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

时间:2023-06-05 10:16:42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本科教育;微电子;课程体系;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33-03

一、引言

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型规模集成电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微电子技术包括系统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微电子产业是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贡献,并渗透到其他很多学科,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作为电子通信类高校,南京邮电大学建校近50年来,正朝着信息科技类大学进军。随着电子、通信和信息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外都需要大量的微电子学人才,我校成立微电子学专业,旨在为我国的ASIC设计方面,培养急需的人才[1-6]。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我校微电子专业成立于2001年,并于2007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专业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本科教学、规范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今的高校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大量理论基础较扎实、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型人才,也更需要培养大量工程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它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即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等要素特定的多样化组合方式。

二、深化完善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探讨

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对于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完善本科教学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需要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不断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的改革措施探讨如下。

1.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执行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为契机,推动我校新一轮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以不断适应知识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根据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及时总结人才培养经验,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工作为抓手,积极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构建和完善适合我校办学指导思想、具有我校办学特色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新《目录》规定的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紧密结合近年“本科教学工程”改革实践,开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文化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身心健康,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必备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微电子器件、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主要专业方向为微电子器件、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注重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微电子器件设计和MEMS设计。

2.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今提出的对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当前,南邮本科微电子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世界范围内微电子产业飞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微电子学科的教学必须紧紧跟随产业发展的步伐。我们在看到以前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我校的微电子专业在设立初期,经过各方专家的反复讨论和论证,建立了一套统一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大纲。这套课程满足该专业最基本的专业要求。但由于微电子专业设立时间不长,仍属于起步阶段,由于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缺乏和不到位,无法设立多样的课程体系和科目,所以目前的教学仍然是基本上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组织。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通达微电子学院的设立,选修微电子专业课程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和科目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推广。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必须对已经投入使用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总结、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将整个学科的课程结构体系、到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都进行优化设计,以期在最短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最终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量子与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立进行微电子器件、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的基本能力;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与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在综合类实践、实验中具有较强的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系统的能力,能够完成综合性和探索性工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其次,对于理论课程的内容,针对南京邮电大学的学科特点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以及本专业的特色建设,主要专业方向为微电子器件、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注重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微电子器件设计和MEMS设计。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并考虑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根据工作的要求对教学中的课程进行专项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程序设计等。专业教育类课程中设置了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及电工电子实验等。这些是所有涉及到电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在微电子专业的专业课中安排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半导体器件物理、通信原理,这些课程都是基础理论课程,是为微电子专业的学生打下基本的专业基础。考虑到工程认证的需要,在集成电路与CAD的课程设置上,专门增加了16小时的实验,加强学生的实验和操作技能。在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的课程设置中,专门将模拟和数字分开,设置了各48小时的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这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也算是我专业的一个特色和优势。使学生掌握初步的集成电路设计知识,加强了学生的集成电路分析和设计的能力。除了已经设置的32小时的VLSI设计实验课和32小时的微电子专业实验,还增加了32小时的工艺实验,这也大大加强了实验和上机比例。具体来讲,已经在建设的ASIC设计实验室的基础上开展了ASIC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并筹备建立了微电子专业实验室,拥有了一批工作站、计算机等硬件资源和ISE、MAXPlus II、Synopsys Cadence等软件资源、学会一到两种EDA工具的使用方法。建设微电子器件和半导体物理专业实验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购置了必要的仪器设备、编写了实验教程、开展了半导体材料实验和晶体管测试实验;基于以上措施,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覆盖微电子产业前端和后端工序的微电子实验课程体系。开展了器件和工艺设计实验。掌握一定微电子实验能力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微电子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VLSI版图设计基础、片上系统设计、微电子器件设计、MEMS与微系统设计、新型微电子器件、通信集成电路等多门课程,涵盖了微电子方向的器件设计、电路设计、工艺设计等各个方面。更好地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再者,实践课程的内容上,由于微电子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实践内容多的专业,从集成电路的生成流程来看,其实践内容包括系统和电路设计、器件设计、工艺设计、版图设计、实际流片和测试。实践课程的设置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关键;需要工程认证的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程必须要达到30%以上。因此,还拟通过建立微电子专业实验室,开设微电子和半导体测试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既有较深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践型环节的课程设置中,通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中安排了电类学科所必须的程序设计、电装实习、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等。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设置了软件设计、微电子课程设计等,尤其是微电子课程设计,将进行较大的改革,要求改革后设计内容都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全面运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

3.师资队伍的建设。本专业现在拥有专业教师14名,完全满足本科的专业教学需要,但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老师比较缺乏。还有,学生的个性不同,使学生在学习的兴趣、主动性等方面差异很大;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又使学生的未来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学生的需求随之呈现多样化。因此,多元化的培养规格应当成为共识。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现有的统一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社会需求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实施分类教学,在保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前提下,设立尽可能多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性课程。建立既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又具有精通实践、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近几年,我学院在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微电子专业教师的队伍在不断扩大,教师的专业方向也在不断丰富,能够胜任并有选择性地担任各主要方向的专业课教学。但仍然缺乏学科带头人,缺乏一个凝聚人心的事业平台,学术梯队。这就要加速建设学科带头人、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4个层次的学术梯队。通过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批整体素质高、学术实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学术梯队,使其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项目,积累一定的设计、实验和操作经验。鼓励教师与公司、研究所合作,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去做访问学者,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从而了解专业的最新发展、前沿问题,开阔眼界。

三、小结

总的来说,微电子学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及时总结人才培养经验,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工作为抓手,积极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迫在眉睫。其中需明确我校的特点和优势,以通信集成电路设计为主要方向,同时兼顾工艺设计与器件设计。相信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等各方面的建设,一定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微电子学领域人才,为我国的微电子工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宏,王鹤.微电子机械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微电子学,2001,31(6):392-394.

[2]李文石,钱敏,黄秋萍.施敏院士论微电子学教育[J].教育家,2003,(3):11-16.

[3]刘瑞,伍登学,邬齐荣等.创建培养微电子人才教学实验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6-8,23.

[4]李斌,黄明文.微电子技术专业创新教育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08-109.

[5]严兆辉.微电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2):30-34.

