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

时间:2023-06-06 09:39:30

农业信息化

第1篇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信息引导、服务功能,更好地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现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农市发[*]16号)和省农业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农[2002]178号)的精神,提出加快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

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完善网络,建立队伍,健全制度,强化服务功能,全面提高农业信息的采集、分析、传输和开发利用水平,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步伐,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为实现我市农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和完善网络

按照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的要求,以市和县(市)区、乡镇农业部门为依托,联合科技、信息等部门,做好农村信息资源的组织、整合工作,完成市农业部门局域网和市对外农业综合信息网站、县(市)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任务;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大户要建立自己的农业信息主页,从而建成层级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基础网络,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入户的目的。

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目标:市农业部门局域网实现办公自动化,并与市政府政务信息网联网;市级农业信息网站要建成内容全面、功能齐全、有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网站,并设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以此带动全市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县(市)区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要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有1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有1条电话专线、有1个独立域名的网站、有1-2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有1套组织(队伍)网络、有1套管理和服务制度];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要达到“五个一”标准[即有1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有1条电话专线、有1-2名专(兼)职信息员、有1套管理和服务制度、有1个2平方米以上的信息栏]。

实施方案:首先开通“肇庆农业信息网”网站;到*年底,建成市农业局局域网,8个县(市)区农业局全部按“六个一”标准建成县级农业信息平台,36%的乡镇按“五个一”标准建成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到*年底,80%的乡镇建成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到*年底,全部乡镇建成信息服务站,省、市、县三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主页;到*年底,完善村级信息接收、设施,建成全市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

(二)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

为使农业信息网络有效运转,须在县(市)区、乡镇、村及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涉农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发展一批农村信息员,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今后5年内,市级要在全市发展农村信息员50名以上,各县(市)区要在本地区发展农村信息员60名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统筹规划,分步推进

各县(市)区要按照市的统一部署,根据各地基础设施、群众接受水平等实际情况提出本地的实施意见,做到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在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做到标准不降低、速度不减慢、措施要具体并具操作性,要突出站点建设和信息员队伍建设两个重点,确保全市农业信息化各项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根据本地农业信息化工作规划,把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实施单位。要拓宽筹资渠道,把农业信息化工作与培育龙头企业、农业现代化示范、农业综合开发、山区扶贫等工作结合起来,利用上述项目资金共同扶持农业信息化工作。积极动员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依靠自有资金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网络主页。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按计划实施并顺利运转。

(三)加强信息员的培训工作

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由省、市、县(市)区农业部门分级负责。信息员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农业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知识、电脑操作及信息网络的使用、维护基础常识为重点;培训的方式主要采用现场集中教学和分散辅导相结合的办法,也可与“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作相结合。通过培训,使信息员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经考核合格,发给农村信息员证书。

(四)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要建立一系列工作制度,规范对农业信息网络和工作队伍的管理,使全市农业信息网络高效有序运转。一是规范各级网站的栏目设置。市级农业信息网站栏目设置要全面,县级农业信息网站(或主页)要统一设置农业概况(含名优产品)、农业机构、政务公开(含办事指南、行政执法、服务承诺、社会监督)、投资环境(含农业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县内要闻(含信息公告、市场动态、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动态)等栏目。二是建立信息制度。各级农业信息网(点)要及时更新和农业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员还要拓宽信息渠道,通过黑板报、派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播农业市场和科技信息,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步伐,解决信息到农民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建立网络信息监管制度。市、县(市)区两级信息平台(或主页)必须指定专门的信息审核员,所有上网信息均经审核后才能在网上公开,如在网上虚假或有害信息,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四是建立信息员认证和管理制度。所有农村经济信息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并实行动态管理,实行考核、奖惩制度。

(五)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第2篇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其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现代农业的根本标志,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之路。农业产业化将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深化农业专业化分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现实选择。围绕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将对农业产业链的人、财、物、技术等进行高效整合,为产业链条上的用户提供高效的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资金链等方面信息服务,协助基层政府实现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信息化综合服务职能,从而促进农业产业链的联动和优化。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1、农业产业化

2、农业信息化

3、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关系

三、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对于现代农业,科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将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高效运转。产业链中各产业互相依赖、互相作用而形成“关联效应”,产业链的环节越多,整体关联效应越大,农业产业链也是如此。产业链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将促进链条的延伸和拓宽,对国民经济中众多领域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和效能 产业链中某些环节的加强可以带动与其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从国家经济整体的角度来看,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宽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同时也增加了就业门路,特别是非涉农领域的就业机会,对解决当今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起到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产前:网上采集信息,网下发展“订单”。信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农民没有信息,不知道种什么、种多少、前景如何:企业信息不灵,就会判断失当,盲目决策,投入得不到应有回报,甚至亏本。当前农产品供给已经由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部分农产品甚至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信息引导。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把全国、全省甚至全世界的农业信息汇集在一起,通过上网,用户可以采集到各种农副产品的供需信息以及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通过筛选、分析、甄别,为农户提供包括种子种苗、种养技术、市场价格、供求情况等各方面的实用信息,指导农户进行种养结构调整。网上还可以联系到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经销商的农业生产订单.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降低分散生产的千万家农户抵御市场的风险。

