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通讯的发展史

通讯的发展史

时间:2023-06-08 10:59:34

通讯的发展史

通讯的发展史范文1

作为拥有300万注册用户的免费手机上网软件,掌迅通始终处在该行业的第一方队,取得这样的成绩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手机软件领域实数不易。这一切都有赖于掌迅通的领军人物――总经理史卫星的运筹帷幄。

起步,开放的资讯平台

手机网络的载体――智能手机市场从最初的培育起步阶段,经过2004年市场扩张的发展阶段,正高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相对手机硬件的迅速发展,手机软件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面对这个新兴的市场,史卫星带领掌 讯通团队在摸索中扎实地前进。2004年企业刚起步时,整个团队作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最终确定了软件开发的切入点史卫星通过调查数据发现当时大家使用手机上网的方式还仅仅停留在手机WAP浏览上,但由于这种方式自身特点的局限性,比如速度慢、信息量小、不易查找、操作复杂等,限制了网上信息的表现和交互方式。史卫星抓住了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寻找到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法,掌讯通于是诞生了。开发初始,了解到当时手机上网用户对资讯信息的强烈需求,史卫星和他的团队决定先将掌讯通做成一个开放的资讯平台。

谈到对资讯内容的筛选,史卫星说:“当时手机上网比较贵,基本都按流量计费。人们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流量来获得最多最有用的信息。所以我们选了一些用户最关注的信息,如本地区的天气、新闻、交通、股票等等,以满足用户最根本需求,抢占无线应用软件这块市场。所以直到现在,一些忠实的户还认为掌讯通是做资讯的,而实际上,资讯只是我们的一个切入点。”

提到掌讯通的开发,史卫星不禁感慨良多,从最初注册人数仅有25人,到现在日平均注册人数10000人,一个创新一个软件的开发,自然融合着初创团队付出的艰辛,但面对目前的形势更重要的是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

发展,分享的快乐

“其实从现在来看,目前掌讯通用户在这些资讯模块方面的使用量已经逐步降低了,用户更多的在向图片、视频、音乐的下载和上传等资源分享和娱乐互动的方向上转移。”谈到目前的发展,史卫星如是说。“当初我们掌讯通的定位主要是面向一些商务群体,并没有专门针对年轻人的娱乐需求进行研发,因为当时用智能手机的用户多是一些商务人士。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现阶段使用我们产品的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3-30岁,我们产品定位也在相应作着调整。”

掌迅通在逐渐倡导一种分享的移动生活,采用完全开放的平台,由用户自由上传自己喜欢的资源,并同时分享他人的资源。每个用户都可以上传自己创作的彩铃、主题、图片等等内容与其他用户分享,充分享受互动的乐趣。史卫星和他的团队在研发时处处在为用户着想:“考虑到用户分享下载资源的内容通常较大,为了提高用户的分享体验度,掌讯通率先开发了手机下载的计划任务和断点续传功能,用户的需求是整个团队追求的目标。”现在的掌讯通以资讯平台、开放式资源分享和娱乐互动、新体验为原则进行产品研发,在的手机客户端领域奠定了自己独特的市场地位。

未来,娱乐互动

为了深入“娱乐互动”这一概念,史卫星带领着开发团队对掌迅通的功能进行了优化和补充。除了传统的资讯模块和下载模块,手机聊天室的推出进一步增加了用户的的交流模式,使用户更清晰地体会到娱乐互动的乐趣。

手机论坛的推出是掌迅通近期一系列发展计划的第一步,通过这种独特的模式,使用户在掌迅通体验到全方位的娱乐互动,也让掌迅通能够充分了解用户的各种需求,另外掌讯通的另一大模块――“宝箱”也将于近期推出。“我们提出的这个‘宝箱’的概念,是让用户利用我们的‘宝箱’,通过手机这个终端上的硬件设备,包括麦克风、摄像头等等,把他们看到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保留下来,然后通过手机上传到‘宝箱’中的个人空间与其他用户一起分享,任何人都可以在宝箱内建立自己的空间和浏览他人的空间。‘宝箱’将进一步加强掌讯通的互动性。”

作为一款免费软件,用户对于掌迅通是否会收费始终比较关心,对此史卫星给出了明确答复:“掌讯通作为一款软件产品,我们当然也希望通过它来盈利,毕竟我们为这个产品是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我们对于掌讯通的基本功能,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这点请广大用户放心。基本功能我们目前不收费,以后也不会收费。未来掌讯通的盈利点主要在于增值服务上,以后我们会向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服务。”

通讯的发展史范文2

新华社80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不凡历程,也在探索前行中留下了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新华社的历史走过三个阶段

纵观新华社80年的历史,从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中社算起,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职责不同、功能各异的阶段:

第一阶段,1931~1949年,是新华社艰苦创业、在战斗中成长的时期。这一时期,新华社的主要职责是作为党的通讯社,在党中央领导和部署下初步开始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采集与,同时肩负对国统区、沦陷区和大后方军民进行政治与军事宣传的繁重任务,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新华社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也于当天成立。一个月后,红中社又奉命创办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同时还负责编印“参考消息”(每日电讯)。1934年10月,红中社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更名为新华社,《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1940年12月,新华社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1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日语节目,为中国人民国际广播的先声。在解放战争初期,1947年3月,随着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新华社又肩负起了通讯社、中央党报和广播电台“三位―体”的重任,出色完成了中央交给的各项宣传报道任务。解放战争期间,面临发动的全面内战,新华社及时转变职能,开始面向全国,用新闻武器配合军事政治斗争,经历了巨大考验,最终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第二阶段,1949~1978年,是新华社探索和建设国家通讯社的时期。虽然1956年新华社就提出建立世界通讯社的目标,并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在国际报道和全球覆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由于各种原因,至改革开放前,新华社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国内报道和国内媒体,基本职能仍然是国家通讯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伟大强国中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统一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中规定“……一切公告性新闻(如关于政府会议、政府重要措施、政令解释、工作总结、外交事件、重要案件等的新闻),均由国家通讯社即新华通讯社统一。”1950年2月27日新闻总署召开的京津新闻工作会议提出:“全国性与全世界性的重要新闻,报纸与广播(电)台均应以新华社为主要来源”,“任何外国通讯社稿件,均需经新华社才能发表,各报纸及广播电台均不得自行抄收与采用。”同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在制度上确立了新华社作为唯一国家通讯社的地位。

在此定位下,新华社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忠实记录了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跨越的非凡进程:

不容回避的是,这一时期,在反斗争和“”中,新华社的队伍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在新闻报道方面也出现了不少失误,走过一段弯路。

第三阶段,1979年至今,是新华社改革开放,迈进世界性通讯社行列的时期。这一时期,新华社一方面不断强化国家通讯社的职能,另一方面则加快了世界性通讯社建设的步伐,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华社充分发挥了作为党和人民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的重大历史作用。

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中国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1983年1月,新华社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要把本社打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讯社,积极进入国际舆论阵地。

80年来,新华社的职责日益重要,功能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年来,新华社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拓展,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初步建成了融通讯社业务、报刊业务、音视频业务、网络业务和新媒体业务和多媒体数据库业务等为一体的全媒体机构。

新华社的历史贡献独一无二

无论从我党新闻史还是中国现当代新闻史的角度看,新华社作出的历史贡献都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新华社奠定了我党特别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即对新闻宣传工作极为重视,各级党、团组织曾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创办《先驱》(1922年)、《向导》(1922)、《前锋》(1923)、《中国青年》(1924)、《赤光》(1924)和《热血日报》(1925)等报刊,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具有无产阶级报刊特点的工作方式与办报原则。但经过1927年的反革命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受到重创。

党的新闻事业真正成建制和规模,是1931年党在江西瑞金成立苏维埃革命政权也就是红中社成立之后。之后,从红中社到新华社的发展壮大,使党的办报、办社经验得以有效积累并传承。而在新华社文字广播部基础上成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则作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开拓者,继承了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引领了电子媒体的新时代。其“报、社合一”、后来的“社、台(广播电台)合一”乃至“报、社、台合一”的运作模式,显示出中共中央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在“党管媒体”的思路下,以新华社为基础培育中央级媒体群的构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新华社为党和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是新中国中央级媒体的孵化器。

不仅如此,几十年来,新华社都是党中央(政府)重要新闻、公告的首家者。1978年后这一局面虽有所变化,但直到今天,世界媒体心目中的“中国新闻”仍然是“新华社新闻”的代名词。从这一意义上看,新华社的新闻报道模式和新闻运作理念也为新中国的新闻业务奠定了初步的精神基础,是“新中国新闻”的通用“模板”。

其次,新华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如范长江、吴冷西、梅益、穆青、郭超人、郭玲春等。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从不同方面为壮大无产阶级新闻队伍和发展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成绩。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才使我们对新华社的品格与特色有了更为感性的认知。

