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尔夫策划案

高尔夫策划案

时间:2023-06-05 09:58:08

高尔夫策划案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1

高尔夫市场营销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90学生,理论学时64,实习实训26学时,课程的前导课有《高尔夫俱乐部管理》、《高尔夫赛事策划和组织管理》、《高尔夫礼仪》,后续课有《高尔夫服务心理实务》、《高尔夫球规则》,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项目情景式

以一个高职毕业生来到球会工作为主线设置情景,从应聘、面试到上岗,展开工作内容既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同身受,今天在课堂学习的,也是他们将来面对的。下面以项目教学法为例,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分析。

1.1项目情景:杨昊所在的球会已确定9月1日开业,公司领导想通过与红十字协会联手,通过举办一场感恩社会的慈善邀请赛的形式来扩大球场的知名度,同时利用这次赛事达到促进会籍销售的目的,接到任务的杨昊,积极准备赛事策划方案,策划方案不但包括领导邀请、媒体邀请、新闻、赛事的流程、还要考虑广告设计和宣传的各种途径等等问题。情境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情境的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并使学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掌握技能。使学生置身其境,让教学活动从开始到结束都在轻松、欢快的情境中进行。但是,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人感到合情合理,不可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1.2项目内容本项目名称为高尔夫促销策划一个大的项目分解成几个不同任务:任务1高尔夫赛事策划;任务2高尔夫广告策划;任务3撰写高尔夫赛事广告招商方案,通过任务的学习对项目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每个任务都配有实训练习。任务训练:结合杨昊所在的球会开业之际,为扩大球会知名度,杨昊策划一高尔夫赛事活动,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撰写高尔夫赛事策划方案。实训目标训练学生能够明确赛事举办各阶段的工作;训练学生能够撰写高尔夫赛事策划方案。实施过程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组织策划高尔夫赛事活动;每个团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编制、整合思路;每个团队归纳总结,形成高尔夫赛事活动策划方案的内容;每个小组将结果制作成WORD文档,用PPT来讲解小组活动成果,展示该高尔夫赛事策划方案,并对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给予合理的解释。团队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也是大学生就业时必备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的。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是职业教育的要求。

实训考核考核是对教学效果所进行的评价,其标准应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以能否完成实践项目活动及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价。本课程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本课程注重学生实操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和评价学生能力,项目考核成绩分别记录最终成绩取平均分。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其他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提出新的问题,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案例应该只有情况没有结果,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处理办法和结论。后面未完成的部分,应该由学生去决策、去处理,而且不同的办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假设一眼便可望穿,或只有一好一坏两种结局。这样的案例就不会引起争论,学生会失去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的结果越复杂,越多样性,越有价值。

作者:董德杰单位:辽宁职业学院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2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尔夫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59?03

随着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迅速发展,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本科层次的高级管理人才的短缺日益显现出来,高质量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高尔夫运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天津商业大学密切追踪市场需求,在充分调研和吸取已有高校相关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商科大学学科优势,于2009年在部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高尔夫经营管理方向”,面向行业设置专业,根据行业发展要求来构建知识体系,对接业界对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以职业经理人为培养目标,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适销对路人才,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1.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办学趋同现象比较普遍。一是办学定位趋同;二是学科和专业设置趋同;三是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趋同[1]。目标大多定位在培养知识型“人才”,过于重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追求理论的完整,专业知识的传授成为大学最主要的职责,与其相对应的实践环节基本上从课程中剥离出来,设置实验课程、课程实验,但相应的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却缺少探索性,而校内的实践条件有限,缺乏过程制,缺少具体有效的实施方案,教师也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教学过程中往往也是只注重理论的教学研究,没有把案例和实践教学结合到理论课的传授中[2],技能培养少,学生的实习实践只能流于形式。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造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有明显的差距,虽然各用人单位对人才都有大量的需求,但是高校提供的毕业生在整体上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人才的虚假过剩,就业不充分;另一方面是企业真正所需人才一人难求。这使我们看到了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我们必须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发展及责任来审视当前的大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对策。

2. 改革人才培养思路、理念与模式,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当今大学生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天津商业大学突破传统办学理念,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知识体系,强调行业适应性和其特有的个性,在培养学生完整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一方面在理论上明晰教学目标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架、确立实践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体系,以“人人成才”的人才观为指导,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层面探索并建立将行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学

生日常管理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真题实训,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并实施解决问题方案,进而验正理论并使其升华,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从理论知识和素质的完善到实践能力的强化,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实现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密切结合,形成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校企合作共育理论应用型人才

1. 吸收业界高管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以行业需求为本位,重视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以知识应用、解决问题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的是理论应用型人才[3]。为保证专业办学目标的实现,吸收业界高管参与专业培养方案论证会,从业界对高尔夫管理人才的需要出发,研讨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可行方案,构建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业界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高尔夫经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指向性。高尔夫行业要求本专业培养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及能力结构和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因此,实践性、实用性、专业性是本专业生存的基础。作为本科层次应用人才培养,考虑企业对管理人才要求的特殊性,在旅游管理的背景下,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性的素质教育,加强高尔夫经营管理与整个旅游服务业管理教学的共性设计,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层面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具有不同程度的特色适应性。

2. 利用商学优势,制定三个层面的教学计划

在夯实商学素养类课程的基础上,打牢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强化高尔夫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在前两年的课程体系中,注重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法律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商务管理基本原理,把握行业普遍规律。在后两年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在加强旅游业、酒店业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聚焦高尔夫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瞄准高尔夫企业管理特点与发展趋势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计仿真实验和真题课程设计,达到实训、实习、实践相互衔接,四年不断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利用客座教授优势,大量开设专业前沿问题讲座,其内容是球会管理上的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法,达到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零距离。这样,在旅游管理的背景下,既强化高尔夫经营管理专业的学习,又体现旅游服务业管理教学的共性设计,使本专业学生能够适应高尔夫业、旅游业和接待业三个不同层面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特色适应性,以满足业界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制定四年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规划,并贯穿学生四年学习的始终。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融入职业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通过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训练和各种活动的参与和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达到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

3. 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互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以高尔夫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通过课堂内外、校内外的实训、实践和各种活动的参与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达到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将仿真实验、真题课程设计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的转化。教学实践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对高尔夫练习场进行仿真运作,学生在运作中扮演相关的不同角色,对高尔夫练习场的实际运作有更为直接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直接感受业界的经验和最新运作模式,检验所制定的战略和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密切结合。

三、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1. 组建“双师资”教学团队,形成“双课堂”教学模式

组建学科门类齐全、高素质、双背景、精干的专业师资队伍,承担专业课程及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专业师资队伍中有旅游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高尔夫球会管理、草坪管理、高尔夫技术训练等专业人才,涉及高尔夫产业所有相关方向。

聘请业界高管为客座教授。客座教授作为教学团队成员,参加相关的教研和教学活动,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开设专业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实践。理论教学以学校师资为主,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以企业师资讲授案例为主,学校教师助课。客座教授利用球会管理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高尔夫最新发展概况、高尔夫球场建造过程介绍、高尔夫球场工程及材料清单的制作到球场经营管理的共同点、形成球场经营管理差异的主要因素、差异化经营管理原则、差异化应对措施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为同学们解读球会管理上的具体问题与解决方案。基本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达到教学、实践活动密切结合,形成学校与业界无缝连接。

“双师资”教学团队,形成了教学上优势互补,客座教授的案例教学,使学生们直接感受到的是业界的经验和最新的运作模式,增强了授课内容的现实性和鲜活性,弥补了学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双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第一课堂在校内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践(验)课程,由专业教师开设;第二课堂以在企业实践为主,从球场实际出发,由专人指导学生100%参与教学实践。在专业实习过程中,球场为实习学生配备以客座教授为主要指导教师的导师组,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

2. 构建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的需求是高尔夫教育发展的动力,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真正走出象牙塔,与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关系,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界与业界的互动。通过加强与高尔夫球场的紧密联系,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开辟学生新的求知渠道,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的高尔夫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为企业培养及储备人才,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习、工作,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合作企业作为学校人才培训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训练场地、指导学生训练和提供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机会并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具体表现做出考核评价。按照学校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到球会所有岗位进行轮岗,将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消化和深化。实习球会成立以客座教授为主要指导教师的导师组,会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

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企业奖(助)学金,为学生完成真题课程设计提供经费。天津市高协下属各大球场提供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为学生提供企业奖(助)学金,为学生完成真题课程设计(举办赛事)提供经费。这些举措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且使学生真切体验了高尔夫运动的实际运行状况,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一步回报社会和企业的内在动力。

