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能培养

技能培养

时间:2022-08-30 21:38:18

技能培养

技能培养范文1

【关键词】制图 ; 技能 ; 技巧 ;培养

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比较短暂的时间之内,迅速而有效地接受书本中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知识反映着现实事物的各种现象、特点、联系以及它们的发展规律。在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过程中,知识是和技能与技巧联系着的。技能是人们在自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进行实际活动的能力。技巧是在多次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觉的、准确无误的用一定方法来完成的动作。《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如何使学生自觉而准确的掌握它的科学系统和基本知识,清楚的理解它反映现实事物的特点和联系,以及根据这些基本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这是《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首要问题。

一、观察实物

机器零件和部件的形状是通过图形表达的。它是如何画出来的呢?首先应从观察事物做起,即应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一堂课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现象,从中找出观察的方法。如对一座城市道路的印象,可以说成“笔直的”、“弯曲的”、“宽广的”或“狭窄的”。因为学生头脑中知道什么是“笔直的”或“弯曲的”。这种方法在文学上称为比喻。这种比喻的方法也可应用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上,我们称为比较法。如工厂中的轴类零件就是有圆柱体组成;量块是长方体等等。这些圆柱体、长方体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本几何体,可以直接和零件比较。但工厂中复杂的零件直接比较就说不清了,如螺钉是有圆柱体和六棱柱组成,就需要采用分解比较的方法加以认识,即将复杂的零件分解成简单形体然后比较,形成观察的层次。这种方法逐渐加以引深和扩大,就形成了观察能力和观察技巧。人们由于有感觉器官,才能有感性知识,而靠着感觉器官,人们就建立了跟外部世界的联系,外部世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结果就形成了反映现实事物的感觉、知觉。生动的直观是作为学生感知阶段由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它是学生感知所学习的事物和现象,以便通过最正确的途径来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知觉和概念,所以,比较法和分析法是观察事物的最简便方法。

长方体、圆柱体等等是工厂接触最多、最简单、最基本的形体。对这些有规律的基本形体进一步分析,可转化到制图教学上。如将长方体反映在图画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画出三个四边形组成一个图形即立体图;另一种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画出三个长方体,这就是机械图样的基本形式。进一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图形都反映了长方体的形象,但表达形式不一样。立体图一目了然;而机械图需要分析方可现出形状,这就增加了看图困难。但为什么图样不用立体图的形式画出来呢?因为立体图只表达了物体三个面的表面现象,后面及内部形状表达不出来。虽然立体图清晰,但变形了;长方形画成四边形,圆画成椭圆等等,它不能真实的反映物体形状。这样引导,学生就会从观察的现象中找出空间的形状转化到平面图形的方法。观察的形体越多,头脑中的形象储备就越丰富,也就会找出其自然规律。这些规律是,在任何图样中出现三个(二两个)长方形就是长方体;二个(或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就是圆柱体等等。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记住图形,图形记多了读起图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理解是记忆的必要条件。我国古人就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不记则思不起”之说。

二、形成思维

为了加深头脑中对图形的印象,必须反复观察,使其加深记忆。但只有观察,记忆就会枯燥无味,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表面的知识也就不巩固,必须使其提高。这个提高的过程就是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概念进行思维的过程。这是继观察之后的第二步。知觉和概念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在最初阶段往往不能立刻形成正确而又清晰的各种知觉和概念。为了正确的理解这些事实,需要分析产生思维过程的基础。在形成概念中,学生往往会发生一些错误或者模糊不清的地方,学生经常忘记弄清楚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与必要的归纳、整理,使其不断的发展趋于完善,并且逐渐的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三个长方形为什么能反映成长方形的六个面,就要对长方形的八个棱点、十二条棱线、六个平面进行点、线、面的理论分析,即可得出它们的投影原理。

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从运用原理中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学习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对所学习的事物或现象进行不断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只有依靠分析,才能区分事物的各种不同特点,确定它们最根本的特征。但是为了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还必须把它们的本质特征在综合过程中融会在一起。这种基础知识牢固了,学生也就明确了《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及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解决了学生学制图不知应怎样下手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应结合形体分析、方位分析、度量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投影原理中的线面分析,有层次的将图样所表达的图形想象成空间形体。

三、语言训练

思维跟语言是密切联系的。检验学生基本理论是否清楚就要通过第三步:语言的交流。在认识的形成中,语言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人们用语言相互交流,表达自己认识活动的成果。不和语言联系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所以教师要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思维,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将思维的东西反映出来。对学习《机械制图》来说,“读图”就是语言交流。读图中教师要有层次的发问,从几个视图中,要看出组成零件的主要形状是什么。它是主要形体的切割,还是各种形体的堆积,或是又切割又堆积。然后对它的前、后、左、右、上、下个面用投影原理进行分析等等。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自然就会讲出来了。在发问的过程中要明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语言因有启发性、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和自控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始终使它的新知识和旧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经验,他们才能正确的感知新事物。作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感觉和表现与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之间必须建立正确的牢固的联系。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言来叙述他们所观察的现象,纠正他们不正确的部分,使其达到新的境界。

四、动手制作

语言是检验学生思维正确与否的一种手段,动手制作则是培养学生的技能与技巧的重要步骤。手要把语言叙述和眼睛观察的结果描绘出来,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力。因为动手是以神经中枢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一系列条件反映的能力与技巧的基础。任何技能与技巧都是互相衔接着的一连串反映。而这些反映是由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引起的,并且以所得到的一定结果而结束。这一连串的反映在形成技巧和技能的过程中不断的趋于完善。学生的动作由迟疑和不准确变为坚决和准确,那么多余不必要的动作和紧张状态也会消失。所以《机械制图》的作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对照实物画出视图(实物测绘)、对照立体图画三视图、对照三视图切割泥型(用橡皮泥、罗卜块、泡模塑料)等等。总之,学生动手做作业对形成技能和技巧,对认识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技能培养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技能人才 培养

