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

时间:2023-05-31 09:10:36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1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设计与评价试题

课程代码:0933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古汉语中,课程一词的含义既包括教学科目,又包括这些科目的时间和

A.教学地点 B.教学顺序

C.教师 D.学生

2.美国芝加哥实验学校开始试行活动课程,其倡导人是

A.布鲁纳 B.杜威

C.博比特 D.克伯屈

3.学科课程有三种形式,包括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和

A.相关课程 B.儿童中心课程

C.教师中心课程 D.课堂中心课程

4.课程设计的客观基础包括

A.学生基础 B.哲学基础

C.社会学基础 D.教师基础

5.课程设计中技术学取向的代表人物是

A.派那 B.马斯洛

C.泰勒 D.赫钦斯

6.第一个明确提出过程模式的是英国学者

A.泰勒 B.斯腾豪斯

C.施瓦布 D.布鲁纳

7.课程的物质载体包括:课程大纲或标准以及

A.教材 B.教学思想

C.教学目标 D.教学内容

8.课程目标的确立主要考虑三方面的需要:学生、社会和

A.学校 B.校长

C.学科 D.教师

9.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的发展阶段组织课程内容的形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纵向组织 D.横向组织

10.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主要分为项目(活动)设计和

A.科学研究 B.实验研究

C.课题研究 D.研讨

11.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进行的评价是

A.内在评价 B.效果评价

C.量化评价 D.质性评价

12.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个性化评价

13.运用思辨的方法对评价信息进行分类、判断,用语言形式表述评价结果的方法是

A.定量处理法 B.定性处理法

C.特尔斐法 D.经验法

14.以下不适于放入学生档案袋的是

A.反思记录 B.书法作品

C.优秀文章 D.检讨书

15.使评价走上了科学化历程的时期是

A.测验与测量时期 B.描述时期

C.判断时期 D.建构时期

16.教育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是

A.实验法 B.思辨法

C.观察法 D.量表法

17.通过召开座谈会,请专家们一起讨论,充分发表自己意见,集思广益完成筛选指标任

务的方法是

A.特尔斐法 B.头脑风暴法

C.对演法 D.分析法

18.不属于定性处理的教育研究方法有

A.哲学分析法 B.系统分析法

C.累积分数法 D.逻辑分析法

19.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或者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是

A.专业自我 B.专业理想

C.专业性向 D.专业情操

20.评价应该适合课程标准或大纲规定的预期结果体现了评价的

A.科学性原则 B.人文性原则

C.完备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新课程改革后,我国课程体系从管理层面上可以分为

A.学校课程 B.国家课程

C.学生课程 D.地方课程

E.教师课程

22.课程设计的思想基础包括

A.哲学基础 B.知识基础

C.社会学基础 D.心理学基础

E.社会基础

23.课程设计的模式包括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实践模式 D.批判模式

E.社会模式

24.教材评价的功能有

A.统一功能 B.效率功能

C.审定功能 D.选择功能

E.改善功能

25.课程实施层次包括

A.教材的改变 B.目标的改变

C.组织方式的改变 D.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E.知识与理解的改变

26.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把目标分为哪几个领域

A.认知 B.情感

C.操作技能 D.分析

E.运用

27.国外学者施瓦布提出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

A.教师 B.学习者

C.教材 D.环境

E.校长

28.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范围包括

A.人与自然关系领域 B.人与社会关系领域

C.人与自我关系领域 D.人与文化关系领域

E.人与他人关系领域

29.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活动相比,其特征表现为

A.综合性 B.实践性

C.探究性 D.开放性

E.生成性

30.课程整合的常用方法有

A.独立开发 B.开发新课程

C.开发关联课程 D.合作开发

E.跨学科课程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______。

32.外国古代学校课程“七艺”主要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和______。

33.被公认的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经典性形态形成之标志的不朽巨著是______。

34.通过课程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被称为

______。

35.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的评价方法是____。

36.评价方案设计的核心环节是构建______。

37.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三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______。

38.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______。

39.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设计主体是______。

40.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设计理论上一直存在着两种逻辑形式:直线式与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41.校本课程

42.教师行动研究

43.教师专业化

44.综合实践活动

45.课程评价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6.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

4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48.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49.试论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意义?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50.

第一次访谈

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访谈的时候,心理有些紧张,访谈开始时,我一直在思考我自己要

问的问题,以至于我不能仔细的倾听被访者的回答,也不能把精力完全放在访谈上。慢慢

地,我逐渐找到了访谈的状态。我们之间的谈话很融洽,我可以根据被访者的回答进行追

问,以至于获得更多深层次的信息。虽然这次访谈耗费了我很大的精力,但是,我也搜集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2

1. 借助开放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前,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的提问内容限制过多,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扩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创新传统的提问模式,努力提高问题的开放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选择与设计问题,尽可能使得每个问题都具有很高的开放性,确保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Women of Achievement》这篇阅读课文时,教师就可用问题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深度研读阅读文本内容,并设计问题“What is a woman of achievement?”引导学生在精心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思考并回答这一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指的是在某方面获得重大成就的女性,也可以是整体比较出色的女性,还可使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女性……总之,答案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学生在回答该问题的时候,不会受到过多条件的限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思维能力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与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快速提高。

2. 借助针对性提问,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将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及个性发展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提问,尽可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回答的问题,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英语基础、学习能力等详细情况,然后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分层的问题形式,使得不同英语基础与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提问教学环节中。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Healthy eating》这篇阅读文本时,教师就可用问题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等情况,并将其恰当分成三个层次:基础薄弱的为普通组;基础一般的为发展组,基础扎实的为培优组。然后,教师依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应的问题形式。像“What is a healthy eating?” 这些可直接从阅读文本中找出答案的问题,可以让普通组学生回答;像“Who can say the way we live is a healthy eating?”这些需要稍加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应该让发展组学生回答;像“Who can say how to develop healthy eating habits?”这些需要归纳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应该让培优组学生回答。教师只有善于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使得每个特点的学生都能较为容易地回答出问题,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发展个性的同时还会以更大积极性投入到以后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去。

3. 转变提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考热情

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用提问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及思考问题的热情,就需要大胆创新传统的提问形式,借助可让学生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提问形式快速激起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前,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主要是细节化与实质性的问题,缺乏引导性与针对性。一般来讲,学生只需直接回答问题,不必对问题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思想与总结。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积极思考与总结的阅读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及时转变提问形式,尽可能摒弃传统的各种各样的实质性的问题形式,尽可能设计一些间接性、推理性的问题,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这篇阅读课文时,教师就可用问题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提问“Which country has the most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这个问题在教材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才能获得正确答案,这就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归纳能力。

总之,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仅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指挥棒,而且还是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研究课堂提问的技巧,尽可能确保所设计的提问具有开放性、针对性及新颖的形式,从而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积极作用,最终切实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光芳. 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教师提问策略的研究[J]. 校园英语, 2014(34).

[2] 余素红. 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教师的提问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02).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3

关键词: 优质提问教学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研究

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新课改以后,“基础”课新教材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依照新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学目的和要求,立足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学习特点,构建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参与环节,对提高教学实效性非常必要,而优质提问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

一、优质提问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优质提问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专家基・阿克里・沃尔什博士和贝思・丹克特・萨特斯提出的一种“通过提问和理解促进学习和思考”(Question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Improve Learning and Thinking)的专业发展过程,也就是“QUILT”框架。两位教育专家认为,优质的问题和提问是优质教学和学习的核心,两人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验证了有效的提问行为是怎样使一个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询问为导向的学习者团体。

优质提问教学法需要教师提出优质问题,优质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优质问题能够实现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第二,优质问题能够关注重要的课程内容;第三,优质问题能够使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第四,优质问题能够清晰地阐明所要问的内容。

二、优质提问教学法在高校“基础”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下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教材中的第五章的第四节“个人品德”为例,说明优质提问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1.准备问题阶段

在问题的准备阶段,教师要深入研究了解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让学生对中学已熟知的个人品德养成有更深入的认识,要更多地关注“为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是什么”。要把握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培养方面的现实状况,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或者困惑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要保证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并能促进学生多层面、高水平的思考。最终要使学生在认知层面对社会的道德标准产生认同,形成合理的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结构;在情感层面让学生感受并验证道德知识的正确性,明辨是非善恶,产生道德情感上的共鸣;在行为层面将课堂上“所知”、“所感”、“所悟”的内容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运用,关注思想、道德、法律在实践情境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2.陈述问题阶段

在陈述问题阶段要向学生指明回答方式、提出问题、选择回答者。如人数较多的课堂如何进行小组的划分,小组内成员如何展示小组成员的答案。在展开新内容之前,先通过提问复习先前学过的内容。这些问题很容易回答并且有固定的答案,比如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社会不同生活领域的道德内容是什么?维持社会正常秩序需要哪两种手段?这些问题的提出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它们为后续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所有学生回顾以往学习的内容,并且顺利进入后续的讨论。紧接着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或者困惑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提问,如如果你遇到摔倒的老人扶不扶?

