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

时间:2023-06-08 11:17:54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1

关键词:油田公司;会计基础工作;ERP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管理活动的基础环节。一旦会计基础工作出现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将影响到后续会计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当前,随着新会计准则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加之油田企业ERP信息系统的进一步推进,油田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环节亟待改进。

一、油田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油田公司会计基础工作常出现的问题如下。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各油田公司普遍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对会计工作的关注仅仅停留在会计报表的编制和财务分析的结果,而对这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会计基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例如不按照规定填制会计记账凭证、摘要不能清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实质等,这些都将削弱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二)成本核算过于粗放,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如今,油田公司已逐步认识到成本费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试图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避免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例如责任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已经在各油田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现阶段油田公司大都将成本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采油队,采用逐级考核的模式。在成本核算时,各采油队作为成本中心实现对费用的分类和归集,计入内部定单,同时实现了对采油队成本费用的核算与考核。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着成本中心费用核算的过于粗放,进而导致成本统计不完整的现象,影响了各成本中心核算的精确性。

(三)会计凭证种类繁多,会计档案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绝大多数油田公司实现了ERP系统的整合。如此一来,会计凭证的种类和形式日益繁杂,除了由财会人员录入生成的FICO凭证外,油田公司其他部门(例如销售、采购、物流等部门)通过ERP平台生成的各种相关信息凭证作为财务部门的会计凭证的辅佐材料大量出现。油田公司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模式显然无法适应ERP信息系统对于相关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因此, ERP实施后,会计档案数量的增加对企业会计档案的归集、打印、保管范围等传统管理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二、规范油田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各油田企业领导应当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信息平台的基础性环节,是会计后续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对于相关人员违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行为应当进行及时纠正,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格奖惩,以促进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后,油田企业才能够为会计基础工作岗位配备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良好素质的会计人才,满足会计基础工作的人才需求。

(二)强化成本意识,精细化成本核算项目

成本管理是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强化成本意识是油田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会计基础工作层面需要做的就是精细化成本核算项目,提供尽可能多的成本会计信息,便于决策者据以进行各项决策。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成本预算化管理,加强设计和质量管理,对于钻井工程设计与施工、作业方案设计与施工、材料采购等应当予以重点关注,减少由于设计质量等原因造成的损失。同时,对于预算之外的各项支出应当严格把控,严格成本预算管理的执行,通过对预算指标体系的层层分解,逐步满足单井、开发单元等主体成本管理的需要。此外,还应当结合成本核算项目建立预警制度,对预算管理中成本超支部分,应当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对于成本节约部分则应当予以奖励。

(三)建立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制度

我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均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了规定。对此,笔者认为油田企业应当结合以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形式出现的会计基础工作相关规定以及企业自身ERP建设情况,建立健全适合自身的会计基础工作制度(包括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等),确保会计基础工作均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同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或纰漏,应当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从制度层面予以纠正,切实保障财务决策得以贯彻落实。此外,在岗位设置上,应当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还可以通过不定期的换岗制度来使各个岗位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操作,进而为油田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与时俱进,创新会计档案管理模式

前已述及,不断变化的会计基础工作环境影响着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其中,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方式无法适应ERP环境下对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对此,油田公司应当与时俱进,根据ERP系统的实际情况,结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规范ERP系统环境下会计档案的整理、装订、归档立卷等内容,对于ERP系统中特有的集成凭证,采用集成凭证清单打印方式,进一步推进会计档案工作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使用,原先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针对油田公司常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就如何完善油田公司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建议,以期促进油田企业改进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 杜桂兰,ERP环境下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几点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4期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2

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就是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基础转化为以作业为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成为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1个趋势。

1、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

(1)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的缺陷

传统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CVP分析、预算(含弹性预算)以及短期经营决策采用的贡献毛益分析法、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制度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基本上建立在产品品种和产品数量(产量或销售量)是惟1的成本动因这个假定及按这个假定将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管理会计称为产品基础管理会计。其特点是:

1、以产品为核心。直接以产品品种为对象核算、预测、规划、控制成本。

2、以产量(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是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因而它们也是反映产量的指标)或销售量是惟1的成本动因假定为前提。成本习性分析、间接成本的分配、CVP分析、弹性成本预算等均直接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上述特点,使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未能揭示成本产生的直接动因,因而不利于从成本动因入手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传统管理会计假定产品数量是影响成本的惟1动因,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种多样的,产品数量仅仅影响部分成本而已。

2、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成本信息。由于产品数量不能完全决定实际成本发生多少,因而传统管理会计按产品产量指标(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分配间接生产成本进入各产品成本之中以及仅根据产品数量的变化预测财务成本,必然造成财务成本信息的虚假,从而可能误导企业经营决策。

(2)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

作业(activity,又译为“活动”)即指相关的1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作业有3个基本特征:

1、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即作业是1个有资源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实实在在的过程;

2、作业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

3、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

由于作业具有这些特征,就使得作业在成本计算和企业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针对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缺陷,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它是对传统成本计算的1种发展,传统成本计算是将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将间接成本(制造费用)按照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直接人工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其内涵的假定是:产品消耗的间接制造费用资源与生产产品发生的直接人工小时数成正比。这个假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制造费用既包含着单位水平作业成本,也包含着批水平作业成本、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和设备水平作业成本,而后3者并不随直接人工小时等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成比例变化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对传统成本计算进行了创新。其理论依据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因此,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对于间接制造费用,首先是按照资源动因归集到各项作业或作业成本地;然后,再按照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或作业成本地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因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不仅可提供作业成本信息,而且较传统成本计算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产品及顾客成本信息。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作业不仅是更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和桥梁,而且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通过提高作业的效率及消除非增值作业,通过对作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顾客货值和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 ABM)便继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之后应运而生。作业基础管理从内容上看,除了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之外,还包括对1些非成本因素的量度,如生产周期、适应性和顾客服务。

管理离不开管理信息,实际上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汇总、报告的过程。作业基础管理也是如此。作业基础管理需要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有关作业情况(如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非增值作业)及作业的成本、成本动因、时间、质量等信息,并帮助企业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作业的成本、时间和质量。

2、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表现

从美国近年来出版的管理会计文献可以看到,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已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1大趋势,具体表现除了前面提到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外,管理会计学家还提出了如下1系列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

(1)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

传统管理会计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按照成本总额与销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产销平衡),将企业成本总额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凡随销售量成正比变化的部分作为变动成本,而在1定时间和销售量范围内不随销售量变化,保持稳定的部分作为固定成本。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传统管理会计得出如下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则是按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指影响作业成本多少的作业量指标,如“生产准备次数”就是“生产准备”作业成本的作业动因)之间的数量关系,将作业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于作业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和设备水平作业,因而整个企业的变动成本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变动成本,至于设备水平作业成本及其他不随单位水平、批水平、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动因变化的成本均为固定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的总成本公式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作业变动成本

假设某公司成本可用3个变量来解释:单位水平作业动因:销售量;批水平作业动因:生产准备次数;产品水平作业动因:工程小时。则上述总成本公式可表示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这里应指出,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变动成本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而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固定成本则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除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以外的所有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将随产量变动的成本以外的成本全部作为7固定成本处理,从而掩盖了随其他作业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的存在。

(2)作业基础CVP分析

传统的CVP分析是以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类似的,作业基础CVP分析则是以上述的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其分析公式可表示为:

营业收益=单价×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

根据上式,令营业收益为零,可得盈亏平衡点得销售量计算公式如下: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作业基础下的盈亏平衡点与传统的盈亏平衡点比较,有两个重要差别:第1,固定成本不同。1些原来被确定为固定成本的,实际上它们也是变动成本,如生产准备成本和工程成本,只不过它们随着非产品数量指标变动而已。第2,作业基础下的盈亏平衡公式的分子中有两种非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相关作业成本和产品维持作业成本。

(3)作业基础预算

作业基础预算是根据作业成本信息按作业编制预算。如企业采购部门用作业成本信息可编制如下作业基础预算:

────────────────────

采购部门

────────────────────

业务

认定10个供应商 ¥ 65,450

发出450个订购单 184,640

发出275个发货单 64,910

¥315,000

────────────────────

作业基础预算将财务数据与消耗相关资源的作业相联系。在这种预算指导下,部门可以哪些削减后并不影响整体效果的特殊作业为对象,来降低成本,使部门达到或超过其预算目标。例如,假定认定供应商的成本随供应商数量变动,则采购部门可以通过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来削减成本。为了更好的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作业基础预算也可以编制为弹性作业基础预算。

(4)作业基础责任会计

传统的责任会计由4个要素构成:第1,确定责任中心。典型的责任中心,为部门或产品,甚至为团体或个人。每1中心均被赋予1定的责任,而责任以财务指标(如成本)表达。第2,制定绩效衡量标准,并编制预算及实施标准成本会计制度。第3,编制绩效报告,并将实际成果与标准成果相比较。第4,对责任中心的责任人员进行奖惩。作业基础责任会计是以作业和过程(process,又称流程)为重点控制对象的责任会计。与传统责任会计相比,作业基础责任会计的构成要素是相同的,但内在的机理有显著区别,表现在:在责任界定上,传统责任会计按组织结构界定责任,并最终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且责任仅是指财务责任,而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则按由作业连成的过程界定责任,责任主体通常是过程小组(流程小组),责任的内容不仅包含财务指标(作业成本),而且包含非财务指标(作业效率、质量和时间);传统责任会计着重责任中心成本、收入及利润的绩效衡量,而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则强调对作业的控制;在成本报告中要区分增值与非增值成本,此外还要报告作业的效率、质量和时间,以便实施作业管理,进行过程改善(process improvement)和过程革新(process innovation)。

以上是从理论上考察。从实践上看,上述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在实务界的应用也是稳步前进的。以ABC为例,根据克诺韦德(krumwide)对1996年美国管理会计学会成本管理组资料研究和有关资料整理出的ABC在美国公司应用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6年,采纳或评定ABC的公司由30O上升到74%.

