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的重点内容

审计的重点内容

时间:2023-06-21 08:56:40

审计的重点内容

审计的重点内容范文1

关键词:社保 基金 审计

一、社保基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社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障法》缺乏有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其他相关政策法规对基金管理中的违法违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社保基金审计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审计标准,对社保基金相关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很难准确把握和处理。

(二)社保管理部门数据不准确

社保基金的管理涉及财政、社保经办、劳动、税务等多个行政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这种多头管理的制度造成社保基金的应征数、实征数和入库数等数据在不同管理部门大相径庭。

(三)社保专项审计力量不匹配

社保基金专项审计内容较多、程序复杂。与基金审计工作复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审计机关的人手本来就十分有限,同时要负责预算审计、部门审计、离任审计、绩效审计、重大工程审计等工作,使社保基金审计力量相对不足。

(四)社保基金预算管理不到位

新《预算法》虽然已经实施,但部分基层政府尚未单独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审计工作缺少相应平台。如果没有完整有效的社保基金预算,对社保基金筹集、分配和使用进行全程审计监督就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

针对上述四个问题,应从健全社保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监管部门信息共享、优化审计力量配备、完善社保基金预算、强化社保基金全程监管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社保基金审计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

二、社保基金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一)社保基金收入审计

对社保基金的缴款单位和个人,检查其缴纳基金的项目和此例是否正确,是否及时足额缴纳,单位有无截留、挪用甚至非法侵占基金现象。对基金管理机构,检查其基金征收的基础资料是否全面准确。例如对财政部门划转的基金,应重点检查划转是否及时,金额是否准确;对基金的利息收人和投资收益,重点检查是否及时记帐和收回,账款是否一致,有无设立账外账等问题。

(二)社保基金支出审计

1、审计基金的专款专用情况

对社保管理机构,检查社保基金是否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专用于社会保障事业,有无擅自改变基金用途的现象。对参保单位,检查其有无挪用社保基金现象。

2、审计基金的开支范围

重点检查社保基金开支范围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是否擅自改变开支范围。例如对工伤保险基金,检查职工伤病是否属于工伤保险基金规定的开支范围,是否扣除保险公司或第三人的赔偿金额等。

3、审计基金的开支标准

重点检查有无擅自降低或提高基金开支标准现象。例如对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检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标准是否严格按照职工伤残等级,同一地区是否执行相同支付标准。

4、审计基金的支出结构

主要检查基金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管理机构提取的管理费与基金支出总额的比例是否符合规定,有无管理费畸高挤占基金问题。

(三)社保基金管理审计

(1)检查基金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地方政府制定的管理制度和国家相关法规制度是否一致,基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基金运作是否合法、合理、合规。

(2)检查基金是否专户储存。基金收入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及时足额上缴财政部门规定的专户。应重点检查社保经办机构是否存在私自开户,将基金公款私存等问题。

(3)检查基金个人账户管理是否规范。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管理应合法合规,重点检查个人帐户是否按规定建立,账户设置是否科学、规范,个人账户资金的收支是否合法、清晰,有无挪用个人账户资金情况。

(4)检查基金是否做到保值增值。主要检查基金的运作是否合法、合规,是否规避相关风险,做到保值增值;基金投向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有无将基金投向国家禁止的项目;基金有无贬值风险。

(四)内部控制审计

重点对基金经办机构的以下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一是检查基金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有无内部监督机构,基金运作制度是否合法合规;二是检查各项基金是否按规定单独核算,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是否全面、正确,有无错漏,财务人员变动是否及时办理交接;三是检查基金个人账户,看其收支是否合规、清晰;四是检查会计、出纳、审批、经办等岗位人员职责是否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五)突出审计重点

基金审计时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根据基金征缴、管理和使用中容易发生的共性问题,确定审计重点。例如,对企业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基金,因其涉及缴款企业、个人、基金管理部门和受益人等多个利益相关方,从信息掌控和审计实践看,缴费单位和基金管理部门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容易发生违规问题,所以缴费单位和基金管理部门应作为这两类基金审计的重点。对工伤、医疗及生育保险基金,普遍在资金使用环节易发生问题,故定点医疗机构及受益人应作为这两类基金审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冯毅.浅议完善社保审计的有效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4,(8)

审计的重点内容范文2

审计内容和重点:

一、土地整治资金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一)工程现场审计

1.根据施工竣工图纸或工程施工图纸,现场测量新增土地面积,现场核查整理土地工程量。结合结算清单进行核对。

2.根据施工竣工图纸或工程施工图纸,现场计量新增斗渠、农渠、排水渠长度和面积,结合结算清单进行核对。

3.根据施工竣工图纸或工程施工图纸,现场计量新增水泵站数量和水泵品牌、型号,结合质量验收和结算清单进行核对。

4.根据施工竣工图纸或工程施工图纸,现场计量新增树木的品种、规格和数量,结合结算清单进行核对。

(二)程序管理审计

检查两年度土地整治项目执行立项、实施、验收(三个环节)和法人制、公告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和审计制(六项制度)规定的情况。主要检查项目申报资料是否真实、是否按照项目管理规定实施,主要检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否依法依规立项,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及物资采购是否按照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有无“暗箱”操作;所订合同或协议的相关条款是否完备,是否全面履行;合同变更、解除是否按规定履行了必要的手续;对违约者是否依照有关条款追究责任等。重点关注有无弄虚作假多头申报、重复立项,骗取项目资金的问题。

(三)建设工程审计

1.审查工程项目施工合同和协议。抽查取费标准和调整取费标准的依据。有无项目工程量虚报、隐蔽工程造假、擅自改变设计、工程单价高估冒算;有无进度滞后和偷工减料;项目造价或利润高算等问题。

2.根据现场核查和图纸计算土石方工程量。一是了解土石方工程分人工土石方和机械土石方土方量计算;二是利用测量单位现场测出的地形数据或原有的数字地形数据快速准确的计算出土石方量,应用方格网法(最常用)、等高线法、断面法、块面法、DTM法、区域土方量平衡法和平均高程法计算土石方量的方法,最后确认土石方工程量;三是了解控制价,掌握中标价下浮比例,掌握中标价清单,掌握原清单项目、漏项、签证项目;核查原清单项目单价,变更项目单价申报金额、监理和业主确认单价金额;四是结合土方量和确认单价进行审计。其他明细项目审计以此类推。

3.跟踪审计施工方,印证施工项目工程量。要重视对施工单位的延伸审计。通过审计施工单位资料,核对材料采购等事项,印证项目工程量的真实性。通过审计施工单位的资金走向,是否存在工程转包、违法分包现象,尤其要看是否存在通过施工单位虚报工程量套取资金挪用到其他项目。

二、土地整治项目效益情况

(一)效益指标分析

主要有项目建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指标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一是对比分析开发整理过程中的经济投入与开发整理后项目范围内产值、净产值、净效益、净增长效益的关系及资金回收期。二是对比分析开发整理前后居民的经济收入、纯收入的年增长情况等。

2.社会效益分析。一是分析对比开发整理前后项目范围内有效耕地面积变化情况。二是分析对比开发整理前后项目范围内,每年各类农产品(粮棉油等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等)的生产总量以及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变化情况。三是分析对比开发整理前后排水灌溉条件、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四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产权关系调整情况等。

3.生态效益分析。一是分析对比开发整理前后水土流失、风蚀、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酸化、土壤污染、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干旱发生频率的变化情况。二是分析对比开发整理前后居住环境的美化情况。三是分析对比开发整理前后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等。

4.土地开发整理的综合效益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的综合效益评价及结论性评述。

(二)影响效益原因分析

1.影响效益数量因素分析。审计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应整治面积和实际整治土地面积;项目是否能够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分析未完成土地整治数量任务和补偿耕地数量不足的原因。由于土地整理后可能会改变部分耕地原状,会导致部分农民的耕地需要重新分配或个别调整,经整理后新增的耕地如何分配,将直接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如何正确处理好是充分发挥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的重要内容组成,要关注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处理这些问题。

2.影响效益质量因素分析。审计土地整治规模与结构,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质量要求和实际土地等级情况;审计改善耕地质量不高、位置不当的问题,分析未完成土地等级要求的原因。(1)项目实施后耕地由小变大、由凹凸变平整,新增优质耕地情况;(2)耕地提高产量的情况和灌溉成本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增收情况;(3)项目实施后耕地机械化程度提高的情况,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

