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

时间:2023-06-05 09:55:52

职业生涯设计

第1篇

作为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通过总结多年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经验,笔者总体感觉到当前的中职生思想活跃,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既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也有一定的应对措施,在就业观、择业取向上呈现出鲜明特点。

一、 从职业生涯设计看中职生就业观的特点

1.个体需要呈现出高层次追求的价值取向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个体需要的满足情况也影响个体的职业生涯设计。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种类型,这种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低层次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

从职业生涯设计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学生表现出更看重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物质方面的条件,当然,这与中职生就业起点低可能有关,大部分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是否具有挑战性,更为看重的是能否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据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分析自身条件时,88%左右的学生都表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感兴趣,并选择了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制订出了相应的发展计划。

2.继续深造、自我提升的愿望比较迫切

随着用人单位对员工素质、技能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职生,不满足于目前的知识水平,有着强烈的继续深造的愿望。从笔者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案中也可看出,大约33%的高二年级的学生制定的近期目标是毕业后参加高职考试或者高考,为今后更好地就业而“继续深造”。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学生中,65%左右的学生都在职业生涯设计中表示在工作3~5年后将选择业务培训或者成人教育等继续学习,更有不少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提到要适应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可见,当代中职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所以他们大多选择进一步提高自己,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就业起点的发展途径。

3.自主创业意识明显

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看,69%的学生在规划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时,都把最后的职业定位在自主创业、拥有自己的企业上。当然,从价值取向上看,这反映出当代中职生的价值观中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但是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种选择与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有很大的关系,也表现出了中职生“自我感觉极好状态”的择业心理,即个人自信,他们开始用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来追求自身发展,表明中职生具有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想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事业的成功。

4.择业的标准更趋于理性化

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前,都分析了自身条件与现实条件,有77%的学生都将个人兴趣、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家庭背景、所选职业未来发展趋势、政策变动情况等各种因素进行了合理分析,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考虑各类因素,进行反复比较、综合权衡,考虑了“自身价值实现”与“社会需求”两者的结合,表现出了比较理性的择业观。

二、中职生就业观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反映出当代中职生就业观中理性的一面,但是我们从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和问题,值得职业教育者关注。

第一,极个别学生人生目标缺失的问题不容忽视。目标是人生发展与奋斗的方向,是人生追求的成果。没有正确的目标,就没有事业的成功。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也发现有极少数学生对将来所从事职业持无所谓的态度。虽然这样的学生不是主流,但也不容忽视。作为教育者,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以期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第二,把财富、地位作为追求的目标。作为“90后”“00后”的中职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价值观上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中直接体现为73%的学生把自己的远期职业目标定为“总经理”“私企老板”等企业管理者,还有学生把成功的标准定为“年薪××万元”“车房俱备”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官本位”观念在中职生中有较深的印记,他们认为事业成功的标准还是要用钱和地位来衡量。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学生自信的表现,但同时也表明他们对择业竞争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相当多的学生在确定远期职业目标上过于理想化,期望值太高。

第三,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上的盲目从众心理。对于毕业的时候是选择继续升学,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还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学生的选择也比较茫然。不少中职生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许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直接就业,而是选择继续深造。其实,无论哪种选择,只要适合学生自身的条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有利,都是好的选择。但是,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在职业生涯设计中,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中,有的对文化课学习没有太多兴趣,而且成绩很不理想,相反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但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却准备继续学习,准备升学考试。这也反映出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就业和继续深造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心理,并没有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中职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分析

从中职生择业、就业观的情况看,进一步加强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职生所处的社会地位及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这就要求学校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加强职业理想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目标,主动适应职业需求,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以职业生涯设计为载体,加强对中职生就业意识的指导和就业观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踏踏实实从头做起,从小事做起。毕业生第一次就业在其人生旅途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在认真进行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按照“择己所爱、择已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的原则进行择业。另一方面,要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设计,并不是起点一定要那么高,而是脚踏实地,从头做起,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与求职技巧,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力。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活动,加强就业观教育。例如笔者学校开设职业指导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邀请家长参加职业指导讲座,纠正家长对学生就业理解的误区;开展企业讲坛和毕业生讲座,请毕业生现身说法,使学生直接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从而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措施,引导学生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人有意识地计划个人全部职业生活的过程,包括主要的生活领域、工作、学习、闲暇及各种关系,同时积极采取行动步骤,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践这些计划。

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启蒙教育,职业生涯设计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而在中国,职业生涯设计理念的传播与方法的运用却还处在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缺乏职业生涯设计已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难”、发展难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贯穿高职学习始终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而不能等到快毕业时才临时突击。我们可以把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大一——塑造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规划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们初步树立起未来职业理想,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让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开始学会自我成长设计和对未来职业的探索,树立并逐渐强化职业规划意识。

2、大二——成熟期

学生们经过职业生涯设计塑造期之后,对自己的职业特点已经具备了初步认识。此时就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包括心理尽快成熟,能够自觉地运用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时要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

3、大三——应用期

大三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压力加大。这个阶段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就业行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增强兼职、实习的职业针对性,积累对应聘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扩大校内外交际圈,加强与校友、职场人士的交往;参加校园招聘会,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行沟通;学习求职技巧,学会制作简历、求职信,了解面试技巧和职场礼仪;选择实用性高的毕业设计题目,借机证明自己的应用能力;学会就业心理调节,始终保持自信和主动;了解劳动法规和政策,学会保障自己的劳动权益。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五部曲

简而言之,对高职学生来说,其职业生涯设计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并用高效行动去实现职业目标。

(一)正确的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设计最基础的工作首先是要知己,即要客观全面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等。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

(二)准确的职业认知

除了要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还必须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机会,尤其是一些热门行业、热门职位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深入地了解这些行业与职位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特点评估外部事业机会,才能选择可以终生从事的理想职业。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你的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三)确定目标和路径

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选择职业发展路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即在知己、知彼得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至少应充分考虑兴趣、性格、特长、价值观以及内外环境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必须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你的职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

(四)制定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计划和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五)动态反馈、灵活调整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调整。

三、努力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

目前,“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提升职业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及价值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接受和传播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使他们自觉抑制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高职学生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这就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双方互动。从学校来说,创新办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多渠道的专业技能培养途径以及人才需求的各方面信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车间实习和动手机会,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对学生本人来说,则要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自觉地参与到学校提供的培训教育活动中来,认真学习,寻找尽可能多的机会来锻造自己的专业水准。

3、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前社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只有那些具备综合素质,复合型的人才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学校在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努力提高学生英语、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而诚实守信、团队精神的教育。

中国有句老话,有志者,事竞成。再优秀、再动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取代不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根据。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在于,它通过个人树立一个合理的长远职业发展前景,自觉地指导自己当前的学习行为,而其根本的目的是建立目标、树立信心,职业生涯规划只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手段,能否最后成功还是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第3篇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61-01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目前就业市场形势相当严峻,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聘用条件越来越高,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其关键就是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就业观念,并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能够处变不惊,冷静的分析自身的优缺点,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而出色的大学毕业生具有的这些素质大多来自于大学生良好的职业规划。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的对自己有更好的定位,熟悉自己那些方面是比较擅长的,并不断的去挖掘自身潜力,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并认清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将个人和组织完美的结合起来,把就业相关的所有客观条件进行总结分析,并对自身爱好和特长、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有利于尽快定位奋斗目标,并为目标早日实现作出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进而实现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及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顺利衔接。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定位,有效的将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进行完美结合,在学习中提供更好的动力和奋斗的方向,不断的摸索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另外,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够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用职业要求来规范自己,这样使学生更加容易去适应社会和工作;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大学生在学业期间对自身的定位逐渐突出,根据爱好和特长选择职业目标,在目标的推动下丰富自身的优势,体现自身的个性,展现自我,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就业率的提高;再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校提升就业质量,这不仅有益于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还能够为用人单位带来更多的利益,给学生和用人单位带来了双赢的局面。职业规划的设计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就业相关内容,认定目标努力完善自己,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相关技能,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更加合适的单位。

