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3-05-30 10:44:54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1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小微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截至2012年1月,我省小微企业有56.9万家,占企业总数97.0%,吸纳就业1178.5万人,占所有企业的55.5%。小微企业多数分布于二、三产业,其中65%的小型企业为二产企业,50.3%的微型企业为三产企业。2011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小型企业约占31.2%,规模以下工业(部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业单位)约占25.1%,共占56.3%。

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遇到异常严峻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生产经营难度加大。2011年10月以来,中央和我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化解小微企业困境,提振企业信心,已取得一定成效。从调研情况看,全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围绕国家和我省相关法律法规及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在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鼓励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注重加强政策引导

省政府积极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制定扶持政策。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工业调结构保增长控能耗促增收工作的通知》,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民间金融秩序、加大帮扶力度和维护经济金融稳定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具体政策措施。各设区市和有关部门相应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全力做好经济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确保了金融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二是深化各类帮扶活动。根据省委统一部署,省政府把帮扶中小企业作为2011年“双服务”活动的重点,抽调11个金融机构负责人充实到“双服务”工作组分赴各市,采取了“一企一策”的帮扶措施;在2012年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省市县乡四级领导干部将走访和调研全省上万家企业,重点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登门服务,帮助困难企业解决问题。三是认真落实涉及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社保“五免四减三补贴”,开展企业清费减负专项治理。2011年,全省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约60亿元,集中减征四项社会保险费15亿元。

(二)积极改善融资环境

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各级政府在加大财政资金扶持的同时,积极改善融资环境。一是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温州市政府设立10亿元市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指导各县(市)设立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帮助企业解决信贷资金周转困难。湖州、金华市政府各设立2亿元,衢州市政府设立0.5亿元市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二是加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目前我省共有各类融资性担保公司676家,注册资本363亿元,2011年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总额达1160多亿元,风险控制良好,代偿率为0.90%。2011年,省财政还出资10亿元设立了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基金,维持省级小企业风险补偿资金6500万元的规模。三是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的增量扩面。截至2011年底,全省新增小额贷款公司52家,已开业小额贷款公司达到186家,当年累计发放贷款1800亿元、223.6万笔;共设立村镇银行4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分别比年初新增25家和3家。四是推进小企业专营机制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建立各类小企业专营机构1000多家,大部分专营机构对小企业贷款占比在60%以上。五是搭建融资平台。2011年,我省搭建了“政府部门、银行、网络、担保”共同参与的全国首家中小企业网络融资服务平台,自2月底运行以来,至年底已累计放贷159.1亿元,不良率仅0.09%。已连续两年举办“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大会”,推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有效对接。各地还纷纷开展以银企洽谈、创新金融产品等为主要形式的融资活动。

(三)努力完善服务体系

各地坚持政策性引导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努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小微企业创业发展。一是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160个,入驻小微企业15857多家,吸纳从业人员36万人。二是开展创业辅导培训。全省已建立一支近200人的创业辅导师队伍,创业辅导网络已覆盖各县市区。2011年共举办各类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培训636场,辅导培训3.2万人次。三是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全省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18家,其中直接孵化面积2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673家,从业人员7.3万人,累计毕业企业1840家,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15%。四是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全省已认定568家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6个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向产业集群内小微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测等技术服务。五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2011年我省得到国家5300万元资金支持,成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试点省份。目前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资源统筹、服务协同”的原则,建设全省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六是鼓励开拓国内外市场。各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市场拓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共安排省级开拓国际市场专项资金7000万元。

(四)推进企业创新提升

省政府坚持大发展、大提升并举的方针,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企业创新提升。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2011年,从国家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55亿元,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科技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截至2月,省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已达7.5亿元,组建了8只创投基金,全省各级基金总额达26.5亿元,重点投资于初创期、又有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加快推进传统企业的改造升级。2009年以来,省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突出对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业设计和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支持。三是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1年,省政府设立总额为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嘉兴市在设立的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和50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中,把促进小微企业创业和发展等列为支持重点内容。四是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中小企业,积极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省政府从2006年开始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资金规模从初始的每年1000万元增至2011年的1亿元。

总的来看,针对2011年我省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我省小微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调研情况看,有三类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龙头企业发挥很好的整合带动作用,与之配套的企业快速集聚发展;部分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引进了科技人才,走出了一条新路;部分企业稳扎稳打,资产负债率低,致力于主业经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省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部分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随着中央和省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我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不过依然存在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在调研和座谈中,不少小微企业反映,他们没有享受到中央和省有关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的好处。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相关政策的宣传不够。一些小微企业反映,他们不知道国家和省出台了哪些优惠政策。二是部分财税政策难以惠及小微企业。2011年,我省共争取中央财政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5.91亿元;省财政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项专项资金1.75亿元。但这部分专项资金,申请条件较高,大部分小型企业都难以达到,微型企业更是难以问津。在税收扶持方面,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主要受益者是个体工商户,符合优惠条件的小微企业极为有限;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只适用于所得税查账征收企业,不适用于多数账证尚难健全的核定征收企业。三是目前小微企业统计指标体系还不健全。统计指标不完整、不规范,许多数据只能靠测算,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小微企业实际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持政策的落实。四是一些政策措施抓落实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实际效应。如,我省相当一部分市县仍然没有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只是在机动财力中安排;部分地方没有设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一些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没能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此外,有部门和企业反映,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在行政执法、履行职能时,仍然存在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和以罚代管等现象。

(二)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压力

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和自身结构性、素质性等因素的制约,我省相当部分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多种压力,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原材料购进与产品出厂价格“高进低出”明显。2011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3%,高于出厂价格3.3个百分点。二是用工形势严峻。用工成本刚性增长,2011年全省小微企业工资比上年增长17.5%。尽管工资不断上涨,企业还是普遍反映,其用工缺口大,尤其是难以引进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温州市855家企业的调查显示,2011年,有74.5%的企业表示用工短缺,同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三是电力供应紧张。2011年我省“电荒”问题凸显,各地在生产用电分配中首先保大企业和居民用电,小微企业生产用电缺口较大。一些企业被迫购买柴油发电机自主发电,用电成本增加一倍以上。四是用地制约。用地成本高企,用地指标有限。瑞安等地公开招拍挂工业用地价格已达到200多万元/亩。紧缺的工业用地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技改投入和产能扩大。五是市场疲软。省发改委千家工业企业监测显示,2011年四季度,仅29.4%的工业企业产品订单增长,是近8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外贸企业还受到出口形势严峻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

(三)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小型企业融资景气指数处于“不景气”区间,其中三、四季度与2008年三、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时期相当;小型企业利息净支出374亿元,增长47.2%,远高于大型、中型企业20.6%、35.5%的增速。温州市经贸委对855家企业调查显示,2011年底,78%的企业反映当前资金面偏紧和很紧;超过66.2%的企业融资缺口在10%至20%,15%的企业缺口超过30%。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30%左右。若是担保贷款,还要承担3%左右的担保费率。民间借贷市场的利率更高,多为月息2至3分,较高的则达4至5分。不少小微企业还反映,部分银行依然存在存贷挂钩、搭售理财产品、开出商业承兑汇票等现象,变相地提高融资成本。从调研情况看,我省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有3种情况:多数企业规模小、资产少、抵押物不足,商业银行了解小微企业信息难度大、成本高,考虑风险与收益等因素,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创新型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资本金不足,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小部分企业产品过剩、市场销售困难,发展前景黯淡,难以获得各类融资支持。

(四)产业转型升级艰难

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难,是当前基层和企业反映最急需突破的问题。总的看,小微企业“低、小、散”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一是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从事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明显不足。2011年,在规模以上小型企业中,纺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化学原料、金属制品业五大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总产值分别占12.6%、8.7%、8.5%、8.4%和5.0%,合计占43.2%;规模以下工业中,纺织、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塑料制品、服装鞋帽制造五大传统行业总产值分别占18.9%、11.4%、6.7%、6.4%和5.9%,合计占49.3%。二是投入产出效率低。多数小微企业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仅1%。受资金、人才、技术储备限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普遍具有低价格、低技术、低收益、低附加值等特征。这直接制约了企业投入产出水平的提高。2011年,规模以上小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4.9%,分别低于大型和中型企业1.7和1.5个百分点。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小微企业多为家族式经营,大部分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抱团发展、互助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四是专业协作水平不高。大部分龙头企业的配套协作依靠分散的小微企业。配套企业在产能、设备、工艺、产品品质方面,往往达不到龙头企业的要求,限制了整个行业的水平提升;龙头企业对配套企业提供的技术、人才、资金支持也存在不足,带动力不够。

三、意见和建议

小微企业发展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从战略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营造环境,提振信心,推动全省小微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狠抓政策落实,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

要全面检视、落实中央和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好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的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进村入企”大走访和“双服务”活动,加大各项政策措施宣传贯彻力度,深入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用足政策,坚定企业发展信心。鉴于我省中型企业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发展能力,享受各级扶持和服务的机会较多,要切实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小微企业上。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扶持成长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发展。尚未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地方政府,要尽快依法设立专项资金。继续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涉企收费项目,落实规费减免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针对就业容量大的小微企业,积极研究在其足额缴纳社保费的情况下,由政府按一定比例给予补贴的政策措施。

(二)加强分类指导,大力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要根据小微企业分布广泛、个体差异大的特点,对我省不同地区、行业、类型和规模的小微企业区别对待,实施分类指导,大力推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一是优化产业分布结构。引导小微企业进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小微企业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领域,以及家政、养老等生活业领域的发展;鼓励小微企业进入服务外包、游戏动漫、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新兴领域,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针对我省小微企业多为配套企业的实际,把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落实到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转型发展上,着重支持龙头企业向制定行业标准、创建品牌、掌握议价权发展,以此带动面上众多配套的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支持高成长性小微企业做强做大,成为主业突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规模效益、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小微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成为大企业或龙头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中的骨干企业。鼓励小微企业适应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需求,成为一定区域和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四是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制定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快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节地节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五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加快淘汰小微企业的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节约资源和能源。

(三)加强金融创新,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一是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建设”。抓好我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两个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工作,把我省打造成为“中小企业投融资先行区”和“民间资本投资高地”,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金投资难的“两难”问题。二是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完善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资金补偿、奖励机制,进一步扩大担保业务。支持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充分发挥其分散风险的作用,逐步扩大再担保的规模和范围。加强担保机构监管工作,促进担保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大力建设中小金融机构。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的增量扩面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地方商业银行设立挂牌专营的小微企业信贷机构,做强一批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同时,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改革,切实加强民间金融监管,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四是促进金融服务不断改善。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创新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继续着力推进小企业专营机制建设,强化其服务理念,把中央和省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五是推动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充分发挥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加快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激励小微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可转债等,用足、用活、用好各种融资方式和信贷产品。六是加快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企业及其往来信用记录,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依法披露企业及个人信用记录,解决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2

