸位教师分享:(1)教师应当勇于突破传统课堂,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实践,教师只起到引导和辅导的作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在声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或者表演与演唱结合起来。舞蹈与演唱的结合可以达到歌和舞相互渗透的作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艺术氛围。这对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针对舞蹈方面的气质、风度、形体、表情等给予指导,这样的教法也比较生动。(3)在进行重唱教学时要因材施教。专业音乐学校对声乐系学生的要求包括学生要建立自己的歌唱声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而重唱是需要学生互助协作的演唱形式,更应当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

3 音乐审美教学案例研究

声乐是一种和美有关的艺术,她表现美,创造美,让观众感受美。声乐能把人的歌喉、音乐、语言、文学融合为一个整体,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都能从声乐中获得美的愉悦。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11页)也不可忽视。

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用心挖掘声乐的美,做好充分准备。在选择给学生用来练习的曲目时,也不能只注重呼吸、发声等技术训练,应该选择能让学生在旋律流动中更容易感受到美感的曲目。选择曲目时也要注意该曲目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审美价值。在最后的个别训练辅导备课环节,教师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嗓音个性,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教材,要注重培养学生演唱风格的多样化,保护学生的个性特色。

课堂教学以教师范唱为开端。教师先准确、完整地将歌曲演唱一遍,要注意演唱的时候必须感情充沛。范唱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样板,也使得学生通过聆听获得艺术的享受。范唱除了增加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有助于树立教师的职业形象。所以在音乐审美教学中,笔者将范唱作为教学的开始环节。在范唱结束后,教师应当对歌曲加以介绍,包括歌曲的创造背景、表现手法、风格等等,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歌曲的美感。

在接下来的学生练习中,要引导学生以审美为基础,不断地琢磨、理解、记忆。在练习中要注重带领学生从易到难。先从简单的音阶练习开始,慢慢进入带词练习,最后再到完整练习。

学生达到流畅演唱之后,课堂进入下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去整体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启发学生领会歌曲的内涵,感悟作品的风格。启发学生抒发自己对歌曲的审美意境,进行创新演唱,对模仿演唱做一个提升,从在歌曲中感受美上升到从自我感受美的境界。

通过音乐审美教学案例研究,笔者发现,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在声乐课上教师应当通过运用范唱、艺术处理、教唱、伴奏等等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中饱和的情感,由此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4 总结

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记录、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教学案例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研究声乐教学案例的必要性,并以重唱课程和音乐审美课程为例进行声乐教学案例研究,重唱课程和音乐审美课程都是声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研究了相关课程备课阶段的准备工作、课堂实施过程以及笔者课后得到的感悟和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社科专项)“声乐教学常用案例研究”( 课题编号:2013JK0508)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彭勇军.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26-127.

[2] 吴晓.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滞后的原因与对策探究[J].北方音乐,2011.4:85-86.

[3] 刘伟,王善虎,吕小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3.5:116-118.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6

一、湖南乡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的现状分析

笔者以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湖南的湘南、湘中、湘北地区抽选12所乡村小学在职音乐教师进行现状的了解与分析,测查结果大略如下。

(一)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整体水平

教师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情况的调查。首先,关于教学理论知识。(1)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作答,有63%教师答案选择正确;(2)教学基本方法知识作答,只有46%教师答案选择正确;(3)教育新方法知识作答,只有36%教师答案选择正确。

其次,关于音乐专业理论知识。(1)关于基础乐理、基础和声等知识作答。其中基础乐理知识教师作答正确率在53%左右,而基础和声知识只有26%的教师基本合格,绝大部分教师基本或者是完全不懂;(2)关于作品欣赏及背景知识考题测试,。涉及作品中的主要乐器、主要风格、作品结构、基本音乐术语等,有59%回答正确,设计作品中的作品结构、旋律特征等只有32%教师回答正确。

第三,关于音乐专业技能知识作答。(1)合唱指挥知识考题测试,有56%的教师回答正确;(2)歌唱技能练习主要方法作答,有52%教师回答正确;(3)器乐练习主要方法作答,只有23%教师回答正确。

第四,关于音乐实践活动的情况调查。(1)儿童合唱排练的调查,有76%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过合唱排练并进行演出或比赛;(2)儿童乐队排练的调查,只有36%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排练。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第一,乡村音乐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尤其是和声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不甚理想。第二,乡村教师的教育理论新方法知识掌握能力较弱。第三,乡村音乐教师对器乐教学了解甚少。教师的乐队组织与排练能力、儿童歌曲编配与创作能力等方面亟待提高。

(二)音乐教师的学历及工作情况

通过调查与采访调查相关学校获悉,近70%的乡村音乐教师是通过函授获得的本科学历。其中,有近58%的乡村音乐教师不是专职教师,而是兼职教师。从中可以看到,乡村音乐教师整体学历偏低,专业素质与能力不高。另外,年龄在30岁以下的乡村音乐教师大约为23%,在30岁至45岁之间的乡村音乐教师大约是36%,在45岁以上的大约是41%。充分反映了乡村音乐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更慢的实际情况。

整体来看,湖南乡村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存在问题有:(1)关于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许多乡村教师缺乏基本的弹、唱、视奏的技能技巧。其中范唱、范奏能力较差,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表现意识不强;(2)关于教师的音乐专业知识。许多乡村音乐教师专业知识观念陈旧、专业知识中有知识信息的错误;(3)关于教师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乡村音乐教师缺乏对当地特色音乐资源的观察能力与运用能力,目前乡村的音乐课程教学主要以简单的唱歌课程为主,忽略了音乐教学活动的知识性、教育性与实践性的结合。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与教师的学习背景、乡村教育环境、学校领导意识、学生家长意识、当地行政职能部门等有直接关联。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成长与提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乡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更新音乐教师的职后培训观念

