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

时间:2023-08-21 17:23:38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范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质量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展开,形成了常态化、制度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目前已经占到审计工作总量的40%以上。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等审计形式,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强、内涵广、审计难度大、要求高、审计风险大等特点,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审计监督,又是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审计对象涵盖面广、级别层次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涵盖了地方党委政府、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事项,贯穿了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结果是人事、组织部门选拔、奖惩、任免领导人的重要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要综合运用审计监督、经济监督、经济分析和鉴证方法等多种方法手段;经济责任审计由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来进行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因而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必需的专业胜任能力,应该是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1、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财税、金融等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财经法规

2、宏观经济管理知识,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民生政策、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国家及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投资与行政管理、经济决策战略管理、公共管理、项目管理、人事和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调等知识

3、经济商务、合同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物资管理、土地管理、工程技术及工程造价、招投标等方面的经济管理知识及相关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

4、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5、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计划、公司治理、企业经营活动及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6、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定量方法和统计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业绩计量与报告知识等专门知识。

7、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知识。

(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审计查账能力。审计的基本特征是经济监督,查账能力至关重要。经济责任审计人员

应能熟练运用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技术方法、审计职业判断、适用的经济法律法规,获取审计证据,识别和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对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查深查透。

2、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重要经济政策的执行、重大项目投资、重大资金使用等经济活动的决策过程及执行结果进行审计,并对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作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

3、绩效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运用绩效审计的专门方法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政府或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经营发展战略及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政府举借债务、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科技创新、重大资金的使用等经济事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和生态效益进行绩效审计,作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

4、宏观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具备战略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具有敏感性和预见性。综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突出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

5、电子信息化审计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掌握现代最新科技手段,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实行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数字化审计方式,做好审计数据资源的开发运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6、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沟通并听取其意见,争取其理解、支持和配合。还要认真听取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意见,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三)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工作经验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不仅应当有从事会计、审计的工作经验,还应该懂经济,了解熟悉经济运行、经济管理的方式和规律。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在审计组内,还应有在一定级别的党委、政府领导岗位上的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有在企业高级管理层岗位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或有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土地管理、资源环境等专门经济领域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或专家,合理配备审计组成员,使审计组团队具备与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相适应的整体胜任能力。

(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恪守审计职业道德。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

2、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廉洁自律,无私无畏,保持审计的独立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往往关系网错综复杂,审计人员受到诱惑的机会和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也较大,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为金钱和利益所动。

3、文明审计,严谨细致,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沉着冷静心态,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

4、学习与创新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创新思维能力。

二、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

(一)改进审计人员准入制度,构建多元化结构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队伍必须包括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选调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时,要引进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化技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注重吸收既有审计专业能力,又有经济工作领导、经济管理等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懂经济、懂管理的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扩大有实际经济工作经验的人员的比例,建立一支以复合创新型人才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二)加大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的交流锻炼力度,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能力一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与经济管理部门人员交流任职的方式,将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技术骨干分期分批的到地方党委政府、财政、金融、发展计划、经济贸易、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经济部门挂职锻炼或交流任职,在经济工作中学习经济,增长才干。二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多岗位锻炼和轮岗交流制度,加大上下级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内外干部的交流力度,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宏观思维和大局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相关经济领域专家库,聘请专家参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评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统计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经济领域、建立专家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具有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和专业鉴定,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缓解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确保审计组从整体上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四)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优化组合审计资源。

在计划安排、审计重点和审计力量调配等方面,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将财政财务手术审计、绩效审计、内控制度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工程投资项目审计等专业审计相互结合和衔接,探索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成果共用、分别报告等组织方式项目同步安排、协同实施、共享成果。加大对各专业业务领域审计项目的整合力度,优化组合审计资源。

(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务培训和审计技能经验交流

实践出真知。一是以审带训,在实施重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由上下级审计部门、或同级不同专业部门联合审计,以优秀的审计专业人员为审计组骨干,在审计项目的实施中有重点的带领和培训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二是审计实务案例培训。在审计实务培训中对各类型的优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典型案例进行交流和点评,对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审计经验和方法技巧,分门别类进行示范、总结和提炼,积极推广应用。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培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审计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体系及技术方法。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六)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轮训、培训制度

把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学习培训作为提升审计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是建立完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积极运用网络、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等方式,有计划的组织各个层次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最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廉政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训,提升职业素养。三是定期选派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到大专院校短期进修。进修内容可以适当宽泛,兼顾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

(七)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理论研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

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及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理论研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及专业胜任能力的评估体系,对其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举办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促进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水平。(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胜任素质的要求》;邓云《管理学刊》2011年12月

[2]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张曦《财务审计》

[3] 《应重视增强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杨道龙《中国审计报》2010年6月9日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范文2

[摘要]国外近二十年来在审计专业判断的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随着审计行业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应成为我国当前审计理论研究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各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限制将逐步放宽,从而必然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与特征

1、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

国外近二十年来在审计专业判断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审计专业判断也正在成为理论界的一个关注热点。学术界对审计专业判断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决策时对各相关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过程。审计人员的错误判断会导致不恰当的审计结论。

(2)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在长期业务培训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因人脑的作用带有一定的预见性。

(3)审计专业判断指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经验,从多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做出取舍的决策。

(4)审计专业判断是确定被审事项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就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中必须强调如下因素:一是判断的主观性,这是审计专业判断的本质属性;二是判断的普遍性,即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三是判断的重要性,审计师专业判断水平的高低不仅明显地影响着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且是审计师专业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由此,笔者认为如下描述可以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专业判断的概念: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基于审计师专业知识和个人经验的本能判断,它广泛地存在于审计的全过程并且极大地影响着审计质量。基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对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

2、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

(1)审计专业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判断作为思维的一种方式,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乃至性格、习惯、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带到审计专业判断过程中去,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相同的事物,由于判断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出的判断可能会大相径庭。

正因如此,审计专业判断对判断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审计、法律等相关专门知识,并且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同时,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例如,一位经验丰富而机警的审计人员能很快地浏览一页记录并马上发现异常的事物,还能准确地指出问题所在。这种诊断并无任何不可思议之处,审计人员只不过是综合运用了他的会计知识和经验来评价信息的正常与否或可信与否。审计专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是衡量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核心指标。

(2)审计专业判断同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密切相关

模糊性是相对精确性和肯定性而言的,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会计提供的信息有不清晰性、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带有许多人为和估计的成分。由于会计信息是经过估计、分类、汇总、判断和分配过程得出的近似结果,信息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可靠,由此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会计法规的弹性对会计信息的模糊性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会计法规的弹性增强,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会明显提高,从而加大了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对于审计来讲,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提高,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大量的模棱两可的事件之间做出判断,确定其适当性,由此提高了对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而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性也就会因此受到更多的重视。

(3)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

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都要做出一系列重要判断。在计划阶段,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在审计实施阶段,要确定审计重点,收集审计证据。确定审计重点时,要考虑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弱和经济业务的性质和特点;收集审计证据时,要考虑有关材料和被审计项目的相关性,考虑证据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审计完成阶段,要对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照审计标准,对问题加以定性,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这些都依赖于恰当的专业判断。

(4)审计专业判断失误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

审计失败是指审计师未能发现财务报表有虚伪不实的情况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失败的原因综合起来无外乎三种,即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存在缺陷;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了解不够;审计程序存在问题。其中,专业知识是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的基础,专业知识的缺陷必然影响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而对被审计单位经营了解不够及审计程序失当往往是源于错误的专业判断。另据美国TreadwayCom-mission研究报告指出:66%对注册会计师的控诉案件显示审计人员未搜集充分而适当的证据;36%对注册会计师的控诉案件显示审计人员对于审计过程所发现的潜在问题未能提高警觉或给予足够的专业怀疑。而审计师这些方面的能力恰恰取决于审计人员专业判断水平的高低。《蒙哥马利审计学》序言中有这样一段:“审计失败通常是由于管理当局的狡诈舞弊所致,或由于对于客户有意无意地随意运用或误用会计原则,审计人员缺乏高明的判断所致”。

(5)审计环境对审计专业判断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完成的,审计环境的发展总是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导致了审计专业判断的产生,并使得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活动中日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在此背景下,审计职业的地位以及审计环境正处于转变之中,因此,研究环境因素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审计专业判断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专业判断的过程进行描述,确定信息的某些特征对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影响

它包括如下内容:分析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需运用的信息种类;研究审计人员对不同种类信息的信赖程度;探讨审计人员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加以综合的方法;确定信息选择和信息处理之间哪一个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功效影响更大;分析使审计专业判断出现偏差的原因。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找出专业判断失败的原因。

