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辨识流程

风险辨识流程

时间:2023-06-08 10:58:05

风险辨识流程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1

一、危险源辨识的作用和意义

对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是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是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和保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有效运行的主要工作,为制定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提供重要依据,使职业安全健康绩效达到最佳并持续改进。危险源辨识及评价体现了安全生产方针的要求,强调了细节和过程管理,其核心突出强调安全管理预防性原则,对每项工作,开始工作前对整个活动(包括人、物、环境、管理等)开展危险源辨识;其次,评价这些风险程度的轻重;最后,制定风险控制策划(包括管理、装备、培训),在工作中、工作后,不断评审、改进。

二、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及遵循原则

1.辨识范围。范围覆盖煤矿生产、洗选、加工、服务全过程,包括以下情况:新建、改建、扩建生产设施及采用新工艺的危害;在用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危害;有害废气物的危害;工作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各种活动的危害;外来人员及外来设备进入现场的危害。

2. 遵循原则。(1)应考虑本单位职业安全健康活动的规模、作业场所状况、现有的控制能力等因素。(2)应考虑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对企业安全管理是最新的、适用的。(3)应考虑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范围内进行,采用的方法应体现科学性、适应性,当发生事故或条件发生变化后,应进行重新评审。(4)应考虑实施所需能力及培训满足需求,包括人员素质、监测设备等。(5)应考虑使用外部提供的产品带来的危险源和风险,尤其是库存的物料并有相应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6)应有一个反馈机制,根据随后的运行经历或数据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加以改进的有关制度。

三、如何开展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1.根据本部门员工的作业现场进行辨识。第一由单位成立危险源辨识小组,由领导担任组长,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要素”组织职工学习,掌握标准及有关规定。第二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单位、本专业生产活动的风险特征,以岗位为单元,让员工对自身岗位、涉及到的所有场所,进入的所有人员、所有作业过程,可能产生危机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危险源,从管理、技术、操作、环境各方面进行辨识,并填写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第三在本部门产生有害废弃物的危险源和对化学物质的危险源要进行全面辨识。第四危险源辨识时,应把本部门和分管业务范围内发生事故的原因辨识进去,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第五在管理岗位,要重点针对管理方面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如安全策划不到位、监督检查不到位、安全培训不到位等。

2.应考虑的危害类型。顶板、瓦斯、水灾、火灾、煤尘、运输、车辆伤害、机电伤害、物体打击、高空坠落、坍塌、灼伤烫伤、锅炉爆炸、职业病及其它伤害。

3. 确定风险级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1)由各部门组织有经验的老工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对本部门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价并确定该危险源的风险级别。(2)确定危险源级别:按控制能力(事故前控制风险发生的能力)确定风险级别,分四个等级即A级重大风险、B级严重风险、C级较重风险、D级一般风险,其中B级以上风险为不可容许危险源。(3)根据本部门辨识出的危险源级别进行管理策划,力求具体可操作。对不可允许的危险源必须纳入相对应的工作目标中,进行重点管理,重点控制,防治事故再次发生。(4)将评价结果记录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中以相关部门有关的问题反馈到各部门,同时编制出本部门重大风险和不可容许风险清单并上报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每年组织进行更新一次,发现问题重新辨识,以适应新的作业环境。

四、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全员参与。在进行危险源辨识过程中不仅需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需要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和掌握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流程。要定期进行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演习,提高对矿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2.加强培训和交流。加强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培训,特别是在作业场所变更、地质条件发生变化、采用新工艺、使用新设备前,组织员工认真学习管理制度和施工措施,使员工超前预防和控制危害。要定期组织体系内审活动,应互相交流、沟通和协商。

3. 应与“三违”和隐患排查管理相结合。“三违”和隐患排查是经过各系统专业人员共同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后确定的分类和分级标准,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管理。对“三违”和隐患的管理就是风险控制。(1)对于A级隐患可纳入目标管理进行排查,A级隐患一般都是不可容许风险,集团公司应将此类隐患纳入集团公司的目标管理,从而保证目标管理与隐患排查实施。(2)B级隐患一般都是重大风险,各矿可根据实际情况可纳入目标管理进行控制,危害较重大并在运行控制中不会发生问题的可进行运行控制,使之达到排查的目的。(3)对于C级隐患,在日常排查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总结经验,它是危害辨识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充分地完善辨识中的因素,保证辨识的有效性。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2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要点;薄弱环节;对策

电力行业是一个高危险性行业,据有关资料统计,电力工程安全危险程度在高危行业中列第八位。安全与风险是两个对立面,风险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安全工作的“可控、在控、能控”,安全风险管理实际上是风险管理。如何直面风险,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切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作到“见之于未萌,防患于未然”,切实规避、控制和降低风险,是当前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

电网企业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最终都需要由不同专业人员的现场作业来完成,如电网运行方式调整需由电网调度和变电倒闸操作来完成,输变电设备技改大修需由输变电检修作业来完成。因此,落实对现场作业的风险管控是电网企业实现安全目标的基本保障。为确保现场作业风险管控工作落实到位,对于现场作业的风险辨识非常重要。由于目前电网企业所安排的周期性停电计划均为综合停电计划,计划中包括技改、消缺等多项作业内容,所以传统的仅针对某一作业开展的风险辨识已经不适用。风险辨识必须综合考虑作业本身和与其他作业之间的影响,才能真正反映某一作业存在的安全风险。基于上述考虑,供电局研究提出了包含多个作业内容的作业项目的概念和围绕作业项目实施安全风险管控的理念。

2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辨识三步走”

针对作业项目的安全风险辨识,不仅要关注作业本身的风险,还要关注其他作业的影响。因此,供电局提出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三步走”的方法。

(1)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方法,对作业现场(包括电网运行方式、输电线路交叉跨越、变电设备隐患等)的静态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提出管控措施并更新入《作业安全风险库》,为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评估提供静态风险基础数据支撑。

(2)运用三维辨识法对作业现场的风险进行综合辨识、评估以及复核确认,提出风险管控措施。三维辨识法是指对照《辨识范本》来辨识作业过程中的动态风险,查看《作业安全风险库》来提取作业过程中的静态风险,通过现场踏勘来确认作业项目的风险。

(3)依据前两步所明确的现场动态、静态风险,使用《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从工作复杂度、工作难度、风险情况、班组交叉作业、施工器具、施工时间跨度等方面对作业项目开展风险辨识和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通过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三步走”的规范作业流程,尽量减少、弱化人为主观判断内容,充分考虑影响作业项目实施的各类因素,并以量化的依据来界定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等级以及明确相应的风险事件和控制措施,从而使对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估实现标准化。

3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要点

为了能够规范化、标准化地开展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供电局梳理提炼出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流程(见图1),同时明确各流程责任的部门和单位,并着重对项目建立、风险评估、审核批准、承载能力分析、现场实施这5道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管控。

3.1 项目建立

作业项目创建时,一般以单条月度工作计划为一个作业项目;对于关联度较高的几条月度工作计划,可以合并成一个作业项目。地市电力局运维检修部计划专职负责将生产管理系统中正式下达的次月工作计划导入风险管控系统,依据通用原则创建作业项目,并将作业项目下达到涉及的工区(包括检修、运行工区)和相关配合单位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同时填写风险管控措施。

图1 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流程

3.2 风险评估

作业项目下达后,就要对作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一是,由地市电力局调控中心结合省电力公司电网运行风险预警单,依据《电网运行方式风险预警管理标准》编制电网运行方式风险评估表和电网运行方式风险预警通知书,明确电网运行方式、存在风险和电网预控措施等内容;对于存在较大及以上电网运行风险的作业项目,还应编制电网事故预想。二是,由项目涉及工区安排相关人员结合调度提出的电网预控措施要求,按照“辨识三步走”的方法,对所指派的作业项目(含多个作业任务)进行风险辨识、评估,并上报工区专职;相关配合单位(营销部)根据调度提出的电网预控措施要求,填写针对性风险管控措施。三是,由工区专职对作业项目所有风险等级工作任务的风险进行评估,同时对风险预控措施进行审核,填写工区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到岗到位人数和相应岗位,并上报工区领导。

3.3 审核批准

工区领导对作业项目的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进行审核,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专职对工区上报的作业项目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进行审核,填写单位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人数和岗位。对于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为一般及以下的,其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需由安监部专职备案后,作业项目风险辨识及评估工作才能结束。对于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为较大及以上的,其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需由安监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审批。对于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为重大的,其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措施还需由单位分管生产的领导审批通过后,作业项目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才能结束。

