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跨文化交流定义

跨文化交流定义

时间:2023-05-30 09:04:20

跨文化交流定义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1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无处不在,人们正经历者前所未有的广泛的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而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无疑成为最急需的人才之一。外语学习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掌握一个阅读交际的工具,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科技、经济、社会、政治、习俗等各个方面,并与该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商务,外交文化交流。(张红玲,2003)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研究者、外语教师都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涉及文化教学,并且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终极目标。

一、首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使得交际目的得以成功实现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判标准通常为“有效”(“effectiveness”)和“恰当”(“appropriateness”)。“有效”指的是经过一定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成功实现既定目标,得到应有回报。“恰当”指在交际过程中双方认为重要的准则和规范,以及对他们之间关系的期望没有受到严重侵犯(Spitzberg,1991)。Wiseman(2002)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与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有效交流所需要的知识,动机和技能。知识方面既包括文化知识(本民族和外国的),也包括交际过程本身涉及的知识,还包括语言运用的相关知识。动机也可指代态度情感,指对待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采取的态度。偏见、成见以及民族中心论都是其表现。技能或行为层面往往指在交际语境中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实际行为。陈国明(2007)认为交际技能力指的是能够使我们有效的与别人交流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一位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强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调适能力,懂得如何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运用各种不同的行为策略,己达到交流的目的。

二、那么如何来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应该从知识,动机和技能三个层面全方位的着手。

1、了解掌握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知识层面包括很多内容具体来讲,首先,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并积累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胡文仲,1999)要想进行跨文化交流看,无论是本民族文化还是其他文化知识,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文化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仰,道德,法律,艺术,习俗,信念,价值观念都是文化所涉及的范畴。而其中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胡文仲,1999),是解读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们文化行为的一把钥匙。Nostrand(1985)认为文化的中心密码在于人类主要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以及对人性,社会的普遍的看法其次,掌握相应的外语和语言学知识。在英语学习中,对英语语言相关知识要有所了解。词汇、句法都是成功的跨问化交流的前提。毕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以外语运用能力为前提。除此之外,学生对交际的语境知识也应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

然而,仅仅向学生介绍文化事实不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理解的目的(Kramsch,1993)。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描述个人对待具有不同文化人们文化上和观点上的差异的反映(Bhawuk&BriSlin,l992)。M.J.Bennett(1999)提出跨文化名感性发展模式(A Deve1opmental Mode1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这一模式将跨文化敏感性发展过程分为2个阶段:民族中心主义阶段(The EthnoCen—tric Stage),和民族相对主义阶段(The Ethnore1ative Stage)。学习者从最初的否认文化差异的存在渐渐发展到接受文化差异,调整适应文化差异,到最后的完全融入各种文化,即从民族中心主义阶段到民族相对主义阶段。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影响很大,是造成不能达到成功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

wil1imaGrahmaus(1940)曾对这一概念作过比较详尽的解释。他认为民族中心主义是指某个民族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当作对待其他民族文化的参照系,以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把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隔离开来。那么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这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在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他们的宽容接纳的态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分析文化差异的能力来树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从最初表面的文化现象上的差异(如习俗)渐渐深入到本质的文化(如价值观)差异比较。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职;英语

1. 前言

据悉,在未来10~15 年内,中国要有20 所高职院校跻身国际著名高职院校行列,因此我们必须提升开放办学水平,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高职教育国际化。

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有一点是必须的,那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0 年6 月试行的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高职英语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根据说话的不同主题、不同场景、以及对方的不同文化背景,讲出得体和恰当的话语。我们认为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与其对所学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熟悉程度密切相关。著名语言学家Thomas 认为:“若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可能被认为是没礼貌和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粗鲁和敌意”。胡文仲教授则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跨文化交际, 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人之间的交际。因为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语境,那么交流起来难免会出现误解,甚至不解的状况,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2.跨文化交际所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2.1 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可以确定个人、群体或社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交往准则。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因文化传统、、政治、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许多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个体取向还是集体取向,集权取向还是分权取向,喜欢创新还是趋向保守,以男性为中心还是男女平等,重资历还是重能力,重长远利益还是短期利益等等。

总的来说,个人主义是英语国家人的主流价值观,而集体主义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这一点在英语的词汇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在英语中有许多反映“自我”的词语,象:self-study(自学)、self-assurance(自我肯定)、self-reliance(自力更生)、self-centeredness(自我为中心)self-confidence(自信)。这些词是英语国家人生哲学在日常工作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反映。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是英语国家重视个人价值至上的体现。集体主义是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人认为,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中才不会干涸,强调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意志必须服从集体意志。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人们通常反对标新立异,故有“枪打出头鸟”之说。当今,在西风东渐的情况下这种价值观慢慢地在改变。

2.2 思维方式

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着差异。英语国家文化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左右下,人们对人和事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处理事务时常常带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影响跨文化交际。

3.跨文化交际教育途径

3.1 利用讲座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

要提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 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开设跨文化讲座或课程。例如, 可以就英语词汇的文化含义,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成语、谚语、格言以及典故、委婉语、禁忌语等的跨文化比较, 开设专题讲座。也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就他们/ 潜在的可能会就业的企业( 行业) 进行/ 企业( 行业) 文化的中外跨文化比较。例如, 可以为/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 中美( 中英、中国) 澳大利亚等) 贸易谈判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专题讲座; 也可以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开设有关/ 营销策略的中外跨文化比较专题讲座;而开设系列文化讲座, 实际上就是为学生开设/ 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选修课。可开设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些跨文化讲座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2 利用课堂开展跨文化交际讨论

课堂上,讲解课文时,教师先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除了对语篇模式进行分析外,对课文中出现的习语、典故等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了解言外之意,从而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观。然后,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讨论,讨论的目的在于解决一个实际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比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美国英语词汇中/ individualism ( 个体主义) 和/ materialism ( 物质主义) 的文化含义,西方人主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讨论, 记录讨论结果, 并帮助学生使之与中国的集体主义 ( collectivism) 进行比较。或者,老师列举一些常见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中西文化差异的印象,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3.3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跨文化欣赏

利用网络让学生搜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及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组织学生观看原版的英美等国家的电影, 尤其是获得过国际大奖的电影。这既可以使学生享受到生动有趣的电影故事情节, 还可以通过电影习得英语; 更重要的是, 在老师的指点下, 学生通过电影可以欣赏到很多英语国家的文化。另外,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浅显的英美小说以及英文报刊杂志如21 st Century, China Daily 及 Times 、 Digest等,从中选些文章让学生阅读 ;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们多注意文化方面的细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会娟,王俊景.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困境与对策. 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8期.