最后,新华社以80年的新闻实践丰富并发扬了我党和新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华社的创建和发展,继承了我党早期报刊的优良传统,并在自身的实践中丰富了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经将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归结为以下四条:“一是坚持无产阶级新闻的党性原则,始终把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满腔热情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三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新闻报道和各项工作之中;四是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新华社几代人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宝贵财富。”

上述对新华社优良传统和作风从横向方面所作的总结和归纳是全面而准确的。但从纵的方面,我们还可以略作补充。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还有一条,即非常重视注意通过对自身历史的梳理,及时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在纪念建社80周年之际推出的《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1931―1949),使历史经验的总结从个人、部门的角度升华为宏观史论的水平,从而使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光大。

对新华社发展的企盼

80载岁月对个人来讲已是耄耋之年,但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通讯社来说却正当壮年,大有可为。21世纪时新华社由大社迈向强社的新世纪,我们企盼再过20年,即新华社百年诞辰之际,它将以强力通讯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新闻媒体的舞台上。

企盼之一是新华社在未来发展中,应着力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媒体形象。

2009年10月,国家主席在新华社承办的北京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要求媒体“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他强调,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在这次会议上,新华社社长李从军也做了题为,《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的演讲,强调“媒体的价值在于运用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信息服务,推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理念广泛传播,推动全球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各种文明在相互交流、包容、借鉴中共同提高,全面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2011年6月1日,李从军再次撰写题为《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的专文,发表于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上,呼吁“重构我们的沟通之桥,从而让信息舆论传播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并提出了“更加公平、更多共赢、更大包容和更强责任”的四项原则,强调“媒体机构既要确保新闻信息传播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推动建设开放社会,又要坚持新闻报道的理性和建设性,让舆论传播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力量。”这一理念的不断丰富和日益完善,显示出新华社在与世界对话中已开始了对于媒体角色与定位认识的独特表达。

企盼之二是新华社在事业规模上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的改革创新。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又是世界性通讯社。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华社加快了世界性通讯社的步伐,经过近20年的扩展,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球覆盖,多渠道、多功能、多层次的新闻采集和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世界多语种、多媒体的海量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机构的用户已超过两万两千多家。新华社已与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并驾齐驱,被称为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新华社在巩固和发展事业规模的同时,在深化内涵的改革创新上仍有大量工作亟待开展。诸如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进―步提高重大战役性报道和重大突发性事阵的报道水平,推进国际信息服务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速度,同时加快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促使新建成的新华网、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中国全球图片总汇和多媒体数字库等新媒体业务更上一层楼,早日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和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

通讯的发展史范文3

2018年9月3日下午,通讯员培训班组织此次培训的各二级单位基层通讯员40余人,在大庆油田人才开发院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传统教育基地——大庆油田供水公司西水源参观学习。

西水源位于大庆市让胡路区水源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庆油田会战打响伊始,供水人紧跟油田开发建设步伐,麓战荒原钻凿了第一口水井,创下了油田供水非凡的基业。几十年来,西水源党支部坚持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强化“三老四严”思想教育不放松,从职工入厂第一天抓起,从细节抓起,从解决一人一事的思想问题抓起,不断提高职工思想素质,锤炼队伍过硬作风,成为全国石油系统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面旗帜。

通讯员们在西水源依次参观了展厅、干打垒、生产基地。在展厅里,油田会战时期的历史照片再现了西水人艰苦的会战史,上世纪60年代至今,珍贵的原始水源指标、运行记录、地质资料,以及迄今为止大庆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栋干打垒,还原了当年油田会战的生活原貌,记录了西水人艰苦的会战史。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通讯员们一边倾听讲解员的讲解,一边重温会战传统,追思先辈伟绩。在现场切身感受了油田先辈们作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结合当前公司发展的形势,大家纷纷表示,在公司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信心,认真学习西水源先进工作经验和党建工作方法,继承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工作中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开拓进取,不断提升通讯稿的质量,做合格的通讯员。

通讯的发展史范文4

网络历史新闻专题的叙事话语特征

议程设置是大众媒介寻找、制造特定话题以引起受众关注的主要途径,也是其内容生产的主要方式。随着媒介融合不断深化,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中的媒介“议程设置”特性发生了剧烈的衍变。对于热点话题,互联网善于用独特的话语表述形式进行阐释以获取关注。

1.网络历史新闻专题的主题特征

腾讯、凤凰网的历史新闻专题的内容主题具有新闻时新性和历史文化性的双重特点。话题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既有大众熟悉的通俗话题,亦有相对严肃的涉及思想文化或公共生活的议题。这些专题常以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风格的网络话语形式来策划、包装主题,从而获得网络受众群体的关注和反馈。

具有公共性或思想性的议题特征是,在当下社会舆情热点和与其相关联的历史背景中提炼话题来进行分析讨论,对当下社会公共生活的伦理规范和具体现象进行理性的观察或批判。

对于舆论热议或具有通俗趣味的议题,腾讯网和凤凰网则注重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雅俗共赏”式的分析、解读。例如腾讯网的“张学良后悔发动西安事变吗”、“为刘文彩翻案很荒唐”、凤凰网的“那些年我们保卫过的南海——1974年、1988年中越海战纪实”等专题均属此类。

腾讯、凤凰网的历史新闻专题还善于从个体记忆的角度来阐释主题,既区别于主流意识形态常用的宏大叙事方式,也能引起主体意识强烈的网民群体的共鸣,同时在网络信息海洋中体现了别具一格的“辨识度”。

例如凤凰网历史频道的“教科书之外的真相”系列专题,用区别于中学历史教科书常规宣讲的方式来重新解读如“旧中国真是‘一穷二白’吗”、“华盛顿真是‘因美德拒绝王冠’?”等历史话题。

2.网络历史新闻专题的文本结构特征

网络历史新闻专题的文本结构常采用“观点+论据+结论”的推理思辨式叙事框架,即以标题、导语来概述内容主题;在叙事主体部分以述评结合的方式拟定简洁明确的观点和论据;结语部分则强调从历史和现实双重视野中对内容主题进行反思。这种叙事模式便于深入发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并且启发受众进行思考,因此也是当下腾讯、凤凰网历史新闻专题最常用的叙事文本结构。

例如,反映抗战时期河南饥荒的电影《一九四二》引发了社会舆论热议,腾讯即推出专题“戳破《一九四二》里的伪历史”,专题的导语提出:“……试图勾勒出这场“人祸”的真实历史逻辑,并澄清一些广为流传的伪历史。”简洁的标题和扼要概括的导语相结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明确了主题。

专题的叙事部分归纳出电影中关于河南饥荒的争议情节:如“政府压制媒体报道”、“不相信河南有灾”、“政府因为美国记者白修德的报道而被迫开始救灾”、“以撤军方式把灾民当包袱甩给日本人”、“日军用军粮救济中国灾民”等,然后用相关的史料著述逐一进行分析对比,以引导受众辨析电影情节之真伪。

网络历史新闻专题的叙事策略

大众媒介的叙事话语具有互文性特征,即媒介文本制作者(如新闻报道、广告等)惯常使用引用、暗示、拼贴等方式,将内容主题与某些特定的现实背景或文化语境联系在一起,激发受众通过其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来解读主题。网络历史新闻叙事常利用互文性叙事策略来吸引受众关注历史文化话题,并且通过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优势来营造便于开放交流的话题解读空间。

1.以超文本形式来建构历史与现实语境的互文关系

新闻叙事中的互文关系表现在:“新闻是一种真实,而我们所属的文化又是一种真实,观众往往以类似的方式去观照它们,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互文关系。”超文本是基于互联网的非线性顺序的文本结构,通过字词、图像和音频的联想性链接,以超链接组合而成的文本系统。网络历史新闻专题的超文本形式能通过超链接和多媒体等功能在文本中形成历史事件、社会现实或者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参照比较,形象、具体地展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凸显文本深层的意义建构互文性。

例如,凤凰网制作的“学生会的前生今事”专题,其策划背景是国内某知名高校教授在博客中发文质疑高校学生会,认为学生会“早已成为高校的藏污纳垢之地”,此言论引起社会关注。该专题以此为由头来探究高校学生会屡遭非议的深层原因,专题的叙事部分以记述高校学生会现状和历史为主线,通过展示高校学生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来揭示主题的内涵:中国高校的学生会从创建起就有着紧密的政治属性,学生会的历史和今后的发展都受到时代政治文化的影响,高校学生会因其定位未能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而导致工作方向模糊不清、面临尴尬的现状。

受众通过这种超文体阅读方式即能基本了解高校学生会的发展历史、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海外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状况,从而理解我国高校学生会所处的复杂境况,避免对此热点议题停留于片面化、“标签化”的认识。

2.文本互动性特征所拓展生成的内容解读和交流空间

网络传播中的互动性是指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传播和动态交流。除常见的网友评论、微博实时互动等方式之外,腾讯、凤凰网历史新闻专题还设置受众参与述评的栏目来吸引受众参与讨论,共同拓展议题的内涵,进而激发受众在交往实践中逐渐形成认知主体意识。