二、大学生如何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一)清晰准确的自我定位。对于任何一个岗位,对所从事的人员都会有着一定的条件要求,也就是说并非任何一个人就能担任任何一个岗位工作,由此也就出现了岗位对人才的选择,所以为实现学生的更好就业,也就需要学生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1.学生在对自我定位的过程中,可有效地借助科学的方法,比如专业的性格测试及职业兴趣测试等形式来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自我,并掌握自身的职业能力、兴趣及特征,并对自身的优、劣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2.在校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多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创业活动、“三下乡”活动,因为这些实践性的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还能够促使学生潜力得到最有效地挖掘,促使其对自身特质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学生的自我定位,要保持一个清楚冷静的心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避免和杜绝盲目性的出现,要做到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

(二)准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把“标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准确的职业定位,首先就需要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像招聘会、社会兼职、实习等,来争取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一个职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及素质要求,并认识到该职位所应该具备的特殊能力及一般能力;另外还需要对职位的供给情况以及薪酬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大学生在进行职位定位时,还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的形式,聆听专业人士的讲座及参加各项就业类的交流会等,从而对目标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并对职业环境以及各行业竞争发展机会与目标行业的资本、服务、人才等相关信息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只有学生做到了对目标职业及行业的准确定位,才能实现其更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有效地实际行动措施。在掌握了对自身以及目标职业的准确定位之后,就需要凭借有效地实际行动去落实。在实践过程中,不但要制定一具体详尽的执行计划,同时还要将实现目标的各项措施进行落实。这里所说的行动措施具体涵盖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直接措施:即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2.间接措施:即学生要熟知要采取哪些具体的渠道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明白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需要去做哪些事;行动措施的顺利实施也作为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内容。一套具有较强可执行性的行动措施能够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学生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切实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同时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属于一项具有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其规划工作的圆满完成,对学生也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学生本身必须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同时还要持有一颗不怕辛苦的心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与汗水,由此方能促使学生在未来职场的大舞台上绽放出绚烂的光辉,实现其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生民.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55-58.

[2]张国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

[3]王丽.大学生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设计关系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设计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和怎样正确的去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将对自己的一生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职业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由于个人的可塑性强,职业转换成本低,如果在这个阶段就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效果极佳,将非常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说,“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它统合了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涯的角色,由此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所有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位之外,还包括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角色。因此,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这一人生旅程就是职业生涯。

广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因此,其上限从0岁人生起点开始。狭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从踏入社会、从事工作之前的职业训练或职业学习开始直至职业劳动最终结束、离开工作岗位为止。

狭义的职业生涯是指职业准备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在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职业意向后,从事职业心理、知识和体能准备以及等待就业的时期。

1、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将理想的人生化为现实的人生。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应向哪个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起来,也就是说,个人对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积、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等一系列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刻。

第一,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美国的戴维坎贝尔说过:“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并积极去创造条件实现目标,这样就可以避免无目标地四处飘浮,随波逐流,浪费青春。事实也证明,有不少人由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计划,目标不明,从而造成事业失败,并不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才能,失败主要在于他们没有设计和取得最适合于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生涯。

第二,职业生涯设计有助于帮助自己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智慧以及性格;找出自己的特点,明确自己的优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第三,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本人和组织更好地了解个人的实力和专业技术。《水浒传》中描述,在陆地上斗,张顺是李逵的手下败将,可在水中打,张顺却把黑旋风李逵淹得直翻白眼。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也是如此,对个人来说,应有自知之明,不仅要知己所长,还要知己所短。要在工作上取胜,必须制订出一个知己之长短、知环境之利弊、扬长避短的职业生涯计划,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职务。

第四,职业生涯设计有助于鞭策自己努力工作。对许多人来说,制定和实现规划就像一场比赛,随着时间推移,你一步一步地实现规划,这时你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又会渐渐改变。有一点很重要,你的规划必须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我们安排日常工作的轻重缓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使我们紧紧抓住工作的重点,增加我们成功的可能性。

第五,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人尽其才,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个人所制订的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职业生涯开发的计划能否实现,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需要组织创造条件,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许多人的工作还是由组织上安排的。有许多懂专业的技术人员被组织安排到管理岗位上,他们从专业之塔的顶端一下子抛到管理之塔的底部,本是一颗专业技术上的明星,却陨落成为一名初出茅庐的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往往焦头烂额,不得不请求下台,重操旧业。当然,也有许多科技人员被组织和群众推上了管理岗位,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因此,了解每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和理想等是十分必要的,特别要了解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和设想,从而为他们创造实现事业目标的环境和条件。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只是协助个人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并且进一步详细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势、限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生涯发展计划。

2、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

职业生涯设计对于人生道路具有战略意义,至关重要。决策正确,则一帆风顺,事业有成。反之,则弯路多、损失多,乃至苦恼多、教训多。如何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呢?

首先要“定向”,此为“一定”。方向定错了,则南辕北辙,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还要重新走回头路,付出较大的代价。因此,职业生涯决策,决不能犯“方向性错误”。

通常情况下,职业方向由本人所学的专业确定。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有的甚至与原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比比皆是,已不足为怪。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认真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有时为了就业,甚至要强制自己去“适合”并不喜欢的岗位,只要这种职业是社会紧缺的、急需的或有发展前景的。有些学子在学校里读了双学位,拿了几种职业等级证书,就业时就比别人多了几个机会,显得高人一筹。

其次是“定点”。所谓“定点”,就是定职业发展的地点。比如有些人毕业后选择去南方,有些选择到上海、沪宁线一带发展,有的则选择去边疆、大西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都无可非议,但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不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感情用事。比如,有的毕业去了南方,认为那里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达,薪资水平较高;但忽略了竞争强烈、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甚至于气候、水土等因素,结果时间不长又跳槽离开。当然这也无所谓。但如果一开始就选准方向,就可以在一个地方,围绕一个职业长期稳定发展,对自己的资历和经验都会有助益和长进。时间加努力,有望成为某一领域的资深人士,会更为有利。频繁更换地点,今天在这明天到那,对职业生涯成长肯定弊多利少。

再次是“定位”。择业前要对自己的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较准确的定位。不可悲观,把自己定位过低,更不要高估自己,导致期望值过高,一旦不能如愿,失望也就越大。刚毕业就被知名大公司选中,而且薪资福利不菲,当然是你的运气。如果没有碰上这种好机遇,也无须气馁。不要过分在意公司的名气、薪资的高低,只要这家公司、这项专业岗位适合你,是你所向往和追求的,就应该去试一试,争取被录用。确立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谋求发展的思想理念,可能对你的一生都会有好处。

3、职业生涯设计步骤

职业生涯设计由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四个环节组成。

首先,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越透彻,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谓“知己”,就是自我认识与自我了解,“知彼”,就是熟悉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工作世界。

其次,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作驱动力的话,人们是很容易对现状妥协的。所确立的目标要符合社会与组织的需求,适合自身特点,长短配合,高低恰到好处,明价确具体等。

再次,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最后,有效的生涯设计还要不断地反省且修正生涯目标,反省势策略方案是否恰当,以能适应环境的改变,同时可以作为下轮生涯设计的参考依据。

