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证明你的价值

证明你的价值

时间:2023-06-06 09:30:01

证明你的价值

证明你的价值范文1

德鲁克说:“与做一双鞋子这样的工作不同,知识工作并不是自证自明的,无法自己表明工作是否有成果,只有从成果倒推上去,才能看出知识工作是否有成果。 他证而非自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别人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是个人。我们看到日本鬼子的三光行为,看到那些残忍的图片,看到那些累累的白骨,我们说日本鬼子不是人,他们是禽兽。说他们是禽兽,还侮辱了那些禽,和那些兽,他们简直是禽兽不如。

虽然在肉体上,日本鬼子是人,但在精神上,这些人已经不是人了。因为他们做出了违反人类道德的事,在世界人民眼里,他不是人了。显然不是你认为自己是人,你就是人的,而是别人说你是个人,你才是人,也就是说,你需要别人证明你是个人。

比如某靓女人温柔地和你说:“人家要你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人家要”,她什么意思?想必是个男人,都知道吧?你不是说你是个男人,你就是个男人的,而需要证明自己是个男人。

前几天有个来自内蒙的同学,来到深圳游玩,我们把住在香港的同学,在深圳的另一个同学,都叫来一起吃饭。我还特地把我的两本书带来了,一本书《不懂心理学就别当讲师》,一本是《原来这才是管理》,给他们三个人手两本。后来我想,我的潜意识中,要在他们三个高中同学面前,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人都是他证的,而不是自证的。以上是从人的角度来谈他证,你的行为要证明你是个人。其实在工作中,你的价值多少,也是他证的过程,你的工作成果,就是他证的材料。可是不幸的是,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他的成果很容易被识别,他挖沟了,他做了皮鞋,他搬砖了。

但作为知识工作者,他的工作很难被识别。微软的软件有价值吗?不知道。价值多少,不知道。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微软软件的价值。这一点对研发人员来说,更是如此。研发工程师的绩效怎样,不是他们说自己是个高手,他就是个高手了,他要靠研发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表现,来证明研发的价值。但经常在市场上,由于市场营销不当,一个好产品,卖不上价,卖不出去,甚至卖死掉了。这就是在他证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毕竟是间接证明,所以又被埋没的可能。

其实我们这些职业讲师,我们的培训也是他证呀,讲师对自己课程的效果说了不算,学员也说了也不算,只有企业的绩效可以证明。而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有很多,到底是不是培训影响了绩效呢?很难衡量,这是个世界级难题。所以德鲁克还说:“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只有通过另一个知识工作者,把他的产品当作投入,并转化为另一种产品,它们才具有实际意义。”

郝志强说:“知识工作者是生产半成品的,就像空调一样,只有安装了,才知道制冷效果如何,往往安装的水平,决定了制冷效果”。

证明你的价值范文2

老板对员工的认知该基于忠诚还是价值?这又是一个辩证思维的话题,社会对这样话题的争执似乎永远无休无止,见仁见智。辩证的问题便没有究其对与错的意义,而更应该从其合理性、可行性的角度出发,来剖析探讨忠诚与价值之间,老板到底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一、忠诚度是一个没办法量化的衡量标准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认知是通过不同的标准来衡量的。为更好地达成企业的目标,打造更有质量更有执行能力的企业团队,到底该选择忠诚还是价值作为衡量员工的标尺?我不否认以忠诚度作为衡量员工优秀度的标准会对企业的良性循环产生积极的效应,因为,只有认可员工的忠诚度,才会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才更有利于激发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共同进退的意识。但我还是立场鲜明地支持利用价值尺度衡量自己的员工,只有这个标尺是客观的、公正的、可控的、可视的。

所谓的忠诚度,是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程度。它有行为忠诚与态度忠诚之分,行为忠诚是态度忠诚的基础和前提,态度忠诚是行为忠诚的深化和延伸。它不是一个纯粹量化的概念,不是说给员工一份试卷,你达到多少分数以上就代表你对公司忠诚,低于这个分数你就是不忠诚的员工。所以很难把握衡量的尺度。忠诚者的队伍里,肯定混杂有伪忠诚的员工。典型的代表就是面子工作者和把苦劳当功劳者。

二、什么样的员工表面忠诚实为不忠

领导在公司时,面子工作者从来不会在老板下班之前下班。领导要是8点走,我就8点10分走,不管做不做事情,总之不能比领导先离开工作岗位;领导不在公司时,有事情我上班时间绝不向领导请教,一定要在下班的时间,在别人都休息的时间我再打电话给领导;邮件绝对不能早于晚上8点发给领导,最好是晚上11点多;和领导开会的时候一定会表明你为公司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刻的思考,而且一定要说:大的方面我们的公司做的非常好,小的细节该做什么样的改善就更加完美了。

如果你的企业里有这样的员工,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些家伙都是伪忠诚的。不信你找他谈谈,说公司最近效益不太好,奖金不发了,而且要你这样的老员工做个表率,带头降降工资。一定会把他吓破胆儿!这样的人就是企业的吸血虫,你有血他吸得比谁都要猛;当你没血的时候,他一定转身离开去找能够继续让他吸血的公司。他忠诚的不是企业,而是血!

还有一类员工把苦劳当功劳。担心工作得不到老板的认可,担心自己的才能不够得到赏识,怎么办?唯一的方式就是努力的工作,拼命的证明自己的勤奋。让领导看到自己最忙,不计个人利益甘愿加班加点工作,为公司出力最多,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丝毫不会去思考自己做的东西对公司究竟有没有价值,为什么每天都会有做不完的工作,是不是想法不对,方法不多?想当然认为只要我天天做事,不停地为公司做事苦劳就变成了功劳,这样老板一定会赏识我器重我的。

这是常规思维,加班加点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形成苦劳变为功劳的企业文化。这个很可怕,很多老板都喜欢加班,他好像占到便宜一样,其实他已经亏了。作为企业老板一定要知道,让你的员工快乐工作,按时上下班,这是一个企业的使命。朝九晚五变成朝九晚十二,长此以往他怎么能保证工作效率?前提是有偿加班,无偿加班企业的老板就更别奢望了。

