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说课稿范例

说课稿范例

时间:2023-06-02 09:58:57

说课稿范例

第1篇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

第2篇

但从“草稿”这个名字不难看出,草稿和作业存在差距,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草稿不需要像作业那样规范地书写,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其实,正确合理地使用草稿,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学业,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体现。

一、规范草稿格式,让学生不再潦草书写

打草稿是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学生的草稿通常打在非正式的本子上,有的甚至在废纸上、橡皮上、书上、课桌上、手上。于是,容易使学生抄错数字(如0、6不分,1、7不清,4、9混淆),或看错运算符号(把“+”看成“-”等),或算错小数的位数(把三位小数点成两位小数等)……学生东写一题,西写一题,所以让学生复查自己的思维过程就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规范打草稿的习惯。

首先,要树立榜样,提出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力量,让学生感受到规范打草稿确实是有不少好处的。教师进而提出打草稿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有个参照的标准、努力的方向。具体要求如下:(1)准备一本数学本作为专用草稿本;(2)专用草稿本统一夹在书里,上课时、作业时和测验时拿出;(3)草稿也要合理安排版面,按照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顺序书写,注明题号,字迹清楚;(4)课堂补充习题和课外每课练习的草稿就打在算式的旁边,便于自查自纠。

其次,要循序渐进,常抓反复。学生养成良好的打草稿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允许学生偶尔犯错误,反复抓,抓反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草稿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帮助学生逐步规范打草稿的习惯。

最后,要评价激励,提供动力。教师要设计作业和草稿对照评价表,在书写、条理和对应等方面进行评分。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平时所用的数学草稿拿出来“晒一晒”,组织评选“优秀草稿之星”,并在班内做好积极宣传的工作。一方面表扬、肯定做得好的学生,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激励评价的手段,不断提高全体学生“规范草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审查草稿过程,让教师不再草率处理

一般作业本上只有算式和结果,教师也只要画钩打叉,无法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是解题的创新思路,也有可能是分析过程存在片面或者巧合,还有可能虽然结果错误却是独辟蹊径、想法独特。草稿,就是学生思维与作业的“中间站”。数学草稿的价值就在于承载着整个数学思考的过程,使数学思维留有痕迹,使得我们能够寻踪觅影、追本溯源。

例如:

通过草稿,让教师了解到负迁移和思维定式是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例(1)中学生将小数乘法的法则运用到小数加法中,这种错误教师可通过对比练习去解决。检查草稿,让教师明白一味地追求结果正确没有意义。例(2)中结果虽然正确,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可谓一知半解,让学生的思维过程跑上“正轨”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草稿,能让教师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例(3)中要不是听学生说思考过程,教师很难想到错误原因,也提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说算理,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拓宽草稿内涵,让草稿不再只是“草稿”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说:“草稿纸是人们思考过程的履历表”。但是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总以为要碰到复杂的计算时,才需要打草稿。其实,草稿的作用远远不止如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和解题需要,在草稿本上真实地、大胆地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可以是列竖式计算和验算,可以是画图分析,可以是列出数量关系,可以是举例说明,可以是文字表达……

例如,对于“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结论,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呢?

(1)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2)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的比是1∶3。

(3)一个橡皮泥圆柱可以做成3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

以上既有以客观事物为支撑的具体描述,又有抽象程度较高的数学表达方式的转换,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草稿本成了放飞想像的空间。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他用一张张、一袋袋草稿纸,经过计算、假设、推理、论证,最终攻克世界难题。

第3篇

1.谈“说课中的不良现象” 2.谈“说课者的若干困惑” 3.谈“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4.谈“说课应把握的技巧” 5.谈“说课前的充分准备” 6.谈“说课中内容的取舍”

7.谈“说课中时间的分配” 8.谈“说课中示范的处理” 9.谈“说课与模拟课区分”

10.谈“说课成功的关键点” 11.谈“说课能力提升策略” 12.谈“说课比赛评优方法”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说课过程中因准备不充分导致的若干现象,研究在说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提出说

课前充分准备应把握的关键点,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说课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说课;准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课文稿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49-03

说课作为体育学科教研或检验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形式,几乎每个参与说课的老师都会在说课前做准备,只是有的准备比较充分,说课效果较好,而有的准备不足,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际上,说课准备的充分与否,不仅与态度、能力息息相关,还与是否掌握的准备技巧有关。

一、准备不足导致的若干说课现象

说课准备不充分,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出现,诸如说课中一直盯着说课稿,出现遗忘、内容顺序前后颠倒等。

1.盯稿现象

说课中一直盯着或间断性地注视文字稿件较多见,这种情况与前期准备时对说课内容不熟悉有关,也与个人心理素质有关。比较严重的是自始至终目光都不离开说课稿,如同在一直念稿子,这一现象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在说课,而是在“读课”。假如说课的时候变成了“读课”,说课者的能力就难以体现,更谈不上有什么技巧。如果是说课比赛,可想而知,就难以取得理想的名次;假如是应聘新任教师考试,说课成绩也很难如愿;假如是职称评审中有说课项目,有可能会因为盯稿达不到理想效果而错失良机。因此,说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消除盯稿现象。

2.遗漏现象

在说课活动过程中,有时会听到有的说课者遗漏部分说课内容、有的是整个要素的内容、有的是某要素中的部分内容,即未能将事先准备的说课内容表达完整。这种现象也说明对说课的准备不够充分,表现在对说课文稿不够熟悉,或者是在准备过程中只是死记硬背,说课现场由于环境特殊,在紧张状态时出现遗漏。为此,说课文稿内容的熟悉工作,最好不要简单地采取背诵的方式,而是要理清思路,全面掌握每个要素要表达的含义,在说课的时候是在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去说,而不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表达,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遗漏。

5.中断现象

说课过程中出现中断是说课内容忘记的具体表现,有的是暂时中断,等想起来时还能够继续说下去;有的是完全中断,即出现终止比赛情况。这不仅是十分遗憾的,而且,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假如重头再来,往往会给评委们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在第二次开始比赛的时候评分会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如有些地方重说时会从9分打起(总分10分制),有的地方根本不给予再次重说的机会。中断现象,也与说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有着直接的关系。赛前背诵文稿和赛中出现紧张都是说课中断的主要原因。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说课者,假如能够有一个说课稿或说课内容框架随身携带,就可以避免中断(或终止)现象发生。

4.无序现象

无序,是说课内容的呈现出现顺序混乱,甚至前后颠倒现象。有要素的前后颠倒,也有要素内部具体内容呈现先后与准备不一。例如,说课前准备把重难点放在教材分析中表达,可是,该内容在教材分析时并没有将其表述出来,而是在后面说到基本部分时想起重难点的内容,并将其补充说到该部分。另外,在同一个要素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顺序发生改变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有些组织说课活动者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后呈现,可是,在说课过程中却并非如此,呈现出了具有个性化的说课顺序,有的甚至添加了未规定要素,或减少了规定要素。这样的说课对于没有严格要素规定的说课活动而言,可以自主创新呈现方式,但是,如果有明确要求,不按要求说可能就会吃亏。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有可能是对说课要求了解不细致,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中途出现遗忘导致的结果。

5.超时现象

一般而言,几乎所有的说课活动事先都有时间规定,按10分钟规定说课的较多,当然,也有稍长的如15分钟说课,再加上5分钟答疑。可是,无论规定时间长短,都有在说课活动中出现超时现象。有的比赛,时间已到就终止比赛,无论说课者将说课内容表达到何处,都不允许再继续说下去。有的说课活动看所说内容接近尾声,就略有延迟后自行结束。无论是哪种情况,对于说课者而言,出现超时,不仅会发生紧张,还有可能草草收场不同程度地影响效果。超时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可能是在准备阶段未能计时熟悉说课内容,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是由于在说课过程中放慢了速度或任意增加了说课的表达内容等。

二、说课前做充分准备的内容维度

说课前要从哪些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呢?必要的准备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即教材、学情、文稿、幻灯、精力等。

