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

时间:2023-06-05 10:15:39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信息技术;宏观管理;创新方式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致使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转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有助于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创新,为现代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基于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方式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便于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缩小城乡差距,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信息技术发展和变革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对于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如何从中提取有价值数据信息难度较大,而大数据技术可以满足这一需要。对于大数据的处理,需要新的处理模式出现,以便于具备更强的决策力和处理能力,实现海量数据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和提取。作为数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结构化数据有实践性强、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数据来解决问题和管理决策。“互联网+”作为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形态,通过在线和连结,有助于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提升实践成果,以便于为社会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搭建广阔的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识别技术、智能感知和普适计算等技术,在互联网中应用,可以将人机物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的智能化处理。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有助于推动物联网业务优化和完善,拓宽应用范围。基于此,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带给人们更加深层次的感知和体验,实现大数据的高效处理。

2.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持续深化,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在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科学化管理,改变传统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借助信息化经济管理方法,改善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以便于提升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效率。其次,推行农业农村经济宏观透明化管理,实现对经济信息的查询和监督,提升经济信息透明度。最后,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质量,以往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较为复杂,很容易受到人工操作误差影响,而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有助于及时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质量。

3.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信息技术运用的问题

3.1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纵观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现状来看,信息技术尽管在数据处理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严重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成效。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并未开设有线网络,甚至没有公路,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通过有线网络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对于此类地区,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工作,借助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尽管使用卫星网络可以提供稳定网络支持,但是成本费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成效。

3.2专业信息技术性人才匮乏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将会严重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更为关键的是,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特性,缺乏专业信息技术性人才。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城市,在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不足,高学历的农村居民多数已经进城,留在农村的居民较少,所以迫切的需要培养更多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宏观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但是,由于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3.3信息技术服务应用范围狭窄

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管理质量,为农村经济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主要表现在农村集体经营和农业合作社放慢,但是对于不同技术服务人员而言,信息管理需求会发生不同程度上的转变。而当前农村区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但是由于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信息技术尚未全面推广和应用。

4.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4.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原有作用为了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应该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宽度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宽带网络运营商作用,在政府的主导支持下提供充足资金支持,以便于为网络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加强网络通信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借助信息化技术来综合分析其特征,在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的同时,切实提升网络稳定性。此外,加强网络通信技术的运用力度,降低建设成本基础上,提供可靠的网络连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辅助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工作开展,为农村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4.2推动信息技术创新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对信息技术合理化运用的重视程度,结合农村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借助合理的信息技术来改善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缺陷。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和企业经济管理之间差异显著,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农村信息化水平滞后的问题。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力度,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和完善,以便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3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农村经济较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改善其中的问题,应该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政府的主导下整合资源,实现农村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诸如,引入社会资金支持,推动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满足农业市场发展需求。在推动农业现代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户收入。

4.4加强信息人员培训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支持,为了可以提升专业信息技术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信息人员培训。推动管理理念创新,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信息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后续的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农民受教育程度,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发展背景下,应该正确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的同时,加速社会分化,以便于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作用。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帮助农民正确掌握信息化技术,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以便于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人才;现代化;信息化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我国的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发展不完善,难以满足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在有缺陷的管理体制下,农业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执行力不够,成为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制度的不完善,使农业经济发展中各方利益的协调性降低。

1.2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在建设主体是农民的情况下,存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我国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多为中小学毕业,高中或大学毕业的比例较低。农民没有进行系统的经济管理知识学习,管理水平有限,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度低,没有科学的管理方针和政策,没有先进的管理思维和指导思想,发挥的仅仅是简单劳动的角色。我国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政府没有认识到引进先进管理人才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因此专业管理人才极其缺乏。此外,较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会趋向于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不愿意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1.3缺乏资金支持,区域发展不均衡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趋势。城镇化与非城镇化建设是一对矛盾主体,政府的不重视致使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随着农业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多数农村地区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忽略了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农业经济发展,导致农村经济管理缺乏资金投入。农民在城镇化建设中会丧失部分权益,如土地自主权的转让、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等,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从而影响农民生活的安定,不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1]。另外,农民虽然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部分资金赔付,但是从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长远目标探寻,对于失去了生存资源的农民极为不利,也会导致一部分农业土地资源被占用,降低农产品生产的产量。加之我国国土面积大,各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导致政府出台的政策不能适应所有地区的发展要求。这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2.1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目前,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是适应农业经济高速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科学化管理是实现管理技术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使农业经济发展可以不断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实现农业经济规范化、有序化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个行业的技术革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体现了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环节融入信息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变更加便利,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2]。政府部门通过对经济管理技术人员现代化技能的培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有助于各种农业生产信息与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与保存,可以更加有效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2.2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