2、研究审计专业判断的认知过程

它主要分析不同的知识和记忆在审计专业判断中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完成不同的审计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种类以及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审计工作中;探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对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及搜集信息等工作所起的作用;分析影响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记忆的因素,确定这类记忆对审计人专业判断产生的影响;研究专家与初学者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的方式存在的差异及对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

3、评价审计专业判断的质量

评价审计专业判断的质量,通常要调查审计师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审计师对于某项客观情况判断的准确性、审计师在较长时期内进行类似判断结果的稳定性,以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出现偏差的程度。它将有助于审计理论工作者以及审计实务界人士及时确定审计工作需要改善的环节,以及是否需要制定补救措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会计学教授Trotman认为,在中国,审计人员在某些重要的审计专业判断上的一致性是审计专业判断研究的一个适当的出发点。同时,他认为由于审计专业判断在中国的历史不长,在开始进行这种判断的几年中,审计一致性可能相对较低,会计师事务所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审计意见出现分歧的领域的培训和复核过程上。

三、审计专业判断的作用重点

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所需做出的专业判断主要包括建立重要性水平、评估项目的审计风险、判断企业控制的可靠性程度、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的搜集与评价、在分析性复核中确认显著性波动的原因、评价客户解释的合理性以及审计意见类型的确定等。

1、建立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决定审计风险以及检查范围、程序的直接依据之一。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专业判断所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影响重要性水平的因素很多,对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重要性会因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改变,不同的企业重要性水平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水平也不同。审计人员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运用专业判断,根据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才能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2、确定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于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职业谨慎,运用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各要素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例如,如果评估结果表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高,审计人员就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以便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反之,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低,审计人员即使冒较大检查风险,但总体审计风险仍然较低。

3、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与审计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能够及时提供企业内部差错和舞弊行为的专门分析资料,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通过专业判断正确确定内控系统的可靠性是审计过程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审计专业判断的重要内容。对内部控制可靠性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对内控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但根据国外的审计实践,在对小型企业进行审计时,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一般都将控制风险定为最大值,他们认为,在很多情况下,高估控制风险,免去符合性测试而扩大实质性测试的选择更为经济。

4、审计证据的搜集与评价

审计活动围绕着获取什么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评价证据等内容,这些都要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对于审计证据质与量的判断受到重要性、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及审计证据的证明力等因素的影响。检查风险往往产生于审计人员在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时做出的错误判断。有一些错误源于抽样风险,审计人员没有选中存在差错的业务样本,检查风险也可能源于非抽样风险,如:审计程序安排不当;没有发现样本中存在的错误;没有正确修正检查出的错误等。审计证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

5、审计程序的选择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具体实施审计时所采取的详细步骤或工作细则。在实务中,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当的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专业判断起着重要作用。

6、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评价

分析性复核的目的是初步判断审计约定事项的重点区域和审计风险,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指标对比,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判断和确定重要的审计项目。但研究表明,除非被审计单位资讯健全以及审计人员有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否则,分析性复核的作用不大。也就是说,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7、审计类型的选择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明确了在什么情况下应表示何种审计意见,然而,从目前的规定来看,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区别仅在于程序不同,对于“个别”、“局部”、“重要”、“严重”等措辞的把握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依靠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来完成。

8、对舞弊风险因素的判断

审计人员对舞弊风险因素意识的缺乏经常是引起审计失败的原因。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了解重要的舞弊风险因素并能引起职业怀疑,然后利用专业判断综合而不是孤立地考虑这些风险因素,就能够减少未能查出舞弊的风险。

四、审计专业判断质量的评价标准

对于审计人员所做专业判断的质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评价:

1、审计人员意见的一致性程度

一致性是指多个审计师对同一审计问题所做出的专业判断的相似程度,它是用于评价审计师专业判断水平的最常用标准。当审计人员遇上审计诉讼时,论证其他审计人员在类似的环境中亦会做出同样的专业判断可以保护审计师,使之免于承担责任。同时,在会计师事务所中,设置诸如员工培训、审计手册及分级复核等制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提高事务所内部审计人员所做专业判断的一致性。

2、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精确度或与某一特定标准一致。理论上应以判断的准确性作为客观的、可衡量的标准。但是,在许多专业判断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一目了然的所谓正确答案来作为评价的标准。因此,在审计实务中,一般以一组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的共同判断作为评价的标准,即将某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与一组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所做的统一判断进行比较来衡量该判断的准确程度。新晨

3、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在不同时间里,同一审计人员针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专业判断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虽然时间不同或被审计单位不同,对同一问题应该做出相同的处理或反应。

4、可防卫性

对于报表使用人对审计报告的质疑,审计人员必须对其所做专业判断的理由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避免诉讼失败,这就是审计专业判断的可防卫性。高质量的审计专业判断应该具备较强的可防卫性。

[参考文献]

[1]KenT.Trotman.AuditJudge-mentResearch-OverviewAndOpportu-nitiesForResearchInChina[J].ChinaAccountingandFinanceReview,Volume1,Numberl,March1999.

[2]W.RobertKnechel.AuditingText&Cases[M].Northeast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Press,1998.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范文3

关键词:审计判断;审计专业;审计准则

纵观近40年来的中外职业审计及学术审计的研究文献,有很多资料都强调了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1995)指出:“在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专业判断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因素。”Mautz(1959)指出:“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1995年,solomon在一项研究中,通过对近期的法庭意见及美国审计准则的全面回顾得出了结论,认为在当代财务报表审计的每一个领域中,审计专业判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各会计师事务所对此种观点也十分赞同。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特征

国外近四十年来在审计专业判断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审计专业判断也正在成为理论界的一个关注热点。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就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对审计专业判断的概念要给予科学的定义,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特征。

首先,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体现。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判断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不仅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更多地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审计是一门技术,是一个充满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思维过程。在这样一个判断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度的职业敏感以及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做出一系列重要判断,从制定审计计划方案、确定审计重点、设计和选取样本、评价抽样结果、核实审计证据,到审计风险的判断、重要性的评估以及通过综合收集的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等,都需运用审计专业判断。

第三,审计专业判断同会计信息的模糊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核算的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知识、信息、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逐渐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会计核算的重点。同时,会计对资金运动的揭示,也由事后向事中以至事前变动。所有这些变迁都意味着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对象在质和量上都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审计来讲,这种不确定性因素越复杂,就越需要审计人员以专业的水平或眼光作出判断。

第四,审计专业判断偏误是导致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审计判断偏误(judgmentbias),也称认知失误,是指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判断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的后果是审计判断错误。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的原因综合起来无外乎三种,即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存在缺陷、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了解不够、审计程序存在问题。其中,专业知识是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的基础,专业知识的缺陷必然影响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而对被审计单位经营了解不够及审计程序失当往往是源于错误的专业判断。

二、审计判断偏误的影响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偏误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偏误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偏误。由此可以看出,审计判断偏误是审计人员、审计客体和审计环境的函数。

1.审计判断偏误的主体因素

首先,审计人员对风险的偏好影响审计判断偏误。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

其实,审计人员的知识差异影响审计判断偏误。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它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而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所以,审计人员要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二者都是影响审计判断偏误的因素,不过后者影响更大。

第三,审计人员的经验差异影响审计判断偏误。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机会的广泛的境况,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偏误。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地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他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审计实践的积累。

第四,审计人员主观努力程度差异影响审计判断偏误。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与否与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的不同。努力程度的大小应该是审计判断偏误的直接影响因素。

2.审计判断偏误的客体因素

首先,受审单位的性质。一般地,审计人员对国有公司比私有公司需要更充分、更确切的证据,因为审计报告使用人对国有公司有较大的信任度。

其次,公认审计准则。公认审计准则提供了统一运用审计证据数量及质量的要求,阐明具体审计应达到的目标及达到的目标技术,审计人员若偏离准则的要求,须给以妥善的说明。

第三,法律诉讼与职业管理。倘若发表审计意见的根据不是很充分,则有可能因招致各种审计报告使用人的错误决策而审计人员,同时职业管理委员会(如同业互检委员会)也可能会给以处罚。

第四,审计职业的竞争。审计职业的竞争增加了成本———效益意识,这就使有的会计公司可能以较少的审计成本来完成审计业务,但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即对每一具体业务缺少足够的把握。

3.审计判断偏误的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偏误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判断偏误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

三、审计判断偏误的形成机制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对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进行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反映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乃至性格、习惯、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带到审计专业判断过程中,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审计专业判断具有主观性特征,这也是它的本质属性。因为明智公允的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对重要审计事项在合理认知预测基础上做出的准确而科学的审计决策,意味着审计人员所决定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所选择的审计方法能节约审计成本,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反之,专业判断失误,意味着审计风险剧增,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实现审计目标。

导致审计判断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审计人员的所谓理性,但这种理性是有限的。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处理信息和分析具体决策时都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审计人员亦不例外。这些错误包括:不能明确决策问题、不能认识到审计所需的所有相关证据、在获取和鉴定审计证据时带有偏误等。这些错误都是有限理性的结果。

