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时间:2023-06-06 09:33:37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1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班固称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在研究学问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能够客观地评价历史,从中找出真实的结论。唐代史学大师颜师古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1938年,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讲道:“共产党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1941年运动前夕,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做了科学的界定:“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求”就是去探索、去研究。

从整个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解释来看,“实事求是”是对严谨治学学风的概括,并不是哲学领域中的命题,而把“实事求是”赋予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乃是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过程中的一项创造。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没有确立一条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三次唯上、唯书、不唯实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中国革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总结我们党流血牺牲取得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最早认识到: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模式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1929年到1930年,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29年6月在给的信中说道:“我们是唯物史观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为了纠正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他提出,必须“洗刷唯心精神”,注重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在这里,针对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针对唯共产国际指示是从的教条主义,针对唯苏联经验是从的经验主义,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高度,提出了确立我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1936年到1938年间,为了从世界观的高度揭露党内机会主义的根源,在紧张的抗日战争中,研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写下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重要的哲学著作。在这两部著作中,他论证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升华为哲学的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在1940年1月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对于中国革命问题的研究应该取科学的态度,因为‘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绝不能解决问题的。”

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党的七大上,作了一个结论报告,最后一个题目就是“实事求是问题”。他说:“我们的阵地只能一个一个地夺取,我们的力量只能一点一点地聚集,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问题。……我们要以科学的精神、革命的现实主义,切切实实、一点一滴、一个一个地夺取敌人的阵地,这样才是比较巩固的。”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它是在反对唯书、唯上、不唯实的残酷斗争中,经过漫长的历史磨难才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是理论的简单推导,而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然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落实更不容易的。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曲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在晚年所犯的错误也在于违背了他自己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近几年出现的地沟油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有色馒头事件等,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证明,凡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行为准则,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取得成功;而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进入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的胜利,关键在于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好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准则。坚持实事求是,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都有深远的意义。

(一)我党制定、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我们党为了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制定政治路线,这一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正确的政治路线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作为指导。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之所以取得胜利,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制定出并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推进了我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我党自身的成熟;而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或者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将原来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贯彻下去的结果。

(二)为了加强我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并提高我党的领导能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被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的新的工作作风。在这三大作风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其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而要真正做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必须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而不能浮在上空、脱离群众;要老老实实做人和老老实实做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正确认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必须在对客观事物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答案,而不能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此外,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还是我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的头二十年,是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提质量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这就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要求:既要促进经济总量增长,又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既要扩大民主覆盖面,又要改进和完善民主制度;既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又要创新文化体制;既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又要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所有这些都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研究,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断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不断超越自己,只有这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谢俊,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2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曾经走过很大的弯路,它的主要思想根源,就是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制定的政策和决策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邓小平同志针对这种错误倾向,在全党首先提出要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发展,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经过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重新确立起来,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实现了在思想上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30年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党30年来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遵循了这条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特别是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路线、方针、政策,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用实践的方法来解决人们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而产生的认识或意见分歧。通过用事实说话,逐步澄清了是非,使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了观念,统一了认识,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摒弃从本本、原理、原则、概念出发的唯心主义思维模式,从机械地孤立地领会片言只语转变为真正吃透精神实质,立足国情,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总体小康的伟大历史性跨越。30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选择、政策选择都是正确的,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发展中国,任何别的道路、别的理论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二、办好浙江的事情就要从浙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的形成,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而要保证中央的大政方针的正确贯彻落实,同样要靠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的实际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浙江在陆域资源匮乏、国家投资少、没有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从一个农业省发展成工业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的跨越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从全国的中游走到了前列,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也是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认识浙江省情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浙江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要办好浙江的事情,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大政方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力求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避免片面性和简单化,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保证政令畅通。在此前提下,要从浙江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坚持走适合浙江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子。这是做好浙江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重要保证。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浙江省情进行不断再认识,清醒地看到浙江人多地少,生存压力巨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负担比较重。由于长期处于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工业基础薄弱,财政上缴比例{。同时浙江人民聪慧勤劳,人的总体素质相对比较{,商品意识和经营能力比较强,闯劲足,干劲大,敢冒风险。而且浙江地处沿海,对外开放比较早,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文化积淀厚重。正是从这一基本省情出发,我们选择了从农村工业化和流通领域的改革起步,较早以市场化改革取向,带动专业市场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路子,把民间能工巧匠和经营管理人才优势,转化为营销和加工优势,换取省外的资源、市场和利润,从劳务输出到商品输出再到资本输出,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并影响和推动城市改革发展的富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道路,并且对促进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省内各地也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集体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通过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来求得发展;在缺少集体积累而民间资本丰厚的地区,则是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方式来推动发展。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就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各项改革较早起步,赢得了改革的先发优势。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浙江在发挥“轻、小、集、加”的经济结构面向市场优势的同时,并针对这一结构存在的“低、小、散”的结构性、素质性、机制性的矛盾,提出“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着眼于推动传统经济结构的调整,适时提出科教兴省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为中心,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大胆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曾提出不死扣比例、不限地域、不限速度、不限规模,在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率先探索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集团,大胆地推进小型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大批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或私营企业。九十年代,率先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极大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浙江的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支撑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的主力军。同时,改革使国有企业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国有资产集中到重要和关键领域,大大增强了竞争力和控制力。乡镇企业也得到了大发展大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通过不断提升商品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和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形成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到1996年,浙江经济总量上升到全国第4位;城市居民小康实现程度综合得分达到91.6分,基本进入小康;农村小康进程综合得分1997年超过95分,全省农民总体生活水平也进入了小康。199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上升到全国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上升到全国第2位。

浙江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实施省管县的财政体制,一度在全国独树一帜。尽管曾受到质疑,但历届省委、省政府从浙江实际出发,一直坚持下来。因为浙江国家投资的重点项目少,城市经济弱,财政的分配能力弱,主要依靠“草根经济”,需要充分调动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做强做大县域经济。从90年代初开始,我省先后3次出台了扩大部分经济发达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政策,对加快经济发达县(市)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强县战略”取得了显著效果,它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使决策和管理更加贴近于当地实际,对把握竞争机遇、争取发展空间,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增强了县级政府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和能力,减少了审批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使政府能更加直接地、近距离地为市场主体提供有效的服务;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由省直管,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竞赛舞台,扩大了的事权和财权又给他们提供了大有作为的条件,这就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成为浙江经济的突出特点。浙江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结果,是在全国的所有省和自治区中,第一个消灭了贫困县,又是全国唯一靠自身财力解决了公职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省区,到去年年底已经连续15年没有拖欠工资。