产中:各级涉农服务部门把通过平台采集到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行情、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保鲜、储运、包装技术指导等分类进行编辑,通过网络、电子邮箱或印发宣传资料,及时送进千家万户的农民手中,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产后:制约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仍是市场。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将有助于实现农产品交易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营销的实现,确保了农产品销路畅通,供销协调,交易成本降低。通过把各种农副产品的供求信息在平台上进行,主动向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销商发送电子邮件.直接“上门”推销各种农副产品,把分散生产的农副产品集中销售,形成规模效益,使农户获取更多利益。同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平台,可以及时获取各类供需信息,宣传产品品牌,通过电子邮件沟通信息,可以大幅度节省交易成本,扩大贸易机会,使企业抓住市场机遇,拓宽销路,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面向农业产业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在农业产业化日趋成熟的背景下,本着对产业链上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起到各自作用和综合联动的协同作用的信息服务为宗旨,紧密围绕(省、市、县)农业局各个科室的业务职能,以当前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安全技术、GIS技术和数据交换等技术为手段,在完善区域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以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为基础平台,有效的集成特色农业产业链应用系统,实现农业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交互,进一步实现对全地区农业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精准化管理与服务,全面提高农业系统农业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使区域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3.1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

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建设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服务,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现有信息化设施为基石,基于数据资源管理和共享机制,结合当前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安全技术、GIS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构建覆盖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网站集群,实现一乡一站、一村一页。网站集群建设将主要围绕区域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工、处理和等环节,同时充分考虑如何提升村镇信息的接收、和服务能力的建设,从而形成一个区域农村信息服务网站,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集群服务,促进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打造区域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

3.2农业产业链信息服务系统

3.2.1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管理、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和数据输出上的优势,为区域农业环境评价、农作物适宜性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农情监测、农业灾害与应急、温室智能控制、农村新能源管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应用和展示平台,实现农业发展状况可视化展示,便于区域农业综合业务的地理分布、发展规模的直观获得,为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为农业在时间、空间、产品和品质方面的统一调控提供技术支撑。

3.2.2土壤质量评价系统

全面搜集整理相关部门长期积累的有关土壤重金属、土壤肥力普查和动态监测数据,建立区域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土壤重金属和肥力指标体系,以国家、行业或地方土壤质量评价标准为依据,建设土壤质量评价系统,系统主要实现土壤采样点管理、评价标准管理、土壤质量分析评价、基于GIS的土壤质量查询和统计等,规范其数据采集与管理方法、土壤质量评价分析过程,搭建土壤质量监测数据由采集、管理到分析与决策的一站式操作,同时为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操作引导,实现土壤质量数据采集管理有规范,分析决策有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有保障。

3.2.3作物适宜性评价系统

在农业生产从传统的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用地已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发展区域经济的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反映区域土壤对不同作物自然适宜程度、限制强度,建立作物适宜性评价子系统,对农作物适应性进行区划,划分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通过适宜性评价挖掘区域农业发展潜力,促进农作物合理布局,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2.4测土配方施肥系统

紧密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以服务农民为出发点,构建基于GIS的测土配方施肥系统。该系统围绕测土配方施肥与养分监测信息的采集,建立基于PDA的信息采集模块,实现对采样地块基本情况、农户施肥情况调查、植物测试结果、土壤测试结果、田间实验结果、养分监测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与管理;建立数据分析模块,对各类采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为政府宏观掌握本区域土壤肥力变化、施肥情况与农田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基础;依据平衡施肥原理,建立施肥决策模块,根据各地块土壤肥力情况和作为养分特征,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建议,同时还可为肥料企业各类复混肥、系列专用肥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信息推送模块,以短信的形式向农民推送施肥建议、施肥知识等信息,加大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力图提高区域整个地区农民的施肥水平,有效减少农田环境污染,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区域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3.2.5农业生产与智能决策系统

根据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对科技知识的需求,按照无公害、有机和绿色农业的技术标准规范,汇集蔬菜、加工番茄、红花、油葵、油菜、甜菜、打瓜、玉米、小麦、亚麻等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农业知识,分别从品种选择、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等方便,构建相应的知识模型,采用合宜的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利用成熟的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开发加工番茄、红花、油葵、油菜、甜菜、打瓜、玉米、小麦、亚麻等生产管理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为生产管理者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进行科学指导种植、养殖管理。

3.2.6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

针对设施蔬菜基地,根据其设施农业的不同类型,分为日光温室和玻璃智能温室,按照实际生产过程中对设施内环境信息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备选型和设计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温室环境信息采集设备与控制设备,运用传感器网络或者温室娃娃采集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墒情等环境指标,与作物生长所需环境要素的范围值对比,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通过控制设备实现其阀门、湿帘、风机、遮阳网的开关,从而达到温室环境的智能控制。

3.2.7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

基于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信息服务现状,围绕农资登记备案和农资执法、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安全溯源及对外信息服务的信息化管理需求,构建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平台,立足农资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业务流程,实现对市域内流通的农资产品的登记备案和农资案件的移动执法,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准入机制,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实现对农产品质量检测数据的采集分析、安全档案的管理和信息溯源管理,建立并完善基于信息服务网站、触摸屏和短信平台的综合信息服务通道,提升政府质量安全监管与信息服务能力,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流通企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升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农资农产品消费安全。

3.2.8病虫害测报预警系统

紧密结合区域所辖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及其所发生的主要病害,围绕病虫害测报业务,以区域省、市、县级植保站为中心,构建以基层乡镇数据上报,市(县)级植保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上报,并且为上级业务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病虫害防治等决策支持的应用系统,系统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查询、数据分析、预警分析、应急响应、汇总上报等。

3.2.9农情监测系统

农情信息关乎农业生产、农产品供求、补贴政策、农资价格以及防灾减灾等重要信息,涉及千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农业部门工作的考核评价和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是农业部门管理工作的核心。为进一步加强区域“数字农情”建设,提高农情调度的及时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实现农情信息采集规范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本研究紧密结合区域农情信息采集工作,围绕农情、灾情等信息的采集、传输、整理、分析和建立农情监测系统,通过信息采集功能模块,实现农作物、早稻晚稻情况、农作物生产情况、蔬菜及特种作物等农情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上报,提高上报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通过数据分析模块对区域各地区农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预测,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指挥调度提供有力支持,也为科学指导生产、组织抗灾救灾、实现“稳粮、保供、增收”目标提供支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2.1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系统