技能人才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技能人才队伍,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极为重要。近年来,某钻井公司始终坚持走人才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力度,突出目标管理,坚持模式创新,优化培养机制,完善育人政策,促进培训效能的稳步提高。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目前,该公司拥有中石化技能大师1名,油田技能大师1名,在聘高级技师、技师共25人。拥有主任技师3名,责任技师15名。设置高技能岗位,畅通了技能操作队伍的成长渠道,确实让技艺精、表现优、品行好的优秀技能人才走到技能大师、主任技师、责任技师岗位上来,确保高技能岗位人员的质量、信誉度,确实起到榜样的作用。大力开展攻关立项和技术创新活动,举办技能人才技术创新成果评选活动,有106项成果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同时,渤海钻井一公司还全面开展师带徒活动,充分调动高技能人才传授技艺、传授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出更多适应公司生产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注重技能人才培养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搭建育人平台,选拔优秀人才。渤海钻井一公司根据用工性质,技能水平等基本情况,明确各类人员培养方向。针对新员工,重点把品学兼优、爱岗敬业者,纳入今后司钻、司机长、班组长等关键岗位人员帮扶培养对象,为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工作有目标,岗位快成才。对技术熟练工,持续推动技能等级提升工程。充分动员,因势利导,加强培训,鼓励并督促符合鉴定条件的人员参加技能鉴定,促进技能操作队伍技能等级结构优化。对优秀技能人才,通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向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迈进。

三、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新路子,力求培训效用最大化

建立完善公司、下属单位、基层队培训管理体系,切实落培训管理规定。公司层面充分利用培训基地,重点做好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安全知识培训、新工人入厂教育、推广标准化操作培训;所属各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加强职工岗位技术培训;基层队主要结合生产特点,开展以岗位练兵、安全生产知识、标准化操作、应急演练等内容的岗位技能培训。在培训规划及实施方面,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培训计划;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规范培训程序,抓好培训质量。对技能操作队伍中的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关键岗位人员,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函授、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实施深度培训、提高性培训、高新技术培训,以期带动技能操作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充分利用公司内部的培训资源,将公司内部学有专长、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较好培训技能的各类专家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提升内部培训质量和水平。

四、不断优化用人环境,充分发挥技能人才作用

在基层队干部的竞聘任用中,优先推荐使用高技能人才,为他们搭建平台,充分施展才华。同时优先外派高技能人才到油田及中石化集团公司专业化培训中心中进行提高性、深度培训,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路,保持高技能人才在理念上、技能上的领先性。我们还适度为高技能人才建课题、压担子,让他们工作有压力,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创新热情。

五、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加快高技能人才成长

建立了《技能人才技术创新成果评审奖励办法》,明确了获奖项目的奖励标准。完善了《高技能人才管理办法》,对在聘高技能岗位人员和高级技师、技师,建立定期考核评价制度,将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与技术成果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总公司、所在单位及基层队三位一体的共同考核机制,年度考核合格者发放每月100-600不等的高技能岗位津贴。还制定了《技能操作人员师带徒管理暂行办法》,对年度考核合格的师傅,发放每月80元的带徒津贴。

六、加强宣传,营造技能人才队伍成长的良好氛围

技能培养范文3

计算机竞赛是技能大赛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从广东省的参赛情况看,每年都有近千名学生报名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计算机技能大赛初赛。目前,计算机课堂教学受到教学大纲和课本的制约,计算机课堂教学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运用是有利的,但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拓展是比较有限的。要培养出高质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计算机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的计算机技能竞赛活动,有利于发现和培养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有利于因材施教。通过计算机技能竞赛等课外活动,不断引进新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使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让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充分与目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有利于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开阔视野,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

计算机技能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计算机技能竞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促进学生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一批热爱计算机技术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计算机技能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计算机技能竞赛团队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明显地高于同年级的其他学生。

计算机技能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参加计算机技能竞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之后,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能力。而计算机技能竞赛的本质就是通过目前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去解决各种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加以解决。由于计算机技能竞赛所要求的知识高于现有计算机知识水平,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课外活动自主地完成对竞赛考纲所要求的更高层次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这种课外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计算机技能竞赛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参加计算机技能竞赛的学生不仅要在一年内掌握全部计算机网络课程,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还要按照竞赛大纲的要求适当地拓宽知识,学习目前最新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放弃许多课余时间去完成大量的竞赛作业,这需要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艰苦而漫长的备战竞赛过程中,那些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会脱颖而出。计算机技能竞赛不仅仅是知识、智力、体能的比赛,更是心理素质和意志力的较量。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素质、能力素质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计算机技能竞赛由于其富有挑战性,每一个学生都会在竞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面对困境,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懈地研究、思考,才有可能攻克难题,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竞赛的胜利者往往是那些具有顽强意志与坚韧不拔毅力的学生。

计算机技能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参加计算机技能竞赛的同学往往组成一个竞赛小组进行课外学习交流,由于小组内的成员对计算机技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小组中交流、合作、研讨氛围浓厚。由于竞赛试题需要同组的队员分工合作完成,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队员之间经常会相互切磋、相互探讨,所以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计算机技能竞赛不是一个队员的竞赛,而是一个团队的竞赛,同学之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在与队友搭档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种跨越私心的友谊。

计算机技能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

计算机技能竞赛是对目前计算机网络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处理,技能竞赛的题目都是由实际问题产生的,有明确的需求分析,竞赛中只看做出的测试结果是否和实际需求相符合。完成竞赛试题要根据自己所掌握专业知识去选择合适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解决问题。开展计算机技能竞赛,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学生想要解决一个计算机技能竞赛中的问题,必须要深刻地了解问题背景,查阅大量的专业技术资料,甚至要做实际调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计算机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计算机技能竞赛对中学生好胜心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完全取消竞争是不现实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竞争。在竞赛培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技能竞赛意义的认识,端正竞赛的态度,强调学习的自身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竞赛本身的目的就是要超越他人或超越自己,因此,它对学生好胜心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职业院校中开展计算机技能竞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扩展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并完善了学生的身心素质,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对人才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周全厚.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考.攀登,2007(04)

[2]杜惠平,吕霞付,冯辉宗,王平,李锐.基于竞赛与科技活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08)

技能培养范文4

关键词:汽车行业 技能人才 紧缺 困难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51-01

随着世界知名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竞相进人中国,国际市场上汽车服务行业的激烈竞争开始在中国上演,伴随着汽车新技术叠出,汽车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汽车服务岗位不断细化,社会对汽车服务人员的从业经验、专业知识、管理技能、沟通技巧和学习能力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为汽车售后市场培养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技工院校却面临较大的困难。

1 生源质量差

个人素质差。通过平时观察和谈话得知,一部分学生素质相当差,自我意识较强,根本没有从未来职业去要求、认识自己,思想素质、行为习惯较差,组织纪律性差,团结协作精神差,不能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喜欢用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另外还有经常抽烟、、沉迷于网络游戏、谈恋爱等现象,自由散漫。

知识基础差。绝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或分流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在基础知识链中存在着很大的知识断层,使得学生在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都存在很大的缺撼,而这一阶段的知识缺乏,使他们在技校学习中存在巨大的困难。