三、只有透明可控的衡量指标才会让滥竽充数者无机可乘

证明你的价值范文3

看不惯是这个世界上最匪夷所思的事情了。用通俗的话就是:他怎么样,关你什么事。

似乎从逻辑上找不出他对你的必然影响,但我们似乎就喜欢看不惯。比如说,看不惯别人瑟,看不惯别人过得比你好,看不惯别人运气好,看不惯别人财大气粗,看不惯别人游手好闲,看不惯别人不怎么努力就有钱。如果说这些看不惯是因为嫉妒,那么有种看不惯我就不能理解了:看不惯别人铺张浪费、占小便宜、自私自利、贪污腐化、阿谀奉承、虚伪做作、斤斤计较等等。仿佛自己是要做救世主一样,把他们错误的行为给掰过来。

我们使用看不惯的方式,通常也很滑稽:不屑一顾,你有钱又怎么样,这种人渣,我根本看不起你;诅咒,你这样迟早会吃亏的,你这样的人肯定不会成功的,会遭报应的。

如果我们有观察,却发现事实常常不是那样:我们看不惯的时候,自己脸红脖子粗,该怎么落魄还怎么落魄。我们看不惯的那些人,反而会逍遥自在,不亦乐乎。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去反思下人们常说的这句话:你看不惯,是你的修养不够。

看不惯是一种自我中心。这种自我中心就是:我们把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当成了全世界的中心,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这么做。而且我们把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当成了绝对正确,只要不同意我们的,就是错的,就肯定会有不好的下场,就该被看不惯。

所以你可以去问下自己,你看不惯什么。你去听听看不惯背后的规条是什么。当你看不惯别人铺张浪费、自私自利,你的规条可能就是“人应该勤俭节约、乐于分享”,并且把你信奉的这些当成了好的。如果你看不惯别人的虚伪谎言,你的规条可能就是“人应该诚实真诚”,并觉得这是好的。这是好的并没关系,问题是:你会把别人的弄成错的不好的,不如你的好。然后你用看不惯的方式来要求他放弃自己的价值观,来认同你的,按照你的价值观做。这,不就是自我中心吗?

有的人还会看不惯那些富二代的啃老族们,觉得他们没志气,并诅咒他们“肯定会坐吃山空”。富二代们又会看不惯丝男们不敢投资,瞻前顾后,为贫穷的现状找借口。有的人看不惯90后们的张扬矫情,觉得人应该低调务实。90后们又会看不惯大叔们的死板陈旧。有的人会看不惯那些拼命考公务员的人,觉得人应该冒险自由。有些公务员们又看不惯这些年轻人不懂得为未来着想。你看不惯的人也许正在看不惯你。究竟谁对谁错呢?谁好谁坏呢?谁该按照谁的价值观来生活呢?谁的活法才是“应该”的呢?。

没有应该。每个人所处的时代、家庭、背景都不同,让他们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作风和思考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该被允许和我们不同,都应该被尊重。也许你的道德标准教会了你好坏对错,但是道德不是强迫人遵守的,而且也是不同的文化里所赋予的不同含义。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有这么多看不惯,是因为他懂得尊重他人和自己的不一样。他会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不会把自己的原则当成世界的中心,要求别人来遵守。

连法律都不会强迫人去执行什么价值观。它只是在违反它的时候,给人惩罚。但依然给人违反法律的自由。你不是神,不是法,你用的,可能只有看不惯来惩罚下他人吧。然后你开始评判,不符合你的标准就被你在心里指责,然后在你身体里产生情绪。这些烦躁、生气、委屈等看不惯而产生的情绪,折磨下自己。

看不惯还是一种索取。看不惯的本质就是对自己自我价值感低的一种愤怒。然后想从别人身上得到点价值感。如果我们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好的,起码我们要证明别人是错的是差的。

因为如果你去聆听,看不惯就是在说:你这太不正常了、太低级了、太错误了、太不好了。你的这些行为和思考方式都是错的不好的,都不如我的高级。我就不会像你那样。通过这个心理游戏,人们就成功的完成了对他人的打击和否定。

这是人们喜欢跟自己玩的自我价值感的游戏之一:如果他人不能主动来证明我是好的,我就必须主动出击来像他展示我是好的。比如说,通过打击和否定他来完成。虽然这样也无法改变事实,但起码在我的心里世界里完成了“我比你好”的建构。因此看不惯就成了:我如果不能比你好,我也要假装比你好。

这种欺骗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全世界只有你自己相信了这个假装是真的。这感觉就像是你偷铃铛的时候要把字的耳朵堵上,这样你就听不到了。并且,你自己相信了。

所以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容易看不惯。他无法证明自己好,只能通过证明别人不好来感觉到自己好了。

打击完了并不消停。还会发展出一个期待来:期待他认同自己的活法,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活法的确是好的。

看不惯就是这样一种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演自导的一场心理游戏。最终结果就是:你做的不好,不符合我的原则,我就生气、烦躁、鄙视、诅咒、看不惯等一系列情绪来折磨我自己。

即使你对了又怎么样呢?你还得拿出精力来关注别人做的怎么样,做了什么,你还得高雅得控制下自己的情绪。你需要分散出这么多的精力。而你看不惯的人却快乐的做着自己的事。你说结果会怎么样呢?

没有人让你看不惯,除了你自己。

看不惯只是跟自己在战斗。在自己的世界里完成了假装比他好。只是,你要假装到什么时候呢?

你可以做一个新的决定。

那些让你看不惯的人,其实都是来帮助你修行的。帮助你看到自己正在坚守那些固有的规条,帮你看到你怎么在跟自己玩价值感的游戏。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借着看不惯的时候更加了解自己,然后重新选择,是否依然要坚守自己的规条。如果你要坚守,很好,但请允许别人不必也像你一样坚守,来认同你的活法。如果不再坚守,也很好,你可以去尝试另外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像那些你看不惯的人学习下:他是怎样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依然可以活得很好。

当然你也可以继续看不惯,都是那些人的问题。我废话这么多,是我的问题,你也可以看不惯我废话连篇。

证明你的价值范文4

品牌忠诚来自于你创造了更高价值

除非你是演艺界明星,搞出个人崇拜,门票卖得贵点也无所谓,因为粉丝就是喜欢你,甚至不一定是你的唱技(比如周杰伦)。可以与之生,与之死,而不畏危!这就是爱的力量。

演艺圈搞出这样的品牌忠诚度,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你若在商业圈搞个人崇拜,恐怕比登天还难。我敢说果粉们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出于对乔布斯的爱,才对苹果的产品偏爱有加的。

假设苹果的商品没有那么优秀,仅仅凭借乔布斯那些令人惊叹的品牌故事,我们还会购买吗?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们无法割舍掉我们的功利心。即便你英明神武得像乔帮主,你也不能保证消费者不计成本地爱你。

曾有人说过,所谓的品牌忠诚度是幻觉,当竞品具有更卓越的商品和更低廉的价格的时候,消费者转身就奔向竞品去了,品牌忠诚是因为你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高的价值。

所以,“雷布斯”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小米最初也没有现在的影响力,而是等红米这些性价比超高的手机出世,小米才成了智能机里的大品牌――据说红米的销量是小米的三倍。

消费者的爱里还是隐藏着功利心的,就像某女说不是因为你有钱才爱你,你信吗?所有的爱里其实都包藏有功利企图和功利权衡的,多数时间我们自己也无法分辨爱与功利的边界,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吧!