3、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意义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3

【关键词】 会计教学现状;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 实施方案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在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多年来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经历,分析了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研究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联系实际并结合学科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笔者在对唐山市部分企事业单位调研(调研报告另文)、结合会计教学分析发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况:

(一)一般企事业单位不支持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企事业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所以,该实习很难使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仅重复性地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模拟实习的会计业务重复操作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思维策略),目前大部分学校推行模拟实习。但一般未能涵盖会计课程以外的更多课程,且重复处理的会计业务操作多,有的虽增加了一些诸如投资、减值准备等业务操作也是少之又少欠缺系统性,该模拟实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面对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面对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笔者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将会计专业部分或绝大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穿插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主体任务为驱动,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进而完成任务项目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先从部分课程整合提出主体任务,再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试点开始,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到绝大部分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的主体任务

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经济数学》等,对上列课程进行整合后,可以提出如下主体任务:

1.整合《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提出如下任务:根据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利用手工和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成本计算、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

2.整合《经济应用文写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3.整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会计》、《经济数学》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预测经济活动。

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得到明确,在学习的各阶段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学习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主体任务下的项目导向

主体任务下的各个项目导向内容应该能自成一体,构建全方位的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构,明确项目涉及的学科内容,完成项目时间、方式、考核方法等,以便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

将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提出任务驱动的主体任务,在主体任务下将课程整合为六个项目,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节约基础课程课时,增加专业课程动手操作课时,实现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按学期完成六个项目导向的学业后,分五个级次考评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五次考评方案如下:

1.完成第一至第二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一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70分。

2.完成第一至第三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二级,第三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80分。

3.完成第一至第四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三级,第四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0分。

4.完成第一至第五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四级,第五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5分。

5.完成第一至第六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五级,第六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100分。

毕业论文成绩按会计职业能力成绩

×60%+毕业论文分数×40%计算。

三、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面对企业日常简单的经济业务、事项,审核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4.完成时间

第一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基础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二)第二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上》。

2.导向内容

⑴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⑵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一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出纳岗位业务核算,存货、日常销售、应收预付业务核算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岗位的业务核算,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较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会计核算上机操作。

⑶考取会计证和会计电算化证。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电算会计核算提交机打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提交会计账簿、报表信息存储盘。

(3)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考试课程。

4.完成时间

第二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会计电算化》期末成绩=上机操作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30%+会计电算化证×30%

《财务会计上》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一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证、电算化证×30%+操作技能分数×50%)×80%

(三)第三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经济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下》和《成本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二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流动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政府补贴、利润及其分配业务核算、编写财务会计报告;销业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提交产品成本核算的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产成品入库单等;提交纸质和电子版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4.完成时间

第三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应用文写作》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附注×40%+财务情况说明书×40%

《财务会计下》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成本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二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操作技能分数×50%+成本会计操作技能分数×30%)×85%

(四)第四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报表分析》和《经济数学》。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编写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四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数学》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

+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会计报表分析》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三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注1]

×80%)×90%

[注1]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五)第五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完成财务管理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等。

4.完成时间

第五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财务管理》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80%

第四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注2]×80%)×95%

[注2]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六)第六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管理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完成管理会计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六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网络基础》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30%+平时上机操作成绩×70%

《管理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五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注3]×80%)×100%

[注3] 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结束语:世界是综合的,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一直以来,教师多侧重于对所教课程的探究和分析,忽略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旨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体。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对会计专业全部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等问题将另文研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线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

[1]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4

现代财务会计模式由美国主导形成,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会计准则使其得到进一步固化。现代财务会计模式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财务报表中采用包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在内的混合计量属性的做法,尚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不管是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还是IASB抑或有关国家的概念框架,都是采用列举或依循“现行实务”的方式将这些计量属性引入其中,而并非由概念框架得到的合乎逻辑的结论(许多人对FASB关于确认、计量的概念公告表示失望,参见斯蒂芬•A•泽夫:《会计准则制定: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2)FASB及IASB的准则(包括我国的准则)不但使用其概念框架列举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价值(或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而且在计量中广泛使用公允价值概念,但是它们均未能在理论上处理好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2011年IASB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对在其他准则中广泛使用的公允价值定义进行了较大修订,强调“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计量,而不是特定主体的计量”。公允价值定义修订以后,框架与准则、准则之间在计量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3)在实务中,以混合计量属性所计量出来的利润既包含已发生交易带来的利润,又包含未发生交易(主要指以现行市价、可变现价值等计量属性在期末进行重新计量)带来的利润,后者不但与现金流量脱钩,而且一般说来并非来自企业的主观努力,这样就造成利润指标无论是在评价受托经济责任、还是在决策有用性方面的功能都在下降;而且由于在期末运用现行市价、可变现价值进行重新计量时人为估计成分大大增加,使得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随之大幅下降。(4)就资产信息而言,尽管按照混合计量属性计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提高某些资产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但是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有关总计和小计指标(比如流动资产、长期资产、资产总额等指标)由于是采用不同时点的计量属性计量的结果,从而使这些合计指标的经济意义难以说清。应当说,上述列举的现代财务会计所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既有来自实践中有关利益阶层的推动,也有来自于会计理论认识上的偏差。笔者认为,造成对会计理论认识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会计学(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缺乏一个共同的基础;而且在缺乏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财务会计一味按照某一主观认定的目标(比如面向资本市场的“决策有用性”)发展,破坏了会计学应当保持的最基本的结构。

二、改革现代财务会计模式的设想

鉴于现代财务会计模式的根本缺陷,笔者提出如下改革思路:首先,回归并重构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架构,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基础会计学;然后,以基础会计学为学科基础,重构包括对外报告会计和对内报告会计两个分支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对外报告会计系统中,重点建设好资本市场会计,并取代原有的财务会计模式。

(一)为什么重构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架构并建立基础会计学

会计学科尽管已经形成了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使得会计分支学科之间的一些基本关系难以从理论上解释清楚,如财务会计学与管理会计学的关系,税务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分支学科在会计学体系中的归属以及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核算、法务会计是否属于会计学,会计学的边界以及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关系。如果以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结构为依据建立起基础会计学,那么整个会计学科体系就有了统一的理论基础,上述问题就能够得到合理的理论解释,会计学科体系也就能够以此为基础得以理顺,并整合为有机的整体。在此前提下,可以对现代财务会计学进行改革,从而使其摆脱理论困境;一些处于停滞状态的会计分支学科将可以得到快速发展。

