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传统医药日

世界传统医药日

时间:2023-05-31 09:10:41

世界传统医药日

第1篇

摘 要:传统医药作为一种存在于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古老的医疗实践,在新的世纪得到了新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在简述传统医药发展的同时,从世界卫生组织所做的大量工作,世界各国传统医药管理立法的最新态度和变化、标准的制订等方面,探讨了东西方传统医药的融合问题,并在此前提下,以期为中药的国际化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传统医药;东西方融合;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007-02

1 传统医药正重新活跃在人类医药史的舞台

传统医药是相对于现代医药而言,是人们在长期的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步认识的,并被本

国或本民族广泛认同和使用的药物。传统药的特点是大多来源于天然药材资源,如植物、动物或矿物,多根据经验使用。它作为一种古老的医疗实践,在现代医药作用于人类健康之前,存在于人类社会就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实践,包括中国中医药、印度阿育吠陀医药和阿拉伯尤纳尼医药等在内的世界四大传统医药都曾经在人类发展上有过巨大的辉煌,如今,除了硕果仅存的中医中药,其它都已经随着滔滔的历史长河或衰落,或消亡。但是,它们的发展和应用充分体现了其深刻的社会哲学、文化背景和历史起源等特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药的定义,传统医药是指为了人类健康,以及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包括综合了基于药用的植物、动物和/或矿物,精神治疗、物理治疗和运动锻炼的不同医疗实践、途径、知识和信仰。根据其治疗手段的不同,主要包括药物疗法(草药治疗等)和非药物疗法(针灸、按摩等),见表1。

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现代医药这种单一的、以对抗性为主的治疗策略,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健康的需求,活跃医药市场200多年、以化学药为主体的现代医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窘境和挑战。传统医药,尤其是传统医疗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草药及草药疗法,由于其独特的治疗和恢复优势,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符合了时展的要求,也使得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传统医药的兴趣在过去的10年中一直在增加,而且其势头似乎在继续,传统医药正逐步重新活跃于人类医药史的舞台。

表1 常用的TM/CAM疗法和治疗技术

―常用疗法/治疗技术 ■―有时用的技术 ―用作治疗性触摸

a 例如,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非正式TM系统使用草药。

b 例如,泰国常用TM疗法中就包括针刺疗法和针压疗法。

c 传统中医中的一种物理疗法。

d 发源于日本的一种物理疗法,运用大拇指、手掌等按压身体的某一部位以起治疗作用。

e 属于传统中医,运用运动、冥想和调节呼吸来加强人体精气(气)的流动以改善循环和提高免疫功能。

2 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传统医药作为一种古老的医疗实践,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未来的几十年,随着国家和地区间交流和合作的日益频繁,管理和立法水平的相互影响及趋同,医药学最新技术的应用和水平的进步等因素,建立在各国、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基础上的传统医药,也在碰撞中交融,在冲击中创新、融汇、贯通,已成为未来不可阻挡的趋势。

2.1 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动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倡导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技术的融合,促进植物药等传统药物监督管理立法和传统医药学的发展,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传统医药品检测、质量管理、安全和疗效评价的文件和指南。1976年第29届世界卫生大会首次将传统医学列入议程。1977年第30届和1978年第31届世界卫生大会形成了培训传统医学人才和开展传统医学研究的两个文件。20世纪70年代末,WHO总部成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并先后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多个传统医学合作或培训中心,传统医学获得了应有的地位。1991年,第44届世界卫生大会确定了传统医药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推动传统医学进入本国医疗保健体系,并要建立草药及针灸的国际标准化的立法。2000年,传统医学被列入WHO三大任务之一。2002年,WHO正式出台《2002-2005年传统医药及替代医药全球发展战略》,目标就是要在尊重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推动传统医药在各成员国间政策制订、评价标准和立法管理的统一协调。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动下,191个成员国中已经有25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药的国家政策,有64个国家实现了对草药的规范化管理(见图1)。传统医药的全球市场年营业额已达600亿美元;在西方发达国家,至少有40%以上的民众尝试各种传统医药方法的治疗;在发展中国家,高达80%的民众将其作为初级医疗保健的重要组成;在北美、欧洲及非洲,3/4的HIV/AIDS患者/感染者采用TM/CAM治疗各种并发症状。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图1 日益增多的系统管理草药的国家(阴影部分)

资料来源:WHO收集的1999-2001年资料。

2.2 世界各国对传统医药管理和立法态度的松动

在美国,作为对包括草药在内的传统医药品持顽固否定态度的国家,态度的松动出现在2000年8月,FDA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正式颁布了《植物药工业指南》草案(第四稿),该指南首次公开并承认将植物药定义为药品,并提出了诸多不同于常规药品的管理形式,实现了传统草药可被FDA批准为新药的可能;在加拿大,在经过近两年的征询和修改以后,2003年6月18日,卫生部正式宣布采纳了天然健康产品的立法《Natural Health Products Regulations,NHP Regulations》。该立法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寻常药品和食品的管理模式,为传统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在欧洲,2004年4月30日,欧洲委员会终于通过了传统草药制品的法令,该法令的出台为传统草药品在欧盟范围内的管理建立了一个协调统一的立法框架,并有望于2005年以前在欧盟市场范围内实现传统草药药品的统一;在南非,政府已经注意到在南非市场上有不断增长的、所谓的补充药物在市场销售,提出了应该对替代医药产品进行分类管理的通知,并根据欧盟传统草药品立法的变化,积极准备拟定自己的草药管理法规。

从以上国家近几年对传统医药品立法管理和态度的松动上来看,传统医药品的诸多外部环境正发生着积极变化,立法的变化将最终推动传统医药品在各国范围内更为广泛的应用、交流和融合。

2.3 草药生产和注册标准的协商和统一促进了地区间的融合和统一

传统医药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使用的快速增长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传统医药品的质量及安全性、有效性问题。全球范围内缺乏一套公认的传统医药品注册法规,各国间质量标准及技术要求的不同,也极大影响了传统医药品国际化的发展。

2001年11月,西太区草药论坛(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forum for the harmonization of herbal medicines,FHH)的成立给以上问题带来了曙光,FHH的主要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是一个由成员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局及科研院所等组成的技术论坛机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首先促进西太区草药生产、注册标准的统一协商,并保障区域内草药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标准的协商一致。FHH关注的议题非常广泛,涉及药材、成药等生产监督管理全过程中的技术要求。FHH的发展对促进地区以至全球草药注册标准的协商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促进地区间草药的交融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3 传统中药与西方草药相互交融的过程

在医药史上,曾经有过数次中药与西方医药的大交流和融合。早在公元前五百年前,传统中医药即得以在周边国家传播,至汉唐盛世,中医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而广泛,西达波斯(今阿拉伯地区),东至东瀛(现日本),南下太平洋诸岛,并在中国周边地区以及东南亚和西域国家形成了深远的影响。至明清时期,甚至远达非洲等偏远之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还在其深刻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医药学体系。中药的第一次国际化传播对各国医学、尤其是世界传统医药学的交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而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西方草药也有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扎根落户的,如西洋参、芦荟、番泻叶、乳香、番红花、白豆蔻、胡椒、丁香、安息香、马钱子等达数十种之多。而我国研究较深入的中草药,如石杉碱甲(从干层塔中提取)、丹参、黄芪、五味子、川芍等,也已开始在西方草药的制剂中得以应用。

随着各国间交流和合作程度的日益加深,质量、安全和有效性评价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学科、新技术在传统医药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应用,必将迎来一次大规模的中药与西方草药、植物药的交流和融合。历史已经证明:这种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促进中药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

西方草药虽然和中医中药的理论体系不同,但是二者之间仍然有许多方面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中药有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使用,并因此形成了丰富的临床应用历史,诸多方剂至今常用不衰。西方草药则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向现代制剂的过渡,其所含有效成分或部位明确,有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保证产品质量,有大量的科研及临床基础,证明其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目前世界上销售量占前列的草药如银杏叶、紫雏菊、大蒜、人参、绿茶等等。二者相互借鉴,相互参考,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医药也是如此,它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西方工业化国家大量应用化学合成药物的化学疗法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和缺陷,使西方国家巳开始怀疑现代医药作为唯一的防治疾病方法的有效性,并认识到数年前所放弃的其它方法的有用性,其中许多方法来源于非西方国家。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在“中草药的魅力”一文中所指出的,“鉴于世界上大多数人接受传统疗法,任何行之有效的医学知识,不管它起源如何‘不符合’科学原理,都是不容忽视的人类财富”。因而,促使人们到“非正规”的传统医药中去寻挖有效且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近20年来,“回归自然”的愿望,使西方工业化国家兴起了本草疗法的新浪潮,在这种背景下,经过数千年反复实践包括中草药疗法在内的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疗效和较小的副作用,重新受到西方医学界和民众的普遍青睐。现在,在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迈进的过程中,中药能否有国际化的第二次浪潮,能否通过东西方传统医药的碰撞,实现二者的融合和贯通,相信不久的将来,其发展之谜最终必将得以破译。

