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时间:2023-06-25 16:22:14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的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表明了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提出了在高校各门课程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要求。

1 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内涵诠释

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科的相关德育知识,在现有的教材选编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既孕育于课本之中,又取材于教材之外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①即教师从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与道德情操的升华。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必要途径。因此,研究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高校中,课程教学渗透德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由于领导的忽视和教师教学水平能力的限制,从而使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高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忽视

长期以来,高校的德育课程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虽然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对高校德育工作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许多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往往忽视了德育课程的建设,对于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更缺乏应有的认识。与别的学科相比,学校领导们更愿意将建设重点放在容易出成果的自然科学及其它社会科学上面。许多教师也片面的认为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的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只是片面的注重学生的专业成绩,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置若罔闻。更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就存在着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2.2 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

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尚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一方面,在高校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普遍缺乏德育这项标准;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对课程教学渗透德育虽然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是没有具体可实施的操作性指标。由于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效果不易被定量衡量,所以常常为学校所放弃。总的来说,在高校里虽然存在着教书育人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科研论文、教学工作量等定量规定是硬指标,而教书育人作为定性规定则是软指标,这就造成高校工作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由于管理体制的缺乏与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积极性。

2.3 教学水平对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制约

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能力对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发挥具有直接的影响。在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德育渗透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等。在大多数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实践活动。而且,由于各学科老师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有限,所以不能将德育内容有机的融入各相关学科中,从而使学科知识教学与渗透的德育内容相分离。这就会使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排斥,甚至认为德育内容是多余的。由于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过程缺乏感染力,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课程教学渗透德育也就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3 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教学渗透德育工作的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把德育目标与各学科所内含的德育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潜移默化的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1 加强领导、教师对课程教学渗透德育重要性的认识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在课程中渗透德育是教学本身固有的职能。而且,与其它德育途径相比,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效果更为显著,也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只有大力加强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力度,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发挥德育教学的巨大优势,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高校领导和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必须使他们认识到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要努力使领导和教师从“教学等于智育、教学等于分数”等错误的观念中转变出来。必须加强领导和教师对教学教育理论和国家德育大纲的学习,从而提高领导和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之在课程教学中更好的履行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职责。

3.2 推进高校课程改革,创新考核、管理机制

课程改革是促进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要求领导和教师要对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内涵、特点及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间实施德育渗透的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通过课程改革,将德育内容有机的融入教材之中,从而实现寓德育于各学科专业教学的目标。同时,各高校还要制定相关的考核奖惩制度,来衡量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情况。通过对教师备课、讲授、实验、实习、考试等各教学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表现,对教师作出相应的评价。并将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与课程教学德育渗透工作的实施情况结合起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评估和激励制度,从而保证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3.3 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每门课程的教材中都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德育的内容。人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素材。而自然科学中则包含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思想,当展观、环境观和科学道德观应该成为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也是课程德育的重要内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热爱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出发,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弄清教材知识内容,又要深入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并巧妙的将德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其次,教师在布置作业与考试命题的时候,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的融入德育因素,这也是发挥课程渗透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3.4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也要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要把黑板、挂图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化到多媒体计算机优化组合的教学手段上来。互联网上包含着丰富的资源,通过网上搜索,教师可以从中挑选出适合课程德育教学的内容,所以互联网是拓展课程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使得多样的教学方式得以实现。多媒体教学集动画、影音、录像于一体,其生动而直观的教学形式,更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渗透。最后,教育的信息化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必要的联系手段。通过互联网,教师与学生不仅可以讨论学习上的问题,还可以共同探讨生活上和思想上的困扰,这就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实施课程德育渗透。

3.5 充分发挥教学实践课的德育功能

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课堂讲授,还包括实验、实习、参观、调查等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操作过程的掌握,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使学生培养起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等优秀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到工厂、到农村去实习,去进行生产劳动的体验,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在生产劳动中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而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健康、良好的人格。

3.6 用心教学,全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需要

学生是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根据学生的思想与认知水平,发掘出课程德育教学与学生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点和兴奋点,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的进行思想教育。再次,教师在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过程中要多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要用“心”教育学生,要真诚的对待学生,对学生要给予关心、鼓励和支持。只有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课程德育渗透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3.7 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列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情感和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特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仪表态度来起到表率的作用,从而将言传与身教密切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精通专业上的业务,还必须要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相反,如果教师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流露一些消极、堕落、反动的思想,这将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品德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各种有效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科的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合二为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广西“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名称:高等学校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课题编号:2004C37)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2

网络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

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单纯理论教学以及专业技能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全能型人才已成为社会的主要需求。为此,必须注重对人格的培养,即思想品德教育。国外学者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对常规道德教育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与积累提出反对意见,提倡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以及对社会的判断能力,增强自身为人处世能力。而语文教学具备极强的人文特点以及感染力,是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普及,常规教学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社会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为此,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必须注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网络语文教学中。

1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为日常教学的基础。早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内已经明确表示,德育教育需要确立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旨在提升群众精神文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在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产生更加深入认识,了解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增加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方法

在信息技术不断渗透的情况下,语文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具备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将各类特色活动运用于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感受到网络语文教育的魅力,同时感受到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作用与其在社会中的适用性。具体来讲,立足于网络教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层面出发。

2.1学校需为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提供基本环境

首先,需要建立开放性网络图书阅览室。结合学校学生组成特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配备对应课堂参考书籍。并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增加对应课外书籍,增加其对知识获取的积极性。同时,各个教室需为网络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硬件条件,包括投影仪、电脑、扩音器等。同时需要注重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完善。当前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有对应的数字图书馆,但各个学校间数字图书馆尚未建立起数据分享的关系,不便于学生对各类资料进行查询,尤其针对部分典藏版图书。通过这一途径,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其想了解的文化,起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

2.2对教学课件的设计进行改进

以往教学课件,仅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梳理,显然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该类教学课件已与学生需求脱轨,更无法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网路教学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元素,大量文学作品可借助内容丰富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加以展现,降低常规语文教学中枯燥感,可起到培养学生感性认知能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将自身投身于教学内容中,调动视、听等感官。使得学生在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性的熏陶,实现对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2.3推进网络文化发展,营造网络教育环境

