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科学习方法

文科学习方法

时间:2023-06-01 09:30:35

文科学习方法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1

关键词: 语文学习学习方法 预习复习 学习计划

看到这个论文题目,很多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小学的知识这么简单,也需要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小学阶段是整个学习生涯的一个初始阶段,也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开端,还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开端。如果我们在小学阶段,还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未来的学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的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轻松,而有的同学则十分费劲,探究这种现象的缘由,我们发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是否懂得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十分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学。

一、教学生学会预习和复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我曾经教过的一个顺利考入重点大学的孩子,后来他到学校来看我时对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长就有意识地让他学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当时自己的年龄还小,十分贪玩,认为这样做十分麻烦,于是经常与家长闹别扭。但是,家长没有放弃对他的要求,想尽各种方法让他把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保持下来。随着进入初中,他才渐渐体会到家长的良苦用心。面对和小学完全不一样的初中生活,面对迅速增多的科目、难度骤然增加的知识,当很多同学感到学习吃力的时候,他却感到异常轻松,因为他有预习和复习的良好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对于竞争更加激烈的高中来说,它保证了畅通无阻地前进。

以上这个学生的经历启发我们,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对学生预习和复习习惯的培养。

1.教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我要求孩子们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进行适当的预习。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的预习任务一般在课上进行,一节课的时间为四十分钟,我就拿出十分钟用于预习任务的完成。在这十分钟内,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一遍,找出其中的生字、生词,并通过努力认识这些生字、生词。再有时间,就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大致的分段归纳,看看各段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再进入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们预习能力的提高,等到了小学高阶段,我就给学生布置更高级的预习任务,比如,提出若干思考的问题,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等老师上课时,对照老师的讲解,看看自己的理解差距在哪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预习时,我就不再提出具体的预习任务,而是直接把十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预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初步掌握了预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2.教学生掌握复习的方法。如果说预习是学习新知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复习就意味着对旧知的巩固。复习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因此,我一般在课堂上最后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当堂复习。利用这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对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看看今天自己学到了哪些新的东西,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请教老师或者自己进行进一步思考,等等。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我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内,讲得口干舌燥,效果却不理想,原因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听讲的地位,而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我的一堂课,安排十分钟用于学生自主预习,我只讲二十五分钟,剩下的五分钟用于复习。我讲得少了,效果反而好了。这就是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预习和复习方法带来的改变。

二、教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学会轻松学习。

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让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用在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最有效的。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2

1.强化“三基”,夯实基础

所谓“三基”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可见“出活题、考基础、考能力”仍是命题的主导思想。因而在复习时应注意加强“三基”题型的训练,不要急于求成,好高骛远,抓了高深的,丢了基本的。考生要深化对“三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高考试题改革的重点是: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考试大纲提出的数学学科能力要求是: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学科的能力为: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数学实践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考生复习基础知识要抓住本学科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进行重新组合,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界。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克服“眼高手低”现象,主要在速算、语言表达、解题规范、反思矫正等方面下功夫,尽量不丢或少丢一些不应该丢失的分数。

2. 全面复习,系统整理知识,查漏补缺,优化知识结构

这是第一阶段复习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考生在这一过程应牢牢抓住以下几点:①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实质性理解;②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和初步应用;③公式、定理的正逆推导运用,抓好相互的联系、变形和巧用。经过全面复习这一阶段的努力,应使达到以下要求:按大纲要求理解或掌握概念;能理解或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定理证明;能熟练解答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能简要说出各单元题目类型及主要解法;形成系统知识的合理结构和解题步骤的规范化。这一阶段的直接效益是会考得优,其根本目的是为数学素质的提高准备物质基础。认真做好全面复习,才谈得上灵活性和综合性,才能适应高考踩分点多、覆盖面广的特点。这一阶段复习的基本方法是从大到小、先粗后细,把教学中分割讲授的知识单点、知识片断组织合成知识链、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使之各科内容综合化;基础知识体系化;基本方法类型化;解题步骤规范化。这当中,辅以图线、表格、口诀等已被证明是有益的,“习题化”的复习技术亦被证明是成功的,如,基本内容填空,基本概念判断,基本公式串联,基本运算选择。

3.加强对知识交汇点问题的训练

课本上每章的习题往往是为巩固本章内容而设置的,所用知识相对比较单一。复习中考生对知识交汇点的问题应适当加强训练,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就是知识之间的基本联系,它反映知识发生的过程,知识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是一个把厚书(课本)读薄的过程;同时通过综合复习,还应该把薄书读厚,这个厚,应该比课本更充实,在课本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更宏观的认识,更个性化的理解,更具操作性的解题经验。综合性的问题往往是可以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来解决的,这几个简单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解决这类考题,关键在于弄清题意,将之分解,找到突破口。 转贴于

4. 不搞题海取胜,注重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

如果采取题海战术、猜题押题等手段来应付升学考试,其结果是步入了“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应该控制总题量,不依靠题海取胜,当处理的题目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决定复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就不再是题目的数量,而在于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①考生对立意新颖、结构精巧的新题予以足够的重视,要保证有相当数量的这类题目,但也不一味排斥一些典型的所谓“新题”、“热题”。传统的好题,包括课本上的一些例、习题应成为保留节目。陈题新解、熟题重温可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和乐趣。②要控制题目的难度,在“稳”、“实”上狠下功夫,那些只有运用“特技”才能解决的“偏、怪、奇”的题,坚决摒弃。③要讲究讲评试卷的方法和技巧。题目训练更强调收效。考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做题,各种类型题目的训练是必须的,但决不能搞题海战术。做题的目的是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是检验对数学基本概念、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做题一定要强调有收效,不要做了也不理解,甚至不知道做对没有。强化通性通法的训练,让自己达到一做就能得分的境地。要善于在解题后进行归纳总结,不要盲目地毫无针对性地要求学生做题,更没有必要大量反复地做同一类型的题,要认识到理解了10道题的收效要大于匆忙做100道重复的题。重要的是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5.注意归纳总结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3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32-0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主流,然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授课型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然而,研究型学习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关注[2]。近年来,根据我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该课程的特点,我们有效地将“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参加对象

我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和医学营养专业三个高职专业的学生,每年共计150人左右,安排时间第四学期。

