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与艺术论文

数学与艺术论文

时间:2022-07-10 21:00:13

数学与艺术论文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1

我们既要看到当前我国艺术理论体系的多元化现实,又要正视以计算机为龙头的信息革命对相关研究的共同影响,包括研究手段、研究方法的更新等。不仅如此,信息革命开拓了值得世界各国学者共同关注的新领域,即数码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数码艺术诞生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以统一数字编码作为共同基础,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作为共同平台,以全球远程交互作为基本运营机制。钱钟书等前辈学者曾经致力于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1]。这一目标的实现,离开全球艺术家、艺术理论家的共同实践是很难想象的。当代信息革命正在为此准备必要的条件。不仅如此,世界各国已经有不少理论家致力于数码艺术研究,并且取得了诸多值得注意的成果。我们应当重视上述历史趋势,积极参与数码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

一、范式:我国艺术理论的现状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 Kun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用以定义某一学科在特定时期的成套实践。范式为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群体所共同遵守,成为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和其他科学领域一样,艺术理论存在库恩所说的范式。范式嬗变是科学史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艺术理论创新的宝贵契机。

我国现在处于多元艺术理论体系并存的时代。我国古代艺术理论体系是在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其内容非常丰富,若加细分的话,儒、道、佛三教的艺术观各有其旨趣,理学的艺术观则具备三教合流的色彩。我国古代艺术理论自成体系,其发展的连续性虽因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而中断,但作为思想资源仍在当代社会中起作用,只是所使用的话语和当代社会生活严重脱节,某些观念和当代艺术实践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现代艺术理论体系以中外交流为大背景而建构,若加细分的话,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西式”,主要基于从西方发达国家所引进的论著,其知识框架随流派而异;二是“苏式”,主要以前苏联引进的教科书为基础,其知识框架基本上是以认识论为背景而建立的;三是“中式”,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以往通常不称为“艺术理论”,因为它不认为文学是艺术的一种类型,而认为艺术是文学的一种类型,或者认为文学与艺术并行),其知识框架以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上述艺术理论体系虽然存在不少共同之处,但在基本观念上却是迥然有别的,原因是所由产生的文化背景、所使用的术语范畴、所追求的艺术价值相距甚远。目前,它们都面临着推陈出新的需要。我国古代艺术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强调“现代转换”,相关探讨主要是在古典文论、比较诗学等领域进行的,但总体上进展不大。西方现代艺术理论是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成为20世纪我国相应领域的主导话语。它实际上支配着当前我们作为研究者的思维方式(虽然我们不是西方人)。不过,它目前苦于无法恰当解释因数码革命而产生的种种新现象,正在努力寻找解困的出路。范式本身因以计算机为龙头的媒体革命爆发而处于蜕变状态,在很多方面受到挑战。“苏式”艺术理论体系对新中国艺术实践的发展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但近年来遭到某些学者的质疑。在建设我国自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方面,我们面临着艺术学升格为门类、艺术学理论成为艺术学下设的一级学科(2011)之后对于构建相应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

当代数码艺术理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虽然由西方率先探索,但目前正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下成为各国学者和艺术家共同耕耘的领域。我国从1978年起有文章介绍国外数字艺术(最早是计算机音乐)的研况。1979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美术的研究”在国家科委立项。此后,有关数码艺术的学术论著不断出现,如李雁《计算机绘画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等。1996年,首届中国计算机艺术会议论文集(潘云鹤等编)《电脑与艺术共创未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付梓。笔者1997年在《厦门大学学报》第4期《电脑艺术学刍议》,1998年出版专著《电脑艺术学》(学林出版社),率先从学科的角度阐述了数码艺术理论建设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数码艺术(包括其子类)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中国期刊网上可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多达千篇以上,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所可检索到的相关著作亦有100部左右,[2]其中有部分具备较强的理论色彩。我国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既是本土数码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各民族艺术理论相互交流的产物,而且和数码科技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的来看,数码艺术理论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而蓬勃发展,作为学术创新的重要切入点而包含诸多契机,但仍有继承文化传统、和其他艺术理论体系进行对话的必要。若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可望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二、启示:西方数码艺术理论的借鉴

在西方,当代数码艺术理论发端于1950年,其主要标志一是英国著名计算机专家图灵《计算机器与智能》、回应1843年“软件之母”阿达(Augusta Ada,即洛夫莱斯夫人)有关计算机可用于作曲等预测,[3]二是德国美学家本斯出版的《文学形而上学:技术世界中的作者》,从本体论角度对人机合成加以阐述。[4]其后,美国在该领域后来居上,这是与信息基础设施领先发展、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高度普及、数码艺术蒸蒸日上相适应的。60余年来,西方数码艺术理论伴随着媒体革命的深入而发展,已经形成六个重要研究领域,即数码编程的艺术潜能、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数码媒体的艺术功能、数码文化的艺术影响、数码现实的艺术渊源、数码进化的艺术取向(详见拙著《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我们可以大致将它的历程区分为20世纪中叶争取合法性的起步阶段、20世纪后期显示革命性的勃兴阶段、21世纪初趋于主导性的推广阶段。

在起步阶段,数码艺术理论势单力薄,不能不将传统艺术理论当成自己的渊源所在,将传统艺术理论界的认可当成自己的合法性证明。例如,人们从艺术角度论证与开发虚拟现实时,列举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作为依据;论证与开发交互性幻想系统时,将亚里士多德诗学当成指南。这种做法与早期数码艺术的实践相通。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谓“电脑文学”、“电脑音乐”、“电脑美术”在审美取向上认同于传统文学、传统音乐和传统美术。如果用计算机做出来的最终产品让人分不出和传统艺术作品的区别,便是成功的标志;如果它们获得传统艺术评论的称赞,便是无上的荣光。在媒体层面,它们仍以纸张、画布、模拟音响之类作为自己最终栖身的家园,计算机屏幕或数字设备之类只是其过往时歇脚的凉亭。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2

一、传媒学院简介

传媒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1300余万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挂靠该院。

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分别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广播影视语言艺术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另有现代教育技术、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电影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7人,另有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10余人。学院现有本、专科生1700人,研究生249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72人,全日制专业硕士75人,此外还有在职研究生85人。

二、招生专业简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播音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公司、互联网站、电子传媒及其他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编辑和制作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理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即兴口语表达、文艺作品演播、形体训练、语言学概论等。

主要选修课程:化妆与造型、公共关系学、影视配音艺术、体育评论解说、活动与会议主持、类型节目主持、音乐鉴赏、现代礼仪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中国艺术鉴赏、西方艺术鉴赏、社会热点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以培高素质、高水准的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频道策划、编导、制作、主持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外艺术史、中外电影史、中国电视艺术史、艺术学概论、文艺美学、素描、色彩构成、速写与构图、摄影技术与艺术、电视策划学、影视语言与导演、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节目编辑、影视特技、数字动画基础、动画艺术技巧、画面造型与影视用光、数字录音制作、电视节目创作、影视美术、影视化装、戏剧艺术、主持艺术、影视表演艺术、音乐基础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五官端正,无形体缺陷,有一定艺术素养;非色盲、非色弱。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与电视剧剧本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影视产业策划、影视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创造、鉴赏及选题策划和市场推介营销能力,能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与营销机构、各类媒体、相关院校、文化艺术市场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选题策划、影视制片、宣传、营销,以及评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影视学概论、影视文学创作、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艺术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精要、创意广告文案策划、影像产品的市场营销、影视编导、视频制作、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经典影片解读、中外戏剧名作解读等。

主要选修课程:艺术传播学、美学原理、艺术哲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西方文化名著选讲、平面设计、广告创意案例解读、文化人类学等。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掌握影视动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影视动画编导设计、影视动画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策划、设计、制作动画作品,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动画创作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动画造型基础-素描、色彩、创意造型,动画艺术概论,动画人物速写,动画角色造型,动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与数字绘画,美术构成法则,中外艺术史,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分镜头设计,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无纸动画技法,三维动画技法,无纸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艺术学概论,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动画后期制作与特效,数字雕刻艺术,定格动画,漫画创作,动画衍生品设计开发,广告动画创作,网络技术与网页设计,连环画鉴赏与创作,动画策划与项目推广,插画创作,动画导演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热爱数字艺术事业和动画创作,有一定美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非色盲、非色弱。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播音与主持艺术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2-4日,复试3月5-6日。

