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雄事迹读后感

英雄事迹读后感

时间:2023-05-30 10:56:47

英雄事迹读后感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1

抗日英雄杨靖宇事迹读后感

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很多篇关于抗日战争及抗日英雄的故事,读着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抵抗,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爱国革命家----杨靖宇。

杨靖宇1905年出生在河南一户贫困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五次被捕,受过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在杨靖宇努力下,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总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在杨靖宇的领导下第一军很快发展到上万人,给日军很大的打击。1937年杨靖宇的队伍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它犹如一股铁流,一次次给日军打击。杨靖宇的威名震动全东北。日军调集重兵,发动更加疯狂的围剿和征讨,悬赏万元捉拿杨靖宇。19402年,由于日寇的“围剿”与屠杀,东北的严寒、极度饥饿和疲劳,使抗联部队陷入极端的困难之中。这一天,杨靖宇的部队已经五天没有一点食物了,他和剩下的十几名战士忍受着饥寒、疲劳,与敌人奋战,后来其他战士都牺牲了,杨靖宇仍然边战边走。最后,杨靖宇被100多名敌人包围时,左右开弓,打死打伤20多名敌人。他被敌人枪弹打中了右手,他就用左手还击敌人,腹部又中了一弹,鲜血直流,他把最后一颗子弹流给了自己,牺牲时年仅35岁!

将军死后,经日军解剖,发现他胃里竟全是野草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我难以想像杨靖宇将军是如何将它们咽下,是如何支撑着自己高大的身躯,又是如何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我心中的敬意犹然而升。

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时生活条件这么艰苦,而杨靖宇还有这么坚定的信念,我们今天的幸福的生活,是千千万万个杨靖宇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呀!我们可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呀!我们要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学习上我们要克服困难,我们要像将军那样坚持不懈,顽强拼搏,长大后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2

最近,我阅读了有关东北著名抗日将领赵尚志烈士的英雄事迹,读罢掩卷沉思,感觉自己对革命烈士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赵尚志烈士出生于1908年, 他小时随父亲读过三年私塾。11岁便走上社会,寻职谋生。他当过杂役、学徒和信差,在这期间受尽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反动势力的欺辱,也对旧社会充满了仇恨,为他后来走上革命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尚志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的革命英雄!1932年春,他曾与共产党员范廷桂密谋炸毁日本军用车一列,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同年5月,他赴巴彦地区协助改造那里的土匪和杂色武装,并于同年建立了党在北满最早的武装抗日军队。

打出红军的旗帜并开展土地革命后,赵尚志只身投入义勇军,积极献策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参谋长,后率该义勇军队员只身深入山林,在哈尔滨以东又拉起一支游击队,并主动接受中共县委的领导,创建了珠河反日游击队,这支反日游击队发展到几千人,建立了10万人口的根据地,于1935年初,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任军长。

由于赵尚志抗日的优秀表现,敌人对他真是恨之入骨,高价悬赏捉拿他,曾叫嚣“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一两银。”敌人还多次派遣特务奸细混入抗日军内部,企图暗杀他,均未得逞。但是后来由于不幸遭遇叛徒出卖,赵尚志被捕,在他伤势十分严重的时候,敌人决定对他进行突击审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他对审讯他的伪警察说:“你们不也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出卖了祖国,还有什么可问的呢!”说完了他狠狠地瞪着审讯他的敌人,闭口不语,后来直至英勇牺牲。

残忍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将身躯抛到松花江中,但是英雄浩气长存,天地可鉴,赵尚志烈士的英雄事迹感天动地,就在2004年,他的头颅还是被研究党史的人员,费尽周折终于找到并安葬下土,这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啊!

一个民族不可以缺少自己的灵魂,那就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赵尚志烈士正是拥有这种可贵的民族精神,虽然他一米六二的身高有些矮小,但是正是这矮小的身躯里,却蕴含着一个坚强的灵魂!他的英雄事迹曾经让许多阅读他事迹的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当我看到他身负重伤,肠子都流出体外,仍然拒绝敌人的救治和审讯,怒斥敌伪军的卖国的行为,感觉他就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令我敬佩的男子汉!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再谈革命英雄事迹好像显得有些过时,其实革命烈士的这种思想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我们丢弃了革命烈士的英雄思想,那就等于在思想上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就是变相地卖国,因为正是无数个像赵尚志一样的烈士抛头颅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国土,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安逸的生活,我们怎么可以随便就“忘本”呢?

让我们永远铭记英雄事迹,时刻不忘勉励自己,做一个无愧于英雄先烈的好孩子吧!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3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本文是小编的读《红军英雄传》心得体会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读《红军英雄传》心得体会感想 《红军英雄传》一书,以全新视角真实而形象地再现红军英雄辉煌的战斗业绩,具体而生动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全景图腾,为我们纪念红军长征学习红军英雄,提供了一部弥足珍贵的精品读物。

这部富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红军英雄传》,收入107篇英雄传记(包括英雄集体),他们是千万红军英雄的优秀代表人物,他们身上折射出彪炳春秋的革命英雄主义光芒,传承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瑰宝。

这部书以炽热的感情,颂扬红军将士为了长征胜利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具有鲜明的主题。在这场自古未有的万里征战中,涌现出千千万万气壮山河的红军英雄。书中对红军英雄典型人物的战斗业绩和壮丽人生,作了惟妙惟肖的记录和再现。这里,有记述红军英雄指挥员,如中央红军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14岁就投身爱国运动,随后参加秋收起义,并跟着毛泽东上井冈山,在建设和保卫中央根据地斗争中身经百战,成为红军一位优秀将领,其后在征途中为掩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安全渡过湘江,率部与敌激战壮烈牺牲;中央红军第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他与彭德怀一起领导平江起义,很快成为多谋善断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在长征途中率部攻占遵义时中弹倒下,牺牲时年仅27岁。这些红军将领,身先士卒,一线指挥,以身殉职,英名长存。书中还有许多舍生忘死的红军战士,如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最先突破乌江天堑的红一军团二师的二十二位红色战士,飞夺泸定铁索桥的中央红军红四团二连英雄集体,他们的英勇战斗,流血牺牲,为长征胜利开辟了胜利之道,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献出生命。

此书还注重吸取党史军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新的历史视角,不仅撰写中央红军的英雄人物和功业,也具体描写其他各路红军英雄事迹和战斗业绩,全面展示了各路红色大军英勇拼搏协同作战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当年震惊世界的万里长征,除从江西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还有从河南何家冲出发的红二方面军,从四川嘉陵江畔出发的红四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的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四支红色大军是前后分路开战,各自为战又相互策应,都胜利完成艰巨的长征,为扭转战局推动革命作出自己的巨大贡献。其间,除了中央红军血战万里征途,其他三支红军也是边走边打,激战万里,浴血山川,不知多少指战员或倒在秦岭,或血洒大河,或长眠雪山草地,以无数鲜血和生命实现移师北上的战略目标。对这三支红军队伍的英雄事迹和丰功伟绩,这部新著也作了绘声绘色的记述和歌颂。其中,有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北上作战而壮烈牺牲的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一路率部打头阵而牺牲的红六军团十七师师长吴正卿,被称为年轻战将的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副军长兼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他们都为长征胜利立下大功,作出大贡献,其勋业同样与祖国大地同在,英名永为后人尊崇。更值一提的是,这部新著还记述了随着各路红军长征,全国各个革命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唯有陕北根据地和琼崖根据地依然屹立于白色恐怖中,这两处红军继续在原地英勇奋战,加强和巩固红色政权,并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书中立传记载的有,陕北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陕北工农红军总指挥刘志丹,琼崖工农红军领导人杨善集,他们都是杰出的红军将领。因而,完全可以说,新编的这部红军英雄传记,是中央红军和其他各路红军英雄人物集萃而成的一部大传,是全面了解红军长征难得的一部历史教科书。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4