[2]李妙惠. 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屈俊玲. 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价值工程.

[4]刘明志,常 怿. 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镇江高专学报,第16 卷第1 期.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3

【摘要】为顺应当今时代变化,各国都对自身语言政策进行了调整,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视为了语言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希望能够通过这一举措,能够对本国以及本地区文化进行更好地发扬与传承。而英语作为目前国际主要的使用语言,其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本文将就第三空间视角下,英语能力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展开全面论述,希望能够对业内人士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英语能力 第三空间 跨文化交际能力 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建立在交际能力基础之上的,要求个体不仅能够流利使用一种语言与他人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同时还能充分理解并尊重对方与自身的文化差异,并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以达到与异国友人或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进行良好交流的目的。而外语教育层面的第三空间,是最近几年业内人士研究的热门课题,想要对第三空间视角下,跨交际能力与英语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就需要对第三空间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一、第三空间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第三空间

就外语教育层面而言,所谓“第三空间”指的就是,个体通过对跨文化的分析与理解,之间将“独立状态”的文化转化为“聚合状态”,从而构建出外来语言文化与本土语言文化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之中,两种文化不仅可以得到发展,同时还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其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以确保各种文化背景的个体能够灵活进行交流】。这一空间能够将个体互动整体性完全体现出来,是一种对以往个体自我中心主义的超越,可以打破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偏见与不良印象,为两者之间的良好交流提供了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在第三空间理论中,文化与语言学习两者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且语言学习应该被视为是跨文化交际行为。而第三空间教学方式,也改变了以往单向性的个体培养方式,强调个体应从多视角、客观的角度对不同文化进行理解与学习,从而掌握合理的交流方式,能够与交流群体一起建立起双向性的“第三文化交流空间”。该理论认为本土文化是个体对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前提,而文化能力是语言交流的基础所在。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涉及领域较为丰富,不仅包含人类学以及心理学,同时语言教育与社会学等内容都包含在其中。这一研究已经取得了卓越性进展,各界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念以及内涵已达成一致意见,会从行为、认知以及情感三部分内容对其进行诠释,指出“行为”指的就是个体会按照周边环境采取相应的行为;“认知”是指个体十分明确自身需要做的事情,并清楚能够如何开展;而“情感”是指个体为了实现相应目标,而不断为之付出努力的主观意识。

二、第三空间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能力间的关系

就广义层面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着语用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两种。个体按照一定语言构成规则与使用规范,在特定情景中的具体应用便是交际能力。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必须要在实际交际活动中进行使用,而交际能力培养也应是以语言能力为基础开展的。就狭义层面而言,语言能力并不是主观臆想,是按照一定规范进行使用的,也是在这一层面之中,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了交际能力以及语言能力。

现代文化界定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代主义。这种视角之下,民族内部民众与文化的联系极为紧密,属于相同本质以及相同起源的生活方式、国家社团以及风俗习惯,不仅包含日常生活以及价值观,同时文学艺术知识也包含在其中;另一种是后现代主义。作为国际通用语,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使用英语,而英语最基础的文化内涵,已经在后天逐渐的使用中慢慢消逝,无论地域、无论种族都可以利用英语来对“地方意义”进行描述,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英语语言在运用过程中,会同时实施言内、言外以及言后三种行为。“言内行为”是指所有可以通过语音表达,将话语中的存在的意义与概念进行表达的行为;“言外行为”是指根据交流双方特定关系,而使用的语言行为;“言后行为”,这种行为功能不能直观体现在交流之中,与语言情境有着直接的关联。只有这三种行为能够始终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才能在第三空间内完成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所以在第三空间视角下,英语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与关键,是展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英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优化方案

(一)强化语言教育与文化认知

在对个体的英语能力以及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学者不仅要对学习者进行英语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多种手段对语言教育能力进行强化(下文将详细进行介绍,这里不再进行赘述),同时还应对学习者的跨文化认知能力以及行为能力进行科学化培养,并要加大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利用情感调控的方式,矶匝习者的语言与文化协调性进行完善,从而达到理想的培养状态。

(二)增强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交流双方必须要通过口语表达以及听力来获得信息并进行信息交流。所以口语能力以及听力能力这两项口语交际能力都会对整体交流能力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对学习者进行英语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对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以及听力水平进行强化。

在对学习者进行英语教学时,学习者首先应制定出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基准,建立起针对性以及建设性的学习假设,且会在对英语进行应用时,不断对假设进行调整与完善,使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假设,不断对自身学到的知识点进行运用,从而达到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锻炼的目的;其次要通过对英语读物以及视频的使用,提高英语教学乐趣,使学习者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学习,逐渐明确在交际过程中的惯用语以及英语口语运用习惯,进而切实对自身英语口语水平进行提升。

(三)创造更多与外地文化的交流机会

在对非母语语言进行学习时,学习者会因为自身生长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无法准确了解到非土地化的文化以及语言发音,很容易出现发音不标准、语言使用逻辑混乱以及文化产生歧义等方面的问题,这对于学习者的能力培养而言是十分不利的。面对这一问题,教学者应增加学习者直接对外地文化进行接触的机会,可以通过外教以及外国文化相关视频播放的方式,使学习者可以接受到正宗的文化以及英语使用方式,从而有效对学习者的“双能力”进行提升,保证其可以达到一定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创造更多英语交流机会