4、职业生涯设计保证

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首先应充分认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在选择职业时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自我优势分析。你曾经做过什么。即你已有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如在学校期间担当的职务,曾经参与或组织的实践活动,获得过的奖励,等等。这些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状况。在自我分析时,要善于利用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的工作方向与机会。 一是分析学习了什么。在学校期间,你从学习的专业课程中获得什么。专业也许在未来的工作中并不起多大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的职业方向,因而尽自己最大努力学好专业课程是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你要善于从中总结,真正化为自己的智慧。二是分析最成功的是什么。你可能做过很多,但最成功的是什么?为何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我性格优越的一面,譬如坚强、果断,以此作为个人深层次挖掘的动力之源和魅力闪光点,这也是职业规划的有力支撑。

第二,自我劣势分析。性格弱点。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而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绝难担当企业管理者的重任。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办法,使自我趋于完善。也许你曾多次失败,就是找不到成功的捷径;需要你做某项工作,而之前从未接触过,这都说明经历的欠缺。欠缺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经验或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

第三,环境分析。对社会大环境的认识与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与需求状况;自己所选择职业在当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趋势对自己职业的影响。 同时对自己所选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从事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及本行业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所面对的市场状况。

第5篇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指在企业中进行有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即将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相联系做出的有计划的一系列规划管理过程。这个过程在与企业的业务需要和战略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帮助具体的个人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通过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使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使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吻合。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个人和组织,分别承担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功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直至最终退休,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管理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战略过程,通过为组织内个人构建职业开发与职业发展的平台,帮助个人进行一系列与职业生涯相关的活动来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的潜能,以求组织的持续发展,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是合理处理个人事业成功和企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个体的职业目标的实现,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载体来实现的。因此,组织需要考虑现有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存量情况、执行企业战略所需人力资源的技能结构、人员组合等,将组织内部的岗位资源调动起来,并用来作为个人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参考;引入科学的个人绩效考核体系,帮助个人理性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干什么、并给予其相关联的机会,在组织内部设立职业发展通道,促进个人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实际上,职业规划阐述的核心问题都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得到诠释,因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为职业规划的坚强理论后盾。

二、基于人力资源视角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思考,职业生涯规划应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职业精神规定性看,职业生涯规划隶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精神是鲜明地表达职业的根本利益,以及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就是说,职业精神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而是着重反映一定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不是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追求之一就是加强员工的职业精神教育和在特定社会职业实践中的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精神在调节范围上,其主要调节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同一职业内部的关系;二是同一职业内部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精神质量内化的心理机制是观察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和自我强化。从中不难看出,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主体的职业实践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从知到行而逐步形成职业精神的心理必然过程,在经历以情感和意志为中介的内化和外化的两次飞跃之后,才能形成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纳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

(二)从以人为本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隶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内涵之一是强调人力资源内在要素一致的管理。这不仅仅指要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还要充分尊重人的特质以发挥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主动实现组织目标,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从人与其它生物的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之间的区别、个体与个体的区别三种意义上来理解人,既看到个人的存在和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要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看,它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建立在人的个性基础上的社会化。就职业社会化而言,不仅要考虑某一职业的特点,更要注意个体特点与职业的匹配。人们的职业活动方式及其对职业利益和义务的认识,对职业精神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并同他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促进其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人力资源特质的尊重,是对人力资源的“超前”管理,从而真正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内涵之一的强调人力资源内在要素一致的管理。

(三)从人职匹配理论的规定性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隶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

人职匹配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被称为“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Parsons)教授提出,也称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在其所著《选择职业》(1909)一书中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自我的爱好、价值观、能力、资源、限制条件等;不同行业工作性质、要求、成功因素、优缺点、薪酬水平、发展前景和机会;二者的协调和匹配。从此“人职匹配”成为职业指导中永恒不变的核心理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选择。该理论的主旨是将个人的主观条件与对个体有一定可能性的职业相对照、相匹配,从而选择其中的一种职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上述三个视角的展开将有利于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因为人力资源“连续性”、“生物性”和“时效性”特点告诉我们:人力资源它不同于物质资源是进行一次、二次开发后形成相对固定的产品,而是一个可连续开发管理的资源;加之人力资源“生物性”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生命的有限性。因此,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实现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连续性”和“时效性”,从而实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目标。

三、国有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尚未摆脱人事管理的旧观念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始进入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始了对国外管理方式的效仿,几乎所有企业过去的“人事处”、“劳资科”更名成为“人力资源部”,而且随之制定了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旧有的工作性质和内容都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再加上人事部管理者长久以来养成的管理方式和习惯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许多国企还把人力资源管理简单地与人事管理等同起来,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低层次的事务性的管理,无非资源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员工档案的管理和对人的行为进行简单的约束,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还处在执行企业领导命令的层面上。

(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落后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极不重视,而且片面强调“个人需要与安排”,提倡组织成员应当无条件服从组织的需要与安排,不得提出任何个人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组织拥有了更多的自,也开始重视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考虑如何才能最好地发挥员工的特长。因此,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存在许多的不足,还有待于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在理论上进一步地完美。

(三)管理者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不重视

怎样认识企业中员工的价值与管理者的价值,这是企业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有些经营管理者认为,企业的资源就应该由他或者他们支配;员工到企业来就是来打工挣钱的,只要员工服从管理就万事大吉了,不必搞什么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从管理角度讲,是这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思想意识上还停留在员工是“经济人”的较低层次上,还没有树立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因此,只考虑了员工最低层次的生存和物质需求,而没有考虑员工的思想、情感、意志、理想等高层次的需求,更忽视员工的人格发展、价值实现、潜能发挥和发展等深层次需要。这是目前国有企业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工作半途而废或者严重变形走样的原因之一。

(四)企业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不挂钩

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强调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只有在明确组织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前景的前提下,也只有在价值目标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员工才能有计划地配合企业发展进行自我职业设计,培训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发展的利器。但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企业发展的目标往往由管理者制定,虽然会以一定的形式公布,但普通员工受职权和参与渠道的限制,难以及时、全面地认识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时会因为企业目标与心理预期形成的强烈反差,产生抵触情绪,或对企业既定目标觉得无能为力而产生受挫感。因此,员工在认识企业发展目标层次上,常常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存在困难。企业需要反思,企业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是否构建了员工参与的命运共同体,是否具有了员工参与的工作使命感。因此企业需寻求企业与员工的互利发展方向,只有在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默契的配合的前提下,对员工实施针对性的培训,才会更容易被接受。

四、国有企业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性

第6篇

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从学校组织层面来说,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现状与发展需要以及教师的现有素质、发展潜力与发展期望等,制订本校教师的开发计划、教育培训规划,设计落实相关计划的路线与策略,挖掘教师人力资源的潜力,帮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活动;就教师个人而言,是指在开放的学校教育教学的情境中,教师主体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规划设计、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践过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不仅是教师自身成长和走向成功的内在需要,而且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学教师有无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不仅影响自身生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且还关系到其发展的时间进程和质量水平。这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教师来说,尤显重要。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一、建立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这里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自我意识,即大学教师对自己作为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主体的一种自觉认识。大学教师建立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意识,就是要以主人翁精神设计生涯,规划未来;就是要在职业生涯的设计中着眼于自身主动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就是要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提高思想认识,是建立职业生涯设计主体意识的第一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有自觉的行动。大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意义,才能自觉地建立起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意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胡锦涛主席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而做好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是建设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起点。因为,它是教师个体一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构想与计划安排,起着激励、约束和导向的作用。大学教师有了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就能激励自身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持续健康的发展。有了这样的认识,大学教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意识。

增强内驱力,是建立职业生涯设计主体意识的关键。对于任何事物来说,外因是重要的条件,然而,内因则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增强内驱力,应该是教师建立职业生涯设计主体意识的关键。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内驱力表现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强烈需求与执著追求,这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之根本动力,也是他们能否真正建立职业生涯设计主体意识的根本所在。增强内驱力,除了学校的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来实现。有了强大的内驱力,教师就能自觉地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开展职业生涯设计。

