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

时间:2023-06-08 10:58:28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 重症医学 管理探讨

一 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重症医学科是研究各种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方法学一门临床一级医学学科。它通过对各种原因导致危及生命或处于危险的病理生理状态并且有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的危重病人,及时采取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手段,应用先进的诊断,检测,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各种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危重病人提供全面规范有效的生命支持,以最大程度挽救病人生命,改善病人生存后的生命质量,ICU即重症监护病房,是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基地,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危重病人的医疗病区。重症医学科,也是独立的医学学会学科,在医学会中属于危重病学会。我院ICU是个年轻的新型科室,创建于2006年,共有10张病床。近年来随着我院蓬勃飞速地发展,重症医学科走上了正规化专业发展道路。

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危重病医学专科的临床基地,是医院中危重病人和某些手术后高危病人的集中管理科室,其病人来自临床各科,也是医院临床各科室的坚强后盾,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有生命危险就应该送入ICU进行监护治疗。危重病医学的特征,决定了ICU对危重病患者,必须有连续,动态和定量监护观察的同时,对病人进行积极治疗。处理上既要做到快速,连续,又要准确,精细和全面,以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生命。ICU的主要病人来源是医院内危重病患者。大多数患者病情复杂,涉及多系统,变化快,临床治疗要求准确果断,深入理解这些关系掌握其变化规律及处理方法,对提高临床各级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ICU也是医院临床医师医学技能的重要培训基地。

二 严格的管理制度

ICU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历书写制度,病历讨论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及会诊制度等现有院级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ICU进一步制定相应工作制度和细则,改进及完善本科室的诊疗常规。包括;ICU的收住指征,出入ICU交接班制度。ICU病人的评估制度,ICU病人管理制度,抗生素应用原则及更加严格消毒隔离等预防感染的规章制度;多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呼吸机相关肺炎和导管相关感染控制措施,ICU探视制度等。ICU病床实行全程护理,由专职护理人员负责,不设陪护。ICU病人病情危重,抵抗力差,为减少感染机会,一般安排家属定时,定入并穿指定隔离服装入室探视。

三 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任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检测与治疗要求。ICU医师应经过规范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转贴于 ICU医师必须具备掌握医学科相关生理病理学知识,ICU相关,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ICU医师应掌握重症患者主要器官,系统功能检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ICU医师除一般临床监护和治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监测和常规急救技术的能力。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掌握各种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ICU护士必须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护理理论和技能。

四 科学管理

学科的规范化和系统管理是科学发展的基础。重症医学科集中了有生命危险的患者,要降低这些患者死亡率,不仅需要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先进的治疗手段,而上需要团队合作与有效的执行力。重症医学科的工作特点是团队工作。在专业方面首先有正确的医疗理念,要有不断提高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这些理念不仅要被自身团队的每个人所接受,并真正要消化吸收。这样才能使这个团队成为具有共同语言,合作默契的整体。重症医学科的人员组成,模式,工作程序,对重症疾病的认识程度,对设备的掌握能力,医院其他科室的专业水平设及科室之间合作,都对重症医学科具体工作的实施有重大影响。

五 探讨

充分发挥ICU的作用,ICU室内的患者多属急,危重症患者急要进行及时,正确有效地抢救治疗,延误即会加重病情,甚至会失去抢救机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我科充分利用ICU配备的先进仪器设备和训练有素专业监护人员,将重症患者收入ICU进行监护治疗,针对不同病情分别进行,复苏,心电,呼吸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气分析,机械通气,微量输液泵应用等,在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重症医学科内容包括,人,财,物,时间和技术五要素。有机地将这五要素结合起来,并通过管理措施提高各要素质量及工作效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大及危重病医学的不断发展,我院ICU也不断发展,更新,ICU的发展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提高了医院危重患者的抢救水平,提高了医院医护人员的整体医疗水平,提高了医院应对突发医疗事件能力,提高了医院开展各种高难 技术能力,提高了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率,提高了医院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的社会声望。

ICU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基地,正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随着学术指南性文件的增加和内容的逐渐完善,重症医学科的发展及ICU的工作规范化正向新阶段的迈进。新时代对社会和科学所提出新要求,永远是学科发展强大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占群,冯永文.吴颖川等中型综合医院SICU的管理与建设,临床麻醉杂志,1996,12,(5);256.

[2]刘大为.重症医学的学术内涵建设与发展[J],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2009.1,(1);1-2.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2

重症医学科是一为临床各科室危重患者和围手术期高危患者提供集中监护、抢救和支持的重要保障平台。为了加强学科建设,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要求XX年将对照三级医院要求对重症医学科进行规划,虽然难度较大,但全科室人员不畏艰难,逆流而上,现将工作计划呈报给各位领导,望审批指正。

一、人才队伍建设:重症医学科(ICU)是一支年轻化、朝气蓬勃的队伍,还是一个儿童时期,还未发育健全,行走还不稳定。要想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医护专业人员来适应科室发展,必须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ICU有固定医师3名,护理人员9名。争取在上半年前能引进ICU住院医师1名、续派出1名人员进修学习。护士可从我院护士中挑选优秀者,知根知底,利于科室快速发展。目前医师队伍中有1名副主任医师,2名住院医师,存在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建议领导加大我科室人员的培养或该类人才的引进。

二、设施、设备的利用与引进:ICU集中了诸多高端医疗设施及设备,可对各种类型危重患者集中救治,实现多脏器功能替代治疗。目前我院ICU拥有的医疗设施、设备有:多功能床8张;防褥疮气垫床4张;呼吸机4台(包括有创呼吸机3台,无创呼吸机1台,);监护系统包括中央监护仪及床头监护10套;GE除颤仪1台;输液泵及注射泵台共15台;电子降温毯1套;振动排痰仪1台;血气分析仪1台;空气压力波治疗仪1台;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1台;便携式血氧饱和度监测

1台。由于现在医学发展较快,治疗危重患者的方法和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实用。现在床旁气管插管对危重病人来说,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因此建议领导们在2017年给ICU添设一台可视喉镜,便于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插管,更快更好地为危重患者服务,挽救他们的生命,造福老百姓。

三、业务技术发展:目前我院ICU已成功独立开展起来了,受益匪浅。有许多我院以前没有的新技术、新项目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如血清乳酸动态监测及APACHEⅡ评分对危重患者预后与疗效的评价;深静脉穿刺置管肠外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危重病补液;脓毒症血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有创和无创以及转院呼吸机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等等。在开科这一年多来,ICU每一天都在开展新技术,遇到新的挑战,上一个新台阶。ICU业务技术的发展空间极大。我们不甘落后奋力直追。在不耽误正常工作情况下,积极参加部级、省级的各种ICU学术会议或培训,紧跟国内ICU发展形势,努力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实际应用于临床。2017年预备与总院脑外科联合,开展脑出血、硬膜下血肿手术,术后直接送人ICU进行监护,为边远山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四、科研及业务学习:ICU目前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2017年将继续倡导学习之风,定于每周四下午17:00举行科室内业务讲座,同时有记录。不定邀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ICU专家来我科授课,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室2017年要求要有论文和论著发表。鼓励外出学习归来

者要有一次讲座,多组织科内病历讨论。不定期举行科室内操作技术考核、理论考核等,提高医护人员工作及学习积极性。

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抗生素合理使用规定:继续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抗生素合理使用规定,同时严格规定患者家属探视制度,严格消毒隔离制度规定,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MRSA等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严密监控VAP、导管相关性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成立专门质控人员,随时督促检查。每日均有院内感染监测记录。

六、落实核心制度及岗位职责,加强科室管理:严格执行危重病人管理制度、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抢救工作制度、医师值班制度、ICU患者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危机值报告制度、ICU常见危重症护理常规等。继续落实并严格执行ICU各级医师、护士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ICU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清洁、保养、维修管理。大力开展及支持优质护理服务。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3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年获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鉴定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院分会常务理事、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主编等。

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同志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和教育工作方针,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从医20余年,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精神卫生事业,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极高的学术威望。

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具有较高得学术威望

##同志在科研和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尤其在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内享有一定学术声望。

(一)在国内率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预测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一次量氯氮平前后各脑区、各频段不同时点定量脑电图变化,用健康人做对照,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判别函数式,预测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正确率为86-100%,且判别能力的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个体化提供依据,从而避免盲目用药及经验用药,节约病人的治疗用药及治疗时间,查新国内外未见同类报道。被国内著名专家评价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现已被国内多家医院院采用,2002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开展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确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年复发率高达30-40%。##同志在2000年3月根据文献报道:影响精神分裂症愈后的关键时期是在病后头5年,此时精神功能的损害保持在一个水平,以后即使反复发作,通常不再进一步恶化,并且认为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这一理论,成立了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病区,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技术,取得明显效果,一年复发率横向比较降低50%左右。此项技术研究已被列入河南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并成为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精神科网络建设推广项目。

