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量子化学基础

量子化学基础

时间:2023-06-25 16:22:15

量子化学基础

量子化学基础范文1

【关键词】量子场论 还原性 问题

物理中的突现主要是指很多因素,对于系统组成要素具有性质问题,不是在于任何单个要素,因素系统的低层次形成时期才会出现,所以说才成为涌现。系统功能之所以表现是整体会大于部分,是因为系统会涌现出新质因素。人们对于这一个现象的研究是从生物学开始的,后来应用于人工智能和复杂物理理论中,随着社会现代科学即使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在整体性为主题中,量子场论的建立都针对很多问题进行发展和研究,也引发了很多原论和反原论问题深入研究。从重整化操作参数中选取任意性理论问题都是没相关性,场论知识具有自主性理论体系,各个理论之间没有关系,所以说量子场论涉及当今物理学和哲学领域很多问题。

1 有效场论思想的提出分析

一般意义的有效场论指的是某一个研究领域事物内在机制理论问题,也就是用粒子物理学家话来说就是有效理论对于物理参数空间物理实体描述,从物理学看,很多物理学理论都是随着不断变化而形成了多样性,也就是同一物理实体中的粗放型和精致形理论,这就构成了物理学参数空间唯像学理论研究。不需要费心去寻找一个物理终极理论,只要能够恰当的描述一切现象就可以了,从本质上讲也就是说对于物理具有本身局限性,是反映物理世界信息模型问题。

为了能够很好协调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间量子场论,就应该考虑到二次量子化,也就是一种包含粒子生产的基本粒子问题,在数学中量子场论系统拥有无穷自由度,数学中对于理论有很多新的要求,对于重整化问题解释争论也是突出表现了场论思想提出,从历史发展来看,重整化理论是具有一定场论理论依据的。对于有效场论思想提出都有一定追溯作用。

从重整化方法发展历史看,有效思想在建立量子场论中是非常富有启发作用的,量子场论语言的作用是非常恰当描述依赖作用的,本质就是能够超级力量。有效理论思想可以很好推动量子场论深入发展,也就是说基础物理学家说的基础物理学问题,本质上就是高能物理学和低能物理学之间相互隔离和各个击破研究问题。如何划分物理现象标准能否跨度,形式随着精度分化不断变化,也就是在重整化基础上能够实现对于理论重整。能够就会出现很多处理重整化物理学理论发展的初始阶段是处理量子电动力学发散引进方法,对于物理学家首先应该引起截至作用,将发散部分吸收,然后再进行重新定义理论参数问题,在这个过程就会出现很多处理方法问题,重整方法从此就会成功开始。随着测试现象尺度变化物理学作用和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接着人们就会缓慢减小截至思想指导,运用重整化参数变化情况进行更深度分析和研究,有效的将参数和分数关系用数学方式描述出来。能够在群方程参数变化中,降低重整化的有限维子丛。有效的低能理论有别于高能的情形,不同的高能日量可能 会产生相同低能日量,事实上在数众多不同质量粒子共存体系中,系统能量远会小于粒子质量,这时质量扮演截至就可以近似重整化有效场论,质量的影响也会相互作用不可重整化,一种新的可重整化量子场论理论广泛应用自然会导致人们对于基础物理学看法,这种观点的转变结果是量子场论的标准模型问题。

2有效场论引发的争论问题

人们认为基础物理学研究宇宙物质基础结构和物质运动规律的学科,所以说近代自然科学追求的确定性和必然性,根据这个观点对于高能物理学享有的基础地位和粒子物理学的终极理论都是有一定领地的。从弱点理论到量子色动力学发展起来的标准模型,在基础物理研究中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和作用,根据标准模型可以看出,物质有夸克和轻子组成,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可以用一个统一规场论来完成,量子场论这种进展就是重整化方法更加深入人心。

重整化概念对于标准模型哲学基础构成需要更加深入分析和研究,在理论早起时候,重整化的概念在处理微饶问题时,物理学家对于突现驾驶主要是纠缠于两种备选方案,就是前面提及到的还原论和反还原论述,分别指的是高能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问题。粒子高能物理学的科学家以高能物理学基础来辩护,就是粒子物理学提升了人们对于物理世界的认识,引领人们一步步走到宇宙绝对性结构面前,在还原论中也有很多关键性词语,所以说凝聚物理学家工作和粒子物理学家工作是一样的基础性。

还原重整化概念建立的历史进行实证分析,确实是可以提供理论之间相关性依据问题,但是这种论证本身没有坚实基础。理论之间联系建立只是局限于特定语境,另外理论之间是否存在基础性问题,也只是局限于各种文化层次之间,理论是否具有一定基础性争论,将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就是理论之间存在内在很多联系,反还原阶段基于突现事实理论之间联系,量子场确实恰当又方面的描述了特定精度物理现象问题。根本上依赖于特定语境中和物理相对应的世界,其中包括主观意向、理论背景和实验测量问题等,所以要不断结合各种综合要素进行分析和科学解释人类现象。

3结语

粒子物理中物理场论等多个理论之间相互竞争并存在很多现象,有效的微观世界信息,可以反映客观理论语境,这样就会避免工具主义无法解释参量问题,和实在主义经验数据问题,总之就是客观事物本身是非常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一种语言描述复杂事物行不通,对于还原论和反还原论争论,问题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要相互之间能够互补,全面客观的把两者进行相互结合起来,做到最大限度的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和综合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博涛,舒华英.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信息系统演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林祯祺.从量子论到玻色-爱因斯坦统计[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聂耀东,彭新武.复杂性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深层生态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4期.

量子化学基础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03-01

《涂料工艺学》课程是本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是研究涂料制造原理和涂装技术的学科,对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科研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1]。《涂料工艺学》方面教材较多,各具特色。我们选择的是鲁钢老师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2]作为教材。该教材将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有机结合,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涂料的基础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初学者能很容易掌握涂料基本组分的特点及涂装技术和设备。

从本专业课程系统看,《涂料工艺学》和《高分子化学》紧密相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学习的基础。《涂料工艺学》中涉及到主要成膜物质都是高分子物质,在讲解相关主要成膜物质合成及其结构特点时,将《高分子化学》有关合成知识与《涂料工艺学》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可使教学方式从“填鸭式”变成“启发式”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作者根据自己的心得,从有效利用《高分子化学》知识来帮助解释《涂料工艺学》有关概念的角度出发,具体探讨几点《涂料工艺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酚醛树脂的合成

在《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教材中2.2.2节中讲到酚醛树脂的合成及其结构特点。关于酚醛树脂的合成原理及合成过程,教材中对此做了说明,但不太详细。例如酚醛树脂的合成用酸催化且酚过量,为什么形成的是线形缩聚物?用碱催化且且醛过量时,为什么得到的是体型缩聚物?这一点《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教材中没有提及,很多学生表示对这个问题不了解。这个问题可以用高分子化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高分子化学中体型缩聚这部分提到当有3或3以上官能度单体参与聚合,则将有可能成为体型缩聚。合成酚醛树脂属于2-3官能度体系,苯酚的官能度为3,甲醛的官能度为2,因此本体系有可能形成交联聚合物。当体系中苯酚过量时,反应生成的羟甲基会和甲醛发生反应,而不是羟甲基之间发生反应,因此不能形成体型聚合物。当体系中甲醛过量时,反应生成的羟甲基之间会进一步发生反应,形成体型缩聚物。 如果学生在理解原理的情况下掌握知识,学习显然会更加有效。

