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人名言短句

名人名言短句

时间:2023-05-29 17:39:35

名人名言短句

名人名言短句范文1

1、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7、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9、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1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1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1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1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1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1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16、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1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1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19、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2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2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2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2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2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2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2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3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3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3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3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3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36、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37、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3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4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4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4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4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4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4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4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5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5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5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56、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57、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5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59、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6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61、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6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3、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6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6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6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6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6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6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7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71、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7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7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7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7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7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7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78、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80、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8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8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83、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名人名言短句范文2

1、任何时候,不要为一个负心的男人伤心,女人更要懂得,伤心,最终伤的是自己的心。如果那个男人是无情的,你更是伤不到他的心,所以,收拾悲伤,好好生活。

2、当一个男人对你说:分手吧。请不要哀伤和烦恼,应该笑着说:等你说这话很久了。然后转身走掉。

3、懂得出现在什么场合着什么服装。

4、情人节或者生日没有人可送花也无所谓。你可以将买花的钱买精美的礼物,送给妈妈和爸爸。

5、不要24小时都想念同一个人。可以分一点给家人和朋友。

6、对善意欣赏你的男子回报浅浅的微笑。

7、不要和男人动手。第一,你不一定打得过他;第二,和你动手的男人一定是个疯子。所以,不如不动。

8、人生处处靠打拼,快乐女人善打拼:一等女人拼气质,二等女人拼实力,三等女人拼运气,末等女人拼背景。我就是我自己最好的背景。

(来源:文章屋网 )

名人名言短句范文3

 

【论文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名人名言短句范文4

[关键词]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关系从句;母语习得;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136-02

一、引言

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是Keenan&Comrie提出的具有重大影响的语言类型学共性,它揭示了跨语言关系从句构成的蕴涵模式,由可及性最高到可及性最低排列的可及性顺序。

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揭示了人类语言中关系从句构成的限制规律:关系从句可关系化的论元(即关系从句中被关系化的语法成分,如主语和直接宾语)遵从从左到右的优先顺序,一种语言如果能把以上等级中右边的某个论元(如补语论元)关系化,则能对其左边所有论元(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关系化。

二、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差异

相对于母语学习者来说,二语学习者通常已经具备了一个成熟完整的语义、语用以及句法体系,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母语语法体系中的某一部分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语法体系建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儿童可能经历不同的成熟阶段,但是二语学习者(至少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不需要经历语言习得中的不同的成熟阶段。Bley-Vroman认为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受特殊的内在的语言习得体系调控,后者则受母语知识和抽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

三、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母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

(一)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与母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

语言学家们通过检测儿童对关系从句的理解能力来了解他们对这一语法现象的习得情况,目前最重要的发现是,就关系从句中的可及性等级而言,母语学习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出的反应都不够一致。比如Harada et al.对六岁大的日本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的儿童能够正确理解主语关系从句,只有百分之六十的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宾语关系从句。而Hakuta在他的实验中,参与实验的儿童年龄在五岁三个月到六岁两个月之间,在左分支结构的限定性从句中,直接宾语关系从句的理解能力要优于主语关系从句的理解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实验的结论不一致,Clancy et al.对这些实验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并得出了结论:在理解带有关系从句的句子时,在不同的母语中,儿童会受“反插入原则”、“典型句式原则”、“平行功能原则”甚至“音调原则”等一个或多个原则的影响。比如在日语中,对日语关系从句的理解就受“反插入原则”的影响,一个句子中相互关联的成分之间距离越大,儿童正确理解该句子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日语的母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错误理解存在中心插入成分的关系从句了。

(二)实证研究结论

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怎样影响儿童对关系从句的习得呢?Bowerman认为儿童在初期对一些语法范畴的认知就是有先有后,有深有浅的,这种等级的形成是这样的:在儿童接触的语言输入中,不同语法成分的关系从句频率不同,基于这些观察,在儿童的认知里就建立起了可及性等级的意识,也就是说一种语法形式或语法结构在世界语言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它们就越容易被理解或使用。此外,可及性等级本身就是一种蕴含关系,比如说,在一种语言中,如果间接宾语可以被关系化,那么这种语言中的直接宾语和主语也能够被关系化。Bowerman认为,在母语习得中,母语中不同的句法子系统可能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语义一致的模式,儿童在习得概念域X内的知识后也能对概念域Y中重要的语义区分作出预测,从这一点看来,语言类型学在母语习得中的应用是很有意义的,但其可靠性还有待检验。

四、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二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应用

(一)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与二语习得

Comrie认为可以在研究二语习得时运用类型学共性,并且能在探究二语习得过程验证这些共性是否成立,Hawkins认为,蕴涵共性可以从语言产出、理解和替代等方面以量化方式预测习得顺序,这些语言共性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证伪,还有可能阐释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此外,Greenberg也认为,“现代语言类型学已能够以典型的蕴涵式概括形式研究出具体成果,这些成果迄今已在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研究假设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就是类型学共性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典型代表,因其理论的产生“促使二语习得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而且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受关注程度远大于母语习得研究。

(二)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与母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

Gass首先探究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他测试了学习者对英语限制性关系从句的理解和产出性能力,发现学习者在正确理解关系从句的比例与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上的论元排序(只有属格例外)相一致。在Keenan&Comrie的跨语言调查中,在可及性等级上,位置越靠右的论元成分所在的关系从句越需要使用复制代词(resumotive pro-nouns),也就是说,随着可及性等级的右移,理解关系从句的难度增大,使用复制代词的频率也就上升了。

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是一系列的蕴含共性,因为在这个等级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位于最左端的主语论元除外)的论元成分被关系化都蕴含着在这一成分左侧的所有成分都能组成关系从句,也就是这些蕴含关系促使语言学家探究可及性等级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因此Gass做出猜想:在二语教学中,可不可以只告诉学习者在可及性等级上最右边能被关系化的成分,然后学习者们自己会应用该成分左侧的论元组成关系从句,并且不会对其右边的论元关系化。Gass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记录了两组英语学习者(作为外语)的学习情况:首先,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两组测试――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和语言输出测试――这是为了检测一下他们目前为止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了解。测试表明,两组受试掌握情况差距不大,并且都了解不多。在该测试结束后的第三天只接受了旁格关系从句的指导,而对照组则按照教科书上的指导方式,逐渐认识主语从句、直接宾语从句、间接宾语从句的语法结构,而属格关系从句却很少接触。两天之后,两组受试人员再次接受检测,测试他们对可及性等级上所有成员的关系从句的认识情况。在接受指导后两组测试情况非常明显:首先,实验组在指导前后两个测试中所得的分数相差很大,而对照组的两组成绩对比并不明显;其次,在语言产出方面,实验组的成员能够从属格沿着可及性等级逐渐往左移动,概括出其他合乎语法的关系从句,而对照组成员则只会产出被教授的关系从句。

Eckman et al.对上面实验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对Gass的假设进行了验证。他们把36名英语学习者分成了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组只讲授一个论元的关系化,以便能更为精确地测试出对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不同位置的概括程度。测试结果显示,教授属格论元关系从句的一组得分最高,教授直接宾语关系从句的一组次之,教授主语从句的一组随后,对照组成绩最差。这说明通过学习所做概括通常是沿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向上延伸,研究结果支持了Gass的假设:学习中的最大程度的概括源自习得那些标记性相对更强的结构”。对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而言,论元关系化的位置越低,其标记性就越强,掌握后越有可能将其概括到高位论元的关系化中去。

