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时间:2023-06-08 11:26:40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合作

一、历史教学中的“拦路虎”

如今的历史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在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让历史教学更加优质。所谓以人为本,即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作为课堂的辅导者,以自主、创新为目标,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新号召,从自身做起,为教学的目标做出奉献。然而,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摒弃了其本质所在,忽略了学生个人本身的实际情况,将教学陷入困境之中。

1.不能自主地学习历史

在任何学科中,都十分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前提与关键所在。当然,教学中老师的作用也同样不可或缺,他们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支持,鼓励学生去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而现在,普遍的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都持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历史仅仅是一门副科,不需要花太多的心思去学习与研究,而这样的学习态度也因此造就了如今的学习形势。

2.学生缺乏教学的引导

如今,无论哪一门学科,其教学理念都离不开教学引导。引导是重中之重,只有将引导做好了,才能考虑其他的教学模式。教师联系书本,切合实际,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堂要时不时地带着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兴趣,才能爱上历史课,才能自主、热情地学习历史。而引导的缺乏不外乎两个原因:(1)对历史不够重视,学生缺少基本的历史学习热情;(2)教师的专业性不强,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就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致力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激发其对历史的热情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诚不欺我也。阅读是一位良师益友,它不仅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还能提升我们的智力。而要想致力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激发其对历史的热情,阅读的重要无可比拟。举个例子,在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概括是关键。即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对这门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概括总结,列出每一段的简洁提纲,让人一目了然,对所学的内容也能有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之间自由组合,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分析,列出合理的提纲,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这样学生才会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与理解。

2.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拓展

在学习中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拓展并不可少。而通过一定的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分别是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在教学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预习的过程,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在教师进行《鸦片战争》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触类旁通,引左右而言。比如“鸦片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与尼古丁有什么区别?”等等。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对健康更好地把握。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片段合理地提出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与探索。如“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当时的社会现象有怎样的联系”?等等。在思考的过程中,让思想得到升华的同时,也锻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能力。

3.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创新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其发展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前面我们具体分析了自主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开发,让我们对高中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一个道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学的宗旨即是传承,将这份知识不断地传承下去。而教学作为传承的载体,它是媒介,是知识传承的媒介。因此,良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更顺利地传承历史,也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在《九一八事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各自选择某一片段,以学生合作的方式,将片段中的对话生动地再现、表达出来。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过程、原因、影响有一个充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适时地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也可以让下面的学生对别人的表演做一个总体的评价,通过组员间的交流与讨论,教师的领导与支持,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历史文化的重要与有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自我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梨萍.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教学策略[J].文教资料,2012.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历史高考;夯实基础;科学学习;教学策略;高效复习

高中历史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时间、历史事件及其复杂的课程,教师要想教好高中学生的历史,就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及对策并通过易懂的且合理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这门课程。尤其是在学生快要高考的前夕,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系统的且独特的综合方面的复习策略,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才能让学生的历史成绩在高考中占据优势地位。

一、夯实基础,提倡训练式教学

基础是做每一件事的前提条件,夯实基础是做好每一件事的资本。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打好基础是学生应对高考的首要任务,是老师教学的科学策略。在学生即将高考之际,教师除了将学生的基础知识重新复习一遍外,还应针对这些相应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拟一些符合现今高考发展趋势的训练试题,让学生在这些试题中了解当今的考试类型(模式),如此教学不仅为学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还能让学生在训练中摸清高考的出题趋势,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引导学生科学性学习,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带给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富有逻辑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开辟一条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复习之路。例如,在复习高中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古代历史、现代历史、世界史等系统地分开,通过点、线、面的策略,将知识以题干、纲要、重点、延伸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另外,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辅助工具进行历史教学,比如,以古代历史英雄的事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将事件的人物及事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还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此人的事迹,通过此方法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压力,提高历史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高效的学习高中历史。

总之,在即将高考之际,教师通过高效的、科学的综合复习方法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赖俊明.新课程背景下适应高中课程发展的教学评价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

[2]刘道远.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1).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较差,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学目标不合理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只注重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在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历史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没有明确地指出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

2.历史教学内容不科学

历史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其内容的质量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部分历史教师没有深入分析课本基础知识,未能充分挖掘隐性知识,忽视了教材中材料的分析和运用;同时,一些教师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性和实用性,没有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无法利用历史思维方法去分析、解释热点问题,阻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许多教师忽视了思维培养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仅仅布置大量的、有思维难度的习题,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历史教学方法不合适