农业经济管理最需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技术的提升依靠管理知识的丰富化与有效管理经验的提升,加上管理过程中的民主精神,可以有效发挥各种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新管理是管理技术提升不可缺少的形式。创新就是通过对人才的管理,通过改变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人们的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人才的最大化利用,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

2.3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我国政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后,促使我国农业经济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需要建设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如农业经济合作社,发展农业经济相关的服务机构。这些机构的发展,可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产业化发展。相关机构通过利益联合,将农业经济推向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发展[3]。农产品生产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模式,提升农产品生产与服务质量,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范围的扩大,促使更多农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另外,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市场定位,寻求产品发展,创造产品市场的良好未来,而这都需要产业化的管理模式来实现。

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

在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形势发生重大的历史性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以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来投入增长及集约型的经营模式;而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和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有机会加入国际竞争与WTO,并参与国际分工。农业经济管理一切的转变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不断的服务与现代化的转变,更要服从于现代化的转变。这样才能够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一、信息化进程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我国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农业经济发展较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快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通过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与高新技术等方式转变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将农业的发展转化成为资源密集型的农业,能够实现传统农业转变为知识化经营模式,从而转变农业经济管理形式。

2.提高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运用信息技术与开放式的市场经济,将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到社会的前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农业的发展也要不断的创新。农业经济信息化进程,在实现农业经济管理、农村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过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3.能够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主要以利用高新的设备和技术为前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确保农业在各个领域中发展,利用高新设备和技术为主要途径。农业现展主要依靠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其中信息化就是软件,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使经营者在农业加工、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获取高新的科学技术,更加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避免或减少由于信息的偏差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者在决策时出现失误。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意识,这样就可以全面、快速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全面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大多数的村领导没有全面的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实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时,步骤及方法都存在着纰漏,也没有认识到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没有成为工作中的重点,导致村领导在工作中容易产生偏差,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计算机技术,这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发展缓慢。

2.农村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存在设备不全、机构不全、经费短缺、人员兼职等现象。农村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开发不足、多头并进、条块分割,地区间、行业间、部门间都各自为阵,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农业信息系统、数据库等开发的总量不足。农业信息的实际应用与产品相背离,再加上资金投入的不足,信息采集的人员较少、采集的有效数据不足、无统一的采集标准、渠道狭窄,导致农业基层的科学信息存在严重的“孤岛化”现象。在农业生产中,信息化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由于各地区的信息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加上产品特色不突出、种类少、宣传方式单一,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的优势,难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3.不健全的网络基础设施

资金是建设基础设施的重要条件,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基层政府没有意识其中的重要性,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而网络的基础设置主要是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普及,而我国部分地区的网络建设仍然没有得到普及。由于各村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影响了网络架设,导致农村的网络建设无法完善,使农业信息化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4.信息化服务人才的短缺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除了需要先进的设备,更加需要高专业素质人才。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服务涉及到较多领域,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计算、传输、储存等。这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求更加严格,更加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由于人才的缺失,极大的影响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进程。由于社会上所提供的职位没有达到人才的期望,导致人才大量流失。目前,关于农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研究较多,但是能够投入实践的却很少,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存在盲目性。

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信息化进程的认识

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宣传力度,营造出良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氛围,从实际上处理好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对于农民与领导认识不足的问题,首先提高管理部门的重视度,转变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的看法。通过管理部门向基层宣传信息化进程的先进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对信息化利用的自觉性与意识,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与普及,更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建立健全网络体系

信息化网络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的网络传输及专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与电信业务网络。信息网络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都是建立信息网络体系的主要内容,根据乡、县、村、市、厂家、商家、业主、农户的层次分工,形成左右相连、上下相联系、并全面涵盖所有内容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实现网络全球化进入到千家万户中,及时的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使信息资源得到整合、信息市场得到规范,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