五、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在关系从句习得中应用的总结和展望

在二语习得中,国内外语言学家大量运用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进行二语习得的实证研究,大部分对英语二语习得的研究证明,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可以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二语习得做出有效的预测与解释。此外,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对其他欧洲语言的二语习得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例如,对瑞典语、意大利语和法语等语言的二语习得的研究结果也都充分支持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的预测效度。由此可以看出,将类型学上的语言共性应用于语言习得能够为关系从句的跨语言研究以及语言习得的理论构建等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名人名言短句范文5

关键词:名词性谓语句 类型 形成机制

一、引言

汉语中的名词及名词性短语除了作主宾语外,还可以构成名词性谓语。名词性谓语句是形式简单而又具有汉语特色的句型,它的核心成分通常是名词、名词性短语或数量短语,具有名词特征的部分代词和“的”字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也被归入名词性谓语句。广义的名词性谓语句指不借助动词的帮助,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而形成的、能够自足的主谓句。谓语中心成分包括单独名词作谓语、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副名结构作谓语、数量结构作谓语以及“的”字结构。名词性谓语句的描写规则是NP1+NP2,由于NP1对句子的自足与否影响不大,因此由名词性成分充当的NP2成为研究最小自足形式的对象。

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和形容词性谓语句在传统语法学中被称为判断句、叙事句和描写句,句子的动作性依次减弱。名词性谓语句也有叙事和描写功能,Hopper和Thompson(1980)在考察动词小句时,认为语言结构中的及物性不仅与动词本身有关,还与整个句子有关;及物性体现的不是及物与不及物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表现为连续统,在这个连续统上句子呈现出或高或低的及物性。名词性谓语句的及物性也呈现连续统变化的语义等级,项开喜(2001)定义名词性谓语句的语义等级为变化义、状态义、性质义、领有义、存在义、判断义和比例义,相应语法等级为加“了”、加状语、加“的”、加“有”、加“有/是”以及加“是”。连续统中表“变化”义的名词性谓语句比一般动词性谓语句的及物性弱,比其他名词性谓语句的及物性强,它所带的完成体范畴是衡量及物性的重要参数。

根据形成机制以及由指称到陈述转变的连续统理论,名词性谓语句可分成典型、次典型和非典型三类。典型名词性谓语句的核心成分是单独名词、“名词+名词”结构或“数量词+名词”结构,表“类别”义的判断句是最常用的典型性名词性谓语句,具有明显的语义框架。次典型名词性谓语句可看作准描写句,句子含有由“形容词+名词”构成的表示“性质”义、“状态”义的定语结构或者由“副词+名词”构成的状语结构。前者通过词的附加意义提取形成,具有认知语义框架;后者通过隐喻方法和焦点化形成,有词性变化的痕迹。非典型名词性谓语句指通过特定句式和语境构成的句子,可看作准叙述句。这类句子是通过对词义殊意义的提取、对语境义的关联和固定格式的运用形成的。其中,通过词义提取是基础阶段,通过语境义关联是质变阶段,固定框架则是定型阶段,达到约定俗成的效果。

在名词性谓语句分类的连续统中,分别通过典型框架化、隐喻的非典型框架化以及语法化、格式化形成层次不同的三种类型。名词性谓语句形成机制的分类应该考虑层次问题,这与人们对于名词性谓语句的直观感受相吻合。

二、典型名词性谓语句的框架化形成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分析和认知分不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概念伴随着认知经验的增长,建立概念与概念间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形成相对程式化的认知框架,程式化框架的使用频率越高,被认可度就越高。潘艳艳(2003)认为框架作为认知构建的一种手段,为词语在语言中的存在及话语的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力。框架将经验知识和语言结构结合起来,一个语义框架是一系列的图式推理结构,通过语言常规同词项相连,每个框架都呈现出图式化情景的概念角色。认知语义框架通过词与语义框架的联系,表示词的语义及句法特征,形成各种认知语义框架。认知语义框架具有开放性,由最基本的框架不断向复杂事件认知语义框架发展,从认可度角度来说,新形成的认知语义框架属于非典型性框架。

典型名词性谓语句的认可程度最高,其形式和所表达的意义具有稳定性,稳固在人脑的认知语义框架之中。符合一定要求的名词才能进入语义框架中谓语的句法位置,体现出名词的各种陈述意义。框架中的句法位置对于参与其中的词语有语法功能的转化和强化作用,名词在认知语义框架的不同句法位置,其空间性强弱也不同:位于主宾语位置上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空间性,定语位置上次之,谓语和状语位置上又次之。在典型名词性谓语句中充当谓语的名词一般没有性质义、状态义和顺序义,它们能够充当谓语是因为进入了认知语义框架的谓语位置,从而使这些词语在关联理论的作用下获得陈述性。NP1和NP2之间的语义联系是通过NP2的选择特征而确定的,进入框架的语义基础往往不是某一类词具有的特征,而是约定俗成的最佳关联。NP2或者包含单一的选择特征,或者能够通过词汇意义在语义网络中产生最佳关联而激活该名词的某个陈述义。

在日常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于解释的名词性谓语句的认知语义框架有:处所――存在物、整体――部分、人或物――类属以及事物――变化等几种。

(一)事物整体――部分、属性框架

框架中的前后两项表现为领有关系,NP1通常是有界实体名词,不能是无界事物,因为无界事物的内部是同质的,其中任一部分仍然是该事物本身。抽象名词难以分割,不能充当此类名词性谓语句的主语。NP2是NP1的一部分或属性,一般由受数量短语或形容词修饰的名词短语来充任。王珏(2001)依据主语部分是否有生命以及主谓间的领有关系把这种框架分为四种。

(1)这件大衣皮领子。

(2)那本书蓝色的封面。

表示的是无生命物――部件。

(3)小李大眼睛。

(4)他的女儿圆脸蛋。

表示的是有生命物――身体一部分。

(5)那辆汽车红颜色。

(6)这件裙子短袖子。

表示的是无生命物――不可分割的属性。其中“红颜色”“短袖子”是事物属性,不能离开主语所代表的事物独立存在。

(7)他肺炎。

(8)他的爷爷九十岁,奶奶八十六。

表示的是有生命物――附有属性。附有属性指事物本身就有的属性以及附着于事物之上的属性,是相对于与该物无关的它物而言的,像人的性格、脾气、年龄、爱好等固有属性和疾病、信仰等附着于生命肌体的属性。

(二)空间方所――存在事物框架

这类句子也被称为名词谓语存在句,NP1是表空间方位的方位词、方位短语或介宾短语,NP2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实体事物或在隐喻意义上占有空间的抽象事物。

(9)河面上一座很古典的小桥,河边长满低矮的松林。

(10)远处高楼上一阵渺茫的歌声。

在空间方位与事物构成的认知语义框架中,能根据NP1和NP2的空间包含关系补出“存在”的语义成分,补出的动词要根据两者各自的语义内涵及相对的空间关系而定,根据介宾短语“河面上”和“高楼上”可以补充出“有”和“传来”之类表存在的谓项。

依据NP1是否具有周遍性,具有空间方所――存在事物认知语义框架的名词性谓语句有两种不同类型。第一类句中NP1不表示周遍性的空间方位,NP2是数量名短语。

(11)窗外一片月光。

(12)山顶上一座巍巍的白塔。

句子表示在某个空间存在某些占有部分空间的事物,因此谓语要由数量短语限定,如果谓项没有数量限定,谓语只能指称某类事物,不能指称占有一定空间的某些事物。只有一定数量的事物才能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对于事物数量的限制,实质是对于事物占有空间量的限制。