(二)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教学安排。将该课程划分为:医学科研方法和论文的认知、文献检索与信息提炼、项目内容的选定、项目技术路线的设计、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的实施、项目结果的处理与总结、项目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和项目的汇报9个项目工作任务板块。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围绕“汇报――讲解――讨论”展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该课程的教学时数均为36学时。

2.项目内容来源和设计。课程要求项目内容选定按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岗位工作内容需求的原则,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工作任务,灵活运用研究型学习的理念进行组织教学,既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也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3.项目内容的组织实施办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首先教师根据对整个班级学生学情进行分析,选出学习态度认真、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项目组组长。然后组长再根据教师对成员的要求,选择其组内成员。每个项目学习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每个学生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分工,各自承担相应工作任务,然后由组长负责资料整合与专题汇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板块,学生均有2周的准备时间。每组必须根据每个项目任务的评分标准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项目任务的开展。

(三)教学模式的评价

1.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主要采取由项目评审小组和项目汇报评委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考核。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项目评审小组,按照制定的课程项目评分标准,对项目选题、项目设计、项目汇报、项目论文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60%。项目汇报评委组成员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委小组,按照《卫生管理系项目教学评分标准》对每组项目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40%。

2.问卷调查。自制调查表,每班随机抽取30名学生,集中发放问卷,当场收回。调查表的内容包括研究型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作用、能力的提高、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用SPSS 11.5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用频数分布来描述和分析这些数据。

二、结果

(一)项目内容完成情况

从表1的项目内容来看,学生选取的内容均结合了各自的专业发展特点和行业岗位工作需求。部分项目小组还设计了实验研究,也有部分小组还走出校园、面向社会人群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二)项目教学问卷调查结果

1.参加的项目性质。根据研究型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按照教学标准的要求,大部分学生是参照教师根据行(企)业需求设计的模拟项目,占54.42%;有44.58%的学生自己寻找的行业项目;而仅仅只有1%的项目为企业委托的真实项目。

2.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教师在研究型项目教学中扮演着主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不同项目得以顺利实施。通过调查发现,有98.24%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

3.学生的能力反馈情况。从研究型项目教学对学生最大的作用来看,认为可以培养团队精神的占80.67%;可以最大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潜力占30.09%;也促进了解企业情况,占85.31%。在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改变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专业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提高,分别为77.39%和65.45%;另外还有51%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沟通合作能力。在研究型项目教学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有74.52%的学生认为实践技能提高比较明显,而认为和其他方法效果一样的仅为3.80%。对于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35.67%的认为自己对项目策划表现最欠缺,但只有8.60%的学生认为是表达最欠缺。在研究型项目教学过程中,38.29%和36%的学生分别表示在老师指导下和小组协作下能独立完成该项目;而只有23.81%的表示能独立完成。学生在参与研究型项目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分别体现在学过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运用和自身实践的操作能力不够,各占41.67%和45.49%。从学生完成项目后的状态分析可知,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目标更明确的学生占80.34%;有74.57%的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对未来充满希望,以及39.91%的学生后悔平时的学习不够;还有27.74%的学生表示收获了挑战成功的喜悦,有机会还想参加。

三、讨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态度与角色转变

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必须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还要有教学热情和乐于奉献时间的精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98.24%学生认为带教老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他们表示教师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起到了指导、促进作用而不是灌输作用,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的积极和轻松。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增强,传统的教育将不再满足当前的需要。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不断发生改变。于是当代教育的教师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所以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由教材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活动组织者。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地位发生转变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在学生接受项目任务实施完成以后,明显提高了相应的能力,其分别是77.39%的学生认为在专业应用能力和65.45%的学生体现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96.20%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实践技能。这是因为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项目任务组织教学,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观点而结束。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学生采取的是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构建知识。学习地位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参与者、探究者和意义建构者。学习方式也从听讲―存储―再现,转向了探索―内化―创造,使得学生在传统学习方式中被忽略和压抑了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特征得以释放和张扬,享受到了学习带给学生们的快乐。

(三)增加对行(企)业工作岗位的了解与关注

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通过项目的选取、实施与总结以及论文撰写后,85.31%学生认为促进了其了解企业的情况。对行(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将为学生实习与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高职学生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人才需求培养目标。

(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服务集体的意识

在项目任务实施中,只有1.84%的学生认为小组协作精神太差是研究型项目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组内同学间合作是学生任务完成和获取知识的关键。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获得,能增强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能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对学生的同伴关系、交流能力和知识的获得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他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学习成果;有利于帮助他们学到一些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做事的技巧。分享和合作也是社会对职业人才在未来工作中的要求。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主要体现为:一是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无法提前准备,学习盲目性大,加上学习能力要求高,跟不上研究型教学步伐,于是感到教学内容及课堂秩序有些乱。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网络,努力培养学生开发第二网络课堂,建立项目学习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学习与交流,并且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与能力,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二是当前课程设置上安排课时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研究型教学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全过程跟踪费时、费力,通常在耐心指导每个项目的实施时,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课余休息时间来完成指导工作。为了使研究型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出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院)应在制度制定时应注意适当给予倾斜,多鼓励教师开展新型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三是需要努力打造优良师资队伍与优良的教学团队。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学科知识点开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于是学生在选择项目内容上就会涉及到专业各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与运用,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多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作为项目指导组,参与到学生项目指导的工作,为学生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喻思红,范湘红,赵小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0-382.

[2]尹伟,范旭,胡德渝,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口腔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53-54.

[3]王林发.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10,367(8):105-109.