针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信息化系统支撑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需要而研究开发的应用服务系统,系统面向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提供会员管理、财务管理、培训管理、交流管理、市场信息服务等功能,帮助合作组织快速获取市场信息,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系统具有完善的会员管理功能,支持会员分级管理、多类型管理、个性化服务支持等功能;实现对合作社账目信息,分红信息以及会费信息进行在线管理;实现会员生产资料需求信息及农产品供应信息统一管理;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视频培训资料及最新实用技术;实现会员之间、会员与管理者之间在线交流;界面美观、操作简单,便于维护。

3.2.11电子商务系统

立足农产品流通产业化发展要求,从农产品交易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电子商务系统,包括市场行情分析子系统、农产品电子交易服务子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从信息服务与交易业务两个角度组织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三个流通流程,逐步实现网上电子交易,解决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流通成本高等问题,有效提高农产品交易的信息化水平,完善区域农产品产销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与国内外市场的及时有效对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提升经济效益。

3.2.12农业培训系统

面对区域同层次的农业从业者对农业培训的需求,研发适合区域农业生产需要的多媒体农业培训系统,该系统支持多种媒体服务器,支持MPEG、AVI、ASF、WMV等多种多媒体文件格式,支持多重视频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具有交互性能好、资源共享性好的特点,实现服务器运行状态动态监视、内容分发系统管理、分布式的负载均衡、多媒体资源管理等功能,系统部署上线播放。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远程教育和技术推广,普及农业科技,以科学正确的方法指导用户生产工作。多媒体学习培训系统还可以让农民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自主学习,能合理安排培训的时间,极大地方便农民自我学习,有效提高培训的效率和农民学习质量。

第3篇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第4篇

1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景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仅为全国土地面积的4.9%,但是粮食总产量却位居全国首位,总产量超过千亿吨,如何让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保持全国第一,同时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黑龙江省首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和研究,大力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将黑龙江省作为农业信息化试点省份,推广先进的农业信息化经验,带动其他省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如何将黑龙江省从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与农业相关的人员认识到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在认清形势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2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国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农业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己被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期就将信息化应用到农业生产生活中,它涉及农业的各个领域,包括对农业硬件设施的操作,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知识的推广普及,农业科研和统计方面的研究等等。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研和统计工作;20世纪70年代农业信息化的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农业信息化研究的重点转向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支持决策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从生产到运输再到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应用与发展,其中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等等。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的阶段,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和信息有关的前沿技术都已经广泛应用到农业的不同领域,农业信息化强度已远远高于工业。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信息的获取与及时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专家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与处理、通讯、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由于西方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底蕴、特点和条件各不相同,在农业信息化的道路上也有着彼此各不同的发展历程,但他们所积累的宝贵成功经验都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总结,从中得到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2.2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比较迟缓,在1993年农业与农村研讨会上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随后农业信息化浮出水面,等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此农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等各个方面仍然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制度等还不十分健全,农业信息标准化严重滞后;农业信息化应用和开发分散且无序,农业信息孤岛多,并且信息资源分割难于全面共享;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商品化程度很低,大量农业信息资源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农业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效率低;农业信息高质量的数据库总量不足且互通互联程度低,同时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高科技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应用不足;农业信息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十分匮乏等等。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理论体系有多个学者专家根据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阐述,有些专家从农村信息基础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农业信息技术等角度出发并归纳总结,也有很大一部分学者专家从农村社会经济形态转变、农业信息应用、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归纳。

3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对策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出来的特征是信息基础建设、服务体系架构等硬件水平已经得到改善,但是农业信息交流和农业信息知识共享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有进一步的突破。因此,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首先,要重视农业生产信息化,开展物联网、3S技术(GIS、RS、GPS)、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装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集成创新应用;其次,要注重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以土地管理信息化为基础,探索建立集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农业生产资料供求管理、农业职工收入和负担管理等于一体的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再次,要加强农业管理部门政务信息化,要围绕农业管理职能,开发建设包括农村自动化办公、信息报送、村务公开等功能的政务信息系统,提高农业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最后,要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三维展示技术,搭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积极运用信息网站、移动通信等手段,全方位为农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4结语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是通过研究在各方面的文献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同时根据中共十精神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分析如何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到农业中的各个领域,同时将数字技术、3S技术(GIS、RS、GPS)、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地球等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中的各个领域,使农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现代信息技术,让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赶上或者超过发达国家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说明。

作者:王昉 单位:黑龙江省科技信息中心

第5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

信息的统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之后,农业部随即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在全系统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拉动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序幕。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1996年、2004年信息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全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和推动。并于2001年开始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行动计划。以中央出台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农业信息工作已初步完成了基本框架的构造阶段,开始步入健全完善和提高阶段,正在实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过前10年的全国上下的顽强探索,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

1、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发展可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17万人。

2、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具有较强支持服务功能,是著名的中国农业信息“批发市场”,构建了办公网络平台,开通了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2004年底,各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

3、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

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方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市场、资源等重要内容的信息采集系统36条,省级农业部门大都建立了定期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特别是农业部在2002年6月,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对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糖料、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进出口、价格、供求形势及世界农产品市场态势跟踪监测分析,每月监测预警报告,在调控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工作制度,形成了部属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农村杂志社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各相关媒体参与的信息窗口;各地农业部门也都与有关媒体联合,开辟信息渠道,努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5、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所取的得成果,笔者对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日本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由于这部分工作投资大、技术难度高,可采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拨预算,专业公司招标承建的方式,较快地推进基干网络的建设。市级以上的农业部门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但其数量和质量不足以形成农业信息产业。因此,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技研究或普及机构的手中,而这些机构多靠政府预算维护,政府应使这些机构全部联网,并规定这些机构必须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作用,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3、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日本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建立了一套民办为主,官方监督的体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提供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全面性问题。我们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第6篇