1.高估能力造成偏误

这一偏误是指审计人员过分相信他们作出准确估计的能力,任务越困难,过分自信的倾向表现得越明显。比如,因为审计人员过分相信已有证据的适当性以及他正确解释证据的能力,所以在没有收集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作出判断,认为某账户不会存在重大差错和弊端,而事实恰恰相反。

2.易忆性形成偏误

此项偏误是指审计人员在判断审计事项是否可能发生时往往根据被判断的审计事项是否容易被回忆并确定其发生的概率大小。一般而言,形象鲜明或近期的经验更容易被记起来,所以被认为发生的概率较大。比如,在审计人员刚刚完成的业务中,应收账款项目存在许多重大错报,因此就认为所有客户的应收账款项目都很有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即便是这种情况相当少见。

3.信息修正偏颇导致偏误

这一偏误是指审计人员以最初的信息作为判断的起点,但随后出现的新信息不足以抵消最初的影响。但随着行业竞争、人员调整等新情况的出现,审计人员往往不能根据新情况对原有结论进行修正,因而以不充分的信息作出的判断产生偏误就在所难免。比如,当审计人员对销售与收款循环进行分析性测试时,他以去年的实际偏差率5%作为今年的最初预期偏差率,但自去年审计之后,该循环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调整,审计人员没能根据当前年度的变化作出适当调整,产生判断偏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4.忽视大样本而造成偏误

此项偏误是指当审计人员要靠多次观察来获取信息时,往往忽视样本量,忘记了大样本通常更准确的事实。由于小数置信律的作用,审计人员只想到小样本中获得的数据同大总体的相似性,而没有考虑因为样本大小不同而导致其代表性的不同,因此在判断时往往高估小样本结果的可靠性。比如,在确定存货的控制风险水平高低时,审计人员只从客户当期记录的一笔业务中抽了4%,并信赖这一样本,从而造成系统性的抽样不足。

5.偶然性平均化造成偏误

这是指审计人员常常错误地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偶然性将使得各种情况发生平均化,也就是说认为随机结果总是随机的。此类偏误的常见情况是:当审计人员检查一系列销售数字时,他可能期望见到随机上下浮动的数字,并会错误地解释分析性复核程序的结果。

6.性格缺陷产生偏误

这一偏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审计人员过分相信他们做出准确估计的能力,任务越困难,过分自信的倾向表现得越明显,而过分的自信就会产生判断偏误。比如,因为审计人员过分相信已有证据的适当性及其正确解释证据的能力,所以在没有收集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作出判断,认为某账户不存在重大错报,而事实上却存在重大错报。另一方面是指审计人员过分优柔寡断,畏手畏脚,裹足不前,该判断时不判断,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引起审计判断偏误。

7.联想惯性偏差产生偏误

此项偏误是指如果审计人员曾见到某些审计事项在一起出现,他就会高估这些事项总是一起发生的可能性。此类偏误的常见例子是:审计人员过去见到当主营业务成本下降时存货周转率就下降,那么现在就不会充分考虑其他原因造成存货周转率下降的可能性。

8.频率判断偏颇导致偏误

此项偏误是指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判断时,忽视了某种情况在整个总体中出现的相对频率,从而导致他错误估计这种情况在特定情形下发生的可能性。

四、审计判断偏误的防治措施

首先,提高对判断偏误的洞察力和强化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防止出现审计判断偏误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高审计人员对判断偏误的洞察力。而提高洞察力的主要措施是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其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作为负有经济监督使命的审计人员,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一是会计及其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证券和资产评估等;二是企业管理知识,如经济学、组织学、营销、国际贸易等;三是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经济法、税法等;四是相关外语知识;五是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以及计算机经营系统的评价。审计人员不仅要在以上学科方面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专业判断。

其次,提高审计专业判断质量。提高审计专业判断的质量,通常要调查审计师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审计师对于某项客观情况判断的准确性、审计师在较长时期内进行类似判断结果的稳定性,以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出现偏差的程度。它将有助于审计理论工作者以及审计实务界人士及时确定审计工作需要改善的环节,以及是否需要制定补救措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会计学教授Trotman认为,在中国,审计人员在某些重要的审计专业判断上的一致性是审计专业判断研究的一个适当的出发点。同时他认为,由于审计专业判断在中国的历史不长,在开始进行这种判断的几年中,审计一致性可能相对较低,会计师事务所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审计意见出现分歧的领域的培训和复核过程上。

第三,牢固掌握审计准则,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审计技术和经验。无论是国家审计准则还是独立审计准则,都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专业判断时须以审计准则为依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原有的审计准则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注意保持和改善执业所需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及时了解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审计的发展动态,熟练掌握最新审计准则和实务标准,这样在进行专业判断时就能得心应手,尽量避免判断失误。同时,我国在加入WTO后,审计将逐步按照国际规则执业,由于我国的审计准则和程序与国际上有较大差异,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经验能够使我们少走弯路,结合中国的实际学习和借鉴其理论和实践经验有利于提高我国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第四,提高审计队伍的整合协同能力。面对重大或复杂的审计任务,审计机关需要打破职能部门的业务界限,或组织下级审计机关整合审计力量联动协同作战。存在个体差异而且缺乏配合经历的审计人员被重新整合后,能否做到协调一致、整合联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专业判断的整体功效,快速实现审计目标,颇为关键。审计队伍整合后的联动协同能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审计方案的认识实现快捷与一致;对执行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取证做到主动深入、相互补充、及时沟通;对审计处理包括信息处理达到迅速有效。总之,在实际整合联动审计中,须力争做到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构成合理,思想认识统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求同存异,不同个体的专业思维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取长补短,相互协调,使审计专业判断的整体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五,汇众家之长,充分发挥集体判断优势。集体判断的最有效方式是向他人咨询或与他人共同作出判断。由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总是有限的,向他人咨询或与他人一起作出判断可以弥补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从而能有效避免或减少个人作出审计判断时产生的判断偏误。另外还可采取相互核查的方法来发挥集体判断优势,当一名审计人员复核其他审计人员的工作时,可以发现其他人出现的判断偏误问题。

第六,增强审计人员对审计政策的把握一致性。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审计方法和程序有长足的进步。各会计师事务所评价其所作的审计专业判断与决策,可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尽管审计专业判断的最为明显的评价指标是所作判断的准确度,但在实践中很少有人会将准确性选作评价的指标,因为在绝大多数的审计项目中并不存在一个一目了然的所谓正确答案并以之作为评价的标准。在有关审计判断的研究中,多个审计师的一致意见是用于评价某一审计师的有关决策质量的最常用的标准。关于审计工作中工作人员意见一致的重要性多年以来在审计文献中已有详尽的论述。例如,“审计人员应有的谨慎程度的标准应参照在类似的情况下,其他审计人员的谨慎程度”(Willingham和Carmichael,1971)。此外,当审计师遇上审计诉讼时,论证其他审计人员(特别是专业证人)在类似的环境中亦会作出同样的专业判断有助于保护审计师,使之免于承担责任。同时,在会计师事务所中,设置诸如员工培训、审计手册及分级复核等制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事务所内部各审计人员所作专业判断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汪国钧。浅析审计专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审计,2003,(9)。

[2]肯·T陶物曼(kenT.Trotman),陆正飞,邱寒译。审计专业判断研究:有关研究的回顾及在中国研究的机遇所在[J].财务与会计,2004,(4)。

[3]孙坤。偏颇倾向:审计判断之因[J].中州审计,2004,(5)。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范文4

一、忽视会计审计的重要性

当前,有关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会计审核工作的重要性,会计审核工作是公路管理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这一点,部分公路管理单位缺乏先进的会计制度观念,会计审核人员缺乏相关知识,这将直接阻碍会计审计工作前行步伐。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管理单位主要实施事后的审计、核算、调查,使会计工作严重滞后,忽视了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大大削弱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使管理单位难以实现预期的会计审计效率。

二、完善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想要使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就需要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有以下三点:一是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促使会计审计工作者全面掌握新会计制度和先进计算机技术等环节的知识不断增强其业务能力。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人员完成预期任务目标后,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接下来的任务目标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基础。三是做好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相关人员在实践操作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严格根据基本原则、科学立场,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工作,要全面了解审计工作者为会计管理培养专业素质高的会计人才队伍。

(二)增强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会计审计工作只有具备权威性,其作用才会得到良好保证。如果缺乏独立性,将会阻碍职能作用的发挥,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有效监督。在新会计准则的普及下,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强调实现审计的独立性。为了增强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不仅公路管理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将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之外而且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具备独立性,避免发生利益相关联的情况,实现审计的规范性、独立性。