任何一门语言都需要多用、多听以及多练,来对个体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强化,英语也是如此。教学者不仅要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英语学习环境,同时还应使学习者获得更多英语运用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践运用过程中,不断对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听力能力进行强化,使他们能够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同时,还能利用对交流内容的巧妙运用,不断增加学习者对于异国文化的认知。如果条件允许,教学者可以直接引导学习者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进行交谈;如果条件有限,教学者则可以通过自身与学习者以及很学习者之间全英语交流的方式,来对学习者进行锻炼。此外,为了使学习者可以充分融入到语言学习之中,教学者可以利用创建教学情境的方式,使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英语情景进行英语对话练习。

(五)强化学习者英语思维

由于母语思维的影响,学习者在对英语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使用母语思维对英语进行表达的习惯,这样不仅容易使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歧义,同时还会对整体沟通质量造成影响,对于学习者英语能力提升而言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学者必须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英语语境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认识到自身表达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改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思维意识,最大程度降低母语对于学习者思维的干扰,可以运用英语思维直接对信息进行理解与表达,为跨文化交流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教学者应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对学生的口语表达习惯进行引导,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帮助学习者能够准确对英语进行表达,切实对自身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强化。

(六)对本土文化意识进行强化

在第三空间内涵介绍中使我们认识到,该空间是介于本土文化与外地文化之间的空间,所以在对学习者英语能力以及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时,还应加大对学习者本土文化的培养。要适当增加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文化的教学内容,并能够使学习者能够准确使用英语或者中国英语对其进行表达,从而准确对本土文化M行传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外国友人的交流兴趣,同时还能对本土文化正确进行宣传,有效提高外国友人对于我国的好感程度。要切实提高学习者的本土文化意识,使他们可以主动对各种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从而间接对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优化。

四、结束语

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已经被逐渐显现出来。而在第三空间视角下,学习个体必须要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能力之间的关系,要在对第三空间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概念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空间下,对两者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与理解,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英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培养的方式,不断对自身的这两项能力进行强化,从而切实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水平,使个体能够在现今社会中始终保持良好地竞争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赵伟.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

[2]杨郁梅.第三空间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水平的关系[J].现代外语,2016.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4

跨文化沟通中的各种障碍都缘于文化和语言之不同。分析表明,文化差异必然造成跨文化沟通中的深层语言障碍。根据定义,凡是语音、语义、语法、语用、语言表达、语言认知上发生异常皆可算是一种语言障碍。

中外艺术交流跨文化语言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和描述世界的工具。语言是社会性的东西,它由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所使用。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语言体系。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帮助人类创造新的文化。语言是文化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语言学习中对跨文化知识有足够的重视,全面提高语言能力,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语言离不开文化,不同文化的语言必然带有民族文化的烙印,蕴含民族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流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金毅提到,文化是人类自身组成的集体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人类自身及其符号系统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成果。每一种文化有一定的语言模式和一定的行为方式,因此,对外来刺激的感受和意义及赋予意义的方式方法会因文化的背景不同而不同。语言是人类广泛运用的、最重要的符号。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及赋予符号意义的能力使他同动物区别开来。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卡西尔指出:“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艺术方面的交流一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最有效的工具,但是由于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象征物的东西差异、交流者的语言功底、对人文风俗的了解及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上表达的差异,会存在一定的跨文化语言交际障碍。吕俊先生曾写一本书,名为《跨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主要论述了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这本书的名字取得很妙。巴比塔(Babel Tower)是圣经用语,出自《旧约・创世纪》,意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洪水大劫后,诺亚的后裔要在示拿平原上建成一座直通天庭的塔。当时人们共用一种语言,互相交流,人多智广,工程进行得很快。上帝对此惊愕不已,于是变乱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无法进行交流。于是通天之塔在一片哀叹中半途而废。(梁晓东,陈运香,张志强,2001:28-29)这个圣经典故表明了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语言文化交流障碍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跨文化交际首先碰到的就是语言不通的问题。即使学过外语,能够用第二语言同说这种母语的外国人进行交际时,仍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障碍仍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没有掌握说第二外语的技能;二是对语言差异知之甚少,或是忽略了语言差异而造成了语言障碍,结果难以沟通。

所谓语言差异是指不同的文化个性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形态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导致了交际失误的频繁出现。如著名英国作家萧伯纳笔下的卖花女一样,当她在语言学家息金斯的帮助下,学到了一口纯正的伦敦方言而摒弃她原来那一连串的土话后,虽很快跻身于上流社会,然而她还是出了许多文化方面的笑话。尤其是在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中应注意对目标国家文化习俗、喜好宗教的研究。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不深入进行研究,就很难学会对方的语言,就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如在英语文化中,颂扬比比皆是,尤其是艺术工作者们经常会收到掌声和鲜花。面对别人的赞许,你必须学会说:“Thank you!”而中国文化中,谦虚是一个人的美德,对恭维与溢美之言的反应,操汉语的人往往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我们往往听到中国优秀的艺术工作者面对赞扬时说“Not at all(这不算什么)”。线性思维的外国友人们就会真觉得你的表演或作品“不算什么”――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障碍。

针对以上不利因素,要解决中外艺术交流中存在的跨文化语言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知己知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了解本族文化,也了解目标文化,及时发现双方差异所在,尽量避免由于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误解,从而提高交际质量。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至少一方会使用外语,这就要求从事中外交流的艺术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恰恰是问题的难点所在。在文化习俗上,在价值观念上,在中国可以随便询问对方的工资、年龄及婚姻等问题,而在西方打听这方面的问题将被视为对个人隐私权的干涉。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习惯采用归纳思维方式,而英美人则习惯采用演绎思维方式,比如中国人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往往先陈述事实,而英美人则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观点。中西方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际产生障碍。只有不断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才能突破交际障碍,实现顺利交际的最终目的。

