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性非主流

个性非主流

时间:2023-06-02 09:58:19

个性非主流

个性非主流范文1

1、不管在哪里,只要有你存在到地方,我都会幸福。

2、失去了情绪再多的文字或语言都已是废话。

3、该舍弃的不再留恋、该珍惜的不再伤害。

4、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

5、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你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

6、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7、最后,我说了我恨你,就是我爱你可是恨了那么多人,却没有一个是我爱的人。

8、这颗平常心,承载不了那么多的爱。

9、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10、我又心软了。我又原谅了你。只希望你好好把握这次机会。

11、记忆像是掌心里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12、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它却让我爱上黑夜给我的疼痛。

13、那些花儿,盛开了,散落了。

14、你应该删除你所有聊天记录那样我就看不到你和她之间的故事。

15、我当年也是个痴情的种子,结果下了场雨淹死了。

16、可能我要用一辈子才能弄明白这两件事,()当初我们说旳天长地久,和现在你的一去不回头。

17、全世界都可以放弃,只有你不可以代替。

个性非主流范文2

1、如果你不在乎天长地久,也许我能给你个曾经拥有。

2、你只记得她有多让人心疼,却忘了我也怕冷。

3、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都叫做过去,不回头的都叫做别离。

4、你的虚伪,我从头看到尾,我的追随,谁看到了属于我的美。

5、戴上面具我就失去了自己,可是摘下面具我便失去了世界。

6、既然他已远去,又何苦用时间来欺骗自己。

7、还有哪一种结尾,花光一切在乎你,没有想过太多,我只需要你。

8、快乐的时候,你听的是音乐。难过的时候,你开始懂得了歌词。

9、不主动就会失去,但主动多了真的好累。

10、每个人都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过去,我们所要做的是别再往伤口上撒盐了。

11、可能是我还活在有你的世界,无法自拔!

12、如果,我消失了。是否会有人为我流泪?你是否听见爱情在哭泣?

13、你那么爱他、为什么不把他留下。

14、根本就不在乎,哪里来的真与假。

15、我们隔着一道彼此看得到对方的玻璃,但玻璃的两边却是不一样的世界。

16、人生是一片悲凉的海,愤怒的拍打着海岸,你是海中的一片帆,总是抚平我的悲伤!

17、你找到了她,却把我弄丢了。

18、分手时都说彼此的好,那再爱一次会怎样。

19、爱情是个梦,而我睡过了头。

20、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

21、感谢你离开我,让我遇到比你更在乎我的人。

22、你没想象中那么念旧,回忆唤不会你的温柔。

23、分手因为我们不合适,我是地狱的恶魔,你是天堂天使。

24、每个人的青春,终逃不过一场爱情。在这里,有爱,有情,有喜,有乐,却单单没有永恒。

25、寂寞就是你说话时没人在听,有人在听时你却没话说了!

26、对你的爱从没停止过,只是我不在让别人知道而已。

27、如果有一天我们有缘相见,你是不是还会想起我们说过的永远。

28、即使站在阳光下、影子也是黑的。

29、多希望死亡只是身上的一个按钮,一按即去,不痛不痒。

30、不要跟我说什么真心,你根本就没心。

31、你给我的回忆、放心、我会彻彻底底的删除。

32、沉默是害怕的借口,傻笑是委屈的理由,用力的微笑,扯痛了嘴角。

33、分手,我没有挽留。因为你说过,就是喜欢这样要强的我。

34、后来才发现,那些拥抱过的人,握过的手、唱过的歌、流过的泪、爱过的人、所谓的曾经,就是幸福。

35、如果哪天,你能够走进我的心里,你可以发现,这里面百分之九十九的伤都是你赐予的。

36、哪里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37、拈一抹过往,剪一窗岁月,掸一路灰尘,望一涯征程,淡淡领悟,缤纷岁月静好的沉香。

38、难受也好,痛苦也罢,至少是一种感觉!

39、你的世界,我只是过客:我的世界,你却是主角。

40、那天我们在路口结束了,()但是在下一个转角处你会伤心吗?

41、他都不难受,他只要自由,退到无路可走,不如就放开手。

42、爱情除了刚开始的一见钟情,其他的都一文不值。

43、看着现在幸福的你、我即憎恨、又欣慰。

44、分离,就像一场,永远躲不了的宿命。

45、当遗忘变成另一种开始,淡了回忆,痛最真实。

46、黑夜里不敢点灯,是谁让我越陷越深,让我深爱过的人,越来越陌生。

47、如果是以前我会很生气,很生气,如今我只觉得寒心,连怪你的心都没有了。

48、我不要你的承诺,不要你的永远,只要你真真切切爱我一遍。

49、当我对你敞开心扉时,你却将我拒之门外,还怪我不懂事。

50、当初的悲伤,变成干枯的回忆。

51、两颗心曾经靠的那么近,如今却要就这样放弃。

52、你对我的好,像是一种罪。

53、不是不关心,只是不敢问,害怕知道你的一切。

54、经常在夜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偷偷抱着自己哭。然后依旧嘻嘻哈哈的、假装那些伤痛都不曾在。

55、明明是个美好的开始,为何到了最后的结局确如此惨不忍睹。

56、你说过要努力,可是要怎么努力呢,一个人的心可以坚持多久呢。

57、谁先付出所有,便先失去所有。

58、离开你的那一天开始,左心房渐渐停止跳动。

59、你凭什么偷走俄的心,却又狠狠的把俄推开。

60、没有正式的告别,我们匆匆分开,犹似两条仅有一个交点的直线,再没机会存在交集。

61、人在悲伤的时候,不管听多么欢快的曲子,都会止不住的流泪。

62、那是多么久远了的时光,我却始终惦记不放。

63、或许我们有时会背驰在我们的爱情中,会颓废在自己的世界。

64、世界再大,大不过一颗心;走得再远,远不过一场梦。

65、我们变成了最好的朋友,这次成全了你想要的自由。

66、不愿离去,只为在奈何桥上等你,携手前进再续前缘。

67、从此以后,我就是我的情人,从此以后,我就是我的爱人,从此以后,你不是我的什么。

68、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69、可不可以不勇敢,可不可以不坚强,可不可以哭一场。

70、过去的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而回来的也永远不会像过去那般美丽。

71、既然你非要你的自由,挽留也会让我伤心到最后。

个性非主流范文3

姓名:郗江涛

芳龄:18岁

绰号:小希

宗教信仰:睡觉教主

血型:阴柔并集

个人宣言:如果说“对不起”有用的话,那还要警察作甚麽

个人资料:拥有最美的嗓音,当磁性的声音响起时,地球两级的磁场也会被他征服,嘹亮甜美的乐音,陶醉于世间的一草一木,透过那薄薄的碎片,可以看到深情的眼眸,最喜欢单身情情歌。

姓名:曹伟

芳龄:17岁

绰号:丑丑

宗教信仰:已被共产党消灭

个人宣言: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个人资料;人长得马马虎虎,学习马马虎虎,普通话马马虎虎,欢迎程度马马虎虎,总之,就是马虎。

姓名;王军旗

芳龄:17岁

绰号:军妓

宗教信仰:一切随风而去

血型;标准欠打

个人宣言: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谁别人的觉,让别人无觉可睡......