所以带给消费者忠诚的,最终还是你给消费者提供了超高价值。

这种价值不纯粹是商品的功能价值、性价比等等,而是品牌究竟能带给消费者什么。

穿一套高级西服就能显示你是一个商务人士,背一个LV包就能显示你是有生活品质的人,开一辆宝马就能证明你是成功人士。其实这些奢侈品相比起来一点都不贵了。因为你虽然花费不菲,但是少了很多沟通成本,用不着跟人解释你的优越。安利的讲师们喜欢开着奔驰去课堂,因为犯不着拍着胸脯跟你信誓旦旦地说,跟着我一定成功。

互联网时代心理体验在放大

人们消费并不是因为产品的功能需求,人们之所以消费主要目的是用来模仿!――百年前的凡伯伦此言一出,激起轩然大波,几乎动摇了以边际效用为代表的经济学的基础。

其实细想起来,没啥!如果我们把模仿二字改成“装X”,那大家都能理解了。

买件风衣难道真是为了挡风啊?带个墨镜难道真是怕光啊?开个跑车难道真是为了赶场子快一点?装X嘛!装X为啥?就是因为有一些更牛X的人,值得我们效仿。

第一夫人穿某个品牌的衣服出席活动,某个品牌就火了;总统吃个汉堡、包子,本来吃鲍鱼的你也跟着学,你说你这是为的啥?

凡伯伦还真是曾经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说一个国王喜欢吃白面包,结果王公贵族也开始喜欢吃白面包了,到最后所有老百姓也跟着喜欢吃白面包了,结果造成白面包的价格直线上涨。

并不是白面包比黑面包更好吃,也不是白面包比黑面包更有营养,仅仅是因为国王喜欢吃,王公贵族就向往国王那样的生活,而平头百姓则向往王公贵族的生活。

通俗点讲,人的消费行为分三等,牛X,装X,傻X。

牛X的人通常有钱有势,想刻意表现出自己的不同,想跟普通人划清界限,于是老子有钱就是要买贵的,让你们不敢买。用凡伯伦的观点来说,这是“炫耀性消费”。

装X的人表现出的明显的倒向性,即对牛X人的无限崇敬,和对所谓傻X们的无限蔑视。牛X者想要拼命跟他们拉开差距,而他们却紧紧跟进模仿,没钱买别墅豪车,我就从手机、服装、箱包上跟进。用凡伯伦的观点来看,这是“模仿性消费”。

傻X性消费,其实说的是从众型消费,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看到人家都在买,我也买吧!也就是没有了自己判断的“从众型购买”。

这三种购买方式,尽管曾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满足心理需求的购买。

互联网时代我们不是总谈“体验”消费吗?所谓的体验,不只是商品本身的体验,好吃不好吃,好用不好用,最重要的还有心理体验,这些都在商品之外,而这些心理体验才是塑造互联网时代品牌的重要部分。

朋友圈营销误区:成为线上的安利

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已经从功能性需求满足转移到心理需求的满足,这种心理需求,来源于人们本能的自我维护。

有人富有,愿意奢侈消费,从某个方面是为了证实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也愿意以成为某些组织中的一员来证实自己的价值。

例如“宝马会”这样的组织就是这种典型,一方面你可以通过奢侈性消费证实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你又因此证实了自己属于某一类人。一句话,我们消费某些商品只是想成为某些人。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进入某些线上的圈子,之后所产生的消费(比如在微信圈里的购买行为),不一定是基于商品的功用,而是基于圈子关系的维持,和保持某种身份。如果我们仅仅是基于商品本身的功用――性价比,或许我们更好的选择是天猫。

如果淘宝、天猫、京东是满足了我们商品的基本功能需要,那么微信圈营销则是基于某些身份和个性。

我买帐篷是因为我想成为自驾游中的一员;我买高端品牌的帐篷,是因为我在这个自驾游群中更有面子。至于帐篷的遮蔽功能,已经不是品牌要塑造的核心价值。

如果京东、天猫这样的电商摧毁了品牌知名度给消费者带来的安全感,那么微信圈子的营销需要培育的是某种身份个性。

我接触过很多在微信上卖东西的,他们把微信营销理解为通过人际圈子卖东西,背后是什么在承担风险保障的呢?是朋友关系。

这本质上还是天猫、京东等电商方式的延续,只是用人际的朋友关系取代了天猫评价系统,用一个安全系统去取代另一种安全系统,这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提升。

如果考虑到交易成本,我甚至认为用人际情感当作安全系统恰恰是一种倒退。因为人际情感的成本更高,因为一旦朋友推荐的这个商品让你失望了,你会怎么样?彼此的信任可能大打折扣。

所以你与其在微信朋友圈子里卖东西,还真不如老老实实地去淘宝做个C店。我们都已经具备了抵御推销的能力。如果你身边有做安利的朋友,我不知道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反正我是唯恐避之不及。

在微信营销出来之前,安利就懂得了利用人际关系做推销了。不同的是现在是在微信上,,过去是敲你家门。

证明你的价值范文5

下面是书中的一些精彩论述:

1.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问题:论题和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没有替代性原因,数据有没有欺骗性,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2.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自己尽力理解那些和我们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

3.我们要不时锻炼自己,耐心倾听那些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的论证。

4.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5.事实上,很多文献,如美国宪法,都是有意要显得模棱两可,这样文献才能与时俱进,其中的关键词如“自由”、“携带武器”的不同含义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

6.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7.分析推理结构时,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必须得有什么样的想法才能将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

8.价值观假设,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砍伐,认为某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例如,有人认为公共安全比个人责任更重要。

9.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是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价值大小。

10.一旦作者有下列行为之一,你就应该驳回其推理论证:对人不对事(人身攻击)、滑坡谬误、追求完美方案、用模棱两可的话隐瞒真相(偷换概念)、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诉诸可疑权威、诉诸感情、稻草人、呈现虚假的两难选择、通过恶语中伤来解释(乱扣帽子)、通过光环效应让读者分神、转移话题、循环论证。

11.养成对一个事实论断问这些问题的习惯:你的证明是什么?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证据在哪里?你为什么相信它?你确信它是真的吗?你能证明吗?

