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绩效评估系统

绩效评估系统

时间:2023-05-29 18:03:49

绩效评估系统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1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绩效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是思想政治工作引起的人们态度行为、组织行为、精神或文化环境以及生产或工作效率积极变化的综合表现。思想政治工作绩效的评估,就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完成任务情况、接近目标程度作出判断和评定,确定个体态度行为、组织行为、文化和精神环境以及物质效益变化的性质和幅度。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机制,是一个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的一项具体措施。其重要性表现在:

第一,是新形势下落实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的有效途径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有效手段。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机制,不仅包括目标任务的制定和实施,而且应包括对思想政治工作绩效的评估。通过评估,既可以客观地反映出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程度,又可以有效地解决保证组织政治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从而保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向着预期的目标发展。

第二,促进组织的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旦一个组织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激励机制,就促进了组织流程和渠道建设的顺利推进,组织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三,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为组织经营、改革、发展工作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为保持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第四,推动组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在部分同志由于内外部原因产生一些思想波动时,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机制要求,通过抓好评估机制这个抓手,不断强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内逐步形成勇担责任、积极向上、尊重业绩、求真务实、不断进取、自我提高、艰苦奋斗、勤政廉政的氛围,稳定员工队伍,促进组织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的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机制,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各组织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笔者相信,通过绩效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对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作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激发思想政治工作活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导向性原则。正确导向的评估必须紧紧围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二,可测性原则。在具体的测量过程中,具体的、定量的指标体系较抽象的、定性的指标体系要容易测量,多级指标体系较一级指标容易测量。设置评估指标,首先要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例如,定性评估,主要评估一个单位或部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否明确,效果是否明显,责任制是否落实。定量评估,主要考察政治业务学习频次、专题会举办次数、教育活动的人数、阵地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其次,坚持定期评估与日常评估相结合。定期评估是半年初评、年终总评;日常评估是随时了解和把握评估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再次,坚持民主测评与组织检查相结合。在考评思想政治工作绩效时,采取民主测评的方法,把自我评估、群众评估、社会评估结合起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与公正。

第三,坚持奖罚分明的原则。评估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绩效的评定,奖惩是在评估的基础上对利益得失的确认。要改变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无指标、工作无定额、评估无依据、奖惩不分明”的现象,必须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后的奖惩力度,注重发挥四项功能:一是要按照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尽力提高奖励的规格档次,加大表彰的力度和声势,着力营造人人想做、会做、争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二是大力培植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典型,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对组织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是通过颁布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人才奖等方法,提高物质奖励的力度,并把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与他们的晋升、晋级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通过考评,对因主观努力不够,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不到位,目标任务未完成,致使责任范围内思想政治工作削弱,产生不良后果的,视情况给予批评教育,直至追究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绩效评估的方法

(一)评估体系的建立

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领导机制。这是落实好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的保证和关键。包括领导重视、责任制落实、员工队伍建设3项内容。第二,工作机制。指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教育内容和方式、整体落实情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建设、创建活动、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5项内容。第三,投入保障机制。主要分为经费来源、阵地网络、现代科技手段等3项内容。第四,综合效益评价机制。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窗口规范服务水平三项内容。第五,奖惩激励机制。重点包括奖励、惩戒、反馈3项内容。上述评估体系相辅相成,涉及到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具体操作时,可采取100分制方式进行考评。各类指标权重及分值的确定,应力求突出重点、兼顾其它、合理分配。

(二)评估的应用形式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主体是上级党委(组)和主管部门,考评对象是所辖部门和组织。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进行。信息系统对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及其目标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使上级部门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做到胸中有数。二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例会进行。可定期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例会,由相关部门按规定要求汇报思想政治工作情况。三是通过专项检查和互查进行。由党群工作部门牵头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互查,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既可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又可产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督促作用和激励效应。

(三)评估的基本步骤

一是制定标准。根据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提出的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结合组织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评分细则。二是组织评估。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准确地了解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三是通报结果。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评估情况,反馈评估结果,评出好差优劣。通过公布结果,检测评估的准确性,不断修改完善评估体系的方法、内容,确保评估工作更趋科学合理。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2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绩效评估 信息资源共享

国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早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就系统内确立和实施统一的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之后,这一研究热点逐渐分化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和图书馆两个方向的研究,前者是以图书馆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体系;后者主要集中于数字资源的利用绩效和数字图书馆绩效评估。通过对“数字图书馆使用及服务评价”、“数字信息资源及服务统计和绩效评价”的探讨,可帮助图书馆确定在馆藏体系变化和图书馆转型中的具体目标,这些都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价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时期,伴随着由欧盟支持的跨国图书馆合作不断发展以及各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开发,地区间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日趋强烈,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益也随之显现出来。尤其是LibQUAL+TM和E-Metrics等图书馆绩效评估和数字资源利用绩效评估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进行资源利用和服务质量的标准量化评估。统一标准的实施为图书馆进行利用和服务的比较提供了参照和依据,也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践提供了必要准备,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具备了“实用主义”的砝码。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规模虽然远不及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现为研究者较为集中、研究成果少的特点,但仍逐渐形成了以下三个代表性的研究角度:

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综合研究

该角度的研究开展得最早也最为广泛,相关的研究项目的开展和会议研讨所制定的评估指标框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国外早期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中,1996年McClure和Lopata的“Assess-ing the academic networked environment:strategies and options”可谓是“开山之作”。该指南分四个部分,系统地论证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的基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法的指导方针及建议;从用户、成本、网络传递、利用、服务和支撑6个关键评估要素人手,设计绩效评估体系。该文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了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框架,将系统绩效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实际结合起来,进而提出评估的重点;将建立绩效评估策略和机制放在关键的位置上,强调多方配合去构建新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模式。然而,受到时间的局限,它针对的是以传统图书馆构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所提出的绩效评估指标有待更新。

1999年8月,“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绩效评估——第三届诺森比亚国际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围绕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施过程中评估指标设计、绩效评估的具体操作及实现等问题展开的。

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资助的Na-tional Data Collection Models for Public Library Network Statistic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s和加拿大的“APLEN绩效评估战略”都是围绕着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统计数据和指标体系,通过绩效评估统一数据的采集,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经项目的实施发现,公共图书馆、联盟和国家图书馆机构都可以实现统一数据的采集,在变化的环境中,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统计指标还可以进行动态的调整,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机构负责成员的合作和绩效评估的数据收集工作,这对绩效评估试验、推广和发展必要的。APLEN开发了一套绩效评估的指标(核心指标、选择性指标)和质量标准,基于此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随后也公布了大学研究图书馆网络统计和绩效评估数据采集指南。这个指南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视角,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叙述了图书馆的利用和用户状况,帮助成员图书馆识别和选择数字信息资源利用和用户的统计及测量指标,规范了统计和评估的范畴及过程,提高了对统计和测评收集、分析、报告等数据的关注程度。

这些国外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强调建立统一评估标准使绩效评估具备普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绩效评估指标可定量描述并易于采集和分析,但因受到统计指标的约束,很难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整体绩效进行全方位的认识,更适用于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之间和成员内的横向比较评估。

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管理和发展角度的研究

该角度主要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如何利用绩效评估推动自身的科学管理和持续发展。在借鉴管理学中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该角度强调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发展出发,关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效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际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进行科学的探讨。

在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认识上,Malviya和Kumar在对图书馆网络和联盟管理技术的探讨中特别指出,利用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能有效地提高成员参与图书馆网络和联盟活动的效果,从而可提高整个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这也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和模型应用方面,Bundy和Amey建议利用成功关键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进行绩效评估,采用持续的自我评估和周期性的外部评估相结合的系统评估措施,将会降低成员的抵制,强化成员之间的协作。Ching等结合台湾电子图书馆网(TEBNET)的实践,利用所设计的PA-TOP模型(Philosophy,Assumptions,Theory of Organising和Practices),判断系统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效果,并利用绩效评估引导系统的战略转变,对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协调,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2007年,Kettunen开创性地应用平衡记分卡方法,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在数字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出发,设计了成员、财务、内部流程和学习相互关联的四个维度的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估模型,在绩效评估与战略实现之间建立了有效的关联。