[4]范秉琳,杨志军,袁建梅,等.“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62-6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 Course

YANG Ming-fei,WANG Xu-hui

(Depart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81,China)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中学生 语文学习 有效因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32

教育发展至今,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多,同时,有助于学生有效进行学科学习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就高中语文而言,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该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而目前还存在一些影响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因素,本文首先就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策略。

一、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分析

为了找出有助于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本人从影响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出发,在消除影响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语文学科学习。就目前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过程中心理负担较重

学生以何种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同时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较重,语文作为一门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分值的学科,再加之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负担较重。学生难以以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导致学生在学习的^程中出现了巨大的压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不注重归纳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进入高中阶段,不管是从知识点学习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年龄阶段来讲,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对归纳总结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引起重视,只有归纳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目前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对归纳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引起重视。现代教学中,虽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但是,教师的讲解只有与学生的归纳总结有效结合起来,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对教师讲解的方法与技巧进行灵活应用。如果学生不善于对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进行总结,不仅难以有效掌握教师讲解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且对学生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没有对灵活应用知识点引起重视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考试也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更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而目前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灵活的应用知识点没有引起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机械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导致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灵活应用知识点,结果既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

(四)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也是目前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要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则对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想像、体会等多种能力提出了要求,而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无疑是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想像、体会等的有效条件。而目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厚,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较为被动,自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策略

结合实际的教学,我们通过上文对目前影响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针对上文中分析的目前存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针对目前由于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心理负担较重,而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有效性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轻松、高效的进行语文学习,要求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减轻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进而达到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学习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

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归纳总结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归纳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讲解之后,会给学生留出一部分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对相关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进行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学生对灵活应用知识点引起重视

针对目前由于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灵活应用知识点方面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意识与能力。

学生灵活应用语文知识点的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即使教师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点的重要性,但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意识与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有耐心,并讲究有效的方法与技巧。

(四)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5

关键词:物理;科学;教育;探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47-01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学方法”的教学薄弱,直接导致了幼师物理教学的低效,一种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不会学”、“学不会”。这也从反面说明“科学方法”的习得更多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学条件下习得的。教学对于“科学方法”的习得具有关键性作用,有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学会学习,促使学生成为自主的、有能力的学习者。本文拟在理清“科学方法”的学习类型与学习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在幼师物理教育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科学方法”的学习

任务分析教学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也不同,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规律来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因此,在提出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策略之前,首先要弄清科学方法的学习属于哪一种学习类型,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条件。陈刚认为“新课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指的是不同于科学概念和原理但又蕴含于其发现和习得过程中的认知策略,也就是我国教师十分熟悉的科学方法。”也有研究者认为“科学方法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要认识、掌握、运用科学方法,必须通过适度的训练、内化以后方能达到,所以科学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是一种心智技能”。其实,虽然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概念名称与心智技能不同,但它们的实质却是相近的。关于心理技能的现有研究,如冯忠良在加里培林心智活动形成的五阶段论基础上提出的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号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对科学方法的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由于未能揭示“知识”与“技能”的本质联系,对科学方法的教学的指导是有限的。

二、“科学方法”的教学策略

(一)揭示科学方法重要作用,激发并维持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要取得良好效果必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调查表明,动机强的学生倾向于经常使用他们习得的“科学方法”,而动机弱的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使用不敏感。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必须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科学方法”的“好处”,才能促进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学习与使用。由于科学方法本身具有的“隐性”特点,学生往往难以体验其必要性。因此,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方法”的重要作用,向学生揭示说明“方法”的实质和重要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学习动机。

(二)剖析物理学史,让学生感受和领会科学方法

物理学史中蕴涵着的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物理经典实验,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往往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研究探索,运用了多种不同的科学方法。讲授新课时,如果教师能够加入一些这样的史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科学理论和规律,并使学生认识到“同一种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而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用到多种不同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直觉、灵感、顿悟等“非常”的科学方法,通过剖析科学史,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魅力,领会科学方法的精妙之处。

在新课标教材中呈现了大量经典实验、代表人物的经典事例,教学中应重视这类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重视开发课堂演示实验功能,突出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

演示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它在科学方法教育方面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常常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新奇或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引起他们学习和探究的欲望。(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演示过程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并抓住最主要的观察目标,把握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并认识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以及产生变化的条件,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演示现象从观察到得出结论,需经积极的思维活动,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对观察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示范。在演示中,教师的技能、方法的呈现,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传递了一些语言所不能清楚表达的“缄默知识”。

总之,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开发演示实验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突出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实效性。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6

摘要:高中物理旨在普及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文理科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物理的心态及目标的不同,造成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存在差异。针对高中物理学科偏重抽象思维,而高中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影响,感性认识不足,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欠妥,学生学习物理感到困难。本文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学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好地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素养;抽象思维;教学方式;困难;策略

一、文科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现阶段,我国的高中教学仍坚持分科为主,一般分科在高一的下学期,而物理会考在高二的下学期,在这期间文科生仍需学习物理,但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一)从学生方面来看。

1.面对高考的压力,文科生轻视学习物理。

尽管高中教学实行了新课改,但在当前高考的压力和应试教育体制下,文科生认为物理对于高考无用,而且分科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从心态上不愿花费过多时间,在四十五分钟的物理课堂,他们学习着与高考有关的科目,忽视物理对他们逻辑思维的培养。

2.文科生物理基础薄弱,对学习物理缺乏兴趣。

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繁多,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枯燥乏味,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很多学生在分科前,物理知识掌握不扎实,基础较差,为了扬长避短,在高考中取胜,而选择学习文科,放弃学习物理。

(二)从老师方面来看。

1.文科物理教学效果不参与评比,教师上课动力不足。

文科物理没有月考和期中考试,教学效果不参与与其他班级和学校的横向比较,而且学生不专心听课,把物理课堂当成休息课堂,教师授课失去了压力和动力。

2.文科物理教师自身教学方法的缺陷。

大多数文科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忽视物理的实践性,不允许学生动手做实验,抹灭文科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物理堂课变得平淡。

二、理科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一)学科因素。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有严密的理论,需要定量的精密计算,且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物理学的这些特点是造成物理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

1.从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对比,需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根据人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人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中学生如果对所学的物理内容尚未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没有掌握必要的物理事实,它就缺乏进行思维加工已形成概念和规律的原料,而老师硬灌下来的概念和规律在学生的头脑中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高中物理注重模型的建立,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

高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与实际生活联系不明显,要求对物理现象进行物理模型抽象和数字化的定量描述,要求数理结合,理论的数学表述明显增加,数学手段多样化,开始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并且强调适用条件,要求对物理知识理解和灵活应用。物理习题多为涉及多个变量的动态过程,临界分析增多,定量计算比例较大,许多问题需要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与数学联系紧密。有的还要做必要的讨论,排除干扰信息、挖掘隐蔽因素,解题时突出物理图景的建立和过程的分析。

(二)学生因素。

高中理科生在心态上是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物理知识的运用的,但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仍有困难。

