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三语文新课标

高三语文新课标

时间:2023-08-21 17:23:38

高三语文新课标

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1

紧张的高三复习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也渐趋尾声,在这一年紧张充实的工作中,对于刚带高三的我来说,收获很多,现整理如下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面向全体,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实现“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师生人际关系的功能,确定正确的师生关系现。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教师怎样处理师生的人际关系呢?一是加强师生的交往;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坚持师生的民主平等;三是关心爱护学生,热心地帮助学生;四是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寄于美好的期望和信赖;五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好的语文课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更能让他们得到语文艺术的享受,激发出他们对学习语文的无限兴趣,推动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在学生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变苦事为乐事。总结评比让学生享受成果之乐。高中生好胜心强,利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嫩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不仅有利于止呕是的传授、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课堂进行一些小竞赛,如查字典比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写字比赛、成语接龙等,及时总结评比,让学生获得成果乐趣.

叶老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陶治情操。因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语文学习小组的形式把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带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如浏览、游戏、、采访等,是他们的大大的丰富了,同时也能以点带面,促使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三、研究考纲,制定科学完备的高考备考复习计划

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从学期开始就制定了一套详细、周密、科学的备考复习计划,将整个复习过程细化,模块化责任到人。在一轮复习之初,我们再次认真地研读《课程标准》,明确高考备考的大方向。在复习进程中,我们不断钻研《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准确把握有关高考信息。高三一年里,我们备课组制定了“一轮复习计划”完成了高考考点的系统复习、“二轮复习计划”针对考点中的中难点进行突破性复习和训练,还有“百日冲刺计划”结合考点做强化训练。每一轮计划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时间安排和内容编排,这份计划我们人手一份,复习时就有了统一的尺度和标准。

四、注重知识积累,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迁移与转化

我们这个备课组从高一的时候就开始抓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高一刚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做活页笔记,每天积累一定数量的字音、字形、成语、名人语段、写作素材等。我们给学生编印《经典诵读》(即好文选编),帮助学生选择经典的好文章来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章。我们将必修五本课本和选修课本中要背诵默写的名篇名句制作成课件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中播放练习以加深记忆。专项复习阶段,我们要求学生要把高考考纲规定的各方面知识进行全面积累。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将知识梳理归类。进行完一个考点的复习,就要及时地将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做到针对每种题型都储存相应的知识仓库。这样,学生基础得到强化和提升,逐步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运用;复习计划的有序进行给学生消化吸收留出了足够的时间,保证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转化。

五、集体备课,团结协作,发挥团队优势

进入高三,一批多年带高三,经验丰富的老师的加入壮大了我们的力量,让我们信心倍增。我们延续了从高一就保持的集体备课好的做法,我们从必修教材到选修课程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进度、学内容、学案。高三一年,我们延续了高一高二时的好的做法,扎扎实实地开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团结一心。在年级组“老师下题海,学生驾轻舟”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各位老师都提前认真完成要留给学生的每一次习题,并针对习题中的难题和易错题就行讨论,每次习题布置下去后都会积极认真的去做学情分析以便做到试题讲评时有针对性。在每次周考循环考后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考卷分析,找出失分原因。在试卷讲评时做好学法指导和强化训练,及时补缺。

六、精选题目,注重解题方法指导,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二轮复习时,我们把以前学案上学生做得不好的题目拿出来再训练,进行不断的巩固练习。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注重解题方法指导。简练实用,易于记忆和操作。如文言文翻译:两定法;诗歌鉴赏:读懂、悟深、说清等等。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注意答题心理指导。文言文“硬读”法,阅读心理调适等等。

另外注意处理好讲和练、质和量的关系。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宁可讲得精、练得少,决不贪大求全。专题复习,向纵深和细致上下工夫。解答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有研究意识,洞察命题意图,全面深入地组织答案。注重学情反馈。深入调查学生呼声,及时调整复习策略,突出针对性,对复习中暴露的共性问题,集中突破。

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新亮点;实践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48-02 新课标较旧课标而言有以下一些亮点。

一、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旧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明显,这是强调语文课程的交际功能和文化功能。可是,这样的表述并没有把握住语文课程的特质,而且有些模糊不清。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理解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更科学、更准确、更有利于指明课程目标。

二、突出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

就这点而言,旧课标并没有明确提出。新课标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新内容。很明显,新课标意在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重要性,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这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同仁的极大关注。

四、突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精髓。增加了语文课程的思想性,绝不意味着弱化了语文课程的“语文性”学科特征,更不能把语文课程等同思想品德课程。

五、突出“三维目标”设计理念

虽然旧课标也谈到“三维目标”,但没有像新课标这样,把此设计理论放到最前边并加以强调。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并强调,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同时,新课标着重指出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点,我们语文教育同仁要牢牢记住。

六、学段目标要求更加具体

前几年,本人对旧课标也做过些解读。总觉得课标的可操作性较小。这次认真解读新课标后,感觉就不一样了。新课标明确了各学段部分课程目标,不仅内容具体而且极具指导价值。以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为例:课标明确了写字姿势、书写习惯要求;明确背诵和诵读的要求;明确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随文学习;明确了作文修改的教学方法――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等。认真研读这些具体的学段目标将会使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广大语文教育同仁应予以重视。

七、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与评价

新课标明确了各学段识字、写字的要求,相当具体。有利于指导语文教师的教学。例如:对低年级“会认”与“会写”的字量提出具体要求;对各学段的识字评价提出具体建议。

新课标强调,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指出,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把写字练字的重要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课标明确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贯彻这一目标要求,有利于纠正我们部分第四学段语文教师对识字、写字教学的错误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关于阅读教学与评价

新课标明确了各学段的精读评价要求,这是新课标的又一大亮点。如第四学段精读评价侧重勘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这样具体的评价建议,在过去的课标中是从未明确提过的。要请广大语文教育同仁给予重点关注。包括对文学作品阅读也是如此。

