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原创音乐大赛

原创音乐大赛

时间:2023-05-29 18:25:14

原创音乐大赛

第1篇

以“爱音乐”之名进军校园市场

如果有人问,你爱音乐吗?恐怕没有人会回答“不”,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尤其对于90后的新生代来说,音乐在生活中甚至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然而这里的“爱音乐”并非此爱音乐,而是中国电信旗下的“爱音乐i music”,是其数字音乐业务的品牌。正是借助这样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名称,中国电信悄然进军校园市场,并让大学生们轻松记住“爱音乐”。

互联网在线音乐服务领域历来强者如林,竞争惨烈,百度以强大的搜索能力占据榜首,作为后来者的“爱音乐”,选择的则是一条综合与原创互动的营销之路,为广大用户倾力打造的一个最具真实性、权威性、公正性、互动且透明的互联网在线数字音乐业务,成为广大用户非常认可的时尚数字音乐业务,里面集合了众多原创歌手作品。“校园音乐MV大赛”,就为爱音乐品牌的原创与互动属性提供了最直接的诠释。

本次大赛是中国电信爱音乐为校园音乐爱好者和播客度身定做的主题征集活动,借助土豆网的特网站,搭建网络原创MV大赛平台,号召土豆网上藏龙卧虎,身怀绝技的校园好歌创作人,一展才艺。大赛面向渴望追梦成星,厌恶沉闷生活,思想活跃,敢说敢秀敢玩的校园爱秀一族,为其提供了一个自由的音乐展示舞台。

两大强势品牌的联合效应

中国电信,身为三大电信运营商之一,实力与资源毋庸置疑;而土豆网,公认的网络先锋文化的诞生地,拥有20万活跃的播客群体。土豆网的校园群体数量30岁以下的网民占据土豆网用户的83%,与中国电信的校园目标群体高度吻合。将电信爱音乐在土豆网上拍摄病毒视频,以软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进行校园MV视频征集大赛,带动网友们持续性的关注,吸引目标消费群对“爱音乐”产生好感,关注爱音乐巡演,关注爱音乐网站,关注爱音乐服务。

土豆网强大的后台技术及策划设计力量,设计上线专属页面并开展校园MV视频征集:活动期间,只要登录活动官方网站,上传音乐MV作品(无论是原创音乐还翻唱音乐,只要以校园、音乐为主题即可),即可参与大赛,并有机会赢得各种参与奖。顺利晋级的决赛选手,再次拍摄命题MV视频,将有机会获得万元巨奖。在与普通网友的互动方面,大赛首次将网络投票及手机短信投票同步进行,极大提高投票的参与性与及时性。配合土豆众多核心推广资源,有效吸引土豆网友上传原创MV作品,迅速提高电信爱音乐原创MV大赛的知名度。

事实证明,在互联网领域,良好的平台就意味着充分的互动。截止11月初,整体爱音乐活动专区总浏览量高达1亿, 总点击数为超过300万次, 上传MV作品数量为428支。成功晋级的优秀校园歌手达人有15人,在校学生网友对秀好歌、秀才艺的征集活动尤其感兴趣,参与活跃度极高!有效刺激提高了“爱音乐”业务的知名度及美誉度。

第2篇

关键词:青歌赛;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改革

央视第14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已经落幕一段时间,众多的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不断地在网络和电视媒体上观看比赛视频回放,笔者也是其中之一。的确,作为央视举办的全国性的声乐赛事,真可谓是一道视觉与听觉上的玉盘珍馐,可看之处颇多,随便在网络搜索引擎里搜索一下,得到的内容非常之丰富。有讨论声乐唱法的、讨论赛事设置的、发表钢琴伴奏艺术看法的、综合素质答题方面和比赛舞美灯光等等方面,可见观众对比赛的关注程度之高和大赛的影响之广。由于笔者是作曲理论专业的,对大赛的关注侧重于新曲目的创作和视唱练耳的考核部分,本篇论文就视唱练耳考核部分的观后思考做一些梳理。

本届青歌赛有了一个很大的改革,半决赛只唱歌曲,没有综合素质的考核,到个人专项决赛时,加入综合素质的考核,包含视唱练耳部分。本届青歌赛从赛事设置上分为五种唱法,视唱练耳的考核方式和内容也有所区别。

美声唱法组,视唱练耳部分考核两种题型。首先是听音乐模唱,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古典交响音乐片段,通常为一个乐句,八小结左右,播放两遍。然后是看乐谱视唱,仅限于两升两降以内的五线谱视唱,视唱的内容即上题中的听音乐模唱的旋律,要求选手用固定调唱名法演唱。

民族唱法组,视唱练耳部分考核也是两种题型。首先是听音乐模唱,音响播放的是民族类歌曲的片段,多为电影插曲,通常为一个乐句,八小结左右,播放两遍。然后是看乐谱视唱,视唱的内容即上题中的听音乐模唱的歌曲旋律简谱,要求选手用首调调唱名法演唱。

流行唱法组,视唱练耳部分考核仍为两种题型。首先是听音乐模唱,选取的音乐素材多为器乐化的轻音乐片段,各种风格的流行音乐均有出现,如Pop流行风格、乡村风格音乐等等,通常为一个乐句,八小结左右,播放两遍。然后是看乐谱视唱,视唱的内容即上题中的听音乐模唱的歌曲旋律简谱,要求选手用首调调唱名法演唱。

合唱组,由于参赛形式的限制,视唱练耳部分考核仅为视唱,内容是2―4声部的和声性视唱,所有合唱队员看大屏幕分声部现场演唱,记谱为五线谱,要求是固定调唱名法,长度约为两个乐句,16小结左右。钢琴在参赛选手演唱结束后给出正确答案,钢琴弹出的不仅仅是谱面上的四部和声形式,而是带伴奏织体和旋律的音乐演奏。

原生态唱法组,由于参赛选手的特殊性,视唱练耳部分考核仅为听音乐模唱。原生态选手虽然均未经过专业院校的系统训练,但是音乐对于所有人都是相通的,这种听音乐模唱的考核方式还是很合理的,有着良好音乐感觉的人不经过训练也能做的很好。此组别的音乐素材均来自于原态民歌,如《兰花花》《沂蒙山小调》等等,用民乐队编制的形式奏出主题,通常为一个乐句,八小结左右,播放两遍,要求参赛选手模唱出旋律即可。

通过笔者系统的总结大赛视唱练耳部分的考核大纲以及选手答题的综合表现,有很多地方发人深思,笔者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探讨。

(一)简谱、线谱没有贵贱之分

在音乐界尤其是专业院校里面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大多数人认为线谱才是搞音乐专业的人使用的,而简谱只是业余的象征。如果一个专业的音乐会上出现简谱好像就是不能让人容忍的事情。纵观本次大赛的视唱练耳考核规程可以发现,其中有几个唱法组别在视唱环节使用的是简谱。其实,线谱和简谱自身都有着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线谱更加直观,形式相对优美,可以直观看到音乐的律动和旋律线的起伏;简谱相对于线谱而言,记谱更加简单快捷,不受五条线的拘束,适合现场快速记谱,简谱还有一个更大的优点就是转调方便,只需在调号上稍稍一改动,整首曲子就可以轻松转调。正是因为这样,民族乐器中简谱使用率更高。简谱和线谱由于自身的各自特点,使用者可以在记谱时各取所需,自由选择,但是,简谱和线谱在表达音乐时却没有贵贱之分。本届大赛的视唱练耳评委――赵一山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他在点评选手视唱环节时,一直强调这样一个观点,“视唱除了唱出谱面上的音高和节奏,更主要的是唱出旋律的音乐性”。

查阅了一下音乐辞典,“音乐性”主要是指音乐的情绪、风格、精神这三方面特征,这三方面是音乐的本质所在。赵一山教授在点评视唱环节时,一直强调的是这些音乐特征。简谱的使用,并不会影响音乐性的表现,简谱跟线谱只是记谱方式的不同,只要演唱、演奏者有良好的音乐素养,无论使用那一种记谱方式,均可以完整的诠释音乐,所以笔者认为,简谱和线谱没有贵贱之分。

(二)视唱练耳的教学取材要跟上时代创作的步伐

其实这几届电视大赛的视唱练耳考核一直都在试图超越自我,向音乐化、科学化迈进。比赛中我们不再采用专业教学中钢琴“标准音”后的音程、和弦听辨,也不再出现“单一”的枯燥节奏型,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方式下的“立体声”原声音乐,音色丰富的打击乐作品片段等。试题的选材沿着音乐史发展的脉络,从十六、十七世纪的经典作品,到当代创作的不同题材形式的作品,跨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大赛题目中每段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的经典音乐片段,除集聚传统作曲技法的工整外,还涵盖非常丰富的演奏法,取材多样。如音高、节奏、乐句长短、力度、演奏法等。美声、民族唱法的选手代表了学院派所培养的人才,在接受创作作品能力较强的状态下,能充分发挥内心听觉、音乐记忆能力,来再现原声音乐形象或再创造音乐,显得更具有意义。这种视唱练耳的考核,不仅符合了大赛考核的要求,同时满足了广大电视观众的需求,也是视唱练耳测试方式的一次革命。

但是我们视唱练耳的课堂教学取材情况却不容乐观,相对狭隘,广大教师应该从青歌赛的视唱练耳考题中得到启示,课堂教学的取材应沿着音乐时间发展的脉络,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不同体裁的音乐片段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视唱练耳的教学方法需转变

由大赛的视唱练耳测试方式我想到了视唱练耳的课堂教学,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受到国际上几个教学体系的深刻影响,如俄罗斯、法国、德国、匈牙利等,学科的教学主阵地是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基础训练。但教学法的研究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门类的学科。专业教学主要是钢琴“标准音”后的音程、和弦和“单一”的枯燥节奏型,主体教学一味强调技术训练,使绝大多数学生对这门应该是很音乐化的基础课敬而远之。而多媒体手段、数字化方式的教学手段引入,则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中央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教学改革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主张数字化视唱练耳的教学,学生在课程上跟具体的音乐作品直接面对面,达到音乐技术训练的最终目的。

(四)技术性的训练与实际作品的距离应拉近,让技术回归音乐本身,为音乐服务

本次大赛中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测试方式,如:五线谱、简谱的单声部、四声部视唱(合唱选手的出色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同时抛砖引玉,探索新的测试形式,如:二声部听唱、听音乐模唱、听歌模唱、节奏模仿等,为大家提供了更深更广探讨新教学方法的思路。事实证明,即便没有受过专业视唱练耳训练的原生态选手也能尽其所能诠释音乐形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但是,我们的视唱练耳课堂教学却经常出现技术性训练与音乐本身脱节的现象,重视技术训练的同时却忽视了音乐作品本身,技术其实是为音乐作品服务的,我们训练技术实际上是为了为了更好的诠释音乐作品。近年来,随着广大专业院校教师们的努力,多媒体手段、数字化方式的引入,音乐技术训练最终目的日渐凸显。在明确音乐教育最终目的前提下,吸收不同学科的教育方法,丰富拓展自己学科的视野,向完成 “感受音乐,掌握音乐,创造音乐”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迈进。

青歌赛带给我们思考,也给予我们探索的成功。在青歌赛正面而强大的宣传攻势下,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及音乐学子都已清楚地意识到“视唱练耳”离他们很近,教师也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证明技术训练是可以音乐化的。我想我们大家可以乘着青歌赛的东风,让“视唱练耳” 的教学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赵易山.青歌赛给视唱练耳教学带来的思考[J].人民音乐:社会科学版,2006,10:46.