(三)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临床医疗项目《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与质量的评估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深化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索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期在精神分裂症病因未解决之前获得最佳效果,部分研究已获成果。《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治疗与免疫指标的关系》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相关因素研究》2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近年来先后主编出版《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问题》、《精神病学》、《医学心理与精神病学》、《精神科护理学》等专著5部,其中,《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一书获河南省首届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作为副主编出版《精神免疫学》、《中国心理卫生研究》专著2部;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0余篇。

四、医德医风好,积极为广大群众服务

作为一名医师,他医德高尚,具有高超的业务技术水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始终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对患者有求必应,见难就帮。许多慕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只要他在家都及时赶到医院,耐心给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在治疗用药时想方设法减轻患者的费用,甚至对极为困难的患者,他还常常拿出自己的钱物给予资助,有很多次病人返家时没有路费,他都自掏腰包给予解决。在医疗活动中,带头树立行业风尚,维护医院形象,不收礼、不吃请,拒收红包,拒绝开单提成。他的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赞扬。

五、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常务理事,他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本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三年来,##同志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多次,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先后参加在××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会上交流了《氯氮平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疗效的研究》,获边远奖;参加了美国全美精神科年会;参加了在××召开的第一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暨第三次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年会,交流论文《一次量氯氮平对健康成人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影响的对照研究》,阐述了定量药物脑电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前景,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参加了泰国瑞美隆国际研讨会,交流了瑞美隆对抑郁症治疗的经验;参加在××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3次年会,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了本学科建设,提高了我省的学术地位。尤其在参加卫生部20**年组织的四次精神卫生专家座谈会上,他为政府提供的如何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岗位津贴、精神病人的欠费问题、精神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受到了重视,并被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聘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通过其本人的不懈努力,争取到了20**年中央批复地方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部分项目经费,为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法的起草讨论工作,参与制定了我国精神病社区防治试点规划工作。作为我省两个社区试点建设,他按照“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资金项目--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的要求,在河南省新乡市区、新乡县各开展了一个精神病防治试点社区,分别覆盖人口40万人。通过组织举办项目管理、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病人家属、民警及随访信息网络管理培训班等,共培训学员近千人;同时组织人员对两个示范区中62个社区、40个行政村进行了摸底排查,按要求登记了两个示范区重性精神病人447人。目前,由试点到全面铺开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每年召开河南省精神科年会及主办部级继续教育项目《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抑郁症与焦虑症新进展》、《神经系统精神障碍》等。20**年承办全国第九次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和全国精神病医院第七次管理学术会议,举办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双基”培训班。

(四)在全省19所地市级精神病医院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为推动我省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他作为发起人,召集全省地市级精神病医院院长拟成立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06年12月已召开了成立筹备会议。

六、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院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河南省精神病医院院长,他不断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先后进行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工作。他进一步完善落实了各项医疗制度,规范了医疗行为。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组织成立了扶贫病房,将贫困病人每月住院费用控制在

1500元以下、医保贫困精神病人每月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均含伙食费用);与新乡市残联联合开展了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每年发放救助卡200张。他强调人性化服务,邀请国内著名礼仪专家来院讲学,为病人从挂号到入院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对空腹检查后的病人免费提供食品。他要求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了“争创温馨病区”、“六声服务(患者入院时有迎客声、接触患者时有问候声、发生误会时有道歉声、家属及病人有疑问时有解释声、患者合作时有致谢声、患者出院时有祝福声)”等活动,目前医院科室每周的文体活动、每月的医患大型文体活动已成为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中,医护人员的廉洁从医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杜绝了“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良行为,形成了廉洁行医、精诚奉献的良好氛围,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在行风评议活动中,树立了医院良好形象,精神文明建设步上新台阶。他不断加强医院硬件建设,近三年来先后购置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医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859万元,新建了9300多平方米的门诊医技大楼,标志着我院全部完成病房改造的第三期建设任务的6000多平方米综合病房楼正在建设中,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派专业人员到落后边远地区条件差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技术支援并定期到当地进行义诊,为当地老百姓免费诊治。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全省范围内举行大型宣传、义诊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促进社会精神卫生环境的建立和人群精神健康行为的形成。

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4

1.1器官监测支持新方法和新技术发明及临床应用

危重症医学始终处于维护生命的最前沿,坚守着抢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种前沿地位促进该专业理论水平和技术设备呈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更新,同时促进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在容量和血流动力学方面,一些新的监测评价方法应用于临床:组织血氧饱和度(StO2)、血管阻断试验(VOT)、床旁超声技术和Pcv-ACO2等;治疗方面,包括ECMO、高渗液体、新型强心药物使用和临床数据整合与干预等。在呼吸危重症诊断方面,提出了ARDS新的诊断标准,ARDS和COPD的分子标志物应用。治疗技术包括体外心肺辅助系统,机械通气新的模式和超声导向治疗等一系列手段。在脓毒血症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多项新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微透析评价组织灌注、免疫系统的监测手段更新等,为进一步减少严重脓毒症死亡率提供更多手段。在肝脏和肾脏的人工支持技术方面,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及急性肾损伤预防共识也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开始应用。同时在营养、镇静镇痛、心肺脑复苏、出凝血异常和重症护理等各个领域都显示出蓬勃发展势头。新理论、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处于医学前沿的重症医学进步的基石,重症医学工作者只有把握科技进步的时代脉搏,才能更好的将医学科技成果落实到为重症患者的服务中去。

1.2循证医学方法对重症医学理论、技术及医疗行为的评价与改进

重症医学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就体现出与传统学科完全不同的学科特性。循证医学的出现和发展,给重症医学指引了一个方向。在客观理解和分析其可靠性及适用性的基础上,与医疗决策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使重症医学诊疗模式不断更新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循证医学研究促进重症患者病因治疗与支持治疗的结合和统一;循证医学研究推动重症患者治疗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进展;循证医学实现重症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循证医学推动重症患者治疗理念和治疗方式进一步科学化。在ARDS、感染性休克、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和心肺脑复苏等多个领域,循证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深入其中,直接影响和指导重症医学医师的医疗行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循证医学在重症医学领域更加广泛的应用,为更多的病患提供更优方法学指导下的临床医疗服务。

1.3专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熟与多维度合理发展

重症医学是既与其它学科关系密切又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加强重症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重症医学专科人才是现代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现代医院管理模式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医学院校应该注重对医学生进行重症医学兴趣的培养,加强重症医学科临床基地建设,注重临床技能的训练以及知识的更新,培养学生整体看待疾病和患者的观念,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要注重传授循证思维,达到寻找最佳的循证原则,同时注重培养医学生从实习阶段具备科研意识、创新精神的科学素质。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必须有扎实而广博的临床训练基础,受过规范的内科或外科或麻醉科轮转训练。与其它各专业一样,重症医学医师应该从已基本完成住院医师轮转训练的高年住院医师或低年主治医师中招募,并接受系统的重症医学基础训练,熟练掌握包括气道管理、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肺复苏、机械通气、休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神经系统急症、内分泌急症、肾脏替代治疗、抗感染治疗、临床营养支持等知识和技术,取得专科学会认证后,独立担负ICU临床工作。中、初级医师还应安排有某些相关科室的再度轮转。重症医学工作者的教育是终身的,其专科医师的资格应每6~8年予以重新认证,以保证其知识技术的更新。目前大型医院已成为疑难重症病人诊疗中心,重症医学的作用将日益加大。不少学者提出我国重症医学发展建设的思路与理念:①建立区域重症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的突出特点是集中,其临床单元应将空间、病人、医护专业人员和先进监测治疗设备集中在一起而凸显其优势。但是ICU建设耗资巨大,而且需不断更新;同时,重症医学科的发展需要与其他专科互为依赖,紧密合作,只有在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ICU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应该建立不同层级“区域医疗中心”,设置不同档次装备的重症医学科或单一ICU,同时配套完善各级医院的双向转(会)诊制度,依靠远程医疗以达到重症医学资源的合理配置。②ICU集中化发展。建立医院层面的重症医学科,搭建大型重症医学平台,才能真正突出和保持重症医学“集中”的优势,也是大型公立医院在医改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步。除了在硬件建设上集中配置外,还应该建立多专业背景且经过严格重症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症医学团队。这支多专业背景团队,既有重症医学专科医生护士,也有呼吸治疗师、体疗康复师等专业技师,还应包括营养师、临床药师甚至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③增设次级ICU和社区照护中心。近年ICU逐渐面临慢性器官功能障碍病人长期留滞于病房的窘困。因此,ICU建设中一定要考虑次级ICU、脱机病房等配套建设,要求此类病房的床位数占ICU的比例从20年前的1/4达到当前要求的1/2左右。此外大力发展社区照护中心(NursingHome),帮助一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慢性病人。未来的医院和社区中将需要更多的康复体疗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也必将成为重症医学团队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1.4人文伦理思想与先进的生命支持

