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教研一体化

教学教研一体化

时间:2023-06-15 17:27:33

教学教研一体化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1

初中化学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记忆和理解方面均存在一定难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评价学生主要凭借其最终考试成绩,显得较单一与片面,不能完全体现学生能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不单依靠考试成绩,还须注重多元化与全面化评价,倡导实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及学校发展。

一、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若想于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须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予以高度重视,以正确引导学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且做出正确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职责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且掌握所学知识点,并灵活应用于日常实际生活中。考虑到不同知识点以及不同学生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初中化学传统教学方式,有意识观察学生课堂中的具体反映,以此调整自身教学方式,做出正确的教学评价,并着重讲解教学中难点与重点,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有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方程式,此类问题为教学重难点。化学平衡相关问题,教师可根据其特性设计形式多变的题型。教师可设计为:针对可逆反应3CB(s)+2A,待此反应平衡后,对其加温、加压,观察具体平衡变化情况,提出问题:生成物C与反应物A具体状态是什么?此反应为放热还是吸热反应?教师应先与学生一同回顾达到平衡各类条件和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平衡状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重新认识,然后让其自由分析讨论,待学生基本理解后再予以详细讲解,并依据学生反映进行教学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将教学与评价完美结合,使学生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教学评价多元化

要实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须将教学评价融入至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评价形式,使教学评价向多元化与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向发展,以构建完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与学校共同发展。教学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并改善传统教学评价单一性与片面性,增加评价内容、丰富评价形式与完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中科学课程可从科学概念、探究(包括过程与方法、能力)及态度等方面予以全面评价;评价形式可包括前置型评价(新课引入前)、过程型评价(学习期间)及终结型评价(学习后);评价主体应不单是任课教师,还须包括校长、学生与学校外部教研部门,甚至学生家长等,以使教学评价向多元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评价。若学生于问题回答时出现不自信、犹豫等现象,教师应给予肢体或者语言鼓励,肯定眼神或鼓励式微笑均能作为评价形式激励学生,以此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化学兴趣。此外,化学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也可在其作业后面写一段中肯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其自身表现情况,从而改善不足之处并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多元化教学评价改变传统教学评价单一性与片面性,从评价内容、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等方面实现多元化,有利于更好融入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推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形成,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融合教、学、评

在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评价、学习、授课三者是分离的,评价只作为教师教学结束后一个简短总结,即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对学生作业练习予以简单评价,并未将教学评价真正纳入至化学课堂教学中,致使教学与评价完全分离,对“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产生一定影响。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课堂所学,未能将学习与评价、授课相结合;授课也只是作为复习旧知识、讲解例题与教授新知识的过程,比较单一化,缺少与评价、学习间的结合,使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弱化,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于教学中起到相成相辅、相互促进作用,任何一项步骤的缺少均会造成教学不完整,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评三者巧妙融合,充分发挥其相互结合作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单元过程与课时学习目标)、制定评价标准与编写学案等方式将教、学、评三者融合。在具体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过程调整自身教学方式,并从评价内容、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等方面实现多元化,促进学生与学校发展。

作者:朱贤芬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庙中学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2

    1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体系更适合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所以,目前的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不是简单地增加或减少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或与其它化学学科合并,而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热情,使具备一定化学基础知识的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体系、实验教学和实习创新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分析化学“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实践

    2.1完善理论课教学

    结合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注重分析化学的应用性、综合性和边缘性,2003年主编出版农业部“十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在此基础上对原有大纲进行了修订.经过5年教学实践与总结,于2008年主编出版了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5],这次教材编写注重了分析化学与相关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合理穿插一些运用基础理论解决相关学科实际问题的例子,使之更具鲜明的农业特色.根据农业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和这部特色教材,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分析化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即四种滴定分析方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知识点进行了提炼,形成了“平衡原理——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误差——方法应用”五个模块.这种模块式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分析化学课程的精髓,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析化学作为校级精品课,建设分析化学网络课程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教学成果与资源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并制作了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平台,平台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授课录像、习题、实验演示、常用数据以及网上答疑系统和学生考试系统等内容.将传统教学形式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形式综合使用,开展立体化教学.立体化教学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教学立体化、辅导答疑立体化、学生作业立体化、学生考试立体化和实验演示立体化.分析化学网络课程平台的开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了以往只能在课上教学的束缚,留言板、论坛等形式使师生的沟通更加及时,充分提高了教学效果[6-7].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分析化学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树立以“学”为中心.采用问题式、比较式、讨论式、合作式、案例式、角色转换式和逆引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分析化学教学的“双向交流”.以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法为例,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分析化学知识,对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及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做出总结,教学中的讨论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与综合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并使学生养成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考核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从而具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宽知识面、创新能力强的角度出发,根据分析化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制作了分析化学考试的题库,同时对考核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构建出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考核体系,以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分析化学考核内容分为七个部分:平时作业(10%)、随堂测试(10%)、学生讲课(10%)、读书报告(10%)、外文文献翻译(10%)、网络测试(10%)和期末考试(40%).