1.吃透教材

平日上课前的备课工作需要我们先吃透教材,说课活动也应如此,因为参与说课之前,只有全面把握了教材,才能对教材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利于选准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课的设计才显得更为有效。那么,说课前该如何吃透教材呢?一是从内容上把握教材的特点。说课教材具有什么特点,是有趣味性的,还是较为枯燥乏味的;是有一定难度的,还是较为容易的;是较为常见的,还是不常见的;是学生比较喜爱的,还是不容易激发兴趣,缺乏学习热情的等。二是从价值上把握教材所能发挥的作用。要能够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在撰写说课文稿的时候,尽可能地将其价值做充分的分析,是侧重于基本运动能力提升,还是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三是从对象上把握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教材和已有基础的教材撰写说课文稿的时候,在教材分析部分要有所阐述。四是对教材的使用上要把握好度。包括用什么方法,教到什么程度,什么情况下算是教会了。说课时说到学生掌握程度,既不可脱离实际,说出“一教就会”的效果,也不能不结合学情任意确定。

2.熟悉学情

对学情的把握程度,是能否达到理想说课的关键。熟悉学情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基本信息的了解,如学生学段、年级、人数、性别、兴趣爱好、认知特点、体能状况、技能基础,特殊学生等。二是把握说课教材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完成的难易度、学习的进度等。三是了解学生对学习方法掌握情况,是否已经掌握了准确的学法,即会不会学,会不会听、看、练等。例如,观察的方法是否明确,当老师做示范的时候是否知道观察什么,如何观察。了解学生的学法掌握程度,有利于说课教师结合情况设计完整的示范方法。对于尚未掌握学习方法的学生,教师在施教的时候,几乎在每一个教学行为呈现环节,如讲解、示范等,都要较为明确地提出明确的示范要求。只有这样,说课过程中对基本部分讲解、示范等呈现方式才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毕竟说课比赛或评聘测试,既要比测课的设计水平尤其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把握,还要衡量说的能力。对学情的全方位把握,熟悉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说课水平的显现。当然,或许有人会这么认为,说课是没有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形式,对学情的了解是否可以不那么重视。笔者在这方面的不同看法是,我们要说的是课,而不只是教材,所说之课如果忽略了学生,课的设计就很难衡量其是否有效,尤其是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组织教法各个要素的表述中,都要依据学情进行分析、设置目标、设置重难点、选择教法等。离开了学情,几乎所有说课要素的呈现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所以,熟悉学情并分析其特点,是上课、说课,甚至模拟上课等多种课堂呈现形式在准备阶段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环节。

5.精写文稿

说课前要准备的材料中,说课文稿是每一个说课者都要认真对待的文本材料。精写说课文稿,关键在“精”字上,至于“精”到何种程度,从哪些方面体现精写,这是在准备阶段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精”的体现,一方面要确保要素精准。说哪些要素,假如是说课比赛,组织者对要素有明确的规定,说课者在准备阶段,要充分考虑各要素,甚至要严格按照所规定的要素名称及顺序撰写说课文稿。假如是招聘教师或职称评定,组织单位或许未能对要素提出明确要求,这就需要说课者在准备说课文稿的时候合理而准确地取合说课要素,其取合的原则应把握“精准”,哪些是必须要有的,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哪些是可以有的,如教学效果预计、安全防范措施等。另一方面要做到内容精准。每一个已确定要素下的具体内容如何表述,要能够围绕要素展开说明,例如,教学流程,最好是呈现基本部分主教材教学的方法步骤,尤其是学生是如何一步一步学练的,采取了哪些练习手段,提出了哪些明确要求等。有必要时还可以将设计意图稍作阐释。除了对要素与内容的把握,还要注意文稿的表达要尽量做到语句通畅、字词正确,那些错别字连篇、语病百出的文稿是要最大限度避免的。当然,除了撰写要提交的文本材料,有的说课者还为自己准备一份精简压缩的说课稿,或者是以大纲的形式,或者是完整内容稿形式,准备这样的稿件,有利于说课现场出现紧张状态忘记时参考。如果组织者不允许携带说课稿,准备一份事先熟悉也十分必要。

4.巧制幻灯

在说课活动中,有的组织者要求说课者制作一份PPT,有的是可自主选择确定是否制作,还有的只是通过语言表达即可。不同的要求,说课者要能够灵活应对,对于可以或一定要做PPT的说课活动,说课者对PPT幻灯的制作就要引起重视,尽可能地制作出为说课结果增效的幻灯。幻灯的制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几乎每一个老师都能够完成,但并非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出精美并带有技巧性的幻灯演示稿。有的PPT几乎都是静态的文字版;有的略带有表格或图片,但依然是静态呈现;有的静态制作图文版,只是在播放时设置了动态演示。制作精巧的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PPT幻灯,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说课的效果。如有的幻灯中除了用大量的图片演示学生学习的过程,还能配上教师示范的视频或学生练习的视频等,更形象地表现出了说课教师想表达的内容。总之,巧制幻灯也是说课前重要的准备工作内容。那么,幻灯制作该如何体现其“巧”呢?需要把握几个小原则,如“图文并茂”原则,没有图示的仅仅用大量文字堆砌的PPT效果较为一般。但选取什么样的图和文呢?文字尽可能是纲要式的,或在条目下面用高度概括的字或词提示即可;图片可以是照片,也可以绘制结构图或卡通图,但每张幻灯上放置的图片无须太多,太多的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片看着吃力,影响视觉效果。又如“量少精制”原则,往往一些说课活动,给予说课者的完整说课时间十分有限,在大约10分钟的时间内发挥PPT的辅助作用,其制作的量不能太大,有的一场说课下来,演示了大约二三十张PPT,演示的信息量过大,甚至把所有要说的文字都显示到一张张幻灯片上,势必会影响说的效果。基于此,10分钟的说课大约10张以内的精美幻灯片制作或许就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毕竟还是主要靠说完成说课这一特殊活动。

5.保障精力

说课的时候需要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精力是保障,离开了这一保障,有可能在说课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水平,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如本来记的滚瓜烂熟的内容,一时间想不起来了,甚至因大脑暂时“短路”无法将说课进行下去。为此,确保充沛的精力十分关键。这就要求说课者除了在说课的前一晚保证充足的睡眠,还要注意饮食,不能因不当饮食而影响到健康,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方能有良好的说课保障。说课准备工作中,也有一些人习惯于I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的做法尽管也能发挥点作用,但是,这样很容易引起在说课前一天晚上挑灯夜战,甚至延续到凌晨一两点钟,文稿或PPT幻灯是准备完备了,可是精力却几乎耗费殆尽,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要想在说课过程中保持好的精力,说课准备越早越好,临说课前一两天的准备,只是再次熟悉一下已准备好的材料,最要不要把大部分的准备工作都集中在最后两天完成。

除此之外,心理调节也十分重要。准备充分,充满自信,说课就会减少紧张情绪。一旦说课前心率加快,可采取掐按手腕内侧“内关穴”的方式,胜似打一针“强心剂”,可以暂时起到稳定过快的心率的作用。也可以采取深呼吸的方式调节等。

三、做好充分的说课准备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说课前需要从“全”“细”“新”等方面系统把握准备工作,以便于使说课达到理想效果。

1.“全”:基本保证全面深入

全面把握好各项准备工作并考虑周全,有时会因为某个环节未顾及而影响说课效果。“全”这一关键点体现在:一是说课准备的全过程高度重视,包括从阅读说课通知开始,就需要认真把握好说课的各项明确要求,该参考的材料要及早收集齐全,该做的准备做到位,甚至说课当日的服装也要提前准备,省得说课出发前手忙脚乱,对说课造成不必要的紧张。高度重视各项准备工作,能够轻松应对说课活动。二是注重“课”与“说”准备的全面性,因为,评说课的时候,主要针对课的设计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不仅要全面把握课的设计准备情况,还要做如何更好地“说”的准备。说的技巧的把握十分关键,包括语速、语音,以及各要素过渡性语言等,都要在说课前考虑周全,这样的准备可以尽可能做到说课时间的合理控制。

2.“细”:着重把握细小环节

常言说,细节决定成败,说课准备工作要求把握好细小环节,其主要原因在于,有时因准备工作不够认真细致,有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说课结果。假如阅读说课比赛通知不细致,有可能把要素名称记错,说课的时候就会在具体要素名称和内容上出现偏差。例如,有次说课比赛,说课通知上写的是“教学背景材料分析”(应该是包含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果某说课者仅仅在要素上对“教材分析”进行了阐述,却忽略了学情分析。有的说课者忽略了按规定时问演练,而只是把PPT和说课稿反复地熟悉了一下,结果在说课的时候就很难准确把握时间。多数情况有超时现象,个别也有提前结束的情况。