(二)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架构与基础会计学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以“基础会计学”命名的教科书种类不少,但它们实质是由复式记账原理(或会计循环)加上比较初级的财务会计构成的初级财务会计学。我们这里所说的基础会计学与此截然不同,它是以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架构为依据形成的属于会计学科基础的真正意义上的基础会计学。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会计的基本活动就是计量;我国“会计”一词的字面解读是“岁计月会”、“零星算之为计,综合算之为会”,所以说该词本身就准确而恰当地描述了会计的基本活动。会计计量并非一般性的计量(比如数学、统计等),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们比较所得与所费(或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果这一基本目的。而要实现这一基本目的,会计必须有一个计量的范围和界限,这就是会计主体概念的现实(或实践)依据。由于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而会计的基本目的又在于讲求经济效益,因此货币自然成为会计最为理想的计量单位。货币计量也就成为会计区别于其他计量活动(如统计)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了计量所得与所费(或者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果(经营成果),还必须确定会计期间。会计上选择按照人为划定的会计期间提供会计信息,实际等于暂时排除终止经营(包括破产清算)这一情况,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持续经营假设。可见,通过明确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或称正常经营)、会计分期四项基本假设,目的是为了计量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即经营成果)。会计学拥有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专门方法——复式记账法。会计学运用复式记账法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是利润。利润是引起业益(即业主对财产的权益)发生变化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指标。复式记账法在核算利润的同时,能够核算出利润的另一面——资产。因为资产属于静态的存量(时点)概念,而利润则属于动态的流量(期间)概念,所以为了便于核算利润,会计学又构造出收入和费用这两个分别用来反映所得和所费的流量(期间)概念。其实,收入和费用从本质上来说分别代表的就是会计期间内资产的流入和流出。与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复式记账法相适应,会计学发展出核算利润(以及后来的延伸指标综合收益)的基本确认标准。因为利润(及综合收益)是业益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它表示的是一种财产权利,因此利润的确认原则(也就是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采用能够反映财产权利变化的权责发生制。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2010年修订后改为《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基本假设来看待。现在看来,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认利润及综合收益,可以看作是在四项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推论,因此将权责发生制作为收入、费用(包括利得和损失)确认标准的基本原则来看待更为恰当。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再经过恰当表述以后,就可以得到收入、费用(包括利得和损失)确认的一般标准。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基本指标是利润(及其延伸指标综合收益),而反映该指标的会计报表是利润表(及其延伸报表综合收益表)。利润(及综合收益)则是收入、费用(包括利得、损失)确认和计量后的结果,而后者又是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共存的。因此,利润表(及综合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是同时出现、且具有勾稽关系的两张基本会计报表。可以说,建立在四项基本假设基础上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会计学已经隐含着已发生交易或事项假设。而符合这些假设的计量属性必然是交易价格。其实传统会计学中历来采用的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以及配比原则贯彻的都是交易价格。投入资产的交易价格就是历史成本,所以说历史成本原则遵循的是交易价格。实现原则是指在销售事项发生后会计主体已经收取了现金或者已经取得获取现金的权利(即销售实现)时,该销售所产生的收入才能够确认并按照交易金额计入利润。而符合此条件则意味着交易活动已经发生并按照交易价格进行计量,所以说依据实现原则也意味着采用交易价格进行计量。配比原则是指在某一会计期间费用的确认要按照与该期间收入的配比关系来确认。费用的发生必然意味着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后者由于是按照交易价格计量,所以费用也必然是按照交易价格计量。传统会计中还有一个稳健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面临不确定性情况下,对于费用及负债的确认相比收入及资产的确认应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即在遇到不确定性情况并确认费用及负债时,对费用和负债发生的可能性要求相对低一些),从而使利润及资产的计量建立在更加稳健的基础之上。应该说,稳健性原则不意味着违背历史成本原则(即交易价格),只是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对于费用(及负债)与收入(及资产)在确认时执行的宽严标准有所不同而已。与历史上的经济环境比较起来,非货币易已经广泛存在,因此需要对传统会计中的实现原则做一个限定,即收入(包括利得)在确认为利润时应遵循实现原则;对于不符合实现条件的已确认收入(包括利得)进入综合收益中的其他综合收益。这样,为了提高表述的准确性,可将“实现原则”表述为“收入(包括利得)确认为利润的实现原则”更为恰当。至此,我们可以将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架构作如下归纳:其基本假设是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会计目标是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假设;计量方法是复式记账法;确认的基本原则有权责发生制、实现原则(或表述为收入确认为利润的实现原则)、配比原则(或表述为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稳健性原则;计量属性是交易价格;基本会计报表有利润表(或综合收益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可见,该理论架构拥有独特而科学的方法,有被公认且富有现实依据的假设,有严谨的逻辑和简练的结构;而且它已经被实践反复检验,能够实现分期核算企业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目标。符合会计学基础理论架构的会计学,我们可以称之为基础会计学,其会计报表可以称为基本会计报表。事实上,基础会计学也就是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前的传统会计学。以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架构为基础形成的基础会计学,有如下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1)通过复式记账法既反映财产(或资金)的形态和结构,又反映其权益以及会计期间内增值的结果;(2)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交易或事项),且强调会计证据及信息的可核实性。

(三)以基础会计学为基础重构会计信息系统

从会计的本质来看,会计首先是会计主体为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的连续、系统的计量活动。基础会计学以复式记账法为根本方法,以核算会计主体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为基本目标,它基本满足了市场经济以及资本市场不发达、公司制尚未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这一经济背景之下经济和社会对会计提出的需求。当公司制占据主导、资本市场发达以后,经济和社会对会计提出了满足不同具体目标的新要求。此时,会计学开始分化为满足不同具体目标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学界受《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即“老三论”)启发,开始将会计视为经济信息系统,并从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出发来构建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现代财务会计学的“决策有用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会计的分化是必然的,将会计视为经济信息系统并以其目标为引导构造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正确的。但是,分化之后的会计学(以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为主要标志)未能处理好与基础会计学(或传统会计学)的关系。本来,基础会计学实现的是投入产出经济效果这一基础性目标,而且有着自身严谨的逻辑结构;分化后的会计分支学科(如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目的则在于实现某些更为具体的目标,本应在维护基础会计学的基础上谋求发展。但是,目前各会计分支学科的发展却是破坏并抛弃了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架构,各自走上了按照其具体目标独立发展的道路,造成了会计学科体系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这种状况很有必要改变。笔者的思路是:以基础会计学作为学科基础,通过基础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联系来构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又分为对外报告会计和对内报告会计两个子系统,各子系统都在维护会计学基础理论架构的基础上求发展。财务会计属于对外报告会计的一个分支,为了避免误将财务会计等同于对外报告会计,建议将符合会计学基础理论架构的会计学,我们可以称之为基础会计学,其会计报表可以称为基本会计报表。事实上,基础会计学也就是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前的传统会计学。基础会计学有如下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1)通过复式记账法既反映财产(或资金)的形态和结构,又反映其权益以及会计期间内增值的结果;(2)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交易或事项),且强调会计证据及信息的可核实性。现代财务会计改称为“资本市场会计”(“面向资本市场管理的对外报告会计”的简称)。除了资本市场会计之外,对外报告会计系列还包括一般企业会计、税务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会计分支学科。对内报告会计属于面向会计主体内部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按照不同的具体管理目标来发展会计子系统(专题学科),如成本管理会计、经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等,这些会计专题学科还可以进一步整合为管理会计一门学科。对外报告会计主要是降低或消除会计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讲求信息的可靠性、可核实性和可比性。因此它主要采用基础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发展,而且需要有统一的规范。对内报告会计由于不存在统一性和规范性的问题,所以它在基本会计学的基础上有深度发展,但是仍须遵循会计学的四大假设。是否遵循会计四大假设是判断某信息系统(或学科)是否属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

(四)如何构建资本市场会计学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5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规则基础;原则基础

2001年,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能源巨子安然公司(enron)破产事件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规则基础准则的致命缺陷。此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从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所通过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2年10月21日的征求意见稿《美国准则制定中的原则基础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3年7月应国会之要求的研究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体系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制度的研究》都充分说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由规则基础模式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转变趋向已初见端倪。那么,原则基础准则就一定优于规则基础准则吗?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将面临什么问题?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当对会计规范制定模式做何选择?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缺陷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准则模式问题亦是如此。可以说,绝对完美的会计准则模式是不存在的,不应因为美国连续发生会计丑闻就认为规则基础准则模式一无是处,也不能因为欧洲现在没有暴露出这种大规模的造假丑闻就认为原则基础准则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规则基础准则转向原则基础准则,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一)缺陷之一:原则基础准则同样不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人都在设法最小化个人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即人具有自利性。而在会计界,自stephenzeff于1978年发表了《“经济后果”的产生》一文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公司管理当局作为自利的经济人,必然会运用种种手段,在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准则空间中寻找能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契机并加以运用。换言之,管理当局存在会计操纵的动机,这已经在大量的实证会计文献中得以证实。

规则基础准则重形式而轻实质,其试图勾画出合法做法的具体界限标准(brightlines),从而鼓励人们在实务中尽可能地接近界限标准或突破界限标准以进行会计操纵。换言之,规则基础准则下的界限标准给会计操纵者提供了一个明显的“靶子”,便于其伺机通过交易策划(transac tionstructuring)来规避准则。安然事件中对spe不纳入合并范围的3%要求这一界限标准的利用就是有力的例证。此外,资本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的选择、权益法和成本法的选择等都存在因界限标准而提供给管理当局通过规避规则进行会计操纵的契机。

那么若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吗?原则基础准则的主旨是实质重于形式,因此其所允许的职业判断空间较大。而同一项会计处理是否真正反映了交易的经济实质,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很有可能发生分歧,这种分歧又将被自利的管理当局所利用而作为会计操纵的新契机。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原则基础准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允许持有以公众利益为己任的立场的管理当局选择能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它也允许自利的管理当局以职业判断之名选择不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此时审计人员可能因缺乏规则基础准则下具体规则型的直接依据,而更难抵御来自管理当局的压力。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与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不能规避管理当局会计操纵的动机,所不同的只是操纵行为的形式而已,即前者是花费昂贵的成本(甚至要运用大量金融工程技术)策划交易而进行会计操纵,而后者则是打着职业判断的幌子实行会计操纵。可以说,原则基础准则反而给管理当局提供了更易进行会计操纵的天然工具。正如2002年5月14日sec首席会计师robertk.herdman在“资本市场、保险及政府资助企业分委员会”听证会上指出:由规则基础模式转向原则基础模式,需要公司界、会计职业界、fasb以及sec的员工更加严于律己。

(二)缺陷之二:原则基础准则加大了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如果会计职业界拥有更大空间职业判断的权利,那么相应地也要承担面临更大法律风险的义务。

回顾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会计准则走向规则基础准则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降低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规则基础准则下对准则的应用规定得十分详尽,助长了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翻箱倒柜”心态,相应也弱化了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而会计职业界为降低职业风险、减轻法律责任以寻求自保,也乐于减少职业判断,因此强烈要求准则制定机构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应用解释,才使得各种指南和应用解释越来越多,最终使规则基础准则模式得以盛行。

