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人名言赏析

名人名言赏析

时间:2023-05-29 17:41:30

名人名言赏析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1

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潜质。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2

1 要学生们了解高考诗歌鉴赏要考查的内容

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让学生了解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考察的重点和热点:

唐宋诗唱主角,而且是名家名篇;所抒之情多为人之常情,如故园情、别离情、山水情等;注重情景关系的分析;重视炼字、名联赏析;注重考查表达技巧;重视比较鉴赏;对诗论的评价以及开放性题型的考查也稳中有升。由此可见,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内容由原来的寓意、诗眼扩展到细节、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考点是情感、表达技巧、语言。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种方法:

2.1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每读到一首诗,可以这样大致地问问自己:这是首什么题材的诗,写了什么样的景(事、物),抒了什么情(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等。

2.2 诵读和领悟。

诵读和领悟是诗歌鉴赏的第二步,是学生感受诗歌的重要过程,我们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相结合的方法来落实这一步骤。

音读,指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语调,如四言、骚体、五言诗的语言特点。意读,读懂大意。情读,有感情地朗读。美读,进一步领悟诗歌的思想、艺术、语言的魅力。

2.3 从情景角度赏析名联。

名联赏析是诗歌鉴赏的亮点。从诗歌结构的起、承、转、合来看,"转"处及其前句或后句最易形成名句,而"转"处往往是情景交融之处,因此从情景角度赏析名联自然成为高考考查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了。

分析诗中景物的时候,注意景物的特点及写景方法。写景的方法有:角度的不同,远近、高低、大小、明暗等;动静的变化;色彩、感觉的运用;正侧面的结合,正衬,反衬突出形象和主题。

分析诗歌情感的时候,注意抒情方式的直接或间接。间接抒情又有以下几种情况:借景寓情,托物咏怀,借事抒情等。

情和景的结合方式有:触景生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关于情景结合方式这一诗歌鉴赏重点的突破,基础年级诗歌单元教学时要注重一诗一得,如杜甫《登高》一诗的情景体现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刘禹锡《石头城》一诗的情景体现为缘情布景、寓情于景。

2.4 表达技巧的鉴赏。

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考查在表达技巧方面设点的力度是空前的,特别是对修辞格的考查。在表达方式上,重在考查描写和抒情。在表现手法方面,重在衬托、侧面描写、对面写来、虚实结合、象征等。而且多地高考诗歌鉴赏在修辞格上设点,如炼字、对仗、夸张、比喻、拟人、顶真、用典等成为考点。

2.5 重视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训练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清比较点。题材,情感,手法,语言,风格等都可作为比较点。分析题型。比较阅读的选材,有同题材的,有所选材料都是课外的,有同一首诗内部诗句的比较,有写法上有何不同的比较,有不同写法有什么好处的比较。

2.6 重视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读了近百首诗,唤起学生对已背古诗词的联想,加深理解,产生共鸣,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另外,还得读一定量的唐诗宋词鉴赏文章,以增强学生诗歌鉴赏的感性认识,不断积累,达到提高综合鉴赏能力的目的。

写作时对学生提出要求:卷面清爽,表述完整,一定要有相应的文字量;条理清晰,最好分条陈述;评价合理,掌握好分寸;鉴赏文字要与读后感、改写、续写等区分开来。

还有,特别需要重视的是高中基础年级的诗歌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把握梯度,深入浅出。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3

一、考点解读

【考题点击】(2011?四川泸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1.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答题示例】

1.(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2分);(2)表现了船行的轻快(1分),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1分)。

2.(1)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2分)(2)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考题设置】

对古诗词语言品味的考查,主要是针对诗词中的精彩语句,包括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赏析脍炙人口的佳句、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体会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

那些最能传神、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夫,也往往是出题者锁定的考点。“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它们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

鉴赏古诗词语言时,应联系全诗(词)的主旨或诗(词)人的情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从遣词、造句、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因此,古诗词语言品味题在题型设置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这个字妙在何处?/ 这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从炼字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

2.请你赏析这句话。/ 这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妙在何处?

