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

时间:2023-05-30 10:28:47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范文1

一、审计风险

在审计实践中,尽管审计人员实施了合乎规范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但仍然存在着作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一旦作出错误的审计判断,就会导致某种不良后果,因而审计工作存在着一定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由经济业务木身的复杂性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首先,从注册会计师木身来看,审计风险贯穿于其审计活动的始终。在选择客户时,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导致选择风险,如被审单位出现停产或主要产品在市场的销售量急剧下滑等;拟定审计计划时,由于计划不充分可能导致作出错误审计决策的计划风险,如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随便放弃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派遣审计人员时,有委派人员不胜任而导致的能力风险,如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差或具有不良职业道德;在搜集审计证据时,有收集不到足够有效资料的证据风险,如被审单位不提供必要的声明书;运用抽样技术时,有样木数量和样木选择不当的抽样风险,如抽样数量过多会浪费成木、样木选择不当会走弯路,特别是判断抽样,是审计人员根据经验主观评判的,极易遗漏重要事项;编制审计报告时,有审计意见发表不当的报告风险,如审计报告不准确、不公允。每一种风险都是多因素的集合,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

其次,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时,也会连累到审计人员。被审单位经营不佳、管理松懈、错弊丛生,审计人员虽然能将其中绝大部分错弊揭露出来,但很难揭露无遗,从而因未能发现错报而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大多数会计职业界人士也认为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做到应有的谨慎,就属于审计失败。尽管因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很难确定审计人员是否一贯地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但是,注册会计师如果出现失误,往往会使会计师事务所蒙受损失。因为,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往往指责审计失败而控告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当最近提出的审计意见表明财务报表公允表达时,情况更是这样。

再次,被审计单位的严重欺诈、违法行为也是加重审计风险的一个根源。被审计单位出于不良图

而弄虚作假、篡改资料、伪造证据,使审计人员难以弄清事实真相。如关联方交易,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审计的关联企业,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已受处罚的琼民源公司,其上亿元的非常收益和上亿元的新增资木公积金就是通过关联方交易取得的。由于关联方交易的复杂性,注册会计师不能保证发现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所有错报、漏报。没能识别关联方交易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常见例子。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而且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从木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而使审计质量得以保证。但是,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看,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及其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使单位负责人成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再加上其他相关规定,加大了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从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创造了条件。

2.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会计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木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业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

3.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脱钩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强化了责任,增加了风险。在新的情况下,事务所必须在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应根据成木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这包括审计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制度。还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认真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加强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

4.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其三,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其四,要慎重考虑出具何种意见的审计报告,千万不可草率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风险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应根据风险的不同情况,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拒绝表示“同意”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以转移、分散审计风险。

风险控制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才租赁风险控制

一、引言

人才租赁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近年来在我国获得了蓬勃发展。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就业困难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社会保险尚不完善的宏观环境下,随着人才租赁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租赁相关的劳动争议也逐步增多,为我国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实践提出了一个现实课题。

国内有关人才租赁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比较零散。林泽炎(2003)给出了人才租赁的定义,并按租赁时间长短总结了六种人才租赁形式。潘丰(2005)指出了企业利用人才租赁的意义及好处,并进一步总结了人才租赁形式。李敏(2005)分析了人才租赁条件下雇佣关系由传统的两方模式向三方模式的转变,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雇佣关系三方模式下短期雇佣的合理性。张鑫等(2008)基于雇佣关系三方模式阐述了人才租赁的理论基础,并指出了实施人才租赁需要解决的问题。孙俊清等(2005,2008)对人才租赁问题中人才租赁中介中心的内部雇员规模问题进行了研究。曹细玉等(2007)研究了单、双层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人才质量的最优控制问题。上述文献主要研究了人才租赁用工形式、人才租赁优劣势分析、人才租赁三方关系以及人才租赁雇员规模优化与质量控制问题,而没有考虑人才租赁风险及其控制问题。喻科(2004)基于用工单位的角度,阐述了租赁人才风险的定义,并探讨了此类风险的表现特征、产生原因以及防范与化解等问题。本文在喻科(2004)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人才租赁风险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雇佣关系三方模式下的风险,并给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我国人才租赁风险的现状及其本质

根据中人网()的调查,以上海为例,2004年大约有20万左右的人才租赁人数,年相关营业额超过50亿元,租赁员工与正式员工的比例大约为1∶50,但在美国这一比例已达1∶1,欧洲一些国家甚至还要高于这个比例;根据广州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的随机调查显示:50%的人不愿意通过人才租赁方式就业,40%的人表示可以考虑,只有10%选择愿意。为什么在发达国家证明是“三方共赢”的新型用工模式,却在我国的具体运作过程中面临如此的难题呢?中人网进一步调查显示,阻碍人才租赁业务的主要问题为:首先,对求职者来说,其主要关注如何保障其与用工单位编制内人员同工同酬、“空租”(两次租赁之间的空挡)期间的社会保障、缺乏专门性政策法规来明确规定用工单位与出租人才之间的权利义务等问题。其次,对人才服务机构来说,主要面临“耗时太长,利润不高”的问题。最后,对用工单位来说,由于人才租赁多属于短期行为,其主要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根据上述描述的现状可以发现:人才租赁风险本质上就是在不完善的国家社会、经济、法律等宏观环境下,人才租赁三方人力资本(知识、技能、信息以及创新能力等)与结构性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等)的运作失调问题,其外在表现为人力资本的时效性、人事的不稳定性、价格机制以及知识产权等所带来的风险损失。

三、人才租赁三方的风险分析

人才租赁不再是传统的雇员在雇主的场所工作,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用工单位和租赁人员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形成了三方博弈关系。在人才租赁三方雇佣关系下,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用工单位和租赁人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随之造成的交易不平等性为人才租赁带来了风险。总体而言,人才租赁涉及三方的利益,对于三方中的任意一方都存在着风险。

对于用工单位来说,其所面临的风险是指租赁人员实际效用偏离使用者的预期,为此使用者需对此承担相当程度损失的可能。首先是岗位不匹配的风险,即用工单位与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合作过程中,如果信息传递上或理解上有误差或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未尽责选用了不合适的人员,而用工单位因为与租赁人员没有契约关系,若要遣散租赁人员必须经过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来运作,如果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不愿遣散,则用工单位就要蒙受损失。其次是租赁人员的道德风险,即用工单位与租赁人员之间没有法定的劳动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如果用工单位在合约中没有规定相关的惩戒措施,则在租赁人员的消极怠工行为上就没有控制力。第三是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的道德风险,即如果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采取蒙骗手段骗取租金后不履行合同就卷款逃跑,而又没有特定的约束条件来制约用工单位与租赁人员之间的关系,则用工单位的声誉就要受到很大影响。第四是知识产权的风险,即租赁人员与用工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议,使得容易出现租赁人员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关系责任不清、权责不明,其中租赁人员在用工单位工作时所获得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以及知识产权或商业机密的保护问题是目前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