该角度的研究遵循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绩效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到利用系统成功因素的绩效分析,最后到利用相关绩效评估理论方法模型设计以系统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打破了绩效标准限定于可统计分析的指标的评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战略导向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思路得以逐渐确立——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绩效提高,才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服务质量和终端用户角度的研究

图书馆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关注服务质量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中也得到了体现。该角度是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服务质量和终端用户着手,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进行评估,并通过服务利用统计和成员/终端用户的调查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进行评价。

2004年,Bertot在前期提出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服务质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输入一输出评估方法综合模型,分析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产出和服务质量,强调成员参与的意义。与此同时,还应让成员分享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相关数据,实行标杆管理,特别要收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流程中的数据,这对于提高成员的服务绩效也是至关重要的。McClure以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服务为评估对象,认为理解评估的情境、计划、培训、组织确定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管理数据和目标用户调研等,是评估能否成功的要点。

Gatten则在OhioLINK定期的评估报告基础上,对其84个成员馆利用LibQUAL+TM进行服务质量的调查、统计和评估,以掌握系统整体层面的服务绩效状况,涉及到编目、数据库、电子期刊、数字化媒体、电子图书和学位论文服务,并指出成员之间的持续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国外从该角度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依然保留了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的定量评估方法,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对多种评估方法的综合应用,如投入产出评估、效果评估、用户满意度的评估,力图全面掌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服务和利用绩效。但研究中缺乏针对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虚拟参考咨询等的专门研究,对共建共享产生的绩效也认识不足,未能突出共享绩效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重要地位,而是着重强调各成员服务质量的提升。

除了上述三个角度对信息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研究外,围绕特定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展的案例绩效评估研究能与系统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使得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关案例研究主要围绕着代表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展开。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HEEC对芬兰电子图书馆(FinELib)成立以来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成为2008年IFLA年会上各国开展信息资源共享调研和绩效评估的范例。这种案例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绩效评估不仅能达成系统与成员对战略的共识,成为系统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持,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系统和成员的进一步合作,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估机制是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实践的必然要求。

4 国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的启示

结合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发现,学者们一致认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不但需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而且更需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然而,由于国内外研究基础和实践模式上的不同,目前所研究的成果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

·在研究视角上,侧重于从成员绩效评估的角度出发,将共享的绩效作为图书馆绩效的一个部分,通过数据统计说明如何利用共享系统发展来提升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于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理论或问题的研究,其显著的特点是结合特定案例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在借鉴管理学绩效评估的成熟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以图书馆绩效评估统计标准为基础,设定评估的参数,并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定量统计比较分析和用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

·在研究内容上,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与成员图书馆资源存取和服务提升结合起来,引导绩效评估支持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实施和策略制定。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3

一、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评估制度、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来看,虽有宪法、审计法、行政监察法及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绩效考评有不少规定,但要么缺乏相关实体规定,要么缺乏具体程序,使得绩效评估运行机制不健全、动力不足,起不到应有的规范作用。另外,绩效评估尚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未统一规划,不能全面推行;未建立起绩效计划和绩效报告等制度框架,随意性大;缺乏统一领导机构和绩效标准,部门各自为政,无法进行部门或地区间的比较评估。

(二)绩效评估内容、手段和方法还不够规范,尚未建立起科学的评估体系。一是许多地方评估内容仍沿用“政府本位”模式,片面将经济业绩等同于政绩。这种模式多涉及产值、税利指标等,很少涉及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如实际收入、就业率、居住条件等。二是评估手段、方法还相对落后,虽已开始运用计算机手段,但日前仍是手工操作、人为评分情况较多。因对现代评估方法如平衡计分卡、360度评分法等缺乏了解和运用,导致评估工作量大,出错率较高,人为因素干扰较大,影响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三是遵循国际惯例、适合国情的评估原则、指标、模型、依据、程序及方法等评估体系尚未建立。一些有限评估不是流于形式,就是突击式的大检查、大评比,难以使政府绩效得到持续改进。不少机构存在为评估而评估,为应付上级而评估,为放大政绩而评估的不良现象。

(三)政府绩效评估方式单一,评估主体缺乏独立性。一是当前主要采用目标责任制考核、组织考察和工作检查等方式。主要特征是政府评议政府,公民参与渠道不畅通,透明度不高,对公共管理过程不能实施有效监督与批评,使评估过程具有封闭性、神秘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影响与作用。二是当前评估主体构成参差不齐,缺乏独立性。由于缺乏专门独立评估组织,而现有的评估主体往往与评估对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甚至有些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就使得评估主体在评估过程中带有很强的本位、主观色彩,难以保持立场、态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四)政府绩效评估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门人才。我国绩效评估事业起步较晚,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作也较薄弱,至今没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全国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各部门、单位只是根据本行业具体特点和需要开展一些临时、分散的培训工作。评估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影响了政府绩效评估质量。

(五)有效的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尚未建立,还存在大量信息失真现象。在实践中常会遇到:要么没有管理信息系统,要么有管理信息系统但不能提供评价工作绩效的信息或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至于资料丢失或不完整、可获得的资料高度综合、含义随时间而改变、无法与特定事件或对象相联系、资料不精确或属于机密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为追求表面政绩在统计数字上做文章,使得虚假数字充斥整个绩效信息系统,严重脱离了绩效信息客观实在性的本质要求。

(六)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较薄弱,知识体系准备还不足。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模式、指标体系、机制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但总体看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很强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评估的知识体系准备显现不足。绩效评估往往涉及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和公共行政学等多学科知识,整合研究十分困难。我国学术界关于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多数概念性、原则性偏强,操作性偏弱,难以被地方政府认可接纳并实施。另外对国外先进经验的系统性介绍还很不足。

(七)绩效评估工作及其重大价值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和认同,评估资金投入也不足。一是不少政府官员观念转变滞后,对政府绩效评估缺乏足够认识,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从而直接影响绩效评估工作的投入。二是绩效评估需投入相当数量的人、财、物、时间,是一个耗费资源的过程。因其价值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和认同,加之国家没有单独的评估经费拨款,费用大都摊入具体公共项目中,评估资金投入不足,致使一些地方绩效评估常常难以为继。

二、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对策

(一)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制度,逐步实现规范化、经常化和法制化。一是拟订绩效评估法规,对宗旨、原则、主体、指标等加以科学界定,建立听证制度,并构建相关模型加以模拟。二是从法律上树立评估权威性,评估机构应享有调查、评估有关公共部门活动的权力,不受其它任何组织或个人干扰;评估结论得到有效传递和反馈,评估活动能引起公众关注,有充分可信度和透明度。三是对评估程序、内容、形式等作出详细规定,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纳入正常发展轨道。四是将现有部门绩效评估的分散职能综合协调运用,构建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建议由国务院制定颁发办法或条例,整合中编办、人保部、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相关职能,完善中国现存的绩效评估和管理制度。

(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逐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一要体现公共性,评估指标必须针对公共领域,是公正、公平和正义这些公共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二要体现系统性,要符合“三个文明建设”和“五个统筹”要求,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状况;三要体现科学性,评估指标能定量的定量,难于定量的,可进行定性分析比较,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随意性;四要体现可操作性,评估指标的设置,要突出重点,便于操作,不能过于繁琐。

(三)改变评估方式,建立多重评估机制,健全政府绩效评估组织体系和主体体系。一是逐级建立多重评价体制,构建外部评估主体体系和内部评估主体体系。外部体系包括党、人大、政协等法定主体的评估和社会评估。内部体系主要包括政府机关内部的自我评估和专门机关如监察、审计评估两部分。各主体从不同角度根据衡量同一评估对象的指标模型中不同维度进行评估,得出各自评估结果,再经由评估机构综合处理后得到最终评估结论。二是须建立专门绩效评估机构,以确保客观、公正,树立评估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可考虑成立中央政府垂直领导的各级政附绩效评估委员会,负责组织各级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提高评估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加快绩效评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评估人员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熟悉国家大政方针;二是坚持原则,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公道正派;三是具有基本的公共管理、行政学、经济学、财务会计、数学统计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四是熟悉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模型,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五是具备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符合评估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为保证评估人员达到以上资格要求,需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合格后发给资格证书,持证上岗,以此确保评估质量。

