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3-06-07 09:32:12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其对各个领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是否能够成为繁荣和稳定的发达国家,并对世界人口转变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总体快速发展,公民的平均寿命得到了提高,这也促进了人口老龄化的提早到来。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女性平均寿命为71岁,男性平均寿命为70岁,比1978年前提高了十岁左右,60岁以上的人口增加到十分之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40年,少出生了3亿人口,人口出生速度的减缓给社会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中青年劳动力开始短缺;其次人口提前老龄化,社会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国力对人口老龄化的负担能力还很脆弱。人口老龄化也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较大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问题与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的特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在农村,养老问题面临两难选择

首先,农村老年人的最主要收入来源是体力劳动收入,农民收入本来就不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劳动能力尤其是体力劳动能力逐渐减弱,劳动收入减少。一旦失去了劳动能力,也就没有了收入,依赖子女照顾,居家养老目前是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其次,由于农村传统的习俗,因子女要结婚、买房,作为父母的农村老年人,往往将自己年轻时积蓄全部资产都资助给了子女成家立业。这样,一旦子女本身没有能力发展好家庭经济造成经济困难,老年人很难从子女那里得到生活保障;再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大,有劳动能力的年青人大多都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童,老年人不但要自己照顾自己,而且还要照顾儿童。这样农村老年人不仅背负一定的劳动负担, 更没有条件得到家庭的照顾。

(二)城镇养老问题复杂多样

在我国城镇地区,不同的老年人群w存在着不同的养老问题,我国虽原有退休制度,但是退休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物价不断上涨造成退休金贬值;二是退休年龄偏早,影响一些仍有工作能力的退休人员发挥才干,浪费人力资源;三是现行退休制度的职工退休劳保基金的分配形式存在问题。离休干部的问题,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个人生活却发生了变化, 由为事业转而为生活,由面向社会转而面向家庭,精神生活感到不习惯。留守老人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城镇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处理难度面临多重困境。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老龄化社会问题必将深刻地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为了更好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倡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

充分发挥居家养老,不仅仅是简单解决养老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老年人进行晚年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尤其是在我国农村, 绝大多数老年人因条件所限,只能在家中度过晚年,因此居家养老仍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一种主要方式。

(二)逐步完善养老的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特别是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1986年就开始实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养老需求,也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应对,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值得指出的是, 对于我国的农村的养老问题来说,我国已经着手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并且得到了农村地区的响应与支持,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制度定将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三)转变我国的老年人价值观,重视老年人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的健康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希望继续工作,需要实现老有所为。国家要搭建平台,将具有丰富技能、经验且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合理地利用起来,继续为国家建设发挥余热。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地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老年人的价值观,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再就业以及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宁景超.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

[2]李振军.“包容性增长”模式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学术交流,2011.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范文2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教师老龄化 对策

Abstract:Teachers are the first resources of education. The lack of teachers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and the aging of the teachers are the bottlenec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aging status of teachers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Meizhou is as follows: the aged teachers are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 teachers' aging is uneven,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teachers is unbalanced, and the aging of primary teachers is faster than that of middle school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are: the state has not enough investment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young teachers are not imported well, and the economically backward areas in Meizhou are backward. Young teachers overstating call.Based on this, from the government, Guangdong Province, Meizhou City, schools, teach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posed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aging teachers, change the negative factors for education valuable resources.

Key words:underdeveloped areas, teacher's aging,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教师问题将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现象与突出问题,欠发达地区教师老龄化问题尤甚。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1]。参照人口老龄化定义,教师老龄化可以理解为教师队伍中因年轻教师数量减少、年长教师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教师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2]。教育是一项年轻的活动,教师老龄化,尤其是心理老龄化给基础教育发展带来许多弊病,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梅州市欠发达地区(指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梅县四个县)义务阶段教师老龄化的现状与对策为研究对象,以期探索促进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促进教师人才资源开发,推动广大欠发达地区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使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得到优质均衡地发展。

一、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老龄化现状

为了研究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老龄化现状,笔者通过发放调查表对梅州市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梅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老年教师年龄高于全国平均值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和高校教师的主体。中小学教师中40岁以下占56%,高校教师中45岁以下占71%。”[3]然而梅州市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情况却与国家统计结果大有出入。从表1可以看出,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中40岁以下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0.67%,低于全国的56%的比例;而41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为59.33%,高出全国平均数15.33%;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为18.60%,占总人数的两成。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本文将教师老龄化的年龄界定为50岁以上。

(二)各县教师老龄化程度不等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梅州市欠发达地区各县教师老龄化程度各不相同。在各县区中,蕉岭县以50岁以上的教师高达25.63%的比例“高居榜首”,大埔县以20.1%的比例次之,丰顺县以17.93%占据中间位置,梅县则以比例15.05%位列最后。

(三)教师年龄结构失调

梅州市欠发达地区教师年龄结构失调,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小,中老年教师所占比例大,比例几乎是3:7,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调查显示(见表1),蕉岭县、大埔县、梅县、丰顺县的5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均超过15%。而各县年龄在30岁以下和30-40岁之间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在8%-11%和18%-35%之间。

(四)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高于中学

从表2、表3可以看出,梅州市欠发达地区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明显比中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小学教师的年龄普遍比初中教师大。小学40岁以下的教师人数比例为38.92%,41以上的教师人数比例为61.08%;初中40岁以下的教师人数比例为43.50%,41岁以上的教师人数比例为56.50%。有些乡镇小学教师老龄化程度十分显著,如丰顺县砂田镇50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42.25%,大埔县光德镇50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43.56%,几乎一半教师成为“爷爷教师”“奶奶教师”。两者相比,小学40岁以下的教师人数比例比初中的比例低接近5个百分点,41岁以上的教师人数比例比初中的比例高接近5个百分点,说明梅州市欠发达地区学段越低,老龄化越严重。

二、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老龄化成因

为了调查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笔者对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整理如下原因。

(一)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不够

从宏观来讲,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2012年教育投入甚至占GDP比重4%。但是从各种现象来看,由于欠发达地区教育投资长期欠账造成本身底子薄,基础条件差,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济投入依然不足,导致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一时难以改善,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既使得职前教师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任职,又使很多初到该地的青年教师不能“安心从教”,以致纷纷外流,到市里、到条件好的学校任教。[4]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对偏远的欠发达地区颁布执行的相关教师优惠福利政策虽然很多,也给予了欠发达地区教师相对多的优惠与福利,试图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去欠发达地区任教,但是效果不佳,因为这些优惠与福利跟发达或较发达地区的基本报酬相比,如同九牛一毛。因此欠发达地区无法纳入新的师资力量,于是留下的更多是当地的年龄较大的教师。

(二)青年教师进口不畅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生源减少以及教师编制比例限制等原因,梅州市欠发达地区教师编制总体上基本饱和,甚至超编,如大埔县西河中学全校现有教师56人,但学生只有268人,师生比为1:4.79,大大低于国家关于农村初中师生比标准1:18的规定。但从梅州市欠发达地区的教学实际来看,教师却是紧缺的,该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名教师要上几门课,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2.国家颁布延迟退休方案,挤占了年轻人的就业岗位。2017年延迟退休方案就会出台,届时老教师不得不延迟退休,而因为编制和岗位有限,就造成了年轻教师进不来,就算进来了又不知道如何安排老教师和新教师的岗位的问题。

3.对大学应届师范生毕业生的录取要求太严格。其中以大埔县县城为例,现在的县城教师招聘都是以重点院校的本科生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条件,限制了普通本科和大专的师范毕业生的进入,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县城教师队伍的更新换代速度。