对于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来说,其面临的风险是作为盈利组织的经营风险和合同履行风险。经营风险是指经营环境变动导致的环境风险和与经营人员能力相关的决策风险;合同履行风险是指因为租赁合同订立上的不完备导致用工单位拒绝履行支付租金义务的风险。

对于租赁人员来说,其面临的风险包括:首先是合同履行风险,即如果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与用工单位在履行租赁合同时出现问题,则会影响到租赁人员的工资发放。其次是稳定偏好风险,由于租赁多为临时性用工行为,如果租赁人员偏好长期稳定的工作就会产生此种风险。第三是“空租”的风险,即目前租赁人员在“空租”期间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第四是福利损失的风险,即租赁人员在当其福利待遇(如同工同酬、加班费、培训机会等)受到不公正对待时的风险。

四、人才租赁风险的控制策略

虽然人才租赁对于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用工单位和租赁人员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但是除了道德风险和正常的经营风险是无法完全控制之外,其他风险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来进行规避和分散的。

1.进一步完善人才租赁的法制环境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的市场地位不明确,经营资质缺乏审批程序,多数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与劳务承包或劳务中介混为一体,无序竞争和侵犯被租赁人员权益的情况较为普遍。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以及9月18日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首次从法律角度对人才租赁做了专门规定,明确了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租赁人员、用工单位三方主体的地位及权利义务,并建立了人才租赁监管和赔偿制度以维护被租赁人员的合法权益。

虽然新《劳动合同法》结束了我国人才租赁无法可依的历史,但是在许多操作细节上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比较典型的有:(1)为了维持就业率而取消了人才租赁限制性条款,造成目前国内有以人才租赁取代常规用工形式的趋势,这似乎在挑战法律对劳动者合法利益的保护,同时也是用工单位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2)按现行规定,租赁人员的四金、工伤、医疗等一旦出现问题,其责任方是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但是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不是创造财富的经济实体,也不会有财政拨款,其利润根本无法赔付租赁人员的损失,因此即使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想要承担责任也办不到,恐怕最终“倒霉”的只是租赁人员。此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收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配套措施或实施细则如何制定以及何时出台都会影响到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果。

2.加强政府对人才租赁业的扶持,建立人才租赁后台服务系统

政府应当协助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建立后台服务系统,倡导建立规范统一的人才库,促进各地区和更大范围的人才租赁行业协会的建立。鼓励各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共享各自拥有的资源,同时及时更新人才资源信息库,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可利用度,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人力资本,减少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和用工单位花费在搜寻租赁人员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成本损失,以使整个租赁活动顺利进行。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的后台服务系统要求有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来收集用工信息,特别是集团用户有庞大的人才库,以便及时找到合适的人才有很好的招聘、测评、人事、培训和法律服务的能力。特别是在目前法律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完善的后台服务系统对于降低各方面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主管部门还可以提供具有合法资质的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查询服务,方便有租赁需求的用工单位和有意成为租赁人员的求职者选择合适的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用工单位或求职者误入非法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的骗局。

3.加强社会舆论对人才租赁的宣传力度

作为新生事物,加强社会舆论对人才租赁的宣传力度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社会舆论导向方面,可以侧重对人才租赁的正确报道,提高租赁人员的社会地位,消除人们对人才租赁的偏见和对租赁人员的歧视。媒体的影响力在当今社会异常强大,如果可以很好地利用媒体资源,向广大企业以及求职者传递人才租赁的概念及相关信息,则可以为人才租赁的社会认可度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其次,在就业指导方面,政府或者人才主管部门应积极指导求职者拓宽就业思路,把人才租赁的运作方式、优势以及不足详细告之求职者,使其对这种新兴用人方式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选用。用人单位(人才租赁机构)也应该主动担负起向求职者以及企业宣传人才租赁的相关概念,并积极地推广人才租赁,以促进人才租赁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泽炎:新型用人方式—人才租赁.中外企业文化,2003,(6):54~56

[2]潘丰:业应充分利用人才租赁.现代管理科学,2005,(8):96~97

[3]李敏:人才租赁三方模式对雇佣关系的影响.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59(1):82~86

[4]孙俊清李勇建涂莑生:人才租赁与中介中心单类雇员规模优化问题的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8):62~68

[5]孙俊清李勇建涂生:人才租赁中介中心两类雇员的单阶段人力计划以及替代策略优越性的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9):46~54

[6]曹细玉韩明:双层非对称信息下人才租赁中的人才质量控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6):250~253

风险控制范文3

[关键词] 风险投资 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机制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也称创业投资,作为支持高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广义上讲,风险投资是对一切有意义的开拓性、创业性经济活动的资金投放; 狭义上则是一种主要对尚处于创业期且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企业的长期投资,以期待所投资企业的资本增值来实现投资回报的投资方式。其实质是通过投资于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群,把其中成功的项目进行出售或上市,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变现(蜕资),从而不仅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还可以使投资者获得高额回报。

一、风险分析

由于风险投资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大多是具有较高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的试制、生产,到产品的销售要经历许多阶段,而投资风险存在于整个过程中,来自于多方面。因此,加强风险投资的风险研究,规避风险,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主体的中存和发展。

1.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在风险投资过程中,风险企业对高科技产品的创新过程,因技术因素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性。技术风险的大小由下列因素决定:(1)技术上成功的不确定性。新技术在诞生之初都是不完善的、粗糙的,能否在现有的技术知识条件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都是不能确定的。(2)产品的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产品开发出来后,如果不能成功地生产出产品或进行批量生产,仍不能完成风险投资的全过程。(3)技术效果与寿命的不确定性。一项高科技产品即使成功地开发、生产,事先也难以确定其效果。同时,由于现代知识更新的加速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技术的生命周期缩短,一项新的技术或产品被另一项更新的技术或产品所替代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当更新的技术比预计提前出现时,原有技术将蒙受提前被淘汰的损失。因而高科技产品往往寿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4)配套技术的不确定性。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后,往往需要―些专门的配套技术的支持才能使该项技术转化为商业化生产运作,如果所需的配套技术不成熟,也可能带来风险。