2 师资力量薄弱

就目前来说,各个学校汽车相关专业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更是稀少。我校汽修教师都是本科毕业的年轻教师,具有技师资格证书,是“双师型”教师,但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汽修行业真枪实战的工作经验。再有就是年纪较大的教师,自身所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限,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所具备的灵活性就受到了限制。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缺乏接触社会和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没有站在学科的前沿,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在先进性上欠缺。

3 实习训练设备场地不足

汽车行业发展迅速,车型繁多,学校不可能具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将每种车型搬进课堂,只能选有代表性的价格低的车辆作为教学、实习用车。学校没有对外修理厂,学生接触不到使用车辆的维修,只能维修旧车辆、旧总成,存在的问题不能真正反映出来,即使修好了,也没法知道是否修好。私人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甚至没有维修机械、检测设备,只能纸上谈兵,学生得不到操作实习训练。

4 教材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目前,技校所选用的教材多为劳动版教材,教材写得简单,各课程、模块之间缺乏科学的衔接,知识点有所重复。介绍的车型多以老车型为主,缺乏新技术、新工艺,落后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形势。

汽修技术是比较复杂的专业,需要许多理论知识,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全面掌握;以师带徒形式能学到技术,但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成为高档次汽修人才,这就需要技工院校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4.1 改变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无比巨大,左右人一生的成败。多一个好习惯,就会多一次成功的机会,多一分成功的信心。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才能改变学生的现状,改变学生生源的质量问题。

学生有好的技术只是必备的条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主要靠教师长期的培养、教育,教育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良好职业道德。

4.2 加强学风建设,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的

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重中之重就是抓好学风建设。要想马儿跑,马儿必须要吃草,硬按住马头也不张嘴吃草的马儿又如何能跑得快、跑的远呢?没有好的学风,学生不学,教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师要管好课堂,改革教法,激励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

4.3 搞好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没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做指导是不可能的。实践就是依据理论知识,分析表面现象,判断、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汽修专业的实践就是维修技术的具体应用。汽修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掌握汽修技术的同时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习教学是技校教学的重点,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

搞好校内实习教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抓好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工作,认真指导学生按正确、规范的步骤、方法操作。通过校内实习,使学生学会基本工具的选用及设备的使用,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搞好校外实习教学。技师学院要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特色,充分利用企业的“战场”优势作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弹”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上岗适应能力。校外实习是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关键阶段,学校必须重视,不能放任不管。安排带队老师与学生同住企业,将学生组织好,师生同时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顶岗、轮岗实习,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让企业协助管理好学生。加强校外实习学生的考核,没有达到要求的推迟毕业或不予毕业,促进学生学习。

4.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汽车售后服务行业是动手能力很强的行业,必须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完美结合才有可能完成对车辆的维修。技工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并且要定期到企业锻炼,永远保持与行业前沿的密切联系;还可在企业中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任教,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丰富、新型实践技能的同时又提高了学校老师的实践水平。另外要定期送出去培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对于骨干教师,要重点培养,鼓励年轻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技能大赛,通过比赛和集训促使他们迅速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技师学院有多年的技工办学经验,其优势就是突出技能培养。只有把握住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教学计划围绕这个优势制定,课程的设置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师资力量为实现这个目标来培养,鼓励学生到社会的实践中锻炼自己,明确奋斗目标,找准位置,使他们了解社会竞争的残酷性,避免盲目自傲,也就更加珍惜就业机会,我们的毕业生才能是市场的强手。做到有的放矢,技师学院就能办出特色,技师学院的事业就能发展壮大,本地区汽车售后服务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才能得以缓解。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Z].

[2] 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31号)[Z].

技能培养范文5

中等职业学校是专业技术教育、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机械专业是培养机械行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近年来机械行业发展迅猛,机械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企业用工反馈的信息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够扎实,希望学校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和训练,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传统的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这种专业教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着重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二是较强的实践技能,尤其强调了实践技能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树立专业意识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学习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专业意识是学生建立专业兴趣的基础,是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本动力,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意识对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利用课堂、讲座等多种形式跟学生介绍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让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通过邀请机械行业专家作报告和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增加学生的专业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及专业前景,了解机械行业“车工”、“钳工”、“焊工”、“机器维修”等技能型人才是社会上急需的,让学生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在学生的专业实习中,对每个学生加工的合格产品引导学生特别是其本人进行赏析,获取成功的喜悦,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品尝成功的喜悦,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对专业技能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和热情。

2.保证专业课和实习课教学时间,突出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加强实习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我校学生每隔两周在实训车间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两周一循环,交替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两周理论与两周实践能够紧密结合。在实训车间的模块教学中,以实训为主,但也结合应知进行现场教学,使应知与应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良好循环。我校实习教学分三步进行:

2.1 基本训练为主的消耗性实习阶段,该阶段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属于打基础的阶段。主要以生产实习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组织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入门的知识教育和基本功训练。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工场、工作位置、设备和产品,对学生进行实习工场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始终坚持实训之前规范与安全的教育。在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按教材课题的要求,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单项技能基本操作的训练。对于课题的关键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反复地练习,正确地掌握动作要领、操作姿势和合理的操作方法,使每个动作逐步连贯起来。考试、考核由学校考核鉴定小组负责,实行技能考核领导小组对学生单项技能过关考核制。实习指导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基本功,同时通过过关考核制把好质量关。

2.2 以技能提高、操作训练为主要目标的阶段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在这个阶段,以提高操作技能为目标,专门开发了适合本阶段实习教学的产品,对学生进行强化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工件综合加工的全面训练,巩固与运用基本技能,逐步提高操作技能和工艺分析能力。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技能的差异,使学生的实习工件内容逐步多样化、复杂化。实行对工件的轮作,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综合操作课所规定的内容。建立适合实习教学的生产定型产品,既能有效地贯彻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并形成一种自觉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完成产品工时的效益观念,树立质量观念、劳动观念,体验成就感与企业文化,实现从纯消耗性实习向赢利性实习方向的转变,节约了经费,增加了实习教学的收入。在这一阶段,我校还大力开展“以赛促学”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以独立操作综合技能训练为主的阶段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进行,这一阶段实习以中级技术水平工件为主要内容,贴近企业的生产实习活动。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进而掌握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达到中级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独立地完成生产任务。在这一阶段,实习指导教师采用启发性教学法,引导学生编写工艺和操作加工规程,鼓励学生创新,使教学内容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样,实习与理论教学穿行、从时间和课程结构上突出了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年级的实习,强化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实际感知,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稳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使他们能够安心本专业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专业课,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时候的实习,使他们体会到了所学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已经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独立地完成包含本专业主要知识点的生产产品,同时也为毕业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保证足够的实习场所和设备,实行校企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又使学校的办学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学生到车间实习,实现了车间即课堂,课堂亦车间的教学模式。学校的专业实习和企业的生产实际也得到一定联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生产实际很好的结合。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中得到企业的肯定,许多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