凤凰网历史频道的知青专题以征集知青撰写的个人史为主要内容,有过知青经历的受众群体以此为平台回顾“上山下乡”的经历,反思这段对国家和个人都影响深远的历史。

腾讯网历史频道专题的话题常具有争议性。而“读者来信”成为其与受众交流的主要互动栏目,较之历史频道其他互动板块(“网友评论”、“实时互动”微博),“读者来信”的内容更有条理,尽管网友反馈的话语不乏偏激、攻讦之处,但基本上还是围绕相关专题的内容、观点进行争论、评价。而频道编辑将该栏目与其他主要栏目一起放置在频道主页导航条上,以强势的版面语言突出了注重与受众互动的编辑意图,以栏目为平台吸引并汇聚受众的反馈来生成编读之间、读者之间动态、平等的交流。受众在文化消费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反馈参与了文化生产,历史新闻专题的内容意义由此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自媒体时代网络历史新闻传播所凸显的价值

随着微博的勃兴,当下的媒介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媒体竞争的重点在于能否生产出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产品,同时能否促进受众在线上线下的交往。而互联网对社会公共领域进一步拓展,使网络新媒体的历史新闻传播可以通过多种信息生产和分享手段来帮助人们拓宽历史观察、研究的视野,在挖掘历史记忆、存留历史体验、深化历史文化讨论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腾讯网、凤凰网制作的历史新闻专题在内容主题和叙事话语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间写史”风格。例如凤凰网知青栏目的“知青个人史记录”、腾讯和《看历史》杂志联合主办的“国家记忆2010”活动。

“民间写史”活动善于将公共历史事件与个体生活和命运相联系进行阐述,从而能激发民众的公共意识。而网络历史新闻专题文本具有的叙事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使受众在交流和讨论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受众能积极参与内容生产和主题意义的拓展。互联网场域中开放性叙事与受众关注的历史议题的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同时,当下的网络历史新闻传播工作者应保持文化自觉意识,重视并解决网络信息传播的实用性、碎片性特点和历史传播所需要的系统性、传承性所形成的矛盾,避免传播的主体和受众陷入片面、功利性地衡量历史价值的误区。

参考文献:

①汲军:《开掘历史宝库拓展新闻视野——以上饶抗战历史新闻报道为例》[J],《新闻界》,2006年第6期

②杨琴:《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史态类新闻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通讯的发展史范文5

对于红中社是报社与通讯社合一的组织机构,曾在红中社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在回忆中表述得非常清楚。也就是说红中社名称中同时含有报社、通讯社双重含义。

据曾参与红中社创建工作的王观澜回忆:“当时,我在大会秘书处负责宣传工作,主要是编印大会的《日刊》。这是一份油印小报,每天一期,按日报道大会的活动情况,并登载大会的发言、文件等。为了尽一切力量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把大会的消息报道出去,在大会期间成立了红中社,开始用无线电对外播发新闻。”“不久,又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报与社是一回事,一个组织机构,叫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先有通讯社,后有报纸。”

担任过红中社负责人的任质斌,在《回忆红中社》一文中曾将红中社的工作内容归纳为三点:(一)出版《红色中华》报。(二)编印“参考消息”(每日电讯)。(三)播发新闻。他还指出,“红中社就做这几件事。报纸与通讯社是合一的。因此,说‘社’是‘报’兼差的,或者说‘报’是‘社’办的,都可以。反正,报与社是一家。”

红色中华社和红中社的名称也曾多次在《红色中华》等报刊及文献材料上出现。由于红中社同时具有报社、通讯社的双重性质和任务,因而这一名称本身所代表的含义在不同场合的理解也略有不同,有时它代表整个单位本身,有时它专指报社,有时则专指通讯社。

1933年5月2日,《红色中华》报75期第四版上刊登了题为《告通讯员同志》的一封信,结尾署名为“红中通讯社”,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以“红中通讯社”署名的文献史料。这封《告通讯员同志》的信末署名为“红中通讯社”,是表明红中社作为通讯社客观存在的重要依据之一。 红中通讯社的名称还曾出现在党中央往来电报中。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派为首的代表团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12月19日,从西安发电报给、博古,专门提到在西安建立红中通讯社和加强广播宣传的问题,内容为:

毛博:

决定在西安设红中通讯社,请注意广播宣传,并将所有公开电报、信件及宣传品均用广播发出,布置发报散布(播)时有补(充)者亦编入。

十九日

西安的红中通讯社,即红中社西安分社,它的主要任务是向西安各报社和社会团体印发红军驻西安办事处电台抄收的陕北红中社新闻和我党文告、宣言等。西安分社的负责人为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李一氓,工作人员有陈克寒、陈养山和布鲁(陈泊)。

据陈克寒回忆西安分社当时的历史情形:“我在1936年12月上旬第二次到西安,不久即发生‘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同志为首,包括博古、同志在内的代表团到达西安。不久,即成立红色中华社西安分社,由李一氓同志主持,陈养山同志和我参加了这个分社的工作,印发陕北红中社的新闻。博古同志还曾到西安分社和同志们谈过话。红色中华社西安分社建立后十几天,就接到中央指示,说为了适应统一战线的环境,把红色中华社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所以后来就用新华社西安分社名义印发稿件。”

陈克寒回忆中关于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的内容,与曾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廖承志、向仲华等人的回忆,还有很多已发现的史料相互印证,反映了从红中社到新华社的历史沿革以及二者之间不可割断的传承关系。

据廖承志回忆:“1936年‘西安事变’前,红中社由向仲华负责,地址在保安城中。1936年冬,我到达保安后,当时由博古主持开会,决定把红中社工作分成两部分,即:外国电讯部分由我负责;红中社原来的工作,即报道苏区消息,每天发二千字左右的广播等工作,仍由向仲华负责。‘西安事变’发生后,1937年1月党中央由保安迁至延安,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

向仲华则回忆:“1936年初,我调到‘红中社’接替任质斌同志的工作,编油印的《红色中华》报。当时,红中社与《红色中华》报是同一个组织机构,地址在陕北瓦窑堡。”“1937年1月,党中央由保安县迁到延安,红中社也随之迁到延安城内。这时,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和平已开始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很大发展。为了便于党中央及时指导国内人民巩固和平的斗争,扩大陕甘宁苏区(‘七・七’事变后改为陕甘宁边区)对全中国人民的影响,党中央决定将《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社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 红中社与新华社在业务和组织上的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红中社播发新闻的呼号为CSR(“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的英文名CHINESESOVIETRADIO的缩写),这个呼号一直被新华社沿用到1956年9月改用汉字模写机新闻。红中社播发的新闻,常以“红色中华社电”或“红中社电”在湘赣、鄂豫皖、湘鄂西、川陕、闽浙赣等苏区报纸,甚至曾在国外的报纸及出版物上刊出,这与后来新华社播发新闻使用的电头在形式上基本是一致的。红中社编印的“参考消息”,名称先后为《无线电材料》和《无线电日讯》,延安时期正式更名为《参考消息》,这是新华社参考报道的开端。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报在延安改名为《新中华报》,改名后的报纸仍接续原来的期码,为325期,报纸仍注明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当天报纸的头版头条即为末尾署名为“新华社二十五日”的新闻稿《和平解决有望,前线无大动作,红军力求和平》,二版也刊登了新华社1月27日发的消息《红军坚持和平统一救亡御侮之政策》。

通讯的发展史范文6

中兴通讯创立于1985年,总部设在深圳,在较短的时间里它们已经获得不容置疑的巨大成功。中兴通讯已经全方位地把自己打造为一个科技的创新者、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和行业的前瞻者。透过中兴通讯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是中国的电信先锋,也正快速成长为全球的Powerhouse。

声誉雀起

中兴通讯在DSL领域有着雄厚的实力。根据研究机构Gartner的调查显示,中兴通讯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DSL供应商。中兴通讯已经在40多个国家研发了1200万台DSL产品。(其中包括在罗马尼亚、希腊、埃及、巴西、印度和巴基斯坦)

中兴通讯已经融入了全球3G先锋的行列。在2004年底,中兴通讯在CDMA设备中的无线兼容技术的商用已经超过了2500万线,覆盖了60多个国家的90多个网络运营公司。它们的GSM设备也已经遍及到了全球30个多国家的40多个运营商,其容量更是超过了4000万线。

中兴通讯通过许多成功的项目申请,在技术设计、建立和管理网络及服务平台上不断完善了其知识能力。中兴通讯已经具备随时随地帮助运营商建立任何形式的第二代无线网络的能力。根据来自UBS投资分析公司最近的报告,中兴通讯和阿尔卡特拥有在中国IP电视设备市场最有利的形势。

不仅中兴通讯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人气,它们产品的质量也同样赢得了好评。公司的3G WCDMA产品和设备中的V3系列已经荣获了德国TUV 的CE证书――这是欧洲行业标准检测程序,也是任何供应商在欧洲市场立足和发展的重要通行证。中兴通讯获得的另一个赞誉是其在《商业周刊》2005年度“信息技术百强”的评选中是唯一入选的中国通讯设备供应商。

