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幽默表白短信

幽默表白短信

时间:2023-05-30 10:18:15

幽默表白短信范文1

关键词: 幽默短信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言语行为理论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一个空间释放自己的压力。于是,手机短信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重要工具,幽默短信也应运而生,成为人们的宠爱。幽默短信的实质就是“娱乐”,是从短信的收发中获得快乐。幽默短信给发信者带来的快乐是双重的,看到有趣的整人短信自然会会心一笑,而当发送出去,想象着收到短信者大吃一惊的样子,又是一种得意的开心。幽默短信成为人们释放情绪、缓解压力的一种途径。

许多途径都可以产生幽默,幽默可以通过违反P.Grice提出的在会话中应遵循“合作原则”引起,即若会话者违反“合作原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也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幽默也可以因为违反礼貌原则,故意说一些歧义(ambiguity)的语句,这种歧义不仅存在于语音中,也可以存在于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同时,幽默还可以因为语用能力跟不上语言能力而产生。

二、幽默短信的特点

Nash在其《幽默语言》一书中对于幽默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道:“和语言能力、数学才能、灵巧的大拇指、制造工具的能力这些能力一样,幽默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之一。对于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来说,幽默不仅仅是生活的一个和蔼可亲的装饰,它是我们生活的一种复杂的才能,是一种攻击方式,一条防御战线,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斗争中的不平等的抗议,是一种弥补过失和重修旧好的方式,也是一种对于生活中那些随意的、被破坏的和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一切的一种妥协。”

幽默短信并非总是以转述真实发生的事情为目的,而是偏离言语活动的轨道,打破语言的时空界限,任意组合情景元素,产生虚实结合的荒诞,以期达到幽默的效果。幽默短信也可以通过在短信的语音形式、词汇意义或结构形式上做文章,利用汉语的谐音特征、一次多义及结构上的歧异,对某个字、词的字面义进行故意的曲解,牵强附会意义,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

三、理论背景

1.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对会话进行了大量研究。他发现人们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谈双方都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双方有义务提供足够而且准确的信息,不嗦,不让谈话走进死胡同,力图作出有关的反应等等,这就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每个准则下面又包括一些次准则:

(1)数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所说的话应包括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相关准则(Be Relevance):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要避免晦涩歧义嗦,要简练井井有条。

格赖斯还发现,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都遵守这些准则的。有时出于需要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当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时,并非是不合作,而是在另一个层次上体现着合作原则,来表达另外一种意思,而幽默也时常在这时产生。

Thomas(1995:72)指出,对于合作原则,除了遵守(follow/fulfill)外,人们有五种不遵守(non-observance)的态度:蔑视(flouting)、违反(violating)、违背(infringing)、离避(opting-out)、搁置(suspending)。Grice(1975:49)特别地把“违反”合作原则定义为“不张扬地不遵守合作原则的准则”,如果说话人违反一项准则,其用意是误导听话人。在交际中,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需要遵守合作原则,如果故意蔑视合作原则,则必须让会话的另一方察觉到这一点,从而作出另一种解读,否则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2.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发展。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意”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Grice认为,虽然人们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谈双方都会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但是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人们可以故意违反某一准则,说假话、空话、过头话或“半截话”,说风马牛不相及的话或歧义嗦的话,以及拐弯抹角不直截了当,等等。但他的理论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理解的,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表达如此之多的话语间接含义。Brown,Levinson和Leech等在后来的研究中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认为人们在会话中之所以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的原因。Leech礼貌原则的提出,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丰富发展了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Leech发现,在不少情况下,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准则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和需要,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意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Leech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出于对礼貌的考虑而违反了合作原则的现象屡见不鲜。

Leech的礼貌原则的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策略准则:a.使他人受损最小;b.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准则:a.使自身受益最小;b.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誉准则: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b.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b.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5)赞同准则:a.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b.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6)同情准则:a.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b.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由于礼貌的原故而“言不由衷”,说出一些和本意不符的话,“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一个语言集团都存在的,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3.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其来源于以下假设: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者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上面列举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Austin认为,这三种行为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也有学者把它们称作话语行为(或说话行为)即以言指事(the locutionary act)、语现行动(或施事行为)即以言行事(the illocutionary act)、语导行动(或取效行为)即以言成事(the 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四、幽默短信分析

幽默的形式是不同的,途径也是多样的,违反了上述原则,可能会带来幽默的效果。

1.幽默与合作原则

例1老师:“你的抽象画怎么不像呢?”

小明:“当然,像的都抽去了,剩下的都是不像的。”

这则幽默违反了质的准则。抽象画本是一个整体概念,是画派的一种,而小明有意别解,把“抽象画”这三个字分开来解释――抽去像的部分,当然剩下的就是不像的部分了。小明答非所问,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例2.Tom:我好像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你?

Lucy:是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再去那个地方的原因。

这则笑话违反了量的准则。Tom说他好像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Lucy,Lucy应该回答是的,然后说在什么地方见过Tom的,但是Lucy却多说了,加了一句“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再去那个地方的原因。”Lucy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了Tom所需要的,违反了量的准则中的“不超过所需要的信息量”的要求,以这种方式告诉Tom,她根本不想见Tom。

例3.顾客惊呼:“你的大拇指泡进我的汤里拉!”

侍者说:“没事,我习惯了,不烫。”

这则笑话违反了关系准则。顾客其实是在责备侍者,怎么能把大拇指放到汤里,实际上是要求顾客赔礼道歉,而侍者却“环顾左右而言其他”,故意违反关系准则,不赔礼道歉,却自作多情,视顾客的责备为关怀。

例4.One high-ranking official once responded to a subordinate’s request for raise by saying:“Because of the fluctuational predisposition of your position’s productive capacity as juxtaposed to government standards,it would be momentarily injudicious to advocate an increment.”The staff person said,“I do not get it.”The official responded,“That is right.”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人要避免晦涩和歧义,要简练,有条理。但在实际交际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时故意违反这一准则。这位官员用了一系列的大字眼,使人听来只觉得他像是在宣读什么官方文件,一时间真弄不明白在讲些什么。这个句子所体现的语体明显不适合日常口语交际的场合。选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进行口语交际,也就违背了方式准则。而当对方表示听不懂时,他又巧妙地利用了“I don’t get it.”这句话所潜在的双关意思,在幽默之中拒绝了对方提出的加薪要求。

例5.龟兔赛跑,猪作裁判,你说是龟跑得快还是兔子跑得快?

这个问题如果遵守合作原则,回答只能是“龟”或者“兔”。然而,这两个答案,无论哪一个,实际上都默认了回答者是“猪”,因为是猪当的裁判。而如果选择不回答,则违反了量的准则,如果选择回答:“你说呢?”则违反了量的准则和关系准则。因此,说话人和听话人并不期待对方遵守合作原则,此时合作原则的各条准则其实是被搁置起来了。交际双方都明白这一点,因此都会努力把话语朝着有利于幽默的方向进行解读。

2.幽默与礼貌原则

甲向朋友借钱,问朋友可不可以借,朋友朝他笑了笑,问:“你看我的脸干净么?”甲仔细看了看说:“没脏,挺干净的。”朋友笑着说:“我的兜比脸还干净。”

朋友的意思实际上是不想借钱给甲,但由于要朋友之间的面子,没有直说,换了一种委婉的、比较间接的方式,告诉甲他的兜比脸还干净,意思就是说他没有钱可以借给甲,实际上是放弃了合作原则,选择了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两个人之间的分歧。

3.幽默与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语言哲学家J.Ausi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不仅是在说话,同时也是在完成某种行为。语用学认为说话人说话时具有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交际双方都必须同时具备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才能有效地发出和接受信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如果两种能力中有一种,特别是语用能力,跟不上,对话语理解就会有误,信息传递也随之受阻。许多幽默或是自然产生或是有意识地利用了这种信息交流不顺畅现象。

A professor was giving a big test one day to his students.He handed out all of the tests and went back to his desk to wait.Once the test was over the students all handed the tests back in.The professor noticed that one of the students had attached a $100 bill to his test with a note saying “A dollar per point.”The next class the professor handed the tests back out.This student got back his test and $64 change.

学生的意思,即言外行为是一分一元,一共是100分,我给你100元,你给我满分,教授明白学生的这一言外意思,但是故意装作不知道,并曲解这一学生的意思:考了多少分,就是多少元,所以在给这个学生试卷时,给他找了64元,也就是说这位学生只考了34分。

五、结语

文章中举了5个例子,分别列举了短信在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及在搁置(Suspending)了合作原则时,幽默的效果是如何产生的。同时,文章也分别列举了一个不遵守礼貌原则和违反言语行为理论时所产生的幽默。

我们认为幽默是对合作原则的一种反动,合作原则认为该怎么样,幽默就按照相反的实行。当然,幽默不仅可以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产生,还可以通过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的方式产生,针对不同的前提条件(Presupposition),也可以产生幽默。

幽默短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本文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几则幽默短信,以使人们进一步提高幽默欣赏水平,体会幽默的乐趣所在。

参考文献: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Speech Acts,”Syntax and Semantics.Ed.P.Cole and J.Morga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Vol.3.

[2]Leech 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3.

[3]Nash Walter.The Language of Humor[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5.