在诸多现代视觉艺术中,影视既是“前读图时代”的先锋,又是“后读图时代”的中坚。它作为继文学、戏剧、音乐、雕塑、绘画、建筑之后产生的“第七艺术”,以自己独有的影像表现手法,集诸艺术之大成,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思想、感官、视觉的世界,正如法国著名导演布莱松所说,电影艺术的“风格并非只是技巧,它同时包含了作者诠释世界的观点与影像的独创性”。

传记文学与传记电影

进入“读图时代”后,以“烛照内心世界、透视思想的来龙去脉、信仰的皈依过程、理想的灰飞烟灭、精神的成长过程”为宗旨的人物传记文学,必然成为影像世界的宠儿,传记电影应运而生,制片人乐意用他们的摄影机挖掘、解剖传主的内心世界,他们通过“光波声波记录与还原”,借助音乐和场面的渲染,捕捉足以反映传主内心争斗的典型事件和这些事件在传主心灵深处投射的影响,浓缩传主传奇的一生,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有情的人物,使受众在两三个小时内重温传主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感受促成这一人物性格、命运发展轨迹的诱因和事件,对传主的生活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将荧幕形象定格在脑海里,成为永恒的记忆。

《阿拉伯的劳伦斯》便是这样一部制作精良、场面宏大、充满张力、主题多元的传记艺术片,该片获得1963年7项奥斯卡奖,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传记影片之一。wWW.133229.cOm影片的成功,“不仅因为它吸引人的战争场面和精良的制作,更是因为它表现了崇高的主题一一英雄主义、友情、雄心和荣耀。”这部长达227分钟的电影以大写意的手法,记录下第一次大战时期一个英国人以超人的智慧、毅力和体能,带领一群阿拉伯贝都因人争取自由的英雄故事。这个关于光荣与梦想、求索与失落的理想主义英雄故事,塑造出一位骁勇善战的沙漠枭雄和英雄理想幻灭后杀人成性、沦为时代弃儿的复合体——阿拉伯的劳伦斯。影片把广阔的沙漠与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惊心动魄的事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配以激越、雄庄、低沉、抑郁的背景音乐,使传记艺术片像经典传记文学作品一样,感人至深。

如果说传记文学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历史作品,亦不同与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历史和文学的结合,是历史与文学嫁接产生的宁馨儿”,那么,可以说,传记影视作品是历史、文学、电影艺术三者杂交产生的宁馨儿。对于劳伦斯这样一位一生充满戏剧传奇色彩的另类英雄,大师级导演大卫·里恩(david lean)没有把英雄神话化,也没有像自传和传记作家那样,冗长而乏味地叙述他的生平,而是以高度的热情为他注入人性化的复杂情感,充分利用电影独有的语言一场景和音乐,通过想像力和虚构,体现电影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感染力。在叙事上,导演没有将有关传主的所有生平事迹和活动年谱依序罗列,而紧紧抓住“沙漠起义”和“挺进叙利亚”两件铸造英雄又毁灭英雄的战事,描绘出劳伦斯如何从“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理想主义者,沦为协约国政治外交斗争的牺牲品,从而形成自己对传主的整体理解、认识和评价。在场景和音乐的转承起合中,观众看到了劳伦斯自我神化和英雄气概颓然崩溃的历程,揭示了影片的主题:理想和激情被政治击败,个人的命运无法与宏大的历史潮流抗争,从而加强了传主的理想主义悲剧色彩。

场景和音乐在传记片中的使命

场景和音乐是传主命运转承的电影表达方式。该片采取倒叙法,用英雄劳伦斯的生命终结作为引子,引出他传奇的故事:1935年他在英国某乡村小道上高速驾驶摩托车,发生了事故。俯拍的全景镜头具有一种阴沉压抑的色彩,暗示劳伦斯退役后郁郁不得志的情绪,似乎在预示劳伦斯即将面临的悲惨命运。导演抓住。速度”,揭示劳伦斯英雄主义的生命特质,因为“速度”既成就了他阿拉伯式的英雄梦——他以神速和毅力,越过尼福德沙漠,到达亚喀巴港出其不意地抓捕土耳其驻军,创造了奇迹,同时,又葬送了这位英雄,他说过“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种古老的兽欲”。

随后画面跳到在圣保罗天主教堂举行的追悼弥撒,各界名流的种种议论,是世人对劳伦斯这一另类人物的复杂反映,同时反衬了传主虽生前曾拒绝授勋之类的多次荣誉,隐世逃命于普通士卒之间,以此抗议上流社会华丽而虚伪的荣光,但他那天才的光芒总是不可遮掩地放射出来。电影运用闪回把观众带到了1916年的开罗英军司令部——“沙漠起义”的开端。对沙漠酷爱和对阿拉伯事务谙熟的劳伦斯中尉奉命作为密使,到费萨尔王子那里,设法利用阿拉伯人牵制土耳其的兵力。

观众随着长镜头来到广阔的阿拉伯沙漠:辽阔的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旭日,配上激昂壮阔的音乐,暗示劳伦斯的到来将给阿拉伯带来新的曙光,也暗示劳伦斯以激情塑造英雄神话的开始。随后,几乎整部影片都是在沙漠中完成。沙漠的空廓和虚无,那种远离文明的原始激情,寥远的星空,刺眼的日光,峻峭的岩石,飞扬的沙尘,坚忍的骆驼,这些场景元素投射出传主超凡的毅力、智慧和体能,与传主追求光荣与梦想却最终成为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的牺牲品的悲剧性相辅相成。大自然的庄严、险峻与傲岸在某种程度上是英雄人物性格的延伸。

沙漠场景带给人壮阔的情感,磅礴的气势,暗示劳伦斯的性格和命运与阿拉伯沙漠紧紧相连。因为只有沙漠的荒凉广阔,星空的清澈湛蓝,才能包容劳伦斯宽阔的灵魂,让他找到生命的真谛。他对沙漠的情有独钟,是对英国上流社会华丽而虚伪的反叛。当劳伦斯不堪英军把大马士革拱手交给法国人,感到欺骗了阿拉伯人,羞愧地离开阿拉伯朋友,离开沙漠腹地时,他的英雄梦也随之幻灭。他宁愿遁世逃名于兵卒之间,接受极其苛严的训练。正如他在致诗人格雷夫斯的信中所说:“我深深感到,自己的生命在真正的意义上,已然逝去”,他已“把遗嘱写在满天星斗之间了。”