民族的就应该是世界的,中药只有通过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与现代标准相结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由文化引导、标准演绎、科技推动,中药才有能力实现与西方传统药物的真正融合,中医药才能真正成为全人类共享医药。

第2篇

关键词:传统医学;世界卫生组织;初级卫生保健;全民健康覆盖;传统医学战略

初级卫生保健是社区内的个人和家庭能够普遍获得的基本卫生保健,是人人都应享有的基本人权,也是国家卫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传统医学作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全民健康覆盖”目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60年代末,WHO开始关注传统医学在初级卫生保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至今,WHO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传统医学发挥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作用。我国在利用中医药发挥初级卫生保健作用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好中医药资源,回归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笔者通过对WHO相关决议的回顾总结,为我国在新时期如何将中医药这一宝贵资源融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及“全民健康覆盖”等相关计划的战略研究提供借鉴。

1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回归初级卫生保健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刚刚获得独立,对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大大提高,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农村大部分医疗服务是由教会医院、诊所或由城市医院提供的巡回医疗服务承担,大部分人口仍然依靠传统疗法[1]。此时,WHO开始关注传统医学的发展。1969年,主题为“发展中国家药品生产建设”的第2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WHA22.54决议,认识到传统医药在很多国家被广泛使用,该领域有可能研发出很有价值的医药产品。此后,中国、坦桑尼亚、苏丹和委内瑞拉向WHO提供了本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农村贫困人口的成功案例[2-3]。1975年,WHO联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9个发展中国家采用传统医学满足基本卫生保健的成功案例进行了调查,并发表了研究报告《替代方法来满足发展中国家基本健康需求》[4],第一次提出了初级卫生保健。

1977年5月,针对各国面临的卫生问题,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WHO第30.43号决议,提出了“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Thestrategyofhealthforallby2000)这一全球性战略目标。该届大会还通过了WHA30.49决议――推广和发展传统医学的培训和研究,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卫生保健远远不能满足人民需求,有必要有效利用传统医学这一重要的卫生资源。敦促成员国政府对本国传统医学的应用给予足够重视,并根据各自卫生系统情况,对其采取适当管理。1978年9月,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召开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通过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明确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卫生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确定了初级卫生保健4个工作目标,即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合理治疗及社区康复。《阿拉木图宣言》强调,人人都有权享受初级卫生保健,也有义务参与卫生保健;并说明初级卫生保健所依靠卫生工作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助产士、助理人员、社区卫生人员及传统医学从业人员,首次倡导将传统医学纳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1987年5月,第4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WHA40.33决议,主题为“传统医学”,认识到传统医学在预防、健康促进及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并敦促各成员国在初级卫生保健中,尽可能适当使用传统医学。

1998年,东南亚地区卫生部长会议倡导在该地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实践中更有效使用传统医学。1997年和1999年西太区域卫生部长会议再次重申了对更广泛使用和发展传统医学以改善卫生状况的支持。

2008年正值《阿拉木图宣言》发表30周年,也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一年。2008年5月24日,第6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WHA61.21决议,主题为“公共卫生、创新和知识产权全球战略和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应通力合作,加强创新能力,鼓励技术转让,运用知识产权刺激创新并改善公共卫生,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以及建立监测和报告体系等框架。同年10月14日,为纪念《阿拉木图宣言》,WHO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发布了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初级卫生保健:过去重要,现在更重要》,报告显示当前卫生保健机会的不公平严重程度远远超过1978年水平,而卫生保健机会不公平又会危及社会稳定,呼吁卫生系统回归30年前正式发起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认为初级卫生保健成本更低,效益更高,是应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迅速城市化及人口老龄化等影响21世纪生活质量三大顽疾的最佳方式,并认为在目前初级卫生保健的方法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适用。

2“全民健康覆盖”总体目标的提出

2000年9月,联合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千年首脑会议,189个成员国与会并通过了《千年宣言》,承认卫生具有推动人类发展的巨大潜力,并确定8项“千年发展目标”,其中包括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孕产妇保健,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以及在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负担的基本药物等多个与卫生相关的重要目标。为到2015年能达到卫生相关的“千年发展目标”,增进健康作为一种减贫战略,就要确保重要干预措施能够覆盖贫困人口,2005年4月7日,以《世卫组织组织法》和《阿拉木图宣言》为基础,WHO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全民健康覆盖”,并将其定义为“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所需的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康复和姑息卫生服务,这些卫生服务应质量合格并有效,同时还应确保人们不会因使用这些服务而陷入经济困难”[5]。此后,WHO又2次发表关于全民健康覆盖的世界卫生报告,分别为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筹资:实现全民覆盖的道路》及2013年世界卫生报告《全民健康覆盖研究》,在新的研究结果基础上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提供行动纲领,强调科学研究证据在推动全民健康覆盖取得进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呼吁要加强卫生研究。2012年第6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总干事指出“普及卫生服务是巩固前一个十年期间所取得收益的最佳方式”。此外,WHO在2014-2019年第十二个工作总规划中把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确定为总体目标之一[6]。

3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传统医学纳入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以促进全民健康覆盖

目前,WHO已根据全球传统医学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别于2003年和2013年发布了2个传统医学全球战略,将促进传统医学发挥初级卫生保健作用及全民健康覆盖作为重要战略目标。

2003年5月28日,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WHA56.31决议,主题为“传统医学”,历史上第一个传统医学全球战略在本届世界卫生大会上获得通过,即《世卫组织2002-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该战略将制定政策,提高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提高可及性,以及促进合理使用确定为4项主要目标。提出了要修改传统医学从业者的培训规划,以使其包含初级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的基本内容。该战略还敦促成员国实施WHO传统医学战略;酌情制定国家政策法规,根据本国情况将其纳入国家卫生保健系统;根据国情将传统医学从业者作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资源;要求总干事帮助成员国制定关于传统医药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促进各国之间传统医药政策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

2008年11月7-9日,WHO首次就传统医学召开了全球性大会――WHO传统医学大会。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确认传统医学为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其中一项资源,可以增进初级卫生保健的普及性和可负担性,并有助于联合国卫生相关“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呼吁成员国制定国家政策,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系统。

2009年5月22日,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WHA62.13决议,主题为“传统医学”,确认传统医学是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资源,应确保传统医学的适当使用,将其作为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以及联合国与卫生相关的“千年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敦促成员国考虑通过和实施《北京宣言》;在有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方面证据的情况下,制定国家政策、法规和标准,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系统;要求总干事就如何将传统医学纳入卫生系统,尤其促进将传统医学用于初级卫生保健(包括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继续向各国提供政策指导。

2013年12月,WHO根据2002年以来全球传统医学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以《北京宣言》�榛�础,出版了《世界卫生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对传统医学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了更新,明确了今后10年指导传统医学部门进一步发展和前进的相关战略方向和战略行动。认为把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保健和初级卫生保健,尤其确认和评价相关的战略和标准,仍然是传统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将“把传统和补充医学服务纳入卫生系统,尤其是初级卫生保健,以促进全民健康覆盖”列为未来三大战略目标之一。2014年1月23日,WHO第134届执行委员会通过EB134.R9决议,主题为“传统医学”,注意到传统医学如何纳入卫生保健服务仍是其面临的挑战之一;敦促成员国将《世界卫生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作为国家传统和补充医学规划或工作计划的基础。要求总干事协助促进该战略的实施并继续向成员国提供政策指导,并说明如何把传统和补充医学服务纳入国家卫生保健系统。