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只注重讲解问题的答案,没有具体地教授答题方法,致使学生思维懈怠,产生畏难的心理。面对众多的历史现象需要深入分析,才能了解其本质,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现象,思维深度较浅,另外,一些学生仅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没有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致使思维僵化、单一,结论片面、残缺。

4.历史教学评价不科学

虽然历史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但是,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没有充分挖掘有用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单一,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并且受高考的影响,历史考试试题题型比较固定,形式过于单一,致使学生的答题思路固定,出现教条化、公式化的现象。再加上,许多学校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为评价的依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问题的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应该使用科学化的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情感语言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历史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做到专题史与通史紧密结合,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完整性。另外,历史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历史教师可以合理使用史料,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4.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建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加紧迫。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着眼点却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没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故而,新课改成功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历史教师有参与新课改的主动性,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多了,课堂提问灵活多样,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留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不够,师生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存在差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过于单一。针对这种现状,只有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历史教学方式,才能使历史教学真正发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成为人们一生的追求。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更应该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适应不断进步的中学历史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一个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其中包括道德素养、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身体素养。他尤其强调前三项素养的重要性。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的措模。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不能被称作老师的。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明辨是非,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从事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们一度放松思想政治教育,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给教育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样的经验教训是应该牢牢记取的。第三,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涉及到许多的跨学科知识。历史教师汲汲于单一领域,目光短浅,思维狭隘,是不会在历史教学中取得应有成就的。

二、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习策略,教育理论方面的认识并不统一,有各种说法。我们这里引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亚夫先生对于教学策略的界定。他认为教学策略是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自主的、科学的规划教学的全部过程。它包括“主体性教学策略”“问题性教学策略”和“实践性教学策略”。“主体性教学策略”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行为。认为学习不应该是外部强加于学生的被动行为,学习应该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强烈的求知渴望的自觉行为。“问题性学习策略”强调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探索中钻研,在学习中进步。

“实践性教学策略”强调拓展历史的学习空间,把历史的学习从课内衍生到课外,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哉估史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历史的熏陶,提升其历史素养。

三、加强师生交流,营造和谐的历史学习氛围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作为生命的个体,情感的交流是其基本的需要,教学活动作为师生双向的沟通活动,情感的交流必不可少。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学识很丰富,专业素养很高,但在课堂上不受欢迎。课堂气氛沉闷而乏味。自己也觉得痛苦不堪。没有别的,这样的老师缺乏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教学工作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千变万化,做一个好老师,尤其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不能把学生团结在自己周围,就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工作。一个不被学生信任的老师,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呢?要使学生亲近信任自己,老师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对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交往中应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小学生崇敬老师,信任老师。老师就应该是妈妈,是慈父。高中学生独立性强,对外部世界充满质疑。老师应该是朋友,是兄长。

四、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活动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现象,自主得出结论

以社会调查活动为例。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主动走进历史的氛围之中,在活动中学习历史,印象深刻而清晰,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比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目时,组织学生哉沽死史调查活动。教师首先明确了调查任务,要求学生知道是怎么回事?又是一种什么历史现象?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的生活如何?接着,明确了调查对象。要求对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展开调查,并做好记录。随后就学生的调查结果在课堂上展蕴致邸

历史是综合性学科,不仅包括社会科学各门类,而且包括自然科学各门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性非常强。这就需要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要求教师多学,多交流。

参考文献:

[1]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5

对话性教学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在对话教学中,前提是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的互相信任;目的是生成新知,获得发展;手段是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笔者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塑造自我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对话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可以使历史学尽情展现其应有的魅力,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是关于高中历史课堂对话性教学构建的一种有益探索,从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目标设计策略、话题设计策略和环境设计策略。

一、对话性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但对话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建构不断生成和创造的知识。对话教学在知识目标上不仅关注确定的、已知的、单个的知识,更关注不确定的、未知的、关联性的知识。能力同样是对话教学的重要目标。对话教学尤为强调交往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的培养。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培养对话人生态度和对话精神,是对话教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目标。所有的学生最终必须走向社会,而社会就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及其之间的关系联结成的。培养学生的对话人生态度和对话精神,在学生遇到困境时能通过对话和交流得以沟通,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并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最终达成人类的和谐。