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级党委政府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富民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坚持藏富于民,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改革发展的主体。浙江一直比较注意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例如在积累和分配的关系上,一直强调要藏富于民,藏富于基层,藏富于企业。很多人认为浙江的个体私营企业是靠偷税漏税发财致富的。其实我们普遍实行的是包税制。从个体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定额收税,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做到放水养鱼,藏富于民。许多地方在完成当年的收税任务后就停止收税,让企业有更多的积累发展自己。这是浙江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小河有水大河满。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的财政收入以每年递增20%以上的速度增加,去年已超过3000亿,一半左右上交中央,真正做到了富民强省,为国家多作贡献。

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自归还给广大劳动者,支持人民群众从实际条件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利益决定经济活动的领域和地域,选择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合作方式,鼓励广大劳动群众成为投资者、经营者和财富的积累者,掌握对生产资料的直接支配权,主动地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不断投资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尊重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率先建立起能够调动千百万人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使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像火山一样并发出来,成功地开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民战争”。浙江很多成功经验、重要举措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级领导对群众的探索普遍采取宽容的态度,创造宽松的环境,允许试,允许看,鼓励闯,允许失误,善于等待,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就坚持,并总结概括推广。不足的完善起来,错误的及时纠正。省委明确宣布,凡是省委作出的决策,探索当中发生失误,不怪罪下面,不无限上纲,不搞批判,省委承担责任。这就有效地保护了干部群众改革探索的积极性。浙江的改革者绝大多数站住了,没引起大的波动。在坚持改革不动摇的同时,认真研究处理改革探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问题不护短,及时做好规范和完善的文章。

党和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活力,形成了“百万农民创业、千万农民就业”的波澜壮阔局面,使创业成为千百万群众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各级党委政府则致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努力使广大群众各就其位、各尽其能、各有其成、各得其所。这样的社会氛围大大增强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培育了特别肯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敢冒险、特别会适应各种环境的创业创新精神,使民间力量高度活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层出不穷,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浙江依靠人力资源优势弥补了物质资源的劣势,并通过人的主观努力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一次次突破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和社会财富迅速积累,实现了富民强省。

四、领导干部要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清醒者。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是领导者要不断提高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保持清醒。在浙江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省委逐渐形成了坚定、清醒、有作为的工作指导思想。坚定,就是要善于从国际、国内大背景,从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总揽全局,认识本质,把握主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持以改革开放促进发展,以稳定保发展。清醒,就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认真对待前进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克服消极畏难情绪,防止盲目乐观,保持清醒头脑,沉着应变,果断决策。有作为,就是要立足于鼓劲,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有作为。坚定、清醒、有作为,归根到底就是善于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机遇。90年代,省委在工作指导上又强调坚持“五个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立足于从浙江的实际出发,学习各种先进经验但不照搬;少说多做,埋头苦干不张扬;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争论;面对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知难而上不气馁。这是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体会。

解放思想是个过程。我们也有认识落后于群众实践的时候,也有遇到压力、阻力,感到困惑的时候。例如1989年国内后,省内外曾发生对要不要继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提出质疑,并把温州现象同个别国家领导人的错误挂钩。当时省委的压力也很大,也存在认识有偏颇的地方,但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省委曾提出要稳定政策,稳定人心,不要上挂下联,不要因人废言,因人废事,并在实践中逐步统一思想。不久又发生少数地方假冒伪劣产品造成严重后果,受到有关部门的查处。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意见分歧,有的同志主张对某一个行业统统关掉。省委考虑到当地这个行业涉及几万群众的就业,而且企业之间情况不同,有些是有生产许可证的,强调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区别对待。一方面坚决支持有关执法部门依法“打假”,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从保护当地现实生产力出发,不因噎废食,不搞一刀切,着眼于解决存在的问题,继续支持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发展生产,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帮助它们解决国家控制的保证质量的关键性原材料,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避免低质竞争,促进有序发展。但是,对于在浙江的具体条件下到底怎样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还是感到有些困惑,还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省委一班人受到极大教育和震动,通过深入学习打开思想禁锢,进一步解放思想,并到广东、福建等地学习考察,反思不足,寻找差距,从浙江实际出发,对全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做出部署。这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艰辛历程,对浙江九十年代和后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五、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

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认识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一以贯之,与时俱进。我们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勇于开拓前进,坚持用实践来检验、丰富、完善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使理论随着实践的进展和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创新。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3

关键词:价值维度;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史学家班固对河间献王刘德的一句评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古代中国用这个词来指“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的治学态度,后作为一种学风,形成实学思潮,从宋至清延续数百年,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学术研究及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长期的重大影响。从湖南岳麓书院的门匾,到清末北洋大学的校训,再到茅盾的小说《子夜》,“实事求是”四个字随处可见。

毛泽东把“实事求是”作为与主观主义相对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作风而赋予了新的含义。1941年5月19日延安干部会上,毛泽东在所作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恢复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章》中表述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表述中提到的四句话是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了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既简明扼要,又完整准确地表达了一种先进的学风,一种优良的作风,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通常用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简称。

无论是作为学风和作风,还是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往往多是从认识论的维度展开的,这的确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仅仅从认识论的维度理解“实事求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从价值论的维度对“实事求是”给予更多关注,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实事求是”的完整含义,找到现实世界中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因,进而更好地“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

(一)“实事”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其认识论内涵自然就意味着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实事”应该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只有那些进入主体实践范围的“实事”才是现实的认识对象,而那些超出主体实践范围或被主体实践活动遗漏的“实事”,只能是其潜在的认识对象。除此之外,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实事”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是随着时间、地点和场合的变更而发展变化的。因此,“实事”因其无穷性和变化性而极具复杂性,使得历史上任何现实的个人主体、集团主体都不可能对作为整体的“实事”达到绝对全面的认识。党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全面地看问题,必然得对“实事”的范围和认识的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一个明确的界定,而这个界定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呢?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实事”的价值内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不同时期里,如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党始终以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不同的“实事”,既是认识的成果,也是价值选择的结果。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的“实事”“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二)“是”的价值内涵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它首先是个认识论命题,因为规律不会自动进入我们的头脑当中,而是隐藏在事物表面现象之后的本质联系,需要主体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认识的努力才能够把握。我们把对规律的正确认识称为真理。“是”同“实事”一样,貌似完全客观,实则也是有其价值内涵的。人们不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规律,认识规律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运用它来解决具体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众所周知,规律是有条件性的,主体合理运用规律的前提就要包括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适合运用哪些规律作出适当的主观判断,而这个判断(“是”)既应包括对可供选用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1”),也应包括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性认识(“是2”),更要包括主体对哪些规律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性认识(“是3”),这就是“是”的价值内涵。例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由此可见,在毛泽东眼中,具体的真理是有好坏之分的,之所以作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1”)是“最好的真理”(“是”)这样一个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的判断,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2”)下,只有它能够“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是3”)。