以网络为主要平台,教师需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要求语文老师在校园网页上建立自身文化园地,主要对课堂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此外,为学生及时推荐部分优秀文章、期刊等,使学生随时的都能受到文学文化的影响。同时,可增设BBS等个性化分享平台,鼓励学生将自身日常所见所感通过网络进行直观表达,或者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借此不仅可增强学生自身表达能力,更能帮助教师对学生思想动向,关注重点进行了解,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生特点。

2.4创新语文教学质量的考核方式

传统教学中,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仅采用考试的方式且以主观性题目为主。导致大部分学生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性。为此,在网络语文教学中需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完善,改变以主观性题目为主的试卷形式,可采用以非主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身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看法。借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程考核的过程中,实现综合教学。

3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其中德育为主,其发挥着对自身才能的调节作用,更是精神灵魂的指导。当前,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进行德育渗透可侧重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3.1实现有意渗透

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以时间与方式作为支撑,讲求润物无声的方式,从侧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其探索能力。从对网络环境中各类事物的判断中,增加其理性认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网络教学中,老师需要将各类网络设备优势利用起来,借助庞大的网络数据库,选择具有针对性且学生容易接受的德育材料,于课内外进行直接渗透。比如,在2008年抗震救灾之后,浮现出大量英雄事迹以及无私奉献人物,在教学中,可为学生播放对应视频资料,并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身看法,学习模范人物的精神。此外,在进行课本教学时,同样需要对课文中的德育教学进行挖掘,因语文课文具有多样性,使得德育渗透的方式与内容同样具备丰富性,可从不同方面实现对学生人身价值观、社会道德感、审美感等进行培养。

例如在讲解《荆轲刺秦》过程中,可借助网络视频资料或者历史讲解类节目,将学生带入到故事的场景中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荆轲的勇敢与大无畏的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讲,老师需要借助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将德育教学具体化,在日常讲解中到达德育渗透的目的。从李白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感知自尊、自强等重要性。

3.2实现对德育的有机渗透

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见血需要与其它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首先,面对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进行教学中,需要将语文与各个行业发展相接轨,借助各个领域类领航人物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得懂得培养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需避免一味遵循课本教学,可适当开设“名人演讲”等观赏性课堂,或者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邀请部分学者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充分吸取精神营养。然后,需要对校内网上活动进行丰富,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猜题。结合当代学生多表现为张扬、积极乐观的特点,可采用有奖参与制的方式,鼓励其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身见解,在参与中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3.3实现对德育教育的无形渗透

首先,老师需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多多关注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在日常教学中发表自身看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在学习期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与老师在进行接触,因此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存在很大的影响。此外,老师需对学生日常所关注的话题加以了解,与学生存在共同语言,在进行交流中以自身正确且全面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免学生走向思维的误区。然后,需要将网络教育与常规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当前,网络世界信息来源广泛,部分学生对社会尚缺乏认识,无法对网络信息的真伪进行有效判断。在网络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侧重对学生判断能力进行培养。在网络教学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学的学习,为其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

4总结

面对社会对综合性实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更强。结合当代实际情况,语文教学更需要以网络为主要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其在信息时代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对常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增加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以及体会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昌菊.高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67-168.

[2]黄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2):26-26.

[3]刘素青.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小作家选刊,2016(11):9-10.

[4]王萍.浅谈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1):14-14.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3

【关键词】德育工作 问题 方法和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由此可知,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深入调查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农村公办学校,地处银滩,学校面对的大部分学生是渔民子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农民工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指导与城区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较差。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习惯养成状况,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校以日常行为为突破口,对学生习惯养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中发现有63.9%的学生看到地上的纸屑不能主动拣起来;66%的学生做不到主动给儿童与老人让座;57.5%的学生不能在家经常参加家务劳动;60%左右的学生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进行订正与反思;58%学生课堂听课质量不高; 5.2%的学生不主动与教师问候,不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19.5%的学生不能及时制止不良现象。

二、探索农村学校养成教育可持续发展且颇具成效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领导,全员参与

根据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全体领导和老师们作了认真的分析。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养成教育活动方案,明确了各部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职责,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参与中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的观念,把养成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动态、静态环境,促进安全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2.抓常规教育,强化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健全值日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每周列出行规教育的重点,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监督、检查、记载,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这增大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也督促学生找出个人、班级集体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不足,强化学生卫生、保洁、学习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逐步将学生外化的行为转变为内动的驱力。

3.组织开展各类文明教育活动,激励文明行为养成

⑴各班出一期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同学们精心选材、细心编排,为班级献上了高质量的黑板报,使各班级都成为养成教育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为营造现代化绿色校园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出了贡献。

⑵利用班会课时间,各班组织开展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虽然各班大致的流程都大同小异,一般有小品表演、故事讲解、情景再现、视频播放、学生讨论、小组抢答、班主任总结等,场面热闹,气氛热烈,掀起了阵阵热潮,但同时整个场面又文明有序,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一定能促成同学们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⑶举行了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礼仪大赛。表演大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表演形式有小品、相声、礼仪表演、诵读等,体现了文明礼仪的主题,让学生深受教育和启发。

此外,利用广播、国旗下讲话,举行“文明礼仪伴我行”启动仪式和签字仪式等加强宣传,营造了氛围。还开展班容班貌评比活动,每个教室都贴上校园文明行为“十讲”和“十不准”,让学生时刻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健康心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着装得体,衣着整洁;谈吐举止文明,使用礼貌用语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化学校德育工作,把校园真正建设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生活的乐园。

4.家校联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需要从落实家庭教育常规入手,从家长自身做起。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与学生家庭普访制度,使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联系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联系手册》《学生成长手册》的填写,让家长每天与教师有沟通,哪怕是对学生作业情况的简单签名、检查与说明,及时了解、交流学生基本情况,对家庭教育进行必要的指导,真正让家庭教育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开展养成教育教育活动是“以德促教,以教辅德,和谐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能得到培养,学习效果能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全面提高,学校自身也能得到发展。所以,作为教育的阵地,学校还应一如既往,扎扎实实地抓养成教育,使德育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曾庆春主编:《跟随榜样成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丁琦:《规范养成教育塑造文明学生》,华兴时报,2009.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4