4我国中医药发挥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作用的进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首次提出我国到2020年的卫生发展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7],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世界上实施全民保健的国家行列。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同时指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2011年7月1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确定全国73个试点地区探索将中医药服务逐步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完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卫计生发〔2013〕26号)首次增加了中医药项目。自此,中医药正式参与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16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将“2016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作为重点工作,要求中央财政将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提高9.6%,达160亿元,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从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8]。2016年6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16〕27号),要求以县为单位,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并要求中医药行政部门健全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组织管理,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责任。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96.9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97%的乡镇卫生院、80.9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0.28%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总诊疗量的比例达24.22%[9]。2016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指南》(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6〕32号),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提供指导,为基层医疗机构更好开展中医服务项目提供了保障。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要求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筹实施。该法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3篇

摘要:从中药战略管理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了中药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其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为中药早日实现国际化提出了自已的观点。

关键词:中药国际化; 战略管理

中药产业是我国在国际上拥有潜在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领域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的中药研究、生产、应用和出口的国家,即使按照天然植物药的口径衡量,我国也是目前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然而每个国家的传统医药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都会遇到困难。所以我们要对中药进行战略管理分析,找到优势,认清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速中药国际化的进程,使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并使用中药,使中药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1 对中药自身的分析

1.1 中药的优势(Strengths)

1.1.1 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有众多的经典名方可供开发利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百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名著相继问世;晋唐时期,在阐述医学理论方面,王叔和《脉经》完成了对切脉诊断疾病的理论解释,在研究养生方面,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贡献颇大;宋元时期,在研究伤寒方面,很多学者阐明了自已的观点。

这些经典名方经过长达千年的临床使用,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不仅被有卓见的我国知识界人士重视,而且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域外科学家,探求古代东方中华民族智慧的底蕴,如:日本目前所使用的汉方药以《伤寒杂病论》的经方制剂为主,补中益气汤、柴苓汤、大建中汤、小柴胡汤等12个品种产值占全部汉方制剂的43.1%[1]。

1.1.2 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天然药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药资源达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西南、西北等贫困山区,其中药材资源占全国50%以上[2]。

1.1.3 药食同源,安全有效药膳就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中药材加工炮制后与传统的烹饪原料相结合进行烹调,从而成为兼有传统肴馔的色香味形、普通食品的营养价值和药物治病功能的养生保健食品[3]。药膳可以自行调配,安全、保健,在享受传统美食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养颜、瘦身、补气、补血等多种作用。

1.2 中药的劣势(Weaknesses)

1.2.1 中医理论久远,不易被当代人接受以古汉语为基础的古朴深奥的中医药术语,因为没有规范客观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其中很多名词术语很难被当代人所理解并接受,中医药治病,至今许多沿用的是我国传统理论,如阴阳五行等,无法用现代科学的理论阐述,不能用现代科学的理论阐述中医药的作用。

1.2.2 成分复杂,难以鉴定其组成不管是单方还是复方中药,其化学成分大都是非常复杂的,且这些中药的“君臣佐使”的相互协同,往往不能用一个或几个模型和指标所能反映。

1.2.3 中药质量控制不精确、药品纯度不高我国中药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落后,使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无法保障,很多出口中药由于无法控制农残、重金属含量或含违禁成分而遭拒售。加外,在中医药的基础研究上也存在许多含混不清、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药理、毒理、剂型、标准化、规范化均未能充分利用当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 对中药所处环境的分析

2.1 中药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2.1.1 研发(R&D)的投入增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连续25年保持了年均9.4%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6位,人均GDP突破了1 000美元,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头“两步走”的目标[4]。伴随着这些喜人的数字,我国传统的医药产业也迎来发展的春天,每年R&D的投入不断增加,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高度重视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问题,为中药产业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1.2 “天人合一”的思想兴起,使天然植物药的市场需求量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回归大自然”潮流和“绿色运动”,日前天然植物药国际市场年销售额已达300亿美元,而且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近年来美国植物市场异军突起,成为世界植物药行业原料的供应基地。

2.1.3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中药态度的有所转变FDA针对植物药的特点,欲将临床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并将初期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适当降低标准;针对植物有效物质基础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将放松对植物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的严格要求;针对植物药复方制剂,将改变传统的“唯成分论”的观点;如果是已上市的植物药(尤其是在美国),并没有报道存在有安全性问题的,其临床前(指初期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的技术要求有可能大幅度降低,甚至降低到只提供已有的药理毒理学资料而不必专门再做额外的药理毒理实验[5]。

所有这些,对于同属于植物药基原的中药在其他发达的工业国家(尤其是在美国)注册、上市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2.2 中药国际化要面对的挑战(Threats)

2.2.1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我国的中医药思想不能被世界很多国家接受如“马兜铃酸事件”:20世纪90年代,欧州比利时等地部分消费者长期、大剂量服用含有防已的制剂,造成肾衰竭等不良反应,美国FDA遂决定禁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含有或可能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本事件给我国中药带来了很坏的影响,其实是国外很多人不熟悉如何正确使用中药造成的:依据中医理论“中病即止”和“效必更方”的原则[6],是不能够长期服用一种中药的,而且我国药典明确写明关木通和广防已的日用量分别为3~6 g和4.5~9,如果用按超出规定50倍的用量使用,是肯定会有副作用的。

这也反映了中西医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中医强调整体原则,有很强的包容性,这种思想使我们很容易接受西医;但西医只是按照自已的标准去理解中医,有很强的排他性。

转贴于

2.2.2 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其他国家的植物药和化学药我国植物药在世界植物药市场上所占份额不到5%,在英、美约占2%,在德国约为0.2%,然而目前,整个北美地区植物药销售额占全球10.3%,欧州占44.5%,仅欧共体中的法国市场就超过整个北美地区,尤其是德国,其天然植物药的市场份额已占欧共体总销售额的78.8%而居首位,除此之外,日本、韩国和印度也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很大了威胁。

2.2.3 贸易壁垒WTO的基本原则是在平等的前提下,实现自由贸易。但是,为了保护本国的传统医药,世界各国纷纷利用WTO的贸易性技术保护措施(TBT)来抬高技术门槛,限制他国产品进入,而且各国的贸易性技术措施体现出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这也成为我国中药产业今后要应付的一个问题。

3 中药国际化的对策

3.1 处理好传统中医理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3.1.1 从“以药带医”到“以医带药”中药的优势在于其安全有效,疗效胜过任何学术争论,它可以有效的避开因治病机理不同而给中药销售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用优势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当产品被国际市场认可后,再宣传其中医理论,即“以药带医”;而中药是以中医为依托的,只有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卓越的疗效,所以“以医带药”是结果。

如:天津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并以药品的身份进入了16个国家,在28个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7],得到了国际医药界的普遍认同,这就为其中医理论的全球化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而为其他中药的再推广减轻了负担。

3.1.2 通过技术创新加强中药的品质保证首先,强化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突出中药的安全、有效。中药一直被尊称为“绿色医药”,中药的食用安全是其优于化学药的重要特点。如何保持这种优势就需要中药药理学的支持,通过提供临床前和临床期间可靠实验数据,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使中药的安全性得到世界的肯定。

其次,强化中药药剂学研究,开发实用型新剂型。在2001~2002年研发的200个中药新药中,剂型相对集中,硬胶囊、颗粒和常规片剂占总数的64.12%,注射剂占9.16%,滴丸为5.17%[8],传统的膏丹丸散已很少见。从1985年新审批办法颁布以来,国家已审批各类中药新药1 000多个,涉及10多个剂型,其中就有大量的新剂型如袋泡剂、浓缩袋泡剂、免煎中药、中药靶向制剂、咀嚼片、泡腾片、喷雾剂、膜剂、凝胶剂等。

再者,强化中药分析学研究,保证中药的质量可控性。推行原料及制剂的指纹图谱技术,标识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测定、以及生物效价测定法。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各阶段的监督和检验,尤其要注意对原料药的质量检验。限制任何可能引起药品不纯的因素(如细菌、重金属、残留农药和药材的微生物污染)。

3.2 处理好中医理论与世界传统医学理论的关系

3.2.1 增加中医与世界传统医学的交流,提高中药的国际知名度在世界范围内,印度有阿育吠陀医学、阿拉伯有尤纳尼医学,除此之外,日本有和汉药,韩国有韩药、欧州将传统医药全部作为天然植物药处理,美国在2000年起草了《植物药研制指导原则》,并将承认植物药是药品。

所以在国际领域,中药既要与其他国家的传统医药竞争又要和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政府间的协调,为中药寻求与出口国传统医药平等的地位,合法注册并上市销售;在出口国建立中医特色针灸门诊,解决疑难杂症;国内名校与出口国知名大学合建“传统医学系”或“传统医学交流中心”;与出口国医药民间组织(如:传统药物国际协调会议(IHTM)保持良好关系;加强与世界红十字协会合作,积极为国际难民提供中药的无私援助,为中药树立起爱心品牌。