2.寻求共同点。共同点越多越容易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沟通的桥梁也就越多。

3.学会移情。移情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场看问题。交际中不应该拿某一个文化体系作为固定的衡量标准,只从本族文化出发,臆断对方文化的优劣,而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用他人的文化背景考虑问题,并且对文化差异造成的分歧采取宽容的态度,以此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及由此带来的交际失败。

4.获得反馈。反馈可以帮助人们根据别人的反应及时调整、改正交际策略,从而较少或消除艺术交流中存在的跨文化语言障碍。只有交流才能增加反馈,才能知道对于该文化的理解是否正确。

笔者拟通过本文,理清构成跨文化语言障碍的成因,提出解决办法,并进行实践检验,最终形成解决跨文化艺术交流中的语言障碍的研究方案,以便我们更好地利用艺术来进行国际间的交流,达到和平友谊的目的。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5

关键词:连接主义;跨文化交际;非线性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16)02-0099-03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与市场对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人才的人文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越发注重,但对于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过,外语学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如,2003—2012年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的查询结果显示,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题的论文多达6942篇(外语语言文学类5605篇),且“这个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界(主要是第二语言和外语界)似乎有日益流行的趋势”[1]17-20。但是,“对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的探讨(特别是有足够深度的探讨)却不多见,可以说还相当薄弱”[1]17-20。这种情况(以上所指)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仍未好转[2]12-18。研究大多以一般性讨论为主,存在着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简单化,以及对其分析模糊化、程式化的倾向。这主要归因于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体研究的不足,再则也局限在其所依托的理论与方法上。本文试图通过厘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体内涵,细化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结构,运用连接主义理论,探索研究建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体解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有许多定义,且这些定义中大多涉及“不同文化”“适当交往”等关键词。如Perry和Southwell指出,大多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者都普遍承认“跨文化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3]453-456;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competence)的异同,国外学者大多互换使用。而国内有些学者视其为相异,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跟跨文化能力共同组成,其中,跨文化能力包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文化差异的容忍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而交际能力则是有关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跟变通能力[4]16-18。第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另外一个重要层面则是其组成部分与包含要素,这方面在学术界其实已普遍达成共识,即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如Lustig&Koester指出,“跨文化能力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以及训练有素的行动。单凭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获得跨文化能力”[5]15-17。根据以上共识,杨盈和庄恩平提出了当下较为流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框架,其顶层四大总体要素包括全球意识、文化调适、知识和交际实践[6]15-16。

二、当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局限性

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虽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但人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复杂多变、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相关知识等特征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讨论以及与其建构设计,也还是传统的,纯静态的,并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但其实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有机的、长期的包括知识与意识的建构过程,对其摄入不仅要覆盖信息知识内容,更要涉及建构方法。其次,涉及跨文化能力交际的相关体验有限,这包括进行体验时间有限与资源有限,无论是跨文化知识的巩固与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体验无疑是很好的一种能力建构方式,但是传统方式决定了无论在时间安排还是资源提供上,都无法满足个体的体验式要求。最后,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多着眼于语言运用能力,而涉及语言跨文化沟通能力甚少,这就使得跨文化沟通(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目的并未真正达到。

三、连接主义理论

连接主义是加拿大学者GeorgeSiemens于2004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许多知识不只存在于心智之中,而且分散在许多个体、图书馆、网络的各种站点跟软件中[6]15-16。网络、节点、连接等是该理论的关键词。该理论议程系统且内容丰富,其主要涉及8个原则、6个特征和10个构成要素。连接主义的中心思想是,“能力的建构不再单纯依赖个人经验来获得,而是来自进行连接,连接他人的经验,其基本精神是讲求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7]20-23。把连接主义学习理论用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上,并利用其来解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难题非常合适,这完全符合跨文化交际本身复杂、多变的特征要求。在连接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具有以下两方面特征:1.平台的开放性与可变性。通过网络连接建立的平台是“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知识存在于网络节点上”[7]20-23。文化是变化、动态的,涉及跨文化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而通过网络连接建立的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其在与外界不断的交换过程中,吐故纳新,使得连接者根据自身的要求,不断地建立与新的信息内容之间连接、更新,达到扩充自身跨文化提升的目的。2.通过“相关性”自主连接构建网络平台。“相关性可以界定为一种资源或活动是否符合个体不同时期需要的程度,相关性越大,其潜在价值越大,且会影响连接者的动机和行为”[8]12-19。也就是说,连接者需要在这张不断膨胀的、变化的与外界交互的跨文化交际网络中,自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相关资料与信息。同时,连接者与网络是交互的,在吸收网络资源的同时,也要主动地参与网络的构建。所以,连接主义理论认为“,个人或者组织的连接系统在信息上是公开的,将自己与环境的互动分类,并能够改变自己的结构”。

四、建构原则

(一)创建跨文化交际知识动态与静态节点,筛选跨文化交际信息源

创建跨文化交际资源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既要创建静态节点(相对稳定的结构),又要注意不断增添新的变化的信息,即动态节点。而这些都是通过连接大量跨文化交际的相关信息源实现的,并根据需要与具体目标,不断得到优化跟筛选。

(二)充分运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完成节点、信息源之间的交互设计

跨文化交际网络设计应该是交互式的。在节点与信息源内容创建的同时,必须注重其之间的交互设计,即连接者与资源,连接者与连接者,连接者与创始连接者,以及连接者与界面操作的交互设计[9]11-25。这样,连接者在通过连接的方式查询、搜索以及实践相关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实时与非实时地与其他节点进行“对话”与交流,还可以及时参与有关跨文化实践活动。而要实现这些,必须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手机或者平板设备、无线网络硬件支持以及微信、客户端等软件平台,使得交互过程变得更快、更便捷,从而使整个网络连接过程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网络模块设计