[6]蒋元平.学科建设的内涵诠释和实现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7,(1).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集成电路设计;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59-02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来,中国教育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第一是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第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教毛入学率达到17%。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1],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面对这样的困境,国家相关部分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其中对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逐渐向应用型人才转变[2-4]。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本文将在对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为例,介绍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地集成电路设计本科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可行的改革方案。

二、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特点

进入本世纪后,我国的集成电路发展迅速,集成电路设计需求剧增。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始加大推广集成电路设计相关课程的本科教学工作[5]。经过十年多的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特色也越来越明显。

首先,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高。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集成电路芯片的尺寸不断下降,芯片功能不断增强,功耗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快。但随着器件尺寸的不断下降,组成芯片的最基本单元――“器件”的高阶特性对电路性能的影响越来越大。除了器件基础,电路设计人员同时还需要了解后端电路设计相关的版图、工艺、封装、测试等相关基础知识,而这些流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很难想象芯片能正常工作[6]。因此,对于一个合格的电路设计人员,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集成电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对各种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熟悉,实践能力强。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不断发展,在电路设计的每一个阶段,电路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电路设计的部分或全部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相关比较多,即使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一种软件的更新速度相当快,集成电路设计工具种类繁多,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对集成电路设计教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再次,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相关教学工作量大。正如前面所介绍,要完成一个电路芯片的设计,需要电路设计人员需要了解从器件基础到电路搭建、电路仿真调试、版图、工艺、封装、测试等相关知识,同时还要通过实验熟悉各种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使用。所有相关内容对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从现有的情况看,相关专业的课时数目难以改变,所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是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教师重要的工作。

最后,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对配套的软、硬件平台要求高,投入资金成本高。从现有的情况看,国际上有4大集成电路设计EDA公司,还有很多中、小型EDA公司。每个公司的产品各不相同,即使针对相同的电路芯片,设计自动化工具也各不相同。在硬件方面,软件的安装通常在高性能的服务器上,因此,硬件方面的成本也很高。软硬件方面的成本严重地阻碍了国内很多高等院校的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发展。

三、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在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同的学校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在三类课程的设置方面,每个学校的定义各不相同,主要是根据本校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别。从国内几大相关院校的课程设置看,基础课主要包括:《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晶体管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专业课主要包括:《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信号处理》、《高频电路》等;选修课主要包括:《集成电路EDA》、《集成电路芯片测试》、《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封装》等。

从现有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到,针对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现有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地说:

首先,课程设置偏于理论课程,实践内容缺乏,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从上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看到,各大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侧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内容。比如:《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总学时为48,实验学时为8,远远低于实际需求,难以在短短8学时内完成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虽然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对于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宽广,但并不深厚,因此,浪费太多时间在每个设计流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的阐述是不合适的,也不符合我国大学生的现状。

其次,实践活动不能与集成电路设计业界实际需要相结合,实践内容没有可行性。从目前各大高等院校的课程内容方面调研结果表明,对于本科教学情况,90%以上的实践内容都是教师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简单可行的小电路,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按相关步骤操作即可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实验内容简单、重复,与集成电路设计业界实际需要完全不相关,这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择业意义不大。

最后,没有突现学校的专业特色,不适于当今社会集成电路设计业界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但在竞争激烈的电子信息产业界,如果想要毕业生择业或者就业时有更强的竞争力,各大高校需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但现在各个高校的现状仍然是“全面发展,没有特色”。这对于地方高校的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毕业生是一个劣势。

四、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改革

针对上面阐述的相关问题,本文给出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方案,具体地说:

首先,削减理论课的课时,加大实验内容比例。理论课时远远高于实践课时是当今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弊端,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活动参与度低、分工合作意识薄弱。而在不增加授课学时的前提下要改变这一现象,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授课内容,适当削减理论课的课时,加大实验内容的比例。这样既能满足国家对于本科毕业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符合创新型本科生的特点。

其次,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办学”,让学生更早接触业界发展,指导择业、就业。正如前面介绍,现在各大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离。这也造成很大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在入职后的第一年难以进入工作状态,工作效率差,影响后面学生的就业、择业。如果能在学生在校期间,比如大学三年级或更早,推进“校企联合办学”,使学生更早了解到业界真正工作模式以及业界关注的重点,这对于学生后续进入工作非常有利,同时也能推进学校科研工作。

最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这里的教学资源,除了包括授课笔记、教案、教学讲义外还包括高水平教师。虽然现在高等教育研究相关机构也开设了一些青年教师课程培训相关内容,但真正取得的成效还相对比较小。另外,针对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来说,跟随业界发展的相关知识更新较快,配套的软硬件代价较高,如果能实现高校软硬件教学资源的共享,尤其是高水平高校扶持低水平高校,这将更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整体水平。

五、结论

本文详细分析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特点,并在对国内相关院校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调研基础上给出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情况,指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文章给出了在当今大学生招生人数剧增情况下,如何合理安排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的方案从而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兴芬.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及其管理机制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7-119.

[2]殷树娟,齐臣杰.集成电路设计的本科教学现状及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4):64-66.

[3]侯燕芝,王军,等.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124-126.

[4]张宏勋,和荫林,等.高校实验室教学文化变革的阻力及其化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162-165.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山区技校;电子技术教学;创业实践教育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必须建立完整的创业教育体制,培养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树立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多年来,我一直将创业教育融入到电子技术实习教学实践中。在这里,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电子专业实习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

一、重视课程设计,培养创业能力

山区技校学生创业知识结构极不完善。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提出一定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考虑把总体方案设计、功能模块电路设计、元器件选型、总体项目框架设计、功能测试验证等知识体系合理地归纳到课程内容中。总体方案的设计,要着重培养学生对项目需求的综合设计能力,是根据项目的功能需要和性能指标要求,选取若干合乎性能指标的单元电路组成项目的整体方案,用以满足项目需求。由于方案多种多样,故应当针对项目需求和成本条件,广泛查阅资料,设计数个不同的方案,并根据方案的可行性、稳定性、成本方面的考虑进行择优选取。比如在对“音乐门铃电路”的设计中,就存在数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分类元件门电路方案、专用IC方案、可编程式MCU系统方案等。让学生进行设计时,学生便要综合系统稳定性、造价成本、系统复杂度等多方面的考虑,选取合适的方案进行设计。对于单元电路的设计,要着重培养学生们信息理解及项目执行的能力,项目具体实施时,必须参照选定方案的架构框图,确定对各单元电路的功能及性能指标,然后再实施设计。在单元电路设计中,若选用实用价值最高的专用IC音乐遥控门铃,则需要设定更详细的选型参数,如最大控制距离、音乐曲目大小、最大功耗等,并要培养学生通过网络途径搜索资料信息的能力,在网络中寻找类似案例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们信息获取、问题分析、权衡利弊、以大局为重的决策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在创业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如何激发学生创业热情;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对创业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进取精神和不断尝试、不断摸索的创业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显得尤其重要。例如在彩电维修指导课中,为使学生更灵活掌握维修技巧,老师要经常设置不同的故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解决方案。以长虹彩电为例,设置故障现象为:开机屏幕是水平一条亮线,显然故障设置在行扫描电路。学生集体讨论维修过程,并逐一尝试:查行输出级集电极电压正常,接着查行输出级基极电压为零不正常,说明故障在行扫描电路前级;查行推动级集电极电压很低,说明故障在其供电电路或行推动级三极管自身损坏,经查确实为行推动级三极管损坏,更换后,开机彩电恢复正常。在开机通电瞬间,学生个个圆睁双目,屏息注视,直至出现雪花,出现正常的声光图象,整个教室顿时雀跃欢呼,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无形中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我抓住这个机会用向学生讲到:同学们可以把这个技能帮别人维修电视机,可以将技能转化为财富。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激发创业激情。

