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

时间:2023-10-12 16:12:08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1

现代艺术设计工作越来越依赖于电脑软件完成,诸如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一类的艺术设计软件,被认为是进入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敲门砖。在高校设计学专业(代码1305)的课程体系中,艺术设计软件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也占了相当一部分课时比重。然而,设计软件课程同时也是设计学类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教学难度较大的,普遍存在学生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不够、初学者理解软件知识概念难度较大等等问题。本文从改变设计学专业设计软件课程现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软件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现有设计软件教学模式的不足,结合教学实践,探求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

二、功能型教学模式与案例型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艺术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讲,不外乎以下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软件各项功能的逐个讲解为典型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软件教学最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里,将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功能型教学模式或功能教学。另一常见教学模式是以案例的逐层深入讲解为典型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将这种教学模式称为案例型教学模式或案例教学。功能型教学模式与案例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各有利弊,通常功能型教学模式更着眼于软件基本功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案例型教学模式则更强调软件应用能力的习得。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对比如表1所示:就两种教学模式而言,案例型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更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高;短期内教学效果显著。另外,从设计学专业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思维方式特征来看,照葫芦画瓢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也更符合设计学专业大学生的思维特征。此外,设计软件操作知识多为程序性知识,以教师演示示范和学生复现操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案例型教学模式也更适合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似乎更受教师青睐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功能型教学模式与案例型教学模式并非绝对对立的,而往往是可以相互补充的。还有一些观点将艺术设计软件的案例教学表述为“项目化教学”2,其实这两种表述本质都是相通的,都是以案例为主的教学方式。但若要严格辨析,则项目化教学法更强调学生自主动手完成一个设计项目,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于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而对属于低年级专业基础课程的软件课程而言,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实施设计项目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严格来说,软件课程是不适合项目化教学的,称之为案例教学更加准确一些。

三、单纯案例教学失败的成因分析

尽管案例教学模式较之功能教学模式有诸多优点而更受青睐,但单纯案例教学存在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显著、对教学影响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出现学生思维和理解上的卡壳。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的某些知识点和操作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表现为学生照着教师的方式能做出来,但为什么这样做却不清楚。这些知识点和操作,仅凭案例演示而缺少了对功能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学生难以逾越的障碍,影响了整体学习过程。而另一方面,这种学习的卡壳往往是隐性的,难以发现问题的存在。缺乏原理性的认识,当变换一个问题情境时,便造成了“照葫芦不能画瓢”“举一不能反三”的情况,从而造成案例教学实质性的失败。据笔者教学的经验来看,这样的问题在设计软件案例教学当中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尤其是当学习者为没有计算机和软件操作基础的新手时。学生在软件案例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白一点,采用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或轻易就能被理解的新知识点。对于初学软件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及认识经验之间差异较大。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以已有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知识和经验为原型来理解新的问题并构建新的知识,当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原型缺失或不易构建起来时,便造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困难。在软件案例教学中,新的知识点以案例的形式组织起来。就这些知识点而言,有些知识点的认知逻辑是符合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的(例如Photoshop中的图层,我们很容易把它想象成透明玻璃纸)。但有些知识的认知逻辑与已有认知结构是不相符的(例如Photoshop中的通道及图层蒙版的概念、3dsMax中材质贴图的概念等,初学者很难想象它是什么),在初学者认知结构中缺乏与之同构的知识或经验,便造成了理解的困难。显然,案例教学中如果对这样的知识不加以提前讲解而直接应用在案例中,便造成了学生思维和理解上的卡壳。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有意义的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即先行组织者。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某知识点的先行组织者缺位,就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和学习的卡壳。在软件案例教学中,这样的情况是教育者应该极力避免的。同样,这种案例教学失败的原因也提示了,应对不同性质的教学材料,应该就受教者和知识点本身的认知理解特性来决定是否适用案例教学。因此必须对软件教学中一味鼓吹案例教学的风气提个醒:案例教学不可盲从,先分析一下教学材料和受教者知识结构是否适合采取案例教学!

四、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上述对案例教学失败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成功的案例教学必须在纯粹案例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首先,在备课阶段明确哪些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存在认知理解的困难;第二,在案例教学之前要对可能存在认知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功能原理的先期讲解,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建立起进一步理解这些知识的同化点固着点,以便后续案例教学的顺利展开。对于可能存在认知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先期讲解的阶段适用功能型教学模式,对于认知和理解难度不大的知识点,在案例当中直接引出即可。笔者将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称之为“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其本质依然是功能型教学模式与案例型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的综合运用,但在两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和分工上,有着对受教者知识结构以及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中各知识点认知特性的微观考量。具体说来,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包含以下一些步骤:课程准备阶段: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梳理课程的知识点,整理出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2.对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按照认知理解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找出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作为在案例教学先期需要单独讲解的知识点;3.根据授课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软件应用方向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设计要将大纲要求的主要知识点有效地组织起来并融会贯穿在其中;课程实施阶段:4.课程初期,以功能讲解的方式讲授从课程知识体系中单独分类出来的,学生在认知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以及必要的基础知识,授课过程强调对原理的理解(功能先导)。5.在对认知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的先期讲授的基础上,展开案例教学,完成主要教学过程(案例为主)。6.根据教学实时反馈,对学生尚未很好理解的案例部分及案例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学。为了验证这种功能先导、案例为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中,对环境设计专业AutoCAD、3dsMax课程,尝试实施了这种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以3dsMax课程为例,在课前准备方面:首先,根据教学大纲整理出包含所有知识点的本门课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又在这些知识点中筛选出学生学习时可能存在认知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灯光、材质、渲染部分)。其次,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设计了居住空间设计效果图制作的教学案例,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展开案例教学。在课程实施方面:首先,讲授软件视图操作、基本工具使用、基本几何体创建等基础知识(功能先导)。第二,以案例教学的形式讲授居住空间及内部家具模型的建立方法。此部分涵盖了修改器建模、复合对象建模、多边形建模、面片建模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易于理解,采用案例型授课模式(案例为主)。第三,讲授各种灯光、材质和渲染的基本原理知识。这些知识点对于初学者而言存在理解的困难,顾采取功能型授课模式(功能先导)。第四,以案例形式讲授室内空间模型的各种灯光、材质的创建,以及不同流程的渲染设置,并渲染出图,进行后期处理(案例为主)。这里只笼统讨论了3dsMax课程知识结构的认知特征。以上四个步骤,仅为教学过程总体轮廓的描述,在具体知识点和在每一步的执行过程中,均会涉及到功能——案例的进一步分工,具体实施方法不再赘述。从课程作业水平来看,运用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级作业水平要显著优于以往仅采用案例型教学模式的参照班级。五、功能先导,案例为主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当中还必须注意以下一些事项才能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1.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并不一定都是难点知识。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某些基础知识点、易混淆知识点也可能成为认知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比如在3dsMax教学中,如不先期辨析“旋转视图”和“选择并旋转(对象)”这两个基本工具的用法(易混淆的基础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混淆这两个工具的用法。因此,在功能导入阶段,要视情况选择需要讲解的知识点。2.在案例设计时,有时仅凭一个案例是难以覆盖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的。如有必要,需设计多个教学案例,但教学案例不宜过多(不宜超过4个),太多的教学案例反而会琐碎、重复而疏于概括性。3.采用案例型教学模式就必须打破以往的章节教学观念,如3dsMax室内效果图制作的讲授,在案例教学中,建模、材质、灯光、渲染几部分间或有之,就不能按照传统的章节结构来安排教学,应视案例设计和教学情况灵活调整。

作者:滕兆烜 谭琢麒 刘宏利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注释:

1.张光俊.案例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1(02):202-203.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模块化教学过程;模拟真实环境;模仿实际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大学毕业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各高校均提高了各自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目标,而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目标是:希望通过系统和形式多样的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我校现今的大学计算机应用教学采取“1+2+X”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至少学习一门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两门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采取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加强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但需要学生自身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愿,因此难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必须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由教师控制、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的案例、围绕案例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具有过程的开放性、信息的对称性、思维的多元性与创新性等特征。此教学法在20世纪初由美国哈弗大学开创以来,已被广泛应用到许多国家不同领域的教育实践中,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案例教学法

2.1国内研究状态

国内在案例教学方面早在2004年就有了相关理论研究,但真正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是在近两年,如北大法意网

站,针对法律法规及各种案例,另外还有规模较小的医学类网站。

2.2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由教师分发一个或多个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的小项目,让学生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该环节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但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直接进入实践环节,开发的项目规模相对较大,在缺乏相关引导的情况下,学生突然面对这项工作显得手足无措,无的放矢。若能运用当前运行的真实项目,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开发环境中,以高度开放与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与观摩,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营造学生的兴趣,并能在较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学习任务。而使学生有效开发编程的方法是:学生有机会与真实的对象交流,看源代码,学习多种不同的编程思想、方法、经验和技巧;学生能参与真实的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有机会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能处于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和适度的压力,以学生为中心的编程环境。这使得实践环节非常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

但是,由于参与实践的学生以大班为单位,时间短,任务重,难以真正实现在实际教学环境。为此,在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计算机开发编程的特殊性,我们提出建设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其中3M即是模块化教学过程(Modularization)、模拟真实环境(Mock)、模仿实际项目(Mimicry)。

作者简介:王小玲,女,中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网络入侵检测、数据挖掘技术。

3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

3.1系统指导思想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网络平台来辅助教学的课程不在少数,但平台仅着眼于基础,提供的是静态信息,对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研究不足,缺乏支撑学生交互性、自主性学习的环节及场景设置,无法使学生从互动性的、真实性的实践中学习与拓展,难以满足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

故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应用系统,该系统支持学生即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其他时间,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互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案例学习环境中。学生既可积极参与交流,协同作业,也可以独立自主,学习与观摩不同的编程思想、方法、经验和技巧,并完成自己的开发编程任务。3M的思想包括如下几类。