2016市场调研报告格式:

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2016市场调研报告:

2008全球金融海啸,中小企业一片恐慌;2009中国成功保八,业界谈论后危机时代。时至2010年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期待什么,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中卿近期公开表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是中小企业,保证2010年8%的gdp增长也靠中小企业的拉动。毋庸置疑,占中国企业总数99.8%,提供75%就业

岗位的中小企业是成为支撑经济、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解决好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于维护中国经济整体的稳定至关重要。而信息化需求状况往往能前瞻性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和未来走势,从相关调研数据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一、转型调结构,需it系统培养未来竞争力

在这次影响全球的金融海啸中,一部分企业倒下了,一部分企业经受住了考验,严酷的现实向这些挺过来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他们更加明白要想让企业获得长足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国家政策等外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自身实力的加强。新年之初,记者走访部分中小企业主,发现目前中小企业在增强自身能力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1、市场拓展难,产品的同质性较高,企业不得不将大量资源放在同一营销平台上,希望提高精准性;

2、融资贷款难,中小企业较于大企业面临着更大风险,企业信用缺乏和资金不足使资金流举步维艰;

3、产业协作难,产业间竞争多于协作,社会信用的不足导致正常商业活动付出过高的协作成本;

4、管理提升难,内部管理缺乏对业务流程的全面掌控和优化,无法标准化以参与更大程度的竞争;

5、人才匮乏,整体i素养需提升,缺乏稳定的技术人员,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经验无法及时应用;6、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往往重引进轻消化、重硬件、轻软件。

综合而言,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在信息化方面的长期落后和缺失,缺乏将现有技术、资产和商业价值融合起来的综合能力,更缺乏战略性的管理优化目标,即构建一个整体框架,通过正确的it策略和执行来长期维持并指引业务发展,获得面向未来的竞争力。一位小企业老板表示:以前总觉得上不上信息化生意照样做,现在转向内需后客户数量变大了,国内市场结构也很复杂,不上就无法支撑业务发展。

二、57.6%的中小企业还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

idc数据显示,2009年中小企业it费用增长率由金融危机前的14.3%降到8.5%,而2010年整体经济形势向好,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将顺市高涨。

我们发现,中小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解决四个问题,市场与营销,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与研发。其中个体商户对于市场与营销及企业管理的需求最旺盛,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营销渠道及企业管理都已经具备一定水平,需求降低,争霸市场的主要手段向产品研发及客户关系管理转移。据悉,中小企业中57.6%的企业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其中99%为个体工商户。

三、2010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四大趋势

综合来看,2010年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总体上将表现为四个趋势:

1、对通过信息化助力业务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显现,经过了经济危机中小企业将更加精打细算,它们希望购买到的it产品能对企业业务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从而节省额外的开支。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用户将更加看重超越it硬件设备之外的附加价值。这些附加价值可能是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软、硬件产品组合,能直接给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价值。因和业务挂钩,也要求it厂商对用户业务特点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中小企业将更加关注产品维护及服务等隐性成本,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it技术人员,it设备后期的维修也就成为了另外一项不得不考虑的开支。因此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更倾向于选择能提供便捷、专业的服务,并能有效降低服务成本的厂商。

3、看重品牌,倾向一站式采购。金融危机导致一些中小规模it厂商受到冲击,面临着退出市场竞争的危机。而随着知名厂商产品价格的下调,中小企业市场也出现了马太效应,譬如南金蝶、北用友已明显与其它厂商拉开差距,更多的企业将考虑选购具有品牌优势的产品。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价值;实证研究

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企业经营管理者加大力度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很多企业管理者也开始着眼于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关注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强调国有企业要以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供了发展的良好契机。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而成本背后潜在的未来收益往往不容小觑。如今,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国有企业利益各方之间的一种相互博弈。因此,探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状况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就凸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财务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开创了社会责任研究的先河。研究较早的为莫斯科维兹和万斯,由于研究的背景和角度不尽相同,因而两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后续学者基于前人的研究也在持续探索。艾布特和蒙森(1979)以安永的报告为基础,使用财富500强企业的450个公司为样本,对总体披露进行评分,结果显示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中ROE与企业社会信息披露之间呈现弱正相关关系。其他规模的企业相关性不显著。谢恩和斯派塞(1983)运用社会事件的统计研究作为主要的检验方法,以美国经济优先委员会(CEP)中的重工业企业作为检验样本,通过它们在控制污染方面的信息表现来具体探究。理查森和迈克尔・威尔克(2001)以加拿大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财务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

回顾最近五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论的相关国内文献,国内的学者们对于两者的关系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究。李昕(2009)用2007年沪市的115家企业作为样本公司,分析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披露情况,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二者的关系比较薄弱。叶陈刚、牛川(2010)运用社会责任指标体系CCSRI的信息披露对沪深两市的四类制造业企业共计135家公司进行了分析,得出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有积极作用。曾江洪、许金杰(2010)选用320中小企业版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各个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马彦玲、左晓楠(2013)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得出制造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经营绩效相关性不显著,但与其息税前利润呈显著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将研究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中重点关注企业价值如何定义以及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衡量标准。本文通过结合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的价值论体系,将企业价值分三个层次展开讨论,分别是:托宾Q值、息税前利润EBIT和每股收益EPS,从市场绩效与财务绩效综合反映企业价值,使被解释变量多元化,提高了论文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提出假设: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性影响。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随机抽取132家国有企业,样本的行业和地区分布广泛,实证分析的数据来自新浪财经网、巨潮资讯网中公布的企业年报、财务报表以及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锐思金融数据库中披露的重大财务指标。

本文通过国有企业公司年报的不同位置来获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例如,财务报表附注、公司治理结构、或有事项披露和重大事项报告等等,也有部分年报内会单独列示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但存在少数国有企业不愿披露负面的信息,出于自身形象考虑,他们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隐匿了这些重要信息,因此本文通过各大财经网站,进行集中搜集,所以一些社会责任损失以媒体信息作为补充。同时发现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单独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所以这部分报告也成为本文评价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来源。

(三) 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企业价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将通过三个层面来综合反映,这三个层面分别是:托宾Q值、息税前利润EBIT和每股收益EPS。解释变量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情况,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来整体考评。本文共设计了7个解释变量,其中定量分析是:对投资者的责任(净资产收益率ROE)、对债权人的责任(负债权益比率EDR)、对企业员工的责任(员工支出比率EPR)、对政府纳税的责任(政府支出比率GPR)、长远发展责任(可持续发展率SGR);定性分析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论述详情(CSRR)和企业社会责任违规事件统计(CVE)。考虑到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DAR)和企业规模(SIZE)可能会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因此将这两项作为控制变量。

企业社会责任论述详情(CSRR):利用国有企业在证券网站上公布的各类报告,对其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文字部分进行详细的整理归纳,共统计了10个方面的信息,这10项将每项赋值1分,总计10分。

企业社会责任违规事件(CVE):因为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十分注重企业的自身形象,这些社会责任违规事件的处理是不会披露在年报或是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所以,本研究通过各大财经网站及媒体公众的新闻消息,进行信息检索,在132家国有企业样本中,统计出存在社会责任违规处理的企业,并给予详细记录。

根据以上的变量定义,建立模型:

Y=β1ROE+β2EDR+β3EPR+β4GPR+β5SGR+β6CSRR+β7CVE+β8DAR+β9SIZE+ε

四、 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总体来看,方差基本分布在0.5左右,属于中度水平,说明样本公司相对价值指标分散程度不大,数据都比较接均值。负债权益比率的标准差达到1.51的较高水平,在员工支出比率、政府支出比率、可持续发展率这几项指标中标准差与方差都保持在小于0.1的水平上。在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语言文字论述详情中,有几家国有企业得到了10分的满分数值,有少数企业在本项的得分中只有2分左右,这也是导致此项指标方差偏大的原因所在。在企业的社会违规事件中,大多公司出于自身形象考虑,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隐匿了这些重要信息,因此只能通过各大财经网站,进行集中搜集,会存在信息缺失的情况,因此值域分布不太稳定。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它的方差与标准差较大,这很好的说明了我国国有企业整体规模呈多样化,并且取样均匀随机。

(二) 相关性分析

Y1:托宾Q值、Y2:息税前利润EBIT和Y3:每股收益EPS与净资产收益率、负债权益比率、员工支出比率、政府支出比率、可持续发展率、报告论述详情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解释变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但惟独与解释变量:社会违规事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报告中这些社会责任违规事件会影响到企业公众声誉及自身的价值,大多公司出于自身形象考虑,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隐匿了这些重要信息,因此本研究只能通过各大财经网站,进行集中搜集资料,会存在信息缺失的情况,因此导致相关性研究结果不显著。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利用SPSS分别对被解释变量:托宾Q值、息税前利润EBIT和每股收益EPS和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由以下结果显示:

首先对图表“模型汇总”的数据进行分析,方差R2的结果是0.461,说明模型总体的解释程度达到了46.1%,解释程度较好,Sig.F在0.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总体的拟合度较高。调整后的R2为0.421,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为42.1%。同时发现,R2与调整后的R2相差很小,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该模型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Durbin-Watson数值为1.680,表示在托宾Q值的线性回归分析中,各个残差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很好的说明了个案的独立性,取样合理。在表 Anova中Sig.显著小于0.05,可以证明回归模型整体达到了一定的显著性水平,模型设计比较合理。

在息税前利润回归统计中,方差R2的值为0.480,调整后的R2为0.441,模型二的解释能力整体高于模型一,Sig.F接近0.000说明模型总体的拟合度较为显著,该模型研究有效。根据图表显示的Durbin-Watson数值为1.896,各个残差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很好的说明了个案的独立性,取样合理。在表 Anova中重点关注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Sig.小于0.05,可以证明回归模型整体达到了一定的显著性水平,模型设计比较合理。在共线性统计量中Tolerance容差没有接近0的数值,说明各个解释变量不存在很强的共线性关系。

在每股收益回归分析中方差R2的值为0.592,调整后的R2为0.562,在三个模型中的解释能力最强,并且拟合优度也呈现最高水平。Sig.F在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该模型同样合理有效。Durbin-Watson数值为1.943,表示在每股收益EPS对各个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中,各个残差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很好的说明了个案的独立性,取样合理。在表Anova中重点关注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Sig.小于0.05,可以证明回归模型整体达到了一定的显著性水平,模型设计比较合理。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依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整体模型来看,国有企业净资产的收益率ROE与企业价值的反映三个层面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且数值较大,说明国有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与企业价值成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力在七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标中最大。在负债权益率和员工支出比率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国有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和对员工的责任与企业价值也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对于政府支出比率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论述详情指标,国有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以及报告中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述情况与企业价值成正相关,但相关性不十分显著。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论述详情是一个定性分析指标,难以把握住较高的精确度。再观察可持续发展率指标发现,SGR仅与国有企业的每股收益EPS的回归系数为正,而与息税前利润EBIT和每股收益EPS的相关性均为负值。分析这种结果,很可能是由于“信号”传播理论导致的。企业的长远发展责任是要通过远期收益来考量的,这些因素还没有融入到企业的价值当中,因此会呈现短期的负相关现象。最后来看企业社会责任违规事件的统计指标,CVE与国有企业价值的三个反映层面均呈现负相关,说明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违规事件越多,企业自身的价值就越低,结论完全符合预期的设想。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相应地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看,本研究结合中外社会责任实践报告中的优秀企业提出以下几项治理措施。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具体开展需要依赖于一个可以贯穿公司的核心部门,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如果将这一职能赋予公司决策和发展的强势部门,更能够促进社会责任的落实。

此外,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推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一些领先企业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例如,中国建筑建立了包含组织治理、股东与投资者、客户、环境、供应链、行业、员工、社区等8个领域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还有就是,国有企业应持续对外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推进对外责任的沟通,增加透明度,赢得广泛支持。企业编制和社会责任报告,对内能够全面梳理社会责任理念、制度、措施和绩效,发现成绩和不足,推动社会责任工作的改进;对外能够增强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总之,值得信赖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已然是成为一个负责任国企的必备举措。社会责任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好的声誉,吸引人才,增加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而且能够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约束力,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价值带来不可预计的收益。(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探讨[J].财会通讯,2012,13(4):21-23.