审计的重点内容范文3

作者简介:

副教授,硕士,从1992年起开始从事会计职称考试培训,从1 993年起从事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工作,多次参加全国注会考试阅卷工作。中华会计网校(www.chinaacc.com)著名辅导专家。

2006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又一天天临近了。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审计学的考试,我们对2006年审计的变化及重点、难点进行剖析。

一、2006年审计教材的主要变化

总体来讲,2006年审计教材在内容上没有大的变化,主要是一些小的修改。其具体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第一章审计类别中增加了对按目的和内容分类的介绍;

2.第一章增加了审计方法的内容;

3.删除了审计目的的内容;

4.第二章增加了其他鉴证业务的内容,使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更加完整;

5.删除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内容。

二、重点、难点剖析

根据近三年的考试情况分析,2006年审计考试仍是注重审计理论结合实务,以实务为主的考查方式。为此,我们建议考生关注以下重点内容:

1.明确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

在今年教材的第一章中增加了审计方法的内容,明确了审计的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再发展到风险导向。考生应特别注意的是在今年的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掌握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基本原理,这就意味着考生应明确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

根据有关风险导向的审计准则,我们可以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归纳如下:

第一,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在这一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的询问、分析程序以及观察和检查程序来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就是风险评估程序。

第二,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这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尽管我们提醒考生关注到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但考生也不必为此过于担心,因为审计近三年的命题思路就已经体现了风险导向。例如,我们近年主要考查的分析性复核和内部控制,这都是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2.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是近年经常考查客观题的知识点,但也可以考查简答题。考生应把握好质量控制的含义、全面质量控制的内容以及全面质量控制与项目质量控制的关系。

现行的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将来要被新准则中的《业务质量控制》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质量控制》具体准则所替代。尽管新准则在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该准则的本质仍然是保证审计准则得到执行,最终保证审计质量;而且新准则中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核心内容仍然包括职业道德、审计业务的接受与保持、工作委派、指导监督与复核、咨询和监控等。新质量控制准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了项目负责人对审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第二,增加了意见分歧的控制政策和程序等内容。

3.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的内容已经连续4年考查了简答题。在2006年的考试中考生既要把握好客观题,也要掌握好简答题。为此,考生应掌握好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的内容。应做到根据题目所给的资料,分析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否违反职业道德。

4.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2006年的审计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由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会计报表审计最终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这也就注定了区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的重要性。应该说,注册会计师只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鉴证人,并不是保证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才是会计报表的保证人。考生应特别关注在被审计单位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中区分管理当局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在这里考生应明确:第一,注册会计师只有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审计,保持合理的怀疑,才能履行好审计责任;第二,注册会计师无论怎样努力只能做到合理保证。

5.审计具体目标

(1)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这部分内容属于重要的审计理论。考试题型也多样化,既可以考查客观题,也可以考查简答题甚至综合题。但近年的考试中,单独考理论的内容比较少,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是理论结合实务,也就是要求考生应做到将认定目标理论与重要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相结合,融会贯通。例如,2005年考查的第四个简答题针对所列示的各项认定,代注册会计师列示出为实现各认定的审计目标应实施的最常用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在新的《审计证据》准则中将原来的五认定改为按各类交易和事项、期末账户余额以及列报和披露进行区分。这部分新准则的内容,在教材中以国际准则的形式来反映的,并在2005年的考题中已经进行了考查。

(2)审计具体目标

审计目标是基于审计总目标和管理当局的认定推论得出的。要实现审计目标,必须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最终才能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考生应将审计目标理论与会计报表各业务循环的具体审计实务(10~14章)相结合,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可以考查各种题型。例如,在近几年的客观题中经常针对注册会计师要实现的审计目标,列示若干审计程序,要求考生指出其中恰当或不恰当的审计程序等。

6.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计划审计工作

在2006年的考试大纲中要求了计划审计工作,这是新审计准则中的一个具体准则,以替换现行的《审计计划》具体准则。根据《计划审计工作》准则,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应当计划审计工作,使审计业务以有效的方式得到执行。该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初步业务活动;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7.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

该内容是近年考试的重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特别是近年在综合题中涉及分析性复核具体的运用。考生应掌握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如何通过分析性复核确定审计重点领域。例如,在2003年和2004年的综合题中都考查了结合利润表及其相关资料,要求考生指出审计的重点领域。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从而发现异常趋势或波动,进

而确定为重要审计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测试程序,以合理发现会计报表中重大的错报和漏报,最终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新审计准则中《分析程序》具体准

则与现行的《分析性复核》具体审计准则在本质上没有重大的变化,新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在内容上较原准则也更细致。

8.审计重要性

属于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考生应掌握:第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第二,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尤其是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如何确定会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和账户交易层的重要性水平。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如何考虑重要性。该审计准则没有重大变化。

9.审计风险

新审计准则将风险模型改为:审计风险=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虽与现行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有一定的变化,但考生在今年的考试中可以将现有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视为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考生应掌握:第一,审计风险的含义(客观存在的签发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和可接受的签发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第二,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也就是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第三,检查风险的评估。

考生还应明确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会计报表使用人能容忍的错报越大,则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已审会计报表中有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10.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理论知识属于重要的知识。考生应明确内部控制要素,应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各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的实务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同时,考生还应把握好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例如,2005年的第二个综合题,资料中描述了注册会计师所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要求考生能够指出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提出改进意见,进而确定控制测试程序,指出涉及的相关认定等。应该说,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有重大缺陷和执行失效的地方,就是会计报表存在或很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领域。内部控制及其测试的相关新审计准则与现行准则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1.审计抽样

2006年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审计抽样。而且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客观题和综合题均涉及了审计抽样的知识。考生应掌握好注册会计师如何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确定样本量,如何选取样本,以及对抽样结果的评价。

12.各业务循环主要账户的重要实质性测试

属于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近几年所占分数较多,充分体现了突出实务的命题原则。考生应注意:第一,将主要账户的认定目标理论与实质性测试程序结合;第二,掌握好函证、监盘、截止测试、分析性复核等程序;第三,还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有关的会计知识。

13.特殊项目的审计

特殊项目在历年的考试中都作为重点进行考查,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考生应掌握期初余额、关联方及其交易、或有事项、期后事项、持续经营等特殊项目的审计程序以及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同时,对特殊项目中涉及的会计知识考生也应掌握好。

在新审计准则中《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持续经营》、《关联方》这几个准则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期后事项》具体审计准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其中资产负债表日到审计报告日期问的期后事项变化不大。

14.审计报告

(1)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考生应掌握好调整分录的编制。

(2)审计报告内容。考生应掌握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和各种类型审计报告的格式。

(3)审计报告类型。考生应特别要掌握好综合题,最终应能够确定意见类型,草拟审计报告。考生应掌握各种审计报告类型出具的条件及专用术语。

在历年的考试中审计报告类型的确定都是综合题必考的知识,例如,2003年和2005年均考查了调整分录的编制和审计报告的草拟;在2004年的简答题和综合题中也考查了审计报告类型的确定。

15.验资

(1)审验程序

属于重点、难点和考点,各种题型均可能涉及。考生应掌握出资者以货币、实物、无形资产出资时,注册会计师应执行的审验程序。在此要注意产权转移手续、利用前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以前的出资情况等问题。

(2)验资报告

审计的重点内容范文4

基于此要求,笔者参与并尝试了公司审计调查模式创新项目。实务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被审计单位对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配合,认为公司内部审计调查工作是一次免费的管理咨询,是对公司的一次管理“体检”。

创新实践

咨询服务

通过实施公司审计调查,全面把握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识别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评估其影响,提出有效的审计建议。充分关注公司管理是否到位,经营是否有效,着力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及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公司审计调查项目的实施,体现出我单位内部审计业务由传统的鉴证服务向咨询服务的转变,其保证程度逐渐弱化,而深入管理工作的深度逐步加强。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在管理服务、咨询等职能上实现突破,并致力于为组织价值增值服务。