3.激发学生的回答阶段

提出上述问题之后,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只有激发所有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念,教师才能对学生的观点理解得更清楚、更全面。

当问到“如果你遇到摔倒的老人扶不扶”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我认为应当扶,否则一条生命可能在你面前逝去,比如小悦悦事件”。还有学生回答“掏出手机拨打120急救电话,等专业人员来救助”。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当给予一定时间上的停顿,让学生通过倾听他人的答案,加深思考,也可以对他人的答案进行质疑,引发新一轮的讨论,使问题讨论进入更深层次。

4.ρ生回答进行加工阶段

有效提问包括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内容,因为学生的回答基本上代表大家的普遍观点或者困惑,必要时教师要准备专门的本子记录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以便全面、条理地加工学生的答案。将获得的答案融入后面的问题,以此作为进一步追问的基础,引导学生层层思考。学生在一次次的追问过程中,思维逐渐清晰。

比如在上述问题中对那位回答“应当扶”的学生,可以继续追问:“请你如实回答,你会扶吗?”学生马上陷入沉默,这时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思考过后,学生回答:“从情理上讲,我认为应当扶,但是真的遇到这种情形,我很难决定到底扶不扶,很矛盾。”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教学难点:在道德认知上认同,在道德行为上难以践行的知行难统一的问题。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从你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应当’和‘会’之间,也就是“认知”和“践行”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会不会因为帮助别人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大家的困惑在于:如果帮助陷入困境中的人,自己是否会陷入更大的麻烦,甚至官司之中?”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在道德修养的路上,如何让道德成为自觉的行为?”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以完善的法律体系做支撑,使好人做好事变得没有后顾之忧?”最终帮助学生厘清道德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得到培养。

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加工的阶段,教师要考虑以下问题:该怎样处理与预期相符的回答;该怎样处理没有预见到的回答;测定提问的速度并按顺序追加问题,从而控制整个提问的进程。教师应该力求成为一个讨论者,可以通过一些言语提示学生更进一步思考,比如:“你能就你的论点给我举出一个例子吗?你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你有什么样的证据来支持你的结论?是什么因素使你想到了这些?”教师不再事事处处都发言,而是走到学生中间,并且帮助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根据其他学生的答案、对自己答案的思考,以及教师的反应和反馈,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再思考和修正。

5.对提问行为的反思阶段

在课堂提问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教师都应当针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把握合适的时机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点评,更多地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更积极的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同学之间的互评。比如通过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总结提问过程中自己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及学习所得。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互评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借鉴别人的思想闪光点,拓宽自己的思路,最终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

另外,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自我反思是提问式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应当在每节课结束之后,进行以下反思:提出的问题是否涵盖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能否应对超出自己预期的答案,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否每一个学生都能公平地参与提问过程?课程教学效果如何?怎样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师的提问行为,以有效提问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的教学技能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如何提高“基础”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保证提问的有效性要注意以下问题。

1.对课堂提问精心设计

优质问题应该是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而不是在课堂中随意提出来的。如果问题是教师基本功的一部分,在准备关键问题上花费时间是值得的。在设置问题时,无论是问题考察的知识点和能力,还是问题的表述方式,到问题措辞的推敲,都需要教师精心思考和设计。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首先需要学生对教师的人格和学识有相当程度的认可,师生关系融洽。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提问的积极性,对学生的问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营造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问答氛围。

3.提高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

教师要掌控课堂,就要具备扎实的“基础”课理论功底和广博的学识;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随时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者困惑;要有极高的课堂应变能力,对于教师教学设计之外的状况自如应对,最重要的是有关心学生和热爱教学的心。

总之,提问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情感、思维、行动等方面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但是,这种提问式教学法是一门很y把握的教学艺术,毕竟教师的个人修养和教学素养的提升及教学实践都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另外,思政课课堂的客观现状,如大班教学人数过多,课时有限,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参与,所以,提问式教学法的实施还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下大功夫耐心摸索,必要的时候还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美]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著.刘彦,译.优质提问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美]Marylou Dantonio,Paul C Beisenherz,著.宋玲,译.教师怎样提问才有效――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3]陈可庆.问得好才教得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李丽.提问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4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反思

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跳出自身的圈子来批判性地解读自己。如何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一线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成功经验。笔者长期奋斗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一线,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和广大教师一样,经常会对教学上的得与失进行反思。下面就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反思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分析。

一、对教材处理得失的反思

教材是老师撰写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师生的一切教与学都是围绕教材展开。作为理解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教材体现了编者的一种理解、一种诠释,但是教材设计的内容、编排的顺序结构、难易程度等是否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是否符合现代学生心理接受方式,这些都尚需实践的检验;教师准确地理解、使用、评判教材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对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微调、增加、减少、替换、重组等处理,构成了对教材处理得与失反思的基本内容。

在长期的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曾多次更换《基础会计》的教材,笔者发现大多数版本的《基础会计》教材在账簿的登记一章中,都详细讲述了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簿、多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等多种账簿的登记,如果这些账簿都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因账簿种类繁多而犯迷糊,加之登记账簿的工作本身工作量就大,需费时较多,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决定只教学生做总账和日记账,剩下的账簿在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中再要求学生做。学生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摸爬滚打得久了,接触会计知识多了,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感性认识和经验,又掌握了总账和日记账的登记,再来做其他类型的账簿,可谓是轻车驾熟,小菜一碟,而且可以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章节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对教学细节的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有成功之处,也会有遗憾甚至败笔,这往往取决于教学细节的把握火候,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怎样开始、结束、过渡,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多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断中要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这些细枝末节在教学中悄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是应该反思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每节课教学开始,都会考虑如何引入新课的问题,会计专业课往往前后关联紧密,逻辑性较强,所以在引入新课环节,很多时候很多老师会注重从前后课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入手来引入新课,缺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上课情绪难以很快很好地调动起来,也给学生留下会计难学的印象,这也是困扰笔者并让笔者反思多年的教学难题。于是,笔者开始尝试从趣味性方面来设计新课引入。例如,在《无形资产的核算》一节的教学中,涉及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多种无形资产,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大量商标,也非常清楚商标是某种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的一种标识,是不能随便仿冒的,笔者决定从大家都熟悉的商标入手,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肯德基、麦当劳、雅芳、柯达等几种较为常见的商标标识图,利用多媒体将一幅幅的商标标识图及该商标的价值金额投影到大屏幕,询问学生认识哪些商标标识图。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熟知的商标标识图,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不需要拥有会计专业知识就可以轻松地回答出来,所以学生的回答热情高涨,特别是平时会计学不好的学生更是争相回答,一扫平时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点燃。此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请问谁知道哪个商标是去年价值最高的(答对者可以获得奖励)?学生跃跃欲试,最后在揭晓答案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刚才大家看到的商标是不是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呢?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入到新课。

三、对课堂预设与和课堂生成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上课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似乎就是完成预设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使其回答与预设答案取得一致;但是,课堂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任凭闪现在课堂上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将精心设计的教案当成“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我们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那么,课堂必然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成为一种接受教师灌注知识的容器,知识技能目标可能容易达到,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则很难实现。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5

依据微课程教学法,教师在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时,要善于将教学重点、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并通过问题引导和微频支持,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的学习目标。

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等再也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问题。问题与题目是有联系的,问题本身可以表现为题目的一种。但是,问题和一般性题目又有很大差别,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让他们在自主的思考活动中体验成就感,从而完成由机械记忆模仿到“发现学习,发展智慧”的蜕变。