(三)推动审计工作有效进行当前,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内容,所以公路管理单位必须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为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不仅要科学合理的评价单位内所有活动,体现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为单位领导者提供正确有力的依据;还要制定一套内部控制的制度,让其贯穿于各个管理环节中,严格根据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单位具体情况,强化会计核算及其监督工作,清晰划分各部门、岗位的工作任务,严厉禁止出现控制真空情况。

(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审计工作思路要想突破会计管理工作中死板的经验,就需要总结过去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要放弃过去的条条框框,不断创新发展,要有新的尝试、新的思考、新的经验,在会计工作的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规范化、创新化力求站在审计工作的最前沿。

(五)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培养专业的审计人与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是一样的,都有三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管理单位内部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制度,要加强新会计准则和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二是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要在实践中总结,每次审计工作都要注意实践总结,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发展,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的管理,这要求审计工作者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要有坚定的立场与原则。管理的业务工作必须是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以构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为管理工作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的总结,强化单位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实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而且还能够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许多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素养低使审计工作难以展开。但是公路管理的审计工作作为公路管理单位的核心部分,因此,单位要紧跟新会计准则发展步伐,不断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管理效率,从而保障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稳步前行。

作者:代红红单位:阜阳市公路管理局颍东分局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范文5

信息化是形成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是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领。自“十二五”期间将信息化确定为行业发展战略以来,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16-2020年)》《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21-2025年)》等宏观政策的引领下,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应用到审计实务中(舒惠好等,2021),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短板却日益突显(张敏,2020;应里孟和阳杰,2020;舒惠好等,2021),这显著降低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7年印发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中的重要地位,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仅仅是导向性的,在信息化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在行业信息化背景下注册会计师需要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揭示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存在的主要短板,探讨如何提高注册会计师信息化执业能力,以期弥合期望差距,提高审计质量,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1)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贯彻落实〔2021〕30号文件的重要举措。2021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21〕30号),明确提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教育。创新继续教育方式,围绕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教育内容。”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建设相关问题,有助于丰富完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重点的教育内容,可以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培训教育指明方向和明确路径。(2)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由之路。根据DeAngelo(1980)对审计质量的经典定义,即审计质量是市场评估的注册会计师发现并报告财务报告存在错报或漏报的联合概率,审计质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在信息化环境下,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质量。(3)深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是塑造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重要基础。《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将“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作为今后五年行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审计质量塑造事务所品牌,行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深入研究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框架、短板、提升路径和策略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为实现“行业品牌化建设取得新成效”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

根据作者对所在单位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情况的调查研究,目前的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知识,而对“大智移云物区”等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目前注册会计师获取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职业继续教育。虽然行业协会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新兴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有所涉及,但仍主要停留在电子表格使用培训,面对高度信息化环境下的海量数据采集,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技能有待提升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注册会计师的新兴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不熟练,对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参与度较低。一方面,作为一个人员流动性比较高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除了每年通过校园招聘大批量的毕业生外,还会通过社会招聘从其他相关机构招聘一批专业人员。这些新入职的员工没有使用本所审计系统的经验。新员工学习软件过程除了观看视频培训教程,主要依靠项目实战摸索,这大大降低了员工使用软件的效率。同时较高的员工流动率导致审计作业系统用户一直都有一定比例的新用户,降低了审计软件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每年审计作业系统改造需求主要来自于信息化部门运维收集到的用户问题修复、专业标准部分和质量控制部门每年修订质量控制制度的管理需要,以及业务部门的员工访谈。但每次访谈业务部员工使用需求,收到建设性建议较少。审计人员或者对信息化建设缺乏参与热情,或者是缺乏足够的信息化能力,提不出建设性意见,这使得软件改进成效存在一定的折扣。

(三)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和职业道德物化困境了解不足、重视不够。其中,信息系统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违规违法操作行为或其他不道德行为,导致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责任不能履行以及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数据管理相关道德困境是指注册会计师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以及输出行为危机客户的数据保密和数据安全,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职业道德物化困境是指拥有自由意志或自主能力的信息化系统违反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或导致其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新兴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注册会计师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也让注册会计师面临更加复杂的道德困境。然而,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聚焦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时,忽视了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注册会计师普遍表现出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意识不强。

三、提升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9年6-12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最新调研结果,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将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依次是大数据(41.6%)、人工智能(39.3%)、云计算(18.1%)、物联网(4.9%)、区块链(3.5%)和其他(0.4%)。其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大数据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三类。其中,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图形数据库技术等。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包括标签云分析、散点图分析、条形图分析、折线图分析、直方图分析、气泡图分析、小提琴图分析和热力图分析等。大数据多数据源综合分析技术是通过采集各种可获取的数据,采用大数据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的技术。常用的大数据审计工具有R语言、Python和Tableau。基于对审计实务的调研和相关学术研究,人工智能审计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虚拟、自然语言处理和认知计算等(吴勇等,2021)。在率先应用人工智能审计的领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是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出可供注册会计师应用的审计产品,注册会计师通常无需参与审计产品的开发设计。因此,人工智能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相比而言,注册会计师在大数据审计中不仅需要具备大数据审计思维,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大数据审计技术。因此,大数据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审计技术探讨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基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构建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本文将从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构建注册会计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应当在原有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图1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框架图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相关的知识。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应当在原有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增加新兴技术学科领域的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比如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大数据审计常用的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信息技术职业道德应当在原有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的基础上增加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和职业道德物化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改革创新学历教育

1.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出行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才。目前会计专业开设的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技术和道德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较为陈旧,并未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二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较为落后,仍局限于Office办公软件等传统信息技术;三是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并不涉及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应当遵循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逻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更新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新增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兴技术专业知识;其次要开设信息技术职业技能课程,比如R语言、Python和Tableau等信息化工具应用课程;最后要加强新兴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中新增新兴技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2.改革创新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目前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几乎全部依赖自有师资力量、自编课堂教材,普遍存在理论与实务脱钩的现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建议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遵循“理论源于实务,理论指导实务,理论高于实务”的科学理念,将理论与实务融合在一起。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可以在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信息化实务导师,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联合培养,根据学生的择业选择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用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学历教育。

(三)完善职业继续教育

1.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职业继续教育。会计师事务所是高智力的学习型组织,每年均会对员工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等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为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使用能力,应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如:在内部培训中增加有关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内容;从外部聘请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开展培训工作;从现有员工中选拔更多优秀的、具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参加外部各种信息化培训、学历教育和信息化审计项目实务锻炼等。同时,对现有的信息化审计人员也要开展财务会计审计相关知识的培训,使目前的信息化审计人员理解和掌握更多财务审计知识,成为精通财务的信息化审计人才。2.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继续教育。行业协会要创新职业继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围绕信息化专业能力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重点,丰富完善相关教育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上线职业继续教育相关应用,切实提高职业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持续保持和强化注册会计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操守。

(四)深化行业监管改革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范文6

一、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一个公司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公司的管理单位就需要一套完善高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然而对于公路管理单位想要顺利全面开展各项工作,一套完善高效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同样至关重要。但是纵观我国各公路管理单位,尚未创设一个氛围好的会计审计环境。而且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有很多问题,例如在工作中依旧通过账面资料防弊纠错,运用的技术手段不仅十分的单一,而且还较滞后,这对会计审计工作效率的增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国内大部分公路管理单位的会计审计工作均由从未参与过专业的审计培训会计工作者担任,对审计方面的理论知识也知之甚少,实践经验不足,业务知识停滞不前。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都将阻碍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要求的全面实现,导致公路管理单位内部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二)会计审计缺乏独立性。提高管理者与各部门及岗位对会计审计的支持力度是保证公路管理单位的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当前对会计审核工作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是路管理单位最大的缺点。而且在其审计部门中一些审计混杂在财务、监察工作中,也没有实施独立编制,没有凸显出审计的独立性,阻碍了监督和内控作用发挥。(三)忽视会计审计的重要性。当前,有关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会计审核工作的重要性,会计审核工作是公路管理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这一点,部分公路管理单位缺乏先进的会计制度观念,会计审核人员缺乏相关知识,这将直接阻碍会计审计工作前行步伐。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管理单位主要实施事后的审计、核算、调查,使会计工作严重滞后,忽视了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大大削弱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使管理单位难以实现预期的会计审计效率。