3.2.2 重视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地保护中药知识产权是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质量保障。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药品专利保护体系,大部分天然植物药是无法获得专利保护的,这在发达国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对天然植物药的研发投入[9]。

然而,中医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产业,在中药产业这个领域,我国与外国的知识产权摩擦和纠纷较少[10],同时,由于我国有中医理论、验方、人才和中药资源优势,完全有可能在国际中药产业领域制定行业标准,来指导世界中药专利技术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中药在世界植物药领域的地位。

3.3 处理好中药与化学药品的关系

3.3.1 中药从“市场补缺者”到“优势地位”的建立从2002年的统计数据看,植物药尚不足化学药的5%[11],所以拥有植物药基原的中药也只能作为“市场补缺者”,但这同时证明中药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天然药原料的最大供应国,通过准确把握自身资源与外部环境,制定出正确的营销战略,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确立中国在世界天然植物药市场的“优势地位”,是完全现实可行的。

3.3.2 更新中药理念,开拓保健品市场在美国,选择植物药的消费者(不一定是患者)认为这种选择,能将健康与生命的价值观、信仰和哲学很好的融合;在日本,超过90%的消费者认为保持健康是自已的责任,所谓“自己健康自己来保护”,所以日本像蜂王桨、人参、螺旋藻、银杏、芦荟和蜂胶十分畅销。

可见,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保健品不断升温,中药的安全有效是其他保健品所无法比拟的,开发中药的保健功能,很好的补充了其作为药品的特性。

综上所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药学与文化的瑰宝,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关键是如何利用中药的优势,避免其劣势,抓住发展的机遇,更充分地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挑战,使中药在国际化进程中走的更快、更稳。

参考文献:

[1]李刚.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与对策研究Ⅱ[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943.

[2]苏顺泰.西部医药企业发展模式初探[J].中国食品药监管,2005,(2):55.

[3]刘思龙.享饪:让药膳进入平常百姓家[J].中华养生保健,2005,(2):29.

[4]白春礼.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5.

[5]叶祖光,刘保延,王智民.评美国FDA的《植物药研制指导原则》[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4):1.

[6]杨巨平,贾谦.从文化角度看“马兜铃酸事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6):72.

[7]胡宗利.曾庆林.同仁堂、天士力中药国际化的两个典范[J].医药产业咨询,2005,(6):29.

[8]周跃华,杜晓曦.1 200个中药新药品种概况及补充通知中常见工艺问题分析1, ced.org.cnl,药品审评中心网页电子文件1.

[9]李刚.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与对策研究(V)[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2):2.

[10]李红.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分析[J].安徽科技,2001,(7):10.

第4篇

9号车厢临窗的一个座位上,坐着一个年过半百的旅客。他中等身材,前额宽阔,微黑的头发上已有几缕银丝,镜片后面的两道目光炯炯有神,透出一股成功者少有的睿智。

他,就是金陵奇人,蚂蚁王――吴志成。

列车正沿着两行金色的轨道,风驰电掣般地向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心脏――北京飞奔。吴志成虽不是第一次进京,可这回他怎么也无法抑制亢奋的情绪。因为他赴京的任务,既庄严神圣,又无比自豪,他要代表金陵蚂蚁治疗类风湿病中心全体医护人员,在总政总后,也可以说是在全国,在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世界医药卫生界的同行们,汇报他40多年来,尤其是在蚁疗中心提任顾问的3年多来,不断走上新的台阶,向国际先进水平奋进的经历、体会与经验,他怎能不兴奋异常?怎能不感到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殊荣?

吴志成提任蚁疗中心顾问已3年多了。3年多,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对于世界上第一个蚁疗中心的创业史来说,并不算长。可是,这3年,对于他来说,却结束了长期的厄运,揭开了新的一页;对于他来说,这3年的挥汗拼搏,3年的收获、成功,渗透交织着苦与乐的篇章。此刻,他把视线移到手中攥着的一份材料上,思绪却飘忽开去。是啊,要汇报的内容实在太多,太丰富了。自从40年代起与蚂蚁结缘之后,40多年来,这小小的蚂蚁几乎占住了他的整个心房,耗费了他的全部智慧和心血。然而,世界上最大的欣慰,莫过于自己的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让实际成果来回答专家们的审核吧。想到这里,吴志成的脸上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1991年10月18日,《报》以醒目的标题《国际传统医药展览在京开幕――我军研制的“蚂蚁类风湿灵”等药受青睐》报道了大会成功召开,“我国97个中医药单位及国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次展览。由南京政治学院著名蚂蚁食疗专家吴大夫主持研制成功的‘蚂蚁类风湿灵’等药,因其处方独特,疗效确切而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

这一天,吴志成特别激动。他探索、奋斗和研讨了40多年的“蚂蚁类风湿灵”,终于得到了全军、全国以至全世界的承认。

此刻,他正坐在北京亚运村国际会议大厅里,出席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大会写下了殷殷的祝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向大会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国家副主席、大会组委会名誉主任王震宣布大会开始。大会组委主任李铁映在会上作了“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药”的祝词。

传统医药作为世界医学一个组成部分,曾为各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目前,世界上近2/3的人以各种形式接受传统医药的治疗与保健。以传统医药为内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各国人士的喜爱与重视。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主办的这次大会,堪称国际传统医药界的盛会。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代表济济一堂,他们将在为期5天的会上回顾和总结各国传统医药学的成就与经验,进行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以促进传统医药学的发展。21个国家驻华使馆和国际组织官员,也出席了开幕式。

吴志成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样一个长期被一些人瞧不起的民间医生,今天竟然能堂堂正正地坐在国际传统医药大会的庄严的大厅里,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医药界专家、教授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和研究传统医药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人们对蚂蚁类药物的评价和赞赏使他真正体会到自己成功的价值。

第5篇

3月17日,《中华国医国药》走进三生御坊堂暨御坊堂弘扬中医药文化万人签名启动大会在宁波隆重举行,三生经销商代表纷纷表示要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尽一份力,令人备感振奋。

在中医药“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尴尬处境下,在惊悉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消息时,在2006年尘嚣至上的“废除中医”论调氛围中,三生御坊堂在震惊后陷入了深思。“我们该为弘扬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次的万人签名启动大会,万人的誓言和呐喊。” 三生董事长黄金宝表示,御坊堂万人签名活动的意义在于使中医药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让更广泛的民众参与传播中医药文化,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中华医药之先河。中医药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科学体系,是解开中国古代科学方法之谜的一把钥匙,具有“突出的世界性的价值”。并且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也将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因此,取消中医药,无异于数典忘祖。

有人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但或许只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才会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其目前尴尬的境地不得不让我们每个国人深思,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已刻不容缓!

然而,要传承文明火炬,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绝非一企业之力,也非万人签名就可以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别需要医药、保健企业的积极参与,自觉地承担起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这样才能使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加发扬光大,让古老的中华中医药焕发出时代的青春。

记者认为,弘扬中医药文化首要的是传播和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让国内民众充分认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了解。其次是要顺应中医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承传和创新,做到科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激发其与时俱进的活力。

企业的主动参与、民众的广泛传播是中医药事业振兴的不二法则。

“三生御坊堂谨希望以此次万人签名活动启动为契机,提速自身中医药的科研和产业化力度,同时希望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中来,共同促进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复兴我们伟大的中医药事业!” 如果每个有志于中医药的企业都有像黄金宝像御坊堂三生那样的志向和高度,中医药文化何愁不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宁波三生已开了个好头,谨期待更多的企业跟上!