二、环氧树脂的合成

在《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教材中2.2.3节中讲到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双酚A与环氧氯丙烷的配比不同时,其生成物结构也就不同。对于环氧树脂的合成过程教材中讲的并不详细,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可以先回顾在高分子化学中双酚A环氧树脂的合成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新学的知识。

首先在碱催化条件下,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先缩合成低分子中间体。然后,双酚A的羟基使中间体的环氧端基开环,而后环氧氯丙烷的氯与羟端基反应,脱HCl,重新形成环氧端基,如此不断开环闭环,逐步聚合成分子量递增的环氧树脂。在这个反应中环氧氯丙烷是过量的。如果双酚A过量则得不到双酚A环氧树脂。

三、醇酸树脂的合成

在《涂料化学与涂装技术基础》教材中2.2.4节中讲到由醇解法制备醇酸树脂,需要先用油与甘油进行醇解,形成甘油的不完全脂肪酸酯,在与苯酐酯化制备醇酸树脂。而油与甘油反应生成甘油不完全脂肪酸酯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先进行这个反应,教材上并没有说明,这给学生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联系高分子化学知识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油与甘油作用,会发生脂肪酸再分配,生成甘油一酸酯和甘油二酸酯。生成的甘油一酸酯是为了将甘油的一个羟基进行封端,最终甘油一酸酯会继续和邻苯二甲酸酐发生反应,生成线形结构的醇酸树脂,而不是体型结构的树脂。联系前面我们讲到的高分子化学缩聚反应知识,可以清楚的将醇酸树脂的合成过程解释清楚,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领悟相关知识都是最可取的方法。在《涂料工艺学》课程中很多反应时高分子聚合反应,其反应机理是以高分子化学反应为基础。因此,在《涂料工艺学》教学中,和前面的高分子化学知识多联系,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量子化学基础范文3

关键词:口诀;记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虽然是理科科目,但是其纷繁复杂的基础知识不仅需要准确的理解,还需要大量的记忆。就初中学生而言,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化学基础知识一直是化学学习的难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巧用口诀能很好的帮助初中学生记忆化学基础知识。

一、巧用口诀记忆催化剂、还原剂、氧化剂

首先是记忆催化剂的口诀:“催化剂,有多种。初中所学只一剂,二氧化锰制氧气。”通过这句简单的口诀,就可以记住几个关键知识:①催化剂有很多种,如二氧化锰(MnO2)、氧化铜(CuO)等;②初中化学阶段常考的催化剂主要是――二氧化锰(MnO2);③二氧化锰(MnO2)作为催化剂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在加热氯酸钾制作氧气的过程中。

记忆氧化剂、氧化物、还原剂的口诀是:“氢气常作还原剂,氧化反应氧化物,无它便会不成立。还原反应还原剂,初中只学两种气,氢气(H2)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CO)也能替,冶炼工业也需要,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通过这些口诀,可以记住以下知识:①氢气是一种常用还原剂;②氧化物一般由氧化反应生成,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氧化钙(CaO)、一氧化碳(CO)等;③还原剂是在氧化还原反应里,失去电子或有电子偏离的物质;④初中阶段常考还原剂是氢气(H2)和一氧化碳(CO),主要用于氢气(H2)还原氧化铜(CuO)和工业冶炼。

二、巧用口诀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口诀是:“参加反应各物质,反应前后量不变。原因其实很简单,构成物质之原子,数目质量与种类,反应前后都不变。”通过口诀,能准确把握质量守恒定律的以下要素:①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②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③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④任何一种化学反应,其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不会变的。

三、巧用口诀记忆原子量和核外电子的排布

记忆原子量的口诀是:“原子量,记忆繁,找到规律便不难。二倍序数碳氧氮,硫硅氦氖加镁钙。二倍多一锂铍硼,铁钠铝磷钾氩氯。氢之为一不改变。另外还有特殊数,64为铜锌65。”通过这段口诀,可以记住:①氢的原子量为1,铜为64,锌为65;②碳氧氮硫硅等的原子量是原子序数的两倍;③铁钠铝磷等的原子量为原子序数的两倍加一。

核外电子的排布口诀是:“核外电子等质子,分层排布有规律。七六五四三二一,能量由高降到低。每层二N平方个,外层最多为8个。外层电子定类别,稀有气体等于8,小4榻鹨资去,大4非金易夺得,得失电子显性质。”这段口诀包括以下知识:①核外电子数一般情况下等于质子数;②核外电子是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分层排布,每层电子数为2n个,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为8个;③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的是稀有气体,小于4的是金属,大于4的是非金属。

四、巧用口诀记忆化学实验的相关知识

化学实验口诀一:“化学实验需药品,取用规则记在心。不摸不闻不品尝,保证安全利健康。药品也许重节约,若未说明使用量,12毫升是液体,盖满底部是固体。剩余药品人定器,不能放回原瓶内,更勿拿出实验室。取用固体用药匙,夹取块状用镊子,重块侧滑入底部,以免容器弄破烂。”这段口诀主要与化学药品有关,包括以下知识:①药品取用的注意事项;②化学药品的使用量;③化学药品的取用方法等。

化学实验口诀二:“导管一端浸入水,管口有无气泡出,表明装置气密性。加热常用酒精灯,灯内酒精二三分,灯芯须平不须焦。酒精洒出若燃烧,湿布盖灭即可行。熄灭用帽勿用嘴,燃时添酒易失火,绝对禁止灯点灯。加热之时用外焰,预热之后再加热。管内液体持三一,管口倾斜勿向人。”这段口诀主要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以及酒精灯的使用。

化学实验口诀三:“酸碱若入眼睛内,用水冲洗手勿揉,洗时眨眼洗后医。大量酸碱流上台,先用药品再水冲,稀醋酸液用于碱,碳酸氢钠仍是酸。天平用前须调零,物左砝右牢记清。干燥固体纸上放,易潮物品杯里装。连接仪器须小心,水湿轻旋动作轻,以免容器换作新,检查装置气密性,两手紧贴容器壁。”本段口诀主要有以下知识:①酸性、碱性的化学物品在化学实验中的使用注意事项;②天平的使用方法;③干燥、潮湿物品的取用与保存;④化学仪器连接的注意事项。

化学实验口诀四:“纸槽送粉防乱粘。液体倾倒口对口,瓶塞倒放签向手。滴管滴取是少量,用过之后竖立状。如需读出使用量,量具必须水平放,接近刻线用滴管,竖直对准管上方,读数视线平凹点,严肃认真仔细量。腐蚀药品需慎用,如若溅在衣肤上,高浓硫酸先擦拭,其余用水先冲洗,然后再将药涂上。碳酸氢钠用于酸,硼酸溶液用于碱。”本段口诀主要有以下知识:①粉末状药品的取用;②液体倾倒的注意事项;③量具的使用及读数;④腐蚀性药品的使用。

量子化学基础范文4

摘要: 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等药学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从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等几个方面入手阐述21世纪现代药学理论基础这一论题。