3.增加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在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中,不仅要做好创新人才与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当地农民的技术培养。首先,实施强有力度的措施,做好对农业经济、信息技术、管理的 全面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组织与社会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专业队伍;其次,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要提高,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中,农民是农业信息化的使用者和参与者,只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能够把传统的农业模式转化为知识农业、使农业逐渐从信息化进程走向现代化,是目前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变革的必然趋势。同时,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与经济管理发展水平,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和经济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建设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技术经济学自创建以来,解决了一些农业技术经济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中国已加入WTO,中国农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技术进步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一)产生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从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出版,它确定了研究建立起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研究任务。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起始阶段。毫无疑问,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阶段,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3年改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从1989年起每年开始独立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学会的推动下,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被系统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决策中去,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并且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而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以1981年到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经管总站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到了全国各地。据1986年在山东青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统计,1984年,全国进行试点工作的有17个省,71个县,133个项目,到了1986年,增加到28个省,659个县,1316个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一些专家学者,都主编或编译过相关教材,全国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这些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发展了20多年,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专家学者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也有不同的意见,在2003年12月(南京)召开的2003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有些专家通过对农业经济热点问题的调研,得出农业技术经济学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分支领域。二是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技术经济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和不断发展新的阶段;三是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于衰落期。就我们的研究来看,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处于一个建设发展新的时期,需要吸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适应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

(二)存在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科的一些方法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局限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农业的产前、产后的供应、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应用较少。四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复,许多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没有讲深、讲透。

3、缺乏自身的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扩大,原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特有的一些分析方法被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学科所替代,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失去它自身的特色,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可能会被其他的新兴学科所取代。

4、学科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并未形成一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成的理论框架,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由此及彼,联系紧密,进行推理而演绎形成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各个章节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

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建设定位模糊。尽管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价下演化而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经济学究竟怎样发展,学科体系如何建设还在探索。同时,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尽管属于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技术经济学科,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经济学科,农业技术经济学在吸收技术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进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尚未真正破题。

三是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未能吸纳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如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与现代农业建设、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都未能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体系中去。

四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无法解释知识经济对现代农业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作为理论基础,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不仅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减,相反,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增。因此,随着知识资本逐步被引入到现代农业中去生产,知识经济对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提出新的挑战,严重地冲击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物科学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绩,为人类进行生物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中,除了生物技术之外,对农业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在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技术,它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和学科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可以说,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将会使农业的基本特点发生变化,从而使农业技术经济学科涉及内容发生变化,因此,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将增加农业高新技术经济学的内容,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总的来说,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与发达国家的数量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不但在课程体系上会有根本性的创新,还要对传统学科的内容进行改造,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国际化与实用化,能够更加符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更加注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注重采用当前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对新技术选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避免技术的盲目引进。

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将尽可能的融入当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发展,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内容,使其更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需要。

四是重视对综合性、全面性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所以,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将会扩大,一些先进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被引进到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中,培养复合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也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目标。

三、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目前,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主线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线,以经济效果、经济增长和诱导性技术进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学科体系。这种观点的缺点是把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架划到了狭隘意义上的以“技术”为主线的单线思路,优点是思路明晰,理论基础比较完善成熟,若按这一观点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容易与农业推广学产生冲突。第二种观点主张在原有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吸收技术进步经济评价和宏观技术政策评价等内容来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这实际上又变成了以“经济”为主线、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的单主线思路,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前途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当构建新的以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从长远发展来讲,这一思路技术路线明确,吸收了近年来科研和实践中的新内容,强化了理论实践,符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长远发展需要。具体来说,按照这一思路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系统和层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对这一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高度概括,研究系统是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研究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来研究如何解决技术的经济问题。从研究层次来看,农业技术经济学既包括某一特定的农业技术的技术经济问题,也包括企业层面或特定区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同时还包括诸如科研体制、技术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二是提升和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长远发展来看,理论体系应当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基本上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律,技术与经济互动内在机理,农业技术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等。如农业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监测系统理论、农业生产函数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等。

三是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扩展。基本原理如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效率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及指标等都应当涵盖在内。而基本方法除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之外,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方法也纳入到学科的方法体系中。