风险导向

公司审计调查更加注重审前调查及审计总体策划工作,突出重点、优化配置审计资源。主要表现在,审前准备阶段,要求被审计单位填写一套共80余张的表格,内容涉及人员情况、会计政策情况、重要资产处置情况、担保抵押情况等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信息。审计组通过上述资料信息开展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性质、经营活动等情况,初步评估公司经营风险点,确定审计调点,据此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方案列示了战略、经营、管理的主要审计内容并初步判断公司主要业务循环的核心控制点和次要控制点。

流程控制

公司审计调查除了执行下发审计通知书、召开审计进点会、现场审计、征求审计意见等通用的审计程序外,在现场审计阶段重点执行了管理访谈、内部控制穿行测试与评价、分析性程序、对重要事项的专项检查等程序。例如:我们着重采用了管理访谈的审计方法,访谈对象包括公司高管及业务部门主管,访谈内容根据访谈对象的工作职责涉及战略管理、组织机构、市场与资源、业务流程、部门职能、人力资源、重大项目等方面,全面了解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同时我们对公司的全部业务流程进行了控制测试,明确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点和实际执行情况,分析其存在的控制缺陷,利用测试结果,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建议。

管理重点

公司审计调查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审计及公司治理、经营管理调查两方面内容,包括经济活动、业务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内容较为广泛,重在决策和管理。例如公司治理方面的审计内容包括:公司章程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置、履职情况,公司高管人员任职情况等。公司审计调查中战略与规划、计划、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审计内容在传统审计项目中较少涉及,没有现成的审计经验可供借鉴,具有较大的审计难度。

系统整改

公司审计调查的报告无固定模式,审计人员根据具体审计情况进行撰写。报告中除包括传统审计报告的要素外,重点突出了管理咨询的内容,着重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管理情况,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风险及相关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公司审计调查中管理问题的改进主要涉及经营管理层面的改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完善和改进的长期过程,需要被审计单位对经营管理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明确管理改进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总结思考

实际工作中,我们一直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为企业增值提供帮助,并进行了有益探索。公司审计项目在调查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审计重点和内容在传统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公司治理、公司经营、内部管理等事项以及影响公司生存发展的重大事项,审计程序深入到业务流程,全面了解单位的经营情况,揭示单位存在的风险。

管理诊断中提出的管理建议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切实可行。被审计单位通过落实审计建议、整改审计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水平。

审计调查工作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工作形式,仍有不断提升的空间,例如:

整合资源构建服务平台。公司审计调查内容与企业经营风险点进一步契合,将公司业务部门,如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构建符合公司管理创新宗旨,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管理为重点,为公司提供价值增值服务的监督管理服务平台。

审计调查模式常态化。鉴于公司审计调查模式以风险为导向、以管理为重点,为公司提供增值服务的特点,公司审计调查工作应常态化,通过提前安排审计项目、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等工作,扩大审计服务的范围,提高审计的频率,使公司审计调查工作成为常规审计工作,将增值服务进行下去。

审计重点更具灵活性。不同行业的公司,或同一公司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风险都是不同的。为了在项目中更好地发挥管理咨询和服务的职能,应在现有调查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公司和项目的情况选择不同审计业务重点,更加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提升成果利用效果。公司审计调查报告中管理问题的整改及管理建议的落实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完善和改进的长期过程,被审计单位应树立在整改中见效益的观念,系统地持续改进。由此,我们建议将审计问题整改及管理建议的落实制度化,约定整改内容、组织形式、考核以及后续检查等多方面内容,促进审计建议落地。

审计的重点内容范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内容;选定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一、选择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和内容的意义

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都是审计客体的外延,其审计范围既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又包括被审计单位,审计内容则包括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内部控制等方面内容。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确定审计范围等于确定了审计内容,确定了审计内容也等于在一定范围内圈定了审计范围。

内部审计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其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内容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单位领导层的关注事项和对基层单位关注程度,受到的制约相对较多,导致在审计范围和内容的选择上仍受部分因素的制约,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我们要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目标,则应尽可能的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二、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内容确定的因素

(一)受内部审计地位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目前一般由本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或委托内部单位审计部门执行,审计人员很难保证其独立性,由于相关政策和种种条件的限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总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影响很大。审计中甚至会出现被审计人为审计部门主管领导即“自己审自己”的情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二)受审计对象和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受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组织人事制度限制,当前部分领导干部都是“先离任,后审计”或“先上任,再审计”,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查错纠弊、领导决策支持,强化领导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往往出现“高升”报告问题少好出,“降职”报告问题多难出等现象,也不利于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作出客观评价。受内部单位错综复杂的关系,审计资料提供和审计问题处理都不顺畅,内审人员的“规定动作”常常都得不到保障,造成审计隐患,对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被审计单位都构成了风险。

(三)受行业地理分布因素影响

因国有企业特殊的行业特征和历史因素,其下属单位广泛分布于全国的各个地区,所属部分偏远单位往往存在资产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基础管理薄弱等特点,自身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与其他单位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审计组在进行审计样本抽样时,受审计时间、审计进度、审计工作量、审计成本、后续审计核实、重要程度等因素影响往往不能实现全级次单位的覆盖,对低级或末级单位的管控存在疏漏,造成很大的审计质量和风险隐患。

(四)受审计时间因素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周期较长,而现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部分项目多是在被审计人已离职或调任后进行,此时需对其任期经济业绩进行界定和评价,审计时间相对较紧张,且当前很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均由人事部门单独确定,事先未与审计部门沟通,临时委托的经济责任项目过多,与审计部门正常开展的工作相冲突。同时,审计部门单位领导往往又要求审计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提交审计报告或临时追加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在部分内容和事项上审计程序实施不充分,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保障。

(五)受审计人员素质和人员配备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有审计范围宽、审计深度深、政策依据多、评价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审计,一方面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通常情况下,能够站在宏观高度认识的审计人员很少,很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不适应,缺乏管理和专业技术知识。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岗位转岗过来的,知识结构单一,受财务影响较大,缺少从管理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存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的矛盾,也严重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选定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一方面包括领导干部,另一方面包括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内容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单位领导层的关注事项和对基层单位关注程度,受到的制约相对较多,导致在审计范围和内容的选择上仍受部分因素的制约,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目标,满足企业管理要求,则应尽可能的消除这些不利影响,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一)被审计领导干部范围的确定

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不仅仅将所属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列入审计范围,还应以实际经营风险点为选定原则,将负有经济责任的非法定代表人的公司总经理;长期未接受审计的单位主要领导;实际履行经济责任的单位常务副职;主管经济业务的副职领导等领导干部纳入审计范围。

(二)被审计单位的选定

在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整体了解和风险评估,确定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效益影响较大的经营单位,根据已知的风险来判断对企业影响较大业务,最后结合审计人员情况和时间安排确定审计范围。紧紧围绕审计目的和目标的实现,遵循重要性原则并充分考虑从事业务的风险程度来选定被审计单位,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资产量一般不低于被审计单位资产总额的70%,户数不低于被审计单位总户数的50%。将股权m然未控制,但实际实施控制的单位,比如派驻经营层子企业;以贸易为主的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纳入审计范围内。

四、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确定

一切影响着经济行为及其结果的事项都是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审计内容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效果影响较大,审计内容的选定和审计的深度直接决定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效果。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要完成常规审计外,还需突出审计重点,合理的把握经济审计范围和内容是达到预期审计效果的关键。

(一)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及执行情况审计

制度建设是单位内部有效管理的保证,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执行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单位各项工作执行的规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按照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内部控制评价应紧紧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进行,通过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覆盖了所有关键的业务与环节,对经营层和员工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否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业务模式以及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系统的的单位内控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倒推管理的薄弱环节,查找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

(二)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真实性审计

经济指标的完成是领导干部综合管理能力的反映,是客观评价领导者经济责任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审计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实现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绩效性,通过任期横向和纵向的经济指标对比,查找经济运营形势的波动性,从而分析企业经营的真实走向。随着经济指标压力越来越大,经济指标的完成与个人经济利益相挂钩已成为常用考核方式,受个人经济利益的驱使和企业形象的需要,部分企业和领导干部通过虚假合同、转手贸易等方式来完成经济指标,应对考核。