初试科目:基本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朗读、模拟节目主持)。

复试科目:综合艺术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播读、即兴评述、现场答问)。

广播电视编导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6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7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影视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影视创作与评论:(1) 电视编导基础;(2) 命题故事编写;(3) 电视栏目、节目分析。

戏剧影视文学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4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5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戏文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戏文创作与评论:(1) 分镜头脚本写作;(2) 命题故事写作;(3) 电影评论写作。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 3月2日

考试科目:彩画、连环画

1、彩画

考试要求:根据考场提供的黑白动画截图,绘制一幅彩色动画图像。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水粉颜料等。

2、连环画

考试要求:根据提供的动画稿本故事绘出连环画片断,采用写实画法,不得采用变形夸张等手法。包括:(1)设计主人公形象;(2)绘制三幅能代表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画面;每幅都应画出边框线并注明顺序号;在每幅下面写出对故事画面的文字描述或角色语言对白(每幅不超过50字)。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等。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闽台合作;数字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数字艺术,指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我国近年来颁布的多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专业人才需求。而闽台合作教育是福建省教育厅提出闽台高校合作计划重要内容,利用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通过福建与台湾联合培养人才,探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福建高校的数字艺术专业教育在适应产业需求的前提下,作为不断发展的新兴行业和先行合作办学的专业之一,理应探索构建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进数字艺术专业教学。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体现在数字技术、艺术两者有机结合上,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之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设计与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推动数字艺术产业的进步。

1福建高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设置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开办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另一类是拥有其他专业基础的高校,如理工学院和农林大学等,结合自身资源开办此专业。学生层次主要分为大专、本科、专升本以及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办学方向有数字艺术创作和理论、多媒体运用等方向。本科和大专办学方向一般则设有动画创造、电脑动画、游戏等。各院校数字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设计构成等;二是根据各个院校师资情况和教学资源开设的理论类课程:数字媒体概论、艺术概论、电影,动画,设计史等;三是软件操作类课程,如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和影视剪辑、后期合成软件的学习。教材通常选用国外数字艺术经典教材的中文版、软件教程以及国内艺术院校推出的示范性教材。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教学发展总体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不断根据产业发展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目前距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差距。首先,数字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广泛,加大了各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大多数院校受限于自身师资状况和办学条件,“因师设课”,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数字艺术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最初级的软件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人才;二是同时具备创意思维、项目管理能力、设计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福建省内大多数高校数字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技术底层,以教授软件、器材、设计技术为主,缺少相关的人文哲学课程。这样的培养方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导致学生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出现。其次,缺乏拥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目前,福建省内高校数字艺术专业正高级职称的师资不多,即使有也大多数是从相关专业改行而来,如绘画、艺术设计或者软件开发专业。数字艺术学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既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和理论知识,又拥有创作经验或实际项目操作经历的老师,教师结构队伍不合理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再次,学科发展缺乏专业理论研究支持。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从第一所高校开设数字设计相关专业至今,来自福建高校的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在专业刊物和大学的学报并不多见,也缺乏福建省高校自编的数字设计教材,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2台湾高校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优势

台湾与大陆的设计教育起源不同。台湾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为起点,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逐步发展其他领域的设计专业。台湾的设计教育思想是与欧洲包豪斯设计教育吻合的,来源于产业,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是因为台湾的设计教育一开始就与经济市场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以满足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体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宗旨。同时,由于台湾高等院校办学方式多元,其中由企业或民间投资兴办的私立大学超过半数,充分拥有自主办学权力,又根据各院校所依赖的产业背景,设计科系培养目标明确,在专业教学和办学模式上各有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针对福建省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拥有以下优势:

2.1课程体系学分制模块化,注重实践教学

台湾大多数院校的数字设计专业都实行的是学分制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修满学分,成绩符合要求即可毕业。台湾的艺术设计教育全面学习了国际设计教育经验,以技术教育体系为基础,以模块化设计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大量选修专业课的设置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框架下设置台湾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必然强调实践教学。从大学一年级到硕士研究生课程安排中都离不开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开设了数字艺术专业各个院校与业界联系紧密,如电视台、电影后制公司、三维动画公司等,除了学校聘请业界专家授课,设置“双师”辅导体系,还提供低年级的学生参访业界的机会,而高年级通常以实习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制作开展实践教学。

2.2重视传统文化和人文哲学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台湾高校的数字艺术教育在重视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同时,也不忽视人文哲学类课程。例如,台湾艺术大学数字媒体设计系的“设计资源研究”课程教授是如何以世界性、国际性设计风格为导向,结合本土文化,树立自我设计风格,而“造型意象研究”的教学目的是以台湾的地域和民族性为基础去探求文化对数字媒体设计中造型设计的影响。台湾高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在大学期间就创作出许多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正是因为台湾设计院校重视人文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2.3设计教育与国际接轨

在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台湾的设计教育体系也一直与国际接轨。台湾教师在设计理念上,善于引入最前沿的新思路新思维,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因为大部分教师都有海外留学背景或经历。台湾院校的数字艺术科系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都与欧美先进设计类院校一致。例如,授课中教师围绕设计方案构想,采用讨论、沟通、引导学生的方法非常普遍。

3福建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3.1根据产业流程设置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形成教育体系阶梯化

数字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分工的细化,要求高等设计教育要进一步保持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明确培养目标。例如,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来完成创作与产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而高职院校用于培养初级技术人才,形成数字艺术教育体系阶梯化。为了满足产业开发和研究各个层面的需要就要培养出结构完整合理的创作梯队。

3,2课程整合,学分制模块化

数字艺术是综合交叉的学科,是影视、美术、设计、传媒、数字等多种学科与艺术的综合体。数字艺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数字艺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意味着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的艺术教育内容,指艺术教育的内容源自相关学科对于人的诠释与所涉知能,艺术人文学科是相通的,设置共同性的课程是必要的。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所受的艺术设计教育更加完整,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策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依据产业分工,设置更多可选择的专业选修课。例如,为将来就业方向为游戏美术设计的学生,设置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以及适应产业快速发展趋势的移动平台游戏制作等课程,而希望从事动画制作的学生可以不选择游戏制作类的课程,而选择三维模型制作、动作调试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不分具体学科方向,而是将专业课程整合,再分类提供给学生自主、灵活选择。首先通过课程整合,使学生在比较全面完整的学习完艺术设计以及人文类基础课程之后,再通过学分模块化,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强化学习的专业性。

3.3加大实践课程的内容,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

数字艺术教育要和产业的发展相联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际参与制作项目,与业界公司建立合作渠道,聘请业界专家执教,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创作理念,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同时,鼓励建立导师工作室模式。高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鼓励数字艺术教师以产业为导向开办工作室,从而带动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

3.4加强闽台高校教师的学术交流合作

通过进一步交流和资源共享,学习台湾先进教育理念,加强与台籍教师的学术交流,发展福建省数字艺术学术研究。例如,闽台合作办学的院校组织优秀教师共同编写专业教材或共同申报课题,对创作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作深入的理论研究,深化合作。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4

关 键 词 :数字艺术 教育 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5

在21世纪新时代门槛这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人民美学的再出发就是立足时代潮流、把握人民脉动、倡导审美品位和审美格调,就是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里的人民美学思想出发,结合在其他报告讲话里谈文说艺品美的论点,以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理论雄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思想为指南,深化与细化新时代人民的文艺审美实践,提高人民的美学自信,展示中国审美风范和中华美学精神。    

