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雄故事读后感

英雄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3-05-29 17:59:56

英雄故事读后感

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1

  2022年《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

  书中有的片段让我高兴地唱起了儿歌,如:一天雷锋和他的朋友一起去公园,一个小朋友来找雷锋玩,雷锋很爽快地就答应了,雷锋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又是玩拍手,又是跳舞,还和他们唱起了歌,还教他们做纸飞机。在一起又唱又跳,多快活。我如同也到了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玩。

  有的让我泪如雨下。如:一天,外面下了大雨,水已经到人的小腿了。去看病的雷锋,在路上看到了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孙子,要到医院反方向的

  里外的儿子家里去,雷锋见了忙说自己顺路。帮他们赶路,路上有许多土堆,下了大雨,土堆十分难爬,雷锋双手抓着地,背着小朋友,推着老奶奶,上了一个又一个土堆,后来连水也没有喝就离开了老奶奶的儿子家。我看到这十分感动,我就好像老奶奶一样,热泪盈盈。

  有的让我笑掉了大门牙。比如:雷锋在节假日去工地参加劳动,为了借车,把衣服拿来做抵压,结果他的精神带动了所有的工人,在一天内完成了三天的任务。为此,工地的人很感谢他,看车的大爷在雷锋的衣服里看到了雷锋衣服里替同事接的信,把雷锋同事的单位名字写了下来,给工人们看。结果,工地的人张锣打鼓地把感谢信给了雷锋的同事,别人看了都笑了,那个同事,脸红得像个红苹果。不好意思地跑回了房子里。工人们也糊涂了。

  让我最吃惊的是那么年轻的雷锋因为出了车祸牺牲了。雷锋是个多么好的人呀,怎么就这么……唉。

  我要学习雷锋,讲文明,懂礼貌,一心为国,乐于助人,节约、大方的好品质,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人。

  2022年《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

  我自从读了雷锋的故事这本书,我被雷锋的精神所感动。

  人们常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正是有助人为乐,不怕苦,能吃苦,不屈服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称赞。雷锋常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雷锋正是通过勤学苦练长大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我要学习雷锋严以律己,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我要努力学习,成绩面前不骄傲,表扬面前不满足,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出力。我要想雷锋学习,乐于助人,不记报酬。

  所以我决定周六到楚秀公园当一回小雷锋。

  星期六早上,风和日丽,天气晴朗,我和爸爸妈妈三人一同来到了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楚秀公园里给花草树木浇水。

  来到楚秀公园,我被一片美丽的景色给吸引住了。看,青青的小草从土里钻出头来了。碧绿的柳树随风摆动着枝条,像在和我们招手,漂亮极了。

  事不宜迟,我们马上就开始行动了。首先,我们拿着小桶和瓶子一起下去河边装水。然后,我们各自找了一棵大树来灌溉。我拿着装满水的瓶子对着一棵柳树的根部把水洒下去,柳树马上就吸收了。这可把我们累得汗流浃背,跑上跑下的装水浇花。不过,看着它们都在茁壮成长,我们心中都充满了喜悦。

  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学雷锋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习了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也美化了绿化环境,大家都非常开心。我要以雷锋为榜样,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爸爸妈妈对我的关爱。

  2022年《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

  记得小时候有篇课文是《我的名字叫解放军》,故事的内容写的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雷锋护送大嫂和孩子回家,到家后,大嫂问雷锋叫什么名字,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当时老师告诉我们:做好事,不留名

  《圣经》里面也讲过“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这句话其中的道理是爱心、奉献、慷慨不是装出来的,是一种内化到骨子里的一种品质,如果你不从本质上改变,这样的爱心和奉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良。如今的社会提倡“学雷锋”,就是因为社会上的“雷锋”越来越少了。

  如今我重读《雷锋日记》这本书,受到的启发不在是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精神了,我看到了更多如今人们内心所缺乏的一种信仰。这是信仰倒塌的时代,或者说是,信仰倒塌的中国。

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2

一教:品味人物,感受人物鲜明形象

一、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引出主题。

1.课件出示:整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2.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就像这奔腾不息的长河滚滚地向前流着,无数英雄也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最终消逝。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英雄人物,有资料统计,在这本书中写到了1798个人物,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在众多的人物中,数一数三国中的英雄人物。(引出本次读书会的交流主题)

二、围绕主题,进行谈话交流

话题一:你认识《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

1.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姓名,并将姓名写在三国相应的区域内。

2.教师出示五段书中的语言描述,请学生发挥想象,猜出每段文字描述的是书中的哪个人物,并追问对该人物有什么印象。(人物有:刘备、张飞、关羽等)

话题二:你最欣赏《三国演义》中哪个英雄人物?请说出理由,可以举例说明。

重点预设:诸葛亮、关羽、曹操(说说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件以及人物特征)。

话题三:从书中的英雄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话题四: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是英雄?或者说“英雄”应具备哪些条件?

三、教师总结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时代,三国是一个崇尚勇武、看重智慧的时代。《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教:剖析战争,了解历史真实事件

一、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聊《三国演义》这本书。许多评论家说《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全书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四十多次,而且手法多样,构思宏伟,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让我们走进三国的战场,领略书中给我们描绘的那一场场战争。

二、交流探讨

话题一:《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哪些战争?什么战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引出小说描写最为出色的三大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话题二:聚焦三次战争。

师:三国是一个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时代。往往重要的战争也决定了双方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我们对这三场战争作个比较分析,一起来完成一项填空。

战争名称 主攻方 应战方 双方兵力 战略战术 关键人物 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彝陵之战

1.学生填表,填好后进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聊“火攻”: 三次战争中,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火攻”,火攻好在哪儿?

3.以著名的“赤壁之战”为例,梳理出先后运用的计谋(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火烧赤壁)。

4.再来聊聊实施这些计谋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

5.小结:赤壁大战固然重要,然而,战前的若干小事件也极其关键,是智慧的较量,是计中有计,一计套一计。它们好比是一个完整链条上的若干环节,缺一不可。

话题三:综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为什么我们今天单单交流这三个战争?

1.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出示三国形势图。

2.读《三国演义》这类历史小说,我们不仅将目光聚焦在一次战争,局限在对一次战争的深入理解上,还应该综观整本书,整体地来看战争。(教给学生纵观、横看这类读书方法,是阅读历史小说的重要方法)

三教:积累语言,学会表达灵活运用

一、走进故事王国

1.师:同学们认识了那么多三国英雄人物,对战争描写也尤为熟悉,可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在人物、战争的背后还有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王国,请各组推荐的“故事王”给我们讲一讲。(多媒体出示“走进故事王国”及评分要求)

2.各组代表讲述,评委打分。

3.故事内容:可以讲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战役,可以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谋略,也可以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救主”场面,还可以讲述其他情节(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大意失荆州等)。

评分表

次 故事王 评分标准、单项得分(每项2分) 总得分

用普通话,语速适中 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故事连贯、完整 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语感丰富,角色分明

魏组

蜀组

吴组

4.宣布“故事大王”得主。

二、逛妙语佳句城

1.请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国成语,说说它们的出处和意思。(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出一个成语记1分)

2. 创设语境:我们再登上经典句子城堡去看看。听,周瑜正在高声长叹:“老天既然生了周瑜,为什么又生诸葛亮?”他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为什么要这样说?(请分在吴组的同学优先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

3. 教师出示自己收集的书中经典佳句,学生齐读,再请学生结合故事中的情况讲讲它们的意思。(也可以讲其他句子,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清一个句子的意思记5分)

4.请学生说说知道的与三国有关的俗语、歇后语。(每组限时1分钟,每讲清一条记1分)

三、激发兴趣,拓宽阅读面

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回味了《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了解了一些精妙的词句,初步领略了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宣布得分最高的一个小组为本次读书活动“三国通”)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名著,仔细品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更深的感受!