(五)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完备评估资料和数据,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可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所需要的信息来源渠道广泛,不但包括直接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而且还需要其他来源的间接材料。为使绩效评估有准确、完整的评估材料及有效的反馈、扩散机制,建立高效的评估信息系统很有必要。一是应确保统计机构相对独立性,减少干扰,为评估工作对有关材料的收集与查询提供方便;二是应把开展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和建立全国性的评估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建立评估信息的传递网络,把绩效评估的结果尽快反馈、扩散给有关各方,使评估信息得到广泛使用;三是应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绩效评估软件系统,并通过网络,将政府绩效评估同实时的公共信息收集、分析结合起来,建立电子化的政府效率管理网络和自动监控系统。

(六)加强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绩效评估,改变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盲目状况。政府绩效评估是一项有着很强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操作性的课题。可考虑组成有多学科人才与实践工作者参与的项目研究小组,汇集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系统工程学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多学科人才,运用相关领域知识,采用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研究途径,组织力量对有关部门、行业及各地的绩效评估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的评审,对那些科学化、公正化、操作性强的方案和举措,通过试点方式,逐步推广运用。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4

一、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的研究现状

(一)基于生产有效性理论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研究现状基于生产有效性理论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主要针对组织成员的某些特定活动,要求组织成员必须在特定时间和工作职能范围内开展的特定活动以及对特定活动的记录,绩效评估会根据生产有效性理论对特定活动进行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基于生产有效性理论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就是对企业的产出与结果的一种衡量,在内部审计中,这种绩效评估的方法更加适用于内部审计活动。

(二)基于战略管理的绩效评估理论战略管理的绩效评估要求评估必须要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现状,确保评估指标内容与企业日常运营项目的关联性,评估人员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日常特定活动的控制是实现战略管理绩效评估的基础,所以企业要懂得利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内容,确立平衡计分卡构造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体系。利用平衡计分卡设计出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体系自身就拥有明确的指标,通过评估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可以计算出内部审计的综合评分,以此来对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也实现了战略管理的绩效评估目标,其理论内容可以更好的应用在审计工作中。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各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关系

(一)耦合关系概述耦合是一种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在各种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这种耦合关系的形式应用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研究中,更加贴合绩效系统的评估指标,当评估指标权重达到临界值时,耦合关系会给出指导的意见,确定了系统的无序性和有序性。利用耦合关系的绩效评估也可以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简化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的提高既依赖于各纬度自身的绩效结果,又与各纬度之间的耦合交互作用有关。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各个维度之间耦合关系的体现可以确定内部审计各纬度与战略目标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和管理战略目标,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必须要在耦合关系的引领下,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耦合关系要求每个纬度的绩效指标要满足内部审计的战略目标,要能促进企业发展,并保障各纬度之间耦合关系的稳定性,内部审计绩效评估中客户满意度的目标会依赖于流程质量和财务目标的耦合,所以一定要按照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的结果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判断,及时出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各个维度既是对企业财务的一种贡献,更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一种考验,在相关因素互相制约的条件下,很多方面的关系都有可能影响到客户满意度。因此,在确保审计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审计人员要依据耦合关系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绩效评估能力,降低审计计划完成率存在的失误几率。笔者结合实际的研究内容,制定了如下图,以此来更加直观的反映出内部审计绩效评估各个维度之间耦合关系。

三、基于耦合理论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建立指标模型建立的指标要基于系统耦合的特点,通过系统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促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耦合度就是对这种情况的一种度量。

(二)耦合系统理论内容耦合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认为决定组织有序或无序状态的序参量存在阀值问题,当得到评估结果时,可以根据对阀值的判断,确定系统组织的执行状态,并通过阀值的计算结果确定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估过程中,审计成本的最高限额是由客户满意度控制,客户满意度最低要求的确定要基于耦合系统中每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耦合理论内容对于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的准确性还是具备非常大的影响力度。动态耦合理论下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是未来审计评估的应用趋势,其自身的实时监测功能,可以满足更多使用者的评估目标。

作者:吕雯雯单位:滁州学院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5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绩效评估 法制化构想

随着绩效评估在政府部门日益广泛应用,绩效评估的法制化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应当具有法治维度,纳入法制化轨道,摆脱传统政府本位主义下的依靠领导者重视的自发式、运动式路径,取而代之政府绩效评估的自觉性、规范化、常态化,依法保障和促进政府绩效评估的持续和稳定,增强绩效管理的权威性和政府绩效评估的公信力。

制定一部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法,准确定位政府绩效评估的目标

美国率先于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为政府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与提供了操作规程。我国要构建一套和谐稳定的绩效评估制度,推进绩效评估的法制化进程,可参照美国的做法,对政府绩效评估进行专门立法,制定一部绩效评估的基本法,这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立法明确绩效评估的目的与宗旨、绩效评估中各级政府关系的处理、政府绩效评估组织领导权力的分配、评估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的范围和方式、评估的程序、评估结果利用及其法律责任与救济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各地可以制定地方绩效评估法规、规章,以形成一套绩效评估的法律体系,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进行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绩效评估的目标定位是整个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逻辑起点。我国传统的政府绩效评估偏重于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这种目标定位的直接后果是绩效评估指标与政府的组织目标和责任脱节,各地频繁出现的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就是这一目标定位下的产物。显然,这种传统的绩效评估体系已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更不适应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因此,必须在服务型政府的框架下更新政府绩效评估理念,在政府绩效评估的目标定位上要由内部控制走向外部问责,这种目标定位表明政府绩效评估的目的不仅仅着眼于其内部管理的有序性,更重要的是为政府组织外各群体监督政府提供渠道和信息,以利于社会各界能够主动质询政府的行政行为,促使政府部门积极应用绩效评估来推进政府绩效的持续改进,充分发挥政府绩效评估促进组织发展并更好满足公众需求的“杠杆作用”。如此,才能通过绩效评估明确政府对社会施加影响的方向及领域,引导政府行为,不断增强政府有效管理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提高政府部门对社会公众需求的回应能力,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与公共责任。①

明确政府绩效评估的领导与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多元化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结构

政府绩效评估离不开一个组织科学、领导有力的绩效管理机构,因此,在各层级建立一个比较统一、相对独立的绩效管理机构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应在各级政府建立一个由财政部门牵头,监察、人事和统计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机构,并赋予其足够权力,统一协调推进各级政府和行业系统的绩效管理工作。②其名称可定为政府绩效评估委员会(Evaluation Committee),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和决定同级政府绩效评估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绩效评估工作,对各单位的工作目标、绩效考核结果和等次、奖惩方案进行审核,报同级党委和政府审定。该委员会下设绩效评估办公室,负责提出绩效评估工作方案,具体组织实施评估,综合评估信息,提出评估结果、等次认定方案,提出奖惩方案等。

政府绩效评估必须突破政府自身作为单一主体的局限,推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是指从政府内部单方面的评估发展到社会机构共同参与评估,构建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估的平台,评估结果应从仅仅考虑政府内部的评估意见转向综合考察政府组织内部、第三方组织、公众、专家等多方的评估意见。政府绩效评估关涉内部和外部关系指向,即政府自身开展的绩效评估和外部对政府绩效的评估。所以,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外部关系指向,要求突破传统政府绩效评估的封闭性,要求关注行政相对人、公众和其他社会团体的评价,改变单一的评估主体,让社会公众参与政府考评,这是保证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走向完善的必备步骤。不同的评估主体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有助于避免因从单一思维模式出发而导致的评估片面的情况。当然,选择什么样的评估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评估对象、评估目的和评估内容,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主体结构,对评估主体的选取是一个问题。考虑到信息的获取和参与评估的动力,以利益关联作为选择标准不失为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

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值的指导意见

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其核心是必须与政府管理战略目标和政府的职能使命、职责任务、服务质量相联系。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显性绩效与隐性绩效、当前与未来之间的关系,要改变那种只注重经济绩效而忽视社会绩效的倾向,从只重视经济、效率的指标转向经济、效率、效益、公平正义、和谐诚信、环境质量和公众满意度等多重指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经济绩效观走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绩效观,由只关注眼前发展的绩效观走向注重长远发展的绩效观,由单一地追求效率拓展到追求社会公平和提高公众的满意度。各级政府的职能使命不同,其范围、重心、结构等各不相同,评估指标体系应当反映这些职能使命的差别。