1.从认知规律上分析。感性认识不足造成物理学习的障碍,因为感性认识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基本材料,而且是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错误的前概念和日常生活经验对物理学习产生的干扰。思维定势阻碍不同情境问题的解决。

2.男女生的差别。一般情况下,男生与女生相比,对物理感兴趣和梦想考理工科学校较多,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高中阶段的物理要求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造成了女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物理学习的实际要求之间的矛盾。

3.学习方法上,高中物理重在反思和总结。物理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构建物理知识结构,头脑里的物理知识是一堆零碎的、杂乱无章的公式,不知道它的适用条件和方法,不知道某一概念、规律与整个物理知识间的关系,无法把所遇问题纳入知识体系中,在遇到问题时就乱用公式。

(三)教师因素。

1.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影响。

直接授课式的教学方法虽然是传授知识最快的教学方式,但过分强调抽象思维,依赖于逻辑推理,对形象思维有所忽视。教师在抽象中教,学生在抽象中学,,从而导致学生大脑中没有形成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运用形象思维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造成学习者学习的人为困难。

2.教师的教师人格魅力的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而急于传授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有识对流的主线之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 教师对在物理学习中不适应或有困难的学生,有时关心得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加以弥补,造成学习者的问题越积越多;不了解学习者特定的优点与缺点,易增大学习者之间的差异,造成学生的挫败感,进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教师的经验对教材、对学生认知规律、对课堂的把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三、针对文理科生现状的应对策略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7

关键词:高中文科生;普遍问题;应对措施

从教四年来,我一直从事的是高中文科数学的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文科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上课能听懂,但是不会解题,这也是目前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很多文科学生都知道成败在于数学,要想在高考当中胜出必须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听懂数学课是前提,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解题的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能是根本,所有这些都必须落实到让学生学会解数学题上来。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文科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现状,针对学生反映出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原因制定了相应措施。

一、主要原因

(一)学生方面

1.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分析发现,文科班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文科主要是因为理科成绩差大多数人对数学有一种恐惧感。随着学习的深入,考试的频繁,成绩越来越低,久而久之,学习的兴趣就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就放弃了学习数学。

2.方法不当

文科生学习数学时,大多数人上课能听懂,就是不理解题,因为他们学习数学不是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去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去分析一题多解的思路和解法,而是拼命去记住数学的某一结论和方法,只是重复性地进行模仿,而对于为什么这样去做就而不究,导致知其行不知其意。

(二)教师方面

备课不及时、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忽略学生感受、讲课分析和解题指导上不得法、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不到位等众多问题均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二、应对措施

(一)增强信心

让文科班的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必须从知识辅导与心理启迪这两方面双管齐下。通过揭示数学问题以及解题的本质,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把数学问题趣味化、基础化、生活化,适当降低要求,选一些文科学生能独立解答的题目,让他们有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探索,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采用课前预习,课堂讲解,深入阅读。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他们学习,分析问题,怎么把知识应用到解题上的能力。

(三)注重课堂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课是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学生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还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得到反馈。讲解速度要适合文科生的接受能力,必要时要放慢速度,讲课时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

只要我们从心理、方法、能力等方面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相信文科生同样可以学好数学,最终决胜高考。

参考文献:

[1]李道仁,学会学习[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8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现状,研究了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形成文科数学教学大纲;从内容安排上探讨适合学生和教师的文科数学教材;从现实状况出发,思考了文科数学的教学方法。 

    我校及国内很多大学的文科类专业,都开设了数学必修基础课,对提高文科学生数学素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文科数学基本上是理工类几门数学基础课的压缩和简化。一方面试图把大量的基础数学知识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又受课时较少的限制必须精简内容,于是普遍采取了重结论,不重证明;重计算,不重推理,重知识,不重思想的讲授方法。大多数学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谈不到提高数学素养,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目的。 

文科学生往往觉得高等数学不可理解,难以接受,许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显然,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改变这种状态,使学生感到可以理解,并且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持续学习能力的高度,来把握教学原则。目的不是教学生如何做题,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针对文科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和学习需求,不仅从学生获取知识的层面,更要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高度,明确文科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即着力解决文科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学什么,如何学习等当前一直困惑的问题。该项目力争探索出适合文科学生学习特点,确定恰当的教学原则,通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合理架构教学内容,编写一本适合文科类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大学文科类数学教材。从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层面对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进行改革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旨在从教学理念的高度,对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系列改革、研究,重新审视和梳理,特别对独立学院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理念;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想方法的魅力,提高数学素养。 

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发展,结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从总体上把握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意义和要求,大致上有两方面:(1)理解和掌握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初步应用;(2)培养和加强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和能力,文理交融,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通过前者来实现。二者相比,后者更重要。这正是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殊性所在。 

2 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文科数学教育的导向和关键 

探索文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要、学习规律,从认知规律和教与学的规律出发,以培养大学文科学生的数学素养为重点,来进行研究与改革,明确大学文科数学的目的和要求,形成具有良好导向教学大纲是关键。 

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发展,以及当今社会对文科学生的要求,文科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等,结合文科学生的实际,从总体上来明确开设大学文科数学的目的和教学要求。文科数学教学目标与原则以理解为主。文科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以及终身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有一定的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大小关键取决于他的数学素养。数学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提高,它能赋予人们一种特殊的思维品质。对文科学生来说,良好的数学素质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正适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 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教学指导思想,符合文科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原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编写一本适合文科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大学文科数学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数学的特点是概念高度抽象、逻辑严谨、推理精确。但这些特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而中学文理分科,使得大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大学学好起点更高的大学文科数学,其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安排至关重要,而这一切究其根本,在于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贯彻这些理念的重要载体——教材。 

目前该课教材大体有三类:一类是以理工科数学为样本,对内容和理论要求分别进行了精简和降低,即使如此,这对文科学生来说,显得枯燥难懂,无法理解内容和学习的目的;另一类是数学科普性读物,分别介绍了数论、图论、模糊数学等数学分支的基础知识,有的还介绍了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技术等,这类教材涉及面广,但都一点而过,

没有较好数学基础的人,根本无法接受和理解;还有一类侧重于介绍数学文化,而忽略了具体数学知识。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的自然感悟,离开了具体数学知识这一载体,数学文化就成了空洞的介绍和解说,不可能真正理解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外延。 

