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硬笔书法研究

硬笔书法研究

时间:2023-06-18 10:45:42

硬笔书法研究

硬笔书法研究范文1

笔者多年从事基层的教育科研兼任区域书法进课堂指导管理工作,曾有意关注了100多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学前班书法(写字)教育教学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本文拟就“中小学书法进课堂”背景下的“书法”(主要是硬笔书写)状况及负面危害做些初步的梳理,同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书写与书法的现状

除了“书法进课堂”做得比较好的中小学,那些应付差事式的学校和没有行动起来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主要是完成各门功课作业)的纸质书写,大多用的是硬笔,学生书法素质有严重的缺陷。

1.对错误写字姿势的放任。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幼儿园、学前班的老师为迎合家长,对孩子进行超前教学,但对执笔方法等写字习惯不加重视,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错误的习惯。到了小学,大多数学生硬笔写字的姿势不正确,尽管老师一再提醒坐姿、写姿,并再三地让学生背诵《写字姿势歌》: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端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字写工整视力好……类似的“双姿”要求有很多,而学生一会儿就忘记了,扭着腰的、歪着头的、趴在桌子上的千姿百态,教师则一个个的摸头、扳肩、拍背、顶腰,示意学生写字时要注意“双姿”。即使这样,学生正确的姿势仍然坚持不了多久。

硬笔书写来自国外。国外特别是西方的孩子,发育早,写字少,多是拼音文字,绕圈圈多,线条单一,笔画简单。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硬逼。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同,孩子写字比较早,而且量大,写的是方块汉字,横平竖直等各种笔画的要求高,难度大,书写要下大力气。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校成了写作业的地方,小学从铅笔、圆珠笔写到钢笔,都是硬笔,到了中学为了拼升学率,重速度,写字成了“鬼画符”。特别是幼儿和小学生,年龄幼小,手上的小肌肉群未发育,硬笔书写时间又长,根本无力支撑,写写就没劲了,双姿就散了架,小肌肉群扭曲变形,出现写字姿势不正确的现象是不奇怪的。久而久之,学生写字的坏习惯就养成了,无论教师如何提醒乃至声嘶力竭的责骂也无济于事。

2.对身心的不良影响。写字是体力活,又是一种启智的活动,不恰当的书写很有可能对心智的激发造成不良后果。前面已经说到硬笔书写对儿童手的小肌肉群发育造成破坏使之变形,其实还远不止这些,学生眼睛近视低龄化、普遍化,脊柱扭曲,这和硬笔书写造成写字姿势的不正确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遇到做错作业、做错事,老师罚写作业,抄写生字词100遍1000遍,有学生一手拿着三支笔抄写一夜,这不仅是对身体健康的摧残,更是对心理健康的戕害,极有可能对老师生恨、对写字生恨、对学习生恨、对人生生恨。

而毛笔书写往往能有效地杜绝这样的恶果。毛笔书写需要正确的握笔姿势,无论是坐还是站,不需要老师反复提醒“一尺、一寸、一拳头”,写字或垫腕或悬腕,靠的是科学地运腕和指头的巧劲,不会伤到孩子的小肌肉群的发育,低年级甚至幼儿都可以练习。

3.对审美眼光的弱化。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书法(写字),虽然有求仕、显名等的实用目的,但是,他们更重视书法本身的文化内涵,把它当作修身养性的重要路径。而如今,幼儿硬笔的书写常常容易引发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如果没有毛笔同步进行,那种千变万化的线条、枯涩浓淡中所表现的天道、自然和哲学思想可能将难以传达,人的审美眼光也可能被弱化。

二、“软硬兼施”的对策

硬笔书写已经成为国人的习惯,不可能完全“弃硬从软”,但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欺软怕硬”,还是要面对现实,有目的,想方法,促进“软硬兼施”的和谐,找到“实用与审美”的默契。

1.认识提升、行政推动同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其实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还是远远不够的,有关管理部门要有相应的具体、实用的办法,如建立起“中小学书法进课堂”的考核办法、评价体系、奖励措施,完善书法师资培养机制、各级培训计划、课程和配套教材等等。写好字应该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附加条件,书法也可以作为基础教育的考核内容。

2.弄懂写字与书法的区别。写字和书法不是一个概念,这是基本的常识。教育部有关书法教育的文件里,从“写字”到“书法”不仅仅只是改了个名字,更意味着写字教育的某种变局。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而一般意义上的书写是不可能达成这样的境界的。

3.书写要“灌输”,书法须审美。不论是语文课还是写字课,教师在教孩子硬笔或毛笔书写时,不要像拆装工般地把汉字肢解开来,把本应生动的书法课变成说明书的展示,使得汉字的中国味和与生俱来的魅力荡然无存,学生写得枯燥无味,失去对汉字的兴趣和好感,乃至写多了就想吐,这就破坏了汉字的美,动摇了孩子对母语的情感。所以,我们要注重讲解汉字的起源,造字时包含的生存的道理、人文的精神、母语文化的伟大等等。指导学生练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认识、欣赏和表现汉字的美,可以讲一些书法家的故事,写字时可伴以古筝、古琴曲,营造浓浓的书法氛围,让学生身心双健写好字。书法的美有时是要灌输的,中小学生离书法太远,我们必须告诉他们这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反复强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硬笔书写的中国书法用笔习惯。“书法教育意见”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随着年级升高,逐步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并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软笔特质的渗透。虽然毛笔和硬笔书写的质感不同,但毛笔的起笔收笔、藏头护尾、笔画的长短粗细、搭接位置等等,在开始写字时就要特别注意,养成虽然是硬笔书写但要巧运书法用笔的好习惯。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使之习惯成自然。

5.教师要有基本的书法知识、技能和审美能力。教师不仅要有书法的实践,更能做书法教育的研究。比如:中小学书法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包括中小学书法教育学与传统哲学(美学)的研究,书法教育与国学经典的传承研究等等;中小学书法教育内容研究,包括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硬、软笔教学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中传统教学法的研究,各学段的实践内容、方法研究,教育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中国书法史的研究等等;中小学书法教育与邻近学科的研究,包括中小学书法教育与文字学的研究,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的关系,与绘画、篆刻和音乐、造型艺术的沟通等等,形成一定的书法自觉,正确引领书法教育。

硬笔书法研究范文2

书法虽为中国的国粹,但大部分中小学都没有专职的书法教师,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由此,激励、指导学生练好硬笔书法的任务实际上就落在了语文老师的肩上。

“打铁还需自身硬”,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练好硬笔书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硬笔书法素养。硬笔书法素养即个体在硬笔书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的、较为稳定的、具有适应时展的学识、技巧、能力,以及贯穿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而言,语文教师的硬笔书法素养主要表现为“四会”,即会论、会写、会赏、会教。

一、会论

“会论”,即掌握基本的书法理论知识,包括毛笔书法的理论知识和硬笔书法的理论知识。

硬笔书法因工具的独特而在理论与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借其独立性而拒绝对毛笔书法理论的学习则割断了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血肉联系。实际上,传统的毛笔书法理论是硬笔书法学习的宝贵资源,其中许多道理同样适用于硬笔书法。

如在继承问题上,毛笔书法讲究“取法乎上”,认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清代陈介祺《习字诀》云:“取法乎上,钟鼎篆隶,皆可为师。”这里的“上”既指历史时间的“上”,更是指艺术水准的“上”。硬笔书法也是如此,需要取法乎上。著名书法家邓散木、白蕉先生的硬笔书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取法乎上,得“二王”的韵致。当下市场上硬笔字帖名目繁多、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由此“取法乎上”的选帖标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选择高水平的范本,学习才能事半功倍,登堂入室;选择水平低劣的范本,学习只能事倍功半,误人子弟。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书法理论,则难在思想上有此认识,硬笔书法的学习、教学就会陷入主观臆断的泥潭。

随着硬笔书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硬笔书法理论的研究行列,硬笔书法理论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其理论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硬笔书法的创作实践。语文教师要建构硬笔书法素养也应对硬笔书法理论有所认识,如应了解硬笔书法教学理论,以及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篆刻等相关艺术的区别和联系,以此促进自己的学习与教学。