关于劳伦斯,导演有这样一段阐释:“劳伦斯是一个极其复杂、超群出众的英雄人物。他为一般社会所不容,但身在茫茫大漠里却能大显身手”。导演用沙漠的雄浑暗示劳伦斯的光荣与梦想,反衬理想主义破灭后的落寞和沮丧。

导演对远镜、中镜、特写、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和圆熟组接,利用画框突出镜头中需要强调的细节,再配以适当的音乐,增强了电影叙事的感染力,保持了银幕故事的透明性,使观众意识不到创作者的存在。这也正是我们看这部电影所感受到的史诗般的结构和恢宏的气势,以及它营造出的理想主义英雄基调。

叙事——传主个性特征的聚焦

《阿拉伯的劳伦斯》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奇观电影,而且在叙事上也十分独特,展示了叙事电影细致严谨的风格。叙事的成功在于导演选择事件的眼光、配角和主角的映衬以及幽默、辛辣、感人的对话。

事件的选择是电影对传主个性特征的聚焦。影片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沙漠起义”描写非凡的劳伦斯如何登上英雄宝座,后一部分则通过“德拉受辱”和“挺进叙利亚”描写他从“神”的高度一落千丈、仕途失意、退役回国的悲惨结局。

导演塑造劳伦斯成为阿拉伯人眼中英雄的过程,便是劳伦斯与贝都因人阿里(主要配角)由偏见、怀疑到理解、信赖直至被阿里及其部属们奉为“神”而被爱戴的过程。劳伦斯以刚毅、公正、法律、仁慈的品质为当时弱小、贪婪的阿拉伯人树立了榜样。

初见面时,两人不可避免地互怀偏见。阿里一枪射死了劳伦斯的向导,只因“他在贝都因人的井里偷水喝”,劳伦斯对阿里怒吼道:“就是因为有了像你这样的人,所以阿拉伯永远是一个弱小野蛮的民族!”但是当劳伦斯来到贝都因地区,看到在欧洲国家资助下占领阿拉伯的土耳其人,正用飞机大炮对付驼背上手拿长刀的阿拉伯人时,他被深深震撼了,一腔正义感和英雄主义情怀油然而生。由此,他以冒死的勇气,向费萨尔王子提出了由他带领五十人,穿越“无法穿越”的尼法德沙漠,从陆路进攻亚喀巴的计划。

费萨尔王子同意劳伦斯横越尼法德沙漠后,阿里仍然满腹怀疑。然而,当劳伦斯顶着酷暑、焦渴,把奄奄一息掉队迷路的嘉西姆带回部队,实践了他“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信条,创造出奇迹时,贝都因人欢呼雀跃,把最大的热情和全部的爱戴献给了劳伦斯,阿里亲自为他递上清水。交谈中,阿里得知劳伦斯是没有身份的私生子,怜悯和敬意油然而生。他烧掉了劳伦斯的英军制服,为他披上了一袭洁白的阿拉伯长袍,给了他阿拉伯人的身份。

劳伦斯带领的突击队不但成功地收编了沙漠里凶悍善战的哈威塔特部族及其头人奥达(另一配角),还穿越了尼法德沙漠,夺下了重镇亚喀巴。辉煌的战绩深入人心,劳伦斯成为阿拉伯英雄。

在这高潮时刻,导演配以两幅动人的画面,进一步衬托出劳伦斯铁面无私又侠骨柔肠的人性的一面。一是劳伦斯亲自枪决了肇事者,调停了哈里斯和哈威塔特部落的仇杀,主持了法律和公正。这件事让劳伦斯深感痛心,身怀内疚,他在回忆录《智慧的七大支柱》中写道:“如果凶手让死者的异族人自行处置,就会引起一连串的仇杀”,“我别无选择,让他站起来,对着他的胸前开了一枪。”战争结束后,劳伦斯独自骑着骆驼伫立在海边,汹涌的海浪暗示他内心的不平静,观众看到了劳伦斯侠骨柔情的一面。

另一个画面,是阿里为仁慈而公正的劳伦斯戴上英雄的花环,给予他征服者的荣耀,劳伦斯动情地说:“我爱这个国家”。导演在这里揭示了两种异质文化的亲密融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当劳伦斯创造了奇迹,实现了中世纪骑士的英雄梦,并神化为争取阿拉伯独立的自由战士时,命运却发生逆转:他在迪拉被土耳其人抓获受辱,继之,英、法以及费萨尔王子在大马士革谈判桌上分赃胜利果实,嘲笑劳伦斯是“骑在旋风上的英雄”。

在迪拉被俘极大地挫伤了劳伦斯的英雄气概,此后,他变得沮丧、自嘲、悲观,甚至变得嗜杀。但相比费萨尔王子的出卖,更令他肉体萎顿,心灵颓丧。由于阿拉伯内部的纠纷和协约国的阴谋,大马士革被法国接管,站在协约国与阿拉伯之间的劳伦斯,曾向后者保证战后的独立和自由,现在感到自己像个骗子,昔日的光荣都变成耻辱,理想主义灰飞烟灭,人们的赞美和宣传只会增强他的自责,他感到自己在战后英法和阿拉伯政治外交的博弈中,只是一个卒子,双方利用他的热情与理想完成了战争,又“都高兴地把他除掉”了。

劳伦斯的理想主义英雄悲剧在费萨尔王子尖锐的挖苦中落下帷幕。诚如劳伦斯在回忆录中痛苦地写道:“我们在那些疯狂的战役中出生入死,从未有所保留……青年可以取得胜利,却没有学会守住胜利,在老人面前不堪一击。我们结结巴巴地说,我们为一个新的天国和一个新的世界而奋斗。他们慈祥地感谢我们,然后就径自言归于好了。”所谓和平,就是政治利益的暂时平衡。劳伦斯的悲剧在于理想和激情必然让位与政治,中世纪的骑士梦在20世纪初的帝国瓜分潮流中不堪一击。

电影的前部塑造的劳伦斯是宏大、光彩迷人的,充满仁慈、英雄主义、友情、雄心和荣耀,后一部分则灰暗、消沉、疯狂、血腥,充满矛盾、沮丧、迷惘、和自嘲自虐。劳伦斯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导演紧紧抓住传主短暂一生中使命运大起大伏的重要事件,将史实、人物性格和艺术巧妙结合,既忠实于真实而又超出真实,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着重用恢宏的沙漠场景烘托出传主阿拉伯骑士式的英雄命运,使角色血肉丰满,特征鲜明。导演在光影中对传主的还原是“死象之骨”式的还原,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形象塑造和情绪的渲染使受众感受强烈,富于刺激性,从而为英雄最后的隐遁和死亡扼腕嘘唏。

这正是“读图时代”的视觉艺术比文本艺术占有更多读者群的原因。当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转变时,“观看比阅读更具直观和感性特征,也更接近快感文化”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5