在原则基础准则模式下,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空间得以空前扩大。这里,我们假设会计职业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良好意愿。然而即使是如此,正所谓“做得多,犯的错误也多”,会计职业界仍有可能要面临规则基础准则下所不可能出现的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方面,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是否具备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管理当局就不能按简明的会计准则做出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审计人员也无法判断何者才是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任何不当的职业判断都将使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暴露于法律风险之下。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并在进行职业判断中确实这么做了,由于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可能存在分歧,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也很难在职业判断事后证明自己确实是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而无法证明则必然意味着他们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三)缺陷之三:原则基础准则同样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规则基础准则下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常是虚假的,这体现为:为规避规则基础准则而进行的复杂财务设计降低了所处经济环境的真正可比性;过分严格的规则基础准则强制要求不同的经济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只能导致表面的可比性;规则基础准则下本质相同但分属界限两方的交易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处理。勿庸置疑,规则基础准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那么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吗?原则基础准则赋予会计职业界以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而如前所述,职业判断具有强烈主观性,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职业判断结果。即便是同一个会计专业人士,对类似的经济业务所做的职业判断也不可能保证每一次都相同。显而易见,灵活的职业判断同样有可能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况且,如果会计职业界以职业判断之名行会计操纵之实,则会更进一步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同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有可能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规则基础准则所提供的额外指南和更多细节可以带来更大程度的一致。

(四)缺陷之四: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居高不下

会计准则属于产权制度范畴,它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或特定社会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3].科斯定理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交易费用与发生交易时的产权种类不是没有关系的。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费用,那么,只有当(产权)重新安排引起的产值增加超过交易费用时,这种重新安排才能进行。由此可见,由科斯定理推测,会计准则作为一项产权制度,只有当由其产生的效益超乎成本时,它才有推行的可能性。那么,像美国这样一个盛行规则基础准则的国家将会计模式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效益是否超乎成本是值得通过实践检验的问题。而从理论视角分析,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必然居高不下。

应该说,这种会计准则模式的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当其冲的是要考虑制度转换的直接成本。一方面,会计准则自身的转换成本高,美国要从目前篇幅达10万多页定义为“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的规则基础准则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这种几近推倒重来的大工程对于准则制定机构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与财务会计和报告相关的配套法律框架体系的变更成本也同样不容小觑。与此同时,除了制度转换问题外,还要考虑转换后的会计准则及配套法律框架将对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体系的所有参与者产生影响的间接成本。单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它就需要追加因加强对其员工的职业训练、质量控制和监督而带来的成本。可见,这种影响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涉及范围之广、导致利益冲突之大,都是目前所无法想象的。

二、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

由上述分析可知,原则基础准则和规则基础准则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均有弊端,而从规则基础准则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将面临许多问题。在当前的后安然时代,美国会计准则模式正趋向于从规则基础转向原则基础,那么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在会计准则模式上做何现实选择呢?

目前我国的会计规范仍坚持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重。具体而言,我国会计制度近乎于规则基础模式;我国会计准则中则结合了原则基础模式和规则基础模式,其中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报表项目的定义、会计报告的要求等,虽然需要大幅的修订,但是可以视之为偏向原则基础模式,而具体准则采用“准则+指南”的形式,更偏向规则基础模式。因此,我国现行的会计规范体系并非纯粹的原则基础模式抑或纯粹的规则基础模式,而是二者的结合。

如果盲目跟进美国的会计改革动向,则意味着我国要从当前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结合的现状而转向原则基础模式,这对于我国而言并非明智之举。一则,从前述理论分析可知,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将面临许多问题。二则,从现实层面分析,美国这一会计改革的趋向是否可取,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才可定论。三则,美国处于准则完善阶段,而我国处于准则建设阶段,二者在会计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而理论上高深和技术上先进的准则,如果与之所服务的环境不相符合,就不是好的准则。下面笔者将从我国现实的会计环境特点入手对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进行剖析。

(一)会计的文化环境

按照hofstede所提出的区别各民族文化特性的社会价值观分析,我国的文化环境所崇尚的是集体主义,属于比较服从权威的权距大的社会,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大;而美国的文化环境恰恰相反,它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属于权距小的社会,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小。由gray会计价值观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分析可知:集体主义意识强的社会为了整体利益的和谐统一会硬性规定会计程序以减少自由选择的争议,权距大的社会的从业人员则倾向于接受教条式的会计规则,规避不确定性意识高的社会为减少未来的疑虑或难题往往需要详细明确的规定;而个人主义意识强的社会尊重职业判断,权距小的社会的从业人员不喜欢政府过度干预企业会计活动,规避不确定性程度低的社会中人们具有较高专业意识。从会计的文化环境角度不难理解,我国的会计人员所偏好的是按部就班的会计制度,他们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故而我国的会计规范中规则基础型的会计制度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会计职业界的人员素质

我国会计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企业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性较差。而原则基础准则模式要求会计职业界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看,我国由于历史原因,部分会计人员学历较低,其职业判断能力较弱,很难适应从会计制度向原则基础准则的转变。从职业道德水平看,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诸多造假恶性案件的出现也说明了我国会计职业界的职业道德水平亟待提高,那么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极可能加剧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从会计职业界的人员素质方面看,我国的会计规范目前不宜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

(三)会计的法制环境

我国会计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法制化程度不高。而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应用基础是建立在完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会计职业界较强的法律风险意识之上的。与美国的法律制度下诉讼成风、会计职业界所面临的诉讼风险极大的现实相比,我国会计职业界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过低,职业道德水平原本就有待提高的会计职业界更有可能在进行职业判断时肆无忌惮地进行操纵,从而更易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从会计的法制环境角度分析,我国的会计规范同样不宜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

综上所述,处于转型经济条件下的我国,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宜全面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相结合的会计规范形式还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持续存在。因此,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最为现实的选择应当是:充分研究我国会计环境的具体特点而“量体裁衣”,在考虑原则基础准则和规则基础准则的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对两种会计模式的优点兼收并蓄,并对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抛弃。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讨论,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6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础;全方位宣传;沟通;培训;监督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2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会计作为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也是企业管理尤其是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否完善、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多年来电力系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相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应该说财务会计管理基础基本功较为扎实,内部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员思想认识的差异,在企业的个别环节、单位和部门,其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就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谈些思考与体会,供大家探讨。

一、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1.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改善经营管理,确保企业内部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需要

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提供及时完整的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而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核算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好坏,对内影响了会计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影响了企业决策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和决策,影响了会计资料在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对外侵犯了投资者及时了解和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保证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确保企业内部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2.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需要

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为保证的。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的投资者开始关注企业的会计报告,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集团公司也开展了管理基础年活动和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规章制度,而企业本身为了自身维系生存和面对扩充发展、同业竞争的现实,也在客观上要求必须规范会计工作秩序,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和扎实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3.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的需要

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会计人员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得不到显著提升,其收集、处理、提供和利用会计信息就失去了可靠性,会计核算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通过强化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提高职业判断水平,提高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理解水平,提高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二、当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及电力生产特性的影响,电力生产是以生产管理为核心,经营管理处于薄弱环节。在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理业务时效性较差

会计核算是时效性很强的工作,《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明确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推后”,企业的各项交易事项能否及时确认,收支能否及时计入当期对企业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处理各项业务时,还存在着办理业务不及时,向会计机构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不完整,或是业务处理结束后长期不报账,或者是月末集中处理的现象,导致会计人员不能保证有效的时间进行审核,会计核算差错率升高,企业经营成果失真。

2.原始资料提供不完整

会计核算原始资料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数据,要求它反映、记录、附带的应该是企业所有经济事项客观真实的反映与呈现。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来自于各个部门和环节,它的完整与真实程度决定了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程度。目前我们还存在着有关部门向会计部门提供核算基础资料缺乏完整性,有的同一数据,不同来源出现差异,这样的事情在日常业务处理的过程中时有发生,有些数据相关性出现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会计核算结果的真实性。

3.资产管理不到位

资产是企业经营的物质基础,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但是由于电力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思想重视程度不到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主要存在技改工程完工时不能正确确认资产价值,有些对技改工程拆除或更换的资产不作减值处理,导致资产虚增,计入成本的折旧失真;存货管理存在入、出库手续不能及时办理,期末库存物资盘点结果不能按照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期末二级库的盘存物资不办理退库手续;无形资产的摊销在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有差异时不能及时调整,使企业面临税收风险等等,都导致企业成本核算失实,经营成果失真,会计信息失真。

4.内部部门之间沟通不到位

任何经济业务的结果无论是哪个部门承办最终都要反映在财会部门,都要体现出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任何业务(事件)的完成都不可能由一个部门去操作,都是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紧密协作才能圆满完成的。但是,在我们有些部门还存在这样的现象,在办理业务时全局观念不强,在处理业务上和相关职能部门事先缺乏沟通,往往业务办理完结时才发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是原始资料不齐全,或是取得的票据不合规,甚至还出现对方单位主体资格存在问题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低下,基础不牢,会计核算工作被动的局面。

上述问题的存在,从表面上看是给企业会计核算带来了不良影响,但是实质上是给整个企业管理都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一是会计信息失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由于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扎实,所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不及时、不完整,导致会计核算结果失真,经营成果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二是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使得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企业其他方面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对企业的社会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对外合作力度的加大,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在对外合作时,很难想象一个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混乱的企业能在合作中得到对方的认可。