    2.2优化实验课教学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要求,结合农业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优化了分析实验结构和数量,主编了适合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实验化学》[8].随之修订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实际,注意将学科的传统内容和现状及发展相结合,开设学科间互相渗透的实验,关注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按照验证性实验——基本操作考核——综合性实验——考核性设计实验4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9].使学生准确熟练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是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每堂实验课前学生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网络预习,通过预习来了解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在实验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教师指导的授课方式,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验证性实验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主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和操作手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习惯,使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基本操作,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基本操作考核的目的在于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认真上好实验课,完成课程基本要求.在验证性实验阶段过后,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操作的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进行考核,以天平的使用、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定容操作等为考查内容,对学生逐个进行考核,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另一部分是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混合酸和混合碱,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设计整个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做好铺垫.经过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与提高.这时再为学生开设数个综合性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综合性实验阶段是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并学习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分光光度法、重量法等实验内容,为后续即将开设的考核性设计实验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分析化学实验基本的技能与方法,学会了独立操作.因此,这时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任务就要提高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考核性设计实验选了有代表性的31个混合样品作为分析题目,这31个题目基本包含了分析化学课程的全部内容,要完成这些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本阶段由学生制定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独立实施,学生结束实验后,总结实验完成情况与体会.

    2.3开展实习创新训练

    首先,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来给学生做专题报告,介绍学科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实习周组织学生到分析测试单位进行观摩,掌握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情况.其次,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项目,教师提出专题,学生自选题目,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实施方案,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团队精神[10].为向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实验空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分析化学教研室每年组织和配合学生申报开放实验基金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开放实验基金项目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研究申报,获得审批之后,学生分组完成所申报的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是学生想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或探索,由学生自行填报立项申请书并找合作教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中得以体现,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所学知识也进行了串联和融合,对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有了新的理解,真正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3结束语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几轮的分析化学教学实践表明,改革后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要进一步总结和创新,为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逐步优化教学体系.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3

 

本文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当代企业的需求层面出发,通过分析研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可行性,以及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国家相关部门对当前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远远大于基础学科人才,尤其是在机械、计算机、财会统计等领域。因此,近几年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内得到了大力发展,许多高职院校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

 

然而,根据大多数企业的反馈,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1、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缺乏系统的知识架构;2、对生产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动手能力不足;3、对于本行业一些通用的设备、仪器、仪表不会操作。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在学校学习期间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的。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长此以往的话,高职教育必然会和社会生产脱节,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逐渐被社会淘汰。因此,对于高职教育的理实一体化改革刻不容缓,必须要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以生产为主导,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过程中。

 

2.理实一体化教学

 

2.1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2.2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有:

 

(1)讲授法

 

在课堂上,将项目展开后,通过演示操作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后,进行总结并引出一些概念,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根据教材,既突出重点,又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构建的系统知识,讲授要求有系统性,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讲课的过程是说理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即符合知识本身的系统,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样学生就能一步步掌握专业知识。

 

(2)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通过教师进行示范性实验,及示范性操作等手段使学生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书本知识,抽象理论和实际事物及现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课前教师要做好演示的准备工作,根据课题选择好设备,工具,量具。

 

(3)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从而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把理论知识通过操作练习进行验证,系统地了解所学的知识,练习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强调操作安全,提高练习的效果,教师认真巡回指导,加强监督,发现错误动作立即纠正,保证练习的准确性。对每名学生的操作次数、质量作好一定的记录。以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促进练习效果。对不操作的学生要求在旁边认真观摩,指出操作中的错误,教师及时提问,并作为平时的考核分。

 

2.3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该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一方面,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高职教育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3.1改革的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应当紧紧抓住职业技能的特点,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以职业技能为中心,围绕职业技能的培养设置课程,以能够完成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的对接为目标。

 

以飞机制造为例,航空企业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需求是巨大的,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作,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航空材料、机床、工量具、工程图纸、工艺规程、工艺方法等。根据这些内容,学校在教学方面就可以做出调整,设置相关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的结合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技能,比如:1、了解飞机制造常用的航空材料及其特性,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2、熟悉机床的操作和工量具的使用;3、能够识别工程图纸、编制工艺规程、选择合适的工艺方法等。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保证学校培养的学生都能够满足企业生产型人才的需求。

 

3.2改革的内容

 

要做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几个方面的建设:

 

(1)基础设施的建设

 

既然高职教育是以完成学校与企业对接为目标的,那么高职院校必须要有跟企业相同的、必要的基础设施,能够模拟出实际的生产过程,尤其是工科院校。同样以飞机制造为例,飞机制造过程中,除了通用的机床、工量具外,还需要一些特殊的装备,此外飞机制造工艺中主要以钣金、铆装为主,那么相关院校还需要有钣金、铆装的实验室。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否则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

 

(2)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除了理论知识上的传授外还要进行实践操作的指导,因此高职院校的老师必须要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既要能够讲解理论知识,也要能动手演示。学校在师资方面必须要加强,注重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或者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

 