四是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不在局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应该向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拓宽,不仅仅局限于单项技术应用措施和企业、农户的微观技术经济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政策、农业科研投资、农业技术推广等宏观的技术经济问题。

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如下表所示:

项目

基本理论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应用领域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科技成果产业化,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与计量分析方法

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四、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技术、新问题的出现,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科定位、内容、框架和体系,具有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我国农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农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业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方向是必须坚持这三个面向。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国际化,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农业管理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定位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条件和经济效果”(顾焕章,1992)。建议今后应将研究领域从“农业生产中”扩大到“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领域。

二是在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首先,要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的分析方法是什么。在此分析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其次,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和新的分析方法引入,如果经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可以逐步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范围。

三是注重研究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学应该在研究方法以及实现手段上不断创新最新成果,如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实现评价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同时不断引进探索新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四是更加注重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的范围,尤其是注重世界农业新的科技革命对农业经济领域带来的变化,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影响,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等。

五是建立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库和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新技术、新形势的要求,重新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还应探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对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共享的途径和方式。

(三)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系统研究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对农业技术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在《农业技术经济》刊物设置专栏,组织学者们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地讨论,逐步在某此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各个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经济课题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并对原来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为今后编写“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打下基础。

(四)编写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

学科建设最终也要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是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要对目前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积累起来的大量新方法、农业科技新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将其中的精髓编入教材;对把过去教材中已经被其他学科普遍吸收的一些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扬弃和简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统筹协调,不要搞低水平重复;二是要注意编教材不同于科研,编教材不能强调一家之言,而要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高度,综观全貌,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五)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

案例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适用性的具体体现。建议有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现代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搜集有代表性的农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农业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范例,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为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的运用提供实证分析方法论,拓宽学科视野,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用性,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希刚著,《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10月;

2、傅家骥等著,《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许家林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4期;

4、袁飞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

5、孔祥智,21世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年第1期;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引言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也开始朝着产业化、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而这则需要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对如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探索,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需要相关专家学者能够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化的水平。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农业经济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为了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就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全面收集与整理各类农业信息,推广农业成果,这就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能够充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政府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现的背景下,农业信息资源能够被共享,这既有利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并且可以使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及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不仅会无法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也会浪费很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要想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此进行改变,为了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就需要通过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途径来推动,提高管理的效率,这不仅可以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的信息,也能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教育与科技信息化、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涉及的三个方面内容。农业市场信息化,可以方便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来针对性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这样保证了农产品可以顺利销售,同时也满足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农民也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农业教育与科技信息化建设,农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只有培养更多专业的人才,才可以保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发挥出生产要素的价值与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为此,就要重视科技信息化和农业教育建设,通过这种途径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提供人才支撑。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足。根据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来看,他们的知识储备量相对有限,在新事物的学习与接受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信息服务制度和实际的实施方案无法得到落实,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同时这也会降低该项工作的建设动力。如果要改变这一问题,就必须先提高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帮助他们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使其可以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2.信息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在今后进行完善,加上相关人员对这项工作缺乏认识,管理上也存在诸多缺陷,就导致了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同时,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中,还应该重视提升行业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情况。

3.缺少专业的人才。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很多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一般都会选择在城市里发展,而大多数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人员,都缺乏一定的专业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有明显的短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同时,这样也会对这项工作的完善与创新带来一些困难,使其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三、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1.做好教育与培训工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与运用,需要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化意识,使其有强烈意愿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来学习农业知识。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化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来提升大家对信息化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民去了解农业信息化知识,提高农民民众的信息化意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来进行推广,当然需要有相关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2.加大推广力度,改变人们的认识。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农民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此,在新时期背景下,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加大信息化的推广力度,来改变人们的认识,让他们可以尽快接受新事物,掌握各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推动农业的发展。