三、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会计基础工作涉及到企业所有生产和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会计基础工作是否扎实,是否规范,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对企业的社会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会计基础工作是针对一个会计核算主体而言,遍布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绝不仅仅是针对会计业务承办单位而言。由于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对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再加上多年来传统观念的惯性,一提起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人们往往认为那是会计部门的事情,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或者是关系不大,这种观点是相当普遍的,甚至于我们有些高层管理人员也有这种认识。因此,认为会计基础核算工作抓不抓意义不大,不重视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更谈不上提供大力支持与帮助,为加强会计基础核算工作创造一个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从而使得会计核算许多方面内部协调不到位,基础数据提供不及时、不完整,业务处理涉及到与地方各级财税部门的财经法规的具体要求不符,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2.规章制度执行没有完全到位

目前企业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可以说是基本涵盖了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到位。制度中规定的,或是由于认识上的惯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或是由于在执行过程中碍于情面,遇到不符合制度的业务也不愿意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也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3.人员素质还待提高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有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是本位主义思想严重,缺乏大局意识和集体观念,处理业务只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不认真执行制度,降低工作标准,造成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不规范;另一方面,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忽视学习新业务知识和相关法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推出新的政策和法规,我们有些业务人员缺乏学习自觉性,业务素质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对新的业务不能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对政策法规变化而引起的业务处理相应的变化毫不知晓,导致出现违规违纪事项。

四、提高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水平的建议

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不断提高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水平,对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那么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才来提高自身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水平,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起。

1.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要提高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水平,首先是单位领导要重视,按章办事,严格监督管理。因此,要向单位负责人和企业领导班子宣传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和应承担的义务、责任,让其掌握了解国家财经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他们的遵章守纪意识,使他们不但自己学法、懂法,还要支持会计人员守法、执法。提高企业领导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认识,把重视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放到和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把在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中发生的失误等同于生产中发生的不安全事件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水平逐步提高,从而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做好全方位宣传工作,使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各级领导和业务人员普遍提高认识,使每一个干部员工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不仅仅是会计部门的事情,而是和每一个经济活动的环节都息息相关的。同时要提高广大业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对发现不符合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要求的业务除及时纠正外,还要针对具体业务进行宣传和讲解,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3.加强资产管理,为规范会计核算奠定基础

资产管理是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中基础的基础,因此,要搞好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必须要搞好资产管理工作。要明确和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根据各类资产性质不同,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对固定资产,要充分发挥二、三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是直接责任人,要做到资产原值清、资产位置清、资产状态清、资产使用时间清。及时处置已经报废或发生非常损失的资产,对技改工程在完工后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准确确认技改后的资产价值,确保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

对流动资产中的存货管理,要做到采购“质优价廉”,结算及时准确,消耗及时出库,出库发旧存新,库存无人为责任损失。其次在资金管理上,对预付货款确保安全无恙、及时结算。

4.做好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企业管理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当前普遍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高低优劣就取决于企业整个经营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所以抓好经营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素质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有效解决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的根本所在。一是要加强业务培训,要通过强化培训工作,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使他们在处理经济业务时能够游刃有余。二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无论大小都涉及到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应做到依法经营、以德理财,即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自觉接受职业纪律和法规制度的约束。丧失了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就无从谈起。因此很有必要同时对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辅之以各项内控督察手段,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切实尽职尽责、爱岗敬业。

5.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现代化作用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工作电算化已经使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MIS系统的普遍应用,为我们提高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再一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处理信息高速准确的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建立数据共享关系,对能够实现数据自动传递的会计基础信息,在确保安全、及时、完整、准确的前提下,一律实行通过计算机传递,同时要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对需要纸质资料的,一定要及时传递,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和完善会计核算基础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沟通,牢固树立“策划、程序、修正、卓越”的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全面夯实会计核算基础,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解决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付出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企业会计准则.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7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会计基础; 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是整个会计系统运行的基石,是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重要保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经费总额的不断增长,会计在服务高校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此过程中,会计基础工作出现不同程度弱化和滑坡,基础性工作疏于管理,会计监督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是实现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支撑。笔者通过对陕西省四所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实地调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构建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调查设计

(一)调查的依据与标准

《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规范是衡量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根本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法》中相关规定的延展和细化,对会计基础性工作的各个层面有着较为详尽的规定,是考量的基本标准,使调查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二)调查的方案设计

本项调查以《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规范中有关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和标准,分别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制度体系四个方面对选取的高校进行调查与考量,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对规范高效会计基础工作提出解决方案,方案力求体系完整,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三)调查的样本

调查选取的四所高校,其中三所为普通高等学校,一所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四所高校的选择是笔者参加教育厅组织的会计基础工作考核的分组高校,可以排除人为选择因素,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同时,从这四所高校的类型、层次等方面综合来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高校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各高校会计基础工作基本规范,能够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规范处理相关会计业务,规范会计行为,并对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和建立长效机制达成共识。同时,各高校在会计基础工作的四个层面发展不平衡,各有侧重,有的高校在会计实践中还形成了富有本校特色的管理理念与经验。

但是,各高校在会计基础工作的不同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程度表现不一。综合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方面

各高校包括其下属的二级核算单位均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一定的会计专业人员,有岗位设置与分工。存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1.调查发现,有三所高校的财务部门负责人不符合法规规定的任用条件,占到调查总数的75%。原因在于高校管理中的行政化态势,将本应有专业要求的财务部门等同于一般的管理部门,强调个人职级而忽略法规要求。2.会计人员可以一人多岗,但出纳不得兼管稽核等工作。但调查中有一所高校的出纳人员兼有复核岗位。3.《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各高校由于会计工作人员数量局限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实施轮岗制度。

(二)会计核算方面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在会计核算这一环节上。在目前的高校会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计量轻管理、重惯例轻学习的倾向,认为核算数字准确就可解除责任,对于会计业务以单位所形成的自有惯例取代规范的处理方法,以工作任务重为由忽视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规定。

调查的四所高校在会计核算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有一所高校未能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随意增减总账科目名称;2.会计业务处理不够规范,存在多借多贷、先贷后借等现象;3.对编制会计凭证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计算不准确,有一所高校肆意扩大了原始凭证汇总表的功用,附件张数严重错误;4.漏计或多计固定资产,造成固定资产不实的问题;5.会计差错更正方法不正确,错误应用红字更正法,形成有借无贷或有贷无借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差错更正中高达75%;6.会计账簿体系不完整,不打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以明晰账替代日记账,这在实行电算化的高校中比较普遍。

(三)会计监督方面

四所高校对财务收支都要求履行一定的审批程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未形成财产清查制度,未及时与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账账、账实核对;2.调查的高校中仅有一所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其余三所均未开展定期的内部审计检查。

(四)制度体系方面

四所高校比较重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完整,相关处理程序和操作规程可能体现了某项制度的要求,但未形成制度,如未建立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2.内部控制制度局限于内部牵制,局限于货币资金的内控,未能形成覆盖全面、体系完整的现代内部控制制度。同时,由于内控制度的滞后,未能有效地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建设策略

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对于高校会计基础工作来说,可以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着手,建立长期的控制机制与规范,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与管理,保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实施。

(一)形成以人为本的高校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起到塑造组织控制文化、影响人员控制意识、奠定组织风格等关键作用,包括人员操守、道德价值、能力素质,以及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知和行动等。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是整个控制框架的引擎。

1.通过学习,强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再认识

高校会计工作人员和财务负责人,甚至包括单位负责人,都需要通过学习,加深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再认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各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标准,是会计执业的基本要求。它体系完整、内容详尽,涵盖了会计基础工作的各个方面,属于一种行为规范,即具有行为规范的一般功能和意义,为会计人员提供了一个事前判别标准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对其进行事后监督评价的尺度和依据。与之相背离,将会降低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不利于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

2.加强组织建设,保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实施

近年来,许多高校推行领导干部聘任制度的改革,尤其是要求财务部门负责人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但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经常从其他行政部门调任,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大多缺乏会计工作经验,对会计工作业务不熟悉,也没有精力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这就要求加强组织建设,对任用的财务部门负责人进行会计业务知识培训,熟悉和掌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基本要求,能够切实履行部门负责人的职责。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专业素养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重在强调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品德。一般会计工作人员直接从事会计基础工作,但由于忙于日常核算,对会计基础工作认识不足,规范化程度参差不齐,应加强爱岗敬业、坚持准则、提高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与学习,使其业务精进。

(二)评估会计基础工作失范风险

会计基础工作的弱化,将会产生账目混乱,差错严重,会计监督消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形成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执业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同时也是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检查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风险评估,应采取自查纠错与整改完善相结合的方式,以降低会计基础工作的风险。

(三)完善制度建设,实施有效控制

在制度建设方面,需从内部控制现展的视角来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不仅局限于内部牵制环节,而且应扩展控制的节点和范畴,涵盖授权、审批、岗位职责、财务分析、绩效考评等方面,涉及组织、人事、资产、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实施有效控制应包括按照规范操作的事中控制和内部稽核与检查的事后控制,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整改。

(四)加强高校内外部的信息和沟通

内部控制是与管理过程融合在一起,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能否及时捕捉、处理丰富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能否实现信息在各部门、各层次、内部外部间顺畅地传递,能否很好地沟通、理解和利用信息,决定了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也是组织及其员工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不同的高校和会计人员对同一业务的理解和处理可能不同,通过沟通实现内外部信息的流通,可以相互借鉴并实行科学、规范的业务处理方法。

(五)建立高校内外部的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强调过程管理,要确保执行效果良好,就必须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监督包括持续性监督、独立性评估或二者结合的方式。持续性监督建立于高校内部的业务循环当中,包括日常的管理监控活动。独立性评估通常由高校外部的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定期执行。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尤其是要加强外部的独立性评估与检查,以定期巡查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长效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S].1999.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8

Abstract CBE model is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the education model; OBE is the "results oriented" education model. A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 basic accounting has som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accounting course is explored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CBE&OBE model.