3.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鼓励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依据教学安排,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班为单位建立组委会,毕业前策划并组织一场赛事。学生们按照赛事程序,制定赛事方案,联系赛事赞助,组织赛事宣传,提供赛事服务,组织完成比赛。学生们分工合作,在赛事组织过程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对高尔夫赛事的实际运作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培养了团队意识,提升了职业素质及能力。该项由学生自己策划并组织的赛事,作为学生真题课程设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组织参加志愿者服务,强化职业能力。为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组织他们以志愿者身份参加赛事服务(VOLVO中国公开赛、全国高尔夫球会总经理联谊会),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所选择的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和责任感并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拓宽应用人才培养渠道。利用教学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开展“SRT”项目,通过对高尔夫练习场的营销战略与策略进行研究与制定,消化和进一步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并将所制定的战略和策略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实现“学”和“用”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自己组织赛事和参加志愿者服务,拓宽知识领域,领悟“做事”的规则、方式和方法,培养了团队精神,锻炼了职业能力,提高了职业素质。“天商杯·校友省亲高尔夫邀请赛”目前已成功举办叁次,广受业界好评和校友们的称赞,该项赛事已逐渐成为天津商业大学校友与社会各界人士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高尔夫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校内培养与社会实践有效衔接的育人特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韦巧燕.办学特色:地方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60-62.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3

1、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倡导一种文化,使高尔夫运动消费进入寻常百姓家。

2、树立佳辉高尔夫俱乐部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佳辉高尔夫俱乐部在长沙成为高尔夫运动文化的代名词。

二、推广原则

推广的制定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核心的影响因素是目标市场,根据市场机会和行业态势的分析,并结合佳辉高尔夫俱乐部自身的状况,确定如下策划原则:

1、提倡时尚消费,还从文化入手

“高尔夫不再只属于贵族生活,它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休闲方式”,“漂亮挥杆的背后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高尔夫文化资源和财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高尔夫是一种文化,让我们从佳辉高尔夫俱乐部来挖掘。

2、重点突破重点在于树立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形象,在长沙倡导一种文化。

三、推广策略制定

(1)目标市场选定

正确选择目标市场,明确佳辉高尔夫俱乐部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通过市场细分,弄清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特点,在上回的整和推广方案中,我们已经对目标市场进行了分级和研究,这儿就不多谈了。

(2)产品选定

1、有形产品

根据目前的情况尽快的制定出新的产品组合,迎合各种目标市场消费的需要。

2、无形产品

包括佳辉高尔夫俱乐部的总体企业形象、室内环境布置、壁画风格的调配、环境音乐的布置、总体所展现的文化风格和文化特色;服务员的服务、礼貌用语等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3)促销原则

1、运用多种广告形式,宣传企业及产品。杂志广告、户外广告、函件广告,主要目的在于佳辉高尔夫俱乐部的周年庆典做前期预告,同时还有通过函件广告,宣传企业的形象,运用大量的软广告(知识性文章)来展示佳辉高尔夫俱乐部的文化特色和高尔夫文化,加深高尔夫文化在市场目标心中的地位,同时将佳辉高尔夫俱乐部品牌推荐给受众群。

广告促销分为三步:

第一步:庆典前期的广告投入,广告费用频率要高,给消费者造成强势品牌的感觉。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4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民主化;人民自治;苏维埃;总统制

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民主化”改革,倍受学界关注和争议,对其导致失败原因的讨论,观点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在这诸多因素中,有三大原因是导致其失败的主因。

一、民主化思想及实践途径上存在缺陷

民主一词虽定义广泛,但在戈尔巴乔夫改革辞典中,却指向明确,即发展“人民自治制度”。戈尔巴乔夫曾指出“自由的阐释较为宽泛,其中包括名副其实地而不是装模作样地将土地交还农民,将工厂交还工人,给企业经营以活动余地,改变投资和结构政策,优先发展社会领域各部门。人们逐渐认清了社会和国家民主化即发展人民自治制度的必要性”。[1]这一制度的目标是:让人民参与政治。[2]戈尔巴乔夫要建立的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其现实体制是随改革进程而演变的。他最初以列宁民主思想为基础,通过“公开性”和选举制改革调动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通过“一切权力转归苏维埃”,削减苏共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立人民自治制度的基础。但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混乱局面越难控制,改革进程受阻,为使改革不可逆转,戈尔巴乔夫遂抛弃了原定的改进型方案,以建立多党制、三权分立制、议会制及总统制等方案,来实现人民自治的民主化改革。这一改革目标最后以“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而确定下来。

然而,这一民主化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实践中重“上”轻“下”,本末倒置。

首先,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思想忽视了民主发展所受社会条件的限制,忽视了无产阶级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有可能被资产阶级复辟而最终确立的过程。列宁曾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反抗已经彻底粉碎,资本家已经消灭,当阶级已经消灭……,只有在那个时候,国家才会消失,才有可能谈自由。只有在那个时候,真正没有任何禁止的民主才有可能会实现”。[3]戈尔巴乔夫领导的以发展“人民自治制度”为思想的民主化改革,反应了苏联人民打破集权专制,“还政于民”的历史要求,具有进步性。然而,他的民主化思想未能注意到,在社会主义发展尚待完善的条件下,坚持无产阶级民主与,的必要性,而是泛泛地提出“人民”的民主,忽略了民主的阶级属性,为“别有用心者”打着“民主”的旗号复辟资产阶级政权,提供了可入之门。事实上,“从1987年左右开始,在国家社会主义旧机构的内部和周边,苏联党-国精英们催生了新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改革为党国精英成员们把自己变成资本家大开方便之门”。[4]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民主化改革,对原苏联体制的巨大冲击,使一部分“党-国精英们”认识到在他们的利益不再能从该体制中得到的时候,便不遗余力的将国家推向资本主义,从而在新体制中得以保护。这部分“党-国精英”是支持“亲资本主义联盟”的主力。“亲资本主义联盟是从四个方面获得支持的――知识分子、经济学家、没有精英背景的私人业主、党国精英”。[5]正是由于对无产阶级民主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属性的认识不足,导致了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民主化改革失败。

其次,以“人民自治”思想为核心的民主化改革,在设计和实现的途径上,重“上”轻“下”,本末倒置。“人民自治”在马克思看来就是“无产阶级”自治,即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生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虽然没有详细地论述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但是我们从中仍能看出马克思的“人民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即无产阶级上升统治阶级后,争取民主,将生产资料控制在自己手中,加快生产发展,建立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的社会。然而,20、30年代以来建立起来的苏联体制,将管理生产和国家的权力集中到了党中央手中,期间虽经几次改革,但是该体制的这一特点并未改变。在这一体制内部,广大工人及农民被排除在管理生产和国家之外。为了使人民参与国家管理,戈尔巴乔夫于1988年开始实施列宁曾经倡导的“一切政权归苏维”的政策,将苏共中央的权力转交给最高苏维埃,并成立了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试图以此建立起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然而在这次选举中,苏败,而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获得了胜利,成为改革最大的阻力。1990年出于“纠错”而建立的总统制,也与无产阶级要求获得管理生产和国家权力相去甚远,结果,戈尔巴乔夫也不得不承认:“有时理论家和政治家所创立的国家机构无论有多么完美,如果得不到社会政治文化和民众心理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这些机构就可能运转不起来”。[7]

戈尔巴乔夫领导民主化改革,是在经济改革受滞后而进行的,他并不是耐心地探索将管理生产的权力如何交给广大工人及民农手中,探索无产阶级首先是经济上的民主,进而是政治上的民主,而是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激进地开始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将党管理国家的权力,简单地转交给了最高苏维埃,随后又交给总统。这一权力的两次交接,实质上并未改变无产阶级在经济与政治上并不民主的状况。

这种民主改革思想上的缺陷,不仅是其改革进程中产生诸多失误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滋生“公开性”泛滥、民主化无度,和无政府主义的温室床,最终为“亲资本主义联盟”篡权提供了条件,成为民主化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民主化改革没有处理好苏共与政权的关系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共产党人同其他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支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8]这是马克思较系统阐述共产党性质及最低目的观点,明确指出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角色及地位以及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证明了在沙皇统治下,建立一个“民主集中制”的纪律严明的党,对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性及正确性。然而这一体制在取得革命胜利和战胜国内外反革命势力武装干涉后仍延续下来。理论上“一切政权归苏维埃”,实际上权力则由布尔什维克操纵。这种局面的出现并非列宁愿意看到的。这是当时苏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在找不到任何社会基础的情况下,布尔什维克面临如何统治广大农村,并建立起他们为之献身的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问题……他们借助纪律严明的、民主集中的政党这一工具,来使国家工业化,从而发展起一批工人阶级,使党名副其实”。[9]然而在斯大林时期,这一体制被模式化,固定化了。它在创造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戈尔巴乔夫为了改变党内不民主和对国家的权力垄断局面,提出多党制。从1988年至1990年,苏联的“非政府组织”已有上万个,多党制已成事实。1989年6月的第一届苏联人代会上,萨哈罗夫在跨地区议员团的支持下,提出了修改宪法第六条,取消共产党对权力的垄断权。在“反对派”和国内局势的压力下,1990年3月第三次人代会修改了宪法,取消了宪法第六条,意味着苏共在法律上变成了一个与其他政党一样的社会组织。7月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苏共正式决定放弃对国家领导的垄断权。从1991年开始,苏共影响逐渐缩小,至“8.19事件”后被停止活动。事实表明,在苏联还没有出现一个能代替共产党的其他工人阶级的政党,在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时,就会有别的打着各种旗号的资产阶级政党填补进来。放弃而不是改善党的领导是产生对改革局面失控,无力打击“亲资本主义联盟”的根本原因,最终导致政权移位。