3.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需要有相关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作为保障,如果没有完善、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很难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所以,相关部门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予以充分的支持,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要加大投入,这样才可以保证信息化设备配备的完善性,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还应该做好软件的研发工作,建设统一农业信息资源库,保证信息标准的统一发布,这样可以及时更新涉农数据。农业经济部门还可以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通过共享数据信息,来深入挖掘农业经济信息数据,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4.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可以给农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而这就必须重视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全面掌握,基于市场发展的动态,来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确保地方农业生产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政府部门进行农业划分,明确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接着为农民引进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如高效栽培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病虫害技术,为他们学习专业生产技术提供相应的指导。同时,农民测土配肥的时候,服务体系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精细化服务,帮助农民区别诊断作物营养,在平台上为他们的农业技能培训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建立服务体系以后,需要有效收集农业生产数据信息,为农业信息的有效运用提供支撑,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5.建立示范基地,提升农民积极性。要想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既要加大推广的力度,改变人们的认识,还要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的方式,让农民可以切身体验农业产业信息化管理,使其能够有全新的认识,以此来扩大推广的面积与效果。另外,可以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来向农民传授种植的先进技术与知识,如病虫害的防治、合理施肥用药等,改变过去的种植观念,提高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6.加大投资投入力度,研发农业信息新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完善性以及成熟性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成效。对此,就要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类型信息技术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的收入增加,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为了可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就政府及相关企业可以为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此推动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7.提高人员信息化素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与从业人员和务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如果信息化素养不达标,就无法有效开展实践工作。所以,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与务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信息化素养,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质量。同时,政府要重视对农业人才培养机构的建设,加大扶持与投资力度,通过培养更多的农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来有效促进农业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应该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可以保证他们在管理工作与农业生产中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另外,为了可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应该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一方面可以督促人员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去了解自己的不足,使其可以更好的完善自己。

第6篇

摘要:我国经济体系构成复杂,农业经济是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不断优化与完善农业经济结构,保证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文章中以农业经济现状为切入点,并给出具体优化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分析;改进措施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而在农村经济中保持水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具有现实意义。做好农业经济分析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农业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度,不断调整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农业经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归纳如下:(1)引进与开发间失衡。我国农业现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过度重视引进而轻视开发之间的矛盾,现今,我国很多的农业科技种植园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方面已经培养出一些素质较硬的技术人才。但从整体角度而言,我国农业科技种植园的科技能力还有很多数都处于弱势,他们太过于重视引进国外技术导致自身开发能力较弱,或不能研发新的技术与产品。(2)建设与管理不匹配。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合理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依旧存在重视建设、忽视管理的情况。如某项目建设时可以落实各项措施,但完成建设后却忽视维护与管理工作,这点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表现尤为显著,管理与维护的忽视造成更多问题出现,极少数地区虽然以公司方式经营,但本质上依旧是政府管理。这就需要政府给出具体措施进行引导,加大技术引进,做好管理工作,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2农业经济现状的改进措施分析

本部分从3个角度出发,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1)优化产业机构。改变当前农业经济产业链单一的情况,提高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相应土地资源,实现保护国家耕地的同时进行合理规划,依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调整粮食、经济作物及畜牧业的面积。可以通过更新技术、设备等方式,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北方大多属于干旱地区,可以多种植耐寒作物,如马铃薯、玉米等。(2)发展加工产业。政府加大经费支持,帮助农民引入新的品种与技术。加大种植人员技术培训力度,进一步改善农科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团队稳定,推动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引入规模大、资金雄厚的企业帮助种植户,可以进行定向种植,通过专业组织引导产业发展。制定并出台有利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要在积极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的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步伐,引进一些国内外专业加工企业,或鼓励、引导区内一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加大农作物轮番制的推广,可以在轮番种植各类粮食与蔬菜,提高产量与土地利用率,营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不断加大种植宣传力度,这样才能解决销售问题避免滞销情况的出现。也可以和一些专业组织合作,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良好的产销关系,联系农户与厂家,建设良好的运销环境,加强市场管理实现诚信经营,不断提高销量。此外,很多时候部分农产品并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如果储存环境不好就会出现腐烂情况,给农户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3)提高农民技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任务是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推进基层农业快速发展。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能够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实现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农业种植。①农机培训创新与优化,应该以培训体系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与创新,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科研所等技术优势,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技术人才。农机技术院校重点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条件,制定短期内可以快速见效的培训方案;②推行联合培训体系,需要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完善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软硬件建设。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充分联系实际情况,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创新农机技术培训工作;③重点开展基层农机人员更新知识培训。为了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培训效果,可以让基层农机人员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学校等,培训时教师依据农机人员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培训着力点措施。此外政府与学校应该对接受培训的人员提供补贴或政策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种植产业是基础,只要夯实基础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文章中分析农业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三个角度出发给出改进方法:优化农业产业机构、进一步发展加工产业及提高农民技术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作者:陈颖颖 单位:辽宁省农业技术学校