微课程教学法给传统教师带来的最大冲击是题目被问题取代。这给已经习惯于“题海战”的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在实践中体会到,理性地认清题目和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发现“题海战术”对实施微课程教学法所造成的困难,以及研究怎样实现“以题带点”向“问题导向”的转变、怎样设计有效的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等问题,对成功实施翻转课堂是非常有意义的。

题目与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看清学习要解决的问题,从而纲举目张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之所以采用问题导向策略,是因为问题具有促进学习的四大优势:首先,问题带有启发性,能够引发思考。其次,问题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可操作性,在面对指向精准的问题时,几乎没有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再次,问题一般反映概念、原理、方法,解决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已经理解问题所包含的概念、原理和意义,也就掌握了破解的方法,能够“明理通达”应对几乎所有题目。最后,问题引导的自主学习,能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激发持续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有助于学困生重拾信心和尊严。

题目的主要功能是供考试、检测使用。它往往反映知识的某一个点、面,使学生不容易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填充题,往往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虚假认识。而且题目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会想方设法套用以前的经验,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无法通过解决问题得到创新的意识。有时候,对于通过题目训练过的知识点,学生能理解,而没有训练过的,学生就不懂了,这样导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但是,题目具有重评价、可量化、测量效果明显等特点,用于学习效果的检测比较方便。因此,它可以作为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或课堂学习方式创新中有关“课始检测”的手段,其范围与难度可与“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相当。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为进入难度渐次提升的后续学习打好心理基础,顺便查缺补漏。此外,它还可以用于“进阶”,与“检测”的差别仅仅在于,它以让学生尽到最大努力后能够摘到学习“果实”为设计意图。因此,题目在“进阶”中运用时需要以“最近发展区”为原则。

“题海战”是“问题设计”的最大障碍

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是一个常量,无法让每一位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按照自己的方法、步骤去自主学习,因此,在单位课时教学内存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常见现象。而解决的办法仅仅是不断地做题,期待“以题带点”弥补知识漏洞。

实际上,学生如果没有掌握概念、原理和方法,做题也只是死记硬背,一有变化还是迷迷糊糊,又要通过各种变式继续“补漏”。于是,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抱怨:“这道题我已经讲过N遍了,你怎么还不会?”不得已,“题海战”“满堂灌”继续,形成恶性循环,这在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的同时,也让教师心力憔悴。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进行“题海战”“满堂灌”呢?因为不断做题,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知识漏洞,帮助学生快速进入习题所创设的情境,提高他们做题的准确度,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久而久之,“刷题”成为“提高成绩”的习惯性手段,然而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降,他们只能成为做题的熟练工,不能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教师的思维水平也在下降,表现在有的教师竟然给不出问题,这构成实施“问题导向”“智慧点化”的最大障碍。

另外,很多教师并不了解微课程教学法的精妙之处,往往不敢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法也一度遭到学生、家长的反对。在他们看来,“问题导向”好像不针对考题,会使学生想多想偏,不能夯实基础知识;如果学生不做题就无法落实考点,就不能量化、评价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些想法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因此,在实施微课程教学法的过程中,改变师生固有的想法和做法虽然很难,但也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把题目转变为问题是突破传统、成功“翻转”的关键

摒弃传统的“题海战术”,使学生和家长能够认同“问题导向”的重要性,是高中实施微课程教学法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采取了三种措施来帮助他们转变观念,逐步突破传统,走进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只有认同才乐于去尝试和改变

在“DNA的复制”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同时下发这节课的任务单和导学案(如上页图1、图2),以及与任务单相配套的微视频,让他们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课前学习。

通过对比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导学案,再结合检测结果对照,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在“任务单”问题的引导下,借助微视频的帮助,大家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达成课前学习目标,且效果显著,由此对自主学习任务单产生信任。学生排除顾虑后,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探究中,而不是再期待做题,做题……

此外,学生通过“任务单”中的“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发现,完成任务达成目标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像“导学案”那样把问题留到课堂上,等待教师讲解和答疑。

2.过渡阶段适时给出问题答案

针对学生习惯于做题、对答案的行为习惯,以及没有答案好像就什么都没学到的心理状态,我在实践之初,即从传统教学向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翻转课堂过渡的阶段,适时地向学生出示问题(包括后面的课上探究问题)的参考答案。

例如,我曾经在检测之后通过小组“对一对”“议一议”,组织学生尽可能统一答案,然后再用幻灯片出示参考答案,让学生自己比对答案。几次之后,他们就会发现,所谓答案就是对问题有理有据的看法。只要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完成了学习任务,达成了学习目标,就完全有能力获得正确答案。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摆脱了对答案的依赖,更加相信自己,解除了心理上的顾虑。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再也不吵着要答案,而是主动通过小组协作评价来获得对问题的认知。

尤其是设计课堂探究问题,其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和不断访问,从而实现知识要素的多重链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其实,按照现阶段的实验条件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有些问题最终也是无法获得答案的。

在组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我设计了两个真实情境探究,具体如下:①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为什么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②将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放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为什么静息电位基本相同而动作电位不同?(如上页图3)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静息电位的计算公式,即Vm=(g钾×E钾+ g钠×E钠)/(g钾+g钠),所以他们到最后也无法解释静息电位基本相同的原因。但这一过程引爆了他们的思考,甚至引起了他们的质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随着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展开探究,学生深刻理解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所产生的离子基础,这就是设计探究问题的目的。

由于在传统教学中,问题通常由教师提供,学生能够预期、猜测和寻找答案,而无需对问题本身进行界定,所以学生在刚开始实验的时候并不理解,感觉没有问题需要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采取向学生说明问题的设计意图的做法,让他们理解问题导向和问题探究绝不是“伪课改”的“作秀”,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完成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的学习目标及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而设计。

3.定期开设习题课作为“奖励”

为什么说习题课是奖励?因为在微课程教学法指导下的翻转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许多由于个性差异而产生的落差问题。

实践微课程教学法的“填沟”理论,使“学困生”不见了。学生做题是在理解了概念、原理所包含的意义,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懂了做”,是练练手,这与“题海战术”即通过大量训练来获得成绩是截然不同的,其结果自然是学生对各种题型都能应付自如。

适当的定期训练有助于学生打通思维的逻辑通道,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建立起对知识体系的J知。在这样的前提下,做题就变成一种奖励,而不是沉重的课业负担。这一举措也让学生发现,即使不像熟练工那样反复练习各种题型,最后也会做题,也能取得好成绩。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习需求

按照翻转课堂的特征,精心设计“问题”表现为课前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和课堂“微项目学习”的问题设计。

1.课前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

依据微课程教学法的原理,课前自主学习是目标管理式的学习,是学生在微视频的帮助下,依据相关的学习材料,通过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来达成目标。

我认为,这部分“问题导向”的设计是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服务的,即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供脚手架(支架),为课上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深度学习、协作探究做铺垫。因此,这类问题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是有正确的有限答案的问题。学生无需对问题本身进行界定,而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寻找答案,以此达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目的。

因此,教师需要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知识点和能力点、重点和难点,同时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出一系列彼此之间有联系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解决一个问题,就离目标更近一步。在设计中,要保证学生破解一系列问题之后,能够达成全部学习目标。这样就能为学生内化课堂知识、拓展自身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真实情境的课堂探究问题设计

课堂“协作探究+展示活动”构成“微项目学习”。它是微课程教学法借鉴国外项目学习而创意出的适合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课程学习形式,是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微项目学习”的探究问题要求来自真实情境。由于这类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学生依据给出的条件和相关的资料不能直接得到问题的答案,但可以依据问题所依存的情境对其中一些元素提出自己的界定或假设,然后寻找证明假说的方法、途径和理论依据。

这类问题要求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方案都更具开放性。探究的结果可能是唯一的,也可能是不唯一的,也可能到最后也没有答案,但在不断探究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却能积极思考,接近或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甚至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新的问题。可以说,这类问题是根据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需要而设计的。这类问题的设计对教师业务素养的要求更高了。正像微课程教学法所强调的,教师不再编了脚本自己演,而是要思考怎样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发现式学习。

例如,在前面两个基于实验情境的探究问题设计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教师提供的微视频的帮助下,已经了解了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K+通道开放、K+外流引起的。在此基础上,依据问题1所给的真实实验情境通过协作探究能够得出: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使神经细胞外K+浓度下降,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当神经细胞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看似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却引发了又一波的探究活动。学生很快就发现新问题:扩散后膜内外K+浓度是否相等?然后他们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结论:扩散后膜内外K+浓度不相等,原因在于电位差的存在。紧接着,问题又来了:如果电位差能影响K+外流,那么,将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放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为什么静息电位基本相同……