(三)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情况审计

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和保管者,其首要任务既是保证国有资本的完整和实现增值,国有资本能够持续的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国家创造更大的价值,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对所有者权益增减的真实性审核,分析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客观因素,计算各年度权益保值增值率及任期年均保值增值率,认定被审计人在任期内是否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同时,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也是衡量领导干部任期经营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重大经营决策的合规性、有效性审计

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关系到企业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影响。包括对外投资、经济担保、大额采购合同、股权转让等经济行为。以投资项目论证报告为基础,办公会议决议和记录为关键材料,评价投资项目的论证充分性和决策程序的合规性,同时关注项目进展、投资效果及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处置,从而揭示领导人员任期内在作出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五)遵守财经法纪和个人廉政情况审计

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是否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家、上级的各项廉洁自律规定,通过对单位财经纪律整体执行情况,领导干部年薪领取、公务用房、公务用车等个人经济行为的合法、合规性,有无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的审计,可以看出被审计领导干部政策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因廉政方面审计涉及个人隐私,在没有线索及举报的情况下,一般很难发现问题,此部分审计内容还是存在一定审计风险。

(六)年薪领取情况审计

近年来,国有企业领人员年薪及职工高福利、高待遇已经引起了国资委、审计署和社会的关注,在审计时将领导干部的职务消费、薪酬领取、被审计单位出现的超工资总额、福利水平高于经营水平等现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约束。

根据多年审计实践,探索改变以财务收支为主线的传统审计方式,以强化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监督为目的,按领导干部履职分工,提前确定审计内容和选定审计范围,以单位财务收支、资产真实性为基础,内部控制评价为依据,领导经济行为履职为重点,通过“大数据”的审计手段,综合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内的经营业绩、经济行为、内部控制、廉洁自律等,按照相关规定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把握合法与合理、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前因与后果、以点及面创新的原则探索新型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范围。

参考文献:

[1]陈丹萍.经济责任审计中责任人的责任界定初探[J].中国审计,2003(22):52-53.

[2]曹冈.新《会计法》对会计理论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0(05):15-20.

[3]刘苗苗.浅谈我国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与出路[J].财经界,2010(14):214.

[4]刘秀芬.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相关性的探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11-12

[5]李先龙.论会计资料“真实性”问题[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12-13.

[6]马家平.探索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0):41-42.

[7]庞婧.浅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4):2-3.

审计的重点内容范文6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 重点

一、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在任职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国企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是对内部单位负责人在离任时或任职期内进行的。

从某公司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过程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的初级阶段。审计重点在财务收支的查错防弊上,主要是针对个人是否违反财经纪律,有无行贿受贿等经济问题,在进行账务清查和群众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后出具审计意见,经被审人签字,公司负责人批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入被审人档案;

经济责任审计的成熟阶段。在1999年国家颁布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后,该公司修订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此时的审计重点主要在责任划分、责任履行的评价和检查上。审计从财务收支审计出发,主要从经营指标完成、内部管理现状、职工收入水平等方面,采用“数字说话”形式,全面评价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长足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阶段。2010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后,该公司把审计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都纳入了规范化管理。在准备阶段,除要求组织部门出具委托书外,还与财务管理部门、干部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防止审计出现纰漏,降低风险。在实施阶段,审计不仅依据内部考核标准来确认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而且与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相结合,通过调查和检查发现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改善单位管理,提升绩效水平,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

从该公司已进行的120多项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看出:任中审计少,离任审计多;单独完成少,参与协作多;查错防弊是基础,效能提升是目的。经济责任审计包含了更多有用信息,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实践中与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紧密结合的转变趋势明显。

二、根据发展需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的把握

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离不开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无重大决策失误,其落脚点在真实性问题上。由于企业的不同特点,表现出审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包括以下重点内容:

(一)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问题

核实重要资产(应收款项、货币资金、对外投资及收益)的真实性问题并注重不良资产的核查;检查应付款项和销售收入确认的原始凭证、备查账簿等,核实债务和收入实现的真实性问题;检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核实最终效益的真实性问题。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出发点。

(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紧密结合内控制度,通过数据搜集、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测试其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发现内控“盲点”,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也是责任审计的重点,更是责任审计的主要发展方向。依据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有利于控制审计风险并实现审计的客观公正。

(三)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检查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划清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是给干部履职列出的“成绩单”。对任职期内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的确认是重要内容。在审计中对经营目标完成情况所做的判断,不能脱离其内部经营环境,要有明确的依据标准,这既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否则,由于审计人员对行业或企业特点了解不够深入而导致审计风险。

(四)重大问题决策是否合规,有无失职渎职的检查

干部履职是否科学、可持续和具有实效应是责任审计给予关注的重点。目前,对国企干部进行责任审计,应围绕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的内容给予关注,厘清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一些“其他目标”,通过了解企业“三重一大”方面的结果,如实报告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权力运用能力等,这也应是时展赋予内部审计的任务。

三、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力克经济责任审计难点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要工具,更是衡量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渠道。审计成果不仅评价了干部履职能力,而且能为改善管理、增加价值服务。因此,把握责任审计的难点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应是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方向。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点问题主要有:

(一)审计的风险和质量难于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都与风险伴随。“先审后离”、“逢离必审”使得审计机构受到挑战,审计风险增加;审计中评价证据仅限于任职期而忽视其长远影响、检查手段落后,重点存在偏差、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所带来的风险;审计评价及责任界定的风险等,都是实践中难于解决的问题。

(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确认

财务资料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审计无法在短时期内对资产、负债的真实性进行准确确认,除对有确凿证据证明的部分加以调整外,对票据真实、内容虚假的财务记录,听之任之者居多,导致审计结果的准确真实性受到客观的拖累。

(三)经济责任的评价标准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在于正确评价干部任职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由于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审计人员主要依据单位内部的评价标准做出评价,但是这些目标和指标的不明晰或不科学,会导致评价不够客观公正,审计结论无法经得起历史检验。

(四)经济责任的界定标准问题

审计的重点内容范文7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在此形势下,势必要推出适应新形势的审计学教材。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就审计学科教学内容发表了粗浅的看法,强调在理解审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审计实务。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相继,审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相继修订,审计理论与实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学教材各部分的内容以最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充分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目前,审计理论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簿转向财务报表,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审计鉴证,审计性质从批判性转向防护性,审计方法技术性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并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审计手段趋于电算化。这种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此我们需要从创新角度来重新审视审计教育。

一、审计学教材的体系结构

(1)审计环境,包括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注册会计师管理、职业道德规范、执业准则和法律责任等;

(2)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审计风险、重要性、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等;

(3)审计的流程,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

(4)审计抽样原理和方法;

(5)各业务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6)审计结果的报告和沟通;

(7)从事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业务的基本原理。

高职院校审计学教材在cpa审计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删减,其审计理论与实务都以cpa审计为蓝本。2007年是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新旧教材的内容变化很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概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

(2)体现了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在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设定、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的结论和报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更新。

(3)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职业道德规范部分进行了更新。

(4)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为此,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并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5)强化了审计抽样。增加了审计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6)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统一了财务报表项目的名称,并按照确认和计量的新起点,设计相应的审计重点。

二、审计学课程内容分析

审计学这门课程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从学科内容上讲,它不仅含有很多法规知识,而且含有大量的会计知识,可以说是其他各门课程的综合运用;从学习方法上看,不仅需要以各门课程为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广泛运用专业判断思考、分析和决策。审计的某些方面是非分明,极为严格,另外一些方面又设有一定法规,令人无所适从,很难操作。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对审计“似懂非懂”,觉得这门课程难度较大。我们不仅应看到审计课程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应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事实上,这种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客观事实,这是由本门课程的内容决定的;二是来自主观因素,即因为没有掌握审计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而感到难度大。显然,后一种难度可以随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而降低。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规律有一个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一)从总体上明确审计方法的演变

一百多年来,虽然审计的根本目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及容易产生错误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职业界很快开发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 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 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 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 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

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 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 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 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 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

测试。审计测试包括控制测试和对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的细节测试和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审计循环各章的内容都差不多,而且内容多,项目也多。这几章可以按以下思路来理解:

首先,了解循环的概念。就是一个单位将相互联系的业务类别和涉及的会计账户组合在一起,即把同该循环存在内部联系的业务类别与其他相关的账户捆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就是一个循环。也称切块审计法。