[2] 张胜、张雯、于富生.企业产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经济管理,2012,(2):17-20.

[3] 何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动因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3(2):27-29.

[4] 谭啸.试论坚持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相对独立性[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5):24-27.

[5] 魏紫川、孙孝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53-92.

[6] 张兆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141-203.

[7] Linda Graupner,CSR.Not Just Another Chariatable Donation[J].Horizons Policy Research Initiative,2012,13(2):22-27.

[8] Ionela Carmen PIRNEA.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J].Economy Transdisciplinarity Cognition,2011,13(1):36-43.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4

应该承认,家族式管理在中小型包装企业发展前期是有它特殊作用的。中国人传统上讲究“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人更可靠,实质上是有一个“情”字在里面维系着。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利”的作用就会超越“情”的影响,再简单套用家族式管理模式无异于作茧自缚。此时,如果不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企业,不逐步淡化家族式管理,实现企业的经营者同管理者分离,企业的竞争力将面临削弱的危险。3.人才瓶颈

中小型包装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留住优秀的人才难上加难。许多中小型包装企业对人才的管理要么不重视,要么是办法不够,形不成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这样往往会留不住人才,毕竟好的人才都在向往跨国公司或大的集团公司,在那些地方有好的工作氛围、竞争气氛、合理的提升制度、诱人的薪水,同时会给人一种成就感。要知道,中小型包装企业对于大部分人才是不具备什么强的吸引力的,这样招到好的人员的概率就会降低,在千辛万苦招来人才以后,还必须花大力气让他适应企业,对他进行培训,如果让他白白流失掉,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但是,中小型包装企业也有很多大型企业不具备的优势:机动灵活、反应灵敏、危机感强烈、富于进取等等。因此,中小型包装企业应积极打造核心竞争力。二、专业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特色经营目前在包装行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小型包装企业经营形势严峻,要走出困境,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就是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中小型包装企业应如何进行新产品开发呢?

(一)针对企业特点和市场形势,在改革经营机制的同时改革新产品开发机制。一般来说,中小型包装企业自身能力有限,技术、装备力量远不如大型企业,资金紧缺。而目前市场需要功能适用、美观方便、成本低、质量高、设计新的包装产品,因此企业必须改进传统产品,必须缩短开发周期。不论现在和将来,各企业都不得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发展。针对这些特点,企业应采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发机制。⑴成立专门的新产品开发机构,把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能任务,作为考核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业绩的主要依据;

⑵把新产品开发与相关部门及个人利益直接挂钩,提高开发项目提奖比率、新产品销售额提成比率,重奖新产品工艺攻关人员和发表信息情报人员;

⑶不断改进,全力提高新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尽可能降低销售价格,让利于用户,并加强售后跟踪服务;

⑷以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适用的技术人才和开发项目;

⑸调整产品结构,实施主导产品多元化战略。

(二)改进和简化传统的新产品开发程序

为适应市场形势,工厂需要全面修订新产品开发的质量控制程序和进度管理办法,采取递滚式环链型程序模式,主要抓住策划、决策、设计、试制、设计确认、产品定型几个步骤和市场调查等13个环节,并通过调查研究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技术文件来约束、评价开发进展情况,从而使开发工作扎扎实实地快速高效进行。

开发过程的13个环节是:⑴市场调查;⑵决策层和科技人员专题讨论;⑶试制决定;⑷计划任务书评审;⑸方案设计;⑹方案评审;⑺产品图、工装图、工艺设计;⑻设计评审;⑼样品试制;⑽样品评审;⑾改进(在此环节中又按设计、设计评审、改制、改制评审,整顿技术文件的环链运行);⑿产品鉴定;⒀正式生产、投放市场、再调查。

程序约束技术文件有:⑴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⑵计划任务书;⑶设计方案;⑷输出试制技术文件;⑸样品质检报告;⑹有效技术文件;⑺鉴定证书。

(三)发动职工进行全方位市场调研,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体广泛捕捉信息、优选开发项目

⑴采取全员调研——工程技术人员重点专项调研——领导决策的三段式调研法。全员调研就是策动企业领导层、工程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全体职工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市场调查,广泛收集信息情报;重点专项调研就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有重点地对用户、同行业、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写出开发项目调查报告和可行性分析报告;领导决策就是在组织专题论证(必要时企业领导亲自调研)后,由企业决策层当机立断,做出立项试制的决策。既要避免议而不决,丢掉有利时机及挫伤职工的积极性;也要避免盲目拍板,开发失误。

⑵全方位调研。企业要不拘泥于传统产品,而以主导产品为主,兼顾开发市场急需的相关产品。

⑶重点建立与用户、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发关系,要肯让利于合作伙伴。

(四)重点抓好开发项目的论证和评审,保证开发项目质量

为了防止片面性,充分发挥群体的技术能力,要严格论证和评审,保证开发项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⑴抓好立项、计划任务书、方案、设计、样品、改进等环节的论证和评审,其主要评审点是:

①市场开发的时机及其经济性;

②开发研制的组织、分工、进度的可操作性;

③产品结构、参数和科学性、适用性;

④加工工艺的合理性、继承性;

⑤输出技术文件的正确性、齐全性;

⑥样品质量的先进性。

⑵组建高 水平的评审专家组。按照开发项目的特点,有目的地聘请企业内部的主要科研人员、非参项目的设计工程师、营销工程师、企业领导、生产调度、关键工序操作技师及必要的用户、工程技术人员,分别组成各类评审小组。重要评审由总工程师主持。在评审中广泛听取与会人员意见,有分歧时充分尊重主要研究设计师的意见。

(五)抓紧设计和试制进度,确保新产品尽快投放市场产生效益

寻找一个好项目不易,但研制成功更难,因此,要抓紧设计和试制等主要环节进度的落实,保证开发项目按策划时间要求尽早实现,其主要点为:

⑴要做好各环节接口的组织协调工作,主要接口点应指定资金投入、新材料购买、工序衔接、外协加工、工艺试验等部门和人员,确保人员到位、责任明确,并规定完成日期;

⑵由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定期检查、及时总结和解决存在问题。

新产品的开发是有一定难度的。困难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只要认真研究新产品开发和对策,采取适当措施,一定会给企业带来美好的前景。三、保持中小型包装企业长期旺盛的生命力,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中小型包装企业如何做强并保持长期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现实课题。面对诸多困境,中小型包装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倾力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以专业的形象去赢得市场,市场运作采用三大策略:

(一)定位准确作为中小型包装企业,不宜将产品线拉得过长。一则中小型包装企业资源有限,若过于分散,难以保障每个产品发展的正常需要;二则中小型包装企业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产品太多往往顾此失彼,造成失控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包装企业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争取成为“小池塘”里的大鱼。(二)把握时机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5

目前,中小企业遭遇“三荒两高”,即钱荒、电荒、人荒甚至地荒与水荒和高成本、高税负。高通胀、货币紧缩、资源短缺等不利因素碰头交织,各种内忧外患掣肘中小企业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国家工信部出台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达15.8%,同期增长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亏损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承担着重要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中小企业,其生死存亡绝非小事。

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众多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摆脱危机,成功转型实现二次创业。

本期力邀政府管理层、业界专家学者、中小企业主共同为中小企业解困转型建言献策。

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目前的战略转型尚处起始阶段,只要政府与企业处理好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转型升级的内涵和方向实质,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对市场趋势有足够的把握,有效地整合内外部资源,那么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尽管近期官方多次否认浙江、广东等地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

但中小企业正面临日益紧迫的生存困境,已是不容回避的现象。

“今年中小企业的主要压力来自于人工成本高、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结款趋紧、电力供应限制、赋税成本较大等压力。”日前的《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研报告》提出了上述观点。

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的这份报告,在对近期盛传的中小企业“倒闭潮”提出否定观点的同时指出,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在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和国际环境不明朗的形势下,在连续加息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仍然顽强生存,积极经营。但是小企业一直以来的融资困境却没有较大改善,广大小企业急盼资金支持。

大多数仍在积极经营

“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不明朗,中小企业正面临成本上升等困境,但是大多数小企业仍在积极经营,并不存在‘倒闭潮’”。《报告》指出,很多中小企业称其经营并不靠银行贷款,而主要是用自有累积的资金周转及亲友间的借贷。因此,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对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并不敏感,中小企业也不会直接因为银根收紧而突然倒闭。

对于今年以来确实发生的部分小企业倒闭,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胡晓明认为原因不外有三。他说:“我们发现,小企业倒闭有这样三种主要原因:一是投资高风险行业失败;二是市场的正常淘汰,一些小企业处于饱和且竞争过度的行业,或者低产能且产业升级失败;三是小企业主动停产待机。”

中小企业“压力系数”飙升

《报告》指出,今年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压力更甚从前。来自于人工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结款趋紧、电力供应限制、赋税成本较大等压力,这的确使得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报告》分析,以小企业面临的前三大压力“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为例,2010年以来,压力系数分别达到了81.67%、81.43%和48.11%的高值,而在2010年以前,这样的系数仅为52.10%、55.56%和32.95%。

接受实地调研的小企业主全都表示人均员工报酬较往年有所增长,其中60%以上的企业主表示,人均员工报酬增长率达10%至30%。调研发现,81%的企业主认为原材料的成本上升是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

此外,人民币持续升值、区域电力供应限制、小企业结款方式改变等原因,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小企业的经营较往年艰难。