(1) 模块化教学过程(Modularization)是指根据案例的功能需求与系统需求。一方面将教学过程划分成模块,另一方面将案例项目划分功能模块。这是因为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不同于其他专业或领域,它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只有将问题细化,才能逐个解决。

(2) 模拟真实环境(Mock)是指模拟真实的编程环境。由于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的构成都比较复杂,有许多学生在此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与时间,造成其难以及时快速地进入编程角色。

(3) 模仿实际项目(Mimicry)是指学生通过观摩、浏览网络平台提供的项目分析、模块划分、代码编写等整个案例开发过程(提供讲解),仿照一个或多个或全部的案例模块进行编程。也就是说,若某学生选择实现一个模块的功能,则平台将下载除该模块以外所有的代码,以便学生可以快速地构成自己的系统环境,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该模块的编程。这样可以使学生灵活地学习多种不同的编程思想、方法和技巧,由此积累重要的编程经验,做到将问题各个击破,又相对统一。

3.2系统设计功能结构图

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3.3系统功能分类与说明

(1) 案例教学系统

案例教学系统提供基于流点播的自主学习功能,基于Web的异步资源提交和阅读等功能。其中授课点播功能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向服务器请求特定视频数据流的播放,自行选择案例内容,视频和授课讲稿的同步播放。该系统讲授案例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开发技术和工具,用软件工程方法分解功能模块,通过案例的模块、代码段逐个训练学生的知识点。模拟编程让学生进行实时

图13M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系统功能结构图

浏览和交互演练,根据案例中提供足够的资料,引导学生识别资料,“进入现场”思索、总结,理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 辅导答疑系统

辅导答疑系统分为实时答疑和非实时答疑两个子模块。实时教学模式下的交流工具有基于文本、基于音频和视频、基于电子白板的实时交互。在这里,学生可以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学习的疑点、难点、方法与技巧等的实时讨论,交流学习的心得和体会。非实时教学模式下的交流工具有电子邮件和论坛。在此学生与教师可以在相应的课程中提出讨论的主题,大家参与讨论。

(3) 资源管理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对系统的各项资源进行管理,其中的资源包括:编程技术文章、精选控件及软件、源代码、案例,这些资料是可供学生学习和下载的。系统集中所有案例建立案例库,提供系统使用的典型性案例,每个案例具有多种语言形式,并可通过搜索引擎,可按语言、模块在库中进行搜索,具体的页面介绍案例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步骤,方法和重难点。随着系统的完善,也可添加视频,演示案例的功能和效果,并可把案例按功能拆成各个模块,比如登入模块、注册模块、数据显示与更新模块、电子商务模块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4) 环境服务系统

环境服务系统提供系统参数设置、模块选择功能。若学生要模拟案例教学时所学案例进行开发,可学习观摩及下载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的相关软件和设置方法,为学生快速建立起开发环境提供支持,由此激发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项目开发。学生也可通过模块选择来选择案例中的某些模块开发,构建自己的应用项目。

(5) 教学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系统分为系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不同角色各自拥有自己的权限。系统管理属于技术层面的管理,具有网络课程的最高管理权限。系统管理员可直接在服务器或远程客户端对整个网络课程体系进行安全维护和升级等。

教师可进行基于Web的相关文献资源管理,非实时答疑的版面管理。

学生管理提供学生的学习管理,基于Web的个人资料管理和学习笔记管理等。

3.4案例教学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3.4.1案例解析

学生可以选择特定的案例或案例中的模块来学习,通过网络向服务器请求特定视频数据流的播放,在播放课件的同时进行视频讲解。该模块讲授案例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开发技术和工具,用软件工程方法分解功能模块,通过模块、代码段逐个训练学生的知识点。

(1) 案例演示

主要对案例的功能进行演示,展现该案例实现了哪些功能,具有什么特点,以便学习者在随后的学习中注意这些功能的实现方法。

(2) 案例开发过程

主要对项目开发的全过程进行分解(需求分析、系统建模、界面设计、模块开发说明、系统实现与编译等),结合视频、文本、图例等方式介绍各阶段的完成的内容、方法,实现的目标。

(3) 代码分析

可以按功能模块对代码进行分割,根据功能来分析代码实现的方法,各模块的入口参数与出口参数的作用等。

3.4.2异步教学资源提交和阅读

通过基于Web界面的“服务器-客户端”形式对教学资源进行异步的提交和阅读。

3.4.3模拟编程

主要让学习者实现交互式编程演练,如在客户端输入某段代码到服务器,服务器将其组合到整个代码中,在服务器运行,返回结果(包括结果界面其相应的处理数据),与远程登录相似的功能。

让学生进行交互演练,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和分析,可以在系统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比较熟悉的小模块进行练习,以巩固学习效果。

3.5系统案例库的建设

为了达到案例教学目标,案例库的建设非常重要,这是能否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因此案例按以下几个指标建设:

(1) 齐全性。案例覆盖整个课程,突出其重要章节,注意模块的划分,以文字的方式(或解说方式)分析为什么如此模块化的原因;不同的模块即使功能相同,也尽量使用不同的编程方法;对于每个案例采用多种开发语言设计。在数量上要尽量多。

(2) 典型性。所选案例必须具有普遍性、代表性,能通过该问题的解决,掌握解决这个行业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问题。这是对案例所选材料的基本要求。

(3) 激发性。它包括两重含意,一是资料识别,二是问题思索。案例具有足够多样的资料,尽量复杂一些,避免过分单纯,以培养学生的资料识别力。并且资料具有真实感,包含工作气息,使学生能“进入现场”思索、总结,理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引导性。这是对案例质量的要求。通过案例的研究与解决,将学生引到第一线,引到最新的理念与知识领域中去。

3.6案例教学的过程设计

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

(1)“个”的阶段。对作为案例的项目进行分析解释,了解应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开发技术和工具,通过案例的模块、代码段逐个训练学生的知识点,说明该项目的整体开发过程。

(2)“类”的阶段。对案例所属于的“类”进行分析模仿,归纳同类项目的特征。

(3) 获得一般性的实践经验。

(4) 评价阶段。根据完成任务情况、自我工作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学习和进步等项目进行整体评价。

重复该过程,使学生从“个案”到“类案”不断循环,编程能力和经验获得螺旋形提升。

4总结

通过本文对该案例教学系统进行了深入的说明与分析,不难看出该系统对以后学生计算机的教学培养模式会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它来实践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素质、编程的基本技能;可以引导学生熟练使用主流开发工具,熟悉主流技术体系单元测试,了解软件开发的规范和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彻底实现我校学生的计算机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卫国,谢华.基于Struts与Hibernate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6(4):26-28.

[2] 马立丽,赵喜明.案例教学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运用[J].今日科苑,2008(2):263.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3

案例教学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早应用在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的相关培训教学。目前国内关于案例教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管理类专业教育、应用型较强的中等职业教育、会计审计等、法学、信息技术、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许立新教授认为,案例教学为学生(即师范生或接受在职教育的教师)提供了真实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让学生分析与思考,为学生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一种极具价值、值得借鉴的教师教育的新模式。①笔者认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案例教学与其它专业领域相比有其独特性。第一,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的自我求学生涯即独特的案例资源。师范生在求学生涯中经历过真实的教育实践,也体验过很多教育问题,师范生对案例教学中呈现的教育事实具有较高的熟悉度,这一点是商业、法律等其它领域案例教学所没有的。第二,师范生培养中均有实习安排,师范生通过实习再次进入学前教育或基础教育现场,以独特的参与方式体验或观察自然发生的教育事实,在实习中师范生会不自觉地将体验或观察到的教育事实与自我求学生涯中的教育事实进行比较分析,这都是丰富而又独特的案例原型素材。

2教师教育课程案例教学的类型与特点

索桂芳教授在《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教育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根据案例作用的不同,将案例分为教育理论案例和教育实务案例,前者主要是教育理论的运载工具,用于例证和阐明教育理论,后者主要是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工具。②笔者认为案例的类型可以根据运用案例讲授的内容特点来分类。教育理论案例主要是指在讲授经典理论时所采用的案例,教育实务案例则是在讲授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教学与学习的原则策略等内容时所采用的案例。经典理论一般具有明确的代表人物、清晰的基本理念和完整的体系结构,结构性相对良好,但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如教育实务。而教无定法,因此教育实务往往表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基于此,笔者认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务在结构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上存在差异,相应的教育理论案例和教育实务案例的选择要求就会有差异。教育理论案例的选取要匹配所教理论良好的结构性,教育实务案例要匹配所教实务的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索桂芳教授分析案例选择策略时也提出类似观点,如果案例教学的目标以掌握基本原理为主,则应选择与所学理论有密切联系、隐含着所要学习的教育原理的理论型案例,案例要与所学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③以教师教育课程之一的教育心理学为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经典理论,如何选择设计与理论高度契合的理论型案例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

3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的困境

案例教学强调案例的真实性,案例读起来像生动有趣的故事,但故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杜撰出来的故事即使再有趣,也不能称之为案例。④许立新在其硕士论文《教师教育的案例教学研究》中提出,所谓案例就是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蕴含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⑤具体到理论案例教学,笔者认为理论型案例要基于真实教育情境、同时匹配理论的理念和结构进行设计,即案例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笔者在教育心理学理论案例教学中遵循真实性和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进行案例选择和设计,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遭遇了两大困境。第一,案例的真实性和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之间存在冲突,主要体现在案例和理论的结构化水平以及两者所涉及的教育事实范围上存在差异。其一,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是问题式的,结构性较差;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理论是经过概括化和系统化的思维结果,体系结构相对良好。其二,案例与理论所涉及的教育事实范围有别。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基于对诸多教育事实的探索而提出的,范围较广;而理论案例教学中,无论案例的载体是文本资料还是视频录像,其展示的教育事实范围相对有限。第二,师范生实际理论基础与理论案例教学对师范生理论应用能力的高要求之间存在冲突。案例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能够优化理论案例教学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也对师范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原有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虽然可以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但是通过案例讨论进行理论升华时会出现理论表述专业性不强、理论知识相对零散、理论体系建构受限等问题。理论型案例如何设计才能兼顾案例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和师范生的实际理论基础,这一问题促使笔者在教学中展开探索尝试。