第6篇

中国传统医药学走过了2000 多年岁月沧桑路程。在西方医学传人中国以前 ,中国人民的健康生存和繁荣,全靠中医药学。明代中叶以前,人口已达7000万人。历史见证了古代中医药学学术价值和成就。到了今天的当代中医药学,不仅丽质永存,求治于中医药的当代中国人,在城市中医院中,日均门诊人数可达一二千人甚至1万余人。“有缘千里来相会”,不少海外患者也寻访中医治病,中医药在全世界正在持续升温之中。中医药在大量实践和研究中,不仅发展了自己,也使中外世人惊羡。尽管中医药还不是十全十美的,还存在不足和缺陷 ,但这种缺陷美,正是我们当代中医药学的进步发展的动力,是对未来中国传统医药学辉煌的挑战和契机。这说明从古代中医药学到当代中医药学,从当代中医药学到未来中医药学,是一项艰辛的历史性的人体实验工程,是接受现代社会严格洗礼的过程。今天,它又开始了新的历险。医学 教育 网搜集整理中国传统医药学是千古流芳的科学,中医药界应当渴求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更上一层楼。

如果我们思考一下当今中医药临床实践和研究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几大类,我以为这种多元模式,对发展中医药学术非常有利。

1.传统独立模式 (independence) 以古为鉴,遵循传统理论,理法方药,求其丝丝入扣。进退方药,求其切中病机;有这样很深造诣的人好像少了。我感到需要培养一部分细心刻苦钻研和实践的中医。因为古典和现代一样动人,一样有活力,一样有成效。需要发展。

2.中西医结合模式 (integration) 取中西医理论和实践之长,双重诊断,辨病辨证论治结合,择优治疗。可以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有机结合,提高诊疗效果和水平。如中国学者对肿瘤及心血管的诊疗模式,提高了生存质量,便是一例。

3.现代创新模式 (innovation) 结合中西医理论思维和当代科技成就,创新药物和新的复方,取其有效部位或化学结构明确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治,如青蒿素、川芎嗪、雷公藤总甙的发展,等等。

4.独到高超模式 (individualism) 传统中医界确有一些独擅一技而又有效的;有些只须稍加改进,即可广渡病家的。因而万万不可忽视。

5.并用互动模式 (interaction) 与中西医结合不同的是,它可以根据病情,采用中医综合措施,以及中西医综合措施,进行新的探索。

以上我只是列举五种当今现实医疗实际的情况,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研究应当从实际出发,从这里撷英取精 ,选题开拓,不必拘泥一格。

在中医药学科研究和现代开发方面,我们的观念(soul,conception) 应当与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同步。我们的目标要走向世界,我们要与世界接轨;我们同时要弘扬中医药特色( 如中医药的四性五味理论,中医药复方的效应,等等)我们要有中医药自己现代化的、规范化的轨道,贡献于世界。世界医学需要中医,人类需要中医;同样,中医也需要现代化,中医也需要世界认识和理解自己多彩多姿的闪光点是什么;这就是中西医之间的和谐。当然,和谐之中有不和谐,不和谐中有和谐,永远这样,毫不奇怪。

在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现代开发方面,我们还要遵循几个重要的原则,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作参考。

1. 继承性原则 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继承性,传统医药学更是如此。从学习、理解到发展创新的原则必须遵循。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柏的原则,以扬长避短。

2. 个体化医疗原则 中医药经验的积累不少是个人长期实践的积累,是科学和艺术的混合物。尤其是对每一个病人的动态变化治疗,这种经验不可忽视。学习这种经验,启发思维,可以成为创新源泉。

3. 尊重传统思维原则 要重视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医话等经验的运用。古典理论是临床经验的升华。医案医话刊载了历代医生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是活的教材。

第7篇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第8篇

【关键词】中医文化;非洲;传播策略

1 中医在非洲发展历史及现状

第一,中医在非洲的传播历史悠久。非洲为世界第二大洲,总人口约11亿。历史学研究表明,中医和非洲交流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朔至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但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比其他地区相对落后,诊所数量、从业人数都相对较少,非洲国家对中医药的管理缺乏成套法规条例,医学教育也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中医师多由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培养。

第二,中药在非洲受到普遍欢迎。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缺医少药的状况,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在非洲地区普遍受到欢迎。目前,我国中药出口非洲地区的37个国家,2012年出口总值达3605万美元。以天士力集团为例,2002年,天士力集团在南非成立第一家海外分公司,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向非洲各国开拓市场,目前已在尼日利亚、科特迪瓦、贝宁、喀麦隆、南非、莫桑比克、赞比亚、刚果共8个非洲国家建立分公司和办事处,营销网络遍布非洲14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海外市场对中药产品的接受,先后在南非、尼日利亚、加纳等国开设了3家中医连锁诊所,并以辅助药品、保健品、健康食品身份注册中药产品达40余个,成立了7个分公司、20个办事处、200家专卖店,采取“培训+体验”、“营销+消费”的方式,造就了一支数量可观的营销团队,仅南非就达12万人。中药对非洲的出口对促进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进而传播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中医药积极参与援外医疗工作。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在49个国家派驻有援外医疗队,其中在42个国家有中医师在援外医疗队里开展工作,尤其是派驻在非洲国家的援外医疗队,几乎每个队都有中医医生。常年将近1200名中国医生和队员在非洲国家工作,就中医专业医师来说,占总数的7%左右。其中针灸和按摩尤其受欢迎,很多非洲国家,包括一些政要点名要求增加中医方面的人员。2013年8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受到表彰的援外先进集体和个人,包括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队以及5名中医医疗工作者在内的全国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受到亲切接见。其中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许金水医生前后6次参加援突尼斯医疗队执行援外任务,获得“全国援外医疗先进个人称号”。

第四,中医药服务广大非洲民众,巩固了中非传统友谊。疟疾和艾滋病是整个非洲地区面临的重大政治、社会、经济、医疗问题,帮助非洲国家解决抗疟、防治艾滋病问题就是对非洲人民最有力的援助。多年来,中医药充分发挥在防治重大传染病领域的独特作用,帮助非洲国家抗击疟疾、试治艾滋病,为中国在非洲国家赢得了最广泛的民众基础。在50年援外医疗工作中,有部分中医师在任务结束后被派驻国邀请留下继续从事医疗服务,有些已成为外国政要的保健医,充当了中非外交独特使者。

我国自主研发的青蒿素类药品受到非洲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共有约2.19亿疟疾病例,死亡约66万人,其中81%疟疾病例和91%死亡发生在非洲地区。近年来,在中非30个抗疟中心建设工作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青蒿素类药品已经成为目前全球广泛应用的抗疟主打药。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与非洲科摩罗合作的青蒿素复方快速控制疟疾项目已开展五年,有效地将科摩罗莫埃利岛和昂儒昂岛的疟疾发病率分别减少95%和90%,在上述区域实现了疟疾零死亡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科摩罗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和肯定。青蒿素抗疟项目,不仅促进了中非友谊,还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同时探索出一条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新路径,是中非中医药合作的一大典范。中非中医药试治艾滋病项目为国际卫生领域治疗艾滋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艾滋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非洲蔓延,东非的坦桑尼亚成为重灾区之一。应坦桑尼亚前总统要求,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坦桑尼亚卫生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坦桑尼亚开展中医药试治艾滋病项目工作。迄今为止,中方已共派出64位中医药专家赴坦工作,运用十几个中药复方和辨证论治汤药,免费治疗了1.6万例次艾滋病患者,在减轻或消除患者临床症状、稳定或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在坦桑尼亚大量的临床实践,了解了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对艾滋病进行探索性研究,总结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方法。

2 中医药在非洲传播的机遇

第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是开展中非中医药合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央对中医药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动中医药全面发展的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支持中医药发展作为单节列出,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中医药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符合中医药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政策为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中医药自身的特色优势为中医药对非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发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倡导与推崇。世界卫生组织认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在这种趋势下,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顺应了世界医药市场的新需求,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普遍重视与支持。

第三,非洲国家特有的社会发展环境使中非中医药合作面临广阔发展空间。非洲是人类繁衍最早的大陆之一,在生存过程中,形成了包括传统医药在内的“本土知识”,并世代相传,沿袭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个因素使得中医药在非洲国家接受程度较高,因而中医药在非洲具有比在西方国家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非洲绝大部分国家经济水平低下,现代医学治疗的高昂费用让许多非洲人民难以负担,简便验廉的传统医药治疗方式成为许多民众唯一的选择。

第四,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非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以南非为例,作为世界上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南非约3000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其中130余种植物广泛应用于传统医学领域,这是传统医药文化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也为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非洲民众提供了治疗疾病的现实选择。

3 中医药及文化在非洲的传播策略

第一,增设中医药援外中心。据援外医疗队了解,目前受援国民众不仅对针灸重视,对中医药治疗需求也日趋增加。建议设立中医药援外医疗队,增加中医师数量、提高中草药使用率,以促进更多中药产品走向非洲。同时,建议在非洲的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建立中医药中心,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中医、针灸、推拿、养生等全面中医药服务或针对各国不同情况提供抗艾滋病、抗疟疾等专科专病医疗服务。

第二,制定专门的中非中医药合作国家战略。鉴于非洲在中国外交和经济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建议从国家整体战略角度出发,从国家层面尽快制订中非中医药合作战略,对现有重点项目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第三,以非洲国家的需求为导向,分步实施,先在尼日利亚、坦桑尼亚、马拉维、马达加斯加等已经有意推动复方青蒿素清除疟疾技术方案的国家,选择研究区域,研究总结出适合各自特点的快速控制和清除疟疾模式,从国家援外经费中列项给予支持;成立中国-非洲疟疾防治研究中心,构建国家复方青蒿素援非抗疟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一支能够长期坚持本领域研究的专家队伍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四,在中非卫生合作论坛框架下设立传统医药议题,开展传统医药的管理、政策和信息的交流,支持中国与非洲机构间进行传统医学医疗、教育和科研合作。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主席宣布在未来三年内推行中非合作十项计划,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其医疗卫生现状。

【参考文献】

[1]http:///gn/2013/08-09/5144101.shtml[OL].