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思想的精神,笔者认为:数字美学是人民美学在当今国内的具体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那么,当前国内数字美学的研究现状如何?当今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问题又是如何提出的?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从笔者数字美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大致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阶段,数字美学转向。目前,国内从“数字美学”这个范畴研究我国新的文艺形态和新的文化业态的论著不多,多数学者习惯从诗学、叙事学、艺术学、媒介学、文艺批评等角度介人研究现场,这以黄鸣奋、南帆、欧阳友权、周宪、赵宪章、金惠敏、陶东风、金元浦、单小曦、何志钧、陈定家等学者为主要代表。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在21世纪初期就注意到“数字美学”范畴的学术凝聚力和研究潜力,这些学者主要是颜纯钧、马立新、胡新桥、樊艳春、赵文书、李小丽、封帆、沈淑琦等人。他们从具体的数字艺术与数字设计着手,运用数字美学的概念分析了数字电影、智能化城市设计、别墅空间设计、好莱坞大片、媒体艺术、故宫国宝的数字呈现等数字艺术设计作品。这些学者虽然从数字美学角度介人但却止步于具体分析和概念应用,并未深人、周到地阐述和论证数字美学的理论容量,也未意识到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间的关系问题,同时更忽略了数字美学最丰硕、最有名的指涉对象—网络文艺。笔者在2011年转向数字美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先后与学术同仁合作出版学术著作《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和《文艺研究的数字审美之维》(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并在随后的5年内共发表了十几篇关于数字美学的系列论文。在这些关于数字美学的系列论著和课题项目中,笔者从“数据库美学”( databaseaesthetics)人手,阐释了新世纪以来大众的“大数据审美”实践,论述了数字美学的语言形式及其话语建构,在此基础上从符号学角度辨析数字美学与模拟美学的区别并正式提出“数字审美范式”。具体说来:笔者从信息传媒文化的语境中提出“数据库里的囚徒”价犷论点,展示了新世纪国内大众在文艺消费领域的数字化生存现状,细致分析了如此这般生存现状所集聚起来的“数据库里的消费文化”以及由此数字审美文化所导致的一系列引人关注的社会伦理问题和新闻舆论话题,呼吁人们警惕网络空间里的“主体变体”( variants of sub-ject),吁请国家政府采取必要、有效措施保护数字化时代的个人隐私;笔者在数字审美范式中探究了数字审美的符号原理(理据性与任意性、相似性与规约性、密集与差异)和美学原则(分辨率、触摸屏、速度、升级),总结归纳了数字美学的文本理论—“生物数字文本”和数字屏幕的艺术原理(阿尔伯蒂纱屏),藉此数字美学理论在全媒体、微电影、微博微信(媒体事件中的“媒介玩具”、网络文艺(以及网络文艺网站)、数字电影中形象的三层分节、后现代艺术的“元观看”和生控复制时代的生物数字图像等案例具体分析了当今大众的数字审美实践。总之,我们既深人勘查了数字美学的理论资源,又将所论证的数字美学理论在国内诸多新的文艺形态和新的文化业态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分析应用。    

第二阶段,提出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以及数字美学是当今国内人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从数字美学到人民美学,笔者从2015年到2017年连续三次参加福建省社科界的美学年会,在研讨会上提出了“微审美”气“数字审美已经崛起”、“数字美学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等论点。笔者在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5年12月19日召开的“当代美学的文化使命与理论重构”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参会论文《论微审美—以中国微电影为例》,以微电影为例阐述了基于国内当下甚嚣尘上的微文化的“微审美”论点:微审美具有赛博格的审美主体、微审美具有小叙事的审美风格、微审美具有后现代的审美本质。笔者在2016年11月19日召开的福建省美学年会“共享发展与审美参与”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参会论文《美学符号学初探—媒介转向中的审美转型》,在此“数字审美已经崛起”的宣言,着重指出:“数字审美的重要意义是给当代的理论思考带来了新的气息和新的方法。我们应该以数字审美精神所产生的美学风格、美学观念、美学原则等社会伦理和文化诉求来甄别、选择、应用数字媒介技术,规范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既要做技术推动者也要做技术负责者”。2016年11月22日《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求是话题”专栏刊文《共享发展,审美何为—聚焦“共享发展与审美参与”论坛》,以“数字审美,给当论思考带来新气息新方法”为题对该论文中的这些观点进行了学术报道。2017年10月14日,笔者为福建省美学年会“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的再出发”青年博士论坛提交参会论文《数字美学的语言形式—论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提出“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问题和“数字美学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论点,着重强调“人民美学思想开始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开展于中国人民的劳动建设中,每个时代的人民美学观念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民所肩负着的社会文化实践的主要形态”。2017年12月4日《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求是话题”专栏刊文《新时代,人民美学如何再出发—聚焦“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的再出发”论坛》,以“数字美学,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为题对该论文中“作为当今人民美学时代形态的数字美学”观点进行学术推介。总之,笔者在2017年8月份撰写参会论文时首次把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联系起来,既论证了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又阐述了作为人民美学的数字美学理论。    

第三阶段,辨析与廓清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间的辩证关系。显然,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是从不同方面提出的美学范畴,数字美学是从科学技术、模介媒体的角度捍出的一种技术美学和模介美学,而人民美学是从意识形态、领导权角度提出的一种意识形态美学即审美意识形态。可见,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的辩证关系在意识形态与媒介技术中实现汇聚和统一。    

首先,新时代人民美学是当今国内数字美学的意识形态。伊格尔顿认为历史上任何美学思想都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美学著作的现代观念的建构与现代阶级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的建构,与适合于那种社会秩序的人类主体性的新形式都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而不是由于男人和女人突然领悟到画或诗的终极价值,美学才能在当代的知识遗产中起着如此突出的作用。m,i;伊格尔顿据此对鲍姆嘉滕、夏夫兹博里、康德、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马克思、本雅明、阿多诺等思想家的美学理论进行了意识形态解剖。20世纪后半期,数字美学已经风行世界。21世纪初期以来,国内数字文艺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数字美学兴起。2010年代,数字文艺的创美实践和审美实践走向经验归纳和理论总结阶段,新的文艺美学范式破土萌发。当今国内数字美学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必然彰显着新的时代氛围—新时代人民美学,新时代人民美学也在数字审美和数字创美的文艺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在文艺阵线的领导权。而这种新时代人民美学的集中体现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思想。以新时代人民美学思想为蓝底的数字美学肩负着一项历史重任—持续建构和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可见,当今国内数字美学的意识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    

其次,当今国内数字美学是新时代人民美学的媒介实践。新时代人民美学需要行使美学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新时代人民美学意识形态只有依靠技术媒介和社会媒体才能切实有效地践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任务。换言之,新时代人民美学通过具体的媒介审美实践体现其价值引导力、思想凝聚力。显然,数字美学就是当今国内新时代人民美学的媒介审美实践。国内大众在新时代的文艺生活表明,数字美学已是新时代人民美学的主潮。当今国内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的发展日臻成熟,生产方式升级换代到信息方式。数据库是数字美学的电子语言形式,马克·波斯特的数据库理论从信息方式的维度阐述了数字美学的基础概念和核心命题。一种数据库美学和大数据审美应时而生。这个数字信息时代将当下历史锚定为“新时代”,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时代”成为思考当下精神气象的重要标尺。文艺的时代性要求我们适应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精神气象,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繁荣新兴文艺类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总之,中国人民在新世纪顺应时代潮流,敢于探索各种形式的数字美学实践,而中国网络文学作为数字美学实践的代表在世界文艺舞台上的炙手可热标志着新时代“中华美学自信”。如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新时代人民美学在数字美学的时代形态中勇做媒介实践的弄潮儿,它引领了潮流、把握了脉动、倡导了品格,牢牢抓住了美学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坚持以学校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形成"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的局面,坚持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带普及,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主题

本届展演活动的主题是"阳光下成长".