清早,我们五年级同学们乘车来到了西安烈士陵园。在广场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方形的喷水池,两旁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在广场正中央是一组英雄的雕塑群,有的军人手持冲锋枪,目视前方;有的却戴着枷锁和脚镣,艰难地行走,还有一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孩倒在了残忍的敌人枪口下……,在他们中间,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倒在敌人的枪口下时,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他们就这样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中国得到解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第一项,向烈士默哀三分钟,这时广场上响起了悲壮的音乐,仿佛在讲述着英雄们的事迹。第二项,向烈士敬献花圈,四个同学抬着花圈慢慢地走向英雄的雕塑群。那花圈,仿佛寄托着我们对烈士的崇敬和哀思。

接着我们就开始为墓碑擦洗灰尘。我们认真和细心地擦洗着英雄们墓碑,小心翼翼地擦着,怕惊醒了长眠在这里的英雄们。在我擦洗墓碑的过程中,我边擦洗边认真地阅读着墓碑上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最感动的是一个叫任醴烈士,他被捕后,在敌人的酷刑面前,没有出卖党,没有出卖同志们。在狱中,用针在墙上刺下了“我兄革命死,我今临其境,头可离颈,志不可灭。”,就义时年仅十八岁。

遥远的战斗已凝固在我们的脚下,也成为我们生活牢固的基石,你的身躯,不仅奠基了胜利,更垫高了我们的目光。你躺在这里一言不发,可你有着形象的伟大,不朽的精神。

清明,在春天的怀抱中悄悄地走来,我们来到了西安烈士陵园,拜谒了长眠的英雄。

清早,我们五年级同学们乘车来到了西安烈士陵园。在广场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方形的喷水池,两旁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在广场正中央是一组英雄的雕塑群,有的军人手持冲锋枪,目视前方;有的却戴着枷锁和脚镣,艰难地行走,还有一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孩倒在了残忍的敌人枪口下……,在他们中间,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倒在敌人的枪口下时,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他们就这样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中国得到解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第一项,向烈士默哀三分钟,这时广场上响起了悲壮的音乐,仿佛在讲述着英雄们的事迹。第二项,向烈士敬献花圈,四个同学抬着花圈慢慢地走向英雄的雕塑群。那花圈,仿佛寄托着我们对烈士的崇敬和哀思。

接着我们就开始为墓碑擦洗灰尘。我们认真和细心地擦洗着英雄们墓碑,小心翼翼地擦着,怕惊醒了长眠在这里的英雄们。在我擦洗墓碑的过程中,我边擦洗边认真地阅读着墓碑上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最感动的是一个叫任醴烈士,他被捕后,在敌人的酷刑面前,没有出卖党,没有出卖同志们。在狱中,用针在墙上刺下了“我兄革命死,我今临其境,头可离颈,志不可灭。”,就义时年仅十八岁。

遥远的战斗已凝固在我们的脚下,也成为我们生活牢固的基石,你的身躯,不仅奠基了胜利,更垫高了我们的目光。你躺在这里一言不发,可你有着形象的伟大,不朽的精神。

没有这些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没有他们流血牺牲,就没有社会主义祖国的今天,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你们,成千上万革命烈士用鲜血写成了我们的历史,我们会永远铭记这些英雄们!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6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3课。

二、教学要求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二)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品位,理解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

(四)了解课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学习抓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和济世情怀。

四、教学难点

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五、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组织学生上网查阅1998年抗洪救灾的背景材料,以及抗洪救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2.结合板书回顾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节,感受了人民在保护江堤的过程中全体官兵在大堤上鏖战的动人情景。

3.齐读第一二节,再次去感受那动人的一幕。

(二)读悟课文

1.学习事迹二:铁汉本色。

师过渡:同学们,在这场保卫战中发生了许多动人事迹,如果第二段的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第二层写了谁的事迹?(黄晓文的事迹。)

(1)自由读三四节,出示自读要求。

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三四节,用______画出描写黄晓文语言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描写黄晓文动作的句子,把你的感悟写在书上。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交流: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出示“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又爬上了大堤。”读一读,从黄晓文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什么?

他又是怎么做的?从他的行为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读一读,读出黄晓文的英勇无畏的铮铮铁汉的形象。

(3)你还读懂了什么?

(4)出示:“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齐读。体会“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视频展示护堤战士辛劳情景。

(5)朗读感受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板书:铁汉本色)

(6)小结第二节与第四届节不同的写法:同样是保卫江堤,课文第二小节写子弟兵群体同心协力鏖战大堤的动人景象,在写作上我们叫概括叙述;而第四节抓住了黄晓文的动作、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叫具体叙述。(板书:概括叙述、具体叙述。)

同学们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将具体描述与概括叙述结合起来,能让人感觉真实具体形象。)

(7)齐读第四节。

2.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除了写子弟兵们保卫江堤,还写了什么?(板书:救人)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1)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出示第五节,这节写了什么?

(2)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句子?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相机出示救人的相关图景让学生体会人民子弟兵的济世情怀。(板书:济世情怀)

(3)写话练习:我们刚刚学习了第四节,回忆一下描述黄晓文形象时抓住了哪些方面来具体突出他的铮铮铁汉的形象?(抓住了黄晓文的动作、语言等来描述)

观看小江珊获救的视屏片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学习第四节的写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写一段话。

学生动笔写后,后交流,指名读并评价。

(4)相机点出三至五节中的生字“锋”,学“锋”的写法,指导注意“锋”字中横较多,注意布局。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范写,指名板演其他学生描红,矫正相关细节,后视频展示师自己写好的范字及学生描临的例字,告诉学生写字要多观察,多揣摩,一气呵成。

(5)有感情地把第五自然段朗读一遍,自己试着背5节。

(6)看投影,出示填空形式的课文内容,学生跟背第五节。

3.总结,引读第六节。

4.大江不会忘记,有一群人民子弟兵曾在1998年鏖战于江堤之上,人民更不会忘记,为了挽救他们的生命财产,多少新时代的最可爱的人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再读第六节,让我们一起铭记英雄们。齐读第六节。

5.总结课文。有一首歌《为了谁》,唱的就是这群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永远记住这群英雄,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备背诵第5自然。

2、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

3.有兴趣的同学再搜集一两个抗洪英雄小故事,准备讲给同学们听。

七、板书设计

23大江保卫战

官兵群体 大堤鏖战 概括叙述

护堤{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7

——读《血肉长城》

今天,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上,这本书的名字叫《血肉长城》。我把书从书架上取下来,捧在手里,注视着“血肉长城”这几个字。我想,长城是由一石一砖砌成的,怎么会是血肉长城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轻轻地翻开书,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这是一本介绍抗日战争沂蒙战地里英雄人物的书。读着书中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那些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正是战争年代一首首生命的乐章,一曲曲英雄的赞歌,读着那些英雄事迹,不知不觉中我的眼睛里多了一种晶莹的东西。

书中介绍了一位孤胆英雄。他于1943年10月参加八路军;在党的教育下,英勇杀战,屡战奇功;他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的抗战事业。他就是爆破英雄——刘光荣。