[4]Thomas,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

幽默表白短信范文2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不但学生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老师的水平也能超常发挥,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对教师幽默感的课堂效应总结如下:

一、课堂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轻松和谐而不杂乱的课堂气氛最适宜师生双方发挥智能潜力,感知敏锐,想像力丰富,知识更易理解掌握。课堂幽默还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适时巧妙采用幽默,会引发愉快的笑声,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笑而有得。一次听课,一位教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教师一上讲台就笑眯眯地说:“同学们,我们互相介绍一下吧,我姓诸――”(他故意拖着腔,看学生反应。“猪”?学生顿生疑惑,想笑)教师马上摇头晃脑地说:“此“诸”非彼‘猪’也!是‘诸葛亮’的‘诸’,而非‘猪八戒’的‘猪’。大家可千万不要混淆@两个字,把我当成‘猪’哦!”(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诸”和“猪”)看着黑板上的字和老师的模样,大家被逗得哈哈大笑。几句幽默的开场白使紧张的课堂气氛一下就轻松活跃起来,学生也大胆介绍起来。风趣幽默的短暂介绍,使学生感到了老师的和蔼可亲,感到了老师的睿智可爱,也一下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授课也如顺水行舟,精彩连连。

二、健康的课堂幽默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妙方

老舍先生说过:“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幽默具有高雅性,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外显”。教师如能恰到好处运用幽默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必然胜过空洞的说教。课堂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精神振奋,个个情绪活跃。在这种愉快、欢乐的课堂气氛中,不仅学生会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而且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教师的才干、学识、教学技能也很容易转化为学生的智慧。

三、课堂幽默可以缓解师生冲突、转化矛盾、打破僵局,促进师生的情感和谐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富有幽默感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喜爱,这样就缩小了师生间距离,加深了亲近感,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爱上他的课,“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也就容易了。比如上课时有个别学生打瞌睡,老师幽默说:“春眠不觉晓,耗时知多少。”学生们会在一笑之余回味无穷。这样的幽默,既含有哲理的提醒,又是温和友善的批评,学生容易接受,还会觉得老师风趣可爱。于是师生之间情感融洽,沟通渠道畅通无阻。

四、课堂幽默是清新剂

课堂幽默像清新剂,具有清新教学“空气”、清醒头脑的作用。有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犹如喝着白开水,平淡无味;有时学生连上几节课,已经十分劳累,老师讲课犹如唱催眠曲,学生昏昏欲睡……在这种状况下,假如老师给他们一点微笑,讲一则笑话,搞一点幽默,那课堂一定会像洒了空气清新剂一样,变得新鲜、活跃,同时给学生的大脑也洗一个“澡”,让学生马上神清气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幽默使人愉快。幽默是衡量语言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课堂上的幽默是实施“愉快教育”的有力工具。它往往能在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时顿生情趣、精力分散时凝神收心、大脑疲倦为之一振;同时也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印象加深、理解加深。但课堂上的幽默因其针对特定的对象(学生)、特定的目的(教学)而不同于一般的文艺性幽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简洁、适度、合理、健康。

幽默表白短信范文3

一.目的论下的《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18世纪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无论是文学家还是普通读者都对其对人性的深刻调察叹为观止,尤其是其中精妙的表达和不露痕迹的讽刺。奥斯汀只是描写她那个时代里的生活细节,没有大人物的出现,亦无大事件的发生,但人物之间的对话总是让人忍俊不禁,这部小说充满了冷嘲,带给读者无限乐趣。冷嘲与反讽也是奥斯汀用以制造幽默效果的常见技巧,往往起到强化人物的错误及荒谬性的作用。简·奥斯汀十分擅长于语言技巧,她的冷幽默最显著的特点是都出自字句及结构方面。结果便是由于与目的语语言习惯不一致而不适宜直译。另外,奥斯汀的幽默主要是文化幽默。异国读者对18世纪英国社会不熟悉,他们很难了解作者通过违背社会习俗对人物的揶揄,于是便无法获得源文本的幽默。这两个特征使《傲慢与偏见》的幽默效果很难通过翻译传递。而目的论认为,只要能达到目的,任何翻译策略都可以用来翻译幽默。

二.目的论导向下的策略选择

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幽默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源文本试图实现的交际功能,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幽默,得到相似的快乐。

虽然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对人物所见所闻总是持有一种讽刺的笔调,但其多数幽默都由逻辑性出发,可以用直译的策略。

EX:Lady Catherine cared about Mr. Collins’ daily life. She was very strict with the employees. If they were rest even for one second, she would be angry with them. In her eyes, the furniture was always in the wrong place. She never stayed for dinner. If she did, you should know that she just to see whether Mr. Collins wasted a lot.(Jane Austen,2009)

V1:凯瑟琳夫人总是很关心克林斯一家的日常起居。她对仆人很严厉,哪怕他们只休息一分钟,他也会生气。在他眼中,克林斯一家的家具总是摆的不对。他从不在他们家吃晚餐。如果他留下了,你要知道他只是想看看克林斯夫人是不是浪费太多。(王科一,2006)

V2:凯瑟琳夫人对克林斯家很关心。她总是对仆人很严格。衙门一刻也不敢休息,都怕触怒这位高贵的夫人。在她眼里,克林斯家的家具老是摆的不好看。她不爱在他家吃饭,如果吃了,你得记住她只是想知道克林斯夫人是不是太浪费。(孙致礼,2008)

这个片段节选自第30章,是对凯瑟琳夫人的描写。凯瑟琳夫人被描述成极度傲慢粗鲁的人,她总认为自己所做都对,经常痛斥他人,尤其是穷人。但在克林斯心中,能见到她,并与其共进晚餐是极其神圣的事,可以说千载难逢。然而,她留下的唯一原因却是检查肉块。这个幽默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理解上都没有问题,丝毫不会妨碍幽默效果,译者直译即可。最滑稽的是这一段的最后一个句子。王科一译为“是否持家节俭,不滥吃滥用”,孙致礼译为“是否不顾家里条件,把肉块切的太大”。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孙的译本比王的更具幽默效果。因为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把肉块切的太大”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旨在更形象地突出凯瑟琳夫人的特征,直译足以实现翻译的目的。对于情景幽默,直译足矣,但对于非情景幽默,就要依据情形采用归化、加注等,因为这些策略集中关注目的语文化且更具灵活性。

归化是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策略。由于奥斯汀所用冷嘲与反讽多表现在词语及结构方面,因此就缩小英汉语言差异而言归化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EX1:“You are quite right, you are good at praising others. And your compliment makes others fell good and comfortable. Can you tell me this ability is well born with or formed through practice?”“Oh, thank you. Actually I think I really have this talent of making others pleased. I think not everybody can do this. And I am sure that I was born with this ability. And then I practice a lot.”(Jane Austen,2009)

V1:“你说的太好了,你真是很有夸奖别人的天赋。你的称赞总能让人感觉良好和舒。你能告诉我,这种能力是你天生的呢,还是后天练习形成的?”“噢,谢谢。其实我想我是很有令人高兴的天分。我想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而且我坚信我天生具有这样的天赋,我练习也很多的。”(王科一,2006)

V2:“你说的很好,你真是很会夸人。你的称赞总是让人觉得舒服。你能告诉我,是不是天生就有这样的能力啊,还是你勤奋练成的?”“是啊,谢谢。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我真的觉得自己很能让人高兴。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我是天生的,而且我经常练习。”(孙致礼,2008)

这节选自14章,主要表现了克林斯性格的愚蠢和荒谬。很明显两位译者都抓住了源文本的讽刺意味。值得注意的是英汉之间存在差异,英语常用名词短语,而汉语常用动词短语,如果译者仅从字面翻译,就是“精美奉承的天分”,“愉快的关注”,“冲动的时刻”,“以前研究的结果”。这并非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因此译者应剥离出源语的实质内容,使句子结构与目的语特征一致。至于短语,译者可以用四字习语替换名词短语。如孙致礼的翻译就用习语形象表达讽刺效果。王科一则用口语化语言实现幽默效果这些表达都坚持了汉语习惯。可见两名 译者都采用归化策略实现了幽默语言翻译的目标。

有时会出现一种情形,即原文本中的表达在目的语文化中是不存在的,直接舍弃,又太可惜。在这种情况下,加注可以解决问题。

“I have heard that. But I was thinking how you could be so kind to invite me to dance. You are so noble a person. Finally I got that it was reel. You wanted to poke dun at me, right ? Oh, if you do think like that. I will definitely say no.”(Jane Austen,2009)

V1“我知道了。但我在想您这么一位高贵的人怎么那么善意要请我跳舞呢。直到后来我想明白了。这是一支苏格兰舞。你是想拿我的品位开玩笑,不是吗?如果您真这样想,我也没办法了,只能说不。”(王科一,2006)

V2:“我知道,但我在想您那么高贵怎么会请我跳舞呢,不是有什么阴谋吧?我终于想明白了,这是支里尔舞,你是想贬低一下我的趣味不是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可要真的说不了。”

这一段节选自第10章,是宾利小姐弹琴时,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对话。达西想邀请伊丽莎白跳舞,这里就出现了文化问题。读者可能不知道“reel”是什么。孙致礼将其译为里尔舞,并作了如下加注:“里尔舞:系苏格兰一种轻快活泼的乡间舞蹈。”而王科一仅将其译为苏格兰舞,并未提及是怎样一种舞曲。从二人的对话可以看出随着苏格兰音乐舞蹈是品位低俗的表现。因此当读者读到这时,能体会到伊丽莎白的聪慧。虽然王的译文更容易理解,却违背了翻译目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充满幽默的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译出幽默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要译出原文的文化信息。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通过对王科一、孙致礼的译作——傲慢与偏见中幽默语言翻译策略的分析,可以看出:幽默语言在不同作品中有不同特色,《傲慢与偏见》的幽默多为语言及结构上的冷嘲与反讽,为实现交际功能,译者应采取归化、增译、加注等灵活方式翻译。

参考文献:

[1]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1:1

[2]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

[3]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7.