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风险投资运作中风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和不合理所带来的风险。风险企业大多为创新科技企业,这些公司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公司的创始人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专业技术上各有特长,并对技术开有独钟,但他们在管理上却不是行家或对管理的细节不感兴趣。(1)决策风险。即风险企业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企业具有投资大、产品更新快的特点,这就使得风险企业对于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2)组织风险。风险企业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企业的增长速度都比较快、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这样就会造成企业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3)生产风险。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精确测定,致使实际的生产水平与实际的市场容量不一致而产生风险,所以这种生产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

3.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因资金不能适时供应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其主要与资金的筹集规模、来源渠道及其资金的结构等直接相关。(1)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主要体现在私人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存在很多障碍,而政府过分参与投资模式不合理,“官办官营”的投资模式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政府作为风险资本主要来源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此外,养老基金难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金融机构进入投资领域受到限制都是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重要原因。(2)资本结构不合理。风险投资公司的资本结构面临着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安排不合理、筹资期限与投资期限结构不匹配、债权筹资与股权筹资结构不合理等不合理因素。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需面临的盈利或亏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包括:(1)市场的接受能力和容量难以确定。由于实际的市场需求难以确定,当风险企业推出所生产的新产品后,新产品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遭市场的拒绝。同时,市场容量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商业总价值,如果一项高科技产品的推出投入巨大,而产品的市场容量较少或者短期内不能为市场所接受,那么,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无法实现。(2)市场接受的时间难以确定。风险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全新的,产品报出后,顾客出于不能及时了解其性能、对新产品持观望、怀疑态度,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从新产品推出到顾客完全接受之间有一个时滞,如果这一时滞过长将导致企业的开发资金难以收回。(3)竞争能力难以确定。风险企业生产的产品常常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风险企业可能由于生产成本高、缺乏强大的销售系统或新产品用户的转换成本过高而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严重的还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5.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由于投资所处的社会、政策、政治、法律环境变化或由于意外灾害发生而造成投资失败的可能性。风险投资属于长期的股权投资,整个投资过程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一般为5年~7年),在这样长的时间内,风险投资所处的外部环境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灾难性的损失。这一风险的特点就是,它对于风险投资的参与者来讲是不可控制的风险。

二、风险控制机制

风险投资做为一种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投融资机制,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就在于其高风险。风险投资的风险不单存在于风险投资的某个特定环节,而是遍布全过程。事实上,高风险与高收益是互为依存的,没有高风险就没有高收益。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重要的不是根除风险――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而是把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承受的范围内。

1.风险分散的一般作法

一个首要的做法是,将风险资本在不同的行业和项目上进行分散。风险投资家为避免某一行业或某个项目的行业性、系统性投资风险,往往需要在不同的行业和项目上进行分散投资,即“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对于同一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亦需要进行分散投资的依据也在于此――创建阶段和发展阶段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另一方面,针对同一项目需进行投资工具的不同组合。资金从来源上可以分为资本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其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风险分散关系。此外,联合其他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投奇同样不失为一个风险分散的好方式。

2.风险分担的机制

在风险分散的机制上,风险投资公司多采取有限合伙制(股份公司)的形式,入股者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组成,养老保险基金等民间资本是风险投资公司资本的主要来源。有限合伙人提供股份的多数部分(最多可达99%),但只提供资金,不参与经营;普通合伙人只占有少量的股份(如1%),但负责资本的经营。由于有限合伙人不是少数的几个投资者,而是众多投资者某种形式的联合体,其资本来源相当分散,每个投资者所占的资本数额和比例都比较小,因而个人承担的风险就比较小,这样就从资本来源上实现了风险的第一次分担。

风险控制范文4

    企业对外经营运作过程中,面临各种经营风险,包括因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行为导致的风险、因合作伙伴履约资信问题导致的风险以及因经营环境变化导致的风险,如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

    企业内部管理追其根源,均在于人力资源的掌控,因此我们通常将企业的内部管理风险概括为“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中最常见的几类问题,包括:黑单、泄露公司机密及商业秘密、虚报或假报帐目等。出现以上问题,究其根本,有三个层面的原因:

    第一,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第二,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制度制订不足,特别是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建立人力资源道德风险的防范和监督制度,公司管理层对公司制度执行不力,甚至参与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

    第三,员工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缺少必要的职业规范和素质或者道德水准、特别是尽职性不高。

    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建立并完善内部人力资源风险防范体系和危机处理机制,控制内部人力资源风险,从而保障企业商业安全。

    企业增强风险控制能力,首先,必须建立事前防范保障机制。设立对应聘人员和重要岗位待聘人员的资质审核程序,全面、深入核实其背景资料,同时也可通过心理测试,获取一些其它途径无法得到的真实信息,比如应聘人员是否对企业隐瞒的、档案材料中无记载的重要背景信息,如是否有犯罪前科,是否有吸毒、同性恋和其它不良嗜好,是否加入非法组织,是否是国外间谍或竞争企业的商业间谍。

    其次,建立事中预防监控机制。事中预防监控是事前防范的延伸。公司内部,要对在职人员,特别是重要岗位员工进行公开的定期、不定期考核或心理测试;加强对员工个人职业素养的培训与提高,完善新员工的培训机制和对在职员工的考核机制。公司外部,可聘请专业的调查公司对重点岗位员工的尽职状况进行定期保密调查。

    最后,建立事后危机处理机制。公司内部要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并不断健全和完善部门制度;公司外部,可聘请专业调查公司对在职人员、离职人员的职业去向进行追踪调查。

    我们对不同阶段对风险控制的程度有一个大概的统计,基本上是:事前控制:100%,事中控制:85%,事后控制:15%。可见事前对风险和危机进行控制是最有效的。因此,企业加强风险控制,建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体系,其重点也在于建立事前的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监控机制。 总结以上风险控制方法,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控制与管理应着眼于以下方面:

    1、企业必须培养事前风险防范的意识,并建立相应的监督体制,以确保这种意识落实到现实的管理过程中;

风险控制范文5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由于不同因素对事件的影响不同,所以导致事件的不确定结果,这就导致了风险的产生。不同人对于财务风险的认知层面不同,说法也不同,一般有两个层面:一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个人主观的差异,进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收益的不确定,引发的微观经济风险。二是它也称为筹资风险,是指到期偿还不了债务的可能性,换言之,它是由于借债引发的,若无借债就不存在财务风险。我在此文中研究的是企业难以预测的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完善、企业经营的不确定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给企业最终带来可能的财务损失。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态度,控制得当的话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使企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若控制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何控制好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财务风险控制,就是在利用相关的信息和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施加作用和影响,使企业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