刘光荣所在的部队在1945年临梧镇战斗中的任务是攻打临梧镇。这里虽不是县城,但敌人防御工事坚固,是火力最集中的制高点,可控制整个镇子。

6月17日傍晚,一组又一组的爆破都没有成功,刘光荣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借着烟雾前行,他很快炸掉了敌人的鹿岩。敌人见此情况,便集中火力向刘光荣射去,他沉着地卧在地上,迅速将两颗手榴弹扔向右前方,来了个巧妙地调虎离山计,炮楼里的火力像狂风一样扑了过去。刘光荣趁机纵身一跳,跳到炮楼前,拉开炸药包上的导火索,趁势滚到一边。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团团烈火直冲云霄。

刘光荣的顽强努力和机智勇猛,激励了他的战友们,经过他们浴血奋战,临梧镇的战斗取得了胜利,而在以后的安丘城战斗中刘光荣又创造了奇迹。

在安丘城战斗中,刘光荣冒着敌人的炮火匍匐到城门下。敏捷地把炸药包靠在城门上,拉了弦,刘光荣起身要跑。这时他发现了昏迷在城墙下的张现福,他不顾炸药快爆炸了的危险,冲上前去,背起张现福就跑,还没等跑到阵地,炸药便爆炸了。城门轰塌了,巨大的气浪把刘光荣推倒在地上。狡猾的敌人趁刘光荣立足未稳,便反扑上来。与此同时,一颗罪恶的子弹打中了刘光荣的头部,他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刘光荣为了祖国的抗战事业,被敌人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他才活了二十三岁啊!这个年龄是弱冠之年,而刘光荣为了祖国的明天,献出了自己那年轻的生命。

刘光荣的生命虽然如此短暂,但他的事迹却铭记在我们的心中。刘光荣的生命如盛开的鲜花,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姿;他的生命如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深长;他的生命如优美的旋律,音律和谐,婉转悠扬;他的生命如奔流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在生活中,像刘光荣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正是这些英雄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出一首首生命的乐章,奏出一曲曲英雄的赞歌。我给大家讲一个前不久发生的感人事迹:

中央电视台新楼的北配楼发生了火灾,消防官兵们接到报警后马上展开了搜救行动,消防中队指导员张建勇在救援时发现一名被困人员,这名被困人员因吸入大量毒气,已经神志不清,张建勇见到后,毫不犹豫地摘下自己的呼吸器,给这名被困人员戴上。在火海中,对消防官兵而言,呼吸器就是生命。摘下呼吸器就意味着放弃生命。张建勇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被困人员的生命。而张建勇却因吸入过量的毒气而不幸殉职。张建勇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如今,我们的祖国之所以这么繁荣昌盛,不正是那些勇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的吗?也正是他们的血肉之躯为中华民族建起了一座新的长城。

当今社会,家家户户基本上是一个孩子,优越的物质环境,六个大人宠着一个孩子,众星捧月,使得孩子被娇惯得不得了,在家里我们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天天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别说是舍己为人了,就是被别人不小心碰了一下也得吵闹半天。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不少吃,不少穿,就少了老一辈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

我们不但要多学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还要继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大无谓精神。

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不要再做温室里的花朵了;让我们继续传递老一辈的优良品德;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为别人想一想;让我们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让我们学会谦让,遇事大度……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8

《红岩》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泄的斗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生红岩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生红岩读后感范文1《红岩》是一本以重庆地下党人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壮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被共同关押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集中营里,亲身经历过敌人的野蛮暴行和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你知道祖国的山河为何这般的美?你知道少先队员为什么要带鲜艳的红领巾?你又知道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怎样得来的吗?《红岩》这本书它告诉我这些我曾经不懂的问题。

每次读这本书我心中都会呐喊:烈士们当雄浑的国歌慢慢响起,当五星红旗慢慢升起,那一刻就证明你们是多么地伟大,多么地无私,你们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我会永远记住你们!我永远都忘不了1948年11月27日那一天,国民党反动派在逃窜前夕惨无人道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歌乐山大--,两百多位英雄在重庆解放前夕,光荣牺牲,书中一副副真实的照片,一首首豪壮的诗,一桩桩感人的故事,都向我们展示了革命先烈与敌人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乐观主义精神。在这本书中,江姐同志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订进她的十个手指,还能那们忍痛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孑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我也佩服华子良,即使写他的笔墨并不多,但是他的形像我深深刻在脑海里,疯癫的样子骗过所有人,还有许云峰、成岗、陈然……他们的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惊天地、泣鬼神!

小学生红岩读后感范文2走进历史的大门,追寻烈士们的脚步,五星红旗飘扬在蓝天之下,耳畔回荡着气壮山河的国歌。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鲜红的红旗冉冉升起,背后蕴藏了多少故事。翻开一本本描写革命题材的书籍,革命烈士们的事迹我们历历在目。《红岩》更是这些小说中的佼佼者。

暑假里,我从书店里买来一本《红岩》,书中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深深吸引了我,回到家后,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红岩》这本革命小说大概讲的是: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的囚牢生活,敌人为了获取更多关于共产党的秘密,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可是,在江姐等共产党员的钢铁铸成的意志面前,敌人的阴谋诡计没能得逞。

《红岩》中有不少的英雄,比如:许云峰、江姐、齐晓轩、刘思扬、成岗等等。江姐的事例令我十分震撼,国民党军统特务用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电刑、甚至用竹签插进十指等酷刑迫害她,企图从她口中套出他们想知道的秘密,但江姐全身心地忠于党的革命事业,宁死不屈,自始至终没有对敌人说半个字,最后英雄就义!读着读着,我不由得泪流满面,为江姐所受到不人对待,更为江姐钢铁般的意志!

《红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每个英雄的事迹也铭刻于我们心间。一本好书能使人进步,使人陶醉。《红岩》这本书记载了许多英雄事迹,它引领着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航行,时刻提醒着我要坚强、要坚定、要“爱国”。