然后,了解各个循环的特征,循环的内部控制及交易实质性程序,以及余额的的实质性程序。内部控制的测试,先谈内部控制是什么,然后再谈怎么测试。可以是双重目的的测试,交易的实质性程序主要针对利润表,测试结果往往不披露,因为每笔交易最终都会形成金额进入有关账户,进入有关账户后才存在列报的问题。以上就是这些章节的大致逻辑关系 。

1. 各审计循环的重点

(1)各审计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测试、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审计目标;各循环实质性程序基本原理;

(2)各审计循环主要会计处理与审计实质性程序;

(3)函证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4)监盘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5)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2. 审计循环的难点

(1)各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的应用;

(2)对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3. 各审计循环的特点

(1)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与会计记录;

(2)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各章所有审计循环的特性均是如此。

4. 掌握审计循环主要审计技能

(1)函证;

(2)存货监盘;

(3)实质性风险程序;

(4)截止测试;

(5)审计调整。

(五)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1. 审计意见的形成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以作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上评价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包括能够印证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与财务报表认定相矛盾的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结论的评价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2. 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也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供的最终产品。

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

(六)执业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

注册会计师的整个审计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1)审计总目标。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方面做出评论。

(2)具体审计目标。根据各类交易事项、账户余额、列报3个层次的逐个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注册会计师执业是依据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设计审计具体目标,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取得证据,完成对会计报表各项认定的确认,最终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目标的实现与审计过程密切相关。审计过程充满了大量的职业判断。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在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职业判断。既然是判断,就有失误的可能性,职业判断本质上意味着风险。因此,必须把执业审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为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同时,还要受到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因为审计工作是一个以道德为浓重背景的工作,其职业道德防线的溃决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应将执业准则体系有效地渗透到审计教学中,将新准则作为一个契机,统领教学内容和审计实务;应将审计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诚信教育,把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审计的重点内容范文8

【关键词】内部审计;基建;跟踪审计

基建成本对经营期固定资产的规模产生重大影响,这也直接影响经营成本,所以控制基建成本是控制经营成本的渠道之一,企业可通过内部审计来加强基建项目的管理,来实现控制基建成本、控制质量的目的。内审机构参于基本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服务于基建项目,是内部管理的一个环节,更多是基于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基建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目的,是帮助基建项目顺利通过中介机构财务决算审核。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项目投资成本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的经济效益,因而加强项目投资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内审机构通过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可规范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及时纠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节约建设资金,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体现的是预防性和“免疫系统”功能,主要对工程建造过程的质量、造价进行事中控制。内审机构开展基建项目跟踪审计的广度与深度与内审机构介入的时间及人员配备有直接关系。下面结合工程建设程序简要介绍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基建跟踪审计的思路及内容。

一、开工前跟踪审计

工程开工前,内审机构可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查与评价,对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施工设计、招投标及合同签署等内容进行审核,重点评价工程项目工作的内部流程设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是否完整、有效等。

(一)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基建规章制度越是健全完善,工作流程越是完整有效、岗位职责越是明确合理,工程质量控制、造价控制、进度控制越是有保障。内审机构首先要审查基建内控制度的健全完整性,以及审查工作流程的完整性有效性。健全有效的基建制度为基建各部门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管理作用提供保障。

(二)建设程序审计

建设程序是国家对建设项目的重要管理控制流程制度,是国家对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领域的制度,保证建设行为的合法性,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为按期、保质完成项目做好基础保障工作。建设程序的合规合法也是国家审计及社会审计重要内容,内部审计是以服务工程为目的,也应该关注建设程序。建设程序审计重点包括以下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概算批复、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及施工许可、环保及消防批准、项目设计及设计图审核等文件是否齐全。

(三)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审计

资金安全也是跟踪审计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审查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建立,资金使用、拨付的审批和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合理、是否专户存储,是否能满足项目建设当年应完成工作量的需要。

(四)招投标审计

基建项目招投标管理情况是政府各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也是确定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的依据之一。为顺利通过最终工程造价决算审核,内审机构开展招投标审计可重点督促完善招投标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等方面。

内审机构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核招标方式是否合规,招标程序包括资格预审、招标方式、开标、评标等过程是否合法、合规;评标结果是否按项目隶属关系报各主管部门备案;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内容是否与投标书承诺内容一致,检查投标保证金的财务处理是否合规;招标机构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标底编制单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检查投标保证金的财务处理是否合规等。

(五)合同审计

有效的合同管理可减少和消除企业管理和经营风险,内审机构可重点关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过程及合同管理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流程。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制度与流程的审查: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中标条件相符;合同的执行及变更情况;合同管理情况的审计主要审计管理制度、管理台账、管理机构是否完善。

二、施工过程中跟踪审计

为实现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管理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内审机构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进行审核能起到控制与促进工程管理的作用。

(一)造价控制审计

工程造价主要由合同、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等决定,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审查合同执行情况及工程中间量变更的管理及控制流程是否有效。内审机构主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进度款拨付、材料价款及其现场变更签证等内容进行监督控制。

1.工程进度款拨付的审查。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首先审查工程进度款拨付的工作流程是否有效,是否能达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逐级制衡、控制造价的目标。

2.材料价款审查。材料价格确定要根据合同条款进行区分。材料若为建设方自行购买,则要对材料购买各环节内部控制的严密性进行审查。如果合同为统包价,材料价格跟踪审计主要以材料选择是否与合同承诺一致予以确定。

3.变更签证的确定。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内审机构要审查是否有明确的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流程。其次,审查根据变更的提出方是否有相应的控制流程,同时,审查控制流程中工程现场监督和工程量的核实工作有控制环节及控制措施。变更签证单的内容决定了签证流程的不同,只有发挥监理、造价咨询机构监督、鉴证职能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

(二)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审计

工程质量审计是跟踪审计最重要的环节,是“免疫系统”功能最好的诠释。首先审查工程质量管理是否完善,参建方有否有控制质量的有效措施,管理流程是否健全有效。内审部门主要审查工程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环节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审核质量控制措施、进度控制措施是否真实有效,重点审查和评价设备材料验收是否合格、中间环节验收、隐蔽工程验收的质量控制措施落实是否有效。

三、工程竣工后跟踪审计

工程竣工验收后,此阶段内审机构要严把审核质量控制关,重点关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是否有效履行职责。审计首先要查看工程结算流程是否合理有效,就争议费用是否存在有效的沟通机制,其次要对施工方提请竣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查。

审计的重点内容范文9

遵循这一准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质量控制,要求:审计结果要客观、真实反映被审计对象,以规避审计风险;审计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对被审计事项的整改和制度机制的完善建议要具可操作性和必要性;审计结果能对农村和社会公众造成积极的反响,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一、项目绩效审计的特点

有效控制和提高项目绩效审计质量,必须先了解项目绩效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结果的建设性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但在绩效审计中,更应强调其评价与服务职能。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行与资金使用、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找出影响绩效的各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益。因此,监督并不是绩效审计的根本目的,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促进为主的建设性审计。

(二)审计标准的多变性

绩效审计目前尚未建立并完善一套相对完整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对项目建设运行的绩效标准和相关要求也不一样,评价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不可能相同,甚至是同一项目,有多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截然不同。这使得每开展一项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都需要在现场审计开始前,就评价绩效的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或者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

(三)审计活动的综合性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是一种以考核被审计单位建设与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综合性审计,因此,绩效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全部项目建设与管理活动。不仅包括项目资金流转的管理活动,保证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而且包括非项目资金的管理活动,如项目规划、项目招投标、项目组织实施与监理、验收等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影响绩效审计的因素多种多样,因而绩效审计是一种内容多、范围广、系统性强的综合性审计。

二、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程序

在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并重模式下,项目立项、实施、投入使用的全过程都影响着项目绩效。审计人员可根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特点,吸收跟踪审计理论研究成果,有所选择地对某些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程序,实现预期的审计质量控制目标。