苏共领导国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集中体现在长期脱离群众,党内不民主,党政不分,及共产主义信仰丢失等,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培育与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和党内民主,逐渐将管理国家的权力让渡给无产阶级,明确区分党的领导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之间的界线及关系,建立健全的法律体制,改造广大党员干部和培育、发展新生党员力量。只要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不变,这种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可能是存在的,甚至是必然的。然而戈尔巴乔夫将“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不仅使这种改革可能性丧失,而且也葬送社会主义政权本身,是导致民主化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经济改革政策失误,难于形成群众基础

戈尔巴乔夫领导的经济体制改革,最初的设想是将“土地交给农民,工厂交给工人”,打破官僚体制对生产的束缚,实现经济“民主化”、“自由化”。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的方向逐渐转向私有化、自由化、资本主义化。他领导的经济改革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5年至1986年,是在原有体制内的调整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四月全会上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于1986年2月的苏共二十七大上正式通过。这一战略试图在原有体制及结构基础上加速发展经济,改变经济停滞状态,但是由于未触及经济结构的核心问题,更未真正规划如何实现工人及农民管理和发展生产的方案,最终忽视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的矛盾,即调整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探索农业的改革路径,进而推动轻工业的发展。由于经济改革不对路,政治改革提前进行,直到1989年苏共3月全会上,才正式做出农业改革的决定,但为时已晚。

第二阶段是1987年至1989年,这是在社会主义内部经济民主化的探索时期。1987年6月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一系列实施新政策的法令和《国有企业法》,后者在1988年生效。“《国有企业法》规定劳工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委员会在决定工资、惩罚、工人培训方面起作用。此外,核心的管理者,包括企业经理,由职工选举产生,也由职工罢免(然而这一权力在1990年被废除)”。[29]这一改革使“国家将同意企业充分自主。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将转而关注长期的计划和目标,经济部对生产的日常管理将被结束。共各国、区和地方苏维埃政府对他们各自地区内的经济将享有巨大的监督权。在企业内部,工人也扩大了监督企业制定方案的权利”。[30]这一系列政策是在经济领域进行民主化的大胆尝试,扩大了工人对企业的参与和管理权。然而它是在经济结构仍未实质改变,农业和轻工业品稀缺之下采取的政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由于中央将权力下放到地方和企业,造成了税收困境,这种情况与之前的反酗酒运动和切尔诺贝事件等一起作用于中央政府,造成中央财政紧张,而为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开始大发纸币和国债。同时赋与企业的自,使企业把更多的资金转向工资领域,缩减了投资,扩大了消费,造成市场上消费与供给的严重矛盾。“当国家职工工资部分由印刷新货币来解决时,消费品的过度需求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了”。[31]市场上消费需求的扩大与物品的短缺矛盾,直接影响到政治发展的进程,人们对政府政策的不满使那些主张激进改革的“亲资本主义”派别更能拉拢人心。

第三阶段1990年至1991年底,是新经济改革方案出笼与争论时期。为改变市场混乱局面,1990年5月,苏联政府的经济改革方案出笼。24日,雷日科夫作了《关于国家经济状况和向可调节的市场经济过渡》的报告,提出从1991年起改革零售价格,并准备大幅度提高食品价格。这一方案公布后的直接后果就是在苏联境内立即出现了抢购风潮,这成为激进民主派攻击政府的把柄。在叶利钦的倡导和组织下,出台了“塔夫林计划”。它是以亚夫林斯基的激进的“500天计划”为蓝本而制定的,实质是将苏联引向以私有制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这一计划虽未执行,但它对改革的性质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起到了深远影响。戈尔巴乔夫在激进派与激进民众的巨大压力下,于10月16日签署了《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基本方针》,即所谓的“总统纲领”。它是将“政府计划”与“塔夫林计划”“柔和”起来的一个妥协性纲领,是戈尔巴乔夫寻求“走中间道路的典型体现”。即使是这样的一个计划,也与其最初倡导的“将土地交给农民,将工厂交给工人”的民主改革宗旨相去甚远,是激进民主派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激进民主派逐渐控制了改革的走向,期间戈尔巴乔夫虽曾强化总统的权力,力图对失控的局面加以控制,但是在激进民主派内部,业已形成的“亲资本主义联盟”与地方分裂势力相勾结,最终将改革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一起推向覆灭。

由于经济政策的失误,后期改革的目标与选择路径的背离,苏联民众未能从中得到实惠。在民主改革派与“亲资本主义”的激进民主派展开激烈斗争的过程中,在双方均极力地争夺民众支持的时候,正是在这一点上的失误,导致了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民主化改革最终失败,成为民主化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纵观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民主化改革,我们不难发现,他倡导的建立以“人民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民主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其改革理论上的缺陷,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失误,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失去立场,失去了对改革的控制和民众的支持,被“亲资本主义联盟”利用,最终失败。

参考文献:

[1][2][7]“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29,193,217页。

[3]《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1页。

[4][5][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著,曹荣湘,孟鸣歧等译.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66,168页。

[6][8]《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272-273,264页。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5

一、民主化思想及实践途径上存在缺陷

民主一词虽定义广泛,但在戈尔巴乔夫改革辞典中,却指向明确,即发展“人民自治制度”。戈尔巴乔夫曾指出“自由的阐释较为宽泛,其中包括名副其实地而不是装模作样地将土地交还农民,将工厂交还工人,给企业经营以活动余地,改变投资和结构政策,优先发展社会领域各部门。人们逐渐认清了社会和国家民主化即发展人民自治制度的必要性”。[1]这一制度的目标是:让人民参与政治。[2]戈尔巴乔夫要建立的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其现实体制是随改革进程而演变的。他最初以列宁民主思想为基础,通过“公开性”和选举制改革调动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通过“一切权力转归苏维埃”,削减苏共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立人民自治制度的基础。但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混乱局面越难控制,改革进程受阻,为使改革不可逆转,戈尔巴乔夫遂抛弃了原定的改进型方案,以建立多党制、三权分立制、议会制及总统制等方案,来实现人民自治的民主化改革。这一改革目标最后以“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而确定下来。

然而,这一民主化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实践中重“上”轻“下”,本末倒置。

首先,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思想忽视了民主发展所受社会条件的限制,忽视了无产阶级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有可能被资产阶级复辟而最终确立的过程。列宁曾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反抗已经彻底粉碎,资本家已经消灭,当阶级已经消灭……,只有在那个时候,国家才会消失,才有可能谈自由。只有在那个时候,真正没有任何禁止的民主才有可能会实现”。[3]戈尔巴乔夫领导的以发展“人民自治制度”为思想的民主化改革,反应了苏联人民打破集权专制,“还政于民”的历史要求,具有进步性。然而,他的民主化思想未能注意到,在社会主义发展尚待完善的条件下,坚持无产阶级民主与专政,的必要性,而是泛泛地提出“人民”的民主,忽略了民主的阶级属性,为“别有用心者”打着“民主”的旗号复辟资产阶级政权,提供了可入之门。事实上,“从1987年左右开始,在国家社会主义旧机构的内部和周边,苏联党-国精英们催生了新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改革为党国精英成员们把自己变成资本家大开方便之门”。[4]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民主化改革,对原苏联体制的巨大冲击,使一部分“党-国精英们”认识到在他们的利益不再能从该体制中得到的时候,便不遗余力的将国家推向资本主义,从而在新体制中得以保护。这部分“党-国精英”是支持“亲资本主义联盟”的主力。“亲资本主义联盟是从四个方面获得支持的――知识分子、经济学家、没有精英背景的私人业主、党国精英”。[5]正是由于对无产阶级民主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属性的认识不足,导致了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民主化改革失败。