幽默表白短信范文4

一、调节气氛,缩短距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实践证明,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刚上课时,师生彼此陌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几句幽默的开场白便能调节这种紧张的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畏惧感顿消,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愿意与教师配合。学生活动积极了,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讲课便如顺水行舟。有些青年教师在教材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对自己的教学语言却研究甚少,结果课上得很吃力,好比逆水驶船。现代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不轻信、不盲从,善于标新立异,敢于坚持己见。他们喜欢博学多才、热情开朗、平易近人又具有高超讲话艺术的教师,不喜欢正襟威“言”、不苟言笑、古板冷漠又缺乏讲话技巧的先生。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幽默语言是教师睿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借助诙谐含蓄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它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驱除了学习疲劳,引起学习兴趣,强化知识记忆,往往会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

于漪老师教《拿来主义》,讲到“放火烧光”的第二种人时说:“嗳!算是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左’得可爱!”这种时空错位,以今说“古”的讲法引得学生会心的大笑,从而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容量。它将课文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放火烧光”的“昏蛋”与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昏蛋”一并刺了,给了极左的人当头一棒。正如别林斯基所言:“准确的和使人畏惧的幽默,对一切卑鄙可笑的东西来说都是当头一棒。”精巧风趣的幽默艺术,将语言点化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引导思维,启迪智慧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重“灌”轻“启”,因而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肤浅。僵化表现为:思维死板呆滞,看事物想问题,只信“自古华山一条路”,不晓“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常常陷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缺乏思维的灵活性。肤浅表现为:思维表面化,看事物想问题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僵化和肤浅严重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能力的提高。

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使用幽默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燃起积极思维的烈火。幽默语言不仅可以将事物穷形尽相,而且能够入木三分,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促进探究性、挑战性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有位教师分析《守财奴》的人物形象时,说了一句幽默的话,将葛朗台和夏洛克、阿巴公、泼留希金等四大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将其贪婪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教师说:“他们四人什么都不缺,除了金钱和良心。”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其内涵:他们四人是贪婪成性、视财如命、虚伪狡诈、毫无人性的赚钱机器。学生为这种新颖别致的训练方式所吸引,全心投入,课堂研讨气氛浓郁,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处理“突发”,强化注意

课堂突发事件是最令教师特别是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憷头的事。它打乱课堂秩序,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师情绪。然而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凭着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超的语言技巧,灵活处理,巧妙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其做法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一个夏日,有位教师正在上课,突然窗口飞进几只蝴蝶。那几只色彩斑斓的蝶儿在教室里翩翩起舞,久而不去,学生为之哗然。这时教师突然机智发问:“你们谁知道蝶儿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学生默然。教师自答:“因为蝶恋花,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所以蝶儿才如此依恋你们。”一语拈来,学生恍然醒悟,急忙将注意力收回,集中到学习上。教师的幽默语言驱除了蝶儿对学生的诱惑。

幽默表白短信范文5

关键词:《第五号屠场》;黑色幽默;认知语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73-02

运用语言学的认知语用理论对小说中的黑色幽默进行剖析有助于解读小说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揭示战争的残酷和荒谬这一主题。

一、引言

库尔特·冯尼格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且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第五号屠场》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其中,“黑色”和“幽默”在认知过程中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黑色”意味着忧郁、悲伤和情绪低落;另一方面,“幽默”却蕴含着快乐、喜悦和情绪高涨。尽管他们肉体上的伤口已经愈合,但是精神上的伤痕却迟迟没有痊愈。冯尼格特正是利用“黑色幽默”这种矛盾修辞法生动地再现当时美国的现实。本文试图运用幽默的认知语用理论对《第五屠宰场》中的黑色幽默现象进行解读,进而揭示战争的残酷和荒谬这一主题。

二、《第五号屠场》中黑色幽默的认知解读

《第五号屠场》围绕着德累斯顿空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展开,但表现的焦点是滑稽。主人公比利(Billy)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多种喜剧性的角色,其中以扮演战士角色最为突出。比利是德累斯顿空袭的四个幸存者之一。冯尼格特是这样描写这四个幸存者的:“他们成一路纵队前进。走在前面的是两个侦察兵,他们聪明、文雅、安静,身上背着来福枪。随后是反坦克炮手,他身体笨重、呆头呆脑,为了警戒德国人,一只手拿着一只零点四五英寸口径的柯尔特式自动手枪,另一只手握着一把匕首。最后一个是比利?皮尔格里姆,他两手空空,凄惨惨地准备一死,他的样子反常得可笑——身高六尺三英寸,而胸腔和双肩却好像火柴盒。他没有头盔,没有大衣,没有武器,也没有长统军靴。他脚上穿的是廉价的短统民用鞋,那还是他为参加父亲的葬礼而买的。他已经丢了一只鞋后跟,因此走起来一瘸一拐的。还不自觉地高一脚低一脚的舞步使他臀部的关节隐隐作痛。”在上面这段话语中,冯尼格特巧妙地将脚本理论运用于人物描写中。脚本理论的基本分析单位是“场景”,由一系列在触发过程中和情感有关的事件来决定。冯尼格特首先将脚本的背景设置在战场上,然后描述了两种不同的场景:一个是两名聪明、文雅、安静的侦察兵和一名满身盔甲、手持武器的炮手;另一个是两手空空,没有头盔、没有外套、没有武器、没有军靴(看上去更像一个无辜的旁观者,而不是一名战士)的比利。冯尼格特将比利描写为一个“反英雄”的形象。这两个场景同时存在于一个脚本中,而且二者在这个兼容的脚本中是相反的。第一个场景在文本的开始,是明显符合常理的,使得读者在情感上压抑、郁闷;而第二个场景则是隐藏的、不符合常规的,作者展示给我们的场景与背景战场格格不入,而在情感上却是荒诞、滑稽。当第一个场景引导人们按照常规思考时,第二个场景却出其不意地使用妙语带领我们跳出常规,独辟蹊径。比利出场的场景,和侦察兵以及炮手出场的场景截然相反,他既不优雅,也手无寸铁,然而他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这就使得我们不禁哑然失笑了。在《第五号屠场》这部小说中,冯尼格特以圣经为模仿对象,为读者在认知《第五号屠场》的过程中提供了参照。认知解释理论是由Croft和Cruse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概念映射,例如: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所谓映射,就是指概念化过程中源概念和目标概念的照应关系。主人公比利和救世主耶稣之间有类似之处。冯尼格特把耶稣作为源概念,比利作为目标概念,先后将耶稣的死、复活和充当救世主的角色分别映射到比利的身上。首先,冯尼格特对比利的死的描述,类似于圣经中耶稣被害的情形。正如耶稣清楚地预言自己的死亡一样,比利也准确地宣告了自己的死亡。而且,按照比利自己预言的那样,他被谋杀的地点在棒球公园,国旗在身后飘扬。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有一只赫里福牛在吃草。“牛”在圣经中指“牺牲”,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耶稣被认为是自我牺牲,这样,“牛”就把比利和耶稣的死联系起来了。当比利意识到自己快死的时候,他坦白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内,住在不远处的一个老人会来杀害他。这使得我们联想到了耶稣和他的弟子在一起共进最后的晚餐,并清楚地知道,犹大才是出卖自己的人。当众人抗议比利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的预言时,他反驳道,死亡并不可怕,如果大家抗议,就是没有真正明白他的话的真正内涵。其次,比利的复活也和耶稣不谋而合。在1968年,比利和其他验光师乘坐的飞机撞上了山顶,发生了空难。飞机上除了比利,无一人幸免于难。这次空难预示了比利传播自己思想的时机成熟。由于这次空难,比利经历了复活的过程,他从一个成功的商人转变为一个“救世主”,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来教导芸芸众生。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因为有人认为他是傻瓜,但他还是勇敢地宣传他在特拉法麦多尔星球上所学到的“真理”。空难给了比利重生的机会,他在空难后和空难前截然不同。这和圣经中,耶稣复活后开始到处宣传“真理”的情形如出一辙。最后,在明白了特拉法麦耳多星球人的时间观念后,比利担负起了所谓的“救世主”的责任,要将真理的种子撒播给地球上可怜的灵魂。他的做法和耶稣非常相像。比利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特拉法麦耳多星球人的观念。比利和耶稣一样,起初,世人不理解他,认为他的精神有问题。比利的家属,特别是他的女儿芭芭拉,完全不懂他的讲道。虽然受到家人和周围人的强烈反对,比利依然临危不惧、耐心地讲解着自己说的信条——时间的永恒和死亡的意义。通过上述对《第五号屠场》中黑色幽默的认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冯尼格特试图通过描写比利的“反主人公”的形象和模仿圣经中的情节从侧面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不人道主义。接下来,我们将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第五号屠场》中的黑色幽默。