新课标明确了各学段阅读教学与评价的要求。例如:第四学段文学作品阅读与评价的要求是提高和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学生自己的体验,借此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九、关于写作教学与评价

新课标关于写作教学方面有以下亮点:明确反对写作抄袭行为;加强平时的练笔,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把就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拟题”修改为“提倡学生自主选题”;重视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重视作为书写,把作文书写也当作练字过程。

新课标明确了各学段写作评价的要求。例如对第四学段要求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十、关于口语交际教学与评价

新课标着重强调,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交际情境中进行。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了各学段口语交际评价的要求。例如:对第四学段的要求是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突出考察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十一、关于综合性学习教学与评价

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教学的重要意义。这是旧课标所未阐述过的,是新课标的又一大亮点。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关于这一点,也请各位同仁给予关注。

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评价也做了明确地分段表述。例如:对第四学段的要求是考察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

十二、关于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与评价

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3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题,搜索出2012年至2014年10月共652篇文献。本文中,重点对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的文章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归纳出目前关于《语文新课标》研究的重点与不足,为下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持,推进语文学科的建设。

一、搜索结果分析

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语文新课标》研究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集中在2012年和2013年,2014年陡然下滑。如此短暂的三年,研究文献竟有552篇之多,涉及期刊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会议论文。2014年的研究降温也暗示出《语文新课标》研究告一段落,对此前的文献进行整理也显得尤为必要。

对文献主题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整体解读的文章数量最高,其次是比较研究,学习体会占很大一部分。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文献研究也有一定数量。

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作者不到百分之十,同时,这小部分一线教师的写作内容多偏向于学习心得体会等主观体会类,比如陈宝铝《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浅见》(2013年)。

二、《语文新课标》研究的角度

(一)比较研究

1.与2001年版《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

从时间横向上看,《语文新课标》批判继承《语文课标实验稿》(2001年)的内容与改革思路,在众多二者的对比研究文献中,较为系统全面的是扬州大学马琳的硕士论文《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2013年),该论文从两版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课程标准内容比较部分包括前言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基本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全部范畴,文章最后还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思考并提供相应建议。

2.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进行对比

通过统计发现与我国进行比较研究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等。在这些国家中,将美国作为比较对象的频率较高。其中硕士论文如湖南师范大学杨益斌《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2012年),期刊文献有曾素林、郭元祥二人共同撰写的《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他们通过两国课程标准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比较得出我国的课程标准在体现教育公平、课程目标设置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三条完善途径:“重视相关研究结论和研究证据的支持,提高课程标准的实证性;着力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可评估性;加强学科联系和渗透,重视跨学科学习语文。”[1]

(二)整体视角

从整体视角对《语文新课标》进行研究,展示新课标全貌。在这类研究文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负责人巢宗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下)》,他从与《语文课标实验稿》的继承关系、修订背景与内容、待探索的问题四个方面向读者全方位展示《语文新课标》,最后高屋建瓴指出本次修订重点解决五个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力求解决语文教学中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突出问题。”[2]与此同时,戴正兴根据《语文新课标》的主要特征及其突出亮点进行了简要评述,得出了六大特征和六大亮点,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充分凸显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体现了开放、务实、创新精神”[3]。再者,屠锦红在《语文新课标》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进行展望,从语文课程的取向、内容、实施、资源、评价五方面勾勒出我国未来语文教育的美丽愿景:“学科本位与人本位和谐融合;知识与实践统筹兼顾;‘坚守’与革新辩证统一;‘小语文’与‘大语文’互构共生;工具性与教育性共同关注。”[4]

(三)局部探讨

对《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中也不乏从局部细节的视角,或是表述与增删条目的变化,或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现将大家探讨较多的主题综述如下:

1.课程性质的表述

《语文课标实验稿》对语文课程性质有多处文字都作了说明: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这些表达还不够鲜明。面对如此现状,《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

王云峰高度褒扬新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核心任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凸显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

另外,徐金国也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自己的解读:“‘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生共进的关系,‘综合性与实践性’为我们指明了通向语文教育殿堂的正确有效的路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对语文课程核心任务更加明确的界定。”[6]总的来说,对于《语文课标实验稿》有关课程性质的描述得到多数人的赞可。

2.课程目标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课标实验稿》中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修正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基于课程标准指导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形成一致的教学内容。王荣生就如何达成此目标作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辨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类型: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第二,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属于’、‘达成’、‘相符’。第三,寻找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的策略:分解、解释、提炼、选择、开发。第四,关注领域之间目标的互通、学段之间的目标关联。”[7]

学段目标修订带来激烈探讨,最引人注目的是“识字与写字”。以第一学段为例:原《语文课标实验稿》中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现《语文新课标》修订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降低了识字与写字的难度。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施燕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她表明识字和认字数量的下调,“既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要求,也是提高书写质量的有力措施。教师还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通过学习规范书写,养成严谨而良好的人格风范,陶冶高尚情操,突出书法教育的美育作用”[8]。

3.教学建议

江玉安认为从“教学建议”中“具体建议”就能看出此次修订的特点,“修订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改过纠偏,求真求实’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正确对待本体目标与一般目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个人钻研与合作学习等关系上;强调一般目标,但不能淡化本体目标;重视学生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主导;强调合作学习,但不能代替个人钻研。”[9]

4.“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特征定位上的“语言文字运用”也是课标理论探索的重要突破。它在“导言”中出现四次,“课程性质”中提到一次,“课程设计思路”涉及两次,高频率地出现引起广泛关注。荣维东认为“语言文字运用”提出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语文学科课程的本体探寻,是语文课程定位的确证,是语文课程的语言学基础及范式转型,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清晰地将语文定位为‘语言文字运用’,无疑给飘飞不定的语文课程一根缆绳、一个锚杆或定海针”[10]。此外,曹明海通过教学观独特的视角阐释自己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把握汉语言文字构成的形象、含蓄性特征,要用感受去拥抱汉语的精神。把握语言文字和文化融合的同构性特征,要用民族文化去哺育心灵。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重视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文化特性,从语言文字构成的本体特征出发挖掘其文化特性,结合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性来改革我们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11]