三、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本届艺术节有关活动的顺利进行,拟成立"仙桃市第十届学生艺术节组委会",统一领导部署艺术节的各项工作。在组委会统一领导下,组织成立"仙桃市第十届学生艺术节评审委员会",负责"四优一先进"的评审。

四、参加对象

艺术表演类、美术作品类、"阳光下成长"征文的参加对象为小学(幼儿园)、初中、普通高中的在籍学生。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的参加对象为中小学艺术教师、校长、研究人员。

五、活动内容

本届艺术节以评选"四优一先进"为主要内容,即评选优秀文艺节目、优秀美术作品、优秀"阳光下成长"征文、优秀艺术教育

论文及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个人)。

六、活动时间安排

本届艺术节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即为开幕。在组委会统一领导下,拟举办以下活动:

(一)第一阶段活动(3-5月)

以镇、办中心学校,市直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各民办学校为单位,在本地本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发动全体学生参与,为了形成"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的局面,运用网络平台发动全校师生、家长、社会各界观看点赞,对本校文艺节目、美术作品进行宣传、评比。

镇办、中心学校要组织辖区内所有学校(幼儿园)开展校级艺术活动,在校级活动基础上以镇办为单位组织一次文艺汇演、美术作品展以及征文与论文评选活动;市直、民办学校以校为单位组织文艺汇演、美术作品展以及征文与论文评选活动。(美术作品展不得少于30幅)

(二)第二阶段活动(5月中下旬)

在各地各校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推选优秀作品参加全市集中评选活动。

(三)第三阶段活动(5月下旬)

组织全市优秀文艺节目汇演及美术作品展、开展"四优一先进"获奖单位(个人)表彰活动。

七、参评要求

(一)艺术表演节目要求

各类表演形式要求

1、声乐节目

合唱:合唱队人数不超过40人,钢琴伴奏1人,指挥1人(应为本校教师),每支合唱队演唱两首歌曲(其中一首应为中国作品),演出时间不超过8分钟。

小合唱或表演唱:人数不超过15人(含伴奏),不设指挥,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重唱:人数不超过5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2、器乐节目

合奏:乐队人数不超过65人,指挥1人(原则上应为本校教师),演出时间不超过9分钟。

小合奏或重奏:人数不超过10人,不设指挥,演出时间不超过6分钟。

3、舞蹈节目

群舞:人数不超过36人,演出时间不超过7分钟。

双人舞或三人舞:演出时间不超过6分钟。

4、戏剧节目

含校园短剧、小品、课本剧、歌舞剧、音乐剧等,人数不超过8人,演出时间不超过12分钟。

5、朗诵节目

作品文体不限,须使用普通话,人数不少于2人,不超过8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以上五类艺术表演节目总体要求

1、参评文艺节目要体现活动的主题"阳光下成长",反映新时期、新校园、新生活。内容要健康向上,反映中小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时代性、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体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表演形式多样化、鼓励创新性节目。

2、每个节目必须是同一学校的学生。

(二)艺术作品要求

三类作品要求

1、绘画作品

国画、水彩/水粉画(丙烯画)、版画,或其他画种。尺寸:国画不超过四尺宣纸(69cm×138cm)对开,其他画种均不超过四开(40 cm×60 cm)。

2、书法、篆刻作品

书法、篆刻作品尺寸不超过四尺宣纸(69cm×138cm)。

3、摄影作品

单张照和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需标明顺序号)尺寸均为14英寸(30.48cm×35.56cm);除影调处理外,不得利用电脑和暗房技术改变影像原貌。

以上三类作品总体要求

1、作品内容体现活动的主题"阳光下成长",健康向上,热情歌颂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讴歌祖国发展的巨大变化,以描绘校园文化生活及校园发展变化为主线,注重时代性,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艺术作品需装裱,在作品背面注明学校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学生(姓名、班级、联系电话)等信息。

(三)"阳光下成长"征文要求

征文内容为反映广大中小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体会和收获,文体不限,报送电子文档。文稿用word文档,单倍行距,标题用宋体2号粗体字,作者姓名、学校、年级和正文用仿宋小3号字。

(四)论文评选要求

1、论文主题"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2、研究重点:

①现状调研。包括中小学艺术课程开设、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开展、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艺术教育保障和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

②改革成果案例。包括中小学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方面。

③评价制度研究。包括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的实践与研究。

3、论文要求

①围绕本届论文的主题和重点,关注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性研究,注重发挥行政、教研和教师的各自优势,形成团队研究的合力,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②现状调研要针对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准确把握、真实反映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有数据、有分析,为学校艺术教育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③ 改革成果案例要主题鲜明、内容翔实,有确凿的数据和生动的材料,为推进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④评价制度研究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艺术教育评价制度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

⑤每篇论文正文不超过5000字,论文摘要不超过500字。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2人,调研报告署名作者不超过5人。引文注释一律采用篇末注的形式。论文文本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不要出现作者姓名及所在单位名称。要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保证数据和资料的可靠性。

⑥论文需报送电子文档。文本格式:用word编辑,A4纸型,标题用小2号宋体字,正文用小3号仿宋体字。为便于论文的密封评选,论文文本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均不要出现作者姓名及所在单位名称,需另附一页。

⑦参评论文需为2012年12月及以后撰写并且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五)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个人)评选

1、先进单位主要评选自上届艺术节(2011年)后,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

2、先进个人主要评选自上届艺术节(2011年)后,在艺术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师、校长及教研人员等。

3、先进单位评选条件:

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学校艺术教育有关政策、法规,并把艺术教育列入工作日程,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成绩显著。

⑵指导思想端正,按规定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课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⑶艺术节组织工作扎实,按教育局文件要求落实,有活动实施方案,学校和学生参与面广,体现"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效果显著,学校艺术团(队)常年开展活动,并有开展活动的相关视频、文字等材料,在本届艺术节"四优"评比中获得的奖项占有一定比例。

⑷重视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按国家和省有关要求,规划和建设艺术教育设施,艺术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4、先进个人评选条件:

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学校艺术教育有关法规,热爱艺术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

⑵事业心强,职业道德高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⑶在艺术教育教学、文艺活动和比赛、科学研究等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或贡献。

⑷从事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教(科)研等工作1年以上。

八、奖项设定

1、优秀文艺节目、优秀美术作品、优秀征文和优秀艺术教育论文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

2、获得一等奖的文艺节目、美术作品、征文的指导教师颁发指导教师奖。

3、专门为本届艺术节创作的文艺节目(含少儿歌曲创作)颁发优秀创作奖。

4、根据各地各校艺术节开展和参与情况评选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九、评选办法

1、为了加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活动氛围,本届艺术节中文艺节目与美术作品的评选将结合网站平台开展网络评选,评选活动中评委现场评分分值占80%,网络点赞人气排名分值占20%.各镇办中心学校,市直(民办)学校要将本地本校文艺汇演、美术作品展比赛的视频(图片)上传网络评选平台;市级集中展演视频(图片)届时也将上传网站进行网络评选(具体操作方式另行通知)。

2、优秀"阳光下成长"征文、优秀艺术教育论文及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个人)的评选,由市艺术节评审委员会集中评审,报组委会审定。

十、报送办法及时间

1、本届艺术节"四优一先进"报送工作以各镇、办中心学校,市直各中小学(幼儿园),各民办学校为单位进行。请各地各校在选拔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四优一先进"推荐指标(见附件二)参加市级评选活动。

2、各地各校(幼儿园)美术作品(含报表)4月20日前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学校办公室312(联系人:许泽军15971995587);艺术节参评文艺节目报表、论文、征文、先进单位(个人)事迹材料等电子版于4月20日前发送至邮箱:***,(联系人:郭琼姣13593918***)。

3、各镇、办中心学校和市直、民办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视频和美术作品展图片于6月2日之前上传到指定网络平台;

4、本届艺术节不组织幼儿园开展市级集中现场评选。各地选送的幼儿园参评文艺节目视频和美术作品图片于6月2日前上传到指定网络平台进行评选。

十一、有关要求

1、各地各校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制定本地本校活动方案, 以

"五。四"、"六。一"节日为契机开展各项评选活动。

2、各地各校在举办本地、本校艺术节活动时,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采取措施,确保参赛及观摩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分形图像技术;分形动画;人才培养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媒体的受众对于数字媒体的艺术性与表现性的期待越来越高。这些环境的变化促成了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理念与思路也应该与时俱进。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数字媒体的形式更为多样,传播更加快捷,内容更加炫酷与震撼眼球。分形理论强调整体对部分的依赖性,它超越了传统构成学,揭示了艺术形态新的构成规律[1]。分形艺术图形不仅丰富了传统的图形样式,更是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引导着图形艺术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该把握这一良机,将分形几何的理论,分形艺术的设计工具,分形动画的制作等引入到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多维的艺术设计工具与理念。