与评估指标紧密相联的一个问题是对评价指标的赋权,即各评估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或分量,即“权重值”,它表征着各评估指标的重要性差异及各指标所产生的不同协同效应。评估指标权重值的确定应当遵循科学的分析方法,接受民意的检测,防止避重就轻、刻意选择。作为一项富有技术性的操作系统,法律不可能对其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但可以建立一套具有法律效力的评估指标权重指导意见。

评估方法与评估程序法定化,构建与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相关的法律制度

政府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应当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公民本位”的价值导向和内在要求,综合运用面向对象个性化的绩效与服务质量的公众满意度综合评估模型,实现公众评议与多指标综合定量评价的均衡。③明确的评估方法主要涉及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立法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各种评估方法明确规定下来,明确不同的评估类型、不同的评估对象应当采取相应的评估方法,防止评估主体对评估方法选择的随意取舍,促进评估方法由“随意性”走向“规范性”。要通过立法明确以下一些基本程序:评估计划的制定、评估组织的建立、评估指标的构建、评估信息的收集、评估方法的确定、评估报告的撰写、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应用等,以法的权威性、规范性、稳定性和普遍性来保障政府绩效评估过程的理性化。

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有效使用能提高绩效评估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关键是要完善或创设与之相关联的后续制度与机制,包括建立评估结果的反馈制度与二次检查制度,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质量;建立以绩效评估为基础的责任追究机制,落实问责制;创建行政执法内部竞争机制,以引导政府机构有机整合、行政权力的合理配置与高效运行;建立与绩效评估关联的公务员培训管理、奖惩和职务升降与任免制度;实施绩效审计和绩效预算,改革财政预算制度,用绩效预算方法来代替传统预算,把公共部门成本预算建立在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建立起成本预算的责任机制。

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的申诉制度与法律责任机制

绩效评估申诉制度是指评估对象对评估主体的评估不服,依照法律、法规或规章向有权受理申诉的机关提出申诉申请,受理机关依法对其进行审查、调查并提出解决办法的法律制度。要建立绩效评估申诉制度,并且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必须配套地对受理绩效评估申诉机构、提出申诉的主体、参与申诉的主体、申诉范围、申诉的管辖、申诉程序、申诉决定的种类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在政府绩效评估法律责任机制建设中,应当明确承担责任主体,包括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管理机构、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结果使用者;明确有权实施责任追究的主体、承担责任的情形或条件、追究责任的程序与管辖、保障责任落实的措施等。

总之,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基点与价值准则,在政府绩效维度上要改变我国传统政府治理中的“权力本位、官本位和政府本位”,复归到“权利本位、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并通过法律这一载体将“民本”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权”。我国应积极推动政府绩效评估的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进而提升我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实现服务型政府与政府绩效评估的良性互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作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导)

注释

①彭向刚:“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6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49-02

一、电子政务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促进作用

从全球实践看,信息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密切关联,相得益彰。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革命与各国政府行政改革运动的产物,电子政务发展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电子政务的核心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借助信息手段集成,实现更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与传统行政方式相比,弱化了政府的垄断性和强权性,强调了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

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相比,电子政务意味着一种全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对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技术上促进服务型政府;从结构上推动服务型政府的扁平化、无缝化;从价值上约定服务型政府的取向。认识到电子政务对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促进性,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跨越时间、空间,跨越地域、部门等信息集成价值。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必要性与意义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不可衡量,则无法管理”的理念决定了电子政务绩效管理的必然性。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在政府的责任和绩效日趋公开的情况下,电子政务项目由于财政的约束硬化和公民知情权的声张,失败的成本核算不仅是项目终止,还包括公民的信任与支持的流失。因此,西方国家成功的电子政务建设无一不十分重视绩效评估,一方面把它作为项目全程管理的手段,另一方面将其作为公民支持的依据。

我国进行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已有十多年历史,据统计每年的财政花费都超过300亿人民币,用以建设大量的网络系统、业务系统、数据库等,然而相当大比例的建设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比比皆是,浪费了巨额公共资源,相应的电子政务的应用性、有效性也受到公众的诟病。因此,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进行持续、有效的跟踪评估是确保我国电子政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

三、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评估的作用

第一,利于认清现状。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评估,可以对各级政府及其各个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和维护有个基本全面的认识,以看清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第二,利于明确方向。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评估,把领导业绩与绩效评估关联起来,促使其大力推进规范的电子政务建设,加强领导力。

第三,利于提高执行力。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评估,可以将明确的绩效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改善关于电子政务规划、实施、运维等全流程的管理。

第四,利于强化对电子政务的理解。通过评估可提高、深化各方面对电子政务的认识,统一思想,从而为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奠定认识基础。

四、构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框架

(一)评估体系框架的构建原则

导向性原则:体系要发挥导向作用,能促进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长效可持续发展;适用性原则:体系要适用于当前及未来电子政务发展环境,能提升电子政务管理水平;科学性原则:体系要科学、可操作,能实现体系自我完善和良性循环。

(二)评估体系框架的主要内容

从电子政务的构成层次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框架主要包括电子政务项目绩效、系统绩效、综合绩效、发展水平四个方面的模块内容。

模块一:电子政务项目绩效

电子政务项目绩效包括建设项目绩效和运维项目绩效。对电子政务项目绩效的评估是指对一个或多个电子政务项目从立项、招投标、实施、验收直至上线运行等建设过程绩效的评估,可以在立项阶段设定项目绩效目标和指标,项目建设完成后再对照前期的绩效目标和指标进行评估,从而实现事前和事后评估的结合。评估主要从项目管理、项目产出、应用效果、资金使用四个方面进行。

模块二:电子政务系统绩效

电子政务系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载体,电子政务系统绩效情况将直接影响政府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电子政务系统绩效的评估是指对一个或多个电子政务系统从上线运行到日常运行维护等应用过程的评估,主要从系统服务情况、系统技术情况、系统可持续性、系统成本效益和系统可复用性五个方面进行。

模块三:电子政务综合绩效

电子政务综合绩效反映了每个政府部门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情况以及该政府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对电子政务综合绩效的评估是指对一个或多个政府部门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如1年或3年)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主要从服务与应用、资源整合与利用、管理与保障等方面进行。

模块四:电子政务发展水平

电子政务发展水映了一个省市地区(或区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情况,体现了该地区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评估是指对一个或多个省市地区的电子政务构建现状进行评估,主要从电子集中、电子安全、电子管理、电子服务和电子决策五个方面进行。

(三)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的评估

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评估后,需要对评估结果再进行评价和分析。主要是针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自身进行全过程评估,包括评估指标体系、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运用等全视角审视,具体可从审核工作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五、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实施要素及流程

(一)评估体系实施要素

评估体系实施要素包括评估主体、评估目标、评估客体、评估指标、评估基准、评估方法、评估数据、评估结果和评估报告。

1.评估主体与评估客体

评估主体是指主要接受委托从事评估的组织、个人或联合工作组。评估客体指的是评估的对象。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应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作用。政府、第三方机构以及社会公众都是其重要的参与者,评估主体应该是趋于相互合作以及渗透,而不是割裂。

2.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是评估模型的骨架,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是决定评估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引用了何凤秋学者设计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组成。具体见下表:

3.评估基准

基准原本是机械制造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在此主要用于辨识、衡量、比较自身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状况,以不断完善其自身。基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如何维护更新基准库非常重要。

4.评估方法

包括评估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和指标数据的获取方法。权重也称加权系数,它体现了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在指标体系和评估基准确定的前提下,综合评估结果取决于指标权重,因此指标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常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指标数据的获取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问卷调查、专家评估、个人访谈与集体座谈、查阅资料、现场核实、用户评议。

5.评估数据

评估数据是产生评估结果的根据,亦是开展评估工作的意义所在。评估数据包括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在应用时必须要对评估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