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大纲为依据,恰当安排教学计划,注重数学知识与数学历史有机结合、数学文化与数学概念融会贯通,突出数学的文化理念和数学概念的历史渊源,重点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弱化数学的抽象性和数学的技巧,注重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例题、习题选择恰到好处,目的明确。融入必要的数学软件知识,使学生与时俱进的来学习数学。 

教材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通过该教材的学习,使文科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意义;了解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了解数学文化及其背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保证数学内容和理论的基本要求下,教材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维的养成,基本数学知识的交代。避免理工科教材的难懂难读;避免多而泛;融合数学文化于具体数学知识中,避免二者割裂空洞。 

具体而言,大学文科数学教材应注重体现: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数学历史与数学概念有机联系,合理结合;突出数学的文化理念和数学概念的历史渊源,重点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弱化数学的抽象性和数学的技巧,注重大学文科数学的基本内容;例题、习题选择恰到好处,目的明确;融入必要的数学软件知识,使学生与时俱进的来学习数学。 

有了适合的文科数学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更好的因材施教,讲解数学知识、追溯数学历史、渗透数学思想、介绍数学发展现状等,在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进而领略数学的魅力。文理交融,给学生一个广阔知识空间、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4 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有了适合文科学生的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更大程度的因材施教。讲解数学知识、追溯数学历史、渗透数学思想、介绍数学发展现状等,在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着眼于培养文科学生特殊的思维品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1)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非常重要。他们会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来学习高等数学,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求知的欲望; 

(2)作为大学老师,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从获得终身持续学习能力的高度,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3)教师应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以及教学目的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 

(4)对于文科学生,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侧重让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减少一些难懂的理论证明,侧重形象、直观地渗透数学思想;弱化一些数学运算技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5)教授文科高等数学,教师要尽避免用“数学味”过浓的数学语言,采用丰富形象生动的语言,适当插入数学历史、数学家趣闻,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尽可能排除文科学生惧怕数学考试的心理,使其以轻松的心态愉快的接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利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数学素质。 

5 结束语 

从根本上明确大学文科数学开设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研究数学教育在文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注重将数学文化融入文科数学教学,总体上,必将提升文科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志红等.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 

[2] 汪国柄.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3] 严守权等.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 

[4] 盛骤等.大学文科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5] 姚孟臣等.大学文科高等数学(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9

【关键词】心理误区 学习方法 多媒体

大学文科数学作为一种现代科学的语言,对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或者说没有信心,恐惧数学课,以至于上课能听懂,但是又无法自己独立解题。如何有效的提高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教学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考虑到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是教师“教”的过程,重要的还有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一起共同努力劲往一处使。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大学文科数学学习困难的现状。

一、大学文科数学学习中存在的误区

(一)学生的心理误区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已经习惯了“喂”的方式,缺乏主动性,遇到问题就有一种依赖别人解决的惯性思维,缺失了主动性。进入大学后把中学的学习方法套用到大学文科数学学中中来,只注重机械学习,轻视问题背后的实际意义,只死记硬背公式结论,而忽略了过程的理解,面对大量的数学符号,学生慢慢就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厌烦的情绪,学习成绩快速下滑,学习无动力,无目标。

(二)文科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存在的影响

文科的学习要求学生多背多记对各种知识点加强记忆积累,而对思维逻辑能力,运算能力的要求就相对少一些,而数学学习刚好相反,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运算能力上的,要对问题要进行抽象理解,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文科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受学科影响,会不自觉的对数学公式机械化记忆,而不注重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很多时候过分依赖老师,对问题缺乏分析总结,遇到一题只会一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逻辑能力弱,做题慢,计算失误,方法选择不合理,时间不够等问题。

二、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大学文科数学》也是如此,要发现其魅力所在,就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往往能事半功倍,越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成绩。对于学学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内在,激发学生探索的精神。

(二)制定学习计划,提前预习

计划的制定既要有长期的打算,也应该有短期的安排,计划要制定更要很好的执行。一份恰当合理的计划是促进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惰性的内在动力。进入大学后,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课时讲授的内容的增多,速度的增快,这需要学生学会制定计划做到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优化课堂细节。

(三)课后归类小结,从厚到薄

课后总结体会感受,记忆必要的公式以及通用解题思路,记忆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纲要,边用边记,归类题型,总结各种方法的使用,《大学文科数学》归类可按内容和方法两部分进行总结。还有,课后要记错反思,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记下自己所犯错误,并注上自己犯错的原因与正确的思路及解题方法,有利于今后得到提高。在有,要多思多练,独立作业。在教师的推荐之下,选好一本参考练习书,精读到底。?但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现在辅导书都有习题答案,所以在这方面自己一定要加强自控,独立思考,灵活的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

(四)与时俱进,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10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教材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材是指一切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对于学校而言,广义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1]它形式不一,有装订成册的,也有正式出版的书本。狭义的教材专指教科书。本文研究的问题就是围绕教材狭义观念展开的。

教科书是在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它的科学运用可以使教师的教学预设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也只能如此,才能挖掘出教科书资源中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教科书功能。

一、教科书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将“教”单纯理解为“讲”、“说”

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普遍存在着语文教师用“老祖宗”留下来的一贯思维来教教科书。所谓教教科书,即“讲教材”“说教材”,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所谓的标准分析;讲所谓的标准答案,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像古代私塾中那样,教师在讲台上大刀阔斧的长篇大论,也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是否听懂,只顾自己尽兴,而学生在下面听得糊里糊涂,就像复读机似的人云亦云。“教教科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与教材的结合。

(二)不注重相关知识的扩展

教科书的选文包括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等多个方面,往往单纯的教学生对这篇选文的解读,忽视了语文教科书的工具性特征,没有将选文的学习作为一种手段,即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手段,通过教科书中选文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这类选文的理论、方法、态度。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的老师只注重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辞藻、清新的语言,却忘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音乐美的诗学主张,忽视了对文章新奇比喻的解读,忽视了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引导。还有的教师虽然注重了传授学生学习教科书选文的方法,但却忽视了对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的扩展,也不注重教科书学习与写作的结合,阻碍了学生视野的拓展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对新课标中教科书运用的认识偏差