设计这样的探究问题并不是事先就知道学生还会发现什么问题,而是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对问题本身主动思考,满足他们不同的发现式学习需求。其实,支持学习的最佳方法应该来自需求的一方,学生完全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学习,这样的探究活动会持续很久,甚至到课后,他们会利用休息时间继续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数字逻辑;创新意识

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发展,硬件可编程芯片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大。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硬件基础课,数字逻辑一方面需要为学生硬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硬件工程素质和对硬件课程的强烈兴趣。然而,目前数字逻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多停留在理论学习和习题解答上,对工程问题缺乏思考和解决能力[1]。事实上,随着数字逻辑课程建设的发展,包括我院在内的很多高校在数字逻辑教学内容设置上增加了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现代设计方法,内容随着技术发展进行了更新。然而,这并没有在实质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索如何改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重视讨论式、研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在数字逻辑课程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自1920年在美国问世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并用案例分析来考核和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己收到良好的效果。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启发性和客观性,案例教学符合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2-4]。作为为培养未来计算机工程师奠定重要硬件基础的数字逻辑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培养学生树立很强的工程意识,养成良好的工程素质。面向这一需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阶段性地设计一些具有工程性质的案例,鼓励学生面向案例解决方案加以讨论,分析方案的设计架构、思路,根据所学专业知识提出改进方案,并对其方案的可行性展开广泛讨论和验证。下面笔者从案例设计和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基于案例教学法在数字逻辑课程中的应用方法加以探讨,力图为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提供实践经验。

1案例教学法内涵分析

案例式教学模式是研究型教学的模式之一,在管理、金融等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其本质在于基于真实案例展开深入讨论、分析,通过学生共同参与,提升其对理论和实践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法目前常见的几个典型定义有: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方法及操作实验,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②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利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的认知学习目标。④通过一组案例提供高度拟真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与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相比,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参与,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设计是关键,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则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基于案例的教学法中,重要的基础就是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过程引导方法的设计。

2阶段性引入案例,建立理论与工程概念的桥梁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理论方法的掌握并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其主要问题是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认知的沟通。虽然实验教学过程对此可以有所改善,但课堂的理论化教学仍然分割了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性问题,从问题中抽象出概念,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概念,有益于培养他们更强的工程意识,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入两类案例。一类是一开始引入开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另一类是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引入综合性较强的案例,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2.1设计开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在学习组合逻辑的功能电路的设计阶段,我们发现学生对译码器、编码器等逻辑功能接受比较困难。抽象的功能表描述,往往使学生不知所云,很难理解功能表中表述的输入和输出的逻辑功能具体含义。因此,在课程教学工程中,我们结合实验和生活经验选择了下面的一个案例,力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概念中抽象出逻辑概念,提出问题,进而学习设计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以编码器的学习为例,本课程选用竞赛用抢答电路设计为案例。该案例描述如下:设计一个多人抢答器电路,应用于知识比赛中,假设有八个组,每组一个抢答按键,抢答器电路能够识别哪个参赛组最先按下按键,并将该组的编号显示在数码管上。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编码器介绍的开篇,首先给学生引入该案例,让学生围绕该案例思考几个问题。

1) 抢答器电路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

2)输入和输出在数字电路中的表示形式是什么?

3) 输入转换为输出的内涵是什么?

4) 这种类型电路还有哪些可能的应用?

显然,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很容易确定输入是“按键按下”的状态。即有否按键按下,哪个按键最先被按下。电路的作用就是响应最先抢答方的按键按下状态,对其他按键则不予响应,输出则为抢答方的编号。这种形式抽象为数字电路中的逻辑变量,就构造出如表1所示的真值表。具有类似功能的电路还有数字键盘电路,实现10个数字按键对应按键的数字码输出。不同的应用功能具有相似的逻辑表述,而实现这种输入到输出的转换功能就是编码器。图2为其逻辑符号,左边为输入I0,I1……In,即参赛各方的按键;右边线表示输出,即抢答成功组的编码。进一步围绕该案例,很自然地可以将输入输出的物理形式和逻辑表示形式问题呈现给学生。通常可以设计在课堂上提出这一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介绍的码制和数制进一步探讨该问题。

案例的引入将原本抽象的编码器具体化,学生一方面比较容易理解编码器的含义,另一方面又能体会编码器的应用。在学生将抽象的编码器功能表理解后,再围绕该功能展开基于门级设计介绍内部电路,基于中规模芯片实现功能电路设计,并学习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设计方法。多层次、多方位的引入将实际工程问题抽象并转换为逻辑电路设计问题,最后选用相应的方法设计实现。

总之,在案例式教学模式中,实例设计是一个关键点。引入具有工程性的实例作为开篇,通过实例分析,确定待解决问题的目标、任务,可让学生明确可能存在的知识点,带着问题去听课,在掌握相应理论和工程方法基础上,对实例的解决方案加以总结。

数字逻辑课程实例的设计是一个难点。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尚未具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思考复杂的设计任务,因此实例设计不能过于复杂,但也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例题形式,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工程意识的培养。因而在课程建设中,教师要以课程大纲为目标,选择适当案例进行简化、裁剪,在开始章节要选择接近日常生活的问题规划案例,随着知识学习的积累,再逐步选择专业性较强的案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2设置开放性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习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和教师启发获得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这里问题求解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方案可行性分析、判断能力是培养的主要目标。因而在教学的一定阶段,需要规划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通过课下习题、仿真实验,对方案加以验证,适当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对某些案例中学生提出的较好方案,教师要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论述,并广泛展开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加深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该类案例设计的要点是对基于不同方法的设计加以比较。以抢答器的设计为例,在开篇中,该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编码器的逻辑功能;在学习了编码器的功能和引入芯片的概念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用编码器来实现该功能?同时利用硬件描述语言又如何实现?如何应用门电路加以实现?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后,教师将不同的设计方案加以比较,组织学生对方法的异同、优劣展开讨论,寻找规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

另外,设计这类案例的重点是要综合多个知识点实现系统设计。例如,在学习完计数器后,可以针对抢答器设计进一步提出设计要求,增加抢答时间倒计时的功能。如果规定时间内未有人抢答,则问题无效,继续下一个问题。显然,这要通过增加减法计数器实现。进而可以提出增加记分器的设计,将加法器与寄存器的概念融入案例中。这种案例的设计可使学生对所学功能模块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以及系统级的设计方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避免知识点的孤立,从而建立更强的工程意识。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3.1完善备课计划

由于多年来养成面向高考的学习习惯,学生并不太习惯自主学习,讨论课比较难以展开;同时由于学生知识面和经验的欠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课堂中,教师不仅不能完全放手,而且更要全程参与,通过对课堂的控制和有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推进讨论气氛。这种参与建立在教师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建立更为详实的教案,就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罗列,规划、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开放性思维活动的命题,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特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启发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加以分析,研究和设计一些讨论场景,从而引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3.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多元考试方案和评分方法

合理地设置考核方案,也是鼓励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因而设置评价体系的时候,要综合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结合传统的笔试,增加方案设计报告评价;同时对过程要给予奖励, 不仅评价其设计方案,对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以及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评判问题和归纳出有价值的结论,也要给予鼓励。具体在设计评分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关键问题、问题相关性等。

4结语

数字逻辑是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很多经典的内容,随着现代电子制造技术、可编程器件和EDA平台的发展,又发展了许多新的内容。面对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果孤立地讲授,会让学生不知所措。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引入和简化一些工程问题,帮助学生将繁多、抽象的概念、方法具体化,由浅入深地将知识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强的工程概念。面向案例的自主学习和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方式和面向实践的工程意识,通过阶段性引入案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有待建立更多案例,并根据教学实践编写相应教材,同时完善教案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邓春健,李文生,石建国,等.“数字逻辑电路”教学改革与实验平台建设[J]. 实验实训与实践教学,2009(10):139-142.

[2] 尹子民,张彩虹. 案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应用[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93-96.

[3] 吕志平. 现代高等教育的案例教学研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2008(31):125.

[4] 宋高初. 论法学案例教学法[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102-105.

[5] 郭晓红,关海霞,徐洪政. 案例教学法本质内涵及特征分析[J].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6):67-68.