三、搞好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课外实践活动往往受到学生的青睐,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课外实践,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我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在广场为市民提供家电维修服务,在学校帮其他同学修充电器、MP3等电器产品,还在电子专业里开展电子产品组装等竞赛活动。开展课外实践的优点在于,它能使学生能好的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四、深入实践顶岗实习,构建创业思维

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好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和任务执行力,有助于找好自身定位,为后期投身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顶岗实习是院校中衔接实验教学与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桥梁,可快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整个创业教育中至关重要。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能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生产环境,参与实际的产线作业、项目管理和服务等为主。并且要利用顶岗实习的良好契机,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寻找岗位中了解和熟悉生产流程;促进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打下之后工作和创业的基础。

五、活化成功典例,提升创业动力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自主创业并非易事,其涉及到社会生产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专业技术、初始资金、营销管理,还需要创业者在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和积累;因此,对学生创业观念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不可或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往届毕业生经过几年摸爬滚打后打拼出了自己一番事业的典型例子,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培养学生创业热情。如我校2011级电子专业的刘文斌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到创维公司售后服务部门工作,由于他基础扎实、诚实好学,经过3年实践,学到了一身的技能。然后在家乡圩镇上开了一个家电维修经营部,不但自已修家电,还销售家电产品,镇上的人民知道他技术精湛,售后服务好,都将自已的家电拿给他维修,还乐意买他的商品,生意做得很好,现在逐渐发展成为我市TCL、长虹等多家知名品牌家电产品农村市场的商,成为经营家电产品的小老板。通过这些身边真人真事的成功案例,学生们的创业动力一下子就提升了。创业教育不但是培养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更是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而且还能促进当地山区经济的发展。在电子专业教学中,只有添加更多关于创业教育的内容,才能使得学生能更快更好地熟悉专业知识技能,进而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了解和适应工作环境,并逐步发掘自身创业潜能,为我国山区的经济建设和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实施创业教育是山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景轩.姜大源畅谈职教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年6月上,第16期(总第512期).

[2]戴长林.浅谈如何调动非智力因素开展创业教育[J].江苏教师,2012,4(下半月).

[3]张波,丁金林.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体会与思考[J].2008(19):268.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电气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调整 培养方案

1 课题背景

电气信息类覆盖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众多主干学科[1],其专业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子技术与电工技术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2,3]。电气信息学科作为我校电气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学科,其改革思路为,面向电力系统智能化变电站、直流输电及绿色能源等专业领域,按弱电向强电渗透、强弱电兼顾、注重信息技术等原则来制定新的专业发展规划。新专业的设立和发展,首先要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从高等教育的整体形势、电力系统行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等方面出发,明确专业定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本论文以电气信息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课题研究的主线,重新设置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优化其课程体系,以使学生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使之具有较强的适应电力行业发展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的分析

2.1现有专业设置情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该专业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侧重于培养与电力系统自动化相关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毕业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并以信息的获取、编码、传输、存储与处理为专业方向,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开发管理和教学工作。

从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设置来看,该专业课程是以信号获取的工具、手段和处理的方法以及整个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为主线设置的,是以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并有意识地与电力系统方向接轨。

2.2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并加强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目前专业方向虽然考虑到要向电力系统靠拢,但仍未找到具体的发展方向,采用的仍是宽口径方式。通过集中、收集、分析和评价现有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总结其所存在的问题有:1)理论课程衔接有问题,理论课程无实验环节验证,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2)实验课时安排不当,综合设计型实验数量少,学生的动手能力未得到足够训练;3)课程设计中电力系统的应用范例少,经费不足,内容简单,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4)毕业设计中的小课题设计研究范围过于狭窄,缺乏针对性和整体考虑,电力系统应用方面的课题少。

3 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3.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总体设想

为了及时把握新能源发电领域所提供的机遇,制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合该专业的特点和我院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成功经验,以“重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突特色”为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特点。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制造、开发、技术支持等工作。同时,将专业发展方向调整为绿色能源领域,该领域是我国电力系统重点发展方向,也符合我校办学特点和发展方向。制定和落实符合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规划,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占据行业发展的有利位置。

3.2 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为构建适应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现有专业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将工作重点放在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对部分课程进行增减,确定实践环节的任务和内容。具体的修改体现在:1)大幅修改了课程体系;2)注重实践环节对专业方向的针对性,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均以电力系统应用为主要设计内容。

总之,在新培养方案的模式下,教学思想和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培养电气工程领域中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结论

本论文针对电气信息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调整,提出了面向绿色能源的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了对特定专业方向的针对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推广,将有助于我院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明确发展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与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培养出技术合格、专业特色较强的21世纪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天正,李炜,段晓燕等.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2):134-137.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范文5

目前,国网在“三集五大”的改革路线中提出“大营销”的概念,即创新管理模式,变革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实施95598客户服务、计量器具检定配送、营销稽查监控等核心业务省级集约,建立24小时面向客户的统一供电服务体系,形成业务在线监控、服务实时响应的高效运作机制,提高营销经营业绩和客户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大营销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指挥协调,细化实施方案,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管理体系转变协调有序、业务交接稳妥高效、人员调整平稳顺利;要做好客户感知强烈的业扩报装、故障抢修等业务,建立高效顺畅的跨专业服务协同机制,提高客户满意度;要做好技术保障,完善营销业务系统应用和标准化设计,加强与配电、调度等系统信息集成,拓展营销GIS应用、95598互动服务网站、一体化交费平台等高级应用,提高服务支撑能力;要合理安排资金计划,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加强学习培训,确保业务高效开展。

这是国网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体现。为培养高级电力人才,我院应该积极配合响应国网号召,及时顺应发展调整电力客户服务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该专业人才能更好地符合电力企业的要求。该专业也是我院的特色专业,被广大考生所青睐,该专业的存在和未来的良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在对某高校09级电力客户服务专业的全体学生的调查中得知,111位学生,对于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设计合理的仅为11位,认为不合理的为100位,也就是说认为目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的学生占全员的90.1%,比如课程安排这方面,他们认为有些杂乱,没有方向性,针对性。

