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时间:2023-05-30 10:16:00

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1

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交通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近代?古代?汽车发明的时候?马车发明的时候?其实,当我们人类学会直立行走的时候,交通就随之产生了。是不是比大家想的早了好几千年?当然那个时候的交通只能叫原始交通。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就只有步行这一种交通方式。别看步行速度慢,优点可不小。步行非常安全,这是显而易见的,几乎不会有步行者之间发生相撞吧;并且步行非常环保,会有人需要消耗汽油排放尾气才能走路么?同时,人们因为走路而发生的堵塞的情况也少之又少。所以,在那个时代,人们不需要交警,不需要交通规则,更不需要交通工程学。

之后,马和马车出现了,“马路”也随之产生,于是人类“跑”得更快了。速度的提升却使得安全、通行规则等问题纷纷暴露了出来,人们开始被这些从未出现过的难题所困扰。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其中一项伟大的发明便是汽车。这时的人类世界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房屋、道路越来越密,交通需求剧增,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交通问题不容忽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重视对交通的研究,一门专门研究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发展规律和管理技术的学科――交通工程学应运而生。

交通工程做什么?

交通工程可不只是 “修路的”。交通工程学主要研究的是“人、车、路、环境”以及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最理想的配合,实现道路通畅、通行能力大、事故少、效率高、污染小的目标。研究的具体内容有交通调查、交通规划、交通管理、通行能力、智能交通、轨道交通等,另外还有道路勘测、路基路面工程这些偏向施工方面的内容。所以交工专业的课程比较多,但是又不像很多理工科专业的课程那样比较抽象和枯燥,毕竟交通还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交通调查是交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的决策来源于科学的预测,而科学的预测又来源于周密的调查和准确的信息。交通调查正是通过对交通现象进行调查,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为交通规划管理研究等方面服务。

有了调查结果后,交通工程师就要借助各种专门用于交通研究的软件,对交通出行发生,交通出行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配等进行仔细地分析和预测,从而为交通规划奠定基础。这个环节是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之处。简单来说,交通规划其实就是解决“在哪里建,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的问题。

当然,一条道路从设计到投入使用只有规划是不行的,还需要很多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如每个交叉口要根据实际的交通量设置合理的信号灯配时方案,交通标线的形态颜色尺寸如何确定,护栏、照明设施、监控系统如何设置,还有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的设计等等。如果没有这些工作,那么规划做得再好,路上交通运行状况必定还是一片混乱。相信大家每天都会接触到这些,却肯定没有注意过其实里面还有很大的学问呢。如果你也对这些感兴趣,如果你也想了解,那就加入到交通工程的队伍中来吧。

如其他工科专业一样,学习交通工程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有比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所以实践实习在教学内容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上面提到的经常要参与交通调查、上机学习专业软件之外,还要练习使用水准仪经纬仪进行测量――一群学生背着三脚架、经纬仪、画图板、水准尺出线在校园中,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学校过完瘾了,专业老师还会带我们去隧道、立交桥的施工现场,高速公路收费站,交通支队监控中心见习参观。真正的交通工程师,是从不断的实践中走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都会举办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大赛已成功举办六届,每一届都会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00多件作品参赛,并会有近半数的选手亲赴主办学校参加决赛。作品涉及海陆空水立体交通、缓解交通拥堵、智能交通收费管理、交通流量精确控制、交通规划设计、交通系统转换衔接、交通环境与文化等当代交通领域的一系列热点与难点问题。如今该项大赛已成为全国交通工程大学生充分展示科技创新能力与才华的绝佳平台。

全国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有很多,各校都有自己的强势方向。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依托自己的强势专业土木工程,在交通工程各领域都实力雄厚,是很多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考研的目标。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桥梁与隧道工程方面是专家,也是国家培养交通、城建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吉林大学、长安大学的优势是汽车,所以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等方向上处于全国交通领域的领先地位。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原属于铁道部的院校强项自然是铁道交通工程。另外还有武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都是在交通工程方面全国闻名的学校。

中国的现代交通工程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属于起步比较晚的国家,而交通工程学的诞生地美国以及欧洲各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已趋于成熟。因而国外有不少在交通工程学上颇为出色的院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德州A&M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将来有出国读研打算的同学可以在大学阶段提前做好准备,毕竟这些学校在学生的选拔上还是比较严格的。

就业深度解析

交通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交通工程和系统规划、设计与控制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所以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施工单位,如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交通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联合工程公司,以及各地的路桥公司、公路局、市政局、工程咨询公司等。由于长期在室外工作,所以要求大家有充分的吃苦耐劳精神。虽然辛苦,但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在工作中得到的个人能力的锻炼和技术、经验上的收益是其他工作无法相比的。另外如果能够获得项目分红,那么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2

关键词:马来酸桂哌齐特 后循环缺血 眩晕

中图分类号:R743R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5-0549-02

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发病基础常见于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血流缓慢和血小板聚集等原因,进而使后循环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导致脑干、小脑或部分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可逆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平衡障碍、眩晕、耳鸣及眼球震颤等症状,因此改善后循环系统的供血状况为治疗的首要目的[1]。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作为新一代哌嗪类钙离子拮抗剂,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脑细胞营养代谢、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灌注的多重作用机制[2]。现将2010年2月―2010年6月诊治的78例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的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年龄 40岁~75岁;突发眩晕,表现为在静止状态睁眼或闭眼时有动的感觉(或觉外物围绕自己在转,或觉自身在空间转),或头部变动可诱发眩晕发作或使症状加重,伴或不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伴有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其他临床表现,如肢体麻木、无力、晕厥等;神经系统未见脑的局部定位体征;伴或不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者;经TCD及颈部血管彩超证实均为后循环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表现;头颅CT或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并排除其他疾病(如心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等)所致眩晕发作者。

1.2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0年6月收集符合上述纳入标准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40岁~75岁(54.3岁±2.5岁);对照组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42岁~74岁(57.6岁±3.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等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案治疗组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240 mg加入生理盐水 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对照组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联合用药:根据病情需要,可同时用降血压药(心痛定除外),降血糖药及其他对症药(如抗感染药)。禁用药:尼莫地平、西比灵、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其他脑血管扩张剂。

1.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眩晕等主要症状消失,头位改变及转颈试验均无眩晕发作,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基本正常。有效:眩晕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TCD 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有明显改善。无效:眩晕等主要症状无改善,TCD 与治疗前相同。

1.5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平衡障碍、眩晕、耳鸣、眼球震颤症状全部消失37例,起效时间(5.16±2.32) d;治疗 14 d内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5例。对照组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者为 25例,起效时间(6.62±2.51) d;治疗 14 d内症状未改善者为 11例。治疗组有效病例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

2.2TCD变化观察治疗后两组均复查TCD,治疗组中有38例(90.48%)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的不同程度改善,血流速度加快、血管痉挛缓解。对照组有12例(33.33%)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改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3不良反应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与观察,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改变。

3讨论

后循环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加上骨质增生,压迫通过椎动脉孔的椎动脉,使管腔狭窄加重,甚至阻塞或增生的骨赘刺激椎动脉外壁的交感神经丛,或刺激颈椎旁的交感神经节,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交感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使椎-基底动脉痉挛而产生眩晕。特别是供血周围前庭的内听动脉,从基底动脉呈直角走向内耳。该动脉纤细,又是终末动脉,缺少侧支循环。每当血压偏低或扭转颈位时,内听动脉缺血尤其突出。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为突然发作,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导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反复发作的眩晕亦会限制患者的劳动能力,导致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从而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准确鉴别和干预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经过双盲、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和高度的应用安全性[3],具有内源性腺苷增效和弱钙离子拮抗的双重改善循环作用。通过内源性腺苷作用于α1受体抑制相邻细胞的代谢,达到自稳态调节的作用。通过内源性腺苷的增效作用作用于α2受体,加强脑血管扩张作用,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改善脑供血;该药能提高红细胞的柔韧性和变形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从而增加缺血区血流量,且无盗血现象的发生。具有弱钙离子拮抗作用,使平滑肌松弛,脑血管及外周血管轻度扩张,血管阻力下降,血管痉挛缓解,组织器官流量增加[4-6]。该药的弱钙离子拮抗作用使得其在发挥药理作用的同时不影响血压和脉搏,较传统的钙离子拮抗剂更加安全、可靠。

本研究表明,马来酸桂哌齐特临床总有效率、总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齐学军,刘金敏.穴位注射天麻毒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8):931-938.