12.尽管典型案例和某个结论表现出一致性,但不要让这种一致性欺骗了你。别忘了问自己一声:“这个例子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强有力的相反的例子?”“这个例子被提及的方式有没有偏见存在?”

13.你应该记住的是,专家也会常常犯错误。同样,他们内部也常常意见不统一。

14.调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见,让它们变得更加可疑。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偏见是措辞偏见和语境偏见,要小心查看问题的遣词用字!

15.当我们把互联网资源添加到论证里的时候,调查资料来源的可信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16.在那些涉及人类特征或者活动的情况下,多个原因共同起作用比单一原因起作用发生得更加频繁,最好的因果解释常常结合多种原因。

17.很多事件紧随在其他事件后发生,却并不是前面事件所引发的。如果我们错误地得出结论说第一件事引起第二件事,是因为它发生在前,我们就犯了事后归因谬误。

18.不知来历的统计数据最常见的一个用处就是用大量的数字给别人加深印象或让别人肃然起敬,这些呈现出来的数字的精确性常常让人怀疑。

19.实际上有3种不同的方法来测定平均值――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每种方法都会给出不同的数值。例如国家橄榄球联盟的球员2010年工资平均数是180万美元,而中位数却只有77万美元。

证明你的价值范文6

几乎每个营销高手都是心理学家,对客户的心理研究都有一定的境界。营销的最关键点就是建立信赖感,建立信赖感的前提是研究透客户的心理,弄明白客户心理的真正想法及渴望,继而解决客户问题满足客户需求达到成交的目的。营销成功就是从拒绝中走出来的,客户拒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要想找到客户的真正抗拒点需要吃透客户的心理。

营销高手不是只会单方面向客户推销产品,而是站在客户的立场帮助客户购买产品。他的言行举止都向客户传达着这样一种信息:他是在为客户谋利益,而不是一心想要掏空客户的钱袋。要达到这种境界。一味埋头销售推销是不行的,还应该认真揣摩客户的心理。了解了客户的喜好和需求。就找到了攻心的切入点。

今天和大家分享把客户引进来的五大营销秘诀:

1.描述对方内心中真正的渴望。

如果你不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对方的渴望是什么,你是很难成功对他进行营销的。但是,即使你知道这些,却无法使用准确有力的语言加以描绘,也同样无法启动对方的购买欲望。

成交的心理过程有三步:

第一步,进入对方的世界(描绘客户的内心);

第二步,把客户带到他的世界的边缘(引导客户);

第三步,将客户带入你的世界(实现营销)。

而实际上,近年来所流行的“顾问式营销”、“营销教练技术”等等这些,都是由这一条引发出来。而其中的关键,恰恰是第一步——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对方的渴望和愿景,以进入对方的世界。

2.建立强大的信赖。

没有人会把钱交给陌生人,因为信不过。想要客户把他的钱放入你的口袋,你需要建立强大的信赖感。建立强大的信赖感,最常见的方法有:使用客户见证,将自己包装成专家,使用同级别专家的见证。

除了这些立竿见影的方法外,你还可以通过分步成交,完成信赖感的建立。如果你想要成交一笔金额较大的订单,那么不妨设计多步成交环节。

第一步,让对方付出很小的代价,就得到应有的价值,并开始获益;

第二步,开展咨询,为客户使用产品提供指导;

第三步,完成全部交易。

第四步,让客户进行服务见证,通过客户的见证去发展新的客户。

这样做的好处是:

第一,你可以通过较低的金额,轻松完成第一笔交易,扩大前端;

第二,完成交易后,你可以迅速为对方提供服务,让客户验证你的诚信,享受你的价值;

第三,你获得了和客户进行更多交流的机会,更多的交流,就意味着更多的营销。3.让客户享受你提供的价值,然后再收取回报。

为什么如今QQ、微信、微博、360等等大巨头都是靠免费起家,却能够创造巨大的回报?原因就是他们先让客户享受了他们提供的价值,把客户就下来,然后再慢慢进行营销!我要求你,除非你能给予客户10倍的价值,才有资格收取1倍的回报。

你要设计你的营销流程,让客户首先体验到你的价值,而后再支付金钱。这样做,你的回报将会成倍成倍地增加,因为客户只有在获得价值后,才支付金钱,你则将所有交易的风险都一肩承担。

你做错了什么,将你的客户挡在了门外?对了,正是价值。如果你坚持先获得回报,再提供价值,你将硬生生将潜在客户赶出大门;而如果反过来,你不但能够赢得失去的客户,你也将赚的更多。

3.激活客户的好奇心。

好奇害死猫。同样地,好奇也会促使客户花钱购买。如果你的产品,或者你对产品的描述,可以激发客户的好奇心,那么你就再也不用担心营销了。

营销就是变魔术,一旦揭穿了谜底,尽管表演同样精彩,光彩也将退色不少。

现在,就立即修改你的广告词和对产品的描述,“一定要让广告词像魔术、像谜语、像半裸的少女。让客户忍不住,想要掀开表面,看到内在。而揭秘的代价,就是购买!”

但是,一个前提就是你的产品必须能够给到客户实质的价值,不要存在欺骗的行为,不要挂羊头卖狗肉,欺骗只能做一时,产品能够给到客户真正的价值,才能让客户跟随你,爱上你!