环境的多变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伴随着风险隐患,企业管理重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中财务风险占很大一部分。财务风险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对企业的稳定、资金的安全性及获利有很大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由企业所有人执行的一系列过程。内部控制能适时反映企业的风险并相应地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可以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企业的风险类型很多,财务风险是其中的一种,内部控制最终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内部控制薄弱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财务风险控制实质上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财务风险控制不好,意味着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薄弱性。全面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能顺利进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好企业,预防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规划企业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的评价是以财务风险控制的好坏为依据,同时内部控制是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重点。

三、企业财务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如今的经济环境是多变的,包括产品更新的速度、市场的变化、国家政策、利率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资金的运转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如今很多财务人员还是沿用传统模式来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对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知,只关心资金的投放与收回,对企业风险缺少实质认知和管理,忽略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薄弱的风险意识难以适应因素变化对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控制财务风险不是当它出现再采取措施,而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或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很薄弱,每年虽然有几十万的会计人员,但是大多数专业素养都不高,企业管理者对这方面又不了解,财务风险是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但是可以预测,它本身就是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往往到来时就是致命一击。所以大多数企业开始都运营很大,突如其来的一场财务危机就导致破产。

(三)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企业采取的一种手段,为了能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可以根据考察内部控制机制来评价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对企业人员”权责利”的分配管理。它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对控制风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内部机制的不足让人笼统的把企业的规定规章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人员的“权责利”分配不清,缺乏合适、完整、统一的体系,内部人员不恪守自己的职责,缩小了控制的范围,使效果大打折扣,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企业能够更好的控制财务风险。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企业是经济环境中的主体,是我们可以看见和感知的,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正确认知是财务风险控制成功的先决条件。财务风险随时存在,企业必须有一定的风险意识,缺乏风险意识会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机制出现漏洞,使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企业应该培养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定期让企业人员参加风险探讨会,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用实际案例来分析财务风险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培养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对风险的适应和处理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事前对财务风险的预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信息网和资源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它意味着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成功一半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即在事前监控,使企业遭受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三)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薄弱的内部机制意味着企业风险管理也是不成功的,但是财务风险控制不完全代表内部控制,好的内控环境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前提。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循序渐进,包括几方面:第一,要改善企业内部环境。首先要对企业的组织、内部人员的权责体系进行分析,秉互相制约和协调的原则对企业的资源、人员的调整、资本的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找到它们的最佳组合。第二,设立内部审计,按照企业实际情况来确立部门所需的人员配备等,同时设立监督部门,不定时地对人员的业绩、资金运用、风险进行评估和检查,提供完善企业内控机制的依据。第三,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成分,我们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行财务的分权管理。企业面对经济形势是很严峻的,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应该是企业一直在做的事,对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吕朝辉.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与防范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黄婉婷.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3(08).

[3]柳树梅.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控制与防范措施[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4]马传果.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江西财经大学,2009.

风险控制范文6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 管理风险 控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显示出其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作用。风险投资是专指萌芽状态中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这种投资的高风险性和高回报率要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风险投资的资金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中,由于风险投资项目大多数是由技术创新而产生的高科技项目,过去同行业的历史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的风险以外,还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风险企业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投资失败的风险统称为风险投资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组织风险、决策风险、过程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风险控制,对于有效运用风险投资这一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风险投资项目实现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队建设———组织风险控制的核心工作

    风险投资项目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项目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不及时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就会造成项目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

    风险投资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组织的管理。与传统项目相比,风险投资项目不但要求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风险性有较高的认识,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协调运用。而只有高性能项目团队才能实现这种充分协调,所以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中,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在现有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引进,改变了组织过程实施的方式。即组织过程变成了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能部门,项目经理变成了“过程所有者”。为了从事项目的人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团队应围绕着用于获得过程流的焦点进行建设。如果项目人员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有冲突,士气低,将会影响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更会使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受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经理,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参与者发挥自己才干的适当环境,会使项目成员的忠诚度高度提升,增强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

    推动力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正面因素,可以加强团队的有效性,它们和团队性能是正相关的。障碍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负面因素,它们被认为妨碍了团队性能,在统计上同性能是负相关的。在置信度为95%或更高时,这些团队特性和团队性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推动力的把握和障碍的排除来创建高性能的项目团队,是组织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是项目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二、项目评价———决策风险控制的首要工作

    我国许多风险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项目本身先天不足,是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是指风险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项目具有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对于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进行价值评估过程中,仅靠风险投资家、市场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会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风险投资项目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远远大于传统的投资项目,所以如何从模拟风险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种风险的价值范围方面预测价值,是进行风险投资项目决策的关键。全面的价值评估工作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评估方法,拥有较多的财务、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风险投资项目历史财务数据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可比项目数据,评估时应采用类似项目和自身的历史数据相互替代的方法来进行。在取用同类项目数据时,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信息的丰富程度、稳定程度。选取了合适的财务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预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及选定项目的必要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折现率)。为了计算由该项目引起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需要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统一时点进行比较。估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具体工作包括:分析企业

财务状况,计算扣除调整项目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将企业经过审计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别细化分析;了解企业的战略地位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绩效前景;预测个别详列科目;检验总体预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分析预测得出和风险相适应的企业预计现金流量表,以此为基础计算出的项目的净现值。估测并调整项目必要收益率工作包括:权益资本成本估算;债务资本成本估算;确定目标市场价值权数;估计不同的企业的报酬率随整个市场平均报酬率变动的情况;估计根据机会成本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将与特定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加入到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当中,形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从而合理选定折现率。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选定的投资方案,还要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由于营业风险是一个项目资本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由于技术、效率及其生产上的因素,企业通常无法控制项目的营业杠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总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杠杆程度有限的组合,来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施过程风险控制

    项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风险项目往往起源于一种想法,并采取一种概念化的形式,要求有足够的物质要素,使组织中关键的决策制定者选择该项目。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以一种连续的生命周期的模式,强调了进行风险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投资项目由于其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确定,致使对项目的过程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产生风险,这种风险贯穿了风险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于风险投资项目的特点,项目各阶段不应仅满足应完成的任务,必须随着项目运作过程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项目参数的调整。根据这种变化表现的强烈程度,要求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新领域。任何企业的运营都需要信息,源于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决策必须基于及时的和适当的信息。信息流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了这些,才能有效地和高效地使用资源,满足项目的要求。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因此为了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就要优化整个信息流程。项目风险信息整理伴随着风险及管理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及发送过程展开。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还包括项目自身风险与风险管理政策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支持等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组织者可以准确地发现并协调风险管理活动、根据风险控制效用报告组织未来计划等活动。对于每一阶段的工作,信息使用者可在在界面上得出该项工作的风险等级,明确这一风险正面与反面的后果,还可以发现其他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最佳的风险管理实践及风险评价工具。例如在项目计划阶段,输入该项目信息内容,查询系统会提供一个逻辑的树状结构,一方面指出项目中必须的工作要素,另一方面提供该项目可以借鉴的网络信息以及计划实施的模拟流程等。根据风险表现的强烈程度,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根据新的资源的配比情况,项目成本、时间和性能参数也要随之调整,即以已完成方面的新数据重新安排未完成阶段的工作。通过对项目过程风险动态、适时地控制,可以保证项目阶段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