1分形艺术的特性

与传统的数字媒体设计相比,基于分形的数字媒体设计具有如下特性。(1)数字分形艺术节省了存储空间,各种美丽复杂的分形图形不再由像素组成,而是有数学分形算法的不同参数计算渲染生成。存储图形只需要存储几个简单的参数以及迭代吸引子即可,一张分形图片渲染后的结果可能几M,但是参数与算法的存储却只要几K,存储空间的压缩比达到上千。(2)降低了美学的门槛,曾几何时,艺术作品的生成至少需要十几年的艺术积淀,数字分形艺术可以让算法生成艺术作品,这样没有绘画功底也可以通过各种分形软件调整参数生成符合自己需要的分形仿真作品,如闪电,地毯,山脉,迷宫等,这对游戏与动画领域是一个福音。(3)分形算法可以节省运算时间,分形作品具有自相似性,局部与整理具有相似的特性,因此对于分形图像而言,可以渲染局部,然后扩展复制到整体,可以较好地优化空间。(4)性能配置灵活,比如在三维游戏贴图中,传统的方式需要准备三种不同画质和加载效率的图,往往低效图看起来画质很差,而在数字分形图像用于贴图时,针对不同的运行环境,可以根据需要调高或者调低画质,只需要修改分形的维度参数,生成的分形艺术图都照样清晰。因此,将分形理论与分形艺术引入数字媒体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分形艺术图形的冲击可以带动传统艺术在空间形态上的延展与数字化转变,激发学生的创意与灵感,使其在数字化的图形与二维三维的动画创作中采用更广阔的表达与更创意的思维。

2基于分形艺术的专业教学改革

2.1分形数字化转型的教学改革

分形图形是以整体与局部的自相似性为特点的,当一个复杂、精美的图形以多次重复迭代的方式拼贴形成一个复杂的具有冲击力的图像。这种不规则的图形是由数学公式生成,且多个不同的数学公式可以进行拼贴,为图形的外观赋予更多的、更复杂的变换[2]。将这些数学公式按照不同的取值赋予不同的颜色,就可以生成色彩炫丽的分形艺术图。分形艺术图是形象艺术与数学相融合的产物,是以数字化的方程作为基本的作图元,拼贴组合成具有无数变化可能的带有分形特质的艺术图。用分形的方式作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字化想象力,也可以将复杂的图形用简单的数学公式符号进行存储,极大地节省了存储空间,也实现了传统图形向数字化艺术创作的转型。

2.2打破维度的分形空间应用

传统的艺术图形总是以二维或者三维的形式出现,而分形的物体打破的传统整数维的理论。分形的空间在不断的迭代重复过程中,可以对空间进行无限的分割,从而生成非整数的多维效果[3]。电影《奇异博士》中对于分形的空间维度理论有着很好的应用,奇异博士对空间的折叠、时间的操控等都呈现了炫酷的分形效果。

2.3基于分形动画的教学改革

新媒体时代的图像与动画生成正逐渐向动态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多元化表现方式发展。传统的媒体正在数字化,而艺术的传播形式正逐渐轻量级地数字化。对传统的动画而言,是存储的实实在在的图像信息,图像信息随着时间的变换形成了动画效果,一部动画成品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关键帧的创作与绘制,耗时耗钱耗人力。而利用分形软件制作的分形动画艺术感强,且动画的生成是通过数学公式的参数调整完成的,存储容量小而且动画效果炫酷。由于分形可以对大自然的具有自相似的分形图形进行仿真和模拟,因此对于植物、山峰、火焰等场景的生成也可以使用分形进行模拟,同时将过程通过参数调节做成动画[4],产生的分形效果视觉冲击力强。如电影《奇异博士》中大部分的特效都应用了分形技术与分形的空间维度理论。分形的理论与技术近年来已被大量地应用于影视特效、舞台美术、影像装置等多个动态视频领域。由于分形图像的生成是通过数学公式迭代拼贴而成,因此要想改变图像的外观只要改变公式的参数即可[5]。而分形动画的生成就可以在关键帧中改变参数,存储的数据量也即使数学公式及其对应的参数取值,数据量非常小,还可以保证图片的精美画质,数据传输快,数据视觉效果好,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实时性与高效性。

3分形仿真引领教学改革

图像与动画、视频是数字媒体专业进行新媒体创新的主要载体,要培养面向新媒体时代的新型人才,需要打破传统媒体的创作方式,不局限于绘制图像、建模图像的传统方式,将媒体的创作与设计向数字化、动态化、交互化转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分形艺术以数学公式引领艺术的潮流,既可以对大自然的实物进行仿真,又可以创新地设计具有分形美与混沌美的图像与动画视频,拓展了数字化媒体的创新形式。数字分形研究融合了科学与艺术,力争发挥科技的魅力,为艺术注入新的思潮与途径,为数字艺术带来了许多优势,也为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革新带来了新思路。

4结语

该文针对数字媒体时代对多维、动态的数字化作品的需求,提出了应用数字分形解决当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型所面临的问题。数字分形研究融合了科学与艺术,力争发挥科技的魅力,为艺术注入新的思潮与途径,为数字艺术带来了许多优势,为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革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陶雪娇 张晓颖 单位:重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华,姬翠翠.分形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艺术视觉心理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徐桂楠.数字艺术设计中的科学美[J].科教文汇,2014(5):132-133.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8

我国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非常讲究教学艺术,他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教学要言近而旨远,由博返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教学思想,提出“教亦多术矣”,《学记》也对教学艺术作了大量论说,但那时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只停留在非概念化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拉开了教学艺术研究的序幕,90年代掀起了教学艺术研究的热潮,到21世纪初教学艺术理论日益丰富。教学艺术发生于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学科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艺术论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笔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进行考察,反思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对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走向出路做出展望。

一、新时期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概况

在读秀中文数据库中,笔者以“教学艺术论”为书名来搜索共找到46本著作,而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为书名来搜索,才有23本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专著。教学研究员符策震编著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1984)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地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专著,主要介绍了课堂开讲艺术、提问艺术、讲解艺术。陈国雄、崔峦主编的《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集萃》(1992)是一部由特级教师、教研人员或专家撰写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及其点评。全国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孙春成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1998)全书共70篇,列出了70种不同名目的教学艺术,优秀教师钱梦龙评价这本书是“一本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谈艺录’”。孙春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03)阐述了教学艺术概论,教学艺术的规律,语文教育的艺术,教会学生学习的艺术,发展学生思维的艺术,教学设计的艺术等内容。江西师范大学的熊大冶教授编著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05)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师素养的特定要求,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认真仔细地了解学生,教学语言的延展、幽默、激情、教学节奏等方面的艺术内容,作者的论述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读者提高语文教学艺术有很大帮助。21世纪初的另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重庆文理学院段昌平教授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2007)包括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备课、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练习、成绩考核、学法指导等教学活动,从教学艺术的视角出发来审视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内容全面丰富,具有系统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创新之处还在于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改革教学的几个问题。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80—2013年)的全部论文,以篇名为检索项,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为检索词,收集到有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期刊论文共3967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为题名检索到220篇论文。期刊文章如贺军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从语文教学的艺术美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经验从“授人以渔,强化主体意识”“以情出语,激起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适时调控,掌握语言节奏”四个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的艺术和方法,道出了教学的真谛:语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吴爱萍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一文以具体的课文为例,论述了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课堂教学节奏要张弛有度,教师应具备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但对于怎样达到课堂教学富有艺术这一目的,文章只是停留在浅层的描述层面,没有上升到具体的实施层面。董小多的硕士论文《李镇西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和祝金菊的《程翔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共同点是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实录出发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表现。

研究发现,三十年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成果,较多地涉猎导入艺术、语言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等教学技能的艺术层面,研究方法主要是个别经验总结法。理清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的现状,探寻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拓展其发展的路径,无疑对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存在的不足

多年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但我们必须以更客观的视角来对其进行审视,揭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三十多年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不可否认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不仅研究数量较少,而且研究内容狭隘,缺乏理论基础和深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理论基础诸如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中很少论及,仅有的几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硕士论文中出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美学原理,但是它们的研究与实际教学艺术问题联系不紧密,仅起着点缀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艺术形成机制的研究缺失