二、完善新会计准则下公路管理单位会计审计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想要使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就需要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有以下三点:一是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促使会计审计工作者全面掌握新会计制度和先进计算机技术等环节的知识不断增强其业务能力。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人员完成预期任务目标后,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接下来的任务目标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基础。三是做好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相关人员在实践操作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严格根据基本原则、科学立场,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工作,要全面了解审计工作者为会计管理培养专业素质高的会计人才队伍。(二)增强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会计审计工作只有具备权威性,其作用才会得到良好保证。如果缺乏独立性,将会阻碍职能作用的发挥,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有效监督。在新会计准则的普及下,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强调实现审计的独立性。为了增强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不仅公路管理单位要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将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之外而且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具备独立性,避免发生利益相关联的情况,实现审计的规范性、独立性。(三)推动审计工作有效进行。当前,审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内容,所以公路管理单位必须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为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不仅要科学合理的评价单位内所有活动,体现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为单位领导者提供正确有力的依据;还要制定一套内部控制的制度,让其贯穿于各个管理环节中,严格根据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单位具体情况,强化会计核算及其监督工作,清晰划分各部门、岗位的工作任务,严厉禁止出现控制真空情况。(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审计工作思路。要想突破会计管理工作中死板的经验,就需要总结过去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要放弃过去的条条框框,不断创新发展,要有新的尝试、新的思考、新的经验,在会计工作的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规范化、创新化力求站在审计工作的最前沿。(五)培养专业的审计人员。培养专业的审计人与培养专业的审计工作队伍是一样的,都有三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审计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管理单位内部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制度,要加强新会计准则和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二是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要在实践中总结,每次审计工作都要注意实践总结,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发展,提高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的管理,这要求审计工作者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要有坚定的立场与原则。管理的业务工作必须是有计划、有要求、有考核,以构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为管理工作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的总结,强化单位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实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而且还能够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许多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素养低使审计工作难以展开。但是公路管理的审计工作作为公路管理单位的核心部分,因此,单位要紧跟新会计准则发展步伐,不断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管理效率,从而保障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稳步前行。

作者:代红红单位:阜阳市公路管理局颍东分局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范文7

关键词:审计;教学;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81-02

《审计》作为会计、审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在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理论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也是现实审计工作过程的缩影。但是,在现代的审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局限,使得教师和学生经常感叹:审计是一门极为枯燥和抽象的课程,审计难教,审计难学。如何提高审计课堂教学效果,缩短审计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使学生真正能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是摆在每一位审计教师面前的难题。

一、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综合实力不够,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审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专业教师,他们没有从事与会计、审计相关的实践性工作,其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及责任心与审计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1.专业实践能力欠缺,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由于绝大多数审计教师没有参与过实际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自身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实务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从而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只强调教师教的主导性,忽略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无法发挥师生互动、共同研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感觉到审计理论的枯燥,实践的难以操作。

2.理论知识更新慢,落后于教学的要求。由于审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要求教师谙熟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及财务成本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些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这就需要教师也要随时更新理论知识,将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但实际上,多数教师对新的理论知识更新慢,传授时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影响较大。

3.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是审计教学效果差的不可忽略的因素。责任心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一个较强责任心的老师,应该对其所传授知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负责。对审计教学来讲,这点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他们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准备案例,设计教学过程;课堂讲解内容丰富:理论知识讲解熟练,案例分析生动;课后辅导认真:告诉学生审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及如何进行实务操作。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深奥难懂,审计教学局限性较强

当前,与会计审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很难直接分配到政府审计机关工作,大多数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就业,即主要从事民间审计工作。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和原则,我国高校的审计教学面倾向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以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的辅导教材作为参考编写教材,很少涉及政府审计方面的内容。

(三)审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限制条件较多

在我国的经济类高职院校中,基本上都将审计课程作为会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教学环节及课时安排中可以看出审计课程在许多学校都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师资安排不合理,课时不充分,教学条件差,等等。

1.师资安排上以资历浅、年纪轻的教师为主,一些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都往会计等主干核心课程上安排。

2.审计教学课时少,保证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根据专业、学生层次的不同,审计课程最常见的课时安排有50课时至60课时之分,而教材内容几乎覆盖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的相关内容(只是难易程度有差别)。据本人的教学经验,要在这么少的课时内完成《审计》教材中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时间是相当紧张的。如果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欠缺,学生课堂配合和发挥效果较差,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条件差,保证不了教学需要。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的应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中应融“教、学、做”为一体,抓好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审计这门较强实践性学科来讲,实践教学更为重要。但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审计的实践教学投入资金太少,很少有学校建立审计实践教学场地,完善审计的实践教学条件,更不用说使用审计软件或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内容,使得审计的实践教学几乎成为空白,顶多就是教师以书本案例为主,讲解审计方法和思路,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提高有极大的影响。

二、深化审计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想法

为了满足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素质拓展能力,针对目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是关键。在针对当前审计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综合素质差,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中国注册会计考试,取得相应合格证书,并申请加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实习或学习。教师通过各种考试,各种理论知识得到更新和提高,理论知识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到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实践学习,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搜集案例,为实践教学搜集第一手案例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到大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协会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作为外聘教师,校内教师主动向其取经、讨教,加强教师的双向交流。其三,教师还可以进入中注的网站或参加各地方注协每年举行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培训班学习,这样可以随时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又可以敦促老师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更新教学理念,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着力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为了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学校要规范管理,要求教师从严治教、严格自律;定期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环节教学的专项检查活动。审计教师课前必须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精选案例,认真讲好每一节课。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审计》不是死记硬背背出来的,学生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它必须要有理解、记忆、练习、操作四个步骤的有机结合,才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3.改革审计教学方法,推行审计案例教学。克服传统审计教学弊端最有益的方法就是推行审计的案例教学法。目前,此方法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并作为重点在推行。但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材中的案例都是震惊中外的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案例,对目前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知识不全面来说,书中的案例不完全适合学生的学习。

(二)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与审计职业岗位完全相适应的内容体系

审计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教学原则“基础理论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专业知识重点放在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上”,而现行的高职院校的审计教材内容偏重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内容,深奥难懂。

(三)重视审计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

审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要适应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把教育教学和技术推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加大审计岗位技能和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入用人单位能够直接上岗。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审计的实践教学。

1.校企联姻,优势互补,推动审计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主动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机关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在不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和保证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不泄露的前提下,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师资,学校为企业提供较好的人才,并保证一定的经费补偿。

2.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实践实习场所。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验实习场所,并由学生带学生去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扩大实习范围。

3.建立多功能的现代化审计模拟实验室。学校应跟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要求,改善各种实习条件,建立校内审计模拟实室。同时,在推行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同时,建立审计电算化系统。

(四)科学合理安排课时

针对目前审计实践教学教学条件限制、课时不足的情况,我们应该适当增加总课时,主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减少审计理论讲解的课时,增加审计实务课时比重。课堂中将审计实务的讲解与审计实验相结合,原理与实务交叉讲解,使学生能够根据实务来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要充分保证案例分析课时及其课堂讨论课时,让每位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这样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方。审计课程讲好了会非常吸引学生;否则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教本宣科。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探索和总结,改革审计的教学方法,提高审计课堂教学效果。本人也将与各位同行共同研究,并为此付出终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绍敏,骆进仁.论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审计学》教学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

[2]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9,(10).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范文8

关键词:审计;工程审计;工程管理;本科教学

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是基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学科知识平台,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所谓工程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审计标准,运用审计技术,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活动和建设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签证的活动。近几年,随着我国工程审计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工程审计在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和突出,工程审计内容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和丰富,尤其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实施,对工程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懂工程又懂审计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设置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完善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工程审计的人才需求。

1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审计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我国国务院审计署及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政府审计机构所组织的审计,均属于国家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界定了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涵义,即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项目,未全部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50%以下,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项目,并要求审计机关对此类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本单位的专职审计机构针对单位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为主要目标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建设项目实现质量、速度、效益三项目标。社会审计是社会审计组织接受委托从事审计业务,为委托单位提供专业服务的审计活动。国家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尤其是需要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时,通常会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者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协助其完成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来从事建设工程审计活动,而由于建设工程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很强,没有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而仅仅具有审计知识的人员将无法胜任这一岗位,尤其是需要对建设投资项目开展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连续、全面、系统的审计、监督、分析和评价等跟踪审计时,缺乏工程背景的审计人员就显得尤为吃力。当前我国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多为工程造价等咨询类人员,也充分反映了工程管理知识在工程审计中的重要性。因此,工程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果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展开,在现行工程管理本科教学计划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接受审计方面的知识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国家审计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决算等。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过程的审查和评价。从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来看,课程设置既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等土木工程技术课程,包括管理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等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包括会计学、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等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还包括经济法、建设法规等法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很好的契合了工程审计业务的专业要求。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工程造价课程为例,目前我国高校通常开设72学时的课堂教学(含必修和选修)和两周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将为学生做好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等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由于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的契合度较高,因此,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再增设一门工程审计类课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审计的知识框架,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工程管理知识,起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此外,我国一些学者对工程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展开研究,并出版了一些工程审计方面的著作,如赵庆华主编的《工程审计》、朱红章主编的《工程项目审计》等,这将为工程审计课程的开设做了教材方面的准备。因此,在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是培养工程审计人才的一条可行且有效的捷径。