技术交融体现出对生命最大的尊重重症医学的研究对象与生命息息相关,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多生命伦理学方面的挑战,包括资源的伦理挑战、疗效的伦理挑战、费用的伦理挑战、技术的伦理挑战、死亡的伦理挑战、终止和不进行治疗的伦理挑战等等。重症医学医生比任何其他专科医生所要面对的危重患者都多,如自杀、中毒、外伤以及脑死亡、植物状态、濒死患者、放弃复苏、呼吸机依赖等医疗上无能为力的患者,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慢性心脑肺疾病患者在重症医学科消耗着牛命的最后旅程,伴随着难以避免的医源性损害,消耗着巨大的经济和医疗资源。这就必然要求重症医学医生对自己的医疗活动要进行伦理的和人文的深刻反思和顿悟,从而更好的“治疗”或“照料”患者,认识到真正的医学是一切以人为本、不唯技术论[7,8]。一系列伦理问题中,其核心的挑战应该是生命终末期患者限制或撤离生命支持治疗的伦理学和法律问题。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即使医学科学再发展,也仍会有一些疾病是我们无法解决的,此时的医疗行为应以尊重生活质量、避免延长无意义的生命、缓解患者痛苦为主。因此帮助临终患者可以有尊严地、无痛苦地死亡,是ICU当前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新任务。对生命终末期患者实施限制或撤离生命支持治疗的流程需综合医学伦理学、临床经验和研究数据进行。撤离生命支持流程应是ICU中类似其他指南的必备流程。在ICU实施限制或撤离生命支持治疗,也应和其他常用临床常规一样,要有明确的计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健全相关法律,多学科医学专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命终末期实施限制医疗的标准,加强死亡教育,才能保证生命终末期患者能够选择有尊严、无痛苦地死亡,有助于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2小结与展望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5

为了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12年4月,原浙江省卫生厅联合省发改委及财政厅共同制定了《浙江省公立医院优化工程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以“一控三扩六强化”为主要任务,重点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区域医学中心建设、现代化医疗服务与监管体系建设等项目。

《方案》规定,要严格控制城市公立医院数量,强化公立医院规划调控,科学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建设标准、贷款总量、大型医用设备和开展特需服务的比例。同时,扩大专科医疗资源总量,重点扶植儿童、妇产、传染病、康复、精神病、老年病和肿瘤等专科医疗机构的建设,重点调整和优化区域共享医疗资源的布局、结构,实现医疗资源的集中配置、统一管理、高效使用,提升医疗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最后,强化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架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资源配置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服务体系欠完善,是医疗机构设置和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马伟杭如此评价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面临的问题。而《方案》的制定,势必带来三大问题的有效解决。

余姚:多学科协作组群

余姚市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主要围绕两个重点,一是转诊率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二是抢救时间窗较短,只能在县市级医院完成救治的疾病。

以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建设学科,则是人民医院最新探索的路径。“举例来说,医院消化学科组群的建设,就是基于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的特点。当消化内科发现食管癌、胃癌、肠癌时,在消化学科组群架构下,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普通外科、胃肠外科就可以共同协作,治疗疾病。”余姚市人民医院院长袁海鸿向记者介绍。

多学科组群的建设中,利益分割的处理是保证组群顺利发展的关键。在余姚市人民医院,目前的多学科组建的建设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行政的主导。医院首先统一了医务人员的观念,其次在硬件上按模块化诊疗改造科室布局。“继续以消化学科组群建设举例,我们把消化内科、内镜检查、肠镜检查、肛肠科、肝胆外科等科室安排在同一个区域内,无形中增加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袁海鸿解释说。

在医院提供的协作平台之下,组群中的各个科室均可以针对患者的疾病给出有价值的治疗方案,为学科的自我提升也提供了契机。袁海鸿告诉记者,以前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胃癌患者,会通过科室直接转至外院就诊,也不会考虑本院外科体系是否有能力治疗。长此以往,就会降低院内学科的品牌效应。而在现有的组群框架之下,医院的学科品牌及规模已经有所展现。

除了统一医务人员观念,重整诊疗模式外,合理的绩效分配制度也是多学科组群发展的动力来源。“患者无论由哪个科室接诊,最后按照哪个科室方案完成治疗,整个学科组群都会参与绩效分配。”袁海鸿解释道,过去,科室的医生大都不愿将术后患者送往ICU,因为患者进入ICU后原手术科室便不再有绩效收益。在新的分配体系下,手术科室和ICU都会获得一定的绩效系数。“简单来说,就是收治患者和治疗患者的科室都有相应的绩效。”袁海鸿表示。

2013年,余姚市人民医院的急诊科成为首批区域专病中心,辐射力达到宁波、绍兴、舟山等浙东地区。在袁海鸿看来,这同样得益于多学科的协同互助。

“急诊科学科的发展坚持的是多单元管理,并且按照疾病轻重进行分区管理,同时在急症治疗中打造多学科协作平台。”袁海鸿提及的平台,实为很多虚化的小组,如创伤小组、脑卒中小组、中毒小组、胸痛小组等。这些临时启动的急救小组与院前急救体系连接,组成“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三环连接,从而达到高效运行。

为了使急诊在第一时间得到患者基本信息,医院还通过电信的3G网络,实现了移动音频视频传输。“在救护车上,我们就可以把患者心电图等基本信息传输到急诊室,便于医院更快启动急救小组。”袁海鸿向记者介绍。

瑞安:适宜技术筑基县域医院

学科建设是立院之本,这对处于三级医疗网络系统中坚力量的县级医院来讲,更是贴切不过。

“省里对医疗机构学科建设的一些举措还是非常好的,比如说县级龙头学科、区域专病中心的建设,提升了基层县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热情,也促进了地方政府对县医院的投入。”瑞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卢学勉说道。

瑞安市人民医院正是借助了骨科、感染科两个县级龙头学科的平台,带动了院内各科室的科研与服务能力的提高。“在我们的服务区域内,患者几乎都能得到很好的救治,再加上龙头学科的名声在外,除了瑞安市的100余万人口,我们还辐射到温州南部地区的几个县。”在卢学勉看来,能够用特色技术吸引市外患者是对瑞安医院极大的肯定。

2008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加强适宜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升解决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创新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近年来,瑞安市人民医院申报了慢性病和妇女儿童适宜技术示范基地。“适宜技术就是要把相对并不复杂并且已经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基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去,更好的惠及百姓。”卢学勉强调,不能让技术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级别高的医院里,应该将技术落实到临床中和社会上,服务大众。

2013年5月,浙江省正式启动了区域专病中心的建设项目,按照医疗服务的地域范围和技术辐射能力,在省内东、南、西、北4个区域拟推出20个专业建设项目。其中,首批评选的专业包括骨科、心血管内科、产科、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儿科、普通外科和重症医学科8个专业。

“我们医院的骨科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但由于我们和台州医院均属浙南地区,他们的骨科也是重点学科,并且医院的综合实力很强,结果他们被评为了浙南区域的骨科专病中心。”尽管卢学勉对此次专病中心的落选稍有遗憾,但他对区域专病中心项目的推动给予了肯定。他称,申报成功的单位会得到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这样一来,大力度的专科建设,将县级公立医院做大做强,就会分流部分省级医院的患者,最终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的。

永康:重症分区提升医疗质量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学科发展,是在现有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做一些学科的发展规划。一直以来,急救科是医院的强势学科,有着良好的学科基础。为了满足更多重症患者的需求,2010年年底,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内科、外科分别设置了ICU。“目前,医院内、外科ICU分别有12张和16张病床,拥有60余名医护人员。其中,高档呼吸机、多功能床边监测仪以及中央监护系统等设备一应俱全,是金华地区唯一一家ICU两病区的医院。”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童跃锋向记者介绍。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这一举措,不仅是作为应急示范县的永康市卫生应急系统日趋完善的一个标志,更为医院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重症监护病房建立以后,医护人员的观念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以前,患者只要上了呼吸机,我们基本认定是救不回来的。现在,上呼吸机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童跃锋告诉记者,在医院专门分设了内外科ICU后,由于外科医生对手术适应时机的把握明显强于内科医生,对自己病区的患者救治及时到位,挽救了很多濒危的患者。

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救治成功率,同样也使得医疗资源更为紧张。“有些患者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已有好多年,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医院正筹划建立重症监护病区,由专人负责照护上呼吸机的患者,减少重症病房资源的占用。”童跃锋称,特设病区的想法源自台湾,“在医院内设置6~8张床位,专供呼吸机监护患者使用,可以节约医院原有的重症监护资源。”

除了大力发展重症医学,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其他学科的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除了与省内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儿童医院建立合作外,2013年1月18日,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加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有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的34家成员单位,我们医院是金华地区唯一的一家。”童跃锋称,接下来,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将享有医疗集团优越的医疗资源,借助更高的平台进行医疗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他还强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将对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放转诊绿色通道,为医院疑难杂症患者优先安排远程会诊,并对门急诊、住院患者实行优先转诊制度。