个人资料;比小沈阳帅点,比苏有朋帅点,比庞龙得度数大点,比潘长江的个头高点。

姓名:高阳

芳龄:19岁

绰号:枪王

宗教信仰:睡觉

血型:网络游戏

个人宣言:piease you tell me love you is a 错

个人资料:拥有天使如星辰般的闪烁的亮眼,额前的粟发,将其打扮如婴儿般的可爱,粉色的薄唇,轻轻上扬的弧度,能将众生迷的死去活来,在偶的宿舍里,他的眼睛是最漂亮的,最喜欢打篮球。

姓名:王佳晨

芳龄:17岁

绰号:奶娘

宗教信仰:暂时明教

个人宣言:我喜欢她,她喜欢我吗?......我沉默

个人资料:全宿舍最胖的一位,【其实不胖】但很可爱,两个红彤彤的脸蛋,比晚霞还要迷人,其歌声是最富感染力的,是偶宿舍学习最好的,也是各位居家必备的好男孩,因其晚上多陪舍友睡觉,所称奶娘,再次,我深情的叫一声奶妈。

姓名;张鑫

芳龄:17岁

绰号:套

血型:高贵王子

宗教信仰;个人崇拜

个人资料;拥有阳光男孩的纯真,眼前的刘海将其双眼轻轻的遮挡,却更是帅气,声音嘹亮,富有激情,集宿舍所有帅哥优点一身,喜欢篮球,在球场上的风采,引无数的女生为之着迷,超高分贝比得上十万电压,全身散发着王子的气息,是偶宿舍第一帅哥。

个性非主流范文4

之饭堂篇

群坐木凳,

人影闪动,

饭堂里面。

看满桌饭菜,

奇形怪异;

新颖之处,

还未发觉。

夹筷品尝,

不知何物,

此菜乃独一无二。

无语中,

周围通学道,

好多蚊蝇!

用餐过后洗碟,

忆往昔家中不曾做。

观水池旁边,

人头攒动;

碗筷撞声,

不绝于耳。

水池旁边,

水迹斑斑,

教官当初何指示。

曾记否,

个性非主流范文5

关键词: “非主流”现象 服饰及形象特征 审美取向

时下“非主流”现象充斥于新闻媒介、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芸芸丛谈,大家各述己见,对于这个特殊现象,人们也已经把“非主流”现象作为一个群体现象来讨论。“非主流”现象在人们的争论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是时代性鲜明的,是活生生地放在了社会里的。而“非主流”现象的表现形式更多地依赖于人类的发展需求。简单的外在表现形式为对“衣”的要求,“非主流”现象对于服饰的要求有着较强的“个性”的特点。这种依赖性的需要,对于目前国内服装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非主流”现象普遍存在于年轻人中,时间年限模糊一点:80后-90后①,正是年轻人从受教育阶段踏入自我生活阶段②,此阶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一种所谓的相对“成熟”与否的阶段,各方面未定性期,在审美层次问题上带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在服饰选择需求上,有其相对独立的特点。

一、“非主流”现象的界定范围

(一)非主流与主流的定义及区别。

对于“非主流”现象的定义,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这个词语。比较一下“主流”与“非主流”的概念,可以解释为:1.主流的事物,应该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内部或许运动剧烈,但依然遵循既有的规律和法则,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比如一条大的河流,总体流向大海,不会因为这个河段窄、这个河段宽,那边水流急、那边水流缓,而产生流向目的地的改变。2.非主流是主流的逆向思维,应该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也就只有两种结局:消灭或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就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退落。鉴于上述两种概念,对于目前“非主流”现象有一定的客观解释。“非主流”现象有其独特的一面,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特点,也是被社会发展阶段所包容着的现象,同样也是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群体。而无法确切定义或没有定论,则是非主流事物拥有创造力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主流代表的正是社会的发展趋向,人类前进的活力源,社会肌体里的变异基因片断,创造力的所在。从心理上来说,主流总想要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非主流的创造力往往打破周边环境,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非主流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那么,较为通俗的说法就是,非主流的东西总能表现出一种个性。这种个性必然是强烈的,否则将湮没于共性中。绝大多数个性种子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更不用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所谓个性,似乎又通过言行来表达,言行总要遵行一定的规律和法则。非主流当然不是跟随大众潮流的东西,它另类些、张扬些,或者更确切点说符合我们个人心理的行为。或者超前,或者滞后,但非主流是有转变成为主流的可能的。

(二)培育“非主流”现象的环境条件。

几年前,非主流在“80后”部分人群中异军突起,这可追究为国内最早的“非主流”现象。当第一次听到“非主流”一说时,大部分人联想到的是西方的新派摇滚、新嬉皮士、朋克等次文化元素,很多人第一意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曙光”,青少年都开始步入文化前沿了。非主流在那个懵懂年代,代表的是一种不成熟的价值观念与自我定位的探索方式。“80后”对于非主流,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理解方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探索方式;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没有出现大规模、大范围、大群体的“非主流”现象,也就是没有形成症候群。到所有人开始聚到一起讨论、交流、相互借鉴,这时第二代“非主流”悄然形成,也就是“90后”的非主流。至此,非主流现象开始群体化、普遍化,打击面广,影响深刻。“非主流”发展至今,被讽刺为一桶西方强势文化市场的“潲水”,而我们不能说它是支流或是逆流文化,所以暂时把它归结为一种现象。

培植“非主流”现象在懵懂中发展的土壤是什么?当今中国人文环境的闭塞与社会环境的开放造成了多重矛盾:历史习惯与历史进程之间的矛盾;主流叙事与盲流叙事之间的矛盾;道德传统与法律范围之间的矛盾;外来文化与传统思想之间的矛盾等。在这种多重矛盾的夹缝中滋生“非主流”现象,犹如在山崖巨石夹缝间生长的植物一样。而多重矛盾的夹缝中滋生“非主流”现象,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可以理解为这就是培植“非主流”现象的土壤。

电脑的“家庭性”普及,网络及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更加增加了社会的信息量,而信息的传递速度不断地在增长着,渗透面向广度延伸,渗透层次向深度延续。年轻人更是在新的时代面前表现很活跃。大量的信息灌输着年轻人的思想,“非主流”从网络上的种种现象当中发现了哥特文化、Punk文化、Hip-hop文化等前沿或是边沿文化的身影,其中又浅显地融合了颓废美学、美学、死亡美学、暴力美学及次文化元素,慢慢显现出了其西方强势文化市场“潲水”的特性。

因此,当培植“非主流”现象的土壤具备,而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等为其提供快速生长环境条件具备之后,“非主流”现象也就逐渐成型。

(三)“非主流”现象的形态特征及界定范围。

我们现在对时下“非主流”现象的群体范围进行界定,首先把界定的范围放在其外在的表现形态上分析。

非主流现象的具体表现存在于三种形态:

1.低级形态。空洞的文字武装和照片、大量的错字别字、穿插语法不通的英文短语再加上泛滥成灾的特殊符号造就了“火星文”③,所谓的“非主流”文字,如不是当事人理解起来就着实模糊。再加上安妮宝贝文体和郭敬明散文写法的结合发挥,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无病进而空洞无趣。低级形态的非主流的表现,同样表现在图像上。图片以卡通类和“英伦”风情为主,其图片风格取向无非是基于可爱、颓废、、死亡几个题材,同时结合了火星文,可谓“图文并茂”。但处在低级形态的这类非主流人类还勉强能让主流人群接受,目前大部分主流人群已经对火星文产生了免疫力。“非主流”现象中的图文信息和照片则体现出他们对形式主义的追求,所以低级形态并没有过于突出地表现其非主流性。