4.你必须测试。

证明你的价值范文7

如何将工作经验写得更生动,吸引人事经理注意,以下几点建议供你参考:

别把工作经验写成职位描述。有的求职者纯粹就是逐字逐句地照搬职位描述。这样写出来的工作经验只是将工作职责重新描述一番,而丝毫未谈及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

证明你的价值。人事经理浏览你的简历时,想要了解你是一名什么样的员工。写工作经验的关键在于突出你的成就和证明你的潜在价值。

以工作成绩开头。把你取得的成就写在最前面,这样招聘者首先就能看到你的成绩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

诚实。如果你态度诚恳,工作经验写得条理分明,即使你的背景稍有瑕疵,也能成功地获得面试机会。

证明你的价值范文8

Pham教授认为:所谓的心理营销,就是利用顾客(或渠道客户)的微妙心理来设计营销战略、策略以及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内容。在一般的营销活动中,我们往往不太善于利用顾客的潜在心理,虽然知道顾客肯定有“冲动”或“下意识”的行为,但在设计方案时却把顾客当成了只进行理性价值判断的人。

Pham教授从具体的营销实践中,概括出了16种心理营销的效应――它们都被心理试验证明是有效的。这16种效应分别属于“基于非价值的选择”和“心理价值工程”两类,营销人员应该先熟悉前者,然后学会如何开展后者,最后影响顾客的选择,让他们觉得选择你的产品或服务要优于其他选择。

心理营销的很多效应很早就被业界在运用,但它们必将在买方市场环境下得到更多运用,因为每个商品都有大量竞品,而消费者同样也面临多元的选择。你需要采取行动让你提供的商品显得更好!

基于非价值的选择

顾客并不总是依靠价值(产品/服务的价格、质量等因素)来进行选择。很多时候,你的产品本身并不需要作任何变化,却能够深刻地改变顾客选择结果。以下效应对影响顾客非价值的选择很有帮助。

考虑效应

这是个非常基础的心理效应:当顾客出门购买一支牙膏时,他的脑海里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个“考虑的集合”――大概有4、5个选择在里面,包括哪些店面、哪些品牌。

很多营销策略的弊病就在于,没有思考如何在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入顾客的选择集合中。如果你这家超市不在顾客最先想到的几家范围内,那顾客光顾的机会就很少了。

这个效应对欧美营销界影响很大,也成为大家抢夺市场份额的驱动力之一。如果某个商品在各个区域的销售情况都不好,但只在少数几个区域销售良好,那首先肯定是当地的销售人员或经销商已经通过各种推广活动,把产品“塞”进了顾客的选择集合。

考虑效应不仅仅可以通过重复性的广告达成,也可以靠有效的分销覆盖、有创意的促销、与众不同的顾客定位来达成。例如,达美乐匹萨的一个成功案例就是赠送漂亮的冰箱门磁贴,让顾客在厨房做饭时,时常看到达美乐的标志。那么顾客打电话订购匹萨时,就会将达美乐直接放入选择集合。

主导效应

如果在顾客面临的选择中,有一个选项明显占主导地位,那么该选项拥有显著吸引力。

例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推广网络版时,虽然是免费的,但依然订阅者寥寥。因此它在新一轮推广中推出两个选项:读者单独订阅印刷版为1200元,读者订阅印刷版同时订阅网络版也是1200元。那顾客就想,既然都是1200元,我为什么不要那个项目多的?这一招立刻见效,比当初单纯推广网络版效率要高多了。

妥协效应

当顾客面临难以取合的选择时,他会在心理上感觉:做出妥协的项目吸引力最大。这个效应的案例很多,例如专业的餐厅管理者都会准备一些超级贵的红酒,靠它们来刺激那些价格略低但品质似乎差不多的红酒的销量。

当然,这个效应针对那些中高档商品、新特商品更有用,对于大众日用商品的作用就小了。但在日用品超市里,这个效应还是有效的,例如在三种价位的产品中,中间价位的一般会销售得更好。

互惠效应

这是一种力量强大的效应。当顾客接受你的小恩小惠和礼物时,即便这是你主动给他的,他也会有一种潜在的想回报你的义务感。超市里的免费样品发放,除了含有让顾客体验的意思外,也含有恩惠的意思。传统销售人员经常采用这种效应达成销售。

注意,有两个因素会影响互惠效应的结果:一是你必须为赠送提供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二是不要让顾客一开始就觉得礼物是交易的一部分。就终端销售人员的话术而言,“这是免费的,你留着吧”,要比“试着好你就买”的效果更好。

社会验证效应

当顾客不知道怎么办时,往往会效仿社会公众的观点。电影或图书排行榜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例证,它们让顾客觉得:别人都承认了这部电影或书,那我购买它的风险就小了。销售人员喜爱采用的证书销售、证言销售都属于这个效应。

默认效应

相对于那些需要主动选择的选项,默认选项更有可能被顾客选上。这是在利用消费者天然的惰性。例如,在某些服务合同中,总有“默认自动续约”条款,即如果顾客不特别注明不再续约,那么本服务及其收费继续生效。

承诺效应

如果你引导顾客事先作出了某种承诺,那么他遵从的可能性极大。例如,优秀的电话直销员会以非常自然、闲适的语气与顾客搭话,对方被搭上一句话,就代表他对直销员作出了一个“愿意沟通”的潜在承诺,便会被引导着不断说下去。

承诺不一定是给销售员的。玩具店采取的一种营销策略是:在过节前就针对小孩子作A玩具的推广,小孩子就可能问大人:你能给我买一个吗?大人就会作出一个承诺。然后大人到店里去,却发现买不到A玩具。这其实是商家故意的,因为大人对小孩作了承诺,你总得买点什么,而且必须买一个比A玩具更大的B玩具去补偿。当节日过完,商家又开始针对孩子作A玩具推广,孩子一下子回想起来,就要求大人再去买个A

心疼花钱的效应

如果你的营销行为使顾客很快想起:他需要花费现金来消费,那他消费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因此,你要想方设法降低顾客的“心疼感”,游乐场的代用币、小包装商品和信用卡都是对策之一。宝洁公司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进入中国时,也是靠小包装的海飞丝打开了普通居民消费的市场。

心理价值工程

心理价值工程是基于上述8个非价值效应的,以下8个效应可以引导顾客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感,或提升顾客对商品价值的评价。

影响效应

影响顾客的现场感受,愉悦他们的心理感受,即可提高他们对产品的价值判断,并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销售人员的微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安排之一。很多小品牌靠这招在超市的销售现场打败那些大品牌。

有人曾把一个饭店里的侍应生分两个组,对B组进行特殊培训,结果B组的小费收入比A组高。并不是因为B组的服务更好,人长得更漂亮,而是因为他们在结账前后,会仿佛无意地用手触碰顾客一下,这让顾客下意识里生起一种亲切感。顾客一般会误把这种亲切感或愉悦感嫁接到服务水平上,从而愿意为其多付小费。