(3)课程体系的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课堂即是生产现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是同时进行的,课程的安排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因此在课程设置必须要合理,要有侧重点,以完成某一项任务为目标。

 

4.结论

 

理实一体化教学跟职业教育的性质契合,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既减少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又为学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符合行业发展的标准。只要高职院校抓住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点,在软、硬件两个方面做出改变,就能够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4

一、职业院校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

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的问题。职业院校应重视实习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企业招聘的是踏实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鉴于此,我们学校各系部均组建一体化教室,把理论课和实习课交互融合,教室是理论教室同时也是实习车间,教室里有教学用具和实验设备。虽然“一体化”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在应用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问题:相对于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一体化”教学缺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扎实,我们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组织环节和方式有待更新和提高。“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理论课、实习课教师资格,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完成理论课的教学,又要有相关职业技能完成实习课教学任务。为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职业学校要普及“双师型”教师。很多学校的一线教师的师资力量不够。针对问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学校各系部已经组建专业教研室,专业教研室成员由该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组成。各教研室主任不仅要掌握本教研室各专业课教师的能力和特长,还要掌握本专业学生的现状,知道怎样能帮助学生学得好、学得快。教研室主任要有足够的权力。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教研室主任审核。教研室主任给任课教师排课,调配师资力量,指导本教研室老师组织专业理论和生产实习教学。各专业教研室根据调研相关企业需求,提议调整、拓宽本专业的方向,从而增加我们的招生数量和范围。“双师型”教师知识面要宽。首先,“双师型”教师自身要刻苦钻研理论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其次,职业学校应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大部分专业教师都能够及时的了解新设备、新材料等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等操作技能。再次,学校要采取一定的竞争机制。学校每年都评选出“教学名师”、“岗位能手”,从而激励和鼓舞广大教师。

二、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思考

新时期学生管理的新问题。最近几年,学校的老师普遍反映学生整体素质一届不如一届,一年比一年难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如自主招生使学校过度追求招生数量,生源质量不尽人意;免学费政策使家长和学生享受国家给予的优越感,却“惯坏”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处在转型期的技校学生,叛逆心理非常重,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大,在课余时间甚至在上课时间有一部分同学都会泡在网吧,网络几乎是他们的精神“”,个别同学把手机和电脑当成了生活的全部,丧志令人担忧。针对管理问题,采取的方案。学生管理在职业院校一直保持着焦点的位置,我们学校从高层领导到普通任课老师始终想找到一套好的管理办法,只是学生不断更换,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管理办法就要与时俱进。为此,我提出以下方案:搞好学校、教室及实习车间的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如:可以在学校大门的招生处挂大标语“为就业做准备”。这样学生来校就想着我来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教室、宿舍进行文化建设,如写一些标语”手比头高,路在脚下”等,给学生一些警示和压力,定期更换墙报,并进行评比。结合各专业搞技能比赛,让学生心里想着“每天练习,每周评比,每月考核,每学期比武”。并且评出“周之星,月冠军,学期技术能手”,及时张榜公布。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观念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技能的提高上,远离网络,从而便于管理学生。组织各教研室教师、班主任去同类院校参观学习,借鉴其他院校办学模式及学生管理办法。

三、协调职业院校理论实习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理论教学、实习教学、学生管理脱节。职业院校的特点要求理论、实习教学和学生管理互相渗透,互相支撑。我们的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弥补理论的缺失,理论实习教学的展开又要以学生的管理为基础。但现在部分技校理论教学、实习教学、学生管理脱节,造成学生理论课不想学,实习课不想做,学生管理松松散散。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班主任多是专职辅导员,管理工作只能依靠单纯的说教,严格的盯人管理;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及协调能力有限;学校缺乏竞争机制,不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协调理论实习教学和学生管理一体化工作的措施:由专业课教师当班主任管理学生。实行专业理论、实习教学、班主任工作的“一体化”管理。专业教师能把管理融入到专业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中去。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优点、缺点了解透彻,而且专业课老师的理论、实习的能力对技校学生有很深的影响力,很多学生敬佩自己的专业课老师,这样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很容易树立威信,便于有效的管理。让专业教师去参加国家、省市的培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采用竞争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职工,特别是专业骨干教师参与管理。要根据生产实习、理论教学、学生管理需要,力求学校内部组织结构设置精干、高效、节约。精减后勤人员,充实教学一线。

四、总结

总之,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及稳定发展的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技校的管理制度必须实现理论实习教学和学生管理的一体化,坚持用专业教研室这根针穿引理论课教学、实习课教学、学生管理这三条线。

作者:袁静 单位:济宁技师学院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结构力学;教学做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66-02