第二类句中NP1指有周遍性的空间方位,NP2是单独名词。

(13)满脑袋怪念头。

(14)遍地瓜皮。

(15)一肚子坏水。

这种主语具有周遍性的句子表示某类事物分布广泛,充满了某方所,因此不需要数量词修饰。NP2可以是抽象的名词性成分,这和空间量的非限定性有关。当NP2表抽象事物时,句子在认知模式中采用了与空间范畴相关的隐喻方式,例如(13)中将“脑袋”隐喻为某种容器,将“念头”隐喻为某种可以装入容器的实体。

(三)时间――事件发生、需时框架

这种语义框架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在某一时间发生、施行某一事件或行为,NP1是时间名词或名词短语,NP2通常是与该时间相关联的事件或事物。

(16)明天元旦。

(17)昨天夜里大风暴。

核心名词一般含有过程义,马庆株(1998)称这类名词为过程名词,其概念中蕴含过程或动程,包括自然现象、人的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它们能和方位词组合表时间概念。在和其他名词构成的语义网络中,这些名词处于被凸显的位置,易被相应的语法手段激活语义中的过程义。有些名词并无过程义,但当NP1表示具有特定语义内涵的时间,NP2又和这个时间有特定的语义联系时,也能进入此类框架,但这种表达多采用对举的特殊句式,介于该语义框架和对举之间。

(18)初一饺子,初二面。

(19)明天上海,后天北京。

(四)人或物――类属框架

NP2指出NP1的类别和归属,这种框架在古代汉语中有迹可循,是认可程度最高的语义框架之一。处于框架主语位置的可以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等,处于框架谓语位置的名词一般表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和籍贯等,还可表示事物的归类、材质和来源等。

(20)他北京人。

(21)今天晴天。

此类句中人的身份往往不能加数量词,否则不能成立,因为这类核心名词不表示个体,而是指一类事物,空间性较弱。像“他一个画家”“小赵一个清洁工”都不能成立。

(五)人或物――称谓、关系框架

NP2是NP1的某种称谓,核心名词表示称呼和关系,也可以表示某种带有感情的称谓。

(22)邓小平,中国人民的儿子。

(23)太阳,你这个圆圆的魔术师。

能进入此类框架的两个名词有内在的等值关系,能被看作某种意义上的对等体。其中,表情感的称谓语并不表示语义真值上的对等,而是一种抽象的对等,蕴涵了情感因素。

(六)定量事物――估量、衡量框架

主语必须是定量事物,通常是数量名短语、指量名短语或指名短语,具有衡量的可能性,在语义搭配和句法上能够自足。

(24)一寸光阴一寸金。

(25)这桶水三十斤。

这种类型的句子有时会同省略了谓语动词的句子形成同形格式,需要加以鉴别。“乱扔垃圾要罚款,一个瓶子十块钱。”中“十块钱”前省略的动词“罚”在上文已出现,必须补上才能准确理解句义,而作为自足句的“一个瓶子十块钱”不需要语境便能准确理解句意。

(七)事件――时间状况框架

这类句子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状况。

(26)我到家一星期了。

(27)改革开放快三十年了。

主语部分一般表示一个事件,常由动词、动宾短语、偏正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联合短语、主谓短语以及谓词性成分充任,其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最常见。

认知语义框架具有开放性,对典型名词性谓语句的认知语义框架进行全面总结有难度,但其他类别可以看作是以上几类主要框架的变体或是从其他角度总结出来的对应体。

三、次典型名词性谓语句的非典型框架化形成机制

次典型名词性谓语句介于典型名词性谓语句和非典型名词性谓语句之间,主要特征表现为句子包含表示性质义、状态义的“形容词+名词”构成的定语结构或“副词+名词”构成的状语结构。前者通过词的附加意义的提取而成句,具有非典型的认知语义框架;后者通过隐喻方法和焦点化成句,有功能变化的痕迹。

(一)通过定语成句

核心成分具有性质义或状态义,主要由性质或状态形容词以及一价名词共同构成的名词性偏正短语组成。从形成方式上看,成句与定语的作用有关,同时又可以形成一定的语义框架。名词性短语的修饰成分对中心语的性质和状态起到描写作用,因此主谓语之间一般存在领属关系,谓语中心语是主语的一部分。

(28)小李小嘴巴,大眼睛。

(29)那间房子木头门。

(30)他那个人小心眼。

由于充当修饰成分的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是其逻辑上的谓述主体核心名词,核心名词又是主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所以这类句子存在变换形式,如“小李嘴巴小,眼睛大”“那个房子,门木头的”和“他那个人心眼小”。

定语是句子传递的新信息,是句子的焦点。因为这类句子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因此也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语义框架。这种语义框架和典型名词性谓语句的认知语义框架相比,常用性和稳定性较弱。

(31)陈小姐高挑的身材,细长的腰。

(32)这件衣服白领子。

上述句子表示的是人或物――性状框架,框架中的谓语部分表示事物性状。这类框架反映了认识事物的顺序:先对事物做整体判断,然后对其性状进行感知。框架直观地反映了认知过程,因而易被接受。

(33)他们连长坏脾气。

(34)她的论文高水平。

上述句子表示的是人或物――评价框架,NP2是对NP1的评价。主语通常表示相对确定的可以评价的事物,核心名词由表示性质义或状态义的形容词修饰。这些形容词一般不能省略,程度副词也可以修饰核心名词,表示或褒或贬的评价。核心名词前修饰成分的语义指向是核心名词,整个核心成分的语义指向是主语,表示对主语的评价义。这类句子可以变换为“他们连长脾气坏”“她的论文水平高”。

(二)通过状语成句

束定芳(2000)认为,隐喻作为认知现象,与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作为语言现象,隐喻的作用体现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之中。名词通过隐喻思维获得陈述义的途径各不相同,能进入“副词+名词”结构的名词性谓语的核心名词的语义认知基础有三类。

第一类是核心名词的性状特征意义通过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人们在思维的作用下,把某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成同一种事物,因而产生了隐喻。在隐喻过程中,通过对核心名词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特征与其他事物相似性的联想来理解名词的性状义,这些名词所代表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或是与别的事物的相似性。周勤(2004)认为心理学家在研究隐喻时,把注意力放在隐喻使用者对喻体和本体之间相似性的意识程度上。使用者在对喻体和本体间差异了解或是不了解的情况下,试图通过两者间的相似性传达用其他方法无法传达的信息。

(35)这个人很古董。

上句表达“一个人思想迂腐保守”,使用隐喻联想“古董”的“古老、陈旧”,通过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能够获得某种新的信息,同时使词义得到延伸。

第二类在“程度副词+名词”构成的名词性谓语句中,核心名词的特征义通过凸现作用来表现,根据关联性有意识地凸现名词性状义来理解名词在句中的意义。虽然进入这种格式的核心名词的语义认知基础不同,但是它们在结构功能上的变化是相同的,即用被凸现的性状义代替原生意义。有的名词即使自身具有了潜在的陈述义,但由于其陈述义不完备,不能单独进入谓语句法位置,这时需要一些具有限制功能的程度副词来帮助其完成陈述任务。

(36)这个人挺文化。

“文化”是性质义名词,表示“儒雅、有内涵”,但这种性质上的陈述缺乏量的限制,需要与具有限定功能的程度副词“挺”配合,才能表达完整的陈述,表示其所具有的性质的程度。这类名词除了正常的指称义外,还有附加的性状义。如果没有相关程度副词的激发,其陈述义就不会表现出来,程度副词在结构中起到激活和强化名词自身具有的性状义的作用。