关键词: 现代药学; 化学; 生物学; 基础教育

加强基础教育,改变过去“基础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传统观念,确立基础教育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数学、计算机、外语作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基本功来抓。更新并深化现代药学的理论基础,加强具有分子水平内容的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目前,许多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

1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化学基础课是药学专业本专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石。但是,沿用至今的,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设置课程的教学体系乃是前苏联化学教育体制的产物。传统的课程设置造成教学内容交叉重叠,几门课程对某些章节的归属问题争论不休,以至尚未出版的新一轮规划教材仍未解决这一“积重难返”;的问题。然而,国内一些重点大学的化学和生物专业早已改革了这种课程体系,他们将无机—分析或无机—物化—分析—有机融合为一门课程,定名为“大学化学”;或“化学原理”;或“现代化学基础”;等,并出版了多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作为药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应该紧紧围绕药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化学课程在药学教育中的作用设置课程;打破按照化学二级学科界定课程的传统观念,将学科相关性强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容量分析部分)和物理化学重组为一门课程开设, 课程拟名为“基础化学”;,理论课讲授约140学时。这样设置课程不仅避免了3门课程间部分内容的交叉重叠,而且使无机化学原理与分析化学方法,以及无机化学知识与物理化学知识的关联性更加密切、更为突出,从而使化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经济,更有利于培养学员综合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第二军医大学已对药学专业化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教改成果,这一改革的成果值得借鉴。

2 药学基础实行从单一的化学模式转向以化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模式在药学的基础学科中,一方面加强生命科学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强调化学与生命科学的融合作为药学的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和药物分子设计作为药学基础之核心内容。为此,中国药科大学在“基地班”;开设了一系列生命科学相关课程, 如生物学、药学的生物化学基础、分子生物学、现代生化药学、细胞生物学等。分子生物学当今在新药设计、研究、生产、质量控制及药物作用机理研究应用中已经取得迅猛发展,其本身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在医药院校中率先为本科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目前开设的范围已扩大到其他相关专业。现代生化药学是研究与药学科学相关的生物化学理论、原理与技术及其在新药发现、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物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在掌握化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 药学基础实行从单一的化学模式转向生物医药模式药学专业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工作包括临床药学、新药开发及执业药师等与医学关系密切的行业, 目前药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仍大多以化学为主,毕业生医学知识较贫乏,无法适应临床药学以及国家实行执业药师制度对临床知识的要求。而在国外如美国,已发展至药师为医生治疗提供咨询服务。为此,培养所谓7年制的药学博士(Phar Dr.),为体现“基础厚、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口径宽”;的目标和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教育模式的转化,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加强了医学基础和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增至291学时,生物医学共达到 16·6%,增设了临床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制药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概论、病理生理学医学基础课程。通过上述课程的安排,大大改善了药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使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将逐步迈向“临床药师”;或具备较好医学基础知识的“执业药师”;候选人。生命科学快速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科学的倔起,促使现代药学研究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整个药学科学体系正在以生命科学为主体,以化学为基础,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技术体系,形成了生物药学发展的新时期。专家预测,21 世纪,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这一领域中将会有重大突破和更广泛的运用。所以现代药学教育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基础化学、数理等课程教学;加强生命科学内容的课程;加强与药学相关的生物医学基础知识; 加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的培养。要更加注重介绍学科发展现状、研究成果及远景等前沿性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量子化学基础范文5

此次中医综合考试各学科能力的测量精度均较高(都>0.700),测量误差较小(都<0.010),其中对方剂学能力的测量精度最高,其次是中药学。按照每部分试题量所占比重来决定权系数,对6个因子全域分进行合成,可以得到全域总分的方差以及相应误差的方差分量估计,进而得到全域总分的概化系数较高(0.945),相对误差很小(0.003),说明此次中医综合考试的总体测量信度是比较理想的。3.各学科对总方差的贡献比例研究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得到各学科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6个因子对全域总分方差的贡献比例与命题时的赋分意图基本接近。如针灸学的赋分比例是13.7%,其实际的方差贡献为13.58%;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的赋分比例与实际的方差贡献比例也都是比较接近的。只有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的赋分比例与实际的方差贡献比例差距较大:方剂学的方差贡献高于赋分比例,而中医基础理论的方差贡献低于赋分意图的要求。对照前面各个因子全域分估计的精度情况,方剂学的测量精度较好,而中医基础理论的测量精度相对较低,可能是导致方剂学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而中医基础理论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的原因。总体上,此次中医综合考试在决定各个二级学科的分量方面基本上是适当的,只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分量和贡献还需进一步平衡。从概化理论D研究的角度来讲,提高样本容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量信度。但是考虑到中医综合考试的试卷共有180道试题,已经是一个比较长的试卷,单纯依靠增加题量提高信度是不太可行的。另外,其他科目如方剂学、中药学、中医诊断学同样都是30道题,其赋分比例与实际的方差贡献比例也都比较接近,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基础理论试题本身的特性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题难度(0.613)低于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0.521),难度在0.7以上的试题有11道,由于题目难度较小,不同水平的考生答对的概率都较高,因而导致题目的区分度相对较低,因此,适当提高题目难度以提高区分度可能是改进中医基础理论试题的一个方向。另外,考虑到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本身有一些知识点存在一定争议,而且这样的知识点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命题难度。关于3个题型因子的分析1.G研究:各效应在3个题型因子上的方差、协方差分量运用mGENOVA软件可以得到考生(p)、试题(i)以及考生与试题之间交互效应(p×i)在3个题型因子上的方差和协方差分量的估计矩阵,见表7。由表7可知,在3个题型因子中,方差分量最大的是X型题,其次为B型题,最小的是A型题。这说明在此次考试中,X型题的作用最大,A型题的作用最小。同时,根据协方差分量的估计值,我们发现各个题型与其他2个因子的协方差分量值都小于0.1,说明考生在各题型上所得分数高低所确定顺序的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另外,与考生方差相比,各题型因子的试题方差较大,这表明对于考生来说,各种题型在难度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考生与试题之间的交互方差在3个题型因子上都大于考生方差,这表明各题型的相对难度是因人而异的。2.D研究:各题型全域分估计及全域总分估计的精度情况根据G研究估计的方差与协方差矩阵,可以进一步估计考生在3个题型因子上的全域分数以及相应的误差估计的方差分量,进而估计概化系数与可靠性指数,如表8所示。X型题的全域分方差分量最大(0.061),A型题的全域分方差分量最小(0.045);考虑到误差因素,信度(概化系数)最高的是A型题(0.901),概化系数最小的是B型题(0.820)。整体上看,此次中医综合考试各题型的测量精度均较高(都>0.800),测量误差较小(都<0.010)。按照各题型试题量所占比重来决定权系数,对3个题型因子全域分进行合成,可以得到全域总分的方差以及相应误差的方差分量估计,进而得到全域总分的概化系数较高(0.944),相对误差很小(0.003),说明此次中医综合考试的总体测量信度是比较理想的。3.各题型对总方差的贡献比例研究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得到各题型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见表10。由表10可知,3个题型因子对全域总分方差的贡献比例与命题时的赋分意图基本接近。例如A型题的赋分比例是40%,其实际的方差贡献为41.86%;B型题的赋分比例是20%,其实际的方差贡献为21.64%;X型题的赋分比例是40%,其实际的方差贡献为36.50%。以上数据表明此次中医综合考试各种题型的分量分布比较适当。