二、对话性教学的话题设计策略

话题设计策略是指在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话题进行讨论,学生课下搜集史料,并根据搜集到的史料来进行分析。话题的来源可以是文本教材、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话题的特点是开放性和挑战性,话题中的问题要有意义、价值和探究性,话题设计策略的目标是通过对某一话题的讨论,促进学生对这一历史问题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

所有学习活动都应从话题出发,而相应的学科知识则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话题设计策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契合,这些话题的设置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把握现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话题值得师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如:中国的民族精神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和平与战争问题等等。

一个合适的历史话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话题必须能够与目标知识和能力相联系。在设置话题时,历史教师就应该明确:通过此话题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哪方面的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受到哪些情感熏陶等等,这样在对话题进行讨论或者辩论时才不至于无边无际,脱离主题;②话题应该是真实的和开放的。首先,话题不能够是伪命题,必须是历史上值得讨论的问题;另外,对于话题的解释应是多言的和开放的,支持与鼓励学生依据自己查到的史料进行有效分析,尊重学生的观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合理地引导;③话题必须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如果一个话题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则无法激励学生去探索,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更无从谈起;④话题能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建构知识。

三、对话性教学的环境设计策略

研究表明,不同的桌椅布局形式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最直接的影响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可能性。有利于对话教学开展的桌椅摆放或座位排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圆桌型,类似于政治对话中不分等级、不分先后的席位安排,有利于轮流发言或自由发言;②马蹄型,组内的“小马蹄”型与组际的“大马蹄”型结合,有利于小组讨论和组际间的交流;③对阵型,面对面的两大阵营,适用于辩论;④舞台型,有相对集中的一片空间,适用于小组表演或中心发言;⑤自由型,或在草地上,或在小河边,或站或坐,适用于野外探究活动。

对话教学的班级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最为合适,这样的规模既能保证师生之间频繁的对话与交流,又能使学生之间广泛地相互激发和讨论。但是,鉴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实际的教育条件达不到小班教学的要求,就只能采取变通的手段,通常采用的途径就是把大规模的班级划分成学生学习小组,采取小组内部对话和小组之间的对话,这样可以使大多数学生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对话中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话教学的效果。小组的形成主要采取“异质”的分组方法。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个性、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2~8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的,且是互补的,这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激发,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与对话。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6

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推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变革;这就意味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进行重新编排组合,以适应新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机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程要求和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改善教学方法为路径,以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构建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为载体,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结合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和结构特点,积极探索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的目标。

一、结合课改教学特点。

明确教学总体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阑家基于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结合了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谨慎地推行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这些历史课程改革契合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性质和基本任务,遵循了时代改本质性要求,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学生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二、打破专题模块安排,完善课程整体结构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了"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整体结构体系。

三、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之原理,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成为朋友,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四、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五、改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评价体系在本质上是社会行为风向标和潜能激发激励机制。激励措施的得当与否和奖惩程度的大小差异,将促使教师根据自身诉求和管理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促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评价体系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传统教学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法多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致使评价机制工具化、功利化。教师管理机制及其运营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以教学过程控制、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效果量化等措施进行教学评估的管理模式,将能极大地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激励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投入到历史教学之中,从而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旨在注重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者、定量和定性、情感与价值等多重评判尺度的综合测量,重在发现学生兴趣爱好、个人潜能、基本素养和发展诉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评估自己,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学习目标、增强自信、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针对教学区域差异和课程改革进程,可从目标要求、课程内容、知识结构、学生学习方式、能力与素质培养、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评价等角度,采取实用和适用的教学策略,以求实现新课改教学理念和目标,实现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逊•亨利.历史教学法(何炳松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2]陈元晖.中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2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7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教学;高中