Discussion on Case Study Approach Application in Digital Logic Course

JIA Xibi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s,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7

关键词:中职;案例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12-03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传统教学法需要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条件就是学生不知道而教师知道,或者学生知道的少而教师知道的多。现在这种知识上的差距正随着电脑在家庭中的普及逐渐缩小;中小学也开展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说很多学生就读中职学校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的普及加快了知识普及速度,对一些不甚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程,其重要性远远比不上专业课,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相对而言是不够的,教师一味地讲授会使学生感觉到缺乏新鲜感,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个时候选择一些既能够用到所学知识,又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情况就会大为改观,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再次,案例教学法具有独特的适合本门课程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2)客观的真实性。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3)较强的综合性。一是案例较之一般的举例内涵丰富,二是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较为复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4)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5)突出实践性。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6)学生主体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7)过程动态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交流,也就是师生互动、学生互动。(8)结果多元化。

复次,案例教学法能够使通用学科与专业学科建立有机联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学的软件在各行各业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与各专业课的联系不言而喻。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在几乎所有的个人电脑上都有安装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好并利用这部分知识管理个人电脑几乎是每个学生必需的。再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功能也是很强大的,写文章、打印各种用途的表格、强大的公式编辑功能与各个工种都有密切的联系。由于这些软件应用的广泛性,找到与各个专业课结合的案例也就十分方便,这样就为通用学科与主要专业课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最后,电脑上的操作通常都是比较快捷的,所以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一点正是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非常适合的。

案例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不是每一节课都能够使用,如果不加选择和思索地套用,必然会适得其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法中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选择的案例一般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得来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些案例当中学生容易接受的和能够积极完成的大多数都是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的,还有一些与实事相关的案例教学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比如,对所有科目都比较适用的“请假条”案例,该案例是一个与Word相关的操作案例,我采取了“请假条”这个几乎每一位学生都熟知的内容作为案例素材,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设置标题的格式方面就用到了字体、字号、对齐方式等常用的排版知识。正文也应用到了特殊格式中的首行缩进、字体、字号、换行等非常实用的技巧。这个案例可让学生懂得如何在Word软件里输入文字,使学生掌握了排版的技巧,更与应用文写作这门非常实用的科目进行了结合,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本案例操作非常简单,又给了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就可以转播任何一位学生完成的作品,教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点评和指导。

再如,几乎所有学生都关心的“选购电脑”案例,该案例是与第一单元计算机基础知识相结合的理论案例,这个单元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讲下去,收效甚微,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选择“选购电脑”这个案例迎合了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门课时的兴趣,可有效地解决学生畏难的问题。首先,部分学生有购买电脑的需要,但选购方面的知识又比较欠缺,学习愿望还是比较强烈的。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没有买电脑的需求,但想到自己将来也可能需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也会留心关注教师所讲的知识。其次,这个案例结合了第一单元所有章节的知识,涵盖的知识面是广泛的,在讲到计算机选购时,可以顺带提及计算机分为几代,我们现在用的是第几代计算机;计算机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及图片;各个重要部件的名称、作用、价格、品牌;什么价位的计算机用在什么领域等等。再次,也可以结合学校内的一些废旧电脑部件进行讲解,这样也能变废为宝,更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图形、文字、实物相结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记忆深刻,事半功倍。

其他的案例,比如旅游专业的“黄山风景区宣传海报”案例、烹饪专业的“图文食谱”案例、“奥运火炬手征集宣传”案例等等各具特色,与各专业课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热情。

案例使用的三个步骤:

情境创设、教学过程控制、课后总结归纳

案例情境的创设 笔者在“选购电脑”的案例教学中,先从情境创设开始。这个案例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为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认识计算机硬件等,第二课时的内容为计算机硬件的选购和注意事项。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案例的前期准备,将班级学生进行了分组,为每一组学生安排了小组长,准备了电脑硬件报价单、关键硬件包装及实物、关键硬件介绍材料等各一份。接着进行角色安排,我扮演一个很难缠的电脑选购者,学生则扮演电脑店的销售员,向我兜售各自的组装机方案和相关硬件。

授课过程的控制 在第一课时,我分配好物品资料,安排好角色以后,学生就开始查阅资料,进行组内讨论,我安排的讨论时间为10分钟,学生在这10分钟内将划出书中的一些重点内容,还要找一些资料对付我这个难缠的电脑选购者,小组长给每一位组员分配了任务,学生就开始忙了起来。10分钟过后我叫停,开始了我的“台词”:今天可是你们6家电脑店竞标的日子,我可是一个大客户,我手底下的网吧有5家,需要电脑300台。在购买之前,我得先看看你们几家公司的实力,我就出一些问题来测试一下几位,答题形式为抢答,每个店派出一位抢答员举手抢答。我提出问题后,得到答题权的小组就派代表回答问题,但是答题过程有时候不太顺利,小组内其他学生就会帮他翻书找答案,有时候几个学生一起找,忙得不亦乐乎。有些学生理解错了题意或者没有听清楚题目,回答问题时笑料百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按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多少和回答的质量,我组织了几家店铺的排名民意测评,测评的结果决定了下节课销售的发言顺序。这节课结束时,我给每个小组布置了查阅硬件资料和填写报价单等预习任务,还有书面作业。过了一天,第二课时的授课开始了,我检查了每一个小组的报价单,惊奇地发现学生填写的内容非常专业,这说明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有的是去网上查到的标准电脑配置,有的甚至可能去电脑公司特地咨询过相关信息,看来对我这个大客户还真的重视起来了。按照上一节民意测评的排名顺序,每个小组轮流向我推销他们的报价单,有些小组甚至把这款机器配置的优点和可以讲价的范围都说得一清二楚,还准备了手写的资料,有的小组出现了一些小的失误,比如,硬件名称是英文的就读不清楚或者干脆略过,还有的学生在读的时候带有一些小动作,看到这种情景,学生们忍不住大笑起来。这节课学生的反映很热烈,气氛很活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计,销售过后,我让各个小组进行最后陈述,同时让学生选出最优化的机器配置方案。这节课的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书面作业:写出你所想要的电脑配置单。

案例的总结和改进 本案例的立足点在于学生在此之前对电脑知识有一定的基础,我特意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精心安排和阅读教科书等等知识的系统强化措施为第二课时做了铺垫,课后又给学生布置了查阅资料和填写报价单的任务,让他们在第二课时前有充分的准备。这样,两节课的知识有机有序地结合起来,前后呼应,最终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每一节课都有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应用案例教学法也是我的一个新尝试,有些问题在所难免。比如说设备问题、资料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等,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实践经验。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班级与班级的活跃程度也不一样,也给我使用案例教学法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有时候不配合,也有的班级太过活跃而使教学过程难以控制等等,这些突发性事件和处理的方式方法都是我接下来选择和使用案例时所要着重考虑的,也是对案例教学的一个扩展和补充。

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是一种教学的必然选择,而是一种出现情况,根据对情况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讨论解决方案的一种非常客观的教学法,所以案例讨论应尽量摒弃主观臆想的成分,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讨论方向,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要生搬硬套、走过场、摆花架子。

第二,案例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案例选择要精当,开始时组织案例教学要适度,主要抓效率和质量,要在学生的新鲜感还未受到影响之前树立起教师的教学风格。

第三,实施案例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很难形成讨论的氛围,也很难进行相关知识的交流,甚至可能会造成冷场。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需要经过不断摸索才能成功应用于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法的构思、准备、角色设定、授课过程、课后总结提高等几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循环提高的体系,使用得当便可以在实践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升华,同时也会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但是,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什么情况下才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这些情况通常是在讲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难于理解的、难于记忆的或者运用常规教学方法无法收到良好效果的知识时,这些情况多是无例可循的,必须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加以确定,因此,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2]徐建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运用“案例”教学法初探[J].正德学院学报,2005,(2).

[3]夏正江.从“案例教学”到“案例研究”:转换机制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2).