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5

[关键词]学校 红色德育教育 途径

[作者简介]吴先勇(1968- ),男,广西凌云人,百色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广西 百色 53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州大学——百色学院合作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红色文化的高校德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S2010006)和2010年广西教育厅课题“红色资源德育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012MS18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51-02

一、学校红色德育及其途径简析

德育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在学校德育体系中,德育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实施德育内容、采用德育方法、开展德育活动的渠道。学校主要通过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途径来实施德育。学校红色德育指教育者利用红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使其形成良好品德的德育活动。学校红色德育是学校特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在学校红色德育体系中,红色德育途径是红色德育内容、方法及承载体,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红色德育的渠道,是实现学校红色德育目标、落实红色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学校红色德育的途径很多,包括课堂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管理类、媒体类等。构建红色德育途径体系,形成系统的红色德育活动渠道和载体,能够整体发挥红色德育途径的最大功能,增强学校红色德育的实效。

二、构建学校红色德育途径体系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分析各种红色德育途径的特点及功能,整体分析各种红色德育途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学校德育之间的关系,整合学校红色德育各种途径,形成红色德育途径体系。红色德育途径构建的整体性,首先强调红色德育途径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红色德育的途径,协调好各种途径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红色德育途径的整体功能。其次强调红色德育途径与内容的协调性。一种红色德育途径可能对应多项红色德育内容,同一红色德育内容也可能对应多种红色德育途径。因此,不同的红色德育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实施途径,要协调好学校红色德育内容与途径的关系。再次强调学校红色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协调性。红色德育途径与红色德育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是路,行走的方式和手段是方法。学校红色德育途径决定学校红色德育方法,学校红色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学校红色德育途径。学校红色德育各种途径之间的协调性,途径与方法、内容之间的协调性决定了学校红色德育的实效性。

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学校红色德育的本质,学校红色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学校德育要解决学生的知、情、意、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校红色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环节构成的,只注重红色知识的传授,而缺乏红色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实践,不可能取得红色德育的实效。在学校红色德育实施过程中,只有把红色理论认识与红色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把红色理论认识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言行一致,达到红色德育的目标。

3.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推动学校红色德育不竭的动力,学校红色德育要取得实效,就要突破常规的德育途径,不断地创新红色德育的途径。创新性原则是要根据学校红色德育内容,构建相应的红色德育途径,根据不同的红色德育内容,选择不同的红色德育途径;根据学校红色德育方法的多样性,优选组合学校红色德育途径,对应不同的红色德育途径,选择不同的红色德育方法;根据时代特点和受教育者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创新学校红色德育途径。学校要鼓励红色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课堂、网络、环境、实践等途径,以提高红色德育的效果。

三、构建学校红色德育的途径体系

德育途径从宏观角度可分为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从微观角度可分为课堂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管理类、传媒类等。根据学校德育途径和红色资源的特点,可以把学校红色德育途径整合为课堂类红色德育途径、实践类红色德育途径、组织类红色德育途径、环境类红色德育途径、管理类红色德育途径、媒体类红色德育途径。学校不断优化、整合红色德育途径,充分发挥每条途径的作用,是保证红色德育实效性的基础。

1.构建课堂类红色德育途径。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红色德育课或者在德育课程中渗透红色德育内容两种方式实现。这是一条具有相对固定红色德育的教材、课时和教师的红色德育渠道,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红色德育课程具有自身特定的目标、内容和程序,对学生的德育更具针对性。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红色德育,挖掘各类课程的红色德育资源,在各类课程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红色德育的内容,把红色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规律,整合地方红色资源,加强红色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德育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安排专门的红色德育内容,遵循德育的规律,不断探索红色课程教学的方法,提高红色德育的效果。各学科教师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充分挖掘红色德育资源,渗透红色德育内容。百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红色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视红色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加强红色资源德育价值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优势,整合当地红色资源,组织编著了《百色起义光照千秋》《百色起义精神研究》等著作和教材。近几年来,学院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大学生”的要求,把红色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德育课;把红色教育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培训班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红色德育课程资源,有目的、计划地渗透红色德育,发挥了课堂类红色德育途径的主渠道作用。

2.构建实践类红色德育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明确提出,德育工作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学院紧抓实践类红色德育途径,开展系列性红色德育实践活动:一是强化课堂红色讨论、红色辩论、红色演讲、红色影视赏析等认识性红色德育实践,让学生参与红色教育和教学过程,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举办校内红色歌谣、红色书画展和板报、红色诗文朗诵、红色故事、红色征文等比赛,开展“创先争优与党同行”主题党日活动、“青春建功”主题团日活动等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三是运用“重走红军路”、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践行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多年来,学院坚持开展“三活动”,即每逢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碑开展“缅怀先烈,修身立德,共创和谐,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每年“七一”党的生日,组织学生新党员到纪念馆、纪念碑开展入党宣誓活动;每学年新生开学后,组织学生在军训活动中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活动,青年学生深刻领会了伟大的百色起义精神,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受到了激荡,作风经受了锤炼,思想得到了升华,从而坚定了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得到了提高。

3.构建组织类红色德育途径。学校有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以及文学社、书画社、艺术团等多种社团组织,要加强各种组织的建设,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在各种组织的活动中渗透红色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促进相互学习,以提高育人效果。充分利用共青团、艺术团以及各种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各种红色教育活动,如共青团利用暑期“三下乡”开展“服务农村促和谐”“重温百色红色记忆,传承青春报国志,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红色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4.构建环境类红色德育途径。环境是德育的隐性课程,是学校红色德育的重要途径。环境分硬环境和软环境。学院注重营造红色文化环境,加强领导,科学计划、周密组织、统一协调、合理安排,通过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红色德育环境建设系统工程,整体构建了红色文化课程、红色校园景观、红色经典艺术、红色人物等学校红色文化体系,大力宣扬百色起义精神,使学生在浓厚的红色德育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5.构建媒体类红色德育途径。网络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学校媒体类红色德育途径主要有广播影视、书籍报刊、信息网络等。信息网络是媒体类学校红色德育最重要的途径,建设红色德育专门网站,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红色德育,是红色德育的课外延伸。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网络能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网络红色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校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红色德育效果,增强红色德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开辟“网上红色德育课堂”、红色教育论坛,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安排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参与式学习。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先进人物事迹为切入点,在网上开展有冲击力的红色教育活动,通过形式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网上正确引导和教育。