[2]傅晶. 青歌赛的鼎沸与隐忧[J]. 音乐生活, 2008, (06) .

[3]唐宗礼. 观众为何质疑“青歌赛”评委的解释说明[J]. 音乐生活, 2008, (06) .

[4]王蓓. 对青歌赛“跨界唱法”的思考[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8, (05) .

[5]段常明,张倩,何瑛. 2008青歌赛 云南队“土”唱腔打败

“洋”学院派 1金2银1铜再创佳绩[J]. 青年与社会, 2008,(05) .

[6]闻心. 用科学机制选拔优秀艺术人才――关于青歌赛若干问题的思考[J]. 理论前沿, 2008, (15) .

[7]王芳. 原生态登上“大雅之堂”――有感第13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 (10) .

[8]钟斌.观央视“青歌赛”“原生态”组决赛所感――兼谈当代视野下高校音乐课程的新建构[J].广播歌选, 2008,(09) .

[9]杨国亮. 品民族声乐作品《断桥遗梦》有感于民族唱法发展现状――以第十三届青歌赛三位选手演唱为例[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 (08) .

第3篇

关键词:青歌赛;电视选秀节目;创新;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4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97-02

一、青歌赛发展的历史沿革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原广电部)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各地方电视台协办。它创办于1984年,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青歌赛”从举办的第一届算起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它是内地选秀节目的“鼻祖”, 它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30年,每十年都是一个分水岭。

前十年(1984~19993)发展期: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那时候的电视节目形态有限,这样一个新颖的选拔性歌唱比赛,在当时是闻所未闻,具备超高收视率和人气的。每一年选出的得奖选手参加当年的春晚,几乎都一夜爆红,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是国内顶尖的歌唱家了。例如:,宋祖英,阎维文,毛阿敏。第一届青歌赛以录播的形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次比赛不分唱法,只设专业组和业余组,参赛人员由各单位选送,评委由音乐届和电视届的专业人士担任。1986年举办的第二届比赛时提出的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这是青歌赛第一次重大改革,为今后的乐坛发展奠定了基础。还首次采用直播和现场打分的形式,提高比赛的公正公开性。1988年举办的第三届青歌赛更是首次被五洲集团所冠名,企业也是看中了它的高人气,来达到共赢。

中间十年(1994~2003)提高期:这归结为流行音乐辉煌期,继承了前十年的精华。这时候的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因其旋律朗朗上口,歌词也更贴近生活。比赛期间出现了很多新人新歌,例如《中华民谣》、《爱情鸟》、《懂你》等大批传唱度很高的优质作品。这辉煌的十年是注定要被人们铭记,林依轮、满文军也一度是内地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1998年举办的第八届比赛在赛制上进行了第二次重大改革,首次增加了“综合素质考核”,开了声乐比赛中强调歌手文化修养的先河。2000年举办的第九届大赛创下了中央电视台连续直播场次之最。

后十年(2004~2013)完善期:这是青歌赛最艰难的发展时期,内地突然井喷式的出现了一大批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绝对唱响》使青歌赛出现了短暂的没落,造星能力明显略逊于其他选秀节目。但它并没有放慢脚步,一直在整改。于2006年举办的第十二届比赛增设了组合唱法和原生态唱法。

二、青歌赛的创新之处

(一)和同类选秀节目的不同

青歌赛自开办30年来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以“繁荣音乐创作、推出歌坛新人、丰富电视荧屏”为宗旨,一直致力于打造最专业和最权威的音乐赛事,发现和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和音乐作品,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肯定,奠定了全国权威声乐赛事之一的地位,并且树立了成功的品牌形象。随着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于2012年停播一年,栏目进行全面升级,于2013年全新出发。新的赛制进行了多方改变。增设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作为推荐单位专业组的参赛选手不再是中央和部队选送,不再区分专业组和业余组。参赛者中不乏有一些国内小有名气的年轻歌唱家,还有各大音乐院校的声乐系在读生,年龄都限制在18到35岁之间。从参赛人员的专业性上,就基本决定了这是一场具有专业较高水准的声乐比赛。现在很多国内顶尖级别的歌唱家都是当年从参加青歌赛选秀走出来的,像戴玉强,么红更是在参加青歌赛得奖之后又在多个国际声乐比赛中荣获大奖。青歌赛是专业的国家赛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优胜的选手可以参加央视的春节晚会及国内外各种大型晚会,还可以代表国家去国外进行音乐学术交流,这种国家级别平台的推广和宣传是任何选秀比赛所不能比拟的。

“好声音”是新起的电视选秀节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同类选秀节目的对比,以好声音为例。《中国好声音》是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注册在英国的版权公司手中购买,打造的中国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节目。参赛选手都是怀揣音乐梦想的年轻人。有从事幕后八年编曲的金志文;也有音乐学院大一新生吴莫愁;北漂代表吉克隽逸;酒吧驻唱李代沫、平安;专业歌手吉喆、金池。他们均是通过这档节目被观众熟知。选手各行各业的都有,比如广告模特、美甲店老板、选秀专业户,参加中国好声音都有推荐平台的,不像快男超女是海选的。参赛者需要把自己的演唱视频传到比较大型的网站或者跟中国好声音合作的平台,比如搜狐和优酷。参赛者需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得到网站的推荐。这也证明了“好声音”真的是好声音。而浙江卫视虽然是地方台,但它定位明确,拥有知名的品牌形象——梦想中国蓝,许多节目的收视率一直不俗,具备强大的造星能力。并且之前好声音就已在美国、英国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节目未经播出便已先声夺人。播出后也是引起了一大批名人的关注,像天后王菲、名导冯小刚、微博女王姚晨就常在微博他们看节目时的所感,或是有关好声音的评论,并引得赵薇等社会各界名人争相转发。这些大V的二次传播也有助于节目在网络上迅速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和节目改版前的不同

2013年第十五届青歌赛有五大创新、十余项改革。其中报名渠道的不限制和多元化,也为草根选手可以走上国家级比赛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乐队现场伴奏,这也变相考验选手和乐队的配合,现场演唱的功底。取消综合素质考核,改成了快问快答,题目也较之前的文学常识简单一些,更加考验选手的应变能力。主持人从董卿换成了青春洋溢的尼格买提和李思思,主持风格轻松活泼、更接地气,从而使节目更显朝气。

这次改革胜在注重很多细节,青歌赛也是开通了官方微博,和网民互动,实时汲取意见。比如:网友说李思思读题慢,影响选手答题,第二天的直播,便换上了小尼提问。之前几届的评委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让我们这些作为外行人的电视观众都听的云里雾里。但这次殷秀梅点评某位选手时,如歌曲的一句唱的感情不到位,应该如何处理时,便现场演绎,为选手亲身示范刚才唱的不完美的地方,这样解惑答疑,不仅选手更加直观明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深刻体会到专家深厚的演唱功底。王立群也是接棒余秋雨,他的很多名言金句也是引得网友追捧,迅速蹿红,有网友还整理出王氏语录。

三、青歌赛存在的问题

改版后的赛制饱受诟病:

1.外因。许多参赛选手是青歌赛“钉子户”,本届就有刘斌:4届;雷佳:3届;刘和刚:4届;姚贝娜:4届;曹芙嘉:5届。美声组选手、四川音乐学院老师吴李红第5次登上青歌赛舞台。通俗组的陆川更厉害,本届是第六届参赛。首先,这些选手的多次参与,一定程度上经验要比新参赛者经验丰富,评委打分也存在人情分,从而造成比赛不公平。其次,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唱来唱去还是老样子,引得大家纷纷换台。再者就是关于比赛的负面消息,得个金奖单位晋升又分房,怕只怕这才是选手们反复参赛的真正原因。2.内因。快问快答环节的题目虽然较之前的综合素质考核相对简单一些,但和音乐本身也没有必然关联,显得有些突兀。歌库选歌也是不尽人意,老歌的重复出现频率较高。综上,赛制上可以更严谨一些,让比赛更接“地气”和“市场”,并将观赏性的表演转化为悬念迭出的激烈竞赛,成为具有高收视率、高影响力的央视品牌节目。

四、青歌赛的未来发展

1.在创新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青歌赛总导演秦新民在接受采访时说:“青歌赛是为国家选拔音乐人才的专业性赛事,其他的歌唱类节目可能更偏重于娱乐,带有更多‘打造’因素。”第十五届青歌赛让我们看到它的进步,节目风格活泼,更具看点。而且没有因为收视率和娱乐性而放弃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张千一、顾欣等一批音乐家都力挺青歌赛,认为在各大卫视的音乐类比赛里只有青歌赛是唱法最全面,规格最高而且最注重演唱艺术本身,如果没有青歌赛,起码在美声和民族唱法领域就失去了一条发现人才,举荐人才的重要渠道。青歌赛自觉摒弃跟风“选秀”和“泛娱乐化”等荧屏风潮。虽然现在很多获奖歌手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夜成名,但青歌赛仍是歌手成功的最好平台。