据此,《报告》结论认为,无论是在2008-2009年宏观调控政策宽松、还是2010年至今政策开始收紧的环境下,小企业面临困境的最重要原因都是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其次是人民币升值、用工荒、融资成本高。宏观调控对小企业经营没有直接影响。

76%小企业成信贷“盲区”

相伴经营成本的是,切切实实的融资困难――它们正夹击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到,融资难、贷款成本高,以及民间借贷风险大等,依旧是困扰中小民企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63%的企业有现实的融资需求,76%的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100万元以下。

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定义不一致且定义门槛较高,导致广大贷款需求在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成为银行贷款的“盲区”。

《报告》显示,许多小企业习惯向亲友借贷,小企业通过亲友及民间借贷的份额达50%。而相对应的,以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仅占21%;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占7%;另有22%的小企业从未与以上金融机构或个人发生过借贷行为。

此外,银行贷款利率上浮也为小企业融资带来压力。今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基本上都在30%左右,年利率到达8%左右,贴现率提高到4%至5%,小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提升。

目前,民间借贷成本已经到了月息3-9分左右,部分年贷款利率高达100%;这种高息民间借贷基本是在熟识的朋友和亲戚之间进行。

扶持中小企业之道

《报告》认为,政府此轮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的策略的影响是相对的,当然小企业目前确实遇到一些困难,如原材料采购无账期、产品应收账款账期延长,但这是中型企业信贷资金趋紧后的传导效应,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小企业信贷投入的方式予以缓解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6

为了使竞争情报的工作越做越好,越做越专业,过程的积累十分重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情报体系,即情报库(或叫知识库),不仅能使相关从业人员能够有较多较全的案例可以参考,也同样为初期接触这类工作的新手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具体怎样去建立情报库,笔者的想法是情报库可以先设定为四个大版块组成:专业词汇版块、报告版块、数据版块和渠道版块等,每个版块的规划具体如下:

图片:

static8.photo.sina.com.cn/bmiddle/51070a36g6c731edf5f17&690

一、专业词汇版块

这一版块的下层铺设可以先按行业进行分类后,根据所做的报告进行归纳。如通信行业的词汇:3G、无线宽带、有线宽带、流媒体、网关等;IT零配件行业:陶瓷封装、陶瓷机座、陶瓷基片等;小家电行业:换气扇、浴霸、新风交换机及机组、传感器等;装饰材料行业:热反射镀膜玻璃、单银LOW-E玻璃、双银LOW-E玻璃、三银LOW-E玻璃等,以上的产品都是来源于报告所需要调查的产品,所以在写报告时会对这些产品定义和用途有一定的了解,及时把这些产品的定义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不断地为专业词汇版块填充新的产品。

二、报告版块

报告版块的下层划分比其它几个版块的划分应应更加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先进行一级分类,如通信类、家电类、小家电类、IT类、医药类、快速消费品等类型定义后,再进行下一层的针对企业类的情报还是行业类的情报进行划分,最后根据调查的类别进行划分,如收购类、销售类、人力资源类和技术类等等,将所有的竞争报告有系统地分门别类以后,作为报告的研究人员和调查人员也要结合自己相关的工作,对每一份报告小结出具体的要点重点。如研究人员应通过报告总结出企业或行业的排名、优劣势及发展的趋势或其它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调查人员则应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实调的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调查的难点、被调查的企业或行业的联系人员的联系方法等;客服人员则应记录下客户的调研目的和将调研的设计方案收编入册。

三、数据版块

这一版块的数量可能不会太多,估计有通信类、家电类等的数据可以摘录。其做法有:

1、对有原始数据资料的行业或产品进行分类汇总,形成表格或比例图,如果每个月都有数据更新的话,根据更多的数据还可以形成趋势图等。

2、有网上对大型权威机构提供的数据信息、表格进行摘录,但要备注出摘录时间及发表的研究机构(如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麦肯锡、市场调研公司IDC等),这样可以方便搜索查询。

四、渠道版块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7

京沪两大市场历来是服装企业、经销商进行服装产品市场推广的最重要的两大城市,京沪两地商场众多,而且定位各有特点,消费群体也有各自消费的喜好。因此如何科学的分析京沪商场的详细经销能力、同类产品的销售情况、当地消费者对相关产品品牌的认知程度以及各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对想在京沪市场进一步开拓市场的服装企业及准备进入两地市场的服装企业尤为重要;此外也可作为服装品牌加盟商、商衡量该品牌市场拓展前途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国家信息中心市场信息处联合京沪两地重点商业企业推出相关市场调研报告,报告根据京沪商场每月的商场销售小票经过专业统计系统分析。调研产品涉及:女装、男西服、男衬衣、童装、羊毛衫、皮衣、休闲装、成人内衣、女士内衣、少儿内衣、T恤衫、羊绒衫、美容护肤、洗发护发、香水等,每月25日出版上述产品的市场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针对京沪两地不同产品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A、商场销售情况:不同商场的销售能力描述;

B、生产企业分析:各种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情况,市场占有率以及月度占有率变化;

C、品牌分析:具体描述品牌市场变化情况,每月市场份额占有走势。

因此,市场调研报告对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无疑是打开和占领两地市场的钥匙。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二)

婴儿服装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婴儿服装行业市场信息和资料,分析婴儿服装行业市场情况,了解婴儿服装行业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婴儿服装行业投资决策或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

内容有:婴儿服装行业市场环境调查,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婴儿服装行业市场基本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市场规范,总体需求量,市场的动向,同行业的市场分布占有率等;有销售可能性调查,包括现有和潜在用户的人数及需求量,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本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销售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等;还包括对婴儿服装行业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响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客户可根据自身要求研究最终的调研大纲。

采用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1)直接调查法。通过对主要区域的婴儿服装行业国内外主要厂商、贸易商、下游需求厂商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直接的电话交流与深度访谈,获取婴儿服装行业相关产品市场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2)间接调查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及所掌握历史数据与二手资料,及时获取关于中国婴儿服装行业的相关信息与动态数据。

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在调查活动中收集、整理、分析婴儿服装行业市场信息,掌握婴儿服装行业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企业/投资者进行婴儿服装行业市场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从而帮助企业/投资者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三)

自20**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跌宕起伏,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抬头,实体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环境,世界经济前景难以乐观,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成本、资金等因素外,我们面临的压力有3方面:一是项目重复建设、扎堆上马;二是需求萎缩、市场低迷;三是国际竞争对手的打压。面对严峻形势,我国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中国尽管成功地避开了金融危机,但是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持续增长严重依赖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发展中积累的一些问题开始凸显:产业低端化、环境压力大、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是恰逢其时。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正逐渐减弱,国内经济增速因此逐渐放缓。此外,随着材料、劳动力成本增长,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正在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传统企业的生存发展。要顺利渡过这一瓶颈阶段,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我国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会和空间。目前国内消费市场正处于加速扩展时期,蕴藏在民间的巨大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此外,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提升,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此时此刻,推动企业技术、管理的创新升级恰逢其时。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8

【关键词】财务报告;现金股利水平;投资规模;相关性

一、引言

现金股利与投资政策是上市公司按照其当年所实现的净利润所选择的分配方式。我国经济市场正处于上升发展的周期,为了有效规范我国资本市场,证监会自从2000年起就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并颁布了相应规章制度。证监会曾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具体规定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新的实施办法对我国的经济市场和相关企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能够从根本上保护上市公司中中小股东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权益,有利于中小股东及时共享企业的现金收益与固定分红,让中小股东在享受企业利益的同时向市场传递公司利好信息。新的实施办法不仅关注中小股东权益,也规范了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具体机制,它一方面制约了企业的外部融资,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企业不断专注自身的发展,进一步规范企业日常财务决策运作的程序。证监会为了规范经济资本市场秩序和保护企业中小投资者的相关权益,要求上市公司严格遵守规定,披露相关信息。本文重点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对现金股利与投资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作用,所得研究结论可为上市公司的投资管理提供更为丰富的路径,有助于上市公司内部财务制度与政策发展的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促进上市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Francis等(2005)研究发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至少可以表明企业管理者产生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的可能性较小,能够保障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企业再投资是企业增值并获得长远发展价值的具体表现方式。因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包含着企业经营效益中最真实的数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会为企业在重大战略目标上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Deangelo和Stulz(2006)以股利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认为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企业对于现金股利与投资要进行不同类别处理方式的具体选择。比如处于成长周期的企业通常会减少现金股利分红,而把目光放在效益更高的投资项目上;而处于成熟周期的企业,则会支付股利,避免无效投资。Han和Qiu(2006)通过具体数据的分析对财务报告与现金股利和投资问题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了融资约束和无融资约束的分组,通过对比分析多组不同数据,发现在美国融资领域存在限制和约束条件的上市公司中,对于现金流的敏感度较高,这类公司在融资约束条件下通常会持有高额的现金来保障其日常的发展运营,同时也会减少投资机会;在美国无融资约束的上市公司中,由于外部融资成本较低,其对于现金流的敏感度也较低,此类公司持有高额现金的动机较小,因此会发放现金股利。Duch?in(2010)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在融资方面所承受的限制和约束条件会对其现金持有决策构成较大影响。Altamuro和Beatty(2010)发现,与纳入《美国联邦储备保险公司促进法》管理范畴的上市公司相比,未纳入的上市公司由于缺乏必要的内控审计,其财务报告质量明显低于前者。

(二)国内研究郭琦(2013)认为,不同程度融资约束下的公司的投资效率和资金运作的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其对融资约束和非融资约束的上市公司建立了随机边界模型来计算投资效率,并依据财务报告质量划分为等级不同的两个小组,通过对比分析来验证财务报告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的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效率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在企业发展的上升阶段,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会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但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不断推进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其程度也会达到一个临界值,超过这一临界值,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会越来越弱。魏清明和石龙华(2007)以我国上市企业相关财务报告信息为样本展开分析时发现,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往往会留存高额的利润满足其投资欲望,国有企业现金股利的高额发放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国有企业过度的投资需求。刘本富(2010)选取我国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1999~2008年期间的财务报告为研究对象,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发放高比例现金股利的企业更容易控制自身的现金流,此时企业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减少其他方面的投资。金海红和李玲(2015)借助中介效应程序检验法进行验证和分析,发现现金股利政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所承担的股权成本,相应地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成绩。徐寿福和邓鸣茂(2015)以2004~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现金股利政策能够抑制融资约束公司中自由现金流产生的过度投资需求。

