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走进高一

走进高一

时间:2023-05-30 10:56:55

走进高一

走进高一范文1

纯白色的凉鞋在到达校园门口后,久久不愿再次昂首,起跳,然后驻足。仰头,刺目的阳光大大咧咧地灌满了我空洞的双眼,试图将她的能量将我充足。终于踏进了许多人都梦寐以求的高中,在这所辉煌的大门前,期待满足地开溜,恐惧被炽热的阳光蒸发,就连心中的那一点点欣喜与茫然也被一点点一点点地吞噬。脑子里空空的,正如这空旷华丽的校园。对着阳光,我眯着眼傻笑,原料想此时此刻我应该会怀有的感受都已经在周围空气中发酵,游荡,最后消失在一切光亮之中……

开学的日子真的很无聊。40多岁的班主任有些麻木地站在讲台前回忆,诉说着学校100多年来的成就与辉煌。十多岁的我们呆呆地坐在讲台下控制着席卷而来的瞌睡。在这不言而喻的默契中,我与高中的亲密接触开始碰撞出星星点点的火花,虽暂时并不灿烂,但也善解人意地将我的路在眼前映出。我轻扶着有些木木的脑袋,望向窗外的天空:纯白纯白的一大片一大片。没有想象中的蓝,也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和浑浊,反而简单得有点不敢相信它确实在我的生活中存在。不由得想起前几天因害怕高中生活而紧张不安,慌乱地复习的身影,小心翼翼地吐吐舌头。但愿,我的路以后会更顺些吧!

下午参观了学校一遍,不得不承认,学校真的很大,而且雅致,设施也是超现代化的,一应俱全。讽刺的是,这些设施居然没一样可以随便动,就连去操场和田竞场都要经过一系列的申请。我狂翻白眼。说起学校一浪盖过一浪的规矩,真是满胸的苦水倒也倒不完,一不小心,就会被打进汹涌的巨浪之中。觉得自己又被束缚地不能动弹,似一个创造编辑得完美的机器人,只能按规定程序做着机械麻木的动作。看来我的高一不再像以前那般轻松了。有些紧张地搓搓微湿的手,心里默念:以后就要靠你来打高一之天下了!让规矩来得更猛烈些吧!……

举手投足间,均飘散着高一强有力的气息。是的,我已落入了它的怀抱,我已进入了它的生活。我的高一展图正在眼前一步步扩展。我亲密地拉着它的手,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杂念地掉进了新的生活里。我的高一,你又将会带给我些什么呢?欢乐?酸楚?枯涩?热情?我微笑大叫:“我的高一!我不要让你走向平凡,一直平淡。我要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个最美的影子,一个轰轰烈烈,热情洋溢的奋斗画面。”……

走进高一范文2

【关键词】流行音乐 高中音乐课堂

如今,高中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但是,纵观现在很多音乐课堂,仍然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费力不讨好的讲着大量的音乐知识,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但另一方面,流行音乐却深受中学生的喜爱。针对这种现状,我反复思考这样的问题:能不能在不改变高中音乐教材的教学大纲及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当的引入一些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进入自己的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呢?

为此,我与这学期伊始对本校高中一年级六个班的同学做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的同学喜欢音乐,50%的同学几乎天天听音乐,28%的同学有时间就听音乐,19%偶尔听音乐,3%的同学不太喜欢听音乐。而在这其中,95%以上的同学喜欢听流行歌曲,其中以日韩、港台、内地的流行音乐居多。60%的同学有自己喜欢的歌星,大部分对自己的偶像的情况了如指掌(生日、血型、星座、爱好)等,但另一方面很多人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记不住),这其中有少数人为了看偶像的一场演唱会,甚至不惜节约自己的生活费,可谓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面对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现状,我陷入了沉思,既然新课改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那我们何不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走近他们内心的音乐世界呢?

1.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流行音乐

在今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艺术教育者,是新课标的执行者,落实者,就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不能一味反对学生接触流行音乐,更不能认为流行音乐是“洪水猛兽”一棍子打死,流行音乐大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曲调清新感人,易学、易记、易传唱,更能引起人们思想感情上的交融和共鸣。我认为:大众喜欢它,学生喜欢它,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即存在即合理。我们的音乐课何不大大方方的将它引进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呢?作为艺术教育者,是新课标的执行者、落实者,就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应教育的潮流,认识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不能一味反对学生接触流行音乐,更不能认为流行音乐是“洪水猛兽”而一棒子打死。

首先,在教学中选用的流行音乐的内容一定要能吸引学生,它不应只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词,可广泛延伸广泛至通俗钢琴曲、经典的影视音乐及影视歌曲、轻音乐、校园民谣等。教师一定要对教授的内容进行认真筛选,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欣赏民族音乐部分时,为了增强同学的学习兴趣,可引入具有民歌风格的流行歌曲。例如腾格尔充满浓厚草原气息、具有蒙古族音乐特点的《天堂》《蒙古人》,民歌风格的《青藏高原》《回到拉萨》等。还有一些优秀的作品都可引入不同的课堂中,如: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童年》,戏曲风格的《北京的桥》《前门情思大碗茶》以及最受学生欢迎的周杰伦等的歌曲。

其次,流行音乐进入课堂,要抓住适当的契机,利用恰当则可发挥积极作用。同学们爱唱歌,可学习音乐知识环节不太愿接受。那我们在讲乐理知识时,可引入有相同知识环节的作品,先激发兴趣,这样,本来就不难的知识性问题遇到愿意解决的时候就更容易了。比如在讲到“节奏”时,可以通过一些已经能够传唱的流行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人们常说“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节奏教学除了采用奥尔夫节奏训练、打击乐训练、模仿训练等方法外,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也不失为一大创新。周杰伦的许多说唱风格的歌曲如《双节棍》《霍元甲》,鲜明的节奏感、独特新鲜的风格韵味,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那种近乎于“念歌词”的演唱方法,更让学生联想起教学中“按照节奏读歌词”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用干预的方式,强迫学生应该听什么、不该听什么,不如教他们好的东西如何分辨,在潜移默化的欣赏中告诉他们好的东西应该是怎样的。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流行音乐确有良莠不齐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是否正确恰当。

2.合理选材,优化教学

2.1 加强选材对比。传媒给学生的讯息太多了,学生吸收又很快,难免良莠不分。这就要靠我们老师敢于决策为了孩子们更好得学习音乐而如何去当一个教学的真正导师了,我们应当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 “取其精华,弃之糟粕。”毕竟流行音乐良莠不齐,有的艺术格调何审美层次不高,一部分甚至平庸无聊。因此,音乐老师作为引导者,怎样在教学中正确的把握好尺度就尤显重要。让学生自愿选择他们喜欢的任何歌星的作品,教师在其中为其挑选一些比较有欣赏价值的作品,例如《飞得更高》《同桌的你》《五星红旗》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影视作品的主题曲等等。

2.2 注重引导欣赏。主要是加强作品全曲整体欣赏、歌词分析和音乐风格等背景的了解。对于歌词的分析,教师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一定的分析深度,歌词对于音乐品位的定位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本身就是一首非常精美的诗歌或者散文,如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而有一些作品纯粹媚俗,品味低下,不妨让学生自己分析个透彻,自己学会鉴别和养成自己欣赏音乐的个性。我是在以下环节采用流行音乐的:

2.2.1 导入新课的时候:根据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客观情况,备课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作为新课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如在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之前播放SHE的《我不想长大》,这首学生喜爱的歌曲的旋律来自《第四十交响曲》的主题音乐。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可先播放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流行版《茉莉花》。这样能立即在听觉和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欣赏音乐的气氛之中;另一方面这些流行音乐是来自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族音乐,可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

2.2.2 在教学过程中:《浏阳河》是一首很好听的民歌,但是由于和学生们距离太远,即使通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了解了歌曲背景,学生还是不喜欢唱。我灵机一动,现在不是有很多歌手都重新演绎一些老歌吗,有的还不错呢。于是我准备了两首风格不一样的《浏阳河》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先听一听原唱,然后再听一听新生代组合“玖月奇迹”重新演绎后的效果,同学们觉得非常有意思。接着,我趁热打铁,让他们试着重新演绎歌曲《浏阳河》。课堂小结表演时,同学们有用摇滚方式演唱的;有的加入了目前歌坛上很流行的RAP;还有的小组特地向我借了打击乐器准备配上伴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学习民族器乐的时候,我采用播放女子十二乐坊以及五色风组合的精彩演奏片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掌握了民族乐器的种类,不少同学还对民族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发了学习民族乐器的想法。

2.2.3 模仿与创新的时候:在教学中欣赏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流行音乐,然后让学生模仿作词作曲。欣赏性比较高的如方文山为周杰伦作词的《发如雪》《台》等歌曲的词相当优美,在欣赏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改编歌词,甚至可让学生大胆地创作歌曲。如高一、6班同学大胆将《我爱我家》的歌词改编为《我爱我校》,在学校的表演比赛中让广大师生耳目一新获得优异的成绩。同学们在传唱的过程中增强了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有利于班级的团结和进步。

总之,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一些优秀流行音乐进课堂,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并创造生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全的人格,还音乐真实的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快乐的课堂,就一定能让学生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

参考文献

[1] 徐雅君.“试论流行音乐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运用”[J].《大众文艺》,2008,(10).

走进高一范文3

关键词:高考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05-02

一、“走班制”基本内涵

1.“走班制”的含义。“走班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形式。具体指教师和教室固定,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形成自我认知,根据原有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课程,与选择相同课程的不同班级或年级的学生走进同一间教室共同学习。

2.“走班制”的特点。①“走班制”关注学生兴趣,凸显素质教育理念,“走班制”鼓励学生自主选课,关注学生兴趣,注重个性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我选择、管理、交际等能力,是践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模式;同时也使教师的素质观念发生改变,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成就感发生改变;“走班制”还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②学生修习课程的差异性及其流动性,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修习课程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班级、年级的学生会因为选择同一门课程走进同一间教室,体现了学生的流动性。

3.“走班制”的运行模式。查阅文献发现,教育实情不同,“走班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运行的模式也不同。如“完全走班”、“对开走班”、“套餐走班”等。“走班制”源于美国,美国的“走班制”更为自然、流畅、成熟,属于“完全走班”。我国深圳、山东等省率先引进“走班制”,取得良好效益,只是形式多样,以上提及的都有涉及。虽然我国也有采取完“全走班”的学校,但较之美国仍存在差距,比如课程开设数量上美国较多,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极少数学校达到300以上;中学评价方式和高校录取机制,美国比我国完善且落实较好,真正做到综合评价学生发展。通过总结已实施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我省实际,“套餐+补弱/升级选课”模式比较适宜我省实情(初期),具体运行如下。①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保留行政班由班主任负责,并作为必修课(语、数、外)授课班级,处理班级事务;教学班由导师负责,进行选修课程的教学和教学班管理。为促进师生沟通,尤其是为了方便教师课后答疑,建议任课教师在教学班办公。至于教师之间的沟通,可以定期开展研讨交流会。②同年级选课为主,全年级选课为辅;套餐选课为主,补弱/升级选课为辅,同一年级学生全部打乱,学生从指定套餐中选课,学生选课半自由化。隔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效果,可跨级进行补弱式或升级预修式选课。

二、我省高中教学组织形式现状分析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的组织形式及教学的时空安排方式。河北高中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仍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随着时展,班级授课制虽然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如不能很好地落实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改革是最大红利,推动教育发展仍然要靠改革,2014年高考改革为“走班制”引进我省高中带来机遇。

三、“走班制”引进我省高中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解“走班制”引进河北高中的可行性,笔者采访了省会高中的两名特级教师和数名学生,从中了解我省高中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他们对高考改革和“走班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等情况,为进一步分析其可行性提供依据。