5.“新”:尽量体现创新思路

就体育学科说课而言,要想在说课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或理想名次,体现出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尤为重要。一是教学手段新颖,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北京五一小学郭蕊老师在说课的时候,突然在幻灯上展现出几张采用垫子卷合作练习仰卧推起成桥的图片。当时,大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将垫子卷穿入绳子用于自制器械辅助练习,让尚未掌握推起成桥动作的学生能够同样体验到成桥时的身体感觉,这种创新值得借鉴。二是幻灯制作的新颖性也能为说课比赛带来一些积极影响。除了我们前面谈到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还可以在幻灯模板的选择上,以及幻灯文字图标的色彩上,或是平面与立体的交替上考虑创新设计。三是说课内容呈现方式的创新也会有不同寻常的效果。例如,在准备阶段,充分考虑多要素整合,如将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场地器材等都可以整合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综合表达。也可以将说课内容用隐形的三个要素“如何设计的”“如何上的”“上出什么效果”等先后表达要说的内容。

第4篇

关键词:教辅读物;质量;编校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辅读物质量参差不齐,问题较多,教辅市场存在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的问题,这些历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自工作之初,就认定质量是教辅读物的生存之本,给学生用的书是马虎不得的。因此,对教辅读物的编校和出版工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而降低要求。作为教辅图书的编辑,笔者自始至终都在头脑中绷紧一根弦――责任心,这是贯穿整个工作过程的关键词。

决定教辅读物质量的因素,从总体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一、作者与内容质量

教辅读物的目标定位是帮助学生学习教材,深化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辅图书的编写者必须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到位。如果做不到这些,教辅读物的内容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编辑工作的法宝就是加强责任心,与作者不断沟通,同时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做一名全能型的编辑。

1.编辑提前介入,与作者实现良好沟通

教辅图书的编辑要认真选取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选好一个作者,书稿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就为书稿质量奠定了比较牢固的基础。一旦确定好作者和出版思路,就要与作者经常性地沟通。这里除了要讲究沟通技巧,还要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对待作者和书稿,以专业的学识和出版规范引导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作者的认可和赏识,才能实现与作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为图书出版打好基础。

编辑提前介入,在书稿形成之前与作者加强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编辑了解作者的思路及书稿进度,对书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作者了解出版社的意图和思路,向出版社的要求靠拢,实现双方的有机结合。拿到书稿以后,通过审稿发现问题,编辑要及时与作者沟通,尽早解决问题。只要争取主动,严把稿件的内容质量关,那么图书的内容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2.编辑自身要提升图书策划能力,做全能型编辑

首先,全能型编辑要提升图书策划能力,力争做一个策划型编辑。要对市场上同类教辅图书的印量、销售情况、市场分布、读者反映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该类图书的市场情况,然后加以分析、甄别和判定,从而发现新的市场空间和选题。具备这种能力后,编辑可以更准确地选取、调动作者资源,进行图书的策划工作。在稿件的组稿、通稿、修改、审订等工作中,编辑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保证整个出版流程的进程和可操作性。

其次,全能型编辑要力争做一个学科课程方面的内行。具体来说,学科编辑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中高考动向,精心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动向和对教材的修订,保持高度敏感性,对教辅读物的编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对作者的教学水平、教研活动和科研水平有大致的掌握,更好地与作者合作;才能对稿件有深刻、透彻的评价,提出中肯的意见,从而提升稿件的质量。

在保证了书稿的内容质量以后,编辑的编校工作举足轻重。

拿到书稿之后,笔者一般先审阅书稿的结构和体例,浏览一遍书稿。通常做法是将正文对照目录梳理一遍,然后查看各章、各单元、各课时的体例,保证书稿基本结构不出现问题。一旦发现书稿在体例结构上达不到出版要求,要立即与作者沟通修改。接下来进入正文,要认真审读书稿的全部内容,看书稿在知识性、科学性、语言文字、内容表达、图表等方面是否符合出版的要求,并进行全面的加工与润色。这其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特别要注意的:

一是坚持审阅过程中做审读笔记。这里说的笔记,不仅仅是稿件中存留的问题、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记录下来,对自己在审稿过程中的感受、想法,也要记录下来。譬如某个容易写错的词语、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熟语、容易忽视的语言方面的某一问题、新颖的出题方式,等等,这些点滴积累,会成为非常有用的东西。

二是不要过于自信,拿不准的地方一定要查找资料核对,或者请教别人,稳妥解决。《现代汉语词典》《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辞海》《古代汉语词典》等书是笔者案头必备的,另外各种版本的教材、教参及同类书更是必不可少。即使是权威版本的教材,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会存有疏漏,所以遇到问题时不能盲目相信教材。

三是不要轻视校对环节。现在很多出版社都是编校合一体,编辑同时也负责校对工作。图书

所以编辑在校对上来不得半点马虎。笔者一直坚持自校,而且改稿几次,就有几次校对,即使是很急的稿子,没有全部审过是绝对不能付印的。

四是坚决贯彻“三审制”。责任编辑要严格按照编辑规范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写出比较中肯的审读意见,对初审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予以说明,对不能解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逐条列出,并请复审和终审认真审阅,妥善解决问题。只有严格贯彻“三审制”,才能确保书稿达到出版要求,才能最终付印。

三、做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的探索者

笔者编校了许多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在做这类图书时,除了需具备一般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修养外,还要注意文学类图书的特殊性,把握好这类图书的亮点。

1.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论,熟悉阅读心理学

文学类教辅读物的编辑要掌握一定的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理论,熟悉阅读心理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笔者对此也进行了细心研究和学习。据此,笔者深知,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在内容编排上要遵循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运用的阅读心理过程,照顾学生读者在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并体现出对不同层次阅读能力的要求,注意各能力要求的独立性和阶段性,保证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稳步、有序的氛围中形成。有了教育理论支撑,编辑在做这类图书时就有了理论指引,@样不论是做什么阶段的读物,都不会偏离目标对象和内容指向。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参照其社会功能,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中入选的文章一般分为叙事性文学和抒情性文学两种文体,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文学剧本等体裁。文学类教辅读物除了要遵循文学文体的固有特性,还应体现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心理特点,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编辑在编辑加工中也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资源;教学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102

英语教学资源拓展探究是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前人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学生之外的很多领域,主要包括文本资源的拓展(如英语报刊阅读)、影音资源的拓展(如多媒体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拓展等方面,而如何将学生作为教学资源直接纳入教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深入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本文拟探究将学生直接纳入教学资源,通过学生制作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及自主课堂实践方式来有效拓展课堂资源。研究成果将对英语教学资源的拓展,教师工作结构的优化,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过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选题调研阶段、教师说明探究任务及学生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作品评定及有效率分析阶段。

一、选题调研阶段

以八年级的两个模块共计16个班级的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掌握PowerPoint(简称ppt)人数,调研结果见表1所示。

从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每个模块和班级之间在辅导前掌握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学生数量有较大差距,比例在3%~28%之间,这与学生的来源和班级教师平时的要求不同有关。我们采用了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掌握能力:

1. 学生的实践任务不再固定地以课本的一个单元为单位,而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人数和实际能力,选定一个单元的某一部分或者是某一个话题来作为自己的实践任务,内容以一个课时为标准。

2. 加大教师指导力度。鼓励各班了解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学生勇于尝试,鼓励他们积极向教师寻求帮助,同时教师也要对这样的学生加大指导力度,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被肯定的成就感和与人合作的愉快。

3. 鼓励学生借助家长的力量,完成实践任务。对各班中参与实践活动热情比较高但是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借助家长的帮助来完成实践任务。这也是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个有效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增进了解。

按照上述措施,通过近两个月的实践,我们重新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出经过辅导,学生掌握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数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比例达到了在38%~87%之间。在此阶段,教师们也通过学习和调研,完成了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评价量表(见表2),使得最终学生的实践探究结果有了相对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教师说明探究任务,学生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实践任务的主要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实践探究任务完成的效果直接关系着课题研究是否可以取得成功。根据各班参与探究任务学生的数量、实际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技能学生的数量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教师们在半年的时间里指导本班学生完成了课题的实践探究任务,共形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22个,内容包括了初二上学期第二、第五、第七、第十单元的部分教学内容和中西文化方面的探讨。这些成果有的为教师实际教学所用,有的由学生自主实践教学所用,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证实了教学资源可以将学生纳入,从而有效拓展教学资源。