    1农业知识的积累,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是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的源泉

    1.1农业知识积累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是完全不同的,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之上,垦区农业生产完全不能没有准确和有效的信息支持。在这个时候,土地作为生产要素,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劳动和资本的密切配合、有机结合,从而减少不确定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效用,贯穿垦区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并体现在农产品创新、市场开发、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上,农业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已成为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1.1.1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业信息引导。具体表现在:产前,根据消费者的变化,市场供应和需求预测信息来指导垦区设立农业生产部门,保证顺利开展农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在生产中,根据补充量、出苗率、幼苗数、有效的蕖数、穗数、每穗粒数等信息,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实施控制,以确保生产信息素的实现,从而实现目标产量;同时,要把信息及各种新技术及时传递给生产者,促进技术发展、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并根据劳动消耗信息、材料消耗管理信息成本、信息成本、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产后,根据农产品的包装、价格、营销策略及销售渠道的市场信息;根据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趋势、价格趋势、市场竞争及竞争对手的实力,以确定营销策略,谋求竞争中取胜。1.1.2垦区农业信息化是以农业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农业知识农业信息的积累,农业智力是激发农业知识。农产品和原料配比及农业经营消费率都相对较低,农业信息和智力劳动,所占比重相对增加;农业信息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偿交换信息、咨询服务和信息产品成为市场的普遍行为规范。一个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可以使农产品大幅度提高输出;一条农产品市场信息,可以使农产品市场活跃,获得收益。1.2对垦区农业知识和信息的有效传播根据经济理论,信息的及时到达成为市场的边界范围。当前,垦区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主要原因是由封闭信息造成的。通过对信息的有效传播,市场间可以进行有效的合作,以促进在不同地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促进垦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1.3垦区农业信息技术进步黑龙江垦区农业信息化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因素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垦区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劳动力质量的决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材料和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和技术才得以创造价值,能带来经济效益。加快垦区农业信息、农业信息化、特别是农业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使农业生产经营彻底改变旧面貌,从而促进垦区农业经济增长。

    2信息化是垦区农业结构优化的增长动力

    2.1农业信息技术体系的构成从农业信息流的传输周期,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处理技术、信息采集技术、信息模拟三个过程建模,以及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为支撑的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离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它是以农业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开发环境。是农业信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如“传送带”和“物流配送库”,使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到一个信息的分析和处理“生产线”流程。2.2农业信息技术对垦区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现在,垦区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或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条件。农业信息技术对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垦区新兴产业的形成。农业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促进了垦区新产业的诞生———垦区农业信息产业及相关部门,如垦区信息咨询服务业、农业信息网络业。农业信息产业作为垦区农业领域的主导产业,对垦区农业经济发展起的作用会更明显,并促进垦区农业产业向“软化”或“轻型化”的方向发展,即垦区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迅速。2.2.2改造垦区传统农业,使垦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同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在垦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极大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的自动化、信息技术、高效化,改善了传统的垦区农业生产模式,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垦区农业粗放式生产和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将被高度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所替代,垦区农业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比例将下降,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比例会增加,使垦区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

    3结论

    在垦区现代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垦区现代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垦区现代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垦区现代化大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垦区现代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垦区现代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垦区现代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第7篇

    1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多数城市中,虽然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了解,但实际操作中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体系还是不够熟悉,在部分农牧业管理单位中尚未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中心,这样不健全不完善的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是会影响农牧业信息的建设进程的。而且,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比较紧缺,这样就出现了管理建设水平低,建设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没有达到标准,限制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

    2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不足问题

    在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施行的过程中,农牧业生产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产生几倍的效率,信息化建设在面对农牧业信息服务时,可以形成农牧业与信息技术共存互补的良好局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信息技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对于农牧业管理人员来说是比较难以支撑的,这样就出现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不足问题,农牧业管理人员的消费水平有限就造成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现象。

    3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完善策略

    3.1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增加扶持的力度

    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涉及面很广的工程,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也需要其他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配合,与社会中的其他工程设计相比,农牧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具有很高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是让农民直接收益,在社会覆盖面来说也是最广的工程。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可以解决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3.2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中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层面的规范

    农牧业信息化的团队建设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加强服务体系的建成是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管理方法的确切制定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服务内容,在市场运营方面可以增加社会化信息服务的活动,增强农牧业信息服务的工作动力,这样就可以推动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结语

    农牧业信息化的建设是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的,建设的内容会涉及到社会中的各个层面,政府在支持的同时要努力调动社会中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努力促进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农牧业信息化的建设道路目前还处在发展中,在这个特殊阶段需要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和农牧业管理人员共同协助合作,让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开展信息农牧业的正确合作活动,合理推进整个农牧业信息化工程的进度。