收益分割效应

对顾客来说,收益分割后的感知价值大于合并后相同收益的价值。比如:你把优惠一次性给顾客,还不如把优惠拆成几份给他,这会让他觉得获得的优惠总值更大。

损失合并效应

同理,损失分割后的感知痛苦大于合并后相同损失的痛苦。比如销售

旅游产品,如果给交通、住宿、吃喝、游玩各定一个价位,会让顾客觉得很贵;若是打包销售,顾客就觉得便宜多了。

混合损失的分割效应

大支出和小收益分开后的感知价值大于合并后的感知价值。在商品销售中常用的“返利”策略就是如此。其实美国税务局也常用这招:让你先缴纳1000美元税金,再返100美金的退税,它不会直接课你900美元税。

混合收益的合并效应

大收益和小支出分开后的感知价值小于合并后的感知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你要让顾客得到商品后还要支付点什么费用,效果就非常不好,还不如一开始就把这个费用打入价格。但可惜的是,很多厂商都容易犯这个错误,例如会让安装工人替顾客安装好商品后再收取相关费用,这会大大降低顾客的价值评价。

心理占有效应

顾客一旦拥有商品,就会主动提高其价值。突出例子为商品试用:顾客把试用装拿回家用,一开始肯定会支持自己的选择,反对别人贬低该商品的价值。

稀有效应

如果顾客感觉该商品稀有,供应有限,感知价值就会升高。像限量版销售、定时促销、某特定渠道独家销售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不断改进”的效应

好顺序以及“不断改进”的顺序要比坏顺序创造更大的心理感知价值。迪斯尼一般在一天中两个游人离园的高峰前,也就是下午14点以前和傍晚18点半以前,组织两次大规模的免费欣赏游行节目。也就是说,把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放在最后,或至少让顾客感觉此期间你在不断改进,就会大大提升他们对产品和服务价值的评价。

实际上,大团圆结局的电影也是这方面的突出例证――电影公司希望顾客提高对该影片的价值判断,并希望他们吸引更多观众。因此,从顾客心理角度来说,并非只有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结局,这在西方电影中也经常应用。

证明你的价值范文9

生活中你是否总觉得钱不够用?是否每月都被一大堆账单搞得焦头烂额?是否经常抱怨银行里的存款太少而想买的东西太多?其实只要做好自己的家庭财务筹划,一切就很简单。下面就请你做以下6件事,开始家庭财务筹划吧。

做张财产明细表。把家里的资产、存款、国债、股票、有价证券及负债,如购房贷款,欠父母、朋友的款一一列出,做到心中有数。

建好家庭资产档案。家庭资产大致可分为贵重资产、有价证券、古玩字画、生意资产几大类。贵重资产价值在1000元以上的都要明细列出,可按购买价计算,也可按重置价或扣除折旧后的净值统计,如一台电脑买价5000元,准备5年淘汰,已使用2年,净值就为3000元;有价证券包括股票、债券等计算市值是资产减去借贷即净值;古玩字画需请专家估值;生意资产的产业、工具、存货等。

建立这样的档案,可以随时统计家庭财务的净值,一般来说每半年或一年必须结算一次,因为这样的统计可以告诉你,万一有需要时,你可能筹集到多少资金,这对增强投资理念,加强今后资产管理,挖掘盘活家庭资产有所帮助。可以资产净值来制定家庭计划,为自己设定净值的增长目标,还可以修正各类保险,净值越多,所需要的寿险、意外险保障的绝对金额相应加大,相对比例就可以减少一些。

添置记账本。如果你有电脑,可购买一套“家庭理财软件”,或者去账簿商店买一本简单实用的《现金日记账簿》,然后把家人每月的收入及支出仔细记下,每月底加减对照,收支平衡与否一目了然。客观地预计自己以及家庭一年的主要开支,可以帮助你更加合理地规划人生理财目标。据此编制资产负债表、年度收支表和预算表等一系列计划,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指导理财。

计划外余款事先存入银行。每月制定本月的支出,列出必要支出费用,如三餐、交通、水电煤气、通讯、保险等;控制好机动支出费用,如交际应酬、娱乐、购物等,将计划外的余款马上存入银行。一个有经济头脑的家庭,不应仅仅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食饱衣暖”,当手头现有的本金还算充裕的时候,应该寻找一种投资组合,把收益性、安全性二者集合起来,做到“钱生钱”。目前市场上的投资工具种类繁多,从最简单的银行储蓄到投机性最强的期货。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要根据家庭的财务状况等妥善加以选择。

设立“美梦储蓄金”。或许你今年有旅游计划,或许你想要一件心仪的昂贵的衣服,或许你想拥有一个浪漫的结婚纪念日,那么设立一个“美梦储蓄金”吧。把准备买第五支口红的钱省下,周末别下馆子,自己动手做晚餐,既浪漫又练习厨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钱就是你的“美梦储蓄金”,可以帮你从容实现自己的计划。

分流资金。把钱分为几部分使用,一部分买国债,因为基本没有风险;一部分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另一部分可以尝试做一些小投资或与朋友合作一些低成本的小生意或炒股。但是要切记,不要参与民间借贷活动和社会上的非法集资活动。目前,民间私人借贷活动极不规范,并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因而一些逃债、赖债的状况屡屡发生,极易给出借人带来经济损失。 不要被非法集资的高利率所诱惑,而盲目投入家庭积蓄。因为非法集资一旦暴露,你不但得不到高息,还会血本无归。

不该省的不省。每月的健身支出、每年的身体检查费用,以及自我充电、学习的费用,一定不要省去。要知道,健康、有活力的身体和智慧的头脑,才是创造财富最基本的条件。

证明你的价值范文10

白羊座

你的自卑点在于:自我形象。很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突出,形象是否完善。内心的热情与感觉,不知如何表达与发泄,喜欢展现自己,但又羞于主动。

