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

时间:2023-06-04 10:50:10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精品课件 制作与应用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建设的基本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基础课,在原先的计算机原理、输入法训练、计算机辅助工具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与多媒体应用等新技能,实用性更强。在改革理论知识传授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的技能,这不仅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而且成为其他专业的素质教育基础课。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辅更强,甚至成为各专业首选的必修基础课。

2.教师是精品课件制作的主力

教师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他们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并且了解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是精品课制作的主力和具体使用者。

3.教学手段的改革重在精品课件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入门课,陈旧老化的黑板式教学,简单演示式的电子教案,已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工作要求。高新技术应用软件模块的引入及多方位与相关学科的链接,进一步地要求精品课件建设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精品课件制作与应用的几点体会

1.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系统化制作

精品课件的制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组建了课件制作小组,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按章节、模块分配给有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每一个课件量精确到每节课的45分钟,再将各位教师制作的课件集中起来。课件制作小组进行各课件的“串接”,然后按教学计划,课件随机由代课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课后征求学生们和教师们的意见,经过后期改进,最后形成系统化的精品课件教学工具。在教学应用过程中,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推出,课件制作小组在原精品件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使精品课件始终与先进技术接轨。

2.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专业化链接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对其他专业的辅助作用增强,成为其他专业首选的必修基础课,这就要求精品课件必须加强与相关专业的链接,因此课件制作小组特别增加了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比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幻灯片教学的课件时,结合机加工专业的万向轴专业课教学,将万向轴的工作原理通过幻灯片制作并展示出来。再比如我们在制作“EXCEL电子表格”一节课件时,将财会专业的“数据统计”课程中的专业术语、计算化公式、统计报表结合赶来,深受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欢迎。这样既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新特点。

3.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互动性

应用精品课件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而精品课件不但是教师教学的平台,也是学生运用的学习工具。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精品课件的使用,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精品课件放到了校园网上,以便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和下载。同时,我们向学生们公布了课件制作小组的邮箱并开通BBS,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师生论坛供大家讨论交流。师生们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课件上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整体水平,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精品课件的更新与改进。

4.大胆尝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新的考试方法

引进了考试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按精品课件的章节及教学进度进行阶段化、模块化考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每一节精品课件所讲解的计算机知识制作成题库。在每一个精品课件中,划定一定比例的学分,按总学分及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打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性。

三、验证教学应用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件的制作与应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在精品课件的推广和教育改革尝试中,做到了“理论讲解有载体、技能实训有实体”,受到了一线教师和其他专业学科教师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个别班级的通过率达100%,教学效果和质量大幅度提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虚拟实验;网站互动功能;网络课件

作者简介:程启明(1965-),男,江苏盐城人,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黄云峰(1971-),男,浙江绍兴人,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上海高等教育“085”工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97-02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大学理工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及组成,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掌握存储器扩展技术、中断系统原理和I/O接口的应用,为计算机接口的实际应用打下良好基础。[1]

由于本课程具有概念抽象、知识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等特点,加上课堂教学方式简单、枯燥,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严重脱节等弊病,使学生难以掌握该课程内容,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本课程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2-3]

为了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开发建立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该网站包括新闻中心、课程资源、教师队伍、学习园地、实验平台、课程建设、在线交流、学生作品等栏目,其功能包括课前预习、课上教学、课后复习、课内实践等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课程网站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功能,实现了师生在线讨论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对本课程网络功能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探索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4-5]和新的师生交互方式,[6]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开发与应用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可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应用及创新能力。

1.传统的实验方法

目前该课程的普遍现状是:课时安排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上重软件、轻硬件。其根本原因还是实验设备有限、维护困难。目前本课程的实验主要是通过硬件实验箱来完成,此方式的缺点有:灵活性差,实验箱的线路、芯片多已固定,学生只能按照固定步骤进行实验,不能灵活自由地设计实验;创新性差,实验步骤和内容难以扩展,实验个数有限,实验内容固定,难以跟随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的创新;开放性差,由于实验箱少和维护难,实验课一般需分组进行,实验保障困难,实验室的开放性受到限制;经济性差,实验箱的价格较贵,且易受损坏,维护较困难,需专人管理。此外,实验还需专门的场地,并且师生同时、同地进行实验,实验效率和设备利用率低,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成本高。

2.网上虚拟实验的概念

随着Internet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验系统逐渐由传统的集中模式转变为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分散性、扩展性、重复性、安全性的(网络)虚拟实验系统,虚拟实验系统能较圆满地解决传统实验的问题。虚拟实验是指可在Internet/Intranet互联网上通过软件模拟技术对真实实验的虚拟实验,它利用图像/声音、软件仿真、虚拟现实和远程控制等技术,在计算机上构建出可辅助、部分或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硬、软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从异地计算机设备上完成各种实验项目,所得到的结果与本地得到的数据结果完全等价,如同现场操作实验设备一样。虚拟实验采用软件开发工具开发一系列虚拟实验课件来全真模拟实验过程,以交互式教学方法实现实验过程的教学,学生可利用网络环境完成实验系统的设计、获取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等各实验环节,并同时查询相关资料,接受老师的网上答疑辅导,参与讨论实验相关专题等,明显地提高了实验效率,并减少了不必要的实验损失。

3.网上虚拟实验的特点

虚拟实验的优点有:避免真实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降低实验成本、维护及管理成本;组建系统的效率高;具有丰富的媒体表现及交互形式;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在任何网络终端上进行;容易协同和共享;易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灵活性,可因材施教,便于实行个性化教学,对学生实施多目标、分层次管理。但虚拟实验也有一些缺点:实验的真实感不够;不能体会在真实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多种误差;难以体会在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故障现象;降低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虚拟实验应该侧重于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而对于行为技能的训练则差一些,真正的技能与动手能力还必须在实际的实验情形下才能获得。因此,如果过分地依赖虚拟实验,将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4.网上虚拟实验的实施

虚拟实验教学只是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真正实验教学全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可采用实际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分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两种实验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互为补充,创造了适合于实验教学的气氛和训练机会,提高了实验的效果,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本课程虚拟实验所需的软件环境

虚拟实验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为硬软结合的虚拟实验。它通过客户端的操作,借助网络控制真实实验设备,并通过网络反馈给用户结果信息,但由于网络的延迟性,该方法多用于局域网。另一种是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它通过直接利用Java虚拟机及对I/O端口读写的捕获技术或编写仿真汇编解释器,再借助Web来实现全软虚拟实验。

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一款仿真平台,可以进行实物仿真和印制电路板设计。Proteus软件可以对8086CPU或MCS-51单片机及相关接口芯片提供支持,还提供了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虚拟仪表,支持汇编语言,是一个全开放性的仿真实验平台,相当于一个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实验室。因此,可借助于Proteus仿真软件构建虚拟实验室。Proteus有单机版和网络版两种选择,采用网络版配置,将只有一个USB加密狗安装在服务器上,并锁定相应的用户数,在校园网范围内的PC机都可以得到授权并进行仿真和实验,但同时在线的客户端总数不能超过已购买的总授权用户数。采用网络版的Proteus,可真正实现实验室的虚拟化、网络化以及实验室的开放。

本文采用网络版的Proteus构建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远程虚拟实验仿真系统。该系统包含下面模块功能:实验选择系统,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实验项目;虚拟实验平台,给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环境;报告生成系统,用来生成并存储学生的实验报告;教师批阅系统,教师可批阅学生实验报告,并生成学生实验成绩;帮助系统。

二、网站师生互动功能的开发与应用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才能结合学生的反应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样,学生也要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