六个学科在预测考生中医学专业能力水平上都具有重要作用,各学科分量基本适当,测量精度较好。此外,三种题型对能力测量的精度都较好,且由于全部采用选择题这样的客观性试题,评分误差非常小,信度(概化系数)很高,各题型的实际贡献与命题时确定的分量分配十分接近,在预测考生能力水平上具有基本一致的功能。总之,从多元概化理论的角度来看,2012年中医综合考试试卷的学科内容分布和题型结构设置都比较合理,测量精度较好。

作者:白娟

量子化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 化学基本概念 复习 能力培养

化学概念反映物质及其化学现象的本质属性,包括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用语和化学量,化学基本定律、分散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等。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近年来高考命题已完成基础型向基础加能力型的转变,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学必须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抓好能力培养。下面是我在化学基本概念复习中的探索,不正之处望指正。

一、做好演示实验澄清模糊认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化学中的《绪言》就是以实验把学生领进化学大门的。实验有着较强的直观性和感知性,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教学方法。许多化学概念是借助于实验来说明的,为学生建立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形成化学思想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复习中做好有关实验是强化概念的中心环节之一,特别是一些抽象概念,用实验来直观地加以说明,效果比讲解、比喻好得多。在复习离子反应的规律时,我出了这样一道例题:

例:把CuS0溶液与NaS溶液相混合后,有无沉淀产生?若有沉淀,则该沉淀是什么物质?

一部分学生从复分解反应的角度认为产生黑色CuS沉淀,另一部分学生从互促水解反应的角度认为产生蓝色Cu(OH)沉淀,对此我做了演示实验。由实验产生黑色沉淀的现象,学生理解了“离子反应的趋势是因为溶液中某种离子浓度降低的缘故,而离子浓度的降低表现为生成难(难电离物质)、难(难溶性物质)、气(气体物质)”这一基本概念,因为溶解度(实为溶度积常数)Cu(OH)>CuS,所以应生成更难溶解的CuS。并联想Mg(HCO)在溶液中煮沸的情况,澄清了模糊认识。我接着追问:例:已知溶解度AgCl>AgS,在AgNO溶液中依次加入适量的KCl、KI、KS溶液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再追问:在CuS0溶液中通入HS气体可观察到产生黑色沉淀的现象,而在FeSO溶液中通入HS气体不能观察到黑色沉淀生成,这又可说明什么问题?这样以实验作为复习概念的手段之一,对澄清概念起了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它知识的复习埋下伏笔。

在有些离子反应中,当试剂添加顺序不同时,反应中的现象产物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均有所不同。

如NaOH+AlCl;AgNO+NH•HO;NaCO+HCl;FeCl+NaS等,这是学生掌握离子反应规律的疑难之处。在复习中选取典型题目,配合以演示实验,教师点拨、引申,将会给学生留下清晰、难忘的印象,对强化化学概念,提高复习效果,增加类比、迁移素材,帮助甚大。

我认为高三复习阶段更应重视实验教学,凡是涉及能用实验说明、证明的概念,有必要做好演示实验,凡是学生遗忘或模糊的实验应重做,在实验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

二、在剖析概念中理解概念

有些抽象性概念是难以用实验来说明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概念,剖析出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以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如: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中的内涵是化合物本身能否电离出离子。这是其本质属性,而讨论的范围(化合物)、条件(溶于水或熔融)则是其外延,其中“化合物”、“或”、“都”则是反映概念本质属性的关键字词,弄清这些问题后,就不会出现把纯净的盐酸、食盐水、金属单质等说成是电解质,也不会出现把难溶性盐如BaSO说成是非电解质了。又如在溶解度定义中,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完整的溶解度概念,缺一不可,忽略任何一个都会造成知识缺陷,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不记不背不行,仅靠死记硬背也不行。大多数学生恰恰习惯于死记硬背,结果是记得辛苦,运用时却经常出现似是而非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没有在研读剖析的基础上去记忆概念。所以在复习一个概念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明确这个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关键字、词、句是什么,在什么范围内讨论,限制条件是什么。坚持这方面的训练,不仅能达到复习好概念的目的,而且有益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在复习阿伏加德罗定律时,首先让学生研读定义,找出关键字、词、句,然后师生共同剖析出“三同”是条件,“一同”是结论,适用对象是气体,并阅读课文,找出必须指明温度、压强时,气体体积大小才有意义的文字叙述,最后依据克拉帕龙方程导出阿氏定律的推论。

有些化学概念是从定量角度反映事物内涵的。如溶液组成的两种表示方法、四种原子量、气体摩尔体积、平均式量等。在复习时,教师可先对概念进行剖析,在弄清各量的关系后,导出数学表达式,然后根据数学表达式反过来叙述概念,在不断的反复中逐步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三、回归课本培养自学能力

将历年高考试题与中学课本对照,我们可发现高考试题大多源于课本基础知识。高三学生手头资料多,作业量大,但课本是“根”,是学生最主要的复习材料。教师应把学生拉回到课本基础知识上来,根据考纲中的知识点,依托课本,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考点在课本中的落脚点及涉及到的实验,有关图示、表格、注释等。阅读是自学的基础,养成阅读习惯,学会阅读方法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途径。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其自学。高三学生一般已具备良好的思维理解、阅读能力,适时引导学生经过主动学习去获取知识,理解概念,弥补知识缺陷,从而获得自学能力,是教学任务之一,也是高考的要求。

我认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首先要让学生重视课本中图示、表格的阅读,如溶解度曲线表,HSO的浓度、密度对照表,晶体结构示意图,同族元素性质表,等等。这些图示、表格都是说明化学概念与原理的依据,通过教师导读,点拨重点、关键,以及学生的反复阅读,都会对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应以考纲为纲,结合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反复阅读课本。高三各科的知识容量大,学生作业负担重,在高密度大容量的复习中,难免会出现知识的暂时遗忘。教师应督促学生对照《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考查要求,在经常性地自查、补遗中巩固概念,磨刀不误砍柴功,日积月累将会形成清晰的概念系统。同时要求学生在自查、补遗中力求做到相关概念系统化,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理解化,特别是易混淆的概念在比较中阅读,采用异中抓同(如: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中求异(如:气体与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列表比较等方法强化记忆,达到贮存有序、运用自如的境界。

早在1999年的《考试说明》中就出现了两处增添,其一是在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部分增添了“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无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其二是在化学计算部分增添了“以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知识内容中,具有计算因素的各类问题的综合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在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的时候找出与中学化学知识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并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如何防止污染,怎样治理污染。既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起到化学贴近生活、贴近生产、学以致用的作用。