中兴通讯在国际市场不断发展并获得成功的另一个事实是它丰富了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在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能传递3G技术用以支持三个标准(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科技公司中,中兴通讯是其中之一。中兴通讯无线通讯方面的强项包括:PHS、TD-SCDMA和CDMA,目前它们正随着即将来临的WiMAX网络(在塞尔维亚和安哥拉已经得到了发展)快速融入在WiMAX顶级生产商的行列。

全力创新

正是公司全力研发创新才使得中兴通讯拥有了一流的技术。整个20年的历史,中兴通讯在很多新产品和服务方面都是先锋,这一切都得益于在研发上的巨大投资。事实上,研发(R&D)在整个电信电机行业所占的比重是巨大的:41%的员工都在从事研发;10%年收入都是用于投资研发渠道的――创造了将近3000个专利产品。

但是,中兴通讯不仅仅满足于生产符合市场标准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他们还努力通过推动整个世界的科技进步来帮助各国人民提高生活水平。例如,一年前,中兴通讯在北美突尼斯推出第一个3G网络。更早的时候,他们研发了蒙古第一个国际商业NSN网关。

广泛合作

随着美誉在世界的传播,中兴通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与许多公司集团建立了一系列的伙伴关系。一些Blue-chip国际公司都选择中兴通讯作为他们的商务合作伙伴,其中包括:阿尔卡特、爱立信、法国电信、OTE电信公司(希腊)、葡萄牙电信、高通公司、Skylink公司(俄罗斯)、埃及电信、Telefonica公司(西班牙)和巴西的Telemar和VIVO公司。

最近,中兴通讯在他们的合作伙伴名册中又增加了一个网络巨头――思科。两家公司协作开发有关NGN、3G和数据技术的联合解决方案,希望以此来开拓中国和亚太地区(除日本外)电信服务器提供商市场。这对合作伙伴还将寻找商机,共同致力于协作并开发客户解决方案以满足用户更高需求。“我们两家公司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互补的强项,这将使得我们能够在此领域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思科亚太地区高级副总裁Owen Chan说。

全球扩张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电信市场,欧洲以其在3G和WCDMA领域拥有大量优秀的通信公司和提供商而闻名。目前中兴通讯正在欧洲市场快速扩展业务。

“迄今为止,中兴通讯已经在欧洲建立了15个工作室,为欧洲市场提供了业务咨询、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中兴通讯的副总裁方荣解释说,“我们已经和很多欧洲运营商和电信设备制造商建立了一个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通讯的发展史范文7

这是一本关于华尔街历史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金融史和经济史的书。它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华尔街推动了美国从一个原始而单一的经济体成长为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经济体。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华尔街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华尔街本身也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而成长为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心。美国经济的成功是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协同发展的很好的例证。

《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

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中,对内和对外的政策都包含着激烈的碰撞、博弈。这种博弈在大棋局中展开,然而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的。时寒冰仿佛一个静立观棋的高手,明察秋毫,洞悉本质。由此,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表面看似平静却暗潮涌动甚至刀光剑影的世界。

时寒冰在分析问题时,充分顾及所有要素和条件,然后熔之于一炉、层层抽丝剥茧、步步推理演绎,如庖丁解牛一般,丝丝入微、环环相扣,令人叹赏。读完全书,很多原来不解的问题会变得豁然,有醍醐灌顶之感。很多人关心的经济格局和趋势,更是变得直观而清晰。

读者可以从中学会看透这个世界深掩着的秘密和趋势的变化,洞悉未来,捍卫自己的财富,实现保值增值。

《X光下看腾讯》

一场3Q大战把一度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推到了风口浪尖,也因此掀起了关于互联网行业生存业态的讨论。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互联网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前夜。名为“诊断腾讯”的论坛邀请了来自互联网、政法、新闻、学界等70多位专家和意见领袖,望闻问切,从公众责任难题――“公众美誉度”、行业责任难题――“垄断与开放”、领袖责任难题――“山寨与创新”3个角度,通过给互联网领军者腾讯把脉,分析了整个互联网行业已经或者即将遇到的问题。

近百个问题激烈碰撞,结合了专家的观点、资深媒体人的观察以及腾讯内部的反思。

问腾讯,也是问整个互联网。

通讯的发展史范文8

如果说IBM的历史就是计算机产业的历史,那么AT&T的历史就是一部通讯产业史。事实上,AT&T的历史比IBM更古老,可以追溯到上上个世纪。一百多年来,通讯产业从最初的电话网络发展到今天集声音、图像、数字于一体的综合性智能网络,通讯技术和产业组织的变化改变了AT&T的商业模式,回首其中的演化过程,有助加深我们对商业本质的理解。

第一阶段一网打尽

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电话,1880年,成立了国家贝尔公司来推广其专利,早期的电报电话公司是分散建造的,贝尔公司凭借专利的先发优势,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建立了市话网络,1885年,贝尔公司成立了子公司AT&T,并建设了第一条全国性的长途电话网,不久,AT&T反向收购了母公司贝尔公司。

1893-1894年,贝尔的专利到期,电话公司的竞争更加激烈,到1904年,60%的美国城市有两个电话系统,即贝尔和非贝尔的独立电话公司,这些独立的电话公司没有彼此连接。能够让贝尔公司取得优势的是其长途网络,这是富有远见的一招,而那时城际之间的通讯需求还不大,但全程全网的优势让AT&T的网络效应淋漓尽致,其他的小型网络无法与AT&T竞争,并在接入费上受到控制。根据梅卡切夫定理,E=N(N-1),通讯效率与网络节点的数量的平方成正比,用户基数越大,网络优势越明显。

1907年,AT&T表示愿意接受监管,最终形成的商业模式是独家垄断,政府实行价格管制,即法定利润率管理方法。作为回报,它向全社会提供普遍接入的服务,让偏远的家庭也能得到电话服务,并付较低的价格,高昂的商业用户的话费和长途话费为其提供交叉补贴。不过这种畸形的定价结构也诱惑人们采用电话线以外的替代技术实现远距离通讯。20世纪30年代,AT&T已经垄断了全国长途电话网,集长途、市话以及电信设备制造商于一身。

第二阶段遭遇竞争

20世纪50年代,AT&T遭遇来自新的长途通讯技术的挑战。微波通讯技术最早应用在美国防空系统SAGE项目上,是IBM建造的一种计算机数据通讯系统。1959年,FCC因为存在大量的微波频道资源,允许建造私人微波网并颁发许可证。这种网络有无线通讯装备和发射塔构成,对于那些有大量的数据通讯的企业很有吸引力。微波通讯公司MCI在1963年即要求经营特定的公共长途业务。FCC在1969年准入。1974年MCI绕过FCC进入交换业务,而4年后法院给予支持。

MCI是AT&T在长途电话市场遇到的第一个竞争对手。一开始,它的线路申请范围是在芝加哥和圣路易斯之间的高速公路沿线,很快这种商业计划扩展为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一个微波网络,与当地便宜的市内电话网连接,就可以替代AT&T的长途电话服务,成本要低很多。1970年5月,FCC在经过了激烈的辩论之后同意了MCI的新的商业计划。MCI的胜利也激励了新的进入者,南太平铁路公司利用自己的铁路权建造了一个微波和光纤电缆电信网,并与当时美国唯一一家AT&T以外的大型独立电话公司GTE合作,形成了后来的Sprint,它因为为计算机数据通讯提供租赁线路而发展迅速。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爆炸增长的市场。

除了微波通讯、卫星通讯,60年代正是数据通讯发展迅速的时期,IBM的大型机覆盖了全美,而GE发明的分时系统能够让这些机器在远程内交换数据。数据通讯应用市场的扩大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IBM的领导下,建立了计算机系统的企业纷纷向FCC申请数据通讯专线,而IP电话也就在这个基础上火爆起来。

总之,到了20世纪70年代,AT&T的电话设备、通讯专线和卫星通讯领域遭到了全方位的竞争,由于在自己的垄断领域遭到竞争,而垄断地位的代价是无法进入计算机通讯系统,所以,AT&T本能地抵抗来自MCI的竞争,甚至率先拿起法律武器将这些对手赶出自己的地盘。

面对MCI迅猛发展的势头,AT&T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即在提供地方电话连接的价格和质量上遏制MCI,用户使用MCI的网络,必须首先拨一个特殊号码然后才是要拨打的用户号码,即使如此语音质量也不稳定,并且莫名其妙地断线。1974年4月,MCIAT&T,10月司法部也提出,借助这次诉讼,MCI获得了更多的同情和知名度,1976年,它的销售收入只有1,700万,利润更是只有区区130万,到了1983年,它的销售收入已达10亿。