Key words CBE; OBE; basic account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入门课程,对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奠定良好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及未来会计职业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时轻结果等问题,借鉴CBE和OBE教育模式,倡导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讲授与学习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学时与结果并重的改革理念,有效促进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1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与问题

1.1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表征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训教学部分则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掌握基本的会计岗位操作技能。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三部分,目的是让学习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会计基本实务操作程序和技能,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并为后续会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1.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问题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入门课程,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理解并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往往比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要难得多;而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大都已经具备了较为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往往会形成某种预设,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易于掌握。这种鲜明的错位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置了障碍,形成了学生认为基础会计课程难学,教师感觉基础会计课程难教的局面,于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目标不易达成。

形成以上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割裂了会计的知识性和实用性,会计课堂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联系不够紧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脱节;二是基础会计的实践应用缺乏统一的标准,与真实的会计岗位情境不相适切,模拟实训与真实业务相脱节;三是基础会计课程的目标设定过于模糊,结果考核缺乏明晰的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教学目标与结果考核相脱节;四是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评价内容以理论和模拟业务处理为主,缺乏会计岗位业务的真实情境,考试评价与岗位实际相脱节。

2 CBE与OBE教育模式及主要特征

2.1 CBE教育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为本教育”,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随着职业界对实用技能的重视和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后受到杜威进步主义教育和斯金纳“程序学习”等教育理论的影响,得到进一步强化并逐步完善,成为一种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职业教育模式。

CBE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岗位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依据和基础,其课程体系以岗位要求和职责作为出发点,培养目标明确具体,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和社区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协调一致。CBE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为初学者或新手,新学习一门课程或专业,通过满足岗位要求的技能培训教育获得职业能力。

2.2 OBE教育模式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结果为本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开始兴起的一种与CBE相近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缘于西方国家更多地关注教育输出并对教育投资进行评估而产生。“以结果为本教育之父”――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巴迪(William Spady)于1994年出版了《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重要的争议和答案》,提出了“结果为本教育”模式,并对这一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斯巴迪认为:“以结果为本的教育”意味着清楚地关注和组织教育系统中的每件事,围绕着一个根本的目标,即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获得成功。这意味着,应该先对学生能够做到的重要事情有一个清楚的规划,然后组织课程、教学、评估,并确保这种学习的最终实现。结果为本的教育的关键在于:一是制定一组明确的学习成果,围绕这些成果的所有系统元素能够被聚集;二是在系统中建立情境和机会,提供并鼓励学生完成这些重要的成果。

3 基于CBE和OBE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从当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CBE和OBE教育模式的特征的比较分析看,CBE和OBE教育模式具有教学目标具体明确、能力培养一贯遵循、成果考核清晰量化等显明特征,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成果考核相匹配,易于贯彻和衡量,这些都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特别适切的指导意义。

3.1 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CBE与OBE教育模式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明确而具体。美国会计学会(AAA)会计教育委员会提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会计师,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名会计师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近年来,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为合理确立会计教学目标,恰当组织会计教学提供了依据,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三方面。2007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对未来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做出具体规定。

为了达成CBE&OBE教育目标,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应吸收企业CFO(财务总监)以及会计学科教授、会计职业能力资格考试有关专家组成教学目标设计咨询组织,根据社会对会计岗位的职业和专业能力要求,确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最终输出结果,从而反向设计明确、具体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基,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其业务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二是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会计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基本技能的细节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比方说最容易忽视的填写票据,翻打传票、凭证和账簿装订等细节,教师要在这些细节培养过程中形成学生细致严谨的职业习惯。三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2 能力培养一贯遵循

威廉姆?斯巴迪(William Spady)认为,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OBE 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在能力培养方面,CBE与OBE一样,都“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教育者应要求学校创造学习成功的条件,以学生为中心,以未来为导向,重新修订和改革专业要求及教学大纲,还应针对现有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要求实施教学手段改革,要求学生学习的是对目前和未来都必要的活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按学生个人兴趣、需要和水平学习。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架构,可以从会计职业认知、会计从业技能认知、会计核算基础知识认知、会计核算专业知识认知、会计工作规范认知、会计综合能力训练六个方面进行模块化教学。其次,应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教学,主要是基本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基本技能实训要求在模拟手工会计实训室进行,包括数字书写、点钞、翻打传票、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和装订账簿等等;综合技能实训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留出一到两周到校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让学生真实感受各个会计岗位角色,轮换完成会计岗位所要求的各项技能训练。最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讲授原始凭证审核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讲授借款业务时可以采用角色体验教学法;讲授凭证和账簿装订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还可以举行翻打传票比赛、点钞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3.3 结果考核清晰量化

OBE教育模式的结果是指在一段学习经验结束之时或之后,关于学生学习的清楚的、看得见的、可证实的成果。OBE教育模式要求老师要把每个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牢记于心并且将它作为指导和评估的极其重要的因素。CBE和OBE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最终都转化为学生未来工作清楚的、看得见的、可证实的成果,这样的结果在考核中是清晰的、量化的、可操作的。老师和学生要时刻知道他们正在努力达到什么结果,以及为什么。

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操作性和过程性很强,因此,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适宜采用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内容、标准和方式见表1。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9

【关键词】项目引入艺术设计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46-02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专业基础教学的质量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塑造非常重要。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知名艺术设计院校都十分重视设计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强调对于材料、结构、肌理、色彩形成一个科学的、技术的理解。教学往往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形体的理论研究开始,然后逐步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设计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在艺术设计当中。国内重要艺术设计院校都比较重视基础教学,对本学科的任务及学理研究都要求有深入的思考,注重知识的整合及运用,体现在教学上则是以工作室为主导的集体教学、整体互动的教学模式和程序。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处于改革深化的阶段,还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尽管近年来许多院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但技能型教育占很大的比重。“重操作,轻创造”仍是许多底蕴不深的新院系的特点。一方面,社会需求大量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尤其是有创意意识的高端人才如独立设计师;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基础素质不强,仍只能依据既有设计稿进行制作,还处于制图人员的层面,缺乏就业竞争优势。因此,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与设计实践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可避免地会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去完成作品。由于处在自我创作与表现状态中,学生最后完成的作品往往仅有审美价值而缺乏设计应用价值,表现出没有限制性、手法宽泛、大部分是概念性的作品的特征,与实践和市场脱节,与社会审美需求缺乏相应的联系。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侧重于传授给学生艺术观念和表现技巧,而忽略对设计意识的培养。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社会需求、了解市场,也很难有机会了解设计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社会客户的审美与实用需求。这就使得学生对基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不了解做一个未来的艺术设计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基础和素质,不了解艺术设计中电脑表现与基础规律之间的关系。有的盲目认为只要会操作电脑便会做设计。由此学生最终可能会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习专业基础的积极性不足或下降。

此外,目前国内主要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可以说是全面继承欧洲包豪斯体系的,是完全西式的。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解决西方教学模式与民族文化融合的问题,为设计与创意提供永不枯竭的源泉,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予以重视的。将项目引入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将项目引入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一

所谓项目,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主要是限定时间、限定资源)下,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项目是一系列具有特定目标、明确开始和终止日期,资金有限,消耗资源的活动和任务。因此,一项设计任务可以说是一个项目。

将项目引入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来源于“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法。但与“项目进课堂”教学法仅仅停留在设计专业课程范围内、仅仅单向式传授基础知识不同的是,将项目引入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更重视联系艺术设计实践与社会需求。在基础课程中,当然不可能完成完整的艺术设计项目或任务,而若联系社会实践需要,或假想一艺术设计项目,或联系大学生广告大赛、靳埭强设计大赛等国内比较有影响的艺术设计比赛项目,将其引入课堂,在学习基础的同时尝试利用所学基础为以上项目做一基础的图形、图案或版式、空间构成、基础造型艺术设计,并联系之与所学知识作对比与学习,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艺术设计实践,了解专业方向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从而打消在基础课程中的茫然,增强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专业基础素质的目的。这样既能联系社会需要,又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基础创造能力,在设计实践与基础教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产生互动。

目前,一所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评定离不开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校学生设计作品与社会设计项目状况和水平之间的对比和差距;二是该校学生参加影响较大的大学生设计比赛成绩。在高年级的专业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往往能够注意到以上两个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专业比赛。而对于低年级的基础教学,往往由于侧重基础知识的学理教学而容易忽略之。因而,将项目引入基础教学,换言之,也就是指将艺术设计任务引入基础教学,是有必要的,值得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