课程改革是近年来教育界一直的热门话题,随着新课标的出现,全国范围内纷纷掀起了学习新课标的热潮。根据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新课标下的新教科书与原教科书相比有了很大不同,这就使久居一线的教师群体因受自己教学风格的限制而增加了“吃透” 教科书、驾驭教科书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两大极端的存在:一种是“忠实取向型”,认为新教科书什么都好,新教科书说什么就是什么,完全照搬新教科书,不懂的根据实际情况对教科书进行调整、变通选择。一种是对新课标的曲解。完全脱离教科书,只随心所欲的开发课程资源,追求别出心裁,不注重对教科书的解读,使得教学没有重点。在课程改革中对教材运用方面认识的偏差是对新课标的盲目追求,严重影响了教学理论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教科书运用的解决方案

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曲解,对教科书的不合理运用,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在课程实施中得不到很好的实践,那么怎样合理运用我们的教科书已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点来对教科书进行合理运用,同时还要结合科学的教学理论知识方法与教科书进行融合。具体如下:

(一)树立“用教科书教”的思想观念

在新课标下,教师应正确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树立“用教科书教”的思想。“用教科书教”顾名思义就是把教科书当做素材,根据实际情况对教科书灵活地进行调整和重组,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理论、方法和态度。“用教科书教”与“教教科书”是不一样的两种观念,如教师要上一节有关小动物的课,在课间,教师看见学生们围在地上对一只蚯蚓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了起来,面对这样相同的情景,“教教科书”是这样的:老师走到学生们旁边说“都别谈论了,要上课了,大家都回教室。”用她自己的行动阻止了学生们的讨论话题,而在课上依旧根据自己事先备好的课津津有味的讲着远离学生生活的知识,殊不知学生们的心思还在那只活生生的蚯蚓上。而“用教科书教”是这样讲的:教师走到学生们的周围,和学生们一同讨论这个话题,讨论着蚯蚓的形状、生活习性、功能等,并一步一步将话题转移到本节课要讲的动物上,同时拿同学们见到的活生生的蚯蚓与课文中的动物进行比较,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素材性特征,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这类文章的思想、方法,让学生解一文而知全篇。引导学生学习选文的优美词句并用它们造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这位教师以“用教科书教”的思想观念为依据,将教材作为工具,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不仅使学生们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也使学生们获得了课外的知识。在提高学生对课本学习的兴趣同时,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

(二)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知识

1.把握好师生的主客体关系

主体,顾名思义就是在事物中占主要地位,起支配作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则是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的实施者。客体一般起被支配的作用,教学活动的客体则是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的对象。自古至今,有关师生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赫尔巴特主张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支持他的人就形成了“教师中心说”。然而事情往往存在它的对立面,杜威则主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支持他的人形成了“学生中心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新课标结合前人的合理思想,主张教师要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在新课标下,教师始终是学生求知、探索的激发者、引导者,主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刘邦一介农夫出身,却懂得用人之道。根据不同的事情用不同的人,做事讲究方法而不是蛮干,在秦末农民起义中了暴虐的秦朝,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政权,完成了国家统一之伟业。这个例子换在课程实施中就是把握好师生的主客体关系,把用科学的方法用在教材上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活跃,而且也使教学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2.把握好师生与教科书的关系

在课程实施中,师生关系与教科书也有着微妙的关系。鉴于新课标的主张,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师依据学生的经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都应该是一个阵营的,都是文本阅读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讲课文,学生在下面听。师生应该是教科书文本的平等主体,学生是主要发言人,教师是教科书文本的引入者、点拨者。教师应主张学生课前预习,并将每节课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解决教学目标,让学生先自己去解读教科书,然后教师在针对学生解读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纠正、总结,而不是一开始就拿着教科书“说教材”。比如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本着“把健康还给孩子,把时间还给孩子,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孩子”的教学策略,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推行10+35或0+45时间模式,每节课教师占用5―10分钟或教师基本不讲。每堂课都不是教师先讲,而是根据教师的指导先自学,做课前预习,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解疑,或规范准确表述。充分做到了“学生是发言人,教师是点拨者”,使师生面对教材文本保持了平等地位。

3.以科学的教学原则为依据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原则的学习与掌握是教师如何运用教科书的依据,即以何种方法、何种形式运用教科书的选择依据。巴拉诺夫指出:“教学论原则决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和论证其效果有赖于作为这些方法基础的教学论原则。教学论原则体系,就是对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基本途径的总的说明。”[2]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不同的教学原则下对教科书运用的限制性也不同。比如在循序渐进原则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些适合本阶段的选文、知识点进行把握;根据教科书设计一些适合本年龄阶段的问题,要求问题不能多难也不能过易;比如在因材施教原则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的运用教科书。对于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根据教科书的内容给他们推荐一些与教科书相关的读本,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对于知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否则会伤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只让他们掌握教科书的基本知识点即可。在不同的教学原则下,教科书的运用要有所取舍、合理选择。

4.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教科书选文,知识点要有针对性,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教科书的探究,也能改变学生枯燥学习的境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知识。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我们要始终紧记“用教科书教”的思想观念、结合科学的教学理论,在教科书处理和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种种图片素材、动画素材、视频素材、声音素材、音乐素材等),根据需要将它们灵活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对于戏曲、小说等选文,教师可以运用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看一些视频实录来理解教材;对于知识点要求牢记的选文,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运用练习法使学生对知识点加以巩固并学会运用。

综上所述,将“用教科书教”的观点贯穿在教科书运用的全过程,并结合科学的教学理论知识、方法与教科书进行融合,使教科书的运用更加合理,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我们的课程实施更具人性化、丰富化。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11

 

一、引言

 

不同学科都有着其独特的逻辑体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方法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过去所学学科的影响。而本文正是基于对法学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逻辑体系——至少对于部分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给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学习带来的困扰的理解,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过程中对法学的研究思路进行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及法学论文的撰写进行了研究。不论是对于非法学本科的研究生还是对于法学老师而言,这样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借鉴;对于法学教学的老师而言,或许可以从这样的个案中发现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盲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清代习惯法》研究及论证方法回顾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一书由梁治平著,并于1996年由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在《清代习惯法》的主题部分,作者共分十个部分对《清代习惯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不仅对“法”和“习惯法”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并且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习惯法”和“习惯”和关系、“习惯法”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将习惯法的调查报告、清代与习惯法相关的官方档案以及清代的民间契约书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以“习惯”与“习惯法”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梁治平对“社会与国家”问题的研究,不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论证的方法都体现出一个法学理论大家所具备的特质,对其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的回顾和学习,不论对于法学理论学习、研究还是对于法学论文的撰写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回顾