2.肩负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作为电视媒体,青歌赛代表着歌坛的主流,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普及音乐知识、为国家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给电视荧屏带来健康清新的文化气息,是任何比赛不可替代的。要时刻意识到肩负的社会文化责任,并要在方方面的信息传播中进行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教育,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曲高难免和寡,正因为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多创办一些高雅文化的节目,提高全民族文化审美的素质,这是时代赋予媒体的新责任。

3.创造乐坛“恒星”。内地各大卫视的选秀节目同质化严重,制造出的大批“民星”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有影响力的新星屈指可数。而青歌赛的更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众多民美流行的音乐大腕很多都出自青歌赛,还有的得奖选手已在高校任教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最重要的是,青歌赛一直以来都是引导和培养歌手和观众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一直坚守着音乐的本质,在高雅艺术和草根艺术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搭建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相沟通的桥梁。现在的选秀节目都太过市场化化和商业化,为了创造更多的收视份额不惜用媚俗的方式来博人眼球。这种渐渐偏离了艺术轨道、急功近利地造星的模式不可取。这也是青歌赛不可取代的原因之一。通过青歌赛,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艺术的严肃和高雅。

参考文献:

[1] 郑欣等.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 孔令顺.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

来自世界各地的44名选手经过初赛和复赛的激烈竞争,最终6名选手进入决赛,其中包含2名中国选手。评委会主席Raimund Trenkler赛后告诉记者:对于年轻的职业音乐家来说,国际上广受瞩目的比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比赛为这些即将迈入职业艺术家行列的年轻人提供了舞台和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在专家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引起关注。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已经拥有良好的国际声誉,这体现在报名人数以及参赛者的水平上,这项比赛对于中国乃至亚洲都有开拓意义。

在这次比赛中与参赛选手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决赛阶段担任协奏的杭州爱乐乐团,这个成立刚满一年的年轻乐团获得评委、选手一致好评,评委会主席Raimund Trenkler认为这支年轻的乐团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国际比赛担任协奏对于乐团而言是非常有挑战的一项工作,因为要在短时间内面对不同风格选手以及多部作品,此次已经是杭州爱乐乐团第二次参与国际赛事的协奏。杭州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杨洋此次更是身兼二职,不仅要指挥乐队还要作为评委打分。杨洋表示,作为指挥,他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选手也可以捕捉到选手与乐队合作的能力。

杨洋告诉记者:“为了出色完成此次比赛的协奏任务,乐团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不仅苦练决赛阶段的5首作品,更在乐季中邀请大提琴家与乐团合作演出这些作品”。整个决赛协奏下来,杨洋认为之前的付出是值得的:“选手在赶考、乐团也在赶考,我们在寻找一切机会学习、锻炼、展示”。在杨洋看来,经过这种大赛的历练团员从技术到心态都得到了提升。本次大赛的总策划人张勇告诉记者:“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非常注重协奏乐队的水平。之所以选择杭州爱乐乐团,不仅因为他们年轻有活力更是因为他们过硬的水平。整个比赛下来,尤其感动评委和选手的是这个团队的凝聚力”。

杭州爱乐乐团团长邓京山告诉记者:“一支年轻的乐团就是应该不断参与各类大型赛事,让乐手通过比赛接触到更多艺术家以及作品,这对提升乐团的整体水平非常有帮助,更开拓了团员的眼界”。

此次比赛吸引了国内众多院校的学生、家长、教师前来观看,其中不少是从外地专程赶来的。组委会为让国内从事大提琴学习和教学的众多人群有与评委交流的机会,还在赛后特别开设2天的大师班教学活动。本报记者 孟绮

武警男声原文演绎苏俄经典纪念“十月革命”

中国观众对苏俄歌曲的热爱是任何音乐都无法替代的,那些明快、质朴、旋律优美的歌曲使很多人一次次重温自己的青春和理想、怀想那个难忘的时代。

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93周年暨庆祝中国俄罗斯文化年“俄罗斯年”的举行,中国武警男声合唱团将于11月6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胜利节》――俄罗斯经典作品男声合唱音乐会。音乐会上,观众将首次欣赏到中国武警男声合唱团的小伙子们用原文演唱部分歌曲。为了使原文演唱发音准确无误,合唱团特地聘请了俄语老师悉心教授保证了俄罗斯语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此次音乐会选取了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的经典歌曲:《出发》、《神圣的战争》、《再见,城市乡村》、《春天来到我们的战场》、《草原骑兵歌》、《黑龙江的波涛》、《沿着高山,沿着平原》等,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部队士兵和普通民众豪爽、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长期的战争纷乱带给他们的强烈尊严感和精神气质。歌曲《胜利节》是俄罗斯作曲家马特维・勃兰切尔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3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体现出了俄罗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胜利的礼赞,是俄罗斯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舞团男声合唱团的保留曲目。

音乐会的另一大亮点是把一些观众耳熟能详的俄罗斯经典独唱歌曲改编为领唱与合唱的演唱形式,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纺织姑娘》、《列宁山》等。编曲者运用和声式的音乐织体与复调化的织体交错相间的编曲技法为领唱者与合唱队在保留原有作品风格和特点的情况下营造了一种和谐共鸣、水融的艺术效果。此外,观众还可以欣赏到《伏尔加船夫曲》、《草原》、《卡林卡》等不同情绪的俄罗斯民歌。

音乐会上,女高音歌唱家柯绿娃将带来俄罗斯经典电影《蜻蜓姑娘》的插曲《蜻蜓姑娘之歌》、《喀秋莎》。青年歌唱家孙砾、司红军、张博将分别为观众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黑眼睛》、《列宁山》、《灯光》、《故乡》等歌曲。

本报记者 孟绮

中央院大提琴乐团赴荷兰国际大提琴节赴欧赶考 北京热身

10月26日晚,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乐团在北京歌剧院举行“亦动星弦――联尚星盟之夜”暨赴荷兰国际大提琴节中国首演音乐会,大提琴家朱亦兵与5位青年演奏家共同演绎了一曲曲优美动人的作品,其中根据作曲家王立平《红楼梦》音乐改编的《红楼梦组曲》完整版以耳熟能详的乐曲加之大提琴的特有音色装点了人们心中的“红楼美梦”。此场音乐会是该团赴荷兰国际大提琴节前的最后“热身”。

荷兰国际大提琴节(阿姆斯特丹大提琴双年节)已成为国际音乐界最具影响力的大提琴盛会。2009年底,该大提琴节组委会向中国音乐家发出了邀请并把开幕式上惟一演出团体的最高礼遇授予了中国音乐家。上一届大提琴节担任开幕式首演的是著名的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组合。

记者在音乐会上还了解到,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乐团在阿姆斯特丹期间还将与荷兰的6位大提琴家同台演绎华人作曲家谭盾的现代音乐作品《马可波罗神秘之路》。

陈雄

《洪湖赤卫队》酝酿推出大剧院版

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历经半个世纪的洗练与雕琢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一面旗帜,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旋律。11月4日至7日,这部经典歌剧将再度走进国家大剧院,点燃人们久违的红色记忆。

“《洪湖赤卫队》的魂不能动”

《洪湖赤卫队》从1959年创排至今已经演出超过1500场,而剧中的音乐完全保留了歌剧中的音乐精华。《洪湖赤卫队》更早已成为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镇院之宝”,院长卢向荣介绍说:“《洪湖赤卫队》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演百余场,观众对这部剧的感情几十年如一日,丝毫没有削弱”。卢向荣也坦言,剧院很大一部分收入都要仰仗这部“看家戏”。

此前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已经对《洪湖赤卫队》进行了3次复排。1999年的第3次复排中,剧院将演出时间提炼到2个小时,虽然压缩了剧情、精简了台词,但对音乐进行了极大的丰富。“我们增加了很多二重唱、合唱及大合唱使全剧音乐更加饱满动听,也使它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节奏。但‘洪湖水浪打浪’等经典唱段丝毫没有改动,因为那是全剧的魂。魂变了,剧也就变味了”卢向荣说。此外,由于剧中的音乐主要来源于湖北民间,一些唱段必须用湖北方言演唱,因此全剧音乐也保留了湖北民歌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在视觉效果的营造上,新版《洪湖赤卫队》也颇下了一番功夫:波光荡漾的湖面,茂密的芦苇荡如梦如幻的呈现了洪湖鱼米之乡的优美意境;战斗场景则更加惊心动魄。

“韩英已经渗入到了我的骨子里”

去年5月,《洪湖赤卫队》参演国家大剧院首届歌剧节连演4场,几乎场场满座,但本应挑大梁的刘丹丽却因临时患急病没能登台,此次《洪湖赤卫队》将由这位“第三代韩英”――刘丹丽担任主演。这位昔日的“楚剧皇后”曾经获得两届梅花奖,其中二度获奖正是因为在《洪湖赤卫队》中的出色表现。从1999年至今,刘丹丽已经扮演了11年的“韩英”、演出全剧300余场。与第一代、第二代“韩英”相比,刘丹丽认为自己与她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把戏曲中丰富的肢体语言带入了歌剧表演中,使这个角色更能感染观众”。

对于这次的回归,刘丹丽表示:“我第一次扮演韩英就是在北京,这次能再到国家大剧院演出既是惊喜也是一次弥补遗憾的机会。虽然演过这么多场,但每次演出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体验,让我重新品味韩英这个形象。到现在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像韩英了,这个形象已经渗入到了我的骨子里”。J012

茅为蕙将在京演奏最爱“格什温”

本报讯(记者 刁艳)11月5日,戴有“施坦威艺术家”桂冠的钢琴家茅为蕙将在北京音乐厅举行首次北京独奏会,她表示:“《蓝色狂想曲》是我必演曲目,很多人熟悉这首曲子的交响乐版,但钢琴独奏版本并不常见”。此外,茅为蕙还将演奏《图画展览会》、《阿根廷舞曲》等曲目。演奏《图画展览会》时,茅为蕙会采用图画和解说的方式让观众体验乐曲创作的灵感――10幅图画与音乐的极度融合。