第8篇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基本特征是信息服务与社会人文服务在“三农”上的深度融合与高效运用。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辖7个县(市、区)、78个乡镇(区)、987个行政村、5880个自然屯,农户31万户,农业人口120万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全市已基本完成市、县(市、区)国家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建设、乡镇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并相继进入基础改造、技术提升、城乡融合、整体推进的历史新阶段。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无线通讯已基本普及;计算机网络及其信息服务已全面覆盖乡镇政府和村“两委”所在地,并向周边一线的集中性屯落持续延伸;乡镇机关的各类信息服务平台与网络已初具规模,建制镇、城中(郊)村的电子商(政)务已与中心城市和外埠市场紧密相联;信息技术和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和农民家庭,其服务范围涵盖种植、养殖、加工、劳务、商贸、流通、生活各领域;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得到加强,全市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国家专(兼)职人员1315人,平均每万户农民拥有42.4人;广大基层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农村专业大户和城乡大中型农贸企业已开始运用信息技术作为生产运营工具,用信息流调控生产经营活动,全市各地涉农信息年采集量1825万条,通过城乡电子商务网上年交易农(林、畜、禽、水)产品11万笔,年交易额3.86亿元。信息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目标乃至全国现阶段城市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基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边远贫困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极低,许多偏远散居户落仍然“空白”;网络管理及服务人员信息化知识相对贫乏[2],资深专业人才不足;基层各部门信息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还不十分健全,信息共享程度低,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必须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之路。如何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根本性问题。从未来发展预测看,伴随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全面信息化时代必将随之而来,信息、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将成为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社会生产必然会形成智能化与网络化结合、脑力与体力结合、生产与用户结合、实时敏捷生产与智能化生产结合的完美劳动组合,产业经济结构将以知识和信息为主,物质和劳务为辅。知识化、网络化的需求与应用将更加空前,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时展之必然。基本思路应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加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快资源技术提升融合、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加紧公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策略是扩展示范应用、加强公共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2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2.1加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深度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强城乡网络信息平台和农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建设和改造,完善乡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向村落和农户延伸,着力更新改造并建起完整可靠的农村信息网群和商务、政务平台,装备电脑服务机、信息机、SIM卡等信息服务终端,使农村信息网络平台的工作全面进入常态化。进一步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全覆盖工程,加强宽带网络、无线通讯、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和农村光缆升级改造,消灭“死角”、“死面”;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三农”综合信息系统和农村公众信息“双信”平台,推进惠农短信系统和强农微信系统建设,促进农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三网融合”,鼓励农村发展通过一个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个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促进跨网业务与内容融合,实现农村“三电”合一和“三网”全覆盖。大力支持网络运营企业在农村提供电话、电视、互联网综合接入与信息服务,推动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2.2加快资源技术提升融合

统筹整合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邮政、电信、广电等信息资源,集成完善纵贯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横联省内外各地各相关平台的“三农”信息网络绿色通道;按照市场化运行模式,将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程控操作系统尽快装备到农村种养生产领域,提高作业机械和电气设备运行效率;在农业生产、抗灾减灾、农产品加工各领域普及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平台、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加快传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田园生产、农田水利、设施农业上的应用,实现农业资源、农田环境和农业灾害的远程实时监控与分析预测预报[3],发展精准农业、感知农业、智能农业;扩大物联网技术在田园、物流和商务供需上的应用,全面开通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追溯、“三资”管理等网络业务系统,按照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建立区域信息网群,促进信息化与农村商务、政务、法制、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家政方面的广泛深度融合,形成完整高效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

2.3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对不同层次类别的在岗人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专业“充电”,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依托高校、科研、园区和大中型企业等人才培养高地,加快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建立青年人发展基金、培训基地和就业平台等青年人成长机制,完善目标考核、薪酬绩效、思想交流和后勤保障,提高青年人的归属感、忠诚感和使命感,使其在尽职尽责地报效农业信息化过程中进步成长。树立人才兴业观念,因才适用,不拘一格地选拔重用各类潜在人才。经济型人才才思敏捷、市场活跃,应充分利用其人脉优势,为其创造社交环境,鼓励其投身于农业信息技术与产品营销领域;技能型人才聪颖慧质、技艺娴熟,应充分利用其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聪明的智慧才华和忘我钻研的精神,置身于农业信息化创新领域;服务型人才仁厚兼备、勤奋扎实,应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为其安置做内(公)务性的工作;高端型人才知识渊博、才智过人,应鼓励其研发新一代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领军农业信息化建设。

2.4加紧公众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各级国家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并延伸到村“两委”、农村合作组织、农业公司和专业大户,形成基础完备、功能齐全、分区合理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面向“三农”,搞好信息采集、分析、处理、[4],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5];由农业部门牵头,教育、科技、广电、电信、邮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整合物资资源、情报资源与人力资源,完善服务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域内外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加盟、并购、重组等形式组建大型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体,扶持创业人员在农村创建信息服务产业中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对接,扩大区域领域和效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网、农网的数据集成和门户作用,推进政务公开和公共事务网上快捷交流、沟通与传递[6];开辟远程教育平台,解决偏远落后地区在教育和培训时空上的限制和困难;继续办好农村电子商务,拓展“云计算”在农村商务领域的应用,构建起新一代多功能多用途的综合性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链。

3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3.1扩展示范应用

以村镇及其产业集聚区为主,创建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生产机械化、经营服务信息化;从装备各类基地、园区、龙头企业、种养加销大户入手,加快智能化机械在农田作业、水利建设、种植养殖、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以动植物生产环境远程监测(控)、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流通和质量追溯监管、远程应急指挥决策为重点,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

3.2强化公共支持

以市场经济理念和方式指导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组织、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等手段组织实施各类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壮大农业信息化规模,增强实力,拓宽应用范围和领域;利用公共媒体,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城乡公众参与意识;从实际出发,积极开拓应用市场,吸纳地方、城市和外埠商家前来投资兴业,开发适合当地条件的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使信息化建设及其产品和技术的应用真正给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带来切实的经济实惠。

3.3协调资金投入

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设立国家基础建设专项,重点支持农业信息网络、综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村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及其各类涉农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设立财政专项补助,加大对贫困薄弱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及其技术和产品应用普及的支持;采取股份制形式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引进资金和设备,开发新一代信息化产品和技术,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金融信贷、集资入股、合资经营的投资机制。