2.中级形态。主要是低成本的行为艺术模仿行为。经过长期的讨论、交流、相互借鉴,处于中级形态的这类人开始了真正非主流意义上的相互模仿与共同进步。低级形态的所有特征经过他们的提炼与不断实践创新逐渐演变成为“内八字”,即个人影集与个性服饰。“内八字”只是其非主流性与模仿性具体化、形象化的标志之一。网上能够随处下载到的图片处理软件、图片处理教程和遍及大街小巷的名牌A货是他们的非主流生活资料。当模仿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再掌握一定的非主流生活资料,其结果造成的恶劣影响众所周知。中级形态的另一种情况是意识形态非主流性的发展短路和高级非主流生活资料的失衡搭配。

3.高级形态。主要是具体化空虚。这类人过着充裕的物质生活并且有一定的文化认知、艺术认知,但盲目的价值观与自我定位的不明确带来强烈的反叛精神是其行为艺术行为的根源,并且进一步将其精神上的空虚形象化、具体化。这种形态造成青少年的误解与盲从并形成了非主流候群症,表现在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是虚化的。

非主流不是指向未来的信念和希望,相反,它只是主流文化中一个无法抹除的存在而已(存在即为合理――黑格尔)。非主流现象是以颠覆主流思想为目标的低级反叛行为。非主流意识形态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反讽性镜像。

二、“非主流”现象表现出来的服饰及形象特征

针对分析研究“非主流”现象的服饰及形象特征,通过实际的调查手段来获取信息资料。调查表明:笔者在同一些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年轻人攀谈之后,初步了解“非主流”群体着装形象的装扮特征:在装扮上,很多女孩倾向于日韩剧里的服装搭配系列,身穿不讲求款式、质量、品牌,更多的是讲求“个性”鲜明的多彩衣服;无论身材多瘦小通常会把衣服故意穿得松松垮垮,或者穿着暴露,冬天里也只有一层丝袜;裤子穿得低,档较长,给人“短腿”的效果,有些裤腿从上至下逐渐收拢,形成萝卜状,有些则从上宽大到下;上衣长短不一,条纹T恤占相当大比例;有时配大V领外套,这类造型如果拍全身照,通常也采用镜头俯视的角度,力求腿短身长的效果,并做出“罗圈腿”造型。脚上穿的“匡威”④经典款式的鞋或者类似于“匡威”式平底板鞋,并不讲求鞋子的合脚程度,而选择偏大一些鞋码。上述所描述的服饰搭配元素,是在这个群体中一种相对“共性”的搭配元素。当然,这些“个性”鲜明的着装的方式仅仅是代表这群体特征的一部分,而在“个性”中还包含追求“个性”的存在。

在形象上,她们喜欢画烟熏妆的黑眼圈,多涂一点睫毛膏或者用假睫毛来增加眼睫毛的长度,胭脂与唇色不会过分浓艳;发型上,不拘规矩,保持一定的秩序,增加细节部分来显现层次的丰富;而男孩子注重发型的个性鲜明,通常梳着一半长、一半短的头发,也会进行烫发、染发,或者干脆弄个爆炸头等奇异的发型来标榜“个性”的自身形象。他们甚至喜欢在身上“打洞”,耳朵上、鼻子上、嘴唇上、舌头上、肚脐上等并配上相应的耳钉、鼻钉、舌钉等装饰配件,来追求残缺的“个性”效果。

三、当今国内时尚界特定的审美取向与“非主流”现象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的关系

目前国内“时尚”与“非主流”现象两个概念在各个媒介的宣传中,同时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国内特定“时尚”的元素中所包含的内容与形式对于“非主流”现象所起的影响,我们不难在各种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的相关“非主流”现象的资料中所看到。但是当“非主流”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把大量的客观可取的元素反馈到“时尚”界之中,当两者交织运行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互助作用现象出现,两者的关系也就明朗化。

综上所述,当今国内时尚界特定的审美取向与“非主流”现象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的关系暧昧且不能急于定论。

注释:

①现在人们通常把公元1980年出生的人,称为“80后”,把1990年后出生的人,通称“90后”作为的群体性的特征来描述,然后某些新闻报刊就把“90后“说成为“非主流”的中间力量,据无所考,在实据调查中,追究“非主流”现象,也同样包括一部分“80后”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姑且在文中提到:“时间年限模糊一点:80后-90后”的说法。

②文中提到“年轻人从受教育阶段踏入自我生活阶段”是针对“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概念的模糊性而定的文字。学校做为社会的一部分,人从出生的婴啼开始已进入社会。“自我生活阶段”意思为走出监护范围,在法律上相对独立个体为准。

③据考证,火星文起源于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上网族,因注音等繁体输入法出现,网友在打字时会频繁出现一些错别字,久而久之,大家都能明白常见错别字的意思。随着《劲舞团》等低龄网游在内地的流行,这种另类醒目的“文字”随着网络游戏等渠道进入内地,得到了“非主流”群体的热烈追捧,并自创了适合简体中文发挥的输入方式。总体来说,火星文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在以“非主流”为主的QQ群里,用火星文交谈是主流。百度劲舞团贴吧和其他劲舞团论坛里,几乎都是诸如“(韩舞秀)”、“钕孑(小女子)”、“豸苗ル(猫儿)”这样的火星文字。

④匡威(Converse),世界顶级运动品牌之一,也是方兴未艾的全球运动时尚最早的倡导者和最成功的实践者。Converse,创始于1908年,拥有95年的制鞋历史。

参考文献:

[1]丁钢.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

[2]魏小琳.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

[3]武艳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及特点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4]韦春北.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现象、影响以及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1,(2).

[5]刘军.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新变化的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4,(3).

[6]邓彦,王萍涛,钟添生.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度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4).

网络资源:

1.百度搜索.baike.省略/view/11222.htm.

2.中国教育网.省略/.

3.青岛日报.ribao.省略.

4.维普资讯网.省略/.

个性非主流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 非主题文化 传播

一、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起源

在现今互联网网页的浏览中,你不难发现很多以“非主题”命名的文化现象,如非主题涂鸦艺术、非主题摄影、非主题诗、非主题创作、非主题营销、非主题服务、非主题活动,非主题环境创设、非主题空间、非主题爱情、非主题公园、非主题风景、非主题聚会、非主题系列、非主题变奏、非主题城市、非主题模式等,作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传播现象,“非主题”文化传播正在网络上悄然流行开来。

如何界定非主题文化。从字面理解非主题文化应该是一种与主题文化相对的文化取向。虽然还没有人为非主题文化下过准确的定义,但我们从其表现特征上可以发现:非主题文化现象的提出是基于“像”大于“意”的理念,同时提倡“回归”自然,强调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样生活格调生活旨趣包容的活动、艺术创作、感情交流和景观。它是对社会过于单一化意识的一种反叛,也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意识领域的一种表现。后现代主义从内容上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非主题文化继承了解释学反对传统哲学对本体、本质的追问,否认中心、整体性、认识性、客观性,强调主体对事务、对象的解释、理解,注重从主体出发而发生的主体与对象的意义关系。主张多元、主观和不确定。这也是为什么非主题文化强调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样生活格调生活旨趣包容。