三、《第五号屠场》中黑色幽默的语用解读

重复是黑色幽默小说家偏爱的一种表现技巧。作家冯尼格特通过对语言进行不厌其烦的简单重复,使其产生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在《第五号屠场》中,冯尼格特反复使用了“就那么回事”(soit goes)、“又青又白”(blue and ivory)这两个短语。这是黑色幽默在《第五号屠场》中最明显的表现。首先,“就那么回事”使我们在认知过程中最大化和最优化地关联到死亡的残酷和战争的荒谬。关联理论有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最大化关联——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多的信息;另一个是最优化关联——用最少的努力获得足够的信息。就最优化而言,冯尼格特这样讽刺地球上的战争,“当炮弹爆炸时,镀铜的小块铅片在树林里交叉乱舞,嗖嗖地飞过天空,闪电般的速度超过音速。许多人被击毙或受了伤。就那么回事。”寥寥数语,生动描述了交战的场景。冯尼格特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容了炮弹爆炸时的景象,而戏谑的口吻给残酷的战争披上了黑色幽默的外衣,让人欲哭不能,欲笑不得。作者用简洁又不失幽默的语气说:“就那么回事。”这种似乎“无所谓”的态度与严肃、残忍、悲哀的死亡场面形成鲜明的对照。冯尼格特仅用了“就那么回事”五个字,就表现出了对死亡冷漠、超然的态度,同时也蕴含了对不可改变的荒诞世界的无奈而表现出的黑色幽默。就最大化而言,作者在《第五号屠场》中多处通过描写人物来最大化地关联战争的残酷和荒谬。主人公比利是二战的幸存者,战后过着体面、富裕的物质生活,然而他却患有精神分裂。他的生活中充满了磨难和死亡,几乎没有快乐的空间了。战争给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他经常毫无缘由地独自啜泣。战争给人们留下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伤痕,最大关联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其次,“又青又白”也被冯尼格特反复使用来描述死亡。“blue”是青紫色,常用来形容人在寒冷或受伤时的体色;而“ivory”,象牙白色,形容人精神状态或体质机能不佳时的状态。这两个颜色揉和在一起用来表述死亡再合适不过了。冯尼格特这样写道:“这天下午的见闻使比利深受刺激,出现在他面前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反坦克混凝土障碍物啦,杀人机器啦,一具具死尸啦,他们的脚板又青又白。就那么回事。”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比利的赤脚都被描述为灰青色,当他在阴冷的地下室里写信的时候,“虽然已是下午四点中了,他仍然光着脚板穿着睡裤和睡衣。他那光着脚板都已冻得又青又白。”以及在俘虏营外流浪汉死时的情形,“他的靴子已被脱掉,露出一双又青又白的赤脚。不管怎样说,他死得还可以。就那么回事。”冯尼格特从视觉方面描写尸体和人物的肤色,将灰青色这两种冷色调和尸体的冰冷以及战争的冷酷最优化地关联起来。冯尼格特还借用阐述外星球人的观点来说明在二战期间,每个人都是战争的奴隶,历史的发展是不会按个人意志而改变的,自由意志是无稽之谈。所以冯尼格特通过抨击“自由意志”来表现战争的荒谬,体现了关联理论的最优化关联。

本文从认知和语用两个方面,运用脚本理论、认知解释理论和关联理论,对小说中的黑色幽默进行了分析,旨在从不同角度论证脚本理论、认知解释理论以及关联理论是否可以用于解读黑色幽默小说。分析《第五号屠场》后发现,冯尼格特通过黑色幽默这面不会说谎的镜子,揭示了当代社会中荒诞、丑恶残酷和非理性的一面,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认为美国庞大的社会组织、军事机器、权力机构和科学技术扭曲人性,对个人生存构成威胁。此外,冯尼格特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人类杀戮,尤其是那些假“正义”之名进行的屠杀与毁灭,而《第五号屠场》正是他的反战思想之集中体现。冯尼格特通过《第五号屠场》呼吁:使地球上的全体居民学会和平地生活,我们不应该再允许把地球变成屠场的行为发生。认知理论和语用理论在诠释黑色幽默的过程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Vonnegut,Kurt.Slaughterhouse-Five[M].New York:The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Co,Inc.,1969:23.

[2]Sperber &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d ltd,1995:125.

幽默表白短信范文6

学者戴维o刘易斯曾经用仪器测量过大脑对电视幽默广告的反映。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笑或微笑时,压缩的血管使更多的血液被挤入大脑,从而使大脑分泌内啡太,产生良好情绪,使受众心情舒畅,从而让人们从一个更积极的角度来看待产品。研究同时显示,喜剧情节对大脑的效果与催眠很相似,在这种状态中,受众的注意力变得相当精准,热烈。因此幽默的广告最容易给人们灌输品牌意识。05年6月法国著名雷诺(Renault)汽车广告中,车库里的雷诺车异现成了一只活泼的宠物狗,那摇着后雨刷器的尾巴令观众忍俊不禁,拍案叫绝;好乐门(Hellmann)蛋黄酱的广告中,一个送丧人本应在葬礼上致悼辞,他却抱怨没有蛋黄酱,令人捧腹而笑。

其实国内的幽默广告历史也很早,不少人还记得数年前被人们传颂一时双汇火腿肠广告中,冯巩和葛优的一句经典对白:还想葛玲吗?葛玲是谁?。但是时至今日,似乎国内的广告创作大军并没有将幽默的火花发扬下去。事实上,幽默的用途遍布各个领域,这是它令广告上垂青的一大原因。广告心理学家戴维o刘易斯(DavidLewis)认为,幽默被惊人地用于众多领域。幽默是一把锋利的利器,广告商可以用它瞄准严格确定的人口群体和态度群体;又因它的普遍性,可以作为万金油,对每个人都讨巧。国际广告奖评委会经常奖励带有洗手间幽默感(lavatorialhumour)的广告,这一事实也助长了广告业内的一种看法——幽默是赢得眼球经济的途径。幽默在很多时候是共通共享的,但却很少有像英国人那样广泛应用幽默。三年前,⒐??俅笱В?niversityofLuton)一项研究发现,近90%的英国啤酒广告运用了幽默手法。相比之下,荷兰和德国的同类啤酒广告只分别占三成和一成。英国人对幽默的依赖反映出该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事实上这种文化未必能完全被国内的人所理解,就好像一些英式幽默的肥皂剧拿到国内却令观众不知所云。

广告中的幽默盛行是英国民族文化中压抑的情感反应。对比其他西方国家,本土的英国人更倾向于抑制情感和自我贬低,并认为喜怒形于色是粗鲁的表现。在表达多样的情绪方面,美国等其他国家更为开放。美国广告中以情感为主题的广告范围就要比英国宽得多,他们广泛表达欢乐、爱情、雄心和欲望,这种方式是英国人所不能接受的。作家兼传播学者保罗o托维认为,英国人对销售的反感是幽默盛行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德国一类的重工业国家,由于崇尚工程的传统,人们可以直接了当地谈论产品质量和营销。与此相反,英国社会讲求万事平衡的闲散风格使人们更重视业余精神。英国电视广告的幽默便是以一种看似不在卖东西的方式,达到销售的目的。幽默和搞笑是有区别。相比那些情感宣泄的搞笑闹剧来说,幽默的手法更为含蓄。英国人习惯借用幽默来掩饰真实感受,因此英式的广告幽默便是静中取胜,创意里出彩。英国最大的Tesco连锁超市广告《主妇篇中》,借用一位十分幽默的吹毛求疵的老大妈来体现企业对细节的关注;某银行的信用卡广告,用一个白领摇摇晃晃的走钢丝来暗喻普通人日常经济开支的不堪重负,而当使用该信用卡后,白领在钢丝上便感觉如走平川。

一段优秀的幽默广告往往被人们竞相传颂,因此它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成为社会凝聚力的来源。不同群体的人笑成一片,这是在分享共同的价值观。著名影星范伟为万通筋骨片做的广告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已经成为京城酒席,聚会上的一句经典的打诨话。这也反映出广告商的水准:要诙谐风趣,就一定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关心外界的变化。只有在讲幽默的人意识到观众的存在及观众的反应时,那才是一个上乘的玩笑或真正有趣的广告潜台词。

英式的幽默并不是在每个消费领域都适合。英国电视广告人普遍认为,美容产品和汽车产品的市场虽大,但几乎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严肃,因为人类健康和安全不是一个开玩笑之事。大体上来说,幽默在无关大旨的零散产品上效果最好,如糖果、酒类和儿童产品,日用品等。作为销售工具,幽默也是各有利弊。一方面,它是拉近与消费者距离的最佳方法;另一方面,当幽默出了偏差时,它会对品牌造成极大的间接伤害(collateralinjury)。当目标观众认为你的广告令人捧腹不止时,其他群体极有可能意见相左。针对那些热衷于为品牌创造一种年轻气盛的啤酒广告商来说,尤其有这种危险,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伤害妇女和老年观众的感情。连锁超市Sainsbury在它1998年播出的广告中起用了著名主持人约翰o克里斯(JohnCleese)。广告中,这位明星通过麦克风冲着企业员工大声疾呼该企业的口号——大声疾呼的价值,却不想这个创意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企业员工的感情,并疏远了现有客户。后来,Sainsbury宣布其业绩不良时,这则幽默广告被视为是宣传不当的原因之一。另外,广告幽默还存在脱离品牌化的危险,观众时常会记住笑话却忘了品牌。为了保险起见,一些名牌产品如欧莱雅,CK,NIKE,奥迪等索性只打品味牌,彻底放弃对幽默的冒险使用。

中西方文化价值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仁义为核心衍生出一个自成系统价值系统,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从脑白金到酒类,手机,牙膏洗衣机,洗衣粉,使其朝着融教育性与宣传性,娱乐性之中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国内电视广告的一个重要创作特性是讲究感性诉求。感性诉求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社会和心里需求有关,许多消费者支持其购买决策的动机都是感性的,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他们对品牌的感觉可能比对这种品牌的特征或属性的了解更为重要。许多广告主在销售那些与竞争无重大差异的品牌时,既然理性的差异难于辨认,吸引消费者情感方面的诉求就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国内电视广告的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奶《光明牛奶》三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

中国广告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群体的共性观念:强调整体,非常重视家庭与亲情;而西方广告则反映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重个性的张扬。从美学的典型理论角度上看,强调个性化的典型观是由类型化的典型观发展而来,效果自然要胜于后者。不妨还以酒类广告为例,国内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具有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的共性。而英国酒类产品的广告创意则颇具个性,几乎每条广告都大相径庭。MONDARIZ.电视广告中,一个年轻人酒后醒来洗漱时,吃惊地发现耳朵和身上被别人趁醉穿了很多金属环,然后出现广告语:不想喝得太醉,应该选择MONDARIZ.。显然,这则广告暗示其产品MONDARIZ.是一种个性较温和的酒,即使贪杯也不会大醉。