[2]张丽,黄道飞,刘胜.心脑血管病新药马来酸桂哌齐特药理与临床综述[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2,7(6):7002-7003.

[3]Atarashi,Jonosuke,Araki G,Clinical evaluation of cinepazid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multicenter doubleblind study in comparison with placebo[J].Thera Pie,2002,7:125.

[4]张晓霞,韩培红.马来酸桂哌齐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26):2060-20611.

[5]刘艳,罗祖明,高励,等.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三磷酸腺苷含量和细胞凋亡的变化及药物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3.

[6]许东梅,张燕柳,王矿山.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9):2049-2050.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3

一、阅读课文,了解血液循环的大致途径,构建循环路线简图

阅读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课本中寻找答案,在回答问题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细致的分析,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血液循环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和体循环及肺循环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二者作为难点,希望能使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汇合于心脏,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首先,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分清循环起点和终点,初构循环路线简图,紧接着让学生比较肺循环和体循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清以下两点:(1)血液循环的起点都在心室,终点都在心房。(2)血液若从心脏左边出发,回到右心房,若从心脏右边出发,回到左心房。在大概了解了课文中的血液循环之后,我让学生用最简单的字句表达出来。学生很快总结出相同点是:室出房进;不同点是:肺循环——右出左进,体循环——左出右进。利用这三句话,我让大家用心形和箭头画了一个简单的血液循环图(下图),并且回顾前面所学血管方面的知识,结合血液流动的方向:心脏内是“房室”,心脏外是“动毛静”说出:图中①到⑩的结构名称;两条循环途径的名称和路径。

血液循环示意图

肺循环:③右心室⑤肺动脉⑥肺毛细血管⑦肺静脉②左心房

体循环:④左心室⑩主动脉⑨各器官毛细血管⑧上下腔静脉①右心房

二、结合细胞的呼吸作用疏通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流通

生物体只要活着就需要大量的能量,就有大量的活细胞在每时每刻进行着呼吸作用,不断地吸收氧气和放出二氧化碳。图中的⑨相当于各个器官里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细胞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外界的空气,必须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才能通过血液运输进来,路线是:⑥⑦②④⑩⑨。而细胞呼吸作用所放出的二氧化碳也是由血液运送到外界去,路线是:⑨⑧①③⑤⑥。

三、利用毛细血管的功能了解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前后的性质变化

前面已经学习了血管的知识,知道了毛细血管有物质交换的功能。同样,在经过毛细血管之后,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也会进行交换。在肺毛细血管⑥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与外界的氧气交换,血液含氧量增多,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而在其他的器官毛细血管⑨处血液中的氧气与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血液如果不经过毛细血管就不会发生改变。在上述基础上,我用彩色表示两条循环途径的颜色:⑨⑧①③⑤⑥为蓝色,表示静脉血;⑥⑦②④⑩⑨为红色,表示动脉血。这样,学生从颜色上一看就明白,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我们的身体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

四、用“1,2,3,4”识记血液循环

血管、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等知识都比较抽象,专业名词多,知识点琐碎,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很大的难度,而这些内容都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利用“1,2,3,4”帮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血液循环。“1”是一个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途径的中心结构和动力器官。“2”是2个循环、2种血液和2种变化。2个循环即体循环和肺循环;2种血液即动脉血和静脉血;2种变化即体循环中,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3”是3种血管和3种瓣膜。3种血管是动脉管、毛细血管、静脉血管;3种瓣膜是动脉瓣膜(在心脏出口处)、静脉瓣膜(在静脉里)和房室瓣膜(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用于防止血液倒流。“4”是4个心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

五、综合应用:血液流经某一器官前后成分的变化

在本节中,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消化系统方面的知识,可以用其中的一个器官与血液循环联系,看看当血液流经了这个器官之后其中的成分有什么变化。以小肠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小肠是一个怎样的器官?归纳出:(1)小肠是一个普通的器官,它的细胞需要消耗氧气和有机物(营养物质),并放出二氧化碳和产生一些废物(尿酸和尿素等)。(2)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壁能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3)小肠所吸收的营养物质远远超过了它所消耗的。总结:血液流经小肠之后增加的是营养物质、废物和二氧化碳;减少的是氧气。新课之后的综合应用是对学生所学习过的内容进行一次巩固和拓展,同时也是对旧知识的一种复习和提高,可以达到完善知识的效果。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4

[摘 要] 方法:对33例微循环异常者采用刺血疗法治疗的同时进行微循环对照观察。结果:发现刺血疗法对微循环异常者具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作用。结论:从改善血液微循环的角度揭示出传统刺血疗法的治病机理。

[主题词] 刺血疗法;微循环/针刺效应ControlObservationonChangesofMicrocirculationbeforeandafterBloodLettingPuncturein33CasesofAbnormalMicrocirculationWuJun,ShenXiaorou(NantongMunicipalHospitalofTCM,Jiangsu226001)[Abstract] Methods Thirtythreecasesofabnormalmicrocirculationweretreatedwithprickingbloodt

herapyandchangesofmicrocirculationbeforeandaftertreatmentwereobserved.Results Prickingbloodtherapycanverysignificantlyimprovemicrocirculation.Con

clusion Improvementofmicrocirculationisoneofmechanismsoftraditionalpricki

ngbloodtherapytreatingdiseases.

[Keywords] PrickingBloodTherapy;Microcirculation/acupeff

祖国医学中传统的刺血疗法对一些顽症痼疾具有良好疗效,而微循环异常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共同特征。为了了解刺血疗法与微循环之间的关系,从不同方面探索刺血疗法治病机理,笔者对刺血治疗的患者,随机抽取了部分病例进行了治疗前后微循环对照观察,发现刺血疗法对微循环异常者具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14~81岁。包括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脑梗塞、冠心病、高血脂、偏头痛等病症。全部病例治疗期间未服任何药物,均为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因此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在患者的委中、尺泽、曲泽、太阳穴等部位青紫怒张的血络处,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让血顺势流出,当紫暗色瘀血流尽后,拔火罐,每穴必拔,以出尽针孔附近积血与减轻针孔刺痛,拔罐时间一般为3~5分钟,起罐后若针孔仍有渗血,可再拔罐1次,即可止住渗血,起罐后用生理盐水 棉球擦拭针孔附近血迹,再用3%碘酒消毒,最后用创可贴敷贴针孔,出血量在30~100ml之间。所有病例均刺血治疗1次。

2.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进行1次甲襞微循环检查,治疗后1周左右时间内进行复查,两次检查都在上午9~10点进行,检查前安静休息30分钟。将两次检测项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循环检测项目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是红细胞聚集、流速、血色、渗出情况,以下将33例微循环异常者治疗前后这4个方面数据分别列出,进行分析比较。见表1~表4。