3.4 承载能力分析

在一般及以上风险作业项目列入周计划后,由各工区安排相关人员对各工作任务开展安全承载能力分析,依据工作任务风险评估及预控措施生成《控制措施卡》进行现场作业风险管控。作业项目为单一生产班组承担的,由该班组的班长进行安全承载能力分析;项目涉及多个生产班组的,由工区作业项目负责人进行安全承载能力分析。

3.5 现场实施

现场实施作业风险管控包括:在开展现场作业前,由工作负责人查看并打印《控制措施卡》,必要时可补充完善《控制措施卡》中的安全风险和控制措施;依据《控制措施卡》对现场作业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及时总结《控制措施卡》执行情况。

3.5.1 变电运行作业《控制措施卡》的使用

(1)使用人为负责拟票、审票、操作、许可工作的运行值班人员,作为危险点分析预控使用。

(2)依据《变电站安全围栏标准》和《操作票、工作票管理规定》开展“两票”工作。在操作拟票、审票、正式操作和工作许可前,应确认《控制措施卡》中的风险是否变更并及时调整。

(3)正式操作(许可工作)前,值长根据《控制措施卡》向负责操作的值班人员进行交底。

(4)操作过程中的新增风险事件应按“操作异常”处理要求执行。

(5)操作结束或工作票终结后,值长应结合“复查评价”与操作人员共同总结《控制措施卡》的执行情况。

3.5.2 变电、输配电检修作业项目《控制措施卡》的使用

(1)《控制措施卡》执行人由工作负责人担任。

(2)《控制措施卡》可作为工作安全交底内容使用;使用《控制措施卡》的作业项目,若同时使用《作业指导书》,则应用《控制措施卡》替代《作业指导书》中的“危险点预控措施”使用。

(3)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负责人负责监督《控制措施卡》中控制措施的落实并逐项确认,并随时判断《控制措施卡》中的风险是否变更且及时调整。

(4)作业结束后,执行人应在班后会中与工作班成员共同总结《控制措施卡》的执行情况。

4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控薄弱环节及改善措施

(1)虽然力公司在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中引入了班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但是班组承载能力分析仅能通过可以直接取得的人员素质情况和班组装备情况进行评估,尚无法准确反映班组成员的精神状况。

改善措施:引入员工岗位适应性心理学分析,优化班组承载能力分析标准,定期由班组长将班组人员岗位适应性信息录入到系统中,使得评估所需的信息更加贴近实际。

(2)作业项目立项过于依赖个人判断,尚缺乏统一的立项标准,实施过程中差异性较大。

改善措施:经过不断摸索,提炼形成作业项目立项标准,并定期更新完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严谨的、全过程的管理活动,要做好项目的风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安全风险管理手段,才能对风险进行更有效地控制,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才能使其健康、安全、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3

关键词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管理模式;风险控制;风险监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4-0190-02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发展十分迅速的管理学科,也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学科。虽然它发展很快,但目前国内外仍然没有统一的、形成标准的风险管理模式。挪威船级社(DNV)将广义的风险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这是目前国内外风险管理最为流行的模式之一。

油气管道的风险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内一些院校和石油企业开始了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1]。但是,和国外相比,国内油气管道风险管理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自身具体管理模式,使风险管理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主要探讨挪威船级社风险管理模型在油气长输管道的应用。

1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基本知识

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确保识别、排序和有效管理所有重要风险的过程[2]。

通俗的讲,风险管理就是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可接受的管理过程。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3]。

油气管道只要在运营,就存在各种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风险,要实现“管道平安畅通,企业和谐稳定”,最重要的是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要优化资源配置,就要对确保管道平安运行的各类风险进行管理,分析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取各种防范措施,确保风险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而满足政府、公众和自身的需要。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的目的从微观来看,是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从宏观来看,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本质安全化。

2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DNV风险管理适用于各行各业,通用的模式如下[2]。

DNV风险模式如图1,它既可以应用到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可以应用到一条管道、甚至一个输油气站(队)、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它的本质是通过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监控,对风险形成闭环管理。

2.1 风险辨识

广义风险辨识就是指辨识隐患、威胁。包括危险源辨识、辨识的方法、参与人员等。风险辨识本质就是危险源辨识。

一条特定油气管道的危险源辨识是有标准参考的,以中石油某管道公司下辖的一条埋地油气管道为例,这条管道面临的危险源来自9个方面[2]。分别为:①外部腐蚀;②内部腐蚀;③应力腐蚀开裂;④制造缺陷(管焊缝缺陷;管材缺陷);⑤焊接/建造相关缺陷(环焊缝;对接焊缝;褶皱弯曲或翘曲;剥离失效);⑥设备因素(密封O型圈失效;控制和泄放设备故障;泵密封失效;其他);⑦第三方破坏(瞬时失效;延时失效;人为破坏);⑧误操作;⑨天气相关及外力因素(天气过冷;雷电;暴雨或洪水;地壳运动)。

2.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综合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各类风险相对高低次序。风险评价方法很多,管道线路风险评价一般采用Kent打分法,Kent法风险评估模型如图2。

通过搜集一条管道自身属性和周边环境信息等一系列数据,参考Kent打分法的评分标准,赋予这条管道第三方破坏、腐蚀、设计、误操作四大指数一定的分值,四个分值相加得到一个总指数和,同时,分析管道所输油品的产品危害性、泄漏、扩散、周边接受体的实际情况,得到一个泄漏影响系数,采用如下公式确定相对风险值:

相对风险值=总指数和/泄漏影响系数

根据相对风险值大小,可以对管道不同管段的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风险高低次序。如果能同时结合风险矩阵图分析,就可以得到哪些风险需要立即治理,哪些延后处理,哪些可以忽略不治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制定和实施风险防范计划和措施,它是风险管理的重点。风险管理前两步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都是为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做准备的。

1)风险控制的内容和手段。风险控制就是指预防和缓和风险。包括事故发生前的预防控制和事故发生后的缓和控制。比如对输油站队新入岗员工进行入职安全教育、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学习、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与检查,从而提高员工岗位技能,预防事故发生,这是预防控制;事故发生后,如何快速有效的应急(疏散、救助、恢复),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这是缓和、减缓控制。风险控制的手段有培训、操作规程、规章制度、检查、标识、应急计划等等。风险控制的措施是多样化的。

2)风险控制的原则。国际上通用的风险控制原则为“4T”原则,即:容忍(Tolerate)、转移(Transfer)、终止(Terminate)、治理(Treat)。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针对风险评价出来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4T”原则,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处理风险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有避免、预防、自留、转移等,国内外很多EPC总承包项目处理风险方法也是上述

几种[4]。

3)油气管道风险控制。以上一条油气管道为例,针对各类风险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①第三方破坏:包括增加管道埋深,避免管道穿过高活动区,管道占压清理,公众宣传教育,加强第三方施工监测,加强巡线,确保管道标志完好无缺等措施。②人员误操作:包括设置就地保护,设置多级安全装置,编写工艺运行程序、油品切换程序、阀门维护程序、设备保养程序、流量计标定程序,记录安全活动,加强应急演练等措施。③腐蚀:包括外涂层检测修复,管道内检测与修复,加强阴极保护,套管,完善管-地电位测试,清管,排除(屏蔽)杂散电流等措施。④设计:包括提高安全系数,减少管体疲劳应力次数,控制水击,进行水压试验,进行在线检测,消除地质应力等措施。⑤管体自身属性监控:包括分析管体壁厚、管龄、运行压力、最大运行压力等数据,流量、温度监测等措施。⑥后果:包括加强维修队伍的响应,加大公众宣传,做好应急疏散,截断阀灵活性测试,水源点监测保护,泄漏监测,管道周边环境敏感区和高后果区监测等措施。

2.4 风险监控

1)风险监控的内容、意义和手段。风险监控是指监督风险的控制措施。风险监控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意义重大。它既能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合乎法规,又能确保风险措施实施到位,最重要的是审核和改进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监控采取的手段有:对设备设施的监控、监测;对员工行为观察;任务观察;审核;满意度调查等。

2)油气管道的风险监控。油气管道风险监控是对管道风险控制措施的监督和对管道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既包括技术监控,也包括管理监控,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风险登记表。

以上一条油气管道为例,风险登记表中,详细注明风险编号、风险类型、风险评价(概率和后果评价)、成本-效益分析(投入资金,预期效益)、风险控制措施(具体的实施措施)、控制措施的辨识(负责人、时间、地点等)、风险状态的监控(高、中、低风险)、控制措施状态的监控(完全控制、部分控制等)等。

总之,风险监控相当于效能评估,是衡量措施落实和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依据,风险监控得当,才会对下一轮风险辨识有所帮助,使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在PDCA循环中不断提高。目前,很多公司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监控环节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和提高。

3 结束语

总之,风险管理是着眼于“预防”的安全管理。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监控四个环节的循环改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在管理机制上,是管理机制的全面升级,在管理理念上,是企业由传统的安全管理向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的转变。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事业蓬勃发展,建设好并应用好油气管道的风险管理模型,既是石油管道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安全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又是管道公司走本质安全型道路的外在体现。石油管道公司要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管道公司,在风险管理上一定要狠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琦,张明智,等.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现状及对策[J].油气储运,2004,23(7):63-64.