作者简介: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8

一、新授课教学模式

导入。通过问题、讨论或多媒体等方法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使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正式阅读作准备。

速读。这一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原文、搜寻有关信息、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寻读。指导学生带着某个问题进行搜寻式阅读,培养学生捕捉关键句的技能。略读。指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文章或段落主题句和概括文章的技能。

细读。这一步骤既是教师课文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阅读实践的重点,也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环节。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自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能力,教师所设计的题目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针对课文主要情节,设计问答、排序或填表形式的表层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获取文章深层次信息,设计一些紧跟中考的阅读理解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段落大意,深层次理解文章。

研习性阅读。要求对语言形式和内容进一步研习和理解,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及运用,达到深层理解语言现象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猜测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并学习其用法。分析结构复杂的句子。对精彩段落结构的赏析。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他们的看法。

整篇复读表达输出。在足够语言输入的前提下进行语言输出,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作者观点进行评价,并交流各自的看法,使知识的学习升华到语用的高度,做到知识与思想的进一步融合。运用关键词或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运用讨论、辩论、采访或报导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改写或缩写课文,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 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训练。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和自己学习的过程有一个反思;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布置课下作业或练习,用来进一步巩固学习的内容,培养和发展相关能力。

二、综合复习课

在英语教学当中,课堂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重温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强化记忆,并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的境界。围绕模块主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复习任务。复习课按照“五段式”进行,主要环节为:

学案导学学案设计要求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解析易错、易混点,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合作探究在学生试做、教师批阅之后,根据所掌握的批阅情况展开课上小组课堂讨论,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适时进行点拨和强调,对小组讨论的方向和内容进行调控,以求达到小组讨论的最佳效果。

典型引路教师对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情况进行总体点评,对重点问题进行总结和再强调,让学生全面掌握复习的重、难点问题。

教师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对应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提示归纳,力求系列化、系统化、网络化,明确提出复习的目标要求,特别要引导学生对解题的思路进行总结,侧重对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等进行指导,努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化,为学生下一步的自主复习打好基础。

教师出示精选的部分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进行训练。练习的题目要精,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和一定的综合度。可安排部分学生上讲台板演,也可通过投影来展示部分学生完成的练习,以便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其中的疑难和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错误及学生不良的答题习惯,及时予以反馈纠正。然后再作简要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能力升华。而后布置适量的相关巩固性练习和变式训练,使学生学会迁移应用,强化巩固复习效果。

具体要求:教学内容要精;教学切入点要准;教学环节衔接要顺;教学方式要新;练习设计要精而全。

三、试卷讲评课

课前教师全面批改好学生的试卷;统计好全班学生的平均分、优分率、及格率、低分率和各题的得分率,积累学生易选错或答错的各种答案;分析好学生各题得分高低的可能原因;统计好进步学生和退步学生名单;根据答题情况设计有针对性二次检测试题。

自查自纠。学生对批改过发还的试卷进行自查矫正,如对试卷进行查漏补缺,自检答错或空白的原因,做出正确的答案等。教师可提前发还试卷并提出自查活动的要求。

合作互助。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对于个人理解不了或对答案有不同意见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相互纠错。对于小组内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教师可鼓励其它小组同学尝试解决,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自己剖析,全程参与析错、纠错的过程,以求真正理解。

典型分析。学生在充分自学、相互交流之后仍存在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点拨,答疑解惑。重点讲解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对不明答案教师作出明确的分析。

针对训练。根据阅卷中发现的问题,围绕相应的知识点、能力点等方面设计对应的变式训练题,让学生在讲评之后进行跟踪测试。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训练方式可以多样化,把口练、脑练和笔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当堂检测,当堂达标。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练习后,教师出示答案,让小组交换批阅。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矫正,力争当堂清。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9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质量;用心教学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

电工学是我院民用航空系民航机电工程专业大二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整个课程分为上、下两部分,笔者承担的是电工学(下)的教学。电工学无论对于考研或是工作的学生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因此需要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般课前必须做以下工作:(一)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对问题的描述做到言简意赅,避免出现赘述;(二)合理使用教学方式,单纯的教师讲解还是要求学生配合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否适合对学生进行提问,一般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答案要尽量简洁,否则学生会因为答案过长而拒绝参与其中。(三)合理分配理论讲解、例题演示和学生动手练习习题的时间,讲解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过短容易造成学生眼高手低,认为自己学会了,其实不然。练习时间安排过长会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二、用心的课堂教学

再精心的课前准备都无法完全预料课堂上将会发生的所有事情。这就要求老师用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听课过程的反馈实时控制课堂讲授进程。学生反应良好时可以继续按原计划进行讲解,若出现学生目光呆滞,回应越来越少时,便要放慢进度,有时甚至需要重新讲解。除了观察以上问题外,作者在上课过程中还会留意每个学生的状态。有些学生会习惯性地坐最后排,第一次课听不懂以后就彻底放弃一门课的听讲,或习惯性地上课睡觉,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伸出援助之手帮忙改正。可以试着让这些学生坐到较靠前的座位上,上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让他们参与其中,慢慢地有参与感之后就会逐渐融入教学中。好的教学应该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用心教好每一堂课、每一个人。

三、细心批改作业

电工学是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计算电路、设计电路的课程,因此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动手能力。批改学生作业可以从中发现很多问题,如计算电流的题目有的学生在计算出来数值之后最后单位写了一个“V”,这是电压的单位,还有的学生不考虑电路电流的流向,结果往往会出现一个相反的符号差异等,这些问题若不细看会发现数值都是对的,但是实际学生的书写结果是有问题的,这些问题若不及时改正会导致以后复杂电路的计算设计出现更多的错误。而在实际批阅中往往发现学生的答案怎么出错的都有,这就需要对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记录,对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在课堂上进行警告,对于少数问题在其习题册中进行批注。整理总结每届学生的问题有助于在以后教学中告诉学生避免此类问题。学生作业的另一大严重问题就是抄袭,错误方式都一样、笔记轻快飞扬的一般很大情况属于相互抄袭,对于这样的问题要找相关学生进行谈话,及时制止。

四、耐心解答疑问

电工学这门基础课程结束后会有很多学生存在各种问题,有繁有简,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最典型的是在讲解电子电路中的反馈时涉及分析电路里的正反馈、负反馈,电流反馈、电压反馈,电路变换了有的学生就分析不出来了,还有一部分是分析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动态工作点。静态工作点很简单,用直流通路确定静态工作点,动态工作点的确定比较复杂,课堂进行大量习题讲解,之后还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做得稀里糊涂,甚至连静态工作点都还不会求解。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个别问题个别对待,对相关学生进行课下单独答疑。对于学生,老师切忌表现出急躁、不耐烦等负面情绪,否则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这门课的学习。

五、结语

电工学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也是今后工作所需掌握的实践技能。教师用心讲授,学生才会用心聆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学生的参与会使“教”与“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因此,为了培养高水准的电工技术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用心完成。

参考文献:

[1]赵宾.《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5(71):141-141.

[2]赵文俊.在电工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5.

[3]朱芳.在电工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

[4]于庆芬.在电工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

[5]刘原.在电工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0.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10

1、学习小组的划分不够科学,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学生课前预习只注重了基础知识内容,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能力差。

3、忽视了预习提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引领作用。

4、预习的结果在课中的效果不明显。

5、教师还没有把“课前预习”、“课中改进”、“限时作业”作为一个相辅相成、连续发展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来认识,只是任务性的三步走,出现了“抓三丢四”的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经过反复调查、总结与反思、归纳出我镇的“三环节”教学模式,即:“3911高效教学”模式。

一、“3911高效教学”模式主要突出的教学理念

1、生活性——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教育即生活!”(杜威),“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本模式强调:①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融合。课堂绝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整体成长无关,因为学生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体验,去拓展。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的生活进入、融入、成为书本。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让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本。“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本模式强调: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不仅注重预设性,更注重生成性。预设性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生成性促使学生智慧的生成。这里更强调生成与开放,因为生命和人性具有不预设性和不可预测性。②教学本身要发展。本模式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实践必须要有理论指导: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教学必须要有研究支撑:教而不研则浅。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让课堂洋溢生命气息。“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本模式强调:①关注、敬畏、提升生命。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成、自我超越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有生命意识,努力让课堂充满尊重、敬重、欣赏、珍爱。教师还要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氛围。②课堂教学要成为师生生命历程的内在组成部分,让课堂教学“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智慧的生成、情境的体验。

二、“3911高效教学”模式的总体构架

“3911高效教学”模式中的“3911”是指“三步九环一条主线一个学习共同体”。

其结构框架图如下:

三步:是指“自学阶段—导学阶段—评学阶段”三个阶段。

九环:是指“自主预习—小组互助—展示交流—导学释疑—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系统总结—限时作业—评价矫正”九个环节。