1.传统的交流方式

传统的交流方式一般常采用课堂上提问和课下交流手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充分交流,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灌输式教育,学生又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提问与交流;他们一般更愿意在课下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在轻松的氛围下解答学生的疑惑,了解他们的意见。然而,随着学生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及学分制选课制度的普遍实施,此答疑方式受学生人数、时间和地点的制约严重,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

2.网上互动交流方式的特点与技术

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便捷、实时、共享等特点,可构建出本课程的网上答疑系统。此答疑方式的优点有: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和灵活性,并且对相同的问题不必做重复解答,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课程网站一般都采用E-mail、QQ、BBS、专门开发的交互软件等实现网上答疑系统,这些实现技术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师生互动问题。其中:采用电子邮件E-mail的缺点是实时性差;采用QQ等即时通讯软件ICQ的缺点是信息有限且私密性差;采用电子公告板BBS的缺点是传递文字信息有限且实时差;采用IT公司专门开发的交互软件的缺点是开发成本高且维护成本也高。博客和微博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交流方式,它们为师生互动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便于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交互讨论,且不受时空限制。因此,近年来,博客和微博被引入到课程的网络教学交互平台上来。其中:博客(blog)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微博(Micro Blog,即微博客)可理解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话博客”,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两者的差异在于:博客一般主要在电脑上公开发表网络的、供人阅读的日记,它可写得很长,字数没有限制,主要适合阐述一些东西;微博一般主要是在手机极为简短的网络日记,它主要是抒发一些心情,还有写一些格言警句,写一些自己的动态,一条微博最多只能写140字。

3.本课程的网上互动交流功能开发

可把博客和微博引入到本课程的网络互动教学中,借助博客和微博的互动就可把教师网上答疑指导、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有效地整合起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本课程的网上互动交流功能有:

(1)交流讨论区。教师通过微博或博客制作一个课程专题讨论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并可在讨论中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和投入。答疑讨论区可采用一对一、一对多、集体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提供具体、及时、具有启发性的反馈意见,并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管理,以便学生查阅。讨论区可分为普通讨论区和专题讨论区。其中:普通讨论区主要用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并就相关知识点或者相关领域的话题进行讨论,一些讨论内容还可由教师或管理员整理,将较为典型、关注度高和投票数高的发言列入精华版,并在网站的首页显示;专题讨论区主要是把学生的反馈意见、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或者本学科中前瞻性的问题等提出来,来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2)作业提交与在线学习。作业提交模块可以上传学生的文档作业,教师可以批量下载作业,并在评分后再将成绩上传供学生查看。在线学习模块可记录学生学过的知识、作业完成状况、考试状况、互动讨论中的发言状况及其认可度等学习状态,学生可随时随地查获自己学习效果,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随时向其他学生或教师寻求帮助。

(3)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模块包含主站资源模块和论坛资源模块两部分。其中:主站资源模块仅管理员有权限在此资源,它主要一些PPT和Word文件;所有注册用户均可通过论坛资源模块上传附件,通过附件上传功能可共享学习资源,上传可采用flash 机制,并支持批量上传。学生可在资源库中获取其感兴趣的资料,并可把资源上传,实现资源共享。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是双向的,它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通过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等教学多环节的网上问卷调查,积极鼓励学生多提意见和建设,参与到本课程建设中来,教师根据学生的网络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并持续地对教改效果进行跟踪,从而不断丰富教改的成果。

三、结束语

本文开发建立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网站,探索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师生交互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应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程启明,黄云峰.计算机硬件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2]王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84-85.

[3]张兰红,陆广平,周云龙.“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5):93-95.

[4]陈越,顾晖,梁惺彦.Proteus 虚拟仿真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2012,38(1):106-108.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3

【关键词】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

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变迁,计算机也在迅速的发展当中,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一些单一的数值不断的通过组合而进行扩散而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中,现在各大高校内的专业都包含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内容,非计算机的专业学生也超过了90%左右,所以我们在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同时,并可以利用计算机为其工具来获得额外的专业知识,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培养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以最专业的平台为基础,同时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同时也要根据各个专业不同的学科进行的设计分类教学。本文主要是根据河南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的进行分类及培养,制定一个最为科学且合理的方案课程体系。

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河南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一般包含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这两大类课程,非计算机专业类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两大类课程,可以对计算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简单的掌握等应用。并在所学的基础内容之上,根据所学专业特点适当的开设相关专业计算机类的课程,但是当前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

某高校在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明确的提到大学生应该掌握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化学与材料科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进程表中,在第一学期中学生开设必修课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下一期包含了语言程序设计等相关计算机的五门选修课程。每名学生必须修读3学分的计算机课程,根据相关的专业课程特点,学生最应修读的是语言类程序设计课程。

在各大专业课程提出大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只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除去计算机文化基础类的课程定位必修课外,其他的计算机课程都定位选修课程。学生在学习完必修计算机课程外,选修了语言类程序设计,这样学生只是单方面的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出现这种现象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

2.计算机基础培养与其能力培养相脱离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河南高校也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及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但是在培养其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时,没有特别的指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使其计算机基础及能力两者相脱离。虽然高校一直强调应该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在日后学习中没有相关的应用能力培养课程。因此根据以上的情况,吧程序设计语言定位必修课程更加科学合理,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有限的精力投入学习当中,学生在进行学习计算机课程时,日后的实践对计算机的学习也是尤为重要的,如何让学生最大程度的获取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后继课程中的应用计算机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种类

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以计算机为实际的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想要解决相关的问题基本是通过两个过程,一是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过程:使用系统软件来解决相关的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实际的问题建立抽象的模型,然后通过抽象的模型及构造来进行计算,按照实际内容来制定相应的程序,并同时通过计算机应用过程来将其最终的结果计算出来。二是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一大过程:这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通过计算机应用其自身应用软件的特点来提供相应的功能服务,输入相对的数值来获取最终的结果。通过以上两个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为其基础,以使用说明为主要的依据,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是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的运用,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必须要以不断发展和创新为此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计算机应用能力经过细致的分类,按照其各个专业的特点综合的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来确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符合类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及程序设计语言这两类课程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在后继的课程学习当中制定符合自身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箱柜课程,是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同专业在学习和培养目标是会有所不同,要按照其分类选择更为适合学生自身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明显的特色。

三、根据计算机应用能力分类的课程进行设置

1.课程设置原则

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各个专业的学生确定适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类型,目前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实际的问题,是要按照学生不同专业制定出符合相应计算机应用能力类型的课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相关课程可分为基础和应用课程两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基本的原则是:

基础及应用课程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最终的目标一致。

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会根据不同的专业及类型而有所不同。

在上述两类原则的前提下,相同专业的培养按照选修课的形式来达到不同应用能力类型的学生为其目标。

2.课程设置建议

通过专业的高校院方来制定具体的课程设置,并提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然后由专门负责计算机教学的部门按照各个专业的能力需求,并与其院协商来确定最终的课程设置。按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类型来培养出不同能力类型的课程,以下是基本的课程设置建议:

(1)在计算机系统软件方面,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按照计算机系统软件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的基本过程来中可以使学生得到的应用能力有:创新思维能力、操作方法、选择计算能力、编辑应用程序等能力。因此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数学基础,在其基础之上才能为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及数学建模和计算等一些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中都集合了计算、操作、设计等基础性能力方面的培养,其学习的课程都是按照合理的时间和顺序来进行。

(2)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与计算机系统软件方面的学生相比,在计算和程序上没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应当具备数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因此,该类学生应当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学建模及软件等相关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可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操作及程序设计方面的内容,其学习的课程都是按照合理的时间和顺序来进行。

(3)计算机系统软件方面,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的培养,与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相比,在计算方法上没有较高的要求,但应当具备组织数据的能力和简单的操作。因此该类学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及计算机软件基础等相关课程,在这一类型中,主要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设计及数据组织操作的基础性能力,其所学习的课程都是按照合理的时间和顺序来进行。

(4)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的培养,这类学生主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的能力,所以此类学生应当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与所学专业实务处理有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至少两到三门左右,这样才能培养其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并培养其所学专业的事务处理方面的基本能力,其所学习的课程都是按照合理的时间和顺序来进行。

四、课程的内容合理的进行整合

所学习的课程必须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要的目的,并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修改,可以把数学建模、计算方法等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的教学方案。遇到问题可以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然后通过相应的计算来得出最终的结果的一种全过程的练习,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方面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而且要与所学的专业紧密的结合起来。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基础结合实践,更大程度上发挥其能力,从而真正的培养出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五、结语

计算机应用能力要充分的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完成数值计算等任务,让学生多运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时,专业课程也得到一定的提升。河南高校在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没门课程都要按照规定的要求来达到最终的目标,这样才能充分的说明培养方案是科学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夏其表,尹建新,易晓梅,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类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4):78-8O.