美国成人教育教授达肯沃尔特说过,学习与生存密切相关是成人教育的特征。①更新乡村小学音乐教师的职后培训观念,以敦本务实的学习态度,重新规划和认知职后培训的价值与目的。首先,乡村音乐教师在培训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参与精神、互动态度,通过培训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目的。如教学活动的观摩、教学问题的探讨、教学方法的学习等,以此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与交流的关系,让专家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做到彼此的思想能够碰撞、彼此的智慧可以交流、彼此的知识相互融合、彼此的资源得到共享。这样,乡村音乐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获专业知识的发展,还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其次,相关的教育培训内容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能够贴近乡村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成长所需,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这样,教师即可通过培训,答疑解惑。并能将新的教学方法、理念与知识接地气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建立音乐教师的教育联盟

乡村学校与地方学校之间可以建立多维共生的集体教研系统,实行教育联盟。首先,大小学校之间可签订合作协议,以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组织教师之间面对面的进行专业知识的探讨与交流。以此营造工作中进行研究的氛围,并让乡村音乐教师学会反思、自评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教学的实践能力。其次,大学教师应深入合作的乡村小学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调查,去发现、了解乡村音乐教师的教学问题与困惑,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诊断与分析,为乡村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和途径。第三,乡村音乐教师通过观摩与参与大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排练,聆听大学各种音乐会与讲座,更新自己专业观念、补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学识水平。第四,教育联盟的双方可设计专业知识的研究主题,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双方教师之间还可组织兴趣小组、学习互动小组等合作方式,在实践--探讨--实践中良性循环,以充实乡村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完善乡村音乐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7

1.1从教材改革入手,目前研究学前特殊教育的音乐教育尚属空白,使用的教材都是普通师范音乐教育融入学前特殊教育理念,结合特殊儿童的特点,编写音乐教育教材,教材内容紧密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构建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理论又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不仅有清晰的音乐教育知识与概念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善于创新的思路。要增加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与测评、音乐教学评估与学绩测验、特殊儿童音乐教学与实践方面的能力。在学前特殊教育中游戏治疗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特殊教育手段之一,这种以游戏为媒介对特殊儿童进行咨询和辅助的游戏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也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编写教材时,笔者结合特殊儿童的特点设计了一些音乐游戏,象:声音识别游戏、声音模仿游戏等,听觉游戏主要针对视觉障碍的儿童,目的提高视觉障碍儿童的听觉敏感度和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具有视觉缺陷补偿作用。象做伴随手指歌曲练习手指灵活度的游戏,有助于训练孤独症儿童非语言能力的表达,目前这也是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正在研究的课题,同时也可以训练有残余听力儿童的手指语的表达。音乐治疗也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结合音乐治疗的理论,重点编写了适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训练,比如声音传递练习、节奏接龙练习、声势练习等,研究表明这种以节奏为主的“元素性音乐教育”体系,对于智力落后、具有听觉障碍的儿童非常适用,这也是进行音乐治疗中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的律动练习,是目前为止国内所有特殊教育学校所采用的音乐教育手段,如听音乐走步和跳跃活动、敲鼓活动等。聋哑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伴随音乐做各种节奏动作,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和内容,还可以做哑剧练习等。

1.2在音乐教学方法中加强对学生特殊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按音乐学科不同内容,有重点地分环节模拟施教。其中包括音乐教学内容设计与教案编写、音乐教学技能检验、教学评价等内容。在音乐教学内容设计与教案编写中,重点融入特殊儿童的不同特点及教育方法,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编写教案。比如针对视力障碍儿童设计的音乐教学内容,主要以听觉训练为主,利用各种音乐教学手段训练儿童对声音的分辨,触觉的准确性。针对孤独症儿童设计的教学内容以节奏感知,简单节奏训练为主,培养他们对周围声音的一种感知能力。通过对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与普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技能对比显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所具有的音乐技能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殊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是特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学前特殊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中要注入音乐教育评估的理论,使音乐课教学质量从定性的评语,转化为定量化的数据,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特殊音乐教育的平台,从特殊音乐教育规律出发,逐步建立学前特殊音乐教育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的研究能力。

2教育实践

2.1联系本院的音乐教育现状和实际,加深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如何在自己所具有的音乐基本技能前提下,结合特殊教育理念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是每个学生要思考的问题,并加以实施。

2.2在见习、实习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形成实习论文

2.3实习中设立最佳音乐课,要具有一定研究性的教学,培养学生教学策略研究意识和激发学生音乐教学艺术的创造能力

2.4利用学生试讲中的评估环节,培养评价、考核特殊音乐教学能力,做到能评、会评、会设计有关问卷等学生既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课堂教学,又能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和完善评价指标。

2.5切实抓好实习环节在实习前的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实习模拟实践课程,以便更好开展教学实践工作。

3结语

这种以目标模式理论为依据的学前特殊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掌握特殊音乐教育教学规律的特点,具有从事特殊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结合见习和实习,加强了实践环节,落实音乐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强化提高了音乐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学前特殊音乐教育课程中既有音乐学科中不同的知识板块和相对完整的训练,又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发挥其整体功效。

3.2教学运行的动态性从第一章节开始到结束,整个教学运行呈动态发展变化。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再到理论分析,再上升到实际应用,其知识能力不断更新与提高。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8

关键词:高校 视唱练耳 节奏

视唱练耳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理论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其它课程(如乐理、和声、声乐、器乐等)的基础,包括视唱和练耳两部分。视唱是指通过对音高、节奏、音乐术语等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地对音乐作品进行看谱演唱,即通过声音表达音乐情感;练耳则是指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包括对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乐器音色等内容的听力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在视唱练耳课程中,这两部分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本门课程要学习与掌握的重要内容,笔者将从多年来执教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目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与同行们进行探讨与交流。

一、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练习不会听记:即只能“视唱”节奏,而不能对其“练耳”,这是在节奏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当对学生进行视谱的节奏学习与练习时,他们能准确地诵读节奏并击拍,当教师用钢琴弹奏或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节奏要求学生听记时,学生则不能准确、完整地听写下来,甚至不知如何下笔,只会用诵读的方式模仿,以谱例1为例,学生能按视唱的要求对乐曲节奏进行挥拍诵读,却不能按练耳的要求进行听记。

(二)会听唱不会听记:这种情况大多在用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时出现,尤其是对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视唱练耳学习,具体表现为学生能跟随钢琴或音频、视频内容听唱出音乐的节奏,但却不能将其转化为记在纸上的节奏型。

(三)不会听唱也不会听记:这是教学中遇到的最糟糕的情况,一般出现在视唱练耳学习的初级阶段。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节奏的感受力、记忆力有所欠缺,如何才能突破节奏教学中的这些教学瓶颈呢?