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3

关键词: 本地红色资源 校本课程 阵地建设 英雄中队

一、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精心抓好阵地建设。

(一)充分利用好校园的宣传阵地。

走进我校,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学习英雄的氛围。学校大门口树立了革命英雄的雕像和吴溶品的简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英雄生活在一起。学校的几处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文化墙、学习园地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介绍事迹,并张贴英雄中队活动风采照片、英雄模范的照片,撰写他们的优秀事迹。这些活动基地,是极具观赏性,操作性的教育阵地,是少先队员们活动的乐园。

(二)加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作用,广泛宣传英雄精神。“英雄故事汇”、“校内新闻”、“热点新闻”等节目贴近队员生活、学习,符合社会的潮流,关注学校、社会大事,颇受师生青睐。广播站的工作由学生自主管理和发挥,栏目众多,形式多样,让队员们在浓郁的氛围中学英雄、做主人。

(三)充分利用校报的教育功能。

切实提高学校报纸的开发、利用价值。在我校的《童星报》上开设革命传统教育专栏和本期两最栏。革命传统教育专栏用来介绍各中队英雄人物及展示中队活动风采。在本期两最栏目中宣传最值得表扬的人和最值得提醒的事,用来表彰和提醒队员们。校报内容丰富,主题鲜明,设计独特,让师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英雄模范光辉形象的熏陶。

二、利用校本课程,促进英雄中队文化建设。

校本课程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它无疑为少先队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校积极鼓励广大师生收集整理流传在本地有关英雄的故事、传说和红色歌谣,编写了校本课程《薪火前洪》一书,本书共分学校文化、英雄人物、红色记忆等七个篇章。我校把校本课程作为教学和思想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每周都安排多节课学习校本课程。

(一)结合校本课程,加强队员的养成教育。

我校注重革命传统教育与养成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让学生学习校史、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加强礼仪教育。让学生以英雄为榜样,使学生们感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都是英雄精神在闪光,因而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天天有进步。我校目标:走廊上轻声慢步,会场上安安静静,课堂上思维活跃,操场上生龙活虎,在学校生活中,对学生在餐厅、会场、教室等不同的场所提出明确的要求,反复训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督促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二)利用校本课程,促进英雄中队建设有形化。

我校鼓励全体任课教师深挖教材的教育价值,进行学科革命传统教育渗透,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在教学语文、音乐、美术课时,要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为少先队员提供有关英雄模范的书籍、书目,帮助少先队员建立和利用好读书折,让队员们走进英雄的世界,学习他们英勇顽强的精神。充分运用学校电教手段,组织少先队员看英雄模范的影视片,引导他们畅谈读后感、观后感,巩固读书看影视片的效果。组织少先队员进行红色歌曲大家唱、画画我们心目中的英雄等活动,让同学们真正做到通过听、看、读、写、唱、画等形式了解英雄、学习英雄。提高少先队员的综合素质,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

三、开展系列活动,渗透英雄中队主题教育。

学校活动是实施主题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结合本地资源,安排了季节性教育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清明节扫墓,四月文明礼貌月,五月安全教育月,六月艺术教育月,七月国情教育月,九月尊师守纪月,十月爱国健身月,十一月创新展示月,十二月法制教育宣传月等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建队节、学雷锋纪念日、儿童节、艺术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新队员入队仪式、学雷锋环保行动、英雄中队主题教育活动、讲英雄故事、唱英雄歌曲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形象、生动的活动,孩子们重温历史,培养了他们爱党、爱国、爱军情感,使英雄形象扎根学生心中。下面到举一些我校开展的活动:

(一)各中队积极开展“英雄中队”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成立了冯雪峰中队、吴溶品中队、吴晗中队、陈望道中队、宗泽中队、骆宾王中队、朱丹溪中队等二十四个英雄中队。各中队通过营造英雄主体氛围、提炼英雄精神、学习英雄精神、寻访英雄、争做英雄式好少年等方式开展主题活动;通过了解英雄、讲英雄故事、唱英雄歌曲、诗歌朗诵、写观后感、写诗歌、童星报出专刊、社会实践等形式学习英雄的精神,使英雄事迹深入人心。

(二)开展“英雄精神,激励我成长”讲故事比赛。

同学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英雄故事,让我们感悟到了人生哲理的真谛。通过讲故事比赛,同学们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每一名少先队员都会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做英雄传人。

(三)长期与部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我校长期与部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营区,师生在活动中通过观看军营纪录片、参观军营展览室、参观飞机场、观看内务整理演示、观看队列表演和学习军容军姿等,开拓师生视野,了解军人风采,学习军人作风。通过走近军营的活动,感受到我军的建设历程,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总之,少先队文化建设要有长期的规划,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补充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如今,我校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促进了少先队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少先队活动特色的形成。将英雄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课余生活,形成了浓烈的教育氛围。通过积极向社会宣传优秀英雄中队、英雄式好少年的光辉事迹,努力打造品牌特色中队,品牌特色学校。相信,少先队的整体工作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少先队的明天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4

[关键词] 叙事;叙事学;英雄(叙事学概念范畴)

对于“叙事”,电影理论家麦茨曾经这样精彩地论述它之于电影的作用: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因为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成为一种电影语言。叙事缘起于语言的出现,也成就了语言的形成。因此,对于电影而言,叙事成就了它作为一种艺术的成立;对于一部影片而言,叙事也使得它的故事和内容成立,使得观众的接受成立。

“所谓‘叙事学’所指并非关于叙事/虚构性文学作品的研究,而是特指结构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脉络。”…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通在对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研究过程中试图指出“古往今来不同时代的人类叙述行为共同的社会功能就是通过千差万别的故事,共同呈现某种潜在于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矛盾,并尝试予以平衡和提供想象性解决。”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普罗普在研究了大量的俄罗斯民间故事而后发现了7种“行动范畴”(功能)、6个叙事单元和31个叙事功能的叙事元素。他所谓的行动范畴或者说角色并不等于故事中的人物,而是在故事中的不同段落、情节在发展的不同时刻所具有的叙事功能。这两位可以说是开启结构主义时论灵感的大师。在普罗普的7种“行动范畴”的基础上,结构主义语义学家格雷马斯经过进一步修正和深化,试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叙事分析模式。因此概括了三组二项对立式6个动素的模型。

此外再加上茨维坦・托多罗夫、克罗德・布雷蒙等关于叙述性文本的叙述范式的论述,叙事学不断丰富发展成熟完善。本文主要使用格雷马斯三组二项对立式六个动素的模型对《英雄》的叙事进行分析。 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以旗手的姿态再次引领了中国电影大制作的风潮,扛旗之作便是2002年出品的《英雄》。《英雄》出世,一时间纷争四起,票房的不断攀升和评论的一片骂声“相映成趣”,形成2002年末的一道娱乐奇观和文化风景,似乎批评越猛烈,票房将越火爆。各方评论、批评集中于电影的故事本身。几年过后,狂潮淡去,重新分析这部影片,试图从叙事的角度探讨究竟这个故事出现怎样的问题以及这样的问题是如何出现的。

相较于张艺谋以前的作品,《英雄》的转型性质明显。在李安《卧虎藏龙》的启发下――尽管导演本人多次重申《英雄》的创作初衷和《卧虎藏龙》的成功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英雄》的剧本筹备要远远早于《卧虎藏龙》的出现,但是,此后几年中国电影的制作状况呈现的事实是,自《卧虎藏龙》以来,没有成熟类型片观念的中国电影因袭了一个类型片的路线:武侠片的路线。同时,《英雄》作为张艺谋的转型作品,为了有所突破必然要有所“创新”。

影片在形式上的创新是一种自我风格的夸张展现:色彩原本就是张艺谋的长项,在这部作品中,更是极尽其所能――青黑的冷萧凝重,红与黄的绚丽缤纷,绿的苍翠饱满,蓝的冷静练达,白的浪漫飘逸。