(三)文献评述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①财务报告质量对投资行为关系的影响,包括会计信息质量与冲动投资、保守投资及投资效率间的作用关系。②企业现金股利政策对投资行为的作用关系,包含具备融资约束条件的企业内部现金流与投资行为的作用关系、股权改革对两者间作用关系的影响等。由此来阐释企业的融资约束较少时,企业会发放现金股利;有较强融资约束的企业则会寻求较高的投资项目来创造企业价值。通过以上回顾发现,目前的文献主要是对财务报告质量和投资效率间的作用关系展开研究,但尚未有学者在二者间的影响关系中引入现金股利这一变量,通过研究三者间的作用关系验证之前的结论。鉴于此,本文引入了现金股利这一变量,同时又分析了不同产权性质下企业投资与现金股利政策间存在的不同之处。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现金股利与投资行为依据MM理论可知,在完全开放的资本市场中,股利政策与投资决策间不存在任何制约和影响关系,但在具体的经济社会中并不存在完美的资本市场。通过不完美资本市场的信号理论可知,现金股利的分配不只是公司维护股东权益的一种外在表现,更是公司向股东传递一种优势的发展信号的表现,公司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有效地提升了公司的形象。股东分配高额的现金股利可以增强投资者信心,但是在分配高额现金股利的同时企业也流失了一部分内部可流通的现金。在信息流通并不及时的资本市场中,企业对于投资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就会使得公司在进行融资和投资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现有的现金流量。通过对比内部和外部融资成本,流动现金不足的企业通常会放弃外部更高价值的投资项目,转而寻求股东的投资。可见,分配高额的现金股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司具有更高价值的外部投资行为,导致企业错失发展良机。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政府主导、经济市场进行调节的方式下,国家的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国有企业由国家控股,其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决策都受政府政策的深刻影响,国有企业以外的上市公司也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由于国有企业有着政府的强大支持,在融资的过程中一般会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而非国有企业资金的积累和融资主要来自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果及股东直接投资,与国有企业在融资方面的便捷优势相比,非国有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就要高得多,因此非国有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要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非国有企业中现金股利发放政策对投资决策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二)财务报告质量、现金股利政策与投资决策当企业面临较高的外部融资成本时,就会转向使用企业内部投资。在现金股利的重要分配中,公司也会对内部资金运用的具体方向进行讨论,并在现金股利是发放还是参与企业的其他项目投资之间进行权衡。Jensen(1986)在其提出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中指出,当企业持有较多流动现金时,管理者控制和利用这些现金的欲望和动机将会增强,也就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此时就会损害企业中小股东的权益。因此他提出企业的资源应在合适环境下进行充分利用,只有极大程度地减少管理层持有的盈余现金,企业的管理者才能将有限的盈余资金进行更优化的配置与合理的利用。Bhattachaya(1979)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股利信号模型理论。在这种理论价值的影响下他们认为,与企业内部管理层相比,外部投资者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构成了信息障碍。外部投资者与内部管理者存在极其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外部投资者仅仅通过股价等信息来预测公司的发展情况,而内部管理层掌握和控制着公司的更多信息。在信息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只有内部管理层发放现金股利才能传递利好信号,从而吸引外部投资者的目光。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仅能够体现出企业各个投资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外部投资者的信息渠道。拥有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企业会将公司发展情况积极地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使公司更有可能获得外部融资。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高质量财务报告能够稀释或降低现金股利政策对企业投资决策构成的消极影响。公司的发展周期与公司分配现金股利存在着一定关系。处于成长期的具有上升发展趋势的公司更倾向于将用于发放股利的现金投入到有利于企业规模扩大等的项目中,助力企业的良性发展,此阶段的企业管理层往往会制定较低比例的现金股利发放政策。当公司处于成熟期且不再有任何上升发展需求时,管理层往往将企业实现的利润以现金股利的形式发放给股东,以稳定投资者,进而寻求更佳的投资时机。公司不同的成长阶段是影响其现金股利发放政策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实证来研究处于成长期的上市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对现金股利政策与投资决策间关系构成的影响。现阶段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结论都较为一致,学者们认为处于成长上升期的公司运用现金股利进行投资会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因为处于上升期的公司发展空间大、发展动力足。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蕴含着企业未来投资项目可获得的现金流、有效执行的合同关系等信息,能够进一步提升管理者进行科学投资决策的能力,由此来缩小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在信息掌握方面的差距。因此,本文认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在促进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管理者的信息平衡与对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在处于成长期并表现出强烈发展诉求的企业中,高质量财务报告能够有效降低现金股利政策对投资决策的负面影响。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本文实证研究部分所选数据来自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由于评价财务报告质量需要采用滞后一年的财务数据,因此本文所选数据均为股份改革后的企业报告信息。本文所选的数据来自2010~2014在沪深上市的公司,所研究的各项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对所收集的全部数据进行汇总,依据研究需要剔除不合理数据:不考虑金融行业;同时考虑到不同时期上市的企业在实证分析中会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也剔除了2009年1月1日以后上市的公司;剔除ST公司。

(二)变量选取1.被解释变量。Investment即公司投资。国内外不同文献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公司投资的定义,本文所研究的公司投资是指公司在第n年研发支出加上购置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减去处置以上资产获得的相应现金差。新增公司投资是指本年度公司投资总量减去上年投资总量,但该差值有可能是负数,此处为了避免出现负数,以其绝对值进行稳定性检验。2.解释变量。(1)现金股利(Dividend)。国内外表示现金股利的方法多种多样,普遍采用的形式有企业每年发放的现金股利以及每年发放的现金股利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冯兴武、章庆(2013)采用变量0和1来定义不同的现金股利政策,0意味着企业当年没有发放现金股利,而1则意味着企业当年发放了现金股利。本文则采用第n年发放的现金股利与前一年度企业资产总额的比值来表示。(2)财务报告质量(RQ)。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国内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并对其质量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大多数学者善于利用DD模型来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因此本文也借鉴该模型,将应计质量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衡量标准。依据该模型对RQ进行评价,并且从每个行业中(金融业除外)至少选取20家上市企业的报告数据,所选行业依据我国现行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的具体标准,其计算方法如下:Accrualsi,t=α+β1CashFlowi,t-1+β2CashFlowi,t+β3CashFlowi,t+1+εi,t(1)上式中,Accrualsi,t=(ΔCA-ΔCash)-(ΔCL-ΔSTD)-Dep。ΔCA代表流动资产的增减变动,ΔCash代表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ΔCL代表流动负债的增减变动,ΔSTD代表短期借款的增减变动,Dep为累计折旧与累计摊销额,CashFlow等于非经常性项目产生的净收入与Accruals的差值。然后计算所有参数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利用该模型计算出残差,企业第n年的RQ被界定为n-5年到n-1年这五年间依据该模型计算出的残差的标准差,用-1与所得标准离差相乘,最终结果越大意味着财务报告质量越高。3.控制变量。在有效筛选以及总体分析以上特征变量与治理变量的基础上,笔者选取如下控制变量:公司规模、有形资产占比、资产负债率、现金流、是否盈利、公司绩效、现金、行业、公司上市年限。在笔者选取的控制变量中,公司成长性这一变量的计算主要受到两项因素的影响:一项是账面价值,而另一项则是市场价值。前者与变量之间是一种反比例关系,而后者则与变量成正比,其表达式为:控制变量=市场价值/账面价值。通常情况下,此处的临界点为数值“1”。在大于1的情况下,表明公司有着较高的市场价值,此时的股票价格较高,公司可对当前的发展规模做适当调整。在此过程中,其成长性高的特征也会逐渐显现出来。而这种变化,会给公司投资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模型选择为了验证H1,本文采用多元回归模型(2)进行分析:Investmenti,t=α0+β1Dividendi,t+β2Dividendi,t×SOE+β3Tangibility+β4Lev+β5Cfop+β6Loss+β7Roa+β8Cash+β9Size+β10Age+∑Ind+εi,t(2)企业的性质不同,在模型中SOE(产权性质)的取值也会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国有企业的代表值为1,而非国有企业的代表值为-1。为了取得更好的评估效果,本文最终选择了以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Investmenti,t=α0+β1Dividendi,t+β2Dividendi,t×RQi,t-1+β3RQi,t-1+β3Tangibility+β4Lev+β5Cfop+β6Loss+β7Roa+β8Cash+β9Size+β10Age+∑Ind+εi,t(3)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对于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估,本文是借助DD模型来完成的。根据上面的模型,我们可以求得残差的值。同时,结合相关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t-5~t-1年时间段的残差及其标准差。表2就是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根据表2,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投资水平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而且,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目前还处于一种非均衡发展的状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上市公司也应根据经济市场发展的规律把握投资的时机与方向,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在现实中,各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水平是有差异的。此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项指标,一项是公司当前的现金股利值,另一项则是公司上年的总资产。两者之间的比值,即为发放现金股利水平。从Dividend来看,其均值、极大值、极小值分别为0.0021571、1.081882、0,说明该水平普遍较低,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成反比例关系,更说明某些上市公司存在着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针对这种现象,证监会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规范上市公司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在为中小股东谋取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中小股东对企业的再投资。在RQ方面,通过计算得到均值、极大值、极小值分别为-0.03219099、-0.0000967、-2.390098,这直接反映了当前我国RQ即财务报告质量的个体差异较大。低质量的财务报告会给投资者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收集和整理信息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将很难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上市公司应该让财务报告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报告机制,使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除这两大控制变量以外,还可通过其他一些控制变量,做出正确的判断,明确当前的发展状况。

(二)相关性分析模型(2)和模型(3)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别用PartA和PartB来表示,具体见表3。从最终结果看,各个变量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回归分析表4为对现金股利和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由表4可见,现金股利的水平是较高的。投资程度是影响现金股利水平的一项重要因素,而且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在公司融资约束程度比较高且外部资金有限时,企业外部资金的不足会促使企业转向有限的内部资金。为切实保障每位股东的合法权益,国家加大了政策调整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面对好的投资机会,投资者却往往变得犹豫不决,既不想丧失投资机会,又怕资金被套住,从而影响现金股利水平。除此之外,还存在许多影响投资程度的正向因素,如资产负债率、有形资产占比、公司规模等。对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假设其当前的现金流是充足的,那么公司更愿意把现金股利进行更有价值的项目投资。本文采用一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来验证H1。在此过程中,本文重点是分析和判断β2的系数情况。因为此项系数的大小将直接反映出企业的性质,以及当前企业现金股利水平的高低。表5即为模型(2)的回归结果。由表5可见,R2在调整前后,其值分别为0.31752、0.31523。与此同时,交叉项Dividend×SOE的系数为0.02723。依据此项数值判断,其水平并未达到我们的预期。这项数值说明非国有企业中现金股利对投资的抑制作用比国有企业中现金股利对投资的抑制作用更强,H1得到验证。但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环境和我国特殊的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等因素都在积极地对其产生影响,导致其结果并不显著。因此,在理论上预测非国有企业中现金股利对投资的抑制作用比在国有企业的情况会更加突出和明显。然而,现实情况却存在诸多的变数。

