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3-06-04 10:47:57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建模素养;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1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数学建模就是从实际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并不断地改进模型,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当前,在“应试教育”,高考制度以及数学学科独特的学科特性基础下,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称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一块短板,即我们如何教育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思维?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了解现阶段数学建模素养在高中教学中的发展现状,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2数学建模素养发展现状研究

2.1数学教师建模素养意识淡薄

对于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大多数的教师都不够了解,加之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解读较少,导致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不深,思想观念还未及时得到改变,不知如何转变课堂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建模素养。教师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得意识较为单薄,不能意识到其重要性。

2.2数学建模素养能力水平较低

随着当今社会的经济,科技发展以及市场的更迭变化速度加剧,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面临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教师的职业压力使得现如今教师以“高考”为标杆,考什么则教什么,尽管有教师培训,也大多以高考展开,教师自身不太重视自身素养的提升,造成素养水平低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考什么学什么,题海战术,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然低下。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教育俨然成为一种“颈上教育”。

2.3数学建模素养测评方式单一

通过朱先冬,康世刚两位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核来看,六个素养都有所涉及,但是对数学六大核心素养水平考核权重分配不均,尤其数学建模的考核权重占比较少,远远达不到六个核心素养的平均权重占比,达不到新课标对数学建模水平的要求,与其位项严重不符。六个核心素养的发展很不均衡,忽视社会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本领,忽视具有真实的、多样化的、开放的问题情境的应用。

2.4学生自主活动空间较少

通过吕世虎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有所突出,但是教师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仍不足,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本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活动,自主探索,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太少,不利于培养数学建模素养。

3培养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策略

3.1深化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意识

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理论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建模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利己性。让学生形成自觉得运用数学建模思维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心理建设,主动提升数学建模素养。教师要认真阅读高中课程数学课程标准(2017),提升自我深化意识,将数学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一套与数学素养相融合的自我教学风格,适应新时代所要求的“立德树人”教育重任。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作数学建模相关的学术讲座,扩宽学生专业知识,获取建模前沿发展信息,使学生对数学建模有新的认知。

3.2打破传统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学采用“题海战术”模式,训练学生形成习惯思维,每一种题型一个套题模板,学生只需记住题型、模板,就能得到很好的成绩,然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数学建模的创新思维,思维不够发散,这一点可以在各种国际创新大赛中得以体现。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需得潜移默化,因而需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打破为考试做题的教学训练模式,突破学生的定势思维,面对一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大胆创新,学有学法,学无定法,比如对一问题可采用“头脑风暴法”。

3.3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

由于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在“高考”的重压下,数学学习的评价功能更突出“选拔”与“甄别”的功能,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仅仅将学生学习的结果用一张试卷进行考量与测评,使得学业成绩成为高中唯一的话语权。这种评价模式造成学生只重视成绩,给当下的教育造成恶性循环。现如今,时代在不断改革,教育也需要适应时代而不断革新,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仅依靠测试卷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课堂语言,肢体动作,以及一个眼神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给予学生鼓励,支持与引导,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学习态度,专注力,问题回答等方面进行因时因地评价。评价方式呈多样化,包括口头提问,小组互测,还可以倡导学生自我评价,发挥评价在促进教学改进,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3.4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尤其是数学的学习,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材料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的模型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才是对数学建模素养真正的体现,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相信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3.4.1创设问题情境,萌发建模意识

数学课堂导入这一模块教学,可将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进行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再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情境问题。这一教学过程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在生活情境中探究数学趣味,发现数学问题,从实际问题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模型,即便是平常提供给学生的课堂或课后练习题,也应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例如在数列的学习中,要使学生感悟什么是数列,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国际象棋的传说:每格棋盘上的麦粒数排成一列数;(2)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3)儿歌: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数一数,2,4,6,7,8。从以上三个问题得到三组数据分别为:(1)1,2,22,23…263;(2)1,2,3,4,5,…;(3)2,4,6,7,8…设计问题串:(1)观察每一组数据,有什么规律?(顺序性)(2)每一项与序号的对应关系?(3)三组数据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对上诉数量材料的感性观察、分析,提炼出隐藏其背后的本质属性。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项,数列的一般形式a1,a2,a3,…,an,…简记为{an}。