其次,以“人民自治”思想为核心的民主化改革,在设计和实现的途径上,重“上”轻“下”,本末倒置。“人民自治”在马克思看来就是“无产阶级”自治,即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生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虽然没有详细地论述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但是我们从中仍能看出马克思的“人民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即无产阶级上升统治阶级后,争取民主,将生产资料控制在自己手中,加快生产发展,建立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的社会。然而,20、30年代以来建立起来的苏联体制,将管理生产和国家的权力集中到了党中央手中,期间虽经几次改革,但是该体制的这一特点并未改变。在这一体制内部,广大工人及农民被排除在管理生产和国家之外。为了使人民参与国家管理,戈尔巴乔夫于1988年开始实施列宁曾经倡导的“一切政权归苏维”的政策,将苏共中央的权力转交给最高苏维埃,并成立了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试图以此建立起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然而在这次选举中,苏共惨败,而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获得了胜利,成为改革最大的阻力。1990年出于“纠错”而建立的总统制,也与无产阶级要求获得管理生产和国家权力相去甚远,结果,戈尔巴乔夫也不得不承认:“有时理论家和政治家所创立的国家机构无论有多么完美,如果得不到社会政治文化和民众心理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这些机构就可能运转不起来”。[7]

戈尔巴乔夫领导民主化改革,是在经济改革受滞后而进行的,他并不是耐心地探索将管理生产的权力如何交给广大工人及民农手中,探索无产阶级首先是经济上的民主,进而是政治上的民主,而是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激进地开始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将党管理国家的权力,简单地转交给了最高苏维埃,随后又交给总统。这一权力的两次交接,实质上并未改变无产阶级在经济与政治上并不民主的状况。

这种民主改革思想上的缺陷,不仅是其改革进程中产生诸多失误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滋生“公开性”泛滥、民主化无度,和无政府主义的温室床,最终为“亲资本主义联盟”篡权提供了条件,成为民主化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民主化改革没有处理好苏共与政权的关系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共产党人同其他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支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8]这是马克思较系统阐述共产党性质及最低目的观点,明确指出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角色及地位以及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证明了在沙皇统治下,建立一个“民主集中制”的纪律严明的党,对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性及正确性。然而这一体制在取得革命胜利和战胜国内外反革命势力武装干涉后仍延续下来。理论上“一切政权归苏维埃”,实际上权力则由布尔什维克操纵。这种局面的出现并非列宁愿意看到的。这是当时苏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在找不到任何社会基础的情况下,布尔什维克面临如何统治广大农村,并建立起他们为之献身的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问题……他们借助纪律严明的、民主集中的政党这一工具,来使国家工业化,从而发展起一批工人阶级,使党名副其实”。[9]然而在斯大林时期,这一体制被模式化,固定化了。它在创造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戈尔巴乔夫为了改变党内不民主和对国家的权力垄断局面,提出多党制。从1988年至1990年,苏联的“非政府组织”已有上万个,多党制已成事实。1989年6月的第一届苏联人代会上,萨哈罗夫在跨地区议员团的支持下,提出了修改宪法第六条,取消共产党对权力的垄断权。在“反对派”和国内局势的压力下,1990年3月第三次人代会修改了宪法,取消了宪法第六条,意味着苏共在法律上变成了一个与其他政党一样的社会组织。7月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苏共正式决定放弃对国家领导的垄断权。从1991年开始,苏共影响逐渐缩小,至“8.19事件”后被停止活动。事实表明,在苏联还没有出现一个能代替共产党的其他工人阶级的政党,在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时,就会有别的打着各种旗号的资产阶级政党填补进来。放弃而不是改善党的领导是产生对改革局面失控,无力打击“亲资本主义联盟”的根本原因,最终导致政权移位。

苏共领导国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集中体现在长期脱离群众,党内不民主,党政不分,及共产主义信仰丢失等,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培育与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和党内民主,逐渐将管理国家的权力让渡给无产阶级,明确区分党的领导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之间的界线及关系,建立健全的法律体制,改造广大党员干部和培育、发展新生党员力量。只要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不变,这种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可能是存在的,甚至是必然的。然而戈尔巴乔夫将“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不仅使这种改革可能性丧失,而且也葬送社会主义政权本身,是导致民主化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经济改革政策失误,难于形成群众基础

戈尔巴乔夫领导的经济体制改革,最初的设想是将“土地交给农民,工厂交给工人”,打破官僚体制对生产的束缚,实现经济“民主化”、“自由化”。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的方向逐渐转向私有化、自由化、资本主义化。他领导的经济改革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5年至1986年,是在原有体制内的调整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四月全会上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于1986年2月的苏共二十七大上正式通过。这一战略试图在原有体制及结构基础上加速发展经济,改变经济停滞状态,但是由于未触及经济结构的核心问题,更未真正规划如何实现工人及农民管理和发展生产的方案,最终忽视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的矛盾,即调整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探索农业的改革路径,进而推动轻工业的发展。由于经济改革不对路,政治改革提前进行,直到1989年苏共3月全会上,才正式做出农业改革的决定,但为时已晚。

第二阶段是1987年至1989年,这是在社会主义内部经济民主化的探索时期。1987年6月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一系列实施新政策的法令和《国有企业法》,后者在1988年生效。“《国有企业法》规定劳工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委员会在决定工资、惩罚、工人培训方面起作用。此外,核心的管理者,包括企业经理,由职工选举产生,也由职工罢免(然而这一权力在1990年被废除)”。[29]这一改革使“国家将同意企业充分自主。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将转而关注长期的计划和目标,经济部对生产的日常管理将被结束。共各国、区和地方苏维埃政府对他们各自地区内的经济将享有巨大的监督权。在企业内部,工人也扩大了监督企业制定方案的权利”。[30]这一系列政策是在经济领域进行民主化的大胆尝试,扩大了工人对企业的参与和管理权。然而它是在经济结构仍未实质改变,农业和轻工业品稀缺之下采取的政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由于中央将权力下放到地方和企业,造成了税收困境,这种情况与之前的反酗酒运动和切尔诺贝事件等一起作用于中央政府,造成中央财政紧张,而为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开始大发纸币和国债。同时赋与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把更多的资金转向工资领域,缩减了投资,扩大了消费,造成市场上消费与供给的严重矛盾。“当国家职工工资部分由印刷新货币来解决时,消费品的过度需求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了”。[31]市场上消费需求的扩大与物品的短缺矛盾,直接影响到政治发展的进程,人们对政府政策的不满使那些主张激进改革的“亲资本主义”派别更能拉拢人心。

第三阶段1990年至1991年底,是新经济改革方案出笼与争论时期。为改变市场混乱局面,1990年5月,苏联政府的经济改革方案出笼。24日,雷日科夫作了《关于国家经济状况和向可调节的市场经济过渡》的报告,提出从1991年起改革零售价格,并准备大幅度提高食品价格。这一方案公布后的直接后果就是在苏联境内立即出现了抢购风潮,这成为激进民主派攻击政府的把柄。在叶利钦的倡导和组织下,出台了“塔夫林计划”。它是以亚夫林斯基的激进的“500天计划”为蓝本而制定的,实质是将苏联引向以私有制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这一计划虽未执行,但它对改革的性质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起到了深远影响。戈尔巴乔夫在激进派与激进民众的巨大压力下,于10月16日签署了《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基本方针》,即所谓的“总统纲领”。它是将“政府计划”与“塔夫林计划”“柔和”起来的一个妥协性纲领,是戈尔巴乔夫寻求“走中间道路的典型体现”。即使是这样的一个计划,也与其最初倡导的“将土地交给农民,将工厂交给工人”的民主改革宗旨相去甚远,是激进民主派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激进民主派逐渐控制了改革的走向,期间戈尔巴乔夫虽曾强化总统的权力,力图对失控的局面加以控制,但是在激进民主派内部,业已形成的“亲资本主义联盟”与地方分裂势力相勾结,最终将改革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一起推向覆灭。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6

作为《福布斯》杂志自我任命的高尔夫作者,我前往美国名人赛的现场朝圣。回家的路上,我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赢得那件令人垂涎欲滴的绿夹克,也突然想到投资商们也许可以从世界顶尖高尔夫选手的身上学得一招半式。

名人赛创建于1934年,如今已经成长为全球性的赛事,这让我想到,投资商学到的第一节课就应该是:在创建自己的投资组合过程中,应具备全球化眼光。今年的名人赛会集了来自16个不同国家的顶尖好手。南非的加里・普莱尔在1963年夺冠,成为名人赛历史上第一位夺冠的非美国本土选手,之后,西班牙选手塞弗・巴勒斯特罗斯在1980年夺得其两个名人赛冠军中的第一个,然后德国的贝纳德・兰格于1985年夺冠。英格兰选手尼克・法尔度则连续三年夺得名人赛冠军,他的抽屉里锁着三年绿夹克。这个世界在不停地填充,你需要进行相应地调整。

事实上,伟大的高尔夫选手和伟大的投资人之间有许多的共同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相似特征和采用的策略。