1.教师访谈分析。①有关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开设情况的访谈分析。访谈了解到河北省高中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关于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选修课程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开设,只开设部分选修模块且由市里决定科目,主要在高二期间,学生不能自由选择;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开设非常好,但开设科目不多,有的学校没有开设,有的学校属于假开,老师们都愿意并鼓励编写和开设校本课程。②有关对高考改革和学生自主选课的访谈分析,关于高考改革,老师们对新高考改革方案既有期望又有担忧。张老师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此次高考改革将导致对学科重视程度的转移,更加关注语、数、外,另外,必然也会侧重学业水平考试。崔老师认为它确实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均衡、减负,利于素质教育发展,但考虑家长、社会、学校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新高考方案背景下的偏科与应试教育。张老师认为自主选课体现学生主体,赞同学生自主选课。崔老师也认为学生自选课程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指导思想,是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又明确指出,课程的安排要听从于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目前学校在高考压力下,难以实施。③对“走班制”态度的访谈分析,“走班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问及影响“走班制”的影响因素(师生家长态度/校长重视程度/高考制约/教师教室、课程资源等),贵校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和新高考改革方案下“走班制”是否可行时,张老师认为,“走班制”是好,但其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在河北高中实施难度大,个别实验行推广较难,总之,目前不可行;崔老师认为高考压力大,目前学校硬件条件还是有些欠缺,但对实施还是赞同的。考虑“走班制”对河北教育的意义,大家都认为是一场重大的变革,能够促进河北教育发展,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但考虑河北教育比较落后,认为改革任重而道远。

2.学生访谈分析。在不同学校随机访谈了数名学生来了解情况,把“走班制”含义分解为几个问题进行采访,持肯定态度的占多数。学生们都喜欢根据兴趣自主选课,也喜欢多开设学习科目满足兴趣需要。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采访中很难下定论,我们应该从教育角度考虑,从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关于高考改革后的科目开设情况,大都比较赞同,也有部分同学认为有利有弊,但并不能很好地权衡其利弊。通过分析,老师们对“走班制”还比较肯定,学生也认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考虑到实施“走班制”的影响因素,老师们还是有些担忧和顾虑,尤其是访谈中老师们不止一次或有形无形地提到高考制约,而今年高考改革无疑是良好的机遇。可见“走班制”引进河北高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困难。

3.“走班制”引进我省高中的机遇。①社会对新课改的广泛认同和期待,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深入人心,从和老师们的交谈中不难发现这一点。大家都希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主体性被尊重,而“走班制”教学组织方式,以其特有的优势可以践行这些理念。相信既然人们已广泛认同理念,也会逐渐认同践行理念的好方式――“走班制”。②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带来契机,“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在我国其他省份实施,实施过程中有困难更有成效。据分析了解,高考对“走班制”的实施影响很大。而今年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刘教民厅长就2014年的工作任务做了重要讲话,表示今年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广泛开展调研、出台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引导。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重要思路是,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外语实行一年多考;高职院校实行分类招考。这一改革为“走班制”实施提供了良好契机。以前由于高考限制,学生必修科目很多,根本上影响了学生自主选课。今年的高考改革方案突破了这一限制。③已实施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走班制”源于美国,成效卓著。我国许多地区也引进了“走班制”,在不断地摸索中排除困难已然取得良好成效。我省则一直处于观摩学习阶段,从中吸取教训,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有效引进“走班制”教学模式,避免一些弯路,以便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4.引进“走班制”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①师生态度的成功转变是关键,加强宣传和培训是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师生对新课程理念已普遍认同,只是对“走班制”这一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模式认识不足,态度决定行为,师生的态度是影响“走班制”实施的重要因素。“走班制”教学对教师们适应新的时空、对象、教学内容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因而老师们对其实施存在困惑和接受困难。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有关“走班制”内涵、运行模式、对师生要求等内容的培训和宣传,除了基本培训外,也可组织教师代表到其他学校观摩学习。对于学生,突然获得的“自由”可能使以往的压抑过分释放,不能及时形成良好的自制能力,伴随与之相应的散漫行为。长期在班级授课制环境中成长的多数孩子,选择受教师和家长影响大,自主选择和管理能力较差,建议学校引进导师制,指导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自我选择和管理。对学生家长也要进行宣传和引导,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师生和家长的认可是实施“走班制”的前提条件。②教学资源有限,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发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访谈了解到河北高中学校教学资源缺乏,落后的学校甚至硬件设施都不很完善。好的学校在课程资源上开发力度不够。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后,课程结构发生极大变化,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为“走班制”实施提供客观条件。但校本课程开发少。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学校方面应该鼓励教师专业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合理开发具有社会、时代、地方特色的教材,强调校本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此外增加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以便提供多样化课程。课程选择权的有效落实,必然在于学校,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实现提供保证。③容易“走”成快慢班,注意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走班制”教学是分层教学的典范,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但是管理不好容易“走”成快慢班。对此定要避免教师分级,此外建立合理、公平、促发展的评价机制非常必要,当然我们也对高考改革评价和高校录取机制寄予一定期望,学校评价应该做好与高考改革方案和高校录取机制的衔接,建立与“走班制”相配套的评价机制。当然要避免“走”成快慢班,也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理念灌输和心理指导。

走进高一范文4

【论文摘要】:中国自加入WTO以后,走私犯罪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些特点,因此,研究和预测这样一种经济犯罪的趋势,对我们将来更好的预防和打击这类犯罪,保障我国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将起到积极作用。

自1999年11月中国加入WTO以来,走私--这样一种严重危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甚至在特定的领域和范围内呈现出日益严重的特点。因此研究和预测新时期中国走私犯罪活动的特点,并探讨其预防对策,也就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一、中国现阶段走私犯罪活动概述

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十分重视打击各类走私犯罪活动,尤其是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类走私犯罪案件持续上升。为确保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国家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1987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更是对此作处了明确的规定。但是,我国的走私犯罪活动仍然十分猖獗,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以2000年查处的厦门远华走私案为例,其犯罪金额之大,涉案人员之多,影响之恶劣,为建国以来罕见。而走私的犯罪行为,近年来也日益猖獗。由此看出,我国的反走私活动仍然任重道远。

综合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系列走私犯罪案件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前走私违法犯罪活动有下列一些特点:

(一) 走私犯罪活动的涉及范围广泛

走私犯罪活动近年来十分猖獗,不管是从涉案的人员、地域还是种类来看,涉及的范围都十分广泛。从涉案人员上看,不仅一些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公民参与走私活动,甚至一些国家机关、税务、海关、外贸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接受贿赂,支持、纵容和包庇走私活动。许多单位和个人相互勾结共同进行走私贩私活动。少数地方政府的一些部门及其领导人参与或者支持走私活动。从走私的地域来看,已经远远超出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波及到内地甚至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从走私的物品种类来看,几乎囊括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文化用品、文物、等各个种类。

(二) 走私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重特大案件数量上升,危害严重

不论是从走私案件的数量、大案要案数量,还是涉案金额来看,近20年来,我国走私犯罪活动基本上是日趋严重。走私违法犯罪基本上是经济犯罪案件(除走私外),而衡量此类案件,走私数额的多少是判断其社会危害性的一个客观标准。近年来,我国查处的一些走私案件动辄上亿,甚至上百亿。

(三) 走私犯罪活动的手段更加狡猾,花样不断翻新

当前,走私犯罪活动的手段日趋现代化、智能化。20世纪80年代初,走私活动主要是通过海上偷运来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走私活动充分利用了空中和陆地交通工具的发展,"海、陆、空"相结合,形成了"立体走私"的态势。同时,犯罪分子利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之机,打着兴办合资、合营、独资企业的旗子,以各种手段伪装、掩盖走私活动。有的以进口保税、转口物资为由进行走私,有的伪造批文、清单进行走私,有的采用现代化手段隐藏走私品进行走私,还经常贿买海关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掩护走私活动。

(四) 走私活动向国际化、集团化、暴力化方向发展

在走私犯罪活动中,共同犯罪甚至是犯罪集团相当突出,在一些案值高的走私案件中,往往是多个单位、个人相勾结,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他们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海上走私案中,不但走私船只吨位大、投入成本多,私货价值高,而且大多是由走私集团精心策划、内外勾结,还经常武装押运。其中较常见的是国内走私集团与境外走私集团勾结,由境外走私集团派遣走私"母船"驶至靠近我国领海的公海,境内走私分子到公海上接驳走私"母船"进行走私交易。

同时,走私分子相互间形成了一整套极为隐蔽的联络方法,加上拥有先进的现代化工具,使其犯罪能量增大又不容易暴露。即使被缉私人员发现,也不易抓获他们。

二、新时期我国走私犯罪活动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查处的各类走私案件,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走私犯罪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 国家禁止进出口物品的走私犯罪活动仍然存在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武器、弹药、核材料、、假币、珍贵文物、珍贵动物、珍稀植物、物品等属于禁止进出口的物品。而走私这些物品,往往比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的利润更高。而获取巨额利益正是走私犯罪最直接的动因。在此条件下,走私分子为谋取暴利而继续走私上述物品就显而易见。

(二) 尽管加入WTO以后关税将大幅度减让,但是关税及进出口环节税依然存在,这也使以偷逃税款为主要目的的普通货物、物品走私活动相应的存在。我们必须看到,走私最根本的驱动力是通过偷逃国家税款来牟取暴利,因此,只要有关税及进出口环节税存在,就必然会有商品的国内外差价存在,走私就肯定会存在。

(三) 国外在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方面对我国实行贸易禁运政策,也必然导致此类产品的走私活动不会消失。我国本土高科技产业的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IT行业刚刚起步,非常需要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却通过立法禁止向中国出口此类产品和技术。这也使得此类走私活动利润相当丰厚。尤其是此类高新技术产品本身又往往体积小,份量轻,携带藏匿方便,非常便于走私。

(四)

实施《海关估价协议》后,我国海关将由原来的依据"参考价格"进行审价转变为以"成交价格"作为估价定义,即,我国海关对进出口商品估价将按照"实际成交价格",而不再使用现今的"最低限价"的做法。这客观上为价格隐瞒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采取价格隐瞒手法进行的走私现象会日渐增多。

(五)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投资及企业进入我国的领域和方式将进一步扩大。由于在科技开发、经营管理、资金基础、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可否认的差距,这对我国企业,尤其是缺乏竞争力的落后中小企业将是严峻考验,而这也有可能促使少数企业搞歪门邪道,进行走私违法活动,以谋求生存空间。

(六) 国(境)外商人走私可能增多。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的扩大,外籍企业、人员以及港、澳、台企业、人员的涌入,其参与、组织走私犯罪活动也将增多。

正是基于以上一些因素,我们不难看出加入WTO以后,中国的走私犯罪活动仍然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犯罪手段上会趋向于高智商、更隐蔽和充分利用高科技。象我们前面提到的高科技产品走私问题,由于其具有价格高、体积小,易携带的特点,随身携带走私是十分容易的。再比如现在十分流行的"电子商务问题",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其将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商品交易形式,而这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为一些特定种类的走私活动提供便利。

三、预防和惩治走私犯罪的对策思考

走私犯罪对国家经济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作为公安机关应该如何更好保障国家利益,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值得我们深思。私以为,我们公安机关必须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职能作用,采取主动积极措施应对,趋利避害,遏制负面影响,确保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

(一) 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应注重提高广大民警素质,适应新时期打击走私犯罪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公安工作都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查处走私案件和其他涉外案件中,这也就对公安民警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第一、要具备为中外企业发展提供符合国际水准服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全体公安民警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从服务意识、管理理念、工作水平等方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投资环境。

第二、要注重培养一支专业队伍。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地已经陆续建立了打击走私犯罪活动的专业公安队伍--缉私警察,对于他们和其他相关的公安机关民警,要进行金融、税务、外贸、外语、WTO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以期建立一支既熟悉公安业务知识,又掌握现代经济知识内涵的专业队伍,着力提高对走私案件和其他涉外案件的处置能力,以不断适应新形式的发展,使公安队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二) 加大对境内外犯罪,特别是走私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