一、课程教学现状

结构力学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学好结构力学对于学生非常重要。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近年来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考试成绩等展开调研,分析影响结构力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若干建议。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招,学生生源大不如前。与此同时,我们不断修正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走访调查,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在原有教学内容上进行删减。如将结构力学部分的超静定结构计算删除,做到基本概念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1.内容模块化,注重核心内容的讲授。按照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将课程划分为六大模块,设置了工作任务、项目,并对其进行整合设计,以模块为载体、序化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本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以“模块一杆件结构的几何组成探究”为例,知识点为平面杆件结构的简化、分类及几何组成分析;能力点为认识、理解、分析平面杆件结构;素质点为学生能够对平面杆件结构进行几何组成分析;教学手段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授、施工现场的实物实景展示和进行课程实训。

2.重视结构力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与其他课程相比,结构力学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也很紧密,结构力学知识不仅可以解答书本中的力学题目,而且与建筑结构设计与分析、建筑结构施工、工程结构的加固与改造等土木工程实践等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起来,及时向学生介绍结构力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让他们明白结构力学不是枯燥和脱离实际的,而是紧密联系工程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例如,计算拱类结构时,可以和实际工程中的拱桥结构进行对照;分析桁架结构时,可以与单层工业厂房的桁架屋顶等桁架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计算超静定多层多跨框架结构时,将多高层结构作为工程背景。教学中常举一些当地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示例,既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工程实例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主动认知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1.合理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会很快成为过去时。只有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才能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而具备自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正是我们应培养的人才目标。因此,在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提高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结构力学课程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学。如果不恰当把握结构力学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很多学生的学习成为“被动学习”,也不能把课堂变成“满堂灌”和“填鸭子”。为了帮助学生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任课教师除了适当增加分析讨论课之外,还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积极讨论,引导学生从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自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在瞬变体系的讲解中,先讲清楚概念,瞬变体系原本是一种几何可变体系,经过微小的几何位移后,系统变为几何不变体系,这样的体系被称为瞬态体系。可以在解释完瞬变体系的概念后提问:瞬变系统是否可用于结构呢?可能的答案有两种:能或不能。究竟能,还是不能?可通过受力分析来判断,对发生微小位移后的体系进行受力分析,列出力的平衡方程,计算杆件内力,由此一步步直到得出结果,就像层层剥笋一样,层次清晰明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很重要,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结构力学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归纳总结法。结构力学课程内容前后紧密联系,前面的知识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如内力计算是位移计算的基础,而位移计算又是力法计算的基础等,这些内容一环套一环,不能疏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就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后,还应培养其自学能力,必须对他们进行教学指导和监督,可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等方法检查自学效果。除了课堂精讲内容以外,可让学生课后自学部分章节,比较难的内容则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再给学生推荐必要的参考书和习题集,并抽出时间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

四、教学手段改革

1.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板书是教师通过讲解和在黑板上的书写向学生传达教学信息、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但是,结构力学概念多、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多媒体技术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便利,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进行综合处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结构力学中,由于定理、公式数量较多,多媒体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但不能完全代替板书。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学课件,针对重要的公式,应用板书进行相应的公式推导,带领学生进行同步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思路,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在教学手段上要抛开运用单一板书或单一多媒体形式的观念,把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课外力学实践活动。教学与科研是一种互动互长关系。著名教育家钱伟长说:“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也需要和科研相联系。如果教师不搞科研,知识更新速度慢,就无法把本专业科技前沿的知识传达给学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水平;如果教师不能站在学科前沿,就无法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同样,教学对科研也非常有帮助,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再学习和再思考的过程。在结构力学教学中,教师给学生介绍本学科的研究成果时,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结合所学知识用简单的方法讲清问题的实质,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进一步研究这个项目、应用这个成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应用科研成果的创业能力。

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结构力学正进一步积极努力探索项目化教学模式,更深层次地开展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结构力学的道路,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小春,李保德.结构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

[2]刘鸣等.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看结构力学课程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

[3]郝海霞,肖勇刚.提高“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4]左晓宝.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

[5]吕恒林等.《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6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离不开一体化的教材建设、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的实训场地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等。笔者从以上方面结合学院各项迎评促建工作对钳工“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构建模块化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前期学院教师深入行业和企业调研,对学生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岗位和任务进行具体分析,明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本着实用的原则,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面向职业岗位,以职业标准、岗位群工作需要为依托,重组课程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上,笔者学院采用“模块化”,将过去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的教学体系改造成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综合能力模块。以钳工国家技能鉴定标准为技能依据,以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科目为主线,区分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三个不同层次的技能要求,首先把技能训练内容模块化设计;随后把模块中实训内容需要或相关的理论内容融入模块中;通过模块整合理论教材,打破原来的教材体系,建立起全新的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实施上,将先进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引入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中,构建基于“教学做”一体模块化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新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将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完成公共基础和职业基础模块的教学,第二阶段根据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行面向岗位的专门化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安排上,前两个学期主要对学生进行公共基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学习本专业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基础知识;第三学期对学生进行钳工基本技能、液压与气压技术等职业基础模块的训练;第四学期安排零件与设备的装配、维修及金属切削加工等职业基础模块的训练;第五学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将考虑学生在职业选择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专门化的职业训练如数控加工模拟、机床加工操作、机床维修等;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围绕社会的需要,我们坚持以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要为课程设置的依据,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同时,实施“通专多能”(多接口)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能适应以后工作的变化,满足转换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