第7篇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和市场化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则是农业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对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1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1 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农业生产要素与农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农业生产要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土地和资本,而是信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再主要靠劳动者的体能,而是智慧和知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传感技术等高科技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资本的利用率和管理的效率。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1.2 农业教育信息化随着农业生产体系逐渐向现代化发展,其对高科技人才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培养信息化农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离不开专业的人才,这就对农业信息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增强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和形式的先进性,促进农民对信息化经济管理认识的提高。

1.3 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市场体系的信息化构建可以让农民了解有关农产品市场的第一手信息,从而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种植类型,避免因供大于需而造成的农产品滞销。在农业生产程序优化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支持。

2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2.1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使农业经济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个体经营走向农民合作社,从低产量到产量翻倍,从自给自足走向国际市场。当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真正全面信息化之后,我国农业在生产、管理、技术和科研等方面将取得更加大的成就。

2.2 促进农业经济转型我国农业市场化经济发展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速度。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使知识和信息进入到农业经营中,形成了知识型农业经济。在此背景下,高科技和科研在农业中的应用,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型。

2.3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爆炸加剧了市场内的产业竞争,在此环境下,农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得到长足发展就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将信息化应用与农业经济管理之中。

3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网络;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和市场化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农业是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产业。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对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可以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对高科技人才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信息化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成为了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对此问题。农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和信息化农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促进农民群众自身素质的提升。信息化农业教育体系与农业生产活动之间的结合,可以让农业产业的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空气、水分、光照等自然资源和肥料中含有的营养要素等因素是农业生产要素的主要内容。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是人们在对农业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关注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可对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三)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农业市场的信息化是农业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信息化的农业市场体系构建,可以让农户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以便通过从市场的不同需求入手调整农业种植种类的方式避免农产品滞销问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程序优化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二、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让信息服务体制得到完善。信息化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农户通过与农产品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可以让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得到拓展,进而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供帮助。(二)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经历了由资源型发展模式向知识型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在一些先进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以后,人们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优化。现阶段传统农业依然在我国的农业体系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发挥,可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三)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市场信息的滞后性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场信息的滞后性所带来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会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从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来看,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出现,往往给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拉斯不利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种植体系,可以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四)有助于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导力量。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要求相关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农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借助不同渠道对农民进行农业教育,可以让他们对信息化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解,以便在利用实际经验开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人才资源在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发展。

三、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对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进行发挥。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将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列为农村工作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在事关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相关行业领域的规划、分工工作中,政府部门需要将专业人才安排到每一个环节之内,继而在提升工作效率的技术上,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针对农村信息化管理机制建构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政府部门在给予资金支持的同时,也需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以避免腐败问题和浪费问题的出现。在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政府部门也需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的方式,吸引个人、集体或企业参与到信息化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的建构过程之中。利用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让信息化农业管理体系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对此政府部门需要对大学生赴农村参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福利保障机制进行完善,以便让大学毕业生参与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二)对农业信息数据库进行完善。农业产业是社会发展稳定的保障因素。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以后,相关部门也需要对农业信息数据库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构,要求相关部门对各种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利用,并要对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前沿动态进行关注。从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看来看,我国需要构建一种以县、乡等行政单位为依托的信息数据库。在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构过程中,有关部门急需要对国家调配的农业管理专项基金进行积极利用,又需要对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所需的人才体系进行充实。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得到提升,在农业信息数据库投入应用以后,农业部门可以从农作物种植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入手,为农户提供科学化的指导,也可以借助信息数据库降低农户因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为了对信息数据库进行规范,有关部门在农业信息数据库的构建过程中,也需要对原始材料进行合理录入。(三)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行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管理目标也已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多角度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行完善的有效措施。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借助宏观手段和微观手段为农村地区所开展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也需要对农村地区自主开展经济建设的能力进行强化。全方位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信息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空间的工具。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也可以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提供支持。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在我国农村地区得到广泛普及。对传统媒体在农村地区的作用进行有效发挥,可以让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实效性得到强化。农业信息手机短信平台的构建,就是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一种有效措施。利用手机短信这一信息传输渠道向广大农民发送农业信息,可以让农民对国家最新出台的农业管理政策、农业经济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进而为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四)对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以后,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农民信息技能的提升问题也成为相关部门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农业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进行关注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可以借助多样化的培训活动提升农业信息的应用水平。为了让农业信息的作用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也可以借助远程教育体系和岗前培训机制对农业信息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对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化信息化团队的作用进行发挥,也可以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融合提供支持。