4.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既能讲授专业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并积极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师中聘请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通过以上专业技能培养教学实践,我校机械专业在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专业技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学生毕业具有合格的学历教育文凭和专业工种技能等级证书,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我校机械专业学生参加全市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有多位同学分别获得:车工和钳工、电气焊二等奖、三等奖等,优秀学生不断涌现。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也得到提高,实习生的职业素质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肯定,许多学生毕业后与实习企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9%以上。毕业生在一些技能强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上,以其良好的素质很快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技能培养范文6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理解;技能培养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在历年考试题中,阅读理解是中考的重头大戏,它对英语成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果;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 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能利用字典等工具进行学习,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一、阅读理解的考察目的

阅读技能培养的目的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词汇、句型或语法知识、巩固和扩大英语词汇量、与他人交流思想或看法时能准确获取英语信息。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阅读理解的考察特点

(一)语篇题材多样化,信息丰富

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蕴涵,重视人类的热点问题,追踪科技前沿,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题材新颖,包括生活常识、传说、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新闻、天文、史地、科普知识、政治、经济等,原汁原味,语言地道纯正,具有鲜明的英语语言文化特点。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各占一定的比例。

(二)把阅读技能作为考查目标

既考查学生对文章字面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章寓意的理解能力。客观性命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中叙述的具体事实的理解能力(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及根据上下文对某些词义、句义的推断理解能力。主观性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的主旨大意、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及考生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这类试题还有增加的趋势。

(三)加强对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

阅读理解的词汇量保持在2200个单词左右,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60个词,语句结构多样化与复杂化,涉及的内容广泛、深刻,语言更为地道,试题难度有提升。

(四)增加了生词量,加大了推断词义能力的考查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知识活动,它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通过阅读技巧的指点, 阅读方法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一)阅读前(Pre-reading)

教师可选就课文的单词、句型、语法进行巧妙的处理,再让学生对课文题目、有关内容的插图及图表等进行仔细观察,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创设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在尽不可能真实的情景中准确理解、掌握不同语境语言的含义。例如教A Famous Person 时我就向学生介绍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成长过程和对计算机界的突出贡献,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这样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也为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阅读中(While―reading)

当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不能还只停留在泛读的层面上,要充分利用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学习, 进入精读阶段。首先对课文的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用语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从整体上加以理解,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通过长期的训练,帮助学生扫清这些阅读理解中的障碍。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 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理解了阅读材料内容之后,才能读得流畅, 声情并茂。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我平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的机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了英语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一些好的文段, 要求学生背诵,最终达到出口成章。

(三)阅读后(After-reading)

技能培养范文7

关键词:中文速记;技能;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形成;培养

中图分类号:H126.1文献标识码:A

技能即技术与能力的总称,中文速记(以下简称速记)技能则指速记活动中所需的技术与能力。本文拟对速记技能及其技能形成的条件、形成过程的特征以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速记技能的概念

速记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动作技能主要是肌肉的生理运动,它表现在人体外部动作对事物的直接行动过程中,反映的是熟练的程度,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心智技能主要是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反映的是能力的大小,属于智力因素范畴。

心理学对技能的生理机制的解释是,信息在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系系统,只要有一定的外在信息刺激就能产生某种条件反射。在人的一系列动作中,有一部分是有较强意识观念的,另一部分是近乎下意识的“自动化”了的。速记活动中较强的意识是倾听和捕捉讲话者所讲的内容,并反应出适当的词句用符号迅速记录下来,近乎“自动化”了的部分是书写动作,这说明技能不是孤立于意识之外的东西。当技能发展到熟练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会摆脱对于心智技能或主观意志的依赖,而形成一系列连续动作的自然反应。一个具有熟练打字技能的人,可以一边打字一边与人谈话,说明主观意志已转化成了“条件反射”下带有习惯性的“自动化”动作。但这种明显的“自动化”动作的形成,只能表现在单一化循环式的机械重复动作之中,如果要在打字中穿一些图形、表格等,就会破坏原有的“自动化”的连贯性,动作的速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增强对心智技能和主观意志的依赖,使循环式的机械重复动作仍能保持较高的速度。

速记活动中词语的组织搭配、符号的连写错落、省略方法的选择变化等,都需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容不得犹豫。由于速记技能较之其它技能还要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自动化”程度上不可避免存在局限,克服了这些制约和局限,就可以大大减少对心智技能和主观意志的依赖,充分发挥动作技能的潜力,进入“音落符出”、从容不迫的境界。

二、速记技能的形成及形成过程特征分析

技能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使然,只有兼顾动作与心智才能形成技能。技能形成后突出的特征是,可使人从对细节的思考中解放出来,而把意识集中在最重要的环节上。速记技能的形成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人们在长期书写汉字的活动中,形成了与速记方式差异较大的许多习惯动作,对书写速符的动作、细节和变化尚难以适应,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个别动作上,难免有错误发生。这一阶段书写的局部动作十分吃力、不协调;书写出的速符生硬僵化、欠美观;练习和记忆速符的思想负担重、难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二是发展阶段。一些人随着对速记技能神秘感、好奇心的逐渐消失,逐步掌握了一些局部的、简单的词语连写动作,并有了成就感,但仍有更多的词语、句子还需要想一想才能写得出,有些该连写的双音节词符号还不能一气呵成地实行连写,甚至有时常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这一阶段在练习时紧张程度和符号错误率明显下降,但时有急躁冒进、求成心切、追求速率的倾向。三是高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得心应手”的初步形成阶段,即在指定文字材料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分速140字左右的听写水平。这种技能一旦形成,如继续坚持训练与实践,将会挖掘出更大的潜力。

速记技能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从三个角度考察:一从活动的结构看。动作技能的形成,具体表现在许多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动作之间互相干扰的现象以及多余、重复的动作逐渐减少以至完全消失。书写速记符号是一种包括了脑、手、耳、眼等在内的默契配合的综合活动,经过训练的人能把一些孤立的动作自觉不自觉地组合起来,把认识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成整体,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系统。二从活动的品质看。技能形成后,书写符号不但准而快,且可通过符号的侧正偃仰、参差错落、上下呼应、大小搭配、长短有致、起承转合、首尾勾连等产生强烈的节奏,并开始尝试摆脱定则的束缚自创一些略符。动作技能的品质表现在动作速度的提升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的加强上;心智技能的品质则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及其广度与深度上。三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为视觉控制的减弱与动觉控制的加强、基本动作趋于紧张性的消失,以及动作的自动化和心智活动的熟练化。动作技能的有效调节,可实现“手记第一句,脑存第二句,耳听第三句”式的循环。