3.4完善保障机制

第9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四川蒲江;政策建议;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四川省在我国是农业大省之一,其省会城市成都下属蒲江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成就。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领域实现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蒲江县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功可以总结经验,推广应用到我国其他农业地区。

1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四川省蒲江县农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拥有多种特色农产品。近年来,蒲江县建设了原产地水果基地、“沁园春”生态茶园等多个农业信息化生产基地,农业信息化卓有建树。

1.1信息化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目前,四川省蒲江县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互联网+”有序推进,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大,信息技术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并且整个蒲江县都设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综合网络,为蒲江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2信息化产业园相继开展

蒲江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或本地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式,接连开启了海升集团水果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四川沁园春生态茶业、蒲江原产地水果产业园等项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原产地水果产业园为例,产业园通过整合分拣、包装、仓储、质检、物流等各个环节,从产地选择、采摘标准、保鲜储存、分选包装、冷链运输等各环节严格把关,制定全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构造多元渠道体系(KA、品牌经销商、生鲜电商等),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原产地水果品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原产地水果,进一步提高原产地水果的认知度和知名度。从而全面提升蒲江水果产业的工业化操作水平,实现全程量化管理。

1.3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四川省蒲江县凭借塔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因素,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柑橘、猕猴桃、茶叶等。这些农产品的大规模生长,有利于农业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开展,可以依托优势农产品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发展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引导农业生产朝着园区化、集群化、深加工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创建四川蒲江县特色品牌农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1.4周边资源丰富可利用

四川省蒲江县位于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汇处,毗邻天府新区,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是“进藏入滇”的咽喉要道,交通便利。蒲江县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园区不断建成后,其原产品以及加工制成品就可以通过成都等地的大数据中心,通过电子商务与线下销售相配合的途径,进行规模销售,提高产业效率。

2信息化发展经验概括

四川省蒲江县农业信息化发展成果显著,我国其他农业地区可积极学习其经验成果,加以改进,形成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生产模式。

2.1农业规模化程度高,统筹规划完善

四川蒲江县已建成多个农业产业园区,将农业集中规模生产的做法,能够合理的配置资源、提高产量。农业产业园区集中化、规模化生产,在销售过程,进行大数据支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不仅提高了销量,还保证了企业利润。

2.2促进本地企业发展,引进外地优秀企业力量

扶植本地优秀企业,政府为其提供必要的产业化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农业信息化发展益处,鼓励更多企业开拓创新。另一方面,引进外地企业的合理优秀的农业生产项目,发展农业示范性基地建设,提高地区农业知名度。

3政策建议

四川蒲江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全国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各方的力量,尤其是政府要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1政府要扮演重要角色

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发展的,可见农业发展在我国的重要性,而农业信息化发展又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的部门多,涉及的学科广,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兼顾,发挥其主导作用,将各方面Y源整合利用,制定计划,提供相应资金等,推进农业信息化在全国的发展。

3.2大力宣传和推广农业信息化

目前,由于我国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口普遍平均年龄较高而且劳动力素质低,可能对农业信息化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农业信息化,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各方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让各地区的农民能够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好处和便利,并且要普及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使用。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想要快速广泛的发展,离不开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服务人员,这是我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力量,这些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层次,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着力打造一支有着较高专业素养,并且能充分利用到实践当中的人才队伍。

3.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相应的基础设施要完善,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尤其是网络设施要完善,在重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重视平时的维护。各地区要尽可能构建自己的信息资源库,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并且要及时进行更新。只有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能使得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我国想要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就要积极借鉴各种先进经验,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让我国农业信息化道路高效的发展。

4总结

农业信息技术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提出“新四化”后,相信有很多地方都会响应号召,加入建设农业信息化的队伍中来,而且我国的“十三五”也针对农业信息化制订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能够发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道路。

参考文献

第10篇

 

1 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比一部分发达国家滞后。所以,只有认清农业经济现状,才能有效促进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式推进,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1.1 农民对信息化了解甚少

 

21世纪以后,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电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设备也日渐普及。但是在很多偏远地区,居民依然没有享受到高科技所带来的便捷。他们不能及时与在远方的亲人取得联系,对于国家的发展现状,对于外界新鲜的事物,也是一无所知。相关的调查显示,农民只能通过电视、收音机或者亲朋好友去了解一些外界的消息,而作为城市人所依赖已久的网络,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及。长此以往,这些偏远地区的居民的世界会越来越小,世界在他们眼里发展的也越来越慢。

 

1.2 消息的延迟性

 

有关数据显示,信息的时效性在农户和国家统计局之间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信息的实效性是其价值的最重要体现,消息从发布到接受的时间如果过长,信息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如工厂因规模扩大要招聘大量工人,周边很多农户青年待业者在知道这个消息时,名额已经被其他待业者占满了。由于信息在农户这里失去了实效性,耽误了多少人工作的机会。

 

1.3 缺乏对信息的分辨意识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下,农民无一不是每天早出晚归,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农民生性纯朴善良,很难去分辨外界鱼龙混杂的信息。这时如果有一个人对他们传递一些关于外界虚假的信息,农民是没有任何分辨能力,并且全盘接收的。如此可见,农民对于虚假信息的分辨能力实在低下。

 

2 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随着国家对于网络普及工作的重视,信息技术的圈子也逐渐扩大到了部分农民家庭,深受农民的喜爱。如此一来,网络受众群体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

 

2.1 信息化的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于信息化的组织体系的大力提倡与支持,许多地方已经摆脱信息化方面的空白,很多县级以上的农业部门中出现了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这些机构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信息传播重要性的认识,农民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够及时地从中得到解决办法。

 

2.2 建立一定规模的网络平台

 