二、会写

“会写”即掌握基本的硬笔书法技法,具备较好的硬笔书法实践操作能力,能写一手好的硬笔书法。书写活动的操作性决定了其创作活动必须以一定的技术、技法作为支持,硬笔书法的技法主要有笔法、字法、章法。

笔法,简单来说即用笔的方法。主要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起笔分为露锋和藏锋,依据运笔过程中对线方向调整之处的效果可分方笔和圆笔,收笔的处理有回锋和出锋。字法,即字的结构方法,是具体笔画和部件的形势、长短、大小的搭配组合方法。清代康有为指出书为“形学”,作为造型艺术的书法其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有“七分结构,三分用笔”之说。因此,古今的许多书法家都做了总结,如清代的黄自元将楷书的间架结构总结成“九十二”法,如能对这些总结进行研读,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提高学习书法的效率。章法,指的是在整幅字中对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带、呼应、顾盼等关系的处理与布置的方法及结果。在日常的书写中,我们用的大多是横式的布局,因此我们应集中对横式章法的把握,注意协调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与传统毛笔书法相比,硬笔书法的技法简单便捷、易于上手,不像毛笔书法那样繁多复杂,这也是硬笔书法取代毛笔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完全应该有信心掌握这些技法,而不必对这些技法产生畏惧心理,以致丧失了与硬笔书法“亲密接触”的机会,丧失了提升自我的机会。

三、会赏

“会赏”即具备基本的硬笔书法的欣赏能力。书法艺术“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之和谐”(沈尹默)。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灿烂”和“和谐”,要想体会其中的魅力必需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建构首先必须清楚书法美在何处。硬笔书法之美主要有内在形式的笔画美、结构美、章法美以及由此而升华的意境美。

硬笔书法中的线条作为一种徒手线,与借助制图工具而制成的规范标准的几何线(如椭圆、抛物线等)相比,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情感性,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如硬笔书法的线条“刚”和“硬”的特点使线条富于力感,给人以向上、刚强、坚毅的审美感受。线条的搭配和组合对空间产生分割,不同的空间分割就有不同的形式的张力,从而给人以不同的心理的感受,如安静、流动、紧张、舒展等,我们可以在这种不同结构所带来的不同的情调中感受其结构之美。章法,指的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带、呼应、顾盼等关系的处理与布置。不同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关系的处理所带来的情调不同,如行距较大的硬笔书法作品,因其留空较多通常会给人一种空旷、开阔的审美感受。

意境美是由硬笔书法的形式美等综合因素升华而成的,主要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书家的情意与作品的境界交融而成的“意与景偕”、“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现为作品的神采韵味等。如著名硬笔书法家崔学路先生以《乙瑛》《曹全》为根底而创作的隶书作品书风细腻、古朴典雅、意趣盎然,表现出一种古典雅逸的意境之美。

四、会教

会教即具备一定的硬笔书法教学能力,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当今大多数中小学生学业繁重,考虑现实的状况及其可行性,我们的教学目标可定位于重在普及,兼顾提高。

在硬笔书法教学中,教师应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故事激趣、名言激趣、比赛激趣等,教师可适时选用。硬笔书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示范能直观、形象地展示操作过程以供学习,对于技法的掌握大有裨益,教师应重视教学中的示范。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硬笔书法学习效率的重要法宝,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仅在练字时把字写好,在平时作业中也要把字写好,尽量做到“动笔便不苟”。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也应注意授予学生具体的练习硬笔书法的窍门,做到“授之以渔”。

评价是硬笔书法教学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指出学生进步之处,予以积极的肯定,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使之加以修正。在评价内容上,除了评价作品之外,还要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习惯、书写速度等进行评价,力求评价的完整性。在评价方式上,除了教师评外,还应考虑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硬笔书法研究范文3

一、课程现状及危机

1、课时太少。教育主管部门对高师“三笔字”课程一直没有统一规定的课时要求。据了解,大多数院校开设约32节课,约16周,有的更少。非师范专业几乎不开写字课,有的院校象征性地开设约10课时的书法校选课,更可悲的是有个别的院校对非教育类美术专业不开书法课。

2、考评虚设。各高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未建立基本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此课程10多年来,各校大都采用一次性的考核办法,课程一结束就考评,很不科学。现在的考评也是形同虚设,因为没有统一标准,因为大多数学生书写基础很差,水平参差不齐,因为不是专业课,因为……教师很无奈,只能“态度决定一切”,在保证基本及格的情况下给予评判。

3、设施简陋。很多院校既无硬件也无软件设施,或许因为扩招的原因,多数院校教室紧张,没有配备专用教室,不愿投入,既没有教学示范投影仪之类的电教设备,也没有为学生配备练粉笔字的小黑板,远不如普通话、计算机、英语等公共课的待遇,老师只能无可奈何地在教室里大班上课,至于笔墨、法帖、教学光碟那就更不用谈了。

4、教材不适。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适应高师特点的权威性教材。各高师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这些教材定位不准,内容不统一,很少考虑高师生当前的实际情况,没有突出“师范类”、“三笔字”的特点,五体齐备、面面俱到。重理论、轻实用;重毛笔轻硬笔和粉笔;重楷书轻行书;重笔法轻结构;重传统的竖写章法,少实用的横写章法训练;选择范字不科学、不严谨,毛笔范字有的选有繁体字,甚至帖体(指异体、别构体)字,不符合现行规范字的要求等。

二、学生现状及危机

1、基础与现实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书写功能的认识逐渐淡薄,电脑的普及使书写的社会功能不断退化,应试教育使中小学的写字教育形同虚设,有名无实,并未象音乐、美术一样走进课堂,纳入正规的素质教育科目,中小学的书写水平早就下滑。而高校的扩招,电子媒介(电脑、手机、电视等常出现大量错别字)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书写水平越来越差。高师生的书写基础更是日趋低下,连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一些青年教师也在其行列中。

2、认识与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近几年来学生练字的兴趣每况愈下,从学校学生人数在增加而书法社团人数骤减可见一斑。首先在认识上,认为写字是边缘选修课不重要,好坏不影响毕业。现在的社会评价及职业要求都不涉及写字,没有强制要求,学生练字热情自然不高,兴趣很难培养。其次,大多数学生也有写好硬笔字的愿望,因基础太差、课程太短,没有信心,不愿挤时间用在没有压力且费力耗时的练字上,而忙于应对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的考级考证,以及面对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对于“三笔字”只是课堂应付了之。

三、建议与对策

1、尽快确立写字教育的学科地位,构建比较完备的写字教育体系

(1)、南京艺术学院尉天池教授说:“没有健全的书法教育体系,中国书法的发展就不可能根本好转,在这个体系中,师范教育是一个枢纽。”要改变高师“三笔字”课程的现状,从长远看,应从中小学写字教育抓起。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写字教育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认识其在国民基础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一个科学而规范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写字教育体系,尽快确立其学科地位,如同艺术素质教育的音乐、美术教师一样,让写字课程进中小学课表、进课堂,配置专职教师。建议在小学一至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开设正规的写字课,高中一二年级开设写字选修课,大专院校的师范及文科类开设写字必修课,理工科开设选修课,并且都设置学分。把写字教育作为系统工程落实到各个阶段,同时为解决师资问题,有计划地在美术和师范院校设立书法教育专业。

(2)、现阶段高师急需解决的是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把高师“三笔字”课程定为必修课,增加学分,延长课时量。我们知道,课时量是教学目标和效果的最基本保证,写字的技巧性很强,需要时间磨练,否则大多数基础很差的学生根本没什么效果。

(3)、健全教学评估体系。文字表达和文字书写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技能。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普通话能力测试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有过级要求,学校非常重视,学生非常自觉,教学效果较没有过级要求之前显著。而且国家对在职教师及公务员也有普通话等级要求。建议同为教师基本技能的“三笔字”也参照普通话课程,建立“三笔字”测试机构,对高师生的“三笔字”制定书写要求,设置等级评价。至少在硬笔字和粉笔字书写上有最基本的规范和要求,毛笔字作参考。因练字的特殊性,可在大一开课,大三测试考评。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写字技能纳入教师资格的认证。