五星红旗正在飘扬,那鲜艳的红色正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五颗金星格外耀眼。仰望国旗,我们心血澎湃。是革命烈士们的献身,才有了我们和平的今天。现在,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得更自由、更自在、更灵动了,人民也得到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我想:不只是《红岩》,不止是江姐、许云峰他们,中国还有许多革命的小说,还有成千上万的革命先辈们,他们的铮铮铁骨,他们的铿锵话语,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坚定的风向标,引领着我们正确、健康地成长。“爱国”这两个字烙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小学生红岩读后感范文3今天,我读完了《红岩》这篇小说。合上书本,我的心里很不平静,书中的故事情节一幕幕在我脑海中闪现,书中的英雄人物像树根一样深深地扎进我的心里。它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许云峰、江姐、成岗、刘思扬、华子良……也描写了一个让人痛恨的意志薄弱,出卖同志的叛徒甫志高。所有这一切告诉了我们,当年斗争的艰苦卓绝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红岩》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萝卜头。小萝卜头遇害时年仅9岁,但是,他在敌人的监狱里被关押了8年。他是在监狱里长大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敌人不让他读书,经过地下党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员作他的老师。监狱生活使小萝卜头懂得了许多道理,国民党特务对共产党人的非人虐待、折磨,共产党员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精神都留给他深刻的印象,使他从小就知道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他还经常帮助大人做秘密工作。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信息。在国民党逃跑之前,残忍的敌人用刺刀把他杀害了。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大颗大颗地流了下来。小萝卜头是个孩子,他从来都没有在蓝天白云下自由自在地玩耍,从来没穿过新衣服,没玩过玩具,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杀害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年纪虽然小,但是他很坚强,很勇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敬佩江姐这个女英雄。江姐被捕入狱后,受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凉水灌进鼻孔,电流通过全身……人的意志呀,在地狱的毒火中熬炼。像金子一般的亮,像金子一般的坚。”“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当我读到江姐在受刑后狱内的战友写给她的诗和她说的这句话时,全身的热血涌向胸膛,我能想象得出敌人要是听到这些铿锵有力的话时,心里有多么震惊和不安。就像书里写的:“徐鹏飞带着绝望和幻灭的心情,听着窗外的枪声,觉得是那样无力和空洞,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是啊,胜利是属于我们的,国民党反动派必将走向灭亡!

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岩石,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为了自己心中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挠与敌人英勇斗争到底,这种红岩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

小学生红岩读后感范文4“热铁烙进胸脯,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凉水灌进鼻孔,电流通过全身……”夜,静得出奇,我在灯光下读着《红岩》,吟诵着刘思扬的铁窗小诗。

当我读到江姐被提出狱时,心里一阵不安,果然,徐鹏飞毒辣的笑声从刑讯室里传出,他从徐云峰身上得不到地下共产党的秘密,又在江姐身上故技重施,一根又一根粗长的竹签钉进指尖,撕裂着血肉,血从竹签上一滴滴滑落,打在石板上,不一会儿,江姐的双手便钉满了又粗又长的竹签……

江姐被送了出来,鲜血从她的指尖上汩汩冒出,头发蓬乱极了,似乎还沾满了血污,天蓝色的旗袍被斑斑血迹弄脏得不成样子……“这些畜牲,看他们把江姐折磨成什么样了。”孙明霞一边怒气冲冲地说,一边用盐水仔细地洗着江姐那血淋淋的手指,手指洗净了,孙明霞开始小心翼翼地给每根手指涂红药水,这才发现还有几根竹丝嵌在皮肉里,只好放下棉签,用指甲夹出竹丝,江姐的手一抖,血又不停地涌了出来。江姐是个英雄,许云峰同样是个英雄,他被转到白公馆那间阴冷潮湿,不见天日的地牢里,每天用那副锈蚀的脚铐,不停地挖着地上的石头,他坚信渣滓洞的同志们能逃出来。等他的地道挖好同志们就能成功地逃出去了。英雄还有宁死不屈的成岗、许云峰和出身富裕却投身革命的刘思扬……

读完《红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浮现在脑海的中的画面是先烈们为革命胜利而不屈的斗争,甚至到最后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对比如今我们幸福的生活,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富足和平当中,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今天的和谐社会是多么来之不易,是多少先烈们用他们的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同样能感觉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得不容易的,让我们为了能使自己的祖国发展得更强,更好,努力读书吧,因为明天要靠我们这一代。

小学生红岩读后感范文5秋雨下得越发狂妄,肆虐的风声刮得窗外的树东摇西晃。我合上小说《红岩》,心中五味杂乱,为革命同志们的命运叹息,也为他们不屈的精神鼓掌……

《红岩》讲述了一大群革命战士与敌人进行不屈的抗争,哪怕是在被关进监狱后,他们仍然坚持学习,为地下党,为革命传递情报,作出了不朽的供献。每读一次,我的眼眶便会湿润一次。既是为书中所写的战士,更是为那些为中国,为人民默默奉献的革命工作者……

书中的一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刻:美蒋秘密徒杀提前了,江姐即将成为第一个牺牲者。为了稳定人心,江姐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称自己只是被特务们转移。由此让每个人的情绪平和下来,确保了地下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个人在发临死之前,还能顾全大局,弃个人安危于不顾,全心全意为党考虑,她的行为,她不屈不挠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或许在战争处代,英雄是层出不穷的,可从她身上,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应该像江姐那样,有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充满了斗志。只有这样,国才可以常保,家才可以永存。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9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名言被《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所证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这本书,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一遍又一遍,再次深刻的了解了这些小英雄的故事。

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只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可以战胜的。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因为我是班长》这篇文章。讲述九岁男孩林浩的故事,林浩是班里的班长,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没有退缩,凭着自己的毅力,勇敢的救出了两名同学,当时被林浩救出的一个女生在哭,是国歌的力量让女生坚定了信心,最后女生爬呀爬呀,凭着自己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顺利的逃生了。

初一女生邓青青和同学被压在了残砖破瓦之下。可当官兵们经过数小时的奋战,在废墟里找到了邓青青的时候,她正打着随身携带的手电筒在看书,在靠读书缓解心中的害怕。而另一名被压在废墟里的名叫罗瑶的女生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又一遍的哼着乐曲,靠着顽强的“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入 睡,最终,她也战胜了已经走到面前的死神。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首歌《真心英雄》:“把握生命里每一分钟,亲爱的朋友热情相拥,用真心......"那可爱的小英雄,稚嫩,天真的脸永远留在我心中,洗涤我的灵魂。

看了他们的事迹,我很愧疚,我从心底里涌出一股敬佩之情,敬佩他们的沉着、镇定。比如欧阳宇航,地震发生时,他与老师一起招呼全班同学撤离教室,并逆人流而上救同学。我敬佩他们的临危不惧,这些英雄少年,或许在生活学习中并不突出,但在他们心中,都悄悄绽放着美丽的心灵之花。

敬佩之间,还夹着感动。最让我感动的是 纯洁晶莹的宋雪和舍己救人的藏族女孩邹雯樱。如今,宋雪和邹雯樱虽然已经离去了,但她们美丽的笑容和高尚的品质却定格在每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们心中.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灾区小朋友所表现出来的面对灾难,临危不惧, 先人后己,互助友爱的人很多。还有王亮陈浩等。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他们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灾区的希望,看到了祖国的未来,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一定会更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勇敢,顽强。汲取成才的力量,誓做祖国的栋梁,向爷爷要求的那样 :“要从小学会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将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穷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作为一名中国的少年,应该认真学习,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年,长大后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和所有少年共同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10

关键词:荆轲刺秦;英雄情怀;燕赵文化;审视“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75-02

一、感受燕赵英雄情怀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你听,古老的易水河畔至今还响彻着豪迈悲壮的歌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个令后代文人骚客反复吟咏的故事,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其《于易水送别》一诗中写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该诗抚今追昔,深情地流露出对荆轲的咏叹之情,为人争相传颂。