(一)事前质量控制

根据跟踪审计的理论,建设项目前期可研、规划、立项、设计等情况要纳入绩效审计范畴,也就是要开展项目事前审计。

一是项目可研规划。这一阶段审计的主要内容有:项目可研的充分性、规划的科学性、立项的合理性。相关部门需要提供可行性报告、项目立项批复、概(预)算文件、年度预算安排情况、建设资金筹措计划与实际到位情况、项目建设程序执行情况,以及工程现场管理、工程财务核算、工程材料与设备管理、工程价款结算、工程合同管理等内控制度的建立情况资料。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对照审计方案检查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得完整、到位,有无疏忽遗漏。

二是项目设计。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之后,控制项目投资绩效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设计阶段影响投资绩效的因素很多,其中设计标准、设计方案、结构安全系数等都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设计阶段的跟踪审计工作目标是确定设计单位资质是否符合规定,设计的深度和质量是否满足要求,设计是否控制在工程项目计划投资额内等。

(二)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质量控制,即是对项目建设质量完成情况的再次监督和检查,也是项目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是招投标。根据招标文件及图纸要求审查工程量清单是否完整、准确,以减少结算中因量的变化带来造价的增减。对于招标文件主要审查其招标范围是否完整;文字表达是否准确;评标办法是否科学;程序是否合法,有无不符合施工资质要求的中标单位等。

二是施工。项目施工是项目投资的实施阶段,加强对施工阶段的审计对降低投资成本、确保建设质量等具有重大的意义。施工阶段审计重点环节有:设备材料采购和使用、工程资金使用、施工工期执行情况、工程质量监理与验收、工程变更和工程签证、工程索赔等。

三是决算审核阶段。工程结算是工程投资的汇总,也是单位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工程结算的方式应与合同约定相一致。审核前,首先要熟悉合同和投标文件,弄清招标范围,明确哪些内容可调整,哪些内容不可调整,对于可调整的部分,再根据现场有关资料,审核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与现行有关规定有无冲突,定额套用是否正确,有没有高套重算,材料价格是否符合合同约定,费用计取与有关规定是否一致,让利是否满足合同约定等。

(三)事后质量控制

工程审计结束后,必须及时将审计工作底稿、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及附件、现场变更及签证纪录、审计结果通知书,以及项目交付使用、项目运行管护相关制度等资料整理登记归档,并对审计数据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建立审计项目电子档案,便于日后查阅、利用。

三、创新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在项目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创新绩效审计组织实施方式、取证方式和绩效评价方法,合理保证项目绩效审计质量。

(一)创新审计组织实施方式

一是创新审计组织实施方式。按照财政审计大格局模式,打室、人员和业务类型界限,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资源、审计结果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方式,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和成本控制机制,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责任感。聘请项目相关部门业务骨干参与审计,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熟悉项目运行程序,使绩效审计评价更具客观可靠性。

二是提高审计组整体实战能力。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面广、审计对象繁杂、资金来源分散且多头管理,以及政策性、时效性强等特点,组织审前、审中、审后培训总结,聘请项目运行管护部门的专家讲课,提高审计组成员绩效审计的整体实战能力。

三是现场开展项目审理工作。项目审理工作前移到审计现场,降低审计成本,及时发现问题,提高绩效审计评价的针对性。审计质量管理实现由偏重于事后监督向事前与事后监督并重转变;由偏重于结果控制向结果与过程控制并重转变;由偏重于形式性审核向实质性审核与形式性审核并重转变。

四是注重审计方式的可行性。是选择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还是选择阶段性审计方式,如从开工时开始介入,跟踪整个施工过程,直至竣工验收;从设计之后开始介入,跟踪审计概算的执行情况;从施工合同签订后开始跟踪,审计合同的履行情况等,不仅需要考虑审计对象的特殊性,还需要充分考虑审计成本、审计力量和审计时间等因素,审计方式选择不当,将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二)创新审计取证方式

从不同角度、深度和维度获取绩效审计证据,支持绩效审计评价结论。

一是探索创新绩效审计技术方法,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全面推行计算机现场辅助审计,有序推进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计算机联网审计。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不同主管部门、不同项目的业务与财务数据,查找重复、交叉甚至重叠的资金与项目,并从制度层面上解决资金分散管理,项目重复浪费问题,切实提高项目绩效。

二是合理选择审计的切入点。它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审计实施方案中应明确选择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影响较大及事后不能审计或审计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审计跟踪重点,如:大型土方换填、涂装防腐、特殊施工工艺、大型机械进出场等,规定其作为必须审计的内容,而且应将审计跟踪点进行细化,为提高项目审计质量打下基础。

三是抓住建设项目审计的关键点。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应重点抓住以下关键点:隐蔽工程和工程现场查验及相关记录,避免在隐蔽工程中容易出现的以次充好、偷公减料、虚报高估的现象;分包工程招投标程序及招标文件编制的合法、合规、合理性,避免合同条款制定不严密,事后发生经济纠纷事件;主要材料和大型设备的选购定价,有无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工程形象进度及应付工程款的审核与管理;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的审核与管理,分清费用的合理性;索赔费用的审核与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工程索赔的发生;对新型材料、进口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市场调查,做相关的单价分析,把握住确定材料价格的主动权。

(三)创新绩效评价方法

绩效审计评价结果不能只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与业务数据,也不能只凭审计短时间内搜集证据后的分析判断结果,最主要的还是来自项目受益乡村对于项目绩效的真实感受。审计人员可开发研究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问卷调查表”,广泛征求项目主管部门、业主和受益乡村群众的意见,由他们参与对绩效情况的评价打分。

与此同时,创新内控制度的评价,将内控制度建立和运行情况纳入评价主要内容。这是因为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执行好坏,对项目绩效有极大影响。如何评价内控呢?首先,在熟悉施工过程的特点时,应找出投资、进度、质量的关键控制内容,一般应包括工程中间及最终结算审批、现场签证办理、主要施工技术措施审批,以及上述大部分跟踪审计点。其次,根据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性原则,对上述主要控制内容进行研究,确定各项控制内容应设置的控制环节。再次,对上述控制内容及控制环节有关的工程建设制度、规定等进行对照,检查是否存在上述控制内容相应控制的制度缺失,各控制中是否存在关键控制环节的空缺;各控制环节的控制内容是否明确,是否存在重复。在汇总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初步综合评价。最后,结合对跟踪点的审计,逐项检查主要控制内容的各个控制环节与实际执行的符合程度,调查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方对内控制度的意见和评价,最终对内控制度遵循中的符合性及内控制度本身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做出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审计的重点内容范文10

[关键词]:审计报告 改革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是审计结果的综合反映,是审计成果的重要体现。审计报告直接反映了审计项目实施的目标是否得以全部体现,审计项目是否发挥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审计报告相关准则的改革,原有的审计报告反映审计结果不够全面。笔者根据近几年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的现状及改革的对策建议谈几点粗浅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这从法律上规范了审计报告的由来、报告内容和报告使用者。在即将迈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审计报告内容与审计实施方案的关联性不强。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因审计调查了解开展不够细致,审计实施方案起草不够科学,使得审计报告内容与审计实施方案形成“两张皮”,存在审计报告缺项、漏项。审计报告内容与审计实施方案中审计内容和重点关联性不强,直接影响审计报告质量,存在很大风险。如审计报告中有的内容在审计实施方案中无反映,审计实施方案提到的要点审计报告未披露。

2、审计评价意见缺乏具体化评价指标。起草审计报告时,审计评价意见经常大而话之,泛泛而谈,缺乏具体化的审计评价指标。有的审计报告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都一个模式,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而是作单一笼统的评价;有的审计报告大唱赞歌,拔高标准评价被审计对象,甚至超越审计范围评价。《国家审计准则》提出审计机关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但实际操作时缺乏细化的指标,哪些能评,怎么评,没有具体的范围和尺度。

3、审计处理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的不太合理。审计处理处罚意见是审计报告的法定内容,然而如何正确把握审计处理处罚的度比较困难。经常会出现运用法规不准确,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合理。尤其是很难界定轻度处罚与重度处罚,套用法规不严肃、不合理。

4、审计建议操作性不强。一个好的审计报告,必须能提出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只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无证据作支撑,脱离客观事实;有些审计建议过于原则化,笼统化,使被审计单位无法组织落实,降低了审计公信力。