[2]《风险管理》挪威船级社(DNV).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4

关键词:二八法则 班前关键词 码头 危害辨识 风险评价

扬子石化物流部液体码头作业区承担着扬子石化公司全部液体物料的水路装卸船任务,作为公司最重要的物流通道,液体码头位于扬子石化公司生产经营链的两端,原料和产成品的进出都要依赖于这个通道,其安全稳定运营对于公司的生产举足轻重。因此,如何提升液体化工码头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成为液体码头作业区着力研究的课题。

1.“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产生背景1 . 1班组安全生产中的“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进行广泛统计后发现的。二八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现象,在大多数的社会及经济活动中,只需要把80%的资源投入到重要的20%的事件活动中去,即可产生出100%结果。

石化企业中,班组是从事生产作业的最小单元,谁把握住班组,谁就拥有了安全。从近几年来液体化工码头的事故以及未遂事故统计分析来看,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也吻合二八法则,事故以及未遂事故的发生往往集中在少数的关键环节、关键环境、关键设备、关键人物上,混杂这些关键因素的生产操作往往只占班组生产运行操作频次的极小部分,但是却占了事故的绝大部分。但是,究竟什么因素是关键因素,如何让班组每天当班时辨识到这些关键因素,进而将班组长有限的管理精力投入到关键因素的控制中?这是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

1 . 2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在查找“关键因素”中的积极作用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理论是近些年来在安全生产中运用较多的理论,其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一些危害辨识的工具如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件数分析法(ETA)等,系统梳理项目建设或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显化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依据辨识出来的危害,进行危害程度评价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生产作业处于可控状态。对于班组而言,如果在上班前,采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方法,在上班前对本班的生产作业进行分析,就可以很好地找到二八法则中“20%”的关键因素。

1 . 3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植入班组日常生产管理的“三大难题”

实际情况来看,各级管理者在致力于把“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植入到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都难以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存在三大难点:

(1)操作难。通常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法,注重的是系统性,力求全面辨识出危害,然后进行评价,往往要由一个小组来完成。要求班组每天上班都要系统评价显然不现实,因此,存在着方法虽好难操作的问题。

(2)定位难。虽然我们有很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技术方法,如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件数分析法(ETA)等等,但这些方法往往更多考虑的是普遍适用性,针对性不强。班组难以对本班生产操作的“关键因素”快速准确定位。

(3)验证难。如何知道班组有没有进行辨识与评价?难以验证。辨识与评价的效果如何,是否到位?更是无从验证。失去了监督的管理手段也就容易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对班组的生产操作开展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就会陷入空谈,难以落实。

2.“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理论依据和创新点

2 . 1什么是“班前关键词作业法”

所谓“班前关键词作业法”,是指根据本单位的作业特点以及本班的生产任务,通过“班前关键词图示表”,在班前以提炼本班关键词的方式,迅速准确地对本班人员、设备、工艺、生产、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与评价,最终形成本班的关键词,并在LED屏上予以明示,加强对形成关键词工作的管理,并接受管理人员的监督与帮助,进而达到辨识本班危害,控制本班生产作业风险的操作方法。

2.2“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理论依据

2 . 2 . 1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所认为将80%的资源投入到重要的20%的事件活动中去,即可产生出100%结果的结论,同样适用班组安全生产。在班组安全生产中,需要把主要的精力以及资源放到关键的生产作业环节中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 . 2 . 2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班前关键词作业法”是基于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发展而来,是指在进行一项生产、设计、施工、维修等工作前,对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因素通过假设提问的方法列出,然后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风险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2 . 3“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创新点

“班前关键词作业法”虽然取自于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的原理,但是与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相比,“班前关键词作业法”存在着针对性强、操作简单、辨识准确、结果易查、动态管理等特点,在生产作业的安全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主要优势有:

(1)实现了生产作业过程危害辨识的日常化。“班前关键词作业法”采用关键词查找的方式进行班前生产作业的危害辨识,大大简化了危害辨识的繁琐程度,同时,辅之以将关键词公示的手段,使得“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实施得到了有效保证。

(2)编制了符合生产作业实际的“班前关键词提示表”。根据码头物流生产作业特点,基于多年码头物流生产作业经验,由车间领导、技术人员、班组长、职工等各层次人员共同采用头脑风暴法形成的“码头班前关键词提示表”,不仅简明扼要地找到了码头生产操作易发生事故的关键因素,而且注明了有效的针对性方法,易操作,针对性强,对生产作业的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3)采用了LED屏目视化管理方法。在“班前关键词作业法”里,采用了目前流行的LED屏展示,将班组辨识出来的关键词展示在LED屏上,醒目的LED屏成为中控室的视觉中心,屏上显示的关键词时时刻刻提示着班组成员,目视化管理较好地融入了生产管理过程。

(4)实现了技术层对操作层指导监督的无缝贴合。在没有实施“班前关键词作业法”之前,技术层无法直观地了解操作层在生产作业关键环节没有重视,而对每一项作业都进行指导又不现实。采用“班前关键词作业法”后,技术人员每天只要浏览一下中控室LED屏所列的关键词,就可以很迅速直观地掌握班组在哪些环节已经加强了关注,哪些环节还存在疏忽,技术层对操作层的指导实现了无缝贴合。

3.“班前关键词作业法”实施的主要步骤3 . 1运用头脑风暴法,制定出“班前关键词提示表”

“班前关键词作业法”要想得到有效实施,必须做到:一操作简单。二针对性强,辨识准确。因此,一份好的、适用于本单位实际的“班前关键词提示表”就显得非常重要。编写“班前关键词提示表”,要运用头脑风暴法,对日常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讨论,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关键词提炼。

(1)成立作业区班前关键词编写小组。作业区成立了由作业区领导、技术人员、部分班组长以及操作工共同组成的班前关键词编写小组,这个编写小组来自于作业区的各个层面,对作业区危害辨识的角度也各不相同,通过多视角的辨识,可以使得关键词的提炼相对全面。

(2)进行编写前的准备。为了使关键词更有针对性,编写小组成员需要预先对作业区的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工作程序以及以往发生的事故案例等进行充分熟悉,并进行独立的思考,列出可能发生事故的清单。

(3)运用头脑风暴法,假想生产作业的事故并分析原因。在进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作业区安排充裕的时间,组织编写小组成员,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对生产作业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讨论假想,并对导致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分析的思路从设备设施操作程序人的不确定环境的影响工艺条件等五个方面展开,并做好记录。如管线泄漏事故,最后分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管线超压、管线腐蚀、管线首次投用法兰未把紧、人员流程设置错误等等;装船冒舱事故,可能的原因有流量计失灵、换舱未及时切换、密度变小同样重量体积增大等等,对这些原因需要一一记录。

(4)对各类事故的原因进行精炼。根据班组生产控制的特点,对原因进行精炼,祛除一些班组不可控的原因,如管线泄漏事故中,管线腐蚀原因一般班组不可控,可以去掉。

(5)对经过精炼的事故原因进行归类,提炼出简明扼要的关键词。

这是“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关键阶段,在掌握大量事故原因的基础上,必须加以归类总结,找出其中的共性,将这些共性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关键词。可以考虑把关键词进行分级,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关键词。一级关键词外延大,关键词简单,便于班组人员迅速理清思路;二级关键词外延缩小,内涵丰富,便于操作人员在一级关键词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辨识;三级关键词则是具体的设备、流程、人员,就是班组生产操作的关键因素,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6)编写关键词提示。关键词提示实际上是风险控制措施的简要说明。这些说明虽然很简短,但对于有相当贮运操作技能的班组长而言,其提供的警示信息已经足够。如“首航”的关键词提示有六个:靠泊、包络图、舱容确认、船况、HSE规章告知、流量。虽然简单,但班长一看就知道,“靠离泊”是由于首航船只不了解水域情况,靠离泊时容易冲撞浮码头撞坏设备需要重点关注;“包络图”是指了解首航船的吃水来看是否在输油臂包络图范围内;“舱容确认”是指与船方确认计划装载量与船的实际舱容是否匹配;“船况”是要求对首航船做深入细致的检查;“HSE规章告知”是指要及时告知我们码头的HSE规章制度,以免违反产生管理矛盾;“流量”是指岸方设计流量与船方设计流量是否匹配。