[2]寸仙娥,蔡润芹,普玉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4):13-15.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O.132400410031)。

作者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4

摘要:根据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形势,本文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一系列建设性方案,并介绍了近几年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基础课程群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所以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

我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必修课,它是由教务处牵头,各专业院系与计算机系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必须选修并通过(具有强制性)。二是选修课,它是由计算机系根据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普遍要求提出,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导师或自己兴趣在多个学期内自由选择若干门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如表1所示。

根据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就是表1开设的课程群,学生一年级必修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年级根据专业方向或本人兴趣选修若干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是结合专业课开设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在学生高年级时由专业教师讲授比较合适,例如会计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电算化”、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电脑美术与动画设计”等等。这样,就可以做到学生本科四年计算机“不断线”。

2典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针对特定专业,不包含或很少包含专业性的知识,而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更新,教学大纲和教材也应体现出明显的时间性。从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选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最好是三年内出版的,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跟上计算机发展主流。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目前高校开设最为普遍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大学新生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非零起点的学生,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建议将现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更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或“大学计算机基础”,该课程的改革思路是:以讲解计算机基础和应用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

2.1.1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到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多媒体、通信与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前三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四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涉及到计算机学科的众多领域,但也要力争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笔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新教材,书名是《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题解与实验指导》。

2.1.2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此外,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熟悉各种操作系统环境(如Windows、Linux、Mac OS X等)以及数据库和网络实验环节上。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他们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可能相差很大。如果某些学生对Windows操作环境非常熟悉,并达到了教学要求,就可以让他们学习和使用Linux或Mac OS X操作环境。特别是针对某些专业(如艺术设计专业),直接学习Mac OS X操作环境可能对他们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为有利。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可以安排课堂教学的上机练习,也可以单独设课供学生选修。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并完成实验报告,期末通过上机考核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验证性实验上,要积极开展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有条件的地方要尝试开设研究性或创新性实验。

2.1.3建设网络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网络课程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教师可以调度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授课,学生课后也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上的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包括课程介绍、网络课程、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特色创新和政策支持等,如图1所示。本课程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jingpin2007.szu. /jisuanji)。

2.2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

多媒体技术所包含的知识非常广泛,比如多媒体数据压缩、多媒体功能板卡设计与开发、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视频会议、多媒体数据库以及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等等。那么,要向学生传授哪些多媒体知识呢?特别是针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如计算机专业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怎样组织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其教学目标是否有所区别。

2.2.1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设置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知识丰富,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对象的教学要求,将多媒体技术课程分成三门系列课程,即“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它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结构有着明显不同。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计算机专业专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能够使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或创作多媒体作品。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如何开发和制作多媒体应用系统这一主题,着重介绍多媒体软件开发平台和实用工具软件,并详细地介绍典型的多媒体创作工具的使用。

(2) 多媒体技术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能够设计与开发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3) 多媒体系统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多媒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能够研究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和特征,并能构建实现不同目的或用途的多媒体系统。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以上粗略地将多媒体技术知识分为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技术三门系列课程,其基本想法是要避免多媒体技术本科教学内容越来越深,而有的研究生教学内容仍从最基本的问题谈起。因此,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要求,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材应有明显不同。比如,研究生教材与本科生教材在深度和难度不能相同,研究生教材可以有专著性质,而本科生教材就不应写成专著。

2.2.2课程特色分析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计算机专业专科生的一门侧重于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对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以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本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① 新颖性: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的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多媒体硬件设备和工具软件不断出现,版本也不断更新。这给任课教师讲授“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课程教学既要维护学科的系统性,又要体现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最新成果。

② 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多媒体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的使用技能。

③ 全面性:本课程介绍了从各种媒体创作到多媒体应用软件制作所需用到的全部多媒体工具软件产品,比如音频编辑软件Audition、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或3ds max、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以及多媒体著作工具Authorware等,它们将为学生今后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打好结实的基础。

2.2.3加强实践环节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实验对计算机硬件要求比较高,特别是音频、动画和视频制作部分,一般的PC机难以满足要求。下面是多媒体实验室的软硬件清单以及本课程应开设的各类实验名称。

实验名称后面的数字是建议上机学时数,教学上机总学时数不应低于36学时。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音频、图像、动画和视频制作和编辑处理,并能够开发或集成多媒体应用系统或多媒体作品。因此,在每种媒体实验中都要布置一些创作任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音频采集与编辑实验要求学生创作一段自己朗诵或对白的声音,加上背景音乐,然后再做一些音效处理。若计算机配备了光盘刻录机,那么学生就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声音刻录到CD光盘。

学生在掌握多媒体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可以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它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综合实验的题目,再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并利用以前实验积累的各种素材,最后完成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制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多媒体作品。

2.2.4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理论考试不太适合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多媒体应用能力方面,因此必须改革考试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半,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和多媒体作品等。对于综合实验可以通过学生提交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和答辩情况,全面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多媒体技术不仅使计算机应用更有效、更接近人类习惯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将开拓更多的应用领域,使信息空间走向多维化,使人们思想的表述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多媒体技术为这种自由提供了多维化空间的交互能力,今后人们将会越来越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各种创作活动,也会有更多的、更成熟的多媒体新技术逐渐充实到各个层次对象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中,使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能够构造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综合信息素养。

2.3“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

近年来,计算机及其游戏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游戏产业有望成为引领21世纪的主导产业。为了使在校学生了解计算机游戏制作过程,熟悉游戏设计和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我校开设了“计算机游戏设计”选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备的专业领域知识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二维游戏图像处理技术、三维图形学基础、计算机动画技术、游戏角色动画与游戏场景制作技术,以及二维游戏、三维游戏的基本编程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熟悉游戏设计和开发的各种原理与方法,并掌握当前流行的游戏设计和开发软件工具。

2.3.1高校游戏课程现状分析

在开设“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之前,对目前高校游戏类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主要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 设置游戏美术设计与游戏程序设计相关的专业,培养游戏设计与开发的专门人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较早开设了计算机游戏设计方向,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动画专业也开设了游戏设计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商学院、湖南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等设置了游戏相关专业。

② 计算机专业开设游戏类的选修课程。如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游戏软件设计”课程,浙江大学计算机图形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

③ 将职业培训与高校学历教育相结合,联合开办游戏开发设计专业。如北京汇众益智公司(游戏学院)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在内的十几所高校合作,联合开办游戏开发设计专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游戏产业实际需求的接轨。另外,像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等就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开设动漫游戏设计或游戏软件开发专业。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到,目前多数高校所开设的游戏类课程,都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程序开发能力或美术动画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游戏开发或设计的能力,还没有高校面向其他专业开设普及型的游戏类课程。我校尝试面向在校学生开设普及型的“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以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有益探索。该课程首次开设即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数字娱乐技术。