5、审计报告语言表述不利于阅读和理解。审计报告涉及财务、投资等专业,部分审计报告专业术语太多,未列举典型事例,语言表述 “外人”难懂。经常会出现领导、被审计单位人员及相关单位人员很难看懂,大量的数字充斥整个报告,重点不突出,给行外人阅读和理解审计报告增加了难度,无法成为满足公众诉求的有效途径。

1、审计报告的法定内容参差不齐。《国家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报告有八项内容:1、审计依据;2、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3、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4、审计评价意见;5、以往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6、审计发现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其他重要问题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意见以及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7、审计发现的移送处理事项的事实和移送处理意见,但是涉嫌犯罪等不宜让被审计单位知悉的事项除外;8、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需要提出的改进建议。然而实际情况是,一般报告使用者关注的重点只有问题部分,基本情况关注很少,往往基本情况占用了大量的篇幅,未进行重要性审核,使得审计报告过长,看前忘后,阅读印象不深刻。

2、不同专业的审计报告无固定形式。目前,运用较广泛并形成固定模板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于投资审计报告等不同专业的审计报告无固定模式,未协调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如部分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报告套用财务收支审计报告时发现,缺乏投资审计的核心内容——工程量审计的基本情况;绩效审计套用现行审计报告模板时,绩效的细化评价指标无法反映,绩效审计突出的重点不明确。因存在专业差异,审计人员撰写的审计报告形式各样,不利于报告使用者阅读和使用,不能发挥审计报告的成效。

3、受审计手段限制审计无法定性内容无披露方式。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等相关资料进行审计。通常,审计对合法但不合理的经济事项因审计手段有限,无法继续深入查证,在审计报告中也无法反映疑点经济事项违反的具体法律法规。此项内容作为基本情况反映不能引起报告使用者重视,作为问题反映又因没有继续查证不能定性问题性质。审计报告的固定结构中没有单独项目反映需要报告使用者高度重视但未进行定性的问题。

审计机关审计报告是国家审计在客观、中立的角度,通过揭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性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应成为引导公众理性思考、解读政府执政情况的一个渠道。但国家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审计报告使用者为被审计单位、相关审计调查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发送的范围受限制,审计报告影响力不够。

党的十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也要突出改革、创新和协调发展。1、建立审计评价具体化目标。根据审计类别、行业及审计发现的问题,建立并出台评价具体化指标,做到评价有的放矢,不谈空话大话,做到审什么、评什么,未涉及到的内容不做评价。

2、实行审计报告语言通俗化。一是少说空话大话套话,多反映报告使用者密切关注的重点事项,既要梳理归纳情况,也要列举典型事例;二是将晦涩难懂的会计等专业术语转换为日常用语,将繁琐冗长的文字说明转换为简明扼要的图表说明。

1、根据重要性原则浓缩审计结果,做到主次有序、重点突出。一是加大对审计内容的审核力度,根据审计实施方案和重要性原则概况审计基本情况,避免审计基本情况篇幅过长和复杂;二是在反映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时,根据问题影响程度,主次有序的揭示和反映问题,使审计报告语言精练,重点突出,便于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等单位合理使用。

2、创新建立专业审计报告模板,做到审计报告横向统一。一是根据审计涉及专业内容,按标准化与个性化相协调原则,增加专业审计内容,突出行业特点;二是严格按照《国家审计准则》开展审计,统筹兼顾,做到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等模式统一。

3、突出重点反映事项,便于相关部门继续深入调查。一是进一步完善审计报告结构,把因审计手段有限无法进一步查证的事项单独反映,引起报告使用者重视,同时也便于相关部门进一步查证。二是建立相关部门协作配合机制,解决因审计手段有限无法继续查证问题,同时实行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的重点内容范文11

关键词:铁路;建设项目;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27-02

2014年,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 000亿元,铁路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如何监督、保障建设资金依法、合规、安全、有效地管理和使用,已成为铁路内部审计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任务完成得好坏,审计质量是关键,因为审计质量的高低,关乎审计工作能否真正发挥监督、保障和评价的作用。

一、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制定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它对实施审计起着全面控制作用具体来说,一个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明确审计目的,细化审计内容

铁路建设项目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审计揭露铁路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依法、合规使用铁路建设资金,防范资金风险,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可以说,审计目的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方向。审计目的和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审计内容,审计内容又为达到审计目的服务。

(二)明确审计重点

审计重点是审计过程应重点关注的审计事项,它对实现审计目标具有重大影响。铁路建设项目审计内容涉及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验工计价、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众多方面,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通过分析审前调查取得的资料,结合审计内容和以往的审计成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线索,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和风险。

(三)明确审计程序和方法

实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应该能够确保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铁路建设项目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应结合铁路建设管理的特点及项目施工组织实际情况制定,依照审计实施方案所明确的程序和方法,审计组长也可以依照审计实施方案判断审计人员工作进度、怎么审的、结果怎样等等。

二、强化审计实施过程控制

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核心。要控制好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重点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地分析、收集审计证据

随着铁路大规模建设和快速发展,一些阻碍、影响铁路建设和发展的制度弊端和管理漏洞逐步显现,一些制度、办法已难以适应目前铁路建设和发展的要求,需要逐步修订和完善。内部审计部门应通过全面的审计和深入研究,提出可行意见和建议。收集审计证据资料的常用方式有三种:一是对现成的资料复印或拍电子照片;二是对查证资料通过加工、整理、归纳、分析、计算等,得出结论(或初步意见)后,让对方盖章签认;三是审计人员提出问题,提出要求,请对方答复。

(二)建立审计底稿的质量标准

审计底稿是审计人员审计的阶段成果,是形成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和资料,审计底稿的好坏直接影响审计质量的高低。一份高质量的审计底稿不仅要有规范的格式,完整的内容,明确的观点,而且要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应具备以下标准:底稿编制规范,归纳、整理完整、齐全;对违纪违规等问题的定性准确,处理、处罚意见适当;问题的表述全面翔实、清晰,无遗漏的关键环节和数据;引用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正确、恰当且法规的时效性与问题的发生时间相一致;定性有相应的证明材料支持且证明性材料齐全;证明材料取得被审计单位和经办人签字,未得到签字的证明材料有相应说明等。

(三)重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审计实施阶段结束时,对已形成的问题底稿,审计组要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被审计单位对问题底稿的意见往往有以下三种:一是同意问题的定性、事实和处理意见;二是同意问题事实,但不同意问题定性和处理意见;三是既不同意问题事实也不同意问题定性和处理意见。因此,审计查出问题的定性、事实和处理意见是否得到被审计单位认可对审计质量有重要影响,审计组要让被审计单位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和理由,对于被审计单位不同的意见,审计组应足够重视,详细了解、研究被审计单位所提意见的真实意愿和原因,被审计单位的意见确实合理并有充分依据的,应虚心接受和采纳。

三、加强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管理

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审计结束阶段,应对实施阶段取得的审计证据再次进行认真分析、整理,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结论要准确、客观

依据审计发现得出的审计结论,一定要定性准确、直指问题的根源,体现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可携带任何感彩,表达的意思应该简洁明了,不能含糊其词。审计结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要有证据支持,做到依据充分。

(二)审计建议要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

审计建议应该能帮助被审计单位从根本上纠正发现的问题,堵塞管理和内部控制上的漏洞,从而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因此,要结合问题的实际,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注意审计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关注管理和控制上的重要缺陷,使提出的审计建议既要具有建设性,又要具有可操作性。

(三)审计评价要客观、公正

审计评价作为审计报告的总结语,是对审计结果的总结,也是对被审计单位总体情况的综合评价,科学的审计评价应该按照“审计什么、评价什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发表评价意见,不偏不倚。

四、做好现场复核

审计现场复核是铁路建设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种控制手段,涉及对有关风险点的控制,对于保证审计质量至关重要。现场复核应该由审计组长、主审就以下内容组织实施:

(一)审计程序的合法性和审计方法的得当性

主要检查审计程序是否严格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铁路审计工作规定》等规定的要求实施;审计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重要性原则,是否与审计方案的要求相一致,方法运用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应有的职业谨慎,选用的方法是否为普遍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方法有无对审计结果产生不良影响等。

(二)按照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的情况

审计实施方案明确的审计事项是否都落实到具体的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是否按要求提供相关审计事项所涉及的资料,所有事项的审查是否都在审计工作底稿或审计记录中作出说明,单位领导要求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否审查,遗漏的项目或不清晰的问题是否补审,重要事项的审计是否按方案明确的步骤和方法开展,要求深入审计的内容是否查证,重要事项的重点环节是否审计等。

参考文献:

[1] 高建永.铁路内部审计现场的质量控制[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9,(5):43-46.