1982年8月24日,AT&T与司法部达成协议,同意进行分拆,即将长途电话业务和市内电话业务分拆,1983年,“妈内尔”资产1,650亿,AT&T保留了340亿,另外的1,300多亿被7个地区贝尔公司分割,AT&T分拆后变成了一个长途网络服务公司,参与各种长途网络的竞争,包括进入计算机通讯网络系统,分拆其实是个皆大欢喜的事情,松绑后的AT&T由守转攻,与MCI、Sprint等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

第三阶段长途之争

分拆的结果之一是地区性话费提高,而长途降低,交叉补贴不再存在。1996年至2000年,美国的长话费用从每分钟74美分降到55美分,降低了25%。同时,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规定长途电话公司向地方公司付费,用来开始和终止一个电话,以前隐含的补贴变成了公开的价格。凭借“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优势,“子贝尔们”坐享其成,大幅度提高了长途对市话的接入费。分拆的结果意外地对MCI不利,在法律上的胜利并不能转化为市场上的胜利,原来的MCI可以低于AT&T认定的成本价格的70%的价格和市内电话相连,而分拆后,这个成本优势不再,要和AT&T一样支付相同的接驳费。成本优势也由原来的40%迅速降低为10%。从理论上,分拆后,AT&T的老客户可以自由选择其他的运营商服务,但锁定效应和惰性让绝大多数客户继续选择AT&T,技术和服务能力明显超过竞争对手。

分拆的另一个结果是改变了全国的电视和广播网向其地方台传送节目的方式。这些网络以前租借AT&T长途线路作为微波转播和同轴电缆基础设施。70年代中期之后,新的卫星传送技术被RCA航天电子公司和西部联盟公司用各自的卫星传送质量高的低成本信号,和AT&T竞争。但由于一些公司没有卫星地面接收站或者与AT&T公司的合约没有到期,直到1984年的分拆,许多公司还依赖AT&T。

到了1986年,在长途网络市场上,MCI占据10%的市场份额,Sprint凭借光缆技术优势逼近MCI达到8%,AT&T的垄断优势还是无人可及。90年代的电信竞争激烈程度提高了,数字通讯技术和宽带技术的发展给企业扩张创造了条件,借助一系列并购,MCI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AT&T的40%,1998年,MCI被世通公司收购,世通公司是互联网时代的投机商和暴发户,最初以批发价从运营商那里租赁线路再零售给商业用户,从中获取差价,再后来疯狂并购,短期内成了最大的通讯公司。后来,伴随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和MCI长途业务的衰落,2002年,世通公司破产案震惊世界,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随着IP电话和宽带的普及,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短信和无线代替以往的长途电话。过去是电报和电话的竞争,现在有线、无线、电缆、直播卫星和传统广播彼此竞争。长话市场的竞争异常惨烈,只有AT&T存活下来,世通、Sprint、Qwest、Global Crossing的长途业务都失败了。回头看看这段电信分拆史,真正打破垄断的是电视、移动、卫星、计算机等新的多元网络的行成。庆幸的是后来这些新的网络并不担心被分拆。

第四阶段重新整合

1996电信法打破了通讯方式之间的界限,在开放地方电话市场同时,允许地方电话公司进入长途和电视传送,并取消了有线电视费率的监管。市话市场解禁后,7家地区贝尔公司趁机向长途和有线电缆渗透,亚特兰大贝尔公司在一系列并购之后形成了现在的威瑞森公司(Verizon)。而西南贝尔公司也是在经过了眼花缭乱的并购之后,成为了AT&T的一部分,目前,美国的电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三寡头市场,AT&T、威瑞森稳居行业前两位,而它们原本就是一家。Sprint紧随其后。

AT&T转型正值美国新电信法实施不久,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和信息业的界限被打破,美国电信业进入整合时代。1998年,AT&T开始了将自己转变为“信息企业”的转型之路,这个战略声称:“我们致力于把AT&T从‘长途’向‘全程’(All-distance)电话公司转化;从一个原本大部分只做语音传送的公司,向涉足各种信息手段——声音、数据和影像的公司转化;从一个以美国为主的公司向真正的全球化公司转化。”(时任总裁阿姆斯特朗在AT&T年度报告会上的讲话)

数字化将电话、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三网合一,传统的垄断寡头们不得不跨行业竞争。电信运营商意识到未来的数字化趋势,开始向互联网服务商并购。AT&T收购电缆、数字网和宽带网,形成了由四个公司AT&T无线、AT&T宽带、AT&T企业和AT&T消费者组成的基本架构。同时,威瑞森也从市话业务走向长途,从最初的电话线网络到包括移动、卫星、微波和计算机网络的多元化通讯公司。

第五阶段智能手机时代

2007年6月,AT&T获得iPhone排他性权利。这个排他性协议实施当年,AT&T无线收入104亿,而威瑞森的无线收入108亿美元。2011年一季度,威瑞森也获得了iPhone手机的运营权,另外一家电信运营商Sprint半年之后也获得同样权利,AT&T对iPhone的4年垄断期就此结束。客观上讲,AT&T在这4年中还是获得了相应的利益,2012年1季度,AT&T 无线收入161亿,已经上升到第一位,领先威瑞森的154亿,由落后4%到领先5%。

然而,这种影响是微弱的,iPhone排他权没有降低威瑞森的利润率,威瑞森转而支持Android并最终获得了iPhone的服务权。实际上,苹果和AT&T的合作是一种不对称的联盟,苹果占据压倒优势,得到了合作增值的95%。作为智能手机平台的缔造者,苹果的谈判地位显然占主导地位,而AT&T则继续陷入价格战中,与苹果的合作增加了其业务流量,增加了其网络能力的利用率,然而,因为数据服务的爆炸性增长,网络能力很快饱和,继续增加固定资本投资,也为AT&T带来新的负担。

事实上,不仅是AT&T,所有电信运营商的日子都不好过,一方面,固定电话和语音服务的收入在持续降低,另一方面,虽然移动宽带通讯量已经占到了66%,但却只占收入的5%,如何为移动宽带时代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已经成了所有电信运营商的当务之急。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始料未及的iPhone需求和各种新型的下载软件造成了海量信息,对通讯运营商的带宽资源及其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数据服务的海量需求和运营商有限的网络能力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电信运营商不得不针对新的海量信息网站扩充通讯容量,原来的固定成本变成了可变成本。

多年以来,电信运营商都在暗中补贴新的通讯工具的使用,以增加服务收入。AT&T低价供应手机给那些月服务费在99美元以上的大用户,话费不同得到的提前升级的折扣就不同。用户和电信运营商的合同至少要锁定2年,如果你提前终止合同,将被收取“提前解约费”(ETF)1.32%。比如,2009年,AT&T将这种补贴硬件的捆绑模式用于新兴的“网本”市场。消费者可以选择宏基的Aspire One、戴尔的Inspiron Mini 9和Mini 12、以及LG的Xenia,这些网本的价格一般要在449.99到599.99美元之间,但消费者却可以以49.99到249.99美元得到这些产品,这么低的价格是建立在消费者和 AT&T两年的服务合同的基础上的。

起初,多数运营商对移动宽带固定收费,用户只需要每月30美元即可无限享用3G数据。但随着局部网络达到通讯容量的极限,重压之下,两大电信巨头AT&T和威瑞森都尝试改变数字服务定价结构,不得不根据下载量分层收费。AT&T早在2010年6月就推出了面向iPhone 4的封顶数据计划,改成一种两部制定价。移动数据入网费对200MB 的用户是每月15美元,对2GB的用户则25美元,大数据用户则每10GB用量10美元。随后,威瑞森实施了根据数字连接速度和流量分类收费的计划。

电信运营商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定价机制,即让造成海量信息需求的网站或软件开发商替消费者买单,无线网络不需要中立,从Facebook这样的热门网站中收费,应用开发商将替消费者付费。这将提高Facebook、Spotify和Netflix等海量信息网站的软件开发商的创新门槛,那些创新收入低,补偿不了数据费,创新将不受鼓励。

通讯的发展史范文9

展讯与三星的合作,一夜之间使展讯的股价翻番,也引发了业界对“黑手机之父”联发科为何不能与国际主流厂商合作的讨论。一位台湾朋友曾预言,一旦联手国际主流手机品牌,联发科的股价同样也会像展讯一样暴涨。可惜我们至今看不到联发科联手主流厂商的希望。

有业界人士认为联发科之所以无法联手国际手机主流品牌,与其“黑手机之父”的名声有很大关系。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不过展讯与联发科在前几年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太大区别。与三星合作之前,展讯的市场与联发科一样,也是以山寨机为主,既然三星能够接受展讯,没有理由不接受联发科。据说展讯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与另一个手机巨头摩托罗拉合作。从这方面分析,为山寨机供货不应成为阻挡联发科联手国际主流品牌的核心障碍。

也有业界人士分析,国际主流品牌已经达成默契。都不会与联发科合作。仔细分析这个理由,似乎也不充分,毕竟市场竞争各为其主,如果与联发科合作真的能够为公司带来利益,相信即使国际知名品牌也不会拒绝。特别是现在面临几十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所谓默契说只不过是局外人的一厢情愿。