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罗蒂的反对真理符合论,也在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上成为很多人的理论依据。真理只是“我们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而已。所以不要让真理再压迫我们了。我们相信与否是重要的,任何束缚都要被打碎。

作为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德里达就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所以善的、恶的、丑的、美的、不善不恶的、不丑不美的,正常恋人、同志、雅的、俗的、不雅不俗的、有个性的和没有个性的都能成为非主题活动的受邀者,德里达认为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阅读就是一种误读”。也正是非主题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使很多非主题活动取得了主题活动所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当然,非主题文化核心还主要来源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利奥塔,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哈贝马斯则竭力主张用谈话、沟通、理解来达到不同人、不同群体的一种具体的共识的过程。这也就是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十分活跃的理论依据。

二、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表现与特征

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看作为非主题的即没有通过理性和论证的世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赎是通过交流、沟通和理解建立“新理性”,进而实现共识的过程。在哈贝马斯理论框架中,他把普通语用学首先定义为关于理想的话语环境的学说,他认为在理想的话语情境中:“所有参与者无保留地追求加强语义的语言目标,以便达成共识,为各人所追求的行动计划能一致协调奠定基础。”“共识的范围越宽,合理性就越大。网络环境显然是哈贝马斯最佳的理想的话语环境。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网络构筑了“赛伯空间(Cyberspace)”,而在“赛伯空间(Cyberspace)”这个虚拟世界里,意味着对于每一位独立的个体可以有着一种与真实社会不同的放松的感觉、放松的心态,你的态度、你的兴趣、你的感受、你的交流与努力效果、彼此的理解与共识,直接可以决定你有无数的聚合与分离,在线与离线,创建与删除等等情况发生。而另一面,该空间的开放性特征类似于对物理空间物象性的理解:我们似乎没有能力想象空间怎么会是有边界的。正是这种开放性它也为个性化游牧与对话创造机会和可能。只要愿意,网络就是一个永恒“自由”的互动过程。“自由”的牵引者一是兴趣,二是对话后共识和理解,这种心情的自由是非功利化的心态,网民只有在这种心态中,才可以参与话语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才可以摆脱强制、统治、权力游戏等纯粹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动机;才可以把那些潜在于我们的断言中的认知性的、规范性的、表现性的三种有效性要求区分出来,并且仅仅通过辩论达到这种区分;才可以使人们自由地就民主意志之形成、政策连续的基础达成共识;才可以达成一项合理的同意,这项同意可以根据进一步的协商进行修正。所以无论是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赎沟通理论的实施还是哈贝马斯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的非主题文化传播,必然借用网络获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纵观网络传播,从搜索引擎到网站、博克、论坛,从点击、链接、超链接无处不留下非主题文化传播的影子。网络空间不仅有冠以“非主题”名头式的艺术创作、活动、组织和种类繁多的形式,还有很多隐性的非主题文化传播,譬如聊吧、网络小说、QQ、网络在线等形式,就是在这些虚拟交互空间里,网民通过聚会、对话、发图片、发帖子、作动作等方式,用生活中不常见个性化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戏谑、调侃甚至使用黑色幽默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感受、感悟、理解和批判,用一种非传统的另类表达呈现在网友面前:它可能是直白而坦诚的,可能是率真而幽默的,可能是通俗而不乏创意的,可能是感性又很睿智的,还可能是开放又带有个人狭隘,可是无论怎样,网虫们在互动交流中决不乏个性的展示,决不乏民众艺术的诞生,决不乏共识的达成。在交流中,人本性的卸装、社会面具的摘下,“范跑跑”成为面向网民敢于自我剖析的第一人;在彼此沟通里,山寨版的《春晚》、《无极》也曾倍受期待;在彼此达成的共识中,“俯卧撑”、“林卡脖”、“刘内裤”、“杨不归”成为人们共同征讨的对象;而“打酱油”、“不怕雷到你,就怕囧自己”又表现了人们对网络舆论变身网络暴力干扰人们的现实私人空间时,网民“关我x事”的从容心态赢得了更多人的心理共鸣;“很黄很暴力”小学生很傻很天真的用语,则将网络“新道德”问题提到了一个高度令广大公众思考。而诸如“山寨家电,山寨明星,山寨建筑、山寨现象”、“正龙拍虎”、“不能太陈冠希”等网络流行语所构成的另类网络对话与文化传播,既是非主题文化传播的网络表现又展示非主题文化传播的网络特征。

除了直面生活另类的表达、对话、沟通和理解性的非主题文化网络传播之外,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非主题文化网络传播又呈现自己独特的风景。

有的网络艺术家在谈“非主题内涵”时,就明确反对创作时意义的导引和解读,他们认为“非主题内涵”躲避了“意义”的预设,从而让镜头“发现”了人眼所忽略了的部分,而这也正是摄影之所以成为摄影的意义所在。于是我把纪实摄影的文本特征定义为——“非主题内涵”大于“主题内涵”,在网络上我们看到有的读者把现当代梭罗《种子信念》看作为“非主题化、自然化、境域化”作品。他们是这样评价梭罗《种子信念》的,作者所观察的植物以种子传播的各种情况,细致敏锐到了入“微”,而白描和纯真到了“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的地步。它也不同于一般植物学家的著作,它里边的那种内在的闲静与飘逸可与陶渊明之作相比。所以,它对于我来讲是非主题的、自由的和引发生命感的。读它让你做久违了的美梦,平和的、稚气的、慢节奏的、不隐藏着阴谋诡计的。读某些文化作品其实对人的精神无益,催人老;而读梭罗的书,让你复原,让你又感到幸福的可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非主题”创作是很难用单一的思维去诠释的,它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强调的不确定性、异质性、无序、平面化等特点,如果我们非用整体性、确定性、权威、统一性去诠释作品,只能是误读和无功而返。“非主题”创作呈现给我们读者的往往是情境、灵魂和归宿,是浑然一体的感受和感悟,是超语言的,也是灵魂的交流与沟通。所以网络成为“非主题”艺术创作传播的间接渠道,但同时“非主题”艺术创作又为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丰富了内容和改善了审美趣味。这也为“非主题化”文化传播迅速在网络走红奠定了条件。

三、非主题文化传播的本质与走向

有人把“非主题化”放在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地位,认为主流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大众的潮流。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个性的创作、态度和表现,而非主流就等同于“非主题化”文化。还有的人把非主流、非主题文化看做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相对于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来说,非主流、非主题意味着对个性的强烈要求。其实人皆有个性,但是在弱化个性的现有社会体制中,一直表现的很微弱,那么要想突破,就需要有一个环境,有一份勇气,甚至说有一份勇于孤独的勇气和魄力,那么网络环境就催发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绝大多数个性种子的生根发芽,也许有一天他们就会从虚拟世界走出来。来到现实世界开花结果。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在网络世界,也许每个人都会长出自己的“脾气”。

对于哈贝马斯来说,非主题文化是不具备他所谓的有效性的,是需要理性与论证的过程。哈贝马斯所认定的有效性即理论话语涉及我们命题的真实性,实践话语与我们行动的公正性相关,而审美的话语着重在我们能真诚地表达我们的情感。但是他同时又说:规范的、文化的,私人的世界是非主题,这三个世界是我们意义的根源,也是科学、道德、法律、艺术的母体。从他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哈贝马斯为了“新理性”的重新建构,他与其他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们是有着思想差异的,尤其对解构而不建构他是不赞同的。但另一面他为了建构使他又回到了他们所批判的工具论中来。