第一、必须加强对因走私引起的不稳定因素的情报信息的收集、研究工作。要以受走私冲击最大的经济领域和行业为重点,广辟情报渠道,积极搜集预警性的情报信息,主动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将各类走私犯罪活动制止在萌芽状态。

第二、要继续贯彻严打方针,对于出现的各类走私案件,应根据其特点,采取多种打击手段,重点对境内外勾结的走私活动予以"稳、狠、准"的打击,绝不使其抬头蔓延。同时提高对掩蔽性较强的罪案的发现能力,加大对在逃案犯的缉捕归案力度。

第三、加强国内公安机关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国内公安机关之间、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之间要经常联系,互通信息,真正做到协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公安机关和其他单位之间也要加强联系,积极争取边检、外办、台办、外贸、安全、检察、法院的配合支持,对易受走私犯罪侵害的领域、行业、部位切实做到"有防有控",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第四、要加强与境外警方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情报信息互通渠道,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借鉴有关国家地区在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逐步积累情报资料为现实的斗争服务。

走进高一范文5

反走私几乎是世界多国海关都面临的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任务。我国处于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打击走私任务尤其艰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从经济贸易制度上逐步拆除各种壁垒,并转变政府职能。加入世贸组织十分有助于遏制走私活动。

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着眼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辟国内外两个市场。回头看,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但是在外贸政策配套措施上,当初还有不足之处,譬如高关税没有及时削减,与开放政策形成冲突。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高达52%的关税壁垒,在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之下,仍然长年保存着,竖立在关税边境上巍然不动。1985年虽然有所降低,但是并未触动根本。1992年我国开始“复关”/“入世”谈判时,平均关税仍处于42%的高水平。那时发达国家的关税只是5%,发展中国家也只有23%。高关税引发走私,道理是显然的。出于保护民族汽车工业的考虑,小轿车的关税加高到180-220%,令人生畏。与此同时,进口汽车的优惠政策又五花八门。外资企业自用汽车免税进口,经济特区自用物资免税进口,边境贸易减半征税,易货贸易特殊考虑。高关税和优惠政策相互扭曲着,向人们暗示着某种生财之道。大规模汽车走私终于发生了。在香港滋长专门拆解轿车的行业,新车大卸八块之后,以零部件或废钢铁运抵,再在江西、湖南组装后出售整车,在胶东半岛,大批日制、韩制汽车在边防海关监管未及之处登陆走私。在北国边境,走私汽车利用封冻破疆而入。有位朋友送给我一份他调研的走私高峰年份日本海关记录的向中国出口的轿车数量以及中国海关记录的从日本进口的轿车数量,两者相差10万辆之多。我的朋友是负责管理机电进口的,我是负责进口税收的,我俩都感到汗颜。仅日制小轿车走私造成的海关税收损失每年就有百亿人民币之巨!入世关税谈判促使我国不得不把汽车高关税逐步降低到合理的水平。1996年降至100%,2001年70%,2005年30%,明年25%。国务院有关部门经过若干年的严厉打击走私,加之关税的合理降低,现在汽车走私基本上遏制住了。原先高关税的香烟和烈性酒进口走私,也大大减少了。

在入世之前,中国的高关税体制之下存在着不透明的、照顾少数大型国有企业的年度暂定低税率,由当时工业主管部门掌握分配实施。如专供少数家电、工厂企业享受的有关彩电、录像机、税控交换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生产用零部件、原材料的年度暂定进口税率,它事实上是一种关税减免手段,以录像机为例,当时进口税率100%,加上增值税、消费税,综合税负超过200%。一般国内企业仅进口原材料、元器件一项,完税后的进口成本就高达4700元一套,而进口货的零售价只有3000元一台。关税政策的制订部门虽然煞费若心设置临时调低税率,但是由于它的实施是不透明的,不公平的,只是对少数企业的“偏饭”,很容易诱发走私。吃了“偏饭”的企业,最后也消化不良,国内录像机市场几乎被走私品占领。海关税收仅损失每年也有几十亿元。当时彩电、集成电路、计算机、手机的走私是何等的猖狂。类似情况还发生在纺织原料进口关税政策上。如,作为化纤原料的聚脂切片关税30%,暂定税率4%,而从外经贸部门非常容易审批下来的加工贸易进口可以“保税”。由此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通过加工贸易渠道走私聚脂的”亮丽风景线”,延续不断。我国在入世谈判中承诺了在全国范围实施统一的关税政策,摒弃歧视性。承诺透明度原则,凡实施的关税措施必须公布,不公布的措施不得实施。上述照顾少数国有企业、损害其它企业的暂定税率在入世后已经停止实施,由此引发的走私也已不复存在。

我国入世之前,不仅进口关税很高,而且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又很多。关税和非关税手段都由政府部门控制着。“大盖帽”官员手里的权力非常大。“有钱能使鬼推磨”,一些走私分子采取收买政府官员和海关干部的办法,形成内外勾结的走私集团。福建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就是一例。不法商人要走私,贪心官员要寻租,他们容易勾结起来,狼狈为奸。我国入世,承诺拆除由政府建构起来的贸易壁垒,削弱甚至解除了政府手中干预经济、干预市场的许多权力。入世推动了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现在内外勾结走私的土壤已经减少许多,类似赖昌星集团的走私案件今后再度出现的可能性也不大了。

综上所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降低关税壁垒、统一实施关税措施和转变政府职能三个方面,有助于遏制走私活动。比起20世纪90年代的走私高潮,当前的贸易秩序已经大为好转。但是今天我国的平均关税仍有9.9%,对进口商品还要课征14-17%的增值税,两者累加的税负达到了25-30%。这就是走私屡打不尽的原因。而加工贸易进口,关税和增值税都“保税“,这是为什么加工贸易成为走私主渠道的理由。

(作者系商务部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

走进高一范文6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要求,同时也为国际经济学术理论界提出了新的重要课题。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立,至今已走过二十年发展历程的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作为专门从事国际经济合作学术研究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课题,并为完成这一富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而努力。学会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组织工作自去年底开始酝酿,还特别召开了小型研讨会,确定了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分步骤选择最具针对性专题的研究方针。此次论坛推出的四个专题即《跨国并购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与政府支持和服务体系》、《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际融资》等,就是学会经过认真论证决定首先提出来进行探讨的问题。会上,各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战略任务,开展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也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就此次论坛暨学会学术年会研讨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个方面。

一、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表明,加快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正当其时。

首先,世界经济形势所呈现出的几大特点都对我国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十分有利:一是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全球经济贸易都出现了多年来最乐观的增长势头,美国、日本、欧元区、俄罗斯以及发展中大国的经济都有较快的增长,亚洲将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这为我国获取外部资源加速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多边贸易谈判达成框架协议,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发展,我国也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并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更多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及研发环节将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向外转移,服务外包也已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式调整的重要内容,这为我国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我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跨国直接投资明显回升,各国投资环境普遍改善,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钢材和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的水泥消费量占世界的50%左右,电话网用户数量也早已创全球之最,而且未来二十年我国的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也在加快。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和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每年进口的商品与日俱增,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连创新高,预计今年进出口将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而且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这一方面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更增强了我国加快对外投资获取更多资源以保证我国“和平崛起”的迫切性。

再次,“引进来”已有良好基础,“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以来,我国实际吸收外资规模保持在500亿美元以上,今年又将有较快增长,而且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明显提高:在生产型领域中,外商更趋向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附加值和资金附加值比较高的企业,而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资快速增长;外商投资的区域结构更趋合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吸收外资增长较快。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积累了实力创造了条件。截至2003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332亿美元,对外投资已经扩展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重点逐渐从港澳、北美转移到亚太、非洲、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涉及生产加工、贸易、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劳务、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旅游餐饮及咨询等多个领域。投资形式亦日趋多样,跨国购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技术专利、设立研发中心等新的投资方式不断得到尝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1236.3亿美元,业务遍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型项目增多,技术含量提高。事实表明,“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双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才能实实在在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二、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并加大对“走出去”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切实提高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

相对于已有二十年发展历史的“引进来”而言,“走出去”的重要意义更应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所重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25年“引进来”积累和丰硕成果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经验。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和外汇储备均居世界前列,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形成了一些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掌握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部分世界领先技术,对外投资的能力逐步增强。当前特别应当坚持将“走出去”与缓解国内短缺资源约束相结合,大力开发利用海外资源,建立稳定的境外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投资与贸易相结合,扩大海外市场,减少贸易摩擦,实现共同发展。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好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是企业,只有通过企业才能整合诸如品牌、产品、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等优势资源,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一个企业走上了国际市场,它是搞产品输出还是搞资本输出,是通过购并还是投资新建,是加工贸易还是品牌营销,这些都是企业自身利益选择的结果;然而政府在“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作用仍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管理更多地体现在审批上,其他各项服务功能没有发挥到位,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有效的运用。在未来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准确地定位自身的功能,对“走出去”的进行总体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并通过切实充分地制订和落实政策措施来引导和推动企业付诸实施,扩大服务范围的广度,加深服务内涵的深度,真正将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融为一体,使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获得效益,增强实力,使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顺利地向前推进。

三、完善法制、金融等服务体系,为“走出去”创造条件。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首先要在法制建设和政策措施上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一是要抓紧研究制订涉及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业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

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理顺环节,简化并规范程序,提高便利化程度和行政效率,同时要研究赋予各类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根据商务部刚刚公布的《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赴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商务部和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分别受理中央企业和其他企业的投资申请,并且仅是从国别(地区)投资环境、安全状况、与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境外投资导向政策、合理布局、履行有关国际协定的义务和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审核。在15至20个工作日内就要予以回复,效率大大提高。

三是要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动态管理、监测,既要掌握并分析“走出去”业务的宏观运行情况,又可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指导,同时有效地规范企业在境外的经营秩序,通过有关的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加强对企业在境外经营的协调,避免盲目性和恶性竞争。

其次,充实和完善“走出去”的促进和支持体系也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环。在引导企业用好现有促进政策的同时,目前还应抓紧制订财政、金融、保险、税收、外汇、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等各种新的促进政策和措施,为企业“走出去”打开方便之门。针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资金障碍,要在充分发挥国内商业贷款、优惠贷款、无息贷款和对外援助的作用的同时,引导企业利用国际融资渠道的各种贷款形式,推动企业将“走出去”与“引进来”、对外贸易、对外援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鼓励企业带资承包和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在境外承揽大型的资源合作项目和承包工程项目。

再者,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也是政府大有可为的工作之一。应当积极建立有针对性的信息网络管理和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境外经营环境、政策环境、项目合作机会、合作伙伴资信等信息,发挥驻外经商机构、各行业商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政府在各种外交外事工作中也应加强研究和宣传,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帮助企业做好“走出去”的各项准备。

企业“走出去”面对国际市场,必须具有持久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已经或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面对着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课题。相对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而言,我国企业在质量、产品、效益上的差距还只是表象,而制度、观念和文化的差距才是根本。政府在引导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企业转变经营观念,使企业真正认识到“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要我走”变为“我要走”,促使企业在经营目标上从国产化拓展到全球化,在经营战略上从国内市场放宽到国际市场,在企业发展重点上从生产领域向服务贸易领域和技术产品的开发延伸,真正树立自己的品牌。

其次,政府要采取措施大力培育国际化经营人才,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高素质的国际化经营人才。各级政府应当把制订国际经济合作人才的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国际经济合作人才的培训制度作为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走进高一范文7

首先是因为进口汽车的综合税率仍然较高。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从2006年7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降低部分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但从今年4月1日起,国家对进口汽车实行新的消费税政策,即汽车排气量越大,消费税率越高,最高达到20%。总体而言,进口汽车的综合进口税率依然较高。

由此造成国(境)内外汽车存在巨大差价,尤其是一些二手车。近年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二手车市场规模大、价格低廉,走私团伙用较低的成本就能购买到大量二手汽车,这些汽车走私进境后只需稍加修理翻新,就能获取高额利润,平均每走私一台二手汽车就可以获取大约30%的高额利润。

此外,随着内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汽车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走私进口汽车与国产汽车相比,在质量和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形成较大的需求市场。虽然经执法部门的打击和综合治理,大规模的非法汽车交易活动基本停止,但近两年来,受国内市场的需求和高额利润驱动,一些走私分子又重新纠集起来,形成新的、更加诡秘、更加专业化的走私犯罪团伙,从而诱发走私汽车地下交易活动再度活跃,并向全国各地散发。如广东南海九江、东莞黄江等地都存在规模较大的走私汽车地下交易市场。

另外就是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随着执法部门对汽车走私活动打击力度的加大,不法分子改变经营策略,销售市场转向地下,销售方式更加隐蔽,国内相关执法部门对走私车地下交易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很难发现并予以打击。另外,国内存在一些非法制售套牌的专业户,通过各种渠道窃取全国各地汽车及车主资料,专门为走私汽车提供套牌,有些地方汽车牌照管理存在漏洞,走私汽车可以合法上牌。正是由于这些管理薄弱环节的存在,为走私汽车在国内的使用提供了可能,为走私汽车活动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汽车走私对我国经济运行会有怎样的危害?