二、编写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一体化教材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前提

一体化教学必须以一体化教材为依托。前期机械装备系教师集思广益,为教材建设出谋划策。目前笔者学院正在开展一体化教材的编写工作。

一体化教材建设是以项目活动为中心,以项目单元为主要结构形式。采用课题单元式,每个单元开始都提出一个项目工件(以图样形式出现),提出任务要求,引发被培训者思考,从而驱动他们向下学习。教材将围绕此工件展开所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讲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每单元将设有学习目标、应知理论、应会技能、专业术语等内容,有效地提示学生本单元应学习的各项主要内容;在学完相应单元内容后即可解决该项目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每单元后还设有综合练习和资料链接,帮助被培训者巩固所学内容,并提供一定的延伸空间,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一个拓展的平台。

一体化教材的编写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用性,即以职业为本位,以能力为标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编写教材内容。有效性,即所编教材在教学运用中要做到知识、技能、标准、效果的对接。要准确把握好相互衔接和递进的教材内容,强调不同教育层次的结合,要明确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点,强调教材的总体设计。在适当降低理论知识难度的同时,强化了对应用型、实践性、操作性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既体现基础性又体现先进性,既体现学科的内涵、内容的更新,又反映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

三、打造德高技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

笔者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满足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而是要着重突出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培训,着重打造一批适应“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能够驾驭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目前,笔者学院结合实际制定了教师培训方案,有计划地依托“师徒工程”,实行“以老带新”“跟班听课”的方式,安排年轻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积累教学经验,教师通过技能鉴定考核成为一体化教师。使教师从擅长对学科能力的分析转向对职业任务的综合,从擅长工程设计转向技术的设计和实施,掌握新的教学思想,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驾驭一体化教学的能力。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建设学习型的教师团队。为了提高青年教师和实习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笔者所在系通过集体备课帮助教师把握所授知识主次、区分重点,理解吃透知识点;通过组织公开课,对教师的教风、台风、板书、讲课内容、讲课效果做出评价;通过参加学院一体化教学改革研讨会,就钳工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进行集体交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采取措施对教研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总结,促使教学研究结出丰硕的成果;通过开展说课比赛、授课竞赛、教案评比等,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结合评建工作,全院教师积极学习人才评估评建文件,总结钳工一体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收集、整理、撰写本部门负责的评估材料、数据,进行全方位的自查自建工作,边查边改、边查边建。对发现办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和完善一体化教学场地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体化教学场地是一种能够同时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综合教学场所。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室,也不同于传统的实训车间,但是它又具有教室和实训场地的共同特征,因此把它们简单的组合在一起,是不可行的。为实现一体化教学,笔者学院钳工一体化教学场地由一个实训场地和一个配备多媒体设备的封闭讲课区、或距离很近的教室构成。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短时间完成学习场所的转换,又使得两个场地互不干扰。一体化教学场地的建设不仅只是设备的配置,更重要的是职业氛围的营造,使实训场地能容教学、实训、生产、服务等功能为一体,为教、学、做的结合提供物质环境。

学院目前响应山东省教育厅人才评估评建工作,努力完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学规程。目前,笔者学院有钳工钳台实训室、钳工画线实训室、孔和螺纹加工实训室、刮研实训室、精密研磨实训室、液压实训室、气动实训室、机械连接实训室、机械传动实训室、车削实训室、铣削实训室、磨削实训室、部件装拆实训室、总装拆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精密测量实训、数控与编程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PLC实训室等实训场地,可以满足钳工中技工到技师三个层次的基本技能训练的需要和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学生经过以上一体化模块课程实训场地的技能训练学习,就能够完成全部的校内技能训练和理论内容的学习,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随后学生就可以进入校外实训基地或就业单位等企事业部门进行综合实习,其间必须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

五、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保障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7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传统高职教学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50-02

高职教学改革正在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课程和教师)三个层面展开。其中,教学模式改革无疑是高职教学改革中微观层面的紧迫问题之一。

“教学做”一体化与传统高职教学模式的比较

主体不同 传统高职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主体不同,使得课程内容、结构、教材、开展时间、空间等课程其他要素都以主体为方向随之发生转变。所以,主体不同是两者的最根本区别。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不同 传统高职教学模式在组织课程时多采用“填鸭式”,以知识为目标,重在建立一个明确的知识体系。课堂问答和做习题都是为了巩固知识。课程基本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组织课程时提倡采用“项目驱动”、“设置情境任务”的方式,用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陶行知曾说: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下工夫。

课程使用教材的编写思路不同 传统高职教学课程多是以知识点为要素组织教材。按照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追求建立明确完备的知识体系。教材结构和内容无法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编写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教材内容选择上不追求构建知识体系,而是知识“够用”即可。是否达到“够用”要求,则需要在教材编写前进行广泛的调研,了解用人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了解职业岗位高中低层次需具备的能力素质、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专业发展趋势,然后从满足现在、开拓未来的角度提取适合高职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最后设计学习情境,并细化成学习任务。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组织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取舍安排由做项目任务时是否需要来决定。