相比于非国有企业的股东,国有企业的股东更加注重稳定的回报,担心各种形式的冒险。再者,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国家在近期也调整了相应的政策,以预防国有企业浪费资源和过度投资的现象。对于H2的验证,则在模型(3)中新加入了RQ,即财务报告质量这项指标。经过大量的数据验证我们发现,现金股利对投资的负向作用会因RQ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减弱。基于这样的关系,本文对H2做了进一步的验证。对于此项验证,要想获得准确的结果,需要有一个基本前提,即Dividend×RQ的系数为正。然而,基于上文的分析,除非RQ这项新指标能够抑制现金股利负向作用的发挥,否则这个前提条件根本无法满足。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系数果真为正,则说明RQ对现金股利的抑制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表6即为模型(3)的回归结果。由表6可见,R2在调整前后,其值分别为0.35052、0.34853。与此同时,交叉项Dividend×RQ的系数为0.02577。此项数值说明其对投资具有正向的影响。RQ值,即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则信息反馈得越及时、越全面,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越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信心会显著提升,拓宽外部投资者的信息渠道也促使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信息均衡,逆向选择程度和道德风险得以降低。综合这些变化,说明RQ对公司投资具有正向影响。对于发放现金股利,其也会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见,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认为,各上市公司应以更加规范、真实、完整、高效等方面的要求来约束自身,全面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发挥财务报告的正向作用。本文提出的H2得到了表6中相关数据的有效印证。由表6数据可知,控制变量中公司绩效与其投资表现出明显的正向作用关系,意味着当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较强时,其投资也相应提高;当企业实现的盈利较高时,预示着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此时企业管理者往往倾向于将当期实现的盈利更多地用于扩大投资规模而减少现金股利发放金额。

公司投资规模、有形资产占比、现金、资产负债率等与投资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向作用关系。当企业不断扩大其规模时,该企业往往具备较大的发展潜能,此时融资的途径逐步增多,因此管理者往往加大投资力度。企业自身资金充沛时进行投资显然是最佳的情形,但也要关注资产负债率,保持这一比率的稳定和平衡是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企业当前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就会不断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这对于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也会影响到企业在实现关键战略目标中的投资决策。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公司成长性的不同,对它们进行分组研究以及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表7、表8。由表7、表8我们不难发现,高成长性公司与低成长性公司的系数差别很大,前者的水平是显著的,而后者则是不显著的。在现实中,公司的成长性不易判断,而且经常发生变化,这无疑会削弱投资者的信心。面对这种情况,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可以有效缓解这种局面,增强投资者信心,抑制现金股利政策对投资的负向影响,从而验证了H3。

(四)稳健性检验为了增强本文论证结果的权威性,最终对验证结果展开稳健性测试,所选数据期间为2009~2014年,各参数选用的是该研究区间各年投资额。采用因变量替换法进行稳健性测试,而因变量则是每年企业实际投资额,其他参数值不变。由此对模型(2)和模型(3)进行检验,验证结果仍然支持原有结论,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以财务报告质量、现金股利与投资行为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2010~2014年上市公司的具体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分析并总结出了“现金股利对投资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比国有企业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一结论。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固有特点以及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现金股利与投资的负相关作用不利于上市公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根据实证分析得出了现金股利与投资的负相关作用能够在公司的高质量财务报告分析下被改变这一结论。与此同时,笔者将上市公司的成长周期和规模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进行了分组研究,发现处于不同时期的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对其现金股利和投资的影响作用也有着较大差异。财务报告对处于成长上升周期的上市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此时企业的财务报告更能有效地抑制现金股利与投资的负相关作用。本文针对财务报告质量对现金股利政策与企业投资决策间的关系展开了分析和验证,极大地丰富了企业投资决策领域相关处理的理论方法,也有助于企业规范其财务方面的相关制度与政策,使其更加专业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建议1.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我国经济市场的起步较晚,与国外的经济市场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度还不够深入,这直接导致企业外部投资者与内部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给利益相关者的科学决策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投资者中间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倾向。这种情况下,即使摆在企业面前的是利好投资政策,但苦于投资者资金投入不足,也只能放弃这一有价值的发展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和证监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断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在不损害企业切身利益的情况下,加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力度,缩小企业内外部在掌握信息方面的差异,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以保障企业拥有较强的外部融资能力。2.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有关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较高的财务报告质量,从而避免上市企业管理者产生道德风险。应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提出更为严苛的规范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监管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作用,以保障企业内部财务报告的可信度与可靠性。此外,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与执法力度,从源头上遏制类似违法违规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以此保障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Francis,Jennifer,RyanLaFond,PerOlsson,KatherineSchipper.TheMarketPricingofAccrualsQuality[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5(39).

DeangeloH.,L.Deangelo,R.Stulz.Dividendpolicyandtheearned/contributedcapitalmix:Atestofthelifecycletheory[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6(81).

DuchinR..Cashholdingandcorporatediversification[J].JournalofFinance,2010(3).

AltamuroJ.,BeattyA..Howdoesinternalcontrolregulationaffectfinancialrepor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1).

郭琦.融资约束、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

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和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2).

肖珉.现金股利、内部现金流与投资效率[J].金融研究,2010(10).

徐寿福,徐龙炳.现金股利政策、成本与公司绩效[J].管理科学,2015(1).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9

为什么数据库营销如此重要呢?因为数据库营销是我们进行客户维护的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而且数据库营销可以很好的和其他营销手段结合,大大提高销售的精准性;数据库营销还是企业一个很好的资源,是企业一种无形而宝贵的财富。下面张方文从这几个方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下数据库营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数据库营销能有效的进行客户维护

这点相信大家都知道,也是数据库营销最常见的用途,比如说我们新品,我们会向客户群发信息,通知这一信息;在节假日给客户发送问候信息;这其实只是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用途。这里不做过多的阐述。

第二:数据库营销能很好的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情感

这点可能大家不怎么知道,知道的朋友也可能很少执行,觉得这点是数据库营销的核心所在,大家也知道客户很重要,客户是上帝,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客户,接近客户,融入客户,我们只有在产品上不断完善,不断接近客户的需求,但是在情感上我们并没有接近客户,是不是?我们也知道现在的竞争相当激烈,产品同质化相当厉害,所有商家的产品基本一样,无论是从产的外观和功能,还是价格和售后,我觉得基本一致,在这样情形下怎么样才能使我们制胜呢?那就是和客户建立良好的情感,不要让客户认为我们是在单纯的向他们推销产品,我们要和客户建立感情,成为朋友。

那这点怎么执行呢?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我们把客户加入统一的QQ群,然后找人专门维护QQ群,经常在群里面活跃气氛,或者偶尔组织群员出来聚会;建立公司官方的博客,微博,论坛这些可以和用户互动的平台经常和客户沟通,让客户充分的了解我们,也让客户之间相互交流;再者就是在公司研发新产品之前要征求下客户的意见,可以让客户参与产品设计(比如说外观设计,一些小功能设计),这样融入客户自己亲手设计的元素,客户会有相对的期待感和成就感。

第三:数据库营销是整合营销的前提

我们把用户的信息进行统计后,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什么呢?比如说客户的消费习惯,年龄,性别,购买能力,职业,家庭成员情况,所在城市,婚姻情况,喜好的款式风格,喜爱的颜色等等……反正是越细越好,然后把客户进行分类整理,甚至根据我们现有的客户购买习惯,来拓展所有网名的购买习惯。假如我们有一款新产品上市,我们就能根据产品的定位,很准确的找到我们的客户群体,实现快速销售,而不是在没有细化分析客户之前那样盲目的群发信息。无论是我们要做口碑营销,做病毒营销,都要有我们数据库营销的数据作为前提。

第四:数据库营销是企业的一笔财富

在做数据库营销的过程中,我们会积累大量的用户信息,也掌握了大量的精准用户的购买习惯,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当做一种资源,和别的公司进行资源互换。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营销的所有手段中,任何手段竞争对手都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调查清楚,唯独只有数据库营销,对手是不能调查的!(文/张方文)

《关于2010-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系列研究报告定制的通知》

依托拥有的100余位国内知名专业分析师、特约研究员,以及院校专家教授、知名企业CEO、顶尖实战专家,每年度编制近百份电商主题研究报告,并接受企业定制各项报告,承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委托的课题研究、项目申报等专业研究工作,并拥有领先的电子商务行业数据监测系统来实现对行业运行的数据监测、分析。

作为国内专业电子商务研究机构,包括B2B领域的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中国制造网、慧聪网、环球资源、金银岛、一达通、敦煌网等企业;B2C领域的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亚马逊、新蛋中国、红孩子、凡客诚品(VANCL)、麦考林(麦网)、库巴购物网、苏宁易购、淘宝网、拍拍网、eBay易趣网、乐酷天、百度有啊、乐淘网、银泰网、珂兰钻石网等;支付领域的支付宝、财付通、环迅支付、百付宝、银联电子支付、快钱、易宝支付等;还有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中科聚盟、新网互联、汇海科技、亿美软通、天下互联、新网互联、用友伟库等,以及团购领域的拉手网、美团网、F团、窝窝团、阿丫团、24券、爱帮网、糯米网、腾讯“QQ”团、酷团网、大众点评网、淘宝“聚划算”等电子商务各领域典型企业,均为中心的重点研究与监测对象。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10

2016社会调研报告的格式

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2016社会调研报告范文

按照县政协的安排和要求,我们政协学习组成员分别深入到全乡13户养殖大户和2个养殖基地就畜牧养殖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深刻地认识到目前我乡畜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决策依据。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河道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畜牧业发展有着相当的历史。特别是近年来,河道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将畜牧业作为全乡基础性产业,常抓不懈,通过不断努力,全乡畜牧业呈现出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目前,全乡奶牛存栏量580头,生猪存栏达到67000头,其中能繁母猪9021头,鸡存栏17.3万只。全乡新建了规模养殖场2个,万只鸡场7个,养鸡专业户达19个,百头以上养猪大户14个,畜牧业收入占全乡农业总收入的42%,畜牧产业已成为全乡的主导产业。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河道乡立足现实,开拓创新,突破制约瓶颈,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推进,主要实现了两个转变:

1、畜牧养殖由传统的散养向小区规模化养殖发展,实行规模养殖有利于集中免疫和生态环境保护,避免零散养殖对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更能较好的解决养殖户对土地的需求。河道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养殖场(小区)建设,把养殖场建设作为打造畜牧业基地的着力点,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建立养殖小区。通过努力,吸引资金在全乡建立了陕西华兴种猪场和兴农奶牛养殖场,长兴综合养殖小区也正在积极建设中,河大港商投资1亿元的集养殖、屠宰于一体大型龙头企业,项目正在洽谈中,有望年内建成投产。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有力促进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全乡在皇中咬马等村新发展养殖大户14个。

2、畜牧养殖由传统的养殖向标准化现代化养殖转变。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县、乡畜牧站的技术指导下,养殖户防疫技术、饲养技术不断提高,科学养殖意识不断增强,有效减少了养殖损失,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全乡90%以上的养殖大户防疫基本到位,初步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能够抵御市场风险。