诸暨:科研教学促发展

2013年上半年,诸暨市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和创伤骨科被评为浙江省县级龙头学科。为此医院成立了创伤骨科研究所,期望进一步加强该学科的内涵建设。

诸暨市人民医院科教科科长金志刚告诉记者,诸暨有150余万常住人口,当地的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事故频现,为了方便此类患者就医,医院大力发展了创伤急诊科室,而此次成功被评为县级龙头学科的神经外科和创伤骨科,正是与创伤急诊相关的两个科室。

作为医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打造医疗品牌的主要手段,学科建设一直都是诸暨市人民医院的立院根本。2012年底,医院整体搬迁至城西工业新区,这个占地250亩的市级航母式医院从医院全局出发,扶持包括脊柱外科在内的7个绍兴市重点学科以及8个诸暨市重点学科。

金志刚告诉记者,医院发展学科建设,离不开与上级医院的协作与资源互补。诸暨市人民医院继2012年成为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上海肿瘤综合治疗专家委员会临床科研协作单位后,2013年医院的感染科又被邀请参与上海华山医院有关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方案研究的国家“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子课题。

除此之外,诸暨市人民医院的骨科和感染内科分别成为温州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临床培养基地和建设基地。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得结合科研建设学科。

谈及科研,金志刚认为,科研能力是医院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诸暨市人民医院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从科研立项、经费管理到成果申报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机制。“医院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和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开展临床应用科研实践,就实践结果看,医院每年都会获得5~6项国家专利授权。”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 孕产妇; 死亡; 监测

中图分类号 R714.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151-02

doi:10.14033/ki.cfmr.2016.15.083

中国围产医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的围产医学观念和技术被引进中国,目的是为了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和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1]。近年来,国家推行降消项目,提倡住院分娩,通过爱婴医院复评降低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笔者对某市近两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力求减少孕产妇死亡病例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孕产妇死亡统计对象为2014-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的孕产妇(包括计划外),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 d内,不论妊娠各期和部位,凡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病情加重及治疗原因造成的死亡者(不包括意外死亡)。

1.2 方法

孕产妇死亡疾病构成比及医疗保健服务指标根据死亡报告卡进行计算。孕产妇死亡诊断和疾病分类主要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原则。死亡地点按省级医院、县市级医院、乡镇级卫生院、转运途中、家中等归类统计。

2 结果

2.1 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

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共23例,按市级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8例,不可避免死亡15例。因直接产科原因死亡11例,间接死亡原因12例,其中产后出血每年所占比重均为最大,见表1。

2.2 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地点构成

在省级医院死亡6例,县级医院死亡10例,乡镇卫生院死亡2例,转运途中死亡3例,家中死亡2例,以在县级医院死亡例数最多,见表2。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原因及死亡地点分析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2]。剖宫产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产后出血成为剖宫产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出血,则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3]。经过每年的产后出血培训班学习,产科质量有所上升,但在死亡原因中仍然以产后出血为主。间接产科原因死亡即妊娠合并症逐年递增,2014年5例、2015年7例,提示对不宜怀孕及需要终止妊娠孕妇的宣教及早期干预工作面临严峻态势。

2014年、2015年孕产妇死亡地点最多均在县市级医院,自文件要求乡镇卫生院不能截留高危孕产妇以来,2015年已无孕产妇在乡镇卫生院死亡病例。县市级医院为城乡孕妇分娩主要地点,而部分县市级医疗单位应对突发疾病、危急重症能力尚不足,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人员、设施、接诊能力的提高跟不上分娩量的剧增,导致部分县市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保健机构和社会相关部门的管理问题。孕产妇系统管理欠缺,高危筛查不到位,特别是乡级未履行高危筛查和高危管理的职能;绿色通道、急救网络尚不完善,导致家中和途中死亡;助产技术服务单位的产科质量管理未严格按助产技术服务标准执行,许多助产单位未按产科常规处置患者。

医疗保健机构知识技能、资源明显不足。不能及时识别产科出血、羊水栓塞等产科危急情况,未能及时、正确处理休克、子痫、羊水栓塞等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特别针对产后出血出血量估计不足,产后出血原因未查明,止血措施不力,未及时输血,抗休克处理不规范;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是一种严重威胁母儿健康的妊娠期疾病,具有发病急、并发症多及母儿病死率高等特点,未及时有效治疗导致预后极差[4];血液供应不及时,孕产妇需要输血时不能及时提供血源。

社会其他部门问题。受一些计划生育地方政策的影响,医疗保健机构不敢或不能为计划外孕产妇提供正常的产检和接生服务,计划外孕妇未接受正规产检。

3.3 建议

产后出血仍为主要死亡原因,不仅在基层县医院,在市级医院也有产后出血死亡病例。相关研究表明,同阴道分娩方式比较,剖宫产出血量要较之高出1倍,且产后具有较高的出血发生率[5]。医生对产后出血量估计不足、止血处理不及时不果断、休克处理不规范,耽误抢救最佳时机。今后工作仍需加强爱婴医院建设,切实降低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并对产后出血强化培训,提高县市级医疗单位危急重症的抢救能力,提高产科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各医疗单位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危重症的识别及抢救能力。

产科合并症导致死亡原因也居高不下。妊娠一旦出现严重合并症则可能出现不可避免死亡,因此需从源头抓起,加强孕前筛查及宣教,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加大优生优育的宣传,对不适宜怀孕及需要终止妊娠的,应做好宣教工作,对特殊病情的孕产妇加大管理力度。

切实落实卫生及相关部门各级人员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开展执法检查,依法行政,对违法、违规、违纪或不作为者,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和责任追究。

政府应加大投入,切实稳定三级妇幼保健网,落实各级保健人员报酬,特别是村级保健人员报酬。

对于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来讲,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最困难的是掌握必要的临床基本技能[1]。强化培训,可采用直通车的形式,由省级专家直接培训到乡级,避免信息丢失,提高培训效果。

进一步明确各级助产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严格按高危评分方案来分级转诊,避免普通乡卫生院过多的开展剖腹产和会阴侧切手术,制定有效措施,杜绝因经济利益驱动而截留患者的现象发生。

强化产科质量建设,重视县级医疗保健机构的能力建设。按“助产技术服务标准”配置相关人员、设备等,严格执行服务标准,提高产科质量,在配齐设备的同时,注重设备的功能定位、功能状态和功能使用规范。对乡级助产人员,可制订必要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乡级助产人员和妇幼保健专干的考核档案并奖励技术骨干,对不具备接产资格的人员进行待岗培训并停止其助产资格。

对产科死亡率高的地区要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基层产科标准化建设,定期对各县市设置产科的医疗机构进行复核,对不能达到标准化的产科取消其助产资质。

参考文献

[1]段涛.围产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精品荟萃:1-2.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11.

[3]张玉敏.158例子宫B-Lynch缝合防治产后出血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9):125.

[4]熊薇,周容.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治疗的循证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25(6):333-335.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7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8

摘要:

目的调查在分级诊疗的政策下,某市内各个市县级公立医院急诊科现状,分析调查结果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以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分级诊疗制度为调查前提对某市范围内各市县级公立医院急诊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某市内各公立医院急诊科服务半径大,急诊科专职医师人才梯队建设不合理,人才培养系统缺失,基础设施配置落后。结论各级公立医院应以分级诊疗制度为指导基础,不断完善急诊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梯队建设,探索高效运转体系;建设在分级诊疗制度下能力匹配、功能健全的急诊科。

关键词:

分级诊疗;急诊科;现状调查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最为集中、疾病种类最为混杂、抢救以及管理任务最为繁重的科室,是急危重症患者入院诊疗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急诊科科室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二线三线城市公立医院中,急诊科往往是医院科室以及人才梯队建设最为薄弱的科室。在分级诊疗的趋势下,对各市县级医院承担辖区内的诊疗任务的能力进行评估是进行区域医疗建设的必要前提。目前国内分级诊疗制度与急诊科现状调查结合分析的文献较少。本文以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分级诊疗制度为前提下对某市范围内各市县级公立医院急诊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分析整理并以某市结果为代表由点及面,推演出目前我国众多发展中城市(县)急诊科现状,为全国各基层城市(县)的急诊科室发展、建设及落实分级诊疗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山东省某市及下设各个县、区公立医院急诊科为主要调查对象,以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形式双向采集信息,保证数据可靠性。

1.2调查内容

设计并分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急诊科室病房及EICU病房建设、急救常用硬件配置、急救仪器、车辆、服务范围、医疗工作量及科室人才梯队组成等几方面。

1.3统计学处理

以问卷回收形式收集数据,使用EpiData软件建数据库进行计算机录入并转换为SPSS格式并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共对全市19个公立医院急诊科进行走访调查及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全部收回。