一条主线:是指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建构”这条主线。

一个学习共同体:是要求每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参加一个学习小组。

三、“3911高效教学”模式的阐释

(一)“自学阶段—导学阶段—评学阶段”三步的要求与关系

1、自学阶段。本阶段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课堂”。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实现学生“会学”之目的。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提出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导学阶段打下基础。

2、导学阶段。本阶段的目的是“努力引导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抓好“学生质疑”和“学生展示”两个关键环节,实现学生“乐学”之目的,努力创造幸福课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汇总各组疑难问题;再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然后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进行系统总结,升华提高。

3、评学阶段。本阶段的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的堂堂清”。通过达标测试后矫正教学,实现学生“学会”之目的。教师精心设计随堂限时作业进行当堂达标检测,当堂批阅、分析与矫正。

(二)“自主预习—小组互助—展示交流—导学释疑—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系统总结—限时作业—评价矫正”九个环节的流程要点

1、自主预习

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小组互助

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由学习小组组长组织讨论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找同伴求教等形式,达到互助学习的目的,并把小组解决不了的疑点、难点,记录下来,在课上展示交流时提出来供全班研讨。

教师切实做到:

①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按照“预习提纲”的设计思路,根据“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建构”的原则,把预习目标转化为预习问题,把预习问题转化为预习任务,把预习任务转化为预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本要求:要明确学习的内容—学会什么?要指出学习的方法—怎么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什么?要体现知识的价值—有什么作用?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有什么不同做法?

②预习提纲的设计思路和课堂教学思路一致。

预习是为课堂教学做铺垫的,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思路一致,才能使展示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利用展示的结果完成教学任务。

③预习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好学生使用好“自主学习问题卡”。

④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3、展示交流

依据预习提纲,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认识,相互印证学习成果,研讨疑难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疑惑进行汇总,初步形成小组的预习共性问题,并总结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它组发起挑战。各小组汇报预习成果,组间印证学习认识,交流预习疑惑及挑战性问题,教师根据各组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4、导学释疑

教师根据展示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研讨、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教师不要直接把原因说出来,要让学生在多次碰撞中获取知识,导学释疑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师切实做到:

①课前教师要阅读各组的“问题卡”,整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二次备课,做到课堂上对提出新的学习问题心中有数。

②新的学习问题的确立,不仅从学生的问题中来,教师还要根据课标、教材要求,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出来。

③放手让学生尽情展示,充分给学生自,体验到展示的乐趣,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

④因学生有差异,提出的问题也会有差异,导致问题深浅不同,层次不同。教师要注重问题差异,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自我,张扬个性,实现学生的真正自主。

⑤要突出学生的“质疑”,了解到学生“想学什么?”,触动其兴奋点。

⑥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及时引导适时解决。

5、合作探究

小组根据交流展示中归纳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然后再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教师切实做到:

①这是课堂的核心环节,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②要突出学生的“展示”。尽可能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多形式创造性展示问题的答案及过程。

6、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解决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疑惑问题,突破重点,攻克难点,纠正易错点。

教师切实做到:

①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第一个“讲”,其中的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第二个“讲”,对于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就是难点。第三个“讲”。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往往三令五申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往往在测试检测时,容易暴露出来的问题。“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能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的不讲。

②针对问题不追求标准答案,做到一问多解。应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更新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为火花。

③让学生对问题意见产生分歧,形成对立。巧借小组间挑战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辩论将问题引向深入。

④给学生问题的答案层层设阻,学生分析一个我们否定一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满足某一种答案,而是通过一个具体问题的讨论和思考,诱导他们去探究、去创造,甚至不在乎有没有正确答案,而是只在乎学生是否进行了探究。

⑤教师通过疏、引、拨、问、答等方式与教师共同活动。

7、系统总结

由于学生前面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获得的,不够系统稳定,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师生共同总结课堂内容,包括知识总结、方法总结、特例总结。

教师切实做到:

①切忌走过场,教师简单总结,一代而过。

②在该项学习活动中,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按照自己的认知和思路,去归纳整理、归类链接、重新组合学到的知识,抽取知识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知识系统及基本技能。

③学生在对知识总结归纳后,还要进行自我感悟,让学生言简意赅地谈出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得到的收获,通过探究得到的启示,及在此基础上能产生什么样的新认识,又将如何带着新收获和启示走进新的生活。

8、限时作业

当堂发放,限时独立完成,互批互阅、反馈矫正,约10-15分钟。通过完成限时作业情况,检测每位学生的当堂达标情况,并实施二次教学。

9、评价矫正

采取教师抽批、组内互批,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补救,做到堂堂清,避免知识缺陷的积累。

教师切实做到:

①科学地设计限时作业

设计要领:

A分析课标及题例,确定考查深广度。

分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分析教材及课标。分析教材有哪些知识点,课标分别有什么要求,以此确定每个知识点考查的深广度。

(2)分析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既体现教学重点,又展现基础目标的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后习题,分析考查的内容、角度和深广度,以此确定考查基础目标的设计内容。

B作业设计

(1)设计容量。题目数量依据本节知识点确定,作业时间不少于10—15分钟。

(2)设计分值。一般采取10分制,明确各个试题的分值。

(3)设计内容。限时作业不仅要以基础性为主,促进学生及时巩固基础知识,又要适当进行拓展,设置一定量的拓展性作业,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性作业可根据课堂实际实行,教师自行掌握。

(4)设计类型。根据知识类型,可设计选择、填空、口答、辨析、演算等各种题型,考查角度可从四个方面思考,即: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训练。

②规范实施方式

限时:作业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

限分:总分采取10分制。

闭卷:学生独立完成。

互批:采取组内(或组间)互批、教师抽批的方式。

统计:教师当堂统计达标率,及时进行分析讲评。

③实施捆绑式评价。

通过小组的得分率对各小组进行整体评价,有利于强化小组竞争和组内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一条主线:是指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建构”这条主线。

“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亮点。本模式的目的是想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通过设置“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卡”,加强“课堂以学生问题为核心”的研究,从而实现以“问题”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用预习提纲引领学生自主预习,并提出新问题;以新问题统领课堂学习的实施。我们的主要教学策略为:①放手学生提问,即给学生自。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体验提出问题的乐趣,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学习最感兴趣的问题。②问题会因学生之间的差异,导致问题的深浅不同,层次不同。教师既要巧用“学生问题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会,找到自我,张扬个性,实现真正自主。③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诞生所需要的宽松、民主的氛围。

2、让“问题”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即学习共同体。

3、让“问题”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我们的主要教学策略为:①针对问题不追求标准答案,做到一问多解。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更新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②让学生对问题意见产生分歧,形成对立。教师组织学生辩论,辩论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③给学生问题的答案层层设阻,学生分析一个我们否定一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满足某一种答案,而是通过一个具体问题的讨论和思考,诱导他们去探究、去创造,甚至不在乎有没有正确答案,而是只在于进行了有效探究。

(四)一个学习共同体:是要求每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参加一个学习小组。

“小组学习”是最为有效的学习形式已被实践所证明。本模式的第二个目的是想将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由班级改为小组,评价由个人转为小组,加强对学习小组建设及合作探究作用的发挥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小组学习的最优化。

1、重组“学习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班将学生分成5—8个小组,每组4—6人,照顾到各个学科,并设立小组长和学科组长。(主要参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11

关键词:全面性 层次性 探究性 现实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重心已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会学”、“学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讲授式“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我要学”。以最大限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学同仁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总结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其中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所谓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它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在近两年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如果能恰当的运用导学案,就能很好的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既乐学又善学、会学,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和谐统一。怎样才能使导学案的使用收到良好的成效呢?我的感悟和体会是必须要重视导学案问题的设计。

一份导学案的内设计通常分为导学目标、重点难点、问题导学、反馈练习、课后提升几个部分。其中问题导学和反馈练习、课后提升部分大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设计是否科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以八年级《财产留给谁》一课为例,说说我的做法:

一、 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全面性

导学案一般是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某一课、或某一框题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深刻领会课标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编写出知识覆盖面广,问题指向性强、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的问题。《财产留给谁》一课涉及到很多法律术语和概念,为了避免学生学起来头绪不清、思维混乱,我把这节课的知识点梳理清楚后,以以下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1)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各自的含义;(2)遗产必备的条件;(3)法定继承人的范围;(4)继承权实现的方式;(5)遗产的继承顺序;(6)遗产份额的分配原则;(7)遗嘱继承的最大优点;(8)有效遗嘱必备的条件;(9)什么是遗赠?

