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学问题

心理学问题

时间:2023-06-06 09:01:00

心理学问题

心理学问题范文1

学生的心理学问题根据我国学校现状和学生心理生活实际,一般可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校园,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另外学生又置身于社会迅猛发展并充满着变革、竞争的时代,其经受更多的是与学习、校园生活及社会变革等相关的心理矛盾与精神挫折。

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特殊心理生活背景,有助于科学考察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性。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学问题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频频发生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这些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这些心理疾患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心理障碍。论文格式。然而,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的误解和偏差,以为只有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才算是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而忽视了大学生一些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本文依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和应对策略,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1.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1现状

最近,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过激、犯罪行为频频见于报刊,如刘海洋伤熊案、马晓明杀亲案,还有马加爵杀害同学案等等,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普遍性、严重性的特点。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的精神行为阳性检出率约为16%,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的呢?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1.2产生的原因

1.2.1家庭方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家长片面重视对子女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对子女其他方面,特别是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养方式上,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在生活上非常溺爱,有求必应,但对他们的升学、成才期望过高,。其结果是这些学生除了会读书外,其他什么都不会,高分低能。一方面养成了他们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缺乏集体合作精神,适应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进入大学后,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和安排,他们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又不懂得如何与同学相处。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使他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目光,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常常恐慌、焦虑、内疚,惟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成才而无颜面对父母,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产生了畏学、厌学和逃学的心理。

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从幸福和谐的家庭里出来的学生,一般都性格开朗、乐观大方;而从单亲家庭,或父母不和等不幸家庭出来的学生一般显得敏感、寡言、冷漠、孤僻,心理上存在着阴影。因为父母往往将生活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加诸到子女身上,使孩子产生多疑的性格,否定他人的行为。这种学生往往好走极端,一旦遇上挫折,甚至会仇视社会。

家境贫困也是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其中更有5%――7%是特困生,这些人在极其贫困的物质条件下求学。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际交往成本上升,也使校园中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因素阻碍了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的必要的交往,使他们变得孤僻;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面对同学优裕的生活条件时,感到了强烈的自卑,与同学相处变得特别敏感,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学生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还有的学生因此而心理扭曲走上犯罪的道路。马加爵杀人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贫困导致他产生强烈的自卑,与同学格格不入,进而心理扭曲仇视同学而引起的。

1.2.2学校生活方面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进行角色转换与适应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心理落差太大。其次是新生在大学中只是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被众人所关注完全不同,失去鲜花和掌声的他们会感到失落,这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学教育采用的是一种与中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中学里学生主要是被管理者,所有的时间基本上都有老师和家长来安排。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活有自治性的特点,它要求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可是许多“被管惯了”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自由”,反而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迷恋上了上网,想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获得心理满足,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其结果是自我封闭,与现实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对网络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

这一阶段过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始集中到人际交往、学习与能力培养、情感与恋爱、择业等问题上。首先在人际交往上,许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由于交际困难,导致他们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其次在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论文格式。第三在学习上,一些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成绩一落千丈,学习压力过大导致了疾病的产生。第四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失去安全感,产生焦虑情绪,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作为专科院校学生还存在这样一种状况。专科院校的许多学生是高考的失败者,他们因为考试失利,被迫选择专科,许多学生的专业也都是调配的。原本上专科心理就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且所学专业又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和痛苦之中,既对目前所处的现状有极大的不甘,又想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振作,可是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感觉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不理想,精神过度紧张,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专科院校的学生对前途比本科生更多了一份危机感。学历上的差距使他们对就业前景感到渺茫,为了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参加五花八门的证书考试,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这极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从校方来看,多年来高校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专业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许多学生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不太健康。同时,不少高校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当作可选可不选的一门选修课来开设,不够重视,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愿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参与咨询的教师也并非是专家型的,难于对症下药。

1.2.3社会方面的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特别长的国家,封建大一统思想和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小农经济,形成了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民族性格,对个性心理少有关爱和研究。这种“内向型”性格,固然有其优点,但也极易诱发心理疾患。社会上又对心理问题有错误的看法,讳疾忌医,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文明涌入我国,网络时代到来,这些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极大的冲击。导致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发生危机,社会伦理价值重新构建,社会道德评价出现真空。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道德评价出现混乱。知识经济的到来、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大学生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感到彷徨,在拼命拿各种证书时,却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人们很难对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从而使人产生不安和焦虑。作为大学生,学生听到的多是社会的期望之词,许多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位置的定位极高,然而一接触社会后,困难重重的求职之路,让部分大学生感到了强烈的苦恼和自卑,巨大的心理落差也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高年级身上,特别是毕业班学生身上。

2.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不仅仅体现在生理方面,还表现在心理上,要使专科生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家庭方面来说,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家长在这一阶段应多了解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时与子女进行交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并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有可能的话,家长还应学习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其次,在学校方面,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高校应加强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论文格式。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心理老师的工作,心理学教育应融入整个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的方方面面。所有教师应随时留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特别是后勤服务队伍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因他们的家境不同而区别对待。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的开展。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的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预防效果远胜于“亡羊补牢”。学校应加大对心理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再次,从社会方面来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更新认识。过去,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原因,我们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问题关注、研究不够。这种现象要求得转变,关键是要转变人民的观念和意识,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都是一个人的“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他们、嘲弄他们。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者,要有一颗平常心。同时,社会应加快新的道德观的建设,摈弃金钱价值观,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以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来衡量人的价值的观念。