汽车走私首先带来的是国家税收严重流失。汽车是我国主要进口税源商品,2003年至2005年整车进口实征税款(包括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分别为117亿、234亿、203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当年进口税收的3.2%、4.9%和3.9%。汽车走私活动直接导致国家税源流失。

其次汽车走私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近年来国内汽车企业纷纷扩能改造,跨国汽车公司大幅追加投资,国内汽车行业生产、销售、进口呈现繁荣局面。但是大量的走私汽车将破坏已建立的进口汽车、合资汽车和国产汽车三足鼎立的有序竞争体系,危害国内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此外,走私分子一般在境外廉价采购报废、破旧以及来历不明的汽车、切割车体装进集装箱走私入境。这些走私汽车大部分流入非法汽车维修市场,有的经焊接、拼装成型转手倒卖,有的将零件打磨翻新以次充好销售,汽车质量根本无从保证,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带来了严重隐患。

当前的汽车走私呈现出什么样的新特点?

从走私地域看,案发地集中在一“南”一“北”。南部主要涉及南宁、广州、厦门、拱北、汕头等关区,北部为天津、长春、满洲里、大连等关区。

走私方式上以绕越设关地、海上偷运和低报价格为主。

走私分子利用北部湾地区、内地与港澳毗邻水域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中越边境、粤西、粤东等海关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大肆进行走私活动。

今年在天津关区查获的系列汽车走私案件,说明货运渠道汽车(包括旧车)进口存在较高的低报价格走私风险。涉案单位履行正规的申报进口手续,采取伪报进口合同、发票等业务单据或调高里程表等手法欺瞒海关,低报价格走私进口新车和“二手”汽车。

此外,团伙作案特征明显。

目前走私汽车案呈现出明显的境内外多团伙、多层次共同犯罪的特点,已经形成了境外组织货源、走私偷运入境、内地非法销售的完整链条,自发形成了各司其责、各有特长的专业化走私网络团伙,如专司运输绕关的“船佬”、负责开车的“飞车手”、凿改车架号及制造假车牌、证资料的“修理造假专业户”。他们相互之间采取跨地域合作方式,利用各自优势进行互补式运作,职业化特征明显。

从私货来源地看,主要来源于香港,或从香港转道越南、朝鲜走私入境。

针对这些新特点,海关总署在打击汽车走私方面有什么有力的对策?

首先要深入开展情报经营,加强与境外执法部门的联系,同时依靠境外情报工作,控制和掌握走私汽车源头动态。

走进高一范文8

一、模板镶装结构件的加工

塑料模具模板的材料通常采用中碳钢,而成型部分用优质的合金模具钢。模具钢的价格是中碳钢的3-8倍。为降低成本同时也为加工方便,一般采用镶装结构将成型部分零件与模板联接。模板上要加工若干凹腔,常采用矩形面组成的凹腔,凹腔的四周有较大的圆角,镶入件以同样的圆角与之配合。

凹腔的加工工艺路线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

粗加工采用波纹平底立铣刀,刀具直径和刃长根据凹腔的大小选择。高速钢的刀具切削速度取较低值可提高刀具的寿命。根据刀具制造商提供的参数选择切削深度、切削宽度和进给速度。切削深度和宽度取较小值时可选较大的进给速度,选择较大值时要考虑零件的安装刚度和机床的加工能力。采用逐层加工方式进行加工,走刀路线有两种形式:之字形来回直线走刀;中间向外环形走刀。

半精加工采用平底立铣刀,逐层加工,由内向外环形走刀。

精加工采用平底立铣刀,对底部及内侧进行加工,为保证精确的配合精度,可用新刀进行加工。

二、电火花铜极加工

电火花铜极的加工是塑料模具制造中重要的加工环节,铜极加工质量直接影响模具的质量。

凸状的三维形面一般比凹状的三维形面容易加工,复杂形面中有凹形尖角难以加工,则要分成若干形面进行组合,即要加工多个铜极。分解铜极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加工的难易程度及加工费用,加工前一定要考虑清楚。

铜极的加工工艺路线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清角精加工。

粗加工采用波纹平底立铣刀,从毛坯的最高点一层一层往下进行加工,走刀路线可采用之字形来回走刀和由外向内环形走刀方式。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如加工余量、切削深度、走刀步距、切削速度及进给速度。形状复杂取较大的加工余量,形状简单取较小的加工余量;切削深度主要根据形面的复杂程度选取,形面复杂宜取较小的切深。

用球形铣刀加工获得的形面是球形铣刀旋转球面沿走刀路线切削形成的包络面。理论上,球形铣刀的整个刃部都可以参与包络切削,但球形铣刀刃部不同部位的切削效果不一样。刀尖中心部位的速度最低――几乎为零,半径部位的速度最高。由于刀尖部位的切削速度低,刀尖切削属挤压式切削,刀具磨损严重,加工的表面质量不高,因此,尽可能控制少用刀具的中心部位切削。球形刀具参与切削的刃部位置与形面及刀具半径有关,形面的坡度越大,刀刃参与切削的部位越靠外,切削效果越好;对于同一坡度的形面,刀具半径越大,刃部切削部位离刀具中心越远。因此,形面中垂直于刀具轴的平面宜用平底刀进行加工,且先加工;尽量选取较大半径的刀具进行切削。

球形铣刀切削时在一个方向上连续切削,在另一方向(如90°方向)进一步距进行包络切削。对于同一形面的加工,选取不同的连续切削和步距移动方向及步距大小对加工表面的质量和加工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须选择合理的走刀路线和适当的步距。

形面加工后残余面积的高度与刀具的半径及走刀步距有关,刀具半径越大走刀步距越小,则残余面积的高度值越小,反之则越大。形面的形状也会对残余面积的高度有影响,相同刀具半径、步距,沿步距方向坡度越大,则残余高度值越大。走刀步距一般有两种选择方式:等步距和变步距。等步距方式,刀路程序生成计算较简单,计算时间较短;变步距方式通常是控制残余面积的高度参数生成,计算时间较长。当形面的坡度变化不大时,可采用等步距方式进行切削;坡度变化较大时宜采用变步距方式进行切削。

精加工时,刀具的走刀路线也会影响形面的表面质量。生成刀路程序的CAD/CAM软件可提供多种走刀路线供用户选择。经常使用的有以下几种:①平行坐标轴走刀;②与坐标轴成某一角度走刀;③中心向圆周方向径向走刀;④围绕中心沿圆周方向走刀;⑤沿设定的限制线走刀等。用较大半径的球形铣刀精加工时,可选择前两种走刀路线,要不要与坐标轴成一角度视成形面的形状进行选择。用较小的的刀具进行清角加工时可考虑使用后三种走刀路线。

铜极材料的硬度较低,精加工时切削速度可取较大值以提高表面质量。可采用双向来回走刀,提高加工效率。

三、型芯加工

塑料模具的型芯形状与铜极相同,尺寸上相差只是塑料件的壁部厚度,采用的加工工艺与铜极加工工艺大致相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①型芯经铣削加工后,还要进行打磨和抛光,而且构成的是塑料件的内部结构,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比铜极低。精加工时走刀步距可适当加大,以提高生产效率;

②型芯材料的硬度若较高,球形铣刀半精加工宜采用单方向走刀方式。从形面的低处向高处方向单向切削,可以避免过多的顶刃挤压切削,提高刀具的寿命;

③若型芯与分模面为一整体时,其侧面的加工宜用平底刀和斜度铣刀进行加工,而球形铣刀只加工顶部的形面。

四、型腔加工

塑料模具的型腔加工工艺路线有两种:①铣削粗加工铣削半精加工电火花精加工,铣削与电加工结合完成;②铣削粗加工铣削半精加工铣削精加工,整个加工在数控机床上完成。

相同形面,凸形比凹形加工较为容易,用第一种工艺路线能很好地完成小圆角和窄小部位的加工,同时也可避免精铣时造成的加工缺陷,因此,中小型塑料模具制造中,较多地采用第一种加工工艺路线。

型腔材料为模具钢,加工时要注意材料的硬度,有些材料的硬度较高。粗加工可用波纹粗铣刀或镶片合金刀,此两种类型的刀具均不能垂直切削,必须在下刀位置预钻孔。只有一凹形位的型腔须选择最深位置处预钻孔,有多个凹位的型腔须在多个凹位的最深处预钻孔。刀具从预钻孔位置下刀,从上逐层往下进行加工。选择合适的切削深度、步距、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切削深度根据型腔表面的复杂程度选取,表面较复杂可取较小值。走刀路线采用中间向外环形走刀。

先用较大半径的球形铣刀进行半精铣,然后用较小半径的球形铣刀铣小的内圆角。

走进高一范文9

从前一阶段调研督查和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全市上下对大走访工作高度重视,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落实了工作机制。市、辖市区两级都成立大走访协调推进小组、出台政策文件,积极探索和落实大走访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好头做样子,市四套班子其他领导积极行动,目前已经完成对挂钩村、挂钩企业和重点项目走访全覆盖;辖市区主要领导和四套班子领导也发挥了带头作用,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二是解决了一批问题。建立了“三张清单”管理制度,每月收集市级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开设了“暖企惠民”大走访督办台,公开督办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截至目前,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已累计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问题2万多个,效果十分明显。三是形成了特色亮点。市级层面的“清单制”、督办台得到省里肯定,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举措,相关经验都可以在全市进行推广。四是受到了群众欢迎。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企业和群众对大走访是真心欢迎、高度评价的。大家普遍认为,党员干部的作风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与老百姓的心贴得更紧了,也实实在在帮助基层、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有的群众给督办台寄来感谢信,为小区环境问题的解决“点赞”。只要我们带着真情走进群众、带着实招解决问题,大走访就一定能够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群众的满意度、群众的获得感是大走访工作的最高追求,也是对大走访工作的最高评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对照省委、市委的最新要求,我市大走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我从两个层面作一些归纳和分析:从客观层面看,走访的进度、质量、实效存在不足,根据前段时间统计,群众走访率为60%,在全省处于中游水平,企业走访率只有16.1%,后面的任务非常艰巨;有些地区虽然看起来走访的进度较快,但是质量和实效上还需要“回头看”。统筹力度仍需加大,上下联动不够紧密,特别是市级部门,还没有明确的分工、合理的安排,重访漏访问题依然存在。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基础数据库建设比较滞后,分层分类解决问题的跟踪、管理、评价机制还不健全,群众的满意度依然不高。从主观层面看,主要是主动意识有差距,一般干部主动走访少,村、社区干部代访、替访比较多,少数党员干部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大走访、融入大走访,存在走访过程中“晃一下”“跑一圈”等形式主义现象,层层陪同问题突出;克难精神有差距,有些问题在部门之间来回“转圈”,始终未能解决,共性突出问题依然较多。下面,就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根据全省大走访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市委常委会部署,我再提四点要求。