茅为蕙以桥梁之父茅以升的孙女、《巴山夜雨》中的小童星为国人相熟,她16岁赴美留学,取得南加州大学音乐艺术学博士学会并留校任教。12月26、27日,茅为蕙还将与中国交响乐团合作上演作曲家关峡为纪念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而作的钢琴协奏曲《奠基者》第一乐章。

华北、东北地区创作推动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记者 房巍)为深入推进“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评选活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0月29日在京召开“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评选活动”华北、东北地区创作推动会。

为迎接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全社会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评选活动”已于7月正式启动。本次征集评选活动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主要征集从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歌曲作品,通过直接向组委会投稿的征集方式、公平有效的评选机制,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创作歌曲。

文艺局副局长汤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子忠、文艺局影视处处长王强、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副总监刘真及东北、华北各省市党委宣传部文艺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汤恒表示:评选只是手段,真正选出好的作品并将其推广、普及、传唱才是目的;刘真通报了目前歌曲征集的进展情况,认为现阶段已征集的作品普遍存在作者年龄偏大、作品主题空洞的问题;各地代表也就各自省份对征歌活动的部署落实情况进行了介绍和交流。

第5篇

■报名方式:

网络平台:参赛选手可登录大赛官方网站(.cn)报名参赛。登录大赛官方网站后,按照提示进行报名。

声讯平台:

电信用户拨打16899221

移动用户拨打12590727221

短信平台:

移动用户发送QB到9168221

联通用户发送51到9066221

电信用户发送51到991171221

注:经声讯平台和短信平台获得报名认证码后,然后登录官方网站,完成报名。

■比赛规则:

报名费用10元人民币,分别从相应的网络、电话、手机中扣取(前一万名免费报名)。

每位参赛选手登录大赛官方网站,注册惟一的用户名。再输入电话或短信方式报名获得的报名认证码,完成报名。或者选择为注册的用户名充娱币的方式完成报名。每一个报名号只可报名一次,其澳台选手可在广东赛区报名。

参赛选手参与网络歌曲选拔可以重复报名,由报名号登录后可确定相应参赛内容,最终奖项只根据报名号颁发,即参赛选手可以在网络歌曲选拔中重复获奖。

参赛过程中,若选手弃权退出,并要求取消官方网站参赛上传内容时,需向大赛组委会提供正式退出函件,以确认退出选手身份,该参赛选手相应参赛资格随即取消。

■选手要求:

网络歌曲:每位报名参赛的网络歌手,如参赛曲目为原创,可在大赛的官方网站上报名参加网络歌曲选拔赛。报名成功后,报名曲目将成为网络投票及专家评审对象,参与大区十大网络歌曲、全国十大网络歌曲的评比。网络歌曲选拔报名环节结束后,不设初、复赛等分级规则,一直接受网络投票,直至大赛结束,决出各项排名。网络歌曲选拔赛参赛选手需上传提供:

A.原创网络歌曲完整录音文件一份

B.词曲作者档案信息

C.原创网络歌曲歌词文档一份。

注:每位选手在海选报名期间只能上传一次内容,一经上传不得修改,请选手慎重选取材料。

9月30日20:00时公布初赛正式名单。

更多比赛细则请登录官方网站查询。

流行乐坛历来是敢于尝试新鲜的娱乐旋风据点,不论是超女还是快男,抑或是各种原创音乐选秀活动,“天下为公”的精神无不渗透其中。同时原创音乐凸现的是一份特立独行,这就有别于那些翻唱曲目的重复性,原创音乐更多的是一份心意与新意的表达。心意在于个人的情感抒发,而新意则代表了卓尔不群的音乐风格。

第6篇

一、关于原生态唱法

“原生态”一词,源于自然科学领域,生态是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一种和自然的协调。原生态歌唱方法,是一种扎根于民族本源文化基础之上、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经过任何雕琢和装饰、原汁原味的歌唱方法。

二、关于把原生态唱法列入比赛项目所引发的争议

自从2006年5月第十二届青歌赛拉开帷幕以后,“原生态唱法”就成为了全国议论的热点,国内各媒体争相报导,众人说法不一,老百姓喜欢,专家们抱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态度。

1、原生态唱法的可比性回顾第八、第九届全国青歌赛,李琼两次参赛,一次拿不到好奖项,另一次失败:而另一位具有特色的歌手阿宝,曾经九次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失败。这两位歌手的歌声都被全国观众所熟知和喜爱,造成他们比赛拿不到好奖项的原因是评委们对他们的唱法有所争议,在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评委们不能判定它们属于任何一种唱法。有评委曾说:“李琼最后居然什么奖都没有得到,但我们还专门为她加了个最受观众欢迎奖。”相信这些原因对本次的赛制都有很大的冲击。

2、原生态唱法的不可比性虽然本次大赛原生态歌手们嘹亮的歌喉、美妙的乐感、载歌载舞的演唱风格让人们耳目一新、为之一振,但如此的赛制确实也有让人质疑的一面。很多担任过青歌赛评委的歌唱家和教育家都提出了疑问:艺术特色不同,怎么可比?广西的“刘三姐”和内蒙古的“二人台”怎么比?侗族“大歌”又怎么和蒙古的“长调”相比?……。有专家认为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原生态,而是在追求一种落后、一种新鲜感,这是声乐发展很危险的

现象。确实,长期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引导人们对于歌唱的欣赏,一度出现了审美疲劳,正如一贯生活在喧嚣城市的人们会产生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要求,会发现乡村生活的美,会腻烦了生猛海鲜而渴望着尝尝农家饭和山岭野菜,那么这大多数向往田园生活的人对我国深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究竟有多少?

相信这种被炒得热火朝天的话题会促使着青歌赛今后的赛制更加完善地改革。

三、我国声乐的持续发展

纵观我国声乐的发展,50年代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美声、民族唱法的认识都还未具备如今的深度,所以这一阶段的声乐便产生了“土洋之争”;60年代对民族化的理解比较片面,因而美声唱法被排斥;70年代是个过渡时期,民族声乐在声音的运用上已经开始有了“土洋结合”的特点;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繁花似锦的艺术歌曲精品极大地丰富了美声唱法曲库,民族声乐也总结历史的经验,广采博纳,深刻体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含义;近些年来,在通俗唱法的不断冲击下,不少音乐艺术类院校又出现了一支年轻的师资队伍,他们为歌唱注入了“流行”的元素,从而更拓宽了歌唱艺术的发展之路。

从第十二届青歌赛原生态歌唱中,更多地让人们接触到我国不同地域歌曲的风格特点,如何看待这些原生态的用嗓特点?又如何使其更进一步发展呢?这需要从各个民族民歌实际情况出发,在科学用嗓的原则下,尽可能保留各民族语言、歌唱的技巧和风格,使民族特色与科学发声有机结合起来。歌唱家吴雁泽在担任了多次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以后认为:把歌唱种类划分为三种不太科学,其实美声、民族、通俗有很多互通之处,有的歌手参加美声组可能还不如到民族组,参加民族组又不如去通俗组,强行划分有可能会限制歌手的发展,才旦卓玛当年师从王品素教授的时候,就很好地学习了专业的发声方法,同时又保持了本质的发声状态。

由此可见,我国声乐的持续发展要以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要敢于和善于创新,要创造一切条件,把民间非物质文化挖掘出来,掌握其独特的韵味,运用科学的发声,找出共性,积累并发展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力,使这些富有民族地域色彩的音乐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四、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的特色之路

民族地区学校如能在音乐教育中引进本土原生态音乐教育,形成一种音乐教育的特色,这是其它任何学校都不可能取代的。因为民族地区的学校立足于民族地域,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原生态师资引进的优势。笔者曾经多次走访民族地区一些热爱民族传统音乐的优秀艺人,他们对从教基本上持一致的态度――不愿意远离家乡,而愿意在本地兼职从教,其原因是离开了赋予自己艺术生命的环境和生长基础,犹如树木花草失去了水分也失去了种植自己生长的土地,那样他们将会找不到方向而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十二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金奖得主李怀秀就认为:“回到乡间‘充电’是必须的,原生态歌手不能离开本土,一般没有演出的时候,我就回家去,或者哪儿过什么节,我也跑去学东西。出去太久,那些会的歌唱完了,没有新的也不行。”

第二,原生态音乐继承的优势。民族地区学校的学生以本地民族居多,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对本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耳濡目染,并对之有很深厚的感情,另外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本着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只有在本地才能找到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

第三,环境资源优势。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由于社会的历史环境因素,很多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留有较好的完整性,如:新疆、、内蒙、宁夏、贵州、云南、广西等等的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原生态的形式,具有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基础。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节庆和民族活动非常之多,在这里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有充分的采风、学习和实践机会。

为使原生态这种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一,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增加这方面的教育和认识,放手让少数民族学生们去表现,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二,民族地区高职高专等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在学院派的基础上增加“民族”和“本土”的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在招生工作中,对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特长考生有所倾向。国内目前的音乐艺术类招生仍然只重视在美声、民族、通俗三方面的修养程度和发展潜力。其次,在众多学院派出身的教师队伍中再增加一些原生态的师资,可聘请本地一些具有丰富歌唱表演艺术经验的民间艺术家作为原生态歌唱的指导老师。再次,增加一些本地原生态歌唱的欣赏课程,更多地让学生们参加本地民俗民间音乐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加深对原生态民族音乐的理解,更懂得其重要性,树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7篇

湖北 合唱高峰论坛月底举办

为深入研究中国合唱艺术的现代性历程与现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合唱协会、中国音协合唱联盟、中国音教协会合唱学术委员会,邀请中国合唱界权威专家、学者教授及理论家、美学家汇聚武汉,11月21日23日在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桂子山・2008中国合唱发展高峰论坛”。

论坛选取“中国合唱音乐的创作风格与技法”、“中国合唱艺术表演风格与方式”、“中国合唱艺术的现代性进程”和“中国学校合唱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等主题,从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和音乐教育学等方面,用学术眼光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透视解析。杨鸿年、吴灵芬、曹丁、娅伦・格日勒、陈国权、高奉仁、田晓宝等老中青指挥家还将同袂,上演“Tian Kong之夜”合唱音乐会。■紫茵