2.1一般情况与急救模式

全市19个公立医院共有三级医院3个,二级医院16个。以上公立医院急诊科的急救模式均为半自主型即部分急诊专科医师及其他各科室专科医师合作共同完成急诊急救工作。

2.2各级急诊科服务范围及运作时间

19个急诊科中,3所三级医院共拥有急救车26辆,16所二级医院拥有急救车辆64辆。三级医院急诊科救护车拥有数量的均值是是二级医院急诊科拥有数量均值的1倍之多,这与各级医院急诊科发展以及工作量不同有关。目前急诊科急救体系发展比较完善,自接到患者求救电话后院内反应调度所需时间短,但由于各地区公立医院密度、交通状况等不同以及救护车辆品牌、年限的不同导致各地市级急诊科急救运作时间也有不同(见表2)。

2.3急诊科梯队建设及人员组成情况

19所医院急诊科专职从业人员中,医生与护士所占比例分别为34%、44%,医护比大约为1∶1.28。三级医院中医生正高、副高、主治及住院医师职称人员配比为1∶4∶8∶14,二级医院此指标为1∶7∶15∶29。各级医院专、本、硕、博不同学历专职急诊科大夫数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二级医院急诊科缺乏人才现象最为显著(见表3)。

2.4急诊科病房床位及急诊重症监护室构建情况

3所三级医院急诊科急救设备配置齐全,但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在3所三级医院中也只有1所设立。16所二级公立医院中约有8所急诊科未建立急诊病房,而急诊重症监护室拥有量仅为6.25%。各级医院急诊科担架、氧气瓶、洗胃机等基本抢救运输设施配备齐全,但对于心肺复苏仪、呼吸机等较昂贵的设备配置率较低。此次调查中的基层医院急诊科现阶段在地区医疗服务中主要承担分诊患者及转运患者的功能,缺乏独立全程抢救并监护病号的能力(见表4,表5)。

2.5某市急诊科日均工作量

某市三级医院急诊科每日值班医师人日均接诊患者数为28.10人,二级院此数值为14.22人,其中三级医院日均抢救患者数约为2.73人,明显高于全省综合医院医师日均诊疗人次5.16人[1]。三级医院日均出车次数约为二级医院的2倍。三级医院急诊科接收危重患者数及抢救患者次数约为二级医院的4倍,由此可见三级医院急诊科承担更多工作负荷量及工作压力(见表6)。

3讨论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地区人民生活质量、医院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分级诊疗作为新医改的主要内容,对基层医院提出新的要求。基层医院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起到支撑作用。如何做好急诊首诊、病种分级筛选是新制度赋予急诊科新的任务。根据目前急诊科现状调查情况结合分级诊疗下的对基层医院的新要求,本文旨在分析现状并提出意见,促进急诊科发展,建立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支撑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符合医院医疗水平的急诊科。近些年来人们对急诊科科室功能定位主要形成下列共识:(1)生命及脏器功能的急症紧急救治;(2)鉴别诊断、分诊,快速向各专业专科科室输送患者;(3)急危重症的诊断以及治疗;(4)病危病重患者的监护及治疗;(5)灾难性事故的救援[2]。本研究通过以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资料,保证了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根据调研结果,可对某市的急诊科情况作如下分析:

3.1某市地区医院以公立医院为主,私立医院及社区医院作为辅助

所调查的19所公立医院,以二级甲等医院数量最多,承担着某市各县区的主要医疗责任。而分级诊疗政策下二甲医院的建设在分级诊疗的制度下作为支撑、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基本点,基层医院的设立、发展对制度的实施尤为重要。而急诊科作为医院于患者之间的最重要的桥梁,可直接影响地区医疗水平。一个便捷、有力、规范化的急诊科能为地区医疗水平提供必要保障。在《医院评审标准》中,明确规定各公立医院创建便捷、合理的急诊科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医院内外便于识别;与医内各辅助科室顺达;科室外交通有序便捷;急诊科范围内足够的导向工作人员;由院外进出急诊科畅通直达[3]。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公立医院设置以县或区为单位,导致各级医院急诊科服务半径过大,急救运作时间长。二级医院救护车运回患者时间耗时最长,这与地区交通状况、急诊科出诊人员技术水平、求救事件复杂性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提高急诊科科室效率工作,需要将工作重点集中于优化患者回送体系;开通各地区(乡、镇、村)与各所医院急诊科之间紧急绿色通道;优化线路设计等。

3.2急诊科专职从业者缺乏人才,人才梯队建设不合理

有报道显示国外某些国家急诊科同样缺乏高层次稀缺人才[4]。而新政策下不仅要求急诊科完成现有的工作,而且需要做到对于急诊入院的患者完成基层首诊并准确的判断是否可以上级医院转诊以及上下级医院联动,安全的输送病患。对此急诊科专职从业医师需要具备有专多能的业务水平。而在此次调查的某市所有急诊科从业医师中,三级医院医生正高、副高、主治及住院医师职称人员配比约为1∶4∶8∶14,二级医院此指标为1∶7∶15∶29。这与山东省内91所县级综合性医院调查的医疗人员中的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称人员比例结果(1∶7∶25∶28)相比,中高级职称人数所占比重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每年较少的年轻医师会进入急诊科参加工作。而且这一量化指标相较于国内医疗管理专业人士推荐的1∶2∶4∶6~8存在更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急诊科医护比例也严重失调。此次调查的某市公立医院急诊科医护比约为1∶1.28,相较于卫生部对公立医院建议医护比(1∶2)[5]而言,急诊科医护比例欠合理。然而急危重症患者护理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理想医护比例为1∶2.5。然而包括某市区三级甲等医院在内19所医院无一达到标,这也在某种方面反映急诊科室人员缺乏的事实。然而造成急诊科室人才梯队建设不合理的原因包括:现阶段急诊科科室发展相对落后,很难吸引高学历新生代人才加入;急诊科科室收入低于全院科室平均收入,导致主动选择急诊科的医生数量少;高职称低聘用的现象也影响着人才梯队建设的合理性。如何顺利解决上述问题,是各级医院管理调度的切入点。

3.3某市急诊科缺乏先进医疗设备

对于氧气瓶、洗胃机、心电图机等简单医疗设备,各级医院配备率达100%,只可满足最基本的医疗救护需求。但对于呼吸机、心肺复苏仪等设备只有三级医院可以达到全部配备,二级医院配备率只有60%左右。这对医疗服务质量、救治成功率、科室水平发展都造成不同程度的限制,也导致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困难,难以满足科室发展建设需求从而恶性循环,以致基层医院急诊科发展相对滞后。此次调查中三级医院仍有三分之一的医院急诊科没有设立急诊病房,只有三分之一的医院拥有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而二级医院中一般的急诊科并没有设立急诊病房,只有6.25%的医院设立急诊重症监护室。在这种形势下,无法满足并建立接诊-抢救-急诊病房-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现代化科学急诊急救体系[6],从而导致大多数急危重症患者急诊接入后需要二次转诊,错过了宝贵的抢救、诊疗的最佳时期。而分级诊疗制度下,基层医院需要承担更多的诊疗任务,不仅需要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首诊及后续治疗,而且也需要准确判断疑难疾病并有序转诊,开具转诊证明。例如对于心肌梗死等急危病种,早1分钟进行急诊PCI的疗效都有明显的预后差异[7]。缺失急诊病房及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导致某些必要治疗无法及时开展。

3.4某市公立医院急诊科工作压力大,尤以三级医院现象最为严重

三级医院由于各地区患者门诊无特殊限制,医生无拒诊权利,导致三级医院医师超负荷工作,部分二级医院病房入住量不足5成。上述现象恶性循环,导致“看病难”的呼声不绝于耳。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需要三级医院以及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医疗水平,优化资源配置,而对于基层医院不仅不会减少基层医院医生工作量,反而对医疗质量以及医疗服务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查阅近几年调查结果急诊科医护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相对处于较低水平。这与郑旭娟等人在2010关于北京三甲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如出一辙[8]。某市内各级公立医院急诊科医生平均日医疗人次明显高于全省医院平均诊疗人次数,这反映出急诊科科室工作任务繁重。三级医院急诊科日均抢救患者数量最多。如何在现有的急诊科设施配置下,满足急诊科工作需求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点。主要从提高急诊科科室配置水平同时优化设备的使用,发挥其最大作用这几个方面入手。

4思考与建议

结合调查结果及主要问题的分析,对未来某市以及全国各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点思考。

4.1提高急诊科医师专业培训、优化准入制度

人才的培养、急诊科从业医师急诊急救技术的熟练掌握程度也是急诊科发展的主要方向。美国急诊医师学院及欧洲各主要成员国医师学院都明确规定专业课程及相关课程安排[9],短则2年长则5年的急诊科专业培训。急诊科从业医师不仅需要执业医师证还需获得急诊专科医师资格证书后方可获取急诊科从业资格。近乎苛刻的培训及准入制度,为科室发展、业务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科室发展趋向良性循环。相较国内“无门槛”的从业准则,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求其精华,去其糟粕。基层医院能否在分级诊疗中承担起支撑作用的任务,急诊科医师专业化培训是重要的解决措施。国外优秀的经验可为国内急诊科发展借鉴利用。