3.4.2利用应用问题,渗透建模方法

数学中的应用题大多来源于实际生活情境问题,并对其进行抽象简化、假设、设立参数最终形成的应用型问题。一般而言,高中的数学应用题是由命题者完成数学建模的前两个步骤:设立问题和模型假设,学生只需进行模型的建立、求解和验证。因此,教师需要利用此类题型(应用题),从而训练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同时,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思维特征,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水平阶段理论,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迅速发展的阶段,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思维抽象能力发展较为活跃,此时,教师将生活实际问题改变成数学问题(应用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创造、组织能力,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与生活情境有关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方式方法,并积极渗透数学建模方法。比如课标(2017)中给出的案例26(鞋号问题)就是给出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命题者进行了模型假设,给出具体问题:(1)找出满足表中对应规律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际脚长a计算出鞋号b;该问题的设计实际是考查学生数据观察能力,观察两组数据的规律,将两行数据看作是两个数列,找出这两个数列满足的递推关系。若学生能够完成该问题,则可以达到数学建模素养水平一的要求。(2)根据计算公式,计算30号童鞋所对应的脚长是多少?此问题则是在第一问题的基础之上,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一问题其实并不难,主要是建立在第一问题的基础之上,此问题的完成,可以认为达到数学建模素养水平二的要求。(3)如果一个篮球运动员的脚长为282mm,根据计算公式,他该穿多大号的鞋?该问题的设计其实是将数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体现了要将数学回归于生活的意愿,在网上购鞋,我们不能选择通过一双又一双的试鞋来选择合适的鞋子,对于脚长282mm的客户需要选择合适的鞋码,我们只有利用已知的数据(表中的数据)找到规律,建立模型,求解问题,这样才能买到一次性合适的鞋子,当然,实际问题还需实际分析,这就是数学模型的独特之处,在这里,我们所求解的鞋码可能是一个含小数的鞋码,穿鞋子尽量要舒适,还有要穿袜子,垫鞋垫之类的,因此在选择鞋子是不是简答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数学结合具体实际运用于生活之中,在这一过程之中(应用问题解决)也就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

3.4.3联系生活情境,发散建模思维

数学建模素养的教育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学生遇到问题所拥有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联系生活情境,感悟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并将数学理论知识和数学方法应用于生活情境问题的解决。例如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课程引入可以结合实际生活问题,在上课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童谣引入数列概念,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童谣切入课题,使课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数列概念的求知欲。通过如上表的4组数据,寻找数字之间的规律,从而直观感悟等差数列的特征,为概念形成提供直接经验。也通过生活实际将问题做抽象化处理,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后续进行模型建设奠定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应用意识的培养;解决数学问题;计算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教学的效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表面积、 体积概念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多媒体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再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利用动画效果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自主有效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将平面上能画的立体图形真正立起来,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在体积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利用实物演示比较麻烦,且效果不好,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具,对长方体进行一排,再一层的分割再聚合,将清楚的演示出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公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生动的动态一画面联系起来,不用教师多讲,也就能准确、快速地理解掌握。

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三、引导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四、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 、“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 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 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总之,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G623.5

小学数学在所有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面临年幼的、自制力差的、喜欢活动的小学生,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显的由为重要,如何合理的使用课堂教学策略实现小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内容。

一、加强课堂合作学习

(一)明确课堂合作学习内容,增强合作学习意识

现在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先解决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同时又使学生在合作时可以资源共享。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意识,更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使教师有时间致力于教学难点的攻克研究上去,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因而在很多重点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由此可见,课堂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有价值、高效的教学策略,应该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在课堂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策略,多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例如可以在教师讲授完一个例题后组织课堂合作学习,又学生解决余下的例题,又或是对一下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同学间交流自己的意见,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更好,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为不懂的学生进行讲解,在帮助不懂的同学理解时再次巩固了学会的同学的知识,达成有效的教学。