5.“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新课标》中的新词,源自国际PISA(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三个测量指标之一:文本结构,其中文本结构又包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连续性文本类型,而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比较薄弱,特此在《语文新课标》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张年东和荣维东把它的内涵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其中的‘图’指为了更详细、更直观、更形象地说明文本信息的一切图画、图形、数字、视频、列表等;另一类则是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某一主题,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的信息组合。”[12]关于它的重要性,李欢说:“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非连续性文本在期刊、报纸、街道、网络等随处可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已经成为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正是要求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指向‘为生存准备’的时代诉求[13]。”

(四)解答说明式

除了以学术论文形式展现《语文新课标》的研究外,还有另一种“答记者问式”呈现研究者对《语文新课标》的解答。例如2012年《人民教育》记者对巢宗祺的访谈:《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还有2013年《中国教师》杂志社对郑国民的专访:《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专访》。同样相近形式还有雷实在《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几点说明》中,从修订依据、修订内容以及课标理念等方面的“自问自答”。

(五)指出不足

在对《语文新课标》大加称赞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对新事物冷静思考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完善课程标准的修订,促进语文课程改革。

倪文锦批判性指出《语文新课标》对课程的定性不够严密科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表达“混淆了母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区别,混淆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学得’与社会的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这一定义只关注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面,而缺少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一面。”[14]无独有偶,徐林祥也发现《语文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与内容表述仍不够准确,“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的时间,反映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标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缺失,表明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仍有待进步完善”[15]。

三、总结与启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自2011年12月《语文新课标》印发以来,教育界随即引发了一场为期两年的探讨高潮,2014年此热潮骤然冷却。在2012年和2013年“黄金探讨期”中,涉及的内容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各个方面,有宏观的整体分析,或微观的局部探讨,大到理论背景,小至只字改变,全文两百多处修订几乎被详尽分析。讨论的结果无疑对一线的教师起了很大的指引作用,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得以进一步开展。

不过,仔细分析关于《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发现,讨论的内容多是个人看法,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形成学术上的争鸣,因此有很多观点只能在这场讨论中昙花一现,也正因为“自说自话”的原因导致热潮过去得如此之迅速。

其次,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不难发现,针对《语文新课标》具体如何修正、数据的求证、调查的展开、课标的撰写等操作层面的说明内容太少,即使有也是用“大量求证”“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如此概述性词语一带而过,例如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数量改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笔者不禁要问这1600和800的数据通过何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是否科学,还是随意为之?希望在下一轮课程标准修订时能向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说明清楚,提升课标的信服力。

再次,《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大都是高校教师或科研机构人员,中小学教师比例过低,从侧面反映出《语文新课标》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像在理论层面一样得到高度关注,这也是今后课标修订的重要工作:如何让更多使用课程标准的中小学教师们广泛参与进来而不是撰写者们的“独角戏”?

第四,常说实施课程标准,既有实施便有评价,《语文新课标》已经实施两年了,而对于实施现状的评价文献寥寥无几。好比一门仅有教学却没有评价的课,这不是完整的课程形态。因此,制定《语文新课标》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也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按照“十年一改”的惯例,《语文新课标》的发行已有三年,现正是检测课标实施的第一黄金阶段,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应和一线教师们密切联合起来,用事实依据论证课标修订带来的成果,发现新问题,掀起新的探讨热潮,为下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实践与理论支撑。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贵州省2013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

注释:

[1]曾素林,郭元祥.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1):43—45.

[2]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下)[J].课程·教材·教法,2012,(4):37—41.

[3]戴正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开启语文课程改革新征程[J].辽宁教育,2012,(3):5—7.

[4]屠锦红.语文教育的愿景:勾勒与阐释——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2013,(4):53—57.

[5]王云峰.略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J].中学语文教学,2012,(4):4—8.

[6]徐金国.为语文课程正名——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11—13.

[7]王荣生.语文课程目标:转化与具体化[J].中小学管理,2012,(4):13—15.

[8]施燕红.加强写字教学 重拾汉字之美——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字教学的解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4):9—11.

[9]江玉安.改过纠偏 求真求实——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涉及的几个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22—25.

[10]荣维东.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定位的新亮点[J].语文学习,2013,(3):4—7.

[11]曹明海.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2,(5):8—11.

[12]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5):23—27.

[13]李欢.非连续性文本之于语文阅读教学:内涵、诉求、启示[J].课程教学研究,2013,(3):37—39.

[14]倪文锦.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4—28.

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57-02

语文是基础性课程,无论哪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中语文都必不可少。新课程改革是一次重要的教学改革过程,对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发展有促进作用。语文教学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进行创新研究。

一、从教学方向上进行创新研究

教学工作不能盲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学方向的研究。

第一,根据教学创新要求制定切实可行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创新教学。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准确定向教学活动。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制定符合新课改标准的教学目标,还要积极制定语文教学创新的目标,确保教学创新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第二,对于语文的有效性教学进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教学研究主要有两点,一是积极探索研究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二是积极探索研究能够预防和阻止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方法。 有效性缺失是一个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后仍需要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创新研究。 第三,对于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同样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形式的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研究。

二、从语文教学环境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后社会环境和整个教学体统中的环境等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改变,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对语文教学效果起直接影响的“内部环境”也需要改变才能保持环境上的统一。