一、电力客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该方案的设计应立足于国网“三集五大”改革的背景,从用人单位、学生、学校这三个视角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得出电力客户服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符合“大营销”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学习满意度,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社会是在发展的,那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更应该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大营销”的大环境正在形成,电力客户服务作为“软科学”的一种就应该顺应时展而变,人才培养模式是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指导方针,实施方案,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学生就要设计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重新设计电力客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本课题顺应目前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的“大营销”改革要求,符合电力企业人员能力需求,顺应学生的学习要求,结合实际,立足行业,立足学校,立足学生,有利于服务国网、电力企业,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有利于学生培养和学习满意度提高的课题,具有较高的现实和应用价值。

2.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紧贴就业市场需求安排相关课程,合理安排学时,突出电力和营销服务两大主题,可以把“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规范到方案中去,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入职适应速度。

3.将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客服人员的培训其实是电力公司培训工作的一部分,客服人员是电力公司的形象代表,客户服务岗位是电力公司的窗口,尤其是每年都有相关省级、部级的调考工作,这些培训工作也会落实到一些高校,所以在该专业课程设计上,将培训课程与学历课程相互结合,并能够相互转化,课程设计更突出技能性、实用性,更有前瞻性,比如与服务窗口调考的有关内容作为该专业课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本专业老师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可以服务于培训和学历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

三、科研方法

1.调查研究法

在“三集五大”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电力企业和开设电力客户服务专业的学校进行走访,对学生的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电力客户服务专业相关资料,达到设计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高度符合市场需要的目的。

2.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电力客服相关文献的搜集,了解国内外发展现状;明确“三集五大”背景下电力客服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3.实证分析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实证研究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级内在逻辑;实证研究法对研究的现象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在该专业人才方案的设计上,对调查问卷所得的资料可以用此方法得到更客观的信息。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在与时俱进的今天,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场所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需要的英才。人才培养方案就好像是产品的配方,配方的好坏决定着产品质量的高低。配方也应该根据市场的口味做出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亦应如此。

参考文献:

[1]邓向越.本科电力客户服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1.

[2]葛锁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4.03.

[3]康兴娜.“电力营销与客户服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01).

[4]王美琴,叶福华.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02).

[5]彭松梅.95598客户服务系统建设和实施人性化管理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4).

[6]梁君锋,陈光苑,吴自贵.优质服务文化作用于电力营销、服务于客户和社会经济建设的效果应用研究[J].广西电业,2010,(08).

[7]王美琴,叶福华.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02).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工学;教学设计;案例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77-02

教育部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振兴工程教育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1]。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因此各工科院校均在研究和探索与之相对应的新的培养体系,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2-5]。“电工学”系列课程是针对非电类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关于电气工程领域基本概念与应用的工程技术类通识教育课,包含电路理论、电机、控制、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几部分内容。为了配合实施“卓越计划”,“电工学”的教学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各项综合素质。

一、传统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下大部分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应用及其发展现状与趋势,具备一定的安全用电能力,理解节能环保的意义,建立电气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素养。该课程具有系统性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结构,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过分强调讲授的重要性,有着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大都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排斥学习。没有将理论和专业或实际进行联系,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由于“电工学”在非电专业中的地位及课程设置的原因,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于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职业规划没有帮助,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实验课程内容大部分都是验证课本定理、定律的验证性实验,学生没有运用所学知识亲自设计、制作、调试电路的机会,这也就使得学生不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与实际相联系,并加以运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怎么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面向卓越计划的教学改革

以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为目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其主要表现在先进工程方法的应用和先进工程技术的掌握。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他们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的创新精神以及严谨、科学、负责的工作态度[6-8]。结合各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电工学”课程进一步细化了理论教学环节的设计,强化应用型知识模块的学习,邀请学生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并组织专题讨论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建立常见工程设备的演示模型,增加贴近日常生活的演示实验装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将电学知识与本专业结合,初步树立学科交叉的意识,培养学生从工程的观点分析问题。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电气应用能力,使得各专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未来能够协助电气工程师进行一些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日常维护;能进行相关行业电气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分析和简单的故障排除。

1.教学设计环节的优化。案例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现代教学中的科学运用,体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9]。分专业进行工程型案例的教学设计,这样既迎合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又没有超出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且实现了多个知识点融合的案例设计,激发学生“电工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能力和技术储备,也符合“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集成运放知识模块的学习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运放的线性与非线性应用的工程设计方法,给出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进行电路设计并用EDA软件进行仿真。任务:利用电压比较器设计一个散热风扇的自动控制电路。一些大功率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使温度升高,可以采用散热片加风扇冷却以保证其正常工作。将热敏电阻粘贴在散热片上检测功率器件的温度,采用电压比较器比较检测信号和预设阈值,输出端连接继电器线圈,即可实现对风扇的控制。

图1是学生所设计的控制电路,该设计方案综合利用了电工学上、下册教材中的继电控制系统、半导体器件和集成运放三个模块的知识,在熟悉集成运放非线性应用的基础上又对上册知识点进行了复习,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

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卓越计划”将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根本要求。[5]电工学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验教学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例。[6]因此,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教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按照实验难易程度进行了分层次教学:基础实验学生独立动手做;复杂的演示实验先观摩后分组讨论工作原理;设计型实验先提交设计思路,分组讨论确立方案,由老师指导进行实验。

以集成运放教学案例的任务为例,学生首先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独立完成指定的比例、加减法和微积分运算电路的验证实验。任务分组后进行讨论、提出设计思路;在教师的辅导下对提出的方案总结归纳,对确定的最终方案进行仿真分析;按照仿真的参数搭建电路完成实验测试;将测试数据与仿真结果比较,分析误差。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指导为辅。通过这种设计类的创新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的效果

就教改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81.9%的学生同意“电工学”课程的时间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97.1%的学生认为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难度、进度计划安排的基本合理;77.4%的学生认为“电工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可以看出,“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到了学生的肯定,分层次教学的实验方式,提高了实验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90%以上的学生同意通过教改提高了对“电工学”课程的学习兴趣;75.1%的学生认为周围的同学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去;70%的学生认为教改的课程难度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教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了课程的学习中。

四、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工程案例的选取是理论教学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需要教师对各专业特点、学生基础及当今工程技术现状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够提出贴近工程实际又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案例,给任教不同专业的教师增大了工作难度。讨论课和设计性实验都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大量的材料准备工作,一部分同学觉得负担偏重;分组讨论占用学时较多对授课进度有些影响,在针对教学改革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部分学生也认为课上时间的利用率不高。以上这些问题将是进一步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依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和“电工学”课程的特点,笔者在理论教学设计环节和实验教学中对“电工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教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进行,在以后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中,还需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体会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力,在案例设计和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也可以更好地促进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2]雷庆,王敏,从课程视角看工程设计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52-156.

[3]Bridget Bero,Alana Kuhlman.Teaching Ethics to Engineers:Ethical Decision Making Parallels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11,17(3):597-605.

[4]Clive L. Dym Design,systems,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4,(3):305-312.