(二)注重对课堂合作学习的进行有效提取与评价

在小学数学教师组织课堂合作学习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小组成果的反馈与评价。合作成果的汇报往往选择的是这个小组都认同的观点,能够代表这个小组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学生反馈的内容进行甄别与理解,明白学生解决了什么内容但是在什么问题上又有缺漏或错误,帮助学生解决答案中潜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听取完学生反馈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反馈内容给予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是需要被认同而由此获得内心的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保持客观性,对于内容的正误给予正确的评判,但是又要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认可,不能打击学生进行探究与思考的积极性,减弱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意愿程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完合作教学之后,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内容的客观判断与对学生的心肝需要相结合的问题,掌握好评价的度的问题,是学生既能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情感的满足,喜欢上数学课,愿意上数学课,愿意在数学课上进行表达、交流与分享。

二、利用情景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一)增加教学背景的趣味性

数学课堂与文科课堂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课堂不生动,缺乏趣味性的问题。数学课堂是逻辑的课堂,是客观的真理,不容捏造与改变,因此要加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就不能从知识内容本身出发,而是要从教学案例的背景出发。小学生正是好奇的阶段,因此在数学案例的背景编排中不能还是老实的苹果、梨、橘子的数量变化,而应该加入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学生爱看的动画人物,例如学生喜欢的故事人物,例如科幻悬念的内容情节等多种丰富的内容取代早已用了几代人的苹果、梨案例背景。通过案例背景的改变,有利于学生调动阅读e极性,解决学生愿意阅读的问题,如果学生练题都不愿意阅读又何谈解答呢。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在教学案例中下功夫,改变传统案例背景形式,运用现代学生喜欢的话题增加数学题目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更好的完成小学数学教学任务。

(二)增加课堂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可以增加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环节,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的方式亲身实践寻找规律,在运算的教学中可以借助道具展示实验,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可以携带各种物体让给学生按照形状进行分类并说明自己分类的依据,等等。因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动手意识与参与实践活跃度最高的时期,因而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使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会到学习快乐的同时加强对文化的记忆与熟识,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原理也可以进行实践检验,也是由生活常态抽象出来的,从而培养学生思辨的意识,在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帮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好的成长。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取全篇讲授法和提问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在这样的教学策略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很低,使得教学内容的接受与落实程度大大降低,不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模式使数学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游戏、竞赛、实践等多元方式进行教学,避免传统的单一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竞赛的环节,通过知识竞赛、结果抢答、算术比赛等多种模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在数学课堂展示自我,愿意表达自己的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的理解或者是自己的见解与疑问。数学是多元性很强,它没有唯一性的解答方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解答思路,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中的多种教学模式的使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考意识和主动表达的意愿,创建平等课堂,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

三、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理性以及小学生学习需要兴趣的客观事实使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策略的改变与研究,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结合,在落实课程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教学策略问题,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参考文献:

[1]叶仁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4

一、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提问教学策略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记笔记,而最后学生有没有听懂,学生有没有真正地学到知识大家都不得而知,并且老师一味地讲课这种方式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新课改之后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一系列问题,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问教学策略提出之后,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许多,并且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

二、如何更好地实行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现在小学生的课堂都提倡趣味教学,一堂好的教学课,老师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就可以在提问中增加一些小游戏,比如说举行分组擂台赛,看看哪个小组回答的问题最多,就给一些小奖品。这样在游戏中进行提问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激发学生答题和思考的欲望。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也可以设置抢答模式,看谁答得最快,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三、对于提问教学策略,教师应该做什么

首先,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比较不明白的地方,以便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对于学生的疑惑,老师也要不厌其烦地去引导。其次,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所提出的问题既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还不能太简单,以免学生对答题失去兴趣。再次,教师要设置好问题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兴趣,也就是老师根据提出的问题来设置情境,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改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反馈,老师的反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肯定的反馈会给学生带来自信并喜欢上数学,即使学生答得不好,老师也不能一味地进行否定,因为一味地否定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四、提问式教学策略应该遵循哪些点