浙江

流行音乐大赛评选十大歌手

11月4日―14日,“原野杯”首届温州市流行音乐大赛举行。

本次大赛分通俗、民族、美声、原声态等多种演唱方法。为提高大赛整体水平,经过初赛、复赛后,组委会对选手进行免费乐理知识培训。决赛由温州音乐人大乐队担任现场伴奏。

大赛评出2008年度流行音乐十大歌手,十大中的优秀者还分获2008年度流行音乐金银铜奖。此外,大赛还另设2008年度流行音乐创作奖、2008年度流行音乐最具潜力奖、2008年度流行音乐最具人气奖(网络评选)、2008年度流行音乐最具台风奖等奖项。■浙文

甘肃

第三届器乐大赛闭幕

11月1日晚,来自全省各地的音乐爱好者齐聚兰州金城大剧院,共同见证了甘肃省第三届器乐大赛的圆满落幕,并欣赏了由所有获得一等奖的演奏员们联袂展示的精彩器乐盛宴。

甘肃省第三届器乐大赛自10月15日开赛以来,经过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最终进入复赛的选手达286名,进入决赛的选手208名,分为青年组和中年组,分别参加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九个专业组的比赛。经过复赛、决赛两轮角逐,全体评委严肃、认真、负责的评选,按青年组和中年组的划分,产生了一等奖33名,二等奖58名,三等奖69名,优秀奖48名。■京文

江苏

国粹音乐演绎经典唐诗

作为名城会和第八届南京文化艺术节活动之一,南京文化局和南京民族乐团11月5日联合推出了一场高水平的民乐专场音乐会。多首经典唐诗的民乐版演绎,让这台音乐会充满了独特的文化气质。

第8篇

 

一、大赛内容分类及说明

1.软件应用与开发

包括以下小类:

(1)Web 应用与开发。

(2)管理信息系统。

(3)移动应用开发(非游戏类)。

(4)算法设计与应用。

说明:

(1)软件应用与开发的作品是指运行在计算机(含智能手机)、网络、数据库系统之上的软件,提供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移动应用、算法设计等功能或服务。

(2)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3)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4)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5)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6)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 3 件。

2.微课与教学辅助

包括以下小类:

(1)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类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2)中、小学数学或自然科学课程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3)汉语言文学(唐诗宋词)微课(或教学辅助课件)。

(4)虚拟实验平台。

说明:

(1)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其内容以教学短视频为核心,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 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2)教学辅助课件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课程软件。

(3)微课与教学辅助课件类作品,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务受众。本类作品选题限定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汉 语言文学(唐诗宋词)和中小学自然科学相关教学内容三个方面。 作品应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符合认知规律等原则,作品内容应立足于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展开,其立场、观点 需与教材保持一致。

(4)虚拟实验平台是指借助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传统教学和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

(5)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6)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7)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 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8)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9)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 3 件。

3.物联网应用

包括以下小类:

(1)城市管理。

(2)医药卫生。

(3)运动健身。

(4)数字生活。

(5)行业应用。

说明:

(1)城市管理小类作品是基于全面感知、互联、融合、智能计算等技术,以服务城市管理为目的,以提升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为宗旨,形成某一具体应用的完整方案。例如:智慧交通、城市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监控、城市应急管理、城市安全防护、智能建筑、文物保护、数字博物馆等。

(2)医药卫生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实现智能化医疗保健和医疗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建议但不限于如下方面:医院应用,如移动查房、婴儿防盗、自动取药、智能药瓶等;家庭应用,如远程监控家庭护理,包括婴儿监控、多动症儿童监控、老年人生命体征家庭监控、老年人家庭保健、病人家庭康复监控、医疗健康监测、远程健康保健、智能穿戴监测设备等。

(3)运动健康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和大众健身质量为目的。建议但不限于如下方面:运动数据分析、运动过程跟踪、运动效果监测、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养成以及职业运动和体育赛事的专用管理训练系统和设备。

(4)数字生活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稳定的通信方式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以提升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便利程度为目的,包括: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信息家电以及智能家居等。鼓励选手设计和创作利用各种传感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满足生活需求的作品。

(5)行业应用小类作品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解决某行业领域某一问题或实现某一功能,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价值为目的,包括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零售、物流、农林、环保以及教育等行业的应用。

(6)作品必须有可展示的实物系统,需提交实物系统功能演示视频(不超过 10 分钟)与相关设计说明书,现场答辩过程应对作品实物系统进行功能演示。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8)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 3 件。

4.大数据应用

下设大数据实践一个小类。

说明:

(1)大数据应用类作品指利用大数据思维发现社会生活和学科领域的应用需求,利用大数据和相关新技术设计解决方案,实现数据分析、业务智能、辅助决策等应用。要求参赛作品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成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来源、应用场景、问题描述、系统设计与开发、数据分析与实验、主要结论等。参赛作品应提交的资料包括:研究报告、可运行的程序、必要的实验分析,以及数据集和相关工具软件。作品涉及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① 环境与人类发展大数据(气象、环境、资源、农业、人口等)。

② 城市与交通大数据(城市、道路交通、物流等)。

③ 社交与 WEB 大数据(舆情、推荐、自然语言处理等)。

④ 金融与商业大数据(金融、电商等)。

⑤ 法律大数据(司法审判、普法宣传等)。

⑥ 生物与医疗大数据。

⑦ 文化与教育大数据(教育、艺术、文化、体育等)。

(2)本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3)每位作者在本类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4)每位指导教师在本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5)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含作品的现场演示)应不超过 10 分钟。

(6)每校参加省级赛区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类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 3 件。

5.人工智能应用

包括以下小类:

人工智能实践赛。

说明:

(1)人工智能实践赛是针对某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与思想的解决方案。这类作品,需要有完整的方案设计与代码实现,撰写相关文档,主要内容包括:作品应用场景、设计理念、技术方案、作品源代码、用户手册、作品功能演示视频等。本类作品必须有具体的方案设计与技术实现,现场答辩时,必须对系统功能进行演示。作品涉及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城市与交通(包括汽车无人驾驶)、智能家居与生活、智能医疗与健康、智能农林与环境、智能教育与文化、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三维建模与虚拟现实、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机器学习方法研究。

(2)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3)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4)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5)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6)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中,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人工智能实践赛的作品不多于 3 件。

6. 信息可视化设计

包括以下小类:

(1)信息图形设计。

(2)动态信息影像(MG 动画)。

(3)交互信息设计。

(4)数据可视化。

说明:

(1)信息可视化设计侧重用视觉化的方式,归纳和表现信息与数据的内在联系、模式和结构。

(2)信息图形指信息海报、信息图表、信息插图、地图、信息导视或科普图形。

(3)动态信息影像指以可视化信息呈现为主的动画或影像合成作品。

(4)交互信息设计指基于电子触控媒介的界面设计,如交互图表以及仪表板设计。

(5)数据可视化是指基于编程工具、开源软件或数据分析工具等实现的可视化作品。

(6)该类别要求作品具备艺术性、科学性、完整性、流畅性和实用性,而且作者需要对参赛作品信息数据来源的真实性、科学性与可靠性进行说明,并提供源文件。该类别作品需要提供完整的方案设计与技术实现的说明,特别是设计思想与现实意义。数据可视化作品还需说明作品应用场景、设计理念,提交作品源代码、作品功能演示录屏等。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8)每位作者在本大类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11)每校参加省级赛区每小类作品数量,由各省级赛区组委会或省级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 3 件。

7. 数媒静态设计 (普通/专业组)

包括以下小类:

(1)平面设计。

(2)环境设计。

(3)产品设计。

说明: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 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平面设计,内容包括服饰、手工艺、手工艺艺品、海报招贴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等利用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的展示作品。

(3)环境设计,内容包括空间形象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设施小品(景观雕塑、街道设施等)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作品。

(4)产品设计,内容包括传统工业和现代科技产品设计,即有关生活、生产、运输、交通、办公、家电、医疗、体育、服饰等工具或生产设备等领域产品设计作品。该小类作品必须提供表达清晰的设计方案,包括产品名称、效果图、细节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产品创新点描述、制作工艺、材质等,如有实物模型更佳。要求体现创新性、可行性、美观性、环保性、完整性、经济性、功能性、人体工学及系统整合。

(5)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后面“二、界定数媒类专业组作者清单”所述。

(6)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11)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省级赛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 3 件。

8.数媒动漫与短片 (普通/专业组)

包括以下小类:

(1)微电影。

(2)数字短片。

(3)纪录片。

(4)动画。

(5)新媒体漫画。

说明: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 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微电影作品,应是借助电影拍摄手法创作的视频短片,反映一定故事情节和剧本创作。

(3)数字短片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拍摄的各类短片。

(4)纪录片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和纪实的手法,拍摄的反映人文、历史、景观和文化的短片。

(5)动画作品,是利用计算机创作的二维、三维动画,包含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动作设计、动画声音和动画特效等内容。

(6)新媒体漫画作品,是利用数字化设备、传统手绘漫画创作和表现手法,创作的静态、动态和可交互的数字漫画作品。

(7)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后面“二、界定数媒类专业组作者清单”所述。

(8)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9)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5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10)每位作者在本大类(组)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11)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2)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13)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省级赛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 3 件。

9.数媒游戏与交互设计 (普通/专业组)

包括以下小类:

(1)游戏设计。

(2)交互媒体设计。

(3)虚拟现实 VR 与增强现实 AR。

说明: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 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游戏设计作品的内容包括游戏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关卡设计、交互设计,是能体现反映主题,具有一定完整度的游戏作品。

(3)交互媒体设计,是利用各种数字交互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借助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语音、图像、体感等各种手段,与作品实现动态交互。作品需体现一定的交互性与互动性,不能仅为静态版式设计。

(4)虚拟现实 VR 与增强现实 AR 作品,是利用 VR、AR、MR、XR、AI 等各种虚拟交互技术创作的围绕主题的作品。作品具有较强的视效沉浸感、用户体验感和作品交互性。

(5)本大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报赛与评比。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后面“二、界定数媒类专业组作者清单”所述。

(6)参赛作品有多名作者的,如有任何一名作者的专业属于专业组专业清单,则该作品属于专业组作品。属于专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专业组竞赛,不得参加普通组的竞赛;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的竞赛。