但无论怎样,哈贝马斯把非主题的世界看作是艺术的母体,那么非主题文化传播的本质显然是屏弃社会人为功利心态的纷扰,屏弃单一意识的导向,回归母体寻找艺术之源的元态生存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其目的显然想找回被异化自我,找回原生态的创造力,找回可以自由思想想象的情境。当然,非主题文化在这个基本框架中又衍生为有元生态氛围的非主题环境,有元生态感觉的非主题活动,有自然那种轻松怡然感受的非主题小说等。

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都应该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而网络空间正是创造力挥洒的乐园,今天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能够在这个空间里流行,就证明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还不乏活力,反之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消灭;二、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

个性非主流范文7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式面临着时代的淘洗,人们的价值观也走向多元。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本是指一种不拘一格的、不盲从当今大众潮流的文化,是文化界后现代性的一种体现。但是在中国,“非主流”的主体却从艺术界中跳了出来,成为了青少年的一种独特的行为现象:他们另类、张扬个性、非大众化,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衣着、言行。而因为青少年的不成熟,“非主流”的行为正在被扭曲,引起越来越多的非议。基于网络对青少年的深刻影响,“两会”代表对此深表忧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等1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建议教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专家队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尽快开发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材,把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本文主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对“非主流”的现象的社会成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非主流”现象:对非主流文化的扭曲

广义上说,一切未成为主流的事物(包括思想、艺术、行为、服饰等)都可以称作非主流。非主流本来就是是相对于主流而存在的概念。没有绝对的主流,也不会有绝对的非主流。

主流的文化价值观,是一种已经被绝大多数接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主流对外通常显稳定结构,也就是倾向于确认、树立、划定、保持一种状态,也就是自身所对应的状态。然而世界的本象并非因人而在,不断的发现—再发现,创造—再创造,对世界的认知也就越深刻,当然也更繁复而深奥。非主流在对主流的颠覆中不光破坏自身,也破坏外界世界。因此,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

非主流则是指小众文化价值观,与现实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一般来说,真正的思想家必定是非主流的,因为他们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他们是第一个发觉出问题的存在的人,必定要别具一格,自成一派。我们今天要谈的并不是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非主流,而是被泛化使用,成为专有名词的“非主流”。我们将本文中所讨论的非主流现象用引号突出,表明是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中特有的“非主流”现象。

据研究,现在这种“非主流”的时尚风格,正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其中以哥特摇滚风(gothic rock)和视觉摇滚风(visual rock)为代表。朋克文化属于后现代虚无主义,以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奇异装扮表现愤怒,破坏,死亡等情绪,风靡于摇滚音乐人和爱好者之间。90年代末,由punk文化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融合了pop流行元素,在视觉的表现手法上更加多元化,并且开始表达一些忧郁,悲伤的主题,于是便产生了emo文化,emo即是emotional的缩写。emo文化同样发源于音乐领域,但很快变成了一种时尚风格,风靡于全球的青少年中间。

但传至中国后,只被学习了视觉外观,而并未真正得其内涵。中国青少年的“非主流” 更多追随的是日韩风的服饰,行为上体现在照片上ps成蓝、黑等阴暗色调、添加上抑郁的语句,人物发型、姿势趋向同一风格。“非主流”个体本该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但是如今反倒体现为“同一化”;而另一些则太过另类,为了追求“另类”不断以一种极度夸张的形式夸大自己的一些特点,反倒是破坏了自己的形象,也会引领一些跟风的人走向一种扭曲的“个性展示”。如堪称“非主流天王”的杨诚俊,他大胆地改造了非主流,在他的音乐里,把社会、人类、生命突出得极为黑暗,使“非主流”达到了另类的极端,从而使他思想堕落,难以自拔,最后造成心理疾病。

二、社会背景:文化工业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们早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状况进行了批判,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更是有一整套的“文化工业”的理论。这里的“工业”是指文化创造的目的和手段与工业生产方式相似,是一种标准性的、复制性的、大批量的生产,其目的是创造消费使用价值,经济效益是其运作杠杆。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说法是:“文化工业的产品到处都被使用,甚至在娱乐消遣的状况下,也会被灵活地消费。但是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说所有的人都离不开文化工业,实际上就是指大众文化的存在这一普遍现象。由于社会的信仰和价值中心解体,公众陷入无理想、无信仰、无追求、纵欲放任的状态之中,精神消遣、娱乐成为大众的普遍追求。于是,媒体信息中的符号,成为控制人们行为的关键。法国“后现代主义”者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更是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带来的文化变异解释为一个“符号自动复制和无限增殖”、“符号的能指逐渐压倒所指,符号日渐排斥实在”的过程。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在鲍德里亚看来,一切都被符号化,人再也接触不到实在,早已习惯于把符号当成实在,把符号制造的幻像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资本主义文化再也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而进入“复制”时代,文化生产蜕变为抽象的符号化运作,审美价值贬值为商品价值,意义彻底空洞化和虚假化[2]。这一进程随着网络文化的大肆扩张而全面加速:电脑和信息技术所制造的文化产品(如好莱坞电影《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等等)混淆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愈来愈充斥文化市场,主宰文化消费。批量生产和复制图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已经习惯这种单一格调的图像模式。“后现代”是一个复制的而不是创造的时代,有的仅仅是各式各样的新的复制过程。在“后现代”泛滥成灾、软弱无力的复制中,创造美学滑落为大众趣味的单纯再现与模仿,电影、电视、一切声像制品和大众传媒无不如此。美国弗·詹姆逊指出:“在后现代主义中,由于广告,由于形象文化、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等领域是无处不在的。”“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英国伊格尔顿则认为,随着整个社会的商品化,文化表征就成了推销的一种包装形式,也就是社会认可的美学形式。

转贴于

中国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织的一个复杂社会。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非主流”也以寻求非理性和多样性作为价值的风向标。而实质上,根据我们在上一部分中对“非主流”定义的剖析可以看出,“非主流”现象经过大量的“复制”,已经成为了一定数量青少年的共同行为——当一个自诩为“非主流”卫道者去模仿其它“非主流”的时候,他就不再“非主流”了,他只是众多“非主流”的复本,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其实是现代性的产物。这是在商品社会中资本主义国家在用商品打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更要将自己的政治、文化推向非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手段。从而将资本主义社会那种物欲横流、消费本位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扩散到了非资本主义社会。

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的主流的价值观越来越淡薄,且逐渐被市场经济导向对个体的追求。其原因有二:一是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改革开放后的重点不再是以联合对外的方式寻求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而是在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下寻求自身的发展;二是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导向,而由于市场经济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主体是个体,这就导致个体要以对自身的彰显来达到交换的目的。这也就影响了“非主流”对自我意识的彰显,以个体的释放来寻求社会的认同。

如果我们把“非主流”这种“流行文化”看作是艺术趣味、时尚运动、时装、游戏等等构成的整体的、不间断的文化潮流,那么,只有在现代社会,它的全部魅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才得以彻底地展现。文化工业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文化的一个基本维度。青少年总是“流行文化”的敏感者和追逐者。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一代的青少年正经历着在文化工业催生的流行文化中成长,一代比一代人更加迅速地、把文化工业的流行时尚当作自然而然的东西接受下来。