二、方法指津

(一)炼字的赏析方法

答题时不能把字(词)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答题:

(1)这个字(词)是什么意思,或指出该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该字(词)反映的事物情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例1】(2010?山东莱芜)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新晴?刘(bān)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考题:“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炼字,根据上面的赏析方法来具体分析:“偷”字含义浅显,应先指出修辞方法,结合全诗可以看出是指南风“偷”,所以是拟人;把南风说成“偷”,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这么说,可见诗人欢悦的心情。

【参考答案】“偷”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一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第二步),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欢悦之情(第三步)。

【例2】(2010?河南)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方法点拨】本题仍是考查炼字,但略有变化,要求从一个句子中找出最富有表现力的字或词语来进行赏析。根据上面的“答题步骤”,先找“诗眼”。“诗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或诗人情感所在,通常是动词或形容词,结合诗句和全诗分析,“诗眼”应该是“悠然”或“见”,确定之后,再按照以上的方法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悠然”是自得其乐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二)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

古诗词中的名句或重点句常常是诗词的主旨或情感核心,因此,对名句或重点句赏析的考查是很重要的。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答题:

(1)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2)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

(3)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例】(2010?山东滨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认为好在哪里?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的实际上是对名句的赏析。结合以上的方法,先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比喻,再具体分析:是自喻,为什么自喻,实际上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怀。另外,该句还富有哲理意味,也应该答出。

【参考答案】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形象地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同时也表达出豁达的情怀。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新意,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三)用典化句语言的赏析方法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对运用典故的句子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答题:(1)指出用典或化用(2)说明其来源或含义(3)结合具体句子语境回答含义或表达的情感。

【例】(2010?湖南长沙)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赏析。

【方法点拨】本题考查诗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及思想感情把握。结合以上方法,先找准运用的典故“遣冯唐”, 明确在诗中作者其实是“以魏尚自比”,然后再结合全诗分析运用该典故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词人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委婉含蓄地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表达自己戍边杀敌、报效朝廷的思想感情。

(四)运用修辞手法的赏析方法

对运用修辞手法句子的品味,首先要明确修辞手法是什么,然后具体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或体现主旨的作用。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例1】(2010?陕西)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农家望晴?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考题: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例2】(2011?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考题:“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4

经过小学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的写作训练,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写鉴赏文章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从现阶段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自觉地在以周记的形式写鉴赏文章,且有一定的思考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高中生写鉴赏性、评论性的文章。

从社会教育看,随着电子媒体的空前发展,文学以快餐的形式迅速普及和推广。现在的学生,从小就会背很多古诗词,很多名家散文被名牌主持人在电视上诵读,文学以轻松快速的方式推向大众,尤其是推向正在求知的学生。但是电子音响与电视以音像呈现的文学,会让人放弃思考。从学校教育看,目前的语文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没有成为语文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他们的语文学习时间,往往处在其他学科的挤压之下,语文学习仅仅变成了字、词、句、篇的反复操练,变成了一种技能的训练。学习过程中少了诵读,没有感悟,不会赏析,缺乏品味。尽管学生在技能的操练上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收效并不大,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动因与高考的分数紧密挂钩。时下,教师都会特别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和优秀的句篇段落,但却很少引导学生去品味赏析其中的美。这种要求与高考试卷中背诵的分值不断看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背诵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试卷中那些背诵的分数。学生本能的一点点审美情趣,被这种目的性明确的操练搞得索然无味。这种缺少思考与赏析的语文学习,只有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师教学没有效果,学生学习紧张乏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鉴赏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乐于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一直是笔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探求、寻找适合高中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名著、从名著中吸取精华的习惯,以推进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充分利用古诗词的教学篇目,训练学生写鉴赏文章。古诗词的鉴赏必须厘清古诗词鉴赏的基础知识积累,从文体知识、诗词内容、作者风格、语言特点、诗词意象、表现手法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和作文。从语言特点来看,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的清新、质朴、绚丽、含蓄、简洁等特点去鉴赏古诗。从诗歌意象来看,意象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再次,引入比较阅读的方法,鉴赏教学篇目中的现代文。现代文的鉴赏方法和角度多种多样,在引导高中生写鉴赏文章的初始阶段,可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雷雨》时,把文中的鲁侍萍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拿出来对比,引导学生分析鲁侍萍与祥林嫂两个人物形象:她们的出身地位,生活的社会背景,她们的悲剧人生,具体的性格特征,经历的心路历程,所具有的反抗精神,等等,有什么异同,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最后,引导学生关注时尚流行的文学作品,课外阅读与写鉴赏文章相结合。高中生对流行时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追逐欲,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就可以形成一种自觉的阅读和思考。让时尚流行为作文教学服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如,当于丹的《论语心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通过央视的《百家讲坛》而风靡全国时,一下子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从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了解了相关情况,很感兴趣,就适时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的录影带。一下子这两本书在班里就热起来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浓厚,不仅认真阅读,而且热情讨论。通过启发性的阅读训练,关注流行文学和名著阅读并不矛盾。如果引导得当,反而能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时尚追求欲望的同时,激发起他们旺盛的读书欲,促进他们逐步形成“阅读――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5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h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ⅰ妒澜缑???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h.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 (3).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6