二、提高节奏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加强节奏声势教学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中,“声势”是指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包括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最基本的动作,以训练学生对节奏的反应力、记忆力和节奏句式感为目的,可以根据节奏的难易程度将基本动作进行组合,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音乐学习者。在高校视唱练耳的节奏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四种基本动作为基础,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全身各肢体部位,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声势动作进行扩充,如点头、叉腰、拍肩膀、互相击掌等,让学生在自身的动作体验中提高对节奏的感受力和记忆力。如谱例2这条单声部节奏的声势动作可以有很多种设计方案,见下图:

方案1:拍手 拍桌 拍桌 拍手 拍桌 拍桌 拍桌 拍手 拍桌 拍桌 拍手

方案2:拍手 跺左脚 跺右脚 拍手 拍手 跺左脚 跺右脚 拍手 拍手 跺双脚 拍手

方案3:拍手 互相击掌 拍手 拍手 互击 互击 拍手 拍手 互相击掌 拍手

对于二声部和多声部节奏学习,教师既可以让学生一人进行分手(或手执道具)合作练习,也可以结合模仿法、创作法、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分组、分声部练习,

(二)加强节奏律动教学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用有节律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曲式结构等的变化,从而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分为“位置运动”(指在固定地点的人体动作,如摆动、拍击、弯曲等,与“声势”相似),和“空间运动”(指脱离固定地点的移动活动,如跑、跳、走等),它将人对音乐抽象的内心听觉和情感外化为具象的动作,对培养和提高节奏感与乐感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从以下几方面用律动加强节奏教学:

1.节拍:用动作或结合道具加深学生对不同节拍强弱交替规律的体验。例如:在感受3/4拍音乐时,教师可以以乐句为单位,要求学生即兴用动作表现每一乐句的强拍、弱拍,也可以用小鼓、小木鱼之类的小乐器为道具,在学生随机传递乐器的过程中,要求强拍的学生敲击乐器,弱拍则不用。

2.时值:用动作表现不同音符的时值。如:全音符转圈,二分音符挥手,四分音符行走,八分音符单脚跳、十六分音符双脚跳、全休止符静止等,在练习时,教师要结合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时值的变化和不同时值的动作配合,提高节奏感。

3.节奏型:将不同时值的音符以拍为单位组合到一起就成了节奏型,感受、听记节奏型也是节奏教学中最难的内容,教师可将“位置运动”和“空间运动”相结合,以乐曲、歌曲为素材进行教学。如:对谱例3这段音乐进行节奏律动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教师指定律动动作,学生模仿。如要求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 ”用“双脚跳,抬左脚、抬右脚”表现,“ ”用“双脚跳、拍手”表现,“ ”用“双替转圈跳(松手)”表现;

方式二:教师将全体学生按乐句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讨论确定各组的律动动作,之后按照音乐的流动将各组动作连贯起来,完成对整段节奏的律动学习。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律动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记忆节奏型。

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的节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仅从笔者自身的教学困惑出发,在声势和律动两方面进行了浅显的思考,并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检验、完善和深化这些思考,希望能为提高视唱练耳节奏教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9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获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声乐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专业性极强。为了适应声乐教学的自身发展规律,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模式大多采用教师边教边示范的一对一授课形式,其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先传授相关专业歌唱知识,学生学习后进行训练,教师在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之后给出指导意见与建议,学生接受指导进行“消化吸收”,对声音、作品感情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再次向指导教师反馈学习成果,教师接收后进而调整指导方法。

这样会使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会处于从属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主观能动性被忽视,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未来的学习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创新能力与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真实而复杂的现实情境时,能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声乐课的课堂教学上,笔者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认为PBL教学法的新理念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应用。PBL教学法的典型教学过程一般为:首先,提出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根据相关问题组织学习团队,学生主动学习与组内交流、互相合作同时展开;其次,总结学习成果并加以展示,教师会根据完成情况进行相应评判;最后,加以总结。这也要求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之前首先要进行人员统计、设备准备情况以及相应的教学规划。

一、PBL教学法实施前的准备

1.人员组织:参加学生3-4人分为1组,每组推选出组长1名,负责主持全组的协调工作;设记录员1名,负责记录整理全程学习的思维过程。

2.设备准备:课堂上配备电脑及音响一台,钢琴一台,白板一个,准许学生使用电脑上网查找资料。

3.案例准备:按照PBL教学法,针对课程精心设置一个开放性的实际问题。(1)该问题的设定必须能引出与声乐演唱相关的概念与原理。在PBL教学法中,问题的设定要以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概念以及基本知识规律为出发点,应通过重点问题的先期解决,然后引出学习的知识点,进而掌握相关教学任务完成的方式。(2)设置的案例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对于与实际演唱结合较紧密的知识点,如气息、共鸣、语言的应用,则结合具体的实际演唱案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案例的特点应是结构不够明确、程序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在PBL教学法中,所给案例的初始信息不明确,解决的问题应是高级知识领域的问题,且没有固定唯一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同时案例要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应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把问题的突破口相互联系起来。