6.构建管理类红色德育途径。要加强红色德育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一是加强学校层面的红色德育管理,学校领导充分重视红色资源的德育价值,整体规划学校红色德育体系,组织、指挥、监控各类红色德育组织及红色德育过程,合理配置红色德育资源,改善红色德育条件,使红色德育活动顺利进行。学校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学生班级,调查研究;抓住典型,以点带面,把红色德育与其他德育相结合,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班级的红色德育管理。为落实学校各项红色德育措施,班级制订相应的红色德育计划并实施,协调任课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红色德育合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红色德育的积极性,把红色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红色环境中健康成长。

红色德育具有多种途径,只有把各种途径整合起来,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应,才能提高红色德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詹万生,张国建.整体构建德育途径体系全面提高德育工作实效[J].中小学管理,2004(2).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6

关键词:德育方法;理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03-03

何谓德育方法?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教育学》认为,“德育方法是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综合……包括教育者的活动方法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法”[1]。这一定义认为方法就是“方式的综合”。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编写的“教育原理”把德育方法界定成“方式”的综合,并明确“既包括教育者的施教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形成品德的方法”[2]。198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辞典・教育学》给德育方法下的定义是“思想品德教育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合,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活动方法”。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一书认为,“德育方法是为达到既定教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称”[3]。该书将方法解释成“各种方式的总称”。詹万生等认为,“德育方法是为达成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在教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总和”[4]。檀传宝教授认为,德育方法是指“学生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5]。在这里,檀传宝教授把德育方法看成是“具体德育方式与手段的组合”。王玄武等人认为,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落实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方式、途径和形式”[6]。很明显,王玄武等人把德育方法看成“手段、方式、途径和形式”的运用。

通过上述对德育方法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出,从表面上看,我国理论界对德育方法的理解大体上是一致的,即基本上都认为德育方法是德育“方式的总合”。也就是说,我国对德育方法概念的认识表面上基本都统一在所谓“方式”上。那么,究竟何谓方式?如果不能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用概念解释概念之嫌。事实上,我们几乎都回避了这个问题,都是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理解来掌握,这就导致德育方法看似一致,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可以说十分混乱,这也是我国学校德育时效低下的原因之一。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条件,然而在我国对德育方法概念迄今仍有着不同的认识,这就必然会致使具体的德育方法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德育实效。笔者认为,导致我国德育方法概念混乱的原因有五方面。

一、对方法一词的模糊认识

方法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人们的举止言行中处处都体现着方法。何谓方法?《辞源》的解释是“方法,谓办事之条理也”[7];《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方法,指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8];《新现代汉语词典》对方法的解释是,“古指量度方形的法则,现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9]。可见,上述几部权威词典对方法的解释并不一致。实际上,在现代汉语和现实生活中“方法”也是一个模糊概念,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把方式、方法、手段、原则,甚至途径严格地区别开来。尽管如此,由于有了具体的语言情境或上下文,还是可以较好地把握方式、方法、手段、原则和途径的内涵,达到沟通与交际的目的。然而,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就不允许我们使用模糊概念,也就是说,必须把握方法的确切内涵,并将其同方式、手段、原则和途径区别开来。然而,我们没有做到。在德育方法概念的界定中,由于大多都参考权威词典对方法的解释,因此,对德育方法概念的定义也基本是围绕着所谓“方式”进行的。究竟何谓方式?“方式的总合”就是方法吗?几乎又都回避了这个问题,各自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理解来掌握。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确切地理解方法的内涵而造成的。事实上,在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特别是在德育工作中,把方法、方式、手段、原则、途径,甚至内容混在一起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一点,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德育的实效与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实施。这正是我国德育方法混乱的根本原因。

二、对方法一词内涵的误解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方法”一词内涵的认识不尽相同。最为明显的是人们常常把方法与方式混在一起,有时也把方法、方式、手段混在一起,有时把原则、途径也称之为方法。这种对“方法”的不同认识与解释,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教育方法的理解,当然也影响到对德育方法的理解。在教育中,由于未能较好地区别开方法与方式、原则、手段、途径的关系,致使我们对教育方法的认识不尽统一,甚至人言言殊。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有的把“方式”看成“方法”,有的把“手段”看成“方法”,有的把“途径”也当做“方法”来对待。特别是把原则当成“方法”的情况最为普遍。比如,孔子提倡的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学记》中的善喻、长善救失、循序渐进、藏息相辅;朱熹提出的“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王夫之提出的“知行并进、学思想资、因材施教、积渐不息”以及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等等,这些都是原则,但许多权威专家也把它称为方法。众所周知,原则是应该遵循的准则,是指针,应该是“方法”的上位概念,原则下应该还有具体的方法,但如果把原则看成方法,就穷尽方法,没有下位概念。方法易于操作,而把原则当做方法来使用就难以实施和实现。大凡研究过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方法的人就会发现,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家说的方法都比较具体,且能够操作与评鉴。因为他们提出并研究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方法。如夸美纽斯的教育过程四步骤法(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根据“做中学”原则提出的具体教育步骤与方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方法;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赞科夫的高难度教学法;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项目驱动型教学法等。但是,在我国许多方法都比较原则且不易操作,更不宜评鉴,因为这些方法本来就是原则性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方法一词内涵的误解所致。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德育活动与过程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灵活多变的;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妥当与否,应该寻求方法的最优化;手段是动态开放的,应有效地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与手段;途径是一种客观存在,要尽量开发和利用,否则德育就不会收到实效。