    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退出以后,贯穿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根据情况的变化,对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把握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避免和减少风险,保证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戴维。i.克利兰着,杨爱华等译。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杨乃定。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软科学,2002(6)

    3.王景涛编着。新编风险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杨雄胜主编。高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风险控制范文7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 管理风险 控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显示出其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作用。风险投资是专指萌芽状态中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这种投资的高风险性和高回报率要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风险投资的资金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中,由于风险投资项目大多数是由技术创新而产生的高科技项目,过去同行业的历史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的风险以外,还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风险企业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投资失败的风险统称为风险投资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组织风险、决策风险、过程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风险控制,对于有效运用风险投资这一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风险投资项目实现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队建设———组织风险控制的核心工作

风险投资项目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项目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不及时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就会造成项目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

风险投资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组织的管理。与传统项目相比,风险投资项目不但要求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风险性有较高的认识,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协调运用。而只有高性能项目团队才能实现这种充分协调,所以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中,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在现有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引进,改变了组织过程实施的方式。即组织过程变成了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能部门,项目经理变成了“过程所有者”。为了从事项目的人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团队应围绕着用于获得过程流的焦点进行建设。如果项目人员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有冲突,士气低,将会影响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更会使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受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经理,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参与者发挥自己才干的适当环境,会使项目成员的忠诚度高度提升,增强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

推动力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正面因素,可以加强团队的有效性,它们和团队性能是正相关的。障碍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负面因素,它们被认为妨碍了团队性能,在统计上同性能是负相关的。在置信度为95%或更高时,这些团队特性和团队性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推动力的把握和障碍的排除来创建高性能的项目团队,是组织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是项目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二、项目评价———决策风险控制的首要工作

我国许多风险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项目本身先天不足,是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是指风险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项目具有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对于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进行价值评估过程中,仅靠风险投资家、市场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会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风险投资项目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远远大于传统的投资项目,所以如何从模拟风险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种风险的价值范围方面预测价值,是进行风险投资项目决策的关键。全面的价值评估工作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评估方法,拥有较多的财务、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风险投资项目历史财务数据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可比项目数据,评估时应采用类似项目和自身的历史数据相互替代的方法来进行。在取用同类项目数据时,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信息的丰富程度、稳定程度。选取了合适的财务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预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及选定项目的必要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折现率)。为了计算由该项目引起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需要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统一时点进行比较。估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具体工作包括:分析企业

财务状况,计算扣除调整项目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将企业经过审计的现金流量表进行分别细化分析;了解企业的战略地位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制定绩效前景;预测个别详列科目;检验总体预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结合企业经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分析预测得出和风险相适应的企业预计现金流量表,以此为基础计算出的项目的净现值。估测并调整项目必要收益率工作包括:权益资本成本估算;债务资本成本估算;确定目标市场价值权数;估计不同的企业的报酬率随整个市场平均报酬率变动的情况;估计根据机会成本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将与特定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加入到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当中,形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从而合理选定折现率。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选定的投资方案,还要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由于营业风险是一个项目资本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由于技术、效率及其生产上的因素,企业通常无法控制项目的营业杠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总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杠杆程度有限的组合,来控制企业的总风险。

三、借助信息技术———实施过程风险控制

项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风险项目往往起源于一种想法,并采取一种概念化的形式,要求有足够的物质要素,使组织中关键的决策制定者选择该项目。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以一种连续的生命周期的模式,强调了进行风险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投资项目由于其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确定,致使对项目的过程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产生风险,这种风险贯穿了风险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于风险投资项目的特点,项目各阶段不应仅满足应完成的任务,必须随着项目运作过程环境的变化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以及项目参数的调整。根据这种变化表现的强烈程度,要求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新领域。任何企业的运营都需要信息,源于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决策必须基于及时的和适当的信息。信息流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了这些,才能有效地和高效地使用资源,满足项目的要求。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因此为了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就要优化整个信息流程。项目风险信息整理伴随着风险及管理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及发送过程展开。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还包括项目自身风险与风险管理政策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可以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支持等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网络。借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组织者可以准确地发现并协调风险管理活动、根据风险控制效用报告组织未来计划等活动。对于每一阶段的工作,信息使用者可在在界面上得出该项工作的风险等级,明确这一风险正面与反面的后果,还可以发现其他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最佳的风险管理实践及风险评价工具。例如在项目计划阶段,输入该项目信息内容,查询系统会提供一个逻辑的树状结构,一方面指出项目中必须的工作要素,另一方面提供该项目可以借鉴的网络信息以及计划实施的模拟流程等。根据风险表现的强烈程度,项目经理通过改变分派到整个项目和各项工作的混合资源,来相应地做出动态反映。根据新的资源的配比情况,项目成本、时间和性能参数也要随之调整,即以已完成方面的新数据重新安排未完成阶段的工作。通过对项目过程风险动态、适时地控制,可以保证项目阶段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

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退出以后,贯穿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根据情况的变化,对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把握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避免和减少风险,保证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戴维。i.克利兰着,杨爱华等译。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杨乃定。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软科学,2002(6)

3.王景涛编着。新编风险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杨雄胜主编。高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风险控制范文8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的风险投资实践,对于风险投资项目运作中的管理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是风险控制。进行科学的管理风险控制,对于有效运用风险投资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风险投资项目实现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 管理风险 控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显示出其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及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作用。风险投资是专指萌芽状态中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这种投资的高风险性和高回报率要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风险投资的资金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中,由于风险投资项目大多数是由技术创新而产生的高科技项目,过去同行业的历史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的风险以外,还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风险企业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投资失败的风险统称为风险投资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组织风险、决策风险、过程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风险控制,对于有效运用风险投资这一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风险投资项目实现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队建设———组织风险控制的核心工作

    风险投资项目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项目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不及时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就会造成项目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