此外,将项目引入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一线艺术设计大师的艺术设计项目和与此相关的评论、观念和感想,对于基础教学理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如果没有不断变化的社会优秀项目作为教学参考,即便是十分具有责任感的教师,也容易将基础教学陷于僵化不变的模式而缺乏相应的活力。

三、将项目引入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10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一门经济管理应用的基础学科,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类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其他专业来讲,该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生前曾指出:“在现代,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基础会计》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这就增加了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难度。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会计问题中,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态度都有较大差异。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和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缺乏趣味性,教学效果不佳,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究其根源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亟待改革,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经验,对本课程

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

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教材陈旧,教学章节安排不合理。当前会计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中的会计理论,基本是在手工会计模式下形成的,并与后期设置的《会计电算化》两本教材脱节严重,很少考虑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所带来的影响,这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会计学的理论教学过程,在内容上依次分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基础会计知识覆盖面大、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学生在高中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进入高校后,突然“遭遇”会计专业理论,总是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对其有感性认识。

3、教学方式单一。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会计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往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多是“填鸭式”课程讲授教学,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成绩考核方式不科学,不能真正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任何一门学科的考核问题始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挥棒”的作用。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考核主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再加上平时的作业成绩等,确定总评成绩,以此决定学生某一门课程是否通过。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考试成绩的单纯记忆成分较大,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很难考核。

5、非会计专业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人才的会计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着诸如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欠缺、重视会计专业授课、忽视学生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授课方法内容陈旧等问题。

三、提高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设想

笔者认为,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主线,来培养出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高职教学的必然选择,具体设想如下:

1、明确教学对象及目标,强调有的放矢。现代会计人才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为此高校在会计教育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对于初学者来说,《基础会计》最大的特点是概念的抽象性,经济业务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多变性。许多学生从未见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缺乏会计基础知识和感性认识,对整个会计工作流程和业务缺乏整体认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必要的教法创新。例如,我院会计系往年模拟实习账簿都有存留,如果我们把这些成套的账簿放在模拟实验室中,每桌一本,在基础会计学概述教学中便带学生观看、了解,以便增强其感性认识。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们,基础会计教学应当重视实践性操作的渐次引入,这实际上是一个把抽象学习内容具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引导学生关注会计实践,使其在感性、具体认识中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接受快、兴趣浓,而且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

2、整合教学内容,改变知识结构。《基础会计》教材有多种版本,其内容安排各不相同,教师必须集体对教材进行整合。首先改变教材的顺序,将资产计价、权责发生制及账项调整两章移到会计报告的后面,并加入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使各章的例题相互衔接,共同构成某企业一个月的正常经济业务。例如,上第一课时,我没有按常规讲会计的概念,而是先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报表这七个核算环节,使同学们对所学的基础会计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了解了基础会计所要学的内容,知道了基础会计入门的重点和难点,为以后教学打下基础。调整教材顺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例如,在讲会计凭证这一章时,为了使学生领会各类会计凭证的编制,我把第六章经济业务核算部分内容适当提前,学生掌握了经济业务核算之后才能编制正确的会计凭证。又如,在学习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时,我把供应过程的核算和供应过程成本计算、生产成本核算和生产成本计算、销售过程的核算和销售成本计算结合起来讲,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另外,教学时,对于课时的组织留有余地,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做出答复。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传统教学内容的缺点,把基础会计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化。把基础会计的知识划分为四大模块:(1)认识会计模块。教学内从会计报表及入手讲授会计的概念: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等。这一部分学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建立起大略笼统的知识框架。(2)会计资料模块。主要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认识会计工作的主要过程与主要内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并知道学会填制简单的会计凭证,登记简单的会计账簿,明确会计的工作过程。(3)复式记账模块。用一个完整的企业会计资料作为模拟会计实训内容,通过模拟实训,边讲边练,让学生掌握会计具体核算,学会用借贷记账法处理企业基本的经济业务。(4)知识总结模块。重新讲授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前提、会计基本原则等基础理论。通过具体的核算,学生已经亲自动手处理了会计业务,这时再回到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用理论知识解释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有进一步深刻的理解,有不同的收获,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引入案例教学法,结合身边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方式一直以灌输为主,这种方式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对于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经常在不具备可靠、完备的信息资料前提下,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这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案例教学是一种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而恰恰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通过案例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基础会计》关于各种结算方式的程序等内容的教学中,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则免不了教师逐条讲解,学生却很不耐烦的局面,而实际工作中,学生仍可能不会操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则可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行及收款单位开户行,让其模拟整个结算过程。在几轮模拟中,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样一来,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还能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课本中没有提及的问题,并且通过一种结算方式的模拟操作,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地掌握其他结算方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到了综合知识对解决问题的益处,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的兴趣。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模拟机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不仅仅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过程,而且还是要运用会计资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使其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可结合生活实例讲解,以求通俗易懂。例如,对资产概念的学习,在讲解之前列举几个典型的实例,如石油开采企业本年度打了10口井,只有一口井有油气,每口井都花费巨额资金,问打出来废井如何处理、油田资产如何计价?让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的定义来学习。又如,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组概念,可通过以下举例讲解:企业需租房一年,有两种付款方式,一为预付方式,租用之前1次付清(也许这样可以少付租金);二为后付方式,即租期结束后才付款(也许是熟客户的原因)。问怎么处理租金费用?将会计学知识结合身边的事情来讲解和学习,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将现代音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它将许多数据、文字、图片组合在一起,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将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反映在屏幕上,形象直观。用图、文、声并茂的方法揭示会计等式的形成过程等。

5、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会计教学中很多流程或操作是需要实习来辅助认识的,尤其是学生刚接触财会工作,对会计中的凭证账簿、职能岗位、操作流程等缺乏感性认识,因此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会计实践教学包括校外实践与校内模拟实习。当然,到企事业单位去参加会计实践,是会计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目前到企事业单位去参加会计实践面临重重困难,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状况。因而我们只有通过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习,加强会计实践教学。

6、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多样,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应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考核中能尽量发挥创造性的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拘于考核的形式。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可采取闭卷方式,对分析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开卷方式。通过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进、变“死学”为“活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的学习为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素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在保持合理和公平的前提下,重视个性的发展,同一问题可以不同答案,评分时呈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使考核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7、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确保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质量。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运用的知识、有限的技能和落后的手段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为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师除了需要传统的教学与两方面的能力以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管理学、经济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教师既要会讲,又要有研究成果来支持教学,两者都不能少;科研不仅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还可促使教师对于专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因此教师应深入会计实务工作中,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方法的改进积累素材。各高校应积极通过校企联合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如选择一些经济业务全面、规模较大、人员素质较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实践;学校还可以派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会计核算,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面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知识,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自身所具有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经济生活对高层次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教学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所培养的管理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会计知识以及他们如何应用会计知识帮助其进行科学决策,这些问题都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施金影.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4).

[2]刘英男,梁杰.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市场,2007,(48).

[3]程先发,程莉.论我国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3).

[4]于雪莲,蒋萍.浅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问题[J].市场周刊.2008,(6).

[5]谭晓兰.如何提高《基础会计》教学效果[J].经济师,2007,(5).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11

关键词: 会计基础工作 经济管理 重要性问题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 E2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参考文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正文: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是一切商业、经济活动的语言、准则和根基。它既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包括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正确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等方面内容。

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日复一日重复的会计基础工作看起来干起来都是琐碎麻烦的,不如有些工作那样富有挑战性容易出成绩。尤其是在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作环境艰苦,人员流动性大,各配合部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员工甚至认为会计就是记记账,发发工资,成本就那些,都在一个锅里,分那么细没必要,会计工作没什么重要的。项目负责人如果不重视财务工作、管理水平不高,不了解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将会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人员工作辛苦,但收入相对其他工作人员较低,致使心态不平衡,形成恶性循环,会计基础工作松懈,拖沓。在实际工作中施工企业项目部有相当部分会计人员怨言大,工作态度不算积极。有的在想方设法转岗,有的想调离施工现场。这样导致一线基层施工现场优秀的会计基础工作人员很缺乏,会计基础工作水平更难以提升。更有的项目部工地多,会计人员数量不足,而且财务人员大多兼职,白天还要干一些其他工作,只有晚上才能坐下来做做凭证理理账,很难静下心来提高业务水平。还有个别会计人员不注意提高个人业务素质,会计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开会培训不认真听讲。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凭证内容不完备、手续不完备的现象比较多。原始凭证是会计凭证最基础的原始资料。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明确经济责任,并用作记帐原始依据的一种凭证,它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资料。因此,办理会计事项,必须取得或者填制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以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为了保持原始凭证记录的实际情况,对原始凭证不能涂改、挖补,如果发现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开出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开出单位的公章。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相应的,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存在“白条”问题,即用单位或者个人开具的、没有固定格式的、不具备规定内容的非正式原始凭证,如外单位没有加盖公章的借款单据等,用“白条”充当原始凭证是不符合制度要求的,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避免出现“白条”。