伟大的高尔夫选手高度重视备战。老虎伍兹――四届名人赛冠军,在比赛前一个星期就来到奥古斯塔,对比赛的每一个方面做了无数的准备工作。优秀的高尔夫选手在踏上第一开球点之后,可能会花10分钟才击出球。

尽管高尔夫是一项个人运动,但几乎所有的选手都拥有一支团队。我看到像大卫・拉德贝特这样知名的挥杆教练在训练区对达伦・克拉克和厄尼・艾尔斯进行指导。选手们还拥有身体训练师、心理医生、商业经理和财务咨询师,他们通过整个团队的运作达到最好的状态。普通的投资人也许会凭借他们在俱乐部获得的消息购买一些股票,但他们奇怪为什么投资结果总是不理想。

我们都需要团队,让会计师、人和投资顾问来充当投资人“杆弟”的角色,帮助我们摆脱麻烦,保护我们免受投资人和高尔夫选手最大的敌人的侵扰――他们自己的情绪。

其次是策略。伟大的高尔夫选手在每一个球场、每一个洞都拥有一套比赛计划,并且在极端的压力之下,有能力坚持这种比赛方案。但选手们也会制定一套灵活方案,能够视当天的天气情况做出调整。这与投资人在进入市场之前,对风险和收益进行评估是一样的。比如在击球之前,选手会和杆弟讨论是否第二杆就攻果岭,这会冒着球落入障碍区的风险。如何平衡进攻和防守的时机,是一个名人赛冠军所需要的素质。

作为投资人,你同样需要和顾问就策略问题进行商讨。而如何持续取得胜利是高尔夫选手和投资人都渴望达到的最高目标,很少有哪位高尔夫选手可以凭借时好时坏的表现取得最后的胜利。投资方面亦是如此,你需要避开那些不景气的年份,这可以通过进行多样化的潜力投资予以弥补。你可以看看自己的投资内容,是只有一份大资金投入呢?还是混合了多种投资方案,以帮助你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互相弥补。

更重要的是,高尔夫选手和投资人都需要耐心和幽默感,以面对高尔夫比赛和投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失意和困窘。我注意到在练习轮和练习区,高尔夫选手们都会互相说些笑话。他们知道高尔夫只是一项比赛,无论风险多高,他们都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打破紧张情绪。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7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 案例应用

教学目标

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

教学方法

高职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实验实训法。教学中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1]

学情分析

高职高专的学生,对学术研究的不感兴趣,但不等于说他们不好学。他们希望的课堂生动、直接的、能马上用得上的,能容易理解并掌握的某种技能。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院约6个班200多学生进行教学需求的调查了解,70%的学生对教学要求希望能从岗位技能入手,以实战性强、丰富的案例辅助教学,并能模拟及角色扮演,课堂生动活泼。

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从6个班的课堂教学效果看,一是学生主动思考不强,学生就算是心理有了答案,但很少将观点拿出来研讨;二是不认真审题;三是不求甚解;四是学生的普遍思维是“求标准答案”;五是案例的采用,很多来源与国外的或国内一些经济环境过时的案例,案情比较复杂的,涉及多因素的,且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不接地气”的案例多。[2]

案例应用

在教学中,最苦恼的就是没有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作者发现,管理学的高尔夫案例教学法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文件筐中的案例、公务员面试试题均可以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研讨思考,互动效果良好。这些都是本土化明显的,管理实战效果显著的案例,所以教学效果甚为理想。

一、高尔夫案例教学应用

高尔夫教学模式是最近广东省教育厅提倡参与体验式教学、情感教学、分组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网上管理学上也有一个叫《管理高尔夫实战训练》,这个实战训练分向上管理与向下管理两大篇,涉及指挥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有约50个情景案例来提高学生练习分析。

作者将高尔夫案例法其中39个案例发给所教的2个班级,作为大作业让学生小组思考研讨。所谓真理越辩越明,研讨辩论的好处在这里。学生激情会在辩论中激发起来,学习热情大不一样。辩论中,沟通能力、演讲锻炼、说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条理能力都在培养。

例如在指挥规范案例上,下属提出一些有“特权”的要求时,管理者如何进行处理。在面对“特权”意识,学生中赞同反对各占一半,那怎么办,自由辩论,然后,让各辩论组派出代表结合课程理论作总结发言,形成他们是实训报告。最后老师总结发言。这样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到课率95%以上,效果不错。

二、文件筐案例教学应用

公文筐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已掌握的各种资料、处理信息做出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沟通、预测、决策。属于从技能的角度、业务角度对管理人员能力的测评。

文件筐的处理评价要素,一看文件处理者是否能把握好对事件的轻重缓急的判断及处理方法、手段是否合适;二看处理者能否利用文件所提供的所有资源把握好领导授权原则、可行性原则;三看处理者是否有条不紊,不急不躁,有理有节,营造良好的且高效的工作氛围;四看处理者是否有大局观、全局观和统率意识。

在网上下载的一个文件筐教程里,有三个文件筐32个文件。其中体现领导能力有14个,决策能力的有16个,计划安排能力的有2个;

例如,作者在公文筐里的一个文件案例:李总,你好!最近我工作遇到了一个麻烦:在与其他同事相处一段时间后,组织肯定了我的努力与贡献,并给与我出省培训学习的机会。我学习回来后,发现其他同事与我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工作的开展也明显受到影响。这局面下去,肯定不是一个办法。你看我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在组织领导能力这一章节,作者先将问题抛处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解决,然后将部分观点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辩论。

这样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觉得一是务实、实在、具体,有实效;二是学习能够一针见血,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三是能从切身利益出发,反映的问题多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

公务筐文件处理的好处就是很贴近管理层,拿来做管理学基础是最适合的。他教会我们如何站在领导的角度看问题,站在客观实际的场面,观察分析问题,也就是“从上看下”。这样,才会使我们看问题或处理问题是才会更全面、更贴近管理层;提出的办法和措施更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三、公务员面试试题教学应用

公务员面试试题总体上体现国家对公务员的素质要求,包括做事要求谨小慎密、精心务实、坚持大局观、全局观、团结精诚合作、尊重他人及遵纪守法原则等。这些素质,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同样适用。面试题中,涉及到管理学的内容非常多,且每个都可以单独拿来做问题抛给学生思考。

在网上下载的公务员面试试题1500题里(试题很多重复),适合管理学的,管理者素质题目2个,组织协调题目5个,应变决策能力题目8个,组织策划题目6个,人际关系题目12个,演讲类题目7个,计划管理1个,都是非常适合在管理学各章节中课堂提问用的。且有现成的答案供老师参考。这对于很多没有真正在企业工作过,没有一定管理经验的青年老师来说,这些案例都是相对不错的。[3]

案例的采用合适与否,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在案例的应用方面,适合采用互动的方式强,启发明显,效果好的案例,才会让学生们由被动型学习转换为主动型学习,这就是案例正确运用所取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综合评审题(公文筐)答题技巧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8

The business plan is a project about the investment of the Mini Golf sports hall, whichstudy the domestic market of sports hall. M company through market feasibility analysis,target market and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alysis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eration andorganization program introduction, and finally through financial analysis and risk controlprogram analysis, and strive to provide specific plans for M company. First of all,the firstchapter and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paper that introduce the environment andentrepreneurship team.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macro and micro environment of theproject and uses the PEST analysis method. And use the five force analysis model of MichaelPotter to analyze the competition structure of the industry in detail. The fourth chapter use theSWOT method to analyze the project, determine the marketing location of the project, M hallprovide the fashion and novel hall for the target customers chatting、spending time andplaying in todays fast-paced city life, which can build customer loyalty. The fifth chapterintroduce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of M hall project. And it analyzes the marketing strategy by 4P theory in detail, finallyintroduce the overall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lan of the M hall project.

Finally, the sixth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risk control of the M hallproject. Firstly, introduce the shareholders investment plan and financing plan, and thenpredict the project the net operating cash flow for nearly 6 years from the financial and riskcontrol, which concluded that the project payback period, NPV, IRR and other financialindicators, which use these financial indicators to check further possibility of business plan.

At the same time, it introduces the policy for the possible risk of finance and operation.

From the abov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verification, the project is possible andworthy of investment.