金牛座

你的自卑点在于:自身的物质条件。非常在意自己拥有什么,受过长期的压抑,造成谨慎保守及踏实的特质,意志力非常顽强。

双子座

你的自卑点在于:智能表现。很在意自己的反应能力是不是很好,不愿受人影响之心态很重,有时为保护自己而疑心重、狡猾。

巨蟹座

你的自卑点在于:情感面的要求。最看重感情,注重家庭给人的印象。情绪因疑心而变化低落,时常自怜、忧虑、悲观,对安全感及感情的渴求极大。

狮子座

你的自卑点在于:荣耀感。非常在意地位、荣誉和他人的赞赏,甚至需要注目和崇拜的眼光。过分关切自己的权威、地位,自尊心及虚荣感特别强。

处女座

你的自卑点在于:健康与洁净问题。当然也很在意本身的能力。你很注重能力的被肯定与否,并且以精明、挑剔的方式处世,以满足你的安全感。

天秤座

你的自卑点在于:一些外在层面,如人际关系和交流,及外貌等。这训练出你的判断力强,稳定而适应力强,一般会较有安全感,心理障碍少,重视人际关系。但如果受挫也会有很严重的自卑和心理障碍。

天蝎座

你的自卑点在于:自身的存在问题。你曾怀疑“何必有我”,很在意自己是不是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会形成以“特权”的持有与否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会过于执着地追求一特定目标,放不开自己。因此而造成身心方面的障碍。

射手座

你的自卑点在于:自己的尊严。实际来说,就是过度爱面子。对广泛的社会价值各方面的表现很在意。很重视自己的尊严问题,会坚持某些道德。

摩羯座

你的自卑点在于:自己的价值感。因而特别注重自身的成绩及名次、成就、经济状况、力量,都是为了证明自我价值。非常重视功利、价值以及阶级、社会地位。

水瓶座

你的自卑点在于:想法的认同。本身很重视内涵、创造力和别人的肯定。但极需要他人的认同,不然会感到很受挫。很在意个人目标的达成,注重自我意识及展现。

证明你的价值范文11

最好的结果就是拿到比你想象中更高的薪水;但如果跟你开出的价码相当,那也不错;再不济,多多少少涨一点总是好的――即便它低于你的预期。

然而,在只能选择一条道的生活中,似乎有很多条道会导致你遭到拒绝,最差的一条就是使你的上级主管疏远你,之后让你错过晋升。最糟糕的是,不得不接受一家你工作热情本来就不高的公司的还价,给自己斩断了退路。

所以,如果你想要加薪,千万别走进以下误区。

不要削减预算时提出要求

如果公司上下都在削减开支,你还是走进老板的办公室要求加薪,就会显得很傻。“归根结底,就是要站在你老板的立场思考一下,”赫尔曼说,“在你提出要求之前,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老板需要削减大量开支,那么,这就会变成一个问题。”

不过,赫尔曼说,如果你能够证明,无论是在公司还是行业内,自己的薪酬都是过低的,那么你还是可以“顶风”提出这个问题。“你仍然可以提出这个问题,不过,选用的方式不要让老板认为你对公司的情况一无所知。比方可以这样说,“我知道公司正在削减开支,不过我也知道,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业内,我的薪酬都过低了。我不确定您对我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要求有何看法。如果不是时候,我过六个月再提。”他说,他见过很多案例都是,有些公司直接炒了提出要求的员工,从而为真正有价值的员工腾出晋升和加薪的预算空间。

没有拿出超预期表现不要提加薪要求

“你需要努力向你的老板证明的是,你在市场上的价值是多少,且这些数目超出你现在的薪水。如果你刚刚搞砸了一件事情,你就证明不了这一点,”赫尔曼说,“把握好时机,让他们看到你的工作表现是一流且值得加薪的。”

当老板忙不过来时不要提出加薪要求

如果经理已经心力交瘁,你的要求十之八九会被视为节外生枝,而不是他(她)乐意接受的任务。找准一个老板任务清闲、心情不错的时候,并确保预约了时间,那么他(她)不会认为你太过唐突。这些因素看上去可能并不起眼,但却可以让你占据先机。

不要抱怨或发牢骚

不要提你上次加薪还是什么时候,你的工作负担有多重,或者其他让你不满的地方。“想要加薪,做功课是你的好帮手。你的论据要基于事实,不能总是‘我,我,我’,而应该是‘情况就是这样’。这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赫尔曼说。

你的依据应该是你所达成的业绩,以及根据你的表现你的工资应该是多少。在、 和三个职业网站查找和你同样工作岗位的薪资水平,再去问问你所在城市和业内同级岗位的薪资。如果你不好意思直接问他们挣多少钱,可以向这一领域的其他人咨询一下与你有相关资历的人的薪资,比如,超预期表现的人。

不要把你的私生活搬出来

如果你提出要求的动机之一是,比如,孩子快要出生了,或者想要为房子的首付款存钱,又或者没有足够的钱去旅行……还是不提为妙。这种依据生活方式或者预算而获得加薪的想法是非常可笑的,而这正是你的上级主管对此的看法。

不要觉得加薪理所当然

乖乖上了一年班不会让你获得加薪,完成了所有的工作任务也不会。这些都是公司对你的起码要求,还不构成加薪的必要条件。

将你在前几个月或者上一年完成的业绩一一记录下来,作为你超预期表现,或超越所在级别工作要求的论据,这样就能让你有理有据。可能你预计要在7月份之前完成100万的销售额,但你在4月份就达到了这个目标,并有可能在9月份完成全年的销售任务。

不要和雇主对着干

不要因为你的薪水低于预期而摆出一副忿忿不平的样子,叉起双臂说,“你看怎么办吧?”拿出你的销售业绩,市场显示你应得的待遇,再说“我们为此能做些什么呢?”另外,千万不要要挟说不加薪就离职。这十之八九会让你获得加薪的机会降至零。

当你开始谈判的时候,先解释,你是有多么喜欢在这家公司工作,它给你提供了多少成长的机遇,以及你多么愿意继续帮助公司实现它的目标。然后,把你的要求包装成为一种“双赢”。你可以说,晋升会让你在客户面前更有发言权,从而有助于公司业务。你也可以说,你同意按照公司的目标承担更多的工作,从而让你的老板更有可能考虑给你加薪。

不要抛出你的预期数目

很多谈判专家都建议不要做最先报出一个明确价码的那一方,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如果你这么做了,那么你的加薪幅度的上限就此敲定,你最终的加薪幅度基本上就小于这个数字了。所以在被问及你预期薪水的时候,最好将球踢还给对方,只说,想看看公司愿意出多少。