影片的故事和剧本不同于张艺谋以往的作品,从《红高粱》开始,他的电影几乎无一例外地改编自成熟的文学作品,这里面融入了导演和编剧的极大创造,不得不承认。小说本身为影片提供了成熟而稳定的叙事架构。然而《英雄》不同,《英雄》虽然出自于“刺秦”这个人所共知的传说故事,但是恰恰在导演试图创新、转变的历程中肩负起在成规中有所突破的任务。因此,为了在题材的旧酒瓶中装上新酒,“新”从何而来?必须逆着走,旧故事为了具有原创性的途径之一就是逆原故事而行。因此,虽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已经妇孺皆知,但是导演仍然选择挑战人们的既定认识,张艺谋要创造一个新的“英雄”观念。这一切都无可厚非,但是影片出来之后。商业的成功并不能掩盖人们对影片所传达观念的反感。作为一个商业文本,票房是其成功的强有力证明,但是如果把影片和随后大面积的批评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文本进行研究时,不能不说《英雄》败了。

任何的创作者都应该知道这样一个常识:故事的接受者在讲述者讲述之前对故事已经有了自己的态度,这里并不是说读者或者观众有多么神奇的未卜先知的能力,而是因为社会人已有其先于故事的某些观念,比如秦始皇的出现,在观众头脑中唤起的是“暴君”的形象,唐太宗的出现唤起的就是一个“明君”的概念,尽管他也曾在玄武门杀死了他的亲兄弟。当然也不是说既然如此,传统故事再也没有新的创作空间了,在起点(刺秦的故事)和终点(不同以往的刺秦故事)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如何从起点完满地走向终点,叙事成为这个过程中的担当者。因此本文以叙事学的方法尝试剖析《英雄》的故事从起点到终点的叙事缺陷。虽然《英雄》是原创剧本(编剧:李冯故事:张艺谋、李冯),但是刺秦的原型故事是久远流传的,因此也不能忽视它的民间故事的既定性。

人类的叙述行为的渊源和人类的语言一样久远,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人类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并将伴随人类终生。有语言的地方就有讲述,远古的人类围坐在篝火旁开始讲述人类的第一个故事。从此叙述行为在人类童年时代便开始了。

《英雄》的主题,是以“天下”来消解暴力,但其最终却是维护甚至美化了真正的暴力。《英雄》不被接受的正是它所流露出的这种文化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我们准确读解出叙事文本的动素模型,我们已经初步把握了叙事文本的叙事结构。尤其是一部叙事性作品的时代或者说历史特征与某种文化意义定位。因此,从反方向的角度来说。当我们已经发现一个文本透露出的某种不被接受的文化意义,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关于叙事文本动素模型的分析来弄清其文化观念不被接受的原因。

影片是以无名的讲述展开的,也可以说在无名死之前他是故事惟一的讲述者,编造了青、红、绿、蓝的四个有真实成分的虚假故事,这不同于中国以往的武侠片,因此可以说影片在讲述方式上做了一些努力,这里且不谈张艺谋是不是在《英雄》这部武侠片中套用了黑泽明《罗生门》的模式。影片的框架是无名的行动、结局以及长空、残剑、飞雪包括秦王的结局;在这个框架之内,又有四个不同颜色代表的刺秦或者刺秦的前戏故事――青:长空于无名的棋馆决战;红:残剑与飞雪的感情纠葛;绿:残剑与飞雪共刺秦王以及飞雪的死(假);蓝:飞雪助无名刺秦。这四个故事单独存在并没有叙事上的破绽。主要是影片框架的故事与这四个故事联系之后呈现了逻辑上的矛盾。《英雄》的故事概括地说就是四个赵国刺客刺杀秦王最终失败的故事。我们从格雷马斯的主体――客体、发 出者――接受者、敌手――帮手的动素模型的每一个动素出发去分析这个故事的纰漏。

在此之前,先解释一下普罗普对民间文学研究的7种“行动范畴”(功能)以及“元社会”的概念。

“元社会”:指的是故事中陷于困境或危机之中的某个村庄、部落、城市、国家或者家庭等所代表的人类社会。

1 坏人:伤害元社会的因素

2 施惠者:叙事的特殊时刻为主人公提供特殊帮助的角色,非一般意义上的帮手

3 帮手:英雄的助手

4 公主、或者要找到的人和物:为拯救元社会而需要英雄找到的关键性因素

5 派遣者或发出者:派遣英雄的因素

6 英雄或受害者:接受人物解救元社会和自我的人

7 假英雄:往往是民间故事所特有

在此基础之上再理解格雷马斯的三组二项对立式六个动素的模型就更容易一些:

发出者:与普罗普的派遣者和发出者类似

接受者:是主体/英雄的行为的受益者

主体:主人公,英雄(叙事学范畴)

客体:主人公要做的事

敌手:主人公完成任务的阻挡力量

帮手:与普罗普的帮手类似

以此再来分析《英雄》的叙事更为清晰,在《英雄》中:

发出者:4个赵国刺客缘何刺秦?秦国即将消灭六国,对于赵人而言这是亡国的国仇;对于侠客而言,连年征战是民怨;在飞雪,有秦始皇杀父的家恨――当然在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情势下,身为赵人的其他刺客也必定会有深刻的家恨。因此刺秦的原因是国仇家恨民怨。但是没有赵王或某个类似民间故事中族中长老的人物作为发出者(派遣者),因此我们可以认定,4个赵国刺客是自己的发出者。

接受者:基于刺秦的原因,可以看出,除秦国之外的六国尤其是赵国、饱受战乱的百姓、有着国仇家恨的英雄是接受者,是英雄行为的受惠者。保国(赵国)、保民、报仇。

主体:也就是主人公,是英雄(叙事学范畴,并不是《英雄》中的英雄)。在影片中,很明显,4个赵国刺客是英雄,是刺秦行动的执行者。本文从叙事学角度认同的是4个刺客是英雄。

客体:刺秦的行动。

敌手:秦始皇。他是英雄的敌人,是受益者利益的破坏力量。

但是问题同时也就出现了:

1 动素混乱:导演赋予影片的,不只4个刺客是“英雄”(《英雄》中的意义),他们的敌人秦始皇也是“英雄”(《英雄》中的意义)。在叙事的模式中,不论顺叙、倒叙、插叙、转叙,为了叙述的顺利进行,不能造成自我矛盾。此外,叙述其目的之一是使得阅读者认同英雄。在《英雄》中,主体和敌手的动素混淆造成了一种叙事和接受的混乱。如果秦始皇也是“英雄”的话,那么消灭刺客(英雄)也是叙事的客体。因此客体和主体又产生矛盾。英雄刺秦行为的受益者是赵国及其他小国、赵国百姓(甚至包括所有饱受战乱的百姓)、英雄自身。可是如果秦始皇是“英雄”的话,最终的受益者是秦始皇和所谓政治上的秦国(不包括同样饱受战乱的秦国百姓)。这样,接受者(受益者)不一致。因此《英雄》的叙事完全违背了叙事的常规,必然造成叙事的混乱、故事的缺陷,甚至不成立。

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5

(生齐读)

师:这是一首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作者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他时刻提醒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可最终功业未成,留给后人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在岳飞之后不久,有一个英雄人物踏着岳飞的足迹一路走来,这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我们在初中时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词(PPT展示《破阵子》),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个“壮词”的“壮”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壮观的战争场面描写。

师:虽然是作者梦中所想,但这一切对辛弃疾来说都是真实的(PPT展示辛弃疾南渡前经历)。辛弃疾的理想和岳飞一样,都是“收拾旧山河”,他早年亲历抗金斗争,南归之后,时刻等待着重上战场建功立业,可他还是没能摆脱岳飞的命运,“可怜白发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词人迸发出一股悲愤难平之气,落魄英雄的形象立现读者眼前。辛弃疾在很多词作中都塑造了这一鲜明的英雄形象,他的词被后人称作“英雄之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共同探究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展现自我英雄形象的。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字音、断句和重音(PPT展示朗读提示)。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词写于1174年秋,当时作者南归已经12年了,始终没有得到北伐中原的机会。现在他又一次来到了建康城,登上了赏心亭。作者登亭看到了什么呢?