一、当前历史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由于现阶段高考模式的制约,所有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后的练习都需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课堂的有效性是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地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追求教学的高效低耗。目前,部分教师的历史教学低效性表现在:(一)追求花哨的形而忽视教学的本质。教师在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随意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如在《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三个探究题:两极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两极格局的表现?两极格局的影响?虽然这是本课基本要解决的问题,但既然是探究就必须要有探究的内容,要有文字材料、图片资料等作依托,或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完成探究题,如果提供不了这些探究资源,那么这种探究仅是停留在形式上,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一点效果,课堂的有效性也无从谈起,一节看似“热闹”课,实质是一节无效的课。(二)提问缺乏深度,问题质量不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三种问题缺乏深度,问题质量不高的情况。一是提常识性问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成立的吗?”这类问题,学生都知道,课程与教学Kechengyujiaoxue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李莉问不问差别不大。二是教科书上能直接看到答案的问题,如“的历史意义?”这类问题学生直接在书上找到答案,所以不会花更多时间去思考。三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只管问,不会让学生提问,学生也不管回答,所以学生的思维被老师带着走的,陷入机械的学习中,难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教师一讲到底,忽视学生的参与。很多教师为了教学进度,一节课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讲基础知识,错误的认为,自己讲过了学生能记住,这样的课堂最有效。其实不然,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发现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探讨不同学习方法达到学习效果的差异。研究表明,分组讨论、练习操作,向别人讲授互教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方式,知识保持率均达到50%以上,被动的听、阅读等传统的教学方式知识保持率5%-30%。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放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在教学中时必须设法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学习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样的能自发性的学习会更有效果。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爱上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试想如果教学内容是死板的、抽象的、静态的,这样的内容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压抑、无精打采、没有激情。因此,教学内容应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相似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学以致用”。如探讨宗法制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跳开书本的束缚,思考我们生活中受宗法制影响有何表现?这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同时也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感知历史与生活的联系。(二)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时间,一定的情境下,这社会环境的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及所有人)的帮助,利用所有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渠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教师除了将历史问题生活化之外,还可以多创造一些历史情境,可以是史料、也可以是历史小故事亦或是角色扮演等,尽可能的使学生能置身于那个历史时空,客观辩证的看待问题。如《辛亥革命》一课,难点并不是了解革命的前因后果,而是要分析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特别是要理解为什么革命虽了清王朝的统治,但仍然是失败的,或者说为什么辛亥革命后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这时教师可以引用鲁迅《阿Q正传》中的一段内容加以说明。“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总。”通过这段文字,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辛亥革命只是革了皇帝的命并没有革除人民思想中的封建残余,这也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埋下伏笔。(三)合理利用史料。新课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的高考也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历史有效教学从评价的角度看,就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课堂的重难点尽可能的运用史料去突破。如“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学生很难理解“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教师可以选用这样一段材料说明:1843-1844年,根据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五处通商口岸相继开放,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市场。1845年,福州官员上奏朝廷,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中国棉布却一片惨淡景象,“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消减大半”。许多东南沿海以纺织为业的地区,也受到了洋货的巨大冲击,多地“已无棉可纺,无布可织”。尽管这种现象还不是很严重,也只是出现在局部地区,但它却标志着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这则材料中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什么是“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同时也能概括出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分离,自给自足的状态被打破。(四)问题教学策略。运用问题教学策略一定要根据现实情况设定,要有层次,层层递进深入,切记不能不切实际的拔高问题,问题不能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所涉及的问题都是无效的。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学生学习时缺乏政治事件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意识,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设计如下问题加深理解。“阅读课本37页有关英国1832年议会的内容,从这次改革的背景和影响谈谈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五)不同课型变换不同教学模式。新授课突出知识性,兼顾学生能力的培养。复习课注重整合性,强化相关知识的联系,注重规律性的总结。习题讲评课注重考点的深化与解题方法的归纳。因此要提高课堂有效性还要重视不同课型的特点,尝试变换不同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课堂的最优化。如习题讲评课上,可以先分组讨论、相互讲解,记录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定时间后教师统计每个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间可以相互解决的问题由每组派代表解答,期间各小组可以自由发问,对于所有学生都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加以分析。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又能在相互协作中感到满足与快乐,这种体验比全然由教师讲要深刻。这一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有益的,一个自由的过程,一群自由的灵魂,碰撞出的是思想自由的火花,这一课堂是生成的课堂而非预设的课堂,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闪光点让教师去发现。