Key words: Mini Golf; sport; business plan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项目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计划书文献综述

1.2.2 战略管理方面

1.2.3 营销管理方面

1.2.4 财务分析方面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M 公司创业项目概况

2.1 M 迷你高尔夫休闲运动馆创业背景

2.2 M 迷你高尔夫休闲运动馆创业方案简介

2.3 M 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团队

2.3.1 M 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特征

2.4 M 公司创业可运用的资源与能力分析

2.4.1 企业可运用的资源

2.4.2 企业能力

第三章 市场可行性分析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Political)

3.1.2 经济(Economic)

3.1.3 社会(Social)

3.1.4 技术(Technology)

3.2 迷你高尔夫休闲运动馆行业环境分析

3.2.1 国内休闲运动馆行业发展现状

3.2.2 广州休闲运动馆行业发展现状

3.2.3 迷你高尔夫休闲运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3 市场环境分析

3.3.1 国内消费者行为探讨

3.3.2 广州消费者行为探讨

3.3.3 休闲运动馆市场细分分析

3.4 休闲运动馆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的战略定位与商业模式

4.1 SWOT 分析

4.2 公司的愿景与目标

4.3 目标市场与定位

4.3.1 目标市场描述

4.3.2 目标市场规模预测

4.3.3 项目市场定位

4.4 商业模型主要价值链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营管理

5.1 组织架构

5.2 运营管理-业务流程设计方案及管理方案

5.3 人力资源管理

5.4 4P 营销策略

5.4.1 产品(Product)

5.4.2 价格(Price)

5.4.3 渠道(Place)

5.4.4 促销(Promotion)

5.5 项目的筹备和实施

5.5.1 筹备组织设计

5.5.2 实施流程主要里程碑事件及进度追踪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方案

6.1 资金计划

6.1.1 资金筹集和融资方案

6.1.2 资金使用计划

6.2 财务分析

6.2.1 经营收入预测

6.2.2 成本费用预测

6.2.3 固定资产预测

6.3 财务指标分析

6.3.1 基本盈利能力指标

6.3.2 投资回收期

6.3.3 投资净现值(NPV)

6.3.4 内部回报率(IRR)

6.4 风险与控制

6.4.1 市场风险及对策

6.4.2 财务风险及对策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9

关 键 词:俄罗斯 经济转轨路径选择 转型性经济危机

作者简介:徐坡岭,男,1966年生,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教授。

通讯地址:辽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110036;E-mail:xpl329@sina.com;电话:13066603948。

一、问题

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经济转轨,是俄罗斯经济制度演进长河中的一个片断。从历史渊源看,俄罗斯经济制度的演变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十月革命前,俄罗斯长期处于沙皇独裁专制统治之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羸弱,经济制度中农奴制的气息浓厚,集权专制和宗教色彩浓厚[1]。1917年的“十月革命”使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制度演进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制度中专制的成分并没有被摈弃。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维埃俄罗斯时期形成并稳定下来的经济制度,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结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的确立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结果。[2]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内在的信息过载、缺乏激励、反应迟钝等缺陷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开始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制度弊端导致苏联计划经济在实际运行中出现巨大困难,它迫使苏联当局对这种制度进行调整乃至改革。这种调整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经济改革受阻,戈尔巴乔夫试图用政治体制为经济改革开路。这样,经济制度演进在宪法秩序发生根本变革的情况下,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在导致苏联解体的同时,经济改革。俄罗斯的经济转轨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合乎逻辑的继续和发展。

从现实的角度看,俄罗斯之所以要进行经济转型,其根本原因是要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效率不断下滑和微观经济活力不断丧失的问题。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无法在计划体制框架内克服,因此,体制内改革转化为制度模式根本转变的经济转型。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选择在1992年初启动经济转轨?为什么以激进的“休克疗法”方式开始经济转轨?为什么俄罗斯的转型性经济危机是如此严重呢?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约束条件决定了俄罗斯经济转型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和政策设计;俄罗斯经济转型期的非效率制度结构特征决定了其转型性经济危机的深度。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二、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约束条件与时机选择

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约束条件包括:深层次的经济转型成本收益比较;社会经济转型的政治约束条件以及实践意义上的偶发政治事件。

1.启动转型的基本约束: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比较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变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即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对另一种制度(即所谓的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或一种更为有效的制度的生产过程。发生制度变迁的必要条件是出现了在现有制度结构下无法获取的潜在利润。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变迁可能获取的潜在利润还必须大于为获取这种利润而支付的成本。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共同构成了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

在1991年的俄罗斯,甚至在更早些时候,俄罗斯社会面前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在旧的计划经济制度下无法获得的潜在利润。前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非效率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显露,这是赫鲁晓夫推行经济改革的重要原因。到了70年代,制度弊端进一步成为前苏联经济增长的拖累,这可以从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的统计数据中得到证实。60年代后期,前苏联的GDP约为美国的70%,到1989年,相应数据下降为25%。[3]苏联与老对手美国之间经济发展的距离迅速拉大。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使国家经济发展出现重大转机。这些正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无法获得的潜在利润,而这种利润通过市场化改革是可以得到的。另一方面,就改革的成本而言,俄罗斯在1991年前后进行经济制度变革的预期成本是很小的。制度变迁的成本由三部分组成:改革的机会成本(进行制度创新所必须放弃的旧制度所可能带来的净收益)、新制度的组织实施成本(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费用)以及制度转换的摩擦成本(废止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因利益格局变动而引致的社会摩擦和改革阻力的费用)。众所周知,1991年的俄罗斯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计划经济可以继续为人民提供的净物质福利很少,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稳定预期,也就是说,放弃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的机会成本不大。新制度组织实施成本的大小,取决于制度变迁主体的组织沟通能力及其政治权威。由于俄罗斯经济转轨是在国家政治权力的更迭中启动的,在转型初期有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国家是制度供给的主体。在政治斗争中夺得政权的俄罗斯激进民主派领导人(叶利钦等)和改革方案的设计者(Jeffry Sachs等)相信,即将实施的经济制度是已经在西方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无需规划设计,通过国家的组织推动就可以顺利建立起来,因此预期的组织实施成本不大。至于改革的摩擦成本则源于制度变迁的利益再分配实质。在苏联长期的体制内改革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俄罗斯社会求变心切。进行大幅度的制度变革已经是全社会一致的呼声。“保守派”为了阻止对社会主义基础的破坏,发动了试图扭转改革方向的“8·19”政变,但不能得到社会的有力响应。在挫败政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叶利钦迅速赢得巨大的政治声望和高达70%的公众支持率。这些都证明了社会对变革的期望。

2.新政治经济学视角:宪政约束与制度创新边界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制度的相容结构中,微观的具体制度安排(组织)、中观的一般社会规则和宏观的宪法秩序的变迁是不一样的。微观和中观层次的制度安排和一般规则的变迁受到宪政秩序(包括道德习俗、意识形态和宪法规范)的约束,其变迁需要宪法秩序提供义理合法性解释。宪政秩序及其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转型的方向与时机选择。从50年代到80年代,前苏联进行了多次经济改革,但在前苏联意识形态的束缚下,改革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的制度框架。在几十年的改革讨论中,不断有大胆的、要求大幅度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设想,但囿于意识形态和宪法秩序的藩篱,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甚至哪怕是试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在政治领域进行的改革为经济转型提供了义理合法性。

那么,意识形态等宪法秩序变迁的条件是什么?条件之一是既有宪政秩序框架下的经济绩效状况。在具有一定的物质和信息交换规模的世界经济舞台上,落后的经济体会模仿先进经济体的做法,这首先表现在对组织经济的方式和制度的模仿上,但如果意识形态妨碍了这种模仿,则产生变革意识形态的压力。诺思(north,1994)和温格斯特(north and weingast,1989)指出,在某个时期领先的经济体往往有一套适合经济发展的制度结构(或曰宪政结构),这套制度结构被一定的意识形态所解释。在国际环境里,不同国家间经济绩效的差异将产生改变意识形态和宪政规则的压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变化就是如此。

戈尔巴乔夫在其“加速战略”受挫后,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改革。1987年戈尔巴乔夫系统阐述的“新思维”和1988年苏共19大的决议是苏联改革进程的转折点。“新思维”空洞、抽象,充满调和主义的论调,许多提法暧昧,没有明确指向,造成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地震和混乱。[4]苏共19大的决议更从法律形式上修正了苏共几十年执行的纲领和路线。戈尔巴乔夫的这一做法使前苏联几十年铁板一块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控制迅速崩溃,各种昨天还是异端的思想和主张,一夜之间变成合法并可以实践的东西。在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背景下,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变加速了计划经济制度的终结。

3.公共选择视角:“8·19”事件与政治力量重组和转型时机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10

近日,英国一家媒体爆料:当美国政府正痛苦地削减各项公共开支时,这位总统夫人却奢侈地花费5万美元购买名牌性感内衣。此外,一本名为《奥巴马夫妇》的书更将她推向了风口浪尖。

根据这本由《纽约时报》记者约迪?坎特所著新书的描述,米歇尔是一个难以相处的厉害角色。她不但批评丈夫奥巴马,还对总统的幕僚们严重不满,她的种种言行让幕僚们感到头疼、愤怒和害怕。她甚至成了白宫里的一股“影子势力”——除了影响奥巴马的日常生活,还日益影响着总统的工作和决策。