4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的模式探索

4.1理论案例教学之理论型案例的基本要求

优秀的理论型案例创编是理论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优秀的理论型案例应突出三个基本要求:第一,案例具有模真性。索桂芳在研究中提出,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引人的优秀的案例,往往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根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案例教学模式重视案例,但不止于案例,还要通过“直观”引出对本质结构的洞察。⑥对教育本质结构的洞察并非只能通过“直观”的教育实践中自然发生的事实才能实现。曹正文在《把握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点》一文中提出案例的模真性特点,由于教学时限的制约,案例作者往往按照自己意图基于自然发生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编,使得案例最终呈现为一个被简化或者优化了的客观实际。也正是这种真实性和模拟性相结合所营造出的教学环境能极大地凸显教学的实践性的特点。⑦笔者认为案例的模真性是创造性改编理论型案例的前提,其中真实性要求教师在改编案例时需要以自然发生的教育事实为依据,而模拟性则是教师改编案例时创造性的真正体现。第二,案例与理论保持高度契合性。理论的形成基于对诸多教育事实的探索研究,因此理论教学应该着眼于对更多或一类教育事实的分析,而不应局限于单一教育事实。基于此,笔者认为理论案例教学的案例创造性改编应该保持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教师不能仅仅按照教材提供的理论框架进行教学,应该在深度研究所教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把握理论的基本理念和整体结构,据此对诸多或一类教育事实进行概括化和模拟化设计,通过创造性改编呈现简化或优化的教育事实,原教育事实只是案例的原型素材。第三,案例具有启发性。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习者透过教育现象洞察教育本质。理论型案例需要在保证模真性和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基础上,启发师范生透过案例情境中的角色、行为和事件“反观”自我和真实的教育情境。如笔者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执教过程中基于“小马过河”进行创造性改编讲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学生透过小马的经历能够反观自己的成长以及当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2理论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理论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需要结合模真性、与理论的高度契合性和启发性三个基本要求创造性改编案例。笔者结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案例教学说明理论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第一步,领会所教理论的基本理念,确定理论型案例选择的基本方向。班杜拉认为“效能是一种生成的能力”,⑧自我效能的生成性这一特点突出了个体自我效能感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这一基本理念。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每个人(包括老师和学生)都会有“小马过河”中“小马”的经历,当我们接受某种学习任务后,自身之前的成败经验、他人的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小马接受“磨面”这一任务后,其自我效能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首先是遇到从来没有渡过的河流时产生的自我设问“我是否有能力成功过河”;其次是在老黄牛的言语鼓励下产生的自我设想“我可能成功过河”;再次是在小松鼠的言语劝说下产生的自我否定“我没有能力成功过河”;然后是在妈妈的言语鼓励下产生的自我期待“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并在实践中尝试过河;最后是成功过河后产生的自我肯定“我有能力成功过河”。可以说小马的自我效能感是在诸多因素影响下逐渐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与所教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理念高度契合。

第二步,建构所教理论的整体结构,对案例中模真性的教育事实合理设疑,并进一步“反观”真实的教育问题。首先,笔者从妈妈布置磨面任务前对小马目前所拥有能力的评估进行设疑。从“小马妈妈为什么鼓励小马独立完成磨面的任务”。讨论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学生汇报提炼如下:(1)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合理评估后给予适当的任务。小马妈妈自己有过“过河”的经历,所以通过对小马过河的能力进行合理评估后,给予适当的任务,充分信任,并鼓励其独立尝试,增加小马的实践锻炼机会,丰富其自身经验。从教学效果来看,师范生可以就教师的设疑进行案例分析,学生做出的总结与理论的基本理念和整体结构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其次,笔者针对老黄牛、小松鼠和妈妈在小马过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设计问题请学生展开讨论“小马对自己能否成功过河的判断有什么变化,分别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笔者根据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生成时的影响因素对案例故事进行改编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挖掘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1)如果在小松鼠之后,另外一匹跟小马个头差不多的小马顺利地从河的对面走过来,小马会有什么改变?(2)如果这是一场竞赛,鼓号声、啦啦队的加油欢呼声此起彼伏,小马作为参赛代表会有什么改变?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总结出的影响因素有言语的积极鼓励、言语的消极暗示、过程中的困难挫折、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榜样作用、外界环境、个人的性格等,与班杜拉的理论体系高度契合。再次,引导学生“反观”当下家庭教育热点问题并进行讨论“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低估孩子的能力,不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某些任务,束缚孩子的发展空间,剥夺孩子自主探究和发现学习的机会。高估学生能力的家长和教师常常表现为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给予难度过大的任务,使得学生失败经验不断累积,如果得不到积极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无效能感”,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总会遇到像小马一样的学生,作为教师如何培养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鼓励学生自主提炼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原则与策略。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提炼出合理评估学生能力后给予适当的任务、对榜样和自我进行合理的比较评估、正确评估言语劝说的性质和作用、恰当利用外界环境,调控和维持积极的情绪情感等培养原则,表明学生对所教理论具备了初步的应用能力。笔者认为,理论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所教理论的后续发展,对案例进行延伸设疑。班杜拉在自我效能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集体效能”的概念。基于此,笔者将案例进行了延伸性改编设疑:马群马拉松比赛现场,刚开始小马们都是热血沸腾的,跑着跑着,参加比赛的小马中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太远了吧,你看我都喘不过气了,我坚持不下来了”,于是有小马停了下来;“算了算了不跑了,我不行的”,又有一些小马停下来……小马们陆陆续续地退出了比赛,只有一匹小马坚持到了终点。当人们为它欢呼庆祝时,才发现原来这匹小马又聋又瞎,它根本听不到同伴们说了什么,也看不到同伴们退出比赛。同学们有什么启发?学生能够结合自我成长经历进行分析,反观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与“我们能行”的集体效能感之间的双向激活以及“我不行”的自我无效能感与“我们不行”的集体无效能感之间的恶性影响。基于此,笔者认为理论案例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疑不仅要关注具体理论的体系,还应全面了解所教理论的后续发展,回归实践进行延伸性设疑,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教育事实。第三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经历过的教育事实或实习中观察到的教育事实,结合所学理论进行分析。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案例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师范生这一丰富独特的案例资源。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理论,因此,理论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应该回归真实具体的教育事实,可以是单一的教育事实,也可以是某一类型的教育事实,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5结语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4

效果。

关键词:Excel教学;多元整合;教学应用

一、Excel教学现状分析

Excel的应用可以延伸到很多领域,但目前均把Excel教学内容划分到计算机基础课中去,无论是在课时分配上还是学习内容的深度上都没有将Excel所能完成的功能完全地挖掘出来,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把最常用的办公软件学精学透,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现代化办公软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整合教学理念

以一个典型、完整、实用的项目为载体,将Excel课程中的知识点以功能实现划分为若干个大项目,再将每个大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技能的案例教学,既体现了Excel的几大功能模块又不失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将“项目导向、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多元整合的创新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三、多元整合在Excel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教师在课程整体设计上要将Excel所有的知识点按照功能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工作表的管理美化、数据的运算、数据管理分析、图表透视图表和高级应用等六个项目模块,将Excel的知识点贯穿于六个项目模块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时的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每个项目模块根据知识点的相互关联划分为多个案例。下面以项目模块三――数据的运算为例具体说明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本项目模块的内容包含数据的公式运算和函数的使用,根据函数公式的功能作用将本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包含常用函数的实例用于案例教学进行函数的功能讲解,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模仿制作完成案例,理解相关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在学生掌握函数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后,由教师提供基础数据和具体要求,学生独立制作完成“学生基本信息表”,“学生成绩统计表”,“成绩查询鉴定表”等任务,此过程可以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新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函数的理解和运用,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其中,一些程度好的学生通过网络自学新的函数会提出使用新函数实现所要完成的功能,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制作实现一些新功能。在下发任务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任务案例的基本思路,同时给出相应的提示,本例制作中需要使用什么函数来实现什么样的具体功能等,如:学生通过任务“学生基本信息表”案例要完成实现从身份证号和学号中提取出生日期、年级、判断性别等功能,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文本函数LEFT、MID,逻辑函数IF,数学函数MOD等;“学生成绩统计表”案例要完成每名学生的平均分、总分、排名并提示有无需要补考的科目,其中,涉及数学函数AVERAGE,SUM,统计函数RANK,逻辑函数IF,AND等;“成绩查询鉴定表”案例完成通过输入学号或姓名查询出该名学生所在的班级、年级、所学的专业等基本信息和在校期间各科成绩等,其中,涉及统计函数COUNTIF、查找与引用函数VLOOKUP,INDEX,INDIRECT,MATCH。通过以上案例可以将函数中常用的、有代表性的函数应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不仅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也培养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通过两学期四个教学班的实践应用,多元整合教学方法在Excel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自学新知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依然存在个别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性差,承担任务少,没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课题项目: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5

关键词: PLC多元化 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一种工业控制专用计算机技术――PLC控制技术,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广泛。