三、教师加强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上文提及的有效教学策略,无论是情境的创设,史料的运用还是问题的设计无不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因此,笔者认为,作为课堂主导因素的教师,应从自身层面入手,不断加强自身科研能力,才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一)教师需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和思考。课程标准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这三个维度入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一定的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产生符合道德标准的情感价值观体验,同时能联系现实,科学展望未来。因此教师对课标的研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即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简单呈现,更要从“为什么”“怎么办”的层面,发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树立整体观、全局观。研读课程标准也不能仅停留在一课上,要学会追溯,追溯整个单元,追溯整个模块。如学完选修四《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这一单元后,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学会归纳三位帝王的共同点,即三位帝王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作出了贡献。为了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中国现代史,谈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方针,通过古今对比与联系,使学生对民族关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要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二)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传统教学中强调同一性,在这样的理念下,学生的思维缺乏创造性,遇到问题寄希望于教师提供标准化的答案,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尤其是近几年高考趋向,越来越多的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如客观题的题干多是情境或者是史料,需要学生增强对情境对史料的辨析与理解;又如主观题中增加了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颇高。在这一趋势下,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历史教学的目的远不止让学生知道一些历史事件,了解一些历史人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变“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三)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拓宽,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电”,大量阅读,具备广博的知识,包括人文学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很自然的运用史料、创设情境,知识间又能相互迁移与联系。

四、结语

有效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转变传统历史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此同时,有效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会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作者:李莉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徐华绒.试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0.

[2]李新瑞.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11.

[3]王继伟.由鲁迅文章看辛亥革命失败原因[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8

[关键词]提问策略;提问方式;提问时机;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5

课堂提问并非只是把教学参考书上的问题问出来,也不是简单的把一些练习题中的问题重复给学生,而是教师深入思考,耐心梳理,有巧妙提问的过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能紧扣重点,简洁明了,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并非一件易事。教师要树立提问意识,养成提问习惯,锻炼提问能力,提高提问效果。要做到这些就要讲究一些策略。

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公平公正,态度真诚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获得知识,找到获得知识的各种方法。如果教师能在提问时神态自然,用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去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就会非常积极的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中来,无论答案怎样,即使学生的回答很离谱,只要学生态度真诚,教师一定要一视同仁。对回答准确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表扬,对回答有误的学生,教师绝不能指责,而应真诚耐心地加以引导启发。另外,教师提问要尽量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有的放矢,因人施问

当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层次预设,一般将问题设为难中易三种水平;在选择学生进行回答时,也要根据问题的不同难易程度去提问不同学生,一般性问题,可以让中等水平学生回答,以促学生思考,进而提高语言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难度较大问题,可以让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和一部分中等学生进行回答。对他们的回答教师要加以点评,从而在答--评的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在比较与鉴别的过程中,提高概括能力与分析能力。

设计问题时,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甚至要考虑学生的家庭环境。这些方面问题考虑的越多,问题设计就会越成功。另外,设计问题一定要防止盲目拔高,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有些些问题可能本身设计很好,但可能因为学生学识,经历,思维方式等各种原因导致难以准确回答,所以问题的设计,提问应慎重进行。

3强调参与,创设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种种情境正是通过合适合理的问题来实现的,好的情境,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事半功倍。创设情境也是对教师功力的考验,如果教师的情境问题过于宽泛,学生的回答更是容易不着边际,如果问题过于琐碎,又很难创设出合适的情境,这些情况都导致教学很难被引入正轨,一方面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某些问题的理解上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导致宝贵的学习机会就白白浪费,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4随机应变,巧妙变换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课程的重点,难点,把握住教学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之初便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悬念的学习时,对课程主要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然后教师对教学难点重点进行详细解读和针对性提问,此时,对同一问题,教师可变换多种提问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课堂提问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必须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既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5循序渐进,体现"两"度,

"两度"一是坡度,一是难度。所谓坡度,就是在课堂提问时,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通过阶梯状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地引向一个的新高度。挖掘深度,课堂提问时也常常有这种情况: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就能正确回答;如果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就答非所问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类似于1+1=2的问题要不问或少问,这样才能碰撞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浅显的提问,往往只是水过地皮湿,因此,在必要时增加问题深度使学生嚼之有劲,品之有味,最好能回味悠长。这样才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更有力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9

【关键词】高中历史;微课应用;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使用,就展现了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的优势和优越性。虽然微课是新兴起的教学手段,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了自身的魅力和特点,不但满足了老师教学的需求,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越来越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那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的呢?本文给出了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应用分析