[5]陈亚玲.论跨学科能力培养与我国工程实践教育改革[J].高教探索,2015,(10):73-76.

[6]窦耕耘,顾宏林.《电工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3):41-42.

[7]高雪梅,孙子文,纪志成.CDIO方法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08,(05):69-71.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范文7

关键词:输电工程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输电工程专业实验的培养现状

我校输电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的交叉学科,主要是研究输电线路电能传输、可靠性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在此其中,我校计划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和电气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输电工程专业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在电力行业从事输电线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1]。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输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更多有关输电方面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们对于输电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针对以往对于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结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缺乏对输电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对卓越班学生先试点增加输电方向的实验内容,加强对架空输电导线、连接金具、杆塔设计与施工等过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更加详细的了解电力行业输电部分的特性。

与此同时实验教学方法需要与培养目标紧密的配合,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奠基石。在以往的实验教学方式多数是以老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的生动性,适当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可有效的增加学生们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通过合理的安排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根据实验的可操作性,创造出合理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可行性

1.学生输电方向的知识体系

我院对学生开设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电路、电路原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输电线路设计、输电杆塔设计、输电线路施工、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等课程,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充分的学习。为认识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输电方向的试验设备

我院有导线疲劳实验设备一套[2],可对架空输电导线的特性进行测试和模拟。同时,我院已购置三相变压器和调压器一套以及电力相关的试验测试设备,满足试验测试的相关需要。上述实验设备为开展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结合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所具有的试验设备条件对学生增加以下实验内容:

(1)输电线路导线疲劳测试实验[3]

观察导线微风振动的形态,学习微风振动的原理和规律。掌握实验室对导线微风振动的模拟方式及其相关的测量方法。测量导线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学会对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输电线路施工组塔架线模拟实验

根据自制的输电塔模型,学习和设计施工组塔方案。

(3)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创新试验

开展导线的温升、绝缘子的严密试验等内容。

(4)导线特性测试试验

学习对导线自阻尼的测试方法,学习自阻尼的原理,掌握架空输电线路导线的防振措施。

三、改革的内容

1.实验内容改革

根据现有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验室设备情况增加架空输电线路方面相关的实验内容,如输电线路导线疲劳测试实验、输电线路施工组塔架线模拟实验、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创新试验、导线特性测试试验等项目。通过不同的实验内容,加强同学们对于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验方法改革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互助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解决一个问题,每个人在每组中有不同的分工,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试验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成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结合相关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动手能力。

针对专业实验课程的特点,对考核形式、考核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考核结合学生个人实验成果完成情况和小组成果完成情况两部分。

老师以小组布置题目,题目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每个小组内学生根据布置的题目进行分工实验,学生按照分工内容结合学习的专业知识,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调研,集思广益,互相探讨,制定合理的试验方案,再在试验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试验方案,得出合理的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

二是要求各小组为单位参与实验,各小组根据各自设计的试验方案完成相关内容的测试。

教师监督整个过程,进一步对各个小组做出评价。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和沟通,改进试验方案的设定,教师可以对实验进行控制和检查,根据学生提交的个人成果和小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程度、实验方案评价、团队沟通与协作、创新精神,并把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应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通过增加试验内容,调整试验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

四、结语

本改革以加强输电工程专业特点为目的制定实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我院现有试验设备资源,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增加输电方向的试验内容。根据相关试验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进考核方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琦,祝贺,孙鼎坤等.输电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实用性作用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4.30:172-338.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范文8

[关键词] 模拟电子技术;工程素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51?02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学类专业的一门具有鲜明工程背景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然而传统的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一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现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也不高,厌学现象比较普遍[2]。有学者对企业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作了调查,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素质与企业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需要从能力、经验、道德品行等各个方面全面地提升[3]。因此,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及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矛盾,笔者所在专业课程组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本文以NPN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教学为例,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实例

根据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其在工程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案1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案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构建

在讲述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时,很多教材都是直接给出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电路模型然后进行分析。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现有的三极管知识出发,给学生一个三极管,思考如何才能利用这个三极管及其他元器件构成一个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这样由理论知识引导到模型的建立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1)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原理图。要使三极管具有放大作用,必须使三极管的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在实现上就应该给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加一个正向电源和一个限流电阻,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加一个反向电源和一个限流电阻,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公共端接地,如图1所示。一般情况下,一个电路里面采用一个12V电源VCC供电,既方便又经济。而设计放大电路的目的一般是放大交流小信号,在输入端要送一个交流小信号。为了防止电源VCC对输入信号的影响,在输入端通常加一个电容,输出端也加一个电容从而得到放大了的交流信号,如图2所示。

(2)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参数设置。电源VCC的作用一是为电路供电,二是为电路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三极管放大电路是小信号的放大,常用器件最大通过的电流也只有几百毫安,所以输入信号不能太大。基极电阻取值Rb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千欧,集电极电阻Rc一般为几千到几十千欧。C1和C2作为隔直通交的电容,取值一般为几微法到几十微法。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基金项目]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招标项目“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湘外经院教字[2013]77号-14);湖南省普通高校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信类应用型人才行业素质培养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3]223号-496);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湘教通[2012]401号-489)

[作者简介] 周飞红(1979-),女,湖南汨罗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电路与电子技术;梁欣(197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通信网络;王菁(1980-),女,湖南湘潭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安全.

图1 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原理图

图2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原理图

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例

在讲授静态工作点时,很多教材只讲述静态工作点的求解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设置,分析和调整,以设计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案2即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

【教案2】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设置

在讲授完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构成以后,就要对该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进行合理的设置。设置的目的要从三极管的三个工作区域饱和区、放大区、截止区进行分析。利用Multisim软件仿真演示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寻求解决措施。

(1)饱和失真

分析:出现饱和失真是由于三极管工作的静态工作点过高,导致放大的信号进入了饱和区。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基极偏置电阻R1过小,基极电流偏大;或者集电极电阻R2过大,负载线斜率偏小,这些都导致静态工作点过高,从而引起饱和失真。

措施:增大R1或减小R2,使静态工作点处于负载线的中点。

(2)截止失真

分析:R1过大而使基极电流偏小,导致静态工作点过低,从而引起截止失真。同时,电源电压VCC偏小,也有可能使静态工作点过低。

措施:减小基极偏置电阻R1,或增大VCC。

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例

在讲授基极分压式的射极偏置电路时,教材一般是先给出电路,然后再来分析该电路对稳定静态工作点的作用。在讲授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设置问题,逐步引导,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出符合工程应用电路。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成就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教案3即为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案例。

【教案3】 基极分压式的射极偏置电路的设计

分析:三极管是一个非线性器件,温度的变化对三极管的性能会产生影响。教学过程中先从温度对放大电路的性能影响进行分析,得到一个结论:温度变化会使放大电路的IC变化,从而使静态工作点移动,容易引起失真。因此,研究的目标就是在温度变化时,如何才能使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保持不变。