个性非主流范文8

关键词:主流校园文化 非主流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一种产生于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校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从内容上分,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据所呈现的方式不同,校园文化可分为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1 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主流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基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支持和倡导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的高品位的群体文化。主流校园文化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成果,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目前我国学校的主流文化生活主要表现为: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健康娱乐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wwW.133229.COM

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非主流校园文化依其存在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传统的非主流文化和新生的非主流文化两大类。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大致包括“课桌文化”、“宿舍文化” 、“厕所文化”等;新生的非主流文化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如“影碟文化”、“网络文化” 、“洋节文化”、“新新人类文化”、“手机短信文化”等。

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同时存在于校园生活中,是校园文化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从目的性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明确的目的,它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以课时目标或群体活动为表现方式;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其最终效果或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或与教育方针背离。从表现方式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较为严谨的组织形式,如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等,是学校文化生活的主体;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松散或隐蔽,既可能是课桌上随意的涂画,也可能是同学之间互发的一条调侃短信等。

2 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具有原创性、综合性、独特性等重要特征,而和谐性是优良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它是校园文化成熟的标志,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发挥其功能的检测标准。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应包括:(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校中的群体主要有领导群体、教职员工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三个群体之间应相互协调、互谅互助、团结友善,共同构成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2)人与校园物质文化的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及校园网络平台等。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师生身处其中能增强对美的感受,陶冶积极的情感。(3)人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集体舆论、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及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它反映出学校的个性和风貌。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加强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人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既包含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群体,也包括固定和物化了的校徽、校标、校歌等,是学校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历史沉积和总结。统一协调,步调一致的校园制度,会使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信赖感和威严感。

3 非主流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的和谐。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3.1 正确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

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有些教育者持贬斥态度,认为是市场经济下道德滑坡及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结果;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趋同趋势在校园中的反映。应该说,二者的认识和判断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变革不仅

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主流文化健康、清新的活力,同时也正是在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过程中,又使学生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叛,道德失落与思想困惑、混乱,非主流校园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状态的折射和投影。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不合谐内容,我们不能简单以其不符合健康向上的道德要求就粗暴地加以打压,而是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积极加以引导,使之与主流文化生活互相协调,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2 强化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主流校园文化对非主流校园文化有替代、引导与升华的作用。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用丰富多彩、高雅、乐观、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生活占据学生的文化生活阵地,从而使消极的、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无立足之地。教育者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健康心理、竞争意识、坚强意志等,从而对非主流文化生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的高尚情操、价值观念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高尚情感,改造非主流文化生活中的低级趣味,使真善美的德行和品质逐步向各类非主流文化生活中渗透,这样就能通过高尚情操的内化,促使学生种种非主流文化品位的提升。

3.3 充分利用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其所产生的效应来划分,校园文化可分正效应文化和负效应文化。正效应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负效应的校园文化则使人陷入迷惘、颓唐,或情趣、格调不高。应该说,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只是校园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个运行良好的学校的主流校园文化通常是正效应文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其非主流校园文化就都是负效应文化。非主流校园文化中仍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果教育者注意挖掘和利用,依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针对校园内的某一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各个网民的各抒已见,激烈争论,学生们最终对这一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也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这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往往比正式刻板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 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

个性非主流范文9

1、非主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fēizhǔliú。指一切和当时“主流”相对的观念、行为、以及因此产生改变的事物。这是因多元价值理念兴起,人基于追求个性自我彰显的结果。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2、非主流的产生根源于自我的个性需求,这种需求的意念会外化为非主流的行为,进而带来非主流事物的出现。

3、“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历史其实也正是如此。“非主流”当然是针对“主流”而言的,“主流总想要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主流是大多数人的思想,占有统治地位,不会被推翻,因为“非主流”毕竟是少数人。通过“主流”与“非主流”这个问题从而扩大到历史或者是这个世界,就像所说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是这个意思,有些事情能被少数人推翻;但毕竟还有很多事情是不可以的、无奈的。非主流本意指不往一个方向努力,和他人做的不同,后来被变化为在衣着等方面与他人有差异,自认为献出了个性。

(来源:文章屋网 )

个性非主流范文10

关键词:中国电影;非主流文化;独立电影;展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36

1 绪论

进入21世纪,中国非主流电影导演主要以第六代(王小帅、娄烨、贾樟柯等)以及新生代导演(李睿B、李红旗、李珞、耿军、张律、王兵、周浩等)为主。而由于所谓的第七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之后不可能再出现能划代的电影人,没有所谓第七代,因为他们没有共性。”――王小帅)追求市场,非主流文化特征不多,本文不做多述。其中,新生代导演的作品中并没有明显统一的风格,更多是渲染个人色彩,像李睿B对于家乡人性与土地的探讨、张律对于韩国外来人的生存描绘、周浩用纪录片挖掘社会问题本质等,都是非主流文化之于电影的重要财富。相对于商业化、大众化的电影,非主流电影往往以小众、实验、先锋的姿态出现,是电影浩瀚海洋中的一股清流。

2 非主流文化与独立电影

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辅相成,独立电影是与主流商业电影亦是如此。在这种关系下,独立电影中出现的非主流文化元素往往较主流商业电影更多。两者的关联也是十分微妙的。

2.1 非主流文化的理解

非主流文化(Non-mainstream)通常是打破规则,特立独行的。主流文化贴近于大众潮流,具有一定潜在的规律法则。与其相对的非主流文化则更加小众,其实验性或先锋性体现了不拘泥于条框的个性。这种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个性是非主流文化的生命源泉。很多非主流文化,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即便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其结局一般有两种:一是消灭;二是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同时,非主流文化也是需要考虑其时代背景的,比如华丽摇滚在70年代的英国相当独特,而放在现在已成为一种摇滚类型。这也说明,非主流文化是可能被同化为主流文化的。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中提到:“……由此便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凡是其内容超越了主流的话语和行为世界的观念、愿望和目标,不是受到排斥就是依照这个主流世界的原则被转换。它们是由既定制度的合理性及其量的延伸的合理性来重新定义的。”随着世界电影的发展,很多非主流文化(如LGBT文化)已经被大众认同,但中国电影还是处于相对保守状态。由于中国电影市场不如欧美那样发达,非主流电影很难被转换为主流电影,更多的是输入国外电影节,国内是难以看到的。这也和中国电影缺少规范的审查制度且意识形态控制严格有一定关系。

2.2 独立电影的理解

“独立电影”(Independent Film)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中期的好莱坞。一批电影人摆脱“电影公司”的控制,自筹资金,甚至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担任导演,拍出了许多与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强的电影,被人们称为“独立电影”。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独立电影刚出现时被看作是“地下电影”。其制作成本较低,资金往往来源于民营企业、私人投资者、境外资金或是导演自筹等。这类电影拍摄完成后很多并没有经过国家电影局审核或是未通过审核,有些通过审查后未经批准私自参加国际电影节,在国内被禁映。广义上讲,这种独立于体制之外,游离于主流的电影被称作独立电影。