二、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理论

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理论来自职业生涯理论。职业生涯理论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奠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分化(20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及整合(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三个阶段,并相应形成三大主要理论派系:特征一因素匹配理论派系、人本主义的自我成长理论派系及职业生涯发展性理论派系。

1.奠基阶段:1909年,帕森斯出版《职业的选择》一书,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这一专门术语,系统阐述了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即特性一因素匹配理论。所谓特性就是人的生理、心理特质或总称为人格特质,因素是指客观工作标准对人的要求。其理论假设是基于个体差异和职业差别基础上的入职匹配。假定所有的人在其发展和成长方面都存在差异,那么,职业指导就是解决根据人的兴趣和能力与社会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职业指导的过程也就是基于自我认识、职业认知前提下的入职匹配的过程。193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从事生涯辅导工作的威廉逊(Williamson)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辅导方法,从而发展和完善了帕森斯的职业指导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帕森斯、威廉逊的特性一因素匹配理论,为职业生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分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罗杰斯(Rogers)的代表作《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出版,宣告了人本主义的职业指导学派的诞生,其与帕森斯、威廉逊的理论相异,即出现职业生涯理论上的第一次分化。罗杰斯的理论假设是建立在每个人的成长与健全其本身就具有的调适能力、重视人的自身情绪比进行理智性理解更为重要、人的现在比过去更为重要、尤其是未来更为重要的支点上。他认为咨询对象的障碍问题是自我与外界不协调而产生的情绪性不适应,咨询就是帮助对方正确认识自己,使之内外相协调并形成新的自我概念。

3.整合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职业指导反思、转折期。由于职业指导理论和方法上的分化和相互质疑,也为职业指导深层次的哲学反思创造了前提条件。到了60年代,生涯辅导理论受到社会广泛认可,不同学派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罗伊(Roe)的人格理论、霍兰德的类型论以及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都形成于这一时期。虽然这些理论本身流派各异,传承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发展默契,那就是将生涯辅导推向一个注重个体生涯发展历程为重心的方向,促使生涯发展走向正统。或者说,职业指导的目标形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安置就业”,是择业指导,随着职业生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而走上了生涯辅导。

职业生涯理论从职业指导实践而生,并随着职业指导的深入开展而不断发展与成熟。反过来,职业生涯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又促进了职业指导实践的不断发展,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也由此于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换句话说,正因为有了上述职业生涯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才开创了职业生涯设计的实践,并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深化与发展。因此,大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以致掌握职业生涯理论,才能自觉、自如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勾勒出美好的蓝图,以实现人生成功的宏愿。

三、把握职业生涯设计的价值取向

人的职业生涯价值取向,有外职业生涯的个人功利性价值取向与内职业生涯的事业成就性价值取向之分。外职业生涯价值取向,一般体现在个体职务的提升、工作内容的改变、环境条件的改善、经济待遇的提高以及荣誉的获得等方面,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性。尽管这种价值目标的实现,对个体会产生一种外推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但这种推力毕竟是外在因素使然,其必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变为“保健因素”而失去激励作用。换句话说,外职业生涯价值取向的作用是短暂的,是不足取的。而内职业生涯价值取向,则体现在个体的思想进步、观念更新、学识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以及事业发展创新等,这是一种内在事业成就性的价值取向。它以核心价值观念为引领,以人为本位,以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归宿,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对人的生 涯发展起着持续长久的激励与鞭策作用。

显然,内职业生涯的事业成就性价值取向应当成为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价值取向。为此,大学教师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是人生观的核心部分,是建立在世界观和生命观基础上随时调整人生的“罗盘”和“指南针”,不同的人生价值观造就不同的职业理想,最终成就不同的人生。广大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事业成就性价值取向的追求者。二要有效整合外职业生涯价值取向与内职业生涯价值取向。可以说,外职业生涯价值取向是一种人为生活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内职业生涯价值取向则是一种人为追求而生活的价值取向。显然,我们需要的是后者。因此,大学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有效地整合外职业生涯价值取向与内职业生涯价值取向,正确处理事业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合理确立生涯发展目标和正确选择生涯策略与方法,科学地做出一份有效的个体职业生涯设计。

四、选择职业生涯设计的有效策略

职业生涯的设计,总的来说,要以科学的职业理想为指导,以职业生涯理论为基础,根据自身生涯发展的条件、发展潜力和未来期望,按照一定的程序,分步骤进行。一般而言,生涯设计的步骤或程序包括自我评估、环境条件分析、生涯发展目标确定、行动路线与生涯策略选择以及评估与反馈等。大学教师要在掌握上述职业生涯设计基本过程和环节的基础上,科学、客观地选择生涯策略,以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蓝图。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性理论,教师的职业生涯一般可分探索期、建立期和维持期等不同的(在职)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就要针对上述不同发展阶段特点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

探索期,这主要指刚加入教师队伍的二三年间。这是个体角色转换,逐渐适应教师职业的时期。在这一期间,个体一方面努力朝着教师职业方向转变角色,积极融入职业群体;另一方面又在摸索、体验自己对教师职业的适应性,同时也许会以某种方式尝试其它职业。该阶段教师的有效生涯策略:一是以积极的姿态,了解组织,接受组织文化;二是熟悉、适应环境,融入工作群体;三是积极投入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掌握教育教学技能,早日实现由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转变。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视觉传达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

前言

近年来,互联网+模式渐渐走进大学课堂,它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质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在互联网设备的辅助下完成教学活动,将这一模式运用于职业生涯课程规划对学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介绍如下。

一、职业生涯规划基本介绍

1.基本定义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个人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的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在此期间,个人需要对自身职业不断探索、不断适应及调整,并且还要对自我进行全面认知和了解,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明确职业规划目标,并为这一目标不断努力[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即对目前的学习方式有效安排、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合理构想,在此期间,需要做好六项准备工作,分别为题目设定、明确职业方向、测评自身条件、分析就业形势、筛选就业路线、规划和实施[2]。

2.意义分析

首先,有利于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全面认识自我,并且还会合理分配课余时间,这对学生三观形成、就业素质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其次,有利于促进高校持续发展。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针对学生就业规划有效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而且还能扩大招生规模、树立良好形象,这对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我国互联网+课程教育现状

互联网+模式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课堂教学,它不仅能够实现丰富教学资源的储存,而且还能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多样性的教学课件,借助互联网优势实现在线答疑、在线互动,同时,还能对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平台化管理,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全面性、客观性评价。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互联网+模式下开阔设计思路、丰富设计作品形式、提高视觉设计创造性,此外,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能有效完成、高效课堂也会被及时打造,这对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优化具有积极作用[3]。从互联网+课程教育现状可知,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适用性,将该模式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也会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互联网+”模式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分析

1.构建云课程平台

基于互联网+模式,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云课程,聘请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视频教学,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这与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吻合,进而能够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视频资料主要包括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介绍、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安排、专业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认知、职业发展方向分析、社会就业岗位了解、职业规划书的完善等[4]。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通过云平台学习视频资料,能够实现课程知识的及时消化。学生登录云平台学习视频资源后,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根据学生账号的登录频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时间。与此同时,网络云平台还开展了职业测评问卷调查活动,即根据学生对问卷的回答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想法,进而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就业建议,设计专业学生在参考就业意见的基础上做足充分的就业准备、明确就业方向[5]。

2.加强课程时效性

要想提高视觉设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有效性,就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此外,教师还应对本节知识点全面总结,针对所讲内容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并鼓励学生主动到板前陈述个人职业方向、全面展示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这不仅能够提升视觉设计专业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在观察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弥补自身作品的不足,并及时对职业规划做出调整,以此提高职业规划的匹配度[6]。

3.增设互动环节

设计专业学生在互联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能够借助云平台针对设计问题、设计方向、相关话题及时和教师在线交流,教师还能够通过邮件的方式布置作业、检查作业、批改作业,学生也能够对作业进行邮件上交。云平台聊天群的建立会再次扩大师生间的交流,师生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师生友谊,保障了云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7]。

4.优化课程考核评估标准

互联网+模式下的云平台创新了课程考核标准,主要针对视觉设计学生进行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合理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进度,在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避免出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不仅有利于视觉设计学生明确职业目标,还有利于学生为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努力,这对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促进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学生应用互联网+模式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不仅能够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了解和认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和职业生涯规划习惯。此外,互联网+模式还能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率,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持续进步,提高专业学生的视觉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古奋飞.基于“互联网+”理念的《动态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N].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208-209.