6.评估结果与评估报告

评估结果应该反馈给决策部门和被评对象,作为电子政务投资决策、管理改善和绩效监管的参照物,以及对政府有关领导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同时也可为其他相关单位提供信息咨询和参考。评估报告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人员进行符合性审核,包括评估工作程序的完整性、评估方法的准确性、评估标准的恰当性、评估报告的规范性等。

(二)评估体系实施流程

实施流程可概括如下:首先,评估主体根据评估目标要求,选择评估客体;其次,根据评估对象来选择评估指标,根据评估指标确定各指标的评估基准;再次,根据各评估基准确定各指标的评估方法(包括指标权重设定和评估数据收集方法),收集到各指标的评估数据,形成评估结果;最后,根据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

参考文献: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7

    摘 要:全球范围内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使得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越发受到重视。针对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1 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 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政务活动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 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 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我国32 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 以人为本, 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 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 “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 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 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8

摘 要:全世界规模内电子政务的不断推动,使患上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愈加遭到注重。针对于相干专家、学者的钻研进行综述,对于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钻研成果进行简单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钻研中的不足的地方,旨在为进1步完美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钻研工作提供参考。

症结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钻研;综述;论文

一 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钻研情况

一.一 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钻研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树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政务流动及官员行动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以及考查当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试验室都有必定的钻研成果,主要包含政府网站以及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钻研。目前国内有凸起钻研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动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钻研课题组、赛迪顾股分有限公司、北大经济钻研中心、北京时期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期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于机构方面的钻研以及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侧重介绍相干专家学者的钻研,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一.二 国内论文专家学者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钻研

最近几年来,跟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依据电子政务本身的特色,基于不同视角,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法子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钻研,主要钻研情况如下:

一.二.一 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钻研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1个触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而,对于其钻研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干者分析动身,能够对于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干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三六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此外,也有1些钻研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隐约综合评估法子肯定各指标的权重,鉴戒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树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于电子绩效评估进行钻研是1个较为立异的视角,有钻研者就应用改良的证据推理法子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本钱以及评估精度上寻觅平衡,分析如何依据评估结果来指点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钻研也是1个首要方面,有人就在这1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以及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干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应用层次分析法树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于我国三二 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一.二.二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钻研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 以人为本, 全面、可延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为指点, 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干钻研针对于电子政务的特色,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1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当体现出“重在政务”以及 “政务为民”的特色,至少应当包含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 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法子以及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知足下列两个方面的请求:1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以及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同享以及实时通讯,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换。2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于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 使整个政府规模内的工作流以及信息流都维持通畅以及互相有机联络。有钻研统计出1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了政府(包含其聘用专家)以外,还可以是第3方机构以及社会公家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注重评估内容以及指标体系完全性与可操作性。

一.二.三 关于论文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子的钻研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子的钻研,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以及法子为指点,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隐约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隐约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于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刻钻研,结合实际提出了1种基于3级隐约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子,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隐约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括建设产出、利用效果以及投资绩效3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本钱效益分析等法子对于施行电子政务带来的货泉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于1些难以货泉化指标,1方面可以采取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外一方面可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动身,从系统本钱、系统效益以及系统质量3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依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色,采取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于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类评价法子的准确性以及公道性。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9

[摘要]随着电子政务的全球化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和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本文在探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践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对策,如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评估体系;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必要性相应对策信息网络

电子政务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网络与现代数字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到网上实现,彻底转变传统工作模式,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其本质、内涵、宗旨与我们传统的政务管理模式没有本质的差别,唯一的不同只是方法、手段不同。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大量来自纳税人交纳的税费,同时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运营周期长以及投资不完全可逆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估是各级政府进行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随着电子政务的全球化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和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政府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信息技术、投资均衡理论和资产评估、网络评估等为基础,对电子政务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过程评估。这种过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包括电子政务“硬件”建设,又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发展的过程,二者不可偏废。通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或者实施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项目,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绩效评估就是系统中最关键的反馈环节,通过不断地反馈和校正,实现理想的电子政务治理理念。

一、我国开展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评估是从多个角度对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内容可包括从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到投资,从规划、设计、实施到维护的全过程的一切投入和产出的评估,本质是谋求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绩效。归纳起来,建立电子政务评估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特点,在网上传播信息不分民族、种族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与土地密切相连的国家疆界和国家行使空间被打破,没有空间的限制和国界的壁垒,各国被愈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电子政务的开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个支撑平台,随着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开展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政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电子政务信息涉及大量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政务信息的社会化、公开化同时也为不法之徒开启了“入侵之门”,如黑客、间谍、好事之徒都对政府的资料虎视眈眈。如果电子政务不能保证政务信息免受病毒侵害、黑客攻击,则谈不上电子政务的使用与推广。因此各国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自身利益,就必须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坚持对涉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二)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衡量巨大资金投入后的效益回报

电子政务的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相对于电子商务而言,电子政务在资金投入方面所受到的约束要少得多。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使用、推广、维护、更新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从2002年开始,国家用5年时间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国电子政务市场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市场将达300亿元以上[1];另外我国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中,至少需要建设6000个网站,如果每个网站的建设费用按平均50万元计算,每年运营费用按平均10万元计算,此项工程将至少带来30亿元投资和每年6亿元的费用开支。对于政府管理者而言,任何的投入必须产生回报,否则就是财政的损失。因此降低电子政务运营成本是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大量针对电子政务的投资,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就失去了建立电子政务的实际意义。对于电子政务的投入到底能给政府、企业和公众带来什么回报是政府决策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政府财政来源于纳税人对国家的贡献,政府机构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应以效益为本,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线路和网络资源,不要使电子政务成为增加政府预算开支的又一负担。因此,必须对电子政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进行最终的实施效益评估。

(三)电子政务评估有助于电子政务统筹规划与统一标准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已建设了基本架构为“三网一库”体系。以往的信息建设不重关联,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以致影响了电子政务的整体应用。同时,在目前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有一哄而上,大而全,小而全,盲目重复建设的迹象。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及时制止,可能会给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要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避免出现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状态。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政体、政府职能、城市功能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做法无法照搬。进行电子政务评估可以使政府和广大公众了解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运作和发展状况,找出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促使政府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而趋利避害,建设好中国的电子政务。

(四)电子政务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特点是评估过程透明和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务的表现情况作出全面、科学的描述并公布于众,无疑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督和参与电子政务的工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政府向公众展示工作效果的机会,展示成果能赢得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同时,展示电子政务绩效状况,能推动公众对新型的电子政务的监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扩大电子政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和巩固对电子政务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的信任。为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计划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们提供参鉴比较的机会,优化和改进方案。

二、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科学、正确的评估理念

不少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没有足够重视,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进行绩效评价的意义。有的地方电子政务评估只是源起于个别政府领导人的一时兴起,并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认识和品质,其实践缺乏持久的生命力。有的地方认为电

子政务评估就是对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认为它是由项目实施单位或其上级主管单位主导的,以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为宗旨的内部评估。这种评估主要考察资金投入与实际产出,并不重视项目本身的使用效果与政务价值,所使用的指标与方法也比较简单。这种评估通常是伴随着项目验收进行的,一旦验收完毕,评估也就结束了。

(二)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电子政务所追求的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公民满意程度等都应从公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衡量。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没有权威和标准,没有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过程,导致部分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无据可依,无章可循,难于操作。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电子政务评估理论的研究,并不成熟,往往局限于网站的技术性评估,而对电子政务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内部运作效率的评估研究却很少见到。

(三)评估指标不统一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既包括评估“电子”的指标,也包括评估“政务”的指标;还涉及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理念和设计模式等。目前我国对电子政务的评估还缺少系统、科学和全面的方法,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差异非常大,根本分歧表现在究竟是评价其是否改进了政府管理还是改进了对公众的服务。国内的评估关注的是电子政务工程做了哪些工作,而国外的评估则是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了哪些更方便的服务。像布朗大学、爱森哲公司等也是基于政府网站的评估,但也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因此,可以认为国内侧重于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而国外不仅注重电子政务产出的评估,也注重电子政务影响的评估。