二、PBL教学法应用于声乐专业教学的规划

1.设置问题。首先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1)向学生介绍PBL教学法,包括PBL教学法的起源、特点、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国内外的相关实践与研究等。(2)在课堂上先向学生介绍歌唱器官和歌唱原理的主要内容,了解歌唱声音的基本特点。(3)说明此次学习任务的专题内容,然后向学生提出案例,使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过的歌唱基础知识,通过网络、图书馆,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切磋试唱等途径获取有效资源。

2.研究问题。组长带领组员们根据视频案例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巡视、观察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按照基本问题学习的工作框架进行讨论,对视频案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由记录员按找出问题的排列顺序依次记录在白板上。根据记录员在白板上列出的问题,小组成员分头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找出自己认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详细记录。

3.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小组成员们聚集在一起互相讨论,彼此交流各自完成任务的情况与所查找的资料,纠正错误认识,对问题重新进行研究实践,看看是否解决了,如果没有解决,研究问题出现在哪里,还需解决哪些新的学习问题,重新调整实施方案,经小组多次讨论后归纳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实践练唱。同时,学生们可在课堂上上网搜索正确答案及解决方式,与白板记录相对照。最后由每个人实际演唱向教师和其他成员展示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评价。教师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根据每个学生展示成果的情况,由教师现场示范演唱给出最直接的感知信号与辅导,总结正确的演唱方式。小组成员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相应的思考与评价,能够总结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与思维技能,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歌唱相关技能,增进歌唱方法的总结与理论升华。

三、案例讨论

在声乐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声音统一、换声区的自然解决是教学的难点,《声乐理论基础》对歌唱呼吸、共鸣的调节,声区的调节虽然都有基本概述,但真正应用在实际演唱中,讲授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在练唱时,很难把握各个器官调节的尺度,做到低、中、高音区自然过渡,声音统一圆润。

1.提出案例,激发兴趣。学生在系统学习了歌唱姿势与呼吸方法,歌唱发音与共鸣调节的主要内容后,可结合自身的演唱感知,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查找资料,上网搜索,对下面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播放的多媒体视频案例,结合歌唱原理的基础知识进行讨论:该视频中演唱者演唱得如何;如有不妥请提出问题出现在哪里;该如何解决。阐明理由并结合自身进行实践练唱验证结果。

2.师生讨论,点拨思路,找出问题。组长带领组员对视频资料进行积极讨论并找出问题,认为两名学生的问题出现在中、高音区声音脱节、不统一(发音状态不稳定);换声区声音发虚,气息不稳(气息运用比较混乱);有破音现象(共鸣腔调节的位置不够准确)。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提炼归纳总结,由记录员记在白板上。

3.小组探究,分析问题,解决方法。小组成员们聚集在一起交流,通过多次讨论实验经验与实验结果,用实际演唱验证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并且根据声音的变化发现隐含于其中的歌唱规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上网搜索正确答案、总结规律,进一步实验演唱交流,最终归纳出采用美声关闭演唱,即母音变异的手法以及民族歌唱规律咬字换声中“中东辙”汉字字音解决换声和扩展音域的自然解决方法。

4.反思结论,演唱展示,总结评价。通过案例讨论实践,学生加深了对气息、共鸣、换声区、语言调节等作用的理解。学生积极进行演唱,总结经验,从演唱过程中知道了书本上歌唱理论是怎样得来的,并且学会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总结出换声区自然解决的训练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对学习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演唱技能与理论总结得到进一步升华。最后由教师就每个学生的演唱情况做点评总结,指导课后如何练习巩固。

四、效果评价

学习活动完成后,对于如何评价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笔者采用对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获奖成绩来验证学生对用此种基于问题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的认同度及学习效果。根据调查统计分析结果不难看出,学生对基于专业问题的针对性学习是十分认可的,多数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够适应此类需要自主学习的活动。其中,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得分最高,说明这一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但也应该看出,学习效果一项得分高低不齐,大部分学生对该教学持肯定态度,也有部分并不完全认可。这也间接反映出PBL教学法这种主要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的最终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相应的成果,这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长期培养,不能急于求成。通过以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的资料和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以及问卷、获奖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此类学习活动充满了热情和兴趣,对基于问题学习的相关活动设计方法与实施效果表示支持与欢迎,同时运用PBL教学法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发展。

五、结论

第一,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PBL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复杂的、高层次思维综合能力;第三,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音乐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较为突出,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多数时候学生主要听从教师的讲解,缺乏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PBL教学法就避免了这个问题,其核心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的组织,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寻找、发现、思考、分析专业问题的症结所在,努力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法,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找出自己专业知识点的薄弱环节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弱点,通过这一完整过程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出一个大问题———解决若干子问题———获得最终解决方案———再提出一个新的大问题,如此构成一个完整而无限循环的学习单元,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不断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学习氛围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音乐专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交叉性,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多个方面。在PBL教学法中,由于问题是开放式的,解决方法也必然无固定形式,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更高层次的思维,除了简单的记忆感知和复述应用,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不断付出思想上的努力。这是一种需要自我判断和自我感知的过程,是发散的、复杂的思维认知活动。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各抒己见,用创造性思维发现问题,用批判性思维审视问题解决的过程,用发散性思维寻求最终答案。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PBL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专业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事半功倍,同时能够从反思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技巧方法以及技能,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利于发展他们高层次思维技能综合能力的实践机会。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10

早在半个世纪前,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就已认识到:“多声音乐有着社会性意义……音乐学习在技术上应该以多声音乐为基础形式而展开……”①作为其音乐教育思想,多声部音乐训练贯穿在柯达伊的音乐教材设置和编写的始终。结合这一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可得出结论:复调课应该成为普及型课程,多声音乐的学习应该从幼儿教育抓起,这对于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高师的复调课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一定多声音乐教学及实践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者。