[2]李青青.关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职业指导课程开展与实践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149-150.

[3]唐玮.中职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4]周宪,孙杨.视觉文化转向中的大学艺术通识课程改革——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宪教授访谈录[J].艺术百家,2016(5):135-137+142.

[5]陈鸣.基于项目预约制的高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J].山东纺织经济,2012(12):107-108+114.

[6]向世前.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标志设计课程为例[N].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5):35-37.

[7]刘红存,董伦红.可雇佣性开发视域下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N].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85-88.

第8篇

关键词:高职;体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81-03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求职难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审视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职教育要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职业的过渡,开展、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尤为重要。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有的甚至还将其列为必修课,规定了必修的学时、学分。但总体来看,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较为传统,许多东西还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以听为主,缺少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互动,缺少对自己、对职业规划的深刻体验与反思,在实践和实施过程中收效甚微。笔者拟基于体验式教育理念,以多年来的工作对象——高职汽车专业学生为主体,探讨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验式学习模式,让高职学生形成清晰的生涯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与职业探索,使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加生动有效。

职业生涯规划和体验式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及其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生涯规划由生涯辅导演变而来。1908年,美国工程师弗兰克·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局,他提出的特质因素论成为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64年,帕特森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生涯理论,将当事人中心的论点用于生涯诊断、过程与结果之中;以舒伯为代表的生涯发展论则依据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相配合,将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后来又加入了角色理论,创立了“生涯彩虹图”,舒伯的理念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职业辅导起源较早,但中断时间较长。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开始指导学生择业;1920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了职业指导部,以帮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之后因种种因素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职业辅导在中国才再次萌芽。在高校,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愈加受到重视。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公共课教学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关于体验式教育 “体验”通常是指通过时间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关于“体验式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其中较为广泛被引用的有以下几种观点:美国体验教育协会认为,体验式教育是一个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构建知识、技能和价值的过程;奇克林认为,体验式教育是当一个人经历一件事或多个事件后而产生了判断、情感、知识或技能的变化所产生的学习过程;基顿和泰勒则认为它是“表明与被研究现象直接相遇”。体验式教育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包括课堂学习、专业研究、文化活动、实习实践、拓展训练、服务学习及合作学习。“体验式教育”与“体验式学习”两个术语的明显区别在于“体验式教育”主要面向教育者、辅导者,而“体验式学习”主要面向学习者、体验者。

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

体验式教育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与传统理性主义的教育方法,以及华生、赫尔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行为的结果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教育模式以个人自主学习为主体,学习内容以知识、内容为本,注重知识、技能学习,学生被动式而非主动式地听、记、考试,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学习过程单向沟通、单一刺激,容易导致高分低能、学用脱节的教学效果。而体验式教育以团队或个人学习为主体,学习内容为即时的感觉、内容和过程,重点关注态度、观念、能力的学习,学生高度投入、参与和互动,教师与学生为双学习者主体,且以学生为主,学习过程可提供个性化、现实化的体验环境,学习效果会更持久。

高职院校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知识理论的掌握、国情政策法规的讲解为主,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缺乏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拓展训练、企业文化、团队合作等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现代职业素质理念。因此,应将体验式教育应用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形成适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式课程模式,真正将“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汽车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设计

(一)理念和目标

基于体验式教育理念,将职业教育的“做中学”引入我院汽车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设计学生在校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任务,变传统的“概念——案例——练习”教育为“能力目标——任务——知识”的任务驱动体验式学习训练,提升学习效果。以学生为本,着眼于高职汽车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创设职业生涯问题或活动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认识自我及岗位特征,掌握必要的技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确立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高职学生更能把握成才方向;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生涯规划能力,增强高职学生对工作环境的把握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让高职学生充分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综合竞争力。

(二)教育模式整体设计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院汽车系结合实际和学生的需求,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即“多元课堂、三段进阶、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体验教育模式。

“多元课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充分尊重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及相关要素多元存在的前提下,积极调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和企业、甚至校内外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共同开展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体包括职业指导课、入学专业教育、班团会、主题活动、企业文化活动、名家讲坛、校友见面会、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招聘会见习、参加招聘会等内容。

“三段进阶”是指系统设计我系学生在校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体验训练任务,并在高职三年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一阶段是探索启蒙期, 主要在一年级学生中实施,本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熟悉学院和汽车系的环境,初步了解汽车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趋势、就业面向,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结合专业和社会需求,确立目标,工学结合,规划大学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有针对性地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第二阶段是实践行动期, 主要在二年级学生中实施,本阶段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通过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态度,搜集就业信息,熟悉签约流程,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掌握求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择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的基本情况,完善初级目标,初步确定职业长期发展目标。第三阶段是潜力开发期, 主要在三年级学生中实施,本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国家有关就业和专升本政策,对前两个阶段做一个总结,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进行职场情商修炼和自信心的培养,通过多种讲座、素质拓展、静思、跨文化体验等方式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能,使自己的潜能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得到全方位的展现,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

“全程化”是指学生从入学伊始直到毕业,整个大学三年期间不间断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教育,“全程化”就是要让每一位高职生从进校之初就开始做好毕业求职的准备,让学生体验周围的一切事物,同时认识自我,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教学活动设计

体验作为一种个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由教育个体亲身经历、自我作用的过程。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活动设计时,充分以学生为本,按照汽车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整体设计的要求,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学业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将面临的各种情况,编写了《汽车工程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手册》(以下简称《训练手册》)。该《训练手册》分为6个学习单元,教学课时共计16学时,教学内容包括适应大学新生活、汽车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和就业面向、汽车系文化和专业文化教育、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前的准备及求职技巧、成功校友典型等,每节课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了“能力目标——任务——知识”的任务驱动体验式学习训练流程,即:提出学习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完成设置任务——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知识总结、理论升华。同时综合运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角色扮演、团队竞赛、操作练习、调查实践、参观访问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尽可能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活动产生自己的感悟,收获具体的经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思考。现以“自我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学单元中的“探索职业兴趣”课程为例,简要介绍体验式教育在我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任务驱动如下。

任务一:填写“我的家人、朋友职业圈”。(1)我的家人所从事的职业;(2)我的亲戚所从事的职业;(3)我父母的朋友所从事的职业;(4)我的朋友、邻居、其他认识的人所从事的职业;(5)他们的职业中,哪些职业的工作内容你比较了解;(6)在他们从事的职业中,有没有自己最感兴趣的,为什么?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完成“我的家人、朋友职业圈”任务填写,分小组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将本组所涉及的职业类型、工作内容和小组成员最感兴趣的职业进行分享交流。

任务二:兴趣岛测试,你最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将教室布置成6个区域,分别代表6座岛屿,在介绍6座岛屿的情况后,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到喜欢的岛屿就座。同一岛屿的同学进行交流:为什么选择这个岛屿?大家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兴趣岛情况简介略)

教学方式:教师进行情境模拟,组织学生完成兴趣岛测试活动,讨论交流后,总结6个岛屿实际上代表霍兰德提出的6种职业兴趣类型。通过兴趣岛测试,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类型会有个初步判断。