1.传授学习方法微课作为新的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手段,微课主要的应用特点是怎样的呢?根据应用的实践和对微课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知,在我们应用微课前,一定要先理解和掌握微课的概念和本质。每节微课就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微课的价值所在,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老师的授课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授课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但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效率,就是学习其他学科也会把这种能力迁移过去,并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思路,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2.分享与传授经验高中的历史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优势和特色,归纳和总结出了宝贵和有效的教学经验。而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经验的谈论与交流,是提高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促进历史教学高效的有效和必要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手段、高中老师的教学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产生了。老师可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公共微课平台,随着各个老师录制的微课增多和上传到微课平台上的微课的增加,更多的老师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微课,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高中老师的教学效率,特别是能够很快提高新历史老师的教学质量。高中历史老师可以把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录制好后可以上传到学校的微课平台。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且有针对性的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对于自己的薄弱历史知识可以反复的多看几遍,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没有微课辅助的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的在课堂上问老师,如果老师不在,这个问题就不能顺利的解决,久而久之不理解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就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有了微课,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但没有了空间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也没有了,只要学生有需要就会得到满足。

二、微课的应用策略探索

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但却能得到快速地发展,并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喜爱,说明微课是非常适合应用于中学教学的。经过微课的录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微课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其应用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微课与教材内容结合高中历史老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录制微课,微课录制的内容仅仅和教材相符合,学生看到微课的内容就能熟悉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录制一些与教材不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历史老师可去互联网上收集一些与一战相关的素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学生看过微课后就能大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如果能把教材中提到的战争场面再现,就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战,理解战争的本质。2.利用微课构设教学情景微课是被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视频课堂教学,无论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历史老师都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和课堂的需要录制成微课。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可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而微课的内容可构设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的内容就能了解课堂将要讲授什么,从而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3.强化微课的方法教学传统教学中历史的学习紧靠死记硬背,学生对此确实不感兴趣。因此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多利用微课讲解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可把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制作成微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看,学生掌握了这个解题方法后,经过解题实践,就能很快地提高这类题的得分率。总之,微课是新兴起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老师应把微课应用到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应用要做到科学合理,要以学生的方便使用和有效使用为前提,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并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微课应用必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年16期

[2]王春波.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04期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主;思维;教学;策略

历史是一项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对于引导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总结,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他们的历史综合感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时期,学生自身的兴趣、学习意识逐渐养成,加上当前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学习任务量较大,学生有明显的“偏科”现象。历史作为一项知识体系杂、知识点容量多、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投入时间、思维认知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随着近些年的课改深入,历史学科不再是“背会就学会”的传统学习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低,使不少学生对历史科目缺乏良好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以便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充满激情、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不仅能够获取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还能够根据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丰富自身的认知技能,拓宽自身的学习视野,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改对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情感认知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历史知识不再是“背会就能学会”了。当前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知识梳理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之外,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的学习活动。

比如,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点、分析某一人物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国际社会环境、国内社会环境、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潮流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地分析出人物、事件的真正内涵,更好地完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感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比如,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就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政治因素:因为袁世凯的泄密而以失败告终,使人们看清变法是不可取的,必须要革命。所谓革命就是要原有统治,建立新的政权。经济因素:当时清,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走向落败,没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当欧洲国家因为工业革命而发展壮大时,中国非但没进步,反而越来越落后,最后签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文化因素:受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一些有志之士看清社会本质后决定清朝政府,走上了革命之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就能够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历史综合技能。

三、引导学生探究总结

历史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觉学习难度较大,知识体系繁杂,学习效率不高。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探究总结,让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来完善他们的认知体系,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识总结来丰富学习形式,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课本后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进行课本知识脉络、历史事件的总结梳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书读厚,再读薄”,引导学生学会掌握知识主线,学会演绎归纳,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国内、国外知识点相结合,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分析人物、事件的时候做到全面、科学。例如,在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国内外历史大事件的对比,当国外文艺复兴、科技飞速发展的时候,国内却发展缓慢。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中国独有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义轻利的儒家思想、闭关锁国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运用对比、归纳更好地完善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认知。

总之,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理念,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历史认知能力、历史分析能力的引导教育,以便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分析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0901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与深入的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广大教师共同探究的热点话题。当前,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已经被逐渐落实,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仍然出现。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此开展探析。