2.3.2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内容

由于游戏是一种集剧情、美术、音乐、动画、程序等为一体的复合技术,在整个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涉及到游戏策划、游戏内容编辑、游戏美工、音频制作、游戏开发、游戏测试等多种角色。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能够使学生了解游戏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并在课程结束后利用Photoshop、Flash、3DS Max制作简单的游戏角色和场景,或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动画和简单的游戏。

2.3.3课程特色分析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面向在校学生开设,其目的是使学生紧跟数字娱乐技术的发展,了解计算机游戏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并掌握简单的游戏制作工具和技术。我校将该课程引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之中,使其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主要表现为:

① 创新性:将“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引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中将其安排在“计算机应用基础”、“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之后,从而使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术等。

② 基础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游戏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并强调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游戏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掌握游戏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③ 实践性:本课程采用实践性较强的考核方式,课程要求每位同学针对自己熟悉的游戏完成一份分析和评价书外,从游戏贴图制作、三维角色和场景制作、游戏动画制作、Flash游戏制作、二维或三维游戏编程等题目中选择两项完成,以便作为最后成绩的考核。

3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我校建立了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除了参考文献[1]提出的十一条评价条目外,还建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连续扩招的情况下,我校大力加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建立起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先后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英语口语测试中心”、“普通话测试中心”、“应用心理学研究和咨询中心”和“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用于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普通话基本功、心理和身体等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便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的测试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综合技能测试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直接与两门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挂钩,通过者即认定理论知识考核为“合格”。综合技能测试与若干门选修课直接挂钩,目前暂定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库应用技术等四门课程,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两门课程参加上机测试,两部分测试内容都通过者即可获得深圳大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格证书。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手段,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尤其是选修课。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群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未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规教育和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和造就出来。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应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全球教育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志强,黄云森.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C].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课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645-02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n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and Course Group Construction

SHANG Le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nan 25001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thods and measures for reforming its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curriculum settings,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odes in detail.

Key words: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settings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教育阶段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目标是“面向应用,结合专业,注重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大学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的工作需要。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决定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

但是,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即使完成了大学阶段的相关课程仍很难适应工作学习中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同时,由于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群体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建设都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1 明确课程定位,调整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计算机文化基础》一直是高校中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Windows 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简单的网络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教育类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和普及,原有的计算机课程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都已不再适用目前高校学生群体的状况以及社会工作岗位对毕业生信息技能的需求,必须改革和创新。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的,具有学生基数大,非零起点,专业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知识性与应用性兼备,使学生在知识中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最终获得信息素养的提高[3]。课程的定位和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和应用,更重要的是注重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其专业发展,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需要以强化学生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突出实用性,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系统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

1.2 计算机基础课群建设

1.2.1 课程群介绍

课群建设是对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1+X”课程设置模式的实践,对过去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作了系统化的丰富和扩充,应用性更强。课群是指多门属于同一学科的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所学专业选择某个课群中的一门课程学习。[1]根据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我校(山东政法学院)专业设置的情况,以及计算机学科自身的规律和发展设计了以下五个课程群(见表1),每个课群覆盖一个计算机知识领域。

1.2.2 教学组织与安排

基础课群在知识上和技能上是对中学信息课程的延续,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需要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是后续课群学习的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将取代现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放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就是“1+X”模式中的“1”。

软件课群和多媒体课群是学生进入大学二年级的限选课群,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作为自己专业应用中的工具课程,才能完成教学计划中对其计算机课程的学分要求。软件课群覆盖程序设计领域的知识,将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掌握一门适应自己专业学科需要的编程工具语言。同时,软件课群也包含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和软件系统开发、软件工程知识领域,以理论+实践的方式教授软件技术与应用方面的内容。多媒体课群的设计主要体现计算机在媒体应用方面的技术如三维动画设计、动态网页设计、计算机图形处理等,既考虑到某些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也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发展。硬件课群覆盖计算机硬件知识领域和网络技术知识领域,本课群以硬件及网络为主要内容,介绍主要的硬件设备、设计原理以及应用情况。应用课群,是一些与专业结合比较密切的课程适合在高年级时由专业教师和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实施联合教学,全面体现专业领域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如: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等。

课群的建设将是一个动态过程,设计和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我们需要不断的根据学生专业和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对课群系统进行周期性的调整和管理,使其设计更加合理、应用更强,才能真正有效的推动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效果。

1.2.3 特色建设

计算机课群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不仅是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也是学校特色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计算机课群的建设是以高校的专业设置为基础和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只有紧紧的围绕专业需要设置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专业背景下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以突出专业建设的特色化。特色的体现,不仅是在课程设置的选择上,也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尤其是实践教学的设计。例如,针对我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将来文案性工作多是法律专业文档,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课堂实例还是实验练习都采用规范的法律文档,使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积累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1.3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正确认识计算机教学规律,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为体现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性和应用性,需要有效的统筹规划计算机教学,在进行基本的基础教学的同时注重与专业相联系,把计算机教学贯穿整个大学过程,加强计算机技术与具体专业相结合,实现“面向应用、结合专业、注重能力培养”的目标。

1.3.1 创新教学模式

在课群系统的应用上,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专业需要打破专业限制,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机课程,改变过去被动安排的状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某些课程中通过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组合,组建完成较大项目的团队,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各尽其长,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由于具体专业方向和基础不同,在教学要求上也不要再“一刀切”,可以根据具体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安排上,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理论教师搭配实验教师,计算机学科教师搭配应用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上课过程,帮助学生更系统深入的学习课程,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提高效率。

1.3.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实验教学是整个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导致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计算机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有机结合需要做到课上课下同步走。

首先,教师在授课时要避免“照本宣科”,不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用”,掌握“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任务驱动,研究型学习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综合度和难度,既要解决大多数学生计算机知识普及的问题又要照顾到一部分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要求。例如,对于软件类课程,可以通过项目型作业,让学生得到从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运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实际方法、实际操作反复调试直至问题最终解决等综合能力的训练。

第二,建设“课上课下结合”的全开放型实验环境。考虑到课堂实践课时有限的情况,校内计算机实验室开放是有效的解决方法。近一年,我校信息技术系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了大胆的开放尝试,实验室安装了丰富的教学软件和实验素材,如:Office、Visual c++、Visual foxpro、Visual Basic、Photoshop等,以及应对各种计算机考试的模拟环境、模拟题库,方便了各系学生上机实验,节省了学生下载安装软件的时间,避免了实验环境与课堂教学不匹配的情况,学生利用开放时间上机作为对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计算机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尤其是开放实验室的模拟考试系统,同样的系统、同样的环境,学生通过仿真的模拟考试,提高了应试能力和考试通过率。[5]

第三,建设专业实验室。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对机器配置、软件环境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所有的实验室都采用统一的安装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可能导致机器过慢、系统冲突运行不稳定,因此根据课程需求建设专业实验室是非常必要的,如在网络实验室安装网络仿真软件,多媒体实验室可以加强机器的显卡、显示器配置以配合图像实验、视频类实验,针对硬件课程建设单片机实验室等,为学生创造更专业、先进的实验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1.4 考核测试方法改革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测试考核上,也应更具公平性和科学性。实验课程的考核可采用设计型作业和网络考试的形式替代过去的传统考试形式。设计型作业重在考查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组合,设计2-3个学期中作业,要求学生独立或者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网络考核以学校的网上课程中心平台为基础,实现计算机题库出题、改卷,真正实现教考分离,既考查了学生的上机应用能力,增强了考试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2 结束语

教学研究和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推动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建设具有特色的立体化教学资源,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仍将是我们今后课程建设和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春华,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于课群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J].计算机教育,2008(15):58-59.