任务三:纸条传递游戏。

游戏流程: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裁成20张小纸条,每个小纸条写上一个与汽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比如:展厅主管、库管、试驾员、接待员、前台接待(SA)、索赔员、信息员、配件员、计划员、仓管员、车间主任、调度、救援司机、质检员、班组长、中工、学徒、机修、机电、钣金、喷漆、调漆员、出纳、会计、收银员、回访员、预约员、信息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后勤、食堂、保安、行政司机、保洁员、仓管员、精品安装工、精品销售员、二手车评估师、车辆保险员、理赔员等。将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分发传递给其他同学,留下自己喜欢的。每位学生都分发完毕后,回到自己的座位清点自己所有的纸条,在所有纸条涉及的岗位中最终保留三个。

思考讨论:(1)别人分发给你的纸条上有没有你不了解的工作岗位?若有,请与那位同学交流一下。(2)自己为什么要留下最后三个纸条上的岗位?其他岗位为什么要放弃?(3)别人为什么要放弃你选择留下的三个岗位?请与大家交流探讨一下。

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学生集体完成纸条传递游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对未来职业规划进行准确定位。

知识拓展:(1)霍兰德的兴趣类型理论(内容略);(2)职业兴趣量表简介(内容略);(3)经典案例:成功来自兴趣与职业的相互匹配(内容略)。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将体验式教育理念应用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姜旭.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2]李冬梅.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2).

[3]张正武.大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4]乌卜守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实践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李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2010(4中).

[6]刘德恩.体验式生涯教学的初步探索[J].基础教育,2011(1).

[7]杨丽.借鉴境外经验 浅议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

第9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92-03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正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工作对象从应届毕业生扩大到在校学生。但是,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未真正理解其确切涵义,导致职业规划缺少自我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相对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课程从理论体系向教育体系、从知识课程向行为养成的转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生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通过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创业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为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做好充分的准备。

态度层面 要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自觉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行动。

能力层面 要使学生具备自我探索、信息搜索与管理、生涯决策、求职、创业等基本能力,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能力,诸如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知识层面 要使学生了解职业的特性及社会环境,掌握自我认知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自主创业的基本知识。

基于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知识传授与行为引导相结合的模式,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将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就业指导模块、创业教育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制定及管理、职业素质准备及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求职应聘、自主创业准备等七个单元。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的相关技能。具体如下页图1所示。

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整个过程。每一学期都安排独立的内容,不同学期的授课内容之间相互联系,从而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内容上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实施时间上做到阶段性与连续性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社会认知 本模块通过学习职业基础知识、职业与专业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理论、结构理论及其他理论,使学生理解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明确大学生涯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影响,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维持有效行为。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做出生涯决策的时候可以理智地选择行业与职业,利用职业生涯理论解释自己的行为,进而更加理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身的行为约束能力。

自我认知 本模块主要包括学习兴趣、价值观、能力等自我认知的维度,个体、社会、测验三种认知方法以及气质、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与职业选择的关系。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测验、职业能力测验、MBTI职业性格测试、16PF测验等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自我认知的维度和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从更加全面的视角了解自己,加深自我认知能力;能够理解职业选择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做出生涯决策时能够更加全面地综合分析各种内部因素,避免陷入职业选择时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的误区;能够了解职业测评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测评工具,理性地看待职业测评结果。

大学生职业生涯制定及管理 本模块主要学习职业生涯决策影响因素、决策风格及方法,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撰写方法、步骤,大学生涯的主要任务、目标以及大学生涯管理方法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因素,掌握自己的决策风格,学习科学的决策方法,完善自己的决策风格;能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撰写方法及步骤,理性分析自己及外部环境,制定适合自己个性特点及综合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深刻理解大学生涯的主要任务及内容,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并付诸行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职业素质准备及职业发展 本模块主要学习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培养方法、综合知识的提高途径、职业能力的内涵及培养方法、社会角色的转换与适应以及早期职业生涯管理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职业道德的内容及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掌握职业对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了解提高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途径及方法;能够了解学生与职业人的区别,并自觉地在大学生涯后期及社会实践期间以职业人的标准约束自己,顺利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变,并对自己的早期职业生涯做出有效的规划及管理,以便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 本模块主要学习求职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及义务、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以及劳动合同及社会保险的有关知识等,同时宣讲国家及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在求职过程中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正确的途径合理合法地处理就业过程中产生的纠纷。

求职应聘 本模块主要学习设计个人职业形象的原则、个人简历及求职信制作、了解面试的流程、训练学生面试礼仪及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具备基本礼仪,掌握面试技巧。

自主创业准备 本模块主要学习成功创业的基本要素、创业准备及一般创业过程、创业过程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创业成功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了解创业过程,为自主创业做好准备,并能掌握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机会。

以学生为核心,改革教学实施过程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应将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改为既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诚实守信、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观、就业观。

普遍指导与个性化辅导相结合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根据学生的共性安排相同的课程内容,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信息收集、择业准备、求职技巧等就业知识的指导,更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兴趣、特长等,从个性塑造、潜能开发、个人理想和需求引导、个体职业能力倾向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小型的、一对一的辅导,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更多地应当是一种实践体验式教学,在整个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空洞的说教,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专题研讨、情境演练、招聘现场模拟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熟悉就业程序、掌握就业政策、提高就业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并在实践中检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

顶岗实习策略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非常关键的环节,不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企业、适应企业的最佳机会,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序幕。与相关部门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这个阶段,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措施如下。

完善制度,设计方案,健全机构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设计方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管理上,实行由实习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实习小组——实习学生的层层管理。在实习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安全意识,规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行为,消除安全隐患。

加强宣传,达成共识,促进效果 要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宣传、动员工作,让用人单位、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能理解实施“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环节,各方面人员应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配合,让学生明白需要做什么,应当如何去做,准确给自己定位,为有序地落实方案和各项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使实习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充分认识顶岗实习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明确顶岗实习期间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自己日后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认真完成实习过程,达到良好的效果。

加强管理,掌握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顶岗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从实习到就业的顺利过渡。

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不过分关注企业性质;克服依赖他人的思想主动就业;不局限于专业对口;不把高薪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先就业再择业;自主创业;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引导学生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包括社会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承担工作责任的心理准备,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的心理准备,接受上司严厉批评的心理准备,经得起挫折的心理准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展开个人的职业生涯。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高效学习的能力,是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陆旸,杨希全,蒋宝陵.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12-13.

[2]陆旸,王振国.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4-15.

[3]张伟东,沈莉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41-44.

[4]李文静.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77-78.

[5]谢一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职教论坛,2007(8):25-27.

[6]邢娣凤.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93-95.

[7]魏洪秀.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90-91.