3工程审计课程的设置方式

鉴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合性,建议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此课程,即在学生在具备了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建设法规等专业知识之后,再开设本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对本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真正领悟工程审计的真谛,从而为未来从事工程审计业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工程审计内容点多面广,建议将本课程的教学课时设置为32学时(课时过少将无法有效的保证教学内容完备和教学质量),并注意将课时在各知识点上合理分配。由于工程审计是审计知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这就决定了工程审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置上,要注重审计知识和审计技术的讲授,并按照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来开展知识单元的教学工作,设置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审计、勘察设计阶段的审计、招标投标阶段的审计、合同审计、造价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知识单元。在教学时要注意突出本课程的“审计”特征,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审计知识、审计技术规范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明晰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审计依据、审计程序、主要审计内容、主要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文件的编写和审计人员的职责等。此外,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工程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将审计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组织起来编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置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按照提供资料、设计问题、启发思路、得出结论的路径展开讨论式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力图使课堂成为尊重、平等、信任和民主的课堂。教师在讲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审计方法之后,把学生们分成几个讨论小组(一般3至5人为宜),将教学材料发放给学生,让每组学生首先利用课外时间,根据已经掌握的工程管理知识和审计知识对工程审计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将精心设计的工程审计问题,逐一提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他们各组的研讨成果,重新研讨、梳理、剖析问题,形成一份新的成果。接着,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让学生在共享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来揭示工程审计的内涵和实质,教师可以适时的加以提纲挈领式的启发,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最后,教师对每次的案例教学进行总结,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通过案例式教学方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密切结合,在工程审计教学中将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的密切结合,还可以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

4结论

随着我国工程审计在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和突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均需要大量的工程审计人才,加上工程审计更为强调工程背景,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契合度较高,因此,在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是一条培养工程审计人才的可行且有效的捷径。对于工程审计课程设置,最好在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即在大学四年级开设32学时的选修课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置上,要注意突出本课程的“审计”和“实践”特征,按照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来开展知识单元的教学工作,并设置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利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

[2]赵庆华等.工程审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11-12.

[3]杨翠萍,代伟.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审计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煤炭工程,2010,(2):124-125.

[4]赵素琴.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理论架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83-85.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范文9

关键词:审计职业判断;要素分析;判断过程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与日俱增。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复杂性以及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加。因此会计判断的使用在日常的账务处理当中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审计职业判断作为会计判断的再判断,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逐渐成为各监管机构以及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为了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从业人员就必须提高其职业判断水平,尤其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更要求注册会计师在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职业判断作出决策。本文旨在分析能够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力的因素,并对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力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一、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及特征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独立审计师的总体目标和按照国际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中的表述,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在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要求的框架下,注册会计师运用相关专业训练、知识和经验,作出适合审计业务具体情况、有根据的行动决策。依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判断首先是要作出“决策”,也就是说通过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账务处理,会计信息是否合理、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真实状况,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情况以及风险点作出一个初步的判定。在这个判定的过程中,需要审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以及经验,同时具备相当的职业道德,并遵照准则的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都在为最后的判断提供必要的证据性的支持。

我们可以说审计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审计过程就是一系列审计判断的有机结合。有效、合理的审计判断能够有效地减少审计工作量,还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还有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

从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当中可以直接归纳出审计职业判断具有以下特点:

1.主观性

“判断”一词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在审计工作当中这种主观性变现得更加明显。审计从业人员除了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作出的会计处理以及会计信息的账务处理、计量等事项作出合理性判断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自身主观行为的适当性、有效性以及必要性作出判断。尤其是对或有事项等不确定性事项的判断,更要求审计从业人员用专业的眼光和一定的职业水平来作出判断。而目前在审计职业判断领域只有纲领性质的文件,既无有效的规范和技术指南,也没有行业“约定俗成”的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及决策的指导文件供审计从业人员来参考与遵循。这就使得审计从业不得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的专业能力来完成职业判断这一决策过程。

2.可验证性

尽管判断的过程中,判断主体的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具有相当经验以及知识水平的审计从业人员,在给定相同信息的情况下,作出的审计判断应当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审计职业判断的过程是逻辑的、合理的。符合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合理的判断,体现的是对客观事物存在情况的一种准确与理性的把握。尽管科学合理的审计职业判断也不能避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但是审计人员在承受这种风险的同时,要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无保留意见当中“合理保证”的含义所在。那么作出合理保证的过程当中,审计人员要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审计经理以及合伙人对工作底稿的检查、“二签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意见以及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的复核等,而这些措施的目的无一不是在对审计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审计判断进行二次判断,进而对审计职业判断作出的决策进行验证。

3.不均衡性

审计判断最核心的内容是实质上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一场博弈。而博弈的双方进行博弈的基础却存在差异。这一差异表现在信息的不对称上,这里的信息不仅指会计信息,也同时包括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非会计信息。根据博弈论原理,当参与博弈的一方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准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因此,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博弈就是典型的不完全信息博弈。也就是说审计人员由于受到时间,审计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对于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一些“内部信息”并不是能够通过追加审计工作时间以及审计成本就可以获得的,这无疑给审计从业人员进行准确、合理的审计判断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特别是在被审计单位有主观意愿进行财务信息的捏造、隐瞒时,更是会通过限制审计人员接触敏感信息,甚至是提供不实的信息的方式,促使审计从业人员作出不合理的审计判断。这无疑更增加了审计职业判断的风险。那么对于审计从业人员来说,或者说作为不完全信息博弈当中劣势的一方,审计从业人员要做的并不是去弥补信息不对称这一不利条件,而是利用现有的信息及资源,尽量去达到博弈学当中的“均衡”。使得审计判断的决策最大可能地对审计一方有利,使得审计判断尽可能地准确合理,保证审计质量。

二、影响审计职业判断力的因素构成

1.专业技能

众所周知,在审计这一专业领域当中。专业技能是知识与经验的有机结合。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从事审计业务工作两年以上的,才可以申请注册。可见,知识与经验对于审计专业技能的重要程度。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程序化和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速度较快,图式经历的时间稍长,命题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被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速度要慢的多,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按照安德森教授的定义,审计人员掌握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审计人员所积累的“经验”属于程序性知识。在审计判断这一过程中,特别是面临重大审计风险时,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较陈述性知识相比要更为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是经验能够有效、快速积累的基础。一位专业技能水平出色的审计从业人员,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充分结合,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合理运用的。换句话说,具备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但是不能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或者说不能有效地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则不能认为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2.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可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法律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强制执行的一种审计方法。审计判断,是一个作出逻辑决策的过程。为了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就必须要求作出的决策是建立在信息充分、准确的基础之上的。这些信息的获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并且审计人员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及必要的更新。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审计人员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需要收集、整理、分析以及更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可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只是了解被审计单位与财务相关的信息,还有了解与被审计单位经营策略,行业状况等与财务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在实务审计中,这些信息往往会被审计人员所忽视。从而导致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在进行审计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偏差。

3.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审计职业道德是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审计作用的基础。众所周知,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审计丑闻,并非是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够或是对被审计单位了解不足所造成的。而是审计人员没有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协助或者是对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舞弊行为选择视而不见。因此,审计人员想要在保持审计判断的准确性或是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保持必要的职业道德操守是先决条件。如果审计人员不能保持必要的独立性与职业操守,那么在进行审计判断时必然不能保持必要的客观态度,那么作出的判断的质量可想而知。而解决这一问题并不能通过技术层面的手段去解决。目前,我国第三方独立审计业务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持并逐步发展自身的业务,非常重视与客户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在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的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被审计单位的一些“灰色”地带。这时,审计人员,特别是事务所的高层领导就会受到来自于被审计单位的压力,或者是利益诱惑。这个审计人员能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灰色”地带是否合法、合规作出公正、合理的判断更加需要审计人员自身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力的几点建议

1.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

审计人员在提高职业判断力的方式上,一定要注意理论知识的提高与实践经验积累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不少审计从业人员执着于资格证书的取得,特别是注册会计师资格证,是每一个审计从业人员的努力方向。但是,如何将理论知识的作用在审计工作当中发挥出来,或者说如何能正确、有效地利用理论知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这就离不开实践经验的帮助。实践经验作为一种程序性的知识,获得的周期较长;而且程序性的知识并不能通过简单的表述进行传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某些审计判断并不是单纯的“是”与“否”,“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会计处理,或是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审计风险进行识别的过程。这时,单纯的理论知识就稍显乏力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践经验一定比理论知识重要。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以一定理论知识的提高为基础的。如果没有理论知识为基础,实践经验的“量”能够提高,但是没有保证这些经验的“质量”,甚至会积累一些“错误”的经验。试想,在不了解原理知识的情况下,单纯地模仿前人的经验去进行审计判断,其结果充其量时“照葫芦画瓢”,有时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因此,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是提高审计职业判断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途径。