经统计处理χ2=7.88,P

表2采用配对计量资料t检验法统计处理,t=3.29,P

表3经统计处理χ2=7.88,P

表4经统计处理χ2=6.63,P

4 讨论

刺血疗法古代称之为刺血络,是传统针灸中较为常用且适应病症广泛的一种针刺方法。祖国医学认为"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而采用刺血疗法则可达到"菀陈则除之"的目的。故《灵枢・官针》指出:"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灵枢・寿夭刚柔》中载:"久痹不去其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等等。而现代大量临床实践也表明,刺血疗法对许多慢性顽固性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那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怎么来解释这一古老传统治疗方法的治病机制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微循环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最基层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也是血液与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1],是观察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窗口。在正常健康个体中,微循环流动模式是以红细胞速度的不断变化为特征的[1]。在病理状态下,微循环内瘀滞,血液流速变慢,红细胞则集合在一起,形成聚集状态。红细胞聚集程度的升高可导致一系列后果,由红细胞聚集造成的血液粘度增加可使局部血液停滞。当血管中的血液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滞之后,不仅血管所供血的组织坏死,而且血液本身亦坏死[2]。因此微循环障碍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

本文对33例慢性疾病患者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对照观察,表明治疗前微循环检测显示出血液流速偏慢、红细胞聚集、血色明度变暗、毛细血管周围轻度渗出等改变,提示微血管瘀滞,组织供血不足。经过单纯刺血络治疗后,复查微循环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发生了非常显著 的变化(P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红细胞聚集通常是可逆的,并依赖于速度梯度以及红细胞膜的表面性质。当速度梯度增大时,红细胞呈分散状态,即解聚或单个存在[2]。随着刺血治疗后微循环中的粒线流加速,红细胞聚集化解;红细胞往返活跃,血氧含量增加,血色变明亮;微循环瘀滞改善,血管渗出则减少,表现出一系列的良性变化。

因此,从血液循环角度解释刺血疗法的治病机理,主要是改变了疾病的微循环障碍状态。

5 参考文献

1 K.Messmer,等.应用微循环学进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序言~106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5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肠系膜微循环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Danshen injection on mesenteric microcirculation in rats. Methods After locally giving adrenaline ,observe mesentery arterial diameter, blood velocity and density of capillary with microscope television videotaping system. Results Danshen injection could improve microcirculation disturbance on the aspects of the diameter, the velociity of rat mesenteric arteriole and the density of rat mesenteric capillary. Conclusion Danshen injection wa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microcirculation disturbance of rat mesentery induced by adrenaline.

【Key words】 Danshen injection;mesenteric microcirculation

丹参注射液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活血化瘀药。微循环是人体维持组织器官功能和内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循环障碍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之一。本研究采用局部滴加肾上腺素造成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模型[1],探讨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为丹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选用健康Wistar大鼠进行试验,雌雄各半,体重200~240g,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四所提供。

1.2 药物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产,批号 0409071。丹参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公司,批号 0411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产,批号 0409221。Locker液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1.3 仪器 HW-2000型恒温彩色微循环显微仪(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产),BI-2000微循环观测系统(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产)。

1.4 实验方法

1.4.1 动物分组 取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每天一次,给药剂量分别为:阴性对照组:予生理盐水1ml/只;对照药组:山莨菪碱10.0ml/kg;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20.0ml/kg;中剂量组:4ml/kg;低剂量组:0.4ml/kg。各组连续给药5天, 阴性对照组予生理盐水1ml/只连续5天,第4天晚禁食,第5天给药后30min观察。

1.4.2 模型制备及观察方法[2] 用25%乌拉坦麻醉大鼠(4ml/kg腹腔注射),背位固定,行腹正中线切口2~3cm,轻拉回盲部一段小肠系膜,置于充满37℃ Locker液的有机玻璃恒温水浴槽中,并平铺在浴槽中央的有机凸型观察台上,压上固定板。利用HW-2000型恒温彩色微循环显微仪上摄象头采集显微镜下视频图像,通过视频采集卡输入微机,利用BI-2000微循环观测系统对所采集的镜下视频图像进行实时分析。固定一视野,观察选定区域的细动脉管径,细动脉流速,毛细血管网交点计数[3](1mm2面积区域内毛细血管与边界血管的交点数)等指标。然后[4]向选定区域滴加1:100,000盐酸肾上腺素溶液100μl,观察滴加肾上腺素后1,3,5,7,9min时上述各指标变化及局部微循环血流完全恢复时间(观察20min,若仍不恢复,记为20min)。

1.4.3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数据均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对细动脉管径的影响 与滴加肾上腺素前管径相比,滴加后1min,3min,5min,7min时各组细动脉管径均有明显缩小(P<0.01);9min时阴性对照组与丹参注射液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仍与给药前有差异(P<0.01);而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已恢复到滴加前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min时阳性对照组,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的管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min时阳性对照组,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的管径差异有显著性(P<0.05);5min时阳性对照组,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的管径差异有显著性(P<0.05);7min时阳性对照组,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的管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9min时阳性对照组及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的管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丹参注射液中剂量组的管径差异有显著性(P<0.05); 而丹参注射液低剂量组则无明显差异。

2.2 对细动脉流速的影响 与滴加肾上腺素前流速相比,滴加后1min,3min,5min,7min时各组细动脉流速均有明显缩小(P<0.01);9min时阳性对照组与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细动脉流速恢复到滴加肾上腺素前水平, 阴性对照组,丹参注射液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细动脉流速仍未恢复到滴加前水平(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min时阳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无显著性;3min时阳性对照组与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5min时,阳性对照组,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及丹参注射液中剂量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7min时阳性对照组,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丹参注射液中剂量组有明显差异(P<0.05);9min时,阳性对照组,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及丹参注射液中剂量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1 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肠系膜动脉管径的影响 (x±s,n=10,μm)

注:与给药前相比,?P<0.01; 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

表2 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肠系膜动脉流速的影响 (x±s,n=10,μl)

注:与给药前相比,?P<0.01;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

2.3 对毛细血管网交点计数的影响 与滴加肾上腺素前相比,滴加后1min,9min各组毛细血管网交点计数均有明显缩小(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min时各组差异无显著性,9min时阳性对照组与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3 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网交点计数的影响 (x±s,n=10,个)

注:与给药前相比,?P<0.01; 与模型组相比,P<0.01

2.4 对局部微循环血流恢复时间的影响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对局部微循环血流恢复时间的影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4 丹参注射液对大鼠肠系膜动脉血流恢复时间的影响 (x±s,n=10)

注:与模型组相比,?P<0.01

3 讨论

微循环一般是指细血管网络中的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最基层结构,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形态-联系单位[5]。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微循环障碍是AMI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之一[6]。肠系膜循环系统是机体最大的血管床之一,与全身循环密切相关。肠系膜循环的调节机制不但对脏器局部有影响,对全身循环亦有影响。而分布在肠系膜动脉的血管周围神经中,交感神经(主要是肾上腺素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大部分细血管对体液因素的调节非常敏感,其中肾上腺素作用可使血管收缩,微循环血流量减少。这与中医学认为暴怒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影响及血,可致血瘀的理论根据一致[7]。本研究选用肠系膜局部滴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直接收缩肠系膜血管平滑肌,促使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形成微循环气滞血瘀。

本研究结果显示,肠系膜局部滴加肾上腺素后,各组局部区域中的细动脉管径,细动脉流速,恢复时间及毛细血管网交点计数等指标明显下降,甚至为动脉闭塞,毛细血管网交点消失,说明模型成功。在预先给大鼠丹参注射液后再在肠系膜局部滴加肾上腺素后,丹参注射液高剂量组的细动脉管径,细血管流速均比同一时间点时阴性对照组高,对毛细血管网交点及细血管流速恢复时间也有改善作用。丹参注射液中剂量组的微循环流速在给肾上腺素5min后的时间点中,比同一时间点阴性对照组快,而细动脉管径在9min时也比阴性对照组恢复好,对毛细血管网交点及细血管流速恢复时间没有明显作用,丹参注射液低剂量组对所测指标没有明显作用。提示丹参注射液对产生微循环障碍的血管有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注射液对局部滴加肾上腺素所致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这为临床上治疗肠道微循环障碍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正荣,杨芳炬,徐彬,等.参附注射也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4):8-9.