当今社会,网络的影响力与信息传播速度是不容小觑的,农业部门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建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网。任何人通过浏览这个网站,都可以找到大量可靠的信息。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农民和农业部门几乎实现了面对面交流。农业部门及时更新国家最新的农业政策,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以学习到农业上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这种网络服务正向更大范围,更多种类的农业形式扩大。

 

2.3 加强了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渠道

 

早些年,信息的采集受到设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实际情况的制约,在收集信息时往往不够及时迅速,而资源的开发渠道更是没有起到一点实际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加大了投资的力度,信息采集和资源的开发渠道也日渐完善。研究发现,很多地区已建立了完备的信息采集系统,可以覆盖农业和市场等方面。这些新增渠道可以统计最新的信息,并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进而农业信息化将朝健康的方向推进。

 

2.4 信息的覆盖面正逐步扩大

 

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农业部会通过多种渠道将信息进行大范围传播,如通过农业信息网站、报刊、电视和广播等。目前。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接收到来自这些渠道的信息。信息的发布速度更快,范围更大,会逐渐向预期的效果靠近。

 

3 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问题

 

目前,农业经济信息化在整个信息化的时代中是落后的,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应找出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探索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通过不断摸索与改进,才能保证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与开发。

 

3.1 计算机使用较少

 

计算机是新世纪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是其在农业上至今未有大作为,甚至处于相对很低的水平。导致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主要是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很多人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制约,很小就离开了学校,甚至有些人大字不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甚少。

 

3.2 信息人才缺乏

 

目前,农村的信息网络未实现全覆盖,农村的信息交流滞后。还有很多人不足够了解信息化。农村中缺乏既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又能把握最新农业技术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3.3 信息技术缺乏

 

当前,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农村中不够广泛,信息技术产品比较少,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成都低。同时,虽然信息产业正积极向农村发展,但很多人不能抓住这一机遇,导致这些技术没有发挥出其作用。最终呈现出信息技术没有落到实处,无法解决当前农村的实际问题,更不能满足农业多方面的需求。

 

4 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创新

 

现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经济信息化无疑是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的。而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因此,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创新也相当重要。

 

4.1 对信息化服务方式创新

 

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信息化服务方式的创新,但创新应该立足于本国实际。目前,可以抓住电话和电视的较高的普及率这一特点,去发展信息网络。用电话和电视所采取的信息服务模式来配合信息化服务的发展。未来要致力于发展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使服务质量更上一个平台。

 

4.2 信息资源共享信息

 

制定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标准的以及实施有利于信息资源实现大规模的共享,凡是与农业相关的部门可以定期进行交流,能更快地建立农业信息网站、系统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实现数据的共享与利用。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农业信息的推广与传播,让农民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及时接收最新信息。

 

4.3 对应用系统的创新

 

现阶段,进行创新要从农产品的预警、市场监管以及农场科技的信息服务3个角度来做。首先,建立农产品的预警系统,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现状以及价格的进行跟踪调查,避免产品过多出现滞销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避免跟风的现象,对于某一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应该客观冷静的分析,而不能一时冲动。其次,市场监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果在市场中出现虚假的农产品信息,威胁到群众的健康时,相关的监管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对问题商家进行调查甚至,必要时可采取强硬措施将其关闭。同时,监管部门应定期对市场上的农产品进行抽样调查,妥善处理屡犯不改的农户商家。最后,农场科技的信息更新要迅速及时,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平台让农民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其发展动态。例如,农民在掌握了一些蔬菜种植技术后,会大大提高生产率,增加他们的收入。

 

4.4 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无论何时,数字农业建设,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都是相当重要的。数字农业可以使信息化带动市场化,进而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11篇

9月8日至9日,全国农业市场与信息化工作会议在重庆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宏观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应当客观认识这种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做好农业市场与信息化工作,因势利导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顺势而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探索适应“四化同步”的农村信息化体制机制。

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缺与环境恶化的约束,面临着资源高投入和粗放式经营的矛盾,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说,通过物联网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各环节智能化程度,有助于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

在重庆畜牧科学院大礼堂内,工作人员向来自全国31个省市农业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展示了华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水产智能化养殖系统和重庆荣昌区RFID生猪及其产品溯源系统。只见讲台前的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几百公里外的场景。鱼塘里的氧气泵自动开启,通过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可以随时掌控养殖场的每一个生产细节,观察池塘的水色变化、鱼类的采食和活动状况等;养殖场内牛、猪的健康状态也一目了然,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程溯源,有效保障了城区人民的餐桌安全。

记者了解到,吉林省围绕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从2013年开始,选择在玉米、水稻、人参、设施蔬菜等部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领域,开展了农情管理、生产管控、产品溯源等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和示范应用。可以通过计算机、平台大屏幕、手机等实现对相关产业的农情监控、生产信息管理、产品溯源和部分生产环节的智能化管控。

湖北省以“ 智慧农业” 建设为契机,在认定的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中,选择若干基地开展水稻、小麦等不同作物大田“四情” 监测试点,开展数据获取技术研究,通过2-3 年的数据积累,探索建立大田作物产量测算数学模型和大田作物“ 四情” 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了农产品信息的采集和监测的实时化和精准化。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数字监管平台上,通过“互联网+”监管,对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和加工前贮存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依托公共互联网、结合物联网技术,以奶户手机、奶站、乳企POS机、摄像头和通过传输现场实时画面作为操作工具和信息传输载体,来实现奶账统计结算电子化、无线上传图片管控奶车的营运过程、管控奶站的收奶行为。“通过这个大数据、物联网平台,广大奶农免费获得了政策法规、科学养殖、防疫灭病等信息服务,管理部门也通过奶业发展动态、数字统计、情况分析,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标准化管理水平。”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邢志广说。

9月8日下午,在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工作交流会上,张合成了大田种植14项、设施园艺52项、畜禽养殖18项、水产养殖8项和综合24项,共11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张合成表示,物联网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带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推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 让市场机制更有力