现今,中国独立电影虽然在主流电影市场上很难见到,但是在电影界得到了重视。越来越多的电影学院学生倾向于制作独立电影,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近年来,院线电影也不乏独立电影的身影,比如2015年上映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李睿B)、《少女哪吒》(李肖峰)、《心迷宫》(忻钰坤)、《一个勺子》(陈建斌)、《东北偏北》(张秉坚)等,2016年上映了《路边野餐》(毕赣)、《长江图》(杨超)、《黑处有什么》(王一淳)、《塔洛》(万玛才旦)等。这些独立电影能在院线上映无疑是中国电影一个好的趋势。但是由于票房压力,排片量仅有百分之几,独立电影与商业电影在市场上是无法抗衡的。其中,2016年上映的很多独立电影都是2015年发行并在国际上获得各种奖项的艺术电影,即便如此,院线版仍然进行了删改。这说明独立电影中所出现的非主流文化还是难以为主流及制度所接纳,而且这种延后上映的情况也不利于独立电影或艺术电影在电影市场正常发展。

2.3 非主流文化与独立电影的关系

在对非主流文化和独立电影有所理解后,我们可以很明显得看出独立电影对于非主流文化的一种包含关系。独立电影的内容往往关注边缘性的事件、文化,思想独特前卫,影像先锋实验,这些都是跟主流背道而驰的非主流文化。加之独立电影的资金来源不会受制片方或发行公司等的太大影响,创作者个人色彩比较浓厚,使独立电影本身成为一种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文化伴随着独立电影出现,两者的小众性让彼此关系密切,也让大众难以接触甚至接受。富含非主流文化元素的中国独立电影往往只能在国际电影节上一窥风貌,而现在在国内电影活动中也开始重视起其发展。像First青年电影展关注于新生代青年导演的发掘,CIFF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则更加深入彻底探究非主流文化,即便如此,这些活动也或多或少受到官方压力。在这种“内容超越了主流的话语和行为世界的观念、愿望和目标”的反主流立电影面临的压力下,民间出现了许多策展人发起的小规模影展或是放映活动,集中放映某一类独立电影或某个独立导演的作品合集,并邀请导演来现场进行交流。这些现象都是独立电影与非主流文化生生不息的表现,也让有意者有机会接触到这些非主流电影及文化。

3 电影中的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文化在电影诞生之初就是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代中国电影中亦是始终存在着。按电影的形式分类,中国电影中的非主流文化主要出现于纪录片、艺术电影、实验电影中,多为独立电影。由于,这三类电影存在着些许重叠部分,本文将选取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影或导演进行分析。

3.1 纪录片中的非主流文化

20世纪80年代,纪录片一度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在1992年,邓小平恢复市场经济,开始以收视率衡量节目质量后,纪录片的繁荣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新千年后,我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纪录片通常是央视播出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故宫》(2005)等或是宣传祖国大好河山的《再说长江》(2006)等,这些主流纪录片基本上处于国家的意识形态之下,即便有非主流文化出现,也多半是以一种猎奇、科普的形式出现,如《舌尖上的中国》(2012)、《超级工程》(2012)等。

除此之外,地方台也涌现了一些优秀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为打造地方台纪录片的影响力与水准更多注重民间人文、情感等贴近民生的非主流文化,同时凸显了艺术价值。《幼儿园》(2004)是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张以庆的作品,关注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记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这部难得一见的观察型纪录片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仿佛一个小型社会。同时又从各个方面不动声色的揭示着社会概念早已从孩提时代就以被灌输、影响,这无疑是令人反思的,呼应了片头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小孩成长生活这一非主流文化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观众重新注意起已被忽视的现象,更多关注其中的关系,这正是这类非主流文化想要带给观众的思考。

除了张以庆这类关注人文情感的纪录片导演,还有以更加现实主义的非主流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如张亮记录内蒙古能源产业链的农民工长期在矿区受严重粉尘污染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悲兮魔兽》(2015)。72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阿方索卡隆评价“导演在画面的创造力和从画面中产生的联想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突出。”这种纪录片不光是内容游离于主流,形式上也极具实验性:以《神曲》的三段式划分,强调色彩的突出,造型艺术类的摆拍,景观碎镜化的处理等一系列视觉艺术。

这些纪录片常伴随很多争议,许多人认为这是在向外国人揭中国的丑,给中国在国际上抹黑。张亮则说“我希望任何看完这部电影的人,无论他来自哪里,都能对他当下的生活及人性层面的欲望进行反思,而不只是看到内蒙古问题多大或中国如何如何。”中国纪录片中的非主流文化不但要反映中国问题,更应以世界的视角去思考。纪录片真正的繁荣还是需要国家对非主流文化的重视,兼容并包,百花齐放。

3.2 艺术电影中的非主流文化

新千年后,中国艺术电影相较独立纪录片面临的现状要更为乐观些。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对立,着重于艺术性,题材一般具备一些非主流元素。虽然艺术电影没有像独立纪录片那样审查严格,但它更多面临的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压力。由于艺术电影在内容及形式上的非主流性,无法迎合大众审美,其市场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是艺术片导演或独立导演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他们关注于非主流文化,传达非主流思想,让观众意识到现实现状或是体验导演自身的审美。

个性非主流范文11

关键词:主流文化;文化;和谐发展;美术创作

一、文化的定义

先来看一下“文化”美国的文化学家克罗伯与克拉克洪曾今对文化做过一次梳理与回顾,而且收集到了164种对文化的定义。主要是分为:描述性定义、规范性定义、历史性定义、结构性定义、心理性定义以及遗传性定义等六种类型的定义。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定义:“文化由内隐和外显的行为模式组成;而这种的行为模式是以象征的符号的方式来获致与传递的;文化显示着人类的显著成就,其中包含了它们的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主要部分是传统即是在历史的获得与选择的观念,特别是它们所创造的价值;文化体系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两部分,一部分就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性的因素,而另一方面呢则是活动的产物。”

同样的在中国也有过对“文化”的的定义,梁漱溟曾今这样定义过“文化”。文化主要是:体现了一个名族一个国家的种种生活的方式,总体概括起来大致也就3个方面。第一点:社会生活,取决于我们对周围的人、家族、社会、朋友、国家、世界――这些之间的生活方式方法;第二点精神生活,主要是分为理智和感情两种的选择,哲学科学是理智的,而文艺则是偏重于感情的;第三点物质生活,主要体现在人们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人们在整个自然界生活生存的行为。

二、主流文化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要包含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个广泛的概念。然而主流文化又是在整个文化的概念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通过学习和验证主要将主流文化的基本特点初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主流文化史统治阶级的核心,一般都是由执政者来主导的。

第二,主流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利益。

第三,主流文化必须是以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保持一致的,而这也就成了对主流文化的价值的一个判断标准。

这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他们存在着一种紧密的逻辑关联;由于主流文化的三个基本点可以说明了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由执政者来主导的,而且还承载着国家的利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方面也是主流文化的重要体现。

三、美术创作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联

那么美术创作与“主流文化”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其实很多的美术创作在政府直接组织的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通过政府的不断向外界宣传这些的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美术创作视作“主流文化”,而这些的美术创作其实不仅仅是美术创作家来表现自己思想的一方面,而是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的历史与发展的的趋势。而这些发展的趋势势必也会被执政者当做宣传自己的工作的一个手段,从这些美术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届政府的一个执政的意图和理念。那么这些主流的美术创作也就成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可见“主流文化”不仅是执政者宣传自己的砝码,同时这些也都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和发展的趋势。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非主流文化”,那么在美术的创造中 “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区别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因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其实他们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非主流文化”实际上要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主流的美术创作也是受主流文化的影响,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从美术创作的角度来看,除了几次重要的美术创作作品展,则体现了当时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状。这些美术的创作真实的记录了当时我国发展的基本的历史现状,但是“非主流文化”则也是要依照当时的执政者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如果“非主流文化”触及到了当时相关政府制定的政策的底线,那么这些“非主流文化”势必将被执政者所遏制乃至取缔。