三、学生PowerPoint演示文稿评定和有效率分析阶段

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演示文稿开展评定与分析,选择了一个演示文稿在八年级M1-2的文化交流课中展示和交流,完成了所有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实践探究任务。此外,在所有22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以学生自评和教师调研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了优秀PowerPoint演示文稿共10个。通过这个结果我们不难算出学生PowerPoint演示文稿作品的有效率约为45%。虽然对于初次进行这种探究实践活动的八年级学生和教师来说,45%应该是一个比较高的有效率。但是,也应认识到实际参与实践探究过程的学生人数大约只占全体学生的20%。其间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技能的学生人数太少;部分学生整体学习状态不佳,所以很难调动参与英语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丰富的学校课外活动,分散了部分学生的精力而使他们无暇投入此项活动等。

本次课题研究最终获得有效实践成果包括10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6次学生课堂实践探究活动和4次教师课堂实践探究活动。此成果的取得,说明课题研究达到了研究目的,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纳入教学资源范畴,利用学生可以有效拓展教学资源。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组内研讨,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和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 研究初始阶段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估计过于乐观,导致不得不在探究实践内容方面做出调整,压缩内容。因此,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一定要注重实际调研,在充分了解了各方面情况后才可能有顺利的研究过程。

2. 在教师说明探究任务,学生具体实施阶段,由于对部分参与学生的帮助和督促不及时,导致了部分参与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半途而废,或最终成果不理想而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所以,在今后类似的课题研究中,应该将历时较长的过程进一步细化,分为几个小阶段,并明确每个小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既是对研究工作的具体指导,也是对教师工作的一个督促和对照,从而杜绝这个阶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3. 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存在着不善于和他人协作或搜索有效资源能力欠缺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最终研究成果的有效性。针对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刻意布置一些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任务,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的和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调查报告,考前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内容的复习归纳等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一些素材,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输入关键词才可以又快又准地搜索到所需素材。

第6篇

关键词:画谱;山水画课徒稿;造化为师

一、龚贤的生平

龚贤,字半千,号野遗,又号柴丈,别号其多,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冬生于江苏昆山,他是十七世纪我国南京地区著名的爱国山水画家,是当时画坛上“金陵八家”之代表,同时又是一位很出色的爱国诗人。

龚贤十三岁时始学画,十四岁时与杨文骢同师董其昌。后又受益于李流芳、李永昌、恽向、邹之麟等画家。交游甚广,有诗名,一生清贫,但始终正直耿介。据《昆新县志》卷三十八著述目,龚贤的著作共有五种:《诗遇》《半亩园诗草》《半亩园尺牍》《草香堂集》《中晚唐诗纪》。而作为一个山水画家,龚贤把自己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将授徒的绘画技法用“课图画稿”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后世学习山水画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至今被当作是习作山水的绝佳教材。

二、关于课徒画稿

龚贤曾以授徒为生,在授徒过程中留下大量的“课徒画稿”。课徒画稿是画家以教学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示范的绘画稿。课徒画稿不仅记录了画家的绘画技法,更多地展现了画家诸多的教育理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体验和感悟。

自魏晋以来至清初,历代大画家中,有画论传世者不乏其人。早在南齐时期,就有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其中“传移摹写“就指明了习画者应该重视临摹的意义。此后,又有北宋年间出现的《宣和画谱》,尽管它对宫廷名画记述颇为周详,但只有文字而无图录。至南宋时期宋伯仁编著的《梅花喜神谱》,在书中收录了梅花图样一百多种,才有了渐趋完善的画学图谱。以后便在此基础上丰富起来,形成了可依靠图画形象、文字解说的可供学习和研究的资料。而有个人授人真传的课徒画稿,而又最值得称道的,大概只有龚贤一人而已。而他的课徒画稿,则更加突出了画学传播中直接与间接的特性,显示了教与学的互动效应。

三、龚贤课徒画稿的内涵

龚贤课徒画稿与一般的画谱不同,他在给学生上课时,既有图解示范,又有文字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秦祖咏在《桐阴论画》中说龚贤所著的《画诀》,“言近旨远、精确不磨,初学者最宜探讨”。龚贤善于吸收前人之长,又善于在实践中独辟蹊径,他在课徒稿中提出:“我师造物,安知董、黄。”显见他并不模仿死板的图式,而更多的是在大自然中体验和感悟其理、其情,以“造物为师”,身体力行。

如果说,《石涛画语录》以其深奥的哲学精神而光照画坛,那么龚贤的课徒画稿上,以高标、充实、科学、系统的艺术实践苦功,探索艺术规律,并将其高层次的创作心得及艺术手段的隐秘难能之处,深入浅出地公开讲解示范给初学者,实在是值得赞颂的学画经典之首例。

(一)龚贤山水课徒画稿的教学理念

1.树石法

龚贤提出学画山水“先画树”,《课徒画稿》中开篇就说:“起手式,画山水先学画树,画树先画树身。”又说,“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人看画,先看树,如看诗者先看二律也”。指出画山水须先学画树的道理。

接着又点明画树的要求,“第一笔,自上而下,上锐下立中宜顿挫,顿挫者折处无棱角也。一笔是画树身左边,第一笔讲笔法,笔法要道劲……”这里第一笔已经提出画树用笔需注意转折顿挫,注意用笔轻重、方圆、缓急、干湿等的变化,第一笔就显示出其变化的丰富性。第一笔完成后,接着画第二笔,第三笔,他提出:“向左树,先身后枝,向右树,先枝后身,从便也。一笔能下即下,不能到底即断一断,不可强下,强下即弱。”这是考虑用笔的连贯性,要笔笔有联系、有呼应。

在介绍完画树起手、枝干的方法后,循序渐进介绍画丛树的构成。“丛不宜方,大丛之树,根不长。丛不宜欹,大丛之树枝不奇,丛宜密,烟补隙。……此妙在虚处、淡处、欲接不接处。”这段话指出画树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注意疏密,空隙,使之灵动。接着又指出,在丛树中画主树的方法。龚贤提出“主树多欹者”与“丛树不欹”之说,都是根据画面注意到布置变化的结果。

山石和树木都是构成山水画的重要元素,固画山石要把握其外形和质感。不同质感的山石决定了它不同的形状,因而其表现方法也大不相同,因为山石的形质之多样性,为营造笔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又在课徒画稿中提出,“正面山如大人,望之俨然生色不动。群山一从,如列辟朝君之象”,把山石之表现拟人化,使山石也富有其情,生机勃发,这便能使观者感动,坐而忘对终日。

2.笔墨法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手段。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说,“山水信有笔墨而成”。没有成熟的笔墨,便难以形成气韵生动的画面。后梁元帝在《山水松石格》中提到“信笔妙而墨精”,将“笔墨”紧紧连在一起,之后北宋的勾,南宗的“水墨渲淡”,都揭示了“笔墨”乃是表现中国画的生命符号,成为中国画生生不息之根源。因此,对笔墨的追求成为中国画画家重要的命题。

龚贤在课徒稿中提出:“笔法要古,墨气要厚,丘壑要稳,气韵要浑。”又说:“笔法要健,墨气要活,丘壑要奇,气韵要雅。气韵,犹言风致也。笔中锋自古,墨气不可岁月计,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提出对于笔墨的把握要古、厚、健、活。笔墨气质愈佳,则画面之精神愈显。画事注重笔墨,则在练习树石,林泉,屋宇等等自然景致时皆注意用笔用墨之妙,画便有其生命力,值得研味。

从来是书画同源。龚贤说:“笔练成,通于书也。”而我们在他的画面上所看到的勾勒、点苔、密笔短皴、墨的渲染,都是书法用笔。因此,学习中国画,笔墨的严格训练是不可忽视的,而高的笔墨关键更在于书法的功力。

3.布势法

宋郭熙有三远法:曰平远,曰深远,曰高远。龚贤在此基础上提出:“平远水景,深远烟云,高远大幅。画手卷要平远,画中幅要深远。”这是他长期在写生中深察自然之理,结合绘画的实践而发展出来的新的理念,指明了所要表现的物象与表现方法,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龚贤在《课徒稿》中多次提出画面构图的重要性,即章法。在对山峰画法上,他提出:“或瘦若刀,或利若剑。插入云中,千片万片。下士柔肠,试此或断。”这段论述,概括了山水画中峰形、峰势的置陈之法,画中山峰之势如果布置得当,则画面形势劲活,章法上已有耐人琢磨的气息。而山峰中主峰尤其重要,因其所占的位置也比较大,更要特别经营。而在大局完成后,龚贤提出,“分布浓淡”,浓淡得宜,则必将使原来所布之局更富意、势、韵、趣,有其巧夺天工之妙。