语文教学环境方面的创新研究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的教学环境才能符合新课改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符合科学教学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此外,在众多教育学研究中也明确表示,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想象力丰富,创造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也比较高。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创造一个科学管理、秩序井然的课堂教学环境。根据创新教学环境管理要求课堂教学时间的优化方式有:(1)将学生的教学学习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有机结合。(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均匀分配不同教学计划所需要的时间,保证每一步教学时间充沛的同时又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3)教授采用高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在课堂实用时间中的学习效率,并根据新课改要求给学生安排自主学习时间。

第三,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学习气氛是语文教学环境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从情感上、心理上对学生产生影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有三点。第一点是帮助学生和教师进入新课改后的教学角色,适应创新教学形式,平稳渡过过渡期。第二点是让学生受到带动影响,积极参与创新教学的实践活动之中,验证创新教学的有效性。第三点,使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创新具备积极向上的特性。

三、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创新研究

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是教学的基础,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创新都需要围绕教学内容来进行。

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语文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围绕教学内容改变而进行的创新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围绕新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改革所进行教学创新研究主要有:新教材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应用的研究;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语文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研究;新教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和思想的研究。第二,对新课改后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创新研究。阅读教学的创新研究包括:对新课改后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对新课改后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方式;对新课改后阅读教学活动安排方式的研究。第三,对新课改后语文作文教学进行创新研究。作为教学的创新研究是对新课改后教学方式的创新,要求能够适应新课改后的作文教学任务,使学生作文水平符合新课改要求。 第四,对新课改后语文活动教学进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对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发和活动教学应用方式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如何在语文活动中融入创新教学理念和创新意识”的研究。

四、对高效教学策略进行创新研究

有关语文教学的任何创新研究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对高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在新课改环境下,语文高效教学策略研究也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新课改后在教学策略创新上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方式和技巧的创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一开始便对语文教学内容感兴趣,那么他们在心理上就会倾向于语文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表现的更加积极和认真。

第二,新课改后在教学策略创新上要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增加学生体验内容。任何形式的教学宣讲和理论灌输都比不上亲身体验的感触深刻,记忆清晰,在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多用体验和感悟式的教学策略。如此,可以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也感同身受,记忆深刻。

第三,新课改后在教学策略创新上要注重对情感教学的运用。一方面是通过引导学生感情变化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产生信任感。这一方式往往需要有信息技术的配合,可以多媒体技术等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刺激学生的好胜心、自信心等情感来促进学生学习。这一教学策略大多结合了教师的鼓励、批评和身边同学的带头示范等形式。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语文教学者要对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语文教学进行创新研究就必须把有关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一番创新研究。如此,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符合新课改环境,适合对新课改后的学生进行教学。

参考资料:

[1]王小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例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

[2]俞新光,新课改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探究[J]. 新课程学习(中), 2011(10).

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5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不仅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更是课程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基地。一直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深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影响,人们将课堂教学定格在教师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之内,却严重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导致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无效现象。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也逐渐受到多方的关注,虽然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有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教研活动,但是在这些教研活动的背后仍然存在大量的无效和低效课堂教学现象,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整合策略

教学目标,实质上是教师通过组织和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期待教学结果能够朝着其预期的方向发展变化,这种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和学生学习情况改善的预期就是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能够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可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有效性。

1.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取代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书本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现象,即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针对全体学生,构建科学而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上到《陈情表》课文时,教师可以这么设定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文章对祖孙之情的描写,感受“孝”这一传统美德,以此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其次,教师应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技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树立整篇文章,并对文中重点词语进行积累和总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制定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还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基本知识过程中充分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一堂高效课堂。

2.整合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三维目标”被广大教师熟悉和应用起来,所谓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教师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出合理而科学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苏武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如下:

首先,设定“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该目标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辅助和引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阅读传纪文言文的能力;其次,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目标可以由两步完成:第一步,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在逐渐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强化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第二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让学生们相互探索历史传记的历史学价值;最后,是设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主要在于让学生感受和体会苏轼的忠义形象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设定,以此保证“三维目标”内在的统一性,与此同时,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整合“三维目标”时,还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进行适当调整。

二、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内容取舍策略

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重点都是怎么教的问题,却忽略高中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课程,在教学中都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只有认识到教学内容是什么,才能进一步思考怎么教,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必须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1.整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应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而不是纯粹教教材,而要想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叫“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进行有效整合。

首先,教师应熟悉和掌握教材内容,试着站在自己教学的角度与教材编者进行对话,充分感受教材中体现出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将自己的观念与教材内容融合,将编者的意愿表达出来;其次,教师应能够带领学生对教材文本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内容,然后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与教材对话过程中感受和理解教材编译的意图;最后,教师应灵活应用教材,将固定的教材文本用活,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参照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优质教材,并结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以教材为载体,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促使教材作用的不断扩大。

2.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讲解课文时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首先是解词,再由词到句,然后由句到段,最后是由段到篇。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忽视对课文总体的把握力度,反而将精力都置于字、词、段的解析中,这就使学生和老师走进了阅读误区,忽视对文章总体的认识,那么,优美的文章设置在教材中就显得毫无意义。除此之外,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量较大,而课时相对较少,这就产生了课时少和教材容量大的矛盾。为了彻底摆脱传统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解决教材内容与课时矛盾的问题,则应该注重教材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当然,重视整体,不能忽视了部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仍然是教学的重点,认字识词是其根本之所在,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而随着对文本内容的逐步理解,就应不断侧重篇的教学,当学生熟悉和掌握类似文章的阅读和学习方法时,则教师可以将类似文章进行整合教学,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学习技巧和规律。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界的热点。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重要课程,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责无旁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改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探索和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彻底改变高中语文教学无效和低效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综合有效教学观之下的有效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09).