与中学化学知识相关的环境问题

现今的高考虽重在“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不过于强调知识的覆盖率,但我认为有些知识仍很重要。如:以阿氏常数为基础及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化学量的推断、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及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元素周期表位、构、性的关系……这些知识点有的作为试卷的基本分,有的穿插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环境的材料题中。高三复习的关键之一是练与评,练是根本,评是关键。高考Ⅰ卷知识覆盖面大,没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作依托,则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主要方式是练习,不论是练习基本题或踮脚题、信息题,也不论是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目的都是强化记忆,使概念运用自如。练是必须的,但关键在于评。一次好的讲评胜过多次练习。我的做法是,每次讲评都以反馈信息为依据,在统计错率分析错因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进行。在讲评纠错中注意讲思路,讲变形、讲方法、讲命题的意图,讲在题设情景下如何运用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采用反问、假设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激发学生思考。如:本题怎么解?为什么会想到这样解?有别的方法吗?最佳求解方法是什么?运用了哪些基本概念?旨在启发学生运用概念思考问题,依据化学思想解决问题,不断强化对概念的掌握,逐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守恒思想既是重要的化学概念,又是高考热点之一。综观历年高考试题,计算型选择题大多数渗透着守恒思想,包括质量守恒、电子转移守恒、离子反应中的离子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多步计算中的元素守恒等,守恒内容不同,但化学思想相同。它们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在练与评中,我结合典型试题,从宏观、微观的角度,通过分析、推理、演绎等方法,有计划地把这些守恒内容引导学生统摄成一个概念系统,深化了学生对守恒思想的认识和运用,使大部分学生摆脱了“遇到计算只会根据化学方程式求解,不会从守恒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解题模式,并让学生知道只有在找不到或发现不了守恒的时候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才是求解途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再如离子共存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涉及知识面广,思维容量大,在历年试题中离子组合,题问方式,题给条件年年有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我在练与评中把可能涉及到的离子,从阴离子与阳离子、有色与无色、氧化性与非氧化性,能否水解、能否络合复分解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有序记忆,力争让绝大部分学生把基础题的分数真正拿到手。

量子化学基础范文7

关键词:普通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22-02

《普通分子生物学》是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由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研究和阐述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也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也是学生感觉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以分子生物学的信息传递途径(从DNARNA蛋白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整体素质,适应未来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和本校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一、根据师范类生物学专业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是一所师范类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是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与分子生物学有部分内容相关和交叉的两门课程――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因此对蛋白质、核酸以及基因的表达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名词也不再陌生,不再产生较大的排斥,这将对接下来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学习提供极大的帮助。但由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不同,学生在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良莠不齐的现象,同时,结合专业方向及后续的专业课程来安排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做到重点、难点突出,避免交叉重复,为今后学生学习打好基础。

由于在大学里面普遍实行学分制后,专业基础课的课时相应受到压缩,本课程只有36学时,因此授课内容务求精辟、易懂,对重点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对于与《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中已经讲过的基础知识,如蛋白质的组成、核酸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不再做过多的解释,而是遵循由易到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以复习、提问和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回顾各个知识点,做到温故而知新,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增添分子水平上的新知识、新进展,为难点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而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做更详细、更系统的讲授。因此,在保证《普通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合理、科学,教学内容全面、系统、不发生大的跳跃的前提下,内容广而精。这样一方面可以突出分子生物学是以生物化学、遗传学为基础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重点,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并且在课堂中以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经典的实验发现和重要的技术发明,以及教师自己和其同学的学习经验和科研实例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学生对普通分子生物学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普通分子生物学》中的内容庞大、复杂,有些概念或理论过于抽象,较难理解,并且涉及大量的实验技术和操作,单凭老师口头讲授难以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吸收,非常易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严重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枯燥、厌烦情绪。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使高校的教学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该技术利用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的动态或推理的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模拟实践过程和再现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对教学内容做细致、深入、透彻的讲解,有效地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理论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的表达与调控、重组DNA技术等,我们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画面,利用Flas来演示,使整个调控过程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现代多媒体教学还节约了教学时间,缓解了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而且有利于教师讲清难点,突出重点,减少笔误和口误。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以上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在课堂上信息量大、学生记笔记困难等。因此在选择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实际课程和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分子生物学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目前我院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只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给学生以经验和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其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为了提升师范类生物学人才的培养质量,适应时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直接利用外语获取知识、从事学习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与国际最新的前沿领域接轨,在本科教学有限的课时内,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在我国主要指汉语和英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进一步深造,我们倾向于汉语和英语的双重结合来进行讲授。同时,在课堂上介绍国外著名大学数据库、经典的国外教材,如《Genes VIII》、《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Molecular Biology》等,这样既方便学生了解普通分子生物学知识,又缓解了课堂课时数有限和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

《普通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其教学改革,目前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其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学习的热忱,端正了学习的态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当然,这些改革只是最初步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来进一步达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林嵩.普通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2.

[2]杨海灵.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4):70-71.

[3]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99-100.

[4]诸葛强.改进《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4,(3):37-38.

[5]陈献忠,王正祥.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174-177.

基金项目:本文受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支持课题(11126)和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132300410137)基金资助;

量子化学基础范文8

新型城镇化农村基础教育教育公平

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新型城镇化作为改革突破口,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和政策共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新型城镇化的含义。总之它不再是简单的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转移,而更加注重的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更加强调的是“质”的提升而非“量”的积累。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对于今后农民是否能接受更加高级的教育具有深远影响,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带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本文着重围绕新型城镇化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新型城镇化给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壮大对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必然会更好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各种类型和模式的城市互相支持、协同共进的城镇化,给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传统的教育文化观念的转变

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软肋”。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受传统教育文化观念影响,农村家长往往轻视子女基础教育。在子女教育方式上,“棍棒式教育”、“放羊式教育”现象屡见不鲜。随着新型城镇化逐步推进,农民开始意识到基础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尤其是城市新型教育理念、先进培养模式、全新教育方法和内容逐渐推广到农村地区,城镇化的理论和实践内容逐渐传播到农村学校。农村教育工作者在接受城市先进教育理念同时,开始在农村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创新,试图通过农村基础教育文化观念的革新,改变农村教育发展现状。但这并不等于说农村教育文化观念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事实上农民形成的是对基础教育的片面认识,他们仅仅从自身需求去选择如何理解教育和培养子女,这种观念实际上影响到农民对基础教育价值的真正认识。

(二)新型城镇化保护了农村学生基础教育的部分权利

受传统户籍制度和户籍政策的影响,农村学生想要进城上学需要交高额借读费,入学门槛普遍高于城市学生。这种不公平待遇减少农村学生进城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加深了城乡教育不均衡对待的矛盾。虽然国家明确强调要时刻体现教育公平,对这种不公正待遇做了补救措施,如采取适当补助政策,但仍旧是杯水车薪,不公平待遇现状令人堪忧。尤其随着农民工的数量增加,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凸现出来。近些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运作效率的提速,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的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程度改善。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带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农民收入随之也有很大提高,农村家庭越来越有条件给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此外,新型城镇化使得更多进城务工农民转化为城市人,他们的子女则逐渐享受到与城市子女相对平等的学习权利。国家为了保障教育公平,要求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城市地区以办理公立学校为主,从而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不公平”问题提供了相对有效的支持。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

在传统的户籍制度、教育政策以及城乡二元制的影响下,教育资源的配置呈现重城轻农现象,城乡教育在经费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差距悬殊。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各级政府开始重新整合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教育部门通过调查农村中小学学校基础设施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对各种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再利用,将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农村校舍改造中。各政府部门着手将城市教育的发展规划、培养方案、校舍布局与农村地区统筹起来,为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还未扩散到所有农村地区,一些偏远山区的教育资源仍旧相当匮乏。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加大对贫困偏远山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通过采取对口支援、重点帮扶、社会捐助等方式力求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农村基础教育体系。