第一步:“读、赏”―― 在阅读赏析中吸收、积累语言,激发习作兴趣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习作好像蜜蜂酿蜜。目前小学生习作的突出问题为习作内容干瘪空洞、语言贫乏,这是因为学生缺少一定的经典篇章的语言积累。“八字四步”习作教学的课堂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赏析经典名著作品,通过阅读赏析经典名著作品,从中吸收、积累语言,同时也为下面的习作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中进入习作课堂的学习。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将《铁丝网上的小花》的绘本展现在学生面前,整本书是一种灰冷的色调,让人压抑、窒息。与这种可怕、绝望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是两片刺眼的红色:一个是纳粹市长手臂上的红袖标;一个是女孩头上鲜红色的蝴蝶结。那红袖标无疑是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的象征,而那鲜红色的蝴蝶结则是一抹生命的亮色。故事的结尾凄美感人,女孩死了,她生前曾经站过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开出了与她那红色的蝴蝶结一样鲜红的番红花。这样的故事开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一边和学生阅读这个故事,一边和学生共同赏析书中的好词佳句,时而圈画、时而朗读、时而欣赏。这样在阅读赏析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积累了语言,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议、导”――在讨论碰撞中学习、提炼内容,指导习作方法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以模仿为阶梯。”可见,模仿对于小学生的习作十分必要。

“八字四步”习作教学的课堂第二步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表达的欲望,习得可以模仿迁移运用的写作方法技巧。围绕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或写法特点展开讨论,消化提炼习作的内容,顺势指导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比如在《铁丝网上的小花》名著习作课中,教师和学生读完故事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读完这个故事,你的头脑中留下了什么呢?或者是一个画面、或者是一种感受,能不能告诉大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对战争的看法,学生们个个争着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段一段的话语自然流淌,连平时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说一段流畅的话。同时,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该作品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比,并引导学生发现这样写作的好处。比如镇长那肥胖臃肿的身子对比罗丝・布兰奇纤巧美丽的身姿;安静温暖的民房对比横冲直撞的军车、素朴衣着的人们对比全副武装的军人;在罗丝最后去送食物的那一页,是虚景中开枪的军人对比实景中伤感的罗丝……这一系列对比的运用,正显示了善与恶的对抗!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对作品的内容进行了提炼,同时也渗透了习作方法的指导。

第三步:“思、写”――在思考写作中内化、运用技巧,表达个性思想

经过两个步骤的学习、讨论,学生已经在无意中(在老师有意识的安排中)做好了习作的准备――必要的语言积累、具有自己主张的想法观点、有效的习作方法技巧、不吐不快的表达状态。此时实施第三步思考写作,让学生将积累的语言、交流碰撞的火花进行内化,在不吐不快的状态下进行个性写作表达,犹如山洪暴发,一泻千里。比如在《铁丝网上的小花》名著习作课中,读完故事,组织学生讨论完后,立即抛出习作的题目《给 的一封信》,要求在信中向他(她)介绍发生在主人公――罗丝・布兰奇这个小女孩身上的故事,并且谈一谈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指导,只需简单提醒一下书信的格式,点拨一下写信的对象,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埋头习作了。这样,学生们在思考写作中自然会内化、运用刚刚习得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写出富有个性思想的习作。

第四步:“评、悟”――在交流评议中提高、升华水平,领悟习作真谛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7

关键词:英语诗歌鉴赏;朗读听赏;审美体验

一、诗歌鉴赏课的理论依据及教学现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其课程目标中对中小学诗歌教育提出了要求,例如,三级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英语小诗或歌谣;七级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经典的英语诗歌;八级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等。

二、诗歌鉴赏课的特点

与传统的诗歌教学课相比,英语诗歌鉴赏课应具有以下特点:

1.诗歌鉴赏课重在体悟文本内涵

诗歌鉴赏课旨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诗歌理解,这也是为了克服概念化教学、肢解课文式教学的弊端。学生在整体把握诗歌文学形式的总体特色后再对诗歌的细微之处进行研读,这样既能于整体“观望庐山”,又能于局部“深入桃源”。

2.诗歌鉴赏课旨在产生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课在生成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审美体验。有了审美的体验,学习就有了兴趣,从而达到好之、乐之的效果,进入忘我的境界。