一、认识再提升,坚决担当大走访的政治任务

大走访不是一项具体活动,而是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发展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具体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1.搞清楚“为何走访、有何意义”的问题。在第四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李强书记讲了三个责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第五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李强书记又指出,要进一步转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发现和解决基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为创造良好的环境;在5月27日省委常委会上,李强书记再次强调,要把大走访的目的搞清楚;在镇江视察时,李强书记也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在最近几次市委常委会上,市委惠书记也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大走访力度,确保真走真访真帮、群众得益受惠。这些,都深刻阐释了,大走访的目的就是要着眼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典型、推广典型,进一步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宣讲我们已经出台的政策;意义就在于牵动全局、事关根本、利在长远。我们要领会透、把握准。

2.搞清楚“谁走访、走访谁”的问题。6月14日的全省座谈会对这两个问题作了明确说明,市委常委会也围绕“三个全覆盖”的目标进一步作了明确:关于“谁走访”,大走访的主体是市、辖市区、镇(街道、园区)三级,走访人员是全体党员干部,凡是走得出去的、参与具体公务活动的干部,必须走下去,而机关内部事务性工作人员,如出纳、司机等岗位人员,就没有必要下去了。关于“走访谁”,省委考虑到实际情况,明确将原来要求的“企业和城乡家庭全覆盖”调整为“企业和农户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市委常委会要求拓展到城市困难家庭、重点对象。大家要聚焦这些重点对象,持续深入开展大走访,全力消除各类社会稳定风险隐患。

3.搞清楚“走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的问题。开展大走访,走访是基础,解决问题是关键,最终要达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基层能满意、社会真欢迎的综合效果。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三个率”:一是走访覆盖率。市委的要求非常明确,就是党的之前即10月底之前,实现企业、农户、城市困难家庭、重点对象“四个全覆盖”,这里特别说明,走访的范围是常住人口,包括“新镇江人”。同时,干部参与要全覆盖,发现问题的解决也要全覆盖,确保一户不漏、一企不落。二是社会知晓率。实事求是讲,目前社会知晓率、群众参与度还不够高,离家喻户晓还有很大距离。下一步,要在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我们的党员干部在走访过程中也要做好宣传,以实际行动来宣传好大走访。三是群众满意率。让群众满意绝不是口头上喊出来的,而是在走访和解决问题中干出来的。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通过提高问题解决率提升群众满意率。

二、内容再拓展,切实抓好大走访的工作重点

大走访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理、作风建设等方方方面,不是简单的访贫问苦、送钱送物。当前,尤其要围绕主线、紧扣主题、抓住重点。“主线”就是为党的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要通过大走访,深入排查风险隐患,解决矛盾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主题”就是暖企惠民,对照“两聚一高”要求,企业和城乡家庭是“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的主体,只有在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具体民生问题中,提振企业信心,增强群众获得感,高水平全面小康才有更丰富的内涵、更高的含金量。具体工作中,要点面结合,落实好各项重点工作。

“面上”——全方位排查整改矛盾风险隐患。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是之前大走访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稳定方面,要抓紧组织开展一次社会矛盾大排查、大化解行动,摸清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统筹推进矛盾问题存量化解和增量稳控,健全完善“两网”治理体系,做到老问题心中有数、及早防范,新问题即知即问、有效解决。新形势下,通过大走访排查整改矛盾风险隐患也不能简单化,要注意方式方法,严格按法律和政策办事,防止留下后遗症;要带着感情处理问题,站在群众立场考虑问题,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有统有分、各司其职,强化部门资源的集中调剂和高效配置,通过大走访真正把网格化治理机制建立起来,把社会治理的有效办法推广好,确保全市大局和谐稳定。

“点上”——大力度结合职能解决突出问题。市委组织部、市级机关工委要牵头抓好市级机关大走访工作,学习借鉴周边城市和辖市区的做法,确保市级机关全部分片包干到村、社区,并进一步落实到村民小组、居民小组和网格上。7月5日前,要形成市级机关走访网格优化方案。市委组织部、市级机关工委要开展一次专门的培训,并将大走访作为机关党的建设、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重要方面。同时,对全市面上的共性问题,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引起高度重视,带着问题去走访。比如:国企遗留问题,市委已经专题部署,有明确的工作要求;企业和安置房产权证办理问题,涉及国土、住建和规划部门,也要有明确的时间表;商业综合体、商铺返租类矛盾纠纷排查,有些地区、有些综合体问题十分尖锐,这也是大走访的重点。此外,还有打击传销等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不仅要交办给部门和辖市区,也要报告给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通过统筹协调,有针对性地进行走访,下真功夫解决一批问题。

三、方式再改进,不断提升大走访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大走访工作面广量大,4个月时间内走访完成58万户农户、10万户企业,非常不容易,压力十分巨大。要完成走访任务,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尤为重要。刚才,大家在交流过程中,都提到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可以相互学习借鉴。这里,有四个方面需要特别强调:

1.强化工作统筹。重点统筹安排好三级走访力量,防止走访力量集中到少数村、少数企业上,扰民扰企。市级机关层面,全面推进网格化走访,科学划定走访网格和挂钩走访的部门及党员干部,实现“有序衔接、一一对应”。各辖市区机关部门和镇、街道,也要合理配备本地走访力量,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确保今年走访任务圆满完成。

2.夯实基层基础。除了划分大走访网格,在基础工作上要重点抓好“三张清单”管理,及时掌握情况,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要与“12345”平台合作,构建“暖企惠民”大走访数据信息平台,实现村情民情企情的分类汇总、智能管理,企业和群众反映问题的在线办理、全程跟踪。

3.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大走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大范围收集问题,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走访机制,尽可能使问题的来源更广、渠道更多。分类施策解决问题,对简单的问题即知即办,对需要部门联办的问题及时协商会办,对需要市级层面解决的问题定期汇总交办,对涉及国家、省政策暂时无法办理的问题要做好预案、耐心解释。督查督办“销号”问题,每月通报各地各部门解决问题的情况,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在市主要新闻媒体公开督办,加强跟踪问效,确保问题解决。

4.广泛发动群众。群众既是大走访的对象,也是大走访的直接参与者和评判者。只有让群众直接参与进来,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拥护,大走访的目的才能实现。要畅通群众直接反映问题的渠道,尽量让群众参与问题办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吸收借鉴群众意见,办理结果及时向群众反馈,接收群众的监督和评判。

四、机制再优化,全力推动大走访常态化、长效化

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是永恒的课题,大走访大落实也决不能“一阵风”“搞突击”,要积极探索完善“长流水、不断线”的常态长效机制。

1.优化组织领导机制。最近,按照省委要求,市委决定对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各工作组的构建进行调整和优化。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组织部、机关工委、农办、农委、经信委等主要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发挥好“暖企惠民”大走访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作用。针对10月底前“四个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协调推进小组办公室要适时抽调相关人员,开展集中办公,加快推进落实。各辖市区也要进一步加强大走访工作的组织推进力度,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2.优化融合联动机制。大走访是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决不能就事论事、简单对待,要全方位、多层次推动工作融合。要把大走访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推动党员干部边学边做、边学边访,在服务群众中改作风、强本领、树形象。要把大走访与业务工作融合起来,在走访中找准问题、找到办法,抓实举措、抓好工作。要强化上下联动、条块联动,整合资源、抱团作战,更好发挥大走访对全局工作的推动作用。

3.优化联系群众机制。学习推广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工作室等经验做法,建立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发挥好他们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除了实地访、上门访,对一些长期在外的群众或流动户,要灵活运用电话访、微等形式,确保联系群众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使党员干部和群众、企业结稳定的“对子”、攀长久的“亲戚”,使大走访的过程真正成为扎根群众、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过程,学思践悟、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过程。

走进高一范文10

这两名官员,分别是厦门海关东渡办事处船管科原科长、福建石油总公司原总经理,因深度卷入远华集团的成品油走私案而获死刑。远华系列案中,共计12名官员被判处死刑。这个数字背后,是600多名被审查的涉案人员和300多名被追究刑责者。

让上述律师感慨的,并非系统性的腐败行为,而是短短几年内,与此案密切相关的某种结构性变化――随着中国进一步降低关税总水平,走私套利的收益不断缩水。

这种变化源于中国2001年加入WTO,融入全球贸易体制。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得以真正开始对外开放。

远走加拿大的赖昌星,无缘亲身见证这一变化过程。对于自己案情的深远影响,他显然也无法理解。2009年,赖昌星潜逃整十年之际,《财经》记者曾探访其财富轨迹。在上世纪80年代,赖昌星曾拥有效益颇佳的纺织厂等实业,产品远销全国。进入90年代,在边贸重镇石狮的零星走私中发现暴利的他,毅然将事业的重心由实业投向了走私,由此成为标志性人物。

“如果赖昌星是处在‘入世’后,市场更加开放的中国,他的走私还有没有可能做得这么大?”这位海关律师问道。

壁垒与走私

作为走私者的对手,一位海关总署前高阶层人士仍记得当时的无奈,“财政部给的征税任务,我们征不上来。日本和中国的海关统计,仅小汽车一项,对方出口和我国进口的差额最高可达30万辆。但每走私10万辆汽车,就得从我们手指缝里走了100个亿。”

关税流失引起了当时高层的关注。据央视《焦点访谈》披露,在远华集团活动频繁的厦门,1996年到1998年厦门海关征收的关税、增值税等总计只有50.88亿元,而几乎是同一时期,厦门关区走私偷漏的应交税款仅被查实的达300亿元,是厦门海关征收关税总和的6倍。

1998年7月,高规格的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召开,对走私的铁腕打击拉开序幕。同年,对湛江走私受贿案和远华案等走私大案的查处同时推进。

一位证券分析师发现,这次打击走私工作会议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汽油、化工、纺织原材料、钢材、胶合板、感光材料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一汽等公司,甚至将打击走私作为完成全年利润指标的重要砝码。

从贸易全球化的角度,诱发走私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高关税。以远华集团走私最盛的汽车为例,上世纪90年代,汽车的关税税率最高时曾达到250%,而2002年这个数字下降到43%。

在奖出限入和进口替代政策背景下,高关税并非这个进出口体制中唯一的“壁垒”,与此配套的是非关税壁垒――配额许可证制度。

“刚谈判复关的时候,我国有1200多种商品由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着。”上述前海关总署人士介绍,计划经济背景下,每年底,原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都要在一起制定一个进口计划,上报国务院,由领导画圈。在内部分配上,原国家计委、经贸委会将计划变成配额,由各省来“切块”。哪个企业有幸拿到了指标,就赶紧去外经贸部换进口许可证,海关凭许可证放货。

他分析,汽车走私,除了关税高,也与国家允许进口的数量太少有关。“入世”前夜的2001年,中国生产汽车数量为230万辆,进口配额只有约5万量。外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量不过2%-3%。“面对如此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人家就有动力走私。”

上述海关律师指出,“入世”后,海关对于产品分类标准、估价、税基的计算方式与国际接轨,各国海关间的国际合作更为密切。这些都有利于在技术层面加强对走私的打击。

这些看似细节的层面,作用却不可忽视。

走私“利”“害”