首先,要保证提问的科学性,针对当前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应从设计问题入手,设计的问题要有意识地体现课程的重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小学生的规律认知和思维特点,最好在各个问题之间形成一定的上升梯度,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提高,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其次,要掌握多种方法,保证提问的可接受性,因为小学数学各个知识点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因素,知识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在提问中将新旧知识结合,通过旧问题引出新问题,让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最后,要捕捉提出问题的准确时机,小学数学的编排主要是按照学习的逻辑性进行的,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把握提问的准确时机,可以通过提问低层次的基础性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适时地根据逻辑提出高层次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五、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的发展

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提出的初级阶段肯定是以老师提问、学生抢答为主,那么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呢?个人观点是要发展到学生开始提问,因为当老师提问的多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之后,学生肯定也会在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那么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变成了学生开始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开始提出问题了,那么学习成绩肯定也会突飞猛进,课堂教学也会进入一个特别融洽的氛围,所以,提问教学的策略前景会是一片光明。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问教学也是如此,它就是利用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有效提问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举一反三开始主动提问,以此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众所周知,小学数学非常重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提问也是数学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使其学会自主学习,至于老师怎样去有效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对数学真正地感兴趣,是老师要通过教学实践慢慢研究的一项长期的课题。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数学;兴趣;情景;游戏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5-12-25

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通过机械模仿掌握所学知识,不注重培养思维拓展能力,缺乏实践操作与探究,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他才会主动克服困难,自觉学习,并形成良性循环,形成良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上学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教学的成功之处不是勉强学生学习,而是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单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因为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对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同时注意生活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范围内进行教学,讲究课堂导入艺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置。一个好的问题能促使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指明方向,拓展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巧妙地提问,利用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三、利用游戏,优化教学

数学游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调动其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其自制力比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通过游戏能够让学生减少对课堂教学的倦怠感。有的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尽情玩耍,上课前几分钟仍处于兴奋状态,此时教师直接授课效果并不理想。若巧妙地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就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并自然过渡到课堂教学。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教学中,一上课时,我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吗?听老师口令,你们做动作,举手,放下,举手,放下,举手,放下,举手,放下,猜一猜,下一次老师会说什么?用你们的动作告诉我。”学生认真配合老师。我说:“做得很好,猜得真准,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到的?”学生纷纷说出看法。我又说:“老师发现小朋友的座位排列也有这样的规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生活 ,像这种规律排列的东西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四、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6

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教材处理、学习状态、课堂提问、学习方式四大基本策略的运用。为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建议。

一、教材处理策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生活情境

教学教材的处理最需要接近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学习才最有效。如创设数学生活情境有助于让数学更贴近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数学情境来推动学习。首先,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其次,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再次,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具体要做到三点,一是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二是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三是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二、学习状态策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学习积极性才高,学习才更有效。成人理性较强,尚且对有兴趣的事情或任务会更积极地接受和完成,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形象思维更强,凡事情绪性更重,好奇心强,自然兴趣是他们学习最大的动力,他们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学习数学,就必须针对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在引导和讲解一些数学现象和知识时,一定要采取一些比较有趣味的数学排列、组合、列式、图示甚至实践操作、做游戏或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加以呈现、发现、探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其乐在学中。

三、课堂提问策略:精心设计提问,增强提问效果

不少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候答时间过短,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一定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和提问策略的有效性。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备教材要“懂、透、化”。“懂”,就是要理解教材,懂得哪些问题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二是备学生要 “实”。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三是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思维来自疑问。一要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二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课堂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过场而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学习方式策略:加强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帮互学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要求之一,是课堂开展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尤为重要。比如有一个老师在教学《统计》时,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钟之内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过往,引导学生分组并进行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一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得到了统计结果。不过,说到合作学习,学生可能不是每堂课都很积极,因此需要老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引导方法,学会临场激发,并适当加以指导才更有效果。

合作学习最突出的方式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学习前,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组交流;小组讨论学习时,教师作为参与者,深入各组交流,对善于交流的小组及时做出表扬,从而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小组讨论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结果和展示结果,组织评讲。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将五花八门的想法进行相互交流,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充分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增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感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学。