4.2各基层医院急诊科迫切需要高效的危重病人病情评估体系

高效的病情评估体系需要具备简单易行、参评指标客观并可量化、耗时短、评定所需设备简单易得等特点[10]。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STAS评分系统可以明显提高院前急救以及分诊效率,降低危重疾病漏诊率[11]。国内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CRAMS评分系统,不仅可以评估量化病情,而且对急危重症患者远期存活率也有参考作用。以上介绍的两种病情评价系统均以呼吸、血压、脉搏、意识状态等相关简单易测得的指标作为量化条件。各地急诊科可以以上述两种评分系统作为参考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疾病种类分布、人员设备配置的评分系统,在现有的人员及设备配备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分级诊疗下基层医院首诊任务的高效运作。为顺应国家发展建设要求,进一步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的实质要求是最为有效地分流患者到适宜的医疗单位并给予合适的治疗,既不能延误病情,又不能浪费医疗可用资源以及医保相关资金[12]。分级诊疗的改革无疑对各级医院急诊科提出更高的要求。及时提高急诊科医疗技术水平、科室人才梯队建设、基础设施配备是顺应新要求的主要对策。加强医院与交通、消防、公安部门的互相合作[13]、深化医疗从业者对急诊科的认识、提高医院重视程度、加大社会投入是急诊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艳妮,袭燕,迟蔚蔚,等.山东省县级综合医院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4:264-268.

2周保利,谢苗荣,樊寻梅.我国综合医院急诊科建设现状及要解决的问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09:22-24.

5王黎,袁东河,王金国.河南省县医院卫生人力现状分析与建议[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1999,4:8-9.

6修渊,于志斌,朱明,等.重视急诊医学专业科室的建设与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01,5:374.

7李延丽.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39例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3.

8郑旭娟,刘华平.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调查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3:184-186,188.

10田凌云,李映兰,张莹,等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10:956-960.

12李菲.我国医疗服务分级诊疗的具体路径及实践程度分析[J].中州学刊,2014,11:90-95.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9

医护人员建党百年心得1

中国的发展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从南湖边“小小红船”到大洋游弋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医务战线的中国共产党员就应该立足本职岗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进一步更新医疗卫生理念、拓展医疗卫生布局、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升级为卫生健康事业。

我是1991年暨建党70周年参加工作的,三十年来,我们医院和药学部门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有幸目睹了医院原址的改建、一院两区的扩建,现代化大楼拔地而起,智能化、信息化的实施,使医院蜕变为一座具备现代化管理的三甲医院;药房的自动化发药机替换了曾经的木制药架,提高了准确性和效率;曾经压抑狭小的发药窗口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发药台,方便医患的交流沟通,保证了用药指导;轨道送药替代了人工分发,使药品使用更加及时;质谱仪等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取代了手工滴定;靶向治疗、个体化用药更加合理安全用药,所有这些都与我们党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积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关心民生福祉有关。

70年代出生的我,从小就对白求恩、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充满崇拜,工作以后向身边的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以中国共产党员的标准完善自己,终于2003年被组织批准入党。作为一名药学工作者,入党以来,严格遵守党章和党的各项纪律,认真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参加党的各项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言,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缅怀先烈,更加珍惜现在的安定生活;通过每日认真完成“学习强国”知识和资讯,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党员素养、拓宽了自己的胸怀境界。从门诊药房、制剂室到中心药房,身在不同岗位都兢兢业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近些年在药库从事药品管理工作以来,牢记“博习创新、厚德厚生”的院训,保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白求恩”精神,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模范性,怀一颗服务之心、仁爱之心,秉承廉洁、公正、奉献态度面对忙碌而又平凡工作。面对患者通过各种渠道对药品供应方面的求助、建议、甚至投诉,常常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争取他们的理解和信任。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或临床紧急需要药品时,不管是半夜三更还是酷暑寒冷,主动放弃休息组织联系处置,保证患者用药。

2020年冬春之际,新冠疫情爆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加发热门诊夜班工作,时刻践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疫情期间,为最大限度保护与病毒抗战的医务人员和全体患者的身体健康,在科主任的领导和部署下,千方百计多渠道组织、多部门协调,实时追踪品种的到货情况,统筹安排药品和消毒品种的供应使用,保持沟通,保证重点部门如急诊、发热门诊、呼吸内科以及患者较多的科室和部门使用;每日清点汇总药学部各部门防控物资库存,监控使用情况,建立疫情期间为突发事件应对流程,保持信息畅通以应对突发事件。

从“缺医少药”到“健康中国”,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进步。作为一名工作在药学岗位上的党员,我将保持对党忠诚,一心一意、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

医护人员建党百年心得2

风雨同舟共成长,乘风破浪启新程。二十年时间弹指一挥间,还清楚的记得2003年医学院毕业那年,我满怀青春的激情,承载着对未来的梦想来到医院面试,非常幸运,医院录用了我,给了我人生新的起点,从此开启了我和百年博习的新时程。

人生好比一部交响乐,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留下了华丽的篇章。我用青春和汗水见证了医院以及科室的发展历程,有着太多难忘、感动,见证着医院与科室的发展,收获着骄傲和自豪。

我们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年轻的科室,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我们科室也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我进入医院那年科室刚刚成立,我们三个刚刚从不同医学院毕业的“愣头青”在金钧主任的带领下,开启了艰苦的创业历程。刚开始还没有单独科室,病房床位在急诊楼3楼,仅仅就4张床位,新病房还在装修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开始了重症医学的专科培训,金钧主任手把手地教我们深静脉穿刺、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技术、气管切开手术等重症医学常用技术,我们三个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每天都被各种知识充实着。当时正值夏日,一位重症中暑患者的救治令我至今难忘,这也是我接触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症患者,让我意识到重症患者的救治不仅仅需要先进的设备、优秀的技术,还需要整体观念,可以说每一个重症患者的救治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培训,我们的新病房也整修一新,我们重症医学科也算正式成立了,床位增加到了10张,当时是我院第一个也是苏州比较早的建制完整的、配备现代化的综合性ICU病房,我们满怀热情投入到了新工作中。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新成立的科室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为了服务好全院以及急诊的重症患者,我们克服一切困难,认真对待每一位重症患者。非常巧合的是我们三位小伙伴都是党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主任带领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勇往直前。记得当时我们也刚刚工作不久,还不像现在这样能做到心中有底,可以说每一次值班都是充满挑战,还清楚的记得一次我一个人在值班,碰到一个体重超过200斤的肥胖患者需要气管插管,而且患者是一个困难插管,面对如此情形无法退缩,也不能退缩,最终硬着头皮成功给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因为人员紧张,我们开始需要每三天值一个24小时班,休息一天后再值一个白班,依次轮换。辛苦是肯定的,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责任与担当,既然医院把这样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一定要把他做好,对的起每一位患者,也对得起医院的信任。所幸,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彼时的医院虽然规模没有现在大,全院也就1000张床位左右,但是对于每一个科室的发展同样倾注心血,在我们人员最紧张的时候给我们派来了支援,当时消化科的徐晓主任、泌尿外科的黄玉华主任、骨科的蒋定华主任、孟斌主任等等大主任都加入到了支援我们的队伍中,也与我们结下深厚友谊,这也为以后我们科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总是融入了时展的基因,历史来到2009年底,非常不幸,我们遭遇了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我们科室经过几年的沉淀,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已经能够开展重症医学几乎全部的相关诊疗技术。面对流感的爆发,我们有勇气也有了底气,主动申请扛起了救治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重任,我们全科室在金钧主任的带领下不顾个人的风险,放弃了休息全身心投入到救治工作中,身边的党员同志也一如既往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始终在救治一线。幸运再次垂青了我们,我们成功的完成了救治任务,经治的30余名重症患者大部分痊愈出院。对于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的救治提升了我们的整体救治能力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学科的第二次大发展,在医院的关怀下,我们科室进行了扩建,床位增加到了16张,仪器设备也进行了更新,科室的医疗用房以及辅助用房得到大大改善,学科的院内认可度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而我本人也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时刻,硕士研究生毕业,同时也成长为一名小主治了。