最后,作为学生个人,应加强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面对挫折的能力。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学会心理调适,有了心理疾患就象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加人际交往,以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

参 考 文 献

1.王泽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6卷5期

2.廖日文,思想道德修养,浙江教育出版社

3.魏范青、刘晓春,大学生心理问题探,http://www.moe.edu.cn/highedu/gjluntan/anhui/2001_3_30_2.htm

心理学问题范文3

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一直担任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六年初中,十二年高中。)还连续多年担任过高中班班主任。从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我发现许多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升学压力、自我失控、交往障碍、自我否定、学习障碍、青春障碍等。这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中学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学班主任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

1 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自我失控

上课爱走神,自控能力差;贪玩,管不住自己;朋友太多,难以控制自己;总是想一些无用的东西,心里杂念多,常为一些小事而烦恼不休,整天疑神疑鬼。

这些孩子十分苦恼,常为自我失控而焦虑不安,常常逼着自己不再走神,让自己安心学习,不再让父母失望,尽快从后进生的圈子里解脱出来。

1.2 升学压力

摆脱父母让我考名牌大学的压力,害怕高考,担心自己会失败,担心考不上大学对不起父母。家长、老师常常警告: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不好好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整天背着这些包袱,总感到生活是那么酸苦――实在焦虑不安。

1.3 交往障碍

同学之间过于亲密无间无法自拔,渴望解脱原来结交的一些社会朋友,摆脱同学之间的感情纠纷,害怕异性的死死追求,忘掉朋友之间的感情问题,能够专心学习。交友中的心灵创伤永难愈合。

1.4 学习障碍

基础太差,听不懂课,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没有取得理想成绩,因为自己的问题比别人的容易,怕人讥笑不敢请教老师和同学,于是失去了信心。想学了又怕学不好,总是畏畏缩缩,面对那么多科目,不知从哪里下手。他们迫切要求,找到最科学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1.5 自我否定

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笨,因成绩差十分消沉和烦躁,对生活失去信心,学习无兴趣,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觉得自己长得太丑,怕在别人面前说话。事事不顺心,事事捉弄人,无法超越别人,整天闷闷不乐。常常听到他们的肺腑之言:“我多么渴望和一些爱学习的同学坐在一起,拉我一把,我很想学好,但座位环境太差,对于一个爱玩的孩子来说,坐在最后面只能越陷越深,可又没有人能满足我调位的要求。爸爸、妈妈别再拿我出气,别再说我笨;老师别再冷落我,虽然我的学习成绩暂时不好,但我还是在努力,也很想成为一名优秀学生。只可惜‘拦路虎’太多,经常请教别人,别人太烦。老师您能帮帮我吗?”

这一句句发自心灵的真诚的话语,做家长、老师的应该怎样去回答他们呢?这是必须深思的问题。

1.6 青春障碍

由于早熟带来的烦躁,一到青春期,每天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同学知道后议论。经常有人塞来一封封求爱信,面对每封信都要恐慌不安很多天;特别是在失恋的时候,心情更低落。

2 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

2.1 耐心劝告,鼓励信心

对自我失控的孩子,家长、教师要耐心劝告,切不可武断、粗暴,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让他们真正从后进生的圈子里解脱出来。

2.2 减轻压力,更新观念

对有升学压力的孩子,要减轻孩子的升学压力和心理焦虑,就必须彻底更新教育观念。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达成共识,“减负”才能落到实处。

2.3 正确引导,鼓励交往

对交往有障碍的孩子,引导孩子正确交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必须引起家长、学校的高度重视。多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同学之间交往,异性之间多交往。在同学中树立这样一种意识:我是大海中的一滴小水珠,有我和我的伙伴才能形成汹涌澎湃的大海,造福人类;我是高山上的一颗小草,有我和我的伙伴才能形成翠绿的山川;我是集体中的一员,有我和我的伙伴才能形成和睦温暖的大家庭。

2.4 探索方法,创设环境

对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探索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为重点,并千方百计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乐学、爱学、会学。

2.5 用心呵护,倍加关爱

对自我否定的这部分学生,作为家长、老师要特别关爱、呵护他们,热情鼓励他们树立生活、学习的勇气,看到自己的强处、闪光点,帮助他们走进阳光地带。

2.6 抓住契机,全面教育

对青春期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处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教会他们运用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轻轻松松度过人生最辉煌的青春期。老师、家长倘若如临大敌,时时地旁敲侧击,那是一种片面性的观点,是对青春期认识上的误区。因为它只注意和强调了关于青春期一个方面的事实变化及压力,而忽略甚至忘记了另一个方面的成长和进步。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青春期是由变化和压力构成的成长中的特殊时期,是教育的特殊契机,甚至是最佳状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时对孩子进行教育,比任何时候均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具有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心理学问题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疏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著名的关于人的“五个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一尊重需要一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惟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进人舒适的心理区域那么内在动力将得以调动内在潜能将得以激发。