连接主义方法特别适合用于建构培养像跨文化交际这样复杂多变的能力体系。但单一的、肆意的连接会造成在大量资源中的迷茫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要对其网络资源进行模块化设计,一开始的原始主体模块构成主要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体框架,即全球意识、文化调适、知识和交际实践等方面,后期根据要求与具体目标则会增加如学术交流、友情链接、创新制作等模块。

五、跨文化交际连接模块构成

(一)全球意识培养模块

这个模块里面下设两个分模块,一个是跨文化意识模块,另一个是跨文化思维模块。跨文化意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文化地图”,即构建“自我文化地图”“本族文化地图”以及“异族文化地图”三个层次。而在跨文化思维模块中,则是要理解文化差异并寻求其文化根源的能力,同时包括对本族与外族文化比较其异同的能力。在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思维模块构建中的构建细节,都属于跨文化交际的“动态节点”,连接者通过对其文化地图的描绘,以及对其文化差异的不断比较,分析并增减、修正其节点内容,不断完善整个模块的构建。

(二)人文知识模块

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框架式的知识导入,所以往往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有关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分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被普遍学者所认可的则是把其分为:价值观、社会习俗、历史以及宗教四个方面[6]15-16。同时还设立一些“动态节点”,如跨文化知识有关信息更新(如相关新闻,案例追踪,参考文献更新等)。

(三)交际实践模块

完整的交际实践模块包括非语言交际能力与交际策略等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中讨论的语言能力是强调对外语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即人们常说的词汇、语法、语义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具体来说,是在对词汇拼写构词、语法基本规则、篇章字面的理解之上,了解他们与文化之间的隐秘关系,并对其相关深层文化有所反映[6]15-16。其次,对于非语言交际,大多为两类,即由身体传递的非语言信息:如身势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气味等非语言;与环境相关的非语言行为:如时间、空间和沉默等。对这些非语言交际要素的实践也属于本模块的构建内容。

(四)文化调试模块

文化调适能力是在基于文化知识理解上,在遭遇文化冲突时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文化冲突分为蜜月期(充满对新文化的新奇与快乐)、冲突期(开始感到失望与不适)、适应期(对新文化中关键因素的把握)与恢复期(开始理解新文化),这四个时期中连接者对新文化的获得愿望,呈先高后低再高的U形态势[10]60-62。这个模块基于一些网络跨文化心理测试软件;利用网络打通与外界及时接触渠道,从而不断与之交互进行心理调试;并分享其直观调试感受与经验。

(五)学术交流模块

这个板块主要通过静动态节点连接“信息源”,打通其相关“节点”和“信息源”。包括跨文化交际研究网、跨文化交际学术会议、相关科研、调查等。

(六)应用工具与友情链接模块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6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1]。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 

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 

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2]。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 

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母语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习者获得使用这种语言的交际能力。而当今世界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这种形势下要求我们的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跨语言交际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要求学习者在自然语境中能运用第二语言正确表达思想,与英语母语者沟通有无,同时还要求学习者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运用。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语言、文化与交际都有不同的定义。语言是一套共同采用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化则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文化本身就包括文字和语言等要素。而交际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常指多人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的情感、信息的沟通过程。

从这些定义可知,语言、文化与交际三者实际上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份,是语言的重要载体,而文化则制约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功能就是为了进行交际,而交际的内容又与文化息息相关。

一般意义上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运用各种可能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与它的不同在于交际的对象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例如中国的学习者与外籍教师,外资公司上班的中国与外籍员工之间的交际,都属于跨文化交流的范畴。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类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Martin与Nakayama提出了一种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心智活动特征和情境特征四个要素。

知识因素是指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所在文化了解的程度。一般来说,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越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越强。对于英语而言,知识因素主要指主流的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文化词汇等信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例如从价值观上来看,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崇尚中庸之道,讲究伦理道德,重视家庭关系;而主流英语国家正好相反,他们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提倡自由和个性,做事往往注重实效。意识到这一点,学习者会更容易地理解为什么欧美的年轻人更加独立,上大学时通常自己打工赚钱,大学以后四处游走,不再和父母一同居住的原因。

情感因素指交际者对待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和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态度:接近或疏远。其表现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所产生的焦虑。对跨文化交际焦虑程度高的人倾向于避免与来自于外来文化的人交际,而焦虑程度低的更容易接受目的与语言文化。

心智活动因素是知识和情感因素的体现。在言语表达时,学习者不仅需要能产出流利的言语,同时这些言语需要具备一定的语用功能。一个不了解英语的人不会知道英语中基本的交际方式:问候、邀请、日常用语等。最简单的例子是中国人打招呼的“你吃饭了吗?”换成英文后外国人会误会你要请他吃饭。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学习者因此要留意英语文化中肢体、时间、颜色等辅语言。

情境特征是指发生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语境。环境对交际的影响很大,例如,美国青年喜欢组织派,通常的场景是大家在一个气氛轻松的空间里手持饮料,互相交谈,但是如果让中国学习者直接组织或者参加排队,可能会感觉不适,他们更习惯于吃饭、KTV或者参与户外活动。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要在课堂中将文化与语言相结合,把两种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一过程要由教师来主导。优秀的教师能帮助学习者了解到本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异同,激发学习兴趣,降低情感焦虑,使学习者更亲近目的语文化,从而更好的掌握语言。具体来看,在课堂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以下几种方式:

开展专题的文化讲座。除了完成课本学习,教师应该挑选一些相关的主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定期的文化讲座,以演讲的方式向学习者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英语国家的政府机构、教育和政治体制的差异等等。讲座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只由教师主导,也可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化点,查资料后进行课堂展示,最后由教师补充和总结。文化讲座能及时扫除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盲点。

授课时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化要点。现在的教学手段不再是传统单一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教师有更多的选择。例如讲述关于二战的课文时,教师对数据干枯的描述不如清晰地展示几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音频。从多种感官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在时间充足的条件下,开展与文化相关的讨论,例如如何看待美国的家庭关系。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讨论不仅会激发思考,加深学习者对主题的了解,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建立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但是教师要注意在讨论前要提前布置话题,在讨论时要尽量保证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同时注意控制好讨论的方向。