2 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992-1003.

3 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89.

4 吴英,王秉文,刘秋娟,等.沙棘油对微循环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16(6):18.

5 冯周琴.实用血栓病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6.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6

【关键词】 围绝经期;微循环;血液流变学

围绝经期妇女妇科疾病与血液微循环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围绝经期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出现潮热、出汗等血管舒缩障碍的症状,尤其在月经期表现较明显。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它的研究,指导围绝经期妇女月经期卫生保健,我们观察了50例围绝经期妇女的甲襞微循环,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观察对象经体格检查无其他并发症的围绝经期妇女50名,平均年龄45.20岁,月经周期26~37 d,经期3~10 d,进行自身对照。

1.2方法采用XTL-1型双目实体连续变倍显微电视系统,光源为斜落射的50 W仪器高压汞灯。通过显微电视技术,将图像放大260倍,连接录像机进行同步录像。受检者在检查期内均未服用任何药物,休息15~20 min后取坐位,检查左手无名指甲襞远心端第一排微血管,采用目镜测微尺测量管襻数目、形态,用田牛氏半定量方法测定微血流速度和血细胞聚集情况。观察月经前、月经期第2天及月经后第2天甲襞微循环变化,同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2结果

2.1微血管形态的变化月经前发夹形管襻占60%,月经期及月经后发夹形管襻明显减少,畸形数目增多,与月经期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围绝经期是妇女生命进程中发生的生理过程,提示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围绝经期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出现血管舒缩障碍,表现为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等,即围绝经期综合征[1],严重影响了这部分妇女的生活质量。近来围绝经期妇女妇科疾病与血液微循环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实验通过对50例围绝经期妇女月经前期、月经期和月经期后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较客观地反映了围绝经期妇女月经期末梢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

研究表明雌激素下降可引起微循环变化。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分泌减少,而月经期特别是月经开始后4~24 h血中雌激素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此围绝经期妇女月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幅度较大,利于观察血液微循环的改变。

甲襞微循环是临床微循环观测中最常用的部位,可反映全身脏器的微循环病变程度,而且此法操作简便,无损伤及痛苦,患者易于接受[2]。通过对甲襞微循环多项指标的观测,可反映病情的变化程度。本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围绝经期妇女月经期甲襞微循环中多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其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微血管形态异常,畸形管襻数目增多,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增加。围绝经期妇女出现上述变化主要由于血中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Belfort等[3]认为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的改变与妇女内分泌状态有关,雌激素水平起主要作用。雌激素通过多种机制舒张血管,可增加血管内皮舒张因子的活性。当血中雌激素水平减少后,雌激素对微血管的调节作用减弱,从而微血管形态异常。血流速度和红细胞聚集均反映了微循环中血流的流动性状,毛细血管因缺乏肌纤维,不能通过收缩使内径发生变化而推动循环,而是靠血液流变性发挥作用[4]。本实验结果表明围绝经期妇女经期血液黏度增加,因此血液流动性降低。这在微循环中可表现为管径迂曲缩短、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等血液流变性状的改变,这一切均可减少红细胞的携氧能力,缺氧使组织细胞进一步水肿渗出,更加重了微循环障碍。

本实验结果表明围绝经期妇女经期血黏度较月经前及月经后明显增高(P

本实验结果发现在月经后甲襞微循环及血流变的多项指标仍较经前异常,但较月经期有所改善,这可能与血液中雌激素水平仍较低有关。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月经前后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提示围绝经期妇女月经期血液微循环存在明显障碍,因此改善其微循环状态对于减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提高广大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

[2]胡萍,许银平.妊高征孕妇的甲襞微循环观察及临床意义[J].中国微循环,2002,6(3):174-175.

[3]Belfort MA,Saade GR,Snabes M,et al.Hermonal statuseffects the reactivity of the cerebral vasculature[J].Am JObstet Gynecol,1995,172(4 Pt 1):1273-1278.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7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我的理解是要从生物学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探究学习和小组交流活动,使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术语和内涵有更深层的理解,对于学生学好生物学基本原理、规则,掌握生物学基本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生物课标框架之下的知识外延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模式,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交流,懂得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并能够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概念”,这对学生学好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课标中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内容,既能让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生物学基本功,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既要关注“重要概念”学习的理论基础,又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为此我通过《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教学,来充分体现“重要概念”学习和探究活动应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一、设计理念与构想:

我们知道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在教学中,《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分4课时完成,其中“人体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这节的重点内容,用1课时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设计,即要充分体现《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又要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活动紧密相联。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想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理解重要概念“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以及组织好实验探究活动是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交流,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的探究实验,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活动,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最终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知识的愿望,并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述血液循环概念、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说出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的基本知识,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2、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提高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复述血液循环概念、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说出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活的小鱼(养殖小金鱼或小鲫鱼,尾鳍颜色要浅一些),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

课时计划:1课时

三、教学流程及分析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了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系统中不停地循环流动,它到底是怎样流动的呢?观看视频血液循环的发现,引出本课课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整理并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即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理解了这个重要概念,也就掌握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过程,同时也为学习人体的能量供给、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等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即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条途径,为下一步的探究实验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活动二: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

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尾鳍颜色浅一些的活小鱼,4人一组,进行实验,1.用湿纱布包裹小鱼,只露出尾部,不要伤害小鱼,2.把小鱼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部,3.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4.观察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时常用滴管向纱布及小鱼尾鳍上滴水,使小鱼身体保持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

在实验过程中创设问题:

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怎样运行的?

3,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在实验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找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毛细血管,讨论血液在不同血管里颜色是不同,引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当血液中含氧较多时,血液呈鲜红色,这种血液叫“动脉血”。当血液中含氧较少时,血液呈暗红色,这种

血液叫“静脉血”。教师要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学生理解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重要概念,为下一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讨论,再根据血流的方向及速度,判断出动脉及静脉血管,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验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技能得到训练,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活动三:展示讨论问题,观看视频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及路线?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的?

3、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路线?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学生看完视频后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路线,教师找学生代表用笔在白板上一边画图,一边讲解,不完善的地方小组同学可以补充说明,突破重点内容。对于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让学生懂得体循环中,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网和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从左心室射出的鲜红色的动脉血,经体循环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而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进行气体交换。这样,从右心室射出的暗红色的静脉血,经过肺循环就变成了鲜红色的动脉血。而不是动脉里就流动脉血。静脉里就流静脉血。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静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血液在流动过程中成分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在这里要让学生懂得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这部分内容采取的是让学生观察视频,以问题为主线,小组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使学习深刻的理解了人体血液循环知识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知识延伸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讨论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为人体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的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要把知识延伸到课本以外。要让学生了解心脏内的血液循环,即冠脉循环:为心脏肌肉提供氧气、养料,运走废物的血液循环。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就容易引起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等。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调查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

知识梳理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你都获得了哪些方面知识?找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血液循环概念: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

2、动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多,血液呈鲜红色

3、静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少,血液呈暗红色

4、体循环路线:左心室(动脉血)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物质交换)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静脉血)

肺循环路线:右心室(静脉血)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动脉血)

4、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人体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的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课堂评价:分组出题,小组间进行互评,然后师评

一.填空:

1,下列管道中流动着动脉血的是(c)

a.肺动脉、左心房b.主动脉、右心房

c.肺静脉、左心房d.腔静脉、左心房

2、血液从主动脉到左心房流经的路径是(d)

a.肺循环b.体循环

c.肺循环体循环d.体循环肺循环

二.解释重要概念:

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血液循环意义

三.简答:

人体血液循环中体循环的路线和肺循环路线

四.分析:

用橡皮筋扎紧人的手腕,手面上的静脉就会变粗而凸显出来,请说明原因。

如果用橡皮筋扎紧人的手腕,手部血液不能沿静脉回流入心脏,会使手面上的静脉因充满血液而变粗并凸显出来。

课外探究:调查你的亲属中谁患了高血压?你对高血压有多少了解?什么是高血压病?用血压计为你的亲属测量血压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8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人体血液流经动脉末梢端,再流到微血管,然后汇合流入小静脉的起始端,这种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里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就是供给细胞血、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对人体有害的乳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保持良好的内环境和生命活动。此外,微循环还起着“第二心脏”的作用,因为机体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不可能将心脏内的血液送到组织细胞的,必须有微血管进行调节,才能将血液灌注到细胞内。微血管很细,肉眼见不到,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及其变化。微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管壁约为一张普通纸厚度的百分之一,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从血管壁渗出渗入,微血管很多,总长度有九万多公里,交织成网,分布全身,由它在体内进行物质交换。1983年我国科学家修瑞娟(当时有篇报告文学《修式理论和她的女主人》进行过报道)经过多年研究对传统理论进行挑战,她认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是以波浪形式进行的,而微血管对器官和组织的灌注,如同海涛的最后一搏,是一种强有力的跳跃和冲击,不象传统理论认为的微循环像河流对田野的灌注,越到最后越无力。人体及其活力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由微细血管编织的微循环维持的。她的理论被称为修式理论得到世界承认。

“血管对器官和组织的灌注,如同海涛的最后一搏,是一种强有力的跳跃和冲击,不象河流对田野的灌注,越到最后越无力。”这一结论对于我们理解内气的涌动,鼓荡,像水银一样流动,到达四稍等,做了最好的诠释。内气的疏散、流动刺激了微循环的良性循环,而微循环“强有力的跳跃和冲击”则减轻了心脏的压力,刺激大的血液循环的良性循环,同时也使组织细胞得到改善,内功练到一定程度皮肤细腻光滑就是很好的证明。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气与血密不可分,气是血的帅,血是气的母。气是血的帅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血液循行的动力,并使其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血是气的母有两层意义,其一,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其二,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综上所述,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维系。“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不居集》)。若血气不和,则百病丛生。所以说,通过本功法的习练增强了血管的弹性,加速了血液的流动性,对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改善身体机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良好的作用。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9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血液流变

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为真皮局限性暂时性水肿。其中慢性荨麻疹由于很难找到病因,可反复发作。我院从2010年1月~2010年12月对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检测,以探讨慢性荨麻疹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67例,诊断符合安德鲁斯皮肤病学中慢性荨麻疹标准。6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67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36例,女性31例,年龄12~74 岁,平均(43.1±4.2)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8.1±2.9)年;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32例,年龄11~74 岁,平均(42.8±3.9)岁,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检测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全血粘度、红细胞电泳指数、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口服西替利嗪片5 mg/d, 治疗8周后再检测以上指标。

1.3诊断标准

根据《安德鲁斯皮肤病学》中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突然发作, 皮损大小不等, 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板块, 境界清楚; 皮疹反复发作,皮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无固定, 发生消退都较快,起疹时伴瘙痒,消退后无任何痕迹;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 或有发热、关节痛的症状, 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 甚至引起窒息。患者一个月内未使用过长效激素和免疫调节剂。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7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后上述7项指标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荨麻疹亦称季节性皮肤过敏,常可因气候变化或其他致敏因素而反复发作,久治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荨麻疹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大量液体透出而出现的一种皮肤局限性水肿性反应。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大小不一,形态不一,可互相融合成地图状,境界清楚,一般消退迅速,不留痕迹。以后成批出现,或隐或现,可发生在任何部位,有瘙痒或烧灼感,有怕冷、怕热等症状,如侵犯消化道粘膜,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体内外多种因素皆可引起发病。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E( IgE) 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升高比例较高 [1]。引起荨麻疹的抗原性物质很多,如食物、尘土、真菌、人与动物的皮屑、羽毛、昆虫、寄生虫、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等,它们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使机体致敏。当抗原侵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IgE抗体与肥大细胞结合;当抗原再次侵入时,即与结合在肥大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肥大细胞(MC)脱颗粒,释放一系列化学介质,如组胺、慢反应物质等,使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组织水肿、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2]。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一定的循环或微循环障碍,患者不仅在皮损出有微循环障碍, 在无皮损的甲皱处也同样有潜在的微循环异常[3]。本组资料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前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7项指标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切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较对照组低(P<0.05),其他指标仍较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本病患者存在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存在全身的或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障碍。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可以影响血浆粘度,血液粘度与血浆粘度的升高,导致微循环减慢,血流不畅,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研究表明,患者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增高可能与炎症修复反应的存在有关,从而导致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微循环减慢[4]。当微循环出现障碍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会加速白蛋白等血清物质的外漏,从而又加重微循环障碍[5]。

总之, 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检测血液流变学,可为临床对慢性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如

根据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着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的情况,可以选择活血化瘀药物,以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以达到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党倩丽,陆学东, 张小艳.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 4、IFN- C及IgE 水平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0, 29(4) : 208-209.

[2]张虹亚, 刘涛峰, 卓秀珍.从瘀论治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 22 ( 3) : 33-34.

[3]唐家发,王海丽.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J] . 中国实用医药,2010,(7):72-73.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10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胃之镜,外感温热病之候”。舌诊在中医理论体系及临床诊疗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受主客体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再加上缺乏量化描述,极大地影响了舌诊的继承和发扬。

随着中医临床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对舌象诊断也提出了客观化、定量化的新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舌诊原理,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使其更加客观化、具体化,已成为舌诊研究的必然趋势。

1 舌尖微循环研究

随着现代微循环研究的深入,利用现有的微循环观测仪,可清晰地看到舌体丝状和蕈状两种乳头的外形及其血管分布,为舌尖微循环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叶氏[1]观察到正常人淡红舌质的舌尖蕈状乳头微循环图象清晰,微血管丛构形大多呈树枝状,微血管襻的外形完整,血色鲜红,微血流速度较快,流态呈线状。而红降舌患者的舌尖微循环特征是蕈状乳头横径较大,微血管丛中血管襻数目增多,异形血管丛较多,血色鲜红。肖氏等[2]经过10余年对临床病人和正常人体检1000余例的舌尖微循环检测,将中医舌诊与舌微循环联系做对比分析,并试制定“舌尖微循环检测综合定量评价方法”。以舌乳头状态、微血管形态、血流状态、微血管周围状态为检测项目,通过镜下观察舌乳头状态以判断正气的盛衰,观察血管及血流以分辨病邪的性质,观微血管周围状态以推断病势的进退。最后结合舌微循环特点,制定出舌微循环的权值和分值,再进行综合定量评价。蔡氏[3]采用中医舌诊微循环分析系统,根据肖景文等微循环综合定量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了生脉散注射液对65例冠心病患者舌微循环的影响,结果发现经生脉散注射液治疗后,乳头状态、微血管形态、血流状态、血管周围状况均有改善,舌微循环加权总积分值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P<0.01。

2 血液流变学研究

血液流变学研究血液的流动和凝固性质,主要有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等指标。刘氏[4]观察高黏滞血症(HVS)的血液流变学特征与舌诊的关系,结果复合性HVS较单纯性HVS异常舌苔出现机率增加,治疗后随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舌苔也部分好转,从而说明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与病理舌苔的形成有关。邢氏等[5]对266例慢性病患者以血液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等7项检测为指标,按舌诊中舌体、舌质、舌苔分类,比较舌象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测定对阐明舌体、舌质的形成原理具有一定价值,舌象可以反映人体血液流变学的一些变化,为中医舌诊辩证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证据。林氏等[6]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舌象多表现为舌质暗红或青紫瘀斑,舌苔腻,舌有齿痕或裂纹,舌下络脉扭曲、扩张或有瘀点;舌尖微循环观察畸形毛细血管襻增加,襻顶扩张瘀血,渗出明显,血色暗红,血液流态异常。