综上,运用好上述策略,也不排除其他策略,但其他策略大多可以这四大策略的内部手段,如多媒体运用、游戏、实际操作等,把其他手段补充进去,即可优化这四大策略的运用效果,进一步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90-01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们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将合作学习的方式带到了课堂。合作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学习形式。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小组间学生互相学习,评价标准是团体的总成绩。这是一种新的师生间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形式[1]。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达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就要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课堂合作学习忽略本质注重形式

伴随着新课改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教师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2]。然而,大多教师忽略了问题的启发性,认为合作教学即是多向学生提问题,这样的做法无疑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效率。

2.单一、固定的合作小组

在小组合作教学时,许多教师仅仅只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前后或左右桌的同学进行简单分组,并没有在课堂前对全班同学进行细致的分工。这种没有把握好学生个体差异的做法,是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学习的。

3.合作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对于随机组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学习小组,由于组内各个成员分工不明确,这将使得一旦教师提出问题,某些基础偏弱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兴致高昂。这种做法不能很好的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教学策略

关于上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切实有效的合作教学策略。

1.选择合适的学习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它并不适用所有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我们应选择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实践性的素材来设计及运用合作学习。这对教师是否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是否完全理解教材有一定的要求。在选择合适的学习素材基础上,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到“轴对称图形”这个课题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白纸、剪刀等工具。自己也事先在一张白纸上画好一片左右完全相同的树叶,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老师画的图形,以组为单位,看哪组尽可能多的剪出左右相同的图形。因为教师并没有告诉同学们如何才能剪出两边完全相同的图形,这就要同学们先进行小组交流合作,依照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来探讨出剪裁方法。其次,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裁剪出多的图形,获得胜利。这组合作学习方法,不但更快更有效的向同学们讲述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2.合作小组合理分配

全面了解学生的动态是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需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互动情况、学习成绩以及学生的性格做出具体的分析,进行科学的分组。要使小组内的各名成员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提高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做好小组间的分配尤为重要[3]。教师可以将学习成绩有好有坏的学生,或者是表现积极与不积极的学生进行搭配分组。其次,教师还应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使得合作学习小组得以共同进步。教师在进行小组分配过程中,有以下四点需要注意。

2.1在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分组的过程中,教师需保持小组的整体水平在同一层次,使得组内成员可以进行互相帮助,组间成员可以公平竞争,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2.2教师在分组过程中,需做到男女搭配,男女比例平衡。其次就是一个组别中既要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要有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能够让组内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2.3小组内的分工需要十分明确,不是其中一个人在说或者做,而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任务。要想达到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成员就要在组内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基础上,各自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2.4教师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不仅要起到指导和协调的作用,更要对各组成员的表现做出及时的支持和鼓励,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各项活动中。

3.建立评价系统

合作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评价课堂合作学习。我们应以秉承鼓励、关爱的原则,来评价小学数学的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好小学数学充满信心,教师的评价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于好胜心和表现力都极强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和老师对他们的认可就是最大的奖励。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对表现不同的学生进行适时的评价,对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帮助的。我们建立的新型评价系统,应摆脱传统的只看学生分数做法的禁锢,要采取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做到公正,不偏不帮。

三、结语

对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来说,对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方式。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展合作学习,使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效果,做好制定相关计划,深入了解教学内容,充分掌握学生情况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能够更快更有效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充分掌握学习知识,教师需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但又不失严肃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动手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都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艳杰.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观察与思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中,(7):12-15

[2]王丽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8):38.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生逻辑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重视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当前我国仍有部分数学教师保留传统的教学观念、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机械、单一的形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忽视了现代小学生的接受与学习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翻转课堂可以有效改善以上问题。因此,笔者就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驱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教师更为重视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常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视为学习机器。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新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以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小学数学“四边形”这一内容中的“周长”这一知识为例。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知识,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课件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小蚂蚁画画”的动画视频。然后借助课件展示蚂蚁爬过路线,提问学生“以上是什么图形”。在学生回答“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解释“蚂蚁爬的路线(即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该图形的周长。”通过以上形式将教学知识融入情境中,有助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互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就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通常忽视互动的重要性,采用单一的、单向的教学模式。在该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专注于单一的教、学生只有单一的学,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而在翻转课堂中,师生、生生可以有效互动,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得到明显提升。