一、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要有书画长廊、名人名言,给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中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学习的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往往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脾气暴躁、易冲动;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的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团结互助用友爱满足安全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期更是学知识的关键期。在这阶段学生们开始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看得很重要把交朋友也看得很重要这种正常的交往虽能促进同学间的友爱相处但在交往过程中也往往存在一些偏差。一些品行、学习都较差、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结交在一起他们义气重动不动就惹事生非给同学学习和班级声誉往往会带来一些影响。要使这种学生摆脱心理上的种种困惑满足他们在集体中的安全需要作为老师只有对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促使同学间互相关心友爱相处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达到师生心理相融。要采用“逐步教育逐步分化瓦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曾经放“野”的心重新“唤”回来达到“回心转意”的目的。还有一些学生原本是朋友后来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老师则要采用“疏导障碍握手言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在有益适度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精神是愉快的使他们在团结互助、互尊互爱的氛围中满足了安全需要。

三、优化家庭教育

一般说来孩子未走出中学校门之前,在家庭的时间最多、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所以,家庭可以、而且应该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极为重要的特殊渠道,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作用往往取决于家庭的“过滤”功能。因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良好导向、正面榜样作用,对于抵御社会不良刺激,疏导中学生的心理冲突至关重要。

四、构建社会疏导体系

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课题,有关社团如共青团、妇联宜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之家等;对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纪念馆等;对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服务热线等进行协调,形成社会疏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帮助中学生疏导心理冲突。

五、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辟心理咨询室,设置和配置有益于咨询工作的环境,指定心理辅导老师,尽量让咨询学生做到定人定位。咨询老师要做好个人咨询档案,注意信息反馈和掌握动向,不断运用心理学原理调节和排除学生咨询心理上的种种不利因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人际关系所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不仅会改变学生的情感生活,造成学习适应不良,而且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出现忧郁、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由不良人际关系派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激活学生主体,增强适应紧张刺激的能力。矫治问题中学生学生心理偏差,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外,重要的方面是抓住学生主体因素,提高心理素质,激活主体,培养自信心,用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心理学问题范文5

依据整群抽样原则,选取某师8个团场及师直属中学为项目点,再从每个项目点抽取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各1所,共调查学校11所。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团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填写问卷,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统计学分析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法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性质,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质量控制调查员调查前由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目的、意义,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调查时在当地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无署名自填问卷,并保证调查现场无老师。

2结果

2.1某师中学生各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根据量表计分标准,以总均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2.00为存在心理问题,则某师中学生心理状况良好率为41.85%,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8.15%。其中轻度心理问题者为33.98%,中度心理问题者为14.28%,偏重度心理问题者为5.50%,严重心理问题者为4.39%(偏重和严重合为重度)。评分总均分1.97<2.00,总体心理状况良好。10种心理问题中,“学习压力感”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综合评分上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情绪不稳定、焦虑等四种心理问题。10个分量表心理症状检出情况见表1。

2.2男女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某师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检出情况在强迫症(χ2=17.62)、偏执(χ2=11.14)、敌对(χ2=12.83)、人际关系紧张(χ2=10.30)、抑郁(χ2=30.24)、焦虑(χ2=28.76)、学习压力感(χ2=18.53)、适应不良(χ2=12.86)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情绪不稳定(χ2=8.68)、心理不平衡(χ2=6.92)男女中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表中的评分有强迫症、焦虑、情绪不稳定女生大于男生,学习压力感男生大于女生,见表2。

2.3各学段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高中、职业技术高中学生的心理症状在强迫症(χ2=13.29)、偏执(χ2=40.10)、敌对(χ2=24.71)、人际关系紧张(χ2=58.02)、抑郁(χ2=50.40)、焦虑(χ2=71.48)、学习压力感(χ2=74.94)、适应不良(χ2=103.76)、情绪不稳定(χ2=56.90)、心理不平衡(χ2=27.19)3个不同学段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覆盖了10个分量表因子的全部内容。综合评分中大于2.00分量表因子的排序,初中依次为学习压力感、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职业技术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定、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高中学生依次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适应不良、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症、偏执。3个群体都是学习压力感评分最高,见表3。

2.4初中生各学段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某师初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上3个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9,P>0.05);而在偏执(χ2=17.71)、敌对(χ2=19.42)、人际关系紧张(χ2=28.06)、抑郁(χ2=29.84)、焦虑(χ2=58.88)、学习压力感(χ2=56.30)、适应不良(χ2=41.06)、情绪不稳定(χ2=43.19)、心理不平衡(χ2=15.35)3个年级学生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中3个年级10个项目的综合评分上都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见表4。

2.5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情况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学生不同程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在强迫症(χ2=29.35)、偏执(χ2=54.45)、敌对(χ2=31.04)、人际关系紧张(χ2=12.69)、心理不平衡(χ2=34.91)3个民族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抑郁(χ2=5.48)、焦虑(χ2=8.05)、学习压力感(χ2=9.51)、适应不良(χ2=8.16)、情绪不稳定(χ2=9.66)3个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3讨论