(三)梅州市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落后,留不住人才

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体现出:

1.工资待遇落后

虽然《教师法》规定“教师工资应该不低于公务员”,但是在欠发达地区却很难做到。由于梅州市欠发达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不如广东省其他城市,教师教学生活环境差,工资也比其他城市教师的低,城乡和地域的这些差距造成了许多优秀骨干教师的外流。优秀教师大量流入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造成了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中青年教师严重缺编。以大埔县为例,加上政策支持和补助,新教师的工资基本达到3500元,县城地区教龄在二十年以上的老教师有5000元以上,农村的就4500元。而以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市盐田区为例,该区单是临聘教师一个月的工资就均在4000-5000元之内,而在编教师的工资也在7000-9000元之间,更不用说给教师的福利了。

2.教学条件差

由于梅州市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还有许多学校校舍简陋、图书资料缺乏、师资水平低等,一些学校教室的桌椅已破旧失修,教师没有多媒体办公设施等。这样的情况下,很少有师范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学校任教,即使有年轻教师分配到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从教,因为教学条件差或其他原因,学校也很难留住这些教师。

除上述原因外,教师子女安排、住房、福利政策等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

(四)年轻教师心理素质薄弱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再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都有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那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只是麻木地例行公事,仅仅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生存途径和手段,而并未真正认识到“教师”二字背后的神圣意义。很多刚毕业的应届师范生只是一心奔着拥有高薪资的发达地区去寻求岗位,而面对急需青年教师的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却拒之千里,恐惧于欠发达地区的恶劣生活环境与教学环境。也有一些青年教师抱着满腔热情初到欠发达地区任教,最后却因吃不了苦,心理承受力不足,而选择放弃,流向发达地区任教,最终留在本地的还是中老年教师。由此可见,教师的薄弱的心理素质影响了欠发达地区新教师的引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老龄化。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范文3

20**年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区体育局加大了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建设。利用中国体育公益金,在全区13个市共建设了57个点。其中,全民健身路径48条、篮球长廊3条。全民健身路径加入社区后,为中老年人提供了健身活动的场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同时,利用中国体育公益金,在南宁、桂林、玉林三个市对部分老年人进行国民体质监测。还扶持了三个市、县“雪碳工程”建设。

调查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以调查资料为依据,准确、及时、系统、深入地反映老龄工作的情况和问题,探索老龄事业的规律,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老龄调查研究工作以提出解决老龄问题、制定老龄政策为主要目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的调查研究

对老年人状况的调查是基础性的调查课题,它主要回答老年人的状况“是什么”、“怎么样”。在了解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发现老龄问题,进行科学解释,揭示影响老龄问题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为什么”、“怎么办”。通过调查研究,总结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老龄问题的因素,探索解决老龄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政策可行性的调查研究

在政策分析和政策论证的基础上,需要对政策方案作出最后一步论证工作,即可行性研究。政策可行性调查研究,包括分析和研究政策制定后付诸实施的条件、不同政策方案的选择。可行性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政策背景,包括人口背景、历史背景、环境因素、政策现状等;政策实施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保障,技术条件,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效果等。

(三)典型经验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又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老龄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地区之间、部门之间难以保持平衡,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这就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对比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差距,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条件成熟后加以推广。典型调查能起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整体的效果。

(四)中长期规划的调查研究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的类型有:近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中长期调查研究服务于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中长期的调查研究具有预测性,是在了解老年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预测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它主要回答“将怎么样”、“应该怎么样”的问题。中长期调查研究主要包括:研究中长期规划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预测每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研究影响中长期规划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可能出现及控制这些情况的范围和程度。中长期调查研究是高层次的调查研究课题,对现实的老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对策

一、关于人口老龄化及老龄社会的界定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的人口状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地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成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老龄社会对策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

日本的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为29%,位居世界第一。到2010年7月,65岁以上的老人人口比例为23.2%,进入到超老龄化社会。日本老龄化比率以23.3%的速度上升,以未来推测人口数来看50年后的日本,其总人口数将跌入进9000万左右;其中每2.5人中就有1人为65岁以上的老人,每4人当中就有1人为75岁以上的老人;少年人口、出生人口数均为现在的一半不到、生产年龄人口为4418万人;日本将进入到工作的每1.2人供养1个老年人的社会;男性可以活到84.19岁、女性可以活到90.93岁的时代。日本老龄社会导致劳动人口呈减少趋势,人们为养老不断提高储蓄比例。虽然日本一向被称为社会福利保障好的国家,但是由于政府养老金账户赤字不断增长,于是政府便不断减少养老金给付金额,这导致人们危机感高升,自筹养老资金。

(二)日本老龄社会对策

1.就业和收入。(1)确保老年人的雇佣和就业的机会。确保到老年人到65岁仍可以活用其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而被用人单位雇用;支援并推进中高年龄者的再就职;确保多种形式的雇用和就业机会;支持老年人创业;政府致力于创造不分年龄都可以工作的社会环境。(2)发挥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积攒的能力。帮助老年人实现有宽裕的职业生活;帮助雇用和就业中女性的能力发挥;推进可以使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不冲突的支援对策;修正育儿和看护停工法的顺利实施;创造工作和家庭不冲突的职业环境以及进行多样的职务形式和多样化工作方式的环境整备;活用信息通信的远隔型工作形式并对其进行开发与普及。(3)稳定的运营公立年金制度。确立可持续性的安定的公办年金制度;基于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来构建中立的公办年金制度;推进公办年金制度的一元化;由日本年金机构对年金进行适当的运营和记录年金。(4)支援确保老年期因自己努力而取得的收入。整备企业年金制度;改善退休金制度;推进为老龄期准备的资产的形成。

2.健康和福利。(1)综合促进老年人健康。推进贯穿终生的健康促进活动;对健康促进活动进行整备推进老年人的看护和预防。(2)切实实施看护保险制度。(3)充实看护服务。确保必要的看护服务;提升看护服务的品质;推进对患有老年痴呆症老年人的支援政策;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4)以地区的相互支援来推进对老年人的生活支援。(5)老年人医疗制度的改革。重新审视老年人医疗制度;对老年人进行特定健康诊察和特定保健指导;开创不依赖于公办保险的多样化医疗,周边配套服务;在地区提供包括性或继续性的住家医疗。(6)支持地区福利计划的制定及实施。

3.学习和社会活动的参与。(1)努力促进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对终生学习的体制和基础进行整备;确保学校中有多样的学习机会:面向社会人提供高等教育机关中的学习机会、面向地区开放学校公共机能,设施;对于劳动者的学习活动进行支援。(2)支持老年人对于社会活动的参与,让其生活的更有意义。

4.生活环境的改善。(1)确保安定的有宽裕的居住和生活。帮助其计划性购房的取得,努力改善其购房;促进良好品质的民间租赁住宅的供给;增加提供公共租赁住宅的供给;整备住宅市场的环境;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居住形态要求。(2)综合推进通用化设计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综合推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无障碍化公共交通设施的建立、步行空间的形成、道路交通环境的整备;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建筑物,公共设施。(3)确保老年人交通安全以及对其进行远离犯罪和灾害的保护。