使用“班前关键词提示表”,使班长能较为全面地进行梳理,并大大提高了关键词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 . 2制定“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实施细则及考核措施

“班前关键词作业法”必须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及考核措施,以确保得到有效实施。为此,我们做出如下管理规定:

(1)“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由当班班长负责填写管理,依据“班前关键词作业法提示表”,会同副班长一起讨论,将当班重要作业、重点关注事项列入,并通过中控LED屏显示。

(2)关键词填写方式:三级关键词+二级关键词,如富源8#首航、汽油密度变更、G1106C付料气缸阀内漏等等,具体清晰、一目了然。

(3)班长应根据辨识出的关键词,依据关键词提示进行安排与布置,必要时,应亲自到现场监控操作。

(4)班前关键词是动态过程,应随本班生产过程变化及时更新。

3 . 3完善“班前关键词作业法”实施的硬件设施

实施“班前关键词作业法”,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把本班的关键词目示视化,起到公示与提醒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业区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LED显示屏的方式,在中控室悬挂一块单色LED显示屏。3 . 4强化对班组长培训

按照”班前关键词作业法”的实施细则,班前关键词的编写责任人为当班班长,为了将“班前关键词作业法”落到实处,作业区组织了对班长的培训。对班长的培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熟练使用“班前关键词作业法提示表”;其次是对其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相关知识的培训。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5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 全面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对电力施工企业的所有产品、服务、经营等各种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辨识、评价和预控,采取一定的预控措施,预防或削弱风险因素的影响,把这些风险的影响程度降低到可容许或可接受的程度,保证电力施工项目的正常进行,预防安全事故和质量的发生,防止施工成本的额外增加。通俗的说就是对电力施工企业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而通过对全体人员的控制和全活动过程的控制,是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最直接的方法。

全员控制。

包括企业全体成员参与企业的风险控制和控制全体成员在日常工作活动中的风险控制两个方面,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实现。

建立公司级和工程项目级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公司级的风险管理体系组长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应有主管副总经理担任,其它班子成员协助支持,下设监察审计部为日常办公室,各职能部门和专业公司的主管领导班子成员为本单位(部门)风险管理专责,特别是工程项目部,要设专职的项目班子成员作为风险管控专责,并且实现动态化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管控体系要逐级细化到管理部门和专业工地,甚至细化到作业班组。

制定相应的管理及责任制度。主要是要明确各级风险管控人员的职责和责任分工,明确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定期或适时填报相关数据报表,特别是在项目招投标前或施工开工前的风险因素相关数据的采集、识别以及辨识,为决策层提供真实的基础资料,便于决策层采取相应有针对性的响应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应有配套的激励奖惩机制和措施,用经济杠杆提高风险管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发现重大风险因素并通过辨识和响应采取有效预控和削减措施,避免事故发生的行为要实行奖励,对思想松懈、麻痹大意对工作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者要采取严厉处罚措施。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和知识教育。对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体系中的主要成员,进行全面风险管控意识教育,主要讲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严重时造成的后果,明确稍有不慎将直接影响到人身设备安全或经济损失,与我们的生产经营息息相关,增强防范意识。同时还要普及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如风险的分类方法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风险的识别、辨识、响应和预控的方法及措施等,做到心中有数。

二、全过程控制。

全过程控制包括公司日常工作的全面风险管理和主营业务(工程项目施工)的全面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全面风险控制平台(或数据库)来实现,该平台(或数据库)涵盖公司流程组织即各部门职能职责活动行为过程的风险预控,以及主营业务即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实施过程的风险预控,也就是说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控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因素的控制来实现全过程控制。

流程组织的风险预控平台(数据库)。

主要是指公司的所有职能部门、事业部、分公司、项目部、专业公司和其它二级单位,应针对自己的职能职责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辨识,找出主要的、对本岗位的职能活动可能造成危害后果的因素。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分类和归类,按照识别辨识响应控制的步骤进行消除或削减,防止或减弱风险因素的危害,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并在控制平台中(数据库)得以体现。如监察审计部的结算审计工作,应从学习公司相关经营制度和审计制度入手,了解办理工程结算流程和手续的要求、熟悉套用定额子目和取费标准的相关规定,然后结合以往审批过的审计结算资料,找出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结算手续是否齐备?结算签字是否齐全?工作量统计计算是否真实?套用定额是否合理?取费标准是否合规等。对于出现的上述问题进分析归类即辨识,制定针对性的纠偏措施即响应,最后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行消除或削减即控制。最后将上述过程的内容整理归纳成数据表格,即为控制平台(数据库)。

2、主营业务的风险预控平台(数据库)。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6

关键词:尾矿库;安全系统;风险辨识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180-02

尾矿库是一个具有高势能人造泥石流的重大危险源,尾矿库堆存的尾矿矿体和尾矿水体也是重要污染源。从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目前尾矿库研究主要是对尾矿库的坝体稳定性、尾矿库的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尾矿库失事后对各种环境的影响方面。尾矿库的坝体稳定性研究主要是围绕由溃坝引发的坝体堆筑、排渗和地震液化等,尾矿库的安全评价基本上是安全评价技术方面的研究,尾矿库失事后的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主要关于尾矿废水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

尾矿库系统主要涉及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为了充分辨识和认识尾矿库的危险与危害以及尾矿设施的重要性,应用安全系统方法即从安全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三个要素,研究尾矿库系统中矿体、水体、坝体、基体、坡体的风险机理、信息参数及其内在联系。

1 风险辨识

尾矿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目前一般将大系统划分为许多个子系统进行研究。主要的子系统是尾矿处理、排放子系统,尾矿坝构筑、排渗、排洪子系统和尾矿库的监测与管理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尾矿库的危险辨识单元一般根据尾矿库主要设施的组成系统,划分为尾矿坝、排洪、水力输送与回水等三个单元进行。这种划分方法没有揭示尾矿库系统中物质、能量与信息之间发展与变化的内在联系。

根据尾矿库系统与环境之间及其尾矿库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及其变化与影响,将尾矿库系统风险辨识单元主要划分为尾矿库矿体、水体、坝体、基体、坡体,另外可以增加一个尾矿库系统的监控单元。尾矿库系统的风险辨识就是辨识尾矿库矿体、水体、坝体、基体、坡体以及监控等六个风险辨识单元的物质流动、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与突变性。

2 尾矿库系统的生命特征

2.1 尾矿库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系统的物质流动、能量转换与信息传递是维持系统生命的关键。系统的生命特征体现在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转换与传递。在尾矿库系统全寿命周期内,尾矿库系统内部物质、尾矿库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反应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过程。这些反应涉及到尾矿库的设计施工、正常运行、闭库和生态恢复等工程问题。尾矿库系统一般是由尾矿输送子系统、尾矿堆存子系统、尾矿排水子系统、尾矿水处理子系统等组成。

2.2 尾矿库系统的物质与能量

根据危险源的主要危险物质与能量类型可以将危险源分为物质型危险源、能量型危险源以及混合型危险源。特别是混合型危险源既有危险物质的存在,又具有危险能量。所以该类危险源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发生事故的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在我们的生产过程中,工艺设备、设施很多属于混合型危险源。对于尾矿库系统来说,尾矿矿体和水体,一方面是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另一方面又是势能和化学能的载体与源泉。

将尾矿库系统按照危险源的主要危险物质和能量存活时间的长短分为永久、临时危险源两类。尾矿库存在时间较长,其矿体相对较稳定,物质较多,势能较大,可划分为永久危险源。这类危险源因素在尾矿库设计、管理、操作方面均得到较大重视,对其已有了全面、清楚的认识,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等均得到了完善。尾矿库系统的设施存在临时性与变化性,可划分为临时危险源。临时危险源易被忽视,其危险因素比永久危险源更多,更不易认识清楚,对策措施的实施没有针对性。

3 尾矿库系统的风险与信息

根据研究尾矿库事故的实例,结合尾矿库事故理论和国内尾矿库病害分类统计,分析其事故原因,总结尾矿库事故的主要风险因素有溃坝、排水(排渗和泄洪)不畅、滑坡、陷落、渗漏、裂缝、管涌、地震等。