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6

关键词:三维;目标;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41-01

一、先要理清三维之间的关系,再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学中先理清三维的关系。三维目标是出自教学的不同角度、同时存在于教学中的。它们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交叉关系,而是一体三维的。所以,在教学目标中不要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以高一课文《胡同文化》为例,要“认识和理解北京胡同文化”这一要求究竟属于哪一目标维度?北京胡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范畴,可以把它归为第三维度目标;北京胡同文化是本文的内容,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属于基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可以把它归为第一维度。但是,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高中学生早已基本掌握理解通俗文章内容的能力。本文语言平实,学生基本可以通过自读理解课文内容。于是,“认识和理解北京胡同文化”这一要求不应该被列为第一维目标,可以被列为第三维目标。

二、确定三维目标。

除要与《课程标准》及《大纲》一致外,还要与高考相结合,更要与教参、单元提示及课后练习相结合。实现韩立福博士所说的“高考日常化”、“高考课堂化”。仔细分析一下,其实高考、教参与单元提示及课后练习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绝对不能忽视它们的指导作用。如在《咬文嚼字》三维目标的确定中,结合以上四个方面,把“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这一点与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密切相关),“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与单元要求一致),把“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作为知识能力目标。再如在《近体诗六首》学习目标的确定中,把“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作为知识能力目标(这一点与高考中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相关又与单元要点中探究意境、把握景与情相关)。所以,只有与研究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以及高考资料,才会整合出优化的三维目标。

三、确定三维目标,一定要注重课文内容。

要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也要从学生的实情出发,以教给学生方法为目的,切忌模式化或程式化。可以是三个、也可以是四个,绝不可机械的求全,也不可随意舍弃目标,一定要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研究教材、整合课程、优化内容,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首先,所谓“注重内容”重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阅读课文,其本质就是理解内容,新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多读几遍课文,只有自己在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课文的内容后,才能理清教学思路、弄清楚本次教学让学生“学会什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积极地参与到集体备课中,从而确定出优化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其次,要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的可能性,哪些知识学生能够理解,哪些知识可能不是难点,但对于某些学生可能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要考虑采取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全班学生化解教学难点,且能使学生大多容易接受。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地增加或删除相关内容,制订出可行的学习目标。如在确定《泪珠与珍珠》的学习目标时,考虑到本课的主旨难以理解,就连教师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况且学生又少不更事,缺乏感恩之心,更是对其主旨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应把“感受泪珠中蕴涵的真、善、美,懂得要爱和感恩这个世界”和“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作为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样,在让学生对本课有了较为明确的理解的同时,对本课主旨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实践证明,解决的关键要以解决学生问题为突破口,抓住主要矛盾,其它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7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年课改,教师收获多,困惑也多。语文究竟是什么?怎么教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个本质问题,语文教学改革很难深入下去。

“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语文素养”作了这样的解释:“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素养的指标那么多,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教师茫然、纠结。于是语文课堂出现了教学目标模糊、零散、泛化,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这节课应该教什么;课堂教学花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课文内容,挖来挖去,拔高了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了人文教化功能,一不小心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造成了语文教学本质任务的旁落。

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任务认识不清,导致语文课时常走样,造成语文课堂高耗低效,也引来了社会众多人士对语文的非议。

“新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任务作出了清晰的阐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在这几段话中,三次提及了“语言文字运用”,细细品味这几段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

什么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新版课标”解释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形成言语智慧,这是语文教学必须留住的根,是每节语文课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新版课标”给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可以减少语文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语文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就语文教学的本质来看,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根本目标,而这一目标必须经过不断的语文实践才能实现。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利用课文这一载体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让语文的工具性落地生花,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情感的熏陶,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其次,语文教学内容要整合。语文教学的真正内容是隐含在课文中的“言语形式”。如何挖掘课文中的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二度开发。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教材内容,课文仅仅是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媒介,是一个例子,教师应该以“例”教学法,以“例”练能力。教学必须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身,从文本解读型向语言文字运用型转身,从课文内容的分析向学习策略的指导转身,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最后,教学的方法要优化。要把教师的舞台变成学生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培植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和智慧。

二、识字写字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汉字承载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神符号,更有民族审美意识和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学好汉字,写好汉字,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年轻一代越来越不会写汉字了。错别字频现、字迹潦草、不规范已成为普遍现象。国人写汉字的能力在降低是不争的事实。

基于学好汉字和写好汉字的重要性,“新版课标”把识字写字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新版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有三个明显的变化:

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8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三维度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通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没有“过程和方法”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难以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倘若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语文教学仍会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依然是人文性的缺失。由此可见三个维度目标虽各具内涵,但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重复叠加,要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细化分解,合理组合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方向,对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归宿。而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而它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学目标是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的,这是一种新理念的体现。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入教学目标并放在突出的地位,这是过去教学大纲从来没有的。这既可以说是对过去语文教学弊端反思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然而,在深入课堂之后,就明显感觉到,在具体的新课标新教材实施中,对三维目标的表述却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如教学《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首先要理出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正确理解“中断”“潋滟”“空蒙”等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能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2)过程和方法——有感情朗读古诗,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为此对《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从而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二、教学流程设计:多维推进,板块聚合

相对“知识和能力”目标来说,“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隐性的,是不可量化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落实时显得难以把握。“三维目标不是三个板块,而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事实也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何将消极变成积极,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可能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自己的习惯。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了以下的教学:第一板块,一读课文,自学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第二板块,二读课文,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到小兴安岭去的季节,把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第三板块,三读课文,写几句小兴安岭的旅游宣传广告语。在读、说、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喜爱小兴安岭、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语文练习设计:减少单一,加强综合

长期以来,语文练习设计上比较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形式单一,机械重复,整齐划一,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忽略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练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新课程下的练习题设计一定要注意: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过程和方法的展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设计时可以侧重于某个维度来设计,也可以综合两个或三个维度来设计。打破传统题型的约束,不拘泥于形式,在语文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坚持语文课程理念,整合三维目标,有效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多元化是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达成和谐统一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西马小学)

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9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设立 实现

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设立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设立和实现目标就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