三、速记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要有效掌握速记技术并形成能力,必须做到如下四点:

一是勤学苦练基本功。中国速记创始人之一蔡璋先生在《中国速记学》一书序言中写道:“速记学既云最简单,最易识矣;然则尽速记能事,殆不难乎?……故学此术者有要点二:一曰练习宜勤。循序渐进,教授之责;然授课之后,必期多为练习,乃能豁然贯通;浅尝辄止,所宜戒也。……凡事皆然,矧(shen,况且)在学术?”老前辈百年前的这一段话,仍是如今学习速记的座右铭。

二是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掌握科学正确的练习方法,可以避免盲目的尝试。实验证明,一个符号或几十个单体音节符号、词语符号进行几十遍、几百遍的机械练习,就不如学几个就用几个,在字、符夹杂的使用中记忆得快且牢。此外,认真揣摩书写速符过程中的某些动作,如起笔、落笔及手腕移动、换行的敏捷动作,揣摩符号大小曲直的控制以及通过符号线条表现出来的运动质感和形体美感,并从中获得感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又知道怎样去做,就没有什么是练不好的。

三是安排合理的练习步骤。安排合理的练习步骤,可以事半功倍。初期,须练好基本功,不允许采取不正确的书写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功效不可急,功夫不可慢”;中期,要以较快的速度进行训练,把一系列动作联结为一个完整的、简单化了的动作系统;后期,要对前两个阶段的成果进行定型,为今后的技能进行“造型”,这个时期是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决定今后技能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

总之,速记技能的形成与其它活动的技能一样,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分阶段发展和形成的,不同的阶段里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因素,即从开始领会单体符号的形式与动作意图到掌握符号连写、缩略等局部阶段,汇合并形成了高度熟练以至在主观意识控制之下的“自动化”技能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建徽.中文速记学[M].合肥:安徽新闻出版社,2002.

技能培养范文8

【村姑】:说课,主要以听觉信息为主要传递对象,以阐述“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主要任务,而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相比,是很容易丢失的。怎样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个人认为首先应突出层次性与重点问题,使听者也能跟着说者的思路进行思考,因为有思考便不容易遗忘。其次,体现层次性。在每一环节的衔接与递进,即环节与环节之间有一条主线,相互联系。再次,关注重点问题。个人认为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说本设计的亮点,比如教学重难点为什么这么处理?为什么要采取这些练习手段,并按这样的顺序安排?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教学方法等?当然,串联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教学目标”。因此,个人认为,课要说的清楚、明了、有吸引力,围绕“目标”是基本要求,为达成目标重点采取的手段便是说课的重点环节,其余部分可以略说。

【美丽心情】:说课和备课的相同点: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说课和备课的不同点:(1)概念内涵不同。说课是属于教研活动,要比备课研究问题更深入。而备课是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骤,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2)对象不同。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3)目的不同。说课是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而备课是面向学a生,它促使教师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4)活动形式不同。说课是一种集体进行的动态的教学备课活动;而备课是教师个体进行的静态的教学活动(集体备课除外)。(5)基本要求不同。说课教师不仅要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而备课的特点是在于实用,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

【蜗居】:说课的程序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把课说好,说的精彩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因为说课的内容是备课内容的浓缩,是上课的精华,何种通过说课吸引同仁,展示亮点,必须语言精辟,幽默感强,感染力强,那就需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于松峰】:我认为说课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必须让听者能够听明白你这节课对主教材进行了如何处理,也就是讲清你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如何导入、采用哪些有效的辅助练习手段、如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等);二是指出你本节课的亮点,你创设的教学情境预设了怎样的效果,对教学环节处理的独到之处,如何处理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等。

【点评】:说课的意义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要把“说课”说好也是比较困难的,在限定的时间内需要说很多的内容,如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对象(年龄、技能水平等)、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场地器材、安全措施、课的运动负荷预计等,如果按部就班去说,必然陷入俗套,吸引不了评委。所以,应该有一个切入点,把这几个部分的内容按先后次序串联起来,有的可以细说,有的可以略说,细说的内容就是说课的重点,把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就构成了较为严密的说课过程逻辑性。在对该问题的网络讨论中,广大老师们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教学目标很重要,它是贯穿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核心;有的老师认为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学情景是重点;有的老师认为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是重点;有的老师还认为备好课是说好课的前提。以上这些意见都在不同层面上阐述了说课的重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我比较赞同村姑老师的说法,因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是教材内容与特点、学情的分析、学校教学场地器材条件等要素,而教学目标又是选用教学方法与方法的依据,最后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但要把这理论层面的思路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广大体育老师具备扎实丰厚的实践经验与教学智慧。

二、影响说课效果的因素

【renminly】:影响说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说课的语言即是其中之一。说课不面对学生,对象变了,说话的口气和要求也随之变化,说课的语言比课堂语言更加丰富,因此其要求更高。

1.陈述语言。陈述是一种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语言活动。说话人把其他人作为听众,独自地对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没有听众的言语配合互动。说课时大部分用的是这种陈述语言。说课时的教材简析、教学方法介绍用的都是独白语言。要想吸引听者,说课者必须以条理清晰的讲述来吸引听众。教材分析要简明,理论根据要充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要用慢速说清楚,教学目的要叙述条理,重、难点则用重音来强调。切忌从始至终一个腔调念稿和背稿。

2.教学语言。教学语言便于抒感,体现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说课中为了展示自己的理解,有时也可适当使用这种语言。使用教学语言,实际上是把听者当学生来讲。

(1)课堂导语应使用教学语言,导语用来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对教材的理解,显示教学意图,用教学语言便于听者了解教师对课文的把握和对课堂的调控。(2)课堂的总结语应使用教学语言。教学中的总结应是教学的归结和升华,应该余音缭绕,精彩深沉,所以也应用教学语言来展示。

(3)说课中的提问语及对提问的阐释应使用教学语言。因为提问及其阐释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应使用教学语言。

3.肢体语言。体育课的说课过程中一般还伴有相应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总的要求是规范。

【风之脊】:影响说课的主要因素是在说课前的准备,有没有准备是第一的,口才是第二的,说课的评价标准是第三的。

【linlindang】:说课的核心因素还在于自身,其他并不重要。

【点评】:说课的影响因素很多,有自身的因素、他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等,要产生良好的说课效果,首先要关注自身知识储备与技能的水平,因为这是“说课”的根本所在;其次,还要注意各种外界的影响因素,如老师们所谈到的“说课”前的准备、口才、语言(教学语言与肢体语言等),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如服饰、眼神、心态、时间控制等,只有把握核心要素,关注相关影响因素,灵活运用、不拘一格,才能把课说好,才能达成预期目的。