3.诗歌鉴赏课讲究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课特别讲究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沁润。教师必须能够真情投入、激情引导。这些用来赏析的诗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当,在于一石能够激起千层浪。

三、诗歌鉴赏课的实践探究

笔者将结合人教版选修六Unit 2 poems自己的一堂英语诗歌赏析课,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英语诗歌鉴赏。

1.在朗读听赏中玩味诗歌

朗读听赏是学习的一扇窗户。在听赏的基础上,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诗歌的节奏、韵律、语调、重音、句子的停连等做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将诗歌中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表达出来。

(1)听音乐,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笔者以一曲Jingle Bells的英文歌曲作为导入,这首歌改编自英文诗歌,所以,将歌词呈现的同时配以音乐的伴奏,学生能够非常直接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英文歌曲的强弱节拍也直接让学生听出了诗歌中语音语调的强弱变化。

(2)巧用各种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在引领学生赏析诗歌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朗读,才能真正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在欣赏雪莱著名诗句时,让学生单个朗读,尤其是一名平时具有朗读功底的学生来读,同学们都会感受到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带给他们的正能量。可以让男同学来集体朗读莎士比亚著名的十四行诗。十六七岁的孩子们,正处于激情四射的青春期,在他们高声朗诵爱情诗句的同时,他们那压抑许久的荷尔蒙释放出来的神秘力量真的向在座的女同学展现出了男声雄厚的力量和充满磁性的声音,诗歌背后的情感自不待言。

(3)展开想象,领略语言的意境美

在诗歌创作的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听一段音乐后展开联想,创作一首五行诗。学生靠想象力创作出来的诗歌居然和歌曲所传达的意境是如此贴切,让教师生出一番感叹:不是学生没有能力,而是我们不给学生展示能力的机会!

2.在丰富的活动中分析诗歌

(1)诗歌与音乐相结合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埃・爱伦堡在说明诗歌的特征时说,诗是“音乐和有趣思想的结合”,在朗读泰戈尔诗的同时,配以著名的轻音乐kiss the rain,可以让学生更感动于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诗歌与图画相结合

刘易期在《诗的意象》中是这样定义意象的:“就是一幅以词语表现的画。”组织诗歌欣赏的时候,笔者在难以理解主题的诗歌旁边都配备了帮助学生理解的画面,如“O Wet Pet”世界上最短的诗,三个单词学生很难想象描述的主体,如果配以鱼缸里悠游的金鱼图片,难点便不攻自破。

(3)诗句翻译

诗歌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最丰富和微妙的情感,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先由简单的英译汉开始,逐渐增加学生学习英语诗歌的信心。课后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让其试着将中文经典诗歌翻译成英文。

(4)诗歌写作

诗歌鉴赏作为语言的感知和输入,务必要设计相应的活动进行产出。将诗歌鉴赏和诗歌写作适时结合,不外乎是理想的选择。笔者在赏析完若干首诗歌后,随即挑选了简单的五行诗让学生将所学应用起来,并将之前赏析诗歌调动起来的热情充分释放。

3.在近距离的真实中感知诗歌

在学生的印象里,英语诗歌似乎离他们很遥远。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改变这一印象,提高他们对英语诗歌的兴趣,在诗歌鉴赏的选材方面选择了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一些诗歌素材。如,学生生活话题、励志话题等。在诗歌写作部分,更是围绕学生身边的话题展开,如结合学校的图片、班级里有特色的学生照片为素材进行诗歌格式展示。

著名美学专家朱光潜说:“诗比别类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可以说,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英语诗歌也是一样,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细致严谨的结构,描境状物,抒情言志,赞美讽喻,达人策己。在或唱或吟中,师生的意志得到磨砺和完善,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8

到了初三总复习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120首古诗词,他们虽然能熟练地背诵,但一提到诗歌鉴赏,他们总会不寒而栗。其实,学生的担忧和害怕来源于他们对考点的误解。他们总觉得考试的内容一定要记住标准的答案。因此,在复习阶段,将120首古诗词转化成一个有章可循的复习系统,能让复习效果事半功倍,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将他们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真正的鉴赏能力。根据近几年的中考题目,笔者将古代诗词曲复习策略定为一下四个步骤:

一、掌握概括景物的特点的方法,并通过景物描写的关键词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往往也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往往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也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要把握景物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清幽、凄冷等特点,感受它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氛围。比如说在复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时候,先让学生学会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水面初平、云脚低、早莺、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学生就不难归纳出这是一首描绘钱塘湖早春明媚景色的诗歌。而尾联中的“最爱”,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这样,学生就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根据景物特点来体会诗歌感情的方法:描绘景物(时、地)+特点形容词+表达情感(抓关键词)。