三、对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分析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评估体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可以有不同的评估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但是必须具有统一的评估理念和准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急需制定出一个公开的、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通用框架和标准,包括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绩效确定方法。在设计电子政务评估指标时,可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尽量做到在定性的基础上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电子政务的运作状况。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的可操作性,在采集过程中的可获得性;评估模型主要包括评估对象及其范畴,有综合评估模型和项目评估模型;指标体系是对评估模型的具体细化;评估方法包括一套最佳实践的调查问卷、现场考察、专家评估法、综合评估法等方式来获取具体指标值的数据采集方法。

(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电子政务的高投入理应带来高产出,但是由于电子政务项目所具有的政治性、行政性、公共性等特征,并不能完全按照一个市场化项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电子政务的投入与产出,而需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电子政务的绩效问题。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的可衡量性本来就弱,很难对其社会效益进行客观、准确地测量,很可能成为有些政府部门掩盖其低效益和粉饰其政绩的借口。因此,政府在设定电子政务目标时就应该考虑目标的评测标准,把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目标的可测量性。对于不直观的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应该提出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统计与调查办法,通过某些正面、侧面的方法测出效果,使电子政务走上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正确轨道。

(三)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评估以官方自身为主,缺乏专家的参与评估,也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估。由于政府也是“理性人”,在自身组织绩效评估中常常会从政府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使评估结果失去公正性与客观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应该包括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任何一个业已确定的评估主体都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同时,具有特定身份的评估主体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2]。选择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其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并能够保证评估的公正性[3];选择社会公众作为绩效评估主体的好处是社会公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按照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愿望、价值观,并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效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以充分衡量电子政务对公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体现电子政务“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四)加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能否顺利运行不能仅依赖于领导者的一时心血来潮或个人认识,必须通过一系列正式的政府文件和规章制度来确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地位,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提供制度基础。

同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评估技术人员。由于电子政务评估绩效工作是由评估人员具体操作的,评估风险、评估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本身的素质、立场与责任心。因此,加强电子政务评估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评估人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原则,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完全按照评估的目的,遵循法定标准和操作规范,独立地进行评估估算和判断。其次,评估人员必须掌握必备的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特别要注重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评估人员素质水平。

四、结束语

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的失败率相当高,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仍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问题。为此,我们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必须建立统一、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把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并在评估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同时加强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赛迪网.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达2000亿[EB/OL].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10

摘 要 伴随着全球民主化浪潮,政府绩效评估成为各国提高国家行政效率、增强政府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机构、程序等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下的政府绩效评估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 政府绩效评估 趋势 问题 建议

当代政府绩效评估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方式①。新公共管理运动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增强了政府服务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长期以来存在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推行政府绩效评估和建设高绩效的政府组织,同样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一、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

一般说来,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开始的绩效审计;二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大规模发展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规范深化阶段②。如果把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政府绩效评估按照新公共管理体制和旧公共行政分类,笔者认为,可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绩效评估看作是新公共管理下的政府绩效评估时期。

(一)西方新公共管理下政府绩效评估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绩效评估受到极大的重视和推广。绩效评估应用最持久、最广泛,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当属英国。除英美之外,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挪威、芬兰、丹麦等国都借鉴并实施了政府绩效评估,将绩效评估作为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高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德、法等国也已经建立了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对政策进行评估。因此,西方学术界惊呼:现代“评估国家”正在取代传统的“行政国家”。

进人20世纪90年代,政府绩效评估关注的焦点逐渐转向了效益和“顾客满意”,质量被提到了重要地位。在西方行政管理实践中,“效率优先”被“质量优先”所取代,所以这一时期的评估重点是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这时绩效评估在西方各国被普遍接受,其过程也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在指标的确立和分析方法的选择上,逐步呈现由定性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采取科学的数学分析方法等趋势。

90年代的美国社会,严重的财政赤字开始践踏美国的政治,公众对政府有效、优质供给服务的能力失去了信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把绩效管理与评估视为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能否取得成功、能否再造出有效政府责任机制的决定性条件。1993年的《国家绩效评论》(NPR)、《戈尔报告》和《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是美国推行政府绩效评估措施的纲领性报告,它有力地推动了绩效评估在政府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二)西方新公共管理下政府绩效评估新趋势

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下的绩效评估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评估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

1993年7月,美国政府颁布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规定“每个机构应提交年度绩效规划和报告”,财政预算与政府部门绩效挂钩。英国1997年颁布的《地方政府法》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实行最佳绩效评价制度,各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绩效评估工作,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及固定的程序。日本也于2002年出台了《政府政策评价法》。

2.绩效评估的主体多元化

在评估过程中有公民和服务对象的广泛参与,由单纯的政府机关内部的评估发展到由社会机构进行评估。美国民间机构锡拉丘兹大学坎贝尔研究所自1998年以来就与美国《政府管理》杂志合作,每年对各州或市的政府绩效进行评估,并评估报告,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一些州政府在对其部门年终业绩进行评估时,也往往请专门的社会评估机构参与。

3.评估主题的公民导向

90年代以来,有关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指标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大幅度增长,加拿大等国家还进行大范围的政府顾客满意度调查,将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的目标。

4.评估技术不断成熟

各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科学化程度普遍提高,包含信息技术、量化技术、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的评估方式和方法技术等内容的评估技术也不断成熟。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及改革建议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者乃至实践家们深感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和创新性,在已有考核制度与措施中引入了政府绩效评估。这在相当程度上拓展了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促进了实践创新,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政治环境,逐步探索、完善、发展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

(一)现阶段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讲,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绩效的价值取向存在一定偏差

政府绩效的根本导向在于促进公共利益,其衡量标准应该是政府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共利益。然而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估主体一般是政府内部人员,或者是评估对象的上级领导,为了获取有利的评估结果,各级政府更为重视上级领导的意见及其设定的评估指标,从而使得社会公众难以在绩效评估过程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2.政府绩效评估规范化程度不高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应用普遍建立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引导下和蕴含于政府再造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改革的分权或管理、责任机制、结果为本、顾客导向等理念及方法,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了制度基础。从整体上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作保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评估的内容设计和评估构建等一般都基于政府自身需要而定,没有统一的、客观的衡量标准;甚至有地方政府用“形象工程”来应付检查和评估,既解决不了现有问题,更谈不上以社会和公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

3.政府绩效评估单向性明显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单一,多为政府主导的内部评估、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评估、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的评估。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以及政府内部的自身评估,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低,更不要提独立的第三方评估。

4.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设计不科学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内容不全面,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经济化倾向明显,片面地将经济业绩等同于政绩,没有根据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和国际惯例建立起包括评估原则、指标设计、评估模型、评估技术和方法的整体架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国际上很多国家评价和考核的内容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关于经济指标的考核评价只是一个方面。而且由于缺乏定量的测评标准和定量分析人员,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要以定性考评为主,对一个机关的考评,往往是凭经验、凭印象、凭感情,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测评。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改革建议

目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绩效评估理论框架、指标体系、操作程序及技术方法,实现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已经成为我国公共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改革、完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政府行政管理理念,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政府

不能把政府绩效评估简单地看作是评价政府成绩的工具,而应该是在新的行政管理理念即新公共管理理念支配下的一套科学的管理系统。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是市场和顾客即公众导向,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今天,政府行政管理的理念应是强化绩效意识,强调以结果为本,以达到顾客即公众的满意为目的。

2.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英国公务员绩效评估,有专门的评估领导机构组织实施,中央政府实行内设管理机构的模式,与地方政府实行不同的领导模式。英国实施这两种绩效评估制度的实践证明:制度规定要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法律效力,必须有得力的领导机构去组织实施,否则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同样对于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体系,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是指政府自身的评估,主要包括政府机关的自我评估和专门评估两部分;外部评估指政府机关以外的评估主体的评估,包括政党评估、国家权力机关和社会评估。

3.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这套指标应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指标设计应把握“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及公平(Equity);二是指标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准则;既要考核已经表现出来的成绩,又要考核潜力绩效,以体现公平;三是指标设计不能盲目地借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案例,应注意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政府的职能定位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另外,我国地区间差别较大,指标设计不可能大一统,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绩效指标设计也要体现不同的特点。

4.通过实践经验来推进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省市陆续开展了目标管理、目标考核的工作,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有些地方政府探索新的行政管理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政府要认真总结各地的经验,及时出台统一的政策规定,指导全国全面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促进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政府体制改革的探索中,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与实践探索给予持续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2]桑助来.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人才论坛.2004(1)

[3]祁光华,张定安.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问题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8).