    风险投资作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型事物,其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组织的管理。与传统项目相比,风险投资项目不但要求项目组织内的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对项目的风险性有较高的认识,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协调运用。而只有高性能项目团队才能实现这种充分协调,所以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中,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团队在现有传统组织结构中的引进,改变了组织过程实施的方式。即组织过程变成了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能部门,项目经理变成了“过程所有者”。为了从事项目的人员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团队应围绕着用于获得过程流的焦点进行建设。如果项目人员和工作要求不相匹配,有冲突,士气低,将会影响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更会使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受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经理,如果能营造一个让参与者发挥自己才干的适当环境,会使项目成员的忠诚度高度提升,增强项目团队性能的发挥。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

    推动力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正面因素,可以加强团队的有效性,它们和团队性能是正相关的。障碍是同项目环境相联系的负面因素,它们被认为妨碍了团队性能,在统计上同性能是负相关的。在置信度为95%或更高时,这些团队特性和团队性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过推动力的把握和障碍的排除来创建高性能的项目团队,是组织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是项目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二、项目评价———决策风险控制的首要工作

    我国许多风险投资出现严重亏损,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项目本身先天不足,是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决策风险是指风险项目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项目具有投资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的特点,使得对于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进行价值评估过程中,仅靠风险投资家、市场的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会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风险投资项目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远远大于传统的投资项目,所以如何从模拟风险的角度以及能够反映这种风险的价值范围方面预测价值,是进行风险投资项目决策的关键。全面的价值评估工作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普遍的经济环境的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评估方法,拥有较多的财务、统计数据,采用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分析和预测,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因为风险投资项目历史财务数据相对较少,或者没有可比项目数据,评估时应采用类似项目和自身的历史数据相互替代的方法来进行。在取用同类项目数据时,还要考虑项目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信息的丰富程度、稳定程度。选取了合适的财务数据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预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及选定项目的必要收益率或资本成本(折现率)。为了计算由该项目引起的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需要采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调整到统一时点进行比较。估测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具体工作包括:分析企业

风险控制范文9

一、石油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和成因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对于石油施工企业而言,由于其业务主要是提供施工劳务,能否及时完整地回收货币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而其主要的财务风险是资金回收风险,即劳务发生以后,所发生的货币资金收入在收回的时间和金额上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这是石油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的客观性基于三个原因:

一是缺乏信息。一般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育程度越高,信息的透明度也就越高。石油施工企业的经营决策有赖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市场信息。市场信息不完全,将直接增加财务风险。石油施工所面临的买方市场、竞争加剧将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在经营决策时,或者由于取得信息的成本过高,或者因为有些信息根本无法取得,致使石油施工企业管理者对许多情况不甚了解,从而导致了对客户的信用评估误差,产生财务风险。

二是政策变化。财务风险涉及到相关政策的稳定程度和完善程度。石油施工企业承担的多是投资大、时限长的大中型施工任务,相关政策的变化会影响资金回收的确定性。例如,国家基建投资政策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在建工程后续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国家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影响接受施工劳务一方支付货币资金的能力。此外,有些地方的政绩工程、地方保护主义也会影响顺利地回收资金,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是企业的决策者不能控制客户的未来状况。例如,客户的违约。客户拒绝按照合约规定履行支付,虽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但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施工企业不是被没完没了的官司缠身,就是陷入“赢了官司却要不回钱”的为难境地,并且有可能造成与区域性的客户关系僵化,影响后续工程的承揽。此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造成客户经济状况恶化、丧失支付能力,这也是石油施工企业所难以预计和控制的。

二、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政策选择

防范财务风险政策选择的目的是:预先确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将那些可能导致利润减少的因素降到最少,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按预定的目标进行。由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风险的大小与风险报酬率是成正比例的,即风险越大,风险报酬率也越大;反之,风险越小,风险报酬率也就越小。因此,选择财务风险政策的目的,不在于一味地追求降低风险,而在于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做出恰当的平衡。

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财务风险政策主要有:回避风险政策、减少风险政策、接受风险政策、转移风险政策。结合石油施工企业的特点,减少风险政策是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最佳选择。减少风险政策也称为控制风险政策,它是指在经营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因发生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减少风险政策可以分类如下:一类是按照控制风险的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预防性控制是在事前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出相应的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抑制性控制是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用相应的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的程度,缩减损失的延续。另一个分类是按控制风险的方式可分为技术控制和行为控制。技术控制减少风险的手段是采用相关的工程技术措施,行为控制减少风险的手段是强化对有关人员的行为控制。

当前,石油施工企业在实际的控制财务风险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对风险的预防性控制。因为石油施工企业对市场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普遍存在回收速度慢、回收时间长的问题,应收账款长期不能回收、大量拖欠,就会出现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一旦应收账款成为坏账,企业的收入就不能实现,反而成为损失。回收应收账款的成本和代价是很大的。所以企业应该转变思路,将对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这就涉及到如何认真地制定信用政策、如何在经营活动中认真执行信用政策。

三、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1.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对客户进行科学的信用评估

信用标准是企业对客户的信用要求所规定的标准,通常用坏账损失率作为标准。在应收账款成本中,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的是客户拒绝支付或者客户由于无支付能力而造成的坏账。如果企业财务部门能根据实际,制定合适的信用标准并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将会减少坏账发生的可能性。

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通常采用5C评估法:品德,指客户的信誉,有没有按期支付施工款的诚意,这是信用评价的首要因素;能力,指客户的支付能力,主要通过对客户以往经营活动中的支付行为,以及资产负债表来分析判断;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主要根据资本金和所有者权益的大小和比率来判断;抵押品,指客户拒绝付款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这一条尤其适用于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条件,指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主要了解在经济状态发生变化时或一些特殊的经济事件发生时,会对客户的付款能力产生什么影响。

2.强化风险管理

第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应收款项并提供相关方面的信息,将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单位领导。其次,建立内部责任考核制度,相关业务人员必须对所发生的业务承担责任。对以前年度的欠款,要加大清欠力度,组织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清欠队伍,实行承包催收责任制。

第二,制定适宜、有效的收款政策,回避财务风险。例如,应收账款拖延时间越长,发生坏账损失的概率就越高。企业应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资金回收方式,如债务重组、债务减免、实物抵债等,最大程度地减少坏账发生的风险。

风险控制范文10

关键词:企业风险;内部控制;控制;防范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A

一般的企业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会计控制,但是随着市场化和整体化的经济发展,单纯的会计控制已经不能满足规避企业市场风险的需要。因此,就需要全方位的宏观整体的控制机制。