第10篇

2014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出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附有详细的能力标准说明。在此背景下,引导高校辅导员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思考、仔细衡量、创新设计出个性化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标准;骨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9102

2014年3月末,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出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标准》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体现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有利于广大辅导员根据自身的工作年限,更清晰地对照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明确自身职业发展努力方向和目标,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思考、仔细衡量、创新设计出个性化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无疑是高校辅导员深刻理解《标准》基本理念,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准确把握《标准》主要内容,全面落实《标准》各项要求,把《标准》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的集中体现。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骨干辅导员为案例对象,研究骨干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1 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架构

1.1 职业专业化初级阶段――初级辅导员

一个职业如果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那么就会没有社会地位。因此职业专业化是所有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具体到辅导员职业来讲,就是辅导员队伍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强的专业素质,合理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培养职业精神,形成鲜明的专业标准,拥有稳定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初级阶段主要是指辅导员群体经过一段工作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符合辅导员职业标准,辅导员岗位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辅导员,要完成入职之初到尽快适应岗位的过渡。因此规划重点是学习,学会处理日常工作和所遇到的各种麻烦,培养职业兴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这一阶段要找到自己的职业优势,比如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党建团建工作、其他各项培训工作等,确定自己能够承担的专项和责任等;但是对辅导员来说,职业周期的阶段不是一成不变,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每个阶段的规划重点。这个时候的规划目标切忌太高太远,辅导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做出合理的、适合个人发展情况的职业规划。

1.2 职业专业化第二个阶段――中级辅导员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程度递进一步,即该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应有的水平,拥有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这一群体从业的基本依据。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员专门从事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结构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辅导员需将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分时间段的计划与行动措施。可以从五个方面精进:一是能够与学生畅快谈话,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怀与爱。二能够自觉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时刻了解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自觉关注一些特殊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较为敏感。三是要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完成工作汇报、学生评价等材料拟写。同时,辅导员要善于总结,能够随时记录自己开展工作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事件,如安全教育、资助工作、学生谈话等,要做好备忘记录。四是主动深入学生宿舍、教室等工作一线指导学生。五是有较强的工作悟性,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头绪中归纳出思路,形成自己的工作艺术,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甚至在某一条块工作上已经形成个人丰富的经验,已经初步具备其辅导员职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时候的规划目标要针对自己的岗位需求,树立起清晰明了的职业目标,如考证(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科研(申报辅导员专项课题、发表相关学生工作论文)等。

1.3 职业专业化的第三个阶段(专家化阶段)――高级辅导员

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辅导员专家化的过程,是指高校通过培训、教育、激励、保障等长效措施,使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成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学生工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内高校学生工作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工作专家而努力的动态过程。这个阶段的辅导员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

2 具体步骤

2.1 规划指导思想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1)选定发展方向、设定发展目标、考量发展因素、选择发展路径;

(2)做好发展准备、摒弃干扰(拟做专业教师的准备、拟走行政发展路线的准备)拟作学生工作专家的准备;

(3)评估发展前景、结合切身情况对发展路径评估、自我发展机会评估。

2.2 规划的方案制定和实施

制定计划。一个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等方面。

(1)自我分析:包括“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现在在干什么,我将来要干什么?”“自己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没有兴趣,自己想不想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等等。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志趣、自身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等来识别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兴趣是否能够培养,知识和技能能不能通过学习积累提高等等,从而确定自己是否适合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如果你认为自己适合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就要确定发展目标,即成为“教育者”而不是“事务管理者”。如果没有明达的职业发展目标定位,职业发展规划将难以顺利实现。

(2)应对目标规划拟定短中长期计划,以标准中的辅导员分级类别:初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1-3年,经过规定入职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中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4-8年,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培养了较强研究能力,积累了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中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初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在各项职业功能上有更高要求;高级辅导员一般工作8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高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中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基于宁波大红鹰学院的校情,骨干辅导员群体认定特征包括:

(1)拥护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品行端正、师德高尚。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满4年以上,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扎实开展学生工作,密切联系学生,深入进行家访和谈心、谈话活动,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组织者所组织的学生工作活动,或作为主要指导者所指导的学生集体(含学生社团),曾获得校级以上表彰,所负责学生无重大违纪事件和重大事故发生。

(4)深入开展学生工作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或学生事务管理等某一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近3年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过学生工作论文,或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对工作进行分阶段的规划,把握每一个阶段的重点、目标、任务,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为了达到近期和远期目标,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规划,其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会更强。

从表1可以看出,骨干辅导员群体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更有目标,并且各项条件均达到或接近《标准》所涉要求,按照《标准》的分级分类,骨干辅导员可以划到中级辅导员或高级辅导员行列。骨干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更强,对提高职业技能的愿望更为迫切,这些显然与宁波大红鹰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的辅导员职业保障体系分不开。

3 结语

辅导员的压力,往往不是自己缺乏能力,而是没有找到自身能力与适宜工作的契合点。如何使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沿着既定目标顺利发展,需要强大的毅力监督自己的行动,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需要强有力的外部保障体系。

高校辅导员在实现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将长远目标分解成具体目标,要达到具体的目标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参加何种培训等,并付之于行动,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调整,并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修正不适合的职业发展目标,然后进入下一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当发现不能实现自己既定职业发展目标时,应该首先与学校的内部成员沟通,并通过转换职位等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节省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并且能够继续享用自己已经建立的良好沟通网络。辅导员职业发展或个人发展最终出路不一定是流向教学岗位做专职教师,也不一定是流向行政岗位做领导,而是要努力成为专家型的教育者。

此外在辅导员的选聘培养、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有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才能使得辅导员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安心踏实地坚持执行。

参考文献

[1]李卫东.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0,(8).

[2]向娴华.大学辅导员评价体系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5).

[3]王显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探析[J].教育时空,2012,(18).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潜流失;职业生涯设计

一、我国旅游行业人才供需矛盾分析

2006年上半年,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在北京发布一份报告,预测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行和旅游经济强国。众所周知,旅游经济强国的核心资源是人才,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关联性。然而种种数据表明,中国旅游行业人才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旅游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培养规格与需求类型之间的矛盾。

1.旅游人才的培养状况。据统计,1990年我国仅拥有旅游院校215所,在校生49 022人;而截至2003年底,全国拥有的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达到1 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中等职业学校713所。2003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459 004人,其中,高等院校199 682人,中等职业学校259 322人。与上年相比,在校生总数增长了10.1%。而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增幅高达54%。我国旅游教育为旅游行业培养了100多万名专业人才,为提高旅游队伍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绝大多数的旅游院校专业方向雷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

2.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截至2003年底,中国现有旅游涉外饭店一万多家,星级饭店9 751余家,全国旅行社达到13 361家。而目前旅游行业劳动力资源短缺,人才资源更为匮乏。我国旅游业中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旅游专业人才比例偏低。据统计,旅游饭店中仅有36%的总经理所学专业与旅游相关,中层经理一级的旅游相关专业比例高一些。旅行社人才中旅游专业人才比重较高,超过了总量的一半,旅游景区中非旅游专业占81.7%,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中非旅游专业高达90%。因此,旅游业急需大量的有旅游专业背景的人才,否则将制约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3.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单从供给与需求来看,一方面我国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另一方面,旅游院校在不断扩招生源,可以投身于旅游业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旅游业的人才市场在理论上是可以达到供需平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旅游学院饭店管理系的毕业生中只有不到30%的人尚留在饭店工作;广东某全国重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1998届35名应届毕业生中,仅有8名学生到酒店行业就业;在针对湖南省三所高校的2004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的问卷调查中,有32%的人选择了旅游行业以外的企业就业。旅游院校大学毕业生在本行业的就业率低下,旅游人才供需严重错位,这是当前必须认真面对和探究的问题。

4.旅游毕业生的“潜流失”。旅游或饭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选择旅游行业或饭店作为就业单位,对于旅游业本身来说也是一种人才的流失,与旅游企业在职员工的流失相比,我们将这种流失定义为“潜流失”,即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不选择在旅游业中就业,而是流失到其他行业工作的现象。这种潜流失的影响不光是针对某一家旅游企业而言,而是对整个旅游行业都存在的。

二、旅游行业人才“潜流失”的原因

1.对旅游行业的职业认可度偏低。中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仍以分数为基础,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些考生只是凭一时兴趣,或是对旅游和饭店行业的新鲜感、好奇感,填报了该专业;有的学生则是因为所报志愿已录满,被动调剂到该专业。当他们经过专业学习和实习,对本专业和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有人会发现该专业与自己当初报考时的想法大相径庭,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在旅游行业发展,于是产生专业与意愿的背离。这种对职业的不认同感就会促使他们在毕业时选择其他行业就业。