[2]刘保延,邓良月.世界针灸[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谭雅昕.浅析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策略及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9).

[4]陶林,张宗明.论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突围[J].理论月刊,2015(3).

第9篇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在其新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说,“中国已经有两个领域在全球享有巨大影响力:饮食和传统中医。中餐和中医都是悠久历史的产物,世界大部分地区是通过这两种文化遗产的精髓了解中国的。中医的全球影响力似乎有可能持续扩大”。但是《欧盟传统草药产品指令》(2004/24/EC,以下简称《指令》)7年过渡期最后一天、即2011年4月30日过去后,中国却没有一种中药在欧盟成功注册。那么,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何在,中医药真的将会从此被“赶出”欧盟地区吗?

《欧盟传统草药产品指令》

对中药注册的规定

《指令》(2004/24/EC)是欧洲首次对传统草药制订的法规。《指令》要求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传统草药才可依据《指令》实施简易注册程序,即登记注册上市。

1.非处方药。

2.口服、外用或吸入制剂。注射剂不可以登记上市。

3.传统使用年限要求:产品必须具有30年以上的使用年限,包括至少15年在欧盟国家使用的年限。

4.产品原料符合要求。《指令》要求只有源于植物药的产品才能登记上市。如果植物药中含有维生素或矿物质,且维生素或矿物质在其中只起辅助作用,也可按登记上市。动物药、矿物药不能按此《指令》登记上市。

《指令》(2004/24/EC)是在2001/83/EC指令修订而来的。2004/24/EC《指令》定义了传统草药产品、草药产品、药材和药材原料。需要说明的是,欧盟所说的草药,通常是指“成药”,它有经批准的包装,明确指出药品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而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单味配方颗粒剂(植物提取物)不属于《指令》管制范畴。

目前欧盟一些国家实施《指令》的情况

《指令》于2004年4月30日正式生效,2005年10月开始在欧盟成员国开始实施以来,各成员国实施注册进展不一。据了解目前已有近350个传统药产品在欧盟各国获准传统药品注册,其中英国已有83个产品注册,但至今还没有传统中药制品获准注册。 以英国和德国最为迅速,德国是首先注册传统药的国家,英国则是注册传统药最多的国家,其他如芬兰、荷兰、瑞典等国也相继注册。注册的传统药以单味药和欧洲传统药为主,但也有一些复方制剂和非欧洲传统药获得注册,这些非欧洲传统药和复方制剂的成功注册为传统中药制剂注册传统药提供了一些借鉴经验。

七年过渡期内没有中药成功注册的原因

造成七年过渡期内没有中药成功注册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某一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原因:中成药组份复杂,申请注册费用贵、生产线GMP认证成本高;目前产品在欧盟销售量小、企业目标市场不在欧盟,而是重视国内市场;注册方面国际化人才相对缺乏,对于《指令》不太了解,望而却步;观望心态,等待过渡期满的形势,再决定是否参与注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导致的。从理论上讲,中药欧盟注册本身是一种企业行为,是商业活动,注册成功与否不能归咎于政府。但由于中医药是我国为数不多走向国际的蕴含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民族产业,且其自身国际发展经济规模不大、实力还不强,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强有力的指导和扶持。因此,没有中药产品成功注册,人们自然也会将一些责任归咎于政府,认为至少此事也凸显了我国中医药多头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的弊端。

中药在欧盟注册成功的战略意义

《指令》实施后,如果能够代表中医药文化精髓的中成药注册成功,对于中医药在欧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药一直以来在西方国家是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营养保健品身份销售,《指令》为传统中药以治疗药品身份进入欧盟药品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如果中药在欧盟注册成功,将使中药进入欧洲主流植物药市场和欧洲药品分销渠道提供了可能。这将大大扩大欧洲中药市场,规范目前分散零乱的欧洲中成药市场,保证中成药质量,提高中药的声誉,是中医药在欧洲及世界各国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难得机会。

第10篇

摘要:中药汤剂的现状及其改革势在必行,而单味中药浓缩颗粒正是改革中脱颖而出的新剂型。它采用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经现代化科学提取、浓缩、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既保持了中药饮片的性味与功效,供医生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又采用现代化包装,具即冲即饮,吸收快捷,安全清洁,携带方便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它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开拓中药国际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药汤剂; 单味中药; 浓缩颗粒; 变革

中药汤剂是古老而又常用的剂型,早在商代(公元前1766年)的《甲乙经》上就有记载:“汤液始于伊尹。”至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1]。中国历代劳动人民依靠这种易得、价廉、效佳的汤药治疗了许多疾病。实践证明,中药汤剂有利于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分散,易于吸收,故疗效好,作用快,具有中医药的优点和特色,因此,中药汤剂的剂型经久不衰。而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出现,以其溶出快、易吸收、携带和服用方便的优势,对汤剂在临床应用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以下就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特点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1 中药汤剂的现状

1.1 中药汤剂的现状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传统的汤剂显得跟不上现代人的需要,中药汤剂一直沿用“一只砂锅二碗水,头煎二煎服下肚”的传统煎煮方法,既无加工工艺,又无质量标准,自然疗效难以保证。中药疗效好,但煎煮服用不方便,使众多的病人望而却步,从一定意义上讲中药饮片剂型的落后已严重阻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2 中药饮片炮制不规范中药的加工炮制是中医药学的精髓之一,离开它,中药的归经、性味、功效就很难体现,反映不出中医特色。但由于中药炮制缺乏完整、统一的全国性中药饮片炮制标准,存在“各地各法”“一药数法”的现象,还有传统的炮制工具、工艺落后等等也是造成饮片质量下降的原因,如此又造成医生方对药不灵的现象。

1.3 中药饮片质量较差中药材经营较乱,有些不法商贩以假充真、以次充优。在中药保管方面,由于中药材来源于农副产品,在市场上周转时间长,既不卫生又不易保管,易出现霉变、虫蛀、走油等变质情况,很难保证饮片的质量。此外,在种植药材过程中,因滥用农药而造成农药残留过多及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影响中药的安全性。

1.4 中成药比中药饮片畅销中成药疗效快,服用方便,便于携带,适合当今人们生活的快节奏,故中成药销售占中药类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60%左右逐渐上升到目前的72%以上,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成药将不断开拓新市场[2]。

1.5 饮片调配的准确性在调剂过程中,劳动强度大,调剂环境差,配方剂量不易准确,工作量大时核对困难,患者又不能自核,差错发生概率大,影响处方的疗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

2 中药汤剂的改革势在必行

中药的魅力是肯定的,在“回归大自然”采用天然药物潮流影响下,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一些其它国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研制的植物药,后来已居上超过了我们。近年来,国际市场每年中药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并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中药仅占30%,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日本、韩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辟了中药精制颗粒饮片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益。日本有汉方药厂约200家左右,津村株式会社是最大生产厂家,其产量占日本制剂总产量的70%。中药材70%从中国进口,10%从朝、韩进口。我国中药材价格10年连年下跌,而日本却占世界中药年销售额的80%,是中国的26倍。日本开发中药新产品的基本思路是:中药传统古方与现代制剂工艺的完美结合[3]。而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相对处于落后状态,所以中药饮片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大课题。从国内情况看,作为中医的发源地,中医药使用大国,仍然处于“草根树皮状态”。中药饮片剂型改革自1921年开始就有人提出设想,经过70余年的努力,进程缓慢,我国中药浓缩颗粒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江苏江阴的中医药科研人员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浓缩颗粒的工艺、设备、质量标准、生产管理、市场等方面展开了历时三年的调研,于1993年率先向国内推出新一代免煎汤剂,填补了我国研制“浓缩中药”的空白。它的产生,对于改变数千年来传统汤药的煎煮习惯,变患者自行煎药为工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制药,这确实是一场变革。