(7)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5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8)每位作者在本类(组)只能提交 1 件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9)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3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10)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11)每校参加省级复赛作品每小类数量,由各省级赛组委会或省级赛直报赛区自行规定。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国赛决赛作品不多于 3 件。

10.计算机音乐创作(普通/专业组)

包括以下小类:

(1)原创音乐类(纯音乐类,包含 MIDI 类作品、音频结合 MIDI 类作品)。

(2)原创歌曲类(曲、编曲需原创,歌词至少拥有使用权。编曲部分至少有计算机 MIDI制作或音频制作方式,不允许全录音作品)。

(3)视频音乐类(音视频融合多媒体作品或视频配乐作品,视频部分鼓励原创。如非原创,需获得授权使用。音乐部分需原创)。

(4)交互音乐与声音装置类(作品必须是以计算机编程为主要技术手段的交互音乐,或交互声音装置。提交文件包括能够反应作品整体艺术形态的、完整的音乐会现场演出或展演视频、工程文件、效果图、设计说明等相关文件)。

(5)音乐混音类(根据提供的分轨文件,使用计算机平台及软件混音)。

说明:

(1)本大类的参赛作品应以 2022 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冰雪运动、冬季体育运动和中华古代体育运动相关元素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冬奥会运动项目、奥运文化和知识。

(2)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作品分普通组与专业组进行竞赛。普通组与专业组的划分,参见后面“三、界定音乐创作类专业组作者清单”所述。属于普通组的作品只能参加普通组竞赛,不得参加专业组竞赛。

(3)本大类每队参赛人数为 1-3 人,指导教师不多于 2 人。

(4)每位作者在本大类中只能提交 1 交作品,无论作者排名如何。

(5)每位指导教师,在本大类全国决赛中不能指导多于 4 件作品,每小类不能指导多于 2 件作品,无论指导教师的排名如何。

(6)每件作品答辩时(含视频答辩),作者的作品介绍时长应不超过 10 分钟。

(7)每校参加计算机音乐类直报平台每小类数量不限。本大类(组)每校最终入围决赛作品总数不多于 4 件。

(8)为更有利于参赛作品的创作,本届大赛暂时取消往届大赛中“编曲类”计算机音乐作品小类,新增“交互音乐与声音装置类”小类。

 

二、界定数媒类专业组作者清单

(1)教育学类:040105 艺术教育

(2)新闻传播学类:050302 广播电视学、050303广告学、050306T网络与新媒体、050307T数字出版

(3)机械类:080205工业设计

(4)计算机类: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080912T 新媒体技术、080913T电影制作、080916T虚拟现实技术

(5)建筑类:082801 建筑学、082802 城乡规划、082803 风景园林、082805T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082806T城市设计

(6)林学类:090502 园林

(7) 戏剧与影视学类: 130303 电影学、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130307 戏剧影视美

术设计、130310 动画、130311T 影视摄影与制作、130312T 影视技术

(8)美术学类:130401 美术学、 130402 绘画、130403雕塑、130404摄影、130405T书法学、130406T 中国画、130408TK 跨媒体艺术、130410T 漫画

(9)设计学类: 130501 艺术设计学、130502视觉传达设计、130503环境设计、130504产品设计、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130506 公共艺术、130507 工艺美术、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130509T 艺术与科技、130511T 新媒体艺术、130512T 包装设计

 

三、界定音乐创作类专业组作者清单

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作者,划归计算机音乐创作类专业组:

① 在以专业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与类似院校(诸如武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师范大学或普通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或艺术系科就读。

② 所在专业是电子音乐制作或作曲、录音艺术等类似专业,诸如:电子音乐制作、电子音乐作曲、音乐制作、作曲、音乐录音、新媒体(流媒体)音乐,以及其它名称但实质是相似的专业。

③ 在校期间,接受过以计算机硬、软件为背景(工具)的音乐创作、录音艺术课程的正规教育。

 

四、参赛作品相关要求

1.所有类别、所有小类的每一件作品均必须为作者原创,如果和已发表、展出、获

奖的作品雷同或相似的作品(包括作者前期的作品),均不得参赛。

第9篇

第四届中国网络音乐节“一大赛事 两大活动”全面启动

7月24日下午,第四届中国网络音乐节在文化部多功能厅召开了新闻会,宣布“歌手大赛”、“网络音乐嘉年华”、“快乐音乐堂”等活动全面拉开序幕。来自文化部、中国互联网协会、台州市委等相关单位领导,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运营商代表和各大唱片公司代表、音乐节专家评审团代表、分赛区组委会代表、部分参赛选手以及各大新闻媒体等近200人参加了会议。

本届中国网络音乐节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中国互联网协会、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中国网友报、中国互联网协会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承办,旨在发掘培养有潜质的音乐人才,传播推广优秀的音乐作品,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促进网络音乐产业的繁荣发展。活动得到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以及各大唱片公司的大力支持。

在启动仪式上,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表示,通过网络音乐节这样的形式和平台,真正发掘出一批具有优秀音乐才华的人才,推出一大批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创音乐作品,打造出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和国际影响的民族原创网络音乐品牌,从而推动网络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表示,协会高度重视第四届网络音乐节这项工作,将调动协会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为把中国网络音乐节办成中国网络文化领域的第一大节尽全力。

据网络音乐节组委会负责人介绍,第四届网络音乐节以“感动真爱唱响网络”为主题,将联合包括通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唱片公司、著名音乐人等在内的网络音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歌手大赛”为主线,配合丰富多彩的“网络音乐嘉年华”活动和“快乐音乐堂”音乐教育系列讲座,引领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潮流,促进网络音乐产业的良性发展,加速网络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为塑造积极向上的中国网络文化作出贡献。

据悉,第四届中国网络音乐节歌手大赛将继承并发扬严谨赛制和良性竞争机制的优秀传统,采用以网友投票为主、专家推荐为辅的方式,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评选出符合网络音乐主流特点、贴近时代、反映网友心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最优秀的选手和网络音乐作品。在启动仪式上,专家评审团代表、著名音乐人表示,将用专业的态度,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每一位参赛歌手,让他们都能充分“秀”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

与此同时,第四届中国网络音乐节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加盟。在启动仪式上,中国网络音乐节组委会分别与华友数码和快乐米网络集团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作为第四届中国网络音乐节特别协办单位,华友数码将在赛事活动组织、无线增值业务开发、赞助招商、歌手作品包装、文艺演出等方面提供多项支持。另外,网络音乐节组委会指定快乐米网络集团旗下的快乐米音乐网为第四届中国网络音乐节歌手大赛第一网络赛区报名及作品展示投票的活动网站,旗下的掌讯通网(wap.省略)为第一网络赛区手机客户端官方宣传合作网站,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网络唱歌工具软件“卡拉蜂”也成为全国歌手大赛第一网络赛区报名专用工具。第四届中国网络音乐节组委会副秘书长黄歆泉表示,本届网络音乐节将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架起一座网络音乐产业链之间沟通、合作、共赢的桥梁。欢迎更多的通信运营企业、唱片公司以及互联网业界的朋友加入这一全民互动的网络盛宴。

自2005年成功举办首届音乐节以来,中国网络音乐节的影响力逐年递增。第一届从全国各地报名参加的参赛歌手和词曲作者达10万人,第二届在线参赛人数达到40万。2007年,第三届中国网络音乐节从2007年8月末直至2008年1月初,历时5个多月。其间,网络音乐节组委会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了参赛歌手人数、赛事关注度和网络音乐品质的全面提升。

在前三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2008年第四届网络音乐节高规格重装登场,博采众长,汇集群英,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国内最权威、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品牌价值最高的网络文化品牌。

第10篇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最佳的决定”

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由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先生创立于1983年。该项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是世界水平最高、最为著名的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之一,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包括世界顶级小提琴家之一的朱莉亚?费舍尔、英国国宝级小提琴家塔斯敏?利特尔等很多活跃于世界乐坛的小提琴家曾参加过此项比赛并获奖。基于梅纽因先生“音乐是联结人类的纽带”的理想,梅纽因比赛于2008年开始走出英国,2012年比赛移师北京,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这是该比赛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行。本届梅纽因比赛收到了全球范围内来自28个国家的231名选手的报名申请,这是设立此项比赛以来的最高纪录。

正如本届比赛组委会主席王次炤院长所说,之所以在中国举办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举办国际性的艺术比赛无疑会更加丰富北京的艺术舞台,对发展繁荣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第二,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在中国也有着良好的声誉和较大的影响。自该赛事创立以来,已有吕思清、宁峰等25位中国小提琴学生获奖;第三,梅纽因先生是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界的好朋友,是中央音乐学院建院以来第一个授予的荣誉教授。梅纽因先生生前也曾表示希望有一天该赛事能在中国举行。正是基于这些因素,中央音乐学院将此项比赛引入中国。“2012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组委会和筹备办公室,经过一年半的精心筹备,联合了国家大剧院、中国爱乐乐团、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等院团和机构,共同承担了这次比赛的有关项目。比赛艺术总监戈登?贝克先生曾多次表示,中方主办单位中央音乐学院为本届比赛做出了充分而高效的组织工作。而已有95岁高龄,与梅纽因先生共同创建了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在澳大利亚通过网络全程追踪了本届比赛的罗伯特?马斯特斯先生则评价此届比赛是 “有史以来最为突出的一届”。

梅纽因比赛本身的高水准和在中国举行的重要意义及影响也使得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了高度关注。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专门为此次比赛题字并出席开幕音乐会,会见了梅纽因先生的女儿扎米拉?梅纽因女士、比赛委员会负责人和评委及主办方组委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等,与艺术家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4月15日的颁奖仪式和闭幕音乐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日本驻华公使堀之内秀久等政界要人也莅临现场,共同见证比赛的圆满落幕。此外,挪威、韩国等国的驻华大使也曾在比赛期间专程出席音乐会。