二、进一步让学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景物,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歌,不仅是一个背诵过程,更是一个鉴赏过程。如果学生能把诗歌倒背如流,却不懂诗歌描绘的美好意境,这样的诗歌教学是不成功的。因此,让学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诗句,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感情内涵的理解,更是一种写作能力的积累。比如,在复习赵师秀的《约客》时,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学生自然会利用书本上的注释去描述此诗句,这样就会对诗中词语的含义理解有了形象的把握。学生一开始可能只会平淡地把诗句内容翻译成现代文,因而对诗歌蕴含的情感也不会有进一步的把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为诗句添砖加瓦,这样,学生慢慢就会明白,为什么诗人能清晰地听到雨声与蛙声,因为周围一片寂静,而他也因久候朋友不来而百无聊赖。最后,教师再提示学生运用规律去描写诗歌画面: 1.立足原句;2.合理想象情景;3.写顺、写美 。

三、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字词,体会炼字的妙处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这些炼出了情炼出了意的字往往就是诗词的情意关键。在复习诗歌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每一首诗或名句的关键字词。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又如“峰峦如聚”, “聚”是“聚集”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在群山包围之中,突出其地势险要,从而引出下文的怀古之情。经过几个典型例句的训练,可以归纳总结出炼字的基本方法:释含义+修辞+表达效果(景物特点)。

四、掌握赏析名句的方法,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古代诗歌名句是诗歌中含金量极高的句子,赏析古诗名句是诗歌教学和考试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会引导学生从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诗歌的意象、家创作风格等角度,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但到总复习时期,学生就不能靠死记硬背,必须懂得赏析名句的基本方法才能在中考中出奇制胜。有了以上三个复习步骤作为基础,再向他们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常见修辞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借代、夸张、反复、双关、互文等;表现手法:对比、用典、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比兴、白描、动静结合、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等。比如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先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句,然后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最后结合作者的处境,总结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写西北奇寒的自然环境中联想到春光明媚,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积累,就能归纳出赏析诗歌名句的基本方法:描述诗句+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等)+诗人情感。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9

关键词:网络背景;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初中美术教学通过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点,以欣赏为主导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心智能够正常以及更加完备的发展。在网络背景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与时俱进,能够适应当代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式也要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当代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相整合,使其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挖掘学生潜能的教学体系。

一、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美术欣赏课的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山水画的诗情画意或是作画的历史背景来引导学生自行的列出研究课题,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将研究课题最终定为山水画中的宗教文化背景、我国的名山大川、山水画与中国旅游环境等。选题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一些关于课题的资料,并将资料下载保存,直至完成课题报告。如选择我国的名山大川这一课题的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一些以《潇湘图》《华山图》和《庐山高图》为代表的我国著名山水画,并且下载了这些画作在现实中的景物图片和文字描述,最后得出了关于这一课题的结论性观点,我国山水画描绘的名山大川,不仅具有独特的景物魅力,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背景。又如在欣赏青铜器的画作时,要探讨的金属的熔点问题和合金的概念,还应了解与创作过程紧密联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欣赏以花、鸟、鱼为主题的画作时,也应了解生物学中的动物的身体构造知识。

二、网络背景下美术欣赏课的策略

1.故事法的应用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还应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延伸到多种多样的教学环节中去,首先,我们在鉴赏壁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一些与壁画有关,同学们又感兴趣的故事来提升学生们对这一课的兴趣。这样我们可以将壁画发现的过程这一故事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展示,那是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一个名叫达维特的小男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个洞穴,进入洞穴后,发现了洞穴的墙壁上有竟有一些动物的图画,后来,他将这一发现告诉了他的老师,老师与其一同发现了壁画,这个洞穴也从此被命名为达维斯洞。

2.师生关系

在美术欣赏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与物的关系。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收集资料,完成课题研究。

从单独的个体而言,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通过网络获得的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这一过程可以通过QQ或是电子邮件和BBS来实现。目前网络中拥有许多关于美术的专业论坛,为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例如我国著名的七彩美术论坛和建筑论坛中的美术论坛。QQ目前已经成为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最常用工具,因为这其中具有网络电话的视频聊天功能,师生可以通过这个功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自己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给老师,老师经过总结后及时回复给学生。教师还可以为本班学生设置一个网络留言板,学生将课题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留言,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在这里共同探讨,最终找到答案。最重要的是,这些网络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工作都做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