一、PLC教学现状

1.理论与实践脱离。

传统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表现在很多PLC初学者经常花费大量精力研究梯形图、顺序功能图或者各种应用指令,而忽视了PLC程序是怎样融入到整个PLC控制系统中去的。设计一个高效可靠的PLC控制系统,程序设计只是一个方面,而且不是孤立存在的。单纯注重PLC程序设计会使得学习者在PLC的工程实际应用上存在片面的理解,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PLC教学过程中并不缺少实践环节,但关键是理论和实践到底能够结合到什么程度。在高职院校中,一般理论与实践各自独立,这样理论与实习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又或者教学方法各异,进度不一,会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困难。

2.教材内容、教学设备和企业脱节。

PLC的产品种类较多,发展较快,但没有一本完全相对应的教材,为此教师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PLC发展、设备和使用动态,了解企业对PLC技术人才的要求。根据企业情况,编写讲义,以实现教材与讲义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PLC教学设备根据学生程度不同,以及学习深入程度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如PLC实验台模拟设备、PLC软件仿真设备、PLC控制系统实体模型。PLC仿真试验台多以不同功能的模块组合,虽然能够让初学者容易掌握,但缺点也很明显:①功能局限性大。一个试验台只能进行若干项目的仿真模拟,学生只能对已经固定的PLC控制系统进行程序设计。②与实际生产应用脱轨。目前PLC已淘汰采用手持编程器的输入方法,而很多实验设备还是让学生手动输入。

二、用多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

1.加强理论教学改革。

PLC教学中试采用课题式单元教学,重新自编教学内容。以应用实例为主要教学方式,并整合程若干课题。每个课题以一个应用实例为主题,其内容包括:应用实例的生产目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的介绍,用PLC实现控制的线路,所用的基本指令,编程方法、调试应用。精选设计的每个实例课题有一定的科学性、连贯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单元内的实例都能有效地为该单元核心内容的教学服务。因此,要改革传统教学为课题式单元教,首要任务是合理地设计好每一个实例课题。这些实例课题既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又要包含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2.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教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PLC教学内容丰富、应用广泛,体会到PLC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学科,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实验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动手、观察、直观感受,掌握现象和结论,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同时通过PLC实验,可以调试自己编制的程序,进行模拟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PLC教学时以一体化的模式进行,即讲一点练一点。在时间上保证每个课题都能做到教师的理论指导与学生的实践保持连贯性。在教学中在介绍了课程实例的应用环境,注意事项、讲解了预备知识后,给出了解决该实例的编程思路,再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编程、上机调试,最后教师才给出能成功实现该实例功能的参考答案供学生参考,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每听老师介绍完一个实例,在教师指导下编写出程序,并立即上机试验,校验自己编写出的程序是否正确。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这样的一体化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课题式教学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证。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根据PLC(典型性)特点,在教学中,要大量利用和挖掘课程中典型实例,通过典型实例作为教学案例,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分类一下课程中的案例,有单元案例和综合案例两部分。单元案例即运用单元或部分指令解决的某些实例,如交通信号灯控制实验、自动送料装车系统实验、水塔水位自动控制实验、注塑机等;综合案例即运用综合指令解决的某些实例,如机械手、柔性制造系统、产品自动分拣线、多种液体自动混合实验、电梯控制实验等。案例教学要注意教学安排,单元案例安排在学生掌握基础原理和基本指令后,综合案例安排在单元案例之后。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组织学生讨论。二是引导和指导,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推导,指导学生运用概念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4.引入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①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依托;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③学习成果以多样化为特征。在项目教学中,每个学生会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与策略。因此,学习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项目教学法具有实践性、明确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

以上方法在PLC学习中应当按照不同学习阶段穿插配合使用。理论教学在初始阶段作为主要内容,对于不易理解或者比较抽象的问题配合实践内容。待学生对于编程知识熟练掌握,便要将重点放在PLC控制系统设计上。设计比较简单的控制系统,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每个案例使用几个课时便可以解决。最后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此时便应当紧密结合企业生产。

三、结语

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网路资源,切实掌握有效的实践学习法,理解不同型号PLC的共性与差异,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拓展新的教学模式,密切联系企业生产,跟上时代,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全方位、多元化地开展PLC教学。

参考文献:

[1]闫丽华.PLC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职教论坛,2004.

[2]朱胜昔.项目教学法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下发以来,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情商教育等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牢把握课堂、网络、学生组织、校园活动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形势与政策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笔者就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形势与政策中的运用谈谈个人看法。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这是我们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一般轨迹。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上课做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这种空洞的说教非常反感。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增强实践性和参与性。案例有目的性、仿真性、关联性三个特征。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就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争议、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作出判断和决策。案例教学是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提高应用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案例把学生带入“现场”,将所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选择、学会成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众所周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是广大青年中的佼佼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加强,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主流健康向上,表现出阳光、自信、包容、进取的形象,涌现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方面的先进典型。由于个别年轻教师缺乏基本的教学技能训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人生阅历,教学感染力不强,形势与政策课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出现个别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无所事事等现象。运用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践,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活动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路径

1.精心选择和收集案例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就是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让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增强他们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包括三个过程:案例的选择和收集、案例分析与讨论和案例小结。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面收集信息,再进行专题分类,通过文字材料卡片、情境表演、视频资料等进行汇总。面对大学生出现的思想认识多元化、价值判断复杂化、发展诉求多样化趋势,特别是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可能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选择和收集案例时要把握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时代性四个原则,精挑细选,与时俱进,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与目标和大学生成长相关的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和典型案例。比如,在讲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就运用PPT,给出两个案例。一个是香港回归后依然繁荣的香港;另一个是别让“反对派”断送了香港。经过讨论和引导,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的危害性有了清晰的认识。

2.处理好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因此,首先,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让学生熟悉有关知识。为了避免学生在案例讨论时对所涉及的理论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应在课前告知学生案例的具体情形,提出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相关理论,在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其次,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人,以学生讨论为主,要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要注意对学生的思路与结论进行评价和校正。再次,及时进行点评,开展师生对话。为了避免讨论跑偏题或者出现极端的观点,教师要把握和引导讨论的方向。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表扬准备充分、发言积极、观点鲜明和思想深刻的学生,指出学生现场表现和陈述观点中的不足之处,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3.注意发挥学生身边榜样和案例的教育功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7年以来,我校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学生会在每年五四期间开展“共青团之星”评比表彰活动,举办青年群英会、“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报告会、“我和学霸面对面”等活动,深化典型育人工作。活动的榜样示范效应得到有力彰显,校风学风得到明显改善,增强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并转化成为自觉的行动。学校“三成”教育、“大学生党员示范制”等活动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关注。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生创办各类企业60余家。大学生太阳鸟众创空间的学生连续三届被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团市委、市学联评为“感动重庆校园十大人物”,连续五年获得团中央新东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申请并且获得专利30余项,连续7年获得全市大学生武术比赛冠军,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比赛一等奖,获得“挑战杯”竞赛“智慧城市”专项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银奖(二等奖)7项,全国(铜奖)三等奖7项。毕业生卢龙斌和卢红莲在第24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上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学生作品入选央视官网“美丽乡愁作品展播”。我校发挥典型人物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掀起“比、学、赶、帮、超”活动的热潮,引导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奋发成才。

参考文献:

[1]丁贞权.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与功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0).

[2]王永智.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调查研究――以“90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状况的调查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7

一直以来,校本研修被看做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更是职前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加快自身成长、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是以教学视频案例为载体,通过视频标识工具来完成的。本文所研究的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在现行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且省时省力,是职前教师非常受欢迎的校本研修模式。

【关键词】 视频标识技术;职前教师;教学视频案例;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7—0056—04

一、职前教师校本研修的

内涵、目标和意义

所谓校本研修,“研”是指教学研究,“修”是指教师进修。校本研修主要是指以学校为基本的各种教研、学习和进修活动,是校本教研的拓展与延伸,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1]。

职前教师是指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毕业生,职前教师校本研修就是职前教师以学校为基础从事的各项教研学习活动,其目的一方面是完善职前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加快自身成长、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职前教师必须重视并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开展校本研修。职前教师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对国家未来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职前教师校本研修很有必要,也有其实际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基于视频标识技术也就是以视频案例为载体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这种模式也符合当今学校的现实条件,且不论是在本地环境下还是在远程环境下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不需要太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节省时间。从目前来看,笔者认为这是当今比较受欢迎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模式。

二、视频标识技术和教学视频案例介绍

所谓标识,一般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材料时做出标记,把相关信息增加到已有的材料上,这种行为能引起阅读者对标识内容的深度思考,从而促进有效学习和自我反思的发生。在传统的教与学环境中,学习者会在教科书和讲义上做笔记来帮助深度理解文本资源,如突出强调某些词与句、基于上下文进行组织总结、画概念图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传统标识行为。 视频标识是指用户在观看视频获取信息时,伴随的对视频片段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评论发言等一系列操作行为。笔者所指的视频标识区别于传统的视频点播技术的评论方式。传统的视频点播系统的评论是针对整个视频而言,用户在观摩整个视频后,对视频的一种整体评论。这里的视频标识技术采用的是片段注释,即用户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能够随时对视频片段进行标识,可以自主选择一定时间片段的视频进行标识。视频标识技术以视频案例为载体,依托视频标识系统软件来完成。

教学视频案例的定义有多种,笔者选择比较符合本文实际的定义,即教学视频案例是以教学观摩、教学研究为目的, 以视频为主要形式, 全程记录某一真实教学活动, 并利用网页技术制作的集成了教学案例各类材料( 主要包括文本、图片及视频材料) 的超媒体教学案例[2]。从这一定义也可以看出,教学视频案例不再是简单的课堂录像,而是案例设计、教学研究、课堂互动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本文所研究的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就是以这样的教学视频案例为基本载体,依托视频标识系统所提供的技术原理,实现对职前教师教学研修的目的。

三、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

教师校本研修的必要性

(一)职前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1. 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校本研修