[4]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11

关键词:研发团队 绩效评估 激励

作者简介:张伟,女,1981年6月14日出生,硕士,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酒店与航空系教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094-01

一、绩效和绩效评估

关于绩效评估有以下几种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行为;还有一种观点不再认为绩效是对历史的反应,而是强调员工潜能与绩效的关系,关注员工素质,关注未来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对绩效的理解可能是以上三种认识中的一种,也可能是对各种绩效概念的综合平衡。

绩效评估是指评估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1。

二、绩效评估的方法

1、传统的单一绩效评估方法

包括关键事件法、员工绩效比较法、行为锚定等级评估法、要素评定法等。以上这几种仅仅是单一的考核方法,而现代企业会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将不同的绩效考核办法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考核体系,使得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合理。

2、综合的绩效评估体系

包括360 度绩效体系、平衡记分卡体系(BSC)、目标管理体系(MBO)、关键绩效指标(KPI)。这四大评估体系综合了众多绩效评估的优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薪酬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绩效评估,多是自上而下,主要由被评估者的上级对他的工作进行的单向评估。很显然,综合的绩效评估方法较传统的单一评估来源的评估方式更为公正,真实、客观、准确、可信。同时,通过这种评估方式,人们可以客观地了解白己在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可以激励他们更有效地发展白己的工作能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就一个组织而言,只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来源获得所有的反馈信息、客观地分析和使用这些信息,才能使其克服错误的自我概念、盲点与偏见,做出正确的评估与决策。

三、建立针对研发团队特点的绩效评估系统

1、 采用综合绩效评估机制

研发人员以团队合作(项目组)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这就决定了研发团队成员的个人绩效和以独立劳动为工作方式的其他劳动者的绩效衡量方式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研发团队的贡献在短期内很难表现为具体的成果,所以需要借助其成员的行为能力等来反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研发团队最终的输出成果不一定可以真实反映整个团队或成员个人的贡献,通过评估每个人的能力和工作行为,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那么评估的内容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评估“结果”,而是“结果、行为和个人特质”的综合考虑2。其中,结果更注重以团队作为评估的对象,而行为和个人特质则倾向于以个人作为评估对象。

2、 设置“多源化”评估主体

在研发团队中,以项目组为工作方式,强调自主管理,“单一化”的绩效评估主体显然不太合理,而应该设置“多源化”的绩效评估主体。即除了上级主管之外,还要吸收相同项目组中的其他研发成员、使用研发成果的内部和外部用户等作为评估主体,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的反映每个成员的真实绩效,引导研发行为。

3、 设置多维度的绩效评估指标

绩效评估结果是否正确,是否能达到评估的目的是我们进行绩效评估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在于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因此,确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将之整合成为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建立研发团队绩效评估体系的首要工作。

4、 明确研发团队的绩效标准

首先要明确“谁来制定”、“怎么制定”的角色扮演。即明确权责主体是谁。这涉及到执行力的问题。

其次,绩效标准应该适度且尽可能量化。绩效标准应当适度,即制定的标准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员工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实现的,这是源自于目标激励理论的解释。

5、 采用科学的绩效评估方法

对研发团队中适合采取综合绩效评估机制,即每个研发人员的所得不仅与业绩的相对值有关,还与团队的总体目标是否实现有关。显然,这就要求先评估研发团队的总体绩效,再考虑研发团队成员的个人绩效。在绩效评估方面,研发团队绩效评估特殊性,应当设置“多源化”评估主题,所以,可以采用360度评估模式,它较传统的单一评估来源的评估方式更为公正,真实、客观、准确、可信3。

6、 进行及时有效的绩效评估反馈

无论团队的工作结果如何,评估者都应该及时就所掌握的信息与团队进行沟通。研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时,研发工作遇到障碍时,外部条件发生重大改变时,研发团队管理者变动时,团队成员积极性降低时,等等。在上述情况下及时进行反馈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要确保团队成员理解评估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不是含糊其辞,让团队成员产生误解。针对团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以适当的方式明确指出,以便团队做出改进。

参考文献:

[1] 彭剑锋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2] 陈劲.研发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注释:

1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

绩效评估系统范文12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4-0083-04

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改革的产物,是推动政府改革的有效治理工具。政府绩效评估是与一定的政府管理范式相联系的[1]。因此,政府公共管理范式的转变势必会带来政府绩效评估的变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西方国家进行了以重新配置公共权力为核心的行政改革,尝试通过重新配置公共权力的方式来提高国家管理的弹性与韧性,例如引入社会组织、私营部门等多主体参与到国家管理中。这股变革浪潮直接导致国家管理逐渐开始由“统治”的管理范式向“治理”的管理范式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这标志着我国的国家管理也开始引入治理理念。在当前我国治理范式发生转变的背景之下,传统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将受到哪些影响?与之相对应,当前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又将做出怎样的调整以推动政府由“统治”向“治理”转型?本文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定位、存在的困境以及应对策略的选择。

一、政府绩效评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定位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包括国家制度体系的现代化也包括制度执行能力的现代化,国家制度体系的现代化能够保障制度文明的先进性,坚定制度自信;制度执行能力的现代化能够保障制度文明的有效性,坚定道路自信[3]。国家制度体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制度执行能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分别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属性和工具属性。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之下,要想确立政府绩效评估的功能定位,就必须在充分考虑政府绩效评估和国家治理评估现代化的价值属性、工具属性基础上进行判断。

(一)政府绩效评估促使行政体制更加符合国家制度体系现代化的要求

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体系作为支撑。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4]。有序推动民主进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决定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6]作为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这一决定深刻反映了国家制度体系现代化背后所蕴藏的“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的价值理念。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政府管理实践创新的基本途径,有效地推动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同时,它的内在机理、运行逻辑也体现着民主的价值导向。由此,行政体制改革在拥有民主“气质”的政府绩效评估的引导下,将更加符合国家制度体系现代化的要求。一方面,它将增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它将凸显政府行政的民主化。总之,政府绩效管理不仅为我国政府践行行政民主提供了现实路径,而且为人民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政府绩效评估为实现国家制度执行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治理是一种偏重于工具性的政治行为,治理是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目标的手段,相对于国家的统治体制而言,治理体制更多体现工具理性[7]。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国家制度执行能力的现代化,它体现了国家治理体制的工具理性。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政府管理的技术工具,自产生伊始就有着清晰的功能定位。政府绩效评估最早源于西方的公共管理实践,他们主张在民主的框架下,利用技术工具提升政府效率、服务质量,以评估的技术功能为主要目的。当然,我国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也具备技术视角下的工具理性,它为国家制度执行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然而,我们的政府管理实践应该注意吸取西方绩效管理实践中的教训,不应仅仅局限于绩效评估的工具属性,更要充分挖掘绩效评估的价值属性,进而把民主导向的价值属性和效能导向的工具属性结合起来,推动政府管理实践的创新,提升国家制度执行的能力。

二、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现实困境

对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目标的实现来说,实施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意义重大。然而,受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官本位”的传统行政文化盛行以及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建设不足等问题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正面临着种种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估权力的“碎片化”

理论上,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本应是帮助政府落实公共责任的有效工具。然而,从目前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看,我们却未能突破传统的政府治理逻辑,存在为评估而评估的倾向。换言之,我们并不缺乏针对地方政府绩效的考核。据不完全统计,地方政府每年接受上级年度考评超过百项。处于最基层的乡镇级政府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应付各种考核、评比[5]。由不同行政层级、不同部门牵头的各项综合考核种类繁多、流程复杂,使得地方政府不堪重负。深究原因,其症结主要在于未能厘清评估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关系。拥有评价组织权就意味着掌握了评价的主动权,其背后的利益逻辑导致争夺评价组织管理权的博弈日益激烈。一方面,为了部门利益最大化,体制内各自为政,重复考评不断泛滥。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回避责任,将考评作为过程管理的法定程序[6]。如此一来,绩效评估的权力被不断分散到各政府部门,并逐渐“碎片化”。然而,评估权力的“碎片化”只是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矛盾的具体表象。其深层次矛盾,还在于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开展没有充分考察政府的治理过程。