中国广告语幅较长(highcontext),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英国广告通常比较客观,广告语精短,强调语言的精准,概括以及画面造型语言的推理和联想,因而理性的成分要偏多,整个广告多为一段有所寓意的画面作铺垫,最后给出画龙点睛般的广告语。我们先来看一则欧美的牛奶广告。首先出现的是牛奶挤到铁桶的画面和声音,然后镜头不断上移,令人意外的是出现的不是奶牛而是一只手在挤盒装牛奶,以此来比喻该品牌的牛奶非常新鲜。另一个广告是关于Begott奶油的,画面上首先出现的是陆续走过草地的一队奶牛,接着迎面又走过另一队奶牛。然后广告语奶油加工厂的交接班,画外音我们的奶油来自自然这则广告观众稍加一定的逻辑推断与抽象联想即可以得出产品新鲜自然的结论。

东西方在电视广告领域的差异与西方和中国传统美学上的主要差异——即写实(再现)与写意(表现)的差异不谋而合。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再来看一则典型的画面语言讲故事的西方广告语。一辆运送旧家具的车停在一栋房子楼下,二楼的窗户不断有旧家具扔在车上。搬家具的车开走后,另外一辆小汽车开到楼下碰巧停在那扇窗楼下。开车人下车没走几部,从窗内又扔出一个旧沙发将他的车顶砸烂。这是出现一个名为store-brand保险公司的广告语:lifeisfull ofsurprise.(生活中充满了意外的事情)。总体来讲,中文是螺旋式的,最后切题;而西方文字在语篇方面是直线型的,直切主题。这便是中西方文化在电视语言造型方面的一个显著差异。

其实,无论西方还是国内的电视广告创意都应以视觉效果为终极追求目标。视和听是电视所具有的两个功能,电视以视为主,主要靠画面语言来表现内容,听仅是看的辅助手段,那些尚未摆脱广播影响,一味凭借感性解说词来生存的电视广告是很难打下烙印的。因此,电视广告在创作时,必须以画面造型语言效果为中心,通过画面语言讲述故事。笔者认为,在摄制电视广告时,以画面语言效果为设计制作的落脚点,才是成功的关键。

大家熟悉的美国麦当劳广告baby篇,摇篮中baby摇前摇后的笑与哭,突出强烈的品牌意识。英国的一则数码相机广告中,没有出现类似国内广播广告一样的口述介绍防震特殊性能的方法。该广告的内容如下:一个仅穿着短裤的可怜虫在冬天的雪地里被黑社会胁迫着给一家人照相,于是哆嗦着双手拍下照片。冬天的雪地十分寒冷,可怜虫仅仅穿了一条内裤,而见到黑社会自然还有心里恐惧——这样情形下,照片效果却清晰无比,相机的防震性能不言而喻。国内广告也有一些用画面语言叙述的典型。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始终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整个广告没有语言的强行推销,也没有产品的招摇过市,画面内容并无特殊性,镜头只有一个,但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却很有创意,让人觉得简单而有趣,接受起来就很容易。

西方电视广告的创意特点是常用反说法和异现法,在介绍产品的性能时,国内广告往往使用正面虚设为主的手法,不善于正话反说,直话曲说,言此意彼的方法。国外这种手法的例子举不胜举,英国著名Stella Artois啤酒广告靠着机智和大笔生产预算,在宣传品牌时将其定位为保证很贵,以此加深观众对产品质量的信赖;美国不粘锅广告,只在画面上显示煎鸡蛋在锅中流通汁液到成形的全过程,最后一个画面是此锅的商标。画外音讲:这种最好的不粘锅,只能粘住银石商标。

异现法是广告制作者应以丰富的联想为构思想象的前提,打破常规思维,创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广告语言。如啤酒广告,国内以亲友聚会和喝夸为主,语言不够含蓄,缺少新鲜感,而英国某品牌啤酒广告用网球球童不间断的来回往返跑(像网球比赛快速取球一样)取空瓶来引出该品牌啤酒在酒吧的盛行。英国非常有名的一则公益广告里,画面上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孩在玩许多玩具,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开始玩刀子,最后居然把刀子放到嘴里……紧接着画面推出字幕——吸毒等于自杀。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动物和儿童是经常出现在西方电视广告中的,这也是异现法的延伸。80年代中期美国广告界曾经被人们称为狗的天堂,今天四足类动物和儿童在广告中仍然非常频繁的出现,画面上天真稚嫩的动物和儿童被许多人认为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有力武器。

电视广告应该重艺术性还是社会性?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虽然大众传播的属性使电视广告主要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功能,但优秀的广告作品却往往都具有艺术性。艺术品是人类的记忆,其价值尺度必然反映着人类的价值发展,但反过来过度的艺术性又会湮灭传播的途径。电视广告的艺术性必须在非艺术假定或者说社会性的前提下来拓展空间,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换句话说:既要观众看得懂,又要新奇,上口。好比国内的脑白金广告,尽管它引起了广泛的批评,但是销售业绩是明摆着的。而评价一则广告成功与否,最过硬的标准当然不是其艺术性,而只能是其推销能力。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总是能站在更高的文化战略高度,在电视广告中推销自己,宣传自己。电视广告作为一种承载文化的媒介,在宣传商品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是所谓先做人,后做商。这种理念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独特文化形态。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注重的就是企业的品牌和文化责任,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哈药之后,哈药才打出自己的商品广告。

幽默表白短信范文7

论文关键词:英语幽默;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

一、引言

语用学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和理解语言的规律。幽默一词源于法语,原意为情绪,它是人们根据自己对真实生活的深刻理解,以简洁、生动、形象、诙谐或夸张、讽刺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观点或看法,它使人愉悦,给人启迪。幽默不但具有语言实用性强的特点,还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出语言的特征和规律。本文拟从语用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方面,结合英语幽默实例分析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的关系,旨在更深刻地理解英语幽默这一语言现象。

二、语用理论与幽默的实现

1.指不语(Deixis)

指示语指的是在言语活动中,尤其是在有一名说话人和至少一名听话人参与的典型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对参与者所谈及的人物、事物、事件、过程等动作做出确切的理解都必须把他们和某些语境要素(如交际空间、时间等)联系起来这一现象。指示语是语言和具体使用语言的语境的密切关系在语言体系中的反映。指示语使用得当,可使所指信息明白无疑;如使用不当或语境不明,就会使语言项目的指代关系发生歧义,从而使语义变得令人费解,甚至引出矛盾和误会。下面这段对话正是因为听话人误解了指示语的指代意义才导致了幽默的产生。

例1Asafreshmanatauniversity,Ifailedtocatchthedetailsofaparticularassignmentininterpersonalclass.SoIasked hte studentnexttome,“W hen isitdue?”

“July,”shean swered,pattingherpregnantbelly.

在例1中,那个新生问“Whenisitdue?”其中的it指老师布置的作业,意思是“什么时候该交作业”,而他的同桌却把it理解为指她腹中的胎儿。

2.前提(Presupposition)

前提是一种语用推论,它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依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的先决条件。句子不论是肯定、否定、疑问甚至情态变换时,先决条件都保持不变。同时,前提的合适性与共识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即前提作为言语活动者的共同知识进入活动的语义中,才能达到正常的交际目的。

但是在实际的言语活动中,语言学上的前提并不是在任何语境中都不变的,也就是说语言学上的前提要受语境或句内一些特定的因素影响而变化,以致前提失效,导致交际双方无法沟通,幽默、笑话也就由此而产生。

例2hWenWinstonChurchillwastoldhtatsavantsweredeclaringthatbytheyear2100womenwouldrulehteworld,hisrejoinder,wi山aneyewinkle,wasjustoneword:“Still?”

丘吉尔的回答十分简练,也很幽默。他的答话是建立在“Women(wil1)ruletheworld(1ong)beforetheyear2100”这一前提的基础上,触发这一前提的词是反问词语“sitll”。丘吉尔只用短短的一个词就把对方的话驳倒了。

3.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

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哲学家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构建会话含义的理论演讲时提出来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perativePrinciple,简称cp)。具体些说,合作原则便是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流。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Quanittymaxim);质量准则(QuMity maxim);关联准则(Relaitonmaxim);方式准则(Mannermaxim)。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守这些准则。有时出于某种交际目的,或为了表达特定的意义,人们会有意或无意的违反这些准则,从而产生了不同于字面意义的会话含义,下面这则英语。幽默便是通过故意违反数量准则,不提供足够的信息而产生的。

例3.Johnis35yearsold,butheisnohting.Hewenttoafortunetellertoaskabouthisfuture.Theofrtune—tellersaidafterawhile.“Youwon’tgetrid ofhtepoverty til you areforty.’’

Johngotexcitedafterhearinghtewords。“Thenhow aboutfaterwards?”

The telersaid,“Th en,youare used tohtat.’’

在这则幽默中,算命先生一开始只告诉John:“你会穷困潦倒到40岁”,使得以为即将熬出头的John激动不已,读者也会认为John将时来运转,其实他没有完全提供交谈的目的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他的预测还没完成,因此在John的追问下当他最后道出“(40岁)以后你就习惯了”时,听者才恍然大悟,幽默也就由此产生了。

4.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不仅是在说话(sayingsomehting),同时也是在完成某种行为(doingsomehting)。J.Austin认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1ocuifonary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为(pelfocuifonaryact)。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做许多事情,达到各种目的,如传递信息、命令、问候致意、威胁恫吓,言外行为往往寓于言内行为之中。言后行为指的是说话带来的后果,即说话人的话语对听话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产生某种影响和效果,这种影响或后果就是言语的“力”。此外,言语行为理论要求交际双方同时具备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如果两种能力有一种能力,特别是语用能力跟不上,这样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信息传递也随之受阻或者走样。在下面这则幽默中,男士和女士的对话就体现了这一点。

例4(Onatrain,aman hadjustputaheavyboxsomewheer abovealady’Shead)

IJady:Sir,whatiftheboxdropsdown?