[2] 傅向华,王志强,李延红,杜文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9):64-66.

[3] 李勇帆,廖瑞华.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J].计算机教育,2009(12):68-70.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6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课程 课程优化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30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融合了多门课程的内容,在各行业里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早已成为高等学校的必设课程和重点课程。加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以适应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探索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更是迫在眉睫。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日益普及了。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为教育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为此,高校中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需要针对其未来教师职业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使学生能在毕业之后的教学岗位上迅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因此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1 师范类专业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和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不断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当前高校中师范类专业学生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如下: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距大。随着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不断的深入开展,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已不再是“零起点”。而由于生源差异、城乡差异和中小学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是否重视的差异,致使刚入校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距非常大。

2)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未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开设方式单一,缺乏特色。师范类专业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外,他们都希望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并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服务。而现阶段,师范类学生和非师范类学生所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几乎完全相同,缺乏针对性。并且目前大部分教材出版周期较长,内容更新不及时,在教材内容上也并未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进行专门的项目设计,造成教材内容不适应于师范类人才的培养。

2 课程的优化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初步的程序开发能力。

师范类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课程整合能力至关重要。针对这一特点,其课程的优化应该面向师范类专业的应用。而不是面向计算机学科。其课程设置不是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简单删减,而应结合各专业培养要求具有针对性的设置,以便更好地为将来的教师职业服务。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在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师范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如何突破课本习题,结合教师职业发展应用的需要,培养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师范类专业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当前师范类专业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一方面可以采用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必修和选修课结合的方法。

计算机课程可以进行如下分层:

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及操作、office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信息浏览和搜索、邮件的收发、文件的下载与上传)、多媒体技术基础等。

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包括:高级程序设计(如:C语言、Visual Basic)、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网页设计语言、Flash、Photoshop、Authorwar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内常用的软件工具,用以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比如:美术教育专业可开设计算机图形图像实用软件等;音乐教育专业可开设作曲软件和音频编辑软件等;数学教育专业可开设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等;化学教育专业可开设虚拟实验教学软件等。

在这些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于师范类专业学生而言,第一层次的计算机课程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需要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设立计算机基础课程免修制。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达到学校免修的要求可以允许免修第一层次的计算机课程而直接参加第二层次课程的学习。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前两个层次的计算机课程结构,不仅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信息素质,并且能使学生掌握课件制作的各方面的技能。对于第三层次的内容,可根据师范类专业文、理科不同专业的特点及相应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选择性开设,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和发展要求进行选修。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外,还可以适当介绍计算机的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面,还可以进行以下的优化改进:

1)注重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能仅仅适合计算机教学所需要的知识,而是通过严密的课程设计,使之贴近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让学生学习时有更明确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实训教学。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以后的职业特点,设计与其职业相关的实训项目,让学生不但能顺利完成课程实例的设计要求,并能积极主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今后的教师职业相结合。

3)注重计算机学习方法的培养。启发学生如何突破课本习题,结合职业发展应用的需要,培养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计算机工具性使用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去除学生中对于计算机“过分娱乐性”与“过分复杂性”的两种极端理解,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技能,使计算机能在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辅助工具。

3 结束语

师范类专业学生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并逐步完善的过程。计算机课程体系应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结合学生情况,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分析入手,不断探索如何合理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以后的职业特点,进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让学生不但能顺利完成计算机课程的要求,并能积极主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今后的教师职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7

关键词: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大一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该门课程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九个部分:计算机与信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软件PowerPoint 、Internet Explorer、网页设计软FrontPage,、数据库基础Access 、常用工具软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还要讲授一些常用软件的应用和技巧以及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为将来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术解决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能自觉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这样才能顺应时展的需要。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多媒体教室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室也就是一台教师电脑加上大屏幕投影仪引入计算机基础课堂进行理论教学,由于近年来职业高校普遍扩招等原因,学校的计算机实验机房明显不足,这种多媒体教室教学模式必然在现各阶段高校的课堂中普遍采用。此外,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模式只能局限在同一间教室的范围,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不到屏幕,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削弱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改革是完全必然。

下面,笔者将以本学院海口经济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为例,本学院使用的是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相结合使用,取得显著的效果。

2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学改革

2.1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主要特点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是一种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利用这套软件,在现有的局域网机房设备上,实现教师机对学生机的广播、监控、屏幕录制、能够随时将某个学生的荧屏显示和语音等信息,向所有学生或某个组进行广播;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突破传统的多媒体教室教学手段时空的限制,使多媒体教师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生动形象、活泼直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2.2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势

教师首先使用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对教学内容使用广播教学,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软件的使用,教师首先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演示过程讲解,通过屏幕广播展示实例,引出教学任务,紧接接着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教师演示与学生上机操作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堂效果明显提高,在不断地教学和实践练习操作中,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发展发散思维的能力。

2.3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最常用的功能

2.3.1 屏幕广播教学

教师只要选择软件中菜单[教学] > [屏幕广播],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屏幕广播]按钮,教师端的操作就会广播到学生端电脑屏幕上,并锁定学生的鼠标和键盘,教师可以用这个功能进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Explorer等教学课件演示和操作讲解,还可以打开电子画板功能,在屏幕上写写画画,把屏幕作为黑板使用。 这样教师所演示的操作学生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一目了然,不会出现在多媒体教室因为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见大屏幕教师的演示操作问题了。就能很直观记住,这将把讲解和练习一同进行,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3.2 屏幕监视

选择菜单[教学] > [屏幕监视],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屏幕监视]按钮,教师可以实时监看学生的电脑使用情况,也可以指定一个学生端对本组中的其他学生端进行监视。这样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是否操练和本课堂有关的操作,如果发现学生和操作和本课程内容无关等操作,教师也可以通过“黑屏肃静”命令按钮,进行限制学生操作电脑,提高学生注意力。

2.3.3 作业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需要上机操练素材文件较多,教师可以选择菜单[教学] > [文件],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文件]按钮,可以把文件发送到当前组全体学生电脑的指定文件夹。 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第一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这种讲练结合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2.3.4 收取文件

收取文件,即作业提交,学生根据教师作业文件安排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把要上交的文件直接提交到教师机等待教师的批改,,教师可以单击 [教学] > [收取文件],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收取文件]按钮,把学生电脑中的文件传输到教师的电脑中保存,教师也可以选择拒绝接受学生提交的文件。

2.3.5 网上聊天或者举手

如果学生在课堂操作过程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选择菜单[教学] > [网上聊天],或者点击工具栏中的[网上聊天]按钮,和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文字进行交流。也可以任务栏的“凌波多媒体软件”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举手”,教师端就能及时收到学生端发出的信息,并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3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计算入门的基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多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多媒体教室教学比, 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既保留了多媒体教室教学模式的各种优点,又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正是多媒体教室无法相比之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是双向互动式教学,笔者本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利用是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教学,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过关率从原来40%提高到90%,这个成绩在同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课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丽华,陈明锐.大学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张明.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优势[D].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2002.