3.1 抗剪强度与坝体失稳

尾矿库坝体稳定性信息主要包括干滩面长度、浸润线高度、堆坝坡度、堆积坝高度、矿砂密实度、尾矿沉积层的抗剪强度、尾矿颗粒组成、尾矿冲积分层情况、库区地质现象、区域地质构造、工程措施、运行管理等。

尾矿矿体与水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是分析尾矿库各种危险因素影响下各种相互作用的关键。其物理力学性质是反映尾矿中的固相、气相和液相比例关系的物理量,包括尾砂的重力密度、比重、塑性指数、液限、塑限、颗粒分布、重度、含水量、孔隙比、可塑性指标等特征。尾矿的透水性能由尾矿的粒度决定,粒度越细,透水性能越差,其渗透性随尾矿中细泥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尾矿的透水性能也受到沉积尾矿砂的孔隙率与压缩率影响,孔隙率越大透水性能越好。

3.2 浸润线位与渗流破坏

尾矿坝渗流是指尾矿水在渗透压的作用下从组成坝体的尾砂孔缝渗透出来。衡量渗流的指标是尾矿渗流系数,渗流直接影响着尾矿坝浸润线的高低,甚至尾矿坝的稳定性。影响浸润线高低的因素较多,尾矿库设计、尾矿坝渗流系数、尾砂粒度、排洪构筑物、降雨等都对会对浸润线的高低产生较大影响。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7

关键词:电力系统;复杂网络特征;线路脆弱性;风险

辨析复杂特性,从这一视角着眼来识别脆弱的线路属性。依循从上到下这样的次序,聚类挖掘了潜藏的线路风险,解析层次风险。复杂网络以内,预设了明晰的条件属性,筛选决策属性,以便构建更完备的决策表。构建了决策树,借助于数据挖掘来细化原有的表格。在最后流程内,识别了多层级架构内的风险,创设风险模型[1]。线路表征的脆弱特性、聚类流程解析得出的风险彼此吻合,水准彼此一致。由此可以得知:电力体系搭配的复杂网络紧密关联着内在的脆弱线路,决定风险状态。

一、解析复杂特性

电力运转依托的网络显出了复杂性,含有多样特性。衡量这类特性,可用指标被设定为聚类系数、测得的节点度、线路测得的均衡长度。在这之中,节点度代表着彼此衔接的总节点数目,描绘局部特性。若节点度很大,则体系架构内的这一节点不可被替换,显示必要价值。设定聚类系数,以此来辨识邻近范畴的节点关系,解析连接关系。节点边介数指代着选出来的最短路径,衡量了传输流程内的真实影响,它关系着全局。

相比其他体系,电力网络布设的功率显出了自带的特性。设定分布因子,要兼顾这样的准稳态;与此同时,还应平衡各时段的电能供需,考虑复杂特征。创设拓扑结构,以此来表征彼此衔接着的拓扑关系,它折射出分布的有功潮流。设定网络模型,探析了有着脆弱特性的多条线路,识别潜在的隐患[2]。

二、辨识风险必备的模型

复杂网络依循的根本机理涵盖了脆弱性,它对应着配件。衡量配件是否脆弱,就要测得缺失的最小负荷,测算这一时段的精准负荷率,表达脆弱特性。在衡量指标之中,失去负荷的最小概率关联着机组出力、节点设定的多重约束、有功的传输约束。

电力体系融汇了多层的、偏复杂的网络,有着非线性的表征。总体架构之内,配件彼此紧密衔接,存有复杂联系。诱发连锁事故,都不可脱离偏长的这种连接。线路连接之中,配件凸显了偏强的彼此干扰。构建模型时可设定故障集,它含有筛选的多个元件。这样的基础上,构建脆弱模型。故障集合融汇了搜集进来的多样元素,表示各个线路。设想状态之下,故障关联着某一路径的脆弱性,含有某些元件。

图1 数据挖掘的流程

三、挖掘算法及决策树

决策表整合了设定好的多样属性,构成属性集合。在决策表之内,子集可被分成决策类的属性、条件类的属性。筛选有限对象,创设了新的这类集合。现存集合预设了属性搭配的值域、信息函数数值。决策表涵盖着搜集得出的初始信息,来自制备好的某一样本。样本表征着拟定的决策规程,含有可依循的规则。查验决策表时,即可获取集合情形下的多个决策[3]。然而,借助这样的机械流程只可获取初始样本的总状态,并没能深入予以发掘。

与之相比,决策树归属新流程内的数据挖掘,它关联着知识发现。借助这种途径,筛选出来的属性都表征着某一条件、某一给定的决策,把选取的这类数值设定成输入。经过自动生成,获取了可伸缩的、拥有最佳泛化特性的、可被解释的优良决策树。经过细化提取,针对细分出来的决策树增设了可辨识的规则。可参照信息熵,构建这样的决策树。依循设定好的规程着手来挖掘,识别线路风险。

(一)离散状态之下的属性

采纳层次聚类,设定了离散化这样的连续属性。数据挖掘之中,预处理依循了拟定好的步骤,影响认知实效。在值域范畴内筛选了细分出来的多点,针对筛选的对象设定离散化。这种情形下,属性值域将被涵盖在细化的区段内,区间被替换成某一符号。

(二)重设精准的运算流程

电力体系中,线路及搭配的节点存有偏复杂的关联,影响着脆弱性。若从节点视角来辨识脆弱性,就忽视了布设线路凸显的彼此干扰,解析并不全面。解析复杂网络,要兼顾一切线路及关联的节点,解析得出的数值可变为决策。依照决策树,精简了常规流程的算法,解析分布概率。针对筛选的线路,辨识了层次风险。

图2 线路的脆弱性

(三)识别层次风险

层次聚类侧重识别了近似的对象状态,划分近似程度。被划归在同一区段之中的对象拥有很近似的特性,若被归入不同区段,那么对象不会彼此近似。衡量对象距离,识别了连续状态之下的近似度。对象被划归至同一区段,逐步设定彼此的合并。在某一层顶侧,离散化对应着属性值,借以创设了简易的新网络。线路脆弱性不可脱离层次风险,它关系着布设的线路,衡量复杂状态,选取脆弱性的符号以便代表风险[4]。

结语:

经过综合考量,判别了多重线路自带的脆弱倾向,妥善评估风险。评价结果表示:线路及布设的多重节点都紧密衔接,有着复杂联系。网络自带的特性关乎内在线路,关系到脆弱性。与此同时,两侧节点也凸显了脆弱性这样的干扰,布设的节点显出了密集倾向,彼此含有差异。从复杂特性着手,辨识了连锁情形下的断电故障根源,探析事故机理,为后续实践供应了参照。

参考文献

[1]苏慧玲,李扬. 基于电力系统复杂网络特征的线路脆弱性风险分析[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14(02):101-107.

[2]夏麟,肖P鑫,刘恩豪. 基于复杂网络和风险理论的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J]. 电子世界,2014(09):46-47+146.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8

关键词:危险源(点)辨识;风险分级管控;LEC法;冶金企业

中图分类号:X9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003-02

对于冶金企业来说,生产、检修、工程技改等方面涉及熔融金属爆炸、煤气中毒、起重伤害、火灾、触电、窒息等较大危险因素,点多面广且专业性强,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出现群死群伤的恶性安全事故,因此控制事故就变得尤为重要。危险源(点)的管控,即控制事故发生的“根源”,而并非待其已转化为事故隐患再采取控制措施。结合具体情况,通过对危险源(点)进行辨识和风险分级管控,将设备、工艺、人员等有机地与安全管理结合在一起,提高安全管理和控制能力。使生产、检修、工程技改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达到可控管理,大幅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尤其是降低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保障职工的作业过程安全。

1 确定危险源(点)

1.1 危险源(点)及风险的定义

危险源(点)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可能”意味着“潜在”,是指危险源(点)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原因,由于危险源(点)的存在才可能发生事故,与事故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风险是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风险是对某种可预见的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及后果严重程度的综合描述,可预见的危险情况是通过危险源(点)辨识而得

到的。

1.2 危险源(点)的确定

识别和确定危险源(点),要组织有实践经验、熟悉工艺流程和设备性能等情况的专业人员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操作人员,从物质、能量、环境、人员操作等方面入手,对工艺流程、设备、动力、运输及存储设施、物质、容量、温度、压力等,对照岗位及操作标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2 运用LEC法辨识危险源(点)