三、年轻教师说课或模拟上课技能的培养

【明建】:年轻教师说课能深入浅出,需要加强磨课训练,操作方法是:教研组制定的教研计划中,有意识的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帮扶,执行师徒结对,组内互动的方式。从年轻教师教学设计试讲到教学观摩研讨,年轻教师经历学(教材、课标)、看(优秀教师设计与课堂)、思(自己整合设计思路)、做(反复试讲体验尝试)、修(师父、全组教师帮助反复修改,这个环节十分重要,需要大家系统帮助)、成(再学习体验后再作课)。在这个基础上,年轻教师说课是十分清晰有条理的,不断修炼,做一个深入浅出的说课优秀者成了可能。

【renminly】:年轻教师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要吃透教材,吃透课标精神;(2)把握说课的环节与要求;(3)理清说课与备课的关系,说课与上课的关系;(4)注意表达的方式。做到以上几点后,再在特色与说课方略上下功夫!

【戴恒年】:实践出真知,年轻体育教师应该多参加说课比赛,在比拼中成长。学会借鉴别人优点,总结自己不足。

【linlindang】:采用视频案例分析,效果会更好。

【戴恒年】:年轻体育教师招聘考试中通常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备课,考生就选定的课题进行1小时左右的备课;第二部分就是约15分钟左右的“模拟上课”。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展示所学所长,赢得评委或考官的认可,则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应如何去做呢?笔者以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招:首先是备好说课稿“说课”前的备课宜简不宜繁,详略要得当。

(1)教学目标制定要切合实际,要结合课题要求、学生学情等去制定,切勿面面俱到,目标过高。例如:第一课时,技能目标的动作熟练掌握程度就不要超过90%,练习密度不宜超过42%,过高不易达成。一节课不要将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都提出,一个是书写耽误时间,另外也不符合教学实际。这些评委都会关注的。(2)所备的教学过程要清晰完整,可简写,但大脑一定要过一下,为有条理的上课做准备。(3)备教法和学法,要作为重点去处理。方法是否得当有效,是否有创意和新意,评委往往会特别关注的,处理得好,就是亮点,也是重要的得分点。反之,失分则难免。(4)备评委。这一点是这类课独有的,因为我们的课是上给评委看的,只有评委认可,才能Ok。

二招:关键是上好模拟课。

上好“说课”是应考的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可以这样去做:

(1)塑造干练的外形。着装要符合体育教师的教学需要,穿运动服和运动鞋,配口哨一只,也可带秒表,服装稍鲜亮些,女教师可淡妆。普通话一定要过关,口齿要清晰流畅,面部表情自然,肢体语言运用要适度,最好能彰显体育教师的活力,充满激情。(2)教师的示范动作要标准规范、优美大方。讲解要领要精炼,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去阐述。口令下达要果断宏亮。(3)教法学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学生特点、教材要求。小学宜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兴趣,老师示范带练。中学特别是高年级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会更适宜。(4)课堂组织要有序,过渡交待要清楚。因为是无生课,授课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课堂。适度运用眼神、语言、手势、肢体等与生交流,与评委交流,很必要。体育课有自身的特点,应考者可提前预备几套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的方案,上课时灵活选用,有备无患。

技能培养范文9

1.技能和内涵和培养意义

所谓技能,实际上就是针对特定工作的实践能力。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专业技能就是指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很好地从事相关工作,如网络管理、网络设备调试、网络编辑、网络产品销售等。技能是最基本的东西,是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职校毕业生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职业教育中,对技能的培养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如今,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变多,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也越来越多,人才市场供大于需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学历的层面,而更多的是对实际工作能力的需求。通俗讲,要想在当今社会获得一份好工作,靠的不是那一纸文凭,而是真技术、真本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当今的就业形势之下,技能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竞争力是多么重要。所以说,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2.关键能力的内涵和培养意义

关键能力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额德国,并且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在当时的西门子公司进行了试点培养。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迅速被教育界普遍关注。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教育界也开始逐渐关注这一教育名词,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关键能力的定义,一般是指那些与具体职业无关的、广泛适用的,对人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个人能力。关键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由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关键能力所涉及的是学生的个人素养,而正是这种个人素养是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关键因素。与专业技能不同,关键能力的针对性不强,不是特别针对某一个职业或某一项工作,而是具有普适性。实际表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只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就能做好一项工作。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很高,但是在工作中遇到任何困难就不知所措,轻言放弃,也不善于与同事交流,那么这种“人才”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所以说,职职业教育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这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中技能的培养策略

1.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

职业教育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注重实践,而实践是建立在理论之上的。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要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这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对于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来说,实践课程主要是上机操作。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的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机操作。也可以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如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这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很有帮助。

2.重视岗位实训

职业学校一般会留出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来进行岗位实习,是最后一项教学任务。与实践类课程不同的是,岗位实训要求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亲身体会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岗位实训与最终的就业不同,学生在实训时的任务还是通过学习来提自身的专业技能。有些职业学校在安排学生实训后就对学生不管不问,对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训情况也不了解,而实训单位又只顾创造效益,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所以学校要充分重视岗位实训这一环节,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重视学生在企业中的学习工作状况。

三、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

1.变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陈旧、刻板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吸收专业知识,更不利于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其次,多组织探究式学习,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人文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商,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人文教育,一方面可以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一个缓冲,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人文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具体的课程,也可以是各种活动。

3.严格日常管理

学生的日常习惯是关键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勤劳、严谨、守时、守纪、诚信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例如,严格考勤制度,对于无故旷课的行为要进行适当的惩罚;严格考风考纪,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对于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的行为也要进行批评和处罚。同时在生活方面也要严格管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提高学生合理利用时间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四、结语