品读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心灵便会不断地被其英雄情怀撞击,生发出良深感慨。荆轲刺秦王以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推其心,“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等于主动请缨,希望放马一搏;怒叱太子,“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语言铿锵,掷地有声,志不可辱,宁折不弯,坚不可摧;易水送别,引座中豪英瞋目发冲冠,同仇敌忾,悲壮感人,荡涤人心;在年十二就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秦国勇士秦武阳都“露怯”的虎狼之秦廷上,荆轲镇定沉稳,随机应变,扭转了不利局面,才使得故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作为刺客,他的心理素质真是不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廷刺秦王,荆轲抓住时机,攻敌不备,出手如电,“把袖”“揕之”“逐秦王”“引匕首提之”,威势猛烈,不休不止,令秦王群臣惊愕惶恐,“尽失其度”,真是惊心动魄;刺秦未果,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非伟丈夫、真英雄谓何?傲视秦王群臣,“视死忽如归”,荆轲的形象光彩照人;“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可谓披肝沥胆,“肝胆皆冰雪”,真挚动人。“义薄云天赴秦廷,图穷匕见君臣惊。寒水悠悠流不尽,为谁呜咽又吞声?”(笔者语)细细品读,文章处处突出着荆轲的英雄情怀与气概,它通过一些次要人物的描摹,利用人物之间对比、辉映等种种关联,众星拱月般地突出了大义、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并在紧张的矛盾冲突中使其绽放光芒,延展张力,英雄的风骨贯穿全文。

燕赵大地历史悠久,古韵悠悠,人杰地灵,蕴育了众多英雄儿女。读者可以以本文为切入点,去感受燕赵文化之英雄情怀。孤竹国(今河北秦皇岛境内)的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引发后人几多感慨,真英雄也,昌黎县碣石山上的“夷齐读书处”,记录了他们的足迹;“邯郸故郡巷回车,千古美谈将相和。流水悠悠人何在?感慨不需话语多。”(笔者语)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的蔺相如和知错即改、憨直可爱的廉颇构建了赵国社会的和谐,被传为佳话,是人们心目中了不起的英雄;乐毅也是一位大英雄,尊贤若渴的燕王为他筑幽州点将台,乐毅忠心报效燕王其情感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人陈子昂到乐毅故地登临幽州台,写下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追念其英雄事迹,大发感慨。提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不能不提到同样是发生在易水河畔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英雄们气壮山河的壮举被代代传颂。让我们深爱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去追忆感怀英雄们的动人事迹。

二、审视千古传奇色彩

荆轲是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人们对其人其事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盛誉者有之,比如《荆轲刺秦王》和陶渊明的《咏荆轲》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毁誉者亦有之,如苏洵的《六国论》在提及此事时写道:“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他认为荆轲这样做遭致了祸端。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这些观点仅供我们参考,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审视,不能人云亦云,要见仁见智。笔者不揣固陋,谈谈个人的见解。

我个人认为,荆轲刺秦王私心大于公心,算不上高士。荆轲勇刺秦王说到底报恩而已,属个人恩怨,可归结为“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或报效君王的“忠”,只是狭隘的“义”和“忠”。他的出发点是燕太子丹,而非心怀燕国的子民。和《左传》中的烛之武比较比较,这一点就能看得非常清楚。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11

摘要:《史记・项羽本纪》是太史公笔下最精彩,最悲壮的篇章之一,从壮极之巨鹿到悲徊之垓下,悲壮之气总贯于全篇,是《项羽本纪》美之所在,更是后世悲夫壮士发咏感叹的审美机枢。因此如何去解读《项羽本纪》的美,就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气”不仅是美的中介,还是审美的中介,是太史公笔下美的实质,了解这个“气”的运生状态再来从审美方面解读《项羽本纪》就会更深刻。

关键词:审美中介美在关系 气运生文

什么是美?美是关系,这是狄德罗的解释。我国唐代的柳宗元曾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也”,就为我们揭示了一点,自然状态下的美构成不了人类文明状态下所说的“美”,真正的美只有经过审美的过程才能被发掘出来,有受众的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所以说美不美在于主客观的统一,美是无功利的判断,美是评价,是自由的象征,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理念的感悟呈现,是人化的自然。总体来说形成美的根源是关系的复杂性,那么究竟形成美的关系是什么?深入分析一下可知这个关系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即主体层面、客体层面和中介层面。对于审美来说,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中介,主体与客体的美学联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总起来说,美在系统的关系中,美是人的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有历史文化的渗透下,对于对象的关照,感悟和判断,美的呈现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这种关系的复杂体的“美”,如果用一种具体的概念来表述,那我想到的就只有“气”了,这个“气”才是《项羽本纪》的灵魂所在。这里所说的“气”是太史公主观的心理状态,在客体项羽事迹的感荡下内心,通过“气”达到心气相融,提炼升华,发而为文字,才形成后人所见到的霸王悲歌。在这里,“气”是集合主、客体及主客体中介关系于一身的“美”,同时还是后人发现《史记?项羽本纪》美之所在的机枢所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在关系的“关系”。

美的中介关系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艺术品之间的表现和实质是不一样的,就项羽本纪和司马迁而言,美之所在关系在于“气”,人必有问,何为气?气是人生而有之者,孟子在《知北游》中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是知人之初生,必呱呱而泣,是人之初聚气也,亦是人之本气。随日月之推移,时间之演进,经历有异,学养后成,事感诸心,与气相融,久而气有变。是气本人之初,而后天之学识,物化之经历,共塑本气,方是有其惟一之气,然气流万化,不同于形。人人生而皆有气,人们体内之“气”不仅与体外之“气”相互感应,而且还与人的本心相感荡。这里所说的“气”非特是司马迁主观之“气”,亦是项羽一生事迹之所凝,是主、客体意义上的“气”。如果我们承认了这种“气”是融主、客于一体的,那这个“气”就是描摹人物机枢所在,历史人物往往对于史公有所感触,也这就是二人心灵相通之处,史公从这一点出发去体会寻找主人公的气,或悲或壮,从主人公生平事迹中感悟其一生气之盛衰强弱变化,再由自身之气联合感悟,灌注于主人公,使二气(史公与项王)相融。太史公于创作之时,必定致虚极、守静笃,全神贯注,使气相连融,与主人公气化为一,此是气之聚也,也是作为中介关系之“气”的形成过程。故项王之泣,亦太史公之泣,王之高呼,亦史公之高呼,无一处不见其气,无一处不显其情。惟有气相融,二人方可神会,神会则描摹主人公言行,一如描摹自身之言行,则知一言一行必得神韵,此是为文之玉牒,写传之金科。若不以气寻气,运气为文,则罕得其神,文如死水,人物滥同,后人读之味若嚼蜡。是气运生花,贯之则形神偕通,弃之则神形分离。就《史记・项羽本纪》创作本身而言,司马迁对命运悲剧身切体之,感悟即深,身有郁积之气,观项羽悲、壮之一生,内心感荡,文中之气始得聚矣。故运之而为文,遇高处则壮,遇低处则衰,运于垓下则气运横生,悲情四溢,悲歌一出,则气始不可收,四散分离。太史公运气,四散则四御之,分离则分驭之,气终于一刎,悲合于千载。后人读之,必以气寻气,则恍然有得,读项羽本纪而落泪,也是英雄悲气郁积于身者。是人以意逆志得其志,以气寻气得其情,此又是后人关照下感悟到美之所在的“气”。