1风险种类

企业的经营具有持续性,这种连续的经营状态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战略性的、决策性的、经营性的、财务上的、信息、环境和法律上的、自然的。不恰当的命令和企业规划就是造成战略性风险的原因;决策失误就会致使企业的预目标无法达成而对于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经营手段是一个企业良好发展的动力,不当经营所造成的就是经营性风险;融资和债务问题是每一个企业财务上的重大问题,如果融资能力受损或是债务负担超额都会造成财务风险;所谓的信息风险则是由企业所得到的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决定的;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政策也会造成风险;最后则是自然原因,由于不可抗力而造成的企业风险,诸如战争、灾害等。

2在防范和控制风险时遇到的问题

隐形失控是企业在经营中经常所忽视的问题,由于企业的风险意识不到位大多数企业不居安思危,针对这样的风险控制不到位,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和控制人员,因此怎样全面控制风险是目前一些企业所应当考虑的。

(一)不全面的风险把握

风险往往都是一些不可预见的存在,只有当风险威胁到企业的正常运行时才可以看到,上述风险往往是都只是会显示部分,因此企业决策者在对于整体控制的时候往往会忽视而没有做出整体化的考量。

(二)防范风险的体制不全面,是很多企业的体制漏洞

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是需要深刻的实践认识以及多角度的经营运作考量的,这种外延的控制和防范是需要多样复杂的风险因素的,目前企业对于风险的管理没有充分的认识,导致没有明确的管理体制,不能对于风险进行宏观的多角度层面的调控,风险构架的不全面,控制体制的薄弱是导致风险不利影响扩大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风险指标无法统一,风险衡量体制无法确立

由于企业建立时间早,企业主自身并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经验论占有主体地位,业务技能也有所限制,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对于风险的认识不足,对于模型分析和风险的量化又缺少核心的监管指标,因此预警风险的能力就相对缺乏。

(四)风险防范的思想和理念应当伴随着企业文化成长

整体风险意识薄弱是目前企业对于风险认识的最大缺陷,很多企业只关注具体的项目,而缺乏整体意识,认为风险的控制以及对于风险的防范是个别人和个别部门的工作,对于控制的理解比较的肤浅。企业风险的预防应当是从每个环节入手,然后再整体分析的。3控制风险的对策

如何对于企业风险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建立起一套正确的风险 控制体系是企业所需要做的。针对上述风险所具体分析的关键点,进行合理的本质认识,制定相对应的明确的完善控制体系,从而真正确保风险控制的合理性稳定性。

(一)建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技术程序

①预警风险。可能导致企业风险或者是隐藏风险的可能因素很多,想要制定相对应的对策就需要对于因素进行定性,只有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才能制定与之适应的警示,并对此实现控制。

②识别风险。在风险预警系统的指导下,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主体特别是领导主体和操作主体要对上述可能产生的种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即要弄清企业潜在的及可能发生何种风险,并对风险产生的后果进行初步分析。

③评估风险。探索制定一些可以量化的风险控制指标,然后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必要时可进行压力测试,从而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为防范控制风险提供依据。

④控制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公司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尽全力防范控制风险。

(二)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组织程序

①制定明确的企业目标,确立风险防范控制的机制。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制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只有确立了清晰的目标,才能指导、引导和激励企业上下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目前许多企业实际上没有中长期的战略目标,有的甚至没有年度的经营计划,这必然潜藏了严重的风险。确立目标后,公司上下就会适时用目标衡量实践活动,及时纠偏补正。

②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如果企业没有制度,无章可循,就会导致少数人随意操纵局面,使企业面临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就是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加强重大投资项目风险预警和防范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强调以制度防范为基础,形成规范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环境。

③全员负责风险防范与控制。企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不是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的任务。

④企业的高层领导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领导主体,在风险防范与控制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高层领导行使风险防范与控制决策权。特别是应加强对管理层权力制衡的内控制度建设。对管理层权力制衡的内控制度建设是风险防范的基础,也是最难实施的,毕竟企业管理层在建设内控制度时,首先要约束的恰恰是自己。负责企业经营决策的高层领导们权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监督,当个人绩效目标与公司及股东目标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前者,给企业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对管理层进行权力制衡不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⑤风险控制落实到具体人。风险控制工作还要依靠经理层及下属部门以及员工去执行,因此,企业要通过制度安排等将风险控制任务,明确落实到具体人。

⑥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是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关键。建立起面向企业管理层的内控制衡制度后,必须设计相关的关键控制流程与之配套。

⑦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在制度和流程优化之后,不管哪个关键控制点的风险量化发生偏差,都将导致最后的决策发生偏移。所以,有必要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总之,加强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风险,已成为当前理论和实务界的共识,它对于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保证企业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风险控制范文11

在电力生产与传输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在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如果因为突发事故发生跳闸,会导致对客户电能的供应,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大面积停电的现象。停电事故的发生,不但会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带来巨大的社会负面效应。电力检修的任务就是对于辖区内的电网设备进行检修,并对电力事故进行应急处理。在电力检修工作中,针对各种产生检修风险的因素,特别是对于检修人员的风险因素,要大力加强风险控制,不断降低电力检修事故发生率,进行可靠的电能供应。

2电力检修风险控制

2.1电力检修风险识别

要想做好电力检修风险控制,首先必须对电力检修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对识别的风险进行预警,然后制定相关策略对电力检修风险进行控制。所谓风险识别就是在风险发生之前,有效使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全面、系统地对将要发生的风险以及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风险识别主要包括预防发生事故的种类、事故发生的重点部位、事故发生的关键环节,日常风险监控的内容以及现场风险控制的重点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在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必须对电力企业所有职工进行动员,针对电力检修的基本作业任务、电力检修作业区域内部及电力检修作业外部的风险进行识别,针对是否能够按照有关规定配备、使用电力检修安全工器具(如:绝缘罩、绝缘杆、绝缘梯等)、个人防护用具(如绝缘鞋、绝缘手套)等进行识别;针对是否能够正确选择、使用电力检修安全工器具、个人防护用具进行识别;针对是否能够按照规定进行停电、验电、安装埋设接地线、装设标志牌、设置遮拦等安全措施进行识别;针对是否能够按照规定靠近、接触带电设备或者带电装置等所有能够导致触电事故发生进行危害辨识。同时,还要针对路过、进入存在坠落物风险的复杂或者陌生场所进行危害辨识;针对在工作现场是否按照要求佩戴安全帽等安全措施进行辨识。

2.2认真编写现场控制文件

针对电力检修过程中风险识别的结果,按照电力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其对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编写现场控制文件。现场控制文件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业指导书或者简化作业指导书、操作票、检修票、现场安全交底文件、三措一案等内容。