笔者认为,联发科无法联手国际主流厂商可能与其市场、产品策略相关。分析联发科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联发科手机芯片的策略与其发家产品DVD播放机芯片如出一辙:将前后端芯片整合到极致,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在竞争中不断优化成本结构。

应当说,联发科在手机市场的成功,很自然地借鉴了自己在DVD市场的策略,也为现在无法联手国际主流品牌手机厂商打下了伏笔。

任何作为国际主流厂商的手机企业,为了保证自己产品的竞争力,肯定不会直接采用外来的整体解决方案。现状也证明了这一点。联发科能够合作的国际品牌厂商只有第二集团的LG(编者注:LG已超越摩托罗拉和索爱,成为全球第3大销量品牌),因为市场竞争的压力,LG已经开始用OEM代替之前的自主研发。即使如此,在为它做贴牌的厂商中,联发科也并非唯一选择,华冠与华宝承接LG的订单中,还有英飞凌及德州仪器的平台。

去年年底的“短信门”事件,说明这些国际大厂将联发科摒除在外并非没有道理。如果采用德仪、英飞凌的平台及解决方案,凭借自身对产品质量的控制,相信“短信门”事件很难出现。采用联发科的整体模式,将产品的质量保证外包给联发科的做法,国际知名品牌绝对不会采用。据说在与展讯合作前,三星对展讯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认证,包括审查所有展讯的质量保证体系文档,也是为了将风险降至最低。

一位早期曾经在联发科工作的朋友告诉笔者,单论在手机芯片的起步时间,联发科并不比展讯更早,其基带芯片的质量也未必比展讯更好,只不过联发科曼注重软件及整体方案的开发。早在2005年,联发科便有几百人的软件团队,而之所以采用整体方案,一方面可以缩短手机厂商的开发时间,也可以通过软件及整体方案有效弥补芯片的缺陷。避免将错误过多地外泄。正是这种策略的不同,造就了联发科在山寨机领域的辉煌。

国际厂商抗拒联发科的另外一个原因,据说是对知识产权的担心。分析联发科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他们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不断,特别在起步阶段,如2002年美国ESS公司联发科侵犯DVD知识产权,2003年6月双方和解,联发科支付对方9千万美元;2004年,美国Zoran控告联发科及其合作伙伴的DVD侵权,同样以和解结束,联发科支付现金5.5千万美元作为得到该授权的回报……联发科这些不光彩的历史,显然会让国际手机知名品牌充满顾虑。毕竟联发科在手机芯片的销售目前主要集中在亚非拉地区,没有知识产权纠纷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纠纷的风险。有关联发科无法联手国际知名品牌,曾多次听朋友谈到知识产权,当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不过近几年联发科不断进行并购。显然也是为了弥补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缺陷。

国际品牌厂商选择合作伙伴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现在联发科没有进入不意味着以后不会进入。展讯进入三星、摩托罗拉的名单说明展讯的芯片达到了其供货要求,只要联发科一天不进入国际主流厂商的供货名单,业界的这种质疑便不会消失。

电子行业有个著名的诅咒:最光荣的时刻是最大利空的开始。想必聪明的蔡明介先生不会不知道这句话。随着展讯、瑞芯微、海思等本土集成电路企业的迅速崛起,联发科的未来发展,将不仅仅面对德仪、高通,也不会只是简单的能否能联手国际知名品牌。

通讯的发展史范文10

【关键词】 “五听”制度 审判 合理性 局限性

“五听”是中国古代听讼的基本方式,是指运用察言观色的方法,通过对供词逻辑性的分析和对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的考察,达到揭露犯罪事实、断狱息讼之目的的审判方式。自从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迈向文明,与之相伴的就是不断的纷纷扰扰,而解决之道便是向第三方寻求救济,请名望之人裁断或是告知于官府。然而一旦案件发生,真相只能靠事后寻找证据来还原。听讼便是一种重要的证据审查方式,旨在通过听取当事人,尤其是被告人的供述来查明案件真相。相比同时期西方社会盛行的“神明裁判”法,“五听”审判制度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五听”制度在古代的嬗变

“五听”制度源远流长,其发祥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消亡于近现代司法改革的洪流中,曾在我国古代法制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五听”制度的起源。“五听”制度最早见于《尚书·吕刑》,“听狱之两辞”,“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意即古代司法官员在进行案件审理时,应当要求原被告双方当事人都到场参加诉讼,审判官要认真听取双方的陈述,通过察看“五辞”(即“五听”)的方法,判断其陈述是否真实,避免诉讼中虚诬及冤枉之事,并据以判断,达到断狱息讼的目的。《周礼·秋官·小司寇》对“五听”作了具体的阐述:“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即通过观察受审者辞、色、气、耳、目五方面的异常变化,判断其内心活动,以求得事情原委。“五听”的审判方式,注意到了人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变化会引起相应的生理变化,并将其运用到审讯中,这是心理学在古代司法中的最早尝试,比先前夏商时期的神示证据有了较大的进步。

“五听”制度的发展。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继承了西周时期的“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展完善。秦朝时期,凡狱讯“必先尽听其言而书之”,如果供词相矛盾或是陈述不清,可以反复讯问,如果受审者多次翻供,则可用刑讯,此即“笞掠”。两汉时期,据《尚书·吕刑》记载:“汉世问罪谓之鞫”,对被告进行审讯即为“鞫狱”,并沿用“五听”之法。

唐朝时,“五听”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得以完善,为后世所继承。《唐律·断狱》规定:“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查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唐律疏议》注解曰:“察狱之官,必备五听,又验诸证信,事状疑似,犹不首实者,然后拷掠。”①唐律要求司法官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运用“五听”的方式,审查供词,并用其它证据来相互印证,以此检验证据的真伪。

宋承唐制,《宋刑统》规定:凡审理案件,应该先以情审查辞理,反复参验;如果事状疑似,而当事人又不肯如实招供,则采取拷掠的方法来获取口供。到了明朝,在审讯时,要求司法官员“观于颜色,审听情词”,对“其词语抗厉,颜色不动者,事理必真,若转换支吾,则比理亏。”清王朝也非常重视通过“五听”来获取囚犯的口供,《大清律例》规定:“凡狱囚徒流死罪,各唤囚及其家属,具告所断罪名,仍取囚服辩文状。若不服者,听其自理,更为详审。”

“五听”制度的消亡。晚清时期,鸦片战争中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是西方的政治文明和法制文明给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带来的冲击,在西方法制文明的冲击下,很多传统的法律制度都已消逝,这其中就包括“五听”制度。

在清末的司法制度改革中,由于张之洞、刘坤一等有识之士上书建议废除刑讯,清政府在修律过程中有保留地废除了中国古代刑讯。这一改革直接导致了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改革,明确限制刑讯逼供,产生了据众证定罪的原则。由此,口供不再是刑事诉讼中最重要的证据,而只是作为证据中的一种来发挥作用,再加上举证责任和司法分工的明确以及自由心证的采取,昭示着中国的司法制度正逐步向近现代法治转变。至此,“五听”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听”制度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五听”制度作为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审讯方式,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司法审判中普遍适用,经过历代的发展完善,它从最开始的通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对当事人的供述的感性认识,经由元朝时期的“以理推寻”,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成熟。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够长期存在,并影响历朝司法的原因。当然,与其他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一样,“五听”制度在具备合理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

“五听”制度的时代合理性。“五听”制度以察言观色的方法对案件当事人的口供进行审查判断,具有合乎心理学、审讯学和逻辑学等科学性。

“五听”制度要求古代司法官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通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的方式来听取当事人的陈述或供词,“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这运用了心理学中“心理刺激与生理反应对应伴生关系”,②即只要有某种心理刺激就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反应。在严肃的庭审中,说谎者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则会通过生理反应反映出来,例如心跳加快、肌肉微颤、听觉迟钝、逻辑混乱等。此时审判员则可根据受审者的表现,适当运用一些审讯技巧,就可以使得受审者如实招供。此外,“五听”制度的成功应用,也为完善当今的证据制度,对使用测谎仪器获取证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五听”制度要求法官亲自审理,以当面听取双方当事人陈述为基础,是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的较早尝试。《尚书·吕刑》中记载,“五听”须“两造具备,师听五辞”,即必须要双方当事人都到场参加庭审,司法官员听取双方陈述并结合察言观色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便查明案件真相。这与今天的审判原则中的直接言辞原则相暗合,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听”制度要求法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在以口供为主要定案证据的古代,“五听”是获取案件证据的重要形式,司法官员必须通过听其言、观其色等方法敏锐地捕捉到受审者微妙的心理变化,找到案件的突破口。因此,它要求古代那些以文为主,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员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这对于今天的司法建设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借鉴。