(二)评估主体选择不合理

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关键环节,能否合理选择可以体现“公共性”的评估主体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保证评估主体选择的合理性,才能实现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和有效。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评估主体的选择较为单一。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活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评估中处于主导和垄断的地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也主要是出于上级考核下级或者机关内部自我考核的需要,这不仅与西方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中由服务对象评估的理念相左,而且不利于形成社会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格局。

二是评估主体的选择缺乏代表性。政府的产生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它的终极价值取向是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因此,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最根本的衡量标准主要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绩效的满意程度。实现公众参与以及行政民主已经逐渐成为新时代公共管理的基本共识,公众应该拥有对公共服务表达质量诉求的权利,拥有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绩效评价的权利。然而,现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单一,缺乏公众参与,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缺位,仍然凸显着“政府主导、只唯上不为下”的特点。这样一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不仅在价值取向上缺乏代表性,而且在技术体系上也缺乏代表性。

(三)评估信息不对称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除了面临着评估主体选择不合理的问题,在评估信息上也面临着信息来源以及信息反馈不对称的现实困境。

首先,评估信息来源的不对称。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收集、处理和加工的过程,涉及绩效跟踪、绩效评估、评估结果利用等多个环节。目前,我国主要采取了一种行政发包式的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模式,该模式中涉及中央政府(委托方)、省市级政府(管理方)和基层政府(方)三个主体。在这一模式中,中央政府主要行使目标设定和检查评估的控制权,而省市级政府则分享了中央政府下放的激励分配权(绩效信息的利用、奖惩其表现的权力),掌握了评估信息采集的控制权。这一模式充满灵活性,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完成中央政府绩效目标的积极性[7]。然而,由于这一模式缺乏市场、社会和公众的问责和分权,再加上“放手去干”的模式激励又缺乏严格的程序控制、全面的行政问责和透明的信息公开,为省市级政府和基层政府留下了合作合谋的机会空间,去掩盖那些不易于评价的信息。因此,在当前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下,绩效评估信息的来源主要来自评估对象的地方政府,形成了信息垄断,造成了评估信息来源不对称的结果。

其次,评估信息反馈的不对称。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所采用的“行政发包”式的政府绩效管理模式不仅产生了评估信息来源不对称的后果,而且在一定程度造成评估信息反馈的不对称。评估信息来源的不对称主要出现在中央政府(委托方)和地方政府(管理方、方)这两个行为主体之前,而这里所指的评估信息反馈的不对称是指享受公共服务的社会公众与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对称。在当前的模式下,中央政府和省市级政府掌握着基层政府反馈绩效信息的权力,而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拥有直接感受的社会公众却并不享有这样的发言权,因此形成了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在评估信息反馈方面的不对称。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绩效评估的策略选择

基于当前政府绩效评估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笔者认为,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绩效评估应采取如下策略,以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顶层设计”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设计,它的成功取决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与进程。也就是说,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才是“顶层设计”的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这背后所体现的是国家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和制度执行能力的现代化。因此,要实现政府绩效评估的顶层设计,就离不开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的有力支持,它为顶层设计的目标定位提供了理论源泉。当然,顶层设计除了要从战略目标角度考虑绩效评估的目标定位之外,还要从现实选择角度考虑顶层设计的实现策略。笔者认为,当前实现“三个统一”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首先,统一绩效评估的管理组织。这一措施意在解决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各自为政、重复考评泛滥”的问题,将“碎片化”的评估权力集中于统一的管理组织。基于评价对象与评价主体相分离的理论原则,政府本不应该成为评价主体。由此,长远来看,未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组织管理权必须独立于政府及其部门。目前,从我国权力机构的组成来看,人民代表大会本应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却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进一步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并将围绕地方政府绩效的监督控制权逐步归还人大,也即将绩效评估的组织管理权统一于人大。

其次,统一绩效评估的技术体系。统一技术体系,主要是统一绩效评估所采用的技术标准(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评估周期等)。从西方的绩效管理实践来看,政府绩效评估不仅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而且还出台了全国性的指导文件,例如,基于《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的美国政府会计标准委员会的评价模型、美国联邦政府绩效通用模型。因此,我们也必须建立全国绩效评价的通用模型。当然,由于政府行为的特殊性,我们还必须解决好统一的技术体系与地方政府特质之间的矛盾。因此,在通用模型的评价指标结构及体系中,我们可以实现指标维度和三级指标的统一。同时,考虑到地方政府及部门的差异,部分三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可以供各地各部门自主选择。

最后,统一绩效评估的结果应用。为了体现提升政府绩效的价值属性,统一结果应用在绩效评估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做法主要是统一协调分属于组织、纪检、人事等部门的奖惩权限。此外,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强化绩效评估的结果应用。一是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依据;二是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三是作为财政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依据;四是作为奖惩依据,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五是作为政府部门或个人的问责依据。

(二)推进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

目前,推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多元化,必须从绩效理念、评估模式、结构搭配、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公民本位”的政绩观。受“官本位”的传统行政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社会公众评价、监督政府的行为和动机受到一定制约。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不断加快以及民主行政观念不断深入,政府绩效评估越来越体现出由政府内部向政府外部拓展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要想成功推行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政府就必须转变“唯上不唯下”的落后观念,在具体的公共管理实践中树立“公民本位”的绩效观。

其次,优化评估模式,实现内外结合的绩效评估。理论上讲,政府绩效评估存在内外两种评估模式,它们各有利弊。政府自身主导的内部评估,由于利益考量的存在导致公正客观性不足。而由外部主体参与的评估,尽管相对客观,但是同样会受到职能部门外部形象差异的影响。如此一来,充分结合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的各自的优势才是当前政府绩效评估的现实选择。首先,内部评估,除了政府自身的内部评估外,我们应当学习借鉴西方议会监督政府行为的经验,注重发挥人大、政协在地方政府评估的监督作用。其次,外部评估。一方面,积极引导公众广泛地参与到评估过程中。另一方面,委托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政府绩效评估。

再次,强化结构搭配,实现评估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合理比例。由于政府部门职能和服务对象的独特性,因此不能盲目地将评估主体和评估对象进行搭配。一方面,评估主体的选择必须建立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基础之上,全面覆盖政府部门的直接服务对象。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比例的评估主体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对于涉及多个服务对象的政府部门,必须科学合理搭配评估主体的结构比例。

最后,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评估主体多元化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提高政府绩效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不能依赖于“运动式”的绩效评估,而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使多元评估主体参与的绩效评估由“试点活动”上升到稳定的制度。一方面,加强相关立法,使多元评估主体参与的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引导社会公众或者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长期地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为评估主体多元化制度的形成提供生长土壤。

(三)重视政府绩效评估的信息沟通机制建设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有助于促进政府工作人员对政府绩效进行积极反思。这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评估主体只有充分了解评估对象行为、过程和服务的相关信息,才能做出客观评估[8]。这里所指的评估既包括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评估,也包括社会公众自下而上的监督。因此,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必须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首先,建立透明的绩效信息公开机制。没有政府绩效信息的公开,就不可能解决评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就难以得到准确客观的绩效评估结果[10]。建立透明的绩效信息公开机制,一方面,中央政府可以有效监控地方政府的绩效信息;另一方面,公众可以获取政府的相关绩效信息来实施监督。

其次,创建有效的绩效信息反馈机制。绩效信息的反馈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向政府部门反馈的各类信息,例如,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的要求;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建议。当然,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政府也应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反馈。

最后,实现严格的信息沟通问责机制。仅仅建立绩效信息的公开和反馈机制,并不能有效保证信息公开的真实性、信息反馈的积极性、政府回应的主动性。因此,必须建立配套的信息沟通问责机制,提升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将政府行政过程和政府行为纳入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中。

参考文献:

[1]陈天祥.论治理范式转型中的政府绩效评估[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4):5-9.

[2]夏春涛,等.如何认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EB/OL]..

[3]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2):24-28.

[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5]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六大措施[EB/OL].http:///zywx/21627.jhtml.

[6]郑方辉,廖鹏洲.政府绩效管理:目标、定位与顶层设计[J].中国行政管理,2013(0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