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不同 传统高职教学模式下,知识流向可以归结为“传递——接受”式。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非发现者。学生缺乏主动性,除记忆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都未得到充分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做”三者的结合,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技能融合下的“情境任务”设置,使得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角色中脱离出来,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的局限性,在“做”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和错误,此时教师的“教”就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扫除“做”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学生除了学会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学生会更加自信,更加乐观。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时,有些教师采取分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

教学场所不同 传统高职教学模式下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局限于课堂。只有少量的实验进入实验室教学。而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场所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工厂、公司、商店等。陶行知先生就曾以“游泳”取譬,说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陶行知先生强调“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可见,教学场所是围绕着“教学做”来开展,哪种场所有利于“教学做”,就将课堂搬到哪里。目前,各高职院校实施的“厂中校”、“校中厂”就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场所设计的一种探索。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同 传统高职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考试又是以考理论知识点为主。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考核可以借鉴开放教育中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开发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使教师摆脱“应试而教”,使学生摆脱“应试而学”。重点考察学生“做”的情况,突出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培养。

“教学做”三者的关系不同 传统高职教学模式是将这三者分离开来的。在单元教学中,先讲后用;在整体教学中,先集中讲理论,最后综合实践。往往上理论课时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实训课时又早已忘记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做”被认为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中指出:“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情境任务的设置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情境任务的设置是关键。好的情境任务能够反映实际工作要求,营造职场氛围。学生通过做情境任务,感觉自己就是在处理真实工作,不知不觉向职业人转变。同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的步骤一样,需要教师进行广泛调研后提炼。同时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每一章知识可以设置一个最优的情境任务,但局部最优并非整体最优。采用整体性思维就需要将整个课程设置成一个大情境任务,然后为完成这个大情境任务需要将其分解为小项目。这种自上而下式的任务情境设置方式从逻辑上更加连贯。从完成小任务开始最终完成大任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做”,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原来是“讲课”45分钟,而现在是指导学生“做事”,单纯讲课的时间要减少,而且必须减少。从表面上看,教师工作任务变得轻松,但是实质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而且有所提高。这是因为教学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后,教师的定位也随之变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陶行知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至少对教师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知识;二是要懂学生,会因材施教;三是要自己会“做事”。有知识和懂学生靠教师平时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就可完成,而要达到会“做事”,教师同样需要积极实践。教师可以通过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方式,切实掌握实际工作的技能方法。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人才,而不是面向考场的读书人。培养读书人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出现,将会给整个高职教学模式带来一股强劲的改革之风。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朱曦.论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模式[J].科技信息,2009(27):123-124.

[5]毕明生.高职“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4):49-50.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8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了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师资队伍、教学场地、教学评价等的一体化内容,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机电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职业院校;教学模式

研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从目前来看,国内研究一体化教学,普遍关注某门具体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对专业定位模糊和对新技术发展跟踪不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课程之间相互割裂,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严重削弱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整体效益。

1.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在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引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逐步形成了例如产教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教学模式。对一体化教学模式而言,教学信息的传递是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同时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环节的不一致。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知。这种方式打破了普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阵地”,强化实训实习的教学功能,并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2.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

在专业建设各环节中,教学实施过程承载着专业建设的思想与目标,最能体现人的能动性,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环节。为此,我课题组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为载体,探索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等内容。通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成熟的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2.1一体化课程体系(1)基本结构。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灵魂是科学地序化与整合。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优化整合,分析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专业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科学整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职业能力,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实施校企合作,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3)校企合作,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职业性,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必须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在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岗位工作调研、工作任务归纳等方面,必须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进行论证。

2.2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设计是教学三要素为一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即基于学生主动行动的“学”、教师支持和咨询意义的“教”、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设定的“学习情境”等。基本流程为:根据选定的学习领域课程,通过教学过程分析,将其分解为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学习情境;根据不同的项目和任务,结合学生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作合为整体;采取分层次教学,在每个项目中分不同的阶段,逐段升级,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分层次考核。

2.3一体化师资队伍建立一支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够高效实施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和融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组成了15人教学团队,具有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人,聘请校外兼任教师10人。专业理论课教师到实习教学队伍中去,课程教材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先后派4名骨干教师到企业锻炼,增加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行业企业需求协调发展,有利于“双师”素质的提升。

2.4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要有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与之相适应。按照一体化设计原则,必须融教室、车间、实训、鉴定于一体,将教学环境工厂化,使专业教室具有多种功能,例如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技能鉴定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具有鲜明特色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根据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将实训基地内所有的实训室进行优化整合,成为机电工程基础实训中心、综合能力实训中心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心;引进企业生产设备以及车间布局,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在一体化教室中设置理论教学区、资料查询区、小组工作讨论区、实验实训区等,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教室与企业现场合一。

2.5一体化教学评价为了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理想效果,我院机电教研室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评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将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学检查、评价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实训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参加“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等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核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结语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实施,将理论与实作合为整体。充分发挥了专业一体化整体设计的优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机电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增强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茹,张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04.