二、畜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根据河道近几年畜牧业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养殖基地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畜牧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当前制约养殖基地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一是缺乏资金投入。无论是想扩大规模的养殖户还是想建养殖基地,最难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问题,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宽,贷款难,抵押贷款要求高,贷款支持难以满足审贷要求。二是政策支持覆盖面不广,力度还不够,激励机制还未健全。比如对新增规模养殖户,新建养殖小区采取贴息贷款,补贴、奖励等政策。

2、技术服务人员缺乏,技术推广工作滞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突出表现为疫病防治体系,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不配套,技术装备差,乡畜牧站建设进度缓慢,制约影响了畜牧防疫工作的及时开展。

3、上规模有效益的龙头企业少。养殖业仅靠散养无法明显增加农民收入也无法推动养殖业的优化升级。且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带动力以及辐射效果有限,一般农户处于经济或者技术原因无法跟进投资。从而产生龙头企业与散养户之间都是单纯的买卖,回收等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领导,转变农户养殖观念。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等方式,让农户了解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认清作为农户重要组成部分的畜牧的发展前途。同时积极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提高从事畜牧业发展的本领和能力。

2、加大资金投入。建议金融部门扩大金融信贷投入,开展小额贷款业务,降低信贷门槛,放宽信贷条件,并通过财政补贴息的方式,争取向养殖户投放更多信贷资金。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11

论文关键词:ERM,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发展前景

一 引言

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关联性越来越强的风险因素使得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备受热捧。ERM同时兼顾了不同风险的综合效应,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符合,与企业所有者利益相一致,是一种承担增加公司价值使命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和手段(李社环,2003,张琴、陈柳钦,2009)。它正迅速成为企业的最低标准,成为主导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Stroh, 2005)。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掌握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规律,成为企业决胜未来的一堂必修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理解ERM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ERM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②]: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至今已不再是彼此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前景,相互糅合在一起,并最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ERM。

二 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1930年美国管理协会的一次保险会议上最早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自此而始。按照一般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将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风险管理阶段、现代风险管理阶段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一)早期风险管理阶段

1952年3月马科维茨发表《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均值——方差理论。他首次将统计学中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引入资产组合问题的研究,提出用资产收益的期望来度量预期收益用资产收益的标准差来度量风险的思想,将风险定量化,为金融风险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同时,他首次引入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概念,给出了在一定预期收益率水平下使投资风险达到最小化的最优投资组台计算方法,改变了过去常识或经验等定性的衡量风险的方法。与此同时,美国保险统计从业人员开发出了正式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ALM),用于估计和管理寿险公司中长期产品涉及的利率风险。ALM方法逐渐发展成为寿险公司、养老金、银行和衍生产品所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1963年Myer和Hedges的《企业风险管理》最早系统地对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1964年Williams和Hans著成《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对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在均值一方差模型的理论框架下,William Sharpe (1964)、Limner (1965)、Mossin(1966) 分别推导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根据CAPM模型,单种资产的总风险中只有其中的系统风险对资产的预期收益有贡献,投资者不会因资产具有的非系统性风险而得到任何附加的预期收益。迄今为止,西方国家的企业财务人员,金融界以及经济学界一直将CAPM作为处理风险同题的重要工具,将其大量运用于财务决策与风险管理等方面杂志铺。1975年Murton提出了多因素C A P M模型对传统C A P M模型予以修正,在市场因素的基础上引入了其他市场之外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期风险管理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就是期权定价理论,它为衍生产品设计理论引入风险管理之中以及对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提出了理论与决策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时期风险管理的重要特点是专注于防范不利风险,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保险是风险转移的基本方法。风险管理实务主要涉及设立信贷控制、投资与清算政策、审计程序以及保险范围。这些防卫性风险管理实务的目标是最小化损失。

(二)现代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以损失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Value at Risk,VaR)引领了风险管理的潮流。摩根大通将VaR定义为在既定头寸被冲销或重估前可能发生的市场价值最大损失的估计值。VaR的一个更通俗的定义是[③]:给定置信区间的一个持有期内的最坏的预期损失。VaR成功将风险标准化和数量化,因此在金融领域应用广泛发展前景,非金融机构也因此受益量多,VaR正逐渐成为风险管理领域的规范。而且,VaR目前仍在不断地被改进完善。1992年Kent D.Miller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的风险状况对多种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整合,强调风险研究范围的扩展。风险管理的目标由最初的以最小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转变为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 Skipper, 1999)。之后在VaR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体风险管理(Total Risk Management,TRM)综合考虑了影响风险管理的三个因素:价格、偏好、概率,谋求在三要素系统中达到风险管理上客观计量和主体偏好的均衡最优,使投资者承担其所愿意承担的风险从而获得最大的风险报酬。TRM为完整的企业风险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时期,另类风险转移(ART)不断涌现,传统的衍生产品和保险不再是公司风险转移需要的完全解决方案。此时,风险管理专注于管理业务和财务成果的波动性,管理方向从纯粹风险向投机风险转变,由保险型向经营型转变。同时,基德·皮博迪、巴林银行、埃克森、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明星企业的危机事件使得企业对营运风险管理的重视骤升。

(三)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Zail et al.(1996),James(1996),Matten(2000)相继提出了经济资本框架(即风险资本框架)的主要内容,掀起了经济资本技术的发展热潮。经济资本技术将风险控制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同时,在其理念下的EVA指标和RAROC指标将利润指标同风险指标统一起来,以实现风险调整收益最大化。经济资本技术凭借以往风险管理方法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被迅速推广应用于银行、保险、大型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中。经济资本注重风险的模型化和定量计算,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精密度。经济资本有效参与业务战略规划。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权衡业务发展与所面临的风险变化之间的平衡,提高业务发展规划制定的科学性,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促使企业深刻反思巴林银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等金融业巨子在金融动荡中难逃浩劫的缘故。血的教训使得他们进一步深入考虑风险防范与管理问题。他们逐渐发现金融风险往往是以复合的形式存在,不同的金融风险之间往往具有相互联动性。风险管理不应该是对单个业务的单个风险进行管理,而应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对所有风险进行综合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ERM)理论应运而生。2001年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CAS)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企业风险管理(ERM)。在该报告中发展前景,CAS认为风险管理包括环境扫描、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集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7个紧密联系的步骤。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Ⅱ)。新资本协议首次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同时关注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④],明确了主动控制风险的原则,鼓励全面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和使用,并把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作为两大监管目标之一[⑤]。2004年9月,COSO委员会颁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报告强调从整个组织的层面识别和管理风险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应该把风险管理提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突出了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Harrington和 Niehaus(2004)认为,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ABA则认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不是人们通常误认为的风险最小化 ,而是风险与收益的优化” [⑥]。在这一阶段,企业风险管理以主动处理所有类型的风险为特征,以创造价值为管理导向(张维功,何建敏,丁德臣,2008),成为企业管理的进攻性武器。许多公司将ERM看作是一种衡量重大投资的工具,并最终将其转化为包括成本可容度、提高收益等指标在内的股东价值战略(Adams,Campbell,2005)。

三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关于内部控制的较早研究来自于审计领域杂志铺。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开创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先河。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⑦]:

(一)以内部牵制为基础

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审查》的文告,首次提出审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审查企业的内部牵制和控制。1939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公布了《审计程序文告第1号》文件,在修改的标准化审计报告中首次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审查的内容。在内部牵制阶段,账目间的相互核对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设定岗位分离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

(二)以内部会计和内部管理为基础

单一的内部牵制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的管理需求。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将内部控制区分为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的内涵得以扩展到管理层面。在这段时期内发展前景,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控制和管理活动。

(三)以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为基础

会计体系的不断完善成为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日臻完善的会计制度被看作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有效方式。系统、完整的政策程序成为规范的会计制度的有益补充。经济全球化日益开放的格局使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商业环境。巨大的内外压力下,控制环境理所当然的进入内部控制主体的视野。1987年,美国Treadway报告关注避免虚假财务报表和引导公司治理问题的学术讨论,它认为内部控制包含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这一时期,内部控制被认为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四)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为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政府干预逐渐减弱,审计人员处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弱势地位,企业的内部控制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巨大转变。两个重要的因素促成了这种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变。大型的关联数据库不断涌现,数据库存取和操作软件的成本不断降低,这意味着系统需要经常进行改良,信息的及时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传统的过程控制过时了,控制活动异常活跃起来。科学技术和审计的变化促使控制向组织层面转移,而且,最初政策和程序式的服从被风险语言所代替,在风险系统中,组织高层关注重要的风险。

1992年,Treadway报告的机构(COSO)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专门强调了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的关键作用。该报告包括了内部控制特点分析和其构建与评估的框架,它把内部控制定义为[⑧]:

一个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个体影响,用于为以下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效力和运营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

1992年Cadbury 报告指出,董事会应该就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效力做出声明,并且审计人员应该就此作出相应报告[⑨]。1994年Rutteman 报告借鉴了COSO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但着重强调了与内部财务控制有关的部分。它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为了提供以下合理保证:(1)防止资产未经许可下使用和处置;(2)保留相应的会计记录,维持商业和公共使用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这样,信息的沟通和监控被纳入了内部控制体系。同一年发展前景,COSO对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进行了增补,形成内部控制报告。1995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了COCO(Criteria of Control Framework)框架,它提出了控制的定义和一系列评价效力的分类标准。该框架从更高的层次上反映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

(五)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

1998年Hampel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的注意力从财务报告问题上移开,开拓了内部控制新领域。1999年Turnbull报告走的更远。它是第一个强调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关系的文件[⑩]。它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11]。ICAEW在如何实施Turnbull报告要求方面走的更远,它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完全结合起来。1999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内部控制应该包含风险的识别和应对”。Krogstad et al.诠释新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时提到:内部控制是帮助组织管理风险,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后,在内部控制领域具有权威影响的COSO委员会于2004年9月颁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杂志铺。报告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以及实施的要点,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运用上的重大突破。内部控制也由最初的“一点论”发展为当前的“八点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这样内部控制框架经历了点——线——平面——三维——立体的发展过程,发展至今的《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代表着国际上内部控制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历史性的突破。

至此,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已不再是孤立的或是包含的关系,而是完全等价的(陈关亭,2009)。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成为ERM的两大理论来源。

四 ERM理论发展前景展望

ERM是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实务上的一次重大转型(韦军亮,陈漓高,王炜,2008),“是要以风险损失为分析基础转变为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化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为整合式的风险管理,变单一的损失控制为综合性的价值创造”(卓志,2006)。ERM的特性从实践上契合了企业在风险交互影响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更高层次的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发展前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Ⅱ)、国际财务报告标准(IFRS)、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等法规法案的颁布和实施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促进了ERM理论的发展和推广。正如James Lam(2006)预测的那样,ERM将不断发展成为风险管理的行业标准。

尽管ERM是一种很受企业热捧的战略经营工具,但对很多公司来说,ERM能够得以成功实施的路依然很长[12]。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有来自企业操作层面的[13],还有来自理论体系层面的因素。这主要表现为ERM理论框架中有诸多尚待完善的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ERM的界定问题至今国内外学术界仍然争论激烈[14],尚未达成共识。在ERM实施过程中,企业上下连什么是ERM都搞不清楚,这显然不利于ERM在企业的全面顺利实施。再加上ERM牵涉面极广,影响极大,ERM的推广和实施困难重重。实践和理论的需要将引导ERM的后续发展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目前ERM体系中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令人欣慰的是,理论研究一直在继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协议指导并鼓励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于一体的各种新模型的创立,实现对全面风险的量化管理。

参考文献

【1】Laura F.Spira and MichaelPage. Risk management:The reinvention of inernal control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internalaudit[J]. Accounting, 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Vol.16 No.4,2003.