对于章法的论述,龚贤可谓不惜笔墨,甚至对于“沙岸”“坡冈”等等景致在画面的位置都有详述。如他说,“沙滩 石块,俱立水旁……高沙为埠,高埠为冈。高冈为岭,高岭苍苍。山因水厚,水以滩长。岸薄水岸,苔少山荒,山荒水阔,画之最良。”对画面景物之大小、疏密、宽狭的变化,都细致入微的阐述出来。可见,龚贤对生活的观察是具体而又深刻的,也可以看出其作品、画稿言论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是“师造化”的结果。

4.师造化

唐张璨很早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石涛也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大胆提倡“造化为师”之论。而敢于尖锐地指出“粉本”并非“先天”,“师说”未必“上智”,对其时画坛上泥古不化的风气提出批评的龚贤,更是说,“至理无古今,造化安知董与黄”。并进一步指出,画家的“心”应当穷究“万物之源”,以自然为师,写出心中的山水。又说,“古人所以传者,天地秘藏之理,泄而为文章,以文章浩瀚之气,发而为书画”。无疑是一种回归自然与回归传统的合一,即将传统还原为在“道”的制约下,人与派生天下万物的“道”合一不分叉的境界,龚贤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重建传统的。

所以,以心师造化的绘画理念并不是说要忽略优秀传统的画迹,而是要在学习前人画技的基础上,去师造化。不管对任何事物,都要观察细致,抓住特征,体会其物理、物情、物态,才能把握住它的神彩,在表现时便可做到“胸有成竹”了。

(二)龚贤课徒稿的艺术价值及对山水画教学的启示

由于明清时期画谱著述的兴盛,绘画中的各类题材手法,各种创作理论及各项技法形式,相应地得到了较为有序的整合和梳理。龚贤在长期授徒的过程中留下大量的课徒稿,电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形成了系统的画学著作,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对山水画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1.龚贤课徒稿的艺术价值

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是在授徒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而充实起来的。从起首第一笔开始,循序渐进,技法完备,系统地论述了技法、章法、等等习画的基础知识。并在每一幅图例中都写有简洁的画法记录,很容易让人明白山水画创作的规律。不仅是一本可供临写的范本和启蒙教材,还可以当作山水画作品来欣赏。其所具的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山水画课徒稿》不仅融入了中国画教学的经验,实际上更揭示了自然物象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作画之重乎技是所有创作的基础,技进为道,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学识修养等严格考验而升华的结果。从这些被龚贤剖析得近乎“简单”的课徒画稿,我们可以看到其治学的严谨,龚贤在课徒稿上谆谆告诫学生:“画要有士气何也?画者诗之余,文者道之余,不学道,文无根,不习文,诗无绪,不能诗,画无理。固知书画皆士人之余技,非工匠之专业也。”都是在探索画理、画法中将画家的人格、画品统一起来,使笔墨程式成为“技进乎道”的实践基础。

龚贤的学生王概,是龚贤好友方文的女婿。王概的功劳是编了一套《芥子园画传》,是学画的一个很好的教材。王概也工山水,貌似龚贤。他所编著的《芥子园画传》也是参考了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在其绘画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遵循传统的基本规律,去表达自己对山水画创作的切身体验,进而发展、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山水画。现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也是深受龚贤山水“积墨法”的影响,发展成自己的绘画面貌。黄宾虹也有其课徒画稿的著述,对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也是有借鉴和吸收的,对当下山水画的学习与创作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范本。

2.龚贤课徒稿对山水画教学的启示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总结、验证前人走过的足迹。毫无疑问,学习山水画,对古代绘画经典作品及优秀画稿的学习是不可避开的唯一途径。上个世纪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一批批颠覆传统的画家们,用西洋人对绘画的观念去改造“中国画”,在一个时期内让我们丢失了自身的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丢失了自身的创作规律,迷失了品读中国画的路径。在当时学院教育的模式上,传统笔墨的概念也就变得很模糊,而这些优秀的课徒画稿在一定的领域里也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价值。

当一个浪潮过后,新的浪潮的酝酿,又重新卷来。当下对传统的深刻反思,毋庸置疑,将会促进绘画又有一个新的回归,正确对待传统,成为现代中国画创作的强烈诉求。而对于山水画,从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师承关系,一直是山水画家比较重视的问题。古代美术教育中分重“艺”的教育和重“技”的教育,两者的性质不同。龚贤课徒稿的方式则更多的揭示了由“技”的形式,上升到“艺”的高度。对于临摹山水画的初学者而言,选择优秀的范本,更利于入门,进而体会古人的山水精神,然后“食古而化之”,再加以自身对大自然的观察、写生,取证前人,写出表现自身性灵的山水。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山水画教学也可谓参差不齐,地域性延续的传统也有很大的差异。从表面上看来,对传统的学习,对师造化都是当代学院派山水画教学的宗旨,这是可取的。但中国绘画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合,人格、学识修养等都成为艺术创作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于传统笔墨的要求,从龚贤的课徒稿中我们很明显感受到其对书法的重视,而且在他的一笔一画中所蕴含的哲理,以及从他的画理、画论中,都可以看出他的博学,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作出深刻反思的。

小结

历史上留下来的绘画理论著述,都是中华优秀传统的艺术瑰宝。龚贤《山水画课徒稿》便是其中介绍山水画技法的典型画谱,其山水有着丰富的笔墨,复杂的布局,在山水画史上有其独到的创建,在其画稿中所体现出来的画学思想,也是课徒画稿中的经典。从龚贤的课徒稿中可以窥见古代山水画教学的方法及其特点,尽管也有一些不足,尤其是明显的技法程式化的倾向,但它的审美价值、教学认知的意义是不可抹杀的。画稿中所提出的绘画思考、观念的形成,对于当代山水画的教学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需要我们去作出更深刻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华德荣:《龚贤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卢辅圣:《龚贤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第7篇

网络协作 探究学习 文献综述 多媒体演示文稿

一、引言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网络作为一种开放的信息环境,比传统教学环境更能支持灵活开放的探究活动,支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多向互动,有利于协作探究学习的实现。以往教学中,受信息技术硬件及师生教改意识所限,教师无法给予学生更灵活、更感兴趣、更具创造力的探究空间,从而无法体现探究学习的乐趣以及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优越性。笔者通过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中的“网上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这一探究活动的实施,大力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也迈出了课程改革的可喜一步。

二、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活动流程

1.因校制宜,确立个性化的活动目标

探究学习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有恰当的学习目标定向,以保证协作探究活动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是能够达到实质性的学习效果。我们必须结合具体高中生物学科内容,明确探究活动旨在达成哪些知识与技能目标,哪些能力与方法目标,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高中,学生学习基础较好,电脑技术也熟练。基于本校学生的优势,我们对教材中对“网上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教学目标的设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设定目标如下:

(1)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举例说明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在本地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提高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撰写文献综述,并能自制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在查找过程中体验合作与分享,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先期辅导,拓展信息获取能力

网络在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使用网络搜索资料,并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进行交流学习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技能。但网络上信息繁杂,科学与不科学的信息鱼目混珠,如“仿生学”一项搜索就有大量的资源。为了体现教师一定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搜索效率及正确性,在学生开展网络搜索之前,教师应进行一定的背景资料介绍,并举例说明可供参考资料的范围及特点,避免信息失真。例如,仿生学的概念、起源、包括的范围等。

资料搜集通常有两种方法:登陆专业网站,如中国仿生社会学网、北京自然博物馆等,或利用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等。很多搜索引擎允许用逻辑运算符来缩小范围,在关键词前插入“+”,表示在反馈结果时需要此条件;在关键词前插入“-”,表示在反馈结果时排除此条件。例如,“……+仿生学+军事”表示返回的网页内容中包含关键词“仿生学”和“军事”。搜集资料的时候,养成资料分类保存的习惯非常重要,便于到时查找。