 

文献积累在法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法学就是法律文献学”的观点,在研究中,需要积累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料。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社会与国家”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文献在研究中的作用,而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也是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梁治平在研究“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前北京政府司法部1920前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印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而且还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其他档案馆的清代司法档案,并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间契约文书,这些数量庞大的资料都为梁治平研究清代习惯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而在《清代习惯法》中,作者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

 

在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清代习惯法》的导言中,梁治平就大量的使用了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沟口雄三和岸本美绪等学者的研究方法,在《材料、概念与方法》一章,作者更是直接将E.A.霍贝尔概念及方法体系引进到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中。梁治平对研究文献的应用充分的体现出其对这些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献的掌握程度,也反映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成果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导言一章中,对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等学者的研究方法的引用的同时也是对其研究成果的使用,在《导言》一章中对梁启超和梁漱溟的研究成果的引用、在《民间法、习惯和习惯法》一章中对千叶正士的“法的三重结构”以及《再论习惯法》一章中对Arthur Henderson Smith、R.格尔巴特、胡先缙、Martin C.Yang等学者对“面子”的研究成果更是充分的体现出梁治平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掌握程度,这些研究成果方面的文献积累对梁治平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论证基础。

 

(二)《清代习惯法》论证方法回顾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大量文献积累和使用不仅为结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对各种论证方法的熟练使用也使得论证更为严谨。作者在《清代习惯法》中使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本文并不一一进行赘述,仅就作者使用较多的演绎证明方法、归纳证明方法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进行回顾和说明。

 

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以《习惯法与国家法》一章为例,作者通过对“小传统”和“大传统”这一一般性原理和原则作为论据,对作为小传统的习惯法和作为大传统的国家法进行比较论证,并继而对习惯法和国家法的相互影响、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以及两者的联结人和联结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作者在其他章节中还有大量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仅使得论证更易于展开,而且为其结论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准备,也使的整个论证过程更为合理和完整。

 

归纳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再论习惯与习惯法》一章中,在该章中,作者在回顾E.Ehrlich、P.Bohannan、 L.Pospisil、Roscoe Pound以及Sybille Van der Sprenkel等人对“法”的定义的基础上对“法”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除此之外,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归纳证明的方法。使用归纳证明的方法,通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论证的基础,对一般性的原理或论题进行的论证,使得所论述的原理和论题更为客观合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习惯法起源举例》和《习惯法制度考略》两章(虽然其他章节中作者依然有使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但是以这两章的使用最为广泛),在习惯法的起源举例中,作者枚举了自然、社会变动、智虑者、祖先崇拜、迷信、感情、道德和流传等8种习惯法的起源,而在接下的 “习惯法制度考略”中将习惯法的制度归纳为婚姻、析产与继承、永佃及一田两主、典与卖、找贴、会、中人等8个种类,作者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在习惯法起源和习惯法制度论证中面临的困难,对习惯法的起源和习惯法的制度进行了论证。

 

三、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犯错误反思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在被作者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所折服的同时,也对一些广泛存在的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对当年学术界在法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反思。与梁治平作为法学大家在《清代习惯法》中所体现出的丰富的研究文献积累和严谨的论证所形成对比的是,在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在选择好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收集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对于法学研究而言,由于法学研究的特殊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使用理工科以及管理学科的调查和统计的方法进行法学实证研究还是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都需要积累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只有在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公允性,而这,却恰好是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短板。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研究的对象而定,在确实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根据所需要达成的研究目标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而对于非法律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在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掌握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少,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也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研究结论缺乏基础,即论证的严谨性方面,其本身也是由于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和研究方法选择缺乏灵活性的直接结果,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罗列观点、论证不合理以及逻辑不合理的问题。

 

四、法学理论研究及论文撰写方法的建议

 

对于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问题,应当分别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特别是对于当前的法学理论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更是应当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提升自身的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

 

首先,应当加强文献积累。加强文献积累,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以及文献的积累、加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研究结论相关的文献积累,对于还未确定研究对象的法学研究生而言,主要是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积累。

 

其次,应当加强法学理论学习。对于法学而言,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但是要想在法学研究中取得成果,只进行实证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实质,因此,在加强法学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部门法学理论、法理学甚至哲学方面的理论学习。

 

最后,应当加强写作锻炼。在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论文的好坏会直接受到作者写作水平的影响,而写作水平的提升,除了不断的进行写作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捷径可循。在加强写作锻炼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文献积累和法学理论学习,多动笔,唯有此,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法学学术论文。

 

结语

 

本文以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视角,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研究中对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基础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文献积累、加强理论学习和加强写作锻炼的提升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的建议措施。由于学习法学的时间较短,并囿于当前的写作水平以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文中未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这些不足,期待读者和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文科学习方法范文12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化学科学成果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化学发展成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经历了古代化学时期、近代化学时期和现代化学时期3个阶段。今天化学已发展到拥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化学工程学等几大分支,并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化学学科文化是指在化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化学学科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思想、方法、概念、定律,所采用的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和人文精神、文化产品,以及教学和行为习惯的总和[1]。而化学学科知识、价值、思维、语言、教学和行为习惯等是化学学科文化的核心要素[2~4]。

1.1化学知识和价值观点

化学学科知识与化学学科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化学学科知识的发展是化学学科文化产生的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并丰富了化学学科文化。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道尔顿实心模型、汤姆逊糕枣模型、卢瑟福行星模型、玻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等,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发展了原子结构的知识和理论,其“依据事实-提出假设-抽象建模-实验验证”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也丰富了化学学科文化;人类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朴素酸碱概念、酸碱电离理论、酸碱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理论等发展过程,丰富了“坚韧不拔、不断求索”的化学学科精神。另一方面,化学学科文化是维系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基石,也是化学学科知识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科共同体成员坚信化学学科是造福人类的,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遵循化学学科研究的行为规范,以伟大的化学家为榜样,不断探索化学科学的真谛,使化学学科知识得以丰富和发展。如新元素的发现、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合成等,正是化学科学方法得以科学应用所取得的成果。从哲学意义上说,学科价值是指学科对人类的有用性。这种学科的有用性包括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用性,个体与社会层面上的有用性等等,不同的学科有用性反映了不同的学科价值,形成学科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化学是理论和实验结合、基础和创新并重的学科。化学学科的价值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揭示客观事物的变化运动规律而得到价值体现,二是通过创造和识别能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物质而得到价值体现的。