一、转变观念,做好教学准备

现阶段出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使得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调控不当和时间被浪费。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围绕学生如何学习积极做好备课工作,明确“四个到位”,即学生了解到位、教材研究到位、课堂预设到位、课后反思到位。

在研究教材时,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学习能力,避免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将历史知识讲解得过度详细,或是为了应对考试而选择讲解内容,忽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真正需要。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有收获有进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提前预判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课后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使教学工作游刃有余。例如,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编排历史话剧,反映荣禄、康有为等人在之前的论战,体现变法遇到的阻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剧演绎,自由大胆地选择自己的角色,从中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需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可以视课堂为放飞心灵的自由天空,在轻松有趣的环境里学习历史知R。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相关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微课、提问、分组讨论等,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从而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知识点时,便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生活在两宋时期,并且是一个农民,你将会获得怎样的经历?”这样一个发散性的生活化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设想自己穿越到宋朝之后的经历,也会在课堂中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历史知识研究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立体化

初中历史教材主要以文字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细细研读课本内容,不但非常耗费时间,而且由于信息以单一的文字呈现,教学效果会很不佳。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已非常普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微课,让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音频、视频、图片呈现,这样不但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使教学内容立体化,而且能有效集中学生课堂的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苦撑危局》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邓小平等领导人在“”中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意识到“”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从而引出改革开放的民心所向与大势所趋。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会更加生动活泼、省时增效,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着手,在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蒙云飞.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4).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范文12

关键词:高中历史;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22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学更是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并不能真正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也没能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因此历史课改势在必行。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传统的教学媒介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者,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所以,新课改要时刻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要求,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式,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要顺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改革中学历史教学,首先就要认清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 历史教师水平不高。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大多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教师大多数仍然是持传统落后的教学观点,有些还对新事物有抵触情绪。他们甚至认为历史都是不可更改的,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备课,有时教材已经改版了,他们却依然采用以前的教案和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而且他们大多知识面比较狭窄,尤其是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严重不足,很多教师因此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无法做出解答,显得非常尴尬。有些学校师资不足,只能任用非专业的历史教师,由于他们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理论水平深度不够,所以往往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2. 教师教学方式不当。为了应付考试,不少教师重教不重学,在教学过程中,一切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为了完成任务而教书,全然不顾学生的学习状况,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主体性根本得不到体现,从而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往往重量不重质。很多学校的历史课课时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是较少的,历史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是难度不小。所以大多人都会沿用“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单一教学方法对课本进行快速的讲读,对课后习题以及试卷习题都是一人包办,争分夺秒,不留丝毫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敷衍了事。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圆满完成了,学生却只学会了单纯的记忆历史,对历史学科产生了定式思维,思维得不到发散,同样的一道题换一种形式提问就不会解答了。他们唯一掌握的历史学习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记住的只是教师所要求记忆的历史知识,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及爱国情感等都没有得到培养。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1. 转变理念,提升素质。在新课改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及时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要把历史教学当做一种任务来对待,更不应“为了考试而教学”,而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要知道,历史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天文地理、人文自然,可谓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博大精深。所以,一名历史教师只有知道贯通古今的通史,熟悉中外的全球史,同时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才能授予学生正确的历史知识。

2. 以教材为本,重组教材。教学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重组教材,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例如笔者在教授宋元文化时,先和同年级的语文和音乐教师交流,了解到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上曾欣赏过王菲演唱的坡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游泳》、以及京剧的《脸谱》。于是笔者就安排学生课下收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诗歌,学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和京剧《脸谱》,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为自己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素材。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被激发了,改变了以往课堂那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3.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激发其主体意识。问题情境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视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由学生主动探究一些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是什么?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可以是单一性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但都必须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4. 确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能力。新历史课标强调历史课程必须培养学生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下转第29页)(上接第22页)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质,这实际上也是从三个程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历史教师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确立教学重点。从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来看,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是教学重点;从教与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也是教学重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样可以是教学的重点。当然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有一定的依据,而课程标准就是它最基本的依据,教学重点的确立也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5.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改变 “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到辛亥革命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问题时,教师可适当播放电影《武昌起义》中的片段,让学生在影像中感知那段历史。教师也可以在课余时间适当地给学生播放一些历史影片等等,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能让学生熟悉历史知识。影视鲜明的直观性和生动形象性与学生认识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极相吻合,所以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