[3]吴秋菊.浅析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师软件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作者简介]张蓝春(1977-),女(海南海口),海南海口市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开发、多媒体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等;杨秋黎(1978-),女(海南海口),海南海口市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数据理论与应用、电子商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8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6-0040-03

1研究背景及目标

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趋势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于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进行创新和改革,注重质量、特色,形成应用型学院的办学特色,体现高等教育在多样性基础上的个性,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20年来,通过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研究会组织的学术研究研讨会,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认识,使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区别,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区别,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等问题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3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CFC2004”、“CFC2006”和教指委“白皮书”精神,明确了突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面向应用、学以致用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构建了适应我学院特点的突出应用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2构建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CFC2004和CFC2006”中给出了各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按照“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的教育理念,构建了适应我学院的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结构及建设目标。

2.1公共课程结构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是一所文、理专业综合的一所应用型学院,针对我学院学生的特点,以及学院规定的一学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时,我们按照学院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了解了个专业的需求设置了1+2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结构。1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2是指根据专业需要设置第二学期的程序设计课程,分别为“Access数据库技术应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2类课程。针对以上三门课程,我们对如何突出应用性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近3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构建了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公共课程。

面向应用的计算机课程是指我们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突出应用性。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形式,以示例驱动教学内容,讲练结合地组织课堂教学,建设了实验操作练习库,提供实验拓展内容,以巩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促进创新实践和动手能力。对每一门课程设置了学生自选综合实验项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根据综合实验项目的基本要求,设计并完成综合实验项目。例如,Access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学生自选综合项目是做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以进一步拓展设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建立了多元立体化教学和学习资源,在课堂上或通过网站可以获取化教学和学习资源。教学和学习资源包括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进度、通过邮件与教师交流、在线自测、实验操作练习库、综合实验项目要求和样例等学习资源。例如,学生浏览课件、下载实践练习素材,浏览综合实验基本要求等

2.2公共课程

三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掌握了解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有程序设计及基本应用的能力,具有编制一个小型的应用系统的能力,突出应用技能的培养。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础理论教学由7个部分组成。

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 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及多媒体应用算法与数据结构基础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础实践教学由4个部分组成。

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完成配置一台电脑的设计。)Windows XP基本操作能力 Office 应用网络应用。

2)“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

(1) “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基础理论教学由7个部分组成。

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及表的基本操作创建和使用查询主要介绍查询的功能和用途,创建和使用查询的操作方法文创建和使用窗体创建和使用报表创建数据访问页和宏的应用VBA编程入门及模块。

(2) “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基础实践教学由6个部分组成。

数据库及表的操作(学会创建、编辑数据库及表,建立设置表的关键字,设置表中字段的属性,建立表之间的关联。)查询的应用(学会创建各类查询,使用查询进行统计计算,运行查询。)窗体的应用(主要学会建立各种窗体,通过窗体控件事件运行宏。)报表的应用(主要学会建立不同的报表,在报表对数据进行计算。)数据访问页和宏的应用(学会创建数据访问页,创建宏、宏组,掌握宏的相关操作命令,运行宏。)VBA编程入门及模块的应用(学会VBA编程的基本方法,掌握程序设计的3种基本结构的设计方法,学会模块的应用,参数传递的实用方法等。)。

在课程结束之前完成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综合实验项目。

3)“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

(1)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基础理论教学由8个部分组成。

Visual Basic程序开发环境、对象及其操作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的输入输出以及Visual Basic常用控件Visual Basic程序控制结构Visual Basic数组及过程 Visual Basic事件过程Visual Basic菜单、对话框、多重窗体等程序设计Visual Basic数据文件。

(2)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基础实践教学由7个部分组成。

Visual Basic环境和程序设计初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基础及数据输入输出语句的应用常用标准控件的使用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及过程程序的设计界面设计程序的设计文件应用(掌握顺序文件和随机文件的打开、读写操作和关闭。掌握文件系统控件的使用。)。

在课程结束之前完成一个小型的应用系统综合实验项目。

2.3教学资源设计和建设

为提高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我学院学生的特点,近4年来,我们不仅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同时构建了3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平台,利用两种局域网环境的辅助教学系统和学院计算机中心主页,提供了这3门课程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教材、课件、教学进度、习题与实验指导、试题库、教学实践素材和样张、综合实验项目要求和样例、网上自测练习、网上讨论及答疑、在线考试系统等教学学习资源。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建设,扩展了课堂的教学和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操作应用技能。图1给出了教学学习资源展示图。

2.4面向应用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

三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主要是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站提供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平台、网站自测系统、邮件答疑等形式。课堂教学采用边讲边练结合的形式,学生通过对示例的操作,进行感性理解,进一步理解知识点和操作方法;通过实践教学练习,加强和巩固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操作及应用的技能;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布置课程的综合实验项目,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操作的能力,构思设计自己要创建的应用系统;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通过在网上浏览资源平台的学习资料,通过自测系统自测所学知识和操作,通过邮件进行答疑解决知识点概念和操作等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面向应用的理念,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收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技能。

2.5考试机制的改革和实现

在2005年我们将笔试和上机考试机制改革为在线考试系统(无纸化考试,理论和上机两部分),考试系统为B/S结构,可方便设定考试范围、难易度、各题分值,可自动判卷,及时给出成绩。大大解决教师阅卷和上机评判操作题的工作量,提高了考试的公正性和阅卷的准确性。考试机制改变后,我们为了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查,将考核标准比例进行了调整,综合大作业设计和平时的实践练习成绩占40%,期末上机操作测试部分占30分,期末理论部分考查占30分。考试机制的改革,注重了学习过程,突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3改革效果

近几年在构建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有以下收获:

提高了教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的认识,加强了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作量。

统一了3门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进度、教学知识点复习题、上机操作实验指导等教学资料。

课堂教学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以示例驱动教学知识点和操作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构建了3门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和学习资源。在计算机中心网页和局域网辅助教学系统中提供了教学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家里、自由上机、电子阅览室等上网获取学习资料,并可以在局域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中进行自测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在2005级学生的462份问卷调查中,313份认为课程学习内容有所收获,对教学效果认可率达到了67.7%。

注重课程教学过程,3门课程的综合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和设计能力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

进行了考核机制的改革,实施在线考试,不仅考查知识点概念,同时测试操作技能。综合成绩的组成是(平时课堂练习+期中成绩+综合作业设计成绩+期末成绩),注重了学生的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不断学习、探讨、研究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在构建突出应用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上以上的体会和收获,我们将坚持面向应用的教育教学方向,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计算机公共课程。

参考文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9

当今科学技术大发展,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科学有长足进步。在现有计算机科学与软硬件科学水平的基础上,建造一间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变成一件相对较为简单的事情,其成本也日趋下降,而性能越来越好。据资料统计,现在中国教育行业教育技术标准化多媒体教室,每间教室的价格己经逼近一万元的建造价格。由于现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的改革进步,使得各大高校、中职乃至中小学都花大力气兴建各类多媒体教室,并将之作为一种学校的硬件设施实力。在此种情势下,多媒体教学基本已经普及到各个层次学校的各类课堂。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到多媒体教室来上课,己经不成为问题。但是,近些年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上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反映出许多问题,其中的利弊问题较突出。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特点

在全国各大高校、高专乃至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必修课,已成为学生必须要上的一门课,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那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如何呢?