三、对方法本质的不同认识

对德育方法本身的理解与认识不同,也是导致德育方法混乱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由于所持的教育理念和角度不同,对德育的动因或决定因素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导致对德育方法的认识不同。“教师中心论者”和认为“德育可作为知识教”者,从“教师主体”的角度和教师“教”的角度来理解德育方法,在他们眼里语言讲授(教授)的方法就是主要的方式和方法,而课堂教学则必然被视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德育途径。与之相反,“学生中心论”者,则把学生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教育资源进行自我教育视为德育的关键,即教师只是德育服务的提供者,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才是德育的关键。因此,从如何指导与帮助学生生成与发展良好品格的角度来理解德育方法,十分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具体而言,教育工作者所采用的德育方法(包括语言说理类、榜样示范类、实践锻炼类、规范制约类、评价激励类、情感陶冶类等)其落脚点主要在指导上;而在德育途径上除了强调课程学习外,也十分重视实践活动途径、日常生活途径以及管理活动途径等。因此,“学生中心论”者对德育方法下的定义是:“(服务)德育方法,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达到德育目的,施教者依据德育基本原则向学生提供德育服务时所采用方式、手段与程序的组合,以及学习者在施教者的帮助下,在自我教育活动和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与程序的组合”[10]。德育方法是一个由“施教者采用的德育具体方法”和“学生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构成的德育方法体系。另一方面,对德育方法的组成认识不同,也导致了对德育方法的不同认识。例如,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德育方法由指导思想和方法构成[11];有的认为,由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和具体的方法构成[12]。笔者认为,我国亟待开展对德育方法论的系统的、理性的研究。

四、对传统德育的非理性评价

对传统教育方法缺乏理性的认识与客观的评价,导致德育方法概念混乱。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谈到教育和教育方法问题,就指责传统教育;说起传统的教育,就一概予以棍之,加之盲目或断章取义地对古人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批判,直接导致对教育方法及其概念的茫然。类似的批判可常见于报端,例如:“长期以来,我们将‘传道、授业、解惑’看做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的这种职业定位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几乎丧失殆尽。”我们知道,“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国唐代教育家韩愈的著名论断:“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实,这里韩愈强调了教师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教师职业的特征。但以何种方式、方法,采取何种途径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并没有具体说。就教师职业特征而言,“传道授业解惑”并没有错,这是教师职业的一部分功能,问题是采取何种途径、方法来“传道授业解惑”。我国古代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精华,如孔子学、思、行的教育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由博返约”、“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孟子“教亦多术”对教学方法的认识;王守仁“顺应儿童的性情”教育思想;王夫之 “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对教师的要求;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以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原则等,都是文化瑰宝。我国古代、近代的私塾,老先生(教师)更多地管理着学生,由学生自己读书,遵循的是“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在今天看来,处处都洋溢着倡导学生自主性创新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然而,这些我们并未较好地汲取和继承,或非理性地漠视,或盲目地摒弃或批判,使得我们自己也陷入糊涂的泥潭,进而导致德育方法与概念的混乱。

五、外文文献的误解误译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引进与翻译了大量的英文教育文献。然而,由于对有关教育方法词汇的误解与误译,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们对德育“方法”概念的正确认识。“方法”一词,英文为“method”,一般认为,该词来源于希腊文的“metodos”,意思是沿着的一条路径或程序。实际上,在现代英语语言中,英文“method”、“approach”、“way”、“means”等都可以表达汉语的“方法”之意(在汉语中“方法”一词是个笼统的模糊概念),其中“method”和汉语的“方法”意思最近,英文的“methodology”翻译成“方法论”;“approach”也有汉语“方法”的含义,但更多地强调“方法实现的活动过程”;英文的“way”也可译成汉语的“方法”,但更多地强调“方法实现的路径”;英文“means”也可以译成汉语的“方法”,但其重点在“手段”上。汉语的“方式”,英文用“way”、“manner”、“mode”、“style”等来表示,这里的“way”实际上更强调“方法实现的过程特征”,“manner”强调的是“人的(好的、坏的)活动方式特征”,“mode”(非常正式的词汇)强调“方式的选择性,主要用于有关文化的上下文之中”、“style”强调的是“形式”和“风格”。汉语“途径”用英文“way”、“channel”表示,“way”强调的是“路径”,“channel”指的是“渠道”。通过上述分析发现,除了“method”外,在英文中,“approach”、“way”、“means”也都有汉语“方法”的意思。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way”既可以表示汉语的“方法”,也可以表示“方式”,还可以表示“途径”,也就是说,英文的“way”是一个常用多义词汇(common word),在明确上下文的情况下,可以用来代替“method”、“means”、“manner”、“style”和“channel”等。事实上,在英语语言中,尤其是在非正式的(infml)或非标准的(nonstandard)或口语(oral or spoken)的文献中,这种现象十分常见。这就是说,在英译汉时,只有仔细阅读和领会字里行间的含义,才能知道究竟该用“方法”还是“方式”,或者说是“途径”来翻译。本人发现,在教育专业文献中,不确切的翻译司空见惯,由此引发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更是层出不穷。可见,由于翻译不当造成对“方法”、“方式”、“途径”等的混淆不可小视。

总之,目前我国德育方法的概念十分混乱,造成这一问题除了上述五大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诸如是实施“大德育”,还是“小德育”;道德是否可教;德育是否只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等,这些都影响着德育概念和德育方法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从德育方法概念的文字表述来看,如何界定德育方法概念,关键是要从文字意义上把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途径、教育原则较好地区别开来。否则,概念不清或混乱必然影响对德育方法的认识,进而影响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82.

[2]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15.

[3][1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86,401-412.

[4]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20.

[5][1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6,151-166.

[6]王玄武等.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25.

[7]词源(第二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15:1145.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306.

[9]王同亿等.新现代汉语词典[Z].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434.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7

关键词:新课标 学科教学 德育渗透 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狭义理解,德育是指道德教育,这也是世界多数国家学校所指的德育。我国学校德育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质上就是社会意识教育。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决定的。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学科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渗透教育,是指广义上的德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教人成为社会的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新的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校德育工作发出一个重要的讯号,就是继续推进德育课程改革,真正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让德育更具亲和力。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就要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调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学科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教学中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德育,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高中各科教学,怎样才能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在进行具体学科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中去。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德育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所谓“渗透”,指一种事物(含情、理)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它有少量性、自然亲和性等特征。德育寓于学科教学,就必须适量,不可过度;要给人一种自然感,不露痕迹。量过大则喧宾夺主,失去了学科教学的意义;矫揉造作,则师烦生厌。所以要注意“渗透”不要“强加”或“牵强附会”,它要求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抓好“四会一长”。四会即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引导学生学会健身.引导学生学会创造。一长即鼓励学生学有特长。

1.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重精神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如何做到这一条,使学生们真正能学会做人。最可操作的、最有实效的是在学生中进行“学美德、讲规范、守礼仪”的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2.引导学生学会求知