3.实施活动,唤醒合作探究意识

实施网络探究活动一般流程包括:确定子课题创建文件夹搜集资料建立多媒体素材库撰写文献综述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进行交流。针对“网上搜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这一课题,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确定子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子课题,然后教师再根据选题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例如,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军事领域等。

其次,创建文件夹。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首先创建一系列文件夹,如“仿生学习资料”,然后在其内部继续创建一系列子文件,如“航天领域”,在“航天领域”文件夹内再细分为“素材”文件夹和“演示文稿”文件夹,在“素材”文件夹内再建立“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其他”等文件夹,这样便于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管理。

第三,搜集资料(见上述)。

第四,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确立观点,撰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加工。

第五,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进行交流。小组成员根据文献综述,调用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资料,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成汇报材料,用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演示文稿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如什么是仿生学,仿生学在××领域应用的实例,仿生学研究的前景,等等。制作过程中尽量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用图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素材,使演示文稿更加生动、易懂。完成以后,向全班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将自己的演示文稿到论坛与个人空间上,接受网友的点评。

三、网络协作探究学习活动实施的反思

1.以生带生,提升网络技术

学生在高一时学习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以后,虽然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可能在使用的时候还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在班级中挑选3~4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作技术指导,帮助其他学生解决在搜索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遇到的计算机技术问题。

2.信息共享,减少机械重复

同一小组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将各网站搜索到的资料都存入共享的文件夹,大家都可以调用,不但资料更加丰富,也减少了学生的重复劳动。

3.创设平台,交流探究经验

在交流学习阶段,学生利用自己搜索到的资料制成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在班级上交流。这样,每一位学生除了学习到本子课题的知识,还能从其他学生那里学到更多的生物学的知识。

4.学生主体,激励主动参与

整个流程中,学生在搜索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从收集资料、完成报告、到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真正实现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伙伴和帮助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地学习。

四、结束语

高中生物学科网络协作探究学习,是信息技术应用与生物科学教学配合相得益彰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提高网络学习能力,学会撰写文献综述,掌握多媒体演示技能的一项重要的学科实践活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与信息时代紧密联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获取与相互合作的能力,笔者觉得这是生物教学课改的一个有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8篇

美术教材将这个内容安排在初中第四册的第三部分。从教材安排的教学顺序来看,教学应在让学生掌握了绘画色彩的作用及表现形式后,运用色彩的表现基本技法塑造形象,按先学“淡彩静物”后学“水彩画”的程序进行。众所周知,水彩画是较难掌握技法的画种,对于普通中学来说,教材在这方面的要求似乎太高。但是,“淡彩静物”只需在素描画面上涂上一层颜色,而教材又只要求学生涂上物体的固有色,这种简单的技法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困难的。因此,普通中学的美术课应因地制宜地舍去水彩画要求较好,将教学重点摆在“淡彩静物”上为宜,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淡彩静物”的学习。“水彩画教学”可以放在美术第二课堂酌情进行,以满足美术尖子生的求知欲。

“淡彩静物”,也称“铅笔淡彩”,就是在素描画面上涂上一层淡淡的颜色后开成的美术作品,其特点是素描与色彩相互配合,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由此可知,“淡彩静物”所用颜色应具有透明度很高的特性,以保证涂色后不影响素描的表现力,这就非水彩颜色不可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肯定:“淡彩静物”不是素描,是色彩画,而且是最简单的水彩画。这种肯定,实质上就是对“淡彩静物”的定位,也突出了“淡彩静物”对色彩透明性能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淡彩静物”的涂色技法,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淡彩静物”的素描稿和涂色是“淡彩静物”课堂教学的两个组成部分,素描稿是基础,涂色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这两个内容之间的关系,决不能片面地只强调素描稿或涂色效果而影响了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素描稿在“淡彩静物”中起着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空间透视、质感量感等重要作用,是“淡彩静物”的关键内容,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功与否。从普通中学的学生素质来看,这又必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普通中学的“淡彩静物”教学宜用一课时专门进行“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教学及训练。在教学中,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素描稿与与以前学过的明暗素描的表现方法及要求不同。什么地方不同?如何要求?教师必需讲述清楚,使学生懂得:①“淡彩静物”的素描稿不需要变化微妙的中间灰调子,因为过多的中间灰调子在涂色时极易使色彩纯度变化,使画面变脏;②用线简洁、肯定;③“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是线面结合的结构素描。

“淡彩静物”的素描稿要求清楚以后,就应开始技法的教学了。素描稿的技法要求可以归纳如下:①执笔要轻;②线条明确;③明暗分明;④透视正确;⑤慎用橡皮。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示范讲解:怎样握笔才是执笔轻?什么线条才是符合要求的线条,用多了橡皮擦会产生什么不利因素等等,让学生从直观上领略到技法要领。为了强化教学内容,此时教师应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明间素描”与“结构素描”范画,对比指出结构素描省略了哪些中间灰调子,哪些线条是应该肯定、明确、强调的结构线,怎样突出等,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切实的技法掌握标准,从而理解并掌握素描稿的技法,这“淡彩静物”的淮我教学作好准备。

学生掌握了“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技法,再学习淮色就容易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淡彩静物”是学生用色彩塑造形象的启蒙课。不同于前面学习过的图案色彩的涂色学习,所以,教师必须用一课时的时间教会学生认识物体的固有色及如何涂上物体的固有色。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三原色、间色、复色、色性及色彩混合等理论知识,为了教学的需要,可用适当时间复习一下以上内容,重点应放在色彩混合上。例如,通过“红色与绿色”的混合告诉学生,互补色一般不要混合,否则得到的色彩纯度低、容易脏、乱,影响色彩效果。通过有目的的复习,以达到巩固学生色彩混合基本技法的目的。

“淡彩静物”的涂色技法要求并不高,只需要将物体的固有色相涂准确,色彩涂均即可。对于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涂均匀颜色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将色相涂准确就很困难了,显然,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这里。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最好实施以下方案:

第一步进行某两种确定颜色(两种原色或间色均可)的不同比例的混合训练,让学生注意观察 色相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别是纯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步再实施调配某种指定颜色的训练。例如,让学生用“红、黄、蓝”三原色调配出赭石,用“橙、蓝”两种颜色调配赭石,并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纯试想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例得出“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少,调出颜色的色彩纯度就越高”及“一种颜色(三原色除外)可以通过多种色彩混合途径得到”的结论。

第三步方案,就是教师出示色相明确、纯度适当的的色物体(最好不用固有色是三原色的物体)对照实物进行固有色的调色示范讲解,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第9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恰似春风吹拂大江南北,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不够成熟,往往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盲目解题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我认为,新课程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分析产生易错题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出现易错题的原因

1.心情急躁,思维呆滞。部分学生面对难题情绪急躁,缺少解题的内驱力,在无外力可依下,乱做一气。而数学题目灵活多变,学生只有从题目内部充分挖掘信息,才能为正确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2.思维定式,消极影响。积极的思维定式有利于学生正确解题,但消极的思维定式容易让人产生错解,诸如在混合运算中,针对“125-125÷5”和“7×5÷7×5”两道习题,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125-125÷5=0”和“7×5÷7×5=1”,究其原因主要受到简便计算思维定式的影响。

3.审题模糊,盲目解题。有些学生在解题时忽略题中的关键词,从而产生盲目解题的现象。例如:若制作一个高为18厘米、底面半径为6厘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不少学生受日常生活经验中接触的有盖水桶干扰,忽略了此题中的“无盖”这个关键词,从而导致错误解题。

4.本末倒置,揠苗助长。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部分教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阴影,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越俎代庖,导致学生一知半解。

二、有效途径

1.因势利导,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但只要教师灵活而有分寸地因势利导,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位教师在讲解10的加法时,编了个“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牵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同桌合作,动动手指头、说说儿歌,比比谁算得快,激发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其次,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动静结合的原则,狠抓数学常规训练,让学生会看、会听、会想、会思、会写。譬如,针对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不使用或不规范使用草稿纸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注意力集中在规范学生的书写和草稿本的使用上,杜绝解题过程中盲目的“心算”现象。据调查研究发现:在小学生数学的计算错误中有42%是由于不规范使用草稿酿成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草稿纸的习惯,并强调学生做完题目后,必须先校对自己的数字是否有错写、漏写现象,然后再在草稿上反复进行演算检查,促使学生明白规范使用草稿纸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最有效途径。