她屡屡让白宫幕僚长感觉很受伤

2010年1月,在对元老爱德华?肯尼迪去世后留下的参议员席位的争夺中,共和党候选人获得胜利。

面对失败,奥巴马并沒有表现出过多的负面情绪或者向他的团队兴师问罪。相比之下,《奥巴马夫妇》一书引用几位白宫官员的话说,米歇尔却无法接受失败的事实。她想不明白,总统和他的团队怎么能让如此重要的一个参议员席位落到共和党人手中。在她看来,这个席位对于奥巴马着力推行的医疗改革以及其他各项政策的推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次失败,让米歇尔更加坚定了她长久以来的一个看法:奥巴马的幕僚们太保守,缺乏足够的战略眼光。她认为,自己的丈夫是一位将给国家带来巨大变革的伟大总统。而要实现这些伟大的变革,奥巴马需要一个更加优秀的团队。

不过,米歇尔从来不会当面对总统幕僚们表达不满或提出批评,这不是她在白宫为人处事的风格。更多地,她会通过助手或者总统来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当伊曼纽尔从奥巴马口中得知米歇尔批评他们“沒有把舵掌好”时,他十分生气。他向同事们转告了米歇尔的批评,大家从他的语气中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怒火。

他向总统递交辞职报告,说他将去竞选芝加哥市长。尽管奥巴马曾对其他白宫顾问表示,他对伊曼纽尔的计划和管理能力感到担忧,但他还是拒绝了伊曼纽尔的辞职申请。他对伊曼纽尔说:“你要接受的惩罚是留下来帮我把医改法案继续往前推。”伊曼纽尔选择了留下。但接下来,在他和奥巴马夫妇再一次发生矛盾后,这位白宫幕僚长真的就头也不回地跑去芝加哥当市长。

白宫新闻秘书被气得当众骂娘

如果说第一夫人和幕僚长之间的矛盾就像潜藏在冰面之下的暗流,那么白宫新闻秘书罗伯特?吉布斯和米歇尔之间的冲突则像压力不断积聚,终于有一天像火山突破临界点,喷涌而出。

2010年9月16日一早,吉布斯如往常那样开始浏览当天的新闻。有一则消息突然吸引了他的注意:一本在法国出版的新书写道,米歇尔曾对法国第一夫人布吕尼?萨科齐说,她在白宫的生活如同“地狱”一般,让她“无法忍受”。

和很多高级白宫官员一样,吉布斯和第一夫人的关系时常处在紧张状态。在白宫,任何人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很可能被媒体和反对党抓住,作为“政治把柄”大肆炒作,其导致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可是,作为第一夫人,米歇尔在这方面做得却十分马虎。她穿昂贵的衣服,花大把的钱出国旅游,如此这般表现不时招来批评,让吉布斯和白宫陷入被动。就在“地狱门”事件前不久,米歇尔去西班牙的度假就被批太奢华。

可吉布斯万万不会想到,在第二天早晨的部门会议上,米歇尔的助手瓦莱丽?贾勒特转告他说:第一夫人对他“地狱门”事件的处理方法“不满意”。

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吉布斯,这个脾气不怎么好的阿拉巴马州人长期积聚的怨气突然就爆发了。他大喊道:“去她妈的!这破事都快要了我的命了,她这样是不对的!”

“每个人都在等这个非洲女人犯错”

坎特在书中写道,其实米歇尔对政治是持怀疑和拒绝态度的。在她看来,政治使很多严肃的议题最终变成像在菜市场讨价还价,很多付出和努力得到的结果,如果不是一场空的话,也很可能要比预期的大大缩水。争夺爱德华?肯尼迪参议员席位的失败,奥巴马医改法案遭遇的重重阻力,类似的经历都让米歇尔不断强化对政治的怀疑和不喜欢。

并且,自奥巴马1995年决定参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之后,夫妻俩就一直争论该如何处理好政治和婚姻的关系:如何面对一方经常不在身边,又如何保证个人隐私?米歇尔期望的生活,是到了晚上6:30,一家人可以围坐在一起吃晚饭。

白宫生活的不自由还是大大出乎了米歇尔的意料:遛狗会被人拍照,送女儿去上学或带她们去看足球比赛会引发围观和骚动,穿什么衣服、如何装修自己的私人空间或者能否带上化妆师一起度假等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受到工作人员的监督……用一位前白宫官员的话来说,这让她觉得“每个人都在等这个非洲女人犯错误”。

作为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的律师,“第一夫人”这个新角色让米歇尔感到无所适从。她试图减少在公共场合露面的机会,并设法逃避一些在她看来沒有意义的仪式性活动,比如说自1912年以来由第一夫人为国会议员家属们举行的每年一度的午餐会。白宫工作人员慢慢发现,要想让第一夫人做点什么真是件难事。

相对于奥巴马,幕僚更怕米歇尔

和奥巴马的很多支持者一样,米歇尔因为丈夫任期内的表现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而感到十分忧虑。她和白宫幕僚们的很多冲突和不悦都是争论“奥巴马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位总统”这一问题的产物。

然而,米歇尔说,绝沒有想过要成为一位干涉白宫事务的第一夫人。她曾对助手说过,是她丈夫在当总统,而不是她。她说自己沒有兴趣也沒有能力去参与制定政策。在她看来,自己和历史上众多的第一夫人们一样,拥有如今的地位,只不过是因为丈夫的当选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罢了。

她慢慢学会了如何巧妙地配合与支持自己的丈夫。例如,奥巴马的医改法案遭到了反对,那么她就会投身到有关营养和运动的活动中去,因为这些活动和医改法案都以增强民众的身体健康为目的;再如,为了帮奥巴马某项停滞不前的就业法案造势,她会发表演讲谈谈她对退伍军人找工作的看法。

但作为奥巴马的妻子和他政治符号的一部分,米歇尔真正对总统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她的世界观和强烈的目的性。有些政策哪怕遇到多方阻力,只要她认定了,即便付出政治代价,她也要去做。

米歇尔在各种活动中展现出来的魅力让她广受欢迎,相比之下,奥巴马的支持率却被不断蚕食。其导致的结果是,第一夫人在白宫的影响力日渐增强。

为了确保丈夫能够成为一位给美国带来伟大变革的总统,一方面,米歇尔努力将民众对她的欢迎转化为对奥巴马的支持;另一方面,她对白宫幕僚们提出比总统更加严苛的要求,以至于相对于奥巴马,有些幕僚会更害怕第一夫人。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11

“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高尔夫》栏目组来球场录制节目,此栏目每周四晚23:30播出,敬请关注哦!”2012年8月14日,圣安德鲁斯(郑州)高尔夫俱乐部在微博上写道。

如果是在一年之前,这个占地4200亩的高尔夫俱乐部未必会有这样的兴奋,她首先要担心的是自己的生死:2011年7月15日,官方媒体人民网发表了长篇专电《河南省郑州市多家高尔夫球场非法占地 乱象丛生》:

“圣安德鲁斯(郑州)高尔夫球场至今未办理任何土地使用手续。”“球场占用的土地有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属于严重的违规违法占地。”

报道说:“2008年10月31日,中牟县国土局责令圣安德鲁斯(郑州)高尔夫球场限期拆除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13993.3平方米、圈地用铁网7432米;责令其退还已圈占的4174.51亩土地,恢复土地原貌;处罚款共计29570066.66元。”

不过,俱乐部缴纳了2957万元的罚款,却对拆除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处罚决定视而不见。直至今日,球场仍在火热营业中,这从它最近的招聘动态中可略窥一斑——某著名招聘网站上,圣安德鲁斯(郑州)高尔夫球场在8月18日这一天就了7个岗位的41个用人需求。

“特急”通知 特慢行动

对于各地高尔夫俱乐部而言,2011年是政策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这年4月11日,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签发“特急”《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抽调专门人员成立工作组”,将本地区所有球场名单及违规球场清理整治情况进行汇总,于2011年6月底前报送国家发改委。

2004年以来,对高尔夫的禁令起码颁发了十道,但这一次最为严厉。然而,6月大限已过,未果;8月份,国家发改委再次该通知的全文,整治情况仍无结果。2012年6月,监察部、国土资源部通报了两部门联合查处的7个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情况,然而,据《瞭望东方周刊》调查了解,不少违规建设的高尔夫球场仍一片歌舞升平。

2011年的《朝向白皮书》数据显示,在政策的严厉打压下,上一年仍新开高尔夫设施45家,折合约43个18洞球场(部分球场2011年开业或试业的球洞数,并非该项目规划球洞数),设施增长了11.4个百分点(18洞球场增长率为10.8%)。

政令是清晰的。2004年10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淘汰类、限制类项目分别实行禁止和限制用地,继续停止高档别墅类房地产、高尔夫球场等用地审批。2006年12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两目录自12月12日起实行。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赛马场项目等六类被明确列入禁止用地项目。

高尔夫政令为何老是心肌梗塞?是什么令这些高尔夫球场有恃无恐?它真的是一场灾难吗?