那么从美术的创作区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要从很多的方面去区分,而不是简单的从题材上、或者是手法上去区分。从题材上面要将山水、人物、花鸟、风景、静物仔细的去分析 ;而从手法上面不仅要去区分写实主义的风格还要区分现代主义的题材和主题。故区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还是上从上面的3个特点去区分比较适宜,从题材和手法上面来区分其实是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一种狭隘的认识和理解。

归根揭底,不管是“主流”还是“非主流”,它们在社会的发展和美术的创作过程中都应该有自己适合的位置。而主流文化存在的意义,绝对不是只有它才是社会价值的体现,虽然它在历史的发展中担任着主导的位置。执政者构建一个主流的文化对于建设一个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也不能从此忽视了“非主流文化”的建设,这些“非主流”的美术创作,同样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些东西的体现,例如这些“非主流”的美术创作也有追求真善美的,同时也有只求自由平等的,追求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的,都应该得到尊重。那么就是“无害有益”,故这些美术创作也应该得到保护,给予它们能够很好发展的空间。事实上,现在当今社会我国的“主流文化”已经是进入了一个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的新阶段,那么其他的“非主流”的创作都会得到重视起来,包括美术创作在内的所有艺术也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笺. 关于主流文化与美术创作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2):121-124.

[2]傅刘昌. 对目前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思考[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49-150.

个性非主流范文12

关键词: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心理因素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流的频繁,各种非主流文化现象已成为都市的一道显在文化景观。情人节、圣诞节等这些外来的节日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中国节日蕴涵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下,也逐渐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所掩盖,个别形式的亚文化滋生在非主流文化中,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思想,而正是这种思想却在青年群体中大受追捧。

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含义

主流文化,对外通常显稳定结构,是一种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社会意识形态上占主导地位,是一种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比如,我们所说的传统道德观,民族意识等。

非主流文化与此相反,不属于主流的事物,它属于非大众的文化,换句时尚前卫的话说就是要张扬个性,并适合现在年轻人口味的另类文化[1]。非主流文化应该保持它的活力和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主流也是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向,也算是人类前进的活力源。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这种非主流文化逐渐的渗透入中国的各个阶层,但是由于民族文化、价值观及社会环境、经济背景的不同,使得这种非主流文化在传入的同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国内的非主流最初表现为主流一词的否定式,后因外来文化的传入,逐渐有了深刻的含义。

二、非主流文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层面研究

要探讨一种事物的心理层面的形成原因,必然先要找到形成其的外部层面的条件,比如社会、地域、教育及一系列的影响因素。非主流文化也一样,要探讨其心理层面因素,必先从外部原因入手。非主流文化样式的形成和传播与现时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更与当时各个层面社会成员的社会心理状态有着必然的联系。

(1)外部条件变化所带来的心理的变化

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变迁带来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评估、调整和个性独立意识的增强,使人们在社会变革中享受,张扬着前所未有的活力的同时,也充分感受着它的压力、无奈、冷峻甚至残酷。各个层面的社会心态需要一种能轻松宣泄、抚慰的文化氛围来调节减压,因而这种文化应运而生,这种文化由于自身的定位和利益原则,不可避免的衍生出于主流社会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文化。

(2)学生自身的社会心理因素

适应社会变化

在这里我们定义这个群体的主要成员为13到20岁的青年人,这个群体作为社会各阶层中最敏感,最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较其他群体对社会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这种热情使得他们容易成为理解、接纳甚至创造新文化的先锋。但必须注意的是正是由于以上所述社会处于转型、变迁,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期,利益群体的分化和重组,思想文化领域的宽松和活跃,心理的多变和剧烈冲突,大众文化的大量生产,使新的社会现象、矛盾、价值观层出不穷,又使这个群体当中的一部分难以适应,以至于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叛、无序、道德失落与思想混乱,于是就出现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吸收趋弱,逐渐易于接纳非主流的表现。

满足情感

在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群体中,作为心理的情感需求,他们与非主流这个群体的其他群体一样,也需要情感的寄托、表达和宣泄。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和校园特定环境、校纪规章的的制约,使得沉积于他们内心的某些情感、情绪无处表达。于是,作为情感需求主体的学生便在传媒、网络等中找到与自身心态、情绪、情感相适应的某些场景、情节、文字、旋律,比如说火星文、奇异装扮,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极大满足。

追逐时尚,从众心理

社会上某一时尚流行,新奇原则是使非主流蔚然成风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以其新异入时,不同寻常等特点而引起社会成员的注意、向往和追求。青年学生因其生理与心理的固有特征,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和急切的追求,他们在接纳时尚时,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重组创造时尚元素。在这方面他们有着极其严重的模仿同龄群体的倾向。

一方面,学生作为发育不完全成熟的社会群体,特别易于模仿社会上那些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社会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从而获得社会肯定与接纳,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试图获得社会认同的急于求成的心理,使得他们竞相创新和追求时尚。

另一方面,青年自我意识的急剧发展变化,产生了希望社会承认他们自我价值,接纳他们成为社会新成员的强烈愿望。这种心理驱使他们极力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及对时尚追逐的独特、新颖的奇异行为来引起社会其他成员的注意,即以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表现和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社会身份。

三、非主流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影响

从正面来说,两种文化既是相对的,也是共存的,不存在单一文化独立存在的情况。所以这种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也不会永远对抗,正如优胜劣汰理论,在某一时期,某一环境,强的一种会压制弱的一种而暂时呈现一种主流状态,它们之间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如英国学者克拉克说:“大部分青年人并不以文献研究中所描述的精英形式参与亚文化,但相当多的年轻人确实吸收了一些非主流文化风格的特定因素并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意义和自己对非主流文化的使用方法。”这恰恰解释了现在应用在装饰,建造,服装等设计行业所表现出来的非主流风格很受欢迎的原因。我们不失偏颇的说许多这种风格的设计还是很精彩的,这也表明,主流文化在吸收非主流的逆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发展与壮大。

但是从负面影响来说,这种非主流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还是作用于学生这个群体。。现如今,铺天盖地的消费信息,层出不穷的消费场所,充满诱惑的销售宣传,花样翻新的时尚都诱导甚至支配着大学生的心理。这些非主流文化主要是会使他们产生享乐意识。这是一种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的,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放纵感官快乐之中的非理性主义行为,是一种对一切都无所谓、不追求、不思索、消极涣散、自我消解的生存方式

据此来看,非主流文化还是一个需要我们多加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事物,我们应该有选择性的去接纳这种文化,同时去正确引导学生群体去适应这种变化。

参考文献:

[1]从文化角度看非主流.[EB/OL].天涯网,2008-1.

[2]苟志效,陈创生.从符号的观点看一种关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符号学阐释[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3]陈丽丽.浅谈“非主流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多重影响及对策思考[J].今日南国,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