Man:Don’tworry,madam.hT erearen’tanybreakableinside.

此幽默中,女士的话如果只按照词汇和语法结构理解,则可以视为简单地陈述“那箱子掉下后可能招致物品损伤”这个事实;也就是说,其言内行为是描述客观存在;但实际上女士说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她认定一旦掉下来就会砸伤她,她提问显然是间接警告那位先生可能性的后果,是在表述一种言外行为;而男士却故意回避这样的解释,安慰她说:假如真的掉下,里面的东西也不会被摔破。

5.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

关联理论是Sperber&Wilson提出的有关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说话人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白无误的明示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须将信息纳人明白无误的明示——推理模式中进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最佳的关联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关联就越清楚;话语内在的关联性越清楚,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最终真正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使交际获得成功。关联理论认为人们交际的目的不是寻求最大关联,而是寻求最佳关联,即听话人以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最佳的语境效果。下面这则幽默正是因为前后语句关联性小,才使得巧妙的回答出乎意料,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例5MarkTwainoncesaidfoawomansititngoppositetohim:“Youraereallybeauitful,Madam.”

“I’m sorry.Ireallycnanotlfatteryouinhtesametermsasyoudotome,”thewomanrepliedarrogantly.“Thatdoesn’tmatter,”MarkTwaincommented。“anyway,youcanlieasIdo.”

MarkTwain的第一句恭维话对女士来说是新信息,女士的回答表明她的已有假设为MrakTwain说了真话在赞美她。因而女士从新信息出发,结合自己已有的假设,对新信息做出处理,认为自己无法用同样的话来赞美MarkTwain。从女士对话语的理解角度出发,她认为自己的回答是最佳关联的产物。因为唯有如此,自己的处理努力才最小。而MarkTwain后面的回答却话锋一转否定了女士已有的假设,说出了实话。

6.礼貌原则(Politenesspirnciple)

Brown,Levinson,Leech等人在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话的礼貌原则。礼貌原则的提出是对合作原则的一种补救,它部分地说明了为什么人们有时会蔑视合作原则。他们发现,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同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在交际中,说话人要遵循礼貌原则,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也要遵循礼貌原则,并且说话人肯定听话人也注意到这一点。

Lech的礼貌原则包括:策略准则、宽容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简言之,所谓的礼貌原则即“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但并非所有的幽默都是以礼貌的方式表达出来。一些幽默是通过夸张的手段来表扬自己抑或是贬损他人,还有一些幽默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礼貌原则的遵守,实则是对其的违反。

例6A ladyandherbabygetonabus.Thebusdriverlooksatthelady,andthenherbbay,andhtenscreams,“AHHHH!That’StheugliestchildI’veeverseeninmylife!”Theladythen,totallydisgusted,marchesup tohte back ofthebustositdown.

Asshewassittingthereba solutelyfurious,aman asks,“Are youOK,dera?’’

hTeladyreplies,“I’m soangry,thebusdriverjustinsultedme.”

Themallsays,“Yougobackup thereandgivethatbusdirverapieceofyourmind,andI’U watchyour monkey。’’

在这则幽默故事的结尾部分,这位男士看似是在安慰这位女士,对她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气愤,似乎他在遵守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准则。但是最后他话锋一转,用猴子来指代女士的小孩,这就严重违反了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因为猴子一词是对这位女士的极大伤害和羞辱。看似遵守,实则违反,幽默效果由此产生。

幽默表白短信范文8

关键词:幽默;道歉语;使用场合

记得有句话是这么理解道歉的:“在完美的世界里,人们不需要道歉。可现实世界并不完美,所以我们不能没有道歉。”如果说道歉语对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功不可没的话,那么幽默道歉语的有效运用则可谓是“画龙点睛”。

一、幽默道歉语的定义

J.Holms(1990)是这样定义道歉言语行为的:“道歉是道歉者为弥补自己的冒犯行为,向被冒犯者致歉,以挽回被冒犯者面子,从而恢复双方之间平衡的言语行为。”幽默道歉语则没有一个正式规范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解,通过后文的具体例子更会加深我们的印象。

二、幽默道歉语的使用

有关幽默道歉语的使用,通过网络搜索笔者发现,该语言现象在汉语中较为受欢迎,与此同时也被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所折

服,能将汉语发挥到如此极致水平,连道歉都能幽默一把。但这并不表明幽默道歉语适用于任何场合。道歉也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而幽默道歉语适用于非正式道歉场合。就社会距离而言,通常比较熟悉特别是非常亲密的人之间才使用非正式的幽默道歉语,尤以夫妻、情侣居多,并且多以书信、短信等作为媒介。现摘取几例以供学生参考:

(1)不要因为这件事情就把我全盘否定了啊,至少将我留家察看60年吧。

(2)月亮来了,太阳走了,我注视着没有离开过。他们告诉我,只有一个人能把我这个流浪狗捡回去,就是你。

(3)遵照您的旨意,我在书房里反省了一个小时四十三分零七秒,喝了一杯白开水,上了一次卫生间,没有抽烟,以上事实准确无误,请审查。附上我的检讨报告,不当之处可以协商。

(4)昨天的事情是我不对。您做的红烧茄子虽然有点咸,但是香醇可口,瑕不掩瑜,我不该指责您浪费盐。我这么求全责备,完全是暗藏嫉妒之心。不过再加点水是可以的。

由此可见,幽默道歉语的使用也是受制约因素影响的。如果能够合理正确地使用,会起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否则只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至于英语幽默道歉语的使用、英汉幽默道歉语有何异同等,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还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幽默表白短信范文9

关键词幽默语言艺术性课堂效率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对教师语言就颇为重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语文教师是更直接地同语言打交道的,因此,对其语言的要求也应更严格。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在准确鲜明、简洁明了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风趣幽默。本文想就语文教师课堂幽默语言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备课仔细认真,讲课也很卖力,语言也较简洁准确,但学生就是不爱听,课堂效果与教师的努力程度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只重视了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却忽视了它的艺术性,因而事倍功半。幽默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确使用会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如能运用得当,便会使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如下的作用:

一、调节气氛,缩短距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实践证明,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这时,师生彼此陌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几句幽默的开场白便能调节这种紧张的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畏惧感顿消,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愿意与教师配合。学生活动积极了,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讲课便如顺水行舟。有些青年教师在教材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对自己的教学语言却研究甚少,结果课上得很吃力,好比逆水驶船。现代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不轻信、不盲从,善于标新立异,敢于坚持己见。他们喜欢博学多才、热情开朗、平易近人又具有高超讲话艺术的教师,不喜欢正襟威“言”、不苟言笑、古板冷漠又缺乏讲话技巧的先生。

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人平静的湖中,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积极思考着,一会儿,一名同学举手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一下子和钱老师贴近了。学生顿时觉得这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跟这样的老师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乐事。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幽默语言是教师睿智的思想、广博得学识借助诙谐含蓄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它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驱除了学习疲劳,引起学习兴趣,强化知识记忆,往往会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

于漪老师教《拿来主义》,讲到“放火烧光”的第二种人时说:“暖!算是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左’得可爱!”这种时空错位,以今说“古”的讲法引得学生会心的大笑,从而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容量。它将课文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放火烧光”的“昏蛋”与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昏蛋”一并刺了,给了极左的人当头一棒。正如别林斯基所言:“准确的和使人畏惧的幽默,对一切卑鄙可笑的东西来说都是当头一棒。”精巧风趣的幽默艺术,将语言点化到出神人化的境地,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引导思维,启迪智慧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重“灌”轻“启”,因而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肤浅。僵化表现为:思维死板呆滞,看事物想问题,只信“自古华山一条路”,不晓“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常常陷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缺乏思维的灵活性。

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使用幽默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燃起积极思维的烈火。

我国有位作家随团出访欧洲,在宴会上,有位西方记者一边大嚼牛排一边问这位作家:“中国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难道不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请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用幽默的话来回击对方。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给出答案。作家说:“这正像先生吃牛排而不怕变成牛一样。”然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答案的不足,并简要地讲讲幽默的有关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作家幽默语言的妙处。这样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教师巧用幽默语言,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有一箭双雕之效。

四、处理“突发”,强化注意

课堂突发事件是最令教师特别是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懂头的事。它打乱课堂秩序,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师情绪。然而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凭着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超的语言技巧,灵活处理,巧妙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其做法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一个夏日,有位教师正在上课,突然窗口飞进几只蝴蝶。那几只色彩斑斓的蝶儿在教室里翩翩起舞,久而不去,学生为之哗然。这时教师突然机智发问:“你们谁知道蝶儿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学生默然。教师自答:“因为蝶恋花,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所以蝶儿才如此依恋你们。”一语拈来,学生恍然醒悟,急忙将注意力收回,集中到学习上。教师的幽默语言驱除了蝶儿对学生的诱惑。讲究语言艺术,使用幽默语言,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教师对语言的精雕细刻,目的是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人生观,这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

幽默表白短信范文10

关键词:幽默话语 微博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1.引言

幽默是人类独有的品质,能力和交际方式,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交际工具,幽默的传达和创造又往往是借助语言完成的。所以,通过语言来研究幽默可以更好的理解幽默现象。实际上,很多学科都对幽默现象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例如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过这些学科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只在自己领域进行研究,很少有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做法。(徐立新,2003)