第三类是通过副词表达主观感觉和情感。这类副词一般是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用以表达主观上对事物范围的大小以及时间的先后等的看法。名词与这些副词组合时,词义发生扩展和具体化。这个过程中的不同领域、不同范畴的意义扩展和定向化链接在一起时,起关键作用的是隐喻思维,隐喻思维中的类比规则建立起意义和认知的关联区域。Goatly(1997)认为,名词在获得陈述义的过程中,由静态、指称义变为了动态、性质、描写义,即放弃了理性意义,而采用了附加在其上的内在深层语义特征。和本义项相比,喻义项更有可能成为最常规的解释。英语名词作谓语的结果是被词汇化而收入词典,但在汉语中往往被视为特定语境中的修辞转换而并未词汇化,这可视为在由指称向陈述转化的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刘正光(2000)认为,这种转换过程与其它隐喻思维过程一样,用某一种经历、体验、活动或存在来构建和设定另一种经验与存在,使其更直接、更形象,体现了思维过程的简化与凝炼。

四、非典型名词性谓语句的语法化和格式化形成机制

通过助词、特定句式和语境构成的名词性谓语句使用率较低,但是句中核心名词的陈述性比前两类都要高,这类句子可划归为非典型名词性谓语句。通过助词“了”成句的机制是:用语法化的助词激发核心名词的顺序义,以实现其陈述义。通过特定句式成句的机制是:通过固定的格式化句式使核心名词产生陈述性。这种格式虽然形式简单,但具有固定性,经过长期使用已经变得接近习语。通过语境成句的机制是: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交际双方在当时语境下根据核心名词与主语的关系产生最佳关联而成句。核心名词在语境中产生很强的语境陈述义,这种名词的语境义由于使用频率相对较少而不稳定,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获得这种语境陈述义。

(一)通过助词成句

名词的推移性或者顺序义,是对事物变化连续统的反映。现实世界中,事物伴随着时间的连续变化表现出顺序性,这种顺序性是名词顺序义的来源。在实际语言材料中,部分名词因某种原因而附带一定的时间性,能够通过助词“了”的作用构成名词性谓语句的名词就是如此。这类名词的语义具有顺序义的特征,顺序义名词在句中的量变不仅是数量变化,往往还涉及时间变化,即含有广义数量义的顺序义名词同时包含一定的时间性,成为带有时间性的非典型名词。并不是所有名词都能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程中获得时间性,只有那些具有顺序义或临时获得顺序义的名词才有这种表义功能。这些非典型名词按照位置分布的家族相似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名词性,并同时相应地带有其他词类的语法特征。具有顺序义的名词在某种程度上名词的空间性变弱,动词的时间性变强。通常情况下,名词的典型性成员在功能上的表现相对稳定,只有非典型性成员在功能上才表现出一定的游移性。

这些带有动词语法特征、具有顺序义的谓语名词所具有的时间性和动词所具有的时间性不完全相同。这类名词所具有的时间性是和内部时间性相对应的外部时间性,即名词词义中不包含时间性,而是在句子的使用中获得时间性。当具有一定空间性特征的名词进入到具体的句子中时,它的空间性发生变化,在某些特殊句法位置被削弱甚至消除。具有顺序义的名词进入句子充当谓语,就失去空间性,而在使用中产生一定的时间性意义。在顺序义名词性谓语句中,正是由于具有顺序义的谓语名词的范畴性义素使空间性发生变化,所以名词性身份出现了松动,从而占据谓语的位置。顺序义名词所具有的时间性特征及其导致的空间性变化情况是顺序义名词性谓语句形成机制的内部表现。

助词“了”可以看作名词功能迁移的形态标记,“了”表示动态过程的实现,它要求所搭配的词语必须有动态性。这种动态性表现为跟“了”搭配的词语表示从以前到自身实现之间有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过程中,“了”使处于从属地位的名词的附加陈述义得以显现。

(37)他二十岁了。

(38)今天星期三了。

(39)他都教授了。

句子表示变化义时一般不能缺少“了”,这是词义变化的外在表现。例(39)不能说成“他都教授”,反映了“了”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强制性。

在一般情况下,表示指称的名词,在助词“了”的帮助下激发并加强词中蕴含的处于潜伏状态的变化义,从而使名词在句子中具有了叙述义。“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有形态化作用的语法手段,其形态功能是名词性谓语句形成机制的外部表现。

(二)通过特定句式成句

句式本身表达了一定的语法意义,因此句式能够影响句中词语的意义,如果句式给名词带来陈述义,就可能形成名词性谓语句。这些名词谓语没有特殊的语义基础,也没有外在的形态标记,但可以进入谓语的句法位置,这是受句式的影响而形成的。姚振武(2000)认为指称转化为陈述不是建立在内部逻辑真值的基础上,而是来自于语言使用者根据最佳关联产生的一种主观认定。这种主观认定的基础就是指称与陈述的兼容性,此兼容性来源于符号概念和类概念这种概念结构内在的二元性。在非范畴化作用下,两类概念根据语篇需要发生转移,产生指称与陈述的转化,表示对举义的名词性谓语句中的陈述义就是由这种句式带来的。

(40)你上海,我天津。

(41)她《新闻晚报》,我《参考消息》。

名词“上海、天津”没有特殊语义,也没有形态标记,但是它们进入表示对举义的句子形式,这种句式便赋予其名词叙述义。

(42)他比黄世仁还黄世仁。

(43)张三比阿Q还阿Q。

句式“比N还N”表示某物比另一物更具有某种性质。

(44)凉面就凉面,凑活吃点就行。

句式“N就N”表示一种让步义。

许有胜(2005)认为,在这些句式中,两个名词之间的语义制约越是紧密,关系越明确,动词的选择余地就越小,选择的结果就越单一,形成名词性谓语句的可能性就越大。两个名词语义制约越是松散,联系越是疏远,动词的可选择性就越大,使用动词的必然性就越大。如果不使用动词,就会造成超出理解范围的歧义,一般就不会出现名词性谓语句。像“管它N不N”“什么N不N”“比N还(更)N”“N就(便)N”“不N1不N2”“N1不N1,N2不N2”句式中的两个名词关系紧密,动词选择余地较小,形成名词性谓语句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一些固定格式中,句式本身的强制性促使句中核心名词具备了某些陈述性,因而名词可以充当谓语。

(三)通过语境成句

通过语境构成的名词性谓语句中的核心名词一般没有上述类型中的稳定,具有一定的临时性。这种临时性和活用相比,又较常用,介于变化义名词性谓语句和名词活用的中间状态。

熙(1983)指出语言的基本形式是指称和陈述,而指称的形式在语法上的对应体是句子中的名词性成分,陈述形式在语法上的对应体是谓词性成分;指称与陈述可以转化,而促使转化得以实现的机制是语义成分提取。徐盛桓(2001)提出“名动互含”理论,认为名词和动词都同时含有表动作和表事物的语义成分,名动互含为语义成分提取勾勒了具体的范围和途径。高芳等(2000)认为,名词陈述义的实现涉及一个基础和两个过程:名词语义内容含有表动作的语义成分是名词获得陈述义的语义基础,名词获得陈述义的过程包括了以功能代谢为特征的语法过程和以句义含意化为特征的语义过程。指称向陈述的转化,是通过提取原来用作指称的名词中表动作的语义成分来实现的。如果把具有陈述义、但未在句中表现出来的名词本身称为原生名词,那么名词获得陈述义入句,就使原生名词从原来所起的指称作用转化为陈述作用,这个转化过程就是语义成分提取。名词获得陈述义的本质是指称向陈述的转化,或者说在指称中寄寓了陈述的含意。原生名词能够获得动词的语义功能有其内在原因,动作的实施离不开事物,事物的性状和特征只有在一定的动作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并被实现,因此能够从名词指称的事物中感知并联想到某些动作意义。语义和功能转化所形成的指称与陈述的转化往往先出现在口语中,再进入到书面语中。用动词作谓语缘于直接从动词中获取动作义,用名词作谓语则是从名词语义中间接获取动作义,这同样是对不同载体的不同功能的补偿。语义功能对语法功能的补偿,必须以语义功能的足够强度为条件。