心理学问题范文6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改善工作表现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这样的机构不但在管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2、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就必须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其方法是选择合适且技术熟练的工人,研究这些人在工作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或动作的精确序列,以及每个人所使用的工具,用秒表记录每一基本动作所需时间,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延误时间,找出做每一步工作的最快方法,消除所有错误动作、缓慢动作和无效动作,将最快最好的动作和最佳工具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序列,从而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

3、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学问题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危害;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40-02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遇到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择业求职不止是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比较,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着一定的考验。有关的调查显示,现今有众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职业的择选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类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四位。心理问题分别包含了学习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等,在就业的过程中能不能获得良好的引导及处理,这不止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也会影响到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自我认知不足

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理智仔细地分析自己、真正地感受自己,这是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以外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健全的基准,是职业生涯的最重要第一步。因为生活的相关阅历、社会方面的经验、成长的诸多背景太过简单等原因的制约,大学生不能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客观、充分地了解及认知,进而在自我的评价上存在着一定偏差,这对就业过程与适配职业的择选及获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自卑及自负也是自我评价偏差大的常见体现。

(二)情绪困扰

从大学的校园再到职场上,这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再加上现今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使得学生经常处于应激的情况下,进而产生了焦躁、愤怒、抑郁等情绪反差,这些情绪的反应若是过度进展,就会将人的心理平衡破坏,也对人的认知功能有着很大的损害,进而让人们不能对环境及事件进行准确的评价及反应,这样还可能会导致身体或心理病症、轻生等危险问题的出现。

(三)行为表现

1.回避。回避就是知道了什么事情会出现,且在事情发生之前开始尽量地避免这样的事情遇到的行动。比如,大学生经常说的“考研考研,缓刑三年”,其实,回避虽然能缓解心理的应激,不过在诸多时候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应对反应,从本质上解决不了问题。

2.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有些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对主客观的状况考虑不足及判断不准确,盲目地从众。比如几年前的出国、考研。在盲目从众的环境下所做的结果往往不适合自己,最终却还要为此付出代价,致使毕业生的求职出现扎堆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就加剧了竞争。

3.攀比。攀比,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地与高标准相比。很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进程中会互相比较,不能客观、全面、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及对他人的评价,觉得别人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就感觉心理不平衡,根本不会去认真考虑这个单位适不适合自己,就盲目地进行攀比。这样不仅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而且还会在攀比时失去了适合自己的机会。

4.依赖。依赖是指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的行为。当今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临就业的竞争及压力,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将希望置于别人的身上,被动地依赖自己的亲戚、朋友、师长、学校等各界的帮助。导致自己深陷被动的择业处境,这样的心理及习惯会成为以后发展极大的阻碍。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形成因素

(一)个体因素导致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形成

1.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也是个体由不成熟过渡到成年期的阶段,从生理、心理、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呈现着过渡的特性,这也会经常导致青年处在诸多的矛盾中,会受到环境的诱因影响致使出现心理问题;在求职的阶段,学生直接要面临的是从学生转化为职业人,在社会角色上有着重大的改变,若是个体本来的心理行为跟不上外界的步伐,那么众多的心理问题就会出现。

2.自我认知及定位的偏差。大学生的成熟度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其经验跟水平也制约着他们对自我的充分、客观的分析及了解;还有中国的大学生是被称为生活在象牙塔中,也就是学生总是对学校以外的生活没有足够的认知与了解。这样就会出现自我认识的不完全、不准确的问题,会导致自我和理想,自我及其他的环境之间存在诸多的矛盾。

3.认知模式的问题。学生存在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化等非常不合理的信念,也会形成个体本身的另一个应激源,成为导致学生出现焦躁、抑郁的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的诱因。

4.应对措施及能力不足。大学生因为缺乏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等,在面对挫折时总是没有合理有效的应对举措及能力,加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导致某些学生对外界的支持体系有着很强的预防心理,并且还不愿意跟身边的人讲或不愿意求助于学校的心理专业机构。应对措施及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事件,也不能很快地恢复心理的平衡。

(二)外界因素导致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形成

1.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就业压力过大。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逐渐地严峻起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长,这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应激源。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毕业生及社会间的矛盾加大,并且毕业生还跟我国的社会结构性有很大的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都有着非常大的地区性差别,大学生的就业结构非常不平衡。

2.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模式的不足。个体在社会的环境下呈现可以适应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且参加社会活动并为社会所接受,这种进程叫个体社会化。若是个体的社会化没有很好地完成,就会对社会不适应,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及行为阻碍。校园及职场的距离已逐渐地成为了学生知识到工作能力转化的最大阻碍。

3.外界环境的期许。外界环境会对学生的价值观、认知等的发展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很多时候,社会舆论方面及父母是以精英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觉得大学生就应该要有好工作;并且人们对不一样的社会分工及职业还有很大的偏见存在。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择选就业有着极大的影响,也会导致更大的就业压力。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大力发展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良好地定位

从大学生的自主就业制度施行以来,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迎接的毕业生,注重讲就业政策及技巧等就业安置方面的众多内容。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及技巧。应展开专业化、全程化、系统化的全方位职业生涯引导,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以达到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及定位、发展职业性的素质,这对就业进程中学生的众多心理情况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二)强化就业心理辅导,提升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众多的心理问题及就业问题都是彼此之间交织、相互的结果,这也就要求将心理引导及职业生涯的引导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进行部门工作的互通、互动。在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就业所导致的有关问题,更要将心理引导及进展体现不能缺少的组成模块与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指导。这也能解决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且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程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适应程度也是学生以后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三)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程度