后来,幽默现象的研究渐渐被语言学所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幽默与语言学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在语言学对幽默的研究中,研究重点大部分都以语义学和文体学为视角(吴水珍,2006;南佐明,2000;王金玲,闫铁熠,2005;等),主要研究内容着重于各种修辞手法,如双关,夸张,反语,或者是同义,反义,上下义等对幽默运用的理解。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幽默进行了语用分析,例如利用Grice的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对幽默语言现象进行解释,也就是通过对违反四大合作原则来分析幽默效果是怎样获得的(谢静,2009;等)。但是,笔者认为,幽默的效果的获得与话语的关联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语言幽默的发出者是说话人,但是幽默效果的最终产生体现在听话人的身上。说话者往往都是将幽默的内涵义隐藏在话语中,听话者只有与说话者有共同的认知语境,才能够从认知语境中获取最佳关联,幽默效果才得以产生,也就是说只有当潜在的幽默效果被意识到,幽默才得以产生。由于关联原则反应的是人类认知系统中的潜意识的和本能的内容,所以说与别的研究幽默的一般理论相对比,关联理论具有更加丰富的解释力的概括性。

2.理论基础

2.1幽默的产生机制

随着对于“幽默到底是什么”的研究探讨,学术界主要产生了三种幽默理论:乖讹论(incongruity),优越感论(superiority),和慰藉论(relief).(Raskin,1985)。Attardo(1994)认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三个角度研究了幽默:认知角度,着重研究幽默刺激;社会角度,着重幽默的社会人际功能;心理分析角度,强调听众对幽默话语的反应。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语用对幽默的探析,因此,在这里我们的重点是从认知角度来研究幽默的乖讹论(incongruity)。

乖讹的定义是:与事物不相称,自相矛盾的情况或者性质。Kant(1970)和Schopenhauer(1819)也认为乖讹是幽默产生的重要因素,幽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预期结果同现实之间的差异。Beattie(1997)也J为幽默是两个匹配不当的想法的结合。乖讹-消解理论对幽默进行认知解读,将幽默理解的信息加工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建构阶段,乖讹发现阶段和解讹阶段。

2.2关联理论与幽默

Sperber和Wilson在他们的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第一次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这本专著提出后成为了近年来对西方语用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理论之一。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关联定义和两大关联原则。关联定义: 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两大关联原则指的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是指人类认知常常倾向于最大关联性,最大关联性是指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最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交际原则指的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被设想具有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是指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虽然关联理论并不是为了揭示幽默而出现的,但是关联理论假说适用于幽默解释(Yus,2003)。根据关联我们知道幽默的理解过程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会话幽默符合关联理论对人类交际的普遍解释。在幽默会话交际中,说话者S首先说出一段话作为明示,听话者H则通过认知语境假设和一系列推理推导出说话者S的交际意图从而享受到幽默会话交际的喜悦感。根据关联原则的“任何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一点,我们可以得知话语的关联的程度可能不同,但关联性是必然的。因此,在幽默会话交际中,虽然说话者S的一些话语表面看起来往往不符合逻辑或者与主体不相关,也就是说两者没有什么关联性或者关联性非常弱,但是听话者H的任务就是从这些看似不相关或者关联性很弱的话语中寻找到自己认知语境中的最佳关联,解读说话者S的交际意图,理解幽默。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关联理论对幽默的解读关系,笔者绘制了如下图示。

图一中表示说话者S发出幽默话语,即明示。H接收到话语刺激后开始在大脑中的认识语境中搜索相关信息,在这里根据关联理论认,知语境由三种信息组成:词汇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和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然后H会根据搜索到的相关信息结果结合S所发出的话语进行推理,根据关联原则由于认知语境因为人的认知结构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根据认知语境推理出来的结果也会不一样,此时通常H会首先选择到最大关联,但这时得出的推理往往达不到幽默效果,因为此时说话者S和听话者H没有达到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幽默会话交际失败。从会话开始到此时的整个过程就是幽默乖讹论中的第一解读:构建框架,发现乖讹。然后H将重新进行选择推理到最佳关联然后达到互明,获得幽默效果。此时幽默会话交际成功。这个过程就是第二解读过程:解决乖讹。(注:图中实线表示交际成功,虚线表示失败)

3.关联理论对微博网红语段的实例分析

2009年,新浪微博的诞生将中国引入了微博初时代,迄今为止,新浪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用户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平台。用户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或者彩信消息或上传图片。它是中国当前最主流,最火爆,最具人气的网络产品。用一句话就可随时随地记录生活,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本文旨在用关联理论来探讨微博上那些极具人气的网络语段的幽默效果,得出结论:网红语段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幽默的效果。并且幽默效果来自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反差。

例1:来自网友@白娘娘 转发的一条微博,微博内容是央视转播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一段采访中所说的话。

法国记者:“美国证实,他们有证据表明,俄_斯通过允许士兵越境(进入乌克兰),甚至向美国所说的“分裂分子提供武器,来插手乌克兰局势,美国宣称,他们有这方面的证据。”

普京:“如果他们(美国)真的有证据,就应该拿出来。我们还记得2003年全世界民众都曾看到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说他们有证据证明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还拿出装有不明物质的试管,证明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里面装的是洗衣粉。”

这条微博一经发出,短短一天内随即获得了近12万的转发量。这短话语的背景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于美国指责俄罗斯插手乌克兰所做的回应。对于前面普京所说的话,看到这段话的读者会在脑海中提取关键话语:美国国务卿在安理会指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拿出试管,不明物质,证明证据。然后根据认知原则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寻找相应关联来推理普京接下来会说什么,随后根据经济原则,即通过最小的努力取得话语之间最大的关联,读者都会期待普京接下来的话语会跟之前的话语存在最大关联:比方说试管里面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试验品或者说试管里的化学物质并不具有大规模杀伤性等等比较严肃正式的官方话语。但是,普京接着评价道的却是:说不定里面装的是洗衣粉。这跟我们预料中的最大关联大相径庭,不和谐就产生了。但是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行为都应该设想为其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于是我们就在这种不和谐中重新找寻关联,经过努力发现“洗衣粉”和“试管不明物质液体”构成一种新的关联。这时冲突就得到了解决。幽默理解成功,获得幽默效果。最佳关联与最大关联的反差促成了幽默的产生。普京比起直接否认美国对俄罗斯的怀疑而采用这种幽默的手法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更讽刺了美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随意干扰他国政治的做法。

例2:来自网友@东方烹饪学校校花 的一条微博:

刚才觉得颈椎疼,就去小区对面一个盲人店按摩,一进门看见有个小伙子正在玩手机,见我进来,他说:“你先上床,我去叫师傅。”不大的功夫,只见这个小伙子戴了个墨镜,扶着墙就进来了。

在这个例子当中,当读者阅读这则话语的前文时,脑海中对接下来即将发生的场景推理应该是按摩师傅走了进来。这是以最大关联为取向得出的结果。但是,这时候却是“门口那个玩手机的小伙子带了个墨镜,扶着墙就进来了。”这就与之前的推理不一样了,但是,根据人们认知语境中的对该类场景的背景知识,盲人按摩的按摩师傅毫无疑问应该是个盲人,而小伙子的这一举动“戴墨镜,扶着墙”都是盲人的特点,因此想到这里的读者将现实实际出现的场景与小伙子之前说的去叫按摩师傅的最佳关联给找了出来,那就是“盲人”这个解讹点。而小伙子之前明明还在玩手机,这时候却摇身一变成了盲人师傅。这就让读者在这个语境下通过在不和谐和冲突中自己找寻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一致,从而获得幽默的效果。在这个例子当中,博主比起直接斥责按摩店用正常人假装盲人欺骗消费者,而选择了用这种会引起读者共鸣的手法使这段话与更深入人心。

例3:最近,郭敬明的新电影《爵迹》发出最新预告片,预告片一出,网友纷纷批评这部电影的比起之前的《小时代》更加令人失望,网上差评不断。于是,这时候《爵迹》的某位工作人员发微博声称;“《爵迹》的特效团队和最近口碑票房双丰收的《魔兽世界》是同一个特效团队。”这时微博上有个网友对此的评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此评论如下:

“武松和武大郎还是同一个妈生的呢。”

在这个例子当中,网友的评论表面上看起来与某电影工作人员的话毫无关系。此电影工作人员在面对网友对电影特效的批评时发出了自己的电影特效和当红电影魔兽世界的电影特效是同一个团队的言论。通常情况下,网友在这个话语中根据最大关联会下意识的认为既然是同一个特效团队,那么电影应该是不错的。但是这名网友的“武松和武大郎还是同一个妈生的呢。”这条评论显然与最大关联产生了冲突和不和谐,网友便会在“武松和武大郎”与“《爵迹》和《魔兽世界》”之间的冲突中寻找和谐以或的最佳关联。此例中的在冲突中寻找和谐取得最佳关联的过程可用以下图示来表达。

在此例中,这条网红评论话语在表面上看并不与被评论的话题相关,并因此产生了不和谐,但是假如我们站幽默发出者的角度,这种不和谐可以得到协调。实际上,这条评论发出的幽默者是在将电影《魔兽世界》和《爵迹》同“武松和武大郎”进行比较,在他看来,虽然武松和武大郎是亲兄弟,但是仍然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即使《魔兽世界》和《爵迹》是同一特效团队所做,也不能就说明《爵迹》和《魔兽世界》一样是一部好作品。至此,不和谐得到了协调。评论与被评论语取得了最佳关联,完成了第二解读,获得认知语境,得到幽默效果。实际上,这里的幽默发出者是在抱怨郭敬明的作品,但是比起直接批评,这种间接的方式给人的影响更为深刻,人们因为同样的感触得到表达而有幽默的感觉,这样幽默的发出者和欣赏者觉得他们在产生和欣赏幽默时额外付出的努力以意外的语境效果方式得到报偿,因而获得幽默的愉悦感。另外,在此例中,还有一个和谐点也为这条评论带来了几分增色,那就是评论发出者举得例子中的“武大郎”与电影《爵迹》的导演“郭敬明”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身材矮小的人。这个例子可谓一语双关,通过“武大郎与武松的联系与特点”不仅道出了电影《爵迹》本身的失败而且还调侃了电影导演。