1998年后,海关总署发生了很大改变。

上述海关律师注意到,夜视仪、缉私艇等缉私装备的配置,一扫此前缉私船对于走私艇无能为力的颓势。一批国际贸易、海关等专业的高校学生,被充实进海关队伍。

另一隐性变化是,海关的刑事侦查权也得到落实。1998年,海关总署和公安部联合组建走私犯罪侦查局,实施双重领导,但设在海关总署内,海关这才有了自己的缉私警察。

而将这一切翻转过来,几乎就是海关总署此前的状况。“以前的人力、物力都跟不上,虽然已经有《海关法》,但各种配套的制度很落后。”这位律师评价。

这种制度配套的缺失,不仅体现在缉私工作的前沿,同样贯穿于整个流通环节。“比如销售环节,走私货脱手很容易,走私进来的汽车,当时在车管所找个人就能上牌照。”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武长海回忆。

上世纪90年代,武长海曾在北方某省贸易相关部门工作,他并不讳言,“即使是国有单位,我们的下属公司也抵挡不住走私的诱惑,因为利润太大了。”

这几乎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秘密。以海南汽车走私案为代表,政府和军队亦参与走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政府部门之所以如此,固然有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政绩的动机,但也部分与当时改革大背景相关。

当时流行的改革模式是“不给资金给政策”,而且公务员正常工资增幅,远远落后于通胀幅度和其他社会阶层收入增幅。领导要“找米下锅”,设法给下属创收以免军心涣散,沿海一些地方于是想到走私。适逢那时军费压缩,要求军队经商创收,导致有些军队背景的公司参与走私。

但这份诱惑背后所需要支付的代价,却并非那么显性。

梅新育分析,走私进口的大宗基础产品、燃料、香烟和汽车等大件商品,都是高利润高税收和财政上缴产品,大量的进口通过冲击国内相关产业,进而进一步减少了税收。由于税基缩小,当时国家财政负担又很沉重,财政虚弱,占GDP比重持续大幅度下降,难以减税,导致税负不成比例地进一步集中到了守法经营企业和居民身上,形成了逆向淘汰机制。

他补充说,同时,由于走私收益丰厚,资本和人力大量涌入,正当经营反而被不屑一顾。这一时期走私最猖獗的潮汕、湛江、厦门不是没有得到优惠特殊政策,汕头和厦门都是最早一批经济特区,但由于走私风气所致,结果这几个地方还不如不是特区的地方发展好。

此时,梅新育尚在读大学,对电视播放的缉私艇开炮击沉走私船的镜头感受强烈。他仍记得朱基总理当时对缉私部队的鼓励:“除了航母我没法给之外,你们需要什么装备我就给什么装备。”

在他看来,打击走私并非孤立的举动,而是一系列高层部署的延伸。1998年7月,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这样一来,从制度上断绝了军队与走私之间的联系。”

开门抑“私”

缉私风暴堵上了关税流失的黑洞,更值得关注的则是背后制度的力量。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按照国家贸易规则开放市场,关税逐年下降抑制了走私的猖獗。

从远华走私的汽车来看,1985年以前,中国整车进口关税为120%至 150%,2002年起,发动机排量在3升以下的轿车,关税从70%降到43.8%,3升以上的从80%降到50.7%,到2006年,进口汽车关税下降到25%,零部件平均关税降到10%,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

入世十年间,中国平均的关税从15.3%降到了9.8%。自2010年起,中国与东盟自贸区九成以上的商品实施零关税,全面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此外,中国还将继续对老挝、埃塞俄比亚等41个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商品实行特惠税率,其中绝大多数商品实施零税率。

进口关税的税率大幅降低,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使可走私的空间逐渐变窄。而十年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的商品也大幅度减少了。

贸易壁垒降低后,中国商品出口总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2000年为2492亿美元,而2010年达到15779.3亿美元。2010年末的外汇储备余额,亦达到28473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入世”后,中国能如约从容地降低贸易壁垒,梅新育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本国产业在进口壁垒保护下跑赢了走私,有条件松动进口管理体制了。”

开放的进程远未结束。为进一步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自今年7月1日起,中国大幅下调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进口关税。此次降税共涉及33个税目商品。

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一位人士表示,进口关税下调使得走私油利润少了。关税没下调前,走私柴油的价格一般比走正常渠道的每吨要低上五六百元,但下调关税后,利润将缩减至一二百元。

而奢侈品关税下调也正在酝酿中。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6月15日曾表示,包括部分中高档商品的关税将下调。知情人士透露,这次降税有望涉及化妆品、高档烟酒等品种。

走进高一范文11

[关键词]:走私犯罪,控制对策,预防对策。

走私犯罪,是指单位和个人故意违反海关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检查,非法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限制进出口的货物,货币,金银或其他物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或者偷逃应缴关税,破坏国家对外贸易和进出口物品的管理制度,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12月《关于执行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解释》的规定,走私犯罪的种类包括:

1,走私武器,弹药罪

2,走私核材料罪

3,走私伪币罪

4,走私文物罪

5,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

6,走私贵重金属罪

7,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

8,走私物品罪

9,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10,走私固体废物罪

11,走私罪

本文并不讨论这些罪名之间的特征差异,而是着重讨论当前,在新经济条件下,如何来控制,预防走私犯罪的发生,以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走私犯罪的历史与现状

1.历史上产生的原因

走私是一种国际性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是与关税制度,国家间商品差价和贸易限制的存在相联系的。只要国家实施对外贸易管理,只要存在国内外市场差价,就必然会有走私现象的发生。

走私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从世界范围看,走私作为一种违法贸易行为,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时产生于14至16世纪。当时,随着海上交通的日益发达,商品货币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以至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不得不考虑采取监管措施加以控制,以维护本国的利益,于是通过立法制定了商品进出境必须遵守的规则,并设立了海关,负责对进出境的商品实行监督,并以此征收关税和其他附加税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凡是逃避海关检查,违反规则的行为即为走私,行为者因此要受到惩罚。随着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各国逐渐健全海关制度和关税政策,关税成为各国贸易政策实现的重要工具之一。各国为了其本国利益,一方面限制商品进口,鼓励商品出口,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国家名义利用各种形式帮助本国商品战胜其他国家的关税壁垒。这就引发了走私贸易战,甚至激化成贸易军事战。为了反对在本国境内的走私贸易,一些国家采取了严厉措施控制走私。尽管如此,由于巨额利润的诱惑,走私禁而不绝,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总的来说,世界上走私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组织越来越严密,手段越来越狡猾,先进。走私活动的日益猖獗给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危害。各国为了与走私作斗争,也不断健全国内法力度,由于认识到走私日益国际化的趋势,各国政府还相互合作,共同参加制定了一些国际公约,严密反走私法网,同时在组织机构,情报交流等方面相互合作,共同打击走私犯罪。

(二)我国走私现状

当前,我国走私犯罪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

1.走私犯罪涉及面越来越广。走私犯罪涉及单位,人员越来越广,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走私犯罪涉及地域越来越广,内地走私趋于严重;走私物品的种类越来越广,几乎囊括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文化产品﹑文物﹑等各个种类,且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2.走私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重特大案件数量明显上升,危害严重。走私犯罪基本上都是经济犯罪,数额多少也就成了衡量走私犯罪社会危害性大小的一个客观标准,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这是目前走私犯罪的一个特点,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动辄上千万元﹑亿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3.单位犯罪十分严重。近年来,单位走私十分严重是我国走私状况最突出的特点。据统计,在案值2万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案件中,约10是单位实施的;案值5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的案件中,约30是单位实施的;案值3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案件中,约50是单位实施的;案值100万元以上不满1000万元的案件中,约70是单位实施的;案值1000万元以上的案件中,约80是单位实施的。单位走私犯罪在不断上升,不仅破坏了国家对外贸易,也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4.实施走私犯罪的犯罪手段频繁,狡猾诡秘。据1996年海关统计资料表明,当前走私的主要手段根据查获的案值多少排列,依次是:伪报逃税﹑倒卖进料加工料件﹑成品﹑海上偷运﹑“三假”走私﹑涂改﹑伪造单证﹑印章﹑签名﹑转关运输“非料”﹑进出口货物夹藏,出售特定免税货物,运输工具藏匿等。仅1995年至1996年上半年,海关鉴别发现的假进口报关单就有1846份,涉及金额21.25亿美元和1515.3万港元。

5.走私犯罪国际化,集团化,暴力化。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走私犯罪成国际化﹑集团化﹑暴力化的趋势,境内走私集团与境外走私集团的勾结愈加紧密。

二.走私犯罪的成因

探讨走私犯罪的成因,其目的在于寻求治理走私犯罪的对策。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与国际上总体走私状况相伴随,我国境内之所以出现了几次走私高潮,直至达到如此猖獗的程度,原因是相当多方面的,总体上讲,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一)经济原因

国家对外贸易的过严管制和内外商品差价悬殊,是走私犯罪的内在原因。我国自1978年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日益暴露出我国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真正差距,其表现之一是我国国内市场的许多商品与国际市场上的同类商品之间的差价悬殊很大。年产3万辆的天津夏利轿车国内售价至少8万元人民币,而同类车在国际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6千美元;上海桑塔纳20__型轿车国内售价大约18万元人民币,而同类车在国际市场最多只能卖1万美元等等。虽然我国自1993年开始对许多商品降低了关税,但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关税仍然是比较高的。由于这一原因的存在,一些不法分子依靠冒险走私获取巨额利润就存在了必然性。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地方和部门对走私活动进行纵容和支持,这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促使走私活动增多,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把地方利益﹑局部利益至于国家利益﹑全局利益之上,

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挖国家墙角,损人民利益,助长了走私犯罪的猖獗。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成了走私活动的“防空洞”,“保护伞”。

(二)制度原因

有关制度不健全,是造成走私犯罪产生和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缺陷。由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管理体制,国内市场管理体制以及财政管理体制等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缺陷,都还不太完善,甚至可以说有些混乱与薄弱。管理体制的缺陷还表现在我国少数海关检查人员素质不高,他们放纵走私,甚至参与走私,使得走私物品在出入境时畅通无阻。目前,走私犯罪活动已从初始单纯的社会人员作案发展到利诱海关工作人员参与或掩护犯罪,这是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新情况。

(三)地理原因

我国陆地边境线长达2.1万多公里,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走私违法活动利用我国大陆南临港澳,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西南毗连盛产的“金三角”地区这一特殊地理位置,进行走私活动。除上述有利于走私的“陆路”外,我国辽阔的海岸线相接的海面,又成了隐蔽船运走私货物的理想水路。韩国,日本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走私物品大量流入大陆;大陆的文物﹑珍贵动物及制品﹑金银及制品等也极易流入台港澳地区或通过这些地区流往国外。可见,地理原因对走私的影响较大,要防止和惩治走私犯罪,必须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制定不同的治理措施,对走私严重﹑多发的地区予以重点防治。

(四)观念原因

由于走私犯罪属于行政犯罪,并不直接侵犯公民个人的切身利益,甚至也不具体侵犯到任何单位的利益,好像没有特定的受害人。相反,不少人认为走私活动能给他们带来不少好处。因此,人们往往对走私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许多走私的人甚至包括海关和司法部门对走私犯罪不是深恶痛绝,有时甚至对走私犯罪进行放任,纵容,甚至是支持。相反,走私犯罪分子本身并不认为这是犯罪行为。

(五)执法原因

1.缉私能力不足。目前,走私犯罪日趋现代化,走私分子大多拥有现代化的通讯交通工具,用以对付缉私人员的查私活动,有的还在缉私队伍内部安插走私组织成员,择机而动。一些走私分子屡屡得手后,资金日益雄厚,反过来又使走私分子装备改善成为可能,同时,一些走私分子极力拉拢腐蚀查私工作人员等等。与一些犯罪组织的先进设备相比,我国的缉私力量明显不足,尤其是缉私人员素质不高,物质条件落后,难以有效地缉获走私犯罪。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走私犯罪的执法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监督不利,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对走私犯罪不是依法严惩,而是“以补代刑,以罚代刑”。近几年来,有的海关和司法机关碍于“人情”,“关系”,或者压力,收受贿赂,从而不予查处,或者支持,纵容,包庇犯罪分子。在处理案件时,“以罚代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一些走私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气焰嚣张,使走私犯罪愈演愈烈。