1.2思维方法和语言系统

学科方法实际上是学科内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不同的学科往往以不同的方法论指导学科内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不同学科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科方法(也可以说成是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思维方式)是学科文化的内核,是学科共同体所有成员特有的研究和思维方式。化学学科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科学实验法、归纳法、数学方法、假说与模型等等。化学学科共同体成员习惯于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抽象推理的思维,习惯于从实物粒子的微观结构视角揭示物质变化本质的思维;习惯于关注环境因素对体系状态和性质影响的思维;习惯于提出假设、建构模型、实验论证的思维。化学实验方法在化学学科方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化学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基础科学,即使是计算化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依然是检验化学原理和计算结构的唯一标准。正如化学教育家傅鹰先生所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载体和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与呈现形式,是学科文化的窗口。每一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其独特的语言方式或言语体系,学科共同体成员用这些专业言语体系进行学术上、思想上和情感上的交流,传递建立在学科知识和信仰体系之上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知识观。化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丰富了自身学科语言。化学语言主要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等。普适、通用和简捷的化学语言,能将众多的物质结构、组成、变化和性质等化学事实表达出来(如化学符号CO,表达了一氧化碳分子的组成、共价键成键情况、孤对电子数目等信息)。化学学科共同体成员用化学语言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化学语言是化学学科共同体成员进行化学思维、学术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中介。

1.3化学研究和教学行为习惯

学科研究和学科教学是学科最主要的学术活动形式,学科研究习惯和学科教学行为不但是学科文化的重要要素,更是学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学科共同体成员的学科教学与研究习惯具有一致性,正是这种一致性保证了学科及其学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学科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和观点逐渐内化成学科成员的学识和信仰,逐渐改变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取和传授,学科文化就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影响着所有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思想、规范、行为和习惯等,并成为他们参加社会生活的重要经验和手段。化学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掌握系统的化学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能力,形成一定的学科素养和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化学教学行为体现了化学学科前辈们进行研究和教学的行为习惯,化学教学行为能够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价值观点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化学研究和教学行为习惯。化学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促使化学研究和教学关注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化学研究着力解决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化学教学关注对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化学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价值取向,要求化学研究应具有怀疑的、思辨的品质,促使化学教学教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重视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而“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这一学科特点也同样决定了化学研究必须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化学教学也应引导学生进行以化学实验为主要方式的探究学习。

2化学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

教育既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育人的过程。这就表明学科教育存在两个维度,一是知识维度,即以知识为中心,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理论体系的完备性,把对事物的认识作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二是文化维度,即以文化为中心,在知识教育基础上关注文化,使学科教育成为关注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学科文化是教育最主要的文化资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从文化视角研究和探索学科教育思想、方法,可以丰富、发展和完善当前的教育理论,有助于开阔教学的视野,优化师生的知识结构。今天的化学教育已经不单纯是化学知识的教育,通过化学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化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作为中学课程结构中科学领域的一个科目的化学,既是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教育科目。这就决定了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既必须符合科学知识本身的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符合学校的教学规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要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要在化学课程实施中,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要通过化学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因此,化学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指化学学科文化主体、学科文化场域,以及包括知识理论体系、学科价值体系等在内的学科文化核心要素,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念的形成、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施加影响的能力[5~7]。化学学科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语言系统等都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定向和规范作用。在中学化学课程实施中,在重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育意义的同时,关注化学学科知识背后潜藏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的教育意义,既能引导学生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又能培养他们形成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与高尚理想人格,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2.1运用化学学科文化,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

人格是人的内在品质结构与外部行为方式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综合特征。人格既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又是个人经社会化所获得的整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学生的理想人格应该包括“有理想、有信念,具有与时俱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又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学生人格的塑造事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承载着帮助学生建构既适应时代的需求又不失学生个性特色的理想人格的任务。徐光宪先生曾经说“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学科”。他认为科学可按照它的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朝阳科学是下游。化学是中心科学,是从上游到下游的必经之地。尽管今天的化学看上去没有那些学科炫耀和光彩,却始终默默地发挥着本学科必不可少的作用。化学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产生的化学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烙印,化学学科共同体成员在化学学科中所进行的研究都是以服务于人类社会为终极目标的。化学学科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密切相关,而且通过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交叉与融合而产生了众多新兴的应用性更强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其成果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并造福了人类。化学学科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报效社会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化学科学发展进程中,许多化学家为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事迹是化学学科价值的核心内容。化学家们的事迹是我们进行学科文化教育,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资源,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居里夫妇对放射元素镭的发现、候德榜制碱工艺的发明,无一不闪烁着为科学进步和为社会发展坚持信仰、勇于创新、不懈追求的人格力量。而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每一进步,都体现着“在争论中坚持追求、在合作中取得创新、在坚守中获得成功”的特点,更能对学生进行理想人格的塑造。

2.2运用化学学科文化,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不同的学科中有着各自公认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衡量标准。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在耳濡目染中习得了该学科文化定的感知、思维和行为模式,即学会了本学科特有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了该学科特定的专业习性。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形成的学科习性不仅限于专业领域之内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方式,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学生观察社会和世界的方式。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常运用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化学科学研究方法是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素材。化学在研究客观事物及其变化、创造和识别物质的过程中,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假说、建模、概括、归纳和抽象演绎等科学方法,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例如,化学对物质结构认识所经历的“归纳事实提出假设建构模型发现新的事实实验验证……”的发展模式,化学原理和理论发现(如酸碱理论的发展)经历的“归纳实验事实提出理论假设实践检验……”的发展历程,都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整套科学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使得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内化形成看待问题的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辨的实证精神。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不仅有利于化学学习,而且更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3运用化学学科文化,规导学生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