数十年来,高师教学经历了数次改革。在高师院校中作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的复调课,随着这几年大众音乐教育的普及、高师院校生源素质的提高,也逐渐脱离了专业素质教育范畴,正在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就是这种转变使高师的复调课走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科专业性越来越强,而课时少,且针对高师的训练内容也越来越少。眼下的状况是,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科知识一知半解,很难理论联系实际,更难以将知识整合并运用到日后的中小学教学工作中。

针对高师复调课程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教育者应找到一套新的系统的教学方法使之得以解决。而新的方法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2.要能帮助学生进行师生角色转变,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3.要能打破学科知识的独立性,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提高其综合素质。

4.要能为学生的深造打好基础。

结合以上特点,笔者试图将多年来用于高师教学法课程的“微格教学”融入高师复调课教学中,以期问题得到解决。

一、“微格教学”及其国内使用现状

微格教学,是借助现代的试听工具,以若干小组的学生为对象,培养某种技能的方法。②该教学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教学实践中开创,并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它是一种适应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员的教学技能训练方法。将微格教学融入复调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及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科实用性的(提高高师学生的多声音乐理解力、创造力及教学能力甚至探索研究能力,进而普及多声音乐教育)目的。

微格教学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和“小型教学”。③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吸收了更多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后,微格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包括:

1.前期案头工作。包括一系列的准备学习、确定培训技能及编写教案。

2.提供示范。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

3.模拟教学。包括四个程序,微格课程设计、微格课堂模拟(用多媒体进行记录)、师生角色扮演及施教过程评价。

4.反馈评价。包括重放录音(像)、自我分析及讨论评价。

所谓“微格”不仅仅指教学过程分组―在较小的范围内做角色扮演,也指教学内容分组或者分教学环节―让学生进行片段式的教学模拟。当然,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是第四点“反馈评价”,用讨论和自评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产生以完善自我为目标的学习动力。这与20世纪60年代末,哈佛大学加纳德领导的“零点计划”中作为对学生艺术心理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技术―“相册”(portfolio)式评价④的操作方式不谋而合,后者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的教育者。

结合以上“微格教学”的步骤及特点,可以看出将“微格教学”融入高师复调课教学是符合教学目的,且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改善的教学方法。如果做到合理的运用,可以使高师复调课的教学事半功倍。

1983年,微格教学由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在“中学音乐教学论”课堂中第一次引入,用以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20世纪90年代,它得到华北、东北地区师范院校的认同和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微格教学法在我国的高师院校教法课教学过程中已得到了一定的运用。现如今,在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笔者拟从教学法入手,探索适应高师复调教学的学科教育新模式。

二、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设计

高师复调课设置往往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课时、教材以及授课教师的人为因素等。倘若排除教师及教材的影响,仅考虑到课时这一个因素,高师复调课是否可以做一定的变动呢?下图是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课程设计及相关关系图。

图1

(注:“课程因素”概念来自刘沛著《音乐学(师范类)专业能力―素质本为的学生主体性―形成性自激自控发展标准与评价体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至4期。)

上图包括三个部分:课程设计(中间部分)、微格教学过程(左部分)及课程因素(右部分)。

(一)课程设计

中间部分为课程设计部分。其教学步骤包括五个方面(如图所示),关于这部分的操作,在下一部分(教学步骤)中有具体表述。

(二)微格教学过程

左边部分为微格教学过程与课程设计的呼应关系。除前期专业课程阶段以外,微格教学过程与课程设计的其他阶段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图所示)。

这里要补充的一点是,提供示范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专业技能上的困难,并做出示范,而不仅仅是教学示范。复调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并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并且牢固的专业知识框架,最终培养其进行独立专业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当学生使用这种方法完成音乐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之后,再学习中学音乐教学法课程,就会发现知识间更深层次的相关性,从而更易做到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达到师范教育的目的。

(三)课程分析

图1中右半部分的内容为课程各阶段所包含的因素,本文结合刘沛教授《音乐学(师范类)―素质本位的学生主体性―形成性自激自控发展标准与评价体系》一文中涉及课程本身的相关语言,对高师复调课程进行了分析。

1.前期专业课程阶段以学科课程为本位,与传统复调课程基本一致。因对位法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原始教学法应得到教师的保留。严谨的对位练习是创作和改编的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阶段性目标,做好引导工作。

2.第二至第五阶段均带有一定的非学科课程特点,也是课程的创新部分。第二阶段的确定选题及教案准备阶段,带有科目整合因素。此阶段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相关课程,为学生预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产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动力。第三阶段的乐曲写作及作品改编阶段,为学生本位。教师根据学生所面临的专业困难,制定相关课程任务,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完成任务,同时达到专业课教学目标。第四阶段的分组教学实践阶段,属于活动设计类课程教学。鼓励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挖掘自己的创造性潜能,形成自我激励的学习机制。同时,产生的教学录像及音响也成为评价的主要资料。第五阶段为集体讨论及自我评价阶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重点在于自我评价―教师参与评价,而学生自身主持评价。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执行者,其教学优势不言而喻。

三、教学步骤

由前图可看出,复调课程从开设到最终结束总共经历了五个大的阶段。他们分别是:前期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确定选题及教案准备阶段、乐曲写作及作品改编阶段、分组教学实践阶段、集体讨论及自我评价阶段。

课时安排及比例关系见表1。

表1 前期

课程 确定

选题 写作

改编 分组

教学 评价

课时 18 2 6 4 6

比例 50% 5.6% 16.7% 11.1% 16.7%

共36课时

1.前期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包括对位法学习及复调乐曲分析两个部分。传统的复调课程的学时为一个学期36学时,教师会按照一定比例去安排这两个部分的课时;学生专业基础好的学校,也会在最后几次课安排复调乐曲写作。不过笔者认为应该将前期课程再做一定的压缩,去掉不必要的实践部分,只保留对位法及部分小型复调乐曲分析,力争使这部分课程在不遗失知识点的情况下高效率地完成。