如何达到目标,则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初中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可以用三个问题来概括: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一般可以表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学习检测三大块。进行语文教学,一般是将目标设定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上。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所预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语文教学方向的确定,关系到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的选择。确定好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备好一堂语文课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时要设定好以下目标:结合当前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理念,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应该与时俱进,一个语文老师所设定和实现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我们的目标:1.应结合课文的特点进行人文教育;2.应精讲多练,发展学生的语言;3.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4.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进行语文学习;5.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习惯;6.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等,可以创造并总结出自己独具风格的经验。这些风格和经验都得益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正确设立。我们应把握住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牢牢地把语文教学的目标铆定在母语学习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目标便是行之有效的,并且是经过长期的工作便可以实现的。

一、把语文课的目标定位在语文学习上

语文学科是学习母语的课程,这是毫无疑义的。语文课的一大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学习母语,如果学生仅仅获得课文内容,没有获得课文语言,则怎么称得上是语文课?一节有真实意义的语文课,应该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教学目标紧紧锁定在语文学习上,我们在课堂提出的问题、设计的练习,是本着学习语文的角度设计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应该是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应指导、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受到人文教育。如果脱离语言文字学习,单纯从课文的情节内容出发进行人文教育,那么虽然可以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但会造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旁落。这样,就会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或是常识课。现在对语文教学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一般理解为并列关系,而一节有着人文教育目标的语文课,在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更多地表现出包容关系。其人文教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和语文教学始终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样的语文课,其中饱含人文教育,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中心思想,同学们才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主要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要充分发挥教材潜在的可以促使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应该在词句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而不是脱离课文语言学习专门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智力。

教学《曹刿论战》时,提问:同学们认为曹刿论战是不是显示出了曹刿的深谋远虑,那么是不是鲁庄公在整个长勺之战当中根本没起到任何作用呢?如果你认为他是有作用的,那么他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你从文章当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这一组问题的教学设计中,包含对实际生活的判断和认识,是一种思维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曹刿这个人物形象,认识鲁庄公的性格和作用,以及鲁庄公处理事务的方法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这三个问题互相包容,互为联系。就初中三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认识人物之间的联系,把握文章的意思,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人物形象的联系对我们认识事物都是有帮助的。从实际效果看,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然后联系前后文进行推理判断,对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都是很有利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

回顾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我的看法如下: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练”。只有多练,学生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但是多练不是指单纯地增加练的数量,而是要讲究质量。练,不应限于书面练习,要有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练习。要把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讲有练,讲讲练练,既教授学生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完整概括,完全符合学习语文的特点和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课不仅要有“读”的实践,更要有“动口说”和“动笔写”的实践。21世纪,我们更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留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语言实践。

比如学生利用学过的词语,挑选其中精彩的词语并搜索自己的词库,进行片段作文的书面练习:学生各自写。写后,师生一起评议几个学生的作业。学生自己修改。这样的练习设计,从读到说后动笔,写后有评议,评议以后又安排自己修改。环环相连,安排合情合理。在课堂中学生人人都有动口和动笔实践的机会。这个练习不仅是在运用语言,更重要的是在提倡和培养学生的意识,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地搜寻自己语言仓库里积累的材料加以运用。有了这样一种意识,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积累、运用,语言能力就会突飞猛进。

五、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10

2.浅议如何培养农村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技能李少珍

3.浅谈怎样上好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舒元榜

4.如何灵活、创造性地处理高中英语教材张德山

5.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吴逊

6.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及方法李玉芳

7.巧设语境,提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蔡永通

8.优化英语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英语教学欧美姣

9.浅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杜全国

10.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之全攻略李姝娟

11.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法探析索玉婷

12.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吴亚萍

13.浅谈"七选五阅读填空题"解题策略王丽辉

14.高三英语临界生——想要"补"你不容易徐晔华,孙冠东

15.高三英语语法复习新探梅梅

16.分析现状细化指导全面提高——高三英语教学反思马五中

17.英语完形填空解题技巧张丽艳

18.如何提高我县农村学生的英语水平刘平湖

19.英汉语言差异与学生书面表达错误探析李小莉

20.阅读,一定要做好"略读"和"跳读"陈红侠

21.简析"结构"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作用及运用焦全

22.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能力罗自强

23.高一教学过程中初高中英语的衔接王正兰

1."练评讲"教学法之教与学的珠联璧合唐慧莲

2.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英语新教材杨天喜

3.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之我见冉诗勇

4.浅谈课文篇章的整体教学刘大德

5.浅谈高中英语有效试卷评讲课堂的构建徐国新

6.探讨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张旭

7.依据新课程理念,有效转化学困生潘国平

8.高中英语课堂创新的思考与尝试张兵

9.新课标理念下的外语教学和文化导入经闽

10.培养课外阅读习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甘桂玉

11.新课改下英语作业的再反思孔雁虹

12.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在实施《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点滴体会宣国言

13.体现《课标》理念、浓于时代气息——2010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解析徐才头