(1)针对危险因素或者危险点进行分析认真分析现场控制文件中的危险因素或者危险点,针对危险因素或者危险点进行作业风险辨识,查找影响电力检修过程中存在风险或者隐患。

(2)针对电力检修制定安全控制措施在制定电力检修安全控制措施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严格按照《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要求制定组织措施以及技术方案;其次要认真安排现场指挥人员以及协调监督人员及通讯方式等其他组织措施;努力强化安全条件,加强公共防护以及个人防护,使用各种隔离、屏蔽措施以及警告、提示等措施,同时还要针对存在的风险或者隐患制定并实施切实的安全控制措施。

2.3大力加强检修现场的安全控制

(1)大力加强现场检查认真检查安全票中的安全措施是不是符合《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以及作业指导书的要求,相关安全措施是不是能够满足检修现场安全控制的需要。在安全前提下,相关人员在认真检查二次保险、地线、围栏等相关安全措施,检查检修人员的工器具以及个人劳动防护措施是不是符合安全控制要求后方可允许进行检修。

(2)认真进行安全措施交底在检修过程中,管理人员要认真组织班前会以及站班会,针对作业情况认真宣传检修安全措施,做好安全措施交底工作;同时,电力检修人员必须认真听取并深刻认识电力检修的危险因素、危险点以及安全控制措施。

(3)认真查看电力检修现场电力检修人员进入电力检修现场,首先必须认真查看电力检修现场,熟悉进行电力检修的场地以及将要进行检修的设备编号,查看现场是不是完全符合进行电力检修的要求,认真查看闸刀、开关是不是完全断开,地线是不是挂牢,现场的环境是不是存在着不符合作业的条件等。

(4)认真做好电力检修工作在进行电力检修的过程中,相关负责人以及电力检修人员,必须严格按照风险控制措施的要求进行作业,同时还要监督周边检修人员实施风险控制措施的情况,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对于新开工以及检修地点改变或者重点风险控制措施发生改变时,相关负责人员必须针对将要进行的检修工作、检修工作中的风险以及风险控制措施交底,避免检修人员因变化而发生电力检修风险。检修人员在检修过程中应该积极辨识检修过程中新的风险与隐患,并将风险和隐患报告给检修管理人员,然后重新调整或者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或者隐患严重的,必须停止进行电力检修,然后按照新的风险控制措施要求进行检修。如果电力检修工作间断时间在一天内,并且检修地点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工作地点虽发生了变化,但是检修的步骤和方法并没有发生变化,此时可以经口头许可进行继续检修,检修人员不必再在现场安全交底记录文件上签字。否则,必须重新进行签名才能够再次进行检修工作。如果电力检修工作间断时间较长或者第二日继续进行检修,必须重新按照相关手续进行交底。如果检修工作没有发生变化,检修风险识别以及相关安全控制措施则可以不进行填写,但是管理人员必须重新将全部相关风险内容进行交待。

(5)大力加强检修结束的安全控制电力检修结束后,检修人员应该对检修现场进行清扫和整理,拆除个人保安线,检查有没有临时拉线、临时短路线、引下线、材料、工具等遗留物,检查电力检修现场是不是整洁、规范。当全体检修人员撤离检修现场后,检修管理人员必须向值班负责人交待清楚电力检修的项目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会同值班人员对设备状况、连接部位、是不是存在遗留物质、是不是存在临时接地线,交待个人保安线的数量以及拆除的具体时间。检修管理人员和检修许可人员会同进行设备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后双方完善检修验收手续,电力检修工作结束。

3结束语

风险控制范文12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我国的中小企业得益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信息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想要使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市场地位有所突破,必须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验、财务风险控制思想、企业相关的内部财务监督机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重点分析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现状以及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措施。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现状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验匮乏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步伐起步晚,经验少, 尤其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经验甚少。因此当前无论是大型的国企还是小型的私企都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控制制度,企业内部的领导层面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不够重视,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十分匮乏。对于企业外在的经济环境变化,企业无法掌控,只有掌握更多的财务管理经验,灵活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在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还能有助于企业信息现代动态化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二)财务风险控制思想薄弱,财务收入不明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确实影响之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是不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思想薄弱,缺少应有的财务预警机制,财务收入不明确,财务支出随意,不能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财务计划进行。因为长期以来的企业领导层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风险意识不够重视,导致了公司上下对于财务风险控制思想薄弱。不能按照企业制定的财务计划执行,尤其在企业的预算上,存在纰漏,每一笔小的财务支出都不容忽视,账本上一定要有明确记录,防止不必要的财务风险产生。

(三)企业没有相关的内部财务监督机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的财务监管,外要依靠政府的审计监察,内要有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机构。但长期以来只有政府的外部监督机构发挥了真正的实际作用,但是由于企业众多,政府监督难免有疏忽支出,同时造成了企业仅仅是为了应付政府的检查,而非从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目的出发。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机构形同虚设,造成了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低,管理观念落后,甚至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如此低下的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严重制约了企业在规避财务风险上的进步。

二、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领导员工对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重视

制约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企业的领导层面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不重视、认识不清,因此提高领导员工对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重视势在必行。根据国家出台的《新企业财务通则》。企业的财务信息应当实现动态化的管理,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具体的财务工作内容,并且落实到人头,尤其在财务数据的输入上应当更加小心。员工也应当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贯彻落实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从而科学规划企业的投资,提高资金使用率,拓展企业的市场份额。

(二)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选拔

财务人员的选拔不过关,大大降低了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水平,尤其是企业的会计质量低下导致的企业决策失误。解决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的办法要从源头入手,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选拔,提高选拔标准在于选拔更加实用的财务管理人才,注重岗前培训的目的则是使财务管理人员尽快熟悉自己的岗位和日常办公操作流程,以到达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适应能力,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准确数据,同时升级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技术和策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的目的。

(三)建立相关的内部财务审计监督机构,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企业想要规范采取管理中的风险,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对于财务管理的外部管制,还要依靠企业本身的内部财务审计监督机构,企业往往因为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不能及时发现财务数据中的漏洞,建立相关的内部财务审计监督机构,提高财务信息质量能够在制度上规避企I财务的风险。建立健全内部的财政控制制度,首先要建立全面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及时编制企业的年度财政预算计划,完善财务报表的信息,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结算中心,以便有效地控制和弱化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

济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虽然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是完全的无风险的企业财务管理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只能尽可能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提高领导员工对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重视、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选拔、建立相关的内部财务审计监督机构,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本研究结合了笔者多年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因此具有科学性,但是部分具体流程以及操作方式还没有经过实践工作的检验,难免存在疏忽之处,欢迎各位学者指出,一起促进我国企业管理的健康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赵云.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及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