3 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为了避免在对各类细胞观察中的主观性,提高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研究的客观性,建立舌苔脱落细胞形态计量参数变化的量化标准,张氏等[7]对正常人舌脱落上皮细胞进行形态计量学检测,获得了正常人舌脱落细胞中不同细胞的形态计量学参数及总体细胞形态计量学参数值的频率分布图,使量化的细胞形态特征具体化,便于直观比较。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发现[8],黄腻苔脱落细胞的平均面积、周长、等效直径及最大直径均小于正常脱落细胞,且前者的总体细胞中面积或最大直径不同的细胞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认为黄腻苔脱落细胞外形与正常舌苔相似,而直径、面积较小的细胞增多,直径、面积较大的细胞减少,从而导致其平均面积和平均直径减小。王氏等[9]根据中医舌诊有关舌苔厚度变化能够推断邪气进退的理论,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分为厚苔组与薄苔组,对两组的舌面PH值和舌苔脱落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AMI的舌面PH值随着病情的进展呈递增趋势。李氏等[10]运用TUNEL技术、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薄白苔、病理薄白苔、厚苔和剥苔等几种常见舌苔的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和fas的表达水平进行观察,认为与正常薄白苔比较,剥苔AI(凋亡指数)升高(P

4 中医舌诊专家系统研究

在计算机模拟中医诊断的客观化研究中,舌诊的研究尤为重要。卫氏等[13]开发研制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化中医舌象分析仪。在标准的成像环境下采集受试者的彩色舌图象,再进行图象处理与分析,包括彩色校正、舌色分割和特征提取等,使用FCM聚类算法,对舌色、苔色、舌苔的厚度与湿度、齿痕、裂纹等舌象指标进行分类与定量化,同时实现了数据资料的压缩、存储和管理。蒋氏等[14]研制的电脑化中医舌诊系统主要包括舌象撷取环境系统和舌诊电脑化系统两部分。在暗房中建立舌诊摄象室,对采集环境标准化。利用彩色分量间相对特征强化舌影像与周围部位之差异,继而利用影像二值化边缘检测方法寻找边界,根据舌苔与舌质在色调、亮度和色彩分量上的差异进行苔质分离;最后利用色调特征与影像处理技术的各项舌诊特征,运用模糊理论进行分析。翁氏等[15]运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结合中医舌诊相关理论研制出“中医专家舌诊系统”,实现了舌诊的定量分析。并运用该系统对927例患者舌质舌苔定量观察,探讨舌诊定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类舌质舌苔有相应的RGB(R为红色,G为绿色,B为蓝色)数量特征(P

借助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采集的图像进行自动处理是近年来舌诊客观化研究中的一个新的趋势。在这些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色象分析系统中,舌质和舌苔的颜色识别是关键内容之一。王氏等[16]基于由粗到精的思路,将舌质和舌苔的颜色识别问题分解为苔质分离和颜色细分两步。在第一步中,提出一种基于JSEG算法和kNN法的自动分离苔质的方法,并根据中医望诊先验知识设计先验模板和标准色块来辅助分类。颜色细分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采用最近邻法进行的。实验表明,本法简单且鲁棒性强,能够有效地用于舌诊客观化。陈氏等[17]用数码相机拍摄舌象,输入计算机,建立苔色及疾病、证型数据库,对3种常见病理苔色作了定量分析,病探讨了其与高血压病及证候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灰黑苔与黄苔相比有明显差异(P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舌诊是中医现代化的主要热点之一,近十年来有关研究开展甚多。从寻求指标微观化的研究,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定量、定性化研究,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和引向深入。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舌诊研究在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舌尖微循环在检测项目指标及评价等方面,不够一致或不够全面,影响了舌微循环检测在临床应用。血液流变学研究,虽在血液循环系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舌象的专门深入系统研究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研究指标未能与病、证、形成机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计算机研究方面,研究工作虽然在局部的方法学上逐渐成熟比如舌色的识别,但在舌诊信息的全面综合识别、分析、处理方面仍显不足,而且在舌象的识别上仍以舌色为主,未能在舌质、舌苔的质地、纹理、动态等方面实现舌象信息的综合、全面的客观化识别,在舌诊的形态胖瘦、点刺、动态识别等方面尚无研究报道。研究存在的另一个薄弱环节是舌诊信息的医理阐释和临床应用方面的不足。

因此,如何客观、现实地应用中医理论,结合其他诊断信息,综合全面地处理、分析舌诊信息,而不是孤立、割裂地研究舌诊,这将是今后舌诊以及四诊客观化研究所必须重视的。我们相信,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和临床实践的参与下,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舌象作进一步的定性、定量分析,建立舌诊的客观化统一诊断标准,实现舌诊内容的综合判断,将为中医学的临床研究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对发扬广大传统的中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建红. 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思路\[J\]. 泸洲医学院学报,2001,24(4):292293

2 肖景文,魏艾红,黄世林. 中医舌诊与舌微循环检测\[J\]. 微循环学杂志,2002,12(1):3640

3 蔡少峰.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舌微循环的影响\[J\].微循环杂志,2006,16(2):69

4 刘夕茹. 高粘滞血症血液流变学特征与舌诊关系研究\[J\]. 中国微循环,1998,2(3):184186

5 邢锦秀,刘春霞,张惠平,等. 舌诊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0):456457

6 林秀萍,王惠娟,姚保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舌诊检测指标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2):7375

7 张平,水文霞. 正常人舌脱落上皮细胞的形态计量分析\[J\]. 中国体视学与图象分析,2000,5(2):7376

8 张平,水文霞. 黄腻苔舌脱落上皮细胞的形态计量分析.\[J\] 中国体视学与图象分析,2001,6(1):1315,19

9 王大江,梁嵘,王召平,等.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舌苔变化的细胞学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05,33(1):1820

10李明,吴正治,陈光,等. 常见舌苔上皮细胞凋亡与fas mRNA和蛋白产物关系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10(5):297298

11吴正治,李明,张咏梅,等. 常见舌苔上皮细胞TGFβ3基因表达特点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10(5):296297

12吴正治,李明,张咏梅,等. 常见舌苔上皮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9(2):98100

13卫保国,沈兰荪,王艳清,等. 数字化中医舌象分析仪\[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2,26(3):164166

14蒋依吾,陈建仲,张恒鸿,等. 电脑化中医舌诊系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45147

15翁维良,黄世敬. 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2001,3(1):1117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11

[关键词] 梓葛冻干粉针;高分子葡聚糖;脑微循环障碍;血流量;血液流变学

脑微循环是维持脑中枢调节功能的重要保证条件之一。许多脑血管疾患的发生、发展都与脑微循环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1]。而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的结构、形态、功能障碍和微血流异常以及血液流变性紊乱,同时也包括淋巴微循环以及组织液流动性的障碍[2]。梓葛冻干粉针为课题组自主研制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药单体复方制剂,主要由葛根素和梓醇组成。课题组已对其改善气虚血瘀证[3]、血脑屏障通透性[4]及脑缺血的体内外模型的作用[5-7]等进行了研究,但该制剂对脑部微循环是否有影响,尚未有实验性的报道。本实验目的旨在观察梓葛冻干粉针对大鼠急性脑微循环障碍是否具有改善作用,并为梓葛冻干粉针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

1.1 动物 SD大鼠120只,雄性,体重(220±20) g,SPF级,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供应,合格证号SCXK(渝)2007-0001,于西南大学药学院SPF级实验动物中心饲养,许可证号SYXK(渝)2009-0002。