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就是引导学生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掌握学习策略的中心环节。为此,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条:

2.1建立科学的学习原则

学习原则是指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应遵循的某种规则,反映出学习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这些:积极主动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博学”与“专精”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多思好问与求师交友相结合的原则。

2.2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将学习愿望变为学习行动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学习行动的力量,是推动我们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动力。良好的学习动机的标准如下:动力适度;反馈准确;调节及时。

2.3掌握基本的学习类型

学习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多层次、多结构、多样性的重复活动。学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心理过程、逻辑思维过程、生理发展过程和信息交换过程等六方面,从这些方面入手研究学习现象,可以看到代表性大的、概括性强的、能体现学习规律的,大体有五种基本的学习类型:即模仿的学习类型、抽象概括的学习类型、解决问题的学习类型、逻辑推理的学习类型和总结提高的学习类型。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8

调查结果1主旋律教育卓有成效,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薄弱

研究者列出12项学校普遍进行的德育内容,即劳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分别对这12项内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12项教育内容实施效果的评价位次大致相同,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排在前三位,充分说明近几年学校在主旋律教育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排列在最后三位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也基本一致,它们是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反映出这三项内容是学校德育的弱项。

在与此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满意度的评价调查中,也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研究者列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关心国家大事、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共10项内容,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排位基本一致,教师、学生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是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而被教师、学生排在后三位的师生不大满意的是心理调节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关心国家大事。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内容需求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交通规范、文明公约、行为规范、自我保护常识、个人修养、竞争与合作、劳动态度习惯、时事与政治、择业指导、家政指导、法律常识、环境与生存等12项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排列前三位的依次为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其中,初中生的排位与学生总体相吻合,小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总体的不同之处是排列前三位的有交通法规;高中生与学生总体不同的需要是法律常识。

分析与建议

这些年来,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调查反映出比较薄弱的是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小学生是交通法规教育,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可知,学校德育的内容应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系统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在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育的功能除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外,还应有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功能。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儿童消费、权益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学校德育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调查结果2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列于首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则是班会

研究者列出大型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渗透、个别学生教育共8个学校普遍运用的德育途径,让教师、学生对这些德育途径所起的教育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发挥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认为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的途径排列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而教师排列前三位的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其中差别比较大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班会和个别学生教育三项。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作用最大,而教师却将其排列在第四位,相差3位;教师认为班会作用最大,而学生却将其排在了第四位,同样相差3位。对个别学生教育教师排在第三位,而学生排在了第七位,相差4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军训、参观访问、郊游野营、文艺联欢、体育竞赛、公益劳动、兴趣小组、科技活动这些学校常用的德育活动形式哪个最喜欢呢?各年级学生一致最喜欢的是郊游野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有1243人选择了它,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4.6%,明显高于其他活动形式,经统计分析,此项活动与其他7项活动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调查也反映出,在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中,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被教师排在了末位,学生则把团队会排在了末位,思想政治课也只排在第六位。在对学生关于学校德育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校园环境、校风、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支书辅导员工作5项内容,学生相对不太满意是后两项内容,其中高中生对团支书工作满意度最低,仅为36.7%。在关于学生对德育活动形式喜欢程度的调查中,公益劳动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活动形式,喜欢的人数只有24人,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87%。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情有独钟,而教师对它的作用却认识不足,在这一点上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感受上的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断扩大,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德育实效。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这恐怕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因此,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当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像学生之所以最不喜欢公益劳动,一方面原因,反映出学校、家庭、社会对公益劳动不重视,另一方面原因,有些学校组织公益劳动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劳动或为宣传而劳动,没有把它纳入学校德育计划,没有作为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这是学生不喜欢公益劳动的主要原因。

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别,反映出教师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教师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这种自己主导下所实施的教育途径或方法评价较高,而没有注意学生的感受,没考虑到外在的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在调查中,问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回答“喜欢自己组织的活动”的学生有1925人,占总人数的69.3%,而“喜欢班主任组织的活动”的学生只有225人,仅占总人数的8.1%,说明学生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的教育。而我们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问题,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育,这样的德育学生怎能乐意接受呢?在调查中反映出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队工作不满意,以及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比较低的评价,恐怕都有这方面的原因,并且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德育的实效性也就会不断增强。

调查结果3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对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高于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了解学生”的德育能力得到学生相对最低的评价

研究者列出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举止文明,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廉洁从教,尊重家长8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学生对教师遵守这些规范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无论是教师自评,还是学生他评,都对教师遵守这8条师德规范给予一致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平均满意度在86%以上,教师的满意度每项都在93%以上,学生的低些,也都在82%以上,其中评价最高的是“爱岗敬业”这一条,教师、学生分别为98.1%、92%,经统计分析,二者无差异;评价最低的是“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经统计分析,二者也无差异。

在教师问卷中,研究者调查了教师群体对自己11项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了解学生的能力占84%,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占76.3%,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占67.9%,组织活动的能力占73.6%,语言表达能力占76.1%,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占61.6%,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能力占76.4%,创设良好德育环境的能力占67.7%,个别谈话能力占79%,转化后进生能力占65.9%,教科研能力占54.3%。教师对自己德育能力的评价明显低于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相对比较弱的能力是教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虽然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均超过60%,但是普遍低于学生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评价。在“了解学生”这一项,教师自己的评价和学生对其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百分比为84%,在11项中比例最高,而学生的平均百分比刚刚超过60%,其中高中学生仅为45%。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教师普遍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在“爱岗敬业”这一条上,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说明教师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调查也同时反映出,“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这一条,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评价在这8条里都是最低的,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热爱、尊重、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基础,调查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上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都对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知其“心”,才能恰当地运用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德育才能有针对性。调查反映出的学生对教师了解学生能力很低的评价,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调整心态,改进方法。

调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相对较低,这是客观实际也是教师的需要。面对德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研究探索,揭示规律,寻找新方案。教师参与教科研是使自己工作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重要途径。心理诊断与辅导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但是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德育干部自然就担负起了这个责任,因此,需要加强培训指导。同时,所有德育工作者都应掌握一定的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这对了解学生,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结果4学生对德育的评价与需求存在明显的年龄阶段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还是对学校、教师工作,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评价都有显著差异。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评价的水平也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对学校12项德育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方面,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生对各项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5.9%,初中生为47.2%,高中生为36.5%,高中生与小学生相差19.4个百分点,与初中生相差10.7个百分点。除第11项青春期教育、12项民主与法制教育外,前10项内容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青春期教育初中高于小学和高中,这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初中生与小学生持平。