2.重视对被审计单位非财务信息的了解

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通常都将重点放在与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紧密相关的部分。对于行业状况、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层变动等非财务信息往往只是“走过场”式的了解,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不去对这些信息进行了解。而在进行审计判断时,这些看似与企业财务毫不相关的信息,往往能够给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特别是当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有主观意愿进行财务舞弊时,审计人员接触到的财务信息往往都是虚假的,甚至审计人员会被限制接触某些敏感的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进行准确、有效的职业判断就必须要借助非财务信息的帮助。因此,审计从业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非财务信息的了解,将会显著其进行职业判断的准确性、有效性。

3.将机会成本概念引入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

尽管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对审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已经在全球范围了内进行多年。但是,审计丑闻仍然连年发生。可见,单纯地进行道德教育,依靠审计人员自身的道德水平去保持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谨慎性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是不可靠的。笔者建议在对审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不能只谈“道德”,而应当将机会成本的概念引入其中。将《注册会计师法》以及我国刑法当中的,对于审计人员没有保持必要的独立性,甚至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串通舞弊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以及刑事责任告知审计人员。同时应当配合实际的案例,让审计人员认识到,在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不符合规定的行为选择忽视,甚至配合管理层进行财务舞弊,并不能获得更高额的收益。事实上是要加大审计行业的机会成本问题。 如果遵守职业道德正正规规进行审计,得到的激励要多,如果违规操作,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所付的赔偿就多,不仅要失去工作,而且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谴责,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就高。

参考文献:

[1]付同青.论审计职业判断[J].商业经济,2010,12:46-48.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范文10

关键词:会计;审计;执业

如果说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审计质量则是根本,是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随着经营业务的复杂化,国外会计公司的竞争,必然会加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和经营风险。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每一位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掌握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对审计工作更高层次的驾驭能力,而专业判断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好坏。

1 专业判断的应用范围及特点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1)审计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水平、分析审计风险时,都需运用专业判断。

(2)审计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同样会大量使用专业判断,例如注册会计师在决定使用统计抽样时,必须运用专业判断决定使用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决定所采用的选样方法等。

(3)审计报告阶段。注册会计师必须正确运用专业判断,综合所收集到的各种数据,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是与特定时点相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是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经济活动,所取得的审计证据截止到外勤审计完成日,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是建立在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基础上的,现代抽样审计的特点决定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受到判断主体、判断客体、审计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专业判断也有出现失误的可能。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2 影响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内、外因素

(1)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实际情况表明,由于企业会计信息失实导致虚假会计报表现象屡有发生,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鉴证的难度很大,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失误。特别是随着国内会计准则日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其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会计政策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显增多,在会计处理上也越来越多的注入了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企业利用会计信息的随意性调节帐表数字提供了可能。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发达,市场信息的真实性、可参考性、可比较性尚待提高。企业会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做出的职业判断及相关会计处理,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靠。注册会计师在此基础之上做出的主观的专业判断很可能会大打折扣,出具不恰当审计报告机率加大。

(2)审计客户的环境质量、经营者的信誉。如果被审计单位有着较好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并对审计工作予以重视且对审计工作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不仅可以降低审计风险,还能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效率和专业判断质量。然而,不少委托单位处于小集团利益或不可告人的目的,不需要本单位的会计报表客观真实,不是虚盈实亏,就是虚亏实盈,或转移资产,或虚增资产,损公肥私,为己所用;对注册会计师施以各种手段,设置障碍威逼利诱,使得审计成本加大,极大的影响了专业判断的正确。

(3)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既要向受托单位会计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鉴证,又要向其收取审计费用,使得注册会计师难以违背“衣食父母”的意愿,注册会计师既要揭短说“不”,又要收钱,这往往委托单位及不情愿的事情,这从客观上影响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表现在审计专业判断上,注册会计师在两难之时,往往冒险的选择了后者,最终会改变应通过合规的审计程序才能做出结论的初衷。

(4)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素质。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只有20多年,注册会计师多数从业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加之近几年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改革变化很大,部分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往往不能准确把握,也有少数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为了自身的利益,难抵各方的压力和诱惑,违背执业准则和操守,在专业判断中放弃应有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自然导致判断失误。

3 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措施

综上所述,影响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注册会计师在努力影响和改变外部因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入手。

首先,必须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同时要不断的学习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有资料表明,近50年来世界知识的陈旧速度已缩短为15年,有的学科已缩短为5―10年甚至更短,专业知识的陈旧速度比专业知识吸取速度的快的多;统计结果还表明,一个人从大学只能获得10%的有用知识,大量的只是还需通过后续教育来完成,注册会计师职业性质属于咨询服务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客观上要求执业人员具有比较扎实的功底,较宽的知识面。不仅要具备财务、会计、审计、经济法等相关法规知识,而且根据验资、证券咨询等业务要求,必须熟悉工商行政管理、合同法、外汇管理、证券法和证券监管部门的相关法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不断作相应调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出露端倪,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客观形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习始终是从业人员第一位的任务。

其次,经验和道德水平对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经验的积累,要靠平时执业时勤于动脑、多作比较分析,有目的的锻炼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力求取证充分、适当,透过现象抓本质;在处理问题时,力求全面、客观,克服片面、主观臆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执业谨慎的风险意识,做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要规避执业风险,根本的对策就是要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规范执业,不得为一时的经济利益而丧失职业道德,抛弃执业规范;强化尽职勤勉,精益求精的观念,追求以精心的计划、精湛的技术、精细的工作、向客户提供精致的产品、为社会提供精诚的服务。

专业判断在执业中具有举足重轻的地位。人生短暂,事业永存。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将共同形成巨大的会计市场,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广阔的服务舞台,注册会计师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应当把握好这个已经拥有的发展机遇,舆时俱进,坚定信念,敬业乐业,扎扎实实做出一番成就。朱基总理说过,注册会计师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时千秋万代的事业。因此,一方面审计人员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到月月不停步,年年年有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审计责任等风险分担约束机制,约束注册会计师机会主义行为,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惟其如此,方能保证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乘风破浪,稳健前行。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范文11

[关键词]西方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 比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09-03

为了保持各专业教学的前沿性,及时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变化,在多数专业课程体系中都会安排介绍国外相应专业的课程。例如会计学专业会安排《国际会计》等介绍国际或美国会计的课程,审计专业则安排《西方审计》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的设计,一方面能够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该专业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类课程存在诸多问题。

一、《西方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障碍

《西方审计》教学采用的是由美国学者阿尔文·A.阿伦斯(Alvin A. Arens)等编著的《审计学一种整合方法(第12版)》英文版。该教材是教育部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双语教学推荐教材,也是审计教学界公认的一本介绍美国审计较好的教材,在国内使用广泛。学习英文版教材,第一个难关就是语言问题,学生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难以使用英语准确表达所学知识,这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二)背景障碍

《西方审计》的教材主要以介绍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带有浓厚的美国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该课程的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美国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在理解美国审计准则的产生、发展、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审计准则的发展采取的是趋同路线,借鉴国际审计准则较多,缺乏审计准则产生、发展的自然过程,这使得学生缺乏对审计准则产生与发展基础的学习,进一步扩大了课程背景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思维逻辑障碍

美国等学者编写的教材具有显著的西方思维逻辑特色,这种逻辑更贴近实务,但难以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而我国教材的编写,具有高度抽象的逻辑特色。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得习惯于国内教材编著逻辑的学生较难适应国外学者编著的教材。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比较教学法,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比较式教学”框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克服语言、课程背景和思维逻辑带来的学习障碍,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比较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我国教育界对比较教学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就已有学者发表了有关比较教学法的文献(颉爱民,1991)。从文献来看,该方面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语文、英语等课程教学上,有少数涉及会计学课程,鲜有涉及审计专业课程的。在会计学课程研究中,陆晓萍(2006)对比较教学法在财务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认为在理论课教学上应用好比较教学法,利用比较找出异同点,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掌握规律。随后,该作者将该方法应用在了高职会计教学上。傅晶(2008)以新准则为切入点,介绍了比较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上的应用。还有学者将比较教学法应用到了具体课程上。

(二)审计专业教学研究现状

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第一号公报中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里查德·E.弗拉赫扬,1999),审计教学也应具有相同的目标。而我国目前审计教学的现状是,现行审计教学是一种应试教育,与能力教育、实务操作严重脱节(陈梅花,1999);传统审计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难以适应21世纪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叶雪芳,2001)。

为了克服审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大量学者做出了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受到了较多关注。何芹(2009)利用调查问卷法研究了审计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课时比例、教学效果和满意程度,发现学生对该方法认可度较高,但效果较差。