在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交易市场内,通过电子屏幕就能看到重庆的生猪交易行情,以及生猪价格走势,屏幕上的数据随时更新,而且用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交易数量和剩余数量,使参观者一目了然。

截至目前,重庆(荣昌)生猪交易市场采取电子竞拍模式交易仔猪活体150万头,成交金额近6亿元。采用电子挂牌交易模式实现生猪活体线上交易,从2014年5月20日上线至今,电子挂单已达60万头,交易交割近20万头,交易额近1.7亿元。荣昌外调生猪80%在平台上挂单交易。交易商发展到近1000户,其中广东温氏集团、新希望集团、雨润集团等国家级养殖、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及四川、云南毗邻省市区县交易商已入市试水。市场负责人张彬说:“电子交易畅通了需求信息,缩短了交易时间,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将定价权交给了市场主体,规范了市场秩序,增强了市场透明度效率。以荣昌年外销100万头仔猪为例,通过电子交易,一年可为养殖户增收5000万元以上”。

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调研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交易市场时,充分肯定了生猪交易市场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的举措。他指出,生猪交易市场的竞价和拍卖方式能够有力保障养殖户受益,积累的大量数据能够为市场运行研判提供有效参考,能够发挥市场价格发现的重要作用;国家级农产品大市场建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部和各省政府进行了大力推动,从生猪交易市场的建设经验看,企业的积极性是成功的动力,思路的开拓性是成功的前提,机制的创新性是成功的保障,重庆生猪交易市场为国家级农产品市场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电商平台:农产品营销新渠道

在重庆市荣昌区通安村益农信息社内,记者看到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有小瓶装高粱酒、土鸡蛋等等,“在村头”是这些商品的统一品牌,这里还配备了一台专门用来淘宝的电视。“找土货,在村头”, 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张雪既是村支书,也是电商平台的负责人,据张雪介绍,通过“在村头”通安电商平台、天猫平台,为该村农民提供了网上各类生产、生活物资代购及话费充值业务,以及村里的农特产品代销和订制。

通安村58岁的村民李传莉介绍说,她每天都会拎着一篮子鸡蛋来到村委会附近的“在村头”电商平台销售。过去卖鸡蛋,只能站在马路边吆喝,站半天也没有人来买,而且价格低,平均才1.2元一斤,现在直接到这来卖,不仅不用自己找买家,一斤鸡蛋还能卖到3块多。不仅如此,这里还免费为村民提供网购服务,李传莉指着自己身上的连衣裙说,这就是通安村益农信息社的工作人员帮着在网上买的。 “通安村‘在村头’乡村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探索形成‘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便民服务的新模式。”张雪告诉记者:“电子商务正在深刻改变农民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近几年,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成为农产品流通的新型快车道,从东部沿海兴起到西部大规模开发,已经拓展到全国各地。张合成表示,各地农业部门都在依据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电商,拓展了农产品营销渠道,提高了农产品销售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江苏,2014年全省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180亿元以上,成为广大农民创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仅睢宁县就有网商9400多名、网店1.1万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近4万人,带动就业6万多人。‘淘宝村’人均年收入2万多元,远高于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在浙江,农业系统实行“政府购买+企业运营”的推进方式,政府以合同采购、定额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向电商服务平台购买服务。比如遂昌县给每个服务站扶持资金1万元,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赶街”网点。建立县级运营中心,搭建分销平台,提供农产品的统一仓储、监测、品控保鲜、配送、物流和售后,实行“供应商提供优质农产品产品包,网商销售产品包,分销平台统一配送”的模式。目前,遂昌已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229个,实现所有乡镇(街道)、行政村全覆盖。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发展策略

1. 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在很多领域比如说政治、文化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越来越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农业信息化还相对落后。所谓的农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科技成果、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关系、三农政策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下文主要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两方面来探讨此问题。

2.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发达国家比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国家,农业生产者可以从网上全面并及时的了解一些农业科技信息,然后将这些最新科技信息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也就是说信息化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今发展中国家农业信息化也开始起步。我国农业经济若要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相关部门就必须要提高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而信息化的发展无疑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农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了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管理和决策的质量[1]。其次,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为了农业生产开垦了大片荒地、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带来许多环境问题。而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这样做可以节约许多资源比如说材料和能源等。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再次,农业信息化可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可以使农业生产者及时了解到一些农业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一些科学技术。除了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信息化还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大大改善农业的科技水平。最终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最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说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市场会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有所需求,而且会拉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3.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3.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者和领导者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第二,因为计算机网络是提高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和桥梁,因此,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计算机水平是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第三,相关部门应该多做一些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比如,进行下乡活动,对农民进行实地引导和传授一些信息化知识。此外,在信息化水平如此高的社会,大众传媒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相关部门一定利用好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工具。利用大众传媒做好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工作。第四,领导人员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只有领导足够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领导中下层农业生产者积极工作,因此,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员一定要对农业信息化多加重视。

3.2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程。政府部门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只有领导足够重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有效地领导中下层农业生产者积极工作,因此,政府部门一定要对农业信息化多加重视。政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才能够健全。而且政府机关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此外,政府部门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体系较差,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较差。这些都会严重阻碍农业信息化进程。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农业信息化必须要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3.3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

我国现阶段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信息的重视。相应的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还在起步之中,并不成熟。为改变现状,必须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高效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功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3]。

3.4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关系。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事业,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大批具有很高技术水平的从业人员,又需要一大批走在时代前列,对信息掌握十分及时的人才。因此,国家一定要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出一批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派一定的农业生产者去国外考察学习,了解我们的不足,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

4.结语

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任务,因此,我国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了解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然后及时改正,努力做到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李英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2011: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