三、中国老年人口现状及养老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1.现状。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可以得知我国老年人口的现状如下:(1)老年人的保障和收入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月均退休金为1527元,而农村人口月均养老金则为74元;这样的养老金保障无法保障老年人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生活。(2)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意愿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居家养老的意愿始终占据主流。城镇老年人愿意住养老机构的比例,10年来从18.6%下降到11.3%,农村老人则从14.4%下降到12.5%。由于大部分老年人拥有自己的产权住房,所以老年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同时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趋于同质化,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多样化需求,也是不愿住养老院的原因之一。因此,未来老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应为社区和家庭养老,而非养老院养老。(3)空巢老人增幅明显。报告指出,老年人独立居住比例呈上升趋势,城乡合计“空巢”老年人占49.3%。从数据上看,10年来,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上升到45.6%,增幅非常明显。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对社会养老服务特别是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2.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1)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处于基本建立阶段,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群已经超过了7亿人,政府覆盖的总目标是10亿人左右。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努力争取全覆盖的阶段,并没有完全覆盖所有需人群。(2)老龄法制建设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尚未形成。2003年,我国一度将《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纳入立法规化,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缺失,使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只能依照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由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救济机制缺失,目前我国老年人权力受到侵害而无法寻求救济的现象比较突出。(3)社会养老服务匮乏,养老服务市场及产业发展规模小。虽然与老年人相关的商机被称为“银发经济”,其涉及到老年人的衣食住行、保健、养老等诸多方面,但根据民政部门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市场需求将达到8000亿元,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

四、日本老龄社会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对于我国中国老年人口现状及养老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借鉴日本应对老龄社会的经验和举措:

1.建立全方位、多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1)保障老年人的收入。建立全民皆参保的最低退休金制度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收入保障体系,如企事业单位要为其职工建立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国家为那些根据自己经济实力进行长期储蓄的人提供利息优惠等。通过立法来实行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的最低生活需求。(2)保障老年人的雇佣。政府要改善老年人的雇佣及就业环境,制定相关的政策把有意愿和能力工作的老年人工作年龄延长到65岁。确保老年人有多样的学习机会,积极的推进老年人对于社会活动的参与,让老年人利用自身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继续为社会继续提供服务的同时,让其在工作或活动参与中再次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3)保障老年人的保健及医疗。实行全民皆保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为老人制定医疗和保健服务一体的老人保健制度。在充分尊重保险者的自立、自主的基础上,联合地区医疗结构、社区公共团体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4)保障老年人的护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老年人的护理服务。推进对患有老年痴呆症老年人的支援政策;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对老年人进行特定健康诊察和特定保健指导;开创不依赖于公办保险的多样化医疗,周边配套服务;在地区提供包括性或继续性的住家医疗。由政府出资培训家庭护理员,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

2.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制定养老相关的法律及制度。日本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保证老年人的生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及制度:1959年的《国民年金法》,1963年的《老人福利法》,1982年的《老人保健法》,1995年的《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2004年的《高龄者雇佣稳定法》。日本政府根据老龄化的推进、发展不断的修改完善各项法律和政策,正是这些与时俱进的法律及制度保障了日本的老年人福利。因此,我国也应制定一系列的保障老年人生活的法律和制度,并根据老龄化的发展变化来及时的修缮这些法律和制度,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3.加大对养老相关设施的建设,改善老人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1)加大通用化设计的城市公共设施建:无障碍化公共交通设施的建立、步行空间的形成、道路交通环境的整备;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建筑物、公共设施。确保老年人有安定并宽裕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增加公共租赁住宅的供给;整备住宅市场的环境;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居住形态要求。(2)针对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借助社会资金和力量建立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组织,通过专业的养老服务网络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如家政服务、送饭上门、法律服务、家庭保健及护理、生活必需品的派送、辅具配置、无障碍改造以及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社会养老服务。加大对银发经济的开发力度,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参 考 文 献

[1]王婧.关于老龄社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的思考[J].学理论.2011

[2]平成24年版高齢社会白書.日本内閣府ホームページ

[3]鞠川阳子.日本老龄化社会对中国的启示[J].第一财经日报.

2009,9(29)

[4]《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5]人社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群已超过7亿.每日经济新闻.2012年9月10日http:///roll/20120910/7010524.shtml

[6]崔卓兰,赵静波.我国老龄社会的法律制度及其法律对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1卷第3期.2011(5)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2年)的通知》.[2011]60号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范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 C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9-2

1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在概念上指的是国家的总人口数量中,因为年轻人口的数量降低、年老人口的数量相对的增加而引发的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增加的一种动态过程。在1956年联合国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结果来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就表示进入了老龄化的阶段。而在1982年,在维也纳举行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也确定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

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我国是人口数量众多,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2012年,我国六十岁以上老龄化人口数量,已经高达1.67亿人,其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1/8,已经是高于联合国制定的传统老龄社会10%的标准;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1/5。这个结果是,我国已经成为当下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化人口超过亿的国家。2013年,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2014年,根据调查,我国国内人口六十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

自从我国社会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以来,社会人口已经呈现出老年人口的基数过大大、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老年人高龄化、失能化以及空巢老人数增长趋势明显的形势特征。我国不仅已经明显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十分严峻。

2.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2.2.1 呈倒三角人口结构,老龄人口的数量十分大,而且还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

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而且在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冲击,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的条件也不断得到提升,国内的人口平均寿命有了较大的延长,因此也带来了老龄人口的每年增加。

2.2.2 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发达,未富先老

在普遍上,一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在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发达的时期才会出现,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已经具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但是,我国却是发展中国家,在当下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其带来的问题会越加严重。也因为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发达,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所需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条件,因而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2.3 老龄人口在城乡、地区之间分布不均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明显的二元性特征。我国城市老龄化发展进程快于农村。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城镇老龄化比例为7.3%,农村为6.3%;而近年来,伴随着农村中大多数的青壮年劳动力出逃农村,涌入到发达地区的城市中,使得城镇老龄人口比例下降,但这种情况却是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

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地区差异。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其人口已经是进入到了老龄化阶段。特别是,北京市、上海市等一线城市,其老龄化问题的程度更是超过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而与东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则相对较低。

3 人口老龄化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降低人力资源供给量,影响人力资源年龄机构,影响人力资源质量,减少优质人力资源,对劳动力市场和未来的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其种种效应直接扩散到微观的企业层面,难以避免地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乃至于企业的整体运营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颠覆旧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

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的是责任、承诺、执行、自我激励和管理,这些在老年员工身上都不难实现。老年员工的问题是时间、智力、体力、关怀和宽容度等方面的管理。而在这些方面,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工作已经与逐渐老龄化的员工年龄结构不匹配。随着人口老龄化,企业里中老年员工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年轻员工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员工年龄结构逐渐呈现倒三角形,员工队伍整体的能力、需求、长处、缺点等各方面将逐渐发生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应该随之改变、更新,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适应逐渐老龄化的员工年龄结构。

3.2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技术传承问题

人口老龄化使得员工年龄结构逐渐变化,当企业内员工年龄结构呈现倒三角形时,即老龄员工所占比重大,青年员工所占比重小,则可能存在技术传承的问题。不少年轻员工仅仅具有知识上的储备,缺乏实践经验,工作胜任能力不高,尤其是一些依靠多年磨炼的技术性工作。对于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年龄结构倒三角形明显的员工队伍,往往由于众多资深老龄员工的陆续退休而大大影响甚至中止了对年轻员工及新进员工的技术指导和经验传授,尤其是那些需要长年培养、磨炼的技术性工作。

3.3 影响企业的组织行为

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行为。企业领导者的老龄化将使企业以更稳健更保守的方式应对市场的变化,这会使企业稳步发展,但弊端同时存在。由于领导阶层的老龄化,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往往比较弱、比较迟缓,这很可能会使企业错失改革的良机或者在改革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来自自身和企业内部的阻力。领导者的思想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组织文化的取向,而当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能够有更加长远的目光看待老龄化出现在企业中的问题,建立起一套具有良好运行人力资源模式,这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4.1 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及员工队伍具体情况,积极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时俱进,积极适应逐渐老龄化的员工队伍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只有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策略与员工年龄结构相匹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4.2 灵活设置工作内容及工作方式