四、结论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让信息化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之中。为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政府部门也需要在农业领域积极发挥自身职能。

参考文献:

[1]王树珊.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7,(03):100.

第9篇

摘要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而且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需求。针对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必须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从而促进各种农业信息的快捷 有效传播,实现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经济管理应用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各界对于农业及农村地区发展问题更加关注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与世界上很多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管理工作无法持续和深入开展。因此,适时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行业 各领域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而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农村地区发展策略、管理机制的不同,而导致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国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效性

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信息涉及到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以及涉农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是各级政府及经济管理机构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指导的主要依据。与其特行业的信息需求相同,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种信息的获取一定要保证时效性,这就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渠道,从而保障各种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实用性

从农业经济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各种农业信息主要是以非物化形态展现出来,无法直接进入农村地区的市场管理,农业信息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与公益性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从而导致各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三)综合性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较为常见的行业有:农、林、牧、副、渔等,同时与电力、金融、环保、水力、运输、科研、农机、财政、气象等部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各种信息的获取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综合性,即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或部门的联系,促使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不断增加,在获取相关信息后,并不能直接应用,而是要在进行综合分析与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判定各种信息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创新途径

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尚未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从而导致各项工作的开展长期停留于表面层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国全面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并且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效率和质量。

(一)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若想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个条件,特别是要注意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针对国内农业地区的发展现状,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应以县 乡等行政单位为基础,积极利用国家调配的各项农业管理专项资金,并且引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快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步伐。

(二)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检索等流程的集成化 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管理环境,从而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这也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基本发展需求的。同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速度。

(三)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但要利用宏观及微观经济手段指导农村地区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且要强化农村地区自主组织经济建设的实际能力。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拓展各类农业信息的服务手段与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国内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各方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而导致管理手段、方法相对落后,严重限制了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中并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我国农业高度发展的时期,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在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谢中亮,林弓长,赵威.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程度指标体系研究.

[2]中国集体经济.2008(13).

第10篇

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文件中指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冇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提出相对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冇力的支撑。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史迁

1、农业经济管理相关研究愈加重视。农业现代化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持续化的具冇当今世界上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冇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适应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也在不断的扩大,尤其是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即涉及社会科学又涉及自然科学,这为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研究进一步扩展了领域和思路。

2、农业经济管理范畴愈加广泛。农业经济管理是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即生产、加工、销售等经济活动进行规划、筹备、组织、实施的所冇工作的全称,可以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农业经济管理不仅关注农作物本身,更关注农业品领域,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环节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尤为突出的环保问题也影响着农业领域,低碳环保概念和循环发展理念逐渐渗入农业经济管理范畴,不断推动着农业朝着生态型、集约型、精准型现代化方向发展。当然,伴随着农业经济管理范畴扩展,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体制、队伍也要相应提升。

3、农业经济管理从“重数量”变成“重质量”。在我们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的时代,我们较看重量的变化,这也表现在农业经济管理上。过去,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较多地强调“增产”“增收”,忽略了量的提升带来的一些隐患,例如,过多的使用农药、过多的使用机械,过多的引进新品种等。现在我们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要从“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在农业开发、引进、实施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融入了新的环保理念、构建了节能意识,这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更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每年的农村工作会议和连续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显示出党和国家对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并多次指出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坚持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但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落后于农业发展,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致于在当前这种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影响下,某些跟农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就丧失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相应的执行能力大大削弱,进而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短期内由于农业经济管理观念的落后,仍束缚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导致一些问题出现,例如: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问题、农产品的市场问题、农产品的再加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受到农业经济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影响的,这也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改变农业经济管理观念和水平,提升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也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手段落伍。推动经济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就是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管理要想进一步加强就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水平。尤其是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速蔓延,农业经济管理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但实际上,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对信息科技认识程度不够、管理管理人员无技术经验等原因,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水平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有些农村地区,计算机和网络都缺少,更不要提信息化了。