根据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时间以及事故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计算出各种作业点的危险指数,并以此判断出危害等级,危险指数:D=L・E・C。其中:L――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E――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状况;C――事故的可能后果。

3 危险源(点)的分级管理控制体系

以辨识的A、B、C、D级危险源(点)为依据,根据生产、检修、工程技改项目进行高度风险、中度风险、低度风险的风险等级划分。通过对风险作业控制确认级别来保证安全措施的落实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等级按照正常生产岗位、检修部位和工程技改项目来划分。

3.1 正常生产岗位的风险等级划分

指定A级危险源(点)为高度风险岗位,B级危险源(点)为中度风险岗位,C级、D级危险源(点)为低度风险岗位。

高度风险岗位由厂级进行管控。各厂级领导和专业科室负责分管专业内涉及高度风险工作岗位的全面安全管理。每月召开一次厂级安委会和每周召开一次安全例会,分别由主管厂领导布置对较大安全风险岗位的安全管理要求,根据季节和现阶段状况提出阶段性的安全工作重点,并定期组织各种安全专业检查。

中度风险岗位由专业科室及车间进行管控。各车间负责对中度风险岗位的全面安全管理。车间每周组织本单位领导和车间组长召开车间安全会议,按照厂安全要求及车间现阶段安全工作提出具体安全管理措施。每日由车间领导和安全员组成检查组对车间区域内的安全设备设施、人员执规等进行检查。

低度风险岗位由班组进行管控。各班组负责对低度风险岗位的全面安全管理。车间班组长按照职责要求开展好本班组各项安全工作,组织好每周一次的班组安全活动和每班的班前班后会议。做好岗前确认和现场工器具自查及职工执规等检查,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3.2 检修部位的风险等级划分

将危险检修部位的临时性检修、抢修和大修作业所涉及到的A、B、C、D级危险源(点)定为高度风险,将一般检修部位的临时性检修、抢修和大修作业以及危险检修部位的定修所涉及到的A、B、C、D级危险源(点)定为中度风险,将一般检修部位的定修所涉及到的A、B、C、D级危险源(点)定为低度风险。

高度风险要求专业分管厂级领导亲自组织、协调、指挥相关专业科室、车间确定高危检修部位的临时性检修方案,布置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高度风险要求在分管厂级领导的指挥下,由专业科室、车间领导负责检修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检修过程中的督促落实工作,并指定本车间、科室主要负责领导对检修全程进行监护。

中度风险要求相关专业科室组织相关车间审核、确定检修部位的检修方案,审核、布置检修过程中的涉及本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经负责车间确认后方可实施。要求责任车间领导组织检修安全措施的落实、确认工作。相关专业科室指定专人对涉及本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低度风险要求责任车间领导审核、确定检修方案,审核、布置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低度风险要求责任车间现场项目负责人落实检修各项安全措施,并对检修全程进行安全监护。

3.3 工程技改项目的风险等级划分

A、B级危险源(点)为高度风险,C、D级危险源(点)为中度风险。

工程技改项目在实施之前必须由分管厂领导组织相关专业科室、安全科、负责车间对工程实施中和实施后的工艺、设备等情况所产生新的危险源(点)进行辨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后确定施工方案。工程开始前施工单位必须办理相关安全资质审核并进行安全交底,施工单位对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保证参加施工人员熟知现场施工安全风险及熟练掌握安全防范措施。

高度风险安全管理由主管厂领导负责对施工过程中生产、工艺、设备进行协调管理;负责组织相关专业科室、负责车间、施工单位对高风险作业进行现场安全措施的确认及监护;负责确定高风险作业的施工方案,布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中度风险安全管理应由相关专业科室组织相关车间和施工单位审核、确定施工方案。审核、布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经负责车间和施工单位确认后方可实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4 安装警示标识牌

按照正常生产岗位、检修部位和工程技改项目的风险等级划分制作三种危险源(点)的标识牌并在现场安装,使现场作业人员能一目了然地发现他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危险、易发生哪些事故、应注意哪些方面、有什么控制措施。

5 安全教育培训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9

【关键词】建筑项目管理;危险源;辨识;控制

前言:

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尽管为施工过程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可是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危险源的种类和危害性有所增加,造成了建筑项目成本的损失,也影响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在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需要对危险源进行明确辨识并控制,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

1.危险源及其辨识

1.1危险源

对于危险源的定义主要从广性定义和狭义定义两个方面入手,危险源在构成上主要由潜在性、存在性、触发性,这三种特性在桥梁工程中十分常见,桥梁工程有着十分独特的流动性,并且劳动强度和施工周期都很大,同时在安全生产上,桥梁工程管理多受分包制度的影响,使桥梁工程中产生了以高空坠落、坍塌、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为主的特定性安全事故。

就危险源的构成上来说,潜在性是不可避免的,它与工程所形成的损失和危害程度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同时其影响与危险造成的规模和强度有着直接的管辖。其次是存在性,存在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安全来说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它自身有着很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包括对温度、湿度、防护形式、安全计划等方面的控制,并且在管理条件上能够对于整体组织、计划等进行合理的统筹和安排。在触发因素上,需要控制好认为因素和事态因素,人为因素很大程度上与对安全的管理控制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在管理因素的触发上也形成了不同监督和检查形式。事态因素主要来自自然环境的干扰,主要由风速、湿度、压强、风速等。

1.2危险源的辨识

项目施工过程复杂,环境多变,极容易造成安全事故,而且还会有一些人员防护工作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所以安全一直得不到良好的保证。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对于危险源的辨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的重点,常见的辨识方法主要如下:其一是经验判断法,一般是根据施工人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多年的施工经验、管理经验,对现场的一些危险源的危险程度进行识别,明确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这种辨识方法是最为常用也是最为简便的辨识方法,不过由于施工人员经验和安全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可能会造成辨识的不全面性;其二是专家讨论法:为了弥补施工人员单方面的经验判断存在的不足,可以由专家结合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分析,与其他专家进行讨论,确定更加系统、安全可靠的辨识方法,让危险源的辨识工作更加准确。

2.危险源判别和评价

在危险源的判别和评价方法中,我们对于重大危险事故必须进行合理的控制和消除,这就需要在评价方法和识别上做文章,通常危险源在分析上分为直观分析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两大类,而在这基础上又有着十分详细的划分。

2.1直观经验法

直观经验法也是经验法,其分析性质是以管理中所使用的规范,标准等做为危险源的判别和分析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常能够对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进行直观的辨别,同时对危险源做出较高的评价,这种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但是一旦对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因素和信息不能进行直观判别时,就会使整个判别能力受到校正,同时这种方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也叫为严重,尤其是在施工人员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辨识方法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想合理利用直观经验法,还要合理的施工计划和风险研究。而类比推断法,是直观经验法的一个分支,它是通过施工方法、施工环境、事故伤害等进行相关的数据监测,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中所面临的常见危险源,都在其控制范围内,而且就数据监测来说还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可以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类比推断来完成对整体风险的控制,使其具备极高的准确性。

2.2系统安全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直接对常见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识别已经预测,它能够将可见风险源假想出来,所以适合工艺复杂、使用效率不高的工程项目,由于这种方法在管理上涉及范围很关,所以又衍生出事故树分析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子系统安全分析法、

交接面分析法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针对事故树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系统分析。

3.建筑施工中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3.1加大施工项目现场管理力度

在对建筑项目现场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作为指导,在制度管理制度的时候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在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做出辨识,对于可控的危险源,例如建筑材料的摆放问题、施工现场的警示标志等进行处理,对于一些不可控危险源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控制和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具体方法如下:其一制定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目标,对于每一种危险源发生之后的处理办法都要由明确的控制措施和处理方案,其二对于机械设备的拆卸和搬运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人员需要有从业资格证明,保证设备的安全;其三在现场管理中严格控制高空抛物的行为,对于漏电现象要做好保护工作,同时要配备齐全施工人员的防护工具,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其四在施工现场现场对于不符合安全规定的施工人员要加以控制和引导,通过控制施工人员的行为来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其五在施工现场需要有一些预防工作,例如建筑消防工作,防止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火灾,影响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3.2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施工人员是施工现场的主力人员,也是在发生危险时最直接的受害者,所以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在进行高空作业、电力作业、焊接作业等易发生危险的作业时,不能掉以轻心,佩戴好防护工具,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在施工人员中加强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安全施工对于施工过程的重要性和对于自身安全的重要性,安全问题大于一切,同时可以进行一些安全知识培训,包括标准作业的知识和遇到突况的处理措施,同时对于危险源的辨识方法需要详细的教给施工人员,让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完成对危险源的辨识工作,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播放一些图片和视频形象的看到施工过程中不注意安全的危害,时刻提醒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安全,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能有无安全防护措施不作业的习惯,保证自身的安全。