(三)“求”的价值内涵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一个动词,表示主体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实事”和“是”的统一,内在地包含着“求”什么、怎么“求”、为谁“求”等问题,因而最具能动性,也就最能体现“实事求是”的价值性。 “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还是为了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去学习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消极被动“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还是积极主动“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是为个人或小集团的狭隘利益而求,还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求。这些问题无一不带有强烈的价值色彩,而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仅关乎到能不能“实事求是”,而且关乎到愿不愿“实事求是”和敢不敢“实事求是”。

从以上分析可见,“实事求是”的三个组成要素中,每一部分都既含有真理的成分,也含有价值的内涵,而当三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简称时,其价值内涵更是得到了彰显。也就是说,“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内涵显示了其科学性,而其价值论内涵则显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先进性和伦理道德高尚性。可以说,价值维度的“实事求是”,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二、“实事求是”的价值要求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历史上最早获得“实事求是”称号的河间献王对此问题的理解。刘向的《说苑》中曾收入刘德佚文四则,其中一则如下: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酾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苦者,利归于民也。”

此处可以说是刘德借大禹之口,说出了“实事求是”价值要求的最早表达。

中国共产党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思想路线,既是对其科学的认识论内涵的自觉坚持,也是对其高尚的价值论内涵的自觉选择;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自觉继承,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立场的自觉维护。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人民群众是其价值主体

“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要求必须首先明确其价值主体。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其价值内涵必然要求党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党只有自觉地把人民群众作为“实事求是”的价值主体,才能从人民群众的最大 “实事”出发,才能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而“求”,才能求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是”,才是求得其所,才能求得其法。因此,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指南统一起来,必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联系起来,必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通起来,必须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必须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应起来,才能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其他主体,完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鲜明彰显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的阶级先进性,真正实现在“实事求是”价值要求问题上的人民性。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共产党员是其价值客体

“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还要求必须明确其价值客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首先要把自己看成是“实事求是”的价值客体,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党章·总纲》中明确提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可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内涵要求作为行为主体的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自己作为价值客体。自己为价值客体,他人为价值主体,这是一种先进的价值选择;自己要付出不小的成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成本)、甚至是很大的代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是一种高尚的价值选择。这就要求党员必须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党章》中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并把“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列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辩证地看待主体价值和价值客体的统一

从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共产党员(除了那些不合格的但暂时还没有被开除党籍的)本身也包含在广义的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因而实际上党本身也是“实事求是”价值主体的一部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对此,《党章·总纲》中明确告诫全体党员:“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风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而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用自己的正确主张、方针、政策影响群众、带动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人民群众也是“实事求是”的行为主体和价值客体。党和人民群众在“实事求是”价值利益上的这种高度一致,决定了“实事求是”在价值要求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辩证统一,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辩证统一。

三、“实事求是”的价值影响

(一)价值观念对“实事求是”的影响

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对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量,决定其愿不愿“实事求是”、敢不敢“实事求是”,制约其能不能“实事求是”。

只有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行为主体,才能自愿地遵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要求,心甘情愿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才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才能愿意“实事求是”;也才能不怕“丢位子”,不怕“掉帽子”,不怕“挨板子”,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所谓的“逆淘汰”环境中敢于“实事求是”。这种价值观念甚至可以帮助主体克服巨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序上弥补其认识水平上的不足,有助于其能够“实事求是”。这样的人即使没能做到“实事求是”,往往是“有心无力”,最多就是“好心办错事”,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态度上的“不愿”或“不敢”,而往往是因为水平上的“不能”,或者说不是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认识能力的问题。

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行为主体是不会主动放弃、更不用说牺牲自己的半点利益而去做任何利他却有可能损己的“傻事”的。这种人没能坚持“实事求是”,有可能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敢”;如果没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不涉及到“敢不敢”的问题,那就只剩下“愿不愿”和“能不能”的问题了。有些人即使有“实事求是”的能力(主要指认识能力),不存在能不能“实事求是”的问题,也“不愿意”自觉地“实事求是”(做好事),甚至有可能会把“实事求是”进行庸俗化解释(片面地把自己作为价值主体,为了追求一己私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声称这是对自己的“实事求是”),从而去“理直气壮做坏事”。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弄虚作假现象与其说是主观主义的流毒,倒不如说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恶果,与其说是行为主体水平上的不能“实事求是”,倒不如说是态度上的不愿“实事求是”,与其说是客观上不理解“实事求是”,倒不如说是主观上故意曲解“实事求是”。

(二)利益因素对“实事求是”的影响

价值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利益关系的问题。共产党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共产党员追求个人利益的途径或手段的正当与否,对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有着重大的影响。《党章》中明确指出:“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就是说,一方面既要承认党员有属于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还要求党员必须用党纪国法规范自己的获利行为。因为党自从执政以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掌握着国家和社会的许多重要权力和资源,如果能坚持“实事求是”,对人民、对国家、对党就是好事,如果党员干部利用职权来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对人民、对国家、对党自身就都是灾难。对此,党必须有高度的警惕和得力的应对措施。首先,对党员要把好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党员是愿意“实事求是”的,坚决避免那些冲着升官发财而来的人混入党内,这种动机不纯的人往往形象不好,但却“混得不错”;其次,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性教育,使之树立与党员身份相符的价值观念,坚定党员愿意和敢于“实事求是”的决心;再次,要以民主、法制和创新等手段保障那些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政治上“良币驱逐劣币”的有利于“实事求是”的制度环境,也可以适当运用利益杠杆建立“实事求是”(尤其是在所谓的“逆淘汰”环境中仍敢于“实事求是”)的激励机制和正当权益补偿机制(可以是奖金等直接形式,也可以是免税等间接形式),从而激励党员愿意和敢于“实事求是”;最后,要解决好党员干部的出口关,对于那些经批评教育等帮助手段仍长期不能坚持“实事求是”或在重大问题上没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党员干部,要有切实的惩罚机制,让那些党性不纯、压根就不愿“实事求是”的党员在党内没有藏身之地。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4