3.刑事打击不力。刑事制裁是对付走私犯罪最严厉也是最后的手段,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不仅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威慑其他准备走私的不法分子,使其抑制犯罪心理,终止犯罪行为,而且能有效惩罚﹑教育走私犯罪分子,使其不再犯罪。但大部分查获的走私案件都是以罚代刑。由于刑事打击不力,该判刑的不判刑,这无疑给犯罪分子带来一种安全感,助长了他们的侥幸心理,从而肆无忌惮的进行走私,使走私犯罪活动屡禁不止。

三.走私犯罪活动的危害

走私犯罪活动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严重犯罪。走私是在阶级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境内外不法分子为谋取非法利润,利用国际间商品差价,采取各种手段,逃避国家对外贸易管制,偷运私货﹑物品进出国境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危害国家边境管理,破坏国家对外贸易管制,扰乱国内市场,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且危害社会治安,腐蚀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充分认识走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以有利于对走私犯罪的预防和打击。

当前,走私犯罪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损害国家,危害国家安全。

海关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他代表国家行使对外贸易的管制权,而对外贸易的管制权是国家的一部分。走私是逃避海关监管的行为,如果没有坚强的海关,任凭走私泛滥,任国外产品随意进出,就谈不上对外贸易的管制,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建设,损害了国家的,同时,对于那些诸如武器弹药,核材料等杀伤性极大的物品的走私,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重大,因此,国家对其实行严格的管制。一旦这些物品走私进境落入社会上不安定分子手中,或走私出境落入敌对国家及敌对分子手中,会增强敌人的破坏力量,严重威胁国家的安全。

(二)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1.偷逃国家税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纵观历史,无论是哪一类国家,税收无不是国家最有力的财政工具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关税是税收的一种,关税直接缴入国库,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走私所带来的国家税收损失是非常严重的。据统计,1997年海关共查获走私案件1446起,追缉被偷逃的税款总额为14.85亿元;未被查获的偷逃税款,以经验估算,至少在此数额的一倍以上。走私行为偷逃国家税收,其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国家失去了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使国家资源落入不法之徒的腰包,最终导致综合国力羸弱。二是使国家对进出口物资陷于失控状态,使关税调节对外贸易的功能失去作用。

2.破坏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基础。走私进口的物品在市场上销售,其价格相对于正常进口的物品会低很多,不仅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利益,而且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管理。同时,将国内货物﹑物品走私出境,还会严重影响其他外贸经营者的正当权利,影响我国商品在其他国家的声誉,破坏对外贸易秩序。

3.危害民族工业,破坏经济建设。民族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民族工业的巩固和发展,是一个国家政治独立,民族进步的经济基础。走私活动逃避海关监管,大量走私私货物品进入国内,会冲击国内市场,夺去国产工业品市场,使国内工业产品卖不出去,导致国内民族工业的萎缩,给国家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企业改革之时,走私活动的泛滥,大大增加了企业改革的困难,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危害社会治安。

1.败坏社会风气,毒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一方面,走私犯罪腐蚀人们的思想,败坏社会风气,滋生腐败现象,走私的暴利使很多人去铤而走险;另一方面,

走私毒害人们的心灵,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物品,的走私不断侵蚀我国沿海和边境地区,并逐渐深入到内陆,其对社会风气的毒化作用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2.引发其它刑事犯罪。走私犯罪往往形成犯罪集团和组织,犯罪集团之间为了霸占市场,经常各霸一方,火并事件时有发生。,物品屡禁不止,容易诱发性犯罪﹑暴力犯罪﹑﹑﹑吸毒等一系列犯罪活动。这些违法犯罪活动,正在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由沿海扩展到内陆,并波及到边远山区,破坏社会稳定,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并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四.走私犯罪的控制对策

(一)走私犯罪案件的线索来源

走私案件不同于杀人,盗窃等其它刑事案件,走私案件一般不存在可供勘查的犯罪现场,因此,情报工作对走私案件的发现和侦破显得尤为重要。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海关,税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交。根据海关法规定,对于一般走私行为,不以犯罪论处的,由海关负责处理,按其情节予以纳税,罚款或者没收私货;对于情节严重的,除了按照海关法规没收走私物品,并罚款外,由海关移送人民检察院处理;对于重大走私和走私集团,需要立案侦查的,移交公安机关侦查部门立案侦查;税务和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税务管理和市场管理活动中,发现进销物中有走私物品或者在查处偷税﹑抗税案件中,发现重大走私线索需要立案侦查的,将材料直接移交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审查是否具有立案条件。

2.群众检举﹑揭发。沿海,沿边的渔民﹑边民﹑海上作业或其它交往﹑接触走私分子,了解走私,贩毒分子的情况和线索,居民点等常是走私犯罪分子落脚,街头,进行非法交易的地方,这些部门的保卫人员,服务人员,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治安积极分子对重大走私犯罪的揭发,能够为查缉犯罪提供线索。

3.侦查机关直接发现的走私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在边防巡逻和海上巡逻发现的重大走私案件;查私岗哨和治安巡逻中发现的中走私线索;内线侦查和国际刑警组织提供情况,走私犯罪分子供词提供的材料,以及查处其它刑事案件中发现的走私犯罪活动等。

4.走私犯罪人投案自首。有的走私犯罪分子迫于法律威严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感召和震慑,愿意悔过自新;有的迷途知返,直接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检举其他走私犯罪分子。对于投案自首者,应当审查其自首材料,审查其全部犯罪事实。

总之,必须加强同有关部门的情报联系,做到情报互通,有线索及时互相传递,共同对付走私犯罪;同时加强同预审部门的联系,扩大线索,发现走私犯罪;加强同基层保卫部门联系,从控制重点人口和外来人口中,发现线索,获取情报。

(二)走私犯罪侦查途径

1.严密控制重点地区场所。走私贩私的重点地区由前几年的主要是沿海地区已逐渐扩散到内陆,所以对走私﹑贩私和倒卖外贸产品严重的地区场所和地下黑市活动交易场所,要严密控制,以遏制犯罪。加强海上边防巡逻缉私,在武器装备,通讯,交通装备及人力方面要大力加强,以提高其缉私战斗能力。对易发生走私的地区和场所,可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清查﹑普查,从中发现线索。对于走私分子可能涉足的厂家﹑公司﹑三资企业,可布置秘密力量,进行查控。对走私贩私的地下黑市,要严密控制,及时打击,对走私贩私的落脚点﹑中转站﹑私货藏匿处要采用定点守候的手段开展侦查,及时打击。

2.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查控。指挥特情开展内线侦查,对于走私案件应当建立一批特情,针对走私案件的特点进行内线侦查,要做好长期的打算,随着工作的开展,应不断的调整和重新安排特情打入或撤出。

运用外线侦查和群众举报查控。我们在深入发动群众获取情报线索后,可以利用外线侦查,掌握走私犯罪的行踪和活动,掌握时机地点,对走私犯罪进行严厉打击。

大力开展相互协作,形成控制体系。走私犯罪是跨区,跨国犯罪,多为流窜作案。作为公安机关,一定要增强整体作战意识,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作。这主要是指开展省市地区之间的协作;开展公安﹑边防﹑海关﹑工商等部门的协作,加强对进出口物资的检查。

在走私案件的侦破中,必须加强情报信息的传递。公安机关在侦破走私案件中获取的犯罪信息,应及时向有关地区公安机关传递,对于涉及外省市的犯罪分子的处理,也应及时通报情况;公安机关应加强同法院﹑检察院﹑海关﹑工商﹑银行﹑税务等部门的联系,求得支持和配合,及时交换信息情况,研究工作,加强配合协作。

(三)走私犯罪案件的调查取证

证据是定案和惩罚走私犯罪分子的依据,无论采取何种侦查途径开展侦查,都应当根据走私犯罪活动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措施获取证据,用真凭实据揭露证实走私犯罪活动。走私犯罪案件中获得证据的措施主要有:

1.查缉走私货物。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协助海关对进出海关的货物检查,查获走私物品。重大走私犯罪活动往往对走私货物进行伪装,运输私货采取人﹑货分离的办法逃避打击。根据走私犯罪隐藏私货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对进﹑出口船只﹑车辆﹑飞机等运输工具的检查,从中发现私货。对于船上装载的货物也要仔细检查,要注意发现混装和夹带私货。

控制私货中转站﹑黑窝点,查获私货。从境外进来的私货,除了少部分被海关查获外,大部分流入内地,私货通过中转站进行销售,暂时不出手的私货则存放在黑窝点内。对于能窝藏私货的地方加强监视,有重点地进行侦查,往往可能查获私货。

通过控制私货交易市场,发现贩私网点。侦查部门应当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紧密配合,严密控制经常销售私货的商店﹑摊贩,审查其私货来源,查获走私犯罪分子。

通过海上巡逻,缉查走私物品。经常组织海上巡逻,是缉查走私物品的有效措施。这对未设关卡的地方尤为重要。通过巡逻可以及时掌握海上走私活动的情况,发现走私船只。

2.搜查物证,书证。为了收集走私犯罪的证据,侦查中可对走私犯罪嫌疑人的住处落脚点,以及可能

隐藏私货的黑窝点依法进行搜查,搜查时注意发现﹑提取伪造的有关批件﹑账册单据﹑合同文本﹑身份证﹑假护照﹑商检证等,供技术检验,提供物证,书证。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秘密侦查,秘密侦查获取的材料,必须转换为公开证据,才能在刑事诉讼中使用。3.进行技术鉴定。侦查走私案件,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扩大收取证据的范围。对于查获的被犯罪分子伪装的私货,如海洛因﹑吗啡等﹑古玩﹑字画﹑药材等可以通过化学﹑物理方法检验﹑鉴定,确定其性质及品种。对于走私犯罪案件中涉及的票据﹑文件﹑身份证﹑护照﹑货币等运用紫外﹑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鉴别其真伪,确定其伪造的事实和方法;通过笔迹鉴定,确定因走私活动涉及的书写文书和书写人。

4.询问犯罪嫌疑人。由于走私犯罪活动十分隐蔽,手段狡猾,境外进入的重大走私犯罪和走私集团成员多是黑社会组织成员,社会经验丰富,态度顽固,被查获后,在审讯中往往不肯彻底交待罪行,尤其是不轻易提供走私集团的内幕和后台。国内参与走私的犯罪分子有不少人是惯犯,累犯,被抓获后,他们有对付询问的一套手段,很难迫使其如实交待罪行和供述集团内幕,因此,在询问这些犯罪嫌疑人时,要巧妙运用策略,特别是讯问集团案件时,要攻其薄弱环节,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法获取口供。讯问中要做到侦据结合,审调结合,分段获取新的证据,及时破案。

(四)走私犯罪案件的侦查难点

在侦缉走私案件的实际工作中,常常碰到因主要犯罪嫌疑人难于缉拿归案而导致案件不能破获的情况,据统计,从1990年到20__年,在某局侦查的走私案件中,因为主要犯罪嫌疑人没有缉获而难于告破的,占案件总数的60,对这些案件进行分析,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

1.案件移交制度不完善。走私犯罪侦查机关的案件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侦查机关自侦的案件;二是从海警,边防,公安,工商以及海关调查部门等移交过来的案件。由于案件的移交缺乏严密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使移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纠正或弥补。

2.侦缉部门战斗力不强。首先,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打击,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及技术缩短联络、货运的时间,增加隐蔽程度;而我侦查机关却由于财政,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装备及技术手段根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甚至落后于犯罪活动,从而加大了案件侦查的难度。其次,目前有很多走私犯罪侦查机关成立的时间不长,许多工作都是在摸索中进行,阵地控制,特情物建,资料积累,技术力量,信息共享等基础工作薄弱,侦查人员从海关、公安、部队、学校中抽调,很多人刚从事这项工作,业务不熟悉,彼此间难于有效配合,对走私犯罪的侦查、布控、审讯、缉捕也缺乏经验,这些方面导致侦缉部门不能形成最大合力,从而不能有效加强对走私犯罪的打击力度。