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重于泰山,所以建筑项目的管理工作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现场的危险源,做好辨识工作,同时对于一些可见危险源消灭在萌芽之中,加大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力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龚桂发. 建筑项目现场施工危险源辨识及防范对策[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428.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10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监控管理

引言

国家积极提倡煤矿安全工作,煤矿企业自身也要注重煤矿安全工作,并且切实地落实好安全工作。煤矿企业安全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煤矿的整个生产环节。本文对煤矿井下进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研究,从而实现减少煤矿企业安全隐患,并形成一个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1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风险预控理论框架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涉及煤矿内部安全环境、煤矿安全风险评估、煤矿安全风险控制、信息和沟通、监控管理等五个方面。1)煤矿内部安全环境。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内控环境,内控环境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有决定性的作用。内控环境主要涉及的是矿井自然地质、基础建设和设备等的条件。2)煤矿安全风险评估。首先对煤矿内部安全环境进行认识和辨别,包括危险源的认识和辨别。在认识和辨别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划分出危险的等级。3)煤矿安全风险控制。根据风险等级来制定安全隐患控制措施,提前把安全隐患清除。4)信息和沟通。对煤矿内部安全环境和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安全风险控制等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通过企业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传递,方便企业内部员工更好地履行其自身的职责,形成企业内更加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5)监控管理。使用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煤矿危险源等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及时传递等,实现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使之更有效性地对该系统进行评估,最终实现该系统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2危险源辨识

煤矿企业危险源辨别和认识过程不仅仅要考虑人、机、环、管几个方面,还要考虑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等。除此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危险源的潜在性。1)普通、常见危险源的辨识。煤矿企业选择成立专项安全管理组,专员做为领导者负责组织企业内职工通过危险源辨识建议卡、会议谈话、讨论等多种形式,指导汇总分析普通、常见的危险源;指导职工正确填写危险源辨识表以及正确填写危险源评价表等。2)煤矿现场特殊工作区域危险源的辨识。煤矿企业区队选择一名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危险源辨识工作。对煤矿工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动静态危险进行正确辨识,安全管理人员按照正确的方式对此进行详细地记录,例如工种、工序、岗位等。

3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体系

煤矿企业隐患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风险评价,煤矿企业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定量分析就是静态风险评价。风险矩阵法是煤矿企业比较常用的静态风险评价方法。此评价法可以确定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确定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范围和风险带来的损失程度。只有建立准确的采集煤矿危险源动态信息的煤矿危险源,动态风险评价才有效。动态风险评价方法和相应的评价对象密切相关,具体可以从人、机、环、管几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动态风险评价[1]。

4信息沟通交流———动态风险预警体系

构建动态的煤矿风险预警体系,首先要采集煤矿存在的危险源的动态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企业的固有传递方式传递到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把危险源动态信息录入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最后动态风险预警系统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之后,确定风险预警等级。例如可以使用红、橙、黄、绿四级预警颜色对应[2]。

5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

为使得煤矿各项制度和各项措施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例如诊断或者排除一些偶发、突发、重大的或未知规律的风险,还可以构建闭环式安全监控管理运行体系和闭环式监督激励机制,主要是为了对煤矿进行有效安全监控管理[3]。监督激励机制可以及时地发现和制止煤矿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岗位责任人失职的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一个薪酬分配制度,即团队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制度。通过构建这样的分配制度,激发煤矿职工对安全风险内部控制的积极性。2)增强煤矿职工集体团队意识,构建职工危险源价格体系。对危险源治理实现闭环式管理[4]。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安全危险源价格体系来不断激发职工对危险源排查治理的积极性。

6结语

通过构建危险源辨识体系、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体系、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风险预警体系对煤矿企业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立和实施,要做好风险预控体系的相关工作,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安全风险预控认识的良好心态,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只有把思想和实践都结合运用并且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各要素得到真正地落实,最终使得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郎拉弟.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J].四川水泥,2015(1):60+84.

[2]闫海龙.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J].山西煤炭,2015,35(2):67-69+81.

[3]杨春宁.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研究[J].中国煤炭,2015,41(7):120-123.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11

【关键词】国际工程;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各个阶段,国际工程承包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业,风险越大管理难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要提高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力,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概述

工程项目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工程风险、业主资信风险、外界环境风险的集中反映和体现。风险程度因工程项目合同的复杂性,工程项目大小以及工期的不同而有差异,工程项目风险是项目合同双方必须共同承担的。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由于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规模大、周期长和复杂性高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错综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往往具有更大的风险。国际工程风险的特征是风险产生的随机性及风险活动持续时间内风险损失的随机性,国际工程风险从项目开始到竣工,甚至延续到竣工后。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风险常常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者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预防和控制的过程,是对项目目标的主动控制,风险管理和目标控制是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两大基础。

三、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框架

项目风险管理以最新的2009年ISO国际风险管理标准ISO31000体系为基本框架和美国综合审计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为结构,其实施流程是一个全方位、全员参与和提供反馈的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模型。它突出持续完善、不断创新、反馈沟通与审核监控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结合国际工程项目特点,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图

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级和项目级层面都要在风险管理的总体框架和支撑下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与体系。

1、企业级风险管理

企业级风险管理是通过设立三道防线的管理与控制实现的,具体流程与功能如图2所示。

企业级风险管理与项目级风险管理的关系是参与支持和监督控制的职能。

图2企业级风险管理具体流程与功能

2、项目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

从理论与实践方面看,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已经建立了系统的过程,即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和理解项目风险,从系统的角度管理风险。对于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工作主要包括成立工作机构、建立工作团队并确定咨询专家和机构、明确风险识别目标、收集相关资料、评估风险形势以及识别主要的风险来源等步骤。在工作启动之后首先要掌握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如产品描述、历史资料等,作为风险辨识的依据。同时在查表法、德尔菲法、SWOT等风险辨识技术与工具的基础上,按照风险辨识过程辨识并分析风险,得出最终的结果。风险辨识是风险分析的基础,决定了项目的风险管理效果,对于国际工程等大型项目,其过程及主要活动如图3所示。

图3项目风险辨识过程示意图

四、案例分析

1、案例项目――德国某电厂工程概况

该项目的业主是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电力供用商TXU公司,它是美国得克萨斯州最大的一家电力公司,总装机容量超过18300MW,其中燃煤机组的总装机容量超过了5837MW。该公司筹建11座火电项目,其中柏克德(Bechte1)中国公司承包了8个,我国某公司(下文称A公司)取得了其中4个(4台机组)的钢结构加工制作分包。每台机组的钢结构量约15000t,主要包括锅炉框架、汽机房、煤仓间及空气预热器等部分的钢结构,结构形式主要有:钢柱、梁、支撑及平台等,总合同金额约8亿元人民币。

整个项目由柏克德(Bechte1)中国公司总包,A公司为分包单位。合同的条款及相关规范皆由柏克德(Bechte1)中国公司一手包办,合同的签订双方是A公司与TXU公司,柏克德(Bechte1)中国公司承诺在开工半年之后再与A公司签订正式合同。而就在这半年之内A公司被通知取消合同,但是,A公司为了履行合同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大约采购了1亿元人民币的原材料、技术准备、车间部分设备改造及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等,这对我国A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2、风险评估

(1)A公司在此之前已经成功承包了很多与此类似的国际工程项目,又乐观地估计该项目顺利进行下去会有丰厚盈利,忽视了盈利背后的巨大风险。虽然在了解德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企业状态的基础上,对国别风险的评估过程采用了调查和专家打分法,风险打分汇总之后显示,该项目的国别风险可以接受,但是最终造成合同中止的风险就是源自于国别风险。

在接触到该项目之后,A公司对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合同风险等相关风险仅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即就与TXU公司签订了合同。然而,TXU公司于2007年2月26日向外界宣布,同意以320美元的价格出售给Kohlberg KravisRoberts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领衔的私人股本收购集团(这是历史上规模较大的私人股本交易),新的业主不同意继续这个项目,导致合同中止。在此之后,A公司也间接了解到该项目承建的火力发电厂当时没有通过环境评估。也因为TXU公司计划建设11座燃煤发电厂,一直是环保团体攻击的对象。在这个时候,TXU公司已经面临被收购的前景,而A公司没有认真分析此种情况,没有对相关风险做进一步分析,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巨大损失。