此后的重症医学科依然争做新时代潮流中的那个弄潮儿,总是将自身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紧密结合,经过全科的努力以及医院的支持,我们从一个年轻的科室成功成长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面开展重症医学领域的各类医疗技术,并在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区域影响力。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以更加专业的技术与精神服务于当地的老百姓。尤其在各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勇于担当,勇于奉献。记得2014年昆山发生了重大的爆炸安全事故,受伤者众多,危重症患者多,我们科室作为苏州重症烧伤患者救治工作托底科室,承担了最重的患者的救治,所有患者烧伤面积都在95%以上。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没日没夜的在ICU中干,由于烧伤患者救治的特殊性,病房的环境异常艰苦,必须保持一定的温度,当时又是夏天,大家忍受着高达30度以上的高温以及混合着坏死组织的异味,精心治疗着每一位患者。努力终有回报,经过长达3个多月的治疗,我们取得了62%的救治成功率,创造了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救治的奇迹。我们也真正做到了细化到每一个小时的动态治疗,当然伴随着而来的依然是我们的成长,我在次年成功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我们的病房伴随着医院的发展也在次年迎来了跨越,我们由原来的一个病区扩展为两个病区,分别分布于新院与老院,床位也增加至34张床位。个人的成长和学科的建设实现了同步跨越,这一切都离不开医院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10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4000万个家庭受不孕不育疾病困扰,不孕不育发病率由20年前的3%提高至12%。然而在如此严峻的情势下,河南省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始终坚持以“技术至上、博爱众生、患者满意”为宗旨,在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弥补了成千上万对不孕不育夫妇的缺憾,给众多不孕不育家庭带去了福音。

在建院初期,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高层就确立了以“科技创造奇迹,贴心服务创造品牌”的经营理念,不惜巨资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模式,还积极引进技术人才,补充内部血液。在医疗设备上,不仅有美国贝克曼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腹腔和宫腔镜、x光机、数码阴道镜,还有LEEP刀、激光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妇科微米光治疗仪、液基细胞宫颈癌筛查系统(TCT)等,这些设备很多成为了南阳地区当时唯一治疗不育不孕症的仪器,部分还填补了国内治疗不孕不育医疗设备上的空白。在医疗管理上,依照国际标准建立了专业的不孕不育症系统检测管理体系,使很多疑难性不孕不育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在技术人才的引进上,实行两手抓的政策,一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全国性的引进,另一个就是将自己的医护人员送出去进行培养交流。短短的几年,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拥有了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专家团队,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教授4人,拥有技术专利的有2人。

厚积薄发,经过八年的沉淀,凭借雄厚的专家实力、先进的技术设备及温馨的特色服务,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成功诊治了全国各地近万名不孕不育症患者,一跃成为了当地治疗不孕不育症的领头羊,很多治疗方法成为行业中的金标准。

依托顶尖设备,找准病因好施治

“就医诸事,诊断为先”,诊断是所有疾病治愈的前提,特别是男女不孕不育症,病因复杂。要想治愈不孕不育症,只有精确诊断、彻底弄清病因,才能科学有效地对症施治,节约治疗费用和时间。因此,科学系统的检查和诊断是快速治愈不孕不育的必要条件。

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历年来始终遵循世界卫生组织诊断不孕不育的金标准,投入巨资,引进国际最新的高科技诊疗设备,全套国际高端检测设备。凭借设备优势,进行自动监控,自动检测,自动分析,弥补了传统检查诊断不孕不育方法的不足,既能在短时间内诊断出病因、病理,又能为临床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中西合璧调理提高受孕成功率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西医结合,科学辨证地改善孕育内环境,辅助微创技术防止盆腔再次粘连及输卵管再次堵塞。如输卵管原因造成的不孕,多数医疗机构倾向于把输卵管疏通,然后任由患者回家等待自然受孕。此方法在疏通过程中会破坏输卵管壁的纤毛组织,受孕率只有约30%。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则应用针灸、中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子宫输卵管中药灌注、中药离子导人五法联合修复输卵管内组织损伤细胞,促进输卵管蠕动功能,大大提高受孕率。

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还提倡通过掌握月经周期阴阳转换的规律,用中药从根本上调整生殖功能,避免单纯应用克罗米芬易造成三高—低症(排卵率高、畸形率高、流产率高、妊娠率低),降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从而降低激素带来的副作用,提高受孕率。

实行专方专用,对症下药除疾患

虽然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但中医文献资料中不孕不育症症型繁杂。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结合现代检查手段,综合分析,结合中医理论,创立了50多个行之有效的治疗不孕不育症的协定方,形成病、因、症相参的学术思想,提纲挈领,使治疗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如:孕1号~孕6号药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无排卵不孕症;孕7号~孕9号,治疗输卵管原因引起的不孕症;育1号~育5号,治疗弱精少精引起的男性不育症;促液1号、2号,治疗男性不液化;免疫1号、2号,治疗免疫性不孕症;周期1号~3号水丸,适用于治疗月经不调、排卵障碍型不孕症。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的专家团队始终坚持“对症下药,辨证施治”,做到准确诊断、科学治疗,让前来求治的患者都能怀抱希望而来,高兴满意而归。

名医专才挂帅,特色诊疗赢口碑

常言道:找对了专家,诊疗就成功了一半。由于成因复杂,不孕不育的治疗无论是对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是技术操作技巧要求都非常高。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多名医师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郑州等地的大医院进修学习,掌握了国内治疗不孕不育症的先进技术。与此同时,这一专家团队不断钻研创新,自主研发了“通养疗法”“五联疗法”

“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平衡疗法”等,临床效果显著。

每天专家们都能接到全国各地不孕不育症患者打来的报喜电话,患者的感谢和称赞不仅为该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更加坚定了这支医护团队造福千家万户的信念。

播洒爱心希望,力助万家享天伦

面对一个个心情复杂的患者,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心情好了,病也就好得快。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的医护人员坚持把病人当亲人,经常与患者促膝谈心,做到先治心病,再治身病。不孕不育症患者的负面心理因素主要表现是:自卑、失落、心神不安、精神紧张、焦躁多虑、社交减少、对生活缺乏兴趣等,不愿和忌讳与他人交谈生育方面的问题。这些情况在文化水平偏低的不孕不育症患者中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许多女性患者随着婚龄的延长、年龄的增大,心理上的压力就会更加沉重,从而失去了治愈的信心。

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的医护人员总是会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制订最佳的治疗方案,实行跟踪治疗,直到患者成功受孕。对患者而言,不孕不育专科的专家不仅是他们的私人医生,更是“送子观音”。

技术精益求精,四面八方扬美名

南阳不孕不育症医院把建院之初树立的经营理念,完完全全地贯彻到了具体工作中。每个医护人员把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自己能力最主要的标准之一,不但在常规技术上高要求,在特色治疗技术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是绒毛染色体检查技术、淋巴细胞注射免疫疗法、腹腔镜下多囊卵巢打孔术以及微创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已经成为南阳地区治疗不孕不育治疗的金手法,使众多患者拥有孩子的梦想得以实现。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11

神经创伤外科

神经创伤外科是“警民共建武警总医院-天坛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领导下的重要科室之一,该科主任由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刘佰运教授全职担任。开设病床50张,科室拥有经验丰富的医护队伍及专家队伍,主要开展包括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及其他神经外科疾病等的手术和治疗。借助于良好的就医环境、实力雄厚的ICU监护病房、完备的医疗设施,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使病人在这里能得到武警总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共同提供的一流的技术和服务。

神经肿瘤外科

神经肿瘤外科开设病床45张,现有天坛医院首席专家两人,主任医师两人,副主任医师一人,主治医师五人,住院医师五人,集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于一体,以颅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为主要特色。主要开展脑膜瘤、胶质瘤、垂体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等颅脑肿瘤切除手术及颅底重建手术。除此之外,还开展脑血管狭窄的支架植入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介入和手术治疗;椎管内外肿瘤手术、脊髓肿瘤手术;神经功能性疾病如癫痫外科治疗、立体定向外科、脑室镜外科、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偏头疼等外科治疗。专科设备先进,配有德国ZEISS牌神经外科专用手术显微镜、法国DESSCTRON牌超声手术刀、蛇牌开颅系统和手术器械、日本脑科手术床及固定架、齐柏林牌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和脑室镜等,为神经肿瘤外科手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为数千例患者实施颅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神经血管外科

武警总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血管外科,由天坛医院著名的神经血管外科介入专家吴中学教授担任主任。神经血管外科专业主要针对脑与脊髓血管疾病,是在神经外科学、神经影像学、介入神经放射学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前沿学科。神经血管外科学是神经外科学的分支,其治疗技术手段包括传统的开颅(椎管)手术及新兴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者的特点是不开刀,创伤小,安全,疗效好。

神经血管外科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疾病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脊髓)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等,治疗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现有主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五名,其中有博士和博士后三人,硕士三人。

该科室附设电生理室(肌、脑电图室、诱发电位)、神经-肌肉病理实验室、康复室等辅助科室。

在完成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的同时,针对北京地区脑血管病发病特点,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性强的诊治方法,对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栓塞、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三级预防有独到之处。康复治疗室配备两名康复师及多种先进康复器材及检查量表,可进行肢体、语言、认知功能的检测及康复治疗,为脑血管病后遗症、脊髓病、痴呆等患者带来了福音。