14.浅谈如何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朱美红

15.新课标下高三英语阅读理解中议论文备考之我见孙红艳

16.透析高考题型明确备考方略——谈高三英语总复习高加明

17.农村高中生英语学习现状及提高方法初探谭伍君

18.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吴振良

19.浅谈英语作文的批改刘再串

20.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林雄义

21.从皮格马利翁效应谈英语作业布置批改俞丽钦

22.浅谈英语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王梅

23.如何提高英语快速阅读的能力田海梅

24.加强课内外训练提高学生英语口语韦绿好

1.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交互式阅读模式及其教学实践高秦

2.充分利用英语教材,打造高效课堂陈琼,王佳斌

3.探究如何提高农村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尝试王涌泉

4.几点感悟——关于教师素质与教学策略的一些认识杨茂松

5.有关英语单元习题配备的探讨韩侠

6.中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刘茂琼

7.论学生语感的培养与形成石兴波

8.谈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刘艳玲

9.浅谈课改下的教师课堂行动韩先祥

10.研读高中英语新课标,实践英语教学新模式李文全

11.新课改下如何做好高中英语教学刘俊

12.在小组合作式学习中转化英语学困生钟海龙

13.正确理解英语新课标,有效指导新教材运用丁雪丽

14.运用正确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之尝试吴菲

15.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态度王琳娜

16.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付伶俐

17.如何让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王雪微hHTTp://

18.高中学生书面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周晓莉

19.浅谈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邱义忠

20.学生如何做好高考英语短文改错袁英

21.熟记短语,写"亮"作文罗巧云

22.依托高三英语教材,拓展阅读理解训练王朝军

23.解读完形填空迂回曲折选择答案王惠茹

24.在高中阶段矫治"聋哑英语"徐险峰

25.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于丽鸿

26.高中英语教学与德育完全结合之浅见史生萍

1.高中英语"支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关于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现状的调查报告何流,陈书元

3.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培养初探胡蓉

4.高中新课程英语教材的写作教学探究杨波

5.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探因白君

6.论如何改善后进生,提高课堂效率高赛银

7.英语词汇的教学策略浅谈王应平

8.高一英语教学探索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余潇

9.培养记忆策略提高词汇教学效率汤利平

10.浅论如何在高一进行英文写作训练朱海波

11.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王富民

12.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呼凌

13.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杨荣华

14."减负增效"从作业抓起——新教改下英语作业设计与评价探究张世建

15.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张定华

16.立足课堂,推进高中英语有效教学华占英

17.加强学法指导,进行"三化"复习——高考复习教学体会李志彪

18.湖北省高考英语"多项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及应对策略李俊三

19.浅谈书面表达与短文改错的一体化训练冉诗勇

20.了解学情优化策略提高成效林前钗

21.在英语信息化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赵敏

22.如何指导高中学生有效地进行英语学习张卫国

1.门头沟区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吕增宝,陈金兰

2.浅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石学红

3.浅析英语词汇教与学黄雪苹

4.探究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王东梅

5.试论英语语法情景教学邓继国

6.任务型阅读的解题策略及教学建议甘佳禾

7.发挥游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黄东玲

8.让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益徐亚萍

9.谈高中英语试卷讲评课代辉

10.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吴素琴

11.提高课堂教学策略之一——课堂活动设计李琴

12.浅谈民族地区普通中学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策略张宗慧

13.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冯宁迁

14.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农村职校英语教学反思唐有兴

15.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任守红

16.关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一点思考田宗传

17.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活动设计初探赵钰梅

18."两主双效"教法在英语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LivingwithDisease的教案分析罗永华

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11

关键词:新课程 人文道德 业务素养

一、人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前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传承优良文明,要为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石,必须具备内在的人文素养。

第一,语文教师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的文化底蕴深浅是人文素养高低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懂得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及文化精神。

第二,语文教师要有终极关爱精神。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大爱的人”,既要能理解宽容学生的错误行为,又要能赞赏激励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成长为有健全人格的人。

第三,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应当是独特而鲜明的,使得学生能够从中汲取成长的资源。用这种人格魅力,震撼感染学生。

第四,要有高贵的审美品位。

体现于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及一切教学活动中,所传达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力量,从而达到以美激智、以美冶情、以美育德、以美立人的目的。

第五,语文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悟精神。

二、道德素养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道德素养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决定并制约其它素养的存在和发展方向。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具备高尚的师德。有着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能够为了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着真挚高尚的情感素养,能够给予学生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有着贫富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概,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教师还有着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勇于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正义感。只有这样的教师队伍才可以真正肩负起为新世纪培育新人的重任;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服和尊重。才能真正把新课程的本质目标实现。

三、业务素养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保障

语文教师厚实的业务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具备语文专业知识。

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才可能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驾驭自如,灵活运用,实施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二是要具备语文专业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这四种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上达到一定水平,既能给学生指导,也能给学生示范。常规的“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一定要符合要求。

三是要具备教育与心理学等知识。

掌握扎实的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语文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另外还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与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新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多方面的爱好与才能,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多种语文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四、创新素养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灵魂

首先,要有较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

其次,语文教师还应具备开拓创造能力。

作为生命活动形式之一的教育活动,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主体意识的相互碰撞,教师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相互交流。也只有具备创新素养的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语文教学贯注着创造教育,语文教师要善于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相互交流并讨论各自的观点。

总之,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一定会最大化地开发学生潜能,为他们日后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师的创新素养是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新课程实施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新课标范文12

关键词:新国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52-02

为了促进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新版《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经过多轮修改即将正式出台。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人才培养历史悠久,俄语教学传统特色鲜明,自2012年底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经过专家论证、专题会议研讨、任课教师讨论、校内外专家评议等多个环节,系统性的设计,达到国家新版专业质量标准的要求,构建了包括俄语复合人才、俄语应用人才、俄语拔尖人才的多级俄语人才培养体系。

黑龙江大学俄语人才培养涉及俄语专业、翻译(俄语)专业、俄语专业(试验班2012)三套培养方案。每套方案中总学时不低于2811学时,毕业学分170学分,学制4年,修业年限3~8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类别及学分比例均为:通识必修课37学分,最低修读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1.8%;通识选修课15学分,最低修读学分占总学分比例8.8%;学科基础课57学分,最低修读学分占总学分比例33.5%;专业必修课32学分,最低修读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8.8%;专业选修课2分,最低修读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7.1%。

一、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

培养目标:基于“专业积淀厚,师资水平高,课程设置全,研究能力强,培养模式多”的专业特色,利用地缘资源优势,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俄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广阔国际视野、熟练掌握俄语综合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研究机构和学校从事与俄语相关的各类工作,符合国家对俄战略需要的精英型领先人才。