“五听”制度的历史局限性。过度运用察言观色方法对证据进行判断,缺少相应的实物证据,容易导致法官的主观臆断,造成冤假错案。“五听”制度的不足之处在于其结果的不确定性。从其对象上来看,颜色不动者未必事理必真,对于一些大盗惯犯来说,进公堂犹如入其家,答话时心平气和,辞色皆不动。相反,一些善良老实、胆小怕事之人,即使襟怀坦白,但慑于公堂威严,反而可能面红气喘,再加上缺少相应的实物证据验证,这将会误导审判人员的判断,造成冤案。

“五听”制度强调口供的证据价值,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导致刑讯逼供泛滥。案件一旦发生,真相便很难完全还原,有些官员为了政绩,尽早破案,不惜采用拷讯的方法,在怀疑某人可能撒谎的情况下,就逼迫其认罪伏法,若不愿招供,便“用答决勘,如又不服,然后用杖决勘”。

“五听”制度依赖于法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但在古代官员能力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它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古代官吏的任用选拔主要是依靠科举制度,考查的重点在于他们的为文能力和为政思想,而非律学水平。一个人能够通过科举入仕,但不能说明他适合或者是有能力去裁断。司法能力的参差不齐,加之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或再教育机制,使得“五听”审判制度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结语

“五听”制度经过历代的发展和完善,曾在古代司法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它也为我们当今的司法体制建设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同时,透过对“五听”制度现代性意义的探讨,它也提醒我们,在法治化进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

首先,不能主观地割断法制的历史传统。中国现代法制不是传统法律的简单再生,也不是全盘西化的英美主义。因此,法制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历史,不能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其次,对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改造,古为今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沉淀,虽有其合理成分存在,但它毕竟是根植于封建传统农业社会的土壤之中,与现代法治精神有所区别。若要加以利用,则必须用现代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法律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

注释

通讯的发展史范文11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品质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就移动通信方面来说,从80年代初的单方面通信的“bp机”到大如砖头的“大哥大”再到现在几乎无所不能的“手机”,手机已经彻底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自从1983年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以来,移动通信设备从外观造型、功能、材料工艺、设计风格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0引言

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设计”这个词语慢慢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产品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等等,我们可以随处看到她们的身影。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设计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移动通信工具设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受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也慢慢地变得更加多样化,多功能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生活需求。本文主要从中国移动通信工具的发展来窥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整个设计发展。

1 80年代到90年代中旬——bp机时代

1983年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当时用户使用的只是模拟信号bp机,用户只能接受呼叫信号,这也预示bp机进入中国。198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无线寻呼业务,bp机进入中国。最开始发展的还是模拟数字信号,被呼叫者只是从呼叫台获得一个信号。1985年,数字型bp机才开始出现。因为缺少宣传,整个80年代,bp机的发展相当缓慢。上世纪90年代初,bp机才开始在全国流行。在1991年汉字寻呼机问世,给bp机市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1998年,中国以6546万部bp机的保有量跃居世界第一。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段,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和bp机市场的竞争加剧,bp机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了。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至1998年的4年里,全国每年新增的寻呼用户数量均在1000万以上。寻呼机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在其后几年中bp机的迅速增加,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2002年,生产中国市场上第一台bp机的世界最大寻呼机生产厂商摩托罗拉公司停止生产和销售传统寻呼机。联通又努力维持了几年,但在每年都亏损1亿多元的压力之下,2007年3月22日,中国联通关闭了国内30个省市区的无线寻呼业务。这也说明了bp机这个无线通信产品在中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设计方面,“bp机”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从盛极一时到悄然隐退,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从数字到汉显的bp机在设计的每次变化都是以技术作为支撑的,以市场需求为推动力,设计风格也呈现了多样性的特点,从一个不太好看的黑壳子到人们挂在腰间成为一种炫耀的产品,说明大众的审美观在不断的提高,在颜色方面也打破了传统以黑白为主的格局,新加入了一些比较亮丽的色彩,也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由于一些产品新工艺的加入,产品在外观造型上更加丰富,整个产品分类也变得丰富多彩。如图所示属于高技术风格,将外壳做成透明,产品元件外露;从使用方式来说,从刚开始的数字显示到最后的汉字显示,无不说明了bp机在设计方面给人带来的方便性。但从造型上来说,bp机作为一种移动通信工具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仅仅是在功能上变化较多些。移动通讯工具的变迁,反映出的是这些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2 1992年至2001年——大哥大时代

在实现了单向的移动通信需求后,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能够单方面接收信息。双向通话的需求,使第一代模拟式移动电话——“大哥大”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大哥大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步入了移动通讯时代。1987年,广东为了与港澳实现移动通信接轨,率先建设了900mhz模拟移动电话。模拟移动电话时代手机的功能往往仅仅只是局限于通话功能。 由于当时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大哥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到1995年之前,全国的大哥大用户,都没有超过20万户。但“大哥大”很快就被“手机”取代了。2001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大哥大,已成为历史名词。

大哥大作为一个过渡产品,从出现到退出历史的舞台,时间也行短暂,在整个设计风格上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受到技术、材料各方面的限制,款式上相当单一,缺乏外观造型变化,它属于重量级的移动电话,厚实笨重,状如黑色砖头,重量都在一斤以上,仅仅是为了满足当时一定的功能来设计,而产品的外观设计不是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在材料方面,新材料的加入也从一定意义上增加了产品的多样性。但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人们已经认识到产品外面造型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营销的一个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段时期大可称为手机的史前时代。

3 2000年到今——手机的时代

近几年的发展,移动通讯服务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人们交流信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使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移动通讯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市场争夺战也愈演愈烈。从1994年在中国建成第一个gsm移动通讯网络,到2001年的模拟网转网,gsm数字网全面替代以往的模拟网,中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发展时期。而手机作为一种媒介以其独特和前所未有的优势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和信息操作的主要媒介之一, 并深刻地变革人们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手机时代的来临,可以说是移动通信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手机无论从造型、功能、材料、工艺、色彩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外观造型越来越体现出文化性和地域性,材料和工艺也大大丰富,功能上也越来越来强大,色彩更加丰富,。手机作为具有便携性和移动性的手机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愈发活跃,不管是公车上、还是地铁中都不难看到用手机听歌、阅读、看新闻或者是看视频的人们,手机作为“放在口袋里的媒体”,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个人交往、信息传递、商务活动和社会管理的方式。

4 结论

手机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07年推出的iphone手机的巨大成功给人一种启示,引起了手机市场的热潮。在网络化的今天,手机仅仅作为通话的工具无疑是一大浪费,不少有远见卓识的人看到了最好的个人电子设备就是手机,因为它是真正的个人化用品,可以随时随地无线接入网络。08年奥运的成功举办更是离不开移动通信的的支持,无论是在火炬传递或者是在节目转播中。而汶川大地震中的救援行动更是让人们认识到应急通讯的重要性。当然手机的运用远不止这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已经离不开这个小东西了。未来手机发展前景展望,可以说无线网络将无处不在,而手机也将变得无所不能。话虽有些夸大但绝不夸张。但愿手机在助推我们生活更加便捷的同时,也能推动我们的生产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参考文献

[1]黄蔚.从手机历史看设计创新战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通讯的发展史范文12

中国门户网站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品牌资产。在品牌构建和品牌传播上,门户网站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基于此,本文从门户网站的定义和分类出发,分析了中国门户网站的演进历史,并比较研究了七大门户网站在品牌定位、品牌结构和品牌传播上的异同。最后,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对门户网站的品牌建设和品牌传播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门户网站品牌定位品牌结构 品牌传播

门户网站一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由英文PortalSite翻译过来,指网络使用者进入网络的第一关,是用户迈向网络社会信息、资源及服务的大门,能提供大量内容和服务,包括电子邮件、搜索引擎、论坛、聊天室、网络购物、新闻资讯等。

一、门户网站的历史及品牌战略

(一)阶段一:三大门户诞生

曾被并称为中国三大门户网站的新浪、搜狐和网易相继在1997-1998年成立。至今业务虽包罗万象,但它们的品牌战略和业务重点实则不尽相同。

1.新浪:单一品牌战略。1998年12月,四通利方并购华渊资讯成立新浪网,核心业务是新闻、微博和移动增值服务,并对所有业务使用单一品牌“新浪”和“小浪人”商标。

2.搜狐:多品牌战略(独立子品牌+背书子品牌)。1998年2月,搜狐成立,并模仿雅虎模式推出分类搜索,但1999年即转型成为门户网站。搜狐在经营上,门户网站和垂直网站同步发展;在品牌战略上,以“搜狐”作为门户网站品牌及母品牌,旗下有“搜狐畅游”“搜狐焦点”“中国人校友录”等背书式子品牌;同时在搜索业务上自创独立子品牌“搜狗”,在网络游戏业务上通过收购获得独立子品牌“17173”。

3.网易:多品牌战略(背书子品牌)。1997年6月,网易创立,业务不断丰富,成为门户网站。网易拥有8个以“网易”背书的邮箱业务子品牌:163免费邮、126免费邮、yeah,net免费邮、163VIP、126VIP、188财富邮、专业企业邮、免费企业邮。2001年,网易开发网络游戏《大话西游Online》,逐渐成为拥有自主开发和运营能力的游戏运营商。2006年年底,推出“网易”背书的搜索子品牌“有道搜索”。