2、改变教学观念,加快教材及设施建设。

(1)、观念先行。首先应明确“写字”教育与“书法”教育的关系。它们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能完全套用“书法”的理念和方法来教授“三笔字”。高师学生的练字目的主要是实用,掌握一般的写字技巧和规律,把字写正确、匀称、整洁、熟练,同时对书法艺术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因此,在没有建立写字教育体系的情况下,现阶段“三笔字”教学应着重硬笔,弱化毛笔;着重行楷,弱化篆隶草;着重实用横写章法,弱化竖写章法;着重学书方法、能力及审美观念的培养,弱化传统理论的堆砌。

(2)、根据“三笔字”课程的教学大纲,尽快编写实用合理的权威性“三笔字”教材。最好是组织一线教师编写。字体应选择王羲之、米芾、赵孟口等名家的行楷书。硬笔范字也一样,可组织书家用硬笔临写进行转换。另加编历代名家书法篆刻作品欣赏。同时出版配套的“三笔字”音像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以及配套的硬笔练习册。

(3)、成立高师写字教学研究会,开展学术研讨等活动。定期对高师“三笔字”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办一本公开发行的高师写字教育的刊物,让教师交流教学体会、介绍教学经验、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建立“三笔字”教学研究体系。学生也有学习、交流、发表作品的园地。

(4)、各院校应尽快加大投入,设置专门的“三笔字”教室,完善教学设施,配备电教设备,上级主管部门应督助检查,评估验收。

硬笔书法研究范文4

作为多次参加比赛终评的评委,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获得书法一等奖作品的水平明显地优于往届。尤其是软笔书法作品,在保持楷书作品占优的态势外,隶书篆书作品也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且水平特别是楷书作品的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书体风格有了鲜明的特征,学欧体的象欧体风格,学颜字的象颜字风格,除欧、颜、柳、褚之外,还有为数不少学习赵孟澹体风格和魏碑风格者。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现象,值得充分肯定。

作为数量较楷书略少的隶书作品,比之以往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如果说以往的隶书作品临碑风格较集中在一两块碑上,那么本届大赛的作品临学的风格除《曹全碑》《张迁碑》外,也不乏有《石门颂》、《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风格者,也有临习清代伊秉绶风格和今人刘炳森风格者,从这个角度讲,少儿习书的水平在逐年拓展,日益提高;

数量较少的篆书类作品也比往年有改观,学习甲骨文书风者有之;学习金文书风者有之;学习秦小篆者亦有之,甚至还有师法汉印缪篆风格者。篆书类作品数量不大,风格涵盖面却颇广,而且这为数不多的作品水平亦相当高。这些十几岁的少年,其功力颇具,不可小窥,真所谓‘后生可畏’。

相比之下行书作品虽有一定数量,但总体水平不是很高。从进入终评的作品来看,行书之弊在于缺乏起码的流畅与灵动。有些作品中笔画的连写,看得出是在照猫画虎。有些基本连缀书写,还属于稚嫩阶段的生涩,带有勉强为之的做作。

本届大赛的硬笔书法情况也有所变化。从获奖作品来分析。行书居多,楷书较少,隶书,篆书作品更少一些。从行书作品来看,以铅笔书写者获高奖居多,其次为钢笔书写者,其余笔种较少。

其实所谓硬笔书法,实际上仅是从书写工具上与传统毛笔不同,而对于所写汉字本身,则无实质区别。无论用怎样的工具,别人看到你所写的作品时,只是看你对整个汉字字形塑造得美观程度如何,并不在乎你所用的笔尖是软还是硬。

所以,我认为在大力普及书法艺术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基本的审美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只有先将对汉字的基本审美教育做到位了,才有可能让广大的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解决汉字书法难的问题。

每年举办的大型比赛活动在推动汉字书法艺术教育的普及方面有其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真正提高汉字书法艺术水平仅仅靠比赛则远远不够。我作为大赛的终评委之一,希望更多的书法教师加强自身的汉字书法修养,加强书写汉字过程中审美意识的训练,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的表现力。教师在书法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先行领悟并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规律,在此前提下,才能保证授学生以“渔”,而不是仅仅授之以“鱼”。

目前,随着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的不断扩展,随着相应的系列辅导用书和学生用书的陆续出版,无论从项目活动普及面还是项目活动的质量与水平,都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今后,我们的大赛活动,将逐步纳入‘体育、艺术2+1项目’之中。并将在中央教科所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将比赛活动的过程,作为教育科研部门重要的调研形式之一。使活动从单一的评奖鼓励方式进而转向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朝着起点更高,质量更好,效果更佳的方向努力,为大赛增加科学研究的含量,提升其作为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品位。

硬笔书法研究范文5

一、硬笔书法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指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情的爱和热忱产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越高,求知欲望越强,学习就越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才能最有效,也才能把字写好。

第一,硬笔书法教学要准确定位。硬笔书法教学不但是书法学习的基础,也是美育教育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硬笔书法教学,可以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审美情趣。如果在硬笔书法教学中将书法理论、书法史、书法美学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融会贯通,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硬笔书法教学要加强引导。在硬笔书法练习中要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书写水平与社会的需要、自我的精神需求发生强烈冲突时,才会对掌握知识寄以很大的希望。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一些书法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使二者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书法欣赏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书艺沿革、风格变化、书体特点等,使学生感悟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在练习过程中,还可穿插一些书法家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和逸闻趣事,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觉得学习硬笔书法很有趣味。另外,对于课堂练习应及时予以评点。评点时用劣中求优的方法,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指出不足,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断进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劲头。教师要展示优秀作品,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激励更多的学生专心读帖、临帖。

第三,硬笔书法教学要搭建展示的平台。人都有一种充分显示个人存在价值的基本需要,都希望有创造性地生活,而中学生更是特别喜欢展示自己的优点。教师应热情支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成果。如组织校园书法展览和书法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市、省乃至全国举办的书画展,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让学生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帮助教学,邀请著名书法家来校举办书法讲座,接受名师指点,感受书法家的风范,为学生学习书法搭建平台。

二、硬笔书法教学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一,选好字帖,事半功倍。书坛对选什么帖入门众说纷纭,一般主张先临平稳的字体。如楷书、隶书、篆书,因它们讲究笔法,点画清晰,横平竖直,易于掌握,行、草结体变化大,运笔复杂,初学者难以掌握。就笔者的看法,中学生选择字帖,应考虑实用性,最好先练楷书。目前钢笔书法字帖很多,因此,学生在选帖时可因人而宜,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规范、工整的帖作为练字的范本。怎样选择字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自己喜爱的,这样学起来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收效自然好;二是适合自己书写特点的,这样练起来得心应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以临为主,手脑并用。临摹字帖是练好字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今任何一个书法家无不在临帖上用功。他们之所以成为一代艺术大师,都是初临一家,后临百家,将众家之长熔为一炉而自出新意,写出自己的风格面貌。因此,除勤学苦练之外,还要讲究临习的方法。临帖的最好方法是读帖——摩帖——临帖——背帖。首先是读帖。读帖是为摩帖和临帖做准备,着重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组合比例、笔画布局、运笔特点,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书写打好基础。正如黄庭坚在《书论》里所言:观之入神,则下笔如人意。其次是摩帖。摩帖就是用比较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印着写。这样练习,可以初步掌握点画的写法,控制字形的大小,逐步改变自己不良的书写习惯。然后是临帖。临帖就是把字帖放在面前,对帖照写。这样,可以全面掌握字的正确的写法——笔画轻重、快慢、缓急,结构工整平稳,点画承起呼应。一可以培养自己对字的观察力,看出点画与点画、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和微妙变化;二可以体会这个字在形态、神韵方面的特点,使书写流畅,错落有致。临帖的关键在于“用心对照”,就是看一看自己写的字和字帖上的字,在点画的起势、长短、收放、间距等方面有什么差异。哪一笔不像,就改哪一笔,哪个部位没摆好,就修正哪个部位,一定要努力学像。最后是背帖。背帖就是不看字帖,把字的形态背写下来。只有临得真切,背得相似,才算学到家。每个字要练数十次、上百次,力求学得像、写得熟。对于难写的字或写不好的字,更要重点练习,各个突破。

第三,精读熟背,重在应用。练字不能贪多求快,每天临帖要少,逐渐增加,反复临写达到背帖默写的程度,为了巩固记忆要养成“空临”的习惯。同时要将书法练习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突出书法教学的实用性,配合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师抓好作业书写工作。