良好的社会化环境是学生适应以后职场的基础,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帮学生架起很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能很好地跟职场的人进行交流,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职场中的环境,并依据职业的环境要求,对学生进行有关素质的培养。因为职业对人的要求是多类型的,学生除了要有专业能力以外还要有综合的素质。学校要关注软能力的发展,以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发展社会支持体系,强化辅导人员的团队建设

良好的社会体系能够极大地缓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对学生进行认知的引导。学校也应该发展专门的辅导机构,开展多种类的学生自主活动,对学生就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们应强化心理辅导者的综合知识素养及背景,给学生提供科学的服务,教师要利用自己专业性的知识进行综合引导,及时地处理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五、结语

现今,基本上只要说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人们就会想到是扩招所带来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飞速,让人们得出了这样的简单结论。我国的高等教育根本不是总量供过于求,是结构性供过于求的问题,从而导致众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职业生涯的相关教育,来帮助大学生做良好的方向定位,强化就业前的心理辅导,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力,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度。进而发展社会的相关支持体系,构建心理援助的体制等策略,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社会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靳菲,周涛.结合心理学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J].科技信息,2013,(27).

[2]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4,(5).

[3]刘小玲,杨琳.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消极心理及其心理辅导[J].零陵学院学报,2005,(3).

[4]李玉运,贾治辉.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62-63.

[5]陈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6]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

心理学问题范文8

[摘要] 为减少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困惑和不良影响,高校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机制,保证每一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实施全程跟踪辅导和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预防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际交往和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的几率增高,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高校应采取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预警机制包括确立心理问题预警指标体系、确定心理问题预警的对象和范围、评估预警信息和警告;干预机制有宣传干预、教育干预、辅导干预等具体的干预措施。在新形势下,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干预机制,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心理问题“侦察、测试系统“

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干部、寝室长为单位组成心理问题“侦察系统”,在不同时期通过网络心理测试、心理问卷调查形式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动态。

2.培养一批解决心理问题的骨干队伍

高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强化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要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积极选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参加教育厅组织的重点培训。鼓励专职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通过3-5年的努力,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加大对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力度。凡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都要经过岗前培训才能上岗。

3.给学生建立“心理跟踪档案”。

首先,对入校新生进行全面心理测评和普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学校予以长期观察、重点关注,根据危机状态及时加以疏导防治。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然后,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干部和寝室长层层负责,对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表现,随时汇报、及时记录,定期以书面形式上报院系,由院系统一汇总制成学生电子“心理跟踪档案”纳入微机管理。高校“危机干预”措施包括:在高校中推广心理辅导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危及自身生命的行为发生等。这种措施有六点益处:⑴.通过此种做法,每个年级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表现。⑵.学生中一些小的心理问题被及时发现后,经过心理问题培训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干部和寝室长,就可利用所学知识为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提供帮助,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⑶.在汇报、记录和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的观察、发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奉献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⑷.通过建立的“家、校互访热线”电话和 “辅导员电子信箱”,可以把每个同学近期的思想表现、心理问题等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学生家长。⑸.对有些后进同学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及时提醒、帮助他们修正自己,促进了学校的学风、作风和校风建设。⑹.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现有突出心理问题的同学,便于学校及时邀请有关心理问题专家或医院有关专家予以会诊,为治疗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同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

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利于缓解不良情绪,增强心理感受,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幽雅情趣。如:校训可以促学业、明大志、怀天下;人文建筑与设施可以涵养有素、奋发激励等;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可以让人耳目清新、调节情绪等。个体大学生一旦出现情绪、行为等变化,郁闷、焦虑等症状,要及时倾吐,或倾听心理咨询专家的意见。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于交际和沟通的学生要多参加集体活动,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

5. 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体系。

成立由各院系学生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学院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医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即投入有条不紊的工作;当发现有大学生处于危机状态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尽快与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医院精神医生或校医院的医生联系。(2)不要让其独处,与其保持连续接触。(3)对其表现出非常关心及深切同情,设法提出一些良好建议:(4)设法将周围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的器具除去。当意识到自己处于危机状态又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时,可采取:(1)尽早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或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2)将自己目前的状况告诉家长、信任的老师和同学,求得他们的支持。(3)避免独处。(4)周围不放置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器具。

心理学问题范文9

关键词: 不理想就业; 大学生;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79-02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和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大学生就业困难却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问题,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对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高,而企业的运行由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企业危机等却一直在裁员,同时,企业的离职或退休人员的人数远远少于毕业生的人员,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越发困难,经过总结,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过于求

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很多企业的人才需求名额通常都很少,且现在很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就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在企业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都是选取针对他们专业的人才,其次是高潜质的人才,对于毕业人员不断增多的当今,我国企业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毕业人数,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求职时的供过于求,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形成就业困难。