教学设计是一名职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能力对于一名职前教师来说更加重要,它是职前教师获得教师资格必备的能力。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师范院校也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等类似的相关课程,但效果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课程仅仅提倡技能培养,而忽视或者淡化了对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3]。怎样培养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许多教育技术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最为直接和容易实施的一种方法就是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可以让职前教师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各种实习教研活动,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些高校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预设一些助研助教的岗位,提供给职前教师进行训练培养,让他们自主设计教学,自主开展教学研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2. 职前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基本功的提升要求校本研修

具备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并不能有效说明职前教师能够从容地胜任课堂教学。我们一直强调传统课堂的教学基本功,似乎在信息时代下忽略了这一概念,其实并没有忽略,反而信息时代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要求更高[4]。信息时代下不再是“满堂灌”式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这些来看,信息时代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比传统课堂要求还要高很多,因此也对职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职前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可以通过校本研修来实现。基于学校的教学实习可以让职前教师充分体验信息化课堂的教学情景,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3. 职前教师实现自我完善、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要求校本研修

职前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完善。成为合格的教师后,在职业生涯中还要有自己的规划,即迈进专家型教师的行列。在这种变化的征程中,职前教师必须尽早规划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职前教师自身能力的完善、专业化的发展同样要求校本研修,并贯穿于职前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综合素质永远保持前列。

(二)当今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教学变革的要求

当今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教育教学变革,同时也引起了校本研修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研修方式一般是观摩讨论和文本案例分析,观摩讨论不便于记录,而且教学的过程转瞬即逝,中间夹杂的师生的情感交互都无从体现,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传统的文本案例虽然内容丰富具体,但是无法掺入教学情境,显得枯燥,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5]。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作为一种再现事物全过程的良好手段已逐步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频案例能够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既包含文本案例的一些特性,又掺入了教学情境,显得更加逼真。笔者开发的视频标识系统还能够对视频案例进行片段标识,实时再现教学过程。这一切都说明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具有其他研修不可比拟的优势。

四、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

教师校本研修可行性分析

(一)职前教师的积极性

职前教师的积极性是顺利进行校本研修的先决条件。职前教师怀着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梦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同时传统的校本研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感到厌倦,对新型技术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方式充满了好奇,他们自身的内驱力会让其积极投身到教研中去,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职前教师的积极性还体现在可以调动集体的力量来促进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职前教师的校本研修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集体的力量。在一般学校中,职前教师可以利用的人员主要包括职前教师本身、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技术人员。他们的分工主要体现在表1中。

表1 职前教师校本研修队伍人员分工

[人员分类\&职前教师\&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技术人员\&主要任务\&试讲课堂,提供原始素材,自身学习训练\&案例评价、引导、分析、推广、应用等\&提供技术支持,如获取教学视频\&]

(二)技术上的可实施性

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视频案例的获取、校本研修平台即视频标识系统的开发。

教学视频案例的获取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要设计案例,根据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原则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将体现教学核心价值的典型案例有机地植入到教学设计中去;二是由职前教师根据设计好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并指定一些学生和教研专家听课,技术人员全程拍摄录制教学视频,这是教学视频案例的获取环节。

视频标识系统的开发目前已基本完成,核心是实现对教学视频的片段标识。系统含有大量的教学视频案例,并拥有按视频形式和案例形式组织分类、标识的搜索查询功能、标识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等功能。视频标识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和教学视频案例库效果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

(三)设备资源的可靠性

利用视频标识技术来进行校本研修需要设备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服务器、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硬盘,大量的视频资源存储在服务器的硬盘上,客户端通过访问存储在数据库的视频地址来读取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访问的速度。技术在发展,这些硬件在教育方面应用越来越普及,性能越来越可靠。软件方面核心是视频标识系统,可以说硬件和软件的可靠使用有效保证了职前教师校本研修的顺利进行。

(四)经济上的可支撑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电子产品的性能,批量生产后价格越来越便宜,这对于学校购买各种设备不再是天方夜谭。另外国家鼓励支持信息化教学,鼓励教师利用新设备新思维新的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投入也在加大,可以说经济已不再成为教学研究的拦路虎了。

五、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

教师校本研修方式

(一)职前教师自行观摩与自我反思

职前教师通过观摩已经录制好的教学视频案例来加强学习和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注意到的细节在视频上却能看得一清二楚,通过观摩自身的教学视频,职前教师能有效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对优势之处加以强化发扬,对不足之处加以反思并促进改进,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职前教师自行观摩与自我反思方式可通过图3来表示。

图3 职前教师自行观摩与自我反思方式

(二)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指导

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的经验,他们对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策略的理解都有其独到之处,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能够将经验策略总结与教学视频案例相结合起来给予职前教师最有效的指导[6]。这种指导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给予恰到好处的评论,评论之后再给出实质性的建议。这样的研修方式无疑大大提升职前教师成长的速度。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指导的研修方式可以用下面的四部曲来进行,如图4所示。

图4 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指导方式

(三)学科同行讨论交流

与自行观摩反思研修和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指导相比,学科同行讨论交流研修方式来得更加直接。学科同行对教学的熟悉程度应该更加深刻,他们通过对比能够很快发现教学上和技能上的缺点,从而能够很直接地点出要害,这对于职前教师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讨论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召集同行进行访谈座谈,针对某一教学提出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论坛、邮箱、QQ、MSN、微博等多种方式互动,这种校本研修方式也是很多职前教师优先考虑的。

(四)学生标识视频教学案例

前三种方式均是基于观摩方面的研修,虽然也是利用视频技术,但更多的采用的是视频标识系统中教学案例库的功能,学生标识视频教学案例的研修方式则是深入到教学视频内部去剖析职前教师的教学。

学生标识视频教学案例就是学生根据教学视频,任意选取时间段对视频进行标记,标记的时候给出自己的一些注释评论,提交以后即保存在数据库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任意地对每个视频的任意片段进行标记。当所有学生对一个视频全部标识完毕后,职前教师可以搜索到该视频的全部注释,这样就能够全面具体地掌握学生对视频片段的评论与看法,找到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而对自己的教学情况作出反思。这种来自学生标识的研修方式无疑也是职前教师所需要的,因为教学的最终效果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来自学生标识的方式更贴近一线课堂,更具有参考价值。学生标识视频教学案例研修方式的情况如图5所示、职前教师查看学生标识信息如图6所示。

图5 视频标识

图6 职前教师搜索视频标识列表

六、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分析了职前教师校本研修的必要性,并重点论证了实施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的几种方式。这些方式为职前教师的快速成长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给了良好的途径。视频标识系统为研修提供了大量规范可操作的教学视频案例资源库,基于视频标识技术下的校本研修为职前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再深造、再培训和再完善的平台。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的指导、同行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标识为职前教师自身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舞台,它必将对职前教师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牛冬梅. 深入开展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2] 谯小兵. 对教学视频案例定义的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5).

[3] 张豪锋,王娟. 基于概念图的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J]. 理论探讨,2008,(4).

[4] 孙众. 职前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基本功能力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1,(7).

[5] 齐振国,荆永君. 基于视频案例的课堂教学校本研修[J]. 中国电化教育,2011,(2).

[6] 齐振国. 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学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9,(6):85-88.

[7] 吴郑红. 教学视频的语义标注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1,(4).

[8] 周勇. 校本研修现状观察与视频案例研究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6).

收稿日期: 2013-02-25

作者简介:王会霞,硕士,副教授,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438000)。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8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教学原则 德育课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探索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发掘自身潜能的客观规律,践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教师若能高屋建瓴地运用案例,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在长期探索案例教学中不能盲目效仿,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基础环节。首先要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面临的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内心深处充满自卑,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因此,这是进行职业道德与指导教育的最佳契机。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成功学生的案例,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真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

二、目的性原则

教学大纲指出:“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指导职业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统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单纯去引导学生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追求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教材上结论性语言学生在生活中时有所闻,并不陌生。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把德育主线落在实处。

三、互动性原则

教学互动可以避免“教”与“学”的割裂和教学惰性,其中“生生互动”会使学生互相启发,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互动”会使教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更新教法,成为教学的主导。

四、实践性原则

“明理笃行”是各教学法育人的最终价值取向。而案例教学是最省时、最经济的“社会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奠定职业人生的根基,绘就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总之,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教材上的案例在教学中应重点选择。

一堂成功的德育课,应该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不容置疑——课堂。教师要驾驭好案例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一、抓住课堂。精雕细琢。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案例教学课堂,教师应做以下努力:

1.细读案例,自主探究

这个起始环节必须抓牢,否则如建空中楼阁,使整个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本课程中的案例,人物形象光彩夺目,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易于学生阅读。

2.讨论案例,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核心环节。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书上案例。然后进行陈述、讨论,也可将另外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务必要展开,但不得走过场。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5-7人为最佳;三是议题应集中,不宜宽泛;四是轮流发言,不让小组长唱独角戏;五是限时完成,“超时下岗”。

3.案例评价,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案例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以达到对主题探究的升华。

二、知行统一,纵横交织,铸就人生

孔子十分推崇“力行”的道德教育。他说:“力行近乎仁”,成功的职业课教师必须践行“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内化为个人内心坚定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并将之外化为个人自觉行为,大胆实践。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与“理”脱节

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入顾此失彼的歧途:对案例印象深刻,但忽视理论提炼。

2.教学时间难于调控

在教学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作”往往难于掌控,因此教师应随机应变处理偶发事件。对于“节外生枝”的教育资源,应向课外延伸。对于“冷场”状况,教师要“加温升热”,可用“降难”“化小”“切实”之术以启之。

3.善用现代教育手段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等特点,将会对德育工作增加效能。职业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案课件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有身l临其境之感,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教材淡化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德育主线进行了内部取舍,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职业课中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方能彰显它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李书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学习与训练教育科学出版社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9