2.循循善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文字功底弱,他们面对一个应用题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环节。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道思考题:妈妈说:“我的年龄是你的4倍。”小芳说:“你比我大27岁。”老师问:“你知道妈妈和小芳各是多少岁吗?”面对这样的两个数据,部分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此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读问题,思考可以借助什么手段来解题,部分学生想到可以利用线段图,于是鼓励他们动手画一画。学生通过画图、在图上标出相应的数量,理清数量间的关系后便能顺利列式计算了。以上案例,我用了两个策略——多读多想,数学解题要不得惊鸿一瞥,需要反复读题,反复寻找图中的隐含条件,在边读边想中抓住题目的关键语句,以达到理解题意的目的;重视数形结合,根据数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研究对象的数学特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画线段图,可以变“抽象”为“直观”,使学生能理清数量关系、理顺解题思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建构数学模型。

3.立足现实,充分发挥易错题的教育价值

教师必须正确面对现实,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错题,充分认识并发挥易错题意外的“教学价值”。为了让易错题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自身经历过的易错题分类归纳起来,并建立“易错题集”,从而在解题时尽量少出现或避免再次出现。其次,当学生出现错解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该题进行改造和转化,使学生能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进行创造型思考,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出错后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能不假思索随意埋怨和指责学生的错误,而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错误原因,使其解题的准确率稳步提升。第四,许多易错题往往是由学生较差的心理素质造成,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因素,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效控制消极的思维定式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五,假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偶然出错,那就不回避错误,也不立即宣布错误,可以让学生来找出错误。

第10篇

下面我就说课的意义与要求、说课的内容与方法两大方面及说课误区简要谈谈说课。

一、高中英语说课的意义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外在的,如:培训学习、听专家报告等;二是内在的,如自学、实践研究等。但是无论来自哪一方面的学习或培训,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自身参与来发挥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以往一些成功的范例都说明了教师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地投身到教学中,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说课”活动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但它又需要通过教师自身的参与才能达到目的。因此,“说课”是借助外力,促使教师内因发生变化的杠杆。它有明确的目的,被教师所需要。说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二、高中英语说课的要求

1.理论性与科学性。

2.简易性与操作性。

3.交流性与示范性。

三、高中英语说课的方法

1.说“准”教材。

2.说“明”教法。

3.说“会”学法。

4.说“清”教学目的。

四、高中英语说课的内容

高中英语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大方面。

1.说教材。

说课首先要说明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只有教师先对教材有透彻的理解,才能设计出完美的教案。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材内容分析,说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说出本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3)说明教材的重难点。

2.说学生。

在备课和上课之前一定要了解学生,认清学生的具体真实水平,这样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3.说教法和学法。

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能对所有学生都“一刀切”,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及水平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说课者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4.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需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包括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而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五、走出误区,从本质上理解“说课”

1.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

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然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因而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2.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就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3.误区之三: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第11篇

【关 键 词】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可操作性;全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40-03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经过1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但作为实验稿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调适的内容与要求:如有些要求比较笼统,操作性较弱;课程定位不够清晰;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结合不够紧密等等。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下面简称2011版)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下面简称实验稿)存在的不足作了相应的调整,并与时俱进充实了新的内容,使得课程标准能更好地发挥其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及课程实施与评价中的指导作用。下面主要通过对实验稿与2011版的比较,分析出2011版的变化与提高,以利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与使用;此外,还指出其尚未重视的相关内容,以利于课程标准以后的完善。

一、内容表述更准确、更具操作性

(一)课程定位更清楚

在2011版的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进行了清晰定位,而实验稿没有归纳其具体的课程性质。2011版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三种课程性质,有利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对于教材编写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导。

(二)概念使用更准确

在2011版中,课程内容涉及的生活领域名称有所变化,由“家乡”变为“社区”,由“祖国”变为“国家”。从字面上来看,一般人会容易把家乡等同于农村地区,而忽视了城镇、大都市等领域。而社区概念就能全面反映这些领域,当一群人集中于个人家庭和工作地点,并且以社会互动的日常模式(例如与工作、购物和上学等相关的生活模式)为基础时,我们就把这种人群的集合叫做社区。村庄、小镇、城市、郊区和现代大都市都可以被看作社区的实例。使用社区这个概念能更好地反映当代人生活的实际。一方面,扩充了课程内容,由原先的家乡(主要理解为农村)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另一方面,更准确表达了概念的内涵。因为有一部分人几代都生活在城市,已经远离农村生活,他们的家乡就是大都市。

祖国与国家是区别较大的两个概念。祖国是对自己国家的亲切称呼,对于我国人民来说指的就是中国,是特指的一个国家。而国家是指一个独立的政权所统辖的区域,就是指世界上所有国家。用国家代替祖国这个领域,能更准确地表述内容范畴,也能进一步扩充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2011版中也去掉了一些抽象的表述,代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去掉了实验稿中的“了解一些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的表述,把“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改为“知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三)内容表述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在2011版课程目标的“知识”部分,把实验稿中的“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调整为“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对共同问题所指进行了具体的列举。

2011版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在课程内容部分给出了对应的学段,如“(中)表示适用于中年级,(高)表示适用于高年级,(中、高)表示适用于中、高年级。”并且在每一项课程内容后面都有对应的教学活动建议,见下表一。

表一:我的健康成长

实验稿没有在课程内容中设置对应的学段要求,而且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有对应的教学活动建议。2011版的这个变化,使得各项课程内容有了对应的学段分级,更方便教材编写者具体把握相关内容在各个年级的合理分布;而且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也为教材编写者提供了一个设计的方向参考。

二、内容更新,与时俱进

在2011版中增加或是侧重突出了“安全教育”、“民族教育”、“全球问题”、“社会化”、“活动”、“家乡”、“上网”等内容,反映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具体列举说明如下:

课程内容范畴除了原有的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外,还明确增加了“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增加生命与安全教育,这是对现代社会儿童人身安全受到的威胁增大,及儿童对待自己生命态度出现偏差情况的积极回应;明确民族团结教育,也反映我国局部存在的民族冲突与不稳定,从而提出开展民族的多元文化教育从儿童阶段开始。

在课程目标的“知识”部分,明确提出“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增加了“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以上内容反映了对全球社会共同问题的关注及对学生全球视野的培养,是对全球化社会要求回应的表现。

2011版突出强调了社会化与活动教学的相关内容,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具体介绍了其中四种教学活动方式。无论是社会化的内容,还是活动式的教学方式,均直接指向培养社会化的人,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积极反应。

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文明上网”的相关内容,这是对儿童在上网过程中因缺少指导与监管而出现的沉迷游戏、浏览不当网页等相关问题的积极回应。上网已成为很多儿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引导儿童正确使用网络来提升能力、恰当娱乐就成为今天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的内容;增加了“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的内容。说明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给予学生享受民主的权利,正反映了国家长期以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内容调整,结合学生身心特点

2011版课程标准去掉了抽象的“社会主义”要求,增加了“热爱家乡,关注农村孩子”的内容以及内容主题跨学段的要求,这些改变均反映了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做的恰当调整。具体列举说明如下:

在课程目标部分,由实验稿“……为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改为“……为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去掉了“社会主义合格”的定语。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与社会性,社会主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初中才提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要求,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

在课程目标部分增加了“热爱家乡”的内容,而且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再次强调“教材编写应考虑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这反映了对农村学生身心特点的重视,我国城乡学生身心发展存在一些不同的特点,在教材中需要考虑到农村学生的特点,加入农村的相关内容。教材内容长期以来都偏重城市,轻农村。2011版强调爱家乡,突出农村学生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让农村的学生在教材中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感受到农村内容也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另一方面,可以让城市的学生在教材中看到不同于自己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农村生活内容,让他们了解真实的社会,感受农村生活美好的一面。

2011版课程内容部分,出现了6个内容主题,即我、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其中每一个主题又细分成许多的次主题,并对应了相应的学段(具体可参看上面的表一)。6个主题的次主题一共有“51”项,其中次主题对应两个学段的有“19”项。这说明各主题内容不只是对应一个学段,有超过1/3的主题内容对应了两个不同的学段,这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安排中提倡环境拓展法,即是在学习更遥远的环境之前先学习附近的环境,体现了始于具体、走向抽象的教育原则。但孩子的实际情况是,学习近的东西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易客观地去认识;而且在孩子的学习中,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所学事物的顺序;而且社会科各内容间没有明显的递进性与难度之分,先学习远的东西就孩子的理解力来说不存在问题。因此,同一主题在不同学段出现,即能弥补环境拓展法的不足,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对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思考