每一个学期,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两到三次的文化欣赏。文化欣赏也能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欣赏影片,如果课本内容是面对挫折的文章,教师就可以选择以励志为主题的电影,类似的活动还有学习英语歌曲,或者欣赏英语诗歌,又或者进行多媒体的音像展示。文化欣赏的时间安排比较灵活,在欣赏前教师要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在欣赏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作文、讨论或者角色扮演。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鉴或者创新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培养跨文化意识。例如让学生模拟场景进行交际,完成图文并茂的作业,采访外教,或者在网上与外国人交流后进行观点总结等等。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时间,项目的可行性和学生的积极程度来安排。

培养跨语言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导入文化时教师还必须注意层进原则、适度原则、主流原则和系统原则。教师必须将文化教学贯穿整个英语课堂,将讲述的内容与学习者水平,目的语国家的流行度等相结合,才能逐渐在学习者头脑中完整地呈现出一个英语文化知识体系。

四、小结

跨语言交际能力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跨语言交际能力的学习者无疑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作为语言的学习者,只有努力使自己具备了跨语言交际的能力,才能使用言语和非言语,合理、得体、正确地与外国人沟通和交通。而作为教师,则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把文化融入语言教学,树立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使他们成为具备跨语言交际能力的合格的外语使用者。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翻译活动;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人们在对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与英语翻译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屡屡出现,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

英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之一,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际理论的兴起,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文化角度,翻译被广泛地视作是文化交流的行为。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真正意义上内涵是一致的: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而这两种语言各自归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因此,译者所面对的还有两种文化。

讨论翻译必须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研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既然任何语言文本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存在,翻译必然不仅和语言有关,也和文化有关。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因此,翻译可以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国的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词汇差异。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红色)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因此,在平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语用差异。语用含义是指词语所寓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语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某些词语一经翻译,原语词汇所依附的文化环境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譬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词义贴切,但由于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意思。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于新政。所以“to eat no fish”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the game”原意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所以,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3)思维差异。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含蓄、谦让、儒雅,而英美人崇尚自由,勇于表现个性。所以,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中国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客气等,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一个是以“你”为中心,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既要强调语言形式本身,又需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要考虑到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能失去原有的文化环境,否则便会产生对英语文化的误解。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9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涉外商贸谈判中跨文化沟通,是国内企业谈判者难以把握的内容。如何处理好涉外谈判中的文化沟通,如何避免谈判中的误解……,是国内许多涉外谈判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论文从谈判中常见的中外商务谈判的文化冲突分析出发,结合东西方思维方式、商业习惯、社交禁忌与法律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涉外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商务活动开展必须依跨文化沟通来实现。跨文化沟通往往会受到不同的文化差异因素的阻碍。这些文化差异包括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法律规范、风俗习惯等因素。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的沟通,应采取适当的沟通途径,克服文化差异的不利因素,加强理解和融合。

三、选题的学术前史

跨文化沟通是跨国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方面。文化、文化层次及文化差异在跨国经营中对跨文化管理和谈判的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基础有着重要影响。肩负跨文化沟通任务的跨国管理者们应该认识文化差异、尊重其他文化及努力协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跨文化沟通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

四、选题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的重要意义。

2、商务谈判中的文化语言文化差异。

3、商务谈判人员的跨文化交通能力。

难点:商务谈判人员应该具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五、计划采用的方法

6月到9月查找资料,10月整理资料,11月完成初稿,12月修改,定稿。

将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进行论述。既对跨文化交流学进行论述,又结合涉外秘书的具体工作进行分析。把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商务谈判的具体工作中去。

六、论文纲要

目录

第一章商务谈判中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关于跨文化交流学

第一节内容

第二节文化交流学研究的目的

第三节跨文化交流学的基础研究提高跨文化意识

第四节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第三章商务谈判人员应该具有的跨文化语言修养

第一节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差异

第四章商务谈判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七、参考文献

⑴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第1版

⑵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⑶王兴孙,陈洁,报道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介绍国际商务知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

⑷王健宜、滑本忠编著:潘雪辉、滑本忠、刘肖云、张季芸,书中所讨论的问题是由三方面的专家共同认为在国际商务沟通方面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第2版

姓名:

学号:

专业: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10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速了“地球村”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社会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文化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整合创造了条件。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实现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与构建,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进行英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提供新的着力点。

关键词: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它最直接地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从高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直接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沟通,对于文化贸易、社会发展和进步等多方面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总而言之,重点为高校培养更多跨文化交际人才,不仅仅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更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优化配置和繁荣发展。

二、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不清晰

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不够清晰。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在进行教学规划和设计的时候,过多地将教学目标认定为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升,但是并没有将目标细化,这就很难为后续的英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由于没有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学生在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的时候,也无的放矢,缺少具体操作环节地重视,这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总之,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规划,从而为教学效果提升创造可能。

2.缺乏有效的校园文化交流环境

在很多高校校园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校园文化交流环境,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讨论和交流,这就会很难将个人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无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只有依靠英语沟通和交流,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很多高校英语教学课堂中过多地灌输理论知识,没有展开有效的师生互动,由于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学习环境,这就很难让学生对英语使用环境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这对于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3.教学评价方式不尽合理

很多学校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评价方式不尽合理,阻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对于不少学校而言,通过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业水平已经成为了常态,尽管也有不少课程将学生平时的表现计入评价中去,但是这还远远不能够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素质充分地展现出来。在这种错位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指引下,很多学生将较多的精力放到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提升上,而忽视了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要保证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和同步性,从而达到完整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路径