审计的重点内容范文12

一、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对审计内容的要求是大范畴的,审计对象不同,它履行的经济责任就不同。所以,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灵活确定审计内容。一般来讲,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主要是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和个人经济行为责任三个方面。体现在审计内容上,主要是“六个重点”:即事业发展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管理绩效情况,国家财经政策执行情况,预算执行及其他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内部管理与控制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仅以高校财务部门和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为例,说说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1、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依据有关规定和高校财务部门的职责,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是否根据国家政策和财经法规,制定、完善和实施经济政策、财务制度,明确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规范校内经济秩序;是否根据《预算法》、《高校财务制度》的要求编制学校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组织收入,控制、监督支出;是否按《会计法》要求,对有关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及有关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是否完整、真实、合法;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专项核算;资金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乱设银行账户,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现金、转账支票、本票、汇票管理是否安全、合规,筹资、融资、投资活动是否按规定办理;是否及时清理应收和预付款,对长期应收、预付款项是否督促有关部门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处理;是否配合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定期核对账目,督促有关部门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无账外账、私设“小金库”问题;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单位和本人遵守财经法规、财务制度以及廉政规定的情况等。

2、高校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依据有关规定和高校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的职责,审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建设工程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是否按批准的建设工程项目计划和建设工程投资计划组织开展基本建设工作,有无计划外工程项目和超计划工程项目,有无自行改变批建设项目或扩大建筑面积、提高建筑标准等问题;建设工程经费是否落实,资金来源是否真实、合法;工程招标、对外签订承包合同及建设工程材料物资采购合同等是否符合规定程序,手续是否完备、合法,合同协议的执行情况如何;设计变更、施工签证是否真实;建设工程经费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截留、挪用等问题,经费使用效益如何;财务决算报表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超预(概)算工程项目和长期未完工项目;竣工项目是否按期交付使用,并办理相关手续;工程竣工决算是否真实、合法,是否经过审计后结算工程款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简单的把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分为共性内容和个性内容,但不管是这些共性内容还是个性内容,都体现了对领导干部“四权”的关注,即“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权、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权和经济监督权”。

(二)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有效的审计方法是提升审计质量和效果的保证。笔者认为,在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采取“三入手”方法将使审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从权力运行轨迹入手。近几年来,各高校都十分注意制度建设,出台了内部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但在执行中,仍然存在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分离,制约机制缺乏的个别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还仅限于财政财务的收支范围去进行审计,就犹如隔靴搔痒,重点不突出。所以,我们在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要从权力运行轨迹入手,检查被审计对象的职责履行情况。通过审查决策资料、查阅相关会议纪要原件和记录、与有关经济决策及具体执行人座谈等方式,掌握内部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重大的经济决策项目及内容,从而梳理出审计需要的情况和结果。

2、从部门职能特点入手。高校内部部门和二 级学院比较多,它们的职能各异,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我们在审计中,要创新审计方法,从其不同的职能特点入手,去揭露和发现问题。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先看账,而是详细掌握被审计部门的各项主要职能,紧紧抓住被审计单位履行各项管理和服务的过程及环节,通过对单位主要收入来源及其管理行为的审计查证,弄清楚具体执行的各个环节及其执行结果,再结合会计账册从中查找问题。

3、从廉政职责履行情况入手。廉政是领导干部必须恪守的职业准则。从审计的角度而言,它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密切相关。首先,要关注公务消费行为,从目前的情况看,部分公务消费明显超出了有关规定范畴,已成为一种不正之风和滋生腐败行为的重要领域。为此,在对学院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必须对公务消费行为进行检查。主要看是否严格执行办公用房建设的有关规定,有无超标准建造办公楼、豪华装修办公楼等情况;看是否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标准,有否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长期借用下属单位车辆等情况;看是否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有关规定,是否存在用公款相互吃请、超标准接待消费等情况;看是否严格执行外出学习考察的有关规定,有否借公务名义游山玩水等情况。其次,要重点关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主要是对学院内部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的审查。首先,要从账面上看其收入来源的合规合法性,有无非法收入等;其次,对群众举报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问题,特别是与领导干部本人直接相关又可以通过审计手段能够核实的问题,应全面加以调查核实。对群众举报反映不实的问题,通过审计也可予以澄清。对群众反映的一些不能直接从财政财务收支资料中查清的问题,根据项目和资金走向,向上追溯决策过程、报批程序和领导批示,向下延伸资金流向、项目实施过程及其效果,重点加以核实。再次,对单位违纪违规问题,应在查明违纪事实的基础上逐项分析产生问题的背景原因,分清是个人经济问题,还是财政财务收支的违纪违规问题。

上述“三入手”只是很多方法的一部分,具体到审计工作中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加强审计延伸,采取纵向审到底、横向审到边的延伸审计的思路,对有关需要的审计事项向单位延伸;分析复核选重点,实地盘存、观察积累、调查核对选重点等方法;设立网上举报、接受群众的信件反映,及时向校纪委、组织部发函征询审计线索等等。

二、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要求,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同时,要求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当前,对高校内部领导干部审计后如何进行评价,仍然面临着受被审计对象的多元化、 审计过程中对管理过程重视不够、审计人员受到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等因素影响,而导致难以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不明确、评价往往及事不及人的问题。所以在评价中,应从三方面着手。

(一)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分析,科学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科学界定高校内部二级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是科学评价的基础。经济责任可以由法定职责和约定职责两部分组成,不同类型部门负责人之间由于部门职责不同,所对应的经济责任也存在差异。因此,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从分析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属性入手,突显不同类型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重点,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出科学的评价。

(二)对被审计对象的管理过程和具体经济行为重点关注,提高审计评价的真实性。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经济活动的结果,忽略了对过程的监管,而往往许多问题是出在过程中而在结果上无法得到反映。这就要求我们的内审重点关注一些关键岗位,如基建、设备采购、后勤管理、计划财务等重点部门和岗位,对这些部门管理过程的审计应远远重要与于对经济结果的审计。

(三)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作用充分发挥,提高评价的权威性。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这个平台作用,树立审计人员应有的权威,使审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做出审计判断,表达审计意见,提出审计报告。

三、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相关要求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结合高校实际,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将审计成果运用于高校干部年度考核、评先表彰、调整任用中。高校党委要结合内部的审计情况,一方面在年度考核、表彰奖励及所在处室评选文明单位等方面运用审计成果。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比较好、工作业绩突出的,审计综合评价为优秀等次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所在处室不能参加先进单位评选。另一方面在干部考察时,将审计结果写入考察材料,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需要采取组织手段处理的,结合干部考察等情况,提出谈话、诫勉、调整、免职、降职等建议。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一般不能提拔任用,或不能担任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被确定为较差等次的,由校领导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两次被确定为较差等次的,应给予调离或免职处理;对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较差、问题较为严重的,应当及时进行职务调整。当然,对于那些敬业精神强、政治思想过硬、经济管理经验丰富、综合业务素质强的干部应予以重用。

2、将审计成果运用于高校党委的重大决策中。在保证审计成果“可用、好用”同时,要提升审计成果运用层次,要让校党委在重要决策中参考审计成果。这就给我们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微观见宏观,透过苗头看趋势,深层次去归纳问题。要善于从根源上进行梳理,透过体制机制缺失,研究预防解决的措施,从宏观层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校党委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使审计成果“有用”。比如,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有关处室或二级学院存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就要综合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

3、将审计成果运用于高校对干部的警示教育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防范、预警功能,通过把审计发现的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 通报,可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警示教育。在审计结束后,要原汁原味向被审计对象所在处室通报审计情况,警示教育大遵守财经法律;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和典型问题,不隐瞒、不回避,要及时向校党委汇报;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要在校干部职工大会进行通报;对查处的重大违规问题,要在有关媒体进行曝光,起到“审计一人、教育一批、规范一方、警示一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