措施:基极电流会随着基射级电压VBE的变化而变化,若是可以使VBE不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话,基极电流就不会变化,静态工作点就可以保持稳定。若想保持VBE不变,就要使VB不变。基极电流通常为毫安级的,在忽略基极电流的情况下,采用两个分压电阻,下偏电阻上的电压即为VB,在应用中通常接入一个可调电阻可以实现对静态工作点的调节。另外,由于电流反馈可以实现稳定电流的作用,在发射极接一个电阻做为直流反馈电阻,直流电流负反馈可以稳定输出电流,达到稳定静态工作点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反馈电阻的接入虽然稳定了静态工作点,但是会使放大电路的增益下降。

解决的措施:接入一个旁路电容,既可以稳定静态工作点,又不影响放大电路的增益。

四、结论

本文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工程素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华成英,王红,叶朝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4):41-43.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范文9

电子设计竞赛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训过程,整个培训时间需要两年,一般选择大二、大三的学员,通过课余时间和暑假进行培训。培训主要有3个环节:理论培训、动手实践培训、集中强化训练。

(1)理论培训。理论培训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培养兴趣,二是强化理论知识。①培养兴趣。在大学期间,大一、大二的学员对小制作、小发明的兴趣比较浓厚,应通过多种方式让他们了解电子设计竞赛的情况,为其提供一个平台,激发学员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兴趣。例如,学校开设了有关电子设计竞赛的选修课,像“课程设计”“现代电子设计与实践”“创新杯”;通过讲座的形式介绍电子设计竞赛的有关情况,然后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为感兴趣的学员说明整个培训过程,让学员能够清楚地了解参加培训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对学习专业课和考研也有帮助;通过指导学员制作一些实用的小制作和小发明,让感兴趣的学员能按系统模块设计的思路完成电路的设计。②强化理论知识。主要是对电子和电路知识、单片机、传感器和测量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强化,培训前需要教员仔细研究总结竞赛相关知识,挑选重要的知识点和难点,通过实例的方式来讲述各个知识点。想要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学员必须进行理论学习,例如“电子线路”“现代数字电路设计”“课程设计”和“现代电子设计与实践”等,这些课程均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以历年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为例训练学员完成理论知识的强化。

(2)动手实践培训。该步骤主要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通过理论培训对学员进行分组(每组3人),分组时既要尊重学员的意愿,又要引导各个专业学员的交叉组合,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分工。3名学员分别负责软件程序的编写、硬件电路的制作、论文报告的撰写。组内3名学员除了负责各自负责的部分外,对其他的部分也要了解。动手实践培训可分为以下两个环节。①基础培训。该阶段的培训一方面是要让学员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如示波器、数字万用表、数字信号源和信号频谱分析仪等,另一方面是对学员进行电路焊接方面的培训,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让学员熟练使用以上设备和工具。②模块制作培训。该部分的培训是根据电子设计竞赛的特点,对学员进行单元模块电路制作的培训。单片机制作模块:主要包括各种单片机芯片的应用,以MSP430单片机为主。常用单片机模块包括键盘模块和显示模块。键盘模块利用单片机的接口,使用单片机开发板测试键盘;显示模块利用数码管或者液晶的接口电路,让学员做一个显示电路,并利用单片机开发板让数码管和液晶显示。电源模块:主要包括波形变换电路的制作、开关电源的制作和稳压电路的制作等,让学员了解整流电路和稳压电路等电路中各种电子元件的使用和选择。软件及其仿真工具培训模块:电子设计竞赛一般采用单片机或者FPGA作为控制器,常用的控制芯片是MSP430单片机,常用的仿真软件有Protel99、Proteus和Multisim等,主要在教员指导下,由学员自学完成。

(3)集中强化训练。学员通过动手实践培训后,就基本上掌握了电子设计竞赛中常用的电子电路原理和电子电路软硬件制作等基本技能,从而开始进行集中强化训练。根据学员的特点和兴趣,可以对学员进行有倾向性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学员的特点,以往年的竞赛(如控制类、电源类、放大器类、测量类和无线通信类等)为一个单元,指导学员做不同类型的题目,每个单元的训练时间为4天。以往年的赛题为参考,学员首先做方案,然后根据题目的设计要求,自己动手对电子和机械进行制作,最后完成设计报告。完成后,指导教员要对时间安排、设计方案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估,看看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员每完成一个单元都要进行总结,找到自己的短板,然后针对不足之处进行下一组的模拟题训练。如此循环几道题后,学员的电子设计竞赛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2实践教学改革

电子设计竞赛不仅能促进对学员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还能帮助教员对专业课程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实时调整和更新。

(1)积极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多数学员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其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为了能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校调整了实践性较强课程的理论授课学时比例,增加了实验课程的比例。在开设实验课程上应经过3个过程: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研讨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基础。学员按照理论课程讲授的内容自行进行电路的安装与测试,其内容要包含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重点掌握电路调试技能和测量方法,以此培养自己正确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和对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正确说明实验结果的能力。设计性实验包含低频电路、高频电路和数字电路中各基本模块设计。在设计性实验中,引入EDA的设计方法,采用模块化结构,将设计的模块电路组合成大的系统电路,完成系统的设计要求。综合设计研讨性实验采用分组分层研讨模式进行。在教学实施的几个阶段中,以学员为主体,分组进行资料查阅、方案设计、电路设计及后期电路制作与报告的撰写。通过各个阶段的学习,学员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功能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开展研讨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快实验室建设。学院实验中心除了设立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用实验室以外,还设立了电路分析、数字电路、低频电路、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EDA和DSP等开放性实验室,为师生提供开展实践性教育的平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将竞赛训练模式引入实践教学。为了能选拔更多优秀的学员,在课程设计课程中,按照竞赛的模式将学员分组,从较简单的电路开始,要求每组学员完成教员要求的电路设计、制作和调试,并写出详细的设计报告。在电路的设计制作过程中,鼓励学员采用不同的方案,以锻炼学员广阔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学员自制开发了单片机系统板和功能单元模块等,可为参加竞赛做好准备,并在竞赛中使用。

3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电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电子设计竞赛的实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形成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为了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员在大一就开始参与科学研究。我院设立了“创新杯”等多种科技创新基金,创新基金主要资助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采用新思路和新技术完成各类小制作和课题的设计,在校本科生每年都可申报课题。电子设计大赛是多学科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运用,要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不但要对学员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学员的坚韧意志和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此外,参赛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在平时的培训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2)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员树立求异思维,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参与电子设计竞赛主要是为了吸引、鼓励学员积极参加科技活动,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将使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特别是学员的创新能力以及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可以适当地增加有关选修课的比例,学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能力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在基础实验课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鼓励学员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比较和讨论。对实验课题完成较好和方案具有创新性的学员,在总成绩中要有所体现。除此之外,应支持学员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引导他们在教员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完成相关课题并撰写设计报告,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结语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范文10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档案;教学质量;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四、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五、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六、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七、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八、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九、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十一、专业特色方面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

专业特色方面的资料除上述各项资料外,还要特别注意收集以下资料:(1)能体现专业办学观念、办学思路方面的资料;(2)能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资料(如教学内容、培养方式途径等);(3)能体现教学特色方面的资料(如课件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成功的经验);(4)能体现教学管理方面的特色(如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作者单位:唐山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范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任务引领 电工电子技术

abstract: at present ,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skilled workers and technicians that are highly demanded by enterprise and the society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confronted with a profound reform——to construct a task-based curriculum system.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author’s opinions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 techniques and describes in detail his practice .

key word: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task-based, electrotechnics & electronic techniques.