一、要加深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郑重宣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行政机关的一项最根本的活动原则。当前,进一步加深对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理由有三条: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与市场秩序规范同步进行。近几年来,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法制建设与改革措施不配套,以及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跟不上改革的需要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经济领域的混乱现象越来越突出,有的反映出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的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比如,“×××”问题,金融“三乱”问题,以及商业欺诈、传销经营、假冒伪劣、走私贩私、制黄贩黄等问题,都是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已经遇到的。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朱基总理也多次指出要大力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惩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章行为。但是,目前的状况离上述要求还相差甚远。

2.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观念在一些领导和部门中没有真正确立,在如何处理尽快发展经济与规范经济秩序的关系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有的片面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认为管严了,环境就差了,发展就慢了,应该“无为而治”,待发展后再逐步来规范。我们一度推行的企业登记“先上车后买票”的做法就是这种“重发展轻监管”思想的体现。有的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方式非常熟悉,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管理和调控经济运行缺乏认识,又不注意自身的学习提高,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特别是在基层出现了“重人治轻法治”的倾向,为保护地方、部门的利益,“土政策”满天飞,忽视严格依法行政,导致了管理失控,执法偏软,查处不力。比如,对走私贩私行为罚款放行的作法就反映出有关政府和执法部门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更有甚者,以“发展地方经济”、“搞活企业”为借口大谋私利。近几年来发生的经济犯罪大案要案就是例证。

3.虽然市场经济法制框架和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内容不尽完备,配套性不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状况。加之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执法手段不强,外部干扰较多,与管理对象的矛盾突出,因此执法难、到位难的问题还在相当多的地区和领域存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说:“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更应坚决贯彻“两手抓”的思想。作为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回顾我们这几年的工作,在研究如何放宽搞活、支持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较多,而对如何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经济秩序监督方面则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新的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见事较迟,把关不严,查处不力。再加之“人情风”、“关系网”的影响,执法不到位、不及时、“从轻发落”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在领会邓小平理论,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片面性,也是党性党风不到位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推进依法行政的观念,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管理,促进监管职能到位。

二、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辩证地认识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中的问题,实事求是,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和处理

严格依法行政是我们执法工作的原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必须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规容许的范围内进行,是总原则下的方法问题。我们所强调的严格依法行政,不是死搬硬套条款,僵化地执行法律法规,目的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两者并不矛盾。从过去的经验教训来看,我们比较容易犯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管死,一旦强调监管,就在各个方面从严,不敢越雷池半步。二是乱放,一旦强调发展,企业要求什么就放什么,一些法律法规确定的基本条件也可以放。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掌握和运用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作。

(一)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着相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一场深刻的法制革命,是在对行之多年的计划经济法律制度的否定或修改、废除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法律制度,其法制基础、法律原则、法律特点、法律内容都有较大的变革。出台的每一个法律,都是始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同志在《实践论》中批判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时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相对适应,又存在矛盾。因而,伴随着改革而不断调整完善的法律法规也只能具有相对合理性。充分认识、正确对待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对合理性和局限性,有助于我们在执法工作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现行法律法规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由于经济运行状态的不定型、不稳定,使法律难以面面俱到,对一些行为管理缺少法律依据,法制建设存在相对滞后性。如,开办市场早已由政府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企业行为,然而,对市场开办行为和经营行为至今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又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界定规范,在《公司法》出台时未被纳入。

2.现行法律虽已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仍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比如,对市场主体的管理,比较注重资质条件的前期审批管理,对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行为的管理较弱,因此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关于前置条件的规定较多,各类许可证越来越多,使企业注册登记手续越来越复杂。

3.现行法律还带有部门色彩,有的甚至有部门利益的驱动,法律法规打架的问题屡见不鲜。比如,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来看,乡镇企业并不是企业的组织形式,改革初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已经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其地位作用和经济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乡镇企业法》仍然按地域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界定为乡镇企业,没有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加深了工商部门与乡镇企业各类部门在管理中的协调难度。

4.工商行政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不能有效调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仍须进一步完善。如,企业字号登记与商标注册登记中,知名企业的字号与其它企业的商标相近似的问题,由于涉及两个方面的法律制度,至今没有解决;跨行业、跨区域企业登记产生的知名字号侵权问题,由于登记体制的原因也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另外,还有传销行为与营销行为的区别标准问题,注册资金不实引起的法律责任问题,企业审批责任和登记责任的区分和承担问题,监管要求与监管手段不适应引起的执法责任问题等,急需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进行适当的管理。

(二)树立创造性、探索性精神,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原则性、严格性的前提下,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处置,提高执法水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在执法工作中,就是要尊重实际情况。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是实情,地区差异、个体差异也是实情。不尊重这些实际情况,我们的执法管理就容易走极端,犯错误。

1.要克服死扣条文、照抄照搬照转法律法规的传统执法习惯,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邓小平同志尖锐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改革本身就是对旧的体制进行变革,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人们的认识也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坏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改革中,就可能出现“过去是允许的,现在不允许,过去是禁止的,现在不禁止”的情况。因此,对一些与传统做法和要求不符合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不”,要进行认真的研究,看不准的,还可以先放一放,看一看再定。这样,有利于法律法规的完善,提高执法的效果。

2.要区别执法的灵活性与随意性。我们讲执法的灵活性,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并不是提倡随意突破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建立和规范执法的审批程序,防止个人随意表态;要进一步开展执法检查,加强执法监督,制止和纠正执法中的不正之风。

3.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管理对象的素质,改善与管理对象的关系。我们是人民民主的国家,管理机关和管理对象不是对立的,管理对象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教育、引导管理对象遵纪守法,减少管理的矛盾,是管理机关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少一些,使得管理与反管理的矛盾比较突出,今后,必须下功夫加强这项工作。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5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艰难探索中得出的理论结晶。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使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共同富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具有特色的基本原则,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毛泽东最早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邓小平作出的科学评价。

在1929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在他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并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

在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和1930年的《反对资本主义》中,首先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而要纠正主观主义就要:“(一)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段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在《反对资本主义》一文中,提倡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些已具备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雏形。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党内首先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是因为他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反对离开中国社会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中国的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创建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党的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全党十分认真贯彻这一思想,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但是1957年的反右倾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偏离了这一思想路线,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重大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通过重新确立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探索,逐渐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军事各个方面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党在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过程中不但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表现在:

1.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在1980年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强调我们党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在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我们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十六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3.******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2004年,******在一次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至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得到重新确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三)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在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让它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服务。

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党和中国革命建设中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建国前,它使我党****了******的反动统治,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它使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党和国家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一旦背离这一思想路线,脱离实际,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如1957年的反右倾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开始的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它们都是因为脱离实际、没有实事求是、错误估计形势而造成的;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党和革命才能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只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在长期的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加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国才能在日益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使国家富强,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全部内容中活的灵魂,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党的思想作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党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才能少走弯路、少受损失,取得巨大成功。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化的进程,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新世纪新阶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提出求真务实的新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理论。这些都是在坚持和完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创新。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新时期,我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创立新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好、更坚实的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指明了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中,我们要以实事求是为准则,以实事求是的应用为平台,以实事求是的理论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方法为手段,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保持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才能保持其革命性和先进性,才能保证其执政地位的稳固性。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依据。正确的思想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科学性。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依据。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制定出并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推进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党本身的成熟;而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或者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能够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贯彻下去的结果。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三性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中,特别重视理论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中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剔除出去,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6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改革创新;求真务实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1-0035-03

发展了的思想路线,这是理论界的共识。但在发展的具体内容上却存在着分歧,有的学者认为是提出的求真务实的思想,也有的学者认为是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笔者认为,对的思想路线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他提出的改革创新的思想。

一、的思想路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

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不断发展的。从的思想路线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它的发展是由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原因推动的。其内在原因就是坚持和实现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为了达到实事求是,必须研究实事求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情况下的实现条件,这些实现条件也就成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必然使的思想路线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在原因就是在解决事关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时需要的思想路线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建设、改革过程的关键时期,会面临一些需要我们回答和解决的、事关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要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情况和时代特点出发,具体地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寻找实事求是、破解难题的新思路、新角度、新方法,从而制定出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这个过程就是思想路线创新的过程,对实事求是、破解难题的新思路、新角度、新方法的概括,就构成了的思想路线的新内涵。以上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的思想路线的发展机制,推动着的思想路线不断发展。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也为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前提,随着的思想路线的每一次新发展,的理论创新也都出现了重大飞跃。

上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种种原因,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实行了错误的政治路线,最终导致“”的爆发,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给我们的“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些问题如果搞不清楚,就不会有成功的社会主义实践,因此,这个问题是“”结束后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在当时,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如果从传统观念和本本出发,就不可能正确地回答以上问题,也就不可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要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要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而在当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首先解放思想。邓小平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他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可见,解放思想是坚持和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也是解决当时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作为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提了出来,发展了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它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我们又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考验。严峻的形势对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前途命运关键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怎样建设”是我们当时面临的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要回答和解决这一重大课题就必须坚持和创新的思想路线。正如指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可见,要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建设问题,就必须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正确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怎样建设”这个历史性课题,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提出的与时俱进也进一步丰富了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并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怎样建设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改革创新是的思想路线的又一次重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上进行新的探索,这是我们在现阶段面临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也必须坚持和创新的思想路线,探索实事求是的新思路、新视角和新方法。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发展、新任务和新要求提出了改革创新的理论。他在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号召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提出了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注入巨大活力,也使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创新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路线。改革创新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革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创立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

推进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提供思想保障。作为思想路线的改革创新与具体工作中的改革创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思想路线的改革创新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无产阶级政的根本的认识方法,是的政治路线的基础,是推进的各项工作的思想武器。而具体工作中的改革创新则是在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进行的具体实践,是的思想路线的贯彻和体现。

改革创新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我国处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情况下的实现条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确立的理论、方针、政策要符合世情、国情和情的实际,而随着世情、国情和情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过去制定的部分理论、方针、政策就会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会限制我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对那些不符合新情况的理论、方针、政策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使之与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相符合。“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面对世情、国情和情的不断变化,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无视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的理论、方针、政策等就有可能脱离发展变化的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的建设就会削弱。因此,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革除过时的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制定新制度、创立新观念。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的建设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

改革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根本方法。当今中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而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相联系的结合点就是改革创新,革除那些不适应我国实际和时代变化的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理论,创立与我国实际和时代变化相适应的新观念、新理论的过程,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

改革创新的思想是对邓小平、关于改革和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本经验的总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要完成以上任务就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历史就是改革和创新的历史,改革创新是我国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的角度多次强调了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继承了邓小平、关于改革和创新的思想,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发展、新任务和新要求,从思想路线的角度对改革创新进行了新的阐述,发展了的思想路线。由于改革创新正确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我们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因此,它也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和精华。

的思想路线的内涵由最初概括的实事求是经过邓小平、、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现在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实际上,它是由一个核心和三个实现条件构成。一个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三个实现条件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作为核心的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的直接反映,是的思想路线的基础和核心。但是,要实现实事求是,还需要一些条件的保障,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实现条件也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环节。它们在实事求是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冲破主观主义的束缚,克服思想僵化,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一切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革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创立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巨大威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三、求真务实是对实事求是的进一步发挥

对的思想路线的发展是多方面的,除了改革创新之外,还包括求真务实等理论,求真务实的提出也丰富了的思想路线的内涵。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7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

党思想路线,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所以,党的思想路线通常又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在于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早已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唯一科学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要真正贯彻执行实事求是是的思想路线则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以来,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良好开端。

1949年到1957年上半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较好的坚持和贯彻执行。在这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是强调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从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体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依据其基本国情来制定新中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十分重视在全党开展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活动。三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东西。毛泽东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四是大力倡导调查研究。毛泽东要求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年总要有一段时间到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等基层单位去跑一跑,进行调查研究,以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解决,使我国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而艰苦的任务,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

1957年4月至1977年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毛泽东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上发生了严重的错误,忽视或淡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陷入了片面夸大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边缘,因而在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犯了一系列极“左”错误。一是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二是经济体制建设上的急于求成,三是政治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致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两个凡是”违背实事求是的形而上学的口号,明确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与发展,使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了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集中表现了两个方面:一是产生了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从而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二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二、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建国50周年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曲折发展过程,伴随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我们现在和今后都有许多深刻的启示。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根本保证。