1.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

对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体系的建设来说,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从而来将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到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去,提升教学效果。第一,必须要保证课程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语言技能课程、文化类课程、心理学课程、实用英语课程、文学鉴赏课程、影视艺术、写作课程、翻译类课程、口语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第二,应该深入挖掘课程教学资源,实现教材的重新编制,以此来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学要素、文化需求、社会需要等多方面的要素来进行教材的设定和编纂,注重内容的详实性、结构的严谨性、实用性、趣味性,从而来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化的跨文化交际教师队伍

不断优化高校跨文化交际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潜在素质和文化涵养,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作为教师,应该将跨文化交际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为学生带来有效的学习体验。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给他们出国深造的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美国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从而来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指导思路。第二,由于跨文化交际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学等,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自学,提升个人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从而间接地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教育和培养。第三,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因此可以通过打造“双师制”教师队伍,积极邀请国外专家或者社会语言学家来学校任教,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校园环境

对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培养来说,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必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校园环境来实现。

第一,从高校校园环境出发来进行学习氛围的营造,比如通过高校的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台、双语文艺晚会等方式来实现,通过建立网络化的校园交际平台来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造条件。

第二,通过校园社团的方式来实现,开设与英语交际交流相关的社团,引导学生们进行参加,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各国之间频繁的交流和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做出了严格地规定。加速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情感体系的构建,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校园环境、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构建,从而为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卫岭.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2,01:118-123.

[3]谷小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8:124-125.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11

关键词:泰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探析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使用者和非本族语言使用者,所发生的交际行为。同时,其也代表所有在使用语言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的人员进行的交际行为。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具备可以和非本族语言使用者正常的交流与沟通的技能。各个国家的人们在文化习俗中,有着或多或少的区别。由于具备不同的文化以及风俗,其习惯及表达方式等也会存在差异。例如,同一种手势,在各个文化里其所表达的意识,可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需要交流的双方,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以全面了解,才可以实现双方正常、有效的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属于个人具备的一种自我能力,既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跨文化交际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最主要的是恰当的处理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性。

二、泰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改革政策以来,和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更加的密切,尤其是和泰国的交流活动更加的频繁,越来越多的国人会应用到跨文化交际。而在市场中,需要更多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通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泰语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与改进。在以往的泰语教学中,教师大多仅关注于对语言的讲解,让学生仅仅掌握了词汇以及语法相关知识,但是却极少的会涉及学生对泰语运用能力的培养。采用这种泰语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虽然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泰语词汇以及语法知识,却不能正常、有效地和泰国人进行沟通与交流。而通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显著地改变了上述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第三,通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与文化所存在的关联性,知道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影响关系,将两者更好地融合运用。不同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语言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播与扩散。在语言的形成时,其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泰语学习中,只有正确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联性,才可以灵活地对泰语加以运用,认识到泰语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并掌握相应的文化规则以及对泰语恰当运用的方法,以避免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出现用语失误问题。

三、泰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第一,不断地强化教师自身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具备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想和理念。很多的教师会过于关注对泰语实际运用的教学工作,却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这些教师认为进行泰语教学时,要重点提升学生对泰语实际使用技能,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和泰国人沟通与交流。加之,泰语教学的课时有限,很多教师感觉课堂时间不能再增加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在这种限制之下,理应将泰语词汇及语法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而如此便忽视了语言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意义。而想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应当将语言与文化更好地融合,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地革新教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第二,革新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进行泰语教学时,要将语言所具有的文化背景更深入、全面的挖掘。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更深入的讲解不同语言所具有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拥有文化意识与文化敏感度。例如,在泰语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宋干节相关知识的讲解。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学习前先了解关于宋干节相关的一些文化信息以及节日风俗等。宋干节又被称为泼水节,在中国的云南省同样也会举行泼水节。教师进行宋干节讲解时,应当让学生将两个节日进行深入的对比,区分两个节日所具有的不同文化背景。宋干节是泰国迎新春的节日,教师也应当让学生和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了解其与中国春节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差异。总之,在进行泰语教学时,应当以教材为依托,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对课堂内容有效的拓展,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营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外部氛围。通过开设第二课堂,举办各种类型的泰国语言与文化竞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学校应当举办泰国文化习俗问答比赛、泰语演讲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对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性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形成较高的学习热情,可以更加自主的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工作,是泰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而若要进一步的改善泰语教学水平,应当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泰语语言的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只有具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加符合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过,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采用系统化、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通过不同的渠道,逐步地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实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凌静.利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泰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高教学刊,2016(22).

[2]吴林.跨文化交际能力三层模式下母语文化导入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1).

跨文化交流定义范文12

【关键词】有效阅读 文化障碍 功利性阅读

国际科技、贸易、教育、能源、经济、公共事业、商业、环境保护、宇宙开发甚至战争等等众多方面的问题都牵连着世界上所有国家。低效率的交流和沟通,相互间的误解,给社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问题和麻烦,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能力更是不可忽视的。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少人觉得外语能力不够,与外国人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交谈有时理解不了对方,有时又无法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人把这一现象归咎于外语学习应该以听说为主,可笔者认为跨文化阅读在学生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跨文化阅读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部分,是读者与作者思想和文化的无声交流。跨文化阅读是外语学习的切入点 也是获取信息(information)的重要途径。现就跨文化阅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影响大学生跨文化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大学生跨文化阅读中的“有效阅读”

在跨文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阅读难以实现有效阅读。这里有必要先弄清楚“有效阅读”(effective reading)和“阅读能力”两个概念的区别。笔者认为“阅读能力”和“有效阅读”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但不是一回事。“阅读能力”是“有效阅读”的前提和保证。“有效阅读”则指成功的阅读——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和获取阅读材料的任何信息。实际上,任何人在阅读中百分之百地理解信息或完全没有“误解”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跨文化阅读中,读者与作者在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大学生在中学的外语学习很少关注文化差异的影响)每一个信息不可能被赋予完全一致的意义。即使读者和了解作者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不能站在一个绝对零的起点上,不受本族文化(national culture)的影响。