教学艺术鲜明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学艺术论必须直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实现教学艺术形成的关键在于教学艺术的掌握。现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其实只是教学艺术表现论,是对它的横断面的剖切,缺乏方法功能和动力功能,它仅能使人欣赏到“成品”教学艺术。已有研究成果充其量只是教学艺术表现论,它可以使教师对教学艺术有一定的了解,能使教师在教学艺术的追求中产生定向、定位作用,让教师产生追求教学艺术的意向,但不能给教师提供教学艺术形成的方法和过程。这样语文教学艺术就只能停留在少数优秀教师的表现或理论形态当中,不能被大众所掌握,缺乏其应有的生命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缺乏学科特征性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学科特征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共性来说的,而语文学科有其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文与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语文教学(包括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文”,只用少量时间学习“道”。除语文、外语外,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道”,教师要用大量时间教授学科内容。而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在这一问题上似乎南辕北辙,用大多数时间来教课文的内容,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对此也缺乏关注。缺乏学科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谈不上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规律和理论的建立,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的学术性也难以保证。上述列举的一些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成果多追求教学技能的娴熟性,创造性不强。有些研究成果,如备课艺术、导入艺术、提问艺术和一般的语文教学论中教学技能的研究大同小异,缺乏针对性,教学艺术并非简单的教学技能的呈现。

(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中教与学的关系失衡

已有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多数只重教的艺术而忽略学的艺术,导致教学艺术主体唯教师的畸形发展。孙春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03)阐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艺术,发展学生思维的艺术,是新世纪初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的一大创举,但总体来看,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策略的研究注重教师的表演,对学生如何学习、学习是否有效、是否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的关注不够。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教的艺术和学的艺术的辩证统一,语文教学艺术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共同创造的,没有学的艺术,教学艺术将不完整,教学艺术论应该是教论和学论的有机结合。从已有的文献看,关于语文学习艺术的文章很少。

(五)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方法单一

新时期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存在的重大缺陷之一是研究方法单一。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主要限于教学艺术的经验总结,但仅仅停留在对经验的描述上,没有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对观察结果加以总结,探讨内容主要限于语文教学技能技巧的特征、原则和方法策略等,对教学艺术与学生年龄、认知方式、思维特点、创造力等因素的关系,很少有相关的具有数据支持的实证研究。这可能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理论水平较低以及国内学者偏爱定性、思辨的研究方法,缺乏实证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有关。不少研究成果的实质是个别教学经验的汇总和描述,未能将其提升到普适性的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导致其可操作性不强。

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展望

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基于语文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似乎停滞不前,进入沉寂状态,从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依旧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研究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领域已没有什么新的方面值得研究,难道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难道是教育实践领域突然少了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当然也不是。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深思。笔者认为要走出当前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形成机制的研究

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形成机制”,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目标与意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保障系统,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过程,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主体性建构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策略等,语文教学艺术形成研究可以增强教学艺术的作用力,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会对教师的教学艺术形成提供方法指导,对教学艺术形成问题的系统研究还有利于教学艺术理论的实践化。

(二)重视学习艺术的研究

学的艺术是教的艺术的起点和归宿;学习艺术是教学艺术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要重视对学习艺术的研究,即语文学习艺术概念,语文学习艺术研究的意义,学生在教师教学艺术中的作用,学习艺术的培养,学习艺术的形成和特点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艺术特点。学习艺术可以使学生得以优化发展,它体现着教学艺术的实践性,是教学艺术论进入应用领域的必经环节。要使教学艺术作为相对完善的整体进入教学论体系,必须将教的艺术与学的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三)突出教学艺术研究的学科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一,突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学科特殊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我们站在新的角度和时展的高度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定位,要求我们以这一性质为基础来重新探寻语文教学艺术研究,提炼出体现语文学科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新体系。

第二,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综合形式。现有的语文教学艺术研究突出的是某一教学艺术片段,难免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特点。因此,可以通过研究一整节课来体现语文教学艺术的综合形式,从整体上认识语文教学艺术的效应。

(四)拓展研究方法

拓展研究方法,要求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要突破单一的经验总结法,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切入研究。笔者认为,可加入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基于教学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其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乃至教育教学领域的其他范畴的研究有很大不同。虽然定性、思辨的研究方法是必要的,然而从保证教学艺术研究成果的科学化进而维护其学科合法地位的角度而言,定量和实证的方法同样不可或缺,因此应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简明实用的课堂教学艺术范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语文学科教学所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过程强调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对学习的影响,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此,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和完善,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符策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2]陈国雄,崔峦.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集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4]孙春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6]段昌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贺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8]吴爱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教育探索,2000,(01).

[9]董小多.李镇西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0]祝金菊.程翔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D].鲁东大学,2012.

[11]王升.如何形成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18.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9

学校共有5个校区,占地3942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25.0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49.29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9800余人,研究生16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人,教授、副教授900余人。教师中有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5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19人,全国优秀教师15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4人,博士生导师46人。

学校现有21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5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15个学科方向;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7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13个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16个山东省重点学科,19个校级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金融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国际贸易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学校已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理、工、艺术和教育等八个学科门类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

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共有各类实验室145个,各类实践教学基地85个。有经管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个,山东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2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图书馆藏书389万册,中文现刊2786种,外文现刊420种,电子图书171万册,数据库31个,自建特色数据库6个,实现了与省市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建有现代化演播中心、CATV教学系统和千兆以太校园网络系统。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公寓和食堂等教学科研生活设施比较齐全。

二、办学类型:教育部、财政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公办重点财经类大学。

三、招生专业介绍

(一)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及艺术修养,具有创新思维、现代设计理念和突出设计能力的专门设计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媒体、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制作,商业展示设计,会展展示设计及计算机设计创意等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视觉传达设计、展示艺术设计等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期间学生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基本造型及色彩感受能力;

3. 具备一定传统文化素养、从传统中提取设计元素的能力;

4. 具有独立进行各类平面、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及展示设计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5. 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 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

7.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

8.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主要课程:基础造型、色彩基础、图形创意、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中西方美术史、艺术设计理论、民间美术、标志设计、招贴设计、会展视觉传达设计、系统设计、包装造型设计、多媒体设计、城市形象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标志设计、装潢设计、计算机图形设计等。

(二)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审美文化素养,掌握艺术品投资、经营、鉴定所需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艺术品投资、鉴定,同时适于金融领域艺术品抵押、保险等业务的需要及相关管理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品鉴定、投资、经营以及金融、抵押、担保、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书画及瓷器、玉器、杂项等艺术品鉴定、投资、经营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熟悉国家有关艺术品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 具有鉴定艺术品主要是书画艺术品的基本能力;

3. 掌握投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担保、抵押、保险等金融业务所需的基本知识;

4. 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

5. 了解书画等艺术品市场规律、发展动态;

6. 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

7.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

8.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投资学概论、艺术品鉴定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外美术史、美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艺术品鉴定实践(书画、瓷器、玉器、铜器、杂项等)、造型艺术基础(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艺术品市场分析、拍卖理论与实践、艺术品投资、市场营销、金融学、保险学、担保法概论、企业管理等。

(三)数字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有扎实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能够把艺术设计的新理念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既掌握艺术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艺术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又能掌握与数字音视频、动画、网络游戏等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发挥其艺术创造力,从事数字媒体产品的开发、策划、艺术设计、编创与制作等工作,面向设计实践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业设计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既具有扎实系统的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2. 具有一定的数字媒体艺术欣赏、艺术设计和艺术创意能力;

3. 接受各类数字图形图像制作设备操作和制作方面基本训练;

4. 掌握数字影像制作技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电脑动画与网络游戏设计的关键技术;

5. 能够具备广告设计、产品设计、概念设计、内容制作及质量评价的综合能力;

6.了解和初步掌握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新动向和新技术;

7.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主要课程:艺术设计概论、素描基础、数字色彩艺术、计算机图形学、设计美学、美术设计与创意、摄影与摄像、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音视频处理原理与技术、计算机动画原理与设计、网络游戏、影视艺术导论、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数字媒体后期制作、数字媒体新技术与艺术欣赏等。