50年的历史证明,思想路线上的曲折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曲折的根源。什么时候党的思想路线端正,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得到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背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必然遭到严重挫折。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8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从“实事求是”到“求真务实”,展现出党的思想路线一脉相承和丰富发展。“实事”指的是实有的事,具体的事;求,是探求、追求;“是”与“非”相对,做名词时为“对”与正确之义,同志在解释实事求是含义时引申为规律。“实事求是”的本义为实际的事情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引申为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正确对待和处理问题。“求真务实”所求的“真”,就是真实、真理、规律,所务的“实”,是实际、实话、实事、实干。求真,是认识世界;务实,是改造世界。求真是思想方法,就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使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依据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去指导工作。务实是工作方法,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出实招,鼓实劲,求实效。“求真务实”继承和延续了“实事求是”对规律的态度和探寻规律、按规律办事的要求,同时又创新发展了遵循规律、探寻规律的方式方法,让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有了更可行的方式方法和更有力的保证。

从实事求是到求真务实,体现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的艰巨性、反复性。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法宝。但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革命实践中、在与错误思想路线的斗争中、在血与火的教训中产生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多次因错误的思想路线而蒙受巨大损失。直到遵义会议之后,在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全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找到了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又经过八年的抗日战争和三年的解放战争,终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切,都充分展现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性。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我们也曾严重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给国家的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真正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正确的认识,走上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此,国家和人民才真正开始实现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从“实事求是”到“求真务实”,印证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成功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认识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又一次胜利。解放思想为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对党的思想路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丰富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前进的道路上充满机遇与挑战,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就会停止前进,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最终使发展成果功亏一篑。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果断提出要坚持“与时俱进”,顺应发展形势,紧贴中国国情,使实事求是的内涵有了新充实,外延有了新拓展,对做到实事求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给发展与复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到抓住机遇,维护战略机遇期,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三步走战略走得更稳健,必须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始终做到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思想路线的提出,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贡献,是我们的党、国家、人民和军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抓住机遇,应对一切挑战的思想法宝。求真务实不是实事求是的语义重复,它再次印证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作者单位:武汉市海军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9

关键词: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B27;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6―0189―04

近15年来,国内学者依托所在学科基础理论的最新成果把“实事求是”的研究推向了罕见高度,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拟就国内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现状作一梳理,并针对这一领域特别是党的思想路线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回顾

第一,关于“实事求是”的多重含义。

首先,国内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或党的思想路线发展史角度研究实事求是的含义。有的认为,“实事求是”在不同的哲学视野中有不同的意蕴,在直观唯物主义视野中,“实事求是”对实事与人、认识与实践、规律与目的的关系仅仅作了直观的、二元分立式的回答,表面上强调客观性、力戒主观性,但由于所强调的客观外在于人,人反而对它一无所知而难逃主观主义泥潭;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实事求是”则是主体的自觉能动活动,对诸如实事与人、认识与实践、规律与目的的关系问题作了统一的理解,既看到客观性一面,又看到主体性一面,被赋予了新内容。有的则从党的思想路线范畴研究了“实事求是”的历时性内容,认为从“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重新确立、丰富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看,“实事求是”实际上相继包含了三个命题: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成功地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必须在不断实践检验中确立、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其次,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角度研究“实事求是”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实事求是”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系统:一是日常语义层次,如生活中要“尊重事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二是学风层次,最初是指一种务求“真是”的学风,基本含义是以实证材料或科学实验为根据,以归纳为基本方法,以演绎为辅助手段,力求得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三是哲学层次,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种哲学层次上的实事求是从政治角度看就是“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或思想路线。有学者还具体考证了“实事求是”的出典,认为“实事求是”始出班固《汉书》的《河问献王传》,之后仅《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4千种书中就出现过65次,“实事求是”经、邓小平新解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化的概括。还有学者对“实事求是”的“来龙去脉”作了追溯:“实事求是”乃是先秦儒家中庸观念的贯彻,而中庸之道的历史源头是“弓矢文化”,其积极意义是从物象之实出发展开中华民族的思想,其消极意义就在于这种象征文化又引导我们不是走向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就是走向实用主义。其近代形态是“实学文化”。伴随着近代“开眼看世界”之风的兴起,“实事求是”思想被注入了向西方学习的元素。

一些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对“实事求是”的当代意义作了探析。有学者认为,“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它蕴含了认识的客观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前者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后者要求以实践为基础,因而同“实践标准”统一起来。同时,实事求是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结晶具有价值性即“求善”的特点,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这种当代意义的“实事求是”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如“超越日常意识”、强调事实对各种理论的优先地位、所求之“是”既真且善,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是科学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以此为基础,一些学者进一步探析了邓小平与“实事求是”观的得失。有的认为,邓小平的实事求是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以主体的能动性活动构建了主一客体统一的关系。实事求是最终是“为人的”,主体在“实事”基础上所“求”之“是”是为了让“是”成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即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服务。因此,实事求是中的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邓小平的实事求是理论重心放在人们实践的实际功效一面,具有丰富的价值内蕴。有的还分析了实事求是理论中这么一个现象:古语“实事”、“求是”是两个动宾结构重叠,原意是强调探究事实的真相,却把第一个动宾结构“实事”改成了形容词名词结构。这个语式既可以理解为要原察事实、研究规律,又可以理解为从存在的事物中研究规律。差别是后者带有注重研究规律,多少忽视原察事物本相的倾向。这或许是自20世纪50、60年代始没有坚持好实事求是的部分原因。

第二,关于作为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有学者从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实事求是”所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或具体形式。他们认为关于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同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实事求是”的两大理论支点、本质所在。但实事求是在时代毕竟只是被当作一种观点、原则、方法和学风,从未把它提到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高度,甚至也未达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邓小平才是把实事求是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第一人。从总体上看,是把矛盾观点看作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由、邓小平、所代表的三个阶段,首先明确地提出了这一路线,并使之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邓小平对于实事求是理念本身作出了重大的推进,如提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立足于自身的特色;通过“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两大原则全面地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体化和现代化。还有学者认为探索实事求是观自身的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

另一些学者则从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的死度研究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之间的“连续性”或一致性。他们认为实事求是原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要旨都在创新即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只是他们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探索 各有侧重:主张“有的放矢”,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注重“与时俱进”,则突出“求真务实”,都体现着思想路线上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学者们一致肯定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辩证关系,认为中国党的领导人没有离开过实事求是语境来谈论解放思想,提出“求真务实”与“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还有学者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这些成果细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研究。