生:作者看到了水天相连的清秋景色,还有远处美丽的山峦。

师:很好,除了这些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呢?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他还看到了落日、楼头和断鸿。

师:不错,两位同学在词中都有自己的发现。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辛弃疾眼前所见之景蕴含着他怎样丰富的情感呢?请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来回答。

生:“愁”和“恨”。

师:是的,作者此时心中有无限的愁恨。他心中有愁有恨,却说远处的山“献愁供恨”,其实不光是远山,作者所见之景都在向他“献愁供恨”,在古典诗词中,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移情于景。

师:回答非常准确!山无所谓愁和恨,只因作者心中有愁恨,所以他觉得看到的所有景物都“含愁带恨”。你能明白作者“愁”和“恨”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家将这首词的上片朗读一遍。

(生齐读上片)

生:辛弃疾看到南方秋天的美景想到了北方的故土还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而他南渡之后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不能率军北伐,所以“愁”“恨”。

师:的确如此!如果换一个时代、换一个人,登高远望江南秋色可以说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但当时是风雨飘摇的南宋,登亭的又是抗金英雄辛弃疾,再美的景色他也高兴不起来,眼前所见之景在他眼里都是伤心之景,“赏心亭”对他而言是“伤心亭”,他心中有无限的愁和恨,愁的是中原沦陷,恨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伐。

师:作者登上赏心亭,除了看到这些景物之外,还想到了一些前人的故事,大家在词的下片找一找,一共提到了几个人?

生:三句话写了四个人:张翰、许汜与刘备、桓温。

师:在古典诗词中,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用典。

师:用典说白了就是借人说事,拿别人说自己。辛弃疾在这里想借这些人来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呢?他的意图是什么呢?请大家将这首词的下片朗读一遍。

(生齐读下片)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组讨论张翰,第二组讨论许汜与刘备,第三组讨论桓温。请大家对照书下注解认真思考作者用典的意图,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代表发言。

(生分小组讨论)

师:我们在探究作者用典的意图时,一定要寻找带有作者个人评价色彩、表明作者情感取向的词语,词中有吗?

生:休说、怕应、可惜。

师:好!下面我们首先请第一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我们小组认为辛弃疾在这里借张翰的故事表明他自己不愿像张翰那样归隐田园,而是要积极地收复北方失地。

师:作者志在恢复中原,因为那儿有他的故乡。秋风起、鲈鱼美,张翰想回家就回家了,辛弃疾呢?他回得去吗?

生:辛弃疾回不去,他的故乡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

师:是谁让他有家难回呢?

生:金人的入侵让辛弃疾失去了家园,被迫南渡。

生:如果南宋朝廷能够积极北伐,收复故土,辛弃疾也就能回到故乡了。

师:综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就能明白作者这里用典的意图了:既写出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师:请第二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辛弃疾在这里主要想表达自己不学许汜“求田问舍”要学刘备胸怀天下的志向。

师:好!现在轮到第三小组了。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在这里借桓温抒发自己岁月流逝,白发已生,功业未成,悲愤不已的感慨。

师:三个小组的回答都很精彩!用典看似在说别人,其实处处在说自己,辛弃疾在这里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自己空怀满腔报国热情却无施展本领之地的悲愤和痛苦之情。

师:作者登上赏心亭,看见了壮美河山落入敌手,想到了前代的英雄人物,作为一名曾经的抗金英雄,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应该是什么?

生:北伐中原,恢复故土。

师:可是他做了吗?

生:没有。

师:在词中辛弃疾清楚地告诉我们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什么?

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是哪两个?

生:“看”和“拍”。

师:这两个动作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生:吴钩本应是战场杀敌的利器,可现在辛弃疾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而不能用它驰骋沙场,象征着英雄无用武之地。“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师:词人南渡已十二年,屡遭冷遇,满腔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一身济世之才无法施展,词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他的心声和处境,请问是哪一句?

生:无人会,登临意。

师:正是因为南宋朝廷不理解他,不赏识他,不重用他,如此一个难得的文武全才竟然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此情此景,纵是英雄豪杰,也难免伤心落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词人再也抑制不住悲愤之情,英雄泪潸然而下。

师:作者这一把“英雄泪”又蕴涵着哪些复杂的情感呢?能不能谈谈你的理解呢?

生: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黯然流泪,那是因为心在滴血。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落泪,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落泪,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落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之泪。

师:是的,回顾辛弃疾一生,南渡四十多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指挥千军万马,奔赴沙场,恢复中原,可一直到死他都没能如愿。(PPT展示辛弃疾南渡后经历)我们一起将这首词再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结合我们前面的分析,总结一下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展现出一个怎样的自我英雄形象?

生:在这首词中,作者用移情于景、用典等手法,加上典型的动作塑造了一个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壮志难酬、悲愤孤独的失意英雄形象。

师:这个无用武之地的悲壮的失意英雄形象是辛弃疾“英雄之词”最典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形象是他一生坎坷经历的写照,是我们理解辛弃疾作品的一把关键钥匙。

师:辛弃疾和岳飞一样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吗?

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悲剧。辛弃疾的悲剧也是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时代悲剧。他词作中的失意英雄形象也正是那个时代英雄的悲剧形象。

师:辛弃疾一曲曲悲壮的英雄之歌既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又喊出了那个时代饱受亡国之苦的人们的共同心声――“收拾旧山河”!他是时代的歌手,他一生为北伐奔走呼号,站在时代最前列,发出时代最强音!我们只要翻开一卷卷的南宋词,就能清晰地聆听到那个时代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PPT展示部分南宋英雄词)

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李纲《苏武令》)

拂视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刘过《沁园春》)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吴潜《满江红》)

师:我们在800多年后的今天学习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要会一会他的“登临意”,替他“”一把“英雄泪”,认识他在作品中的自我英雄形象。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呼唤英雄。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英雄呢?

生:我们现在需要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勤于工作的普通英雄。

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6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做一个无愧于国家、时代的人

---读《小英雄雨来》有感

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五年6班 林丁洋

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深深地被小英雄雨来的高尚精神所感动。文章讲述了12岁的小英雄雨来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的动人故事,体现了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挺身而出、遇事机智勇敢的可贵品质。

雨来出身在抗日战争时代,那时国家遭受日本鬼子侵略,国破山河碎。出生在芦花村的雨来,孩提时代,夏天,雨来很喜欢游泳,但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他出危险,但是他却悄悄瞒着妈妈学会了游泳,而且水性很好。秋天,雨来读书上了夜校,他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一天,鬼子又来扫荡村庄了,聪明的雨来就机智地把李大叔藏在了大缸下面的地洞中,结果没有逃脱的雨来被日本鬼子们抓住了。鬼子们问雨来刚刚跑进来的李大叔在哪里?可是,雨来宁死也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鬼子又送给他一颗糖和一只金戒指,可是雨来不屑一顾,更没有接过他的小礼物。鬼子见雨来不吃这一套,就把雨来打得鼻青脸肿。可是尽管如此,雨来还是没有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气得鬼子大喊:拉出去枪毙!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枪声,伤心地哭了起来。忽然,河面上露出了雨来的小脑袋,雨来没有死!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去了,鬼子这才往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感人,小英雄雨来不顾生命危险,宁死保护着李大叔,在金钱利益面前不动摇意志,不出卖同胞中国人。他还非常勇敢机智,骗过敌人,安全地逃脱了敌人的魔爪。

在现实中,如果有一天,敌人来到我家,也是先用金钱礼物引诱,然后再用威逼的办法来问我们,别说威逼了,就连引诱这一关都不一定通过呢?这怎能保护同胞?怎能保护我们的祖国呢 在雨来挪开那口大缸时, 尽管很费力,可为了掩护李大叔,还是挪到了洞口。要在现实,我们这些整天被人伺侯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中只要看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了,这又怎能保护李大叔呢?看看小英雄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感叹,真是时事造英雄。看来一个人遭受挫折,经历磨难并不是一件坏事情,我们应勇敢面对。

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两个道理:一是遇到敌人不能轻易软弱投降,更不能娇气,应该不屈不挠、机智勇敢,做一个敢于担当重任的男子汉;二是好好珍惜现在和平时期的生活,在学校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我还要学习他的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精神,在现实在生活中树立起信心,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