二、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困境

新型城镇化的飞速发展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良好契机出现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形势在发展,情况在变化。面对新情况农村基础教育一时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出现了一些新困境亟待解决。

(一)“升学主义”观念盛行,忽视素质教育的提升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优渥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生活对农村务工人员来说具有强烈吸引力。广大农民对孩子的期望就是能“鲤鱼跃龙门”。基于此农民父母往往看到教育的升学价值,忽视素质教育。这实质上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农村基础教育沦为某些家长牟取自身利益的手段。他们根据自身诉求将基础教育作为获得高学历、铁饭碗和城市人的投资。在“学而优则仕”、“升学主义”观念盛行的农村地区,几乎很少有人去思考教育的教书育人作用,农村基础教育举步维艰。农村教育工作者也未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仍旧关注的是学生理论知识,严重不利于农村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健康发展,“升学主义”倾向愈发严重。农村学生即使顺利结束基础教育学习,在创造性、思维多元性以及思想道德方面也并未得到应有的机会。

(二)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反弹,城乡“身份歧视”问题未得到改善

REAP的调研数据表明,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初中辍学率高达25%,每年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有70万学生。农村高中阶段的辍学率也有37%左右。以往研究人员通常将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归结于没能力支付学费和传统观念驱使。然而2005年政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农村基础教育采取“两免一补”扶持政策,足以说明经济问题并非辍学现象的主要原因。再者“上学无用论”观念现已得到很大程度改善。近些年辍学现象依然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学历含金量逐渐下降。部分农村家庭对教育实际价值的期待放低。其次城乡身份歧视现象仍旧未得到有效改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规模日渐扩大,传统身份歧视现象更加凸显。“城市人”和“乡下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这无形中给农村子女带来压力和歧视,导致其对谋求高职位工作不抱期望,加重辍学现象。另一方面,农村子女本身自卑感也降低他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农村子女学习起点与城市子女本来就有一定差距,再加上他们这种自卑心理,主动辍学几率大大增加。 (三)农村基础学校撤并存在潜在风险,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对政策理解有偏差

新型城镇化加快了调整基础教育学校布局的步伐,但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农村基础学校的撤并问题并未起到应有效果。国务院2001年颁布《关于基础改革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新型城镇化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农村人口的流失,农村学龄儿童减少,部分子女随父母迁往城市就学导致大量农村基础学校撤并。然而实际操作中,部分地方政府部门曲解政策指导,出现不按规章制度出牌的现象。具体上一些地方出现盲目撤并农村学校情况,农村子女只能到路途遥远的地方上学,学校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实力购置符合规范的校车,只能使用不合规范车辆,从而造成校车事故频发、安全系数低,导致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再次沉重。由于路途远,某些学生不得不选择住宿,农村大多住宿条件较差,宿舍和食堂相对简陋,再加上住宿的学生低龄住宿生较多,安全问题也成为大隐患。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困境的路径分析

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可以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农村抓住机遇可走出一条适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然而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困境如果不及时解决,必然会造成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停滞不前。农村基础教育理应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原则。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人们除了抓紧基础教育发展新机遇,也要着实应对新出现问题,客观分析,冷静思考,以求找到有效解决路径。

(一)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的“育人价值”

农村基础教育在新型城镇化态势影响下逐渐走上农村城镇化改革道路。然而这并非是摒弃农村现存发展模式,不顾农村实际情形,而是强调立足农村实际,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改革和发展。政府应考虑到农村的特色及传统规律和价值,率先宣传基础教育“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此外农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十分必要。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政策倾斜力度。学校则应加强教师选拔力度、重视教师思想素质。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观念。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结构,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着重在教学目标、发展模式以及方法创新上改进,尽力摆脱表面抓素质教育,实则搞应试教育局面。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孩子自身品格的塑造具有关键性作用。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基础教育的“育人价值”,提高孩子的思想觉悟。

(二)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彻底消除城乡“身份歧视”思想

我们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来改变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障碍需要政府转变自身职能、拓宽民意渠道、推进体制改革。具体来说,一是加快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民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二是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重组和优化配置,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而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农村。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当前身份歧视现象提出一些具体对策。首先政府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加强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可能为城乡教育公平提供良好制度环境。然而不能仅靠制度保障来提高农民待遇,还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正确价值观。消除城乡身份歧视需要我们互相尊重、以礼相待、消弭歧视。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电视、报纸、微博等媒体引导全社会改变歧视态度。广大市民则应树立良好社会风尚,互相尊重,共同营造平等社会环境,使农民逐步建立对自身群体的信心,使社会更加公正和谐。

量子化学基础范文9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quality specialty.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quality specialty team of Shenyang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College does a lot of work, including establishing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designing teaching plan of quality specialty, building double-teaching troop,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basing on education, integrating work with learning,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servicing for the community, modifies and writes teaching plan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establishes school run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uilds theory-practice integrated training base, in accordance with requir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work achieves remarkable results.

关键词: 精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岗位分析;知识结构;教学质量

Key words: quality specialty construction;talent training;job analysis;knowledge structure;teach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53-03

0 引言

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精品专业从2011年开始建设,秉承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团队全体成员深入企业生产现场,结合学院“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完成了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改及编写,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了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取得了显著效果。

1 精品专业建设的意义

专业建设是一个专业的调研、设置、开发、实施以及监控和评价的全过程,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学院的办学特色。专业建设应满足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系统实施、多元合作、科研引领、产业适应、动态发展、精品目标的原则。精品专业建设是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对具有一定基础、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与企业直接对接的重点专业进行的建设。建设后的专业,对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确定都应具有前瞻性,要与现代化企业紧密衔接。

2 精品专业建设目标

用二年的时间,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机制体制健全、教学质量优良、满足辽宁地区产业集群对高技能电子人才需求的培养要求,在省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精品专业。并打造出一个年龄结构合理、技术过硬、能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的专业团队。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根据现在企业用人需求,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当前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化,使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后能够直接上岗,节省企业对接收的毕业生需要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

2.2 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实训设备现代化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引进一些新型的实训设备,建立模拟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就能够尽可能的接触到企业真实生产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企业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在企业中工作一段时间,了解并认识企业,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其毕业后顺利就业,快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真正实现校企的零对接。

2.3 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课程教学模式,实施学做一体培养;开展学生技能竞赛,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传送到课堂,实现校企联合教学,节约成本,增强效果。