第四,学习书法,贵在练习。就教学而言,学生终究是教学的主体,没有数量的变化也就谈不上质的飞跃,学生进步的快慢取决于他们的练习量,正因为这一点,课堂上教师应采取“精讲多练”的原则,让学生多多练习,使他们在教师讲解示范后留存在大脑中的新鲜形象,能迅速得到强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一定课堂作业,让学生积少成多,从而真正掌握书写法度。

三、硬笔书法教学应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书法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指导下的学生特殊认识过程,是学生形成一定书写技能,身心得到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其中,教师的书写示范是书法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直接获取书写技巧的最佳方式。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陈振濂说:“最好也是最省力的办法,则是亲自拿笔做示范给学生看。”可见,这种示范在书法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人手,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地了解范本中的技巧及技法的表现程序。在示范前,教师先指导学生读帖,即用语言来表述字的整体结构、笔画的粗细长短以及每笔的行笔趋势、轻重等,然后教师书写示范,让学生有个亲眼目睹书写的过程,避免空洞的说教。如竖撇,它的起笔藏锋,行笔先竖写到整个笔画的2/3处向左拐时就应左拐,而且,在这过程中,笔力是先重后轻。这一笔看起来简单,听起来好像也很容易,但要学生领会并独立完成这一动作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在讲这一笔时,一边讲一边示范,笔随话行,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一书写过程,然后让学生也拿上笔,进行书写练习,找感觉,使学生心中有了撇后再写,就容易多了。

硬笔书法研究范文6

关键词:境外;硬笔书法;传播

笔者钟情书法艺术大半生,从事书法教育二十余载,对当代书法艺术的传播有自己想法。希望加快海外书法艺术传播,加大硬笔书法教育的力度,加紧对与内陆比邻的“第一岛链”——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新生代的书法文化传播和书法艺术修养的培养。特别是对“三地”当代传统汉文字与现代汉字的链接、认知与转换和书写艺术的提升与社会化的繁荣,对汉字书写文化艺术传承后续力量的培养和强化做更多根本性的有效的有意义的工作,有诸多见解。这个呼吁从另外一角度策应了现阶段国家重视发展中华大文化的“中国梦”,展现了中华文化艺术传播的“新亮点”,也揭示了“第一岛链”——香港等三地硬笔书法教育工程启动时机的到来,同时也道出了一大批同仁的心声,引起了不少共鸣。认为:这“第一岛链”的书法教育伟大工程的新一轮开发,具有时机的典型性,操作可行性和时代的现实意义。尤其是面对香港、台湾的新一代,完全可以先行先试。

文化人,特别是书法文化人,大都有寻本溯源的习惯性思维。站在世界文化层面上看,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渊源,流溢全球各区域文化角落,繁衍了万千个带有了极具炎黄子孙后辈文化色带。港、澳、台等地具有别于其它区域的典型的同异性。同,为大同,同在于三个地区与内陆所具有的高度的同根性,可以视为仅仅是“板块位移”罢了;也同在于其具有明显的同族性,在生存习性、语言特征、习俗、文化信仰等的同一性。在此大同的背景下,也存在小异。其小异仅为人为:澳门为葡萄牙人所为;香港可谓为英国人所为;台湾可视为日本人和荷兰人所为。终其结果,造成了区域内文化差异,导致了同一背景下文化传承的不同步、分岔和细微的背叛性。人为造成的小异和缺失,归根结底还是应该由人为修补,人为解决。就“第一岛链”书法文化发展,尤其是硬笔书法的传播与发展论之,“三地”均已暴露出了明显的滞后现象。虽然同僚中有识之士倾己之力努力顺势而行,承接了内陆大文化气候,颇有些建树。一些文化部门、组织及企业也为此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然,与内地相比,可以说,现在连毛笔书法传播都同步维艰。至于硬笔书法的传承,几至空缺。

书法具有欣赏性和实用性的两个价值。毛笔书法的欣赏性大于硬笔书法,而硬书法的实用性大于毛笔书法。以香港地区论之,尚在接受教育的当代青少年,使用硬笔进行汉字书写时绝大多数人以繁为主,文字面貌的脏乱差现象比比皆是。虽然有电脑可替代书写,有英文可顶替表达,但是当一代人脱离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或是无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而成为新传统文化的无知者,这就不是小事。台湾、澳门两地类同。在此大背景下,关爱“三地”的这一代人,改变其汉字书写丑陋现象,可谓莫大善事,何乐而不为?

硬笔书法在“第一岛链”的传播,该从何方切入呢?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统一认识,认可传播书法的两面性,即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

可喜的是,香港地区也已有诸如硬笔书法一类的组织、教育和活动等,然,其旗帜不鲜明,行之不力。究其原因,自然是大家普遍认可毛笔书法,在观念上对硬笔书法不以为然,没有把硬笔书法从毛笔书法中分割出来。一提起书法,只谈毛笔书法。“三地”区域里的“外国人”更是如此。虽然,对于新生代来说,其是否需要认知汉字书法艺术这事原本就是自由的,游离的。但是,他们生活在该区域里,说汉语,书写汉字,他们大多数人真心需要的都应该是硬笔书法。因此,亮出硬笔书法旗帜,做大此文章,让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有机地链接,借助于毛笔书法组织,普及硬笔书法艺术,挂靠毛笔书法艺术活动,亦合亦分,逐步形成书法的两面性,让硬笔书法的概念在区域里得到有效的确认。

其次,接受繁简汉字书写的兼容。

香港等三地的汉字书写延袭前人以繁为主,回归前几乎未接触到简化字,特别是台湾地区,至今仍对简化字持有些异议,因此,我们所了解到当地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均尚以繁体字教学。虽然我们清楚繁体字教育在理解汉字及文字书写的造型构架方面有些优点,但与简化字的简洁、简化,快写快意,省时省力等文字本质功能方面的优势无法比拟,简化字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字硬笔书法实用性价值的体现,是汉字文字发展的趋向。不能否认繁体字在硬笔创作中有利的一面,可在大众层面和生活实际层面上,汉字简化字的书写必然终为人们所接受,必将不以政治、区域与某些人为的阻挠为转移。我们呼吁推进汉字规范化书写教育,提倡以简为主,繁简包容的教学方式,有计划的普及简化字楷书、行楷书、行书教育,对有些基础好的地区或对象,多加些行草书及标准草书的培训,或是多加些硬笔书法艺术的传播,不但必将行之有效,而将造福一代。

第三,构建硬笔书法教育的两个“大都市”。

香港、澳门毗邻广东省,台湾与福建一衣带水,闽粤两省书法教育资源丰富,在内陆中对比其他省份其地域优势显著。况且,两省对应的地区在文化传承,语言表达,习惯习性等有诸多共性,是两处硬笔书法“同城化”的最佳组合。随着“第一岛链”与内地的开放进程,充分利用闽粤两地的区域文化优势,书法教育资源优势先行先试,无疑是个最佳选择。

第四,引入竞争机制,多出人才。

港澳台三地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皆有过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比较多而且深入的融合过程,在相互渗透与同化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进步的成分。在与内地硬笔的书法教育互动中,应充分利用的这一长处。譬如台湾的文字研究和传统艺术的传承优势,香港的西方艺术创造优势等,在传播、教育培训中资源共享,互动互进。内地的硬笔书法教育纲要,教学大纲,通用教材、书写工具的开发,多媒体的利用,师资的专业性和教学手段等有明显的优势,双方应当广泛交流,沟通,甚至在物流上的流通,取长补短。在适当的时候,举办“第一岛链”的硬笔书法赛事等活动。通过各方交流与竞争,发现经验,发现人才,创建可持性发展的新的亮点。

硬笔书法研究范文7

中国硬笔书法的第一人庞中华先生的制笔情,缘于一段尴尬的往事:1987年,庞先生东渡到日本硬笔书法研究会演讲,场面非常热烈。但当他拿出钢笔准备给日本方面题字留念的时候,他在国内特意挑的一只金笔竟然不出墨水。