2.确定选题及教案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选题。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这一时期得到实现,此时即阶段性学习目标的确立时期。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教师可根据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实际要求为学生划出部分方向的选题可能性(见表2),并要求学生自己寻找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尽量不使用现成的复调作品。

表2

当完成选题之后,学生就进入了教案准备阶段。教师可给出教案的模板,帮助学生完成教案的设计(因为其属于教学法范畴,故这里不做赘述)。同时,引导学生在开放性、建设性及创新性的广义环境中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⑤。

3.乐曲写作及作品改编阶段。当教案基本成型后,教师应总结学生的选题,分章节对乐曲写作及作品改编做相应的示范,此时为乐曲写作及作品改编阶段。从表1中我们可看出,这里占用了三次课共计六个课时。每节课的作业可围绕学生的选题进行布置,使学生在大的目标下产生自我激励,最终高效率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当然,这一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考验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该为这一阶段的课程做足功课,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甚至优秀的学习榜样。

4.分组教学实践阶段。对于作曲技术课来讲,班级人数越少授课质量越高。首先,我们预先将教学班级人数设定在30至40人(不排除个别院校因实际情况采取百人的大课授课形式)。在该阶段,教师以8至10人为一组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在四个课时的时间内完成具体实践过程。

(1)除教室外,教师应准备好另外至少两间琴房或教室作为学生的实验教学教室。

(2)教学过程中选择组长,对各个小组进行监控及记录(录像或录音均可)。

(3)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以解决突发状况。

5.集体讨论及自我评价阶段。从表1的课时安排来看,我们可以知道,评价与写作改编阶段的课程设置是同等重要的,他们均排在全部课程的第二重要位置。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将学生集中在一个课堂,通过播放录像和录音让学生对同伴的教学表现及专业知识运用进行打分,同时请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书面评价(见表3)。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方式进行整改,如抽取优秀的复调改编作品举办音乐会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是不能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有益于学生发现和肯定自我,并最终形成自我激励的学习机制。

从以上分值比例可看出,复调课程作为技术理论课程,其成绩评定偏重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把握及运用能力的考察,并不是教学能力的考察。因而,教师在总结评讲过程中也应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进行一定的偏重,启发学生对复调学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小 结

从课程分析的角度来讲,“微格教学法”在高师复调课中的使用是有意义的,它可以成为高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然而,任何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科,更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学校。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改善复调课教学效果、提升高师院校受教育者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的方法,“微格教学法”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可行性。同时,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该教学法与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也能实现衔接。较之传统的、借鉴自专业院校作曲方向的复调课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更具有“师范性”的特点。

在素质教育逐渐被重视的今天,音乐普及教育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识谱和唱歌的初级阶段。作为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师学生,应该具有多声音乐的鉴赏甚至创作能力。这样,才可能使多声音乐思维渗透到中小学课堂中。

注 释:

①段晓静、高萍萍著,《论柯达伊的多声音乐教育思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2年第1期,第60页。

②郁正民著,《音乐微格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③同②。

④刘沛著,《传统教学评价与素质教育的悖论及评价的换代方案―音乐专业的“相册”式评价和动力学习范式》,《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11

一、一次音乐教学引出的思考

青年教师张老师设计并组织了大班韵律活动《下雪天》,一磨课中,她为活动制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参与性歌唱,感受旋律的上行,用模唱的方式学习下行旋律。

2、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乐段

3、学习合作创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身体从头顶开始的全身放松。

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段:参与性歌唱(10分钟)——结合图谱进行律动音乐欣赏(10分钟)——在老师引导下创编音乐动作(10分钟)——完整表演(3分钟)。仅看教学现状,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参与性歌唱时童声好听、音乐欣赏时图谱形象生动、动作创编时幼儿掌握很快……,但反思活动过程,整个音乐活动更多的是幼儿在老师的高控制下进行的模式化表演,究竟何为韵律活动、在韵律活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能力和情感?幼儿的自主性何以体现?……

问题的出现,不由引起我们思考: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涵盖几个版块——歌唱教学、打击乐教学、音乐欣赏和韵律活动等,而很多青年教师在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对音乐活动的性质不能很好把握,需要帮助其转变音乐教育观,以提高其音乐课堂教学能力。

二、深入理论,解答关键词

针对问题,我园组织了不同能力层次的教师作为团队展开了磨课研讨会,首先抛出问题:如何理解幼儿“韵律活动”?以下为研讨实况:

解答(青年教师):我理解的韵律活动就是通过动作,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比如:音乐的节奏、音乐对情绪的感染……表现出来:(新教师):韵律活动就是让孩子听着音乐,有节奏地做动作:(高级教师1):用“有节奏地”做动作来解释“韵律活动”不太准确,韵律活动应该在音乐背景下,有节律的进行动作的表现,这里的“节律”和“节奏”是有区别的,有节奏指必须区分二拍子、四拍子节奏,而“节律”是指配合音乐旋律进行合适的动作表演,是“韵律活动”。(高级教师2):幼儿园的韵律活动面比较宽泛,比如像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歌表演这些内容都属于韵律活动的范畴,他们都是在音乐伴奏下,让幼儿根据音乐性质,以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达音乐形象的。

通过“关键词”答疑,不同梯队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畅谈“韵律活动”,并在思维碰撞、观念更新的基础上提高了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理论认识。所谓韵律活动,是指幼儿在音乐伴随下做相应的动作,也即幼儿用身体动作这种语汇来表达和表现他所听到和理解的音乐。它包含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歌表演。

三、答疑解惑,分析选材

研讨过程中,有教师对此次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提出疑问:执教老师为韵律活动选择的曲目是《水族馆》,而教学主题是《下雪天》。水族馆作为一首名曲,老师在教学中让幼儿改变了对它音乐原著意义的理解,这样的做法是否可行?