技能培养范文10

我国的产业目前正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人力成本不断攀什,传统的制造企业盈利空间不断下降。只有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电子技术行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新的理论、新的器件、新的工艺不断出现,并迅速渗透到工业、农业、国防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将持续旺盛,对相关工作人员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旧有知识的应用,还包括对新资讯的获取和消化以及对原有知识的创造应用等方面。企业对相关从业人员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岗位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一些人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普通高等学校或者研究性大学的事情,与高职教育无关。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偏离。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电子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往往过分注重课堂上的理论阐述,课后的实训环节也过于依赖实训设备和相关的教学手册,忽视学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训练,因此学生无法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互合,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的不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重专业教育而轻人文教育、重单科设置而轻课程整合等问题,教学时间与资源存在内耗的现象。在电子类专业教学方面片面注重单科教学,忽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用说创造性地应用。在教学模式上,存在重课内而轻课外,重校内而轻校外、重灌输而轻探究、重继承而轻创造等现象。受学校的一些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限制,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授课方式还是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模式,应试教育的倾向比较突出。在课程建设上,存在重学校自身建设而轻行业企业参与、重形式而轻内容、重当前设计而轻持续改进等现象。因此,学校的一些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有的只是充当招生砝码和宣传素材。在考核评价上,存在重学校评价而轻社会企业评价、重单一测试而轻综合测评、重结果而轻过程等现象。现行的普通高职教育已经大众化,学生往往成为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学校只是要求学生毕业时都达到某些标准,却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选择和个性表达。以上种种都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甚至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环境和条件的不足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尤其是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明显不足。学生在学校无法得到保质保量的实践训练,毕业后进入工厂,往往还得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上手。“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滞后于教学需要。学校教师进编制受职称和学历等制约,常常导致需要的企业人才无法引进,教师的进修培训又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创新实践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电子类创新实践活动,其耗材需要资金比较多,全由学生支付显然不现实。总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开展起来了也难以取得实效。

(四)创新文化培育不够,创新氛围不浓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条件。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对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不能营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对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围绕学生创新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素质提高的实践探索方兴未艾。如“订单式培养”、“基于岗位创新的课程开发”、“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职教材建设”[1-3]等探索,在教育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许多研究成果在实践应用中,又简单地将知识、技能和素质依照传统科目教育模式加以模块化,不能真正使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借鉴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结合我校机电工程系各专业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应当探索构建一种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电子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第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组织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及其路径。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明确高职电子相关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电子技术应用创新能力,正确认识高职电子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二,建立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依托机电工程系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建立机器人创新实验实训室、电工电子类创新实验实训室,开发课程结合紧密、企业关联度高的实验实训项目。首先培养学生基本的动手实践能力,然后通过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生创新课题、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鼓励学生课余独立或联合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吸引学生积极探索新技术并能够付诸实践。同时,组建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构成的科研团队,根据企业需要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企业参与实训室建设,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实训项目和考核方式。争取技术力量雄厚的设备供应企业参与实训室建设,在技术开发、实训室内部设施的布置、实训项目的开发、实训师资的培训等方面同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形成较为密切的互惠互利关系。这样,企业由于了解学校的目标需求,可以开发出更符合学生能力培养需要的设施设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可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第四,“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加强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以部级和省级技能竞赛为契机,利用实验实训平台,选拔培养优秀的有潜力的学生。通过参加大赛的准备和实训,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在传授一定的相关技能后,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自主创新。通过组织参加不同级别的大赛,不断总结提高,实现电子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形成探索创新的校园氛围,推动学生开展探索创新活动。第五,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开放实训室的设施设备管理、耗材管理、学生管理,都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教师干得带劲,学生学得满意。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及效果

根据上述思路,我校机电工程系建立了机器人创新实训室、电子创新实训室、EDA技术实训室,并且进行开放式实践教学,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组织了专业教师到众友等知名企业学习,并根据学生实际,将实际需求反映给实训设备制造企业。编辑了相关实训教材,在EDA教学中得到应用。在管理制度方面,加大了对实践指导教师的激励,在课酬和耗材资金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学校成立了机器人兴趣小组,大批成绩优异并有相关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以应用电子专业学生为主的团队,在安徽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机器人应用项目三等奖;学生制作的双目式红外避障传感器,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赞誉。装备了该传感器的“国防之星”机器人小巧精致,定位准确,巡行路径规划正确。在代表安徽省参加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我校选手设计制作的机器人,采用多传感器融合定位,创意新颖,获得了机器人应用项目优胜奖。在榜样的带动作用下,很多学生理论课学习积极主动,实践课思维活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技能培养范文11

一、正视现状,帮助学生走出自卑,重拾自信

双高扩招以来,高中、高校占有了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优秀资源,来技校的学生,可以说是被九年义务教育所淘汰的学生。虽然近几年家长的“送子女读三本四本大学不如读高级技校”的观念开始形成,技校生源开始慢慢好起来,但尽管如此,社会上对职高技校的学生始终不大认可。这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已经非常自卑,来技校读书似乎是他们无奈的选择。我从很多次新生新学期计划中看到他们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由于中考的失利……”所以我们首先要从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就向学生阐明目前国家最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而他们就是将来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优势心理学教育使他们慢慢走出自卑的阴影。其次要以母爱之心正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育人的根本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注重情感教育,对学生施以真爱、博爱,从生活、学习等方面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到技工学校教师的慈爱和温暖,使他们打开心扉与我们推心置腹,缩短心理距离。再次要坚持以赏识教育为主,并注意细心观察,随时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身上潜在的尚存的自信心,以此点燃他们自尊的火焰,并有意识地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学校内、实习实践中,充分挖掘自我、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学生虽然基础、成绩都较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可塑性很大,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树立有进步就是成功的观念。引导学生和自己比,如果要他们和优秀学生比,不但不会产生激励作用,反而会使他们感到更自卑,甚至放弃学习。每当他们有进步时,就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考试成绩有提高了,哪怕一点点;作业能够认真做了,哪怕就这一次;上课能够听了、肯思考了,哪怕只有一会儿……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进步和成功。从而唤醒他们天真浪漫的朝气,重拾自信。