(二)缺乏胜任力

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很难马上适应工作岗位,由于企业运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益,但大学生在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企业的运营模式或工作岗位,导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而这也是企业不愿意选择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一个原因,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导致企业获利效益减缓。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由于大学生的成长轨迹大多都是比较顺利的,家庭和社会等也都将大学生当做天之骄子一样培养,因此在实际的生活中,大学生难免会产生自傲的心理,同时,加上缺乏社会实践,因此往往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毕业之后对工作的要求也都很高,包括薪水、福利、工作环境等都有很多的要求,这种不顾自身实际条件的自傲心理,在求职的过程中很难使大学生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二、不理想就业带来的影响

如上所述,不理想就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过于求的岗位缺乏,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二是工作岗位不理想,不能符合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而这种就业不理想的情况,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一)就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供过于求的现状会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就要面临失业的,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同时也会在学生家长和国家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如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会给家长带来更多的困扰和负担,或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待业青年很容易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无所事事,长期的这种状况很容易使大学生接触其他道路,如酗酒、打架,甚至犯罪,这些问题也会给国家带来很多的问题。

(二)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

就业压力是各种因素形成的大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低下,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就业压力时,一个最为直观的后果就是降低了学习情绪,转向对就业问题的盲目着急,导致知识学习的相对损失,从而又再次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就业压力的形成往往会给大学生自身带来很多的问题,如身体、生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学生的生活、工作等都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理上的影响

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就业压力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情况,给学生自身的身体带来不同的影响。在学校里,适度的压力可以使学生具有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开创性地学习,掌握知识,从而促使自我能力达到自身条件的提高,而过度的压力使学生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导致无心学习,消极情绪加重,无法做出决定和解决问题,并引发某些疾病。当学生的就业压力长期存在时,不仅会给学习带来问题,还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病,这些疾病的出现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身体生理破坏,形成非常严重的生理问题。

2.心理上的影响

在大学生毕业后,很多大学生所面临的待业或从事不理想行业、岗位等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问题,长期的待业会造成大学生心理负荷增大,如在学校的时候无论是学习还是参与各种活动,首先大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者的身份,会有事可做,心理状态是放松的,而毕业后长时间的待业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无事业做,家人、朋友都在工作而自己却无所事事,很容易出现压抑、自闭、自卑等心理状况;从事不理想的行业或岗位同样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首先,所从事的工作不是自身专业,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工作中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习,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负荷、压力,认为所学知识都是白学的消极心理,其次,不理想的行业会使人产生懒惰的心理,在工作中缺乏积极、上进的心理,导致工作不能很好的完成,长此以往的情形就会出现工作萎靡,厌恶工作的情况,造成人生轨迹下滑。

三、解决对策

大学生的不理想就业会给大学生造成非常严重的生理影响和心理问题,在解决大学生不理想就业的时候,除了要加强对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培养,以便大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可以更加快速的进入工作岗位,增加就业竞争力外,还需要对我国教育的体系进行一定的完善和提升,本文研究了美国大学生高校就业支持体系,并结合我国高校就业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期缓解大学生不理解就业问题。

(一)美国高校大学生成长就业支持体系

美国的工作氛围是全世界最好的环境,而在美国的就业过程中,并不是以薪水的高低决定人的成功,在美国工作当中,最著名的一个标准就是:做你喜欢的工作。而这也是美国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高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美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有了一个成熟的支持体系:

1.人本化的成长服务体系

在这种模式中,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人才观为理论基础。在这种发展式的教学服务体系中以学生的未来为主,学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但不妨碍学生的未来发展,一切受到学校的支持和保护,并引导学生不断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人本化的成长服务体系是对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人才观的理念提升,在人本化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可以全力的去发展自己的未来。

2.就业引导的教学支持体系

在美国高校教育的成长支持体系中,还伴随这一项就业支持服务,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快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国家和学校必须尊重学生的意见,但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学校和国家必须给予学生必要的就业支持和引导,甚至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部门帮助大学生就业或创业,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不理想就业完善

从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支持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大学生就业支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校加强了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提升高校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工作实践的机会和方面,从而促使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顺利的进入到工作当中,真对我国大学生不理想就业的问题,结合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支持体系,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点改善建议:

1.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

结合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体系,在我国的高校运行过程中,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加强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帮助大学生提升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机会。

2.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力度都还不够大,仅仅只是对大学生开放了创业贷款5万元,在具体政策和技术支持上还有很大的缺乏,因此在对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如政策上的一定年份免税、增加技术和理念帮助、加大贷款额度等,帮助大学生创业,进一步缓解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3.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投入

在我国的高校大学中,现在基本都有了大学生心理治疗室,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这些部门很少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定期的开展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课程,通过对大学生及时讲解或单对单的心理谈话等,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避免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的各种疾病或其他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孙莉娅.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72-75.

[2] 解军.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1(1):49-54.

[3] 郁正民,宋蓓.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状况调查[J].艺术研究,2008(2):77-78.

[4] 侯健.大学生问题行为分析与矫正[J].辽宁教育研究,2005(6):78-80.

[5] 翁陶.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67.