解答(执教者):我选用的曲子是圣-桑(Saint-Saens)在《动物狂欢节》中的曲目《水族馆》,一方面,我觉得这首曲子特别能表现出冬天的感觉;另一方面,我查阅了许卓娅老师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丛书》,它明确指出:在大班阶段,那些具有明显地域、民族个性的异国风格的音乐,以及情绪健康向上、刺激适度的某些成人音乐都可以成为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对象。

解答(高级教师):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包括三种类型:①中外民间舞蹈音乐、②中外作曲家以各国民间音乐为基础创作的舞蹈音乐和轻音乐作品的片段、③少儿或成人歌曲[4]。今天选用的音乐就属于第二种类型:中外作曲家创作的音乐片段。从孩子的反映来看,他们在欣赏音乐后,完全沉浸在冬天的想象中,能感受到“很冻、很冷”、“打雪仗”、“溜冰”、“推雪人”……的情景,这个是孩子对音乐的主动感受和理解,我觉得比较适合选用。

对音乐选材的分析,让大家认识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必须遵从音乐作品原著中所表达的讯息和含义;而在韵律活动教学中,只要是适合幼儿接收、表现的曲目我们都可以选用。这是音乐欣赏教学和韵律活动教学之间的一个差别所在。此次活动选用的原曲在音乐表现上流动的、幽冷的感觉也能迁移到冬天下雪的场景中,作为韵律活动让孩子尽情联想,尽情表现。

四、发现问题,重组目标

1、目标太多,太杂。要学习参与性歌唱,又要学习区分乐段,还要合作创编……在仅仅3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落实的目标就太多了,所以首先要精简目标。

2、目标的陈述不明确。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目标陈述分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那么,一磨课的目标在这三大版块的分配不明确,所以要精确陈述目标。

3、重点不突出。我们在讨论后,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把重点定位在“自由创编动作”、“尝试用动作的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通过二磨课的实践说明,由于目标定位重点、难点突出,执教老师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的组织也显得流畅了很多,孩子的情绪也很高涨,热情很高。

五、优化教法,调整方案

根据修订后的目标,大家围绕课题开始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

1、教学模式是否恰当?分析(高级教师):从今天的教学模式来看,这个活动不单纯是一个韵律活动,前半段的重心是教孩子们唱歌,后半段又像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前后部分有些割裂,韵律活动的定位并不是很清晰。

分析(青年教师):张老师的教学手段比较丰富,首先用了一首比较好听的歌曲导入,后面还结合图谱让幼儿理解音乐。但我认为,在韵律活动的教学中,应该以孩子的动作表现为主。短短3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取”和“舍”,应该明确整个活动的重点是韵律活动,而不是音乐欣赏,因此后面一部分的环节也值得我们仔细斟酌,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充分地用动作来表现出他们所理解的、所感受到的音乐。

达成共识:在韵律活动的组织上,我们要避免课堂教学中盲目无效活动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因此第一个环节歌曲《冬眠的小熊》只需要用作简单的导引,可以作为进场热身活动。而过早出现图谱,恐怕会局限了幼儿的思考空间,在最初让孩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时,不妨插播一段清凉的雪花纷飞的简单画面,有音乐伴随的画面,更能让孩子浸入到对音乐的联想中来。

2、教师支持是否有效?通过活动孩子们获得了什么?分析(高级教师1):张老师用了图谱教学作为支持手段,图谱的设计能比较清晰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段落,感受音乐的变化,但是对后面的韵律活动并没有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幼儿在进行动作表现时几乎是在老师的高控制下进行,而不是孩子由内而发的表现。其实当孩子们在第一次欣赏音乐后,就说出了“冬天里和妈妈一起堆雪人、去踩雪、打雪仗……”多丰富的联想啊,为什么不让孩子们立刻试着用动作表现出来呢?(高级教师2):韵律活动的选材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成品舞蹈教学,而应该是幼儿自己用动作对外界事物进行模仿、象征性表现的一个律动模仿活动,那么围绕目标,就应该给幼儿更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第一遍音乐欣赏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当孩子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经验后,就可以立即让孩子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示,为他们配上音乐。而老师的作用就是观察孩子的动作、表现,并帮助他们进行动作提升。(高级教师3):这段音乐从头到尾性质落差不是很大,在动作表现中幼儿会逐渐加深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这时,再适当出现图谱就能帮助幼儿对动作表现做进一步的提升,因为图谱可以帮助幼儿作音乐视觉上的提示,我们可以试试把整首音乐按照段落编成一个小故事,把孩子自己创造的动作都编进故事里,这样就等于把孩子很零散的、随意的动作进行了组合、提升,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配合音乐来进行韵律表演。

达成共识:支持、鼓励幼儿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达、表现的同时,要帮助幼儿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技能、技巧和表现、创造是和谐统一的,老师在不同类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获得技能与创造两方面的共同提高。

六、方案定稿,有效教研

在整个磨课过程中,全体参研者互动对话,集结智慧,修改教学方案、改良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了我园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以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调整方案如下:

幼儿园“磨课”研讨记录表

活动课题:大班音乐韵律活动“下雪天” 时间2010年12月25日

教案初稿:教案修改稿

活动目标:1、学习参与性歌唱,感受旋律的上行,用模唱的方式学习下行旋律。2、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乐段。3、学习合作创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身体从头顶开始的全身放松。

活动准备:CD,白纸、笔

活动过程:

一是参与性歌唱

1、老师讲解“冬眠”2、老师演唱歌曲《冬眠的小熊》,请孩子们仔细聆听,听听是谁在冬眠?3、再次演唱,请孩子仔细听内容:小熊在哪里冬眠?小熊冬眠需要多久?小熊冬眠时发出什么声音?4、老师请孩子模唱“呼噜噜噜噜”的旋律部分(下行音阶,老师以手势表示)5、老师和孩子一起进行参与性歌唱,孩子们唱“呼噜噜噜噜”

二是音乐欣赏

1、纯音乐:今天我还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也是讲着冬天里发生的一些事,我们一起来仔细的听听看,听着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冬天里的哪些事?2、你听到音乐好,像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冬天里的哪些事?3、边听音乐,边画图谱,帮助幼儿分清乐段ABABA'C4、你最喜欢哪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可以用动作来表演吗?