2,明细科目设置使用不正确,核算内容不规范及账簿记录不完善、打印质量不高的现象,影响了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质量。材料采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临时设施、工程施工、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的设置使用都不规范。无法准确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例如周转材料和生产用小型机具,直接一次性列支材料支出进成本,没有经过周转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科目。导致账实不符,造成实物资产管理的混乱。

3、材料收发核算及账卡合一制度运作不规范,期末剩余材料不盘点、导致成本归集不准确、材料账面收支与实物增减动态不一致。

部分单位不能如实反映材料收发过程,未按材料实际到达(已入库或已进场)数量办理材料点收手续,未按材料实际消耗和发出准确出帐,而是发票不到、不点收,何时取得发票、何时办理点收;不点收、不出帐,点收多少、出帐多少,导致材料收支核算与实物动态不一致;不按规定办理期末剩余材料盘点和据以计算材料出帐数量,“材料动态报表”反映的出帐数量与点收数量基本相同而且各期期末结存额都为零的状况普遍存在。

4、核算对象划分不合适,成本归集不及时、不准确,会计核算质量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单位在费用要素下设置的成本核算对象太笼统、太粗,如路基工程、桥涵工程、附属工程等。部分单位仍存在分包工程款、材料供应款及租赁费等各项费用结算不及时,预提不准确的现象,导致成本归集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由于设置的成本核算对象太粗、太笼统及成本归集不及时、不准确等原因,导致工程项目不完工、盈亏情况不清楚,多个工程项目施工后期出现大亏或大盈等经营状况不真实的现象,划分的成本核算对象无实际核算意义。

5、会计档案资料不完善、不规范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财务明细账及日记账打印装订不及时,装订不规范。如有的单位二三年前的明细账都不打印装订,人员一调动导致帐套密码丢失造成明细账的缺失。会计凭证整理、装订不及时,附件及盖章不全。会计人员调转或变动岗位,移交手续及移交内容不完善、移交清单保管不完整。

针对以上会计基础工作现状,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全体员工重视会计基础工作。作为上市公司,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要求更突出,要求我们的项目负责人要更重视财务工作。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性,重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收入和各种待遇,留住人才,自觉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就一个单位而言,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的规范和会计资料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而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不单纯是单位内部事务,它已经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了解和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在改善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条和第五条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责任和管理部门作了明确规定。各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或者出现混乱,首先应当追究单位领导人的责任。应该应将此项内容列入承包责任状中,如会计基础工作出现问题,该领导此项目责任兑现挂钩降低一定比例,促使项目负责人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另外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也是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其可靠性,会计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从现实情况看,有的单位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管理失控、假账泛滥、账目不清。不难看出,这种状况下的会计工作是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的。

二、科学设置会计岗位,明确岗位之间的协作与制约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范围。如何设置会计工作岗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了基本原则和示范性要求:1、是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应当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2、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以促进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不断提高业务素质。3、是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由各单位根据会计业务需要确定。

三,全面实行会计委派制,建立和完善可行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建议施工企业基层项目部会计人员全部实行上级单位委派制。这样能使基层会计人员摆脱依附地位,更好的行使会计监督功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否则会计人员要监督项目负责人,其职责和权利是不对等的,他们在工作中,既怕狼又畏虎。 而实行委派制,由上级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专业职称、收入福利等进行统一管理,可免除基层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委派制有助于稳定会计队伍,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四,加强会计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必须依靠广大财会人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会计人员本身也应与时俱进,加强交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12

关键词:会计基础 创新 研究

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与根基,主要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及管理;会计核算、会计资料、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会计监督、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执行;会计档案管理等。由此可见,会计基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和保障正常会计工作秩序的关键。

一、会计基础创新面临的现状

(一)规范性基础工作法规亟待修订与创新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是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依据和规范。根据《会计法》,财政部分别于1996年6月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对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指导和规范会计电算化,推动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显著贡献。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关会计法规修订、补充完善相对滞后。新《会计法》以及2006年2月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颁布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一直没有修订和补充。信息化推动了经济社会变革,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对执行了近二十年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等会计基础工作法规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性影响,如何应对信息化、全球化经济发展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等会计基础工作法规的操作细则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修订、补充与完善,这是实现会计基础工作创新的必要条件。

(二)会计人员素质亟待优化与提高

近年来,我国会计人员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不断增加,具有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人数不到会计人员总人数的一半,相比之下中专及中专以下会计人员明显偏多,会计人员总体学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其次,随着我国会计市场的对外开放,国际竞争开始加剧,再加上有些单位违法任用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新上岗的会计人员缺乏起码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技能,客观上加大了会计风险。

(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亟待改革与创新

《会计法》虽然赋予了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权,但由于会计人员是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的工作人员,其前途、经济利益直接受单位负责人掌控。有些为了本单位逃避税收、监管,粉饰业绩等目的,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凭证、设置账外账等“做假账”行为,更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使国家、政府和企业决策失误,危害极大。《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对损害国家和公众的利益收支,要向单位领导提交书面意见,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但现实环境中,会计人员遭到打击、报复的事件屡有发生。

(四)通用会计软件亟待升级与创新

目前,个别会计软件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账公式的设置和会计报表公式的定义存在随意篡改的漏洞补丁,有的只须在“摘要”栏内随意输入两个字符,会计凭证照样可以生成,也照样可以通过审核;有些会计软件缺乏对不相容岗位强制分离的物理排异功能,使应有的检漏、堵漏、纠错等功能失效,造成会计电算化水平表面上、形式上较高,而形成的会计资料应具备的基础工作水平较低,与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与创新的要求大相径庭。

(五)传统的有效做法亟待坚持与创新

由于历史的原因,财政部门取消了会计基础工作的考核、达标、升级,企业经营权进一步扩大,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会计人员精简,会计基础工作也相对弱化。改革是必需的,但在改革过程中,不能把过去会计基础工作的一些有效办法、良好做法、优良传统都摈弃。不同所有制的会计主体,对依法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设置会计机构、选用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办理会计监督、会计内部管理制度存在不同的“内部标准”,被人为地“个性化”,取其所用,舍其精髓。会计基础工作考核、达标、升级、检查、监督等这些过去的有效做法,已被会计监管部门、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所遗忘。会计主管部门对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缺乏指导,对不同所有制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没有制定出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的规范化细则和实施标准,会计基础工作好坏优劣、是否合格、如何评价、由谁评价没有答案。财政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没有对被检查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评价的表述,有的检查、审计报告过于简略和形式化,无法引起政府主管部门、会计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会计基础工作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一)以人为本,创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措施

一是坚持教育为先,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品质。首先,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如果会计人员为了一己私利,法律意识淡薄,或者责任意识不强,惟命是从,就很难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其次,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提高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更新知识,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保证会计人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二是坚持准入门槛,把会计基础工作纳入会计职称、晋升考试考核范围。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考试与考核相结合,会计人员在通过某种级别的资格考试后,尤其是通过中级、高级会计职称考试合格后,由会计监管部门或委托相应机构到其供职单位,对会计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考评,两者合格才能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如果考试合格,而考评不合格的,必须继续从事一定时间的会计实务和会计基础工作。考评中对不能切实履行《会计法》职责、不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基础工作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暂缓授予其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实行每隔一定时间进行相同等级的会计基础工作考评,督促那些已经获得中级及以上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会计人员,严格遵守会计基础工作规定,切实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从根基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和保证会计人员“不做假账”。

三是适当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报考条件和考试、考评条件。限定受过会计高等教育专科以上才能报考,同时,借鉴国外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增加授予注册会计师资格前,对其实际工作水平和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考评,使凡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员,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备会计实务操作及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能力。

(二)规范制度,创新完善会计法规及其相关细则

一是与时俱进,修订完善相关会计法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等法规、办法的颁布实施,表明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会计法》规定:对各种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各种违法行为达到何种程度才构成犯罪?应依据哪些条款给予何种处理?就需要从法律角度予以界定。

二是制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等,是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规范,应在此基础上制定操作细则及违反规范的处罚细则,同时,建立会计基础工作评价标准和会计基础工作不合格处置办法,增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措施,以增强其可操作性。

三是精细化管理。会计基础工作具体、细致,单位会计机构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详实的会计工作流程,落实到每个环节和细节,做到范围全面覆盖,内容具体详细。

(三)检查监督,创新夯实会计工作基础方法

一是监督检查经常化。各级会计监管部门要建立责任制度,每年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法规执法情况检查和会计基础工作检查,专题就会计主体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簿、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会计从业资格、继续教育是否达标、会计人员是否称职等进行检查监督。

二是表彰与处罚相结合。会计监管部门要有计划、有专项地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扎实的优秀单位和个人,组织观摩与表彰、示范和鼓励。对会计基础工作较差甚至不合格的单位进行通报;对违反会计法规、失职失责依法进行处罚和公开曝光。

三是列入审计报告必备条款。审计是对一个会计期间和某项专题的经济效果与责任的评价和证实,会计基础工作直接影响审计质量与结果。因此,目前普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效益审计、领导离任审计等,应将会计基础工作评价内容列入审计报告的必备表述条款,并在审计报告的显著位置予以披露,逐步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管理,纳入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内容。Z

参考文献:

1.王艳.析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J].现代会计,2007,(3).

2.韩冬冬.会计人员素质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3.姜波.浅析如何提升现代会计人员素质[J].现代经济信息,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