回国后,庞中华拿着这些钢笔到当时国内有名的国营制笔厂,没想到僵化的体制,落后的设备,让庞先生彻底失望了。

一个偶然的机缘,成就一段硬笔书法史上的佳话。吴家荣,一个祖籍福建的香港儒商,在广东东莞有一家规模中等的工厂,盈利可观。但吴董的骨子里有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结识庞先生,感受庞先生的精神后,他知道自己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在庞先生家宽大的客厅里,吴董再三地对我说,他是被庞老师的精神感动着、激励着向前进的。庞老师锲而不舍地在硬笔书法领域里耕耘,几十年如一日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庞老师许多呕心沥血的作品,竟然是戴着口罩完成的,这是因为日本进口的硬笔,墨水气味异常难闻,先生不戴口罩写字,就会被熏晕的。这个中国最负盛名的硬笔书法家竟然经受着如此的“折磨”,让吴董的心都揪起来了。没有自己国家生产的品质优良的笔,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失职。

还有一个数据打动了吴董:那就是,全世界每生产的5支笔中,都有4支是中国制造的,但是却是别人的商标。制笔业有一个很大的市场,据了解,中国目前有四千多家硬笔制造企业,每年生产五六百亿支各种款式的硬笔,产值逾千亿。

时机、商机、庞中华的名人效应,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成功的要素都具备了。吴家荣出手了,他把厂址定在了韶关始兴县太平镇,从英国请来了有四十多年从业经验的世界顶级墨水专家――“白求恩大夫”,他要让用硬笔书写的作品能一千年至两千年不变色、不褪色;他成立专门的技术队伍,最先进的流水线,他要让庞中华牌的书写笔屹立在全世界。

前期的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对制笔精益求精的追求,吴董谦逊地说:支撑我坚持下来的是庞中华先生。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不会辜负庞老师的期望――打造全世界最好的书写笔,让中国自主的民族品牌走向世界。让庞中华的书法艺术与书写工具交相辉映,让庞中华的快乐写字与他的快乐制笔的企业文化相得益彰;给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留下的不仅有庞中华的艺术和精神,还有永不落伍的书写工具。

他不但是商人,也是用他自己的方式追随庞中华精神的使者。他造出来的不仅是笔,更是一种人文的精神。因为庞老师说过:中国制笔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促进书法艺术的繁荣。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啊。

打造中国文化的载体

吴董全身心投入笔类和文具类的研发和制造事业。为了使企业能够实现高起点发展,并为地方营造一个良好投资环境,经过多个地区考察,吴家荣最终选择在韶关市始兴县建设盛怡工业园。在行业协会的关心和鼓励下,他力邀海内外专家和著名企业共聚园区,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

吴家荣积极推进在中国硬笔研发制造基地的建立,发展规划涵盖从笔尖、油墨化工到外观结构到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和研发专利项目等。他一方面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机器设备;一方面招贤纳士,邀请美国化工协会的油墨专家JANEAMURRELLS先生加盟,并良好地结合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吴家荣董事长始终把“信誉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作为公司的经营宗旨,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生产制造优质产品。盛怡公司生产的TOYO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相信,这样做一定会赢得社会各界的共同信赖,一定会推动制笔业的革新与发展。在全球经济受到冲击的大环境的影响下,成功引进了制笔产业链上的多家外企进驻盛怡工业园区,为提高产品质量从零部件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吴家荣忠孝爱国,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不仅悉心经营企业,善待员工,为社会和谐,尽职尽责。全球经济危机中,吴先生的企业做到了不减员,不减薪。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蓄积力量,储备人才,勇于承担一份社会责任。

吴家荣热心公益事业,更为行业发展、为传承中国的汉字文化,为地区繁荣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在庞中华硬笔书法热潮持续蔓延之时,吴家荣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凭借庞中华数十年的硬笔书写经验,结合企业的研发力量全身心的投入,量身定做一系列硬笔书写工具,使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能够享受便于携带和容易掌握硬笔书写的使用与乐趣。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他的这一创举显示了重要性。时代的进步,推动了书写工具的向前发展。硬笔书写工具应运而生。便携、易于掌握、无毒、经久不褪色,是它的特点。盛怡实业(韶关)有限公司以这个崭新的蓝图为起点,增添高、新设备从硬件入手武装到每个部门。本着创新和传承的原则,依托巨大的中国国内市场,研发更实用、更美观、更便利的硬笔书写工具。这将会是书写工具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乘着全球学汉语的东风,汉字书写艺术必将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信心铸就笔之魂灵

在庞先生客厅里,吴董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生产的一系列“庞中华牌”书法笔。打开漂亮包装,那些精致的书写笔让在场的人叹为观止,其中作为礼品装的中国红系列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简装的实用系列笔,美观大方。“美观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低碳、环保”,吴董说:“这些笔都是可以循环使用的,不但可以灌墨水,还可以换笔头。”当即庞先生试写后,满意地说:书写流畅自然,写一幅作品能一气呵成,且手感很好。

雄心勃勃的吴董对制笔业的前景非常有信心,他豪迈地说: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请国内外专家来制定制笔行业的行业标准,就像硬笔书法的考级一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让这个标准成为国家标准,继而成为国际标准。

他说:中国制笔行业在全体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年产值已经达到300亿的规模,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及日韩相比,仍然存在着品牌、技术等方面的不足,盛怡作为行业高端品牌的代表,有责任与行业协会一起为提升中国制笔行业品牌、发掘中国传统优势而努力,更好的实现我国由世界制笔大国向世界制笔强国的转变。这有助于集中资源优势,整合制笔行业产业链,提高我国制笔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制笔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这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为民族工业品牌而奋斗。

下一步,吴董的任务是,成立庞中华牌制笔研发中心,因为庞先生对笔的感觉很敏锐,比如笔的轻重、粗细、线条、表现力等。他要让庞先生到中心去,试一试笔的手感,他希望每一个消费者在买了庞中华牌的笔后,都可以找到像庞先生一样的感觉。他们不仅仅是在卖产品,更是在弘扬中国的汉字艺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产品生命力应该更长久,他们要把庞中华牌书写笔赋予活的生命力。吴董说,任何一种笔,都能写出好字,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笔都能承载出中国的汉字艺术的。他希望自己的硬笔和书法成为一个汉字产业,为书法艺术再尽一份心力。正如龙永图部长给盛怡公司的题词:要让笔成为打造中国文化的载体。

吴董更希望:在这个中心,是全世界硬笔书法爱好者的圣地,世界各地的硬笔书法比赛都在这里举行,这里有庞中华牌书写笔的标志性建筑。

正如吴董对庞中华先生的评语:庞中华先生开拓的硬笔书法艺术事业是前无古人的。我们期待:庞中华牌的书写笔在吴家荣的精神指导下,也是永远具有生命力,因为他在笔中倾注了感情,成为了有灵性美的产品。

硬笔书法研究范文8

【关键词】何绍基书法 艺术性 书法思想

一、引言

何绍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出生于1799年,逝于1873年,湖南道州人。何绍基经历四朝,宦游经历丰富,其书法造诣无论在晚清学术史上还是在诗歌抑或是碑刻学上,均占有一席之位。书法是一个人性格的主要体现,从书法家的字中能深深感受到创作者的艺术心理与人品。因此,在研究何绍基书法的艺术性时离不开对其生长环境的研究,其书法深受当时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何绍基作品的年代主要在道、咸年间,当时还处于科举考试年代,帖学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天下读书之人学书均受到帖学思想的影响。欧阳询的书法在道光年间具有重要的影响,“欧底赵面”的书风是当时文人竞相模仿的对象,随后又有颜书,颜体几乎成为当时帝王家学习的主要字体。这样的历史背景对何绍基书法的取法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何绍基的书法是从传统的帖学入手,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本文以何绍基书法中所包含的艺术系以及书法家本人所赋予其中的思想表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从其书法的字里行间能看出其思想内涵,其书法是继承书法大家的艺术精髓而独成一派。何绍基在前期的书法学习中,对各种书法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在不断地练习与临摹中进行思考,将其融入自身的创作中。不仅如此,何绍基书法所用长锋羊毫、生宣纸与其追求的古法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晋、唐书法家使用的书写工具为兔毫、狼毫等硬笔,配合硬毫笔的使用,能产生风神凛烈、点画遒劲而不失精密的效果。但硬毫笔蓄墨少、出水快,晋唐书家多作小字,并无大碍。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以人论书、因书及人的风气之兴,始于张怀,前者见于《书议》评嵇康,后者见于《评书药石论》,由棱角、脂肉之弊论及君子、小人。何绍基的书学思想、审美标准皆受“人品即书品”的影响,甚至将其泛化。他极为尊崇君子之书,爱之宝之,更是慕其人而学其书。所以我们在研究何绍基的书法和书学思想时,必须考虑到其泛化的“因人论书”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理解何氏的书学思想。 何绍基一生临习颜真卿书法,最重要的原因正如其自言:“鲁公为人刚劲不阿,观其书如睹其人,吾爱其书格之高,实仪其立身之峻。”此外,何氏家族对钱沣书法的推崇及对钱氏书迹的热衷收藏皆有此因素。