四、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层次

标准

学制

招生范围

招生计划

艺术文

艺术理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山东

40

20

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

本科

四年

山东、江苏、浙江、山西、陕西、福建、

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四川

40

20

数字媒体艺术

本科

四年

山东

30

10

注: 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考生须参加省美术类统考,我校不组织校考。 美术学专业在江苏、浙江、山西、陕西、福建、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四川等10个省份文理科招生计划总数为20人。学费按山东省政府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五、录取原则

艺术成绩合格之后按高考文化成绩投档,学校按考生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出现专业成绩同分考生录取高考文化成绩高者),录取时实行志愿清原则。

六、其他

1.山东财经大学招生办公室是学校合法的普通高考招生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办公楼。招生咨询电话:0531-88596191;传真:0531-81793555。

2.艺术类招生考试的相关信息均由山东财经大学招生办公室通过学校招生网站向社会(web5.sdufe.edu.cn:8080/zb/)。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10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普及,是20世纪人类信息传播领域最伟大的事件;而新媒体催生的新兴艺术形态成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回顾这几十年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虽然新媒体的界定并非总是固定不变,它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在不断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却是相对明确,综合性、跨学科和交互性成为其主要特征,形成一门全新的艺术。与任何一门艺术学科一样,新媒体艺术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目前人们还没有对它有透彻的理解,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特别是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我国的新媒体艺术研究经历了从现象的关注与跟踪,到范畴界定的提出与讨论,再到理论的探索与建构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最初面临的一种命名的困惑、一种身份的焦虑、一种对象的模糊和不确定,到逐步转向对学理的关注。本世纪初,新媒体艺术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他们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新媒体艺术探讨的文章书籍,如黄鸣奋的《彼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2000),王秋凡的《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2002)、许江、吴美纯主编的《非线性故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2003)、张朝辉、徐翎的《新媒介艺术》,以及陈玲的《新媒体艺术史纲》(2007)等等,从不同层面阐述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可是,透过新媒体艺术现象背后以其本体特征作为理论研究重点的讨论尚显不足,学科的整合、多向度比较和“理论――分类――发展史――批评”的体系构建存在严重缺失,特别是有关新媒体艺术批评方面,其理论基本空白。笔者借助“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新媒体艺术批评”作关键字搜索,能检索到的相关文章屈指可数。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作品欣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任何艺术品沟通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它对艺术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其根基扎入在其它相关学科之中,因而我们可以借鉴相关艺术类形的批评理论和方法,来开展新媒体艺术批评。但新媒体艺术又与其它艺术有本质不同,它不但呈现多种表现形式,从具有视听效应的材料装置到互动的电脑系统,从超媒体到人为的虚拟环境,从网络到网际空间,这些相互约束和相互影响的内质自始自终地贯穿在这些艺术形式之中。由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多个不同领域的技术,使其观念和形态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受技术发展的制约,这使得新媒体艺术批评与传统艺术批评存在巨大区别。

二、两种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批评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立足于探索作品的审美因素、文化内涵以及表现方式。简言之,就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一道真诚地传达艺术作品的“美感”。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艺术现象,如艺术家的创作、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并相应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艺术家更好地创作;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阐释,引导欣赏者进行鉴赏。

新媒体艺术批评顾名思义,是建立在对新媒体艺术这一对象分析上的艺术批评,对新媒体艺术作品以及新媒体艺术现象等给出客观的鉴别、评价、界论,使受众更客观地接受新媒体艺术作品的“美感”。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艺术严格说来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它背离了传统学院派艺术的创作标准,转而崇尚用科学技术和新媒体设计出来的新形态的作品,创造一种特殊的引人入胜的情境与气氛。这种情境与气氛便是如今的新媒体艺术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它们的形式十分多样:数字音乐、数字图形、数字动画、全息照相术、互动装置、互动数码电影和电视、互动戏剧、虚拟空间等等,以及其他形式的交流艺术。这种纷繁的艺术形式,带来了评判和取悦标准的混乱,也带来了新媒体艺术审美领域里多变的模式,这既是新媒体艺术的独特价值,也是今天艺术领域内不拘一格的样式,是对传统艺术的延伸。这也使得新媒体艺术批评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要“整体”地观察和把握事物的特征,达到接近新媒体艺术的本质特性。

三、新媒体艺术批评特色对比

那么,新媒体艺术批评究竟在艺术批评方面有哪些发展呢?

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身份”的不同,传统的艺术家的身份往往是单一的,比如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这些领域的艺术家,他们往往是各自领域里精妙绝伦的大师,他们都非常“擅长”自己的专长,在自己的领域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人们,不一定人人都接受过单纯和专门的艺术训练,他们可以是科学家、程序编写人员和电脑技术人员,他们掌握了与新媒体技术相关的知识和创作力。新媒体艺术家们有一些是专职的,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维持生计,但其中大多数都是利用业余闲暇,靠兴趣投入自己热忱进行创作,以此不断寻求新的艺术梦想。他们所能方便接触到的设备资源,加上自己不断创新的思维,都是维系他们创作的重要条件因素。这与传统艺术家们通过成为一名产品设计师、项目策划师或大众媒体顾问等,通过自己的艺术品直接获取利益维持生计完全不同。正如新媒体艺术家克里斯达.索末尔和劳伦特.米格诺诺指出的,他们从未在美国展览中获得过回报,只从欧洲和日本的一些组织中获得过一些资助。另外一种情况是,与传统艺术家合作,艺术家提供观念与形式的创意,他们则是后台的技术实现者,他们是艺术创作中新的主干力量。虽然这些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但却是即将成为艺术主流部分的新媒体艺术,在艺术范畴内占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所以新媒体艺术批评在对艺术家进行评论时,必须考虑到新媒体艺术家的多重身份,不能单一的思考,传统的“齐常化”判断失去意义。

综观艺术史,艺术中的主要变迁都与科学和技术的变革密切相关,深受影响。如西方的解剖原理、远近透视等,但是技术只是传统艺术实现的手段而已,从来不会构成艺术自身的“硬件”条件,并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艺术的可视性,而由长久积淀下来的艺术的精神传统潜在地控制着当代的艺术批评。新媒体艺术却大不相同,该门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其观念和形态的演变与技术发展平行,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由于技术的空前使用,对新媒体艺术的时间和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数字艺术所依赖的数字技术、装置艺术所依赖的录像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等等,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构成了新媒体艺术的组成部分以及自身的“硬件”条件,这就要求新媒体艺术批评不会像传统艺术批评那样崇拜精神传统,而应该体现时代精神,注重对技术性的考察和探究。

艺术作品的独立意境,从来不用考虑其他过多的因素。而新媒体艺术是跨领域和跨媒介的艺术。新媒体艺术批评不能像传统艺术批评那样只顾画里,不顾画外,新媒体艺术批评是一种大科学、大美学的批评,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媒介因素的影响。

传统艺术批评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发现,传统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通过与艺术作品的对话,或是经历相同的悲欢,或是通过与把握将思维与意念转化为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过程,最终达到审美的发现或者是心灵的共鸣等。然而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在形态上有着质的不同,它摆脱了对材质的依赖,形成了一种非物质的、用时间衡量的境界,突破了传统审美准则,形成了虚拟领域的审美范畴。新媒体的虚拟特征给艺术感受者带来了强大的错觉力量,否定了现实,创造了另一个虚幻的空间,在这个虚幻的空间有着自身的意蕴和无穷性,同样在这个虚拟的空间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这使得新媒体艺术审美变得复杂,也使得新媒体艺术批评没有固定的标准,使得人们在评价一种新媒体艺术时不得不考虑给自身带来的时间和空间的震撼。