[2]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9

随着机械工业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对机械类专业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及前沿性。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形式,以学习者专业能力、方法应用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将学习和工作要素相结合,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把工作过程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导入课程体系中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力学系提出“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思路,在学期项目中预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决定课程内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自主研发教学实验系统平台,简化项目研究内容,研究一体化的系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国内高校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教育改革各有特色,但与国外教学水平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方案。建立适应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本身特点的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出发,对其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培养应用型机械类人才的关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内容改革及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

1.教学内容改革

以系统设计思想为主线,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不能只是简单拼凑,应该从系统设计方案开始到各元部件选择到系统最终成形的全过程都要贯彻系统设计的思想。首先是从整体角度及可行性方面对系统进行多种整体方案设计;然后对其机械机构、执行元件、微机控制系统、检测传感装置等组成部分及相关接口进行细节设计;最后对系统性价比进行衡量,得出优化设计方案。选择原则是在保证目的功能要求与适当寿命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在讲授每一部分内容时都结合该案例,并将系统设计方法融于其中,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便于学生分析和设计其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2.教学方法改革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普遍应用于自动化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等)和自动化生产线(如柔性制造系统等),而学生基本未见过上述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无法了解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是如何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工作的。另外,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

3.实验内容改革

在实验教学环节开设的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调试的机会少,学习积极性不高。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驱动为主线,通过项目任务引导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指导项目实践的互推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在剖析某几个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项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过程中,串联讲解知识点并在实验环节进行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实现,进而将项目实施和理论讲授有机融合,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利用,也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培养与训练切实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去。

4.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10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阅读教学;一体化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之间必须实现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阅读和写作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写作阅读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的小学语文读写的有效结合,这一学习策略必须在小学语文中实施。以下我就对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1.在语文学习中训练阅读方法,积累些写作经验

语言心理学家曾经指出,朗诵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了口头语言,在朗诵的过程中人体的多种生理机能都得到了参与,在它们的相互协调的作用下,人们对朗诵的内容进行了理解,有利于将文中的情景在人的脑海中进行描述,对人的记忆、表达以及言语感知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背诵主要是通过人脑中储存的记忆进行过渡最终实现的,背诵的实现需要人的理解和熟读,可以丰富和积累人的语言材料。适当地训练人的背诵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因此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朗诵和背诵的习惯及能力,实现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阅读课上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和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理解是有区别的。教师在阅读课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正确理解。

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阅读的节奏,掌握阅读的规律。学生感知语言最直接的重要方式就是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中向学生大量描绘作者描写的语境,深刻地感受作者的心情,帮助学生达到一定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进一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2.从阅读材料中掌握读写的结合点,实现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读写一体化中实现了“读”和“写”之间的沟通,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在写作中下意识的将素材应用到写作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积累的阅读素材进行合理的使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一些手段或是道具将学生内化的素材知识和在阅读中积累的优秀写作技巧激发出来。阅读是学生吸收积累的过程和方式,而写作是表的方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得知,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并不是十分困难,但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差。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阅读汇总中提炼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最终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师在阅读课上要多带领学生对好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将其熟练地运用到写作当中。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用到的人物外貌描写,一般人物外貌的描写是从对人物的面部特征开始的,然后从上到下对人物的外部形象进行整体的描绘。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在进行外貌描写中尝试着去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点,例如“花白的胡子”可以反映出描写的对象处于老年时期,“黝黑的皮肤”说明描写的对象活动的场所主要在户外,等等。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张人物照片,指导学生对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随后以自由回答或者教师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观察的结果进行描述。学生在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式后,进而实施一小段人物描写的训练,巩固学生的写作技巧。教师在阅读写作练习课上对写作的方法进行不断的练习后,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自发地对叙事方法、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写作方法进行掌握。

3.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挖掘读写资源

语文课本中提供的写作技巧的素材数量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搜索出更多包含类似写作技巧的文章,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学习。同时语文课本上对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描述仅仅局限于文字和不多的图片上,小学生在没有实物参考的情况下思维受到了局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该类视频,使学生对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景象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更好的理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教师要将信息技术视为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要进行尊重,抓住时间训练,合理地导入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11

关键词:PLC控制技术 一体化教学 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教学是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为了使受教育者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个人能力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PLC 实验通过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笔者以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方式作为研究的课题,致力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对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概述PLC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

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是专门为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工业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质是一种专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其硬件结构基本上与微型计算机相同。它的功能强,可靠性高,编程简单,体积小,因此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支柱之一。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研发与制造领域中,PLC装置的联网与通信能力将不断增强,所以PLC控制技术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2 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对传统教学形式提出的挑战。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填鸭式”为主,理论和实践相分离,课程安排时间跨度大,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高。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PLC控制技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理论与实习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把理论课程的设置和技能训练两个板块相糅合,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作进一步合理的调整。