2.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制度,有计划、有针对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促使专业教师了解企业,积累企业工作经历,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同时,邀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到作兼职教师,到校承担部分专业课以及实训课、实习课的教学任务。加强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知识密集优势,使本专业能够成为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服务实体。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 精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以及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也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文件编制的基本依据,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精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浓缩了专业建设的精华,具有榜样的作用。因此,精品专业的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文件、一支优秀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一个品牌专业的带头人、一个高效运转和务实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的企业合作伙伴、丰富的科研课题及成果、先进齐全的实训设备及环境、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学质量。针对《电子技术应用》精品专业的建设目标,课题组深入走访国有、民营企业中相关的行业部门、生产现场,深入了解企业在生产、维护、运营等方面的工作情况,掌握企业对员工所学知识的需求以及对用工的需求信息,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3.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须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加准确地定义培养目标,团队成员经过与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召开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座谈会,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召开往届毕业生座谈会,了解他们在企业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体会,设计问卷调查表,由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认真填写,加强双方之间的相互了解,架起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联合办学、互利共赢的桥梁,最终确定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电子及相关行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电子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先进的工业电子设备和相关仪器,具备熟练的操作、调试、维修等实践技能,能够从事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验和维修等技术工作;电子产品与电子元器件的采购、销售、服务和管理工作,以及电子产品开发和系统工程安装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2 岗位分析 根据辽宁地区及周边电子行业企业及其他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前期所做的市场调研,经过汇总得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如下:①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指导、生产一线的管理及产品检验工作;生产线仪器设备的安装、操作、维护、维修和计量工作。②电器销售维修企业:从事电器产品推销、安装、调试、维护等售后服务工作。③部分素质高的毕业生能够参与企业电子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④电子行业以外企业电器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工作。

3.3 知识结构 具有本专业必备的文化素质,具有本专业所需的电路理论、仪器仪表测量、单片机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家电原理与维修、电子设备原理与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3.4 能力结构 针对本专业的岗位目标定位,职业能力应包括:①相关能力: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择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英文资料的能力;有一定外语阅读、会话能力。②专业能力:元器件识别与测试、电子装配、焊接与调试、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量使用能力;安排生产流程,制定工艺文件,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及质量管理的能力;对电子设备电路图的识图分析能力;常用电子产品的设计、改造能力;熟练地运用电路辅助设计软件的能力;对常用音像、通讯、制冷、制热设备的配置、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和维修能力;大型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能力;电气控制与运行能力;PLC应用能力等。

4 教学方案设计

4.1 课程体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采用的课程体系是通过对企业岗位的分析、筛选,确立出主体岗位群,再通过对主体岗位群的分析找出专业能力及要求,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式建立适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一至两门精品课程。

4.2 课程结构 采用了“逐级提升”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底层专业基础模块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本能力;然后,通过中层各专业模块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最后,通过高层各专业模块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岗位能力。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课程结构,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3 专业知识 瞄准主体岗位群的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专业知识的传授内容要瞄准专业核心能力,要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支撑作用。以往的专业教育,强调学生具有知识面宽且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十分薄弱,没有自己的特色,路子越走越窄,这段历史的教训应引起我们深思。

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构成专业核心能力的两个要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每一项技能需要相应的知识点来支撑,而知识只有“活化”在技能中,才能用得上,记得牢,并在不断的应用中得以深化。所以,专业理论知识要瞄准专业核心技能,必须找准支撑专业技能的知识点。这一点,在培养目标分析中体现的比较充分。特别是在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生产、质量管理,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技能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分析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样就彻底摆脱了“学科体系”思维定势的羁绊,为采用比较先进的课程模式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引入能力梯次递进理念,如图2所示。

4.4 专业基础与技能 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一。专业基础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支点,只有支点达到必要的数量,并且扎实牢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要实现扎实的专业基础,主要把握三点:一是扎实的元件识别与检测基础;二是扎实的基础操作技能;三是扎实的工艺准备基础。以上三点在培养目标分析中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关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最基础、最简单知识技能开始,通过反复讲解、训练,达到扎实牢固的目的。

5 教学质量监控

贯彻“坚持科学管理,强化技能培养,持续质量改进,追求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引入ISO9001-2008质量标准,全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务管理、教师工作规范、顾客满意度测量等一系列内容保证专业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7):5-8.

[2]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5,(18):4-10.

量子化学基础范文10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方案 教育教学 人才培养

[文献标识码]A

一、培养方案的制订

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思路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的基本文件。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我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经多次多方调研,同时聘请校内外专家论证,制订我校微电子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培养方案,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2.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3.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立足于本校实际,在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

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实施辅修、第二专业、第二学位等交叉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与技能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人才培养层次及规格

主要培养本科层次的微电子学及信息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四)基本原则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要求,在制订培养方案时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原则。

2.反映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3.努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

教育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制订培养方案科学地处理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各学科门类和各专业之间的关系,着重落实以下几项:

(1)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的协调;

(2)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3)学生各学期学习负担的合理性;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5.制订培养方案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6.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加强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将新知识、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等纳入到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之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减少相同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

7.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突出信息特色

(1) 采用基础平台与基本课程模块结构,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信息特色。

(2) 构建思想素质基础、身体素质基础、大学英语、公共计算机基础、公共数学基础、大学物理、通信信息类基础等七大课程模块和公共基础实践平台以加强基础。

(3) 四年内外语教学不断线。

(4) 加大外语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方案中精心选择两门及其以上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特别倡导采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的“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影印版)”。

(5) 计算机教学四年内不断线;安排课内上机(不含毕业设计)不少于200机时。

8.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培养科学素养

9.强化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设置综合性前沿课程,开设课内结合科研工作的专题。按照教育部专业培养要求,设置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质量要求。

二、现状与背景分析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四个二级学科)、理论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集成电路工程硕士招生资格。设有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为部级特色专业。

从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不少高等学校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应用研究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这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考虑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一直以来我校就重视教育教学的改革研究,在学校的领导下,通过教务处、教学专家组及相关教学管理部门一系列的改革探索,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此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先进教育思想,又要充分考虑到我校的特色、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自身特点及我校的定位规划,从而形成我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三、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基于我们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国内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本项目拟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目标是: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与思路,结合学校和我院的目标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及服务面向定位,拟从几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1.培养目标优化。组织课题组相关人员在对国内、外微电子学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继续坚持淡化专业,夯实基础的原则。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融文理、扬个性的人才培养思想,在人才培养上奉行“培养规格多样化、成长方案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原则。

3.主要特色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项目改革之主要特色将进一步体现在强调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并重,科学与技术并重,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艰苦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本专业建设的主要特色:

实验室建设方面,目前建成的微电子工艺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不仅是我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及其他专业学生的实验实习场所,也是重庆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的实验基地;同时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获得了世界著名公司Mentor Graphics提供的大学计划EDA工具,同时依托我校信科股份有限公司TD-SCDMA手机芯片研发部进行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方面,以协议方式联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4、26、44研究所、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普天集团515厂以及中国电信、移动及联通的重庆公司等运营企业,形成一批固定的多层面的实践基地;

目前“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已申请到重庆市重点学科,并申请到重庆市“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并正在申报微电子学博士点。

借助上述有利条件,为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以教学建设与改革为纽带,全面促进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并要解决好以下的关键性问题:

在培养管理方面,根据学校的基本要求,结合我院之实际,新生入学第一年,要求所有学生不分专业,按集成电路工程大类培养,打通公共基础课,第二年以学科打基础,自由选择专业,第二学年下学期至第三学年分流进入专业基础课,同时就学籍管理、班导师制、特色要求和激励制度等方面内容继续进行研究,形成行之有效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管理办法。

四、预期效果

本项目的理论意义在于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作为当前各高等学校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传统高等教育精英化的结合点,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实践的重要方面。