心理学问题范文10

关键词:中学物理 问题解决 心理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58-01

物理问题的解决,主要是指当我们面对着一个较有新意的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如何从有关的概念、规律以及方法的层面上去解决这一个问题。对物理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包括一些物理研究过程中重大的高层次问题的解决,当然也包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一些较为基本的、局部的问题。中学生物理问题的解决明显是属于后一种。事实上,物理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对他们的情感培养与态度形成起到必要的辅助作用。

对于当下包括物理问题在内的学习问题解决步骤,在不同的时候,存在有不同的解读方式,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中学物理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心理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事实上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的一种暂时的准备状态,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已经做好的特定的加工方式。思维定势是在长期的不变的环境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的,如果环境一直未曾发生改变,这种思维定势会积极地使人们采取已经掌握的解决方式迅速对问题进行解决,但是环境发生变化之后,这种思维定势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人们采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克服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教师必须要积极的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举例来讲,有的同学在学完热传递的三种主要的形式之后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保温瓶不仅可以用来装开水保温,而且还可以用来装冰棍‘保冷’?”这些问题是我们在课本教学过程中未曾遇到的,学生能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对物理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也克服了自己的思维定势,针对这种情况,物理教师要大做文章,不仅仅要积极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对他们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鼓励,争取使更多的同学摆脱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势,用一种求异思维的方式来学习物理知识。

除此之外,很多中学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普遍认为 “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的帮助学生改变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启迪学生,如果按照“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的理论,如果速度越小,惯性势必会变小,那如果速度是零了呢?惯性也会归零吗?通过这样的假设,来打破学生关于速度与惯性的思维理解定势,认识到物体的惯性与速度没有关系,只和质量相关。

2 问题情境

所谓的问题情境更多时候是指问题呈现的直觉方式,当问题呈现的直觉方式与人们的固有的知识经验关联比较大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很快呈现出来,相反,如果问题呈现的方式和我们固有的知识经验相差很远,解决问题就成为一种较困难的过程。问题情境和思维定势有着某种深层次的联系,可以说,问题情境的出现,正是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改变传统的那种固定的出题模式,要打破常规,多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譬如说笔者在组织学生探讨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的过程中,学生们受到平常生活影响,答案不太统一,有的说温度是大于0℃,有的说小于0℃,还有的说等于0℃。笔者改变了问题的情境来向学生提问:如果说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大于0℃,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冰水混合物的熔点要比冰还要高,在这种情况下,冰肯定就会全部融化成水,怎么可能维持冰水混合物的状态呢?反之,如果它小于0℃,那么就会全部凝固成冰,也不可能维持混合物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冰水温度这个章节的学习,对于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都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提问方式,来促使学生习惯用多样化的思考方式来面对问题,更快捷的寻求解答方式,从而避免问题情境的改变对学生解题所造成的困扰。

3 功能固着

在物理学的世界中,没一个物体都具备了人们所经常看到的功能,譬如说到电能表,大家都知道它主要是用来测量电器消耗电能数值的;而说到天平,大家又都知道它是测量质量的。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将某一种功能直接锁定在某种物体上,这对于学生解题是没有好处的。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改变事物的固有功能,解除功能固着的思维模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

举例来讲,在教授学生电能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如何能够用电能表来测算出家用洗衣机或者电视机的功率?众所周知的是,电能表主要是用来测量电器消耗电能的相关数值的,但是笔者却让大家来估测电功率。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同学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公式P=W/t,但是在问题之中,根本没有提供相关的时间值,那么该如何解决问题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说人的心跳是存在一定的频率的,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人的脉搏的跳动次数的估算来设定一定的时间等等。通过这样的发问方式,学生就会积极的考虑电能表的多重功效,思维获得开拓,对相关的问题理解的也会更加透彻,而功能固着的心理问题也会在这样的发问过程中不断的得到解决。

4 结语

中学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而针对不同的影响模式,提供一定的解决策略,从而通过改变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中学物理教师来讲,是非常必要的。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有效的方式,改善学生思考物理问题解决方式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海荣,廖伯琴.职业技术教育主题式模拟实训教学设想[J]. 电化教育研究,2009(09).