第三,关于“实事求是”实践“难”。

20世纪50年代末,就指出了“实事求是”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并提出要造成“实事求是”的空气、环境。邓小平在20世纪70、80年代之际进一步破解了这个问题,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学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探索,一些学者提出要增强实事求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有组织路线的保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实事求是或解放思想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造成一种鼓励说真话、说实活的环境和风气,要确立社会监控、评价和纠错机制以降低社会犯错成本。有的主张在我们制度、规则、体系、程序当中切实贯彻实践标准,注意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及其实践机制,要从内在机制上使经常性、普遍化、常规化和常态化的“解放思想”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其中要高度关注形成“解放思想”的文化创新机制。

第四,关于“实事求是”与西方哲学的比较。

关于实事求是与现象学。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贺麟先生就明确指出:现象学“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由用求体’的方法。‘用’指现象,‘体’指本质。中国哲学著作中有所谓‘格物穷理’,‘物’是现象,‘理’是本质,‘格物穷理’就有由现象穷究本质的现象学的素朴意义。同样,‘实事求是’也是这个道理,‘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即现象,‘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及规律性,即本质,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现象出发,进而达到事物的本质。”我国学者自新世纪来甚至明确提出“现象学方法就是实事求是”,认为“现象学还原”把一切具有预设前提或假定的论断还原为对事物本身的“描述”,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思想解放的方式,与“实事求是”的原则存在互补的可能性。但现象学的“朝向事物本身”与“实事求是”表面上相似而存在实质上的区别。以往对“实事求是”的解说仅仅限于认识论层面而缺乏存在论,“实事求是”作为对实践范畴的中国式表述也是人自身的存在论事实。

学者们对“实事求是”与实用主义之间的“瓜葛”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有的侧重于剖析实事求是与实用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认为实用主义所说的经验、“实在”和马克思主义讲的“实事”、客观实际分属于意识和物质两个不同的领域,实用主义方法论的特点是折中、调和、不讲原则,没有严格的标准,这与“实事求是”态度无共同之处;有的侧重于分析了实事求是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异中之“同”特别是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与实用主义的实用原则之“同”。

有的进而把实事求是与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相比较,认为实事求是里的“求是、求真”是西方哲学(形而上学)最核心的本质,“求是”二字最接近古希腊哲学家的“爱智”。但西方哲学有“为知识而知识”的重知传统,中国哲学则求那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知识,具有重行的传统。中共领导人则把中国哲学中的“实事求是”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提升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

二、展望

其一,在规整“实事求是”多重含义的基础上突出其当代涵义。

“实事求是”的当代含义是什么?这种当代含义与其现代含义、近代含义、原初含义之间的差异何在?现有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实事求是”在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里属于“党的思想路线”范畴或“党的思想路线”的“符号”,这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同样,现有的研究把实事求是的当代内涵归结为科学性与价值性\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求是与求善的统一,是深刻而系统的。只是这些结论驻足于一般的哲学理论推导或演绎,比如说,实事求是的“求是”之“形而上”境界、“求善”之价值境界究竟如何?由于没有结合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及其与其他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予以实证分析,显得过于“抽象”。同时,这些研究对实事求是中的“实践性”与“价值性”之间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性”本身就蕴含着“价值性”,“价值性”归根结底要通过“实践”得以“显现”,否则就落入“抽象”。因此,今后在“实事求是”研究方面不仅要继续其“科学性与价值性”或“求是与求善”的关系问题研究,而且要着力厘清“实事求是”中的“实践性”与“价值性”之间的关系。

其二,系统阐明“实事求是”所指之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由于学界没有“自觉”将“实事求是”所指之阶段性(历史侧重点)与连续性(抽象形式)二者联系起来作出系统研究,并且仅限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性”方面或方法论侧面而未涉及其“价值性”方面,现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丰富发展“思想路线”的独到贡献、对实事求是当代所指的把握还未真正入“味”,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究竟在哪些环节、哪些侧面凸现或深化了党的思想路线有点让人“眼花缭乱”,对于新世纪新阶段思想路线上的“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与党的建设侧重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的关系甚至于显得“若明若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于解决了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依托实事求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加深研究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丰富发展作为党的思想路线范畴“实事求是”的独到贡献,对“实事求是”所指之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作出系统的阐明,将成为本论域的一大“亮点”。

其三,将“实事求是”实践“难”的问题转向哲学的“公共性”或标准化问题研究。

实事求是“机制”方面的研究是近十五年国内“实事求是”研究的一大关注点。只是现有的研究同我国宪法、等法规条文的研究具体地结合起来还相对不足,真正为解决实践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难”提供操作性强的法理支撑还不够。其实,“实事求是”中的“求是”具有“形而上”性或崇高性,“实事求是”已成为中国当代主流哲学的核心范畴、党的思想路线“符号”。“实事求是”命题在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上这些“礼遇”都要求我们把这方面的研究转向“公共性”或标准化问题研究,否则,就难免会使“实事求是”研究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驻足于“烦琐哲学”或“解释世界”档次,回落于传统哲学的窠臼。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10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赖以领导人民大众取得一次又一次革命实践胜利的理论法宝,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时俱进,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对我党革命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不断总结、不断反思的深刻认识。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的研读以及对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再学习,再体会,自己对党的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实践和发展,有了更深、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根据他们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以理论的高度针对性地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概括,而每一次概括都使思想路线的表达的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党内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泛滥,同志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及时地、创造性地提出了"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针对"二个凡是"的僵化思想观念的束缚,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从而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新的内容。十六大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新的概括,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个概括,使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现了规律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当前我们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进入新的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日趋全球一体化,世界政治两极化和多极化变幻多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千变万化、瞬息转变的新时期和新形势,毫无疑问我们党必须首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但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坚持这条思想路线,或者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更高的时代 要求,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就这一问题我有如下思考和体会:

第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要求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探索、研究事物发展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探索是实践的高级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论的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终是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尊重实践,参与实践,勇于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寻找其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从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探索中总结--总结探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推进正确的,纠正偏差的,从而在总结中前进,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推向新的胜利。

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没有创新精神,就难以真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也是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邓小平同志是理论创新的典范,他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志带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各项工作的创新,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国防、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当前,以总书记为首的党的新的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必将指引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全面协调地发展。