从目前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需求来说,高度重视应用研究能力、技术开发与创新潜能,以及团结协作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敬业精神已成为用人部门的普遍共识。毫无疑问,我们的特色专业教育教学应能充分适应并引领这一新的形式,这也是本项目的实践意义。预期效益:

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质量观,由我院根据学校的指导思想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适应优秀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在课程结构上进行整体优化。安排优秀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注重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及工程技术思想的训练,注重学生英语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前三年内通过“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完成平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专业课及其基本技能训练;在第四学年主要在研究所、工程重点实验室或企业通过“实践教学”完成研发训练、企业实训及综合论文训练。

为使有能力的优秀学生充分发挥特长,拓展能力,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为相关学科专业输送硕士研究生优质生源。

基金项目:1.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32014);2.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13-2014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CQGJ13C446);3.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教高〔2014〕1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量子化学基础范文11

【关键词】 项目化 趣味化 动手为先导 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63-01

1 电子电工类专业课的特点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电”,看不见而摸不着。电子电工课程,是一种理论性、抽象性强,实践性要求高的学科。就是普通高中学生,学物理时也反映:“电学难学,力学好学”,更何况,电子电工专业中的电子技术课程,比起高中物理中的电学,不知要深几个层次,其实是一门连高校都感到困难的课程。而我们的教学对象却是技校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都很差,并且初中数学、物理基础薄弱。学生学习难度之大,教师必须充分考虑。

据多年的职校调研事实表明,目前职业学校中,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学习困难现象相当严重。让初中基础就较差的学生去学习系统的电子电工技术系统理论,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感,影响学生学好专业的信心,专业对他们也就失去吸引力,加上教材与生源素质不相适应,造成教学困难,毕业生动手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就业需要。

多年的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一个班中,有几个课堂理论教学适应性很好的高一新生(高分生)与一些对课堂理论毫无兴趣的新生(低分生),同时接受动手性技能训练与测试,结果后者却超过前者。这说明低分生在技能操作中未必次于高分生,不同的学生(指初中教师称呼的所谓“优生”“差生”),对教学形式的适应性是不同的,智能的表现与发展也不同。学生之所以成为“差生”,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对他们来说不适应。而“优生”的出现,是因为他更适应于某个教师或某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是说,“优生”“差生”具有相对性。作为一名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自然要改革传统教法,研究适合生源实际的新教法,通过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来适应职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现实,达到教与学的相互适应,开发职校学生的潜在智能。

2 项目化、趣味化教法的推出

电子爱好者都有体会,学电子关键在于多动手,不动手而学好电子是不可能的,许多理论上不懂的东西,在动手过程中都会慢慢被理解、消化。笔者对电子电工班学生专业课教学的摸索与反复类比认为,在目前生源与职校现状下,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应该采用:“先动手,后理论”即以动手操作为先导,以专业基础为主线,以培养技能为中心,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这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也不同于社会上维修部师傅带徒弟形式的教学,是一种“将教学过程项目化、趣味化”或“溶电子基础理论教学于项目性、趣味性实验实训中”的教学方法示意比较如下:

所谓“项目化、趣味化教法”,就是在学习电类专业课程时,暂时免去理论教学,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项目化、趣味化,形成具体的操作任务,而提前进行实验实训教学,以培养兴趣为目的,先开展实验。在培养、激发了兴趣后,再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的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学生通过系列兴趣性制作,再配合教师在制作过程中有计划的理论引伸教学,使学生在稳固形成各种技能的同时,也能掌握系统理论知识。

如何实施在动手过程中学理论?如何将基础理论教学溶于趣味性实验之中?这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精心设计相应的趣味性小制作电路,把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到电路中去。还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与顺序连贯性,所设计的小制作电路要形成一个系列,与教材相配合。同时,使电路功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吸引力,电路要精心设计,反复试验,并做出样品,使学生对电路的功能坚信不疑,学生做了成功率要高。这样可以提高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创造轻松愉快的心境,教师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渗透到这种兴趣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并把握这种时机,见缝插针,随时挖掘实验中蕴含着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引伸讲解,使学生在获得技能技巧的同时,牢固掌握基础理论。

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忽视与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反而促进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不同的只是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是通过“趣味性系列小制作”这座桥,沟通了“基础理论”与“技能操作”两个环节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双丰收,达到“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统一。

3 项目化、趣味化教法的实践效果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项目化、趣味化教法”使初学者容易入门,消除了以往初学者对电子技术的那种神秘而高不可攀的感觉。学生通过趣味项目的制作兴趣倍增,强烈的求知欲和班级制作学习的气氛为专业课的学习扫除了障碍。学生手头都有各种制作电路,学习的灵活性大,便于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学习,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全班学生平时都忙了起来。教材中的电子、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已不知不觉地在应用与探讨中搞懂了不少,并且理解得比较透彻。在制作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除了教师及时进行解答指导外,还发现学生经常会自行翻书找资料寻找答案。显而易见,学生爱上了电子!学生能够自行学习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了,班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专业学习气氛,“项目化、趣味化教法”模式深受学生喜欢。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有人预言:“未来是电子世界”。教学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中的电类专业教学与社会产业结构不相适应,跟不上电子电工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发展速度。虽然,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技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但从质量上看,还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不能从事专业劳动。这与职校专业课教学质量、教学形式、学生动手技能的优劣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如何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改革、研究教学方法,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赢得社会声誉,形成招生、经费、设备等方面良性循环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量子化学基础范文12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本文就如何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浅析。

关键词: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掌握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模式。笔者就如何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浅析。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难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时难度较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采用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授课方式,以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情境问题教学法。为避免灌输式教学,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辅助教学,例如教学半导体三极管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脑主板、电视机主板和门铃电路板中的三极管,让学生了解三极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借此提出问题:三极管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三极管在电路中与其他元件如何连接,三极管的三个电极如何排列?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课堂中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探究出三极管在电路中具有放大的作用,知道了三极管与其他元件怎样连接以及三极管三个电极的排列规律。

(2)实验探究法。在授课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时,如果单纯讲解原理知识,学生难以接受,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流过三极管各个电极的电流,然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流过三极管三个电极电流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了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的作用以及电流放大的实质。实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理论分析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

(3)任务驱动法。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例如:在教学单管放大电路及其应用时,用已准备好的教具演示,让动听的音乐从扬声器中传出,学生耳目一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学生布置任务:完成单管放大电路的装配和调试。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分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先根据原理图找到需要的元器件自行设计装配图。学生完成装配后,通电前笔者再让学生用万用表进行短路测量,无故障时可进行通电调试。学生自己动手将MP3播放器的输出与装配好的电路板连接进行调试,对比电路调试前后放大音乐的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懂得电路装好后需要经过调试才能正常工作。任务驱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有些元器件的结构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例如讲授半导体三极管的结构时,内容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极管的结构,其结构变得形象具体了,然后再结合课件让学生思考讨论三极管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三极管的结构由三个区、两个PN结和三个电极组成。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不仅内容容易理解,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如直流稳压电源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讲解工作原理,这对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技工院校学生来说会有很大的难度。这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装配好的直流稳压电路,先用示波器观察每一部分电路的输出波形,再分析各部分电路的作用,最后讲解工作原理,学生理解起来轻松自如。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由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学生学习难度大,在教学中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有效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来延苓 单位:邹城市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