这种名词用法达到一定的频度,就可能成为活用,更进一步被认可为兼类。类似活用的名词性谓语句是一种使语言简化且使信息强化的有效手段,名词获得陈述义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载体转换的过程。

五、结语

研究名词性谓语句的类型不仅能够区分在语言认知中差别较大的几类句子,还可以解释其形成机制。依据由指称到陈述转变的理论,名词性谓语句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典型的名词性谓语句,句中核心名词能够直接进入语义框架中的谓语位置,从而实现陈述义。这些名词成分包括单独名词以及“名词+名词”或“数量词+名词”结构。第二类是次典型名词性谓语句,这一类包括定语表示性质义、状态义的“形容词+名词”结构的准描写句和“副词+名词”结构的句子。前者通过词的附加意义的提取而成句,后者通过隐喻方法成句。第三类是非典型名词性谓语句,又称准叙述句,通过特定句式或语境成句,成句手段主要是对词的特殊意义的提取、对语境义的关联以及固定格式的运用。

从第一类到第三类形成机制的连续统中,分别通过典型框架化、隐喻方式的非典型框架化、语法化以及格式化等方法形成层次不同的三类名词性谓语句。

从语言形式上看,名词性谓语句的形成是通过潜在或显现的形式来达到成句的目的。句子不仅是语言单位,也属于动态的言语单位。因此,影响名词性谓语句自足的因素除了定语、状语和虚词等语言形式以外,句法、语义以及语用都对句子有制约作用。这些语言形式的存在,满足了名词性谓语句的成句条件。

参考文献:

[1]Goatly.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New York:Routledge,

1997.

[2]Hopper,P.J.&S.A.Thompson.The discourse basis 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J].Language,1984,60:703-752.

[3]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与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0,(2):

7-14.

[4]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

语文双月刊),2000,(9):339.

[5]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5.

[6]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

2000,(2):23-33.

[7]苏宝荣.词语兼类的功能显示与深层语义分析[J].语文研究,

2005,(1):10.

[8]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J].汉语学习,2001,(2):14.

[10]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2001,(2):15-23.

[11]许有胜.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5.

[12]姚振武.指称与陈述的兼容性与引申问题[J].中国语文,2000,

(6):564-570.

[13]周勤.隐喻的认知语言学与动态概念语义学诠释[D].武汉:武

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4]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

名人名言短句范文6

    论文摘要: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在语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对其作了比较研究。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相比,在词一级语法单位的差异性表现为词类的活用;在短语一级表现为变异搭配;在句子一级表现为多种修辞格的运用;在句群一级表现为整体设喻,在特殊的句群——篇章层级就表现为童话、散文诗等不同的语体。

    艺术语言,也叫变异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所以,有的也把它叫做对语法偏离的语言,或者把它叫做破格语言。

    科学语言与之相反,就是常规的语言,是定格的语言。

    本文试从五级语法单位的角度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丰富艺术语言学的语法理论。

    一

    语法单位是从语言材料中切分出来的语言的结构单位。现代汉语的语法单位可以分为五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一级的语法单位。从活动能力看,可以分为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自由语素也就是词,我们把它放到词汇一节去讨论。那么就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来言,我们认为不存在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上的差异性,因为语素仅是构词材料,根本没有进入交际领域,而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差异,是词语运用上的愁异,属于交际领域的。所以对于语素一级,我们认为没有差异性可言。

    一般认为,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我们认为词不仅是备用单位,同时也是使用单位。如“狗”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是:狗,名词,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我们认为这里的名词“狗”是备用单位。我们再看下例中的“狗”:

    (1)小赵心里更打了鼓,老李不但不傻,而且确实厉害。同时,他要是和所长有一腿的话,我不是收拾他,就得狗着他点,先狗他一下试试。(老舍《离婚》)

    “狗”本是名词,是不可以带宾语的,但这里的“狗”却带了宾语“他”而转为动词。我们认为这里的“狗”就是使用单位。从五级语法单位看,对于“狗”的阐释只能从词或短语的层面,我们似乎可以把“狗他”看作是动宾关系的变异搭配,而学术界的动宾变异搭配一般是指下面这样的句子,如:

    (2)当天空闪烁爱的誓言

    骏马眼里

    两条眠着的蛇

    让大地的心脏

    停止了跳动

    (鲁若迪基《开满鲜花的草地》)

    “闪烁”一般和“灯光、星光、眼睛”等名词搭配,“誓言”一般和“忠贞、坚定、铿锵”等形容词搭配,“闪烁”和“誓言”搭配在语义上不相容的,在这里,“闪烁”和“爱的誓言”的搭配就是动宾的变异搭配。并且,“闪烁”是动词,“爱的誓言”是名词,又符合动词和名词构成动宾关系的语法规则,各自没有词的转类现象。学术界的变异搭配通常指的就是这种语法形式上符合规则,语义上不能融合的词语搭配现象。骆小所先生认为,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语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作另一种词性用的修辞方式叫转品,有的也把它叫做转类。骆小所先生是把它放在修辞里论述的,我们认为,修辞属于句的层面,如比喻、比拟等,而“词类活用”属于词的层面,所以象例(1)中“狗”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我们就把它放在词一级语法单位里去研究,而不放入短语层级或句的层级。

    词临时改变词性,我们称之为活用,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词的活用主要是一类实词活用为另一类实词,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代词活用为动词。也有虚词活用为实词,如副词活用为动词、语气词活用为动词。

    二

    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认为,短语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所以又叫词组。短语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助词短语十二类。我们认为短语一定是语法形式上能够搭配的,如定中短语,一般定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区别词、数量短语充当,中心语由名词充当,但是意义上不一定搭配,如:

    (10)湿淋淋的笑声

    在湿淋淋的阳光中

    编织着湿淋淋的梦(马瑞麟《泼水节》)

    “湿淋淋的笑声”在形式上可以搭配,“湿淋淋”是形容词,“笑声”是名词。而在语义上,“湿淋淋”一般和“头发、衣服”等名词搭配,“笑声”一般和“清脆、爽朗”等形容词搭配,“湿淋淋”和“笑声”在语义上是不相容的。所以我们认为骆小所先生对短语的界定更客观,“短语是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比词大的造句单位。”在上述的十二类短语中,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语、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助词短语一般不存在语义的不容合搭配,常见于科学语言。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中补短语中既有语义的溶合搭配,也有语义的不容合搭配,所以既存在于科学语言中,也存在于艺术语言中。

    1.主谓短语。

    (11)丧事少不了他

    腮帮成山包

    悲伤淹没了整个村庄(艾吉《笛手》)

    “悲伤”是名词,“淹没”是动词,在语法上可以搭配,在语义上不能搭配,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2.动宾短语。

    (12)她轻快的脚步,

    踩疼我的目光。(孙少文《草原上的小姑娘》)

    “踩疼”和“我的目光”是动词性结构和名词性结构的搭配,语法上符合常规,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

    3.偏正短语。

    (13)那支古老的歌谣

    从早唱到晚

    直到把山寨的旋律送进

    汗渍渍的梦乡(鸟蛮兹佳《山路》)

    “汗渍渍”是形容词,“梦乡”是名词,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以上是定中结构,我们再来看状中结构的例子,如:

    (14)脚步无法企及

    只有用目光攀摘(密英文《心事》)

    “用目光”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攀摘”是动词,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4.动补短语。

    (15)花金子:不怎么,我在家偷人养汉,美得难受。(曹禺《原野》转引自冯广艺《变异修辞学》)

    “美”是形容词作中心语,“难受”是形容词作补语,语法上可以搭配,语义上不相容合,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

    三

    骆小所先生认为,修辞格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按照这个定

    义,修辞格并不仅是出现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出现在短语层面或句群层面。出现在短语层面的大都可以看作小句;而出现于句群层面的修辞格仅限于比喻、拟人等少数,其它的修辞格都不适用,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认为修辞格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句子层面。

    不运用修辞格的句子属于科学语言,而运用修辞格大多属于艺术语言。按骆小所先生的分类,修辞格有44种,如比喻、比拟、移情、易色、飞白、设问、同形等。我们认为设问、反问可以看作是用于科学言语,其它都是用于艺术语言。用于艺术语言的,我们仅举比喻、比拟和通感为例。

    1.比喻

    (16)横在峡谷中的山脊梁都很薄,像一块块竖起来的板子,四五百米高的山,顶部只有米把宽。(和国才《雄奇的怒江大峡谷》)

    用“板子”作比喻,形象表达了怒江大峡谷中的山陡峭和薄的特点。

    2.比拟

    (17)潮水亲吻沙滩,

    椰风和着海韵。(邹纲仁《绿岛之恋》)

    把“潮水”一次次的涌向沙滩,写成是“亲吻”,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柔情。

    3.通感

    (18)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钢琴曲属于乐音,自然是美妙和谐,而名曲,尤为和谐美妙,以此比喻“光和影”,体现了月色下的景致美丽异常。

    4.设问

    (19)你那叫同情?你那叫伪善,劳动人民不用你怜悯!(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5.反问

    (20)说真的,我不大喜欢那山门的口气:西双版纳总佛寺。佛门也分个等级,岂不俗气?(黄晓萍《版纳560寺》)

名人名言短句范文7

关键词:项城方言 无标记被动句 语法构成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居黄河冲积平原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沙颍河中游。项城西邻上蔡县、商水县,东连沈丘县,北与淮阳县隔河相望,南与平舆县接壤,东南与安徽临泉县毗临。项城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漯项片。

无标记被动句是汉语里的一种常用句式,正如王还先生指出的“主语是受事的句子,‘被’字句很少。如果学汉语而不能用‘被’字句以外的各种被动句,也是寸步难行。”在现代汉语中,无标记被动句所占比例远远大于有标记被动句。无标记被动句在项城方言中,使用频率也较高,如“衣服刮掉唻衣服被风刮掉地上了”“鞋擦干净了”。在形式上,项城方言中的无标记被动句跟主动句结构相似,没有明确的语法标记,但它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都受到一定限制。本文主要从结构形式入手,对项城方言中的无标记被动句的构成成分进行分析。

项城方言中无标记被动句具有与主动句一致的句法结构,基本结构为NP+V+了/着/过。可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NP+V+唻①/唠唻

她哩头发剪唻。她的头发剪了。

衣服洗唠唻。衣服洗过了。

2.NP+V+宾+(唻)

工作理出头绪唻。

她叫“黑妞”。她被大家叫作“黑妞”。

3.NP+V+补+(唻)

汽车开走唻。

白菜卖唠完唻。

衣服洗哩可干净。

4.NP+状+V+(唻/唠唻/着[t?u?]哩)

任务快完成唻。

桌子都擦唠唻。桌子已经擦过了。

墙正刷着哩。

5.NP+状+V+(补)+宾+唻

消息已经传到军营唻。

玻璃还没安到窗户上哩,就下雪唻。

车都撞个窟窿唻。

6.NP+(状)+V+哩得+补+(唻)

村里柏油路修哩可结实。

信都撕哩稀巴烂唻。

从上述句法结构来看,项城方言中无标志被动句有“主语、谓语(谓语中心)、宾语、状语和补语”五种基本的句法成分。其中谓语的构成比较简单,主要为单双节的动词。下面我们分别讨论其他四种句法成分的构成情况。

一、主语的构成

NP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例如:

(1)车很快修好唻。

(2)盖楼哩钱已经还完唻。

(3)他说过哩都忘唻。他说过的话都被他忘了。

(4)钱唻,车唻,银行卡唻,全扔唻。

例(1)~(4)中的主语分别是名词;偏正短语、“的”字短语和名词性联合短语。

二、宾语的构成

在项城方言的无标记被动句中,因为受事NP在句首作了主语,谓语动词后面一般不再带宾语,但也有一些句式动词后带宾语,宾语主要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例如:

(5)裤子撕唻个大口子。

(6)胳膊打断唻一只。

(7)苹果送给他唻两斤。

(8)她哩衣服借给隔壁哩王红唻。

(9)大门上粘唻几张“喜”字。

(10)正些金子要打成成对哩。这些金子要被加工成成对的。

例(5)中的宾语是名词;例(6)中的宾语是数量短语;例(7)中的间接宾语是代词“他”,直接宾语是数量短语“两斤”;例(8)中的宾语是偏正短语;例(9)中的宾语是数量短语作定语的偏正短语;例(10)中的宾语是“的”字短语作宾语。

少数宾语还可以由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充当。例如:

(11)煮哩鸡蛋忘记吃唻。

(12)小孩儿严禁吸烟。

(13)晚饭安排去莲花酒店。

(14)会议推迟至下午两点。

例(11)中的宾语是动词;例(12)中的宾语是动宾结构的词语;例(13)中的宾语是“动词+处所词”所构成的动词性短语;例(14)中的宾语是“动词+时间词”所构成的动词性短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名词性宾语成分出现在及物动词之后,且其是对谓语起解释说明作用的。动词性宾语成分一般出现在致使性动词之后,这种致使可以是主观意愿的致使,如“做、买、卖、调度、协调、安排”等;也可以是非主观意愿的致使,如“忘记,严禁”等。

三、补语的构成

根据补语和谓语中心V的搭配情况,我们把补语分为带“哩”字的补语和不带“哩”字的补语两类。

(一)不带“哩”字补语的构成

这类补语与谓语中心V直接组合,我们又可以根据补语的构成情况,再分为两类:

1.由词充当的补语

这类补语主要是由一般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或者名词充当。例如:

(15)车开走唻。

(16)电脑搬出去唻。

(17)衣服洗干净唻。

(18)信都撕成碎片唻。

例(15)~例(18)中的补语分别是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名词。在这一类补语句式中,否定式是动词前面加“没”,句尾的“唻”省略。例如:

(19)车没开走。

(20)电脑没搬出来。

(21)衣服没洗干净。

(22)信没撕成碎片。

2.由短语充当的补语

这类补语主要由介词短语、数量短语充当。例如:

(23)席子铺在堂屋唻。

(24)信寄到上海唻。

(25)苹果咬唻两口唻。

(26)这一招用唻几百次唻。

例(23)、(24)的补语是介词短语;例(25)、(26)的补语是数量短语。

(二)带“哩”字补语的构成

谓语中心V与补语之间有“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得”,根据充当补语的词或者短语的性质,可以进一步将这类补语分为两类:

1.由词充当的补语

这类补语主要是由一般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充当。程度副词充当的补语仅限于“很”等少数词。例如:

(27)事情办哩成。

(28)这道题做哩出来。

(29)左手用哩少。

(30)衣服洗哩干干净净。

(31)车上塞哩满满哩。

(32)这小孩讨厌哩很。

例(27)~(29)中,“哩”后的补语分别是动词、趋向动词、表数量的形容词;例(30)、(31)中,“哩”后的补语都是状态形容词;例(32)中,“哩”后的补语是程度副词。

2.由短语充当的补语

这类补语主要是由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谓语中心V与补语之间必有“哩”。充当补语的动词性短语主要有主谓短语、状中短语及中补短语。例如:

(33)他晒哩眼睛疼。

(34)她冻哩跟小猫样缩着。

(35)那个小孩吓哩哭了起来。

例(33)~(35)中的补语分别是主谓结构、状中结构和中补结构。

充当补语的形容词性短语主要有三种结构:主谓、状中和联合。例如:

(36)剩饭吃哩我恶心。

(37)这次考试表现哩很好。

(38)风筝放哩可很高可高。

例(36)~(38)中的补语分别是形容词性主谓短语、形容词性的状中短语和形容词性的联合短语。

四、状语的构成

在无标记被动句中,状语有简单形式和复杂形式两种。简单形式是指由单个的副词、助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和介词短语等充当状语,如例(39)中的状语。复杂形式是指两个以上不同状语的组合,如例(40)中的状语。

(39)他哩好应该肯定。

(40)我哩论文已经很多次认真哩修改过唻。

鉴于状语的复杂形式情况较多,本文暂不分析。根据状语的构成情况,首先我们可以将状语从结构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词充当的,一类是由短语充当的。

(一)由词充当的状语

根据充当状语的词的性质,可以进一步将状语分为以下四类:

1.副词充当状语

副词充当状语最为常见,内部情况较复杂。根据副词的性质,又可以再分为:限制性副词、评注性副词和描摹性的副词。例如:

(41)作业已经写完唻。

(42)任务最终圆满哩地完成唻。

(43)森林大片大片哩地砍掉唻。

例(41)中的副词“已经”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制;例(42)中的副词“最终”和“圆满哩”渗透着说话人对整个事件的一种态度;例(43)中的副词“大片大片哩”是对“森林被砍掉”的描写。

2.在无标记被动句中充当状语的主要有表示必要的和表示可能的两类助动词,有“应该、可以、能、要”等,例如:

(44)旧哩习惯早该改唻。

(45)这些字应该记住。

(46)这些瓜果可以吃唻。

例(44)中充当状语的是表示主观上必要的助动词;例(45)中的是表示客观上必要的;例(46)中的是表示可能的。在我们所搜集的语料中,没有发现表示意愿的助动词,这可能是被动句语义排斥的结果,因为表意愿的助动词一般表示的是人的主观愿望。

3.名词充当状语

名词充当状语,可以是处所、时间、材料等名词。例如:

(47)这种衣服巴黎买哩着[t?u?]。

(48)那家店明儿开张。

(49)这种剑铁做哩。

例(47)中充当状语的是处所名词“巴黎”;例(48)中充当状语的是时间名词“明儿”;例(49)中充当状语的是材料“铁”。动词充当状语的比较少见,如:“任务提前完成唻”中充当状语的是动词“提前”。

4.形容词充当状语

充当状语的形容词主要是“难”“好”“易”等性质形容词和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例如:

(50)这个道理难想通。

(51)这个问题好解决。

(52)这道题易算错。

(53)三姐弟活活熏死唻。

(54)红薯慢慢儿烤熟唻。

例(50)、(51)、(52)中充当状语的是性质形容词;例(53)、(54)中的是形容词的重叠式。

(二)由短语充当的状语

充当状语的短语主要有状中短语和介词短语,少数动宾短语和名词性短语也可充当状语。

1.介词短语充当状语

充当状语的介词短语主要是表示处所、时间、工具和方式的短语。例如:

(55)他哩论文在杂志上登出来唻。

(56)那栋房子在2007年就卖唻。

(57)作业用红笔批改过唻。

(58)消息用鸽子传出去唻。

例(55)中的介词短语表示处所;例(56)中的介词短语表示时间;例(57)中的介词短语表示所用的工具;例(58)中的介词短语表示方式。

2.状中短语充当状语

充当状语的状中短语主要是由“不”加助动词以及“很”“不”等加形容词组成。此外,副词加代词组成的状中短语也可以充当状语。例如:

(59)这件事不应该提起。

(60)那家店很好找着。那家店很容易被找到。

(61)风筝就这样刮走唻。

例(59)充当状语的是助动词加“不”组成的短语;例(60)充当状语的状中短语是由“很”加形容词组成的短语;例(61)中的状语是由副词“就”加代词“这样”构成的,“这样”指代的是风筝被风刮走的方式。

3.动宾短语和名词性短语充当状语

动宾短语一般是由动词“有”或者“没有”加名词组成的,名词性短语比较少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例。例如:

(62)他脸上哩疤没办法瞧好治好。

(63)门“当啷”一声打开唻。

例(62)充当状语的是“没有”加“办法”组成的动宾短语;例(63)的是名词性的同位短语。

五、结语

综上所述,项城方言中的无标记被动句从表层结构来看,由受事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在其五种基本构成成分中,谓语最为简单,由单双音节的动词充当;其次是主语和宾语,主要是由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充当;补语和状语的构成最复杂。

(本文系浙江财经学院校级课题“河南项城方言中兼表被动和处置的‘叫’字句——兼论类型学视域中杭州话与中原官话的对比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注 释:

①相当于语气助词“了”,统一译为“了”。

参考文献:

[1]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赵永清.对被动句的再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3,(6).

[4]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

文,2004.

[5]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6]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81,(2).

[7]马建中.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10]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配价研究[A].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

配价语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郭锐.述结式的配价结构与成分整合[A].沈阳,郑定欧.现代汉

名人名言短句范文8

关键词: 日语定语 接受理论 日本新闻短评

关于日语定语的翻译方法,现有的先行研究成果丰硕,但很少有从具体的翻译理论出发对此进行探讨的,并很少涉及其影响因素。这正是写作本文的原因。由于无法直译而造成定语改变,易于理解,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此外,本文所有的例句均选自《读新闻学日语》[1]一书,标注时均省略为“《读》”。

1.相关定义与相关理论

1.1日语定语的定义

在日语中,定语,即「連体修飾語,是修饰、限定体言的成分[2]。它必须位于所修饰的体言之前,说明该体言的性质、状态等。从构成形式上看,包括词、词组与从句。本文所讨论的定语,包括构成形式为词、词组及从句在内的所有类型。

1.2翻译的读者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其代表人物有姚斯、伊瑟尔等人。此理论的核心是“读者中心论”,着眼于读者,强调读者的阅读理解和创造性想象,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

“接受理论”被引入翻译研究中后,翻译研究的中心由作家、文本、译者转向了读者。如果译者创造出来的文本不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目的语文本是失败的。根据翻译的接受理论,目的语文本必须适应读者的期待视野。目的语读者对目的语文本有如下几项基本价值诉求[4]:(1)高度重视意义的概念转换和审美转换。(2)对翻译的语言审美的标准为:用词恰当,行文欣畅,创新有度。(3)高度重视翻译的文化阐释功能和构建功能。

日语新闻短评的汉译以中国人为阅读对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中国人的反映与接受能力,考虑到中国人的思维及审美定势、汉语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技巧。

2.从翻译的接受理论看日语定语的翻译

本文将日语定语分为三种类型,即单一定语、从句定语、多项定语。对每一类,从翻译的接受理论出发对其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2.1单一定语