2.1 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大,知识深度不够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向已经入学的学生提供关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使用以及网络的基础配置、应用、检索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一些操作。但是教学要求不像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达到专业的地步,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仅限于基本认识和基础操作。

2.2 重操作和实用,考试以上机操作为主  相对于其他公共课程而言,本门课程更重操作和实用。目前,全国多数学校基本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设定为上机考试考核为主,其他考试方式为辅。各任课教师在命题的时候也着重将考点设定为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网络的基本配置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程度,理论知识则设为第二位考查,毕竟本门课程以实用操作为主。

2.3 较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通过有实物的体现和上机的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其他公共课最大的不一样。相较于其他公共课程的单调无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算是中职学生最爱的公共课了。因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有实际的操作机器,有实际的操作对象,有可完成的课程任务,而不像其他课程一样,全学期都是毫无吸引力的说教和理论。

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利

3.1 快速呈现计算机基础知识,更直观展示操作知识

说起多媒体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够通过多媒体如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在投影上快速展示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快速地了解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步骤和应用。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多媒体起着快速呈现知识、直观表现操作的作用,学生能从中能快速直观地了解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

3.2 生动形象地解决某些知识难点  如前面所表述的一样,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能够快速呈现知识点和操作要点。如教学有关Excel中如何使用公式计算全班同学期末考试的总分数、平均分和排名这一知识点,过去只是通过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相关函数及结果,毫无疑问,对学生是不具有吸引力的,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无聊。如果教师能在多媒体白板中直接通过计算机投影,展示其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每一步都真实,每一个操作都非常明确,是生动而又形象的。

3.3 对操作复杂的媒体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Excel章节,可谓本课程最难的一章,如章节中的VLOOKUP函数,使用的时候因函数变量多,且横跨多个表,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为了让学生掌握得更清楚,教师用录像软件录下Excel操作的整个步骤,然后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能够在屏幕上直观地看到每一步的操作,流水式展示更生动、形象;若一遍播放后,学生未能掌握知识点,则多遍播放,强化学生的记忆,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牢固了。

3.4 言简意赅地展示非重点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大。面对这样的一个课程特点,对课程的每一个大小知识点及内容都详细介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样做既浪费教师精力,又让学生认识不到本课程的重点所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展示实物图片,也可以通过PPT展示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将本课程中不需要详细讲解的内容展示性略过,以达到节约教师精力、突出课程重点、明确学生任务的目的。

4.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弊

如前所述,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能比较好地适应本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但是也应理性地看到多媒体教学在课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所在。

4.1 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引导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教育目标中,前两个在多媒体教学中比较容易达到,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比较容易倍忽略。

4.2 多媒体尤其是PPT播放过快,容易引起学生知识倦怠  这个问题经常出现在刚入职的新教师身上产生。因经验不足,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往往注重课件的美观和知识点的充分,对知识的层叠、层次等把握不足,课件中充满知识的堆砌,不能合理架构;而在播放时,又不能把握上课进度,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不能做到知识点扩展和表现,往往是索然无味地对着课件讲课件,甚至语气也是波澜无奇的直述。这样的课堂,因毫无悬念而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4.3 课件制作不合理,产生学习的负面影响  课件组织不合理是一方面,也有教师在课件的装饰层面花费较大精力,产生各类问题。如初入职的教师容易在课件中加入各种鲜艳的颜色,而主体文字却是淡色的,在当时加工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毫无问题,也显得特别漂亮,但到了多媒体机房,因投影仪的像素不如计算机的屏幕显示得那样鲜亮,因此就存在各种主体文字内容显示不清楚,看不到图片以及背景内容太鲜艳的问题,对课件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

5.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建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10

关键词:办公室软件;教学方法;中职;计算机基础;改革措施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中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掌握信息的处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应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要求中职学生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也是现当代人才的基本素质。在中职院校教学中计算机基础作为教学过程最常用的基础课程,同时这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根据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且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操作能力。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现存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职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一定的影响,计算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工具之一,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逐渐成为中职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着一定的考验。

1.没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现代教育制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由于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讲授,学生们被动学习,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中职院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不重视

在我国,目前一部分中职院校中并没有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是简单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形式,并没有把实质内容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进而使学生不能有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3.针对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计算机传递的信息量过大,学生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容易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体现不出这种特点,教学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此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4.中职院校师资力量匮乏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匮乏,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学习并不能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教学,往往都是利用多媒体进行传统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使得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就不能达到教学效果。在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先进的教学模式,而且还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够给中职院校的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没有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并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对计算机实践教学有着一定的忽视。要想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

办公室软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办公室软件教学对中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利用办公室软件进行方便的学习,而且还能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提供基础作用。

1.对办公室软件进行一定的演示

在中职院校中由于学生都是刚接触到计算机,对计算机熟练掌握的程度不高,由于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并且还需要经过教师对办公室软件操作的演示对学生进行一定讲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演示内容制作成视频,能够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进行播放。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遇到较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对视频进行慢放,同时还要详细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较方便,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办公室软件的进一步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

2.对办公室软件进行一定的对比

办公室软件教学是一门公共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办公室软件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在对计算机最基础的办公室软件教学过程中,根据办公室软件的基本概念,运用对比的方法,将word中的字号、字体进行一定的对比,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们对办公室软件概念的理解,而且还能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办公室软件教学的质量和学生们学习的效率。

3.对办公室软件进行一定的实践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需要对办公室软件进行一定实践,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把理论知识与实践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办公室软件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对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首先教师给学生们提供案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再由教师对案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点进行一定讲解,最后由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实践,对一些实用功能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学生们对办公软件的应用操作能力。

4.直观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发挥出教学的作用,同时还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中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直观性教学方法,不仅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在中职院校中,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的教学,还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把抽象的办公室软件教学变得直观化,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办公室软件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办公室软件是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内容,针对办公室软件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在计算机最为基础的办公室软件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首先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欣美,阴雯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办公软件教学研究[J].计算机,2010(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11

【论文摘 要】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和研究备受关注,根据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参考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当前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以湖南理工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方案,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

现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3年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7年启动的“质量工程”,更是从根本上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性意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研究与实践,探索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的新思路。本文结合湖南理工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和改革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与探索,提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现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能力基础差异大

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使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教育条件、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差距在拉大,这已成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教学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如果只通过纵向比较而认为学生的基础普遍提高,进而抬高本科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起点,这是盲目且不科学的。为了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个体差距有客观、真实的认识,我校大一新生入学时就进行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计算机基础教学教研室会设计涵盖计算机各领域的考试试卷,对本科各专业的学生进行考试调查,客观分析、评价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背景。我们了解到,有的同学对计算机科学很感兴趣,中学时参加过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奖,也有的同学已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而大部分同学仅对文字处理、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比较熟悉,诸如数据处理、演示文稿等办公软件则了解不足,其他操作系统,如Unix、Linux几乎没有接触过。除此之外的其他相关领域,比如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等知识,同学们普遍了解不多。

2.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

我国高校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出于对普遍适应性的考虑,一般采取选择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评方式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产品日新月异,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更新,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更新快。现有的本科教学以大多数同学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学参考,势必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内容简单,缺少获取新知的激励,逐渐失去对课程学习的热情。而基础薄弱的同学却仍感觉学习很吃力,挫伤学习自信心。因此,只有针对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发展、不同个性特征而灵活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更加符合教育的理念,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求,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协调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比重有所增加,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而对计算机通识课程有所忽视。但计算机通识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和渗透,各行各业对工作人员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目前,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核心课程一般为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软件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一般集中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内开设,采用公共必修课方式存在。教学形式多为课堂教学为主、验证性实践教学为辅,很多高校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网络协助教学。但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少、课目少的问题。在2011年4月抽样调查中,有62%的同学认为我校现有计算机课程科目不够,47%的学生认为学时不够用,希望增加学时。

4.实验条件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验条件的发展较社会发展滞后,不能很好地跟上市场需要,这给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大多数院校生均公共计算机比例低与1:20,公共计算机设备管理维护专职人员与计算机数量比基本低于1:200,5年内购置的新计算机占公共计算机的比例低于1:4,这给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得实践环节带来相当大的困惑。

5.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通过合并、升本等方式,大量的新升本科院校近年来陆续通过国家本科办学水平评估,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计算机公共教学的各项条件未随之改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教室(尤其是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建设数量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教学的课堂越来越大,教师授课的任务越来越重,即使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教学目的很难达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1.从专业发展角度规划课程设置