不过,如果你的上级不停地问你,那就抛出一个比你预期再高一点的数字,不过不要高到太离谱。如果你在做功课的时候发现,你的薪水低于平均水平,而工作表现却优于同级职位,那么试试工资范围的上限也不算过分――即便这相对你当前的薪资存在很大的增幅。只要论据充足,不妨大胆一试。

还不准备跳槽时,不要以下家的要约作为要挟

在加薪谈判中,最忌讳提到下家。一些主管把下家视为你拿着枪指着他们的脑袋。如果你的经理就是其中之一,他可能会感觉受到冒犯,因为你背着他做事而感到沮丧,并质疑你的忠诚度,最后决定不希望再与你共事下去了。出于这个理由,除非你确实不介意离开这家公司,否则别提下家。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和上司关系不错,下家会成为证明你价值最有效的方式。这可以有力地表明,你的价值有那么多。

“在这么做的时候,你必须确保你在工作中处于有利地位,”赫尔曼说,“他们或许只会说,‘我们达不到那个数。’这样你就只能去下家了。他们或许会戳穿你的虚张声势,不过我认识的人当中有人就是这么做的。其实我也这样做过,而且还奏效了。我就是这样获得加薪的。”

不能很好地应对被拒绝

如果你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不要忿忿不平。它最终会伤害你。“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50%的成功来自于你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而另外的50%则来自于你的人际关系,”赫尔曼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总是对你有利的――即便你遭遇了不公平待遇。如果真是这样,你可以采取必要的步骤,但不要撕破脸皮。”

一旦遭拒,你还有几个选择。询问如何才能获得晋升(以及工资的上调),总结出具体的且可量化的目标,再问问你能否在六个月后重提此事。到那个时候,列出你已经达到或者超出的所有目标,为自己晋升和加薪提供充足的理由。另一个战略:询问可否为你制定一个为期六个月的观察期,这样,你就可能获得分两次的小幅加薪――尤其是在预算削减情况下。

证明你的价值范文12

Facebook还应再晚上市?

据报道,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曾以公司未做好准备为由,力劝Groupon CEO安德鲁·梅森推迟上市,但董事长埃里克·莱夫科夫斯基对此不予理睬,依然积极推动上市计划。此前,谷歌试图以60亿美元收购Groupon,但遭到拒绝。

最终,莱夫科夫斯基的观点得到了董事会的支持,Groupon继续推行其IPO计划。

当然,有种新观点如今在硅谷越来越盛行,那就是上述三家公司应该等待尽可能长的时间,因为上市是个管理上的负担。约翰·伯劳在5月份时声称:“过度监管束缚了下一个Facebook。”《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多德-弗兰克法案》令上市公司头疼不已,因为它们要求上市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各种资料,并证明向投资者公布的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即使在稍后承认其实并没有内部财务控制来确保这些报表的准确性。Groupon就是这么做的)。

网景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森曾说,上市是件痛苦的事情。风险投资家蒂姆·德雷珀持相同看法。

此外,高地风险投资公司联合创始人罗杰·麦克奈米认为,华尔街已经分崩离析。F a c e b o o k上市当日,我和罗杰一起参加了C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的节目,他——就在Facebook上市交易首日——敲着桌子,批评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胡乱定价,并指责纳斯达克执行不力。

Facebook等到自己年满8岁、去年创收37亿美元时才上市,这或许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正确做法。相比之下,谷歌在成立5年、营收为10亿美元时就上市了。而亚马逊在1997年上市时,公司成立仅3年,前一年营收只有1,600万美元,噢,亚马逊究竟在想什么呢?

然而结果证明,谷歌和亚马逊很明智。与不上市相比,上市没什么神秘之处。上市确实使CEO的工作更加复杂。你必须每个季度报告公司业绩,每三个月都要面对某些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回答。总的来说,你必须履行诺言,并清楚地表达你对公司的展望以及你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克服公司面临的挑战。

上市让你得到更多批评

显然,相比私募市场投资者,公开市场投资者对上述三家公司的质疑更加强烈得多,几乎从开始就是如此。私募市场投资者每次都喜欢提高这三家公司的估值。他们在并不重要的董事会小型会议上对CEO表示赞许,同时他们也很想知道有多少股票将面向散户。投资银行家——与其他投资银行竞争这三家公司的上市承销工作——告诉这些公司,他们将取得巨大的成功。

在公司上市之后,华尔街的投资者们不必再去讨好CEO或董事会,这时他们才真正开始提出自己的看法。

结果证明,不必讨好你的人比讨好你的人能更好地评价你的公司。

当然,这个观点在硅谷并不流行。浑身脏兮兮、在奥马哈开设电子交易账户的美股日交易员或者身价不菲、身着细条纹西装的华尔街精英,怎么可能比一群40多岁、穿着高尔夫衬衫和卡其裤、坐在星巴克里的家伙更懂技术?

美国人可能不了解这些科技公司的长期潜力,但总体来说,他们确实对公司面临的某些短期挑战有着敏锐的嗅觉。

在Facebook启动IPO之前,你有没有听说风险投资家、科技博客作者或者大众科技媒体质疑Facebook是否有能力通过迅速转向移动设备来赚钱?你是否听到人们抱怨星佳与Facebook的关系带来了风险,而不是对这种关系大加称赞?

人们批评Groupon,但在Groupon上市后,批评声音更加高涨。

所有这些批评带来了什么?公司管理层被迫采取应对措施。任何合理的批评都会威胁到这些公司。简而言之,他们开始更加努力、更加快速地采取行动来应对批评。

上市让你变得更具责任

上市迫使这些公司比之前负有更大的责任。住在父母的地下室里,冰箱里塞满食物,他们在这种环境里从来都不必考虑责任问题。

你可以在18、22或28岁时搬出父母的家。无论年龄多大,你都会经历同样的成长过程。所以,你只是通过等待来推迟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

假如Facebook在2010年上市,人们可能不会质疑他们进军移动市场的决定,但一定会质疑其他问题。Facebook的估值可能不会是1,000亿美元,而是200亿美元,股价也许同样会剧烈波动。

但我相当肯定的是,他们的估值不会跌至100亿美元,投资者和媒体不会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失败的IPO。作为一家公司,Facebook将会因为上市而变得更加强大和聪明,能更快地解决各方面的担忧,然后股价可能会大幅上涨,使自己处于比现在更加有利得多的竞争地位,估值可能也会像现在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