在何绍基众多的书法作品中,其行书的成就最高,获得后人的广泛好评,其中《争座位帖》是体现其艺术思想的重要临摹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欣赏与对比分析,发现何氏作书善用长锋羊毫,这样与古人不同的书写工具却成就了绍基行书书法。整幅作品中又有正欹变化、大小参差的美感,字与字之间很少牵丝连带,但笔意不断,相互呼应。可以说,楹联成就了何绍基书法,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能,同时扩大了何氏书法的传播范围。绍基用行书大量进行楹联创作,这种特殊的书写形式对其行书书法面貌的改变产生了影响。

二、何绍基《争座位贴》的艺术性特点

何绍基的《争座位贴》虽极力模仿颜真卿的原著,体现出作品原有的气质,但是由于两者写作时的心境与个人成长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即使模仿再好,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从中也能感受到何绍基自身的艺术修养。

通观整部作品,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篆隶遗意”的行书,将此作品与其行书比较还是存在微妙的差别,这体现出了何绍基对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笔画处理上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从作品字体的整体处理看来,何绍基在《争座位贴》中的字体处理上,从表面上是属于行书的范围之内,但是细观其特点,与传统行书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在《争座位贴》的字体中,何绍基在处理字的结构与其用笔的力道方面均体现出了何绍基书法的精髓,如“长”“也”“宇”“而”等字。何绍基在书写字体时使用行书的字体构成方式,每个字皆属于一气呵成,如“而”的书写,从开笔到字成均一气呵成。其次在《争座位贴》中最后一笔的处理上还是有与传统行书的不同之处。如从“长”“宇”等字的书写上可以看出,“长”字的开笔雄厚、有力,结尾处力道十足,但是在最后收笔时,何绍基还是选择了轻提的书写方法进行书写;“宇”字的书写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进行书写,但是在处理上更能体现出何绍基的书法造诣。该字据本人观察由四笔构成,体现出了书法的起承转合,每一笔的力道刚好,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在起笔处轻点,在点的中心位置的书写中用笔加重,随后一点与之前的起笔点比较力道有所减轻,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笔更是给人婉转之感,在最后一笔上将整个字合为一体,整体看来“宇”字的书写体现出了何绍基书法修养之高。

通过对何绍基《争座位贴》的观赏以及其用笔的方式看来,何绍基的行书之所以能具有很高的成就,不仅仅因为颜真卿真笔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何绍基在极力模仿其作品,而且在临摹作品中由于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对书法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对书法的独特见解,这才是何绍基的《争座位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的主要原因。通过上面的分析与对何绍基用笔方式的研究,能将其行书作品总结为具有“篆隶遗意”的行书,在书写中不仅仅具有行书的飘逸之感,同时还具有了传统隶书与篆体字的书写方式,这也是何绍基书法的艺术价值与其思想对后人造成重要影响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硬笔书法研究范文9

悠悠抚琴台边,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宜人,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坚持“走人文艺术精品学校之路,奠基学生个性化的素质发展”的办学理念,拥有一支敬业爱生,求实创新,教学精湛的学习型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在英语、游泳、艺术等方面各具所长的优秀人才。

抚琴小学从建校起二十余年,一直踏实认真地致力于作为国学之一的书法艺术教育。当前,复兴传统文化,振兴国学,已经是国家文化教育发展的方向。学校在成为成都市首届红领巾示范校、成都市首届雏鹰大队、金牛区校风示范校、金牛区文明单位、成都市游泳重点学校、成都市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之后,加入到第一批四川书法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中来。

雄厚的师资队伍是书法教育的根本保障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书法教师队伍,是落实写字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通过外出参观、深入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每月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写字作业,提高教师的书法技能、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学校为教师选备书法学习资料与联系场所,举办书法讲座,组织教师交流写字教学经验,举行现场书法笔会,举办作品展览,积极参加各级书法比赛。

学校的书法特色首先源于学校对书法师资的重视。学校现有部级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名、省级的四川省书法协会会员1名、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12名。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不同学科(美术、语文、数学、英语等)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提高个人艺术修养,在艺术造诣的修行中,获得了更高品味的文化素养。

向黄老师,国家二级美术师、小学美术高级教师,一位坚守在美术教坛三十余年的老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四川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成都市书协理事,成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应相关机构的邀请参与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书法家协会等六家单位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编辑工作,参与了省教科所组织编辑的《四川省书法教师书法教材用书》等工作,主要书法教育著作出版发行的有编辑:《书法考级》(篆隶部分)、《四川省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师培训资料:书法基础》(篆隶部分)。

唐浩波老师,也是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投身于被四川人称之为蜀中孔子的双江刘沅槐轩后人、四川文史馆馆员刘奇晋先生门下。所学涉猎广泛,于楷书、新书、篆书、篆刻等颇有心得。先后参加了省市区各级书法展览,并参与了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少儿书法展览工作,也参与了第三、四届《四川省少年儿童书法展览作品集》的编辑工作。

除了向黄老师、唐浩波老师,抚琴小学还有十几位老师加入了四川省硬笔书法协会,这些优秀的书法教师,他们有着对书法的热情,也有着卓越的艺术能力。是他们整个团队,一起推动了抚琴小学的书法特色教育事业。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书法教育的基本规范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知识、情感和能力主要在课堂上呈现和提高。课程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始书法课程,并不是希望人人都成为书法家、艺术家,我们更可以理解为是官方倡导的为了树立和找寻所谓“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措施的一部分。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学校的书法教育目标在于:创办具有抚琴特色的书法学科(教学)教育,在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国学为基础,突出书法的人文价值观,研究展示作为具有抚琴小区地方特色的小学书法教育,逐步形成校本教材;把过程记录作为研究的起点,体现学术与基础的结合,并形成校本研究课题,并在研究中后期,条件成熟之时,创办一本校本刊物。

学校的书法特色教育教学课程开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实用性的书法教育教学。通过随堂书法课,由持有省级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的教师任教。根据本校书法师资的实际水平,自办硬笔书法教材,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的书写要求联系起来,做到简单易行、教师好教、学生好学的自有特色的书法教材。二是艺术性的书法教育教学。根据当前上级行政、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成立了“成都市抚琴小学学生书法名师工作室”。由在省市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书法教师承担书法教育教学。按照儿童书法教育的规律,在经费、场地、时间上,给予充分地考虑。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在校6年,每周一次3学时的书法学习,使学生在楷书、隶书、行书、篆书等方面有所造诣,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简史,初步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书法审美结构。

多彩的特色活动是书法教育的固本提升

“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之和谐。”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主体性传统艺术,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鲜明标志,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它载荷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进行德育,书法教育活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基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浸润的出发点,学校长期开展了各种活动,以促进师生的书法艺术进步和人格品行提高。

2000年左右,学校进行了一系列书法美术教育方面的探索,培养了一批热爱书法的学生。学校曾推选100名学生在文化公园内挥毫泼墨,留下了百米长卷,掀起了学习书法的热潮。2007年,学校将硬笔书法纳入校本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学校优质师资的引领负责作用,继而又在各年段增设软、硬笔书法精品班,由学校教师向黄、唐浩波老师去亲身示范指导。

2011年12月12日,金牛区教育学会美术专委会在金牛区教培中心举办了9011金牛区美术专委会年会暨向黄、唐浩波书法作品展。四川省硬笔书法协会向抚琴小学援牌“四川省书法教育特色学校”。成都市画院叶瑞琨院长、四川省教育科学院书法教育专委会冯恩旭会长、四川省书法协会顾问刘奇晋先生、著名书法家谢季筠先生等参加了授牌仪式。