小型企业调研报告范文12

关键词:内部控制 评价系统

内部控制理论整合到风险管理框架中被公认为是其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然而,一批执行由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知名公司却在金融危机中纷纷破产或被收购,再次向世人表明,即使被外部审计鉴证为拥有“健全内部控制”的大公司,其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并不一定能得到保证。究其原因:一是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模型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实践;二是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因此,公司内部控制运行质量引发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展开新一轮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构建一个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是当前面临的非常重要与紧急的任务。

一、相关概念辨析

内部控制起源于管理和审计的需要,保证资产安全、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以及确定审计范围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美国《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内部控制广义上可定义为一个受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达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序”。目前这个定义受到世界各国和各类组织的广泛认可。

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测试、评价、反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体系的过程。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美国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公证执业会计协会提出的,1929年该协会的《财务报表》一文中正式指出:“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抽查的范围将取决于检查内部控制系统的结果。”

1.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这个过程被企业当局和外部审计师所利用,以便评价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劣。

2.我国最早的研究者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指由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全面进行的审查测试与分析评价。其后的研究者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审查、测试、评价,判断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系统做出鉴证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

3.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指出:“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可见,我国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与否、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有效与否进行合理评价的过程。

由此,我国明确规定了评价主体(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评价客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目标(促进企业设计与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评价报告(报告的种类、格式和内容)。因此,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指标及方法三部分应作为构建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重要内容。

二、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研究

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ICFR)的评价,是美国内部控制评价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SOX法案404条款(2002)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应基于适当、公认的评价框架对ICFR进行评价,并在年末公告两方面内容:其一是企业需要提交一份有关ICFR的评估报告;其二是管理层出具对这个报告负责的结论。PCA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公布了AS-2(审计准则第二号)(2004):外部审计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及报告期间的内部控制同时审计;AS-5(2007)指明评估所用框架,即以COSO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评价标准,并在美国得到普遍运用。

虽然美国提出了适当、公认的评价框架,但William J.Carney(2006)调查显示,以COSO框架为标准的SOX条款执行成本远超过2002年SEC的预计。Parveen P.Gupta(2007)经过调研发现1992年COSO框架没有提供公司管理层评价和报告内部控制急需的实施指南,只有24%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有能力应用该框架评价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王会杰(2001)把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者是基础和升华的关系。郭华平(2002)将其分为综合标准、基本标准和具体标准三个方面。原东平(2008)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为评价标准包括一般与具体两个层次,其中,一般标准分为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标准,具体标准包括要素层次与作业层次。

李金路(2005)认为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是指内部控制制度整体运行应实现的目标,并结合对内部控制因素的分析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作出系统阐述。李小燕等(2008)提出公司财务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两方面的定性评价标准,以及有效性的定量标准。邵继来(2009)认为企业内控制度评价标准含有制度建设、执行以及保障三个层次。董美霞(2010)指出要综合考虑风险和内部控制目标,对内部控制的所有基本要素确立评价标准。

张宜霞(2007)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应满足相关性、没有偏见、一致性、可验证性和充分完整等严格条件,并提出设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这一观点在后来的《基本规范》和《评价指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虽然强制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评价情况进行报告,但并没有详细规定评价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方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作为企业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原则性指导框架,不够具体,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因此,国内很多学者(李斌,2009;池国华,2011等)都认可将美国COSO框架提出的企业内部控制三大目标与五大要素作为作为评价标准。

三、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为避免内部控制评价活动流于形式,需要设计出一种实用且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Kenneth A.Smith(1972)研究了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与审计样本量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审计样本的选择对审计结果有正相关的联系。Lindale Grieg(1984)设计了数学模型来分析评价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内部控制系统进行量化。Schwartz(2006)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按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小型公司设计了一种整合的、基于业务流程的评价模型,帮助其识别风险、加强控制。Danny(2007)指出,实施AS准则要识别高风险领域和相关实体层面的控制,应该在控制优先的基础上评估风险:对关键和非关键控制进行再评价;评估单个的关键控制风险;根据AS准则对测试范围进行再评估。

COSO报告在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时,一般把评价指标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重点从企业战略目标同经营目标的协调、目标实现、风险控制、企业文化、员工能力、监督控制等方面设计问题,然后针对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依据答案情况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运行的有效性。

文胜泽(2007)从管理学和经济学角度论述了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理论,使得内部控制评价基础理论不再局限于审计和公司治理领域,对内部控制评价性质做了更深入的诠释。

朱荣恩(2004)引入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通过对中美两国内部发展体系的比较,建立了基于COSO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傅元略(2002)和唐予华等(2003)利用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理论,建立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构建了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模型(ZPM)。王素莲(2005)以COSO报告中的要素为对象,结合SOX法案404条款内容,尝试构建一套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蔡军和韩庆兰(2006)按照SOX法案404条款的要求,在COSO框架指导下,建立了五个内部控制体系步骤,以及如何对内部控制执行进行测试。

赵东方、张莉(2005)认为应构建防卫性、建设性和一般性三个层次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采用内部审计评估和控制自我评估两种评价方式。王海林(2008)认为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引入内部控制等级概念,并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实现对内部控制完整性和有效性等做出全面评估。张先治,戴文涛(2011)构建了企业、注册会计师和监管部门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结合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状况来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王煜宇和温涛(2005)从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和监督控制五个方面构建了由35个指标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韩传模,汪士果(2009)提出运用三维结构剖析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立递阶层次指标体系,识别了企业主要的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措施。厦门大学内部控制指数课题组(2010)针对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提出了35个二级评价指标,同时对相关企业进行实证调查,得出模糊评价模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也为我国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提供参考。

四、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

Hamlen(1980)将内部控制设计和评估看成一个优化过程,用优化模型来描述内部过程。Baileyetal(1983)提出TICOM-II模型,将内部控制行为转化为计算机可接受的描述性语言,并自动与计算机内已有的审计标准进行比较,得出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Nichols(1987)利用多元统计的两组判别分析方法来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预测模型;Purivs(1989)和William(2008)分别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问卷式、流程图式以及文字叙述式等三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效果,并对各自准确性做了比较。Emby(1994)描述了评价公司内部控制中具体测试方法和过程。

Leary(2004)提出了内部控制评价模型(ICE),并与来自五家公司的94位审计师运用其各自公司的评价方法进行比较,证明该模型与现有的评价方法一样有效。Bierstaker,Janvrin&Lowe(2008)对会计公司的调查表明:审计人员偏好文字描述式,其次是问卷调查式。Chunyan Shao(2009)认为,根据内部财务控制的复杂性特点建立一种基于评价指数系统的模糊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Akresh(2010)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是审计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而财务审计是审计内部控制过程的产出,这一过程分解为固有风险、控制设计和执行风险、控制运行效果风险。

林朝华,唐予华(2003)介绍了国际流行的内部控制评审最新理念――CSA,认为该方法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合理保证。何恩良(2003)认为,内部控制评价定性评价受评价人员的主观影响,其主要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经济性、先进性;定量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应首先建立定量评价标准,然后通过模型评价其健全性和有效性。王立勇(2004)运用可靠性理论及数学统计方法来构建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内部控制系统可靠的框架图。朱卫东等(2005)基于COSO报告框架构建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将BP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

陈汉文、张宜霞(2008)认为政府监管部门应当规范风险基础的评价方法,引导企业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风险基础的方法来评价和审计内部控制。

韩传模等(2009)利用模糊评价法和AHP,评价部分及整体控制的有效性,并且从定性局部的评价改变为定量综合的评价。文胜泽(2009)利用风险管理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敖世友(2009)借鉴管理熵相关理论,计算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熵值,探讨如何评价内部控制有效程度。王海林(2009)借助过程控制手段构造IC-CMM模型,完成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过程与运行结果的双重综合评价。杨洁(2011)建立评价因素集、评价等级集和评价权重集,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打分,利用PDCA循环原理分析评价结论。应益华等(2011)将6σ五个步骤与内部控制评价活动有机结合,来发掘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不足及原因,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唐立新等(2012)通过调查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资料,并和评价标准对比分析,利用百分制评价法,得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结果。

五、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

内部控制评价无论对管理学界还是对企业界,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通过对上述中外研究成果的文献回顾和综述,目前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美国的COSO Framework执行成本较高,导致其不断受到质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缺乏可供企业参考的评价标准的问题,但具体实施效果如何有待于学者们收集更多的实证数据进行检验,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动态评价标准体系。

第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的指标体系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但二级或三级指标内容有待于统一;以内部控制目标为基础的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兼顾内部控制各要素;定性与定量综合的指标体系,往往权重难于合理分配,且定量指标的选取有待于统一。如何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可作为以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第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国外学者多主张建立各种模型以增强评价的客观科学性,但内部控制评价模型由于操作成本过高等原因,导致评价方法的运用推广受到限制;国内学者倾向于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AHP)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但存在受评价者的主观性影响,且对各指标一致性有严格要求等问题。因此,急需探索出一种可操作性强且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客观评价的方法。

第四,关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方面:目前共存在四种类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分别是以财务报表审计为目的;以内部控制审计为目的;以完善内部控制为目的;以信息披露为目的,这四种评价的客体相同,可以共享不少方法和信息,但如何能对这四种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有效整合以降低评价成本非常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郑卓如,郑石桥.内部控制评估:文献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J].会计之友,2013(3).

[3]陈俊,王曙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基于对COSO和COCO内部控制体系的整合型探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3).

[4]张黎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5]王双,赵毅.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述评――评价标准、指标、方法[J].会计之友,2013(23).

[6]董美霞.全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述评――兼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征求意见稿[J].财会通讯,2008(12).

[7]池国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功能定位与系统构建[J].管理世界,2011(6).

[8]邵继来.浅析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J].中国内部审计,2009(11).

[9]董美霞.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

[10]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