3.对走私案件的处理不恰当。在走私犯罪侦查警察成立之前,有关缉私部门对走私案件的处理是以罚代刑,没有追究走私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这样,走私犯罪分子在货物被查获时,找一个替死鬼顶替,再交上一笔罚金,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这种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包庇、纵容的行为,使侦查机关不但没有从根本上打击走私犯罪,反而助长了其嚣张气焰,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4.走私犯罪分子反侦查伎俩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犯罪分子越来越注重身份的隐蔽,他们平时多以合法的公司,尊贵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二是犯罪分子越来越注重走私货物的隐蔽,三是以金钱,美惑,腐蚀办案人员,使那些意志薄弱、经不起考验的人为其所用,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都增加了缉捕犯罪嫌疑人的难度。

5.群众法律意识不强。由于走私犯罪直接危害的是国家的利益,对人民群众的危害不像杀人、爆炸、抢劫等恶性案件、暴力性案件那样明显、直接,难于激起群众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国家对打击此类犯罪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对群众进行及时、必要的法制教育,所以当走私犯罪分子雇用当地群众搬运走私物品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见利忘义,助纣为虐,协助犯罪分子进行搬运,甚至阻挠缉私部门办案。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追击走私犯罪嫌疑人的力度,使违法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工作中要做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这是缉获犯罪嫌疑人的前提;提高侦查人员素质,这是缉获犯罪嫌疑人的基础;加大追缉力度,这是缉获犯罪嫌疑人的关键;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这是缉获犯罪嫌疑人的保证;要充分宣传发动群众,这是缉获犯罪嫌疑人的法宝。

五.走私犯罪案件的预防对策

走私犯罪是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从根本上遏制走私犯罪,就必须动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总体作战,依靠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专业执法队伍和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治理走私犯罪。综合治理是我国预防、减少一切犯罪的有效对策,通过对走私犯罪原因的分析,走私犯罪也是多层次,多环节的原因导致的复杂现象,要有效控制走私犯罪,必须将这一现象作为一个系统,实行综合治理。

随着打私斗争的深入,中央的全社会反走私综合治理格局已经确定,这就是;“党政统一领导,打私办监督协调,部门各尽其责,企业支持配合,群众积极参与,上下齐抓共管,加强法规建设,舆论引导,严格管理”。就当前形势而言,在有效地遏制走私活动方面,我们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加速发展国内经济,适当放松外贸管制。国家之所以实行对外贸易管制,归根结底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其中最为核心的还是经济利益。放松外贸管制的主要内容是因势利导,确定合理税率。制定关税税率时,应从有利于缓解走私的角度加以考虑,合理的税率对走私分子才有遏制作用。税率过高,不仅国家收不到税,更使走私分子在高倍率经济利益驱动下,甘愿冒着“杀头的风险”走私。可以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放宽,走私犯罪的逐渐减少将是必然的。

(二)提高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缩短商品价格差距。前面分析已经述及,国内外商品差价悬殊,是走私犯罪存在的内在原因之一,国外一些产品通过走私渠道进入我国,有其一定的不可避免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则能通过缩短商品差价和质量差距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走私行为。我国近几年一些国内产品不断增强竞争力的事实,

已经证实了这一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价格的降低,会使走私分子“无利可图”,进而使走私行为的减少成为可能。(三)加强监督,削弱、限制地方保护主义,提高对单位走私的控制能力。由于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又允许展开竞争,地方保护主义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某些地方对走私犯罪活动的纵容是当地走私犯罪活动长期猖獗的主要原因,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一方面应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尤其是强化外贸活动中的制约机制;另一方面,适当扩大地方自主经营权,缓解地方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消除其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心理,从而减弱地方保护主义,单位走私严重的局面也将能得到很大的改观,地方对其他走私犯罪活动打击不力的情况也将不会存在,这样走私犯罪得以存在的条件也将大大减弱。

(四)加强缉私队伍和装备的建设,提高缉私能力。目前我国缉私能力相对较弱,许多走私案件未被查获,助长了走私犯罪的气焰。缉私是反走私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加强缉私工作,提高走私案件的查获率,可以有效消除走私分子的侥幸心理,减少走私犯罪。要提高缉私能力,首先要保证缉私人员的数量,解决目前许多口岸缉私力量不足的状况;其次,还必须提高海关等机构缉私人员的素质;第三,加强缉私装备建设;第四,完善管理机制,协调各缉私部门的关系,使缉私工作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改变我国目前公安,海关,工商,边防,税务,渔政,民兵在缉私工作中各自为战的局面,使我国整体缉私能力迅速提高。

(五)非缉私机构的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加强对船舶、港口、码头的综合治理。大宗货物通过船舶走私入境,是近几年走私犯罪的基本特点,加强对船舶、港口、码头的管理,便抓住了遏制走私的关键,这就要求充分发挥缉私机构以外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作用,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造渔船和交通运输船舶时,任何单位及个人应按照规定报警渔业或交通主管部门批准,船检部门要按有关技术指标严格把关。

2.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对于“三无”船舶,要坚决清理取缔。

3.加强对港口和码头的管理。

(六)整顿国内市场,堵住走私犯罪后路。在中央提出的“海上抓,岸上堵,口岸查,市场管,处罚严”这五项反走私工作方针中,加强市场管理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和一项对策。加强对国内市场的管理,使国内市场规范化,有序化,是断绝走私犯罪分子来源,堵住走私犯罪分子货流,从而控制和预防其犯罪实施的一项有效措施。

走进高一范文12

关键词:中国铁路;“走出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86-02

一、引言

中国铁路“走出去”起源于1967年我国对坦赞铁路的援建,但是之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2009年之后才开始萌发,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之后,高铁“走出去”开始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概括来讲,中国铁路“走出去”实践可以说是实现了由“弥补”到“赶超”再到“引领”的转身(樊一江,2010)。在中国高铁努力实现“走出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问题。2001年“十五”规划将“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开始对“走出去”进行研究,但是对高铁“走出去”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正式提出高铁“走出去”战略之后。在研究内容上,早期主要聚焦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意义、机遇、挑战等宏观战略问题,逐步深入到技术、标准、投融资等更多战略角度及微观操作层面,并且研究范围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

中国铁路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以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为主导、以铁路关联企业联合体为主体,发挥中国铁路优势,采取有效对策,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力争取得一批国际合作成果。基于这一概念,中国铁路“走出去”首先是经济问题,其次是技术问题,同时还是文化、政治等领域问题。

二、内容综述

(一)从经济角度对中国铁路“走出去”的研究

关于中国铁路“走出去”研究,多集中于经济范畴,在对国家经济战略支撑方面,高柏(2014)认为,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未来中印俄“铁三角”关系和亚欧大陆经济的发展。耿枢馨(2015)认为,充分利用中国的高铁优势建构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运输网络。张汉斌和刘雪涛(2011)认为,发展高铁可以有效刺激经济增长。厉无畏(2014)指出,高铁“走出去”可以提升中国经济实力、改变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话语权、改善地缘关系、带来时间、空间改变,促进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等。郑健(2015)认为,高铁作为我国装备业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代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胜负手”。陈安娜(2014)从产业角度指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能够有效带动我国产品输出。贾文博(2015)则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模式转型角度,分析了高铁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性。樊一江(2011)指出,高速铁路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核心骨干。

在高F“走出去”市场方面,欧洲铁路工业联合会(UNIFE)2016年的“全球铁路市场研究”报告可知,“走出去”市场规模较为可观。肖尧(2009)基于经济分析的视角,建立相关数据的计量模型,探讨全球铁路建设市场需求的趋势,是鲜有用计量方法研究铁路“走出去”市场的文献之一。赵杨(2015)认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提供了广阔市场,是中国高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钟岳(2014)认为,北京铁路局率先“走出去”参与沙特麦加轻轨运营建设,说明中国铁路运输企业完全有能力拓宽海外市场。何达(2016)则以国有大型铁路工程公司为对象,研究了企业“走出去”获取国外市场的可能性。

在高铁“走出去”产业合作方面,赵杨(2015)指出,从中国高铁产业内部情况来看,高铁走出去面临如何深化改革,尽快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问题。刘延宏等(2015)从已承建的项目中,分析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在高铁“走出去”竞争方面,方远明(2007)较早就认为,中国铁路产业已经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赵杨(2015)指出,西方国家的高铁产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李宗仁(2009)、李继宏(2015)等认为,我国铁路应当向这些国家和企业学习,要有长期跟踪项目的思想准备。管建华(2015)则认为,中国铁路“走出去”还面临中资企业间无序竞争等问题。郑健(2015)针对高铁“走出去”的目标市场细分、产业资源布局、商业模式创新、风险评估防控、铁路标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高铁“走出去”投融资方面,李宝仁(2015)认为,高铁“走出去”项目投融资模式和实施方案,需要做好风险防控。温馨(2015)提出,在利用国内造价标准编制“走出去”项目工程概算时,用实物工作量法确定相关费用标准的建议。赵汉认为,最好的策略就是先将其视为国内项目编制概预算,再进行国外调整。

(二)从技术角度对中国铁路“走出去”的研究

王勇智(2014)等人从技术角度,提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相关问题。关向群(2014)认为,中国高铁“走出去”需要行业集成。应该朝着全行业、全产业链、全方位 “走出去”的方向发展(袁立,2015)。严贺祥(2014)具体分析了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中国高铁具备“走出去”的能力,项目前期研究和设计咨询是确定项目技术标准的关键环节(宋涛,2015)。同时,高速铁路信号系统是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核心系统之一,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王海忠,2010)。许佑顶等(2016)针对中国铁路“走出去”遇到的利益突出的技术标准问题,从不同角度对中外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对比分析。钟岳(2014)认为,北京铁路局作为率先“走出去”参与沙特麦加轻轨运营建设,表明中国铁路运输企业完全有能力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而刘延宏等(2015)从已承建的项目中,分析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总结提出:中国铁路产业“走出去”是一个庞大系统,只有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相互支持和配合,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中国铁路产业才可能顺利“走出去”。

中国高铁系统的全面“走出去”,在面临良好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李宝仁(2009)认为,首先缺乏境外总承包建设的经验。唐学东(2016)提出,中国高铁“走出去”难以绕开专利竞争的问题。方远明(2007)根据欧洲铁路工业联合会(UNIFE)公布的研究报告,分析得出全球铁路市场的年产值为1 033亿欧元,我国占的份额比例很小,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多年来高速铁路市场一直由德国、法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占据。李宗仁(2009)、李继宏(2015)等共同认为,我国铁路应当向这些国家学习,要有长期跟踪项目的思想准备。从产业层面来说,还要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减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三)从政治、文化角度对中国铁路“走出去”的研究

2013年11月26日,总理在东欧亲自推介我国高铁技术输出,为高铁“走出去”吹响了号角,开启了我国外交发展的新时代。郑健(2015)说,高铁作为我国装备业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代表。高铁外交已成为国家名片,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生力军。赵杨指出,高铁建设不仅是一项高技术产业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产品,投资巨大,一个国家是否建设高铁其决策者只能是该国政府。廖萌(2015)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走出去”的重点领域是基础设施。

李宝仁(2011)认为,亚欧铁路网一体化是各国利益博弈的过程,不仅涉及到铁路建设,还涉及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等各方面。国家各主管部门应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协调相关企业,共同应对。徐飞(2014)认为,主要是做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顶层设计、构建面向国际的高铁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推动中国高铁标准国际化。李L进(2014)从协调主体关系角度出发,认为高铁走出去要确实发挥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