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7

一、以阅读《水浒传》为例,说具体的做法

1.定好阅读作品,布置阅读任务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经典小说之一,因为其故事情节之丰富,人物结构的错综复杂,再加上文言表达,需要足够的时间阅读,更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备课组在寒假之前,布置了阅读书目――《水浒传》,要求通读原版《水浒传》,并选取自己喜欢的人物,讲述人物故事,要写清楚人物的身份、个性特征和命运变化、经历。

一部名著,可圈可点可探讨的太多了,有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的目标就有方向了。

2.评选优秀作业,交流阅读体会

寒假归来,学生的阅读作业各有千秋,我们对优秀作业进行等级评比表彰,选取有代表性的优秀作业展示。各班课前3~5分钟学生轮流上台讲述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台下学生点评打分,最后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参加年级“说水浒故事会”比赛。

人人参与,有评比,有表彰,有展示,《水浒传》中的各路英雄好汉渐渐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3.讲述英雄故事,品评经典水浒

在各班做好前期预热准备工作之后,年级开展了“读经典水浒,话英雄人物”为主题的语文活动。以集体参与和个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完成。

集体参与的活动分三个环节:众说英雄、补说回目、话说水浒。其中,第一环节“众说英雄”是概括不同英雄人物的主要经历和个性特征,学生根据提示快速回答英雄人物的名字。题目如:“绰号‘浪子’,智勇双全,百步穿杨,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是卢俊义的心腹亲随,为报仇射死董超、薛霸。平方腊后,他感于政治纷争复杂难测,便独自隐退。”第二环节“补说回目”,抽取《水浒传》中的回目,留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让学生回答。题目如:“

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 ”。第三环节“话说水浒”是选取《水浒传》中几个小情节,让学生补充完整。题目如“《水浒传》火烧草料场,把林冲逼上梁山的是 ;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的是 ;燕青救主,救的是 。”这三个环节各准备十几道题,每个环节出现,随机抽号,各班同一学号的学生上台参与答题,当场亮分;这些题目都是在考查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情况,因为随机抽号,都有可能上台答题;因为各班有竞评,学生的竞争意识不由自主地调动了起来,所以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处于亢奋状态,对作品的阅读也就自觉主动了。

二、在本次阅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阅读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热情,有几点做法值得推行

1.年级统筹安排,明确阅读要求,使阅读有方向

名著阅读,在新课标有具体的要求,通过年级安排任务,让学生家长在思想上更为重视。

一部作品,可圈可点的很多,但是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品的特点,我们设计好问题,明确提出阅读完成时间以及阅读该作品的具体要求。这样,学生在通读作品时就有了方向。

2.表彰优秀作业,交流阅读体会,让阅读有活力

初中生对名著阅读的认识还未能达到自觉主动,但谈不上热爱,很大程度上需要外力的推动。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营造阅读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引导到我们预设的阅读环境中。因为有评比,有表彰,有交流,学生会更认真地去阅读思考,在彼此的交流中会主动地更深层次地阅读。

三、检验阅读效果,展示精彩体验,让阅读更快乐

在固定节奏的校园生活中,开展活动最能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和热情度。年级在前期预热之后,我们依托作品人物形象为主线,组织一场“英雄人物故事会”。学生有集体参与,有个体精心准备的展示。一部作品在整个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他们与其中的人物共呼吸,同悲欢,他们切实体会到经典的魅力,感受到文字之美。

在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中,它要求老师对名著要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才能高屋建瓴,提出合理的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导。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任务一定是具体而明确;同时,落实很关键,有布置则要有反馈,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直保持关注思考交流状态,主动性调动起来,阅读的目标也就逐步实现了。

当然,不可能每一部名著都用这样的形式来完成,可以通过设计某一论题,通过对作品人物的争议激发学生深入阅读,如《骆驼祥子》;可以通过改写为剧本表演促进学生的积极阅读,如《简・爱》;可以通用朗诵会,让学生熟悉作品,如《繁星》《春水》。阅读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就不成负担了,带着任务走进文本,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名著的阅读自然能够完成,深层次的阅读思考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

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8

《王二小》是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幸福生活”为专题编排的。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机智、勇敢,将敌人成功地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帮助八路军消灭了敌人,自己却牺牲了。学习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昨天”敌人残暴的侵犯行为,懂得今天没有战火燃烧的学习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该热爱、珍惜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

二、设计思路

王二小的故事发生在解放前,如今的孩子不熟悉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有一定的困难。课文中的三幅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部分情景。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教学中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目标要求,我紧紧扣住三幅插图进行阅读指导设计。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听歌曲、解说插图、读课文、学词写话中领悟小英雄的勇敢行为,表达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3.体会今天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学习“把”字句改成“被”字句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难点

学习“把”字句改成“被”字句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及歌词课件、《王二小》插图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歌曲欣赏,创设情境,并以歌曲解说导入新课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机智、勇敢,将敌人成功地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帮助八路军消灭了敌人,自己却牺牲了。敌人残暴的侵犯行为,让我们懂得今天没有战火燃烧的学习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该热爱、珍惜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遍:自由诵读,要求读音正确,划出课文中的生字,不认识的字词可以问同学、问老师,标出自然段。

第二遍:学习小组内齐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互相学习带动。

第三遍:小组推出代表领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联系课文,趣味识字

1.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当中理解词意,根据上下文理解

词义。

2.根据上下文发挥想象,理解句意和中心意思。

A.过渡提问: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理解“埋伏圈”(事先选好地形,布置好兵力,等待时机有力的消灭敌人的地方)

理解“四面八方”(各个方向),这说明什么?(是消灭敌人的好地方)

理解“凶恶”(恶狠狠),这时,凶恶的敌人才知上了王二小的当,就杀害了我们的小英雄王二小。

B.启发提问:这样悲惨的结局,说明了什么?(敌人的残暴侵略)

C.启发提问:同学们,我们的二小就这么白白地被敌人杀害了吗?不!他的血没有白流,请大家齐声读第五自然段。

理解“正在这时候”(敌人杀王二小的时候)

D.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八路军消灭了全部敌人,为我们的二小报了仇)

(四)解说插图,趣味造句

朗读比较“把”字句和“被”字句。

1.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埋伏圈。

仿照例句写话并读一读。

2.鬼子残忍的把王二小杀害了。

___________________。

3.八路军把鬼子全部消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读,男女生对读,比较意思是否一样。

(五)联系生活,检测学习

想一想:王二小勇敢地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结果会怎样呢?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交流)

(六)拓展延伸,交流提高

1.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增强对小英雄精神的理解和赞美之情。

2.复述《王二小》的故事。(参考复述设计,让学生复述。)

3.同学们,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王二小,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他。看,这首歌颂王二小的歌曲已经唱到了今天。让我们____________。(提示:今天没有战火燃烧的学习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该热爱、珍惜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

(七)布置作业

1.认读并抄写下列词语:突 枪 杀害 英雄 冲 部 放哨 顺从 扫荡

2.每人讲一个小英雄的故事,开一个学习小英雄的故事会。

附录:(复述设计) 王二小

王二小 敌人

儿童团员 经常扫荡解放区

一边放牛,一边放哨 叫王二小带路

王二小假装顺从地给鬼子带路 发现上当后气急败坏

王二小把鬼子带入八路军的埋伏圈 残忍地把王二小杀害了

八路军一举歼灭了敌人,为王二小报了仇

王二小牺牲了,但小英雄的名字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9

在诸多现代视觉艺术中,影视既是“前读图时代”的先锋,又是“后读图时代”的中坚。它作为继文学、戏剧、音乐、雕塑、绘画、建筑之后产生的“第七艺术”,以自己独有的影像表现手法,集诸艺术之大成,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思想、感官、视觉的世界,正如法国著名导演布莱松所说,电影艺术的“风格并非只是技巧,它同时包含了作者诠释世界的观点与影像的独创性”。