硬政令,软抵抗

2011年4月份11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确立了6月底的调查汇总“大限”。

“大限”过后,《瞭望东方周刊》曾对各部委和北京、河北、海南、湖南、湖北、浙江等地方政府跟踪调查,没有任何消息显示,“6月底报送”的任务得以完成。此后,《瞭望东方周刊》致函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及北京、河北、海南、湖南、湖北、浙江等省级地方政府发改委,了解政令执行情况,得到的回复也非常含糊。

地方政府虽没有给出违规球场整治情况,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却在此期间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调查并曝光了全国一大批违规高尔夫球场。

2012年6月20日,监察部、国土资源部终于出手,联合查处了7个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北京温榆河高尔夫球场、辽宁阜新海州矿国家矿山体育公园高尔夫球场、山东威海汤泊温泉度假村运动公园高尔夫球场、广东惠阳金玉东方黄金珠宝产业园高尔夫球场、贵州铜仁梵净山高尔夫球场、云南昆明梁王山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区高尔夫球场、陕西西安林克斯高尔夫球场。它们分别存在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较大、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修建农业生态园名义违法占地等行为。

在业界人士看来,这7家“出头鸟”可谓点背到底。据当地媒体报道,通报后它们立即被当地政府取缔,相关责任人也被当地检察机关追究。

相比之下,越罚越坚挺的圣安德鲁斯郑州高尔夫球场抗压实力实在不容小觑,远非“幸运”二字可以形容。

与圣安德鲁斯(郑州)高尔夫球场同在一个省的河南思念(国际)高尔夫俱乐部、金沙湖高尔夫俱乐部,在被人民网曝光后同样毫发无损。

其中,河南思念在2011年7月15日被曝光,下旬就被《高尔夫周刊》以《河南力量》为题做了专版报道。金沙湖高尔夫俱乐部则成为了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高尔夫》栏目开播仪式举行地。对于河南思念(国际)高尔夫球场,惠济区国土资源局土地监察大队队长许战勇对外表示,相关手续正在通过省里报请国务院批准过程中。

2012年8月14日,《瞭望东方周刊》致电惠济区国土资源局,询问手续是否批下来时,办公室主任表示“不太清楚,高尔夫在市里备案”,建议去郑州市国土资源局询问。本刊记者与郑州市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处、政策法规处、外宣处等联系之后,没有得到任何回音,在外宣处,本刊记者甚至刚刚提及高尔夫就被挂断电话,再打过去被提示“暂时无法接通”。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12

“我发誓,我将为所有德国人的幸福安康而付出全力;我将支持和维护德国宪法,履行自身职责,努力实现社会公正。”这是2010年7月2日德国第10任总统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在德国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全体大会上所做的就职演说。

时隔一年半,也就是2月17日,因“贷款门”丑闻,武尔夫被迫辞职。此时的他说道:“出任总统的我一直按法行事。我犯过错,但我向来诚实。”

昨日的“誓言”变成今日的“搪塞”,一项以捍卫德国宪法尊严为己任的德国民众,最终选择放弃对武尔夫的支持。

2月19日夜间,德国总理默克尔召开紧急新闻会宣布,联合政府并其它党派共同做出决定,推荐高克(Gauck)为新总统人选。根据程序,候选人须由1200位名人组成的联邦议会在3月18日经过投票后最终确定。

媒体的力量

“贷款门”事件发上在去年年底,经过两个多月的“斗争”,终以德国总统武尔夫的下台告终。看着武尔夫离去的背影,或许有些民众为他“叫屈”。

回放“贷款门”事件,还得追溯到2008年。那年的10月,时任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的武尔夫从平素交往甚密的企业家基尔肯斯的夫人手中贷款50万欧元,用来购买位于汉诺威郊外的布尔克韦德的一处房产,双方商定贷款利率为4%,并每月向其还贷1666欧元。但当时的银行贷款利率约为5%。2010年2月,武尔夫在下萨克森州州议会接受质询的时候没有主动提及这笔私人贷款,而只是表示他在过去的十年中同基尔肯斯的企业或者参股公司并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同年3月,武尔夫以更低的利率从斯图加特一家银行获得贷款,还清了基尔肯斯夫人的私人贷款。

2011年12月13日,在德国的《图片报》将此事大白于天下,武尔夫以电话留言的方式威胁《图片报》总编迪克曼,试图阻止该报再次刊登他私人房贷的报道。

此举引发了德国媒体的愤怒,紧接着《南德意志报》、《法兰克福汇报》、《世界报》等媒体纷纷发表文章,指责武尔夫,已失去了一位政治家应有的道德准则。

一时间,沸沸扬扬的“贷款门”事件成为全德国的焦点。汉诺威检察院经过对相关材料的审查和对媒体报道的评估后认定,武尔夫和他的企业家朋友、电影制片商戴维?格勒内沃尔德之间存在“相互收受好处的初始嫌疑”。一方面,格勒内沃尔德多次替武尔夫夫妇垫付酒店住宿费用;另一方面,下萨克森州政府2006年底承诺,给予有格勒内沃尔德参股的电影公司一个计划项目400多万欧元担保。据此,汉诺威检察院准备启动司法调查。

从表面上看,武尔夫的下台是因为他“得罪”了德国的媒体,但《图片报》不这样认为:“是武尔夫自己葬送了政治前程。这不是一个政治家同朋友们一起度假喝杯橙汁那么简单。问题的实质在于诚实、信誉和法律。媒体不过是质疑了他是否符合从政的条件。”“明镜在线”评论道,总统应是国家的道德模范,做不到就得辞职。

民意的调查显示,一开始德国民众都支持武尔夫留任,但随着丑闻不断披露,特别是武尔夫“电话威胁”的举动激怒了德国民众,目前多数人已转变了态度。据德国《世界报》公布一项最新民调称,“61%的德国人认为,他们并未被武尔夫的采访辩解所打动”。

德国民众对政治家的品德要求可以说是近乎苛刻。他们认为,政治家的个人品行能决定公权力究竟是为民服务,还是为己谋私,都会产生示范效应。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强调,政治家应当是公众的榜样,因为“缺乏基本价值观的政治是没有良知的政治,是在道德上毫无顾忌的政治”。施密特进一步要求政治家、法官、医生和教授等“精英人士”承担起公共道德责任,并带动全社会重建道德规范。

2010年3月,德国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因博士论文涉嫌抄袭被迫辞职。古滕贝格37岁就担任了联邦经济部长,被认为是接替总理默克尔的热门人选,但抄袭丑闻迫使其不敢再问政事。在德国,政客身上的任何一个污点都会被“放大”。

反腐的框架

腐败在世界各国都存在,而且都为民众所痛斥。2月15日,欧盟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约75%的受访者认为腐败在本国各级政府机构普遍存在,65%的受访者甚至认为腐败本身已成为本国商业文化的一部分,8%的受访者承认过去一年里受到过提供贿赂的明示或暗示。针对日益增长的腐败,欧盟委员会去年通过一项专门针对与欧盟各项政策落实相关的腐败现象的反腐方案,并计划于明年首个欧盟反腐报告。

成立于1993年、总部设在德国柏林的“国际透明组织”,是一个旨在反对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从1995年起,这个组织就开始制定和公布各国的清廉指数。这些年来,德国的排名一直靠前,属于比较廉政的国家。

德国一直致力于腐败的框架的构建和相关法律的执行。具体来讲,德国反腐败的法律主要是《德国刑法典》,其中规定的贿赂罪是确定腐败行为法律后果的主要依据。1997年8月13日,德国议会通过了《反腐败法》。这部法律不是一部独立的法律,并未列于德国法律汇编,实际上是一部修正案法,只是对刑法、法院法、刑事诉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规定了修正案。其中提高了贿赂罪的量刑幅度;对公职贿赂罪则规定了从重处理的情况等。

通常情况下,刑法对贿赂等涉及腐败行为规定的刑种有两个,一是自由刑即有期徒刑,一是罚金。腐败刑罚的特点有:第一,有期徒刑最短3个月,最长10年。第二,对法官的处罚重于对一般公务员的处罚。腐败是一种机体病症,有着腐蚀和扩散效应。所以,单一的机构不足以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德国社会因此产生强化反腐机构的要求,德国的“国际透明组织”提出了反腐败的“机能整合系统”,认为仅靠立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应建立一种有效遏制腐败发生的社会机制,在立法和行政总体权能指引下,通过媒体的力量,借助于审计署的监督职责、司法部的反腐败职能,并动员个人的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编织一张反腐败的大网。这种综合治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公权力的反腐败不可靠。德国国际透明认为,在有些国家,政党、司法部和警察是“最腐败”的公共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