传统的艺术创作者和受众是分离的,创作的直接交流很少。而新媒体艺术中的互动数字系统,是开放的多维的系统,在这系统中,“受众”也可称为“互动者”,他们不仅是新媒体艺术领域内参与体验的主体,同时也是互动作品中实现基本交互的角色。他们在与作品互动时,对于作品的内在运行是一无所知的,只能将对作品的初步认识转变为接受审美的交互过程。在新媒体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受众显得是如此的重要,他们不仅能够表现出接受一件作品时的态度,也会意识到作品反映出的多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往往是创作者所不知的),当他们手持鼠标、靠近传感器装置或通过肢体改变作品界面的原有面貌的时候,受众变成为新界面状态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一个作者的替身。作品的开放的、可进入的结构空间,使得新媒体艺术产品与传统艺术作品的复杂结构有所区别,互动艺术打破了固定物质化的程式体系和超越了由传统艺术总结的经验与结论。可以被看成是一个预先突破了西方传统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的艺术形式,是为在艺术作品、内容与受众之间交换信息而创造了一条通道。这个通道能够建立一个可对话的网络作品、可感应的互动空间、可导航的娱乐装置等,它可以足够地开放以适应各种交流,而不局限于单向的反馈中。这使得新媒体艺术批评比传统艺术批评更要考虑到受众,考虑到互动者的感受和体验。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评价和批评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它受许多方面的影响,无法单纯的从某一方面对作品进行批判。要么基于对技术的考虑从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手段方面进行评价,要么抛开技术因素从传统美学范畴内单纯地对艺术效果进行评价,要么在机器范畴内对装置本体进行评价,要么从作品的人文意义以及社会意义进行评价,甚至可以抛开一切从计算机运用创新程度进行评价,但无论采取哪种评价,对艺术品来说都是不可靠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这也使得新媒体艺术创作和实现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参考标准和评价标准,也许我们可以从其基于某一方面或者是人为观念或者是意识评判进行评价和检验,但无论如何对新媒体艺术的评价不是一个单一概念,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四、结语

当前,在欧美国家,新媒体艺术以强劲的势头,已经形成了各自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和创作体系,数以百计的国际媒体艺术节、大型活动与互联网都不断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交流信息的平台,为新媒体艺术理论的研究、新美学形态与应用技术可以快速的在国际上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

今天,在一切皆可为艺术、一切皆可为创作材料的时代里,艺术家不再会把自己局限于对某项媒体技巧的专攻中,而更多地应主题理念、展览环境的客观条件,寻求科学技术与主体素材相结合的新方法。新媒体无可置疑地为艺术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的可能。长久以来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架构体系,容易使人们专注于一套传统的理解方式,使我们很难体味新媒体艺术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如何运用现代批评为新媒体艺术创作以及发展做出贡献是值得探究的,也是新媒体艺术理论发展中亟待填补的空缺,新媒体艺术批评与传统艺术批评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更深刻地了解新媒体艺术,构建完整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晓翔.新媒体艺术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2. 舒可文.相信艺术还是相信艺术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3. 王瑞光.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的思考[J].南方刊论.2008.12

4. 张志伟.设计批评与艺术批评[J].装饰.2002.4

5. 李雪.设计批评与艺术批评的比较[J].科教文汇.2008.7

6. 颜翔林、沈虹.审美发现――艺术批评的核心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3

7. 许鹏.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理论课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5

8.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9.童芳.新媒体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10.胡明.浅谈新媒体艺术的特征[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23

11.葛红兵、叶片红.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的标准问题之我见[J].艺术百家.2007.04

12.祝明杰.当下电影艺术批评研究的国际视野[J]. 电影文学.2007.17

13.傅文斯荔.当代新媒体艺术探讨[J].大众DV(大众摄影.下半月).2007.2

14.肖永亮. 新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A]. 廖祥忠. 新媒体艺术与创新教育[C].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1.

15.肖永亮. 文化创意和新兴艺术[J]. 艺术教育2008.8(总第181期).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11

1、注重理论与技术的结合包豪斯创校的目的,就是将建筑、工艺、艺术结合起来,进而抹除艺术家、工匠和工业之间的界限。因此包豪斯学院在教学上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以艺术家与工艺家为中心构建“工作坊”,将“工作坊”作为教学形式,师生之间以“师傅”“技工”“徒弟”相称。

2、采用双轨教学制包豪斯学院在每一届都会设立一位“形态教师”来教授艺术形式、色彩运用与绘画知识,再配一位“技术教师”,在技术、手工艺与材料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3、重视学员综合素质进入包豪斯的新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前,必须接受为期六个月的基础课程教育,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提倡作品为大众服务包豪斯改变过去那种艺术设计只为少数权贵服务的状况,提倡为大众生活而设计,因此作品具有实用性、大众性特点。

二、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学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五十五个属于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由于地域、、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不同,各自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他们的民族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在美术层面的表现最为显著,但他们在自己民族工艺美术的教学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1、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我国现阶段艺术设计师的数量并不少,但由于工艺设计与市场紧密相关,导致大量设计师的选择是服务于市场的职位而非教师,致力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教师又是少之又少,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很难找到水平高超的工艺美术老师。

2、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生源素质不达标目前,很多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育学校只重视专业技能,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予考虑,这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够,所设计制作出的产品没有内涵,不能很好的传承民族文化。

3、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学模式单一不具特色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学模式单一,在教学中并没有突出民族特色,很多学校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只停留在对民族艺术的欣赏上,理论尚且不足,更无需提民族艺术作品的制作技艺。这使学生对民族特色了解不足,作品专业性不高。

三、包豪斯影响下该有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教学

1、加强师资力量、合理分配教学任务教师的水平对一所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少数民族高校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吸引高素质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能力。借鉴包豪斯的教师配置模式,形成符合专业教育的“双师制”,聘请传统讲座教师在美术理论、绘画手法、创作流派方面教导学生,同时,邀请有经验的民族高级技师,在作品的具体制作上传授学生经验。

2、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招生时应充分展示自身优势,以吸引优秀学员,并在录取阶段做到严把关,宁缺勿滥。在新生的教育上,不要急于教授他们过于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掌握民族文化的精髓,而是首先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对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十分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设计作品时更有想法,创造的作品更具内涵。

3、产学结合包豪斯学院强调为大众生活而设计,这就要求学校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产业结合起来,教育与市场结合起来。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专业应积极与相关企业取得联系,将学生的作品推荐给他们,尽量使作品得到接受、赏识并批量生产,这样不仅可以使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工艺作品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实现,还可以激励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四、结语

数学与艺术论文范文12

作者:杨桂英廖周瑜曹子林涂璟姚平郑寒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人文学的探源

人文学科,属哲学。研究人类、人类文化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学科。人文学科的现代概念源于古希腊语“paideia”一词,原指公元前5世纪所设立的一门普通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青年人具备公民的素质。它还可追溯到公元前55年西塞罗提出把《人之品质》作为训练辩论家的基本课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家将“人性之学”与“神性之学”相对比;约19世纪,这种区别引申到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到了近代,人文这个词被用来翻译Humanism,也就是人文主义,这个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在超越和反对中世纪欧洲宗教传统的过程中,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学习典范,以此回归世俗。这些人就被称为“人文学者”,到19世纪的欧洲又有所谓的人文学科,20世纪英美的大学里面也开始出现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对于人的各方面的一种求知、对于人的知识的一种探讨。

2数字媒体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的融合。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人文学是研究人类、人类文化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学科,他研究的范畴与艺术密切相关。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和表现,是反映人类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的一面镜子。艺术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视觉财富,同时也必然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功能。我们在创作数字艺术作品时不能迷失在技术中,不能被新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所迷惑。应该更重视作品所内涵的对社会、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及人自身的思考。更注重作品艺术审美精神审美的意义。

3数字媒体艺术给人文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

数字媒体艺术就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诞生的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中与人的互动和参与性给人文学提供新的的研究课题,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互动性与沉浸性。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连结性乃是超越时空的界限,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在这些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搜寻远方的数据库、信息档案、了解异国文化、产生新的社群。人与人的关系联系的方式出现了改变,人们的情感道德理智也同样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现象,新的语言交流方式,这些也都是人文学新的研究问题。

4结语

数字媒体的艺术创作也需要对于人文学的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参与者就是人。一个艺术设计工作者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文学方面的知识,没有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论研究必然会影响到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没有对人这个本体的了解,触摸、空间移动、发声,这些和人的感知密切相关的设计元素就不能作出完美的表达。所以两者并不是没有联系的,我们研究的对象和受众都是人类。人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对我们数字媒体这个新艺术如何做出好的设计给予了新的启发,对于一个设计艺术创作者应该更加充实自己的知识,更具有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