1.2 药品与试剂 梓葛冻干粉针(西南大学中药研究所,批号20120401);尼莫地平(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号BXG2G72);高分子葡聚糖T-500(瑞典 Pharmacia,货号 17-0320-01,相对分子质量 50万)。

1.3 仪器 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重庆大学维多生物工程研究所);半自动血液分析仪(日本东亚仪器有限公司);ML191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澳大利亚ADInstruments公司)和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牙科钻;LEICA M205C生物显微镜,LAS软件(ver 4.0)。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尼莫地平注射液0.20 g・L-1组(临床成人70 kg用量为23 mg・d-1,大鼠的等效剂量约为2 mg・kg-1・d-1)以及梓葛冻干粉针(溶于生理盐水)1.64,3.27(按人临床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6.54 g・L-1组,每组20只,每组再随机分为3个亚组,即测微血管亚组(5只)、脑血流量亚组(5只)和血液流变学亚组(10只)。各组尾静脉注射给药,每天1次(10 mL・kg-1),连续14 d,正常组和模型组同时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2.2 颅骨骨窗的制作 末次给药后立即制作颅骨骨窗。参照文献方法[8-9],将用3.5%水合氯醛腹腔麻醉的大鼠剃去颅骨顶部毛,75%乙醇消毒,俯卧位固定在头颅立体固定架上,沿脑颞顶部正中线剪开皮毛,暴露顶骨。选择一侧大脑半球用骨钻开一矩形窗口,直径约为2 mm×2 mm大小的颅窗。两侧留出足够的宽度(内侧离矢状缝 0.5 mm,外侧离横窦0.5 mm),避免损伤矢状窦,清洁窗口周围骨表面的血迹及液体渗出,显微镜下小心剥离硬脑膜,露出软脑膜。颅骨骨窗制作后进行造模前各项指标观察。

2.3 微循环障碍模型造模方法 末次给药30 min后,参照文献方法[1,10],除正常组,其余各组大鼠再经股静脉给予10%高分子葡聚糖T-500(10 mL・kg-1)造成微循环障碍模型。

2.4 软脑膜微血管观察 在100 W卤灯斜落射照明下,选择颅窗内细动脉和细静脉清晰部位,用LEICA M205C生物显微镜观察并记录软脑膜血管直径变化。观察记录造模前5 min和造模后1,5,10,20,40,60 min时间点大鼠脑血管微静脉与微动脉血管的直径。采用LEICA M205C生物显微镜中LAS(ver 4.0)图象分析软件分别测定细动脉和细静脉的血管内径。以给葡聚糖前的血管直径为基准值,用给葡聚糖后各时间点血管直径与基准值的比值反映各组动物脑微血管的变化趋势。

2.5 脑血流量测定 颅窗制备完毕后,将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探头固定于颅窗处,并维持探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位移及转动,记录该区造模前5 min和造模后5,10,20,40,60 min时的脑组织激光多普勒血流量(laser Doppler flow,LDF),以灌注单位(per-fusion unit,PU)表示。由于每只大鼠的血流基准值不同,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所测的血流值为相对值,仅适用于同一个体同一测量点的连续监测,不同个体间的横向比较应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所测的血流值的变化幅度为依据[11]。以观测时间1 min内的平均微循环灌流量为该观察时间的微循环灌流量,并以各组注射葡聚糖前的血流量为 1.000,各组注射后均与造模前进行比较。

2.6 血液流变学的测定 大鼠于造模1 h后,经股动脉取血,用125 U的肝素钠抗凝。取抗凝全血20 μL,用半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压积;取抗凝全血3 mL,置于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中测定全血黏度;全血黏度测定之后将抗凝血2 500 r・min-1离心15 min,取血浆1 mL,用于测定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

2.7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以±s表示。对实验数据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再将各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的Tukey检验分析,以P

3 结果

3.1 梓葛冻干粉针对急性微循环障碍大鼠大脑微动静脉血管直径的影响 各组动物软脑膜微静脉和微动脉血管直径的改变见图1,2。注射10%高分子葡聚糖 T-500前,各组动物软脑膜微血管丰富,边界清楚,动、静脉清晰可辨,血流极快,均呈线流。注射10%高分子葡聚糖T-500后,与正常组相比,在考察相对应的时间点时,模型组动物软脑膜微动脉,微静脉内径显著缩小(P

3.2 梓葛冻干粉针对急性微循环障碍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 注射葡聚糖后,经多普勒血流量测定,模型组各时间点血流量的变化量与正常组相应时间点血流量的变化量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

3.3 梓葛冻干粉针对急性微循环障碍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升高(P

4 讨论

高分子右旋糖苷(相对分子质量50万)静脉注射可引起红细胞聚集,血液黏度升高,导致微循环障碍[12]。本实验用高分子葡聚糖T-500造成脑微循环障碍,可见注射后脑微循环血流量明显下降,说明应用此方法复制大鼠的脑微循环障碍是成功的。导致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因素是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血管的舒缩功能异常[13]。

本实验发现,注射10%高分子葡聚糖T-500后,模型组动物软脑膜微动脉,微静脉内径明显缩小,血流减慢;梓葛冻干粉针的高、中、低剂量组(65.40,32.70,16.40 mg・kg-1)与模型组相比,在考察相对应的时间点时,动物软脑膜的微动脉、微静脉内径恢复显著,血流呈线粒流或粒流,说明梓葛冻干粉针能改善微血管的舒缩功能异常的状况。梓葛冻干粉针65.40 mg・kg-1组60 min时大鼠软脑膜的微静脉内径恢复显著高于尼莫地平组(P

脑微循环是维持脑中枢调节功能的重要保证条件之一,脑血流量保待相对稳定。LDF作为脑局部微循环血流量连续、实时监测工具,比其他血流检测手段具有一定优势[14]。注射葡聚糖后,模型组各时间点血流量与正常组血流量相比,呈显著性下降,平均下降到造模前血流量的70%~80%,而梓葛冻干粉针的高、中、低剂量(65.40,32.70,16.40 mg・kg-1)能使血流量在10 min以后基本恢复至造模前的血流量,说明梓葛冻干粉针能改善血流量下降的作用。

脑血管疾病与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关系甚为密切,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大量报导了脑血栓、脑梗死、脑缺血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的相应关系[15]。血流液变学的改变会严重地影响脑血流的灌注[16]。全血黏度的升高与脑血流量的降低有直接关系[17],它是反映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的重要指标。大鼠的血流液变学各项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梓葛冻干粉针可以降低全血及血浆黏度,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从而降低微循环阻力,对抗高分子葡聚糖所致的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浓、黏、凝、聚”状态,增加微循环灌流量,改善脑部微循环。而与尼莫地平组相比,梓葛冻干粉针65.40 mg・kg-1能显著性降低全血黏度的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等指数(P

本实验考察了梓葛冻干粉针对模型大鼠脑的微血管、血流量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梓葛冻干粉针可扩张微动静脉管径,逆转血流量下降的趋势和血液黏稠情况,提示梓葛冻干粉针对脑微循环的改善作用,是其治疗中风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 皮业庆,尤家录.山莨菪碱对急性脑微循环障碍的防治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4,11(3): 135.

[2] 刘正泉,侯亚利,牛春雨,等.中药干预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2010,20(1):56.

[3] 邓礼娟,王琴,原欢欢,等.梓葛冻干粉针对气虚血瘀证大鼠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和NO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0):1472.

[4] 王琴.梓葛冻干粉针的药代动力学及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机制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2:53.

[5] Zhu H F,Wan D,Luo Y,et al. Catalpol increases brain angiogenesis and up-regulates VEGF and EPO in the rat after 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J]. Int J Biol Sci,2010,6(5) :443.

[6] 何正光,陈刚,祝慧凤,等.葛根素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8): 1182.