2013年9月4日,向黄老师录制了一节“全国书法教育名师示范课”。这节书法课以郭沫若题写的“杜甫草堂”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行书和行草书的特点,进而通过欣赏、描红、临摹等方法,让学生体会“郭沫若书法”的行云流水之美。这节课信息容量大,特别体现了向老师对郭沫若书法的研究,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范例,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练习紧密结合,既展现了老师深厚的书法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艺,又传递出了学生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学校通过举办书法讲座、参观书法展览、组织书法比赛、开展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书法爱好及特长。每学年组织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写字比赛和书法比赛,定期举办作品展览等。

成都市抚琴小学校地处成都古文化之抚琴文化核心区内,古有相传已久的汉代司马相如的抚琴台(实际是前蜀王建墓永陵所在地),今有正在建设中的成都重要文艺阵地新声剧场。提升学校艺术品位、鲜明学校艺术特色是目前学校艺术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硬笔书法研究范文10

男,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第八、九、十届委员会委员。毕业于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1997年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0年,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赴日本京都教育大学东洋史学部从著名汉学家、书法理论家杉村邦彦先生做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中日近代书法交流史的研究。2009年9月,再入著名鉴赏家、画家吴悦石先生门下,学习国画。曾任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的客座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书法理论研究会秘书长,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鞍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青联委员,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2000年被辽宁省文联评为“优秀中青年书法家”2008年被辽宁省评为“五个一批人才”。先后在全国、省书法书法展中获奖。有学术论文、批评文字多篇,曾获“全国第五届书论研讨会三等奖”、“全国第二届书谱奖”。出版专著、画集五部。创办鞍山师范学院书法教育学科,并从2004年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2008年应法国克莱蒙市邀请赴法国举办个人书画展。2010年3月。应长崎大学邀请,赴日本举办书画展。2012年6月,被台湾慈济大学聘为首位大陆“博雅”驻校艺术家。

采访时间:2013年2月

采访地点:辽宁省鞍山市

沈磊鸿(以下简称沈):王教授您好!您对宋代书法理解颇深,请您简要阐述下宋代社会的书法?

王登科 以下简称(王):宋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是以“走向世俗”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在此前提下,我们看到日渐兴起的市民思想及其文化,如同一股强劲的飓风,影响化及着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以从“孤寒”而进身仕阶占主流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一方面怀揣“崇高”,担荷传承着文化的“大任”与“道统”,另一方面,他们又拥抱“市俗”,追求、执著着人生的“消遥”与“快慰”。因此,对于后者而言,新兴的市民思想及其生活方式,也普遍为广大士人阶层所接受与认同。这种自下而上的化及与影响,便成为了有宋士人“走向世俗”的开端。对于士人而言,从思想到观念、从生活方式到语言习尚,无不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因此,我们看到宋代文学的新变、“曲子词”、小说话本的兴起,都是这种“市俗”化及的产物。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前文反复提及过的宋代书法之新尚。在此,我们仅以宋人论书中出现的“市语”为线索,再次对宋代书法的“世俗化”加以考察和评析。

沈:那宋代社会的转型,以走向世俗为重要标志,应当如何理解?

王:在既往的传统书论中,由于诸多客观的原因所致,举凡论书一直以文学的修辞和文本来加以陈述和表达。这种对文学的依附,是传统书论中一个重要的现象。丛文俊先生率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之所在:

在中国古代书法论著中,所有关于艺术问题的陈述,或多或少,都带有文学的痕迹,而其语言表达的方式,又往往和文体紧密相关。也就是说,如何认识并评价古代书论的文体和文学问题,除去掩饰,近其本来,对阅读和使用古代书论,进行书法研究,至为重要,很值得探讨。

丛文俊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提出,首先指明了书论对于文学的依附是传统书论的重要特征。其次是在以文学修辞为主导的论书中,消隐了书法的某些要素,对于古人而言,尚可比类推阐而知之所云。但对于古今悬隔的今人而言,时过境迁中,则真的是如坠五里云雾了。其实,何止今人,就连作为宋人的米芾竟也不无讥刺地对此置之一喙。其曰:

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当然,这仅是米芾站在个人的立场,对那种所谓“征引迂远,比况奇巧”的“文饰”的批评。况且这也与米氏于文粗鄙却又好“快口直言”的个性有关。故所论也未免是错解“前贤”。但在此我们却看到,以米芾为代表的宋人于论书中的“直白”与“通俗”了。这是下面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据发现,宋人于论书中,总是夹杂着一些市俗间的口语及俗字,或以言说书法的风貌,或为评骘书法的次第品格。譬喻比况,推类换言,也常收到意外的效果。米芾不无“自恃”的将之称作“入人”,即所评附合对象的实际。如:杜老作《薛稷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又: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提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

在此米氏以“蒸饼”这种食品来譬况薛稷以及世人所书之大字榜书。谓其“倒收笔锋”、“用力提笔”乃至“字愈无筋骨神气”,言指所书不备“锋势”而一味“刻意做作”。那么,米氏缘何独以“蒸饼”譬喻、“蒸饼”又与薛稷以及“世人”的榜书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显然,了解“蒸饼”是其关键所在。

按,蒸饼,顾名思义,是指经笼蒸熟的一种面食,宋人黄朝英《缃素杂记》卷二谓“凡以面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淪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而馒头谓之笼饼宜矣”。

据王赛时《唐代饮食》中说:“汉代已有蒸饼,刘熙《释名》卷四《释饮食》载其名称。”唐宋以来,蒸饼已成为市民百姓日常中的重要食品。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均有关于“蒸饼”的记载。此外,又据王赛时所考,在唐宋之际,“蒸饼”与“馒头”是属于一类的食品,曰:馒头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发酵面食。……按《因话录》乃唐人赵璘所撰,……同书卷三引《倦游杂录》:“唐人呼馒头曰蒸饼”,《北户录》卷二也提到了“曼头饼”,李商隐《义山杂纂》有“馒头似表亲”的说法。如此看来,唐朝时的馒头,在某种意义上属于蒸饼的范围。

由此可见,唐人所谓的馒头是属于“蒸饼”的一种。那么,前面米芾所借以譬喻的“蒸饼”又指的是什么?其外在的形制又与薛稷以及“世人”的榜书有着怎样的类似?于此,我们再从薛稷的书法寻找一些根据。

按,《书断》言薛稷有云:“书学褚公,尤尚倚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之所尚。”可见,薛氏书正是从褚遂良之一脉而相承。而褚书有明显的几个特点:一是笔画瘦硬;二是带有隶意;三是极具媚趣。薛氏也正是得其书之大意,而又以“瘦硬”过之而无不及,其代表作《信行禅师碑》可为证明。恰恰是因为“瘦硬”与“媚趣”的原因,薛氏书法不适于“结密而无间”的大字榜题,差强为书,只能呈现出米氏所谓的“钩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的“丑怪难状”了。所说的“钩勒倒收笔锋”,是指横钩收笔不直接回锋,而是顺势行笔一段再趯出的动作。此习盖由褚遂良始作后一变而成为颜楷的“鹅头钩”。加之,书写中“勒”后“趯”前须蓄势顿笔,尤其是大字榜题,更需刻意为之。可以想见,“瘦硬”尖薄的字画间杂以刻意顿笔后的“重俗”,这便是所谓的“笔笔如蒸饼”。而这种字画特征所称似的“蒸饼”,恐怕是指带馅的“馒头”而言。因为据王赛时《唐代饮食》所引《清异录》卷下得知,带馅馒头制为尖型,尖头微露馅料。如:赵宗儒在翰林时,闻中使言:“今日早馔玉尖面,用消熊、栈鹿为肉馅,上甚嗜之。”问其制形,盖人间出尖馒头也。

以“出尖馒头”譬喻尖薄“瘦硬”却又拖带“重俗”顿笔的字画,这的确是米芾“入人”的高见与发明。其实,豈止是米芾,就连风雅如欧阳修、苏轼、这样的文士,在论书中也常以“馒头”为譬,可见“市俗”风化之一斑。如欧氏曰: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为俗物。

苏轼也作:前史谓徐浩书锋藏画中,力出字外,杜子美云:书贵瘦硬方通神。若用今时笔工虚锋涨墨,则人人皆出肥皮馒头矣。用吴说笔作此数字,颇通人意。

沈:以上您刚说到的宋代书法,是否是一个新变而不容忽视、又有新意的重要话题呢?