以上九个知识点就是按课标要求这一课里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全部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人人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

但是如果问题的设计仅局限于这些基本知识,就会使部分学生觉得太过容易,缺乏挑战性,长此以往,必将丧失兴趣,对导学案的态度也会越来越敷衍了事,导学案也就失去了其使用的价值。因此,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还应注意: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和探究性

科学的导学案设计应考虑到班级中每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就应特别注重分层次设计题目,问题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应具有一定的梯度,避免因过于简单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或太难而使后进生畏首不前,丧失学习自信心。就政治学科来说,问题的设计既要包括每名学生都可通过看书自学就可解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应包括具有一定思维含金量的探究性问题,因为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遇到智能的挑战时、当学习发生质疑对抗时,当学生投入到知识的探究时,这时的学习体验才变得更深刻,更有意义。

在《财产留给谁》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探究性问题的:(一)出示情境材料:赵某夫妇,于1970年收养一女取名赵娟,此后五年中又生育两子取名赵明和赵亮。27年后儿女都成家另过。赵妻去世后,赵娟搬回家照顾父亲和祖母。赵某自己原有私房2间,现租住单位公房一套,存款13万元,股票6万元,借给朋友6千元,摩托车一辆(低价购得的赃车),彩电、音响等家产折合人民币约3万元。赵某于2000年,通过公证处立下遗嘱把2间私房留给赵娟,其他财产未作处理。2005年赵亮因欠债,向父要钱,被拒绝后竟丧心病狂用刀刺死其父。赵某的侄子赵辉,及在工厂工作的赵某的弟弟都与赵某常有来往。赵某死后,赵娟、赵明为遗产继承发生了纠纷,赵辉、赵某的弟弟也说自己享有继承权;(二)提出问题:(1)赵某的遗产有哪些? (2)哪些人有可能成为赵某的继承人? (3)赵某的遗产要通过哪些继承方式进行分配?请你帮忙算一算:现在女儿赵娟有多少遗产呢?赵母、儿子赵明又有多少遗产呢?你进行分配依据的原则是什么?这些问题就不单纯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必须在对课本基础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的应用。由于有了真实的问题情境,问题的设计又有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学生的好胜心和思考的热情被激发了起来,为了顺利解决问题,他们在课下反复阅读教材,为自己的答案寻找理论支撑。在课上交流反馈环节,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和活跃,针对不同答案,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敢于质疑、善于合作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问题设计应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在导学案问题的设计中,直接提问与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而提问,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以及促进思维的效果大不相同,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把学生带入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或事件,另一类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直观材料、逸闻趣事或提供新闻、社会热点等情境,巧设悬念,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感到政治学科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从而能有效提高学习政治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财产留给谁》一课的问题设计中,我就选取了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的已故相声大师侯耀文遗产争夺案作为背景材料设计问题:你认为侯耀文的弟弟和女儿是否都有权利去继承他的遗产呢?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中学生普遍都具有好奇心,为了寻找答案,他们都会认真去阅读教材,热烈地参与讨论,从而轻松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份好的导学案设计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去揣摩、用心去总结、用心去完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心里时刻装着学生,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完善我们的教学,我们一定会取得令自己幸福和欣慰的 成就。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12

[关键词]:生物学科 表达能力 学习水平

一、学生学习规范化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要规范学习,首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点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对于上课要用的东西要在课前提前拿出来;利用上课前的两三分钟时间及时的把上节课的内容复习一下;上课期间,回答问题要积极,声音要洪亮;在课上,若需要找课本或资料书上的内容时,动作要快,不应慢慢悠悠浪费时间;需要做笔记时,要及时准确的写在笔记本上;注意力要集中,专心听讲,能及时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整理。

另外,还要有制订计划的习惯,学会有条理地处理事情;要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养成建立“错题集”的习惯,学会积累和整理学习资料。

二、学生答卷规范化

生物科的试卷分Ⅰ卷和Ⅱ卷,Ⅰ卷是选择题,一般为30个;Ⅱ卷是非选择题,由6个简答题组成,两卷的分值各为50分,都是相当的重要。

通过对同学们答卷的分析,发现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审题能力不足,不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的信息;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较差,不会根据题意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答题不规范,专业术语常写错。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该规范我们的答卷,学会做题。

1.选择题

选择题是一类客观性试题,由题干和供选答案两部分组成,能设置较广泛的情境,包括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及有关知识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因此,在生物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然而我们的有些学生在考试中或因选择题得分过低;或因选择题耗时过多,影响了其他题的解答,导致考分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选择题的特点,解答这类题的方法不当,思维方式欠妥等。现就为如何快速解答单项选择题的方法总结如下:

(1)找题眼法

找题眼法就是从多个已知条件中找出某一作为解题切入点的条件,从而得出答案的方法。此方法也可以称之为“找关键词”。

(2)信息转化法

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繁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示信息转化成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从而化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比如说,把题干中文字叙述的繁琐内容,转换成见图的形式,会容易得多。

(3)图示法

图示法能形象、直观地展示思维过程,简便、快捷。例如:氧气分子由肺泡扩散进入红细胞内并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过程,至少需穿过几层磷脂分子?就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直接数。

(4)分析推理法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生物学相关的原理和规律,分析出与答案相关的若干要素,再利用这些要素推导出答案。这个方法往往适用于题干给出大量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信息的题型。

(5)搭桥法

有的试题,在题干中涉及不同章节的知识,构成思维上的鸿沟。需根据生物学原理和规律找到其联系点,搭起思维上的桥梁。如:水稻的一个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48条染色体,在一般情况下,水稻的珠被细胞、胚细胞和胚乳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多少,这个题就涉及到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植物的个体发育三个方面的内容,思维跨度较大。就需要根据已知条件有丝分裂后期有48条染色体,寻找思维的桥梁,即体细胞为24条染色体。

(6)综合法

从题干中所给材料、表格、坐标图或矩形图等获取信息,结合课本中有关章节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另外,在做完试卷检查时,不要轻易的改答案,要相信自己凭第一感觉做出来的答案,再者,涂卡时,要避免错涂漏涂的情况出现。

2.非选择题

近几年来,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中的非选择题部分越来越突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的考查。考生们也越来越拿不到高分,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考生缺乏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不会根据题意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不会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规范的文字表达。其实,只要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掌握解题的一般技巧,是完全可以有效地提高简答题的解题能力的。

(1)认真审题,挖掘一切有用的信息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审题失误往往是造成考试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要正确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首先必须要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作答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生物非选择题往往以一定的文字表述或图表、实验等形式呈现,同学们应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包括试题中隐藏的信息,排除无关信息,并根据题目不同角度的设问,用不同的形式准确地描述或表达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审题时要尽量做到稳、准、慢,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这样可以避免解题的随意性、盲目性。

(2)建立试题与课本的有机联系,做出合理的判断推理

命制试题是以课本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尽管可能命题的素材很多来自课外,但往往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解题时必须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找出解答试题的知识点并组织答案。所以,在准确审题,明确试题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给的条件有哪些后,就要把试题的设问和从材料中得到的有效信息与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即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准确“链接”,并进行重组和整合,要注意避陷阱、破定势,善于进行发散思维,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生物知识结构,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寻找知识交叉点,结合有关理论知识做出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

(3)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

对于问答型的简答题,一般综合性较强,很难说审完题目就能凭“直觉”做出结论,写出答案。所以,在审清题意、明确课本与试题之间的联系后,就要根据题目的类型和具体要求,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

①常用法

从寻找试题所含的已知条件入手,联系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逐步推出题目所要求的答案。

②图表法

这类是以绘出正确的图或表作为答题要求的。如细胞分裂图、遗传图解等,画图时不仅要正确,而且还要美观。

③计算法

当试题给出有关数据时,有时必须要通过“计算法”获得结果,再来分析判断得出结论,这在遗传学、生态学、物质含量推算等方面的试题中较为常见;当然一定要在草稿纸上写出计算过程;不可以用“心算”。

另外,还有比较法、反证法等;解题的方法有很多,在实际解题中,应具体分析试题要求,灵活采用最合理、最简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