2.受传统意识的冲击,“终身职业”观念缺失。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这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存在的一个特殊的就业问题。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对大学生择业会产生影响。另外,饭店、导游是吃青春饭的观点也使得大多数学生没能将旅游职业看成自己追求的终身职业,在舆论压力或父母压力下放弃在旅游业工作。这种对职业的偏见及短见是现阶段旅游行业人才“潜流失”的根本原因。

3.个人主客观条件与职业的不对称。任何企业在招聘时都会遵照一定的职业要求与岗位选拔标准择优录取,所以,大学生个人的本身条件也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目前,我国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旅游企业存在对旅游人才价值评价的行业偏见,招聘时过于看中“硬件”,比如年龄、身高、长相等外部条件,而忽视个人工作的动机、能力及先天的素质(真诚的微笑、得体的语言等),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流失;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使一些确实不适合从事旅游业的大学生不得不选择离开旅游业,比如个人的性格因素、身体因素。在饭店及旅行社企业中,乐于助人、细心和喜欢交际等这些关键素质对个人的从业影响是很突出的。

4.其他客观原因。除了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旅游企业招聘时往往有“重经验、轻学历”的招聘偏见;旅游企业薪酬偏低;晋升速度慢,空间有限;企业对大学生培养和管理上的欠缺,等等。另外,我国高校旅游专业仍然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行业因素在教育中的体现严重不足,导致旅游高等教育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三、职业生涯设计——解决旅游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的关键

据每日商报报道:目前浙江理工大学对本地高校学生就业心理做了一次调研,在对自己专业的喜欢程度进行选择时,45.9%的同学选择了“一般”,21.9%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很多同学表示愿意转行或从事与专业相关行业,选择单纯从事专业工作的同学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只占20%。由此可见,对所学专业有“排斥”心理是中国大学生的通病,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时有很大的盲从性,很多人只是根据自己对职业的印象来对自己选择职业的范围进行限定和妥协,不能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在对职业进行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相信某个人的信息,掌握职业信息不全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懂得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体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职业生涯设计包括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观念的研究,也涉及就业准备和对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1.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与把关,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的教育。“性格决定一切”这句话放到职业上就是“性格决定你的职业”。个性品质和职业适应性有非常大的关系。非要做自己适应不了的工作,要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入学时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和把关,借助于职业测评和性格测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全面客观地思考职业发展问题。比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自己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是管理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擅长哪些技能,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根据学生个性评价的结果,结合专业就业趋势及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帮助学生设计符合其发展的职业生涯和培养方案。特别对选择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高校可以借鉴职业技术学校的经验,对学生进行面试,按市场需求的要求选拔适合的人才进行培养。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获得全面的专业、行业信息。作为服务行业,旅游业中的若干职业在今天仍然非常强调面子的中国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受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社会有意无意地对职业有等级划分。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指出,社会职业有令人愉快的也有令人不愉快的。在普通人的心目中,“饭店服务员”显然不是令人愉快的高尚职业。中国人对职业与成才过程的认识还流于表面化、简单化。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职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提供一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如何写求职书等浅层次的服务。这已经不能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错位等一系列问题了。事实上,旅游专业的学生从刚入校时就需要针对职业方向进行多方面的了解、调整。这涉及到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学校应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职业发展讲座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有关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旅游职业的性质及发展空间、旅游就业环境等信息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兴趣。

3.注重合理的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从近几年的人才市场现状来看,学历很高而能力一般已成为市场对毕业生的新“恐惧”,旅游行业尤为如此,“能力大于学历”已经成为行业选才的通用标准。决定大学生能否就业的关键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对自己的正确定位。旅游行业的选才标准决定了旅游专业的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首先,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念。学校要把这种“能力”观念的培养放到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真正激发其个性发展。其次,根据旅游专业职业市场的需求,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增加职业教育及实践培训课程的比例,开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创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念和责任感。最后,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要安排实习和培训活动,一般在三年级进行。实习与培训可以使学生与社会近距离接触,了解市场竞争,在理论转化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差距。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段实习经历对学生进行职业再教育。在“走出去”的职业现场历练中,大学生对社会初步接触,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容易使他们出现比较失望的择业心理。学校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科学定位,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可以通过利用社会资源,如邀请有名望的校友,业内成功人士,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等来校作报告、讲座,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成熟的择业观,树立职业信心。

4.注重职业生涯设计的长期性,提倡合时务实的就业观。职业生涯需要规划,不能有短期行为。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成功者是靠长期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并且成功的路径不是唯一的。对就业而言,不能简单地去看公司开出的薪水怎么样,一个单位的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前景都非常重要。认为高职位和高薪就是成功的职业生涯往往会导致盲目从众。在职业生涯中,个人也不能完全决定自己一定是成功或失败,职业规划只是减少这种风险而已,因此,让学生放低眼光,选择合理就业是十分必需的。工作经验是在工作中磨炼出来的。要承认,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期望方面也应该有理性。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克曼指出,学校教育最多只能占一个人一生的1/3,其他的2/3是教育,一方面与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是来源于工作地点的培训和不断学习。他认为,人们高估了学校教育在一个人一生中的作用。大学生在就业时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非常容易造成期望值过高而落空,以致最后对就业牢骚满腹。

因此,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直面严酷的现实,合理自我定位,转变就业观念是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首要因素,也是防止旅游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欧臻.解决饭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潜流失问题的研究[d].学位论文,2005.5.

第12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

1.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讲求层次性和针对性:一年级为试探(扩展)期,主要任务是端正专业思想、安心学习、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二年级为定向(探索)期,主要任务是打牢专业基础、培养广泛兴趣爱好、设计人生方向;三年级为冲刺(浓缩)期,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优秀综合素质、准确定位职业生涯;四年级为分化(抉择)期,主要任务是掌握就业政策、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求职技能、力争顺利就业。

组织专家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辅导的系列专业教材。面向社会开辟职业模拟教学场地和实习基地。

2.将职业规划辅导列为政治辅导员等有关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复旦大学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深入探求全程式职业发展辅导的路子。2003年4月,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正式更名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将工作重心转向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职业规划的特性,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到职业选择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必须主要依靠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深入系统的工作来实现,特别是对大学生当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应给予更多关注。

3.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研究机构和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专题立项研究课题。借鉴南京大学的经验,依托校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力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力”研究机构。借鉴中山大学的经验,成立专门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有条件的高校启动校内专题研究项目,鼓励相关和相近学科科研人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动协调、整合研究力量,组织相关的大型主题研究项目。

4.组建学生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借鉴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经验,在大学校园内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或相近主题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主要作用是依托学校资源,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校企联动,致力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发散网络。

5.开展全校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相关主题活动。各高校每学年应举办一次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以此对新生进行规划意识的启蒙,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践锻炼。各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造积极条件以促成创业计划的实现,从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

6.以生涯规划和就业为主题,组织系列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针对低年级学生,举行“新生职业导航”活动,围绕“大学生涯战略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组织系列讲座,进行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于每年毕业生就业高峰期间即4~7月举行“就业前线”大型主题活动,组织系列的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等等。

7.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由校内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教授和校外政府有关部门、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专家顾问参与,成立学校一级的“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外专家和培养校内职业咨询师相结合,对全校从事职业规划辅导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提高专兼职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就业指导部门“二传手”角色,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规范化。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适与健康培育,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服务。学校购买或自主开发专业的测评技术软件,开设学生职业测评室或推出网上免费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辅导,印制、发放就业指导手册,开放就业书屋等。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开展,并不在于孤立地实现某种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其主旨在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懈追求。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取得实效,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主要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在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抓好工作队伍的培训,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并加强检查督促。我们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

2.健全工作机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活动贯穿大学四年,必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工作相互配合,体现全方位工作的要求。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