除了案例教学法外,还有很多学者在其他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赵敏、张凤、李雅丽(2008)通过建立“模拟会计师事务所”,深化审计教学改革和完善审计实验室软件建设,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朱志红、薛大维、任秀梅(2011)对体验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刘晓波(2011)研究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张文秀、许莉、和秀星(2010)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新融入审计中教学,而黄秋敏、杨俊峰(2012)则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本科审计教学中。可见,诸多学者为提高审计教学效果作出了大量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多学者在比较教学法和审计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尚未看到有将比较教学法应用到审计教学中,特别是应用到《西方审计》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但是,该课程也属审计专业课程,与上述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因此,结合上述研究,本文认为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其已掌握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进行比较教学,将是该门课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加以联系,对某一方面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比较教学法具有比较对象、比较标准、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四个要素。

比较教学法按照比较的方向可以具体分为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对象,根据一定标准对同一方面或层次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比较结果的比较教学法。纵向比较法是对同一对象而言,对其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最重要的原则是可比性原则,即进行比较的对象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属性,针对这类相同或相似属性才能比较出高低、大小、优劣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要求的是属性相同或相似,而非属性值。另外,比较标准也要具有一致性,即在可比较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时,衡量属性值的标准应当是一样的,不能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标准,否则,将失去可比性。

根据比较教学法的原则,在研究《西方审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学课程和现有知识架构为前提,采用横向比较法,选择《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比较对象进行研究。《西方审计》主要介绍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而《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介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知识。正如上文所述,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编制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而国际审计准则吸收了大量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可见,美国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职业道德、基本原理、审计流程等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

四、《西方审计》教学方法设计

原有的教学方法以“满堂灌”为主,即便使用比较教学法也是零散的、非系统的,不能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感知,难以解决上述提出的语言障碍、背景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而采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克服“满堂灌”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克服上述三大障碍。

在比较教学法应用中,任课教师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在课前教师应当深入分析《西方审计》教学大纲,明晰教学重点,并确定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然后,考查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理论,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学习情况,进而确定一个比较范围。以此范围为基础,构建出理论框架的比较模式和框架内各知识点的比较模式。根据比较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授内容,概述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知识,对新课程的教授进行铺垫;然后讲授《西方审计》新知识点,并及时抛出已设计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由学生在课下分组讨论、制作PPT课件,上课时演讲分析,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给出中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该知识点的异同。这样,一方面教师利用比较教学法为学生知识迁移搭建桥梁,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迁移效率、增强迁移效果。

在教学后期,可以鼓励学生将课上比较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异同点背后的原因,或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而形成论文。通过该部分,一方面能够不断巩固学生所学《西方审计》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其以后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论文写作情况,选择质量较高的论文不断完善,推荐发表。论文的发表,将大幅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西方审计》教学方法改革将涉及教学前期准备、教学过程和后期巩固,比较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前期准备和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分析《西方审计》的教学目标和特点,然后从框架和内部知识点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设计问题;在授课过程中,以《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知识点进行铺垫,讲授《西方审计》新内容,及时抛出已设计好的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制作PPT演讲,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课后,还可以比较的内容为切入点,撰写相关论文,择优推荐发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个环节中,只有第一个环节由教师主导,其余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的。这能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其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五、总结

《西方审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语言、文化背景和思维逻辑障碍,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克服上述问题。但其与学生前导课程《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紧密的内部联系,这就为比较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西方审计》的课程教学中,能够克服上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颉爱民.比较教学法浅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73-74.

[2] 陆晓萍.对财务会计学比较教学法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6(27):49-50.

[3] 陆晓萍.比较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94-95.

[4] 傅晶.新准则下财务会计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等职业教育,2008(26):46-48.

[5] 里查德·E.弗拉赫扬.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教育委员会[J].会计研究,1997(9):20-22.

[6] 陈梅花.知识经济时代与现行审计[J].审计研究,1999(5):5.

[7] 叶雪芳.关于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01(3):49-51.

[8] 何芹.案例教学法及其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7):126-129.

[9] 赵敏,张凤丽,李雅丽.模拟会计师事务所建设与审计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0):64-65.

[10] 朱志红,薛大维,任秀梅.体验性教学模式在审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6):61.

[11] 刘晓波.基于项目导向视角的审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9):53-55.

[12] 张文秀,许莉,和秀星.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实验教学改革设想[J].财会月刊,2010(9下旬):99-100.

审计专业相关知识重点范文12

摘要:审计专业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当前的审计教学存在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等问题。需要重新定位各层次审计教学的不同目标,重构高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 :高职;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重构

一、我国审计活动、审计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审计活动“源远流长”。具有“独立的经济监督”特征的“国家(政府)审计”审计起源于西周时期,二十世纪初、中期,又从国外借鉴、引入“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并存。“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等审计形式共存。

审计专业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自20 世纪80 年代初,随着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立、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的恢复、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各层次的审计教学的蓬勃发展,专业课程相继设置,审计类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财务审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审计案例及审计理论专题”等课程。会计类相关专业通常开设“审计学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案例”等课程。审计教学内容多有重叠、交叉。且不同层次审计教学课程体系几乎相同。

我国现行的审计教学,从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到职业教育的高职、中职各层次均有开设。但开设课程与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由于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趋同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人才的需要。

从社会的审计实际工作角度看,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能力的人员。高职审计教学基本目标,是由审计工作需要及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决定的。教学目标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掌握一定的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能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初级审计工作或助理审计工作的人员”。教学内容应定位于“审计基础知识”与“企业财务审计实务知识”与“审计实训技能”等部分,不宜再过多过宽。可开设,“审计基础”、“财务审计实务”、“审计实务”等课程。

“审计基础”应包括:“认知审计种类、理解审计基础理论、熟悉审计基本方法及工作流程”等教学内容。“财务审计实务”应包括“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为载体,主要的操作程序、操作内容、操作方法及常见错避问题分析处理”等教学内容。“审计实训”应包括“实务训练,即以财务审计实务为主要内容的仿真性模拟训练,全过程的实务作业,达到熟悉、掌握必备的审计实务技能的目的”。

各层次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加之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使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

二、重构审计课程体系及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一)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重新定位审计教学目标

由于我国现阶段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并存。“政府审计”、“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共存。因而,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审计”侧重于“查错纠弊”,“民间审计”侧重于“经济监督与经济鉴证”,“内部审计”侧重于“改善经营管理”。他们对审计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能力”与“知识”方面的要求。

“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对会计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的要求表述为:①辨认目标、问题与机会的能力。②识别、汇总、计量、总结、分析、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与机会有用的财务审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③应用数据、作出判断、估计风险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审计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审计专业教学,向社会提供具有审计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人才。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审计教学目标可定位于培养具有“全面的审查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流畅的表达沟通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审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应包括“法律法规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审计实务知识;应用写作知识”,除一般的职业能力与知识要求外,不同层次的审计教学目标应有所侧重、有所区别。硕士研究生应培养审计理论及审计实务的研究型人才。教学内容除审计基础、审计实务外,应侧重于审计理论专题。本科应培养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中、高级审计实务。高职应培养审计初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初级审计实务技能与知识。

(二)根据审计教学目标,重构审计课程体系及审计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审计教学内容体系应以《财务审计实务》内容的构建为中心,向《审计基础》追溯和向《审计实训》延伸。《财务审计实务》内容应包括①初步审计活动:包括“认知审计流程、了解委托人的基本情况、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风险及评估、制审计计划”等。②业务循环审计: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费用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等。③审计业务完成阶段工作:包括“审计报告编制前的工作、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编制试算平衡表、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进行总体性复合、审计总结、确定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评价审计结果、发表审计意见”等。

《审计基础》课程为“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基础知识、方法。内容包括:①审计概述:具体包含“审计的定义、审计的必要性;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审计的职能、作用、特征;审计对象;政府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及其条件;审计职业道德的涵义、职业道德规范”等。②审计目标与审计流程:具体包含“我国会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会计报表审计的具体目标、会计报表认定;审计的基本分类;审计流程、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评估、审计计划编制、审计各阶段的工作项目”等。③审计方法与审计抽样:具体包含“审计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区别、顺查法与逆查法、错账查找的方法、审计技术方法及运用技巧。审计抽样的涵义及种类;样本的设计与选取;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重估抽样风险,形成审计结论”等。④审计准则与审计依据:具体包含“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独立审计的过程;审计依据的特点、种类”等。⑤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具体包含“审计证据的定义、作用、种类、特点,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种类、格式及编制”等。⑥审计报告与管理建议书:具体包含“审计报告的编制、管理建议书的编制”等。

《审计实训》按《财务审计实务》的体系安排具体的实训内容。

参考文献:

[1]张贵平.审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与体系构架研究[J].中国审计网,2013/4/30.

[2]付晓,姚晓刚.高职审计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商业会计,2012,2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