4.结束语

微博网红语段都具有幽默的效果,这是一个认知交际的过程,可以用关联理论来解读。关联理论中的互明,寻求关联性需要付出努力,明示―推理寻求最佳关联,以及人类活动的经济原则这四大基本原理解释了幽默是怎样产生的。听话者认知间接语言是需要付出比理解明示话语更多的努力,这种努力以理解幽默作为回报。笔者认为关联理论与幽默乖讹论有很多互补的地方,因此关联理论对幽默的认知具有很强的解释性。根据本文所举得例子可以明显的看出幽默来自于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反差,并且根据所举例顺序我们可以感觉到反差越大,幽默效果越大。但是笔者认为,如何具体定义反差的大小还是个难题,想要更具体的证明反差大小和幽默效果的关系还需要多加研究。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Blackwell: Oxford, 1995:118-155

[2]Jacob L.Mey .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M]. Blackwell: Oxford,.2001: 67-85

[3]Shultz,T. R. & F. Horibe.Development of the appreciation of verbal jokers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4(8):360-363.

[4]王勇.由P联理论看幽默言语[J].外语教学,2003(2):23-27

[5]王燕.关联理论和幽默的理解[J].山东外语教学,2007(2):62-64.

[6]宋岩静.关联理论视角下美国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翻译探究――以《老友记》为例.[D].山东大学,2012:15-18

[7]杜福兴.评关联理论的主要贡献[J].外语学刊,2011(6):55-58

[8]刘乃实.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幽默乖讹与消解[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6-19

幽默表白短信范文11

[关键词]兴趣 品质 效果 性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下面从语文教学和培养学生人格两方面来谈幽默的作用和意义。

(一)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1.强化首次效应。

在众多学科中,学生厌学语文是普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是的,而枯燥无味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使用幽默手段是矫正这一现象的有力措施,语文老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开头几堂课一定要在学生心目中为语文课确立一个好印象,也就说要强化首次效应。怎样强化学生的这个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般的学习单靠从道理上明白意义,不如对学习有喜好,而喜好深,就会以学习为乐,以学习为乐,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学习热情,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益。所以,语文老师要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就应充分利用幽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激活学生思维,增强记忆力。

从心理上说,幽默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美国近年兴起的“笑学研究”证明,人在笑时候,生理机能会发生多种变化,如脑垂体释放某种欣快物质以减轻痛苦和烦恼,给人以兴奋的感觉;动脉在收缩后变得松弛;肺部受压力增加,心跳加强以吸引大量的氧气;内分泌系统分泌出新的激素等等。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布道式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脑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兴奋不起来,时间一长,学生便慢慢趋于沉睡状态。如果此时教师“幽默”一下,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注意力相对集中,记忆力也就会随之加强。

3.舒缓紧张心绪,减轻神经压力。

系统的语文知识学习,学生们往往要接触到许多“问题”。问题在学生心理体验上还是外界侵入的未被同化、整理的力,它破坏了学生主体内部原有的暂时平衡状态,造成了紧张力的加剧。而幽默则起着舒缓紧张神经的作用,否则学生从一开始接触问题,就一直持续紧张,其脑力盍就象机器齿轮运转一样,由于缺乏油,磨损加大,轻则短时中断运转、重则缩短机器寿命,甚而过早报废。

4.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感情。

语文教学本身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而是在认知的同时交织着情感。认知与情感是语文教学两条鲜明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情感是纽带,把学生、教师、语文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幽默也可以说是语文情感教学的一种手段,可以消除师生因过于严肃而出现的紧张状况,“化干戈为玉帛”,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味盎然。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师生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上的距离。心理距离的大小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不论其好坏,都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环境。健康、轻松、融洽、充满温暖和友谊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轻、满足感、幸福感和责任感,而冷漠、过于严肃、缺乏关怀和同情的心理环境则会使师生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形成认识上和情感上的各种障碍。语文课的教学幽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学生因此会觉得教师既可敬又可亲。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异。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使师生间形成人格平等、心心相通、共同求索的和谐气氛。

(二)优化学生个性,培养健康人格。

语言课的教学幽默不但能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1.教师的个性直接影响学生。

幽默是语文教师个性的展现,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而教师的教学幽默总是与独到的看法、深刻的见解结伴而来,展现教师个性的魅力。笑语中包含着深沉,妙言中蕴含着睿智;在他人没有觉察的事物中发掘笑料,在习以为常的事理中辨识悖理:在通俗例子中寻求别致,在平凡普通中提炼神奇;把强烈的反应稀释淡化,以从容潇洒的态度和亦庄亦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师的幽默感首先是语文教师极富个性的独特视角和洞察力,是一种敏锐的易感性,属于他个性气质魅力的再现,这不会不影响学生,不会不感染学生。

2.教学幽默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审美化。

幽默表白短信范文12

关键词:诙谐幽默 特点 功用

幽默是什么?对于这个概念, 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牛津英语辞典》作了这样的解释:“行为、谈吐、文章中足以使人逗乐、发笑或消遣的特点;欣赏和表达这些特点的能力。”由此看来, 幽默这一概念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幽默的来源和界定

英语中“幽默”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湿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幽默表示的是希腊医药之父波克拉底病理和生理概念中所述的人体四液:粘液、血液、胆汁和忧郁液。四液释放人体,影响大脑,左右人的言行举止。

二、幽默的特征

(1)隐含性 幽默话语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显性内容是通过用一定意义的词和相应的语法手段表达的内容, 简单来说, 就是话语的字面意义。但幽默话语的真正含义却在于另一层, 即隐性内容。隐性内容很重要, 在幽默话语中它是话语的真正涵义所在,是表达真实意图的隐含形式。通过幽默的这一隐含性特征, 说话者不仅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实现自己的意图而不会使听话者太尴尬, 甚至还同时起到协调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达到融洽气氛的效果。例如:―A: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our President’s lecture?―B: Well , he is a very easy- going man.在这个对话中, B 实际上觉得那位总统的演讲并不怎么样, 然而为了顾及 A 的面子, B 不方便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但是 B 又不想说违心的话, 因此, 他选择回答与 A 所提问题完全不相干的话。这看似荒谬, 但实际上 A 只要略一推敲 B 的回答, 就能明白 B 的真实意图。B不仅清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同时还制造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2)模糊性 根据格赖斯“真实情况表示语义, 非真实情况表示语用”的含意理论, 言语模糊信息既属于语义范畴, 又属于语用范畴的边缘研究对象。格赖斯曾经指出:“有意图的交际, 不管是口头还是非口头, 都是一种合作的表现。”因此, 交际原则就是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有下属 4 条准则:1.质准则;2.量准则;3.相关准则;4.方式准则。人们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交际, 就要以合作原则为首要前提, 这样才能使交际正常顺利地进行下去。就言语的模糊信息而言, 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经常破坏“质准则”―不说真话;也经常破坏“量准则”一一说出许多超出所需信息量的话, 产生了冗余信息;还会破坏“相关准则”致使在某些特定场合中产生不相关的信息;同样, 人们也会破坏“方式准则”而运用模糊信息进行有效的交际。在幽默话语中, 人们为了达到目的就经常违反合作原则, 即故意违反语用规则和语用信息的“量准

则”利用冗余信息和多余信息, 来制造言语模糊。

三、幽默的功能

由于幽默具有一般言语所没有的特点, 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具备了一些不同于普通会话的功能。这些功能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交际功能 幽默语言作为一种言语交际的手段, 幽默的实现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和言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通常情况下, 说话者总是通过幽默来传达一种言外之意, 以取得一般语言所无法获得的特殊效果。正因为如此, 人们常把幽默比喻为人与人交往中的剂。若从语言的使用范围及感彩着眼, 我们不难发现幽默的语言能使矛盾的会话双方摆脱困境, 使产生矛盾的会话双方“冰释”前嫌又或者是有助于打破僵局, 使陷入尴尬窘迫场面的会话双方在欢声笑语中化解不快, 也使会话双方交谈的严肃气氛为之轻松、缓和, 增加人们之间的自然亲切感, 缩短消极礼貌所带来的隔阂与不信任, 以达到相互意会理解、成功交际的目的。

(2)维护面子的功能 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 Erving Goff man 提出来的。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 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 人们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际或者是借助某种媒介来进行间接的交际。在交际过程中, 面子就约定俗成地被看作个体在社会中的形象, 或是个人在社会中所拥有的地位的象征。理所当然的, 每一个个体都希望自己的面子可以得到维护而不是损害。幽默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 也正是由于它的特殊性, 在交际中, 幽默常常被用来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说话者和听话者。1).维护说话者的面子 说话者是幽默的创造者, 即说话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产生幽默的根本原因。当然, 相较于非幽默的交际, 幽默对说话者的智力和认知能力有更高的要求。2).维护听话者的面子 当然, 为了能使交际顺利地进行, 并且和听话人建立或巩固良好的关系, 说话人不但要考虑自己的面子, 也应该顾虑听话者的面子。因此, 幽默也常常被说话人用来保全听话人的面子。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 可见英语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幽默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直接的、巧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协调气氛、缓和关系, 同时, 它也为人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和解决问题或是摆脱困境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工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