二、摆正位置,充分认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与改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职教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针对学生的实际,应自始至终把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才能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品质。还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建立各种规章制度,齐抓共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动的综合治理网;坚持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治相结合,培养学生尊章守纪的自觉性,从小事作起,从点滴抓起,彻底矫正不良行为,培养向上、向善、向美的优良品格,在家和邻里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在校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尊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形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向综合职业素质发展,精一门专业技能,会几门相关技能,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之路。在强调共性技能达标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使个人绝技得到创新和发展。为此,对职业资格鉴定也应由单一工种逐步向复合工种转变,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发展,各单位在用人上既越来越细化,又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了。职业资格鉴定必须以产业界的需要、生产和技术实际设置考核目标。过去,传统产业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技能考核都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从易到难,考核等级也依次上升,行业之间相互独立的多,相互联系的较少。以车、铣、磨、刨、钳工种为例,都有完整的考核系列,这些规范性考核虽能以标准来考核个人的单一操作水平,却往往很难考核出一个人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经常发生数控车床操作工专业和车工专业的毕业生不会磨车刀,钳工专业的毕业生不会磨麻花钻等问题,学生在校学到的单一技能往往与产业界要求和需要相距较远,或根本不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非常注重能力的培养:一是突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紧密结合,二是注重专业经验与专业智能的紧密结合,三是强调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紧密结合,四是传承技能技巧与推广先进技术应用紧密结合,五是检查知识的运用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水平紧密结合。要达到以上五个紧密结合必须在教学教法上进行改革。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实施一体化模块教学法,在以上五个“紧密结合”方面已取得明显效果。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法就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将理论和实习教学实现一体化,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专业(工种)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工艺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建立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技能教学型院校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当务之急。目前,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感到空前的压力,经过调整、改制后的产业群体正处于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化升级的关键阶段,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人才结构的变化,人才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从事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必然促使教师队伍的调整。从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很普遍;一些传统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从事传统单一工种或简单工种的专业教师还相当多;只图眼前专业教师队伍够用、实用,缺乏符合产业界需要的专业教师前瞻性建设还很普遍;注重校内一般实习技术装备的建设,而忽视与现代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实习教学基地建设;重视师资的学历水平提高(达标),而忽视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达标)。所有这些都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给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隐忧,更不要说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上新台阶,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1. 用送出去或请进来的方法对现职专业教师进行再培训,缺什么补什么;

2. 向社会招聘具有“绝技”(技师、高级技师)的兼职教师;

3. 对现职理论教师进行高、新技术的培训,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取得相应的高级技术等级证书;

4. 追踪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特别要到现代企业去,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的熏陶;

5. 开展经常性的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办法,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

五、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技能培养范文12

关键词:技师院校 化学教育 实验技能 培养路径

技师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养上,其工作任务更倾向于高技能、综合性素质人才的培养。化学教育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对化学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实验现象的分析与综合,引导学生从化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中掌握其基本原理,而理论知识的获得更依赖于化学实验的探索,尤其是在实验中促进学生动手与实验技能的提升。可见,技师院校化学教学,其重心要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能够从科学实验的教学中提升实验能力。为此,本文将从技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途径的探讨中,就其培养对策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

一、技师院校化学实验素养的基本要求

技师院校化学教学对实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新一轮化学课改工作的实施,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更需要从实验技能的提升上来转变教学方向。做好化学实验教学,旨在通过实验环节来促进学生实验态度、习惯、技能的养成,尤其是对于化学实验操作习惯的培养上,更应该从科学的实验态度及绿色化学理念中加以贯彻。一是树立科学的化学实验态度,化学实验是对化学概念、化学知识进行客观学习的基础,也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关键。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动手操作及观察,从实验结果的归纳及梳理上,分析实验的过程及要求,特别是对于实验失败后如何从原因的分析中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可见,化学实验过程既是对学生树立科学实验态度的过程,也是从实验反思及结果追溯上来强化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手段。二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习惯是融合于具体的过程中,对于化学实验习惯的养成,更需要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中来完善。结合化学教材及实验要求,利用学生的实验环节,从实验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解决,让学生能够从中规范操作。如对于实验服的更换,对女生头发的整理,对于实验器具、药具的准备等,这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既是反映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也为养成科学的实验习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事物奠定基本的科学认识方法。三是树立实验安全与环保意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旨在从实验的潜在危险中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特别是对于某些化学药品、化学仪器设备的使用中,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更不能无视操作规范及章程。如在实验过程中要贯彻好安全目标,对于实验中强酸、强碱等腐蚀性药品要规范使用,另外对于实验室管理上要强化环保意识,对于相关电气设备的使用说明,对于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保存方法等,都有从具体的实验中赖贯穿环保意识、绿色理念。

二、培养技师院校化学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技师院校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基本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从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规范,并能够结合行业及岗位能力实际,强化对最基本化学能力的锻炼。

(1)强化对化学实验仪器及实验原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重在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掌握对基本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理解和认识实验原理,并从实验中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熟悉基本的实验仪器及设备是做好实验的前提,也是实验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各类实验设备性能及使用方法的认识,需要从多次反复的练习与严格的实验操作中来培养。如对于实验装置的构建,对于整个实验过程中如何选择反应物、如何洗涤实验器材,如何进行称量及完成化学反应等。对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实验失败后的总结,如何从基本的实验操作及实验原理中,真正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些问题及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教师能够从实验的规范操作中,从实验目标的设计及实验能力的提升中不断养成,尤其是对学生娴熟的使用相关器械,规范的进行相关实验的构建与独立解决实验中的实际问题等。如对于实验课程中的综合设计性实验,[Co(NH)6]Cl3的制备及组分分析。从实验的过程来划分,首先要对实验题目进行确定,通过对相关制备方法及检验指标的认识,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其次对实验方案及设计过程进行讨论和分析,并从可能存在的问题中提出解决方案;再次是在实验实施中,要对各环节及实验内容进行细化,如第一时间做好[Co(NH)6]Cl3的制备及产率计算;第二时间做好产品的提纯;第三时间做好组分电荷及含量的测定;第四阶段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并未实验报告提供参考数据。对于整个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师生探讨,从实验的过程中对各类仪器的使用及规范操作,如何从实验目标选择合理的方法等等。这些问题的总结,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探讨,都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环节的兴趣,并从实验实践中增强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提升实验能力。

(2)强化探究式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对于新课改下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旨在从课改理念的转变上,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从探究式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探究中获得实验创新能力。对于技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要从实验环节的构建上明确研究课题,从探究式教学方案的制定上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特别是利用化学实验结果的分析,从分析中来激发学生探究实验过程,进而认识到实验操作技能的规范,发挥学生的实验自主性和创造性。探究式实验教学,遵循提出问题、假设或猜想,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获取实验事实或数据,分析并得出实验结果。可见,从探究式实验的引入中,构建探究式实验环节是关节,也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形成研究性实验目标的前提。如对于摩尔气体常数的测定中,需要加入5-8ml3mol/L的硫酸。对于实验中为什么要加入硫酸,是否可以加硝酸、盐酸等问题进行质疑,从而启发学生从实验目标中赖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答案。因此,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构设,更能够从探究式实验中强化对学生自主性的启发,增强学生的实验创新力。

三、结语

对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目标的设定,还需要结合技师院校实验实际,充分从教学资源的整合中,特别是从网络资源的融入上来拓展实验领域,鼓励学生从网络上寻找和检索实验课程,结合自身是实验任务来进行对比和总结。网络资源因其丰富的信息量,打破了传统实验教材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从对相关实验的对比中强化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增强对化学实验资料的归纳与吸收。

参考文献

[1] 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措施初探[J]. 大学化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