传记文学与传记电影

进入“读图时代”后,以“烛照内心世界、透视思想的来龙去脉、信仰的皈依过程、理想的灰飞烟灭、精神的成长过程”为宗旨的人物传记文学,必然成为影像世界的宠儿,传记电影应运而生,制片人乐意用他们的摄影机挖掘、解剖传主的内心世界,他们通过“光波声波记录与还原”,借助音乐和场面的渲染,捕捉足以反映传主内心争斗的典型事件和这些事件在传主心灵深处投射的影响,浓缩传主传奇的一生,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有情的人物,使受众在两三个小时内重温传主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感受促成这一人物性格、命运发展轨迹的诱因和事件,对传主的生活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将荧幕形象定格在脑海里,成为永恒的记忆。

《阿拉伯的劳伦斯》便是这样一部制作精良、场面宏大、充满张力、主题多元的传记艺术片,该片获得1963年7项奥斯卡奖,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传记影片之一。影片的成功,“不仅因为它吸引人的战争场面和精良的制作,更是因为它表现了崇高的主题一一英雄主义、友情、雄心和荣耀。”这部长达227分钟的电影以大写意的手法,记录下第一次大战时期一个英国人以超人的智慧、毅力和体能,带领一群阿拉伯贝都因人争取自由的英雄故事。这个关于光荣与梦想、求索与失落的理想主义英雄故事,塑造出一位骁勇善战的沙漠枭雄和英雄理想幻灭后杀人成性、沦为时代弃儿的复合体——阿拉伯的劳伦斯。影片把广阔的沙漠与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惊心动魄的事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配以激越、雄庄、低沉、抑郁的背景音乐,使传记艺术片像经典传记文学作品一样,感人至深。

如果说传记文学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历史作品,亦不同与一般的文学作品,而是历史和文学的结合,是历史与文学嫁接产生的宁馨儿”,那么,可以说,传记影视作品是历史、文学、电影艺术三者杂交产生的宁馨儿。对于劳伦斯这样一位一生充满戏剧传奇色彩的另类英雄,大师级导演大卫·里恩(David Lean)没有把英雄神话化,也没有像自传和传记作家那样,冗长而乏味地叙述他的生平,而是以高度的热情为他注入人性化的复杂情感,充分利用电影独有的语言一场景和音乐,通过想像力和虚构,体现电影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感染力。在叙事上,导演没有将有关传主的所有生平事迹和活动年谱依序罗列,而紧紧抓住“沙漠起义”和“挺进叙利亚”两件铸造英雄又毁灭英雄的战事,描绘出劳伦斯如何从“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理想主义者,沦为协约国政治外交斗争的牺牲品,从而形成自己对传主的整体理解、认识和评价。在场景和音乐的转承起合中,观众看到了劳伦斯自我神化和英雄气概颓然崩溃的历程,揭示了影片的主题:理想和激情被政治击败,个人的命运无法与宏大的历史潮流抗争,从而加强了传主的理想主义悲剧色彩。

场景和音乐在传记片中的使命

场景和音乐是传主命运转承的电影表达方式。该片采取倒叙法,用英雄劳伦斯的生命终结作为引子,引出他传奇的故事:1935年他在英国某乡村小道上高速驾驶摩托车,发生了事故。俯拍的全景镜头具有一种阴沉压抑的色彩,暗示劳伦斯退役后郁郁不得志的情绪,似乎在预示劳伦斯即将面临的悲惨命运。导演抓住。速度”,揭示劳伦斯英雄主义的生命特质,因为“速度”既成就了他阿拉伯式的英雄梦——他以神速和毅力,越过尼福德沙漠,到达亚喀巴港出其不意地抓捕土耳其驻军,创造了奇迹,同时,又葬送了这位英雄,他说过“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种古老的兽欲”。

随后画面跳到在圣保罗天主教堂举行的追悼弥撒,各界名流的种种议论,是世人对劳伦斯这一另类人物的复杂反映,同时反衬了传主虽生前曾拒绝授勋之类的多次荣誉,隐世逃命于普通士卒之间,以此抗议上流社会华丽而虚伪的荣光,但他那天才的光芒总是不可遮掩地放射出来。电影运用闪回把观众带到了1916年的开罗英军司令部——“沙漠起义”的开端。对沙漠酷爱和对阿拉伯事务谙熟的劳伦斯中尉奉命作为密使,到费萨尔王子那里,设法利用阿拉伯人牵制土耳其的兵力。

观众随着长镜头来到广阔的阿拉伯沙漠:辽阔的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旭日,配上激昂壮阔的音乐,暗示劳伦斯的到来将给阿拉伯带来新的曙光,也暗示劳伦斯以激情塑造英雄神话的开始。随后,几乎整部影片都是在沙漠中完成。沙漠的空廓和虚无,那种远离文明的原始激情,寥远的星空,刺眼的日光,峻峭的岩石,飞扬的沙尘,坚忍的骆驼,这些场景元素投射出传主超凡的毅力、智慧和体能,与传主追求光荣与梦想却最终成为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的牺牲品的悲剧性相辅相成。大自然的庄严、险峻与傲岸在某种程度上是英雄人物性格的延伸。

沙漠场景带给人壮阔的情感,磅礴的气势,暗示劳伦斯的性格和命运与阿拉伯沙漠紧紧相连。因为只有沙漠的荒凉广阔,星空的清澈湛蓝,才能包容劳伦斯宽阔的灵魂,让他找到生命的真谛。他对沙漠的情有独钟,是对英国上流社会华丽而虚伪的反叛。当劳伦斯不堪英军把大马士革拱手交给法国人,感到欺骗了阿拉伯人,羞愧地离开阿拉伯朋友,离开沙漠腹地时,他的英雄梦也随之幻灭。他宁愿遁世逃名于兵卒之间,接受极其苛严的训练。正如他在致诗人格雷夫斯的信中所说:“我深深感到,自己的生命在真正的意义上,已然逝去”,他已“把遗嘱写在满天星斗之间了。”

关于劳伦斯,导演有这样一段阐释:“劳伦斯是一个极其复杂、超群出众的英雄人物。他为一般社会所不容,但身在茫茫大漠里却能大显身手”。导演用沙漠的雄浑暗示劳伦斯的光荣与梦想,反衬理想主义破灭后的落寞和沮丧。

导演对远镜、中镜、特写、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和圆熟组接,利用画框突出镜头中需要强调的细节,再配以适当的音乐,增强了电影叙事的感染力,保持了银幕故事的透明性,使观众意识不到创作者的存在。这也正是我们看这部电影所感受到的史诗般的结构和恢宏的气势,以及它营造出的理想主义英雄基调。

叙事——传主个性特征的聚焦

《阿拉伯的劳伦斯》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奇观电影,而且在叙事上也十分独特,展示了叙事电影细致严谨的风格。叙事的成功在于导演选择事件的眼光、配角和主角的映衬以及幽默、辛辣、感人的对话。

事件的选择是电影对传主个性特征的聚焦。影片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沙漠起义”描写非凡的劳伦斯如何登上英雄宝座,后一部分则通过“德拉受辱”和“挺进叙利亚”描写他从“神”的高度一落千丈、仕途失意、退役回国的悲惨结局。

导演塑造劳伦斯成为阿拉伯人眼中英雄的过程,便是劳伦斯与贝都因人阿里(主要配角)由偏见、怀疑到理解、信赖直至被阿里及其部属们奉为“神”而被爱戴的过程。劳伦斯以刚毅、公正、法律、仁慈的品质为当时弱小、贪婪的阿拉伯人树立了榜样。

初见面时,两人不可避免地互怀偏见。阿里一枪射死了劳伦斯的向导,只因“他在贝都因人的井里偷水喝”,劳伦斯对阿里怒吼道:“就是因为有了像你这样的人,所以阿拉伯永远是一个弱小野蛮的民族!”但是当劳伦斯来到贝都因地区,看到在欧洲国家资助下占领阿拉伯的土耳其人,正用飞机大炮对付驼背上手拿长刀的阿拉伯人时,他被深深震撼了,一腔正义感和英雄主义情怀油然而生。由此,他以冒死的勇气,向费萨尔王子提出了由他带领五十人,穿越“无法穿越”的尼法德沙漠,从陆路进攻亚喀巴的计划。