以更大的弹性安排工作,灵活对待年长员工随着年龄和资历的增长而增长的不同需求,以更大弹性的制度去适应年长员工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

相对于年轻员工,年长员工体力、精力较不充沛,而具有成熟、丰富的技术经验。企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工种的员工的不同需求、不同能力、不同特质,提供灵活的工作机会、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使得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有更大的选择性,将有利于他们更加高效、更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长处,从而促进企业员工队伍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

4.3 实行弹性退休政策

弹性退休政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员工老龄化的问题。企业在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与收入等方面采用具有某种弹性的较为灵活的退休政策。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实行弹性退休政策,具有以下方面的有利影响:

第一,如今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加速,退休人数越来越多,并且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在这样的形势下,实行弹性退休政策,延长老龄人才的工作时间,可以减轻劳动力市场供求压力,协调处理就业、照顾家庭、安排退休生活的关系。

第二,可以通过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式的调整,建立更适合老龄员工心理状态的退休制度。这对于老龄员工的生活安排、照顾家庭及退休收入调整,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2005,6.

[2] 刘传江.论国企离退休人员的管理与服务[J].社会学研究,1993(6).

[3] 余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与竞争战略[J].商场现代化,2013.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范文6

【关键词】智慧时代 创新发展 老龄消费

一、引言

21世纪,老龄产业被称为了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目前我国的社会老龄化的问题非常突出。而从消费角度讲,无论是从其规模还是所占的比重,老龄的人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都是重大的。老龄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老龄人群、商业领域还是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益的。因此改变对以前老龄产业的旧认知观念,突破传统的思想,结合智慧时代的理念,积极探索发现出新的适合于老龄群体生活发展的习惯,消费惯,从而推动老龄消费产业创新蓬勃的发展。

二、老龄消费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增加,老龄人口的消费规模逐年不断地上升。据统计,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消费规模已经达到10000亿元,但是为老龄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确只有3000亿元,老龄产业只占老龄人消费总量的30%。老龄消费市场成为我国老龄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目前老龄人的生活质量。但目前我国的老龄消费市场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老龄消费市场仍然是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因素则作为影响老龄人消费的主要因素。中国的老龄人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和医疗消费总量占了老龄人消费总量的很大比例,而老龄人在食品和医疗消费的支出比重高说明了老龄人消费需求大多体现在对身体健康的注意,另一方面则说明老龄人比较在意实际的生活,而对如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关注的较少。面对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在消费市场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我国老龄消费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老龄消费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尽管发展老龄产业的市场环境宽松,但有一些决策的部门对老龄消费的认识和如何发展当代的老龄消费业缺乏新的认识,大多数企业对老龄消费业发展的规律性缺乏客观和准确的把握。在实际地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的企业误解了目前对于老龄消费的现实意义,甚至是盲目跟风。商家对目前老龄人的商业化需求特点还是比较陌生,且把握的不准。在传统的观念上,多数人普遍会认为老龄人只能是要求老有所养及安度晚年,对于老龄消费市场、消费产业,则少有深入的研究。

2.老龄消费市场整体的有效需求不足。中国的大部分老龄人的购买力的水平不高,与经济因素有关,老龄人口的收入并不是家庭收入中的主流。同时,在消费意识、消费习惯等方面,老龄人的消费也是非常保守,少消费、省吃俭用似乎已经成为了老龄人的代名词,因此老龄人传统的消费观念限制了当今老龄消费业的发展。

3.老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面严重不足。大多数的企业仍然缺少对老龄消费规律性的正确认知,没有把握好老龄人的市场需求,因为企业没有进行深度的研究开发,所以也不能占有其应有的市场份额。目前整个老龄产业还没有在国民经济中形成具体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条,而真正参与到老龄消费业的企业家更是很少,没有形成对其发展的企业家群体。

4.未建立出健全完善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在智慧时代,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及时准确地信息才能提供给顾客更好的服务,而目前还没有建立出完善和统一的老龄消费业的资料库及相关的信息化平台,这样企业和消费者对于产品、政策、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了解就会不及时。

5.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合力。老龄消费业的涉及面很广,在管理方面,实行垂直管理,部门分管,资金分流及目标分割,因此交叉环节的相互协调与沟通不当,很多工作在实际的操作上存在薄弱的环节,造成效率较低,进而影响了其发展的进程。

6.政府对相关的扶持政策不得力。对于老龄消费业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竞争领域,它不仅有市场的成分,还有社会事业的成分。因此应对老龄消费业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产业相关政策的鼓励与引导。目前,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保护老龄人权益的《老年法》,但仍对发展老龄消费业,缺乏具体的、配套的及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因此老龄消费业并没有真正的发展起来,例如在老龄人的产品开发和营销或引导老龄人的消费并扩大老龄消费需求等方面。尽管我国是一直重视老龄人口的国家,但目前为止无论是在宏观上的产业政策,还是在微观的具体支持与措施上,都不够得力,没有出台并完善落实实际的政策。

因此,无论是从政策方面,管理方面,还是从市场的有效供需求情况等各方面的问题来说,都充分表明了使其创新蓬勃发展的艰巨性。但在看到困难的同时,也同样清楚地认识到了这里面所蕴藏的巨大机会。

三、智慧时代老龄消费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利用“互联网+”发展

智慧时代,“互联网+”为老龄消费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契机。如果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老龄消费业深度融合,从而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老龄消费业发展的新形态。将会推动产业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升及组织的变革,进而提高了产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二)转变传统消费观念

对于老龄群体,一般大多数都是买东西讲究物美价廉,很少买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有了钱就会存起来,不提倡炫耀性消费。勤俭节约固然好,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消费观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龄消费业的发展。为改善生活质量的适度消费是有必要的,要潜移默化地促进老龄群体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拉动内需,为老龄消费业发展提供动力。

(三)加强开发适合不同老龄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开发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老龄人多样化的、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服务上,例如发展养老地产。基于当前房地产发展势头,结合养老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地即养老型社区。老龄人不仅对衣食住行有着更高要求,对健康、环境等亦有要求,尤其精神层面要求更高,而现今的养老地都是普通的小区,养老设施等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建设真正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新型养老社区,积极发展养老地,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医疗保健室、文化活动站、养生堂、小花园等设施,保障室内阳光充足、自然通风,构建适宜于老年人养老的生态环境。而老龄产品不能让其成为老旧差的代名词,要追求品质、性能和价格的有机统一。

(四)建立信息化平台

可以建立完整的、开放的、统一的老龄消费业资料库,为企业和消费者提品、政策、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和及时服务,完善老龄消费业的市场体系。设立出老龄消费业的产品展销平台和信息平台,扩大老龄消费业的市场空间和增加消费的人群。在平台上可以介绍并推广科技相关信息,推动老龄的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创新。

(五)行产学研合作

可以与各大科研机构或者是各大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例如可以与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研发实验室,以此来对关键的技术进行攻关,也可以与各大院校实行人才培养的合作,可以与各大院校合作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才,或高水平技术的带头人。

(六)加强相关政策扶持力度

发挥政府职能,可以制定出发展老龄消费业的相关政策。例如增加优惠政策、提供财政支持,信贷支持等。也可以提倡老龄人去参加一些活动,修建老龄人活动社区,组织专业广场舞比赛,培养老龄人对其的热爱和兴趣,从而可以进一步刺激消费,促进相关类型的消费产业发展。

四、总结

目前我国的老龄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巨大的规模,并不系统和规范,与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发展老龄消费业则需要紧紧抓住老龄人口其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清楚地认识到老龄人群体特征,准确把握老龄人群需求的特点,围绕着老龄人的衣食住行医等需求特点去计划消费产业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实行创新的发展,为了促进在智慧时代老龄消费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不仅需要借助社会、企业的力量,自发的方式从事其产业的开发,还需要为老龄消费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和政治的环境,需要有完善的配套的政策支持。首先要改变传统思想,克服体制或制度上的障碍;其次,需要政府提出有关的产业政策支持;最后,需要政府运用政策把社会的资源导入到老龄消费业中,结合智慧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让老龄消费产业实现其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奕.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前瞻[J].商业经济研究,2015,23:46-48.