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充分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统筹规划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使之符合教育的本质和社会期望。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公共基础课程种类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软件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应用等各领域,各非计算机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安排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开设课程。其中,包含有面向理工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A》,面向非理工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数据库技术及应用(VFP)》、《数据库技术及应用(ACCESS)》、《多媒体技术级应用》、《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等课程。同时,增加学生自主选课机会,经学生个人申请、所在学院同意,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转贴于

2.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对“非零起点”学生因材施教

在新生入校时,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情况,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对因经济水平、教育条件、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选择时,给予相应指导;在课程学习时,增加相应课外学时,加强辅导。对于“非零起点”学生,在对学生讲解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的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身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在每学期开学时提出免修、免听申请,经任课教师和学生所在学院同意后,参加计算机学院组织的开放考试,成绩达到要求者,允许免听,参加相应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优良者,允许申请免修或参加课程提高班。凡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的学生可申请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的学生可申请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或《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针对获得免修资格的学生,(下转封三)(上接第236页)计算机学院开设程序设计竞赛等计算机类选修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理论结合实践,两者并重。在实践教学硬件环境方面;加大了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投入,更新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为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增加专职公共机房管理维护人员,扩大兼职管理人员数量,保障公共机房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同时保障公共实验室的全天开放。

我校近年注重实践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教学指导:

(1)除课内安排的实践学时外,要求学生在计算机公共课学习期间课外上机时数≥100机时数,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时数≥30机时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或《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上机时数≥50机时数,《多媒体技术级应用》或《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上机时数≥20机时数,学生课外上机完成情况作为相应课程的平时成绩考核依据。

(2)任课教师通过网络技术或机房辅导,加强对学生课外上机的引导与指导,加强网络课堂建设,确保学生有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

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对社会各领域影响广泛,对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改革应根据社会实践,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社会的需求进行。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提高我国本科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杭.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与哲学基础[J].中国大学学,2004(7):15-18.

[2]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260.

[3]柴进栋.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5(6):100-101.

[4]谌新年,等.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8):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12

>>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改实践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改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研究与应用 地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探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实践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如何提高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探究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群电类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探讨 高职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改与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机器考试研究 基于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截至 2010年11月1日,我国已有独立学院322所。伴随着独立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张,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决定独立学院发展前途的关键要素[1]。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大都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独立学院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出发,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上手快、后劲足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2-3]。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4]。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现大学生的现代技能应用能力。因此,计算机操作能力对各专业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成为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5]。

1 课程基本情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大学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主要内容着重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学习,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介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有关课程打下基础[6]。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当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文稿编辑软件Word、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网络使用、多媒体应用等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信息安全的知识。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包含理工管文、经(济)法(律)英(语)艺(术)的综合性独立学院,笔者所在单位要承担全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学年平均有4 000多学生,平均每位教师要负责2~3个班共200~300人的教学,任务繁重。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我们采用问卷方式对对全校新生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你之前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哪些相关内容

你对计算机系统组成、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

你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熟悉程度

你对Word的熟悉程度(可选多项)

你对Excel的熟悉程度(可选多项)

你对PPT的熟悉程度(可选多项)

你对将计算机接入网络方式的熟悉程度

你是否会设定并查看机器的IP地址

你已经掌握了下列哪些操作技能(可选多项)

你原来在学校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时所采用的方法是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显示,由于我校学生大部来源于广东省,少部分学生来自新疆、东北等地。

由此可见:

1) 学生入校时的基础不一致。来自广东城市地区的学生在中学时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他们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来自边远地区和农村的学生入学基础差,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这样一来,就给教学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

2) 教学内容不切实际。由于独立学院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对于理工管文、经(济)法(律)英(语)艺(术)不同专业学生对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但起初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基本上都是照办北京理工大学母体的课程,过多地强调理论性与系统性,而对于一些实用的、具体的操作内容则讲解比较含糊,学生学习起来就会遇到许多困难。

3) 教学理念因循守旧、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2 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1 立足珠海,服务广东,面向全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各专业学院专业方向的不同,将全校分为三种类型:计算机专业、其他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学院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观点,突出实用性;删掉因陈旧、过时等原因而不适宜的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加一些全新的课程内容,扩充课程的容量。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为计算机科学导论,按照计算机学科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学科知识体系等方面组织内容,讲授的知识包括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程序设计语言原理与发展、数据库技术原理与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发展、数据存储技术及其发展、计算机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增加计算机的实战组装等相关实用知识内容。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学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内容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文稿编辑软件Word、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以及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其中文科专业的学生删减掉数制及转换等有关比较抽象的内容,增加计算机操作等相关实用知识。

2.2 注重操作与应用技术的掌握,突出实践性,从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更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为此我们要改变过去单纯由“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采用了多种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分别采用“投影+课件”、“网络+交流讨论”,以及边讲解、边演示、边操作、边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提高教学的效率。并进一步根据计算机技术操作性强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精讲多练,以操作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我们从身边办公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例如,学生墙报的艺术排版、毕业论文的综合排版、学校超市的数据处理、学生学习成绩的管理与分析等。

2.3 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优势,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全校的公共课,学生人数多,分布广,为加强教学效果,在课堂讲授的同时,我们还开发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我们采用了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Internet环境下实现作业、考试、授课、答疑、辅导等功能综合化,在网上向学生提供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教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技术发展资料、及相关题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提供条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示优秀学生的作业,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超越时空限制的讨论,实现了面授辅导方式与网上辅导方式的结合。

课程期末考试采用无纸化机考方式。考试在机房进行,每个学生在计算机上随机生成的各自不同的试题并作答,考试结束后,由考试软件立即自动判卷给分。机考的优点有很多,举例如下:

1) 有利于以考促学,进一步提高学生上机和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2) 考试公平公正,有效地杜绝了学生的舞弊行为;

3) 有助于帮助学生熟悉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方式;

4) 有利于以考促教,通过机考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会给出比较公正的评价。

2.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课程改革夯实基础

1)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发挥老教师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每个刚分配来的青年教师入校,都要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都要选派一名老教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制订规划,听课并加以指导,以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 吸收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研究项目、编写教材及有关科研课题,现在许多青年教师都参加了正式出版的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的编写;有的还参加了省或学校的教改项目。

3) 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校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领导的大力组织和支持下,我校每年都举办一次全校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今年我校经初赛、决赛,推选出6个作品参加了2010年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暨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奖赛,经过省专家组评审,层层选拔,我校有3个作品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了广东省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4) 建立学校和专业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两级教学督导委员和课程骨干教师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作出表率,并定期听课,检查其他教师的教学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为课程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改革的主要成效

1) 完成了广东省省级立项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目前项目已通过中期检查,并作为改革典范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现场交流会”上作总结教学改革经验的报告,其经验已辐射到广东省多家独立学院。

2) 编写了两本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全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大的提高,全校4 084名新生的课程各模块通过率在90%以上。

4 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深化与改革,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素质、跨学科、综合

型、具有创新开拓精神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正在飞快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一定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还会面临一些新问题,仍需要从观念和模式上去进行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马鹏卫.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 大众科技,2006(3):143-144.

[2] 周淑梅. 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与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版,2008(4):172-173.

[3] 洪汝渝.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4):425-428.

[4]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52-63.

[5] 牟连佳,梁皎,李丕显,等.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05(1):94-98.

[6] 解福. 计算机文化基础[M]. 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37-63.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on Undergraduate Course Basi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of Independent Institute

WANG Lili, WU Fang, TAN Zhongbing, LI Shutao

(Zhuhai Colleg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hai 51908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