4、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发展滞后。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各地的农业管理人员,他们的整体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实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农业,还涉及到管理、法律、经济等各个专业内容,这就对农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很多农业管理人员知识储备不足、认识不到位,存在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问题。H至冇一些农业管理人员仍然采用旧的管理方式,不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没冇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就没冇农业的发展;没冇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就没冇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首先要改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要改变过去追求产量的管理模式,转型成为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其次要加大力度开发创新型农产品的力度,扩宽技术型农产品的销售领域和市场,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向的农业产业链。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第二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创新新型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要提升离不开科学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第四要及时关注农产品的安全与健康,尤其是农产品深入加工后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不仅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民众普遍关注的重点。

2、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带来,给农业经济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就是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各类农业信息与知识,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素质、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都具冇较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首先应该加强互联网的冇效使用,争取最大限度地普及计算机和网络,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做准备;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其次应该提升网络知识的合理筛选,面对浦天盖地的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科技信息要理智、冷静分析、筛选,最大可能地获取冇效信息;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最后要培养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3、充分发展科技农业。一定程度上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的科技化、技术化,科学技术支撑着新型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通过科学技术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农产品的高效、高产、高能,优化农产品的市场流动和竞争。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应从以下几点注意:首先,农业经济管理应培苜新型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和新型农民。农业人员的科技能力和水平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冇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冇农业人员的科技能力和水平提高了,生产出的农产品才能是优质的,才能创造更好的价位。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放在水利设施建设上,发展低碳节能水利设施。最后,农业经济管理还应加大科学技术研发投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培苜,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4、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存在专业知识欠缺、业务能力水平较低等问题和现象,从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水平,首先要加强相关人员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管理、经济、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知识,提升整体素质;其次,要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并能冇效地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第二,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场指导,通过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提升了,农业经济管理加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就加快了。

第11篇

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农民不能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对于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行情不能全面了解,对于国家队农业发展的相关调控政策也不能及时的掌握,不能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方式。这样,农民的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可以促使农民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了解与参与交易活动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信息化建设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促使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的变化,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且将农业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等联系起来,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预测与驾驭市场的能力,能够避免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管理

在我国很多农村,农村干部与群众的民主意识比较薄弱,大多还是采用封闭式的政务处理与管理方式,农民的民利不能得到行使与发挥,成为了农村干部谋取利益的手段。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农村的民主管理,在提高农村管理效率的基础上,还能够维护民主管理的实现。首先,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电子政务系统的完善,促进政府主导作用发挥,能够促使农民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灾害预防信息、气象服务等公共信息,促使网上办公的实现。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冲破环境的限制,保证农村管理的透明与民主。其次,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促使农民群众积极行使民利,自觉参政议政,加强监督农村的政务决策与财务管理等基本活动。最后,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完善农村资源信息数据库,提高农村管理的水平与效率。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对农村的财务、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等进行收集与整理,并采取措施加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保证农村管理的效率。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以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发展,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丰富农民日常文化生活,扩大农民信息选择的范围,有效较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首先,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助于农民充分利用资源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的农民。其次,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促使农民有意识体提高自身的民主素质与政治素质,真正提高农民的综合组织。此外,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农村文化网络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文化作品充实自身的文化生活,并且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样,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保证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能够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促进农村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四.农村信息化是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而发展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信息化是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迫切需要农村信息化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促使信息化技术得到的广泛的普及与应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与信息支持。

五.农村经济发展依赖于信息化与信息技术

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民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使农民及时了解市场变化,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意识与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就会有意识地应用信息技术,逐渐加强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并且促使农业农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继续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发展建议;探索思考

1前言

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的管理很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不多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由此,现阶段,注意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2.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实际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滞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信息不畅,新颁布法律法规不重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的发展相脱节

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管理技术层面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此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益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未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1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

未来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大趋所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基本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损耗,更为便捷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指导。而且,信息时代越早来临,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夙愿就越早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农村经济管理迈向产业化

迈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更高。同时,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将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能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4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4.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4.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5结论

顺应时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