2011版课程标准针对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都做出了恰当的调整,而且在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与时俱进地增加了与学生身心发展紧密结合的内容,可对它的完善与更新是没有止境的,展望全球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完善。

课程标准对国际教育、全球教育方面的关注较少。2011版课程标准主要立足培养一国之内的良好公民,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全球化背景下适合国际社会发展要求的国际公民,在国际教育、全球教育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少。国际理解教育、国际教育及全球教育早就不是新概念,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重视开展这些教育活动,开设的方式有单独设置抑或结合社会科课程设置,这正反映了全球社会现实发展需要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21世纪的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均已进入了全球化,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对全球化社会做出积极的回应。我国在没有单独开设国际教育、全球教育的情况下,把它们整合进社会科课程是恰当的选择。

另外,课程标准文本的组成部分还不够完善。如,各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数没有提及,与其它课程标准的关系没有提及,缺乏教材编写的相关实例,教学活动的实际运用案例也过于简单,以及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依据及小组成员也未做说明等。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普诺,李强译.社会学(第十一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

第12篇

联系方式:胡小勇:曲岸,;QQ:472275060

本节内容选自山东省泰山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下)第三章“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本教学设计通过实例与理论两方面结合介绍了PowerPoint中的相关操作知识,安排课时为1个课时。

教学设计综述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制作演示文稿,灵活应用本节知识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在主题活动过程对各种信息的整合及利用。

2.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对齐与分布、创建超级链接、设置动作按钮、设置预设动画、设置幻灯片切换等知识;了解、感悟古老的“丝绸之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作欲和创新意念;通过角色扮演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祖国,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高效获取、分析评价、处理运用、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通过作品的制作、反思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灵活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的能力。

3.教学模式设计

考虑到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课本的安排来让学生学会基本操作,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结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采用了WebQuest教学模式,设计了《寻访“丝绸之路”》主题活动。以主题式情境学习代替单纯的软件操作技能学习,设计巧妙隐含各种技术操作的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准备

(1)准备并制作了《寻访“丝绸之路”》主题学习网站,按WebQuest框架,学习网站由“引言”、“任务”、“活动流程”、“技术支持”、“评价量规”、“结论”六部分组成。

(2)具备上网和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本WebQuest教学模式(如图1)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

1.引言

创设情境,引入主题:本活动在以“寻访‘丝绸之路’”主题为依托的“演示文稿的编辑调试和交流共享”中,进行创建交互控制、调试演示文稿与放映相关知识的学习。各小组围绕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或其他方式查找有关信息,并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然后,通过有关丝绸之路的动画放映(如图2),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向往。

WebQuest引言的提出,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和探究什么,设置相应情境,引入本节活动主题。

2.任务

(1)小组合作学习演示文稿的编辑调试等技术知识,完成本节知识目标。

(2)小组协作交流选定探究主题,搜集资料、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

(3)作品展示和效果评价。

考虑到好的WebQuest要有相对明确的任务,并且任务既不能太笼统又不能太细。因此,我在这个模块中设置了研究策略、角色任务、技术要求等小板块。

(1)研究策略:向学生简述学习方法及过程。

(2)角色任务:通过角色分配使学生的研究任务更加明确具体,操作更加简便。特别地,通过提供与角色相对应的参考主题及网站资源,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研究角色。使学生既能快速地搜索资源,又能把学习重心放在演示文稿的制作上,避免在资源搜索上浪费时间。

(3)技术要求:给学生列出本节课要求掌握的信息技术操作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学习重点是新的信息技术操作知识,网络探究活动是帮助我们学习的手段。

3.活动流程

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几个步骤(如图3)。

(1)小组合作,学习技术。

课前教师根据学生基础采用自愿和协调相结合的原则,组成异质学习小组。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中承担不同任务,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利用“技术支持”中的教程,学习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技术。教师强调学习方法及过程,学习网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架”,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利用“快速通道”简单浏览本章知识要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利用Flas的详细讲解进行学习。

WebQuest网站技术支持模块分为PowerPoint相关操作、历史教科书、范例赏析等板块。PowerPoint相关操作板块可以为学生学习技术提供“脚手架”;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讲述,能够增加学生思维深度;范例赏析中的作品是应用相关技术完成的作品,能够为操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模仿范例。

(2)分配角色,确定主题。

根据兴趣,各组讨论选定将要扮演的角色(如图4)。教师提供地理小博士、历史小灵通、美食家、艺术家等多个角色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将技术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地理小博士研究利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标示古老的“丝绸之路”;历史小灵通研究源远的历史文化,如“丝绸之路”的来历、贡献等;美食家研究沿路的民间特色食品;艺术家研究沿路灿烂的艺术瑰宝。

根据不同角色,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主题及资源,引发学生思维,将主题细化缩小到一个具体而细致的小课题,使学生的研究更明确更有目的针对性。

地理学家:①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现在哪些地区与国家?②设计一个简单的“丝绸之路自助游”计划,提供可行的旅游路线图及沿路的著名景观介绍;③关注“丝绸之路”沿途的民俗风情。

历史学家:①丝绸之路是怎么打通的?②比较东西方眼中的“丝绸之路”。③我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曾经繁荣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又能发挥什么作用?

美食家:①关注沿路的民间特色食品;②你吃过的水果哪些与西域有关?

艺术家:①为什么以“敦煌”为名?你知道“敦煌”的意思吗?②你听说过震惊中外的藏经洞吗?知道里面珍藏的经卷有什么用吗?那些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为什么不远万里、历经千难万险来搜集这些东西呢?

(3)搜索信息,下载资料。

确定演示文稿内容,在教师所提供的参考网站中找到有用信息,收集下载资料。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以及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由于网络提供的信息量相当大,且层面复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迷航,所以,教师在“参考资源”里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对研究有帮助的站点。

(4)整理资料,制作文稿。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选择有用的信息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参照评价量规来明确评价要求,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师强调技术应用及组内合作,对于需要讲解的信息技术知识点,可以先将小组长集中起来讲解,再由小组长教给组员,这样可以防止集中讲解时出现的分层问题。评价量规可使学生明确操作要点。

4.资源

如上所述,教师为每种角色均提供了相关资源链接网站。例如,为地理学家角色提供了以下资源。

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网:

中国丝路游:省略/

旅游路线:省略/shengwai/sczl/sczl-xianlu-1.htm

注:为了学生学习方便,在主题网站中,将资源链接放在了“任务”模块的“角色任务”页面中。

5.成果展示和评价

(1)评价量规。

在以往的WebQuest教学设计中,学生容易忽视评价量规模块,往往只是等待通过展示及教师点评来了解优缺点,这就失去了评价量规的意义。因此,我将评价量规改成了从展示者角度评价(自评)和从观众角度评价(互评)两部分,标准也改成了反问式。例如,自评阶段的问题是:①我是否学会并应用了“对齐与分布”、“超级链接”、“动作按钮”、“预设动画”、“幻灯片切换”等技术?②我的演示文稿是不是只进行了简单的复制、粘贴?文字经过整理了吗?加入自己的思考了吗?③我的演示文稿排版美观吗?能做到图文并茂吗?④我的作品亮点在哪里?⑤制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⑥有什么好的技巧向大家介绍吗?这使评价量规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自我矫正,在互评阶段有所依据,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意识及审美标准。

(2)作品展示。

各组派代表进行作品展示,鼓励学生以多样化方式展示作品(如图5)。除了说明自己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外,还要介绍自己所使用的技术,并要对活动过程中发现的新技术作详细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灵活地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学习新知识。结合作品展示,根据评价量规,进行自评、小组互评、班内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如果遇到好建议就当场采纳以使作品更加完善。这使大家能够共享资源、技术和作品的艺术魅力,逐步培养学会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学会给别人提出善意的改进建议,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有些学生还没有完成作品,但只要能在某张幻灯片中应用了所学知识,就说明他们有所收获。作品只是呈现技术的平台,所以不要求学生做得非常完美。

6.结论

帮助学生总结主题活动,提炼主题活动意义,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研究方法,继续探索各个学科中所感兴趣的未知领域。

教师对作品展示中发现的典型问题,集中讲解,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制作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提高,并回扣主题;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