心理学问题范文11

通过对技工学校学生生活学习状况的分析,发现和分析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和处理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措施当代技工类学校学生大多数处于90后,是典型的群体,其心理和生理都处于成型发展期,也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人格状态转变的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和冲击。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当前,在各个高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加强技工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一、目前技工学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常见的技工学校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适应能力差,导致心理问题对环境的适应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在新生中表现突出。目前技工学校学生在经历了升学考试竞争后,离开家长的过度呵护,学校的应试教育,面对新的教学环境、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方式、新的考试方式,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甚至有的学生来到新的学校之后,可能存在学校不是自己的理想目标,产生失意、焦虑、神经衰弱,甚至自残的心理问题等。2.自我评价过高,导致失落感能进入一所高校、一个班级的同学,大多数都是各个高中水平相当的学生,这个时候在班级、专业中不会出现高中时期水平相差较大的现象。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就会导致没有成就感,如果对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挫伤,从而出现心理自卑,自信心下降,最终导致意志消沉,出现心理问题。3.个性与共性出现矛盾,出现社交心理问题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个性与共性的矛盾是新生表现最突出的心理障碍,由于进入技校后属于学生完全离开家长,独立解决各种事情,加上青年期封闭的心理影响,经常会出现学生感到寂寞、孤独、无助。这时,如果学生的个性比较强,不愿意主动包容他人,融入集体很容易出现社交问题,导致心理不健康。但他们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 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4.迷恋网络,出现虚幻心理问题由于在校期间,学生的自主时间变多,老师的约束力下降,加上年轻人的好奇心,开始用上网来填充自己的学校生活。此时,网络扮演双刃剑的角色,既能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开阔视野,又能给学生带来网络游戏等虚幻的东西,如果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就会迷恋虚幻的网络世界。若他们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必然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正常的人际交往。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导致技工学校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呈多样化趋势,经过分析认为主要由以下两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影响,由于学生善于思考,知识层次较高,同时处于成型期,此时外界因素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具有较大影响作用。首先,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变,以及各项改革的深入,技工学校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这使得学生可能感到前途渺茫,从而产生极大的失落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出现道德滑坡。其次,学校环境的变化,进入学校后需要学生们生活自理、自我控制,同时需要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而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不适应集体生活,产生心理问题。第三,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任何人的成长都存在很大的压力。如果家庭存在单亲或者离异、父母不和、特别贫困等问题,孩子易产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导致心理问题。2.自身因素外部环境都需要学生自身才能起到作用,因此学生自己的定位和调整是关键因素。学生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差,就很容易出现焦虑、忧郁、紧张等情绪反应,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其自信心,出现焦虑、忧郁、退缩及自我否定等负性心理,最终导致学业失败。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处于焦虑、压抑之中,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三、解决技工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首先,开设心理课程,鼓励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从而预防心理健康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就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常见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系统的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从而能从根本上了解技工学校学生这个学生时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开设,能使学生学会一定的心理保健的方法,从而能够有效的自觉的调节控制自己情绪和心理感受。高校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浅显的语言,让学生能够获得心理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学会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学会正确地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完善心理咨询制度,设立心理咨询室。各个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建立完善的咨询制度和治疗制度。首先教师要及时全面的进行学生的心理普查,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治疗,消除不良心理因素。校园通过设立多种方式的发泄室、发泄人等,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心中的郁闷和不快,能有效的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保持健康、上进的心态。第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上进的心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融入陌生的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心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实现成功与自信的体验,挫折与进取等多种情绪的主动、直观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客观地认知自己。同时,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控制学习,自主合理安排生活时间,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进取心,有效减少网络等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汪选合,江长华.浅谈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J].科教论坛,2008,(7).

[2]潘建华.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铜陵学院学报,2008,(5).

[3]魏玲.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8,(24):150.

心理学问题范文12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教学方式;兴趣爱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87-01

一、中学生出现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

就我国现在的教育状况而言,很多中学生因为升学的压力以及学习科目的繁多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不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同时,中学生性格特点及认知水平也是导致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比如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很好,可是每次考试前他就会表现的异常焦虑,不能在考试中发挥其正常水平,从而导致考试成绩不尽人意,这些都属于影响学生心理的内在因素。另外,家长、学校等外界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学校里,班主任不断为学生制定高的学习目标,并实施压力,以分定乾坤;在校外,多数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报更多的补课班,每天对学生灌输高分等于一切的思想,要求孩子得高分、考重点,只有取得好成绩才能有个好的工作,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并将家里变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连上厕所都要求学生带上一本书。众多因素的累积使学生身心疲惫,自信心下降,久而久而出现心理问题,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解决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对策

1、针对外因采取的解决对策

首先,作为学校方应该重视教学过程中管理模式的创新,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心理状况,然后有针对的制定计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并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学主体的位置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缺少交流互动,很多学生对教师都有畏惧心理,不敢直视教师,回答问题也不自信,上课时也会有一种不安的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用眼神和肢体语言来鼓励学生,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应该认真的聆听,学会尊重学生,适当的表扬学生,这样能够安抚学生的内心,增加学生的自信。

其次,在家庭中父母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问题,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孩子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这样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而且这样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会使孩子对家长产生心理戒备,在学习中即便出现了问题或者有什么苦恼也不愿意和家长倾诉。在学生的整个成长阶段,家长扮演着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很多想法和意向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应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加强学生的挫折心理教育,告诉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家长也要放下长辈的架子,积极的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心理状况,共同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上的问题。通过这样教育方式有效的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抗击能力,使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

2、针对内因采取的解决对策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健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每一个科目都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了解学习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减少或者是淡化功利性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科目都要认真的去对待。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此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科学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学会自我调节,树立坚定的学习思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注意观察学生最近的心理波动,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如:对有考试焦虑症状的学生要在考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考试,以平常心来对待考试,逐渐走出心理阴霾;对于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和挫折就轻言放弃的学生,要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意志力,以表扬和肯定的方式态度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精神意志。此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突出学生的优点及特长,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学生,对近期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要突出表扬;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朗诵比赛、书法大赛、才艺比拼以及正能量征文等发掘学生的能力特长,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大胆朗诵,利用新闻中正能量的人物事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学习上的心理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并在教师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一系列的实施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加积极的面对学习,摆脱沉重的心里阴影,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我国多年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为此,学校、教师及家长都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并从根本上发现问题的所在,及分析问题的根源,从而有效的解决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戎颖红. 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其辅导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