[2]陈友华.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44-49.

[3]陆杰华,王伟进,薛伟玲.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政策支持体系[J].城市观察,2013,04:5-13.

[4]陈鹏飞,林文.中国老龄产业研究综述与展望[J].老龄科学研究,2014,06:37-44.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范文7

摘 要: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中国的城市化也在快速发展,但是快速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工业基础不协调、发展过程不自然及城

>>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影响研究 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和对策 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承德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思考 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管理的创新 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立法及社会保障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社会保障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 浙江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路径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利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 新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社会保障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2-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http:///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2012-04-27.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邬沧萍.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1).

[6] 章光日,顾朝林.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6,(5).

[7] 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8] 王道勇.“浅层城市化”与民工荒[J].决策,2011,(4).

[9] 中国尚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亟待推进农民工市民化[EB/OL].中国新闻网,http:///cj/2010/09-23/2550653.shtml.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范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银色人力 资源开发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中国已提前世界其他国家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现象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比如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加大等。因此,认真研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银铃资源开发,这将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期,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和解决,从而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我国的知识型和科技型老年人才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现在提倡老有所为就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重视、尊重,是我国特有的老龄工作重点之一,仍应继续作为我国老龄化工作的重要方针。

一、银色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

(一)可以解决未富先老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这部分低龄老年人在退休后,在身体还很健康的情况下并没有回家安度晚年,而是选择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有着强烈的愿望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目前我国的社会状况是,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人口持续增加,基数很大,在这样的现实下,我们应该着力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大力开发我国的银铃资源,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无形中就缓解了人口老龄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

(二)可以缓解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团结

在我国农村,老人基本上仍处在无养老制度的状态。在我国,老年人在人口各年龄群中,穷人仍占多数。据统计,50%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和80% 左右的农村老人在银行里基本上没有存款,他们只能依靠子女或社会抚养。我们不难看出,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力开发银铃资源的任务无疑显得重中之重。这样可以解决老龄化对社会造成的压力,从而促使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三)银色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和负担

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模式就变成了现在的一对夫妇要赡养4个老人的现状,这种家庭模式无疑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养老负担和压力。从社会现象中来看,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社会负担不断加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低龄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压力。银色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让那些低龄老年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还能减轻家庭的负担和压力,可以不断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二、我国银色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提高对银铃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理性认识

切实做好银铃资源的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银铃资源的再认识问题。要提高对银铃资源开发的理性认识,首先要改变人们对银铃人才的态度,消除对银铃人才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年轻的一代应该认识到“人才没有年龄界限”,具有一定专长和技能的老年人才都值得我们尊敬。他们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工作经验丰富,银铃资源的开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和潜力。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银铃资源,给老年人才开发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让银铃资源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转换劳动退休模式,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有关劳动部门应该相应地延长退休年龄,男性退休年龄可以适当从60岁延长到65岁,女性退休年龄可以适当从55岁延长到60岁。若将劳动退休模式转化为晚进晚退型,推迟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退休时间,这样年轻人不仅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年轻人的素质,从而也使那些低龄老年人有更多的时间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采用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新进入就业岗位的劳动力素质,而且还可以延长老年人力资源的收益,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大力开展老年事业,不断扩大银铃的就业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老年人持续增多的现象不断扩大,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衣食住行等行业不断发展起来。通过对老年人相关的产业和服务业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可以为低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和谐。目前,在我国银铃中,人才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各省会,就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一些小城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迫切需要知识型老年人力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中小型城镇在养老方面的优势,制定和颁布出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这些中小型城镇对低龄老年人才的不断引进,为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四)通过政策引导低龄老年人的就业

由于我国当前劳动力资源过剩,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为了保护年轻人就业的问题,一些政策法规中出现了很多就业条件的限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修改相关政策法规中对这部分老年人就业的限制,完善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且引导银铃向技术短缺部门、服务行业就业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政策在舆论上形成对银铃资源开发的重视,并在现实环境中营造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J].科学决策月刊,2006(04).

[2]余波.关于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12):90-92.

[3]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4]闵伸.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经济师,2003(06).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范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问题;老龄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122―05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我国不仅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而且仅用三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就实现了许多发达国家用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才完成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型,步入低生育率水平国家的行列,也创造了世界人口发展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我国也提前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标志着老龄社会的开始。2010年,老年人口增加到1.7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3.26%①,老龄化程度正在加深。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进入老年,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鉴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以及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必将给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老龄化进程:蓄势待发

新中国成立的60年时间,是我国人口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我国经历了死亡率的率先大幅度下降和三次出生高峰,完成了人口转变,基本实现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这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蓄积了巨大的潜在能量。

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30年:两次人口出生高峰和死亡率迅速下降导致人口结构年轻化

到目前为止,新中国所经历过的三次人口出生高峰中

有两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30年间,而且这两次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增加规模最大。

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现在1950―1959年(其中1950―1954年间的平均出生率高达37‰以上),年均出生人口数为2034万人,为人口规模实现“由缓到快”增长提供了基础。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现在1962―1975年,一般认为是由于灾害后的补偿性生育和年龄推移形成的,年均出生人口规模达到2583万人,其中1963年更是达到2959万人,是新中国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这两次人口出生高峰累计使新中国的总人口规模增加了将近4亿。这两次出生高峰期出生队列也直接导致了当时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1953年的4.41%降低到1964年的3.56%,老龄化程度下降了0.85个百分点。人口年龄中位数也从1950年的23.9岁下降到1970年的19.7岁②。从另一个视角分析,这两次人口出生高峰为60年以后的人口老龄化积蓄了能量。

除高生育率造成的新生人口增加对人口结构年轻化的促进之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降低死亡率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也在客观上推进了人口结构的年轻化。根据人口转变的基本规律,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阶段的:死亡率下降初期主要是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下降导致人口年轻化,死亡率下降后期才会促进人口老龄化。从我国人口死亡率来看,1949年,我国人口死亡率是20.0‰,到1962年迅速降低到10.0‰(三年自然灾害期除外),在1970年代中期则降低至6‰―7‰的低水平并保持至今。同期的婴儿死亡率从200‰左右下降到50‰上下。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从不足50岁增加到62岁。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当时我国人口结构的年轻化现实。

总之,在高生育率和死亡率迅速降低的双重作用下,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口结构经历了一个年轻化过程,同时为60年后人口老龄化的迅速爆发蓄积了巨大能量。

2.改革开放以来:生育率迅速降低并最终保持低水平和平均寿命延长,启动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改革开放30多年这段时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迅速升高的时期,老龄化水平从初期的7.5%左右上升到如今的12.04%。其间,1999年,老年人口达到1.3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0%,标志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