硬笔书法研究范文11

毛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是秦始皇派去筑长城的那员大将蒙恬,取中山兔毫制成的。这个传说虽不可靠,但也有一定的依据。从1954年在长沙左公山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毛笔来看,它的确是用兔毛制成的。不过这种笔与现在的不一样,它的笔头是用兔毛包扎在竹管外面,再裹以麻丝,涂上漆汁制成的;笔锋坚挺,宜于书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毛笔了。后来,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制笔工艺也随之发展。笔工们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曾试用过各种禽兽毫毛作原料,如鹿毛、獾毛、猪毛、鸡毛、兔毛、羊毛、黄鼠狼毛等,结果发现兔毫、黄鼠狼毫、羊毫性能最好,以后就被广泛使用,成为制笔三大原料。

按照不同的原料和性能,可把毛笔分为硬毫、软毫、兼毫三种。硬毫笔包括老兔颈毛制成的紫毫与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狼毫两种,笔毫均为棕色,笔性硬健,弹力强,蓄水少,画出的线条苍劲爽利。山水画中树木的立干、出枝、勾叶、点叶,山石的勾勒、皴擦、点擢,屋宇、人物、舟、桥、水波、瀑布等细线,都需靠弹性强的硬毫才能得以表现。软毫笔,用羊毫制成,笔性软,蓄水性强。山水画的渲染多用它。米点山水与泼墨山水也常用羊毫,能收到笔酣墨饱、水墨淋漓的效果。兼毫笔由硬毫与软毫配制而成,有紫狼毫、紫羊毫、鸡狼毫等品种,硬度在狼毫与羊毫之间,可根据个人的习惯与需要去选用。

此外,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备一枝,“小白云”、“大白云”羊毫笔各备一枝,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锋多尖锐,只适宜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好。有的画家喜用秃笔,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趣。好的毛笔,都具有圆、齐、尖、健四个特点,使用起来运转自如。画笔用后要及时冲洗干净,避免墨汁干结损坏。

我国的制笔,历史上有宣笔(安徽宣城)、湖笔(浙江湖州)两大种。

宣笔为安徽省泾县文房四宝之一,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3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到唐朝时,安徽省泾县便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故得名为宣笔,随后被列为贡品和御用毛笔。此后制笔名家辈出,宣笔盛行全国,成为文房四宝珍品之一。

近年来,宣笔制造业发扬传统工艺,多方求教于书画名家,继承创新,现在宣笔的品种已多达300多种,选料严格,工艺考究,精益求精。有名家设计的“鹤颈”、“古法胎毫”、“莲蓬斗笔”、“北尾合毛”,都达到了尖、圆、齐、健的四法要求。它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

湖笔的产地在浙江吴兴县善琏镇。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圆:笔头圆浑饱满;健:笔锋挺立,富有弹性。湖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湖笔,又称“湖颖”。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笔工们称为“黑子”,这是湖笔最大的特点。这种笔蘸墨后,笔锋仍是尖形,把它铺开,内外之毛整齐而无短长。这一带的山羊,每只平均只出三两笔料毛,有锋颖的也只有六钱。一支湖笔,笔头上的每一根具有锋颖的毛都是在无数粗细、长短、软硬、曲直、圆扁的羊毛中挑选出来,具有尖圆齐健、毫细出锋、毛纯耐用的优点。

墨的出现很早,《述在书法纂》上说: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说是黑土,可能是指黑色一类矿物质,或矿物颜料,那么甲骨文上的黑色字,倒出现得更早。说是煤烟所成,却是西汉以后的事。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墨是颗粒状的,磨时放在凹形砚池上,用一个扁圆形的研石,压在墨颗粒上加水磨细或磨成粉末后加水使用。后代的墨确是煤烟所成,其原料不同,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时易州的墨和剡县的纸很有名。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江南,改进易州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直到明清时,徽州制墨业更有发展,以胡开文所制为最有名。徽墨的特点是:“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并在墨面雕刻山水人物,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及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是我国高档工艺美术品之一。为了方便,目前一般书画都采用墨汁,以一得阁和曹素功所产为佳,但讲究用墨的人仍采用研磨徽墨的办法,创作书画。

徽墨 , 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

硬笔书法研究范文12

一、书写现状

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考书写量呈递增态势,这对现代中小学生的书写速度和书写质量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呈现有所削弱的趋势。文字交流被弱化以后,学生失掉了一块书写训练阵地。

现在,学生的书写状况怎样?存在一些什么问题?笔者在一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好认、不好看、速度慢。简而言之,“差和慢”。

中小学生的书写,老师和家长大都不满意。2009年,在全国七个省(市)进行的一项关于汉字书写水平的调查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3 000多名教师中,有60%的人认为现在学生的书写水平下降或者是明显下降。[2]虽然教师、学生、家长都知道书写的重要性和现实的严峻性,但由于情况复杂,原因多样,也只好任其发展而致积重难返了。

二、问题成因

1.书写“差”的成因

表2是笔者于2007年在某校四年制初一和三年制初一采集的调查数据。其中,“优秀作品”的标准严格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相关学段执行,四年制初一要求:“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三年制初一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3]

数据表明:“双姿”问题,成了中小学生书写的难题,是写字教学的“顽症”。姿势有问题,写出的汉字自然也有缺陷,连工整都达不到了,美观更是侈谈。

下面就坐姿、执笔姿势、训练及其他问题,分别进行论述。

(1)坐姿问题

书写钢笔字(含铅笔、中性笔、圆珠笔等硬笔)应保持正确的身姿。一般说来,书写毛笔字所讲究的头正、身直、胸舒、臂开、足安五点,也适用于钢笔字的书写。“头正”,就是头部端正,不左右歪斜,稍微向前些,双眼之间如果画一条线的话,这条线要和桌子成平行线。这样,视线正,下笔才能看得准,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还可以防止损伤视力。“身直”,就是身子要坐端正,两肩齐平,腰部挺起。这样,能保持精神振奋。另外,胸部不要紧贴桌边,以免妨碍呼吸。“臂开”,就是两臂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成均衡之势。这样,写字时挥笔自如,横易平,竖易直,撇捺也容易展开。“足安”,就是两脚要自然地放平、踏实,不要交叉、蜷腿和翘脚尖。这样,身体稳定,不至因摇晃而影响写字。[4]

正确的坐姿,解决了书写的稳定性和舒适性问题,防止姿势不稳造成文字变形,为书写加速提供支持。现以口诀辅助记忆:

写字讲坐姿,心手眼相系。

头正并直身,胸舒兼满气。

臂展又足安,字字俱俊逸。

形成学生坐姿不当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对中小学生(或幼儿园孩子)的第一次书写坐姿指导不正确,或者没有逐一落实,导致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坐姿要求。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孩子第一次提笔写字可能是在幼儿园里,或者在家中,或者在学校里,如果当时没有人给予正确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第一次写字的姿势出了错,后来就会不断出错,积习难改了。

第二,学生课桌与椅子(包括家中的写字台)的自适性差,桌椅的高度比例和学生的身高与坐高比例失调。学生只能靠偏头扭腰来增加身体的舒适度,长期下来,既写不好字,也坐坏了身体。时下家居设计的“人体工程学”理论,注重一切为人服务,带给个体方便、舒适与健康。这一“人性化”理论,应早日走进学校教室和学生书房。

第三,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5]学生负担本已够重,书写慢的学生负担就更重了。长期疲劳作业,动作变形,体质变差。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容易疲倦,即使是正确姿势也会变形。繁重的作业,还衍生出两样副产品:批量生产近视,无情抹杀兴趣。

工作需要舒适的环境,高效率以身体的良好感受为基础,书写也如此。

(2)执笔问题

执笔之法,对于书写者来说,至关重要。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凡学书字,先学执笔。”执笔合宜,适合书写要求,适应书写运笔规律,就能写出好字,否则相反。[6]

“执笔不得法,字就写不好。执笔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太松了笔管容易掉落,太紧了笔管会颤抖。”[7]这段话,意思非常明确:执笔是有严格要求的,不能随意而为。这个要求,老师要知道,便于传授;家长也要知道,便于辅导与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