3 新一代中药汤剂(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特点

单味中药浓缩颗粒是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研制指南》要求,采用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经现代化科学提取、低温浓缩、喷雾干燥、干压制剂制成的现代“饮片”颗粒。

3.1 工艺稳定、质量可控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采用水工艺全成分提取,保全了药用成分,新颖的挥发油保存技术,保证了中药饮片的气味和功能,在制备工艺中采用低温浓缩、喷雾干燥,较好地保护了药物的活性成分。同时严格按《中国药典》标准选用地道优质药材,遵法炮制,确保投料中药饮片质量可靠,防止了药材产地杂乱、混淆、质量低劣的不良因素。从而中药浓缩颗粒的质量在源头就得到有效的保证。一改传统汤剂的制备工艺混乱,质量难以控制的局面。

3.2 包装现代化用铝箔包装制成的成品体积小、清洁卫生、剂量准确,大大方便了药物的运输、贮存、保管、调配、核对等,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汤剂不便贮存、携带、服用等临床应用的问题。

3.3 保持了中医药临床应用的特色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与原中药饮片完全一致,它不含蔗糖、防腐剂及其它赋形剂,保持传统中药饮片的原汁原味。临床上用以代替中药饮片,供医生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既保持了原饮片的药性、药效,又不需煎煮,可直接冲服,服用量少,成分完全,疗效确切,安全卫生。

4 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在医院中的应用

早在1994年江苏省中医医院首家引进天江中药浓缩颗粒的医院,并在门诊中药房开设了颗粒剂窗口,当时就一名工作人员,采用少量引进,专科试用,总结经验,全面推广。一开始病人持怀疑态度,到试用、对比,最后受到了病人的欢迎,确实经过了一段认识,比较再认识的过程。至今已增加工作人员6名,经过12年的实践,取得一定的成绩。

4.1 方便快捷、易于接受中药传统方法煎服,从处方配药到煎煮服药,其间费时费心。由于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推广使用,免煎易服,携带方便,保证了患者即使工作繁忙,或出差、旅游等治疗也不会中断。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很受病人欢迎。从近几年颗粒剂处方量来看,2002年全年处方数为37 622张,2003年全年处方数为42 185张,相比增长了12%,2004年全年处方数为46 858张,比上年增长11%,说明中药浓缩颗粒受欢迎程度在逐年增加。从这几年工作中,我总结一下社会不同人群对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接受程度:①年轻患者比年老患者更易接受中药免煎饮片,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相信传统汤剂疗效好,另外,因老年患者一般时间充裕,认为自行煎药放心。所以省时省力,即冲即饮的“免煎中药”在这一年龄层并不占优势。②经济状况好的患者比下岗工人、农民更易接受免煎中药。③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比文化程度低的更易接受免煎中药饮片。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所受的较高水平的教育有助于他们理解这一新剂型更具优势。今后希望我们医药工作者携手努力,加大宣传力度,使中药免煎饮片能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4.2 疗效确切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中药汤剂,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疗效”。面对这一难题,天江药厂的科研人员和大学里的许多药学工作者一道做出了努力,而且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例如,中国药科大学王强等老师做了“葛根芩连汤合煎剂、单煎剂、浓缩颗粒的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合煎剂、单煎剂、颗粒剂在肠功能试验中无显著差异,三者在抑菌试验方面颗粒剂、分煎剂优于合煎剂[4]。在临床疗效的验证中,早在1994年,在江苏省药政局统一组织下,省中医院联合省内四家三等甲级中医医院,选用藿香正气散、银翘散等7个经典方剂,分别以中药饮片和中药浓缩颗粒配方,各随机进行了90例以上的临床实验,总计颗粒组为632人,饮片组为634人,临床实验表明:无论是显效率还是有效率颗粒组均优于饮片组[5]。江阴天江药厂的中药浓缩颗粒已在江苏省中医医院使用12年,病人反映疗效确切、方便服用,无一例副作用。

4.3 价格问题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与中药饮片相比,价格、让利上处于不利地位,影响推广使用。对价格问题我们应实事求是的加以分析:①单纯以等量中药浓缩颗粒与饮片相比价格是略贵一些,据20051016江阴天江制药厂调价表了解,仍有62个品种(总426种)价格低于或等于饮片(参见表1)。②调整后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零售价平均比饮片高30%左右,但高出部分相当于中药汤剂的代煎费用。(用煎药机为2元/d,传统煎药为1元/d,平均计算1.5元/d),但其远低于同剂量的中成药(参见表2)。总之,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作为一种新品种,这种计价是完全合理的。

4.4 从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看一方面中药浓缩颗粒减少了运输费用、药库管理费,节省了中药房面积,改善调剂环境,降低配方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配方速度,减少差错发生,这些都是潜在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减少病人的候药时间,且病人可自核,让病人吃上更安全、有效、方便的优质中药汤剂,因而,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表1 部分中药浓缩颗粒价格低于饮片(略)

以20051016中药浓缩颗粒价格表为依据

表2 中药浓缩颗粒与同方等量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价格比较(略)

价格计算以20040116价格为依据。饮片山萸肉调到8.48/10 g,而浓缩颗粒山萸肉为1.18/12 g

5 展望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未来的10年内,全世界将掀起开发利用中药的热潮。资料表明,中药产业发展潜力极大,前景光明。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政府决定扶植大型国有制药企业,减少小型企业的数目,这将大大提高中药的质量和世界市场竞争能力。传统中药受到加入WTO后的冲击可能较小,但中国需要科学地确定中草药的疗效,同样迫切的是,中国要开发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中药[6]。这给天江制药厂带来无限的生机,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前景一片光明,是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希望所在,将使厚爱中药的国人和世界人民告别使用数千年的药罐子,服用中药将成为清洁卫生、文明的行为,让世界人民在治疗、保健用药上回归大自然。不久,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必将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 陈传楚,岳凤先.中药的现代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97.

[2] 左言富.中药药在世界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江苏中医药,2005,26(5):1.

[3] 左言富.新世纪开发中药新药展望[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6):331.

[4] 王 强.中药浓缩颗粒的临床应用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9.

[5] 朱 荃.中药浓缩颗粒的临床应用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1.

第11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长期以来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医疗模式、疾病预防、健康理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回归传统,更加关注“疾病的预防”,中医“治未病”的观念对世界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

虽然医保控费、控药占比严管可能导致部分中成药医院渠道销售受挫,但《中医药法》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等多重利好消息刺激,使得业界认为2017年中医药发展将迎来新契机。目前中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超730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医药工业总值近1/3,进出口额达到数十亿美元。

回望2016,中医药已经成为愈发亮眼的“中国名片”。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前不久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医首次被认定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达50%。与中医密不可分的武术位居第二,远超书法、戏曲、饮食等元素。

2016年11月21日至24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中医药论坛和体验馆让海外来宾领略了现代中医的魅力。里约奥运会中,泳坛名将菲尔普斯身上的一枚枚火罐印,让传统中医又一次火遍全球。

2016年12月16日,同仁堂国际中医药“走出去”平台()正式上线,这是百年老字号北京同仁堂为中医药国际化实现“互联网+”的新布局。

2015年,同仁堂自有跨境电商平台天然淘上线,实现了将全球天然健康品“引进来”。本次新布局是同仁堂与互联网再度联手打造的中医药“走出去”平台。这不仅为外国友人提供了购买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平台,更为同仁堂海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中国老字号服务和销售模式赋予更多新时代的突破和创新。

目前该平台已经覆盖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等7个国家,支持美元、欧元、英镑等15种货币结算,到2017年中期,将全面覆盖东南亚、欧洲地区,并且计划2018年实现全球主要国家覆盖。

据统计,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政府已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在欧美澳等地区约5%的人群会尝试中医药治疗方法,仅在澳大利亚,每年就有超过200万人次接受中医诊疗。

据中国近期首次的中医药发展状况白皮书《中国的中医药》显示,2015年中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人民币,中药出口额达37.2亿美元,中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随着中医药越来越有“国际范”,为推动中医药更好、更快地走出去,建立健全中医药国际标准亟待提速。