在对8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上更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差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段学生对德育途径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小学生对学校各项德育途径作用评价最高,平均达78.2%,其次为初中生58.8%,高中生仅为44.6%,高中生与初中生相差14.2个百分点,与小学生相差33.6个百分点,经过对各项途径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极显著,可以说,学校德育途径的作用与学生的年级、年龄呈反比。

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以及对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满意度的评价也都同样呈现出这种差异。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9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中学德育途径中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德育途径进行阐述,探讨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以及实施德育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德育途径

道德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中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的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探究数学教学中渗入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据数学历史的德育教育。

数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数学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中西数学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数学的图案或圆点,西周出现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现了数学记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数学教学史的介绍,并与西方数学发展历程相比较,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我国数学发展灿烂文明的文化财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

2.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数学教学的知识点与有关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引发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数学发展也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发展、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

3.依据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教材是针对学生知识传承和思维培养编写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渗入德育教学思想,但是教学中要保证主要部分的实施,又要保证德育教学的渗透。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得到知识、培养思维,又能适当进行德育教学,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课前合理引导。

数学教学在课前学生预习掌握住课程知识点。教师有意识引导数学知识的历史,学生了解数学课外的知识,意识到数学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德育教育。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发展,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适应数学教学,也不能促进数学的德育实施。课前备课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合理预习和规划,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

2.课堂中随机寓德育教育与知识教学中。

高中数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主,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在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并运用到德育观念。例如,通过两个圆之间位置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得到:物质时刻能够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

3.课后小结的德育途径。

课后对数学的总结和练习,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例如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有时会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选择最方便合理的方法。这和高中生对人生的选择一样,人生之路多样,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并积极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三、教师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发挥着教授知识和引导学生人生观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教学知识和德育教育具有关键作用。例如,课堂教学中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讲知识要准确详细,用词要简洁准确,解答问题要态度认真。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师德的理解,展现出职业道德情操。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力量,促进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的积极发展。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和外在表现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刻苦学习,又能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

四、德育途径中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多种德育教育的途径,但是数学的教学作用决定了德育只是其中的较少的部分。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要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数学教学和德育的主次之分。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课堂中重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德育只是在合理的时间和情况下渗透。毕竟数学教学是知识的课堂,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

2.注重教学的实效性,避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只是学科教学的附加成分,不能成为主体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保持合理性,不要牵强地加入德育教育,使数学教学出现形式超越内容、繁琐复杂的现象。

3.长期合理德育教学渗透,不能一蹴而就。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10

论文摘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以德为先,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相当的差距。要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就必须整体构建德育管理体系,使之管理规范,取得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说,高职大学生仍处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德育的好时机。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希望。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将新一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一代新人。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的甚至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中。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3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既是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现期”,很多国家由此进人了更穷或更富的分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再者,学校德育工作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的体系,因而成为“软任务”。

二、高职德育管理体系概述

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将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构建高职院德育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着眼于全局。(1)学院德育管理工作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计划,统一的奋斗目标,用于统一和协调德育管理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2)从德育整体目标出发,合理设置学院德育职能机构,做到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协调运转。(3)全体教职员工实施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将德育目标、内容落实到教育工作各个环节之中。(4)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关系。

三、整体构建高职德育管理体系

1.德育体制管理。在高职院,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主要问题,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院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院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应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院长)具体负责德育工作。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院长,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任组长。系(部)也应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两课”的教学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组织德育实施的主要德育部门;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人事处是德育队伍的管理部门。学院的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真正做到齐抓共管。

2.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在整体构建高职院德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在整体构建过程中确定方向、统一认识、规划内容、选择方法、建设队伍、有效管理与科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它既是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的归宿点,是德育的首要问题。高职院德育目标体系是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德育论和系统论指导下,将德育总日标分解为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群。德育目标群排列有序,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目标网络。

高职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使高职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规格。高职院德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

高职德育总体目标是: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3德育队伍管理。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示范性较强的德育队伍,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院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教育专家和教授。 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是指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包括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中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人员、系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以及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人员等。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约为1: 120一1: 15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的比例配齐编制,优化结构。高职院应依据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德育专职人员的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待遇等问题,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

4.德育制度管理。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规章制度,如《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另一方面,结合高职院的实际,健全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有关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有关学习管理的制度、有关生活管理的制度、有关奖励与处罚的制度。如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德育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德育岗位责任制;各类德育会议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评估方案;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奖惩制度和条例;其他等。并将规章制度印成《手册》,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并坚持对德育规章制度执行好的集体、个人进行奖励和惩罚。(1)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英国的领地。这样辽阔的大陆,怎样开发呢?英国政府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罪犯统统发配到澳洲去。一些船主承揽了此项生意。起初,政府按上船的人数支付船主费用,3年间从英国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有的高达37%。一位英国议员想到了制度:假如倒过来,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呢?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问题迎刃而解。一段时间后,发现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这就是制度的力量。(2)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天条”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并运行,单位中的任何人触犯了它都要受到惩罚。这就是著名的“热炉”法则。“热炉”法则明确告知人们不应该怎么样,它形象地阐明了惩处原则:一是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即警告性原则。管理者应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其不要违反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罚。二是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即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违反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罚。不管是什么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这样才能达到即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记住: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糟糕。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11

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行艰苦锻炼的结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1.社会主义教师道德修养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师德修养客观效果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师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因此,教师进行道德修养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首先,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去。只有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之中,教师道德修养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在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并得到考验和检验。其次,要投身教育实践。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实践,教师道德修养中的各种矛盾都存在于教书育人的实践当中。每个教师要把教师道德要求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或牺牲一定的个人利益。 教师能否战胜自我、自觉自愿的依据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这些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做出回答。