(二)阶段二:传统媒体线上发展

电视和纸质媒体也相继推出门户网站,影响力较大的有凤凰网、新华网、人民网。

1.凤凰网:单一品牌电视媒体门户网站。1998年6月,凤凰网诞生,但一直作为企业网站,直到2005年底才开始转为门户网站。旗下的凤凰网、手机凤凰网和凤凰视频实现了互联网、无线通信、电视网三大平台的整合。凤凰网所有业务都使用与电视媒体相同的品牌名称和商标,单一品牌战略使其品牌资产在线上继续累积。

2.新华网:多品牌新闻服务门户网站。新华网的前身是新华通讯社网站,2000年3月改名为新华网。通讯社是向其他新闻媒介提供新闻采访、写作等服务的机构,是一个大规模的新闻消息工厂和批发商。依赖于其部级通讯社的地位和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站,新华网在新闻资讯类网站中拥有权威、准确、时效、贴近等竞争优势。在品牌战略上,新华网主要以“新华”为产品名称,以频道细分产品类型,包括新华时政等50多个频道和30多个地方频道。2010年,新华网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了子品牌:搜索。

3.人民网:多品牌纸质媒体门户网站。人民网,创办于1997年1月1日,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的门户网站。依托人民日报社国内外70余个分社的采编力量,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信息。人民网采取多品牌发展战略,包括以“人民”主品牌命名的多个产品类型,如人民微博、人民博客;以“强国”作为子品牌命名的强国论坛、强国社区等。

(三)阶段三:腾讯网后来居上

据尼尔森在线2011年12月的统计结果,门户网站按流量排名前十名依次为:腾讯网、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网、新华网、人民网、雅虎、中华网和环球网。腾讯网已超越三大门户成为流量最大的网站。

2003年12月,腾讯在原有公司网站的基础上,购买域名,正式进入门户网站领域。腾讯网采用多品牌战略,包含有以公司品牌命名的腾讯新闻、腾讯微博等,以腾讯背书的QQ子品牌命名的QQ邮箱、QQ游戏等,以腾讯背书的搜搜搜索、拍拍网以及独立子品牌3366小游戏和财务通。

二、门户网站品牌构建分析

腾讯网、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网、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代表了中国门户网站的三大类型,其中前五家企业已经上市,人民网正在上市,新华网也准备上市。资本扩张为品牌构建和提升奠定了基础。下面从两个方面分析这七大网站的异同。

(一)品牌定位

中国门户网站主要有三种基于核心业务的定位:基于新闻资讯的定位,基于电子邮件的定位和基于社区娱乐的定位。

1.基于新闻资讯的定位。凤凰网、新华网和人民网由于其传统媒体的发展基础,顺其自然地以新闻资讯为定位,且凭借跨媒体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卓越的采编能力。商业网站因为没有采写权只能转载新闻,因此在新闻资讯领域的竞争优势受到制约。新浪虽以新闻资讯业务起家,但盈利能力一直不高,直到2010年新浪微博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新浪才在网络广告和盈利上取得飞跃。基于新闻资讯定位的门户网站其核心竞争力应是原创、有特色、有深度的新闻讯息。在现有新闻制度下,传统媒体网站的采编优势未来会继续凸显,成为当仁不让的领军者。

2.基于电子邮件的定位。1997年11月,网易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全中文的免费电子邮件系统,经过十几年的持续投入,按照网易的表述,“已经发展成为网易的核心战略业务”。但实际上,2010年网易总收入的87%来自在线游戏。可见,尽管网易的历史和专业毋庸置疑,但电子邮件市场规模有限,网易未来业务重点必然还是在线游戏业务。

3.基于社区娱乐的定位。新浪和网易尽管分别以新闻和电子邮件业务起步,但为了生存,不得不将定位转移到社区或娱乐领域。网易在2001年开始探索在线游戏领域,目前近九成收入来自在线游戏。新浪2011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3亿美元,而对微博的增加投资高达1亿美元,显然新浪已把微博作为其社交网络平台战略的关键业务。2011年搜狐也着重发展微博业务,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收入来源仍来自游戏、视频等娱乐领域。据搜狐2011年财务报告,搜狐在线游戏业务收入4.36亿美元,占总收入的51%;在线广告收入3.42亿美元,占40%。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门户网站的定位集中于两大领域,一是基于新闻资讯的定位,未来传统媒体的门户网站的竞争优势会进一步凸显;二是基于社区娱乐的定位。腾讯、新浪、搜狐和网易的定位都集中在游戏、社区、视频等业务上。新浪以社区为主,网易以游戏为主,而腾讯和搜狐力求双向平衡发展。

(二)品牌结构

品牌结构是指企业不同产品品牌的组合。合理的品牌结构能产生协同作用,实现品牌投入产出比最大化。新浪、凤凰网采用单一品牌战略,其余五家网站是多品牌战略。单一品牌战略的优势在于节省传播费用、利用已有品牌资产。尤其当产品类别相近时,单一品牌战略能促进品牌延伸。凤凰网等新闻资讯类定位的门户网站比较适合于单一品牌战略,因为可以借助其在传统媒体上的品牌资产,形成跨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而多品牌战略的目的是为用户建立多种品牌形象,或为了企业内部竞争的关系,分隔出独立运营部门。相对来说,游戏、搜索等领域需要比较专业的品牌形象,因此搜狐、腾讯、网易分别采用了子品牌,如搜狗、搜搜、有道搜索。

三、门户网站品牌传播要素分析

品牌要素是品牌进行传播的基础。下面对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卡通形象代言人和广告语等进行分析。

1.品牌名称和标志。腾讯网、凤凰网、新华网和人民网等使用了企业或主品牌名称,利用已累积品牌资产,迅速提升网站知名度和美誉度。新浪、搜狐、网易等品牌名称最初就是为网站设计,命名与网络相关,便于记忆和传播。类似的还有搜狐的“搜狗”和腾讯的“搜搜”。七大网站品牌标志都标注了网站地址,凸显网站特性。人民网和凤凰网沿用了传统媒体标志,而新华网则用英文单词强调其新闻资讯的定位。搜狐和网易的标志特色在字体和颜色,没有图案。

2.卡通形象代言人。总体来说,七大门户网站对卡通形象代言人重视不足。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网易都没有卡通形象代言人。搜狐之前有狐狸形象标志,2002年推出了名叫“小欧”和“小优”的两只狐狸公仔,目前却有意弱化。实际上,卡通形象代言人是品牌传播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它能够体现品牌的形象和个性,拉近与消费者距离,让消费者更易产生情感联系,所以有助于建立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腾讯和新浪显然深谙此道,腾讯带着围巾的企鹅形象和新浪的大眼睛“小浪人”早已深入人心。

3.广告语。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无明显、统一的广告语。2000年,网易提出“网聚人的力量”的广告语,并在2008年提出了“2008,网聚人的力量”的奥运战略。新浪广告语由创始时的“世界在你眼中”,改为“你的网上新世界” “奔腾不息”,2003年提出的“一切由你开始”至今未变。1998年,搜狐提出“出门靠地图,上网找搜狐”的广告语;2009年改为“上搜狐,知天下”。腾讯提出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比较来看,网易、新浪和腾讯更强调人或者用户,而搜狐的“上搜狐,知天下”还是从新闻资讯角度描述网站的强大功能,忽略了用户的体验和参与。腾讯的“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过于宽泛,适用于任何企业。

四、门户网站品牌发展建议

目前中国门户网站呈现出“四大门户一马当先,传统媒体网站紧随其后”的态势。四大门户网站在品牌管理理念上较为先进。品牌定位也逐渐差异化,新华网等传统媒体网站,虽有跨媒体优势,但似乎对品牌运营投入不足,尚未完全发挥出跨媒体的强大实力。未来,门户网站的发展将从技术竞争时代进入品牌体验时代。因为随着网民数量增加趋势减缓、网络使用经验丰富,网民对门户网站会形成品牌偏好和忠诚度。鉴于此,门户网站应更重视发展品牌,积累品牌资产。

首先,需要拥有独特的、具有足够盈利空间的定位。比如,新浪侧重微博的战略对其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都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但其盈利能力仍需观察。搜狐试图兼顾游戏和微博,结果发现微博业务并不尽如人意。这暗示网络用户日趋成熟,单纯地制造吸引眼球的热点已难以支撑业务发展。

其次,应创建与品牌定位相匹配的用户体验,也就是提供独特的内容、高质量页面设计、便捷用户操作等高附加值服务。目前门户网站在页面设计和个性化服务上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对用户心理需求和网页设计风格和细节的考量。比如,注意网站广告的类型选择,研究表明横幅式广告的接受度好于弹出式广告,因为后者的侵入性感觉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