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注重的问题,我们如何更好的将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不只是单一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为教学提供便利。对于正处于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而言,教师们应不断顺应潮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的水平,学会建立自己的网页,网页主要是根据自己班内的教学情况,设置关于美术欣赏课的各类图片,并配上相应的文字,也可以自己添加一些带有理解性意见的评论。或是将一些有影响力的论坛或网站的链接粘贴到此处,供学生参考。也可以建立网络留言板供学生们各抒己见,同时也为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3.问题法的应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故事法,我们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问题法和探究法,让学生们借助网络设备,学习到更多的关于美术鉴赏的有关知识,而不是凭借第一直觉来鉴赏一副美术作品。如我们在引导同学们赏析《蒙娜丽莎》这幅名画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前就为学生提出几个关于这副画的问题。比如蒙娜丽莎在这幅画中是站立还是坐着,这副画的创作背景又是什么,同学们在利用网络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之后,也便于我们在创作背景知识和透视知识方面的教学,网络背景下的美术赏析教学对学生们课前的自主预习要求是相当高的。

4.重难点的攻克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成功应用在于其能够从视觉,听觉,及感官的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赏析《韩熙载夜宴图》时,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们赏析的同时,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中国古典音乐,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夜宴的氛围,这对学生们从整体感受这幅画的魅力有积极作用。也使学生们更有兴趣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全方位的审视这幅画。

再如,我们在赏析伟大作家梵高的作品时,可能学生们凭借自己的感官没有办法完全的理解,这时,我们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从梵高生活的背景开始了解,使学生们积极的从网络或是其他的艺术作品中,了解梵高孤独而伟大的一生。从而进一步的领略其画作的魅力。

三、结语

我们要深刻的意识到,建立一个网络教学系统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仍需我们坚持不懈的为此努力。时代的变迁已经要求我们要将美术的欣赏教育扩展到远程教育方面,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来鉴赏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吴刚: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10期

[2]韩燕秋: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J],文教资料,2010年04期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10

一、讲――讲透基本知识,夯实基础

高一第二学期开始训练学生写议论文。议论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零基础,所以每次作文讲评课都要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如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思路,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述,论据的选择与使用,立意的确立,辩证论证,如何开头、结尾等。但讲授理论知识时,务必要联系范例,讲透讲活。如在训练“作文如何体现现实意义”时,不能只强调写作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还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关注,这些必须讲清讲透。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身进行思考,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赏――赏析优秀片段,典范引路

教师要将每次作文训练时发现的优美的片段制成课件,让学生欣赏。或抓住整段,或抓住某个句子,或抓住某个词语,谈其表达效果或作用,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该怎样选词造句,该怎样安排段落的顺序。

如《珍惜拥有》,我们赏析了以下片段:珍惜所拥有的每一次被爱的机会吧!我们是特立独行、有个性、有主见的一代人,也是被娇宠、被保护、不懂得珍惜的一代人。我们曾经无视妈妈脸颊的汗水和桌子上热腾腾的饭菜,哭闹着要去吃肯德基;我们曾经将暖和的小棉袄弃之不顾在耐克店里踱步徘徊;我们曾经用冰冷的眼神瞥一眼爸爸端来的热牛奶,没有注意它渐渐冷却。我们无情地拒绝了父母炽热的爱,回头晾了一句:“你们不爱我!”这时,若我们能想一想冷冬里穿着薄衣的乞丐正蜷缩着身子搓摩双手取暖,想一想汪曾祺对故乡的鸭蛋的渴盼,想一想非洲的孩子们过着没有温饱的日子,就会明白自己拥有多少爱。珍惜拥有的每次被爱的机会吧!

通过赏析,学生明白了“珍惜拥有”的内容应该具体到发生在身边的琐屑细微的事情,这样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他人。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达到了启发教育学生、感染熏陶学生的目的。

三、抄――抄写精美句段,精华积淀

学生写作文大都有提笔无词之感,主要原因是平时不注重积累,语言功底太差,造成遣词造句的能力没有形成。所以积累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抄写就是很好的积累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逻辑性强、论证有力、语言优美的句段抄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夯实他们的语言功底,增加语言底蕴。这样,写作时就会一气呵成。

四、仿――仿写规范片段,提高能力

在赏析、抄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规范、优秀的片段,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笔者在讲论据的使用时,让学生明确议论文不是简单的观点加材料,而是在列举材料之后要用材料证明观点。基本思路是:分论点+事例+分析说理。形式是:正面例子―反面假设―正面肯定,反面例子―正面假设―反面肯定。