上面已对美的主客体的“气”作了论述,下面对作为中介关系存在的“气”和后人关照下美之所在的“气”,着重做一下阐释。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这个作为美的中介“气”,主要体现在史公笔下的项羽身上,而项羽身上最明显的“气”,就是他的英雄气,而这英雄气大致有二,一曰壮气,二曰悲气,二气交杂成项王一生。气于文中或隐或现,或明或暗,总而不断,贯于全篇。如史公描摹项氏,壮悲二气按辔并行,一隐一显,前壮为显,后悲是张,壮极而衰,悲由生矣。二气非截然分立,皆是贯穿全篇,昭明有融。项羽之战巨鹿,是其壮气之极矣,真气盖世也,然亦是项王壮气转悲之始。史公写巨鹿之战,语短截,气铿锵,方是时,楚兵呼喝动天,以一当十,血战不竭,读时亦有天崩地裂之感,鼓动之极,百世犹睹;笔锋一转,诸侯军从壁上观,寂静之极,动静之比,方显楚军孤兵斗秦,壮之极矣,悲亦始出。项王于巨鹿之战亦是壮勇之极,方其血战不竭,孤兵斗秦时,沛公偏师入秦,破咸阳,掳秦王,几不用战,动静之比亦见于此,项王血战斗秦,几至绝地,沛公不费吹灰之力破关入咸阳,项王由此悲矣。巨鹿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是项羽登高一呼而余响犹震,壮气如虹。太史公以壮气贯项羽之一生,至垓下之围,壮气消靡转悲,仍有东城溃围之战,是壮气尚有余韵,乌江一刎,气戛然而止,如一曲铮铮狂歌,终篇高昂,尾音转悲,仍是铮铮不失其壮,不意一弦崩绝,铿然音止。气于此一断,但绕梁之音三日不绝,细细体味,整曲悲壮之气也似绕梁音,久久不去。太史公借此一刎成就霸王一生壮气,全其终战之名,后人每读之,气辄骤兴骤来或壮或悲,韵味益浓,排山之势到此虽绝,但英雄之气却万世流响。“汉王真龙项王虎”,高祖佩龙则有必成之意,虽是英雄兼并天下,只可使人欣羡称慕。项王佩虎,则有虎啸生风之势,又兼有英雄悲歌之气,令人望之生惧,霸气纵横,惴惴然有仰佩之情;悲歌一曲,然有俯惜之意,英雄读之如切己身,更生相怜之情。

所以说“气”不合不发,如太史公之遇项王,气有合处,则发而为文。项氏有盖世之气,拔山之勇,何等英雄,何等力量,项王自负才气,史公自矜其才,欲有为而遭惨迫,是有不解之恨,难消之气,与项羽有合,故太史公于下笔处能气合为一,为文有采,摩人得神,意气俱在。东西征战,一言之出,皆是气纵横处。太史公描摹项王一生功业事迹,将自己一生的悲情壮意凝注于项王身上,成就项王悲壮一生,后之悲夫壮士每读之,必是潸然泪下。

参考文献:

[1]汉 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 1982年11月 第二版

[2]李泽厚 《美的历程》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版

[3]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 李西键 《审美文化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12

近期,我拜读了《矿山英模列传》一书,使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心灵得到进一步的洗礼和提升,作为世代生活在煤矿后代的子女有了更深的感悟,内心深处长久不能平静。

《矿山英模列传》是由杜树山、高建开、刘俊华三人合作完成的,讲述的是__矿务局成立五十年来煤炭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书中汇编了我局历年来涌现出来的省部级以上劳模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传记50余篇,他(她)们是矿工中的优秀人物和杰出代表。书中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岗位劳模生平事迹的记述及其历史背景的交待,立体地、鲜活地展现我局光辉璀灿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他们在危急关头、困难面前,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排难抢险的行为,也常常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真可谓英雄壮举,真配得上英雄称号。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动时代。书中的讲述的<金刚烈火铸永生> 邢习恩、<烈火丹心女英雄>冯玉萍、<倾注心血育桃李> 郭书香、<铮铮铁汉煤缘深>王志雪,<保卫治安一面旗>芦存义等诸多英模事迹令我们佩服和称赞。他们中有的是矿长、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是公安保卫人员、有的是育桃李满天下的教师,有的是生命的救护神,有的是身残志坚的活雷锋,有的是井下采煤工作面的技术骨干和机电能手......在她们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面对困难、临危不惧、克难攻坚、勇往直前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书中这样记录邢习恩:1962年2月26日下午3时许,__一矿井下大巷发生重大火灾,百余名工人遇险、情况危急,担任副矿长的邢习恩,带头两次冲进火海中救出18名矿工后,果断指挥赶快封井,井封了,爆炸没有发生,矿井保住了,但32岁的邢习恩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却永远的留在了矿井下。

书中对于冯玉萍的事迹这样描述:年仅27岁的冯玉萍在桃园矿井下上夜班,突遇压风机失火,在着火的一瞬间,机房内顿时成了火海,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井下工友的生命安全,她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奋战火海,她的头发、衣服全着了火,火焰将她的脸灼伤的像针扎一样刺痛,但她仍咬着牙、忍着剧痛,摸索着将一个个风机关上….最后,当同事们将她救出的时候 ,她的全身已经烧黑、面部和双手被严重烧伤、尽毁、致残,为抢救国家财产她落下了终身残疾。经过治疗后尽管落下残疾,但她仍然不离开工作岗位坚持工作,一直干到1991年才退休。如今记者采访时,说起冯玉萍当时义无反顾冲进火海挽救国家财产的事迹时,她的女儿说,“母亲说过,她从来没有因此后悔过,母亲作为一个铜煤人,这是她应该做也是必须做的。”

邢习恩、冯玉萍两名英模的先进事迹只是__矿务局成千上万员工中的缩影,铜煤人身上所表现的勇于献身煤炭事业、赤城热爱煤矿工作,勤劳勇敢、无私奉献、执着求索、开拓创新、排难攻坚、忘我奉献的精神,都是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继承的。在当前煤炭形势严峻,公司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作为一名铜煤的普通一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他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要学习英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学习英模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大爱”精神;学习英模闪现着崇高思想境界、优良道德情操的“真爱”精神;要学习英模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二是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他们立足本职、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要学习英模们始终围绕中心、服从服务大局的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正气观,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精于学习,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三是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他们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的奉献精神。要用实际行动向英模看齐,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发扬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魄和奋斗精神,战胜多重困难,度过煤市寒冬,实现煤炭强企目标。

总之,拜读《矿山英模列传》一书后,最大的体会是:学习英模,就是要识大体、顾大局,从本职工作做起,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做出成绩;学习英模,就是要有诚诚恳恳、兢兢业业的办事态度;学习英模,就是要有认真负责、敬业奉献的干事热情;学习英模,就是要有埋头苦干和辉煌的工作成就;学习英模,就是要有清政廉洁的为人风范和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