以“认识小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单向的教学形式,重视互动教学的重要性。课前,教师可以将学生以4人为一组进行分组,并进行“寻找生活中的小数”这一游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报,看看哪一组找到的最多。当学生说出“身高”“价位”“视力”“分数”等内容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你会读这些数吗?”“这些数字中的小数点有什么作用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并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有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动手实践,强化数学综合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翻转课堂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根据教学知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情,经常组织他们亲自动手实践,以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一教学知识时,教师在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卡纸、剪刀、胶水(胶棒)等工具每人制作一个圆柱。并在课堂中提问学生“圆柱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由于学生亲手制作过,因此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回答“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和一个长方形构成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向学生提问:“有哪位学生知道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自由交流、讨论的时间,并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先不评价学生对错,而是组织学生现场将自己所带来的圆柱还原成(拆开)两个圆、一个长方形。此时,由于学生之前在长方形、正方形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已经明白“表面积”的含义,因此已有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而针对剩余学生,教师只需结合图形对学生进行适当讲解与点拨即可。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高效的课堂形式,对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M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翻转课堂的有效应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璐铭.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85-86.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9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习习惯;教学情境;最近发展区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是,不得不指出,这些亮点还只是停留在点上,从面上来说,不符合课改精神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我们通过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不管本地学生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仅仅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忽略了学生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形式化趋势,从而造成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作业较多,教师整天沉浸在繁重的作业批改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说,这与《标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活动空间、多从事一些探索性活动”的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基于上面的原因,我们觉得研究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切实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其次,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既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数学学科的自身发展。《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数学望而生畏,不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地发掘教材、吃透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这迫使教师必须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

二、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弄清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最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教学最优化理论:就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

3、建构主义理论: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

三、实施过程

结合以上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备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弄清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最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都知道,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从以下方面去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一是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二是良好的倾听习惯,三是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是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创设情境有多种方式,有情境游戏化、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化、情境灵活化。

(四)精选课堂习题,进行有效练习

一道习题的解答,应当给学生以新感觉、新信息、新经验,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因此,我们一致认为精心挑选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同时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说,也就是要体现“六性”。趣味性,层次性、应用性、教育性、 开放性、灵活性。

(五)抓住教学要点,开展有效的讨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小组讨论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可是,目前的“小组讨论”学习,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开展有效的讨论呢?

四、研究成效:

1、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实施,我们发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上课认真听讲的注意力明显高于以前,也就是说,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高涨的情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处于有效的思维状态,丰富的情感状态,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挖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氛围,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数学学习过程中,敢于提问的学生多了,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有不同见解的学生也多了。

3、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该研究使我校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时更加规范、有效,做到有法可依,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使我校的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推动本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4、促使教师树立精选练习的理念,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我校教师一致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优秀的习题,因为习题应该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为学生的练而设计,力求做到精练、多样、有层次,从而达到有效练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教学;提升策略

课堂,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场所,是学生得到知识的渠道。每位教师都一直想要找到一种方法,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得到充分地利用,并且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为此,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便提上了议程。

一、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相对于课堂来说,有效性则是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是否能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且课程完毕后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上的变化不言而喻。其中,小学数学教学又是一大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我们将展开讨论。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此观点很清晰地强调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创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并且能够获得想要知识的教学情境是多么的重要。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有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关键。适当进行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用,小学数学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多彩的画面、形象的例证使学生愿意且更容易接受老师所要讲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过多地引用现代教学技术也比较容易产生不良效果。为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确定什么时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较好。

总之,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该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最终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97-01