众所周知, 目前 ,我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遗憾的是,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原因是当前我国不仅缺乏高端的发明家、设计师,而且特别缺乏技艺精湛的高级技能人才.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另方面是职业教育本身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除了要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外,更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办学方针,加强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造,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以下是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下《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践。

一. 优化调整教学 内容

1. 结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目标,选用符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因为现行很多高职教材大多套用高校学历教育相关教材,知识陈旧,未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及时反映新 理论 、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成为制约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

2. 在考虑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培养职业能力宏观指导下,微观上精选、调整教学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而课时非常有限,必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所侧重地选择、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高级技能人才”落到实处。例如:在讲授我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要充分考虑在 现代 汽车上,电工电子技术的 应用 :电动机、发电机、电子控制喷油装置、电子点火装置、电控自动变速器、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转向阻力系统、适时调节的自适应悬挂系统、常速巡行自动控制系统等等。

3. 课程内容要紧跟学科 发展 的步伐。比如:电子技术处于晶体管 时代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该以分立元件为基本的知识单元,要 学习 电路中每一元件所起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但随着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今天已来到集成电路时代,《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重点应由分立元件转移到集成技术,而且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讲,重点应学习集成电路的外部特征及其应用。

二. 教学 方法 的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法贯穿全课程的教学方法:精心选用较大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以该案例的设计和改进中的 问题 为切入点,步步深入,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弊端:学习本课程后,学生 分析 电路虽然头头是道,但若要设计制作一个电路系统往往不会查手册、不会选器件、不会连电路、不会调试系统。可见,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案例教学法若运用得法,将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但采用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 案例要有综合性和启发性 ,案例应将课程内容与案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3. 案例应体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手段的改革

有了好的教学理念、教材、教学 方法 ,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有好的教学手段,要善于根据课程不同 内容 、不同的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故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eda仿真软件、 网络 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

1. 在讲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工作原理及常用控制电器结构、动作原理时,若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在课堂上把电动机的结构和常用控制电器的结构画出来是不可思议的,即使画得出来,也很难将此部分的内容讲清楚,课堂效率极低是可想而知的。但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做成的多媒体课件,节省了在堂上画电动机、常用控制电器的时间,还可以通过flas生动地表现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常用控制电器的动作过程,非常的直观而富感性,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受知识,大大地降低 理论 学习 的难度。

2. 在讲单管的共射极放大电路,工作点设置对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的 影响 (工作点设置得太高,容易导致饱和失真;设置得太低,容易导致截至失真);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虽然我们可以借助powerpoint、flash、vb等制作的包含文字、图片、动画的课件进行讲解,降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方面的难度,但学生还是觉得缺少感性的认识。但通过利用multisim对单管放大电路进行仿真后,学生好像置身于实验室,体验到:设置适当的工作点的重要性;负反馈的作用;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等,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实现了理论教学由难化易,由繁化简。

3. 《电工 电子 技术》内容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电工电子新技术等学科组成,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加上电工电子技术 发展 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单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电工电子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不可能的。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搭建一个网路学习平台,把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学习网站包含“ 课程介绍 ” 、 “ 电子教案 ” 、 “ 教学资源 ” 、 “ 师生讨论 ” 、 “ 教师答疑 ” 、 “ 学科前沿 ” 、“ 虚拟实验室 ”等,实践证明,网络教学在增长学生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最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因材施教等方面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实践环节的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定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实验包括硬件实验和软件实验,两者不可偏废。

在硬件实验方面,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从原来简单地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综合 应用 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

在软件实验方面,要重视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因为硬件实验受教学课时、实验场地、实验元件和设备等的制约,不能开设很多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还有,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操作,很容易损坏元件甚至仪器仪表,需要很多实验员对元件和仪器进行维护和维修。为了避免损坏元件和仪表,教师一般不主张学生轻易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而采用multisim等eda软件的实验有丰富的元件(并且可扩充),既有一般实验用的通用仪器,又有一般实验室少有或没有的仪器,还提供完备的电路 分析 手段,学生可以无限发挥自己的创意,非常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习了当前电子设计领域的先进技术。

五. 考核方法的改革

好的考核方法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导向,所以考核方法的改革是职业 教育 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职业教育课程的考核方法一定要与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一致,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要“以能力的考核为中心”作相应改革,在传统的闭卷笔试考核基础上,增加技能考核,把学生课外的小制作也纳入考核的范围。

六. 结语

要达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满足 社会 和 企业 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亟待改革。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要取得改革成效,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调,特别是需要教师在微观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的配合。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与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有一个交流的机会。

参考 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 [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

集成电路培养方案范文12

【关键词】高职 通信专业 “四化”系列教材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59-03

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开办高职通信专业的高职院校和招生人数也日益壮大,而在历年的教材选用和使用过程中,几乎所有教师都反映,很难选到合用的教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课程的教材之间交叉性很大,内容重叠严重,缺乏系统性。第二,很多教材仍然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导致的问题就是教材中很多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是跳跃着引用和出现的,学生根本无法自学阅读。第三,大部分教材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要求,基本上都忽略了与现场设备的联系;少数涉及设备的也只是类似于产品说明书式的对设备结构和性能指标的表层罗列,而切合实践教学需求的实训教材则更是凤毛麟角。第四,目前的高职教育,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课程教学的实施,都强调面向职业和岗位,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而现有教材离这一要求差距甚大。第五,现有高职教材普遍缺乏配套素材,虽然很多教材配备有电子教案即PPT课件,但通常也只是教材内容的复制版而已,根本不具备指导和应用于教学的功能。第六,通信行业属于高新行业,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有教材的更新周期严重滞后于企业生产现场通信设备和技术条件的更新换代周期。本文试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高职通信专业现行教材存在的以上主要问题入手,提出教材体系系统化、教材内容职业化、表现形式立体化、支持教学做一体化的系列教材建设思路;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和蓝本、以校企合作为基石与主线、通过分析岗位要求解读职业标准、物化工程项目为教学项目,在高职通信专业中进行“四化”系列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形成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六步法”。