培养规格:本专业采用“全面培养,适当分流”的培养模式,学生应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以下的培养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扎实的俄语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与俄罗斯相关的社会、文化等各种国情知识,了解本学科理论与实践前沿及发展动态。

能力要求: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论文写作的能力,具备熟练的俄语听、说、读、写、译等言语能力,具有相应的第二外语使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要求: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和法律意识;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核心课程:俄语实践,俄语阅读,俄语视听说,俄语口语,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俄罗斯国情,俄语写作,经贸俄语,俄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现代俄语。

(二)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凝炼专业特色,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类型,确认人才培养模式,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对俄战略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规格方面加入对创新能力的要求,确立“爱国主义”作为俄语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调整培养方案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比例,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周数和内容,平衡通识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在保证专业必修课课时的同时,加大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覆盖面和学分比例,突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

设置教学模块和课程群,在高年级实现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分类培养人才。“俄语语言文学模块”“俄英双语模块”“俄罗斯学模块”三个方向性模块,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修读。根据英语零起点和高起点学生的不同,设有“第二外语高起点课程群”和“第二外语零起点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修读。

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保证人才的知识结构合理性。在必修课中设置“俄罗斯国情”(一下、二上)“俄罗斯文学史”(一下、二上)“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三下、四上)等传统课程,保证俄语专业知识结构的丰满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三)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国标的达成度

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新版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完全达到新国标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计等诸方面达到新国标标准。在人才培养方面,模块制的课程设置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培养俄语语言文学人才、俄罗斯通、英俄双语复合型人才,充分体现了新国标中“多元化俄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黑龙江大学翻译(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翻译(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

培养目标:基于“厚基础、重能力、强实践、高素质”的专业特色,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俄语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俄语言语技能、熟练掌握俄汉口笔译技巧,能在外事、外贸、经济、旅游等领域从事翻译工作的应用型高水平俄语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本专业采用“强化双语,突出实践”的培养模式,学生应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以下的培养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扎实的俄语基础知识和翻译理论知识,熟悉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文化等各种国情知识,了解本学科理论与实践前沿及发展动态。

能力要求: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论文写作的能力,具备俄汉口、笔译和交传、同传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第二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运用现代化手段记录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科学的思维能力。

素质要求: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和法律意识;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人文素养、现代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核心课程:俄语翻译实践,俄语听译基础,俄汉语法修辞,俄汉应用文写作,俄汉对照阅读,俄语专题阅读,现代汉语,俄罗斯国情,俄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俄汉笔译,汉俄口译,经贸翻译,当代俄罗斯。

(二)翻译(俄语)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黑龙江大学在我国首开本科俄语翻译专业,经过数轮专家论证和2届毕业生的培养经验,依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201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中充分体现俄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强化俄语实践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俄语人才;在保证俄语专业基本素养的基础上,加大翻译理论课和翻译实践课的比例,在基础阶段将翻译方法、翻译理念溶入专业基础课的多个课型当中;在课程体系中加大汉语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教学进程随时体现双语交替,同时提高两种语言的文学素养;高年级增加经贸俄语、旅游俄语等应用型课程,校内专家与翻译一线专家共同主讲,模拟翻译场景,同时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比重,建立稳定的国内外实习基地。

(三)翻译(俄语)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国家教学要求的达成度

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编写颁布《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对全国各类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对照此要求,黑龙江大学翻译(俄语)专业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达成度超过90%。与国家教学要求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语种差异,由于现有条件限制,国家教学要求以英语翻译专业为主要方向,未能将小语种、零起点的因素加入到教学要求中,语言个性、高校个性引起的与新国家教学要求的差异体现了翻译专业各语种的独特性,有利于不同高校利用各自的优势发展特色翻译专业。

三、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试验班)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俄语专业(试验班2012)人才培养方案介绍

培养目标:基于“扎实基础,强化实践”的专业特色,通过引进和协同国内以及俄罗斯的优质俄语教育资源、先进的大学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管理体制,培养德才兼备、综合能力强、善于思辨、追求卓越的专家型俄语战略人才。

培养规格:采用“一制三化,全程强化”的培养模式,学生应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以下的培养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扎实的俄语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与俄罗斯相关的社会、文化等各种国情知识,把握本学科理论与实践前沿及发展动态。

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科研论文撰写能力,具备熟练的俄语听、说、读、写、译等言语能力,具有优异的第二外语使用能力,具备高水平的母语运用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和法律意识;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核心课程:俄语实践,俄语强化口语,俄语快速阅读,俄罗斯文化基础,俄罗斯文学史,俄语写作,俄汉强化笔译,同声传译,英语口语训练,现代汉语。

(二)俄语专业(试验班)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自2012年起,黑龙江大学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俄语专业作为试点单位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经过多轮论证形成了培养方案,为全国俄语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路。俄语专业(试验班)人才培养方案是推行新国标的升级版,以新国标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同时突出以下特点。

明确人才培养类型为专家型俄语人才。在导师制的引领下实施研究型教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式学习习惯。

突出强化性教学。在听、说、读、写传统课程的基础上,突出强化教学,在授课深度和训练强度上加大比例,训练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多语言素养。加大汉语课程比例,同时全程强化英语,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延伸至硕博阶段,全面提高汉、英、俄三种语言的素养,实现三种语言思维的转换,改革通识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鉴于保障专业课时的丰满度,改革通识课程,尤其是公共通识课程的课时、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增加深度、提高效率,

提高课程的国际化水平。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从基础阶段至专业教育阶段引入国内外知名学者、知名教材,加入国际合作成素,引入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

对照新国标和国家翻译专业教学要求,黑龙江大学本着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原则,拟定了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平衡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通过设置模块和课程群保证学生学习个性,加大实习实训学分和比例,将创业教育理念引入本科教学进程。通过俄语、翻译(俄语)、俄语(试验班)三套培养方案的设计,实现立体化培养国家战略所需俄语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终稿)[S].2014.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