华人助推中医药国际化

从流传千年的针灸、推拿,到使用英文品牌打响西方市场的保利中医药业,海外华人助推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一刻都未停止。无论是身体力行,举办讲座,推广中医药文化,还是推动中医药企业转型,开拓海外市场,世界各国华侨华人都在共同努力,让中医药更有“国际范儿”。

卢林1990年就来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开设诊所,担任中医针灸师。多年来,在为当地患者治病的同时,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针灸师、中医爱好者及华人社团举办针灸与中医学讲座,还在当地多家报刊撰文介绍中华医学,甚至走进美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畅谈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正是因为卢林对于中医药的宣传推广,越来越多当地的美国人甚至南美洲人、东南亚人前来向卢林求医。

像卢林这样的华人医师在海外还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华人创办的中医药企业还结合最新营销理念―数码营销,来拓展海外市场。

“我小时候生病治疗,无非就是爷爷给我扎针、推拿,没去过医院。”外交部前部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名誉会长李肇星曾向大家讲述过他的中医情结,“爷爷是个业余中医,那时候村庄附近没有医院,周围十几里的村民都来找爷爷看病。”

更让李肇星记忆深刻的是,他在美国、加拿大、土耳其等国期间,还接受过当地白人的中医按摩和针灸诊疗服务。“很多外国友人也很喜欢中医文化,在当地开了很多中医私人诊所。中医药逐渐在国外落地开花,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势头。”李肇星说。

“近年来华人诊所在海外不断涌现。目前中国在海外的华侨和华人大概有6000多万人,实现中医药国际化,海外侨胞是天然的桥梁和战略资源。”前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表示。

在助推中医药企业转型的同时,海外华人也没有忽视各个地区中医药行业的规范和整治。

美国发龙药业董事长曾立品表示,“美国中医药行业呈现小、散、弱、乱的局面,没有一个龙头企业来带动。我们愿意搭建一个平台,共同推进中医药在美国发展壮大。”他提出,先做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开设中药配剂中心。医生开完处方后直接通过网络传给配剂中心,然后病人就近到取药点取药。这样一来,医生的负担降低了,诊所的诊疗效率提升了,药品质量更有保证,患者也得到了方便。

在各国华侨华人的努力之下,如今中医药已成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在海外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关注度为何显著提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国民众普遍使用中医药,这是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二是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医药的价值。王国强说,“我走访了一些国家,很多国家领导人表示希望中国能够把中医带到他们国家。他们也深切地感到中医服务既有效,方法又简便,同时费用相对低廉。”

2017年是推动《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全面落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王国强表示,“《中医药法》来之不易,今年的工作要点之一便是着力推动中医药法贯彻实施。”

中医药在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走进了各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佘靖曾经到德国魁茨汀中医院参观,这家医院成立于1991年,是中德首家合建的中医院。“在魁茨汀中医院,设有门诊和76张病床,可以看到住院病人吃中药、扎针灸、做推拿,有的还练习气功。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治疗和调理后,病情都取得了较大改善。病人在魁茨汀中医院看病后,可以由法定医疗保险机构全额报销医疗费用,这在德国是唯一一家。”佘靖介B,在欧洲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中医诊所也是随处可见。

“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传统医药的发展是一致的。根据世卫组织统计,在过去10年中,制定传统医学政策的国家由25个增加到了69个,制定草药监管法规的国家由65个增加到119个。”王国强表示,这说明传统医学的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医药当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

推进国际标准建设

中国政府重视和保护中医药的文化价值,积极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已有130个中医药类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医针灸”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提出的中药饮片、中药材和中药配方颗粒编码标准已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这是中药材首次获得国际“身份证”,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专家建议,相比于中医文化在全球的快速传播,中药产品和中医服务想要走向国际,还需跨过“标准化”这道坎儿。

“中医养生理念虽有数千年,但在建立标准、研究机理方面还做得不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看来,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是实现中医药引领世界的关键。比如,菲尔普斯在里约奥运会上大秀“中国印”,虽然让拔火罐“火”了,但是,火罐用什么材料,是否需要负压,不同的病使用哪种标准,这些都有待明确。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中国推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目前已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目前,我国中医药产业标准、中药产品质量标准仍有待进一步规范,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佘靖说。

第12篇

〔关键词〕 民族医药; 知识产权法; 综合保护

National Medicine Protection b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bstract: The national medicine is the rime of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our country , is full of our national features and the regional features. Many countries are fastening their paces on researching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 it is suffering elimination at home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for the lack of innovation system .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s an efficient method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so the legal systems of patent、trademark and trade secret would give our national medicine a synthetical protection.

Key words: The national medicin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synthetical protection

引 言

一个民族的生存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疾病抗争史。传统医学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的传统医药主要由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构成〔1〕 。无论是中医药还是各民族医药都可谓源远流长,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到成为世界医学宝库的奇葩,而民族医药从草莽的巫医不分到成为本民族疾病的主导,比中医药走过的道路更为漫长,更加曲折。上汉族文化作为的强势文化,中医药也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在国际上的代表,但这并没到民族医药的独立性,事实上,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各自都建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基础上,因此,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兄弟关系。

一、民族医药的含义及特点

民族医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和沿用的传统医药的总称〔2〕。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在从远古走向的过程中,在生存发展的不同环境中,曾经经历过无数无尽的生老病死的苦难,也有过无穷无尽的医药创造和医药追求,民族医药对于当地人民疾病的治疗,健康的维系不仅在古代,而且至今仍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各个民族总体上在、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民族医药积累丰厚,理法清晰,自成体系;也有的民族医药散在民间,口传心授,随俗为用,尽管如此,民族医药仍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民族性

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民族医药是该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应当说,在该民族的医药发展过程中,某个杰出的医生确实对本民族的医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伴随时间的流逝,时代的进步,逐步融入到本民族的医学体系当中,毫无个人烙印,从这一点而言,民族医药具有民族群体性特点;第二层含义是指民族医药根植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中,比如,闻名于世的藏医药“曼汤" ,全部是以藏族民族特色表达的,其人物、建筑、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绘制技术等都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

(二)地域性

民族医药与该民族所居住的气候、地理、动植物区系和资源密切相关。内蒙古草原广袤无垠,常年在马背上古代蒙古人民,经常发生战伤、摔伤和骨折等疾病,客观环境要求他们不断摸索克服这些疾病的,因此,正骨、正脑疗法、烧灼疗法是蒙医药重要。同时各民族医药具有自己鲜明资源特色,彝族多居住在我国金沙江源头支流及金沙江南北两岸,该区山谷纵横、气候多样,常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植被分布,用药选材独具特色。

此外,理解民族医药,不能以药品的处方中是否包含各民族地区特有的药物资源等为根据,判断一种医药是不是民族医药,还应当看该民族的中有没有记载,有没有民族传统用药习惯和用药特色,有没有家传口授的流传方式等。

二、民族医药的现状

(一)许多民族医药面临消亡的危险

我国各民族的医药都为当地人民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现代医药几乎遍布世界各地。由于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世界各地使用的传统医药也正在被现代医药所替代,曾经广泛存在和应用的民族医药知识悄悄地解体、消失。我国各个民族的医药除藏医药、蒙医药等研究开发较好之外,许多民族医药如黎医药研究开发相当滞后,面临消亡的危险。

民族医方面,民族医生面临传承面断代危险,民族地区民族医药的从业人员主要是草医、乡村医生和与宗教活动有关的人员(和尚、喇嘛、东巴、巫师等)自60年代以来,由于原有的学医识药的传承机制已被废止或中止,这类人员数量已大幅度减少,目前尚存的已年过70岁,后继乏人,面临断代危险。如纳西族的东巴现仅存活两人,均已78岁,在云南金平深山密林中的拉祜族村寨中没有年轻人愿意传统医药。〔3〕

民族药方面,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少数民族医药常识常常用零散,简析的语言文字记载,流散于民间。有关疾病治疗方剂、单方、验方等,特别是无文字记载的民族民间医药知识,如草药医是黎族先民传授下来的特殊医技,主要包括内服草药、外敷草药、蒸熏法、骨伤疗法、佩药法等,但黎族医疗方法的传授没有文字记载,主要是口传心授,师徒传教,一代一代传授下来,不加以及时研究整理有可能在本世纪的10—20年内永远消失。

(二)科技强国对中医药及民族医药加快开发研究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