将梅纽因小提琴比赛引入中国,比赛评委之一的胡坤先生功不可没。作为林耀基教授和梅纽因先生的学生,他说,在中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梅纽因小提琴比赛,既是为了实现对中国无限热爱的梅纽因先生生前的夙愿,也是为他自己对母校的感恩与回报。这不仅使中央音乐学院拥有了一次承担大型国际性专业音乐比赛的经验,也为梅纽因比赛组委会既保持其高度的专业水准,又逐步扩展到欧洲以外的亚洲、美洲等地区,寻求更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进行了极为有益的全球化探索。本届比赛在很多层面上都打破了以往历届的记录,可以说,对于中央音乐学院和梅纽因比赛组委会来说,这是一场实现了双赢的圆满合作。正如胡坤先生和所有参与者在赛后都得出的共同结论,“这是一个最佳的决定”。

“让我们分享音乐的快乐”

在历时十天的比赛过程中,笔者和很多观众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在共同分享对音乐的热爱,甚至有时在聆听演奏的一瞬间会忘记竞赛的存在。评委弗兰克女士在比赛期间多次表示,选手们的演奏水平让她和其他评委们难分伯仲,每做出一个决定都很艰难。在这十天的赛程里,我们无时无刻不被美妙的音乐包围着。首先,我们看到了本次比赛的主角们——选手与评委们——通过比赛、音乐会、讲座、大师班等各种形式分享他们对音乐的感悟。

经过严格的初选,本届梅纽因比赛共有来自中国、美国、韩国等9个国家的42名入围选手来到北京参赛。其中有很多人都就读于国际一流音乐学府,如美国的柯蒂斯音乐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中国的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日本的桐棚音乐学院等。在少年组中,多位只有十一二岁的小选手,在舞台上显示了超出年龄的成熟与稳健,让人不禁感叹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组决赛的精彩水平也达到了成年音乐家音乐会的水准。然而,比赛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一种选拔,组委会为两个组别未进入决赛的选手分别举办了音乐会,并安排了评委与选手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这让未进决赛的选手有了更多切磋琴艺并与大师交流的机会。

按照惯例,除了激烈的比赛,评委们还在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北京音乐厅、英国大使馆等场所参与了开幕式、闭幕式音乐会等演出活动,并举办了专门的评委音乐会。他们与中国爱乐乐团、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和中国青年交响乐团等国内一流的音乐团体合作,奉献了精彩的表演。9位评委还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1场互动讲座和9场大师班教学。他们的这些活动无疑在各个方面为选手及听众提供了小提琴演奏及教学的优秀范本。特别是4月12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小提琴三部曲”音乐会,让人流连忘返。音乐会上,服部让二演奏的莫扎特《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优美、细腻,流畅多变的线条展现出无比的和谐;奥利维尔?查理演奏的圣-桑斯《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则堪称完美,其飘逸洒脱而又严谨精妙的处理,即使在乐队稍有缺憾的情况下,仍向观众充分展示了这部小提琴经典名作所蕴含的无穷的艺术魅力;而挪威小提琴家海宁?科瑞格鲁德的演奏激情四射、情感热烈,他为大家奉献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体现出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戏剧性。评委们各具特色而又精彩绝伦的演奏,让选手与观众更加直接而透彻地理解了他们在大师课和讲座当中与大家分享的关于“如何演奏音乐”的感悟。

其次,梅纽因比赛组委会在参赛曲目的设置上也试图传播出对于具有宽阔的文化包容性的“音乐艺术”这一内涵更为广博深邃的理解。

梅纽因先生本人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及哲学思想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着极大且极为谦逊的学习热情。他总是怀着虔诚的心去领悟和接受不同的文化。而本届梅纽因比赛的必选曲目中不仅几乎涵括了所有小提琴经典曲目,作品的创作时间跨越了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并兼有20世纪作曲家的作品。而且,为了表示对主办国音乐文化的尊重,凸显本届比赛的中国元素,中央音乐学院与梅纽因比赛组委会在赛前公开进行了一次中国新创独奏小提琴作品的征选。其中李尚谦创作的《山中醉》和田景伦创作的《三句半》两首作品脱颖而出,它们既富有中国文化元素,又颇具现代音乐气息,同时充分利用和展示了小提琴的技术技巧,对选手们的音乐领悟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两首作品因此而分别成为少年组决赛和青年组半决赛的必选中国曲目。选手们在准备过程中努力认识中国音乐元素并用心演绎作品,也吸引了他们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关注。

同时,在青年组半决赛必选曲目当中还包括了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为小提琴与吉他而作的《探戈的历史》。皮亚佐拉的创作是集古典、爵士及探戈音乐文化为一体的典范,是现代音乐创作中多元化趋势的代表。这也引导年轻的选手们更多涉猎古典音乐之外的各种音乐文化的精髓,与人们分享并且互相欣赏这份人类共同的财富。

除了独奏,比赛也重视选手的合奏意识和创造能力。比如,在往届的比赛中,曾设置有四重奏的曲目,即由选手演奏一提,与评委会指定的二提、中提和大提琴合奏。这对中国选手来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从上届比赛开始,少年组增加了即兴演奏的环节,并由选手指挥室内乐队演奏维瓦尔第《四季》。对此,获得少年组第一名的美籍华裔选手朱凯源表示,指挥乐队(《四季》)对他是一种新的尝试。

第三,本届比赛的分享理念还是一次现场、网络、比赛、演出、教学、互动等多种形式的全方位体现。

随着梅纽因比赛的声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本届比赛是梅纽因比赛逐步走出英国、走出欧洲、走向全球的关键一站。为了凸显比赛的开放性、公益性,此次比赛的所有预赛和部分决赛以及所有大师班、讲座和展览都免费对社会开放。此举受到首都乃至全国小提琴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们的青睐。所有的免费场次都是爆满,一些重要的音乐会也是一票难求。梅纽因组委会认为,“北京梅纽因比赛的观众都非常积极地融入比赛当中。他们用慷慨热情的掌声来表达他们对选手们的评判,同时也表现出非常高的艺术素养和公平公正”。

此外,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关键角色,网络传播已成为与现场参与并行的重要手段。本届比赛对长达四十多小时的赛程进行了“全球网络视频实况直播”,全球任何国家的用户均可登陆中央音乐学院官方网站的梅纽因比赛专题区,无需注册便可观看比赛现场实况。据英方工作组反馈信息,欧洲地区的观众也可通过网站流畅地观看比赛。这是国内首次对音乐比赛现场进行全球实况直播的尝试。很多远在澳洲或美洲的观众通过电子邮件表达他们能够即时欣赏比赛的激动心情以及他们对所关注选手的支持。这次的网络直播又创造了梅纽因比赛的新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十天时间里,海外网站直播加点播的点击量是36947次,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网直播加点播43000多人次,国内同时上网观看最多是249人。

无论是通过现场、网络,还是媒体报道的方式,本届比赛中的一股股热浪波及到全球范围的音乐爱好者们。“让我们在北京梅纽因比赛期间共同分享音乐的快乐和美好”,这恐怕是本届比赛的所有参与者最为切身的体验。

“获得收获,同时也看到了差距”

比赛在中国举办,对于中国的小提琴界来讲是一次打开眼界、向各路好手学习的好机会。参加青年组比赛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朱可,在半决赛中因为断了弓毛处理不当而影响到了比赛。但当笔者采访他时,他依然很兴奋,因为较之遗憾,收获要更多一些。他说中国学生在概念上不是很清楚,好像有劲不知道往哪里使。国外选手在大的框架上很完整,音乐表达的逻辑清晰、一致。对于这一点,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学科主任的童卫东也深有感触。他认为中国选手在文化上、在对音乐的理解上与国外选手尚有一定差距。他说,艺术也有流行和时尚,国外的演奏风格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模仿、不断地摇摆,思路不是很清晰,这也影响到了学生。因此胡坤建议中国学生一定要出国学习,一定要更加国际化。他开玩笑地形容自己是乱石堆里钻出的一棵草,而现在的年轻人则是草坪上长出的一朵朵鲜花。他们的硬件都很好,缺少的是西方文化的熏陶。

梅纽因先生创办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年轻音乐人才”。这次通过对比赛零距离地接触,让参与者们深刻地领悟到年轻的音乐人才成长的关键。

首先,学习音乐要对于音乐有基本的感受力。在比赛评委的大师班教学公开课上,每当一个学生奏完其准备的曲目,评委们问出的第一个问题几乎都是,“你想在这首乐曲中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很不明晰,甚至往往给出的是临时现想的答案。这说明他们在练习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而评委们都强调,演奏者对于乐曲应该有个总的情绪和内容的把握,才能够拥有大的框架,在音乐的表达上体现出全曲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其次,学习音乐是一个需要独立思考的过程。对于音乐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技巧的提升上。在组委会安排的一场由评委会主席帕梅拉?弗兰克〔美〕、副主席服部让二〔日〕和评委奥利维尔?查理〔法〕与选手和小提琴专业人士的互动活动中,他们三人都谈到,技术并不意味着就是拉得多快、多响,而是看它是否恰当地表达了音乐。而音乐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则需要通过不间断的独立思考来实现。他们建议,演奏者可以对乐谱进行一些音乐上的分析(节奏、速度、和声、配器等),对于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和所处年代音乐风格的了解也应该说是很好的帮助,这些案头工作会为演奏者提示更多的方向。另外,对于一些演奏大家的经典版本的研究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很多评委在教学中都强调,要想拉好小提琴,很多功夫是在小提琴、甚至是音乐之外。比如,服部让二以少年组的比赛曲目莫扎特的《G大调奏鸣曲》(K.301)举例说明。乐曲的第二乐章是一段非常优雅的舞蹈,因此你要知道欧洲的小步舞曲是怎么回事,这就要多看些芭蕾舞。中间一段是歌唱性的,像歌剧中的咏叹调,好像在讲一个故事,这就需要多看欧洲的歌剧。胡坤特别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过分尊崇教师的权威性),使得学生不愿意动脑筋,一切服从老师,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甚至连乐谱上的标记都不清楚。他希望学生要多听、多看、多思考,反对学生一味地模仿和复制,因为模仿的东西永远不是发自内心的。