所以,“误解”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尽管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很强,但并不意味着他在任何阅读中都能有效地理解作者所传递的信息。这样有效的阅读实际上是“误解”的缩小而已(minimized misunderstandings),或在一定程度上,“误解”的缩小是有效阅读的同义词。

(二)跨文化阅读中的阅读文化障碍

文化障碍(cultural barrier)是大学生跨文化阅读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背景知识在跨文化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研究文化障碍,对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外语水平的总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何谓阅读文化障碍,人们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有学者根据外语教学的需要,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他们指出:“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归纳起来,此处的“文化”是指如下三个层次的文化: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高级文化,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等大众文化,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等深层文化。凡由这三个层次的文化因素引起的理解困难都属于文化障碍。

跨文化阅读中的文化障碍实质上是一种交际障碍,比跨文化交际的交际文化障碍的范围小。交际障碍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口头交际障碍比书面交际障碍的范围广。口头交际障碍包括语言、非语言、心理、角色障碍等,但相对比较容易排除。因为交际双方可以借助询问和对方的体语、情景和解释或说明等反馈以及其他方式比较直接、快捷地发现并排除。相比之下,书面交际障碍的范围小,排除难度大,且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在空间上具有间接性。作者一旦成稿使之成为读者的阅读材料时,其语言和文化信息的内涵就已经发出且确定不变。读者只能依靠自己已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作者所传递的语言、文化信息以及作者的思维和生活的文化进行理解、分析和扬弃。所以,这种交际通常在时间上滞后,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排除的手段也有局限,这加大了跨文化阅读中文化障碍的识别和排除的难度。

二、我国学生外语学习习惯对跨文化阅读的影响及对策

(一)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致使大学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知识没有很多的认识,在跨文化阅读中不能跨越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据一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生的汉语阅读仍是“功利性阅读”(utility reading)占主导。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较短,品种不够丰富。母语的阅读状况尚且如此,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阅读现象更为严重。在中学老师的外语阅读教法中多以“解剖法”为主:把文章肢解成各个碎片,逐步分析其单词、句法和语篇结构,以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把语言当成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任何感彩的材料,完全忽略了语言给人的视觉上的美感及其所包含的情感、文化因素。其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导向:学校追求升学率,家长注重考试成绩。

而我们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只重视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了语言在交际场合的应用,忽视了文化的教育。因此,虽然我们有较为牢固的语言基础,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常常是能够识得文章中所有的单词,但因为在大至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宗教习俗等方面,小至对某一单词的背景、感彩等方面知识的缺乏,所以往往即使是有单词,仍不能较好地理解整段文章的内容。

我国学生外语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带来了大学生在跨文化阅读中的问题。“功利性阅读”使部分学生在应试方面取得高分,却对外国的思想文化、风土人情知之甚少。外语学习不能把语言作为表达思想愿望、进行人际交流的手段,只是枯燥单调的语言形式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倦情绪。因此,我们提倡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坚持“自主性阅读”。我们就“功利性阅读”和“自主性阅读”进行比较(如下表)。“自主性阅读”在跨文化阅读中的优势不言而喻。

因此, 大学生对跨文化阅读要有正确认识,端正学习态度(attitude)。中学的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跨进大学校门之后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很多大学生学习外语,仍然是抱着应试的心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外语是为了得到全国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的证书,通过托福、雅思考试甚至是硕士研究生考试的高分成绩。于是,背单词,记忆作文模板,做大量的真题、模拟题等以便掌握应试技巧。对于阅读技巧的训练也远远超过对文化差异的重视。

若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一味的停留在这种“功利性阅读”,那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有很多的不便,降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影响我们国家的发展。著名学者Marshall Mollohan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一词来形容越来越小的世界,世界首富William (Bill) H. Gates也说过“Globe is a small village”。地球上时空的紧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无法避免并且日益加强。对于生活在21世纪,肩负着人类未来发展的年轻学子来说,不管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学会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具备超越文化局限的眼光和意识,拥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知识与技能可以说十分重要,其意义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所以,培养大学生跨文化阅读的意义深远,在广泛的跨文化阅读中,一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丰富自己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如何排除跨文化阅读中的文化障碍

语言与文化互相交织在一起,大学生阅读外语材料时,面临的文化障碍是多层次的,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对语言的理解受到特定文化经验的制约”,提高跨文化阅读理解质量,不仅需要精通第二语言的语言本身,而且需要了解和体验语言文化。既了解第二语言语言,又了解它的语言文化,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才会减少乃至完全排除。怎样做才有利于排除阅读过程中文化障碍呢?

首先,建立并加强文化意识。即使是初级外语学习者,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外语语言,诸如词汇、句型、语法,也不能忽视文化学习。在大学高年级,应增加文化学习分量。外语教师应当掌握各阶段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比重,利用“文化渗透”和“文化旁白”的方式,给学生以正确的文化引导。

其次,在学习语言的各个阶段和方面,注意挖掘、发现文化现象和文化涵义,与汉语文化作对比,找出两者之异同,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外语教师,尤其阅读课教师,应该把培养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提高文化识别和理解能力视为相关联的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理解读物的语言信息的同时,提出启发性文化问题,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前准备好的“文化片段”或“文化包”,诱导学生理解文化信息,由认识高层文化、大众文化向认识深层文化发展,从而获得一定的文化预见能力,以利于排除以后遇到类似的文化障碍。

再次,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文化学习和训练。对大学生而言,跨文化阅读的阅读理解的障碍更多地发生在文化范畴,而非语言范围。学习、了解文化和其他知识成为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除了从阅读课和其他课中挖掘文化知识以外,需要有一个推荐文化书目,内容包括有关的文化介绍、评论、论文和文学作品,对其进行有计划学习,对所学内容写出报告或经常讨论。

三、结束语

如何培养大学生跨文化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培养跨文化阅读的能力,应改变外语学习中不适当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为指导,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在跨文化阅读中,学习认识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这些即将走向社会,即将从事各行各业的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把多彩的中国带给世界,把多元的世界带给中国。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 英语学习策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