根据人口转变的一般规律,生育率的转变通常要晚于死亡率的转变,生育率最终稳定在低水平是人口转变完成的标志,生育率下降并稳定在低水平上可以加速人口老龄化过程③。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死亡率水平一直稳定在6‰―7‰的低水平,婴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目前为21‰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达到73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由于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总和生育率仅用10年时间就从70年代初期的5.8降到80年代初期的2.5左右。但是,由于人口惯性规律,80年代形成了第三次出生高峰,年均出生人口规模为2225万人,90年代年均出生人口数量依然保持2097万人。在1992年,生育率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并一直在更替水平以下徘徊,开启了我国的低生育率水平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年均出生人口数维持在1600多万的较低水平。

死亡率维持低水平、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延长、生育率快速下降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开启了快速人口老龄化的闸门,人口老龄化迅速到来。在1982至2007年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水平由4.93%升至7.92%,其中的27.11%来自生育率下降的贡献,18.67%归因为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人口惯性作用(即年龄结构)的影响最大,对人口老龄化水平升高的贡献率56.06%;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极其微弱地延缓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⑤

二、未来60年人口老龄化态势及问题:全面爆发

作为一个封闭人口,任何一个时点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既往和现时、生育和死亡两个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继往60年所积累的人口老龄化的能量将全面爆发,未来6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21世纪,我国是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未来将更加突出。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预测,未来6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庞大

首先,就绝对规模来讲,21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此后,印度的老年人口将超过我国。同期,在三分区(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199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跨过1亿大关,2014年将超过2亿,2026年将超过3亿,2037年将超过4亿。这几个阶段老龄人口每增加1亿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3年、12年和11年。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比届时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多1亿,比所有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多3700多万人,相当于届时的第三人口大国美国的总人口。⑥这种老年人口规模的发展态势在世界上任何人口大国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2.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

20世纪中后期,我国人口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并稳定于低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人口出生预期寿命的逐渐延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底部缩小和顶部膨胀的双重作用使我国的老龄化水平迅速升高。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化水平为13.26%(65岁及以上老龄化率为8.89%⑦),到2020年将达到17%,之后,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人口增长高峰出生队列进入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态势,这种加速态势将一直持续到2050年。就绝对的老化速度而言,我国的老龄化水平仅用不到50年时间就从10%提高到了30%,而同样的进程,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概用了10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老化速度在人口大国中,唯有日本可以和我们大致相当。

3.高龄老年人口增长最快

一般来讲,刚刚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会显著增加医疗、照料等方面的需求。老龄人口中的高龄人口,因属于高失能人群,生活依赖性强,他们是老年人口中真正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对象。在整个21世纪,我国面临的高龄人口压力将是世界上最重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规模将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目前,我国80岁以上老人规模大约为2000万,到2020年将超过3000万。到21世纪中叶,我国高龄人口将占全世界高龄人口总量的25%强。此外,高龄人口还将是老龄人口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群体,到2052年,我国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1%增长到23%。21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将以年均4.02%的增长率增加,是同期老年人口增长率的1.68倍。

4.老龄化城乡倒挂,农村人口老龄化超前于城镇

理论上讲,老龄化最重要的人口学原因是生育率水平的降低,因此正常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的农村地区理应有着相对低的老龄化水平。但在我国,由于存在大规模的乡―城流动人口(2008年底有22542万人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劳动年龄人口,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农村老龄化水平的同时也降低了城镇的老龄化水平。在21世纪的前40年,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始终高于城镇。2000年,城镇老龄化水平为9.68%,比农村低1.24个百分点;到2020年和2030年农村老龄化水平将分别达到20%和29%,而同期城镇老龄化水平则分别为15%和22%。考虑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公共资源分配较少的因素,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5.“空巢”老年家庭数量不断增加

伴随稳定持续的低生育率水平,我国家庭平均规模已缩小到3.13人/户。0―30岁独生子女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58亿,占同龄人口的29.3%。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空巢”时间提前,“空巢”更容易发生。目前,城市“空巢”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49.7%,农村亦达38.3%⑨。大规模的乡―城流动人口,又造成了大批农村留守老人。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关系简单化、家庭类型核心化以及家庭成员流动化,加剧了城乡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迫切性、复杂性和严重性。

6.人口机会窗口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个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都相对较低的人口机会窗口期,这是人口抚养比最低的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是构建老年社会福利体系的最佳时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对我国来说,人口机会窗口期就是1990―2032年的这42年时间。目前,21年已经过去,我们还有21年的机会。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为86∶14,1个老人平均需要6.2个劳动年龄人口赡养,这种压力尚不算大;2020年,二者的比例关系将为79∶21,1个老人的平均赡养者减少为3.7个劳动年龄人口,压力显著加大;2050年,二者比例关系将变化为63∶37,1个老人平均只有1.7个劳动年龄人口赡养,压力更加沉重。

7.“未富先老”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未富先老”将是我国老龄社会的显著特征。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表明,老龄问题影响深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就我国当前所处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来说,人口转变进程显然已经超前,应对老龄社会各种挑战的种种基础都比较薄弱。首先,我国当前应对老龄社会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以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0%为标准,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当时人均GDP为840美元,即便是去除人民币被低估的因素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也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略多。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很多人均经济指标依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倍。考虑到城乡老龄化的倒挂现象,农村的养老形势令人堪忧。第三,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早在老龄社会之前或初期就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政策和制度准备严重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进程。总之,“先老”已经不可逆转,“未富”尚可补救。

三、老龄政策框架构想:切实应对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十分有限。要加强老龄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政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政策体系,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⑩

1.我国老龄政策体系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3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尚处于年轻型阶段,甚至不少年份还出现了年轻化趋势,因此这一阶段我国关于老龄问题的研究很少,只是存在一些针对性很强的老年人政策。

1983年,国务院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设立为常设机构。正式开始了老龄政策的建设。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老龄政策开始走向法制化道路。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正式步入老龄社会的行列,老龄问题逐步显现。200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0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规划》。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一批纲领性的老龄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出台,标志着我国老龄政策正在逐步系统化和体系化向前发展。

总体来说,我国现有的老龄政策体系已经涵盖了养老保障、老年医疗、为老服务、老年人文化教育、老年人社会参与、老年人权益保障等丰富的政策领域,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为依据,以《决定》、每个五年计划中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地方性法规等为指导。可以说,我国的老龄政策体系已经基本成型。

2.我国老龄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当前的老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老龄政策局限于老龄人口,不够系统且不够全面。老龄化是全社会的事情,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但目前的老龄政策主要局限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精神文化生活、权益保障等有限的几个方面,涉及领域有限,覆盖面不够,同时现有老龄政策还存在层次关系不明晰、不够系统的问题,很多政策较粗略,操作性较差。第二,老龄政策的“生命历程”视角缺失。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政策从青壮年时期甚至更早的年龄段就开始着手考虑,早已发展到了“事前干预型”的老龄政策体系。而在我国,这方面考虑显然比较单薄。政策制定的目的和初衷通常局限在老龄人口,对未来难以做到未雨绸缪。第三,老龄政策缺乏战略性的长远规划。目前的老龄政策体系多着眼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现实问题,缺乏统筹规划,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第四,老龄政策效力低下。在老龄政策方面,目前仅有《老年法》是法律形式,其他大部分政策都以“通知”、“意见”等形式存在。政策的贯彻实施效力不高。

3.对我国未来老龄政策框架的构想

老龄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老龄政策体系应该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其总体目标应当是降低和调节人口老化给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和实现老龄社会的人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促进在老龄化的人口条件下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结合当前我国老龄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构建未来老龄政策体系应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老龄政策体系应该是系统和综合的,应该是国家在诸多老龄领域公共政策的有机整体。第二,老龄政策体系需要和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所设计出的政策体系不能太超前,也不可太保守,太超前可能导致可行性大打折扣,太保守可能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因此,老龄政策体系同其他政策体系需要相互兼容,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第三,老龄政策体系内部各具体政策之间应当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以形成内容完备、功能完善的老龄政策体系。