如展示《小议持之以恒》的片段: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药品666据说经历了666次试验才取得成功的,故发明者命名为“666”。倘若发明者缺乏恒心,哪怕是在进行到665次实验的时候便退下阵来,还会有666的诞生吗?正因为他坚持到最后,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必须持之以恒。

然后让学生以“宽容”为话题、以“将相和”为论据进行片段仿写。这样,学生自然会掌握方法,思路清晰,有章可寻。

五、改――修改瑕疵习作,升格作文

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习作的修改。修改方法从形式来说,有全文的修改、片段的修改和字句的修改;从内容来说,有思想认识的提高、审题立意的改动和主题思想的升格;从选用材料及表现形式来看,有选例叙例的升格、论证说理的升格、修辞的升格等。

如讲评“责任”话题作文时,围绕怎样使用论据,进行了如下环节:

1.亮出病例

承担责任就是要恪尽职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了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2.分析问题

照搬《论点论据论证大全》中的材料,缺乏对事例的概括和对材料的分析论证。

3.课堂修改,同学交流,形成共识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11

一、要掌握诗歌类别及特点

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木兰诗》)、抒情诗(《春夜喜雨》)和哲理诗(《断章》);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从军行》)与近体诗(《春望》);按语言可分为四言(《君子于役》)、五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七言(《无题》)与杂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按题材可分为写景诗(《望庐山瀑布》)与咏物诗(《鹧》)、边塞诗(《出塞》)、咏怀诗(《游子吟》)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与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

二、要了解作者及其风格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其经历、其思想感情无不留下深刻的时代印痕,而每一个诗人又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性格,因而结合作者赏析古典诗歌,有助于考生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内涵。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雅俗共赏,王维的诗画一体,李商隐的朦胧隐晦,范仲淹的苍凉悲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等等,都能让品味到不同时代对诗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文风等方面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三、提取意象,体会意境,理解主旨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赏析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会。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诗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

2.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情景交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托物言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运用典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烘托(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小见大、联想想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及欲扬先抑等。

3.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对比、双关、反语等。

五、要揣摩诗歌中字词的妙用

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讲究炼字,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韩退之曰“敲”字为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应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家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第一,“绿”字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所以,在赏析诗歌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作用。

六、要结合标题、注释和题干分析

诗词的标题,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基本上可以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交代了写作的目的,崔颢的《黄鹤楼》指出了吟咏的主要对象,孟浩然的《过古人庄》揭示了诗的主要内容。

在古诗词赏析题中,命题人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交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绍相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等等,都是帮助考生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组成部分,应该认真阅读,对照试题,反复斟酌。

名人名言赏析范文12

 

关键词:高级英语 英语教学 语言意识 能力培养 

 

高级英语在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高等教育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级英语除了肩负着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的任务外,同时还担负着对学生语言意识能力培养的任务。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校教师要充分探究英语教学和语言意识能力培养之间的合理有效的方法,使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专业理论知识更加夯实,培养合格的英语毕业生。本文将重点探讨高级英语和语言意识能力培养之间的途径,旨在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的能力。 

一、语言意识和高级英语教学 

(一)语言意识 

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 一词起源与1980 年代的英国语言教育中的语言意识运动, 现在已经逐渐被英语教师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语言意识包括两方面: 学习者内在的获得和处理语言的能力; 有关语言系统和知识的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 语言意识指处理语言信息的一种内在能力。这种意识可以是直觉的, 是更清晰的对语言形式的注意, 甚至是更高层次的元认知。donmall 从语言教育的角度将语言意识解释为“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敏感和清醒知觉”, 能够鼓励学习者思考语言的使用、载体和变迁, 达到对语言更深入的理解和对重要问题的独立评判性思考。 

(二)高级英语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 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 扩大学生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从而为高级英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三)语言意识和高级英语教学的关系 

通过对语言意识概念的分析和英语教学的目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英语名篇名著的精华,从而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应用能力。所以,语言意识的培养和高级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意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语言意识的途径 

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词汇,更重要的是语意的区分和用词的准确性,语言分析和修辞欣赏的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原则的指导下,本文将从词汇辨析,语篇分析析和修辞欣赏三个方面对高级英语教学中语言意识培养进行探究。 