一、高职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思路与架构

针对上述问题,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教学团队结合其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通信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思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材体系系统化。该系列教材的蓝本是成熟的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将依据一条明确、清晰的主线,重点解决课程之间的交叉、衔接问题,充分体现其系统性。第二,教材内容职业化。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即职业岗位特点、工作内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岗位作业内容和标准为分析对象,将岗位要求与教材内容融合;全面解读铁路通信工(维护)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将职业标准与教材内容相衔接;同时引入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从而使教材内容职业化。第三,表现形式立体化。在开发印制发行纸质主教材的同时,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案或教学软件,开发内容涵盖实践操作和基础理论的综合题库,建设包括案例分析、操作范例、操作规程、安全守则、学习指南及技术前沿等在内的教学资源库,使其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第四,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向来都是课程改革思路的体现与物化,该系统化教材也不例外,由实际工程项目转换而来的教学项目承载教学做一体的思想贯穿始终。

据此思路构建的高职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通过分解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开发通信网络、通信工程、铁路通信和电信营销等四个模块的系列教材。

二、高职通信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通信网络模块系列教材

包括《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交换系统组建与维护》、《接入技术与设备》、《网络技术与设备》和《电源技术与设备》等5种教材。以电信网络的结构为主线分配规范各教材的内容,前三者分别对应电信网的三个构成部分即接入、交换和传输;而《网络技术与设备》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旨在解决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通信专业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为工作、生活服务的能力;不管是电信网还是计算机网络,都需要电源系统的支撑,因此将这部分内容提取出来,安排到《电源技术与设备》教材中。该模块系列教材的面向通信行业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电信机务员,各教材均以现行的主流通信设备为主线,内容定位在传输系统、交换系统、接入系统、网络系统和电源系统的组建与维护,基于现场实际的工作项目组织安排教学项目,以此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

(二)通信工程模块系列教材

包括《通信工程勘察与设计》、《通信工程概预算编制》、《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等3种教材。以通信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为主线,从工程设计工程制图工程概预算工程实施工程验收(工程管理范畴),每个环节均配置相应的教材;同时设计几个典型案例贯穿整个系列教材,即各环节的教材都会设置章节对统一的典型案例进行解析与实现;本模块系列教材主要面向通信工程企业施工和勘察设计岗位。

(三)铁路通信模块系列教材

针对铁路通信的专用技术和特殊要求展开,与公用通信相同的技术条件和设备结构的教材纳入到公用通信的相应模块,把铁路通信中的专用技术单独分离出来组成系列,分为《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数字调度通信系统》、《铁路专用通信》、《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和《通信线路》等5种教材。主要面向铁路通信工中规定的网络维护管理、机械室设备维护、现场设备综合维护、光电缆维护、无线维护等五个岗位和高速铁路通信综合岗。

(四)电信营销模块系列教材

以电信业务营销员和移动通信营业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包括《电信市场营销与业务》和《通信网基础》2种教材。将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传统课堂授课的模式,充分融入依托校内营销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的工学结合活动。

三、高职通信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成效

(一)形成“四化”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六步法”

“四化”教材开发与建设的“六步法”,其结构如图2所示。以通信工程模块系列教材的开发建设为例,“六步法”的实施过程如下:

1.岗位面向分析并确定。通过调查分析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企业岗位设置,进而确定整套系列教程的职业岗位面向。

2.工程项目积累和资料准备。为确保教材内容的职业化,研发团队深入企业一线收集实际工程项目资料,并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践中,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同时,提高团队的实践能力,以使所开发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更加贴近生产一线、工作现场和工程实际。

3.分析分解提炼项目资料。对所收集的实际工程项目各阶段的文件和资料,进行分析、分解和提炼;然后根据通信建设工程项目的分类,选取典型案例的整套文件作为教材编写和资源开发的蓝本和素材。

4.确定教材目录和资源规划。重点解决各教材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又考虑到各教材的相对独立性,最终确定《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通信工程勘察设计》和《通信工程概预算编制》等3部教材成册然后根据对应专业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和要求,确定配套的资源建设规划。

5.教材编写和资源开发。教材编写和资源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原理和理论上够用为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主要措施为,在内容的选取上,侧重操作性和实践教学的需求;对理论性和原理性要求较高的部分,尽量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解释。(2)充分反映其职业性。内容选取和编排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的要求、特点和生产的程序流程。(3)面向“教学做”一体。由于整套教材大部分内容均来源于现场实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稍加改造,即可按照项目、任务工单式的方式开展“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

6.实践检验和修订出版。将其所形成的校本教材和相应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多轮次的实践检验过程中修订完善,最后寻求公开出版发行。

(二)教材建设成果显著,带动和促进立体化资源库和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现已公开出版发行教材8部,其中《列车无线调度通信》、《铁路专用通信》和《通信线路》等3部获铁路职业教育铁道部规划教材;2013年9月,《列车无线调度通信》和《电信市场营销》获“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立项。教材均融入职业标准的规格与要求,可同时面向高职专业在校生和铁道行业在职员工;《列车无线调度通信》教材,针对铁路通信工(维护)中无线维护岗位的任职要求,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出发,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中考虑“以岗导学、岗学融合”,使教材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结合,为“工学结合、能力进阶”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开发建设出集培训(Training)、技术前沿(Technology)和技能鉴定(Testing)于一体的“3T”培训包。内容包括:面向高铁通信综合岗、铁路通信工和工班长的在职员工培训资源;面向在校学生进阶的技术前沿资料;面向专业学生和社会人员的铁路通信工线务维护方向、通信管理局线务员和机务员、工信部通信勘察设计师等职业技能鉴定训练题库。应用“3T”培训包,已完成南宁铁路局和广西沿海铁路公司高铁通信综合岗三期共96人工班长培训班8期共414人,完成通信岗位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培训班3期共77人的培训。2007至今,使用“3T”培训包,已完成1878人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证训练和鉴定。

以教材开发与建设为契机,带动和促进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获2010自治区级精品课程,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和基站技术与设备课程获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中的特色课程,现代通信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学院“十一五”期间精品课程。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异常活跃,各种思路和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教材建设却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其实,教材建设是整个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作为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为一线岗位培养符合要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现为教材建设能够带动和促进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而教改课改的成果最终将体现在教材建设上。本文对教材建设的探索,其主旨就在于物化的教材如何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成果,如何承载职业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与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群.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教材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2)

[2]嵇静婵.校企合作的电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0(10)

[3]刘功民.高职教育“企业本位”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4]李筱林.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岗学对接”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