小学数学教学是奠定小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基础,培养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训练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数学必须开发优秀的教学策略,利用有益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成绩。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一种竞争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比赛来营造竞争情境,如知识竞答、算术比赛之类的游戏,并将新知识融入到游戏竞赛中,通过游戏竞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大的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多多鼓励学生,用竞争情境的创设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消除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缺点,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因为小学数学是一门相对较难学的学科,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外,还具有实际运用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实际运用性。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拉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感兴趣的事例作为知识的背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在身边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数有30个1角硬币,小明找爷爷想办法,爷爷说好办,收了小明30个1角硬币,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觉得有点吃亏。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想想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了3张1元钱亏不亏.先让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分硬币中找规律,看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从讨论和实践中得出“1元与10角相等”,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中有部分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运用了的东西。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某些创造来自他们的直觉思维,有时心血来潮,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更多的想法是在热烈地互动氛围中和相互议论的启迪下迸发出来的,它是一种群体共生效应的产物。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合作的精神。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新知识在学生的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可以让学生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按照课本上的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再讨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自己将发现其中的结论。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就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操作可以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的道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的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操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不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没一堂课后,教师与学生都应当进行充分的教学反思。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掌握教育教学的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中,能有效地促进自身养成良好的课堂反思习惯。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地引导学生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课后反思,以此来获得最佳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每一堂课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反思,然后在下节课上课时进行适当的总结与交流,并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改善,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教师层层设问、追问,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展开,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讨空间,让他们积极从事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对数学进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段海洋.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推进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主要教学元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影响,而教学影响即教学手段,作为一种教学媒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和交往程度。也Q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从客观因素上影响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所以,教学影响是决定性的环节,需要教师渗透教学交往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发挥数学教学的逻辑思维影响力,让学生更具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塑造、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注意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数学教学的应用性探究等。更要关注学生的预习环节,和微课教学结合起来,发挥更深层次的教学水平,改变学生学习观,提倡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

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只有学生的低级需要被满足之后,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保持更强的学习欲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而在众多缺失性需要当中,教师能够控制并且有效提升学生感受的是“安全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对于课堂的学生来说,安全的需要是自己思想的安全,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安全的表达,教师能够更加和谐融洽地展开教学,一个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兴奋,也能改变他们怯懦的学习态度。再者“尊重”的需要是指被充分地尊重,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不依赖于教师的存在而存在,更强调主动性的思考。教师也能通过正面评价给予他们自尊的需要,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此,教师在日常也要与学生加强沟通,建立更好的关系,是师生,也是朋友,发扬民主气氛,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精神上的丰富。

二、采用微课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预习的质量

预习能力对于学习和工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学习能力,那么其学习很容易陷入依赖教师的误区,造成进步缓慢,稍有不慎更容易落后。而且教学课堂的互动性需要预习作为保证,学生只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与教师开展交流,才更有底气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课堂理解来说,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提高课堂效率。微课教学是最近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也是在日常教学中可行的。需要教师提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微课教学视频,并且做到有重点的指导观看,之后需要学生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优劣。全部任务时间维持在15分钟最好,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更多地和老师讨论实践问题的答案,并且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习信心。

三、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开展引导式教学

创新是课堂教学发展之魂,也是学生学习手段改变的第一要素。因为教师教学的手段具有指导性、示范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有很大的影响。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交流式教学,要学生思考在前,听讲在后。然后以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习内容更具启发性。除此之外,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学,开放他们的学习思维,使其不仅具有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分析自己思路,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学习的本质在于实践,加入教学实践内容,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进一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联,发现数学更多的现实学习意义,促进数学对生活问题的解决,培养更强的数学逻辑思维,分析生活问题,构建数学观念。

四、改变学生座位排布,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外,还要求学生之间具有较多的互动,以小组合作、分层次教学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任务的普及,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影响更加直接,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具学生观念和方法,会显得简单一些。但是目前“插秧”式的座位排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议采用“马蹄”式、“圆形”或是“棋盘”式等形式,将小组成员聚集起来,以语言、表情的交流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还可以采用同心圆的形式,教师能够成为学习讨论的中心,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考。因为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学习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所以需要教师的监督,另一方面也是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成为一种互动方式。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活跃教学氛围,拉近师生关系。同时建议采用微课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生课堂前的知识储备,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从客观上变化学生的座位设计,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