费萨尔王子同意劳伦斯横越尼法德沙漠后,阿里仍然满腹怀疑。然而,当劳伦斯顶着酷暑、焦渴,把奄奄一息掉队迷路的嘉西姆带回部队,实践了他“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信条,创造出奇迹时,贝都因人欢呼雀跃,把最大的热情和全部的爱戴献给了劳伦斯,阿里亲自为他递上清水。交谈中,阿里得知劳伦斯是没有身份的私生子,怜悯和敬意油然而生。他烧掉了劳伦斯的英军制服,为他披上了一袭洁白的阿拉伯长袍,给了他阿拉伯人的身份。

劳伦斯带领的突击队不但成功地收编了沙漠里凶悍善战的哈威塔特部族及其头人奥达(另一配角),还穿越了尼法德沙漠,夺下了重镇亚喀巴。辉煌的战绩深入人心,劳伦斯成为阿拉伯英雄。

在这高潮时刻,导演配以两幅动人的画面,进一步衬托出劳伦斯铁面无私又侠骨柔肠的人性的一面。一是劳伦斯亲自枪决了肇事者,调停了哈里斯和哈威塔特部落的仇杀,主持了法律和公正。这件事让劳伦斯深感痛心,身怀内疚,他在回忆录《智慧的七大支柱》中写道:“如果凶手让死者的异族人自行处置,就会引起一连串的仇杀”,“我别无选择,让他站起来,对着他的胸前开了一枪。”战争结束后,劳伦斯独自骑着骆驼伫立在海边,汹涌的海浪暗示他内心的不平静,观众看到了劳伦斯侠骨柔情的一面。

另一个画面,是阿里为仁慈而公正的劳伦斯戴上英雄的花环,给予他征服者的荣耀,劳伦斯动情地说:“我爱这个国家”。导演在这里揭示了两种异质文化的亲密融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当劳伦斯创造了奇迹,实现了中世纪骑士的英雄梦,并神化为争取阿拉伯独立的自由战士时,命运却发生逆转:他在迪拉被土耳其人抓获受辱,继之,英、法以及费萨尔王子在大马士革谈判桌上分赃胜利果实,嘲笑劳伦斯是“骑在旋风上的英雄”。

在迪拉被俘极大地挫伤了劳伦斯的英雄气概,此后,他变得沮丧、自嘲、悲观,甚至变得嗜杀。但相比费萨尔王子的出卖,更令他肉体萎顿,心灵颓丧。由于阿拉伯内部的纠纷和协约国的阴谋,大马士革被法国接管,站在协约国与阿拉伯之间的劳伦斯,曾向后者保证战后的独立和自由,现在感到自己像个骗子,昔日的光荣都变成耻辱,理想主义灰飞烟灭,人们的赞美和宣传只会增强他的自责,他感到自己在战后英法和阿拉伯政治外交的博弈中,只是一个卒子,双方利用他的热情与理想完成了战争,又“都高兴地把他除掉”了。

劳伦斯的理想主义英雄悲剧在费萨尔王子尖锐的挖苦中落下帷幕。诚如劳伦斯在回忆录中痛苦地写道:“我们在那些疯狂的战役中出生入死,从未有所保留……青年可以取得胜利,却没有学会守住胜利,在老人面前不堪一击。我们结结巴巴地说,我们为一个新的天国和一个新的世界而奋斗。他们慈祥地感谢我们,然后就径自言归于好了。”所谓和平,就是政治利益的暂时平衡。劳伦斯的悲剧在于理想和激情必然让位与政治,中世纪的骑士梦在20世纪初的帝国瓜分潮流中不堪一击。

电影的前部塑造的劳伦斯是宏大、光彩迷人的,充满仁慈、英雄主义、友情、雄心和荣耀,后一部分则灰暗、消沉、疯狂、血腥,充满矛盾、沮丧、迷惘、和自嘲自虐。劳伦斯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导演紧紧抓住传主短暂一生中使命运大起大伏的重要事件,将史实、人物性格和艺术巧妙结合,既忠实于真实而又超出真实,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着重用恢宏的沙漠场景烘托出传主阿拉伯骑士式的英雄命运,使角色血肉丰满,特征鲜明。导演在光影中对传主的还原是“死象之骨”式的还原,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形象塑造和情绪的渲染使受众感受强烈,富于刺激性,从而为英雄最后的隐遁和死亡扼腕嘘唏。

这正是“读图时代”的视觉艺术比文本艺术占有更多读者群的原因。当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转变时,“观看比阅读更具直观和感性特征,也更接近快感文化”

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10

今天早上7:30,我和同学一起去踏青,在车上我看到了美景就像一幅照片。

不一会儿,到了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了悼念活动。我们给烈士敬献了花圈,并举行了了悼念活动。由董志远、高艺萌两位同学宣读了悼念词,曹柏晨带领我们宣誓,全场气氛严肃,我们心情沉重。仪式完成后,我们给烈士们敬献了小白花,只见松柏伴随烈士墓边,像士兵一样为他们站岗。

通过这次参观,我知道了许多革命先烈的故事,许世友、杨国夫等老一辈的英雄故事,特别提到了三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我非常感动。随后参观了革命纪念堂,纪念堂上方,悬挂着一幅幅毛主席的相片,下面的展示柜摆放着英雄的遗物和英雄使用过的物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烈士脑子里取出来的二颗子弹,感觉真恐怖,通过这些物品我们了解了英雄们的英雄故事和奋斗历程,让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的是多么不容易。

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11

曾经很是佩服江南那华丽的文字,让人深深陶醉其中而不能自拔。而一次偶然的书评让我接触到了《子弹》这书,在经历了江南大大那绚丽辞藻的洗礼后我再次感到了震撼,原来文字还可以这样用,完全是最粗俗的词语,完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那些话来表达,让我体会到了那份亲切;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这样通过最简单的直叙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再次的,在很久都没有从网络小说中得到刺激的我深深陷入了《子弹》的泥沼中。

一段段毫无色彩的文字,本来是应该让人恹恹欲睡的,但我却丝毫感觉不到累,跟随着作者手中那支笔心起心落,被作者的笔牵动心神,为那一点点哀伤感动,为那一点点成功而兴奋。是的,就是这样,我沉醉其中,一口气把我以前无法想象可以阅读的文字通通读完,我的心还在那扑哧扑哧的跳动着,还不能从书中的境界中醒来。

古龙的笔下是英雄的世界,同样《子弹》中也是英雄的世界,不过一个是写快意恩仇的江湖侠客,而另一个是写那铿锵铁骨的热血军人。把故事的地点从江湖搬到了军营。不一样的英雄,给我的震撼却是相同的。军营中的热血男儿歌是丝毫不比那仗剑江湖载酒行逊色的。同样漂浮的视角,让人领悟到英雄原来就是这样的。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干下事业,只要证明自己存在。平凡的小事更能体现英雄的真谛。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的生涯中总是会要有红颜相伴的,但《子弹》留给我们的却是那深深的遗憾,爱过方知情重,当一份感情与自己失之交臂,一份朦胧的初恋总是在面前若隐若现可是却总无法抓住。从这回忆的语气中透出对现在爱情的颓废味道让我不由更是产生了一种揪心之感。初恋是美的,回忆初恋则更美也更让人黯然情伤。

军营中的点点滴滴绘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男儿的自强不息与卤莽冲动交辉相应。

男儿生当如此!