(一)词汇辨析能力的培养 

词汇是外语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基础。英语专业八级也是明确要求“认知词汇10000—12000; 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5000—6000 个及其最常用的搭配”。因此,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还是高级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在扩大学生词汇量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学生词汇辨析能力的培养。研究词汇的内涵和固定搭配,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更可以清晰地区分近义词汇的词义、不同用法,准确词汇运用的语境,准确地表达说话人的原始意图, 欣赏词汇使用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例如:《高级英语·第一册》lesson one 《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 中: 

(1)pungent [’p€%dnd€#鱻#緉t] adj. having a sharp or srong taste ,smell (味道或气味)有刺激味的,辛辣的(fig.) 

a. the paint has a strong pungent smell. 油漆有刺激性的气味。 

exotic [eg’z€#箃ik] adj. both foreign and out of the ordinary ,strikingly or excitingly different of unusual 

b.

we saw pictures of exotic birds from the jungle of brazil. 我们看到了来自于巴西热带雨林的各种奇异鸟类的照片。 

从以上二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二个单词都强调不同与平常的意思,a中的pungent 侧重于气味的刺激性,不同与平常的气味,b中的exotic 侧重于来自异国风情。虽然二个单词都是不同意思,但是不同的侧重点据定了他们用于不同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表达出准确的含义。 

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词汇辨析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语言意识的培养,能够准确运用所学词汇,在合适的语境表达出准确的意图。 

(二)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 

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字里行间表达着作者的感情和用词技巧。因此,只有真正能够分析语言,才能够真正把握作者的写作原则和选词意图,提高自己的语篇分析欣赏能力。 

例如:《高级英语·第一册》lesson three 《ships in the desert》 中: 

c.acre by acre, the rain forest is being burned to create fast pasture for fast-food beef; 

释义:bit by bit trees in the rain forest are felled and the land is cleared and turned into pasture where cattle can be raised quickly and slaughtered and the beef can be used in hamburgers. 

从释义中我们看出,本段作者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为因素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程度,再考虑到本文的主题思想“the ra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本句中用了两次使用了fast 一词,说明了“弦外之音”:它暗示的是雨林的迅速消失。 

可见,通过对语篇的分析可以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步骤和课文的主题思想,尤其是作者的选词技巧和词汇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意识,增强自己的语言词汇运用能力。

(三)修辞欣赏能力的培养 

美国语言学家brooks 和woolen 在《现代修辞学》(modern rhetorics) 一书中说:“修辞学是有效地使用语言的艺术( rhetoric is the art of using language effectively. ) 。”它“赋予语言以翅膀,让它飞得更高更远,把信息传向世界,传给大众,传于异时异地”。修辞的运用使文章形象丰富,生动贴切,准确得体。因此,在高级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文中出现的修辞,并作简要的评析,树立学生的修辞语言意识,修辞欣赏能力和英语的学习兴趣。以下文段全部选自张汉熙的《高级英语》。 

d.i am the way my daughter …… like an uncooked barley pancake :这一句里的like an uncooked barley pancake 是一个明喻(simile),把光滑的皮肤比喻成大麦面团。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母亲永远不可能成为女儿希望的那样子,她只不过是一个皮肤黝黑的普通劳动妇女,而大女儿迪伊却一以此为耻。 

e. hearth and home : 这里使用了押头韵(alliteration)的修辞手法,以此达到节奏平衡,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 

通过以上修辞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只用培养学生的修辞语言意识,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去把握作者的写作步骤和选词技巧,去欣赏英语语言的修辞,感受英语用词的技巧和英语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f.a small manageable domain in a large unmanageable world : 此句运用了对照修辞格(contrast): small 对large, manageable 对 unmanageable,使得句子工整对称,对比明显,意义鲜明。 

g. the sky a tender palette of pink and blue: 本句使用了隐喻(metaphor) 和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 的双重修辞:把天空比作调色板,ten

der本应修饰pink and blue, 但转而修饰palette ,使用移就修辞手法,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三、结束语 

高级英语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进行专业知识深化的必修课程,通过高级英语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欣赏英语语言的魅力。从语言心理学分析,语言意识是一种直觉的感觉,更确切的说是元意识,这个过程需要潜移默化和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语言意识是外在的语言系统和知识的教授过程,是语言意识的培养过程。在高级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把握好以下二个方面:一方面,坚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的能力,特别是词汇辨析能力,语篇分析能力和修辞欣赏能力;另一方面,要认清语言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长期的正确语言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更深入的理解和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思考和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ourdieu,p.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m].london: polity press,1991. 

[2]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fairclough,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verso,1989. 

[4]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张汉熙.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杨瑛,蒋静仪.“语言知觉和自主学习”[j].外语界,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