2.实现教师道德修养,还必须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教师道德修养离不开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不能离开参加教育教学实践。然而,要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否则道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别于以往一切时代的教师道德修养,才能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和阶级性。学习马克思理论,要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师德觉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还要学好教师职业道德理论。教师职业道德理论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的具体表现,它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批判的继承了古今中外一切优良的教师道德传统,科学的分析和概括了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并具体指明了教师道德修养的任务、途径和方法。教师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学习和掌握这一理论,这有助于他们深刻了解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师德修养的标准,分清教育实践中的是与非、善与恶,自觉的抵制剥削阶级道德遗毒的影响,从而提高遵守教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

3.时代在进步,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不断提升教师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进行师德修养,不仅要了解修养的根本途径,还必须学会掌握修养的科学方法。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以下方法是不应该忽视的。

1.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道德修养离不开外部的条件和作用,但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和高度的自觉性。因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本质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贵在自觉,教师在进行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勇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可以洗刷自己思想中的灰尘,也可以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2.做到“慎独”。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人们在修养中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感情和道德信念。它使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按照教师道德规范去做。“慎独”还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一般来说,教师在集体生活中,有组织和同志们的监督,注意自己的言行还比较容易,而在无人之处,别人永远不会知道的情况下,能否严格按照道德标准去行动,就要看其道德修养水平的高地了。做到“慎独”是很重要的,但也是很不容易的,这要经历一个由不十分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思想斗争和锻炼的过程。慎独是教师道德的崇高境界。

3.结语: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是提高知识分子政治思想素质的大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 ,必须在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应对师德建设做出长期规划,并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将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光辉发扬下去,为培育先进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相关文章:

1.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2.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3.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途径和方法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范文12

【关键词】高职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途径

自从我国提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以来,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院校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高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内容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教育。但是,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忽视。台湾著名教育家高振东说: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就是体现其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一种形式。因此,探讨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务必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为依存。

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其途径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推进,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更为重要。但是,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其途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以教育部规定的“两课”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在教育方式上固守传统的“填鸭式”灌输,上课做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抄笔记。产生问题有许多原因。

(一)高职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够

第一,在中学阶段,学校将全部精力用于以高考为目的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第二,高职教育主要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第一,高职院校始终强调专业技能教育,没有摆正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的位置。第二,高职院校对思想道德教育通常只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就行,不需要钻研教材、挖掘素材,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第三,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感到厌倦。

(三)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点

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性强,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深奥难懂,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浓。

因此,笔者想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途径提出一点浅见。

二、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方面的对策

(一)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育仍然是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尽管课堂教育主要以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为主要内容,但是,课堂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能激发学生学习“两课”兴趣的教学方式。

1.在以“两课”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抓准问题,突出重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同时,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学生对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困惑,让学生释怀一些敏感的话题,激起学生参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情。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小悦悦”事件,授课教师应当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进行剖析。

2.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从思想道德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的辨析能力、判断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如网络上曾经有一段对两个人进行比较的信息,最终结果是:大学本科毕业的找不到工作,而初中未毕业的则成为大老板,而且在人才市场招聘的是研究生。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从思想道德层面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让学生依据自己喜欢的话题,运用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撰写小论文,不仅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给学生正确引导。

(二)导师关怀制

课堂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导师关怀制也是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和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导师关怀制不同于本科院校以指导学生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制。高职院校的导师关怀制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心、指导,即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行为上训导,但最核心的内容是思想上引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导师关怀制目的在于实行“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的导师关怀制”就是由学院领导牵头成立导师关怀领导小组,由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专门机构在全校遴选具有一定职称或者一定学历、并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教师和行政领导担任导师,原则上每名导师授导5-10名学生;然后将所有导师的基本情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与导师的接触了解导师,在了解过程中选定导师,同时,导师也可以了解一些学生的基本情况;最后专门机构进行协调,达到基本平衡。学院每周可以统一安排一个统一的时间组织授导学生的活动。

2.导师关怀制具有很强的时间灵活性方式多样性

导师关怀制是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但它不占用课堂教育的时间。除了学院统一安排的导师关怀活动时间外,导师可以在任何空余时间对学生授导。因此,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时间上具有灵活性和延续性。导师关怀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导师可以与所授导学生一起进行座谈,交流有关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与个别授导学生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加强授导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导师关怀活制的活动方式也具有灵活多样性。因此,导师关怀制不失为一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途径。

(三)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育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体验式教育,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授课教师一直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属于理论性很强的教育,很难实施实践活动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条件不能满足思想道德实践教育的开展。但是随着教育条件和设施的完备,实践性教育活动也会成为一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阐述思想道德的体验式教育。

第一,从志愿者服务层面上来考量思想道德的体验式教育。比较典型的社会服务是志愿者的义工服务。义工就是义务工作者的简称。义工服务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医院患者、照顾并辅导小孩学习等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养老院、孤儿院需要大量义工,因为,许多敬老院和孤儿院很多是慈善性质的,无法聘请大量需要支付报酬的工作者。因此,全社会在呼吁有时间、有能力的公民参与到义工服务的行列中来。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由高职学院有计划地组织,也可以由学校的社团组织,也可以个人单独做志愿者。作为现代大学生,应当具有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感恩社会的思想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外,应当尽可能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学院将义工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在积极联系附近的敬老院、孤儿院、社区,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

第二,从爱国主义层面上来实施思想道德的体验式教育。目前,我国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一些抗日战争纪念馆,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居。高职院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或者纪念活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他们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崇高理想和信仰,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种现实、生动的教育教学的场所,它可以从图、文、物、言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从集体主义层面上来实施思想道德的体验式教育。这里的集体主义并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这里所讲的集体主义是指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同合作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拥有优良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合作、奉献精神。当然,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同合作的思想道德品质,需要合适的场地和设施,当然也可以进行野外拉练和野外生存方面的训练,或者劳动等各种活动。

三、结语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并不局限于古板的课堂教育。它不仅可以出现在生龙活虎的课堂中,也可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时时刻刻、任何场所,尤其是导师关怀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他们是两种崭新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在这两种教育途径中,不仅可以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也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的抽象理论融入到栩栩如生的现实生活中或者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领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抽象理论,也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领悟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探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吕子静:关于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陈杰、秦自强:完善高校立体化德育德育途径探究,教育理论研究,2010.9

[3]袁晓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点及对策,高教论坛,2004(1)

[4]周倩:浅谈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