(2)在招标投标及合同签订过程中同样存在重

大风险。该项目合同发包方为柏克德中国公司,合同的条款及相关规范皆由柏克德中国公司一手包办。然而,合同的签订双方却是A公司与TXU公司,为什么A公司不是与发包方直接签订合同,而是与业主签订呢?这是因为A公司了解到,柏克德中国公司作为管理公司,负责所有项目管理,包括联系分包与承包单位、合同商务谈判、技术谈判及施工过程管理等,起到代业主管理的作用,但承包商都需要和业主直接签订合同;加之柏克德中国公司承诺在开工半年之后与我国承包公司签订正式合同,并且A公司在对工程费用和收益风险辨识与分析之后认为此项目的盈利空间较大,于是与业主订立了合同。但是,这样做也使A公司作为分包单位几乎承担了项目的所有风险,成为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另一直接原因。

3、结果分析

柏克德中国公司成功地将风险转移到了A公司,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A公司管理人员暴露出的一大问题就是风险意识不强。在承包国际工程的时候,依然习惯于获得有限的信息之后运用经验判断是否承包此工程项目,这是导致最终不良后果的根本原因。

五、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1、增强项目风险观念。首先,要增强战略性观念,从整体角度来防范风险;其次,增强阶段性观念,针对工程项目周期内每一阶段风险的特点,进行风险管理;最后,还要增强系统性观念,从整体上对风险进行把握,从变化中抓住风险的发展趋势。

2、加强相关立法和合同管理。工程合同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法律文件依据。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3、熟悉、遵守国际规则,按照国际规则办事,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熟悉和掌握国际市场状况和动态,了解和掌握FIDIC合同条款,按照国际惯例对工程项目及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充分利用FIDIC条款中关于保险条款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和经济损失;学会按国际惯例解决项目承包中的争议问题,做好索赔工作。

六、建议

在国际工程项目的开发中,风险管理十分重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项目开发的初期,应充分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并评估,并将结果作为项目实施可行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并采取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

七、结束语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个复杂的工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处理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12

关键词:35kV变电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广西35kV电网状态及存在问题

广西农村电网由于农网建设与改造标准较低,经过多年运行之后,设施陈旧,安全性差,供电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很多网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用电卡脖子现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用电水平也随之快速提升。由于用电负荷猛增,导致农村电压偏低,原有的低压线路已不能满足新的供电需求,许多家用电器不能正常使用,大部分台区和低压线路及相当一部分10kV线路,因线路长、线径细、而陆续出现过负荷、临界负荷状况或“卡脖子”现象。“低电压”造成的“卡脖子”难题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在南方电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计划中,已将35kV变电站建设及技术改造作为重点,并提出对35kV变电站危险源辨识要形成系统,减少事故发生率。但是广西下辖各个35kV变电站相距较远,供电网络分散,线路及设备维护面广,安全供电工作难度大,可谓“点多、面广、难度大”。自2010年以来,广西电网公司启动了新一轮农网改造项目,计划在2010年至2012年间,每年投入15亿元,进一步提升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解决当前凸显的农村电网架构薄弱和卡脖子问题,满足农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在进入2012年第四季度,广西电网各地农网升级改造建设都能按时或者提前完成。2011年农网改造工程100%完成,2012年农网改造工程在年内完成51%,2013年6月之前全部建成投产。

二、35kV变电站危险源辨识的依据及目的

与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同步的,是作为其支点的35kV变电站的安全生产以及安全运行。安全生产是供电工作的首要问题,而危险源则是安全控制的主要对象。危险源在没有触发之前是潜在的,常不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辨识。在电力生产活动中正确地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并针对重大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才能达到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进而实现安全供电的目标。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的哪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的性质、危害程度、及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规律、转化的条件、触发因素等,以便有效地控制危险源,使危险源不至于转化为事故。

三、常用危险源辨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对于安全供电工作而言,险境和危机感都是要求工作人员有一种忧患意识,即使在系统安全、平稳、有序、合理运行的情况下,也要设身处地的预想到潜在的隐患和危险状况,要开展好危险源辨识和控制工作。长期以来工作人员的危险源辨识都可以划归到常态危险源辨识的范畴,主要针对正常情况下的人员、设备、管理、物品、环境展开的分析和预测。但是仅仅做到常态危险源辨识远远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安全供电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增加动态危险源辨识工作,以此来弥补常态危险源辨识工作的不足和缺陷。通过常态危险源辨识和动态危险源辨识的有机结合来促进我们打造无缝的、没有盲点的危险源辨识体系,从而切实的夯实我们的安全基础工程。

四、35kV变电站危险源产生原因分析及风险评估

35kV变电站危险源的特点主要有客观存在性、潜在性、复杂多变性以及可知可防性等四个特点。而其成因主要有五个方面:①伴随着作业实践活动而生成的危险源;②伴随特殊的天气变化而生成的危险源;③伴随机械设备制造缺陷而生成的危险源;④因缺乏维修和检查,使机械设备生成危险源;⑤违章冒险作业直接生成的危险源。而所有的危险源的存在都是避免不了的,因此只能通过对危险源的预防及防范控制措施进行识别和控制,避免事故的发生。为了防范危险源的发展、扩大对变电站的人员安全、电网安全、设备安全带来空难性的严重后果,我们不得不进行危险源辨识,使变电站生产、运行人员对站内存在的各方面的危险源都能够有个清楚的认识,以至于大家对这些危险源提高安全警惕,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阻止危险源的发展与扩大。35kV变电站运行管理中存在的危险源典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变压器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源。一般状态下值班人员操作变压器时的危险源主要是两种典型,一个是在切合空载变压器时大多数会出现操作过电压的问题,这会给变压器的绝缘功能造成损害。其次是变压器的空载电压不断增大,这样会损坏变压器的绝缘。因此,在必须对变压器进行操作时,需要对操作过程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误操作导致的设备损坏。

2、母线倒闸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源。母线倒闸操作时的典型危险源主要有①带负荷拉刀闸;②由于继电保护以及自动装置切换错误而造成的误动;③对空载母线充电时电感式电压互感器和开关的断口电容造成的串联谐振。这些文献元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否则将会给变电站造成损害。

3、变电站设备倒闸操作票及关键过程中的危险源。在变电运行中设备类型主要有运行设备、热备用设备、冷备用、检修设备等四种情况。对于设备来说,其自身状态是在不断转变的,两种不同状态相互变化时应当填写倒闸操作票。倒闸操作票在电网倒闸操作中式关键的依据,是确保电网、设备安全运行及人身安全基础。错误的操作票往往是变电站事故的最大根源,不仅给设备或人员造成很大的损害,也给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阻碍。

4、直流回路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源。如果值班人员在进行直流回路操作时,没有按照相关的作业标准进行作业,则会造成某些自动装置以及保护装置的误操作,给变电站带来诸多安全隐患,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5、天气因素引起的危险源。天气异常等外在气候条件的变化,是变电站最为难以预测及控制的危险源,比如冬季时,充油设备的油面过低、导线过紧;夏季时,充油设备的油面过高、导线过松;大风天气时,引线被杂物缠绕的危险;大雾时,设备发生闪络现象等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变电站危险源。而如覆冰灾害等,则容易对变电站送出线路造成严重影响。

五、35kV变电站危险源防范及风险评估

在对变电站危险源进行充分识别的基础上,需要对变电站危险源及危险系数进行评分和汇总,将高危险系数的危险源进行预防和风险控制。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变电站管理制度,不能因为变电站电压等级低就疏忽管理。还要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制度落实到日常各项工作管理中,通过对细项目操作的细化和量化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杜绝操作人员思想麻痹大意的情况。其次,要加强对变电站工作人员的培训及考核,不断提高他们的变电作业能力,增强变电运行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此外,要重视预防工作,对危险源进行分析和排插,并且根据实际问题的处理情况总结工作经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预防措施。还要加强巡视和日常维护管理,严格监视设备运行情况,及时调整设备状态,减少变电安全运行埋下的隐患。

六、结束语

危险源分析及风险评估是35kV变电站运行中极为重要的工作。为了保证安全管理和控制在现实工作中发挥理想效果,需要采取逐级监督、逐级指导、阶段总结的工作模式,对变电站运行管理中的危险源分析形成系统管理,认真发挥风险控制和预防控管。

参考文献

[1] 王利平.继电保护事故易发原因和防治措施[J].甘肃电力技术,2009(04)

[2] 辛亮.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初探[J].科技资讯,2009(9)

[3] 剧淑红.浅谈变电运行危险点预控[J].科技信息,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