三是创编动作“雪花飘”“堆雪人”“雪人融化”等动作

1、讨论、示范堆雪人的动两人一组合作堆雪人的造型。2、学做雪人是如何融化的。请孩子们站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雪人,并做出一个雪人的造型,保持不动,根据老师的提示语,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做雪人的融化过程。

四是律动《下雪了》

1、A段音乐,孩子们可做堆雪人,也可做下雪。2、B段音乐,雪人开始融化。3、C段音乐,雪人和雪花交流,游戏

活动目标:

1、聆听音乐,能根据音乐想象下雪天的情景并自由创编动作。

2、尝试用动作的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CD,简单图标

活动过程:

一是热身活动:歌表演《冬眠的小熊》

二是音乐欣赏并创编动作

1、纯音乐欣赏并展开想象(配合雪景的画面)引导语:“仔细听一听,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下雪天里的哪些事?仿佛看到了什么?”2、幼儿尝试自由的用动作表现音乐。3、幼儿自创动作的交流、分享,老师帮助其进行动作提升。

三是尝试动作组合进行韵律表演

1、欣赏音乐故事并观察图标:(整合幼儿的创编动作)。引导语:“你们会用动作表演音乐,我要把你们表演的事情都编进我的音乐故事里,这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

例——音乐故事《下雪天》:“一天清晨,雪花纷纷扬扬的到处飞舞;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雪地上玩着踩脚印的游戏;雪花到处飘呀~转呀~,真美呀~;孩子们在雪地里滑雪啦;大家在一起堆着雪人,真高兴呀;太阳出来了,美丽的冰雪世界开始慢慢的~慢慢的融化了~~~~”。

2、欣赏后讨论:故事里说了些什么事情?你们会用动作把故事表现出来吗?

3、配合音乐进行完整动作表演。引导语:“原来,音乐就和故事一样,一直发生着变化,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用动作把下雪天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听吧!”

4、根据幼儿的表演帮助幼儿适当提升动作。

5、完整表演韵律活动“下雪天”。引导语:“让我们跟着音乐的变化,用优美的动作来表演下雪天的故事吧!”

高中音乐完整教案范文12

【关键词】教育云 交互式钢琴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基于教育云的交互式钢琴课程有个别课和集体课两种形式,以六周为一个授课周期,可以采取实验数据跟踪的形式对每周上课的情况总结分析。第一、二、五周采用个别课形式,第三、四、六周为集体课形式。以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的谱例为个案,从第一周至第六周分别展开相应的教学手段,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该内容,每周结合学生的认可度和效果反馈得出数据,最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从而体现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种新型钢琴教学模式的优势。以下附表格说明实验设计:

一、教学实验设计数据跟踪表

二、教学步骤及方法设置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针对勃拉姆斯改编《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的教学内容,本课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对该变奏曲的认识。2.准确掌握每个变奏的音符、节奏、指法,以及对音乐分句的理解及踏板的合理运用,最终奏出浪漫时期的音乐风格。3.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钢琴教学中,播放作品相关动漫场景,构建新型钢琴课程教学模式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该曲的教学重点有三项:1.演奏中每个变奏的触键变化。2.浪漫时期音乐风格的把握。3.运用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的想象,结合作品进行音乐理解。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首先对变奏曲进行简要介绍: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作曲家可创新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然后对勃拉姆斯改编《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进行介绍:勃拉姆斯的变奏曲可以与巴赫、贝多芬相提并论,他一生仅就钢琴独奏的变奏曲就写了5首,其中最著名最出色的就是这首以亨德尔为主题所作的变奏曲。本首变奏曲包括主题和25首变奏及赋格。25首变奏中大体都保持着主题的结构。乐曲的主题来自亨德尔的羽管键琴用的三个组曲的第一首第二乐章,是非常明朗、鲜明的旋律。

2.教授

首先让学生掌握“立、点、带、放”四种技术方法,结合动漫的播放进行思考,感受多媒体钢琴教学的创新之处。其次,通过动漫场景提高音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变奏1、3、7、8表现的是老鼠的形象,诙谐、俏皮,步履轻盈,动作敏捷,经常偷吃猫的食物。在谱面的标记中,则表现为跳音居多,音色较明亮,力度相对较弱;变奏2、5、11、12表现的是猫和老鼠和睦相处的时光,美好、愉快。音乐也比较舒缓、轻柔;变奏4、6、9 表现的是猫的形象,以及它们相互打闹的场景。音乐的和声与音响效果更为丰富,力度也增强很多。

最后整合练习,完整地展示该作品。

三、案例分析

六周的个案虽然看似简单,但能看出信息化钢琴教学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信息化钢琴课采用了个别课与集体课的形式,上课形式不再单一。新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了信息化技术,通过对学生弹奏进行录音及播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相比传统的弹奏――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更有说服力和效率。同时还可以播放不同版本的录音给学生听,通过差异比较,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编辑乐谱,用频谱仪科学测量、分析音乐,充分认识音乐从“弹性――机械――弹性”“运动――静止――运动”“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二度再创新”等层面,使钢琴课发生巨大的变革。

结语

基于教育云的交互式钢琴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推广,还需要钢琴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对其不断地研究更新,运用互联网平台,配合时尚的云端口检索与音乐相关的信息,方便、快捷地查找钢琴资料,搜索相关图片来补充课堂讲解,从互联网下载与钢琴课程相关的音乐制谱软件进行分类,编辑出与乐谱对应的电子版本,根据课前设计,做出与课程内容相应的科技编程,不断更新信息资料库等,从而改变沉闷、懈怠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注:本文为201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教育云的交互式钢琴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D.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