第三,艺术家最重要的素质是想象力和创造力。胡坤在访谈别强调学生要树立创造的观念,宁可创造错了,也不要模仿对的。挪威小提琴演奏家海宁?科瑞格鲁德也在教学当中鼓励学生尝试用三四种不同的理解和奏法来创造性地演绎同一个乐句,以追求出乎意料的效果和最为完美的音乐诠释。即使演奏古典音乐时,他在给学生做补充性的伴奏时总能展现出变幻莫测的音色和变奏形式,这种自由的即兴发挥闪现出音乐艺术特有的灵性之光。用独特的声音来确立自己的个人风格,以使自己在音乐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将是每一位高水平演奏家追求的目标,也是对演奏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的极大的挑战。

从4月6日至15日,十天的时间日程满满,收获多多。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的主要组织者之一苏珊娜?巴特梅斯女士在总结这次比赛时说:“这是一次非常‘深’层次的合作。我们不仅仅是共同为这十天的小提琴比赛和音乐节做好了各方面复杂的实际的准备,我们还共同致力于打造能够体现它的创立者耶胡迪?梅纽因先生的精神的一次盛会。”在谈到本次比赛为何免费向社会开放时,王次炤院长说:“本次比赛得到教育部、文化部、北京市等国家部委和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许多企业和基金会,如凯风公益基金会、徐小平艺术教育基金会、林耀基小提琴教育基金会等等以及一些海外企业和实业家给予了各种方式的赞助。为了回报政府、回报社会,我们必须最大程度地让广大民众享受到比赛的艺术气氛和受到高雅音乐的熏陶。”可以说,本次比赛最重要的影响是在小提琴的教育观念上。在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策已经确立的今天,2012北京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必将会在中国音乐史、乃至中国文化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图片由韩军、吴建平摄)附:

2012北京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获奖者名单:

青年组

第一名:肯尼斯?亚瑟?瑞肖(美国)

第二名:李知恩(韩国)

第三名:阿莱克斯?肯尼(美国)

第四名:郭思言(中国)

巴赫作品演奏奖:吴松泉(新加坡)

中国新创作品演奏奖:李泽宇(中国)

欧洲青少年比赛联盟奖:肯尼斯?亚瑟?瑞肖(美国)

少年组

第一名:朱凯源(美国)

第二名:李守彬(韩国)

第三名:大河英机(日本)

第四名:格蕾丝?克利福德(澳大利亚)

第五名:陈睿训(韩国)

中国新创作品演奏奖:朱凯源(美国)

第11篇

记者亲眼目睹评委会主席杜鸣心、周广仁和高为杰、饶余燕、储望华、杨立青、陈怡、叶小纲、郭文景、唐建平、敖昌群、姚盛昌、范哲明、曹光平、彭志敏等15位评委认真负责的工作。全国9所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的现场参与,更增强了比赛的透明度与公正性。大赛秘书长陈丹布介绍,参赛作者包括德、美、加、厄瓜多尔等国的作曲家,作曲者的年龄差距十分悬殊,最长者已有85岁高龄,最小者年仅7岁。“参赛作品一律隐匿姓名,力求最大程度保持公正。为避免遗漏佳作,评委分为两组初评,并交换淘汰作品二次评审,有争议的作品重新投票”。

这次比赛确实发现一些佳作,在艺术构思、写作技法、人文精神、美学追求、个性语言上比较突出。成人组前3名获奖作品,竟不约而同选择京剧音乐为素材。中央民族大学教师张朝所做《皮黄》,“眉清目秀、表情生动”,语言技法更圆熟。但是,既为“皮黄”,西皮成分单一,如添加二黄、反二黄元素,造成刚柔相济的效果,音乐的性格与色彩对比变化则会更加丰富合理。出自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留学生王笑寒之手《遗失的日子》,“秧歌”、“民谣”、“西皮流水间奏”的过渡连接,巧用心思手法新颖,优势在于一二度创作天然集成,音乐呈现清晰准确流畅完整。中央音乐学院本三学生王阿毛的《生旦净末丑》,在戏曲“母本”运用上,基本采取化整为零,拆解变形,走得更为勇敢自信,锐气极端。10部优秀奖作品不乏特色,《孤山探趣》营造的清幽意境,《恋镜・花溪》调制的斑斓色彩……《风月》其美妙音乐在“兼容艺术性、技巧性、可听性”上,可谓独树一帜。儿童作品获奖3部,《恰央创意曲》是首复调小品,形象简明手法干净;《拾朝花》从活泼的小快板到舒缓安静的中段,最后以热烈的急板结束;《往事2007》名副其实,开始的“沉思”、穿插的抒情段落宽广线条,后面清新的诗意,它都更像一位成人童心复苏,表达着“过去时”而非当下情怀。

现场聆听全部32首作品演奏,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太多作品语言技法雷同,尤其开头结尾几乎如出一辙,如开始在同一音区重复同一音型,结束在一阵疾风暴雨般的狂暴宣泄后戛然而止。《如梦令》紧随《闪烁Ⅱ》,第一串音符出来,听众还以为又开始“闪烁”一遍。难道写这些作品的人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吗?

周广仁教授对评奖结果十分满意。她认为,现在年轻的创作者自身演奏水平提高,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旅美作曲家陈怡则肯定,这次32首新作全部以高水平演奏是一大亮点,十分了不起。高为杰教授评价,这次获奖作品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钢琴作品相比,创作的思维理念、技术技法已经有了标新立异的巨大变化,这次比赛是一次作曲家与演奏家共赢的良好开端。

2007“帕拉天奴”杯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 获 奖 名 单

成人作品:

一等奖: 《皮黄》 张朝

二等奖: 《遗失的日记》 王笑寒

《生旦净末丑》 王阿毛

三等奖:《中国画艺》 王斐南、《盛开的沙罗双 树》 于川、 《谐谑曲》 董欣宁、 《动 感北京2008》赵梓翔、《即兴曲五 首-望舒诗选》 龚晓婷

优秀奖: 《孤山探趣》 张伊卉、《未找到的钥

匙》 赵曦、《恋镜 ・花溪》贺圆圆、

《雪盈盈》 何、《凌破》 陈思昂、

《space-for prepared piano》 谢文辉、

《闪烁II》 邓乐妍、《哭嫁》 刘天石、

《风月》 游耀东、 《鸿》 钱琦

儿童作品:一等奖 :《恰央创意曲》 于川

二等奖: 《拾朝花》 丁冕

三等奖 :《往事2007》 方岽清

钢琴演奏奖:一等奖:王笑寒

二等奖:黄亚蒙 、于泽楠

三等奖:于那、 杨晓帆、莫野

儿童钢琴演奏奖: 陈浩果、谢子薇

第12篇

(人民大会堂)

他的钢琴表现方法及舞台设计都格外用心。以“美”的听觉、视觉为切入点,以求新求变的创作,将钢琴艺术真魂、真形、真神融入每一个作品。

25

维也纳约翰斯特劳斯圆舞曲乐团新年音乐会 (世纪剧院)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名作赢得了法兰西人的赞美声。乐团本次演出由著名音乐大师、著名小提琴家兼指挥家舒茨挂帅,与你一同欣赏原音乐的魅力。

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简•爱》

(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舞台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为该剧注入了无限新鲜感与创意,使该剧的叙事结构如电影般精致――以闪回方式呈现的童年片段恰到好处地出现在简•爱思绪的断点,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全盘托出。

话剧《弹琴说爱》 (歌剧院)

盲人乐手许哲诚和美国钢琴家范德腾双钢琴四手联弹。带来全新音乐舞台剧体验。《弹琴说爱》有别于一般戏剧的演出方式,就是用音乐来演戏。全剧以精彩的投影影像,随着音乐的流泻淡入淡出,颠覆一般钢琴演奏会的传统表演模式,成就一出另类音乐舞台剧。

毛阿敏北京演唱会

(首都体育馆)

她是中国流行乐坛标志性的人物,出道至今用歌声记录了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历史、承载了整整一代人的岁月记忆。从艺近30年,毛阿敏将首次召开个人演唱会,她的歌声永远带给我们无限回忆。

开心麻花2011贺岁大业《乌龙山伯爵》

(海淀剧院)

《乌龙山伯爵》的主角是一个无房、无车、无存款、无工作的四无青年。有一天他忽然收到一份来自美国的遗产,在银行里畅想美好生活的同时,遇上了不靠谱的银行经理和一群更不靠谱的劫匪,之后被逼上乌龙山⋯⋯

话剧《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

(保利剧院)

圣经里有两个伟大的建筑,一个是巴别塔,一个是诺亚方舟。前者承载了人的狂妄,后者承载了人的谦卑。站在命运的交叉口,是应该狂妄地征服它?还是该谦卑地接受它?

《爱情是蓝色的》纪念保罗莫里亚北京新年音乐会

(北京展览馆剧场)

保罗莫里亚被人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音乐之神”。他善于同流行歌坛的名星合作,为他们谱写和改编乐曲。他的音乐也如其人,温和典雅、平易近人、饶有风趣。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西施》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

作为一部浪漫主义大歌剧,歌剧《西施》文辞优美,散发着《诗经》的气质与高古情怀。剧中音乐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与钟、磬、萧等中国民族乐器遥相呼应,触动人心。

跨年巨献话剧《疯狂电视台》

(保利剧院)

凝结台湾综艺娱乐、舞台艺术、创意爆笑之话剧。“亚洲剧场翘楚”赖声川携手“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继口碑大戏《宝岛一村》之后再度合作,打造年度最值得期待话剧。

梁咏琪2010北京演唱会

(工人体育馆)

她创造了继林忆莲之后香港女歌手在国语市场的奇迹。梁咏琪将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个人演唱会,此次将是梁咏琪在北京首次开唱,她将与广大歌迷亲密互动共度快乐平安夜。

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首都体育馆)

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阔别六年后重回北京。这场总决赛汇集了大奖赛各分站赛两站积分排名前六名的共计36名世界最优秀的选手,其中不乏冬奥会以及世界锦标赛的奖牌得主。

跨年感恩之旅River Dance

《大河之舞》

(北京展览馆剧场)

被誉为爱尔兰“国宝”、“世界第一踢踏舞”,连续创下众多传奇记录,席卷全球15年、享誉世界的《大河之舞》此次再度整装待发与你一起跨年狂欢。

CALENDAR

2010年世界单板滑雪北京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