从上述老龄政策体系应有之义以及国际上比较完善的老龄政策体系和经验教训来看,中国老龄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战略、规划、制度、操作性政策四个层面。

(1)在战略层面,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针对当前我国老龄政策体系不够系统的现状,应将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纳入到国家大的发展战略中。在我国老龄政策体系中,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应处在统领全局的地位,统筹谋划,指导全局。

而且,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还要与国家其他领域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推动我国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具体内容上,国家战略应就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理念、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等一系列问题做出规定和说明。

(2)在规划层面,设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划。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划着眼于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宏观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在整个老龄政策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从属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是中国老龄政策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它要为不同领域和操作层面的老龄政策提供基础和指南。因此,针对我国老龄政策体系重视当前、缺乏中远期长远规划的现状,设计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不仅包括短期规划,更应重视中长期规划。具体而言,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应包括发展老龄事业的基本理念、原则、指导思想、基本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

(3)在制度层面,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具体领域的老龄政策,形成老龄政策集群。针对老龄化所涉及的具体的社会经济领域所设计的老龄政策集群,应是一组成熟、稳定且规范化了的老龄政策,它构成了我国老龄政策体系的中坚地位,起着支撑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作用。其内容涵盖广泛,应涉及养老、医疗、服务、教育、文化、就业、住房、产业等多个领域。

(4)在政策层面,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有操作性的具体政策。操作性政策是老龄政策体系的最基本的元素,处于整个体系的最后一个层次。它是针对具体的老龄问题而制定的应对措施、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应具有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等特点。操作性政策可以采用意见、通知、政府令、办法等多重灵活形式,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以及老龄化发展的态势及时进行调整。

注释

①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年4月28日,stats.省略/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②Department of Economic & Social Affairs and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8 Revision, UN,New York,2009.

③李竞能:《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6页。

④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2009 World Population Data,Washington DC,2009.

⑤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学海》2009年第4期。

⑥李本公:《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中国华龄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⑧国家统计局:《截至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2009年3月25日,省略/gzdt/2009-03/25/content_1268173.htm.

⑨郭平、陈刚:《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202页。

⑩《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28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人民网,2011年4月27日。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范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应对策略;综述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aging) 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国际上通用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

2000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 9.7%,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个百分点。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查数据表明,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2]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农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据统计,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按城乡分,2008年我国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9.66%、8.77%和9.7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3]。

2.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曾毅(1991)认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则不仅有利于城市化的进展,更对城市年轻人口的补充有一定作用。陈桓(2002)指出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不仅仅是年轻男性,许多年轻男性都是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杜鹏、王武林(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即生育、死亡和迁移。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与农村的老龄化差异加大。杜鹏(2011)指出,农村青年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老龄问题要高于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问题要比城市地区的老龄问题更加严峻。李本公(2011)农村老龄问题逐渐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国际社会并没有应对超过1亿人口的农村老年人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和理论模型。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制度出现“碎片化”

张翠翠(2010)认为我国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均存在两元分化。养老制度出现碎片化。党俊武(2011)指出,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我国农村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不能承受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虽然农村已经开展新农保和新医疗,但是和城镇相比,农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设不完全,存在很大问题。徐晓(2012)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与统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户籍的人口的养老保险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制度,难以实现公平与统一。

2.社会养老资源总量不足,出现结构性困难[4]

李辉等(2012)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养老资源的储备,我国社会养老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冯月菊(2011)在甘肃省的一项调查中指出,甘肃省严重缺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难等问题重重。阎青春(2011)指出应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根据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3.养老金增值保值争议不断

郑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人民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物价提升,养老金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养老金缺口。徐晓(2012)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4.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

李辉等(2011)指出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很大,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刚刚起步,这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很大困难。何平(2009)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难点在于“利益难以平衡”,城乡统筹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利益的调整问题,涉及地方财政的责任担当问题和一个省之内各个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

三、学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郑功成(2004)倡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确保制度的高效率,稳运作,欠公平的社会保障只能适得其反。张翠翠(2010)认为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决老龄化问题。邬沧萍等(2011)指出应与时俱进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时延迟退休年龄

徐晓(2012)认为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增收减支有重要意义。严志钦(2011)提倡延迟退休他认为,此举有利于养老基金的平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年限,并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

王顺东(2007)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其主导作用,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冯月菊(2011)“鼓励居家养老方式,开展老龄研究与监测居家养老还将是我国农村今后养老的主要形式”。赵宝华(2011)认为养老应从两点出发:一是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层面,更应该让老年人有一个安乐晚年。二是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文献述评

笔者对老龄化背景下出现的养老问题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进行梳理后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运用了数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而使得对人口老龄化下城乡养老困境应对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与现象解释的层面上。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应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

2.多宏观层面的规划,缺少应对老龄化的微观层面的计划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学者们多从宏观层面规划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很少深入社区去研究老年人的确切需要。延迟退休年龄、推行居家养老等措施不能适用全国所有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来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3.研究视野不足,制度创新不够

在人口老龄化愈加严峻的背景下,与我国生育水平相近的其他国家基本上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我国至今仍采取严格而谨慎的生育控制政策。国家对于计生家庭的养老除了给予少数的计划生育补贴外,并没有为计生家庭的长远养老考虑来制定计生家庭的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将进入老年时期的计划生育夫妇,他们未来的养老问题,是一个艰巨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翠翠,赵家英.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与决策探究[J].社会发展,2011.

[2]王泽强.乡—城人口迁移与农村老龄化研究综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02).

[3]冯月菊.陕西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对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24,5.

[4]徐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2(08).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范文11

关键词: 南通市 人口老龄化 社会保障 影响 对策

一、案例背景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通常是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素有“长寿之乡”美誉的南通市早在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同期总人口的10.2%,先于全国18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市有老年人170万,占总人口的22.3%,分别高出江苏和全国5.3%和9.8%。预计到2015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97.29万,占同期人口总数的26.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通老龄化发生在社会经济现代化之前,“未富先老”的状况将加重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

二、南通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1.导致养老负担加重。南通全市156个乡(镇、街道)中138个有长寿老人,分布面为88.5%,其中最年长的男性105岁,女性106岁,但与经济增长尚未达成比例上的协调,全市城镇化率为39 %,低于江苏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目前仍有61%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这些表现决定了社会保障范围广、难度大、供需矛盾突出特点。

2.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全市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离退休退职人员总数的攀升导致离退休退职费用也逐年上升。

3.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产生影响。南通市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由于计划生育因素及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结构模式,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4.对当前医疗保障制度提出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南通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逾114万人,其中市区44万人参保。目前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由国家与单位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数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应对老龄化改进社会保障的对策

面对全市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诸多矛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1.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加快公共财政改革步伐,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二是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三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并提高征缴率。四是逐步健全社会保障法规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法律意识,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和企业实行强制性保险。

2.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根据《南通市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要求,进一步完善南通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的成果,高度重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将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服务。

3.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并轨,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真正实现“全民医保”。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加大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建立老年病防治中心,扶持其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老年病防治能力。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和大病医疗专家咨询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推行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

4.完善老年人社会救助。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认真落实低保人群分类救助制度,建立低保标准科学调整机制,适当向低保老年人倾斜,确保困难老年人家庭得到更多救助。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增发保障标准金额10%―20%的保障金。

5.完善政策环境,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消费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包括所有与老年人口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相关的商品生产和服务。在政策主导上,通过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产品、服务、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文学.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统计与决策,2005,(16).