关键词:SOPC技术;教学内容;工程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62-02

可编程片上系统(system on programmable chip,简称SOPC)是在一个可编程芯片上集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所有或必要的电路进行集成。此处所指完整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模/数和数/模转换电路以及电路等;SOPC将原先由许多集成电路组成的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单片可编程硅片上,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功能单一的单元电路,而是将完整的系统功能集成在一起,成为一个专用功能的电子系统芯片。SOPC是目前集成电路在知识集成阶段的发展主流和方向,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高度发展和融合的产物。SOPC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的主要手段,是现代电子工程师必须要掌握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2]但是“SOPC技术”课程作为一门融合度高、综合性强的专业课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第二,教材知识点系统化程度低,各知识点间联系不充分;第三,授课方式未能充分体现课程的工程实践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未被完全调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改革方案:适当增加理论知识点所对应的现实例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点布局,做到课程知识点成体系;突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强化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理论分析和设计系统的能力。

一、突出实例,激发兴趣

“SOPC技术”课程知识点分布范围广泛,涉及可编程器件、C语言程序设计、微处理器、硬件描述语言、嵌入式系统、总线等,涵盖了众多课程的内容。如果一味脱离实际地灌输理论知识点,就会使课程失去其工程前沿的本质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如何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知识点,使其有明确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讲解抽象的知识点时,注意引用与当前科技热点相联系的实例,使实例具有直观性、鲜明性和实效性,以期最大程度引起学生的关注。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进行以下尝试:

第一,在第一章绪论讲授SOPC基本概念时,利用图片形式表述集成电路发展的各个发展阶段,逐步引出SOPC的概念,让学生在了解SOPC技术由来的同时,还能够掌握SOPC的技术优势。具体来说,利用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及其发明者William Shockley的图片表征晶体管发展阶段,利用世界上第一个集成电路及其发明者Jack Kilby的图片表示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74LS148编码器芯片和74LS153数据选择器芯片阐述中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利用典型的CPU芯片图片说明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利用图片给学生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初步理解SOPC技术在当前高新领域中的作用。

第二,在讲授SOPC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协同设计时,首先,播放波音公司客机协同设计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最先进的协同设计思想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其次,以该系统为分析对象,讲述如何实现系统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划分,如何实现各个设计人员的分工与协作;再次,引入SOPC系统设计问题,讲述SOPC系统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功能划分、功能实现、系统协同问题;最后,对SOPC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协同设计步骤进行总结与归纳。通过这种实例的直观化表述,使学生对复杂的SOPC系统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协同设计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第三,在讲授NOIS II软核配置时,引入最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实例作为对比,以对比分析的方式讲述配置步骤、突出NOIS II软核配置的优势。首先,以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框图为指导,讲述如何配置CPU、存储器、设备,并分析其复杂度;其次,以相同的功能为目标,讲述NOIS II是如何配置实现的;最后,总结NOIS II软核配置的步骤和特点。对比实例的讲述,使学生对NOIS II软核配置的认识更为深刻。

通过对以上不同实例的讲授,让学生们理解SOPC技术是当今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意识到学好SOPC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动力。

二、教学内容系统化

“SOPC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可编程逻辑器件、硬件描述语言、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环境和硬件开发平台等,而且“SOPC技术”课程与相关课程知识点的交叉融合度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本课程的学习。该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现在很难找到一本教材可以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学习每一章内容时很容易孤立思考,难以“系统化”思考问题,难以把课程内容串联起来,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脉络把握不准确。针对上述问题,按照软件系统设计、硬件系统设计、软硬件系统协同设计这条主线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关内容以讲座的形式辅以介绍,从而使课程教学内容成体系、知识点系统化。具体实施方法为:第一,以讲座的形式对可编程逻辑器件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介绍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主要特点、使用方法、软件实现等知识点,为SOPC系统的构建奠定物理器件知识基础。第二,按照功能模块形式介绍硬件描述语言,忽略具体硬件描述语言编程的语法要素,着重从描述方式和实现功能上阐述与SOPC系统设计相关的硬件描述语言特征。[3]第三,在上述相关知识基础之上,重点讲述利用相关软件实现软件系统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设计的输入、设计的综合、设计的优化、设计的适配、设计的仿真、设计的时序分析和设计的下载等,涉及到Quartus II、SOPC Builder、Nois II IDE、Signal Tap、TimeQuest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讲述软件系统设计方法时,以讲座的形式补充时序分析和时序约束的相关知识,以弥补学生对此部分知识掌握的欠缺。第四,讲授硬件系统的设计,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补充硬件系统开发平台Altera DEII的相关知识,[4]重点讲授如何利用Nois II对CPU进行添加和配置、对通讯模式进行选择、对各种外设进行添加和配置以及如何添加配置自定义外设、自定义指令等。第五,在设计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软硬协同,对整个SOPC系统进行分析,决定哪些部分用硬件实现、哪些部分用软件实现以及软硬件系统的搭配方式。此部分协同设计最为灵活,容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讲授时不拘泥于实现步骤,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通过这样一条主线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并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清晰、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把握课程的重要部分。

三、实践教学案例化

“SOPC技术”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在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按照案例化方式进行。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字系统设计理论解决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在案例的选择和制作环节,保证每个案例包含少量知识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实现了重要知识点的分离;此外,还注意案例的新颖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所选择的案例能够与授课内容相吻合,案例的内容能够突出授课的重点,案例内容与整体内容达到统一。总之,案例的选择兼顾知识复杂度和知识点数。在具体实施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讲授利用Quartus II设计系统时,以全加器系统设计为案例讲解VHDL和图形化这两种典型设计方法,包括每种设计方法的设计流程和详细步骤。首先,讲解如何利用VHDL设计一个半加器,包括工程的建立、器件的选择、文件的包入、仿真工具的添加、VHDL对电路结构的描述(按照几种典型方式分别描述)、输入输出量的确定、可编程器件管脚地址的分配、功能仿真验证、时序仿真验证、工程的编译、工程目标文件的下载、系统的验证等环节;其次,对验证通过的半加器工程文件进行封装处理,生成半加器元件;再次,讲解利用图形化方式构建全加器数字系统的步骤,包括图形工程文件的建立、已有元件的调用、自定义元件的使用、信号的连接方式、输入输出量的确定、各种仿真验证环节;最后,对照数字系统设计思想,归纳出两种设计方法综合实现全加器的主要步骤。通过这样一个涵盖两个重要知识点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掌握VHDL和图形化两种数字系统设计方法与设计步骤。

第二,在讲解Nois II的使用时,选择典型的流水灯系统案例来讲解系统设计的各个步骤。首先,讲解流水灯的工作原理,对流水灯功能进行划分,明确系统的哪些功能可以由Nois II来实现;其次,讲解Nois II配置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CPU的选择、通讯方式的选择、存储器的选择、地址的分配、时钟的选择、系统的产生、输入输出量的确定、系统的综合;最后,归纳出每个环节所对应的流水灯功能模块。通过这样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掌握Nois II使用的要点。

教学效果表明,在实践教学中,随着案例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运用的技巧也越来越复杂。典型案例对巩固学生记忆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化教学方式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笔者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SOPC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建设实践,提出了教学内容系统化、系统设计案例化、理论思想工程化等观点。结果表明,通过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SOPC系统设计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松,黄继业,曾毓.SOPC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军,李彤.基于FPGA的SOPC实践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10

[关键词]工程案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102-02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合理地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静、动态测量和常用工程试验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的分析与处理、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及特点、简单的测试系统和常见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等。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内容涉及机械、电子、物理、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课程在讲授过程中知识点比较分散,理论推导复杂。同时该课程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受到应有的实验能力的训练,获得关于测试的比较完整的概念,才能初步具有处理实际测试工作的能力。加以随着现代生产和工程科学研究的发展,新原理和新技术在测试技术中的应用,使得课程的内容进一步的增加,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是我们任课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基于该课程的特点,为适应我校涉海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笔者通过将工程案例导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培养模式偏离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一直沿用的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于概念、理论以及数学推导过程的学习,教学方式多采用“满堂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视野多被局限于书本内,对于工程实际运用所知甚少,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也就是说,学生从教学中掌握了“某种系统或方法可以用”的问题,而对于“如何用”,“应用效果如何”等问题则不是很清楚。尤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等课程,表现更为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二)实验实践环节弱

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设置了一定课时的实验,但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验证具体的传感器的一些性能,加以校内实验室很难提供大型实验系统或设备,使得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创造性,很难掌握完整的测试系统的整体思路和对动态数据的实时测量方法,而这恰恰是工程实际应用中最重要的。

二、工程案例导入

所谓工程案例导入,就是将真实工程案例引入教学过程形成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将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借助各种手段搬到课堂上来,通过对测试现场的介绍,总结、梳理、扩展,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一)工程案例的选择

工程案例来源于工程实践,这对于长期工作在高校的教师来说,一般不容易获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为地方企业服务科技服务过程中、与地方企业共同研究科研课题过程中、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均能获得。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自己走出去,当好工程实践和学生教学的桥梁纽带。

在获得大量的工程案例素材后,就要根据实际教学需求选择案例。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到案例导入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笔者一般在选择工程案例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工程案例与学生所学基本理论的结合程度;工程案例是否可以进行拓展,更多地将所学理论包容进去;是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等因素。

(二)工程案例的具体导入过程

下面以船舶轴功率的动态测量为例,介绍如何将工程案例导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实际教学中。

首先提出问题: 船舶轴功率测量的工程意义?如何测量?测量原理?测量系统中选用那类传感器?测量效果与精度?能否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逐步寻求解决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明确了船舶轴功率测量的工程背景后,根据船舶轴功率测量原理,船舶轴系轴功率测量是通过间接测量轴系的输出扭矩和转速得到轴系的功率降,即分别测量扭矩和转速,再求得功率。测量系统组成图1所示:

图1电阻应变式轴功率遥测系统

从测量系统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工程案例基本涵盖了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传感器的选择:采用四个电阻应变片组成惠斯通电桥,将轴上产生的扭矩形变转化成应变片阻值的变化。转标传感器借助轴上固定的永久磁铁将转速转换成电脉冲信号;信号的变换与传输:电阻应变片的阻值变化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给发射机,发射机将电信号转化成无线电的形式,通过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发射出去,接受机收到该信号进行相应的转化并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送到数据采集器中。会同转速的脉冲信号共同传输到便携电脑中;虚拟仪器的应用;显示记录装置等。这样就使得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机的串联,变得立体化,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测试现场的一些图片、视频、测量实际数据的展示总结该测量系统的特点。将知识进行有效的扩展,例如:还可以采用什么类型的传感器对轴转矩和转速进行测量?信号是否可以用有线形式传输?测试系统是否能满足其它工程现场的实际工况?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好地建立起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 结语

结合我校培养涉海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将工程案例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结合工程案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将工程案例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笔者也从工程案例的选择、导入、讲解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工程现场的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

当然,在工程案例的导入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不可能将全部教学内容融入几个工程案例中,可能会留下一些知识死角;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同时是否会弱化了基本理论和原理的把握等。这就需要我们灵活把握,积累经验,多和学生交流沟通,让他们真正地掌握好该门课程。

[参考文献]

[1]熊诗波,黄长艺.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3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11

关键词: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法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01-03

一、当前高校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之间缺乏匹配性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各高校法学院都增加了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案例讨论、审判观摩、模拟法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由于以前实践教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具体针对某一个环节,未注意到从宏观层次把握每个环节的联系和区别[1],所以导致法学实践课程设置类型单一,内容简单,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匹配性。这不利于全面性、渐进性、与各学年理论教学相对应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法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以“发散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能力、验证性实证能力、学习能力、收集运用信息能力等为基础的。目前,很少法学院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来有针对性地培养这四种能力。

(二)大学一、二年级缺少实践课程

当前,我国许多法学院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存在着不足。其主要表现是缺少大学一、二年级的实践课程,这非常不利于全面性、渐进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普遍养成的是“应试型”思维方式,只知道背记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所谓“正确答案”,不知道接受课本以外的知识,不知道怀疑给定的答案。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的创造才能和个性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要打破这种思维方式,法学院就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开拓思维能力、到课堂外寻找案例以验证课堂知识的实证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单靠一两门实践课程来完成。

(三)实践教学评价不合理

实践教学评价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的评价;二是学生的评价。从教师方面来看,当前“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法学院不理解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把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当作“学问”看待,对于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不给予应有的评价,导致了法学实践教学师资呈现出结构性不足:其一,高职称、高学识、经验累积丰富的教师不愿意、不屑于指导实践教学。其二,导师不能像上理论课那样规范化地进行实践课的教学。其三,教师没有途径去积累法学实践课的经验。由于法学院对于教师晋升职称评价依据主要是理论科研文章,导致青年教师往往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理论研究,很少研究法律实践问题和法学实践教学问题。从学生方面看,当前一些法学院对于实践课的考核不像理论课那样规范、严格,学生在实践课中表现的好与坏一般不影响考核结果。这导致学生参加实践课的主动性不高,付出的努力不多。

二、法学专业“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含义与内容

所谓“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是指对法学专业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各学期不间断地安排实践课程,各课程的功能与各学期的理论课程相匹配,按照培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三个层次渐进性地设计课程内容的实践课程的有机组合形式。下面以广州大学法学专业的“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为例,来介绍其主要内容。

1.读书报告。本门实践课程的功能是改变一年级大学生“背教材、背答案”的思维定式,让其思维视野跳出课堂、跳出教师讲授知识之外,养成根据自我兴趣、自我发展需要来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本课程还能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锻炼其文字书写能力。这一实践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学生在大学一年期间每两个月写一份读书报告,全年共需要写四篇。(2)读书报告是实践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合格者获2学分,不合格者不能毕业。(3)读书报告应以认真阅读一本书为基础;阅读的书目可在法学院“推荐书目”中选读一部或自选一部法学名著。(4)每篇读书报告应在2万字以上,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阅读书目作者的生平和学术地位等加以介绍;第二部分针对阅读书目中的重要内容加以摘录,每摘录一段落,必须按写科研文章之注释(夹注)的方式标出该段的出处和页码;第三部分对所阅读书目的观点进行简单评价。(5)读书报告必须用手写,不得打印、复制。

2.结案报告。这门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收集运用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年级大学生学习到了一些法学基础知识,为了防止其被动地陷入教师的知识背景下和思维模式中,必须设置实践课程来促使其怀疑教师的观点,使其能接触到实践部门操作的案例,理解案例解决方案与教师讲授的理论课之间的差别及其原因。其基本要求:(1)二年级学生必须每月写2篇结案报告,全学年共需要写16篇。学生可以从网上、书中查找案例素材,或到法院、律师事务所等部门调研取得案例素材。(2)结案报告一般分三个部分:首先是对案件事实的概括,其次是对争议各方观点及根据的总结,第三是判决结果、依据以及自己的看法。(3)学生必须用打字电子版存档并用A4稿纸手写,每学期末统一上交指导教师手写稿和电子版,由指导教师评分存档。

3.模拟法庭。这门课程的功能是锻炼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法律知识应用技能,提高概括案件事实能力、形成意见或辩护观点的能力。其基本要求是:(1)以班级为单位,精选案例,对案例事实加以准确、精练概括。(2)根据法庭审判的角色,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刑事审判为例,可分成法官组、公诉人组、证人组、被害人组、被告人组、辩护人(律师)组等。(3)各角色组要共同撰写法庭审判过程的诉讼文书。例如,法官组要准备审判提纲、判决书等;公诉人组要准备书、法庭调查提纲、法庭辩论提纲等;辩护人组要准备阅卷摘要、法庭调查提纲、法庭辩论提纲、辩护词等。证人组、被害人组、被告人组的学生必须熟悉掌握证人权利义务、证据理论、被害人陈述的证据特点、口供的证据特点、被害人和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等知识。司法警察扮演者在法官组、公诉人组或辩护人组中产生。(4)各班级在模拟法庭表演开始前,必须向指导教师上报各角色组名单。法官组,辩护人,人组,公诉人组的成员应当占班级学生的2/3。其余1/3学生参加证人组、被害人组、被告人组。(5)在法庭模拟表演时,学院随机抽取某位学生参加法庭模拟表演。(6)法庭模拟后,由学院指定教师和聘请实务部门专家进行点评并打分。(7)模拟法庭表演结束后,每位学生必须写一份《参与模拟法庭报告》,写明自己参与诉讼角色的相关法律知识是如何被应用的、理论知识与实务技术如何衔接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等。此报告作为评定成绩的根据。

4.学年论文。这门课程的功能是使学生对大一、大二所学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温故而知新,锻炼学生检索、利用文献技巧,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其基本要求是:(1)学生在第二学年之第一学期中,必须与指导教师联系,并确定论文题目。学年论文题目以学生自拟为原则,教师指定为补充。(2)学年论文一般以两年来所学法学必修课涉及的某一特定知识、某一专门理论为研究内容。(3)在第二学年之第二学期末必须上交论文定稿。(4)学年论文一般要求写5000字左右。学院统一制定学年论文写作格式模版。(5)对学年论文学院统一组织检测,重复率不超过35%者为合格。

5.侦查与鉴定实验。这门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实验报告的制作、分析能力,使学生养成实证思维模式,能对案件事实用多个证据从反复实验的角度来证明其真实性、客观性,养成重实证调查,重实验数据,不轻易下逻辑推理式的判断结论的思维方式。

6.法律诊所。这门课程的功能是通过模拟案例与真实案例的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从事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为学生走向法律工作岗位提供实践基础。其主要内容是让三年级学生将具体的案件事实概括成典型法律事实,根据诉讼角色要求,担当不同的诉讼角色,形成不同诉讼角色的思维方式,掌握不同诉讼过程的诉讼法律知识,形成不同的诉讼观点,多角度地提出并合理论证自己观点。学生要分组训练当事人会见、事实调查、法律分析、接待当事人咨询、法律商务谈判、调解、诉讼等实验项目。

7.办案实习。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从感性上掌握各类案件的司法实务流程,提高案例分析能力,让其学习律师的思维模式,锻炼其阅读卷宗、提炼概括案件事实的能力。其主要内容是:三年级学生必须撰写2篇办案报告。学生可利用第三学年的短学段或寒暑假到律师事务所实习,尽量直接参与律师办理案件的全过程,在征得办案律师同意的情况下,将该律师办理结案的案件卷宗的全部材料加以抄写并写出总结。办案报告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对案件事实加以概括;(2)摘抄律师阅卷记录;(3)摘抄律师调查取证过程及证据种类、证据内容、证明方向等方面资料;(4)全文抄录书;(5)全文抄录律师的词、法庭调查提纲、法庭辩论提纲、辩护词等;(6)全文抄录法院判决书;(7)写出参与办理案件、抄录案卷材料的体会和总结等。学生必须用A4稿纸手写,不得打字或复印。

8.毕业实习①。这门课程包括学院统一安排集中实习与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实习单位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一般是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集中实习由学生报名,学院统一安排。分散实习事先由学生报名,由学生家长出具同意的意见书,学院出具联系函,学生本人自主联系,学院审核批准后派出。分散实习的学生应向学院提供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姓名、联系方式及联系电话。学院随时派人检查。

9.毕业论文。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尽量通过毕业实习获取真实的案例素材,将解决此案例的方案和论证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这种选题方式能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两个实践课程有机地连接起来,能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般不会与往年毕业论文题目重复,能够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撰写这样的毕业论文(设计)能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特点