第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事实,注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事实"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对事物、现实、感性,"必须把它们"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同志在中,古为今用,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这样写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以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邓小平同志更明确地把"实事求是"中的"实事"即事实与实践联系起来。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在这里,邓小平把"实践"与"实事求是"对应了起来,即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求是的过程。同时小平同志还进一步把事实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联系起来,用事实证明来说明实践检验,从而进一步突出了事实的实践特征。

认识以客观事物为对象,认识是为了正确地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离开了事实和实践,认识就无从发生和发展。认识必须从事实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理。如果我们进一步将这一基本原理转化为方法论,我们自然就得到这样一个科学的结论:尊重事实,注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这是对事实的一个基本态度。事实既然是客观存在,就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必须如实承认,不能视而不见,轻易否定。尊重事实、注重实践,就能使我们在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就是实际情况的客观呈现和反映,也就是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我们在我们的工作中根据事实来构造我们的理论,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面对错综复杂的变化局面,我们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去发现我们前进道路中的问题,继而去分析它们,直至解决它们。

第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要求我们发扬科学的"继承"和"批判"精神。

首先,善于科学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理论和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论的精髓之一。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及至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无不是善于继承前人优秀理论和先进文化的典范。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了理论和文化,形成了具有指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伟大的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扬弃"过程中,科学地继承了具有先进性的"珍宝",最终形成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思想,领导我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同志继承了思想中实事求是这一核心,同时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进行了统一,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十三年中,以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特别善于继承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尤其是继承了邓小平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站在时展的高度,着力研究在新历史时期,如何建设和发展我们的党,如何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和实践证明科学地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的根本保证。

其次,善于科学地批判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正如前面所述,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不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批判"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和社会都是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必须随着事物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要深化认识,我们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地批判僵化或半僵化的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批判形而上学,批判教条主义,批判经验主义,批判一切不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旧思想、旧观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只有善于批判,勇于批判,才能扫除一切思想障碍,才能解放思想,才能为"实事求是"奠定思想基础,才能贯彻执行新时期"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11

【关键词】 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质;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我党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的新的概括,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本质特征

粉碎“”后,中国该走向何处,在这艰难的时刻,邓小平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号召全党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党的思想路线。这种提法也得到了全党的普遍认同。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法宝”。两代领导集体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给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含义。

实事求是,本是古代成语,源于“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指史料古籍整理中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具有普遍哲学意义。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重新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他说:“‘实事’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2]实事求是成了科学概念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原则:

第一,认识的科学性。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我们在认识世界时,必须按世界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从呈现的联系中把握世界,而不要附加任何主观想象的东西。第二,认识的辩证法原则。这是指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实事求是,体现了认识的这一辩证法。第三,科学的认识作风。这是指思想和实践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是针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而言。

解放思想的含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3]“”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各种禁令和枷锁的束缚,采取僵化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固定不变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的就不能做,最终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思想水平停留在过去陈旧的理论阶段,看不惯新生事物,对任何新鲜的东西持拒绝、排斥和抵触的情绪,使整个思想界学术界呈现出“禁若寒蝉”、“鸦雀无声”的沉闷局面。

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禁锢、僵化和保守而提出来的。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各自所讲的内容不同。解放思想是想不想和能不能冲破思想的禁锢、僵化和保守的问题,而实事求是是指人们用什么样态度、想法和作风认识事物。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二个不同的判断。前者是关于主体对对象之意义所持的主观态度判断。后者是对客观事实的判断,即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规律。第三,二者的目标取向不同。实事求是是以客体及其本质为目标取向,突出了客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解放思想是以主体及其素质为目标取向,强调的是主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主体获得解放。

由此,我们断定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从事物发展的过程看,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在:

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如果不从思想的禁锢、僵化、保守中解放出来,冲破一切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勇敢地闯,大胆地试,就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不能把握和运用规律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就不能实事求是。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作风,即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否则,解放思想就会走到反面。1958年的这一段历史提醒我们,解放思想不是想入非非,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受到严厉地惩罚。

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二者并提的哲学意义

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思想路线不仅仅有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哲学意义。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升到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成为人们认识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众所周知,人的认识受人的精神因素制约。人的精神因素包括:人的知识结构水平;人的爱好;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三方面。其中,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对人的认识制约作用最大。人们的思维定式不同,实践活动的结果也不一样。

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要受人的思想精神状况的制约。人的精神状况的好坏,思想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认识水平的好坏高低。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突出了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强调了主体的经济状态,精神条件的重要性。提倡在无任何禁令枷锁下,也要不断解放思想,这是无止境的。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只要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须解放思想,反对僵化,这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阶级尤为重要,否则就会。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给党的思想路线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新局面,成功地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注 释】

[1] 邓小平文选.2.141.

[2] 选集.3.801.

[3] 邓小平文选.2.279.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12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12-0053-05

“马克思主义

二是思想路线与政治路线。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观念指导,政治路线是思想路线的现实反映。“形式主义与需要主义”的思想路线反映在政治路线上,就是“个人领导与党的领导”、“军事观点群众观点两种不同的政治路线”的关系。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在政治路线上的必然要求。“偏于军事观点”的同志,“在会议时候最厌烦的是讨论宣传和组织问题,在游击工作中发展单纯的军事影响而不去发展政治影响”。单纯的军事观点与形式主义一样,是唯心主义思想路线在政治路线上的体现。此外,“虚荣心、夸大、英雄思想等等腐败思想,都是以个人主义一个为头发出来的”。而“群众观点”的政治路线,是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和必然要求,与“科学化、规律化”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也是与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阶级属性和党的领导相适应的。

三是思想路线与指导路线。在信中,毛泽东还提到了“组织方面的”“指导路线”问题。他举例说,“两种不同的意见最显明的莫过于军委问题的争论。少数同志们硬是要一个军委,骨子里是要一个党的指导机关拿在他们的手里,以求伸张那久抑求伸的素志(即与历来指导路线不同的另一指导路线),然而表现出的理由仍然是冠冕堂皇的,可惜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罢了”。作为思想路线的现实反映,政治路线必须具体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路线,才能落到实处。关于“军委问题争论”的两种不同的意见,即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在具体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而少数坚持把“党的指导机关拿在他们的手里”的人则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枪指挥党”的错误的政治路线和指导路线。

综上所述,“思想路线”思想的理论精髓在于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法,倡导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提出了破除当时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必要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

第二,思想路线与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密切相关。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思维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整理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下述引文未注明的,均见《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77页。

②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111-115页。

④⑤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533、534页。

⑦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5-796、800-8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