老龄化现状及对策范文12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弹性退休年龄

一、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的主要问题

1. 我国现行退休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为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这是上世纪50年代依据建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全国人口平均寿命较低的客观背景制定的。60年来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上升到男性70岁,女性74岁 。较低的法定退休年龄脱离了实际的人口年龄结构。

2. 各行业劳动条件、劳动强度以及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不同,退休政策缺乏弹性

我国现今仍实行缺乏弹性的一刀切退休年龄政策,这就造成了以下问题:第一,由于不同职业对劳动力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不同,导致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对于高级知识技能人才,其所接受教育培训时间相对较长,但在一刀切的退休政策下,其工作时间却相对缩短,例如对于教师职业来讲,50岁至60岁知识经验趋于成熟,仍处于工作的黄金年龄,目前医疗保健水平也能保证其继续工作,如果在其职业的黄金时期按照现行退休年龄退休,是对教育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双重浪费。第二,现行退休年龄制度没有充分考虑由于劳动条件与强度的差异给劳动者的劳动状态造成的影响。如一些从事体力劳动但不属于特殊工种范围的劳动者,其劳动条件较差、劳动强度较长,在现行退休年龄制度下身体健康无法得到保障,对其今后的生存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给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在劳动环境较好(如管理岗位)工作的劳动者,其身体状况完全可以胜任现任工作,如无法继续劳动,将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3. 人口供养系数上升加重了劳动人口的负担

人口供养系数是非工作年龄人口与工作年龄人口之间关系的相对数指标,它反映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人口供养系数对社会保障计划有重要影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年龄比重下降,必然导致总供养系数上升。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单位和个人按照一定比例缴纳,此外就是中央财政拨款。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2%,这对于我国现收现付为主的养老制度造成很大影响,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养老金负担压在在职人员身上。

4. 退休年龄相对较低和大量的提前退休,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加大

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价格低廉,而退休年龄相对较低和大量的提前退休现象造成了我国养老保险费用持续上升,由此造成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削弱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二、从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分析弹性退休制度

1. 人均寿命延长,健康状况改善,为提高退休年龄提供基础

通常情况下,退休年龄随人均寿命的增长而延迟。上世纪50年代人口预期寿命为42岁,而半个世纪之后已增长到72岁。当初制定的较低的法定退休年龄和目前较高人口寿命之间反差较大,为提高退休年龄提供了基础。

2. 劳动起始年龄的后移使退休年龄的后移成为可能

随着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增多,人们受教育的年限不断增长,使得初始劳动年龄不断提高,而退休年龄不变导致劳动岁月减少,非劳动岁月增多。这不仅导致劳动资源浪费,并且缴纳养老保险费得岁月减少,领取养老金的岁月增多,严重影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

3. 推迟领取退休金时间,有利于缓解政府养老基金支付压力

推迟退休年龄,则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相对缩短,而缴纳保险费的时间相对延长,这样有利于增加保险基金的收入,相对减少其支出,维持保障体制稳定运转。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目前面临政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年均缺口达700多亿,总缺口达2.5万亿,相当于我国年国民经济收入的近1/3。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退休年龄从60岁延至65岁,退休金的支出可以减少30%-50%,社会财富可增加10%-20% ,进而有效增加养老保险金的供给并减少其资金需求。另据《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预测与管理》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40亿元,减支160亿元。

4. 劳动环境与工作性质决定不可简单后移退休年龄

劳动环境越好、所做的工作越脱离体力劳动,劳动者所能持续工作的年限就越长,反之,退出劳动领域的年龄就越低。

5. 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决定要综合考虑寿命提高、劳动起始年龄后移与就业压力而制定退休年龄。

在长期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越大于求,就业压力越大。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状态,这就决定我国不能单纯推迟退休年龄,而应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利用退休年龄的调节,在长期劳动力市场上,调节供求关系,使之达到平衡。

三、调整法定退休年龄的具体方案

1. 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劳动起点年龄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而按照我国原定的15岁为起点的劳动年龄达不到要求。如果我国效仿发达国家,将劳动起点年龄提高到18岁,不仅有利于延长教育时间提高劳动力素质,保障未成年人权益,并且也可以缓解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就业压力。

2. 根据获得行业所需学历与知识技能的时间,提高劳动年龄上限

国家应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对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劳动者;对在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取得优秀业绩的劳动者,提高其劳动年龄上限。这样既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避免了对教育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3. 根据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调整劳动年龄上限

对具有上述第二点条件的劳动者,若其所从事的行业涉及的劳动条件较恶劣、劳动强度较大,应在设定劳动年龄上限时适当下调。

对具有上述第二点条件的劳动者,实施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具体步骤如下:

(1)劳动年龄起点在20年间逐步提高至18岁。由于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配套的教育体系改善,因此预定每8年将劳动起点年龄提高一岁符合教育产出的长期性。

(2)男性退休年龄自2015年起每年延长三个月,2035年达到65岁。

(3)2010年至2015年期间,逐步改革劳动制度,将女性退休年龄调整为统一的51岁。自2015年后每年延长3个月,2035年达到56岁。

表1 改革方案实施步骤

年份 劳动年龄起点 男性退休年龄 女性退休年龄

2010-2015 15 60 51

2019 16 61 52

2023 16 62 53

2027 17 63 54

2031 17 64 55

2035 18 65 56

四、方案的实施效果预测

1. 降低退休人口比重,继而减轻养老金运行负担

从退休年龄人口比重看,可以明显降低退休年龄人口比重。实行方案后2035年预计比重达到33.1%,而维持原有退休政策的比重为38.5%,这对于减轻养老压力有很大作用。再次,从老年抚养比来看,方案使老年抚养比大幅下降,由现行政策预计2035年的75.2%下降为62.1%。

表2 2035年政策实施效果数据对比

对比项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退休年龄人口比重 老年抚养比

维持现行退休年龄 48.9% 38.5% 75.2%

延迟退休方案 54.7% 33.1% 62.1%

2. 该方案不会对现今就业形势造成压力

我们用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与接受过本科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相对比来说明,如图所示:18与22分别代表两者结束正规教育,开始社会劳动的年龄;60与65分别代表按照弹性退休年龄所规定的两者结束劳动年龄。可以看出,两者的劳动时间分别为42年与43年,相差并不大。所延长的劳动时间与接受更长教育的时间相抵,即若想获得有更长劳动年限的工作,就必须延长受教育的时间。再结合提高劳动起始年龄,就可达到不为就业形势造成压力的效果。

五、政策调整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采用渐进策略

弹性退休需要在中长期内逐步调整,比如在东西部地区允许存在一定合理的时间差异,或根据各主要城市人口比例的特点有所调整等。我国应总结各国退休年龄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为自己所用。

2.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提前退休现象

相对于弹性退休政策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周期而言,有效控制目前普遍的提前退休现象可以起到显著的政策效应。抑制提前退休可以控制退休费用的不正常增长,减轻企业和职工负担,以及对在职劳动者产生的负面影响。可采取的手段有对低于标准年龄退休者制定减额支付养老金政策和标准等。

退休年龄作为一个关键政策调整变量,对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分析我国人口结构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得出:我国应首先控制提前退休现象,同时对退休年龄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制定延时退休政策,选择试点城市并逐步推广,实现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符齐华:《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利弊谈》,《中国保险》,2004年第11期

[2]高庆波,《关于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探讨》,《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3]胡云生:《延时退休:按下葫芦浮起瓢》,《人才开发》,2005年第2期

[4]黎文武:《弹性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保障制度整合初论》,国研网,2005年1月17日

[5]刘钧,《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山东经济》,2007年第5期

[6]潘锦棠:《世界男女退休年龄现状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