1.各门课程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读书报告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选择能力;结案报告和法律诊所能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应用能力和对于课堂知识的鉴别能力;侦查与鉴定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办案报告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案件操作能力;学年论文能使学生反思大一、大二所学基础知识,初步确定研究方向;毕业实习能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法律职业特点,获取毕业论文写作素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毕业论文(设计)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案件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之间具有渐进性和功能互补性。“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特点,各门课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由校内到校外,依次渐进开设。一、二年级学生法学知识积累较少,应对其开设自主性学习、课外实践素材收集、实证或发散思维培养等类型的实践课程。读书报告、结案报告、侦查与鉴定实验等课程都具有这样的功能。三、四年级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办案报告、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课程主要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以上课程分别着重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具有很好的功能互补性。

三、“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实践教学研究,实现课程的预定功能

实践教学研究是当前本科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一门实践课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其各功能是主次有别的。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之初并不能预见到其全部功能。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和发现其规律和新问题。当一门实践课的新功能在教学中呈现以后,指导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它,并把它固定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方案中。这样会使实践课程的内容不断地发展,也可以根据其新的功能来不断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二)科学设计考核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实践课的强制性和体悟性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宪法,能从根本上规范教学活动。实践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必须被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把每一门实践课开设的学期、课时数规定清楚,必须将实践课程规定为必修课。其次,法学院一定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来制定实践课的教学大纲,要把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考核方式规定清楚。再次,实践课程必须“学分化”。学院必须安排专职的实践课教师按一定量的课时来组织教学。最后,必须强化对学生参加实践课的考核。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规范化地组织实践课的考核,学生要通过考核过关,考核不合格不能毕业。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让学生把自己参与实践课的直接经验和体会表达出来,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手段。不同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考核环节都必须围绕着显示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直接体悟这一核心指标。

(三)成立实践课导师组,使指导教师专业化、固定化

高校教师承担自己的专业理论课教学几乎是一种自觉的有预期性活动。到哪个学期上哪门理论课,教师都一清二楚。教师与理论课程之间几乎形成了固定的联系。这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专业化、学术化。教师会自觉地在理论课上积累知识,总结经验,精心组织各个教学环节。

根据以上教学规律,“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实施的关键是指导教师专业化、固定化。学院要成立班级实践课导师组,要使每位教师固定地承担某一门实践课。这样做可以使教师自觉地与学生建立联系,自觉地积累实践课的经验,精心组织实践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这样也有利于教师自觉地对于自己固定承担的实践课进行研究、开发,充分实现实践课应有的功能。另外,学院应当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当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科研工作同等看待。

注释:

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是各学校普遍开设的实践课程,其

功能已成为本科教学界的共识,因此本文对此不予阐发。

参考文献:

[1]李小鲁.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以法

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范文12

关键词:网络;法学;案例教学法;理论;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224-02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在美国有一百多年历史。一般认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前后首创的。朗代尔之后的美国法学院把案例教学法作为法学教育的基础,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根据上诉法院裁决编写的案例教科书来学习法律。我国普通高校的法律院系,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法学案例教学法。2000年电大法学开展教育试点以来,网上法学案例教学法以其特有的优势受到电大法学教师的青睐。但有些教师在网上法学案例教学实践环节中陷入认识误区,削弱了案例教学法应有的功效。鉴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网上法学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

一、网上法学案例教学与传统案例教学的区别

网上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尚无权威的大家认可的定义。笔者以为,它是指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法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目的,组织、引导学生对某些网上的真实案例或虚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理解和掌握案例中的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网上案例教学法在电大普遍采用的形式看,主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立了网上案例教学的支持系统,包括法学课程的案例资源库,相关课程法律知识准备:(1)课程专题理论知识介绍;(2)相关法律法规选编;(3)类似案例的专家点评。二是组建网络学习小组,网上案例讨论方式多样化:利用网上电子公告牌系统、在线聊天系统、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来实现。三是设计了网上案例讨论的评价功能:(1)讨论区的功能设置――身份识别功能,点评和回复功能,记录功能;(2)网上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①学生互评,②教师测评,③综合评价。

网上案例教学法与课堂案例教学法相比,存在以下较大不同。

1.教师与学生教学空间方位的不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呈现、学生自学活动与小组讨论、教学交互、案例分析报告及评价等活动,前者是在虚拟的网上远程进行;后者是在现实的教室面对面进行。

2.案例教学设计上不同。案例教学内容设计上不同:网上教学案例的设计,教师要考虑案例的交互功能和监督检测功能;课堂案例教学教师利用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后,教师用语言和肢体语言监督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3.学生利用的案例资源和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同。前者案例及辅助资源丰富,讨论的时间灵活,可以实时或异时;后者案例资源十分有限,讨论时间一般利用1课时。

4.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控制方式和程度不同,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多样化。网上案例教学中,教学全过程由教师潜在操控,操控的力度有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协作伙伴、又是学生的多重角色。课堂案例教学当中,提倡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角色主要还是一个指导者。由于师生面对面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很难在其中扮演学习伙伴或学习者的身份。

二、网上法学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这方面学者研究的较少。笔者认为,网上法学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至少有三方面。

1.法学知识基础。法学适应科学,法学的实践与发展为案例教学不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案例教学需要借助完整的事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些都与法学的特征相符合,所以说,法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素材,而案例教学又为法学教学提供了一种适宜的教学方式。

2.教育学基础。范例教学理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和辅助下,学生借助精选出来的典型例子主动地掌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要突出重点,忽略细节,重点的知识就是范例;案例教学引入了范例教学中利用典型例子组织教学的方法,同时又部分采纳了关于范例教学目标的观点。情景教学理论基础: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由一定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情景,客观的教学情景和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活动构成了学生发展的综合因素。依此原理,案例教学一般选择真实的情景,它所引发的问题、悬念等是激发内部动机,引起学生对理性思维尝试的一种良好方法。

3.心理学基础。这方面理论较多,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交互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信息加工理论、顿悟学习理论、学习迁移理论、认知弹性超文本理论等。这里只介绍两种理论。

(1)迁移理论。迁移假设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提出和检验一系列假设,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由此形成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会迁移到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中。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案例、分析案例和小组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就是运用原有的法学理论知识形成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假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法理与实际问题结合而生成自己的亲身经验,同时逐步了解与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促进迁移的情景相似原理认为,学习的情景与日后运用所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相类似,有助于学习迁移,即创设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情景有利于学习迁移。法学案例一般源于判例或现实,与学生将来法律事务工作中要面临的情景具有相当强的相似性,能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有效地发生迁移。

(2)认知弹性超文本理论。该理论创立者斯皮诺等人认为,学习划分为三大类型:适用于初学者的导论式学习、高级知识的获得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后两类知识与技能要求学习者通过知识表征的建构掌握概念的复杂性与跨越案例的变化性,使认知具有更大的弹性与灵活性;具有非线性的认知弹性超文本是适用于这两类学习的最佳媒体。网上案例的设计就是一种将案例相关内容镶嵌在相关的上下文或背景中的认知弹性超文本,以克服法理的抽象性并有助于对复杂法理的理解与掌握。

三、网上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民法学案例教学为例

网上法学案例教学模式可表述为: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案例教学活动任务,提供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网上分组――教师有针对性选择类似案例网上点拨辅导――学生网上独立阅读案例,积极思考,初步分析并提交自己案例分析报告――小组成员利用网络活动区展开讨论活动,由组长和组员在网上共同修改整理,形成小组主报告――各小组之间对主报告进行互评,教师给予教学评定。简言之:提供网络案例――网上分组――教师辅导――自主探索――小组协作学习――师生评价等教学环节。这期间,网络案例选择与问题设计是关键。

从案例与法学理论关系看,网上法学案例可设计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案例,经过自学与合作,寻找某科法律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法理和概念去解决实际法律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法学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法学基本概念,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看,网上案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导学阶段、知识能力形成阶段和巩固阶段。对于某一学科如民法学的知识体系来讲,运用法学案例教学法时,也应当根据三个不同阶段,设计、选择和运用三种不同功能的案例。以《民法学》“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为例,谈谈三阶段的网络案例设计与运用。案例设计应具有典型性、新颖性、综合性、趣味性。

1.网络导学阶段的案例设计与运用。该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启发性,设计只有一个知识点(基本概念)的单一案例,问题不宜太多太深,不要求过多地分析,点到即可。从例到理型来设计如何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案例,在案例背景资料库中可以链接类似案例分析实例。

例1,甲与乙婚后无生育,于1937年收养丙为女,1938年甲又与丁结婚,生有一子一女,他们共同生活。1956年丙结婚,养父母买了一幢四室一厅的房屋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她,房契上写明买主为丙。丙与养父母关系一直很好。1968年与1970年养父母相继去世。1979年落实政策,返还1966年甲被抄家的物品折合人民币15万元和一处房产。丙得知后,要求共同继承遗产,因丁及其子女拒绝而引讼。问题:1.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本案中涉及哪些民事法律关系?2.哪些是财产关系,哪些是人身关系?

2.知识能力形成阶段案例设计与运用。该阶段的任务是使学生全面学习第三章重点内容,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案例设计采用多知识点的特殊综合案例,特殊在把第三章的五项内容综合在一个案例中。可以设计两类案例:一类是法院判例,用已审结的判例中判决结果和依据,作为学生印证所学理论的依据;一类是有争议的研究性案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案例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3.知识能力巩固阶段案例设计与运用。该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复习,查漏补缺。当第三章学习完后,为了巩固学习、检验学习水平,可以设计一般综合案例,把民事法律关系一章的内容与已经学过的其它章节或其他学科如民事诉讼法知识综合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法理和相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总之,在法学教学中广泛采用网上案例教学法,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是提高远程教学质量,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