(1)合理改革教材

在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中,合理改革教材至关重要。就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的现状而言,当前使用的PLC课程教材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是按照基本原理、基本指令、基本应用、基本操作,这样的教材组合形式使得PLC课程教师按顺序进行教学,无法满足PLC课程实践性的要求,往往在学完PLC课程之后,学生不能有效地将PLC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无法实现PLC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对PLC课程的实际技能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合理改革教材非常有必要。对PLC课程教师而言,在进行PLC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课程内容,改革现有教材的局限性,把理论和实践内容结合在一起,相互交错,反复练习,遵循这样的教学思路来安排教学内容。

(2)设置专业技能训练室

设置专业技能训练室,也是实现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实验设备和实验中的相关软件是PLC 实验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条件,设置专业技能训练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PLC控制技术训练的场所,对于学生熟悉和掌握PLC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对PLC控制技术课程教师而言,设置专业技能训练室,可以通过集中在专门的实训室开展教学来完成。与此同时,一方面PLC控制技术课程教师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应适当予以指导,帮助学生理解PLC控制技术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结合。如利用实际简单电路进行直观演示,将电机用实物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认识学习的过程。

(3)改革教学方式

在PLC技术一体化教学中,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改革PLC课程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PLC课程教学水平也不容小觑。具体说来,改革PLC课程教学方式,可以通过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和分层教学来实现。其中,采用分层教学方式方面,PLC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PLC课程教学。此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有利于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水平的提高。

3 结语

总之,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作为一名PLC课程教师,在进行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应合理改革教材、设置专业技能训练室、改革教学方式,不断探索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PLC控制技术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过程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杨密.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9).

[2] 薛媛丽.浅谈一体化教学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9).

[3] 张国峰.“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电工技能模块中的实施初探[J].职业技术,2009(6).

[4] 漆海霞,邢航,杨秀丽.基于组态软件的PLC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2(4).

[5] 黄露.浅谈PLC实验的教学方法[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9(2).

[6] 柴华伟.电气控制及PLC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教学教研一体化范文12

关键词:教学做用;教研产销;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45-03

一、高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为解决就业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急需适用人才,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相继试验,如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引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以此为依托创建动漫产业孵化园,探索“培养优秀员工和职业经理”的新路。以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与孵化园企业深度合作,使教、学、做、用一体化,教、研、产、销一条龙,以岗位标准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到底什么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最适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是多年来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央曾多次强调,强化校企合作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创新。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河北省政府、石家庄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推进校企合作若干意见”,鼓励企业与高校实行多种联合。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称,“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很多,但很少有能力胜任工作。”该报告基于对83位人力资源高管的访谈。他们认为,我国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而相比之下,印度的该比例则达到25%。这表明,我国正处在努力从以制造业主导的经济,向服务和研究产业转变的过程中。尽管目前毕业生数量巨大,但缺乏训练有素的大学毕业生,这可能阻碍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

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企业满意率和就业率仍不高。在国家“十二五”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大学生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河北省技术人员数量虽不少,但具创新精神与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企业的满意度不高,就业率不高,而缩小这种差距,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根本途径在于创新产学研合作,探索合作的内在规律,对缓解就业难用人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校企合作现状

内许多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如:“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建立校内生产实训工厂(车间),让学生在实训中了解产品生产的某一环节,建成完整的生产线,在实训中对外承接订单;“引厂入校”进行联合选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学生在实训中了解整个行业上、下游生产的全过程。“共建实习基地”各企业逐步形成产业(或产业群)与学院的专业(或专业群)完全对接等。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输送了许多应用型技术人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这些模式仍存在许多局限。一是企业有自身生产任务,学生实习任务由企业规定,学院缺少自,导致学院不好控制实习实训时间,不好落实实习实训任务。以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的能力训练,实习任务可能会与学生想提升的岗位能力不匹配。同时,校外实习基地难于接纳批量的学生实习并给予有效辅导;二是校外基地路程远,存在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三是学生缴纳了顶岗实习学费,又不在学院实习和住宿,也不了解学院与企业之间的衔接,因此会产生误解;四是因受场地限制,学院引企入校创办的生产性实训工厂往往只是一个车间(单一生产线),而不是整个企业和行业,很难产生规模效益;五是院内生产车间(单一生产线)不能形成产业集群,使产业链的上、下游脱节,不便学生了解整个行业的生产全过程,更不利于学生全面把握整个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难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自觉完善和提升职业素质。

虽然产学研合作教育受到重视,但企业一直对产学研合作缺乏合作热情;合作形式虽多样,但主要形式单一;企业希望高职院校解决技术问题,但高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推动机制;政策激励缺位,合作利益不能得到保证。企业更希望由政府制定专项补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和加强政策导向,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获得直接利益。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仍然与市场需要脱节,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错位,大量企业找不到胜任具体岗位、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

基于以上缺陷,目前学界一致认为,必须打破原有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立长期、稳定和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2.国外校企合作现状

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陷入低迷以来,高职教育一直被视为解决危机的关键。随着就业问题凸现,许多国家都开始反思并重新定位高职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出现了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