[7] 张聪聪,马强,薛强,等.梓葛冻干粉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7):997.

[8] Allen A D,Rosenblum W I. Effects of two methods of craniotomy on microvascular responses in the mouse brain[J]. Microvascular Res,1984,27(3):385.

[9] 蒋鸿鑫,李慧勤,马兰.大鼠颅骨开窗术[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5,16(3) :221.

[10] 刘萍,崔学顺,何新荣,等.注射用丹参 (冻干) 粉针对大鼠脑微循环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9) :680.

[11] 刘宇,孟然,闫峰,等.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评价活体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成功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3) :620.

[12] 刘萍,周文斌,武博,等.天王补心丸中桔梗对丹参改善大鼠脑微循环的促进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2) :2395.

[13] 李定格,王世军,李以菊,等.葛根素对小鼠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1998,8(2) :9.

[14] 吴劲松,陈衔城.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法在局部脑血流量监测中的应用[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9,7(3):162.

[15] 胡金麟. 脑微循环与生物流变学[J]. 微循环学杂志,1996,6(3):53.

[16] 谭立祥. 血黏度与脑血流量以及脑梗塞的关系[J]. 医学信息,2010,5(12):3530.

[17] Theilen H,Kuschinsky W. Fluorescence labeling of the capillary network in rat brains[J]. J Cerebr Blood Flow Metabol,1992,12(2): 348.

Effect of Zige lyophilized powder for injection in

improving acute cerebral microcirculation disturbance in rats

SHANG Yuan-hong1,WANG Hong-jin1,TIAN Jin-feng2,ZHANG Cong-cong1,ZHANG Xiao-na1,XU Xiao-yu1*

(1.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Pharmacodynamics Evaluation,Chongqing 400716,China;

2. College of Medicine,Panzhihua University,Panzhihua 61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Zige lyophilized powder for injection in improving the acute cerebral microcirculation disturbance in rats. Method: Window craniotomy was performed for rats after the drug administration for 14 days. The experimental microcirculation disturbance model was duplicated with high molecule dextran. After the drug administration,the micro-vein diameters of cerebral pla mater of various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under the biological microscope. The blood flow volume was monitored by laser Doppler flow-meter. HCT was measured by the electric resistance method. The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were detected by the auto-hemorheological instrument. Result: Zige lyophilized powder for injection (16.40,32.70,65.40 mg・kg-1) could significantly expand the micro-vein diameter of cerebral pla mater,improve the downward trend of the blood flow volume,and reduce the various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Conclusion: Zige lyophilized powder for injection shows the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cerebral microcirculation.

血液循环系统范文12

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比较常见,也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病死率高,抢救难度大。2002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重度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3例,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3例,男71例,女22例,年龄17~53岁,平均29.5岁。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观察标准:头颅CT扫描或腰穿证实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严重、明显脑受压的患者,应该予以急症开颅血肿清除,必要时祛除骨瓣减压,GCS 3~8分。排除标准:脑脊液漏,穿刺部位软组织感染,呼吸循环衰竭,凝血机制异常等。

治疗方法: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予抗炎、止血、脱水、利尿及钙通道阻滞剂,1次/日腰穿,根据需要早期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组:上述治疗同时,治疗组经诊断明确在伤后2天不是行腰穿,而是给予腰大池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在L3~4或L4~5间隙行穿刺置管术,向椎管内腰骶方向置入Medtronic腰大池置管,深度10~15cm,此时可见到血性脑脊液流出,固定腰大池引流管,安装流速调节阀,连接桥管及灭菌引流袋密闭系统。引流管最高点高于侧脑室Monro孔水平5~15cm。为了能够平衡颅内压和椎管内的压力,尽量减少脑疝的发生,引流量控制在150~300ml/日,平均每小时引流量

观察指标:血性脑脊液转清时间、颅内压下降至正常的时间、减少并发症方面有显著差异、住院天数。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Excel2003录入微机,应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GCS评分变化:两组入院时GCS评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持续腰池外引流,患者的GCS在第5天、第9天、第11天恢复明显优于对比组,并且这种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血性脑脊液转清时间:持续腰池外引流患者血性脑脊液转清时间平均6.18±2.43天,对照组的血性脑脊液转清时间平均10.26±3.74天,持续腰池外引流组的血性脑脊液转清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患者住院天数:持续腰池外引流患者住院时间平均10.83±2.27天,而对照组住院15.26±3.18天,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而且这种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

治愈率:持续腰池外引流患者的治愈率87.5%,对照组治愈率64.5%,高压氧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而且这种差异用统计学意义(X2=6.84,P

讨论

tSAH后导致的脑血管痉挛是增加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持续腰池引流可以通过脑脊液自然循环的途径加快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廓清,促进脑脊液的再生成,淡化脑脊液的浓度,清除导致脑血管痉挛物质能够改善预后。因此如何尽快消除CSF循环通道的积血和清除导致痉挛物质造成的脑损害就显得非常重要。Klimo Jr P等研究发现,腰穿引流术引流脑脊液能够明显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其预后。本治疗组的良好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通过持续腰池引流可以使得脑脊液的循环加速,加快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清除,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态,减少蛛网膜的粘连和脑水肿反应并减少对脑血管的刺激,而新分泌出来的CSF又不断地起着良好的稀释和冲洗作用,从而有利于中断颅内恶性循环,减少并发症。对减少晚期脑积水有很大益处1。腰大池持续引流是治疗tSAH十分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

颅内压下降到正常与持续腰池外引流的关系:颅内压高低是临床上用来判断颅脑外伤治疗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经常被用来研判脑外伤患者的预后的情况,在外科常规治疗脑外伤时,使用持续腰池引流治疗脑外伤,可以有效的缓解脑压高的情况,在研究中发现,患者入院当天到第3天,治疗组颅内压下降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从入院第5天起,就是至少行3次持续腰池引流之后,治疗组颅内压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持续腰池引流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的颅内压的效果是明显的,而且,由于持续腰池引流由于降低颅内压,廓清了血性脑脊液对脑血管的刺激,减轻了脑血管的痉挛,改善脑缺氧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也就减轻了脑水肿。

血性脑脊液转清时间与持续腰池外引流的关系:颅脑外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的崩解产物可以使得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组织缺氧,加重脑组织肿胀,有时由于出血进入脑室系统或基底池,阻塞了脑脊液循环通路,或血性脑脊液对脑膜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软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粘连,甚至阻塞蛛网膜绒毛,从而导致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障碍2,引起脑积水导致意识障碍。同时 TSAH由于出血分解产物,尤其是含铁血黄素、胆红素的刺激造成脑血管痉挛,继而引起脑缺血性损害,是TSAH致死和致残的又一重要原因。因此如果能尽快消除脑脊液循环通路的积血和有害化学物质,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等,既可以有效的减少由于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而导致脑积水的发生,还可以减轻毒性分解产物导致的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实行腰池持续引流则起到了这样的作用3。通过脑脊液外引流,可以加快脑脊液的生成,快速廓清血性脑脊液,减轻其对脑和脑膜的刺激,促进其循环和吸收。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态,对减轻脑水肿,减少脑积水、脑梗死发生率均有积极的作用。研究结果看,持续腰池外引流血性脑脊液转清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而且经过持续腰池引流治疗的患者的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且这种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抢救成功率与高压氧的关系:颅脑外伤的患者,由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存在,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后,其血性脑脊液中的其崩解产物可以导致脑血管痉挛,从而引起脑组织缺氧,加重脑组织的水肿,或者发生脑积水,都可以加重意识障碍,严重者导致死亡。持续腰池引流由于及早的廓清血性脑脊液,减轻了血性脑脊液的刺激,减轻了脑水肿,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减轻了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导致抢救成功率比治疗组高,这与研究分析结论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易声禹,只达石,主编.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