该科室创建的神经肌肉实验室,开展了肌肉与神经的组织学、免疫学病理检查,肌营养不良及线粒体肌病的基因检测等。在此基础上,对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吉兰-巴雷综合征、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症等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是国内领先的神经肌肉病诊疗中心。

脊髓空洞症科

脊髓空洞症科是武警总医院设立的、目前国内惟一的专门治疗脊髓空洞症及其相关疾病的专业科室。通过多年积极的临床积累和创新发展,脊髓空洞症科已形成了独特的诊疗和康复体系。对脊髓空洞症和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及其相关的多种颅颈脊髓病变,在基础研究、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诊断分析和非手术综合治疗以及术后随访、康复资讯指导等方面已经形成领先的专科治疗特色。

脊髓空洞症科2001年开设了国内首家脊髓空洞症专业网站(省略),为脊髓空洞症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资讯检索和诊疗咨询平台。2004年建立“脊髓空洞症临床资料数据库”,目前入库患者资料已近3000例。

2004 年以来创新设计实施1.5~3厘米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微创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出血量约20~30毫升,具有切口小、损伤轻、愈合快、恢复好和费用少的特点。独创的枕大孔区整形修复微创技术和理念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施手术已逾千例。

神经干细胞移植科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12

【关键词】急诊科;技术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79-02

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急救模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急诊医学工作者仍被一些问题所困惑,而较为重要的是急诊医学学科的建设。关键可能在于我们仍为对这个新兴专业的技术特征和发展不甚明确,个别领导及职能部位对急诊工作认识不足,重临床轻急诊,重院内轻院外,急诊工作风险大、待遇低、工作累、无政策倾斜,这也是造成急诊队伍中部分医护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优秀人才不愿进、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对这个问题加以思考和讨论。

1 急诊科的技术特征:

1.1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对急诊医学的定义决定了急诊科医生的专业特色。急诊医学的内涵包括院前急救、复苏、灾害医学、创伤、中毒、危重病、急诊医学管理七个方面。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其专业特色也会更明显,更不能代替。

1.2 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近年来,大家对急诊功能的定位逐步达成了以下共识:(1)生命和脏器功能急症的紧急抢救;(2)鉴别、分流,以最快速度完成急症的鉴别诊断,主动向各专科输送病人;(3)一般急症的诊断和治疗;(4)危重症的监护治疗;(5)灾难事件的急救。

1.3 必须充分认识急诊医学的内涵 1994年美国急救医学会将急救医学定义为:对于非预期的创伤或疾病即刻评估、处理、治疗和预防的专门学科。即以“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准备转出”为工作核心。

1.4 急诊医学已成为临床二级学科 急诊科已作为独立的临床学科在运作,但它有别于传统的临床专科,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危重程度来界定,针对患者而言更加注重患者的整体性和救治的时效性。这说明急救医学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涉及的疾病谱广,急症发生的随时性和急救技术面对的复杂多样性。

1.5 急诊医学贯彻“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有的学者提出急诊医学是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涉及危重病,还涵盖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

1.6 我院急诊科根据急诊工作的特点,在建科过程中纠正了急诊科只是“转运站”的做法,设置专职科主任,固定内、外科医师。现在急诊科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30%,配有专职麻醉师和固定的护士。我院初步形成了能独立完成诊断、治疗、抢救任务,与专科只有会、协作关系的自主型急诊科。

2 急诊科的技术要求及特点:

2.1 急诊科的工作流程:急诊医学的技术范畴应重点放在对急诊危重病的紧急救治方面,因而建立一个处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我院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实施院前溶栓治疗,对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做了一些探索。我院急诊科于2005年6月专门组成院前溶栓小组,固定设置溶栓救治出诊箱,出诊人员有值班医师、护士和司机,一经接到病情报告即开往发病现场。在完善院急救体系中,我们还有计划地指导和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加强其AMI早期诊断专业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心电图的识别,使基层人员具有院前早期溶栓治疗的意识,并及时与其进行诊治意见的交流、至今我院急诊科对所属医疗单位和附近社区431例AMI病人实施了院前溶栓治疗,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平均时间280分钟明显缩短(P<0.01)。所有接受院前溶栓病人无1例死亡,经与院内溶栓病人比较,血管再通率和30日预后良好率均有所提高。

2.2 急诊医师要掌握什么样的危重症技术?首先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一是急诊学科带头人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想的多,做的少,不愿意付出过多的劳动。二是缺乏整体发展计划,当遇到病情需要某种技术时,就想试着用,但往往因事先准备不足,多有失败。三是闯劲儿小,瞻前顾后,犹豫不定,失去机会。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的是要树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思想,做出年度调整计划,二要文献先行,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广泛调研,咨询或学习,充分了解该项技术的特点,内容,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并写出完整的综述。三是逐步实践,主要熟悉程序方法,不力求效果,待熟练后再选合适病例。

3 急诊科的技术发展:

加强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应从突发卫生灾难事故医疗保障着眼,从满足平时社会急救医疗要求着手,从急救医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专业体系特点出发,发挥多学科技术优势,培养一批现代复合型急诊人才。

3.1 首先应突出抓好学科带头人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协调,管理工作能力。具有宽广精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丰富和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担任学科带头人,正确认识高学历,高职称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关系和差别,从根本上抓好医院的急诊医疗人才培养的工作。

3.2 其次是抓好队伍建设。急诊医学涉及多学科跨系统专业知识,不是简单的预诊、分诊工作。我院拟从院前急救、创伤外科、复苏、中毒、急危重病医学为切入点,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培养提高,并不断补充年轻医师到这个队伍中,形成急诊医师人才梯队,满足临床需要。

3.3 发展急诊专业,必须赢得其他专业学科的认可。因为从专业角度讲,急诊医师这方面知识全面牢固,技术操作熟练。参加现场抢救很容易成为核心指挥员,对树立急诊专业形象非常重要。

3.4 急诊科的专业技术发展,需要有一个大的急诊模式作为支持,这方面讨论很多,如院前急救---急诊室---ICU---一体化模式是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模式,如果没有和则急诊队伍不能巩固,科室业务水平难以提高,急诊科名存实忘或有名无实。

3.5 提高急诊科管理水平,促进急诊医学发展

我院急诊科2009年2月在急诊计算机单机管理基础上开始进入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其功能包括:急诊病人登记;急诊病人查询;工作量、病种等统计。急诊病人登记系统的运行为急诊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有利于提高急诊服务质量,有利于急诊工作正规化管理,有利于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通过网上交流可加强急诊专业人才的培训,进行急诊病例远程会诊、病例计论、交流经验、查阅中毒资料库,使更多的医务人员了解急诊医学的进展。

3.6 加强急诊工作的协调:急诊患者出口不够畅是多数急诊科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某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1年共接诊患者73 865例,其中25 652例留观,1 334例进入抢救室,两者共占急诊就诊人数的37%。同期仅有1 032人被收住院,仅占留观与抢救室病人的3.8%。80%的急诊患者留观超过10天,而国外急诊病人留观时间不超过24小时。此外,在遇到多发复合外伤、涉及多系统危重病人紧急抢救时,各科室相互推诿、延误患者救治也是急诊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急诊疑难复杂病例的住院和多发复合外伤的抢救是医院有关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7 确定地位、完善功能、规范行为:虽然,近年急诊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不相适应。急诊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入口,是医院医、教、研无法离开的。现阶段急诊功能的完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7.1 决定性治疗前移:急诊危重伤病员病谱广泛、病情多甚重、凶险。存活与死亡间的时间狭小,稍一耽搁就会失去抢救生命的时机。因此,在积极实施复苏措施的同时,把决定性抢救治疗前伸到急诊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7.2 加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要视当地急救体系的模式和各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至于急诊科是否需拥有自己的EICU或与全院综合ICU合并成为一体,则应根据医院情况而定。

3.7.3 加强急诊外科的建设:近年来,急诊病种中创伤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我国每年死于创伤者在70万例左右,在人口死因中占第4位。另外,急诊工作的流程还不尽合理,很多抢救工作没有形成规范,随意性较强。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规范的工作制度、简单易行的诊治常规是急诊工作的当务之急。

3.8 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突出急诊医学特色

急诊科不仅有大量的临床工作和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和医院的现状,冠状动脉闭塞早期的溶栓治疗和及时PCI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再灌注治疗;在中毒方面的研究集中于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研究;对急诊多发伤的研究,重点为创伤早期的治疗及多脏器衰竭的诊治。

参考文献:

[1] 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济南 ;第二届现代急诊医疗管理发展论坛资料汇编:105-108.

[2] 邵孝鉷 蒋朱明,急诊医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3.

[3]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5(20):1487-1488.

[4] 梁子敬等,急诊医师专业特色的新思考,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6)1015-1018.

[5] 吕学苏,胡大一 . 急诊医疗的组织管理浅议[J].中国医药导刊,2005,7(2):103.

[6] 王佩燕. 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促进急诊医学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