美丽的故事是难忘的,而这样美丽的故事则更让我牵肠挂肚。

不煽情的语句能换到最真心的感悟,内心总用一种声音呼之欲出,想诉说什么,想发泄什么。

从平实中感悟真实,不仅仅文字,同样是生活。

感慨发完了,最后向作者提点意见。就是文章中不必要穿插那么多写作时候的心得,有点破坏文章整体阅读的流利感,并且有的地方多分点段。

英雄故事读后感范文12

通过品读《三国演义》,可以从中读到历史,学到优美词句,壮观的场景描写,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古代的军事知识,让人受益匪浅,同学们,你们也来品读《三国演义》的精彩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1《三国演义》描绘了一个动荡的时代,一群动荡时代的崛起英雄。 时代是大环境的必然趋势。 善,恶,智,愚,信,疑,明,暗。但是,真正英雄的境界不是为自己创造舞台,而是为人民创造时代。 其中,我喜欢最好的“桃园”这个好故事。上面写着:刘蓓,张飞和关羽,偶然在一家茶馆见面,三个人在各个方面都相处融洽,在桃园成了兄弟,一起参军。

故事主要讲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书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计等早已是家喻户晓;那些闪烁着艺术光辉的典型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和狡诈多疑的曹操等也是人尽皆知。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关羽这个人物,他重情重义,忠肝义胆,英勇无比,在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时,关羽还依旧和手下将领喝酒吃肉,谈笑自如,由此可见,关羽的气度是多么豪迈!可无奈“骄兵必败”,在关羽攻打樊城时,陆逊只不过用了一个计谋、一封信,就把一代名将骗得晕头转向,最后步步紧逼、咄咄逼人,关羽的性命竟落在孙权的手上!我为关羽而感到惋惜,惋惜他一生锐不可当,却败在自己的虚荣心下。同时,我也从关羽的失败上悟出了一个道理:谦受益,满招损。我要把这句话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有人问:你觉得哪一部分让你感触深刻?我会回答:当然是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一气周瑜讲的是诸葛亮如何夺荆州和南郡。他先让周瑜去打,周瑜使计让敌人出城,准备改天再把两座城攻下。可诸葛亮却趁没人时,攻下了两座城,把周瑜气得箭伤冒血。

随后诸葛亮又帮刘备娶到了孙权的妹妹。这件事差点没把周瑜气死!

最后一气是诸葛亮不光破了周瑜的计谋,还寄去了一张连劝告带挖苦的信。这封信气得周瑜头昏目眩,又因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所以长叹不已。最终周瑜哀叹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最后合上了眼睛,一命呜呼了。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2《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反抗腐朽的东汉,后来被汉军镇压以后,东汉衰弱,皇帝无能,被奸臣把握住国家的大权,后来曹丕(曹操的儿子)逼迫汉末皇帝禅让其位,魏国成立;孙权入江东,独霸江东,消灭了江东所有的敌人,独霸一方,成立东吴;刘备是汉朝皇帝的后代,但是实力不足,后来三顾茅庐,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实力渐渐强大,成立蜀汉。东汉结束,三国鼎立。最后,魏国末代皇帝也被迫让位给司马炎,成立西晋,一统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我看见了武艺高强的关羽,看见了狡诈的曹操,看到了仁义的刘备……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敬佩的人物,是神机妙算的鬼才——诸葛亮。诸葛亮机智多谋,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曾经大摆空城计,草船借10万支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草船借箭了。心胸狭窄的周瑜,心存嫉妒,想要害死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出话题,本来想让诸葛亮十天以内造出10万只箭,然后故意不给材料,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害死诸葛亮。

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计谋了,不过,诸葛亮为抗曹大局着想,为了水战能够成功,故意要说三天可以造10万支箭。他算好了有大雾天气,算好了以曹操狡诈的性格,绝对不会在大雾期间出兵,也算好了鲁肃的忠厚老实,利用草船,曹操“借”了10万支箭。周瑜不得不服了诸葛亮。诸葛亮真是一个全才呀!能算天气,能算人性,还想出用草船借箭这个好办法。诸葛亮让我们知道,我们要有更多的知识,做事才能胸有成竹,做成一件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非常敬佩诸葛亮,也敬佩仁义的刘备。刘备之所以能成功,在三国中有一席之地,这是因为他非常的仁义,他的仁义让他获得了很多的人才,机智的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说起刘备请诸葛亮,也让我非常的敬佩,他是非常的有诚意去请诸葛亮。他三顾茅庐,三次去往隆中茅庐,只是为了能有一个贤才。

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等的都不耐烦了,关羽觉得诸葛亮是徒有虚名,张飞更是要冲进去把诸葛亮绑起来。但是刘备,阻止了张飞,还是在那里等。最终,刘备被诸葛亮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为刘备忠心耿耿,打下蜀汉江山。刘备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获得一个贤才的指教,你一定要带着十分的诚意。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3《三国演义》是一部神奇的智慧宝典。书中再现了从黄巾起义到晋武帝时期近一百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的历史过程,刻画了数百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描绘了魏、蜀、吴三国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传达出在**中的人民呼唤明君仁政、安定清明的愿望。

被称为“以文乱史的文本”“兴妖造神的艺术”,礼赞残暴的英雄,“尊刘贬曹”又有着推崇正统的封建观念。小说是在长期的民间流传而后由文人搜集整理,尽管或多或少染上了正统文化的气息,但却不是浸透着儒家礼乐伦理思想的典籍文化教科书,而是审美地反映当时人民大众生活状貌和生存境遇,表现他们文化心理和审美理想的世俗文学经典。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起它的作者——罗贯中。关于作者罗贯中,据记载,其名本,自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处于元末明初的战乱时代。它不但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还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因为罗贯中生活在战乱年代,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经过多年的转乱,最终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了解并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也在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于是根据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是述说英雄的诗篇。其中,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关羽、赵云、张飞、姜维、陆逊等,都可称得上是英雄。亦有奸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残忍奸诈,狡猾虚伪,却也有机智勇敢、以身作则的一面。曹操横槊赋诗,可见其胸襟与抱负。他触景生情,亦能吟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

曹操雄豪,他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他献刀董卓,矫诏讨卓,支持关羽斩华雄。他赏罚分明,割发代首,他求贤若渴,广纳英才。此外,还有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他通宵天文气象,足智多谋,因此成功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借东风……他懂得揣摩敌人的心理,巧妙使用骄兵计、疑兵计,苦肉计等,都成为了后人智慧的锦囊。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4平时经常听爸爸妈妈说:《三国演义》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可我总是没有时间好好看看这本书,因此感到很遗憾,终于等到了假期,我拿出爸爸的《三国演义》翻看起来,阅读了许多章节以后,果然,真像爸爸妈妈说的那样好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回《空城计》。这一回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遇事不慌、机智勇敢的特点。

话说南方安定之后,诸葛亮终于可以开始伐魏大业了。几场战役打下来,蜀军胜多败少,形势非常乐观。可麻烦事来了:司马懿正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这边逼近!因整个城里只剩下了两千五百名士兵,而对方却拥有十五万兵力,所有人都吓得脸色惨白,大吃一惊,但诸葛亮却稳如泰山。

并且下令:“第一,收起所有军旗;第二,所有站岗的士兵都回到营里,大家都不要出声,凡有大声讲话者,一律斩首;第三,四面的城门都打开,每个城门前留二十个军士装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清扫街道。魏军一到,大家都不要惊慌,我自有防御敌人的好办法。”大家虽然听得有点摸不到头脑,但都相信诸葛丞相的能力。等一切都安排好之后,诸葛亮披上鹤氅,带好纶巾,走上城楼,凭栏而坐。又令童子点上香炉,抱来古琴,他神情自若抚起琴来。

司马懿大军赶到,一看敞开的城门、扫地的百姓、先是大吃了一惊,再看见城楼上自得其乐的诸葛亮,又吃了一惊。心想:诸葛亮能这样悠闲,肯定早有防备,我一攻打必定会输得很惨。想到这里,司马懿还是撤退了。就这样,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危为安。

你看,诸葛亮多聪明呀!他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能随机应变,我们也应该向诸葛亮学习,遇到危险、困难要静下来想办法,不能慌张,勇敢的面对,做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我不由的想起,有一天我放学回家,走到家门口习惯性的摸口袋拿钥匙,突然发现钥匙不见了,家里又没有人,我也没有电话,急得我团团转。但是我知道只是着急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站在门口四处张望,想着办法。

突然看到了前面不远处的小区超市,对了!我可以去小区超市里,让里面的阿姨帮我给妈妈打个电话,我自己就暂时在那里等妈妈回来。主意拿定,我抬腿就向小区超市走去……后来这件事还受到了妈妈的夸奖,说我没白读课外书,能动脑子解决问题了。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5培根说:"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它满载着人类的智慧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一本好的书籍就是一位智慧的长者,也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深受感动。《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礼贤下士,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的大英雄。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