即定语为单一用言连体形、用言性词组连体形、体言+の、体言性词组+の、助词+の等。

2.1.1定语为长用言性词组连体形或“体言性词组+の”时

所谓用言性词组,是指在语法性质上相当于用言的词组。所谓体言性词组,是指在语法性质上相当于体言的词组。

例1:長い被災を生きる人々を孤立させない① 「復興②を、私たちはしっかりとなし遂げられるだろうか。

译文:我们能否将复兴工作② 做好,让那些长期生活在灾区的人们不再感到孤单①呢?(《读》P 106)

例2:レバ刺し風こんにゃくもまた、本物よりおいしい商品の① 評判②がとれれば、

それも立派な日本の食文化と呼べるだろう。

译文:“比真货更美味的商品” ①,如果生肝片风味魔芋也能获得如此好评② 的话,那也堪称是不错的日本饮食文化吧!(《读》P 43)

例1与例2定语分别为用言性词组连体形、体言性词组+ の。

上述两例句的译文如果按原文语序进行翻译,就均为长句,语句繁冗。从翻译的接受理论看,对于例1,我们应将①与②拆译,并将①置于②之后;对于例句2,也应将①与②拆译。原因在于,读者对译文有符合汉语规范、入乡随俗的诉求[4]。中日两国语言结构特征不同,日语多长句,而汉语以短句为主[5]。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短句比较容易接受。其次,中国的新闻短评短小精悍,结构简约,语言简洁、精炼,不适宜用长句子。且译文2也符合 “达”与“雅”的要求。

2.1.2当定语为用言/短用言性词组连体形或“体言+ の”时

例3:まともに信じた① 人②は少なかったろう。

a:恐怕真正相信的① 人② 很少吧。

b:恐怕很少有人② 会真正相信① 吧。(《读》P 32)

例4:そういう事は非常に稀な① 事②とも思われなかった。

a:我不认为这类事是罕见之① 事②。

b:我不认为这类事罕见①。(《读》P 65

例5:今年上半期の児童虐待事件は前年比6割増で、過去最多の①248件② にのぼた。

a:今年上半年的虐待儿童事件已达史上最多的①248件②,比去年增加了六成。

b:今年上半年的虐待儿童事件已达248件②,比去年增加了六成,是史上最多①。(《读》P158)

例3、例4与例5的定语分别为用言性词组连体形、用言性词组连体形、体言+の。

上述三例的译文a均为直译,虽无语法错误,但我们通常不如此表达。接受理论认为,在语言审美标准上,读者要求译文行文欣畅、符合汉语规范,因此我们应考虑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法和语感,对于例句3,我们应如译文b,进行变译,将①置于②之后,将“定语+中心语”转换为“主语+谓语”,以「が多いや「が少ない结尾的句子多属于此种情况;对于例句4,需省略②,即在作为中心语的体言前后出现两次时,运用减译,使其仅出现一次;对于例句5,我们应将①与②拆开,将①作为独立的部分翻译。

例6:11月に大統領選を控える① オバマ氏②は危ない橋を渡りたくないのだろう。

a:11月面临总统大选的①奥巴马② 似乎不想铤而走险。

b:11月总统大选在即①,奥巴马② 似乎不想铤而走险。(《读》P181)

例6的定语为用言性词组连体形。

译文a在语法上并无错误,且也不是长定语,但言不及义。从接受理论来看,应该像译文b那样翻译。原因在于,读者要求译文准确进行概念意义转换,贬斥概念意义失真[4]。对于例6,从语境来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奥巴马因为11月面临总统大选,所以不想铤而走险,也就是说,这里的定语与主句在意义上具有因果关系。译文b强调了这一点,达到了“信”与“达”。

在汉语中,定语一般只是修饰中心语,与主句无意义上的直接关联或有很小的关联。然而日语定语与主句的语义关系可能比较紧密,也可能很松散[6]。因此,当日语定语与主句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时,我们应参照汉语的特点进行拆译或变译,改变定语的位置与句子成分。

例7:台湾の郭台銘氏は74年、サラリーマン生活に見切りをつけ、台北郊外に小さな工場を借りて鴻海プラスチックを設立した。23歳の① 時②である。白黒テレビのつまみを作る従業員15人の町工場で、……

a:1974年,中国台湾省的郭台铭先生放弃上班族的生活,在台北郊外借了个小工厂,成立了鸿海塑料有限公司,(那是郭台铭先生)23岁① 的时候②。这是一个仅拥有15名员工、生产黑白电视机旋钮的街道工厂……

b:……那时②(郭台铭先生)23岁①。……(《读》P 259)

上述例句中,定语为体言。译文a为直译,且单从“(那是郭台铭先生)23岁的时候”一句来看,并没有问题,但在意义与结构上,它与前后句并不一致。中国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很重视文章是否与前后文一致、保持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因此,从接受理论来看,我们应该如同译文b,将①置于②之后,改变句子结构,从而保持与前后文的连贯性,且这样也不违背“信、达、雅”的标准。

2.1.3当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语为动作性名词时

例8:結局は監督者の増員などの策しかないようだ。

a:最后好像只有监考人员的增加这类办法了。

b:最后好像只有增加监考人员这类办法了。(《读》P97)

译文1为直译,但不自然。在日语语法中,有一部分名词同时是サ变动词或者是含有动作性意义的名词。日语很爱用这类名词构成定中结构,而在汉语中表达相同意义时则多用动词。而接受理论认为,读者要求译文通顺可读、创新适度不违背汉语特点[5]。因此我们应将属于将动作性名词的中心语「増員作为动词用,从而将“定语+中心语”结构变为“谓语+宾语”,使得译文自然、欣畅。

综上,从接受理论出发,为了让读者易于接受,(1)当定语为长用言性词组或定语为体言性词组且所在的句子整体较长时,我们应考虑到汉语多用短句的特点及中国新闻短评的特点,进行分译,将长句变短句;(2)当定语为用言/短用言性词组连体形或“体言+ の”时,我们应考虑到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法与语感、日汉定语与主句关系的不同特点,以及汉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进行变译、减译或者分译;(3)当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语为动作性名词时,我们应牢记日语爱用动作性名词、汉语多用动词的不同特点,将中心语作为动词使用,将“定语+中心语”转为“主语+谓语”或者“谓语+宾语/补语”。

2.2从句定语

定语从句通常用「が表示,有时也用「の、「は代替。此外,还经常出现省略主语的情况。

2.2.1当中心语为实质名词时

例9:禅海にちなんだらしい名前の橋が、山国川の濁流に翻弄されている① 画像②があった。

译文:电视里有这样一个画面②:用禅海的名字命名的桥遭到了山国川洪流的肆意蹂躏①。(《读》P 152)

例10:政治よ、急ぐべし!政争に明け暮れている① 暇② などありはしない。

a:政治啊,应该赶快行动!我们已经没有整天进行政治斗争的①时间②了。

b:政治啊,应该赶快行动!我们已经没有时间②整天进行政治斗争了①。(《读》P 112)

例9若直译,则为长句;例10译文a为直译,虽句子不长,但不符合汉语习惯。从翻译的接受理论来看,例9应进行分译,将①と②拆开,将①作为独立的部分置于②之后。原因在于汉语以短语为主的语言结构特点及中国新闻短评的特点。对于例10,应进行变译,将①置于②之后,改变句子结构。因为日语中通过句子构成定语来修饰体言的现象很普遍,但汉语不常用[10]27。

2.2.2当中心语为形式名词时

形式名词日语中有,汉语中没有,它只能和修饰它的定语一起使用而不能独立使用,没有或很少有实质意义。在日汉翻译中,通常都不将其作为名词来译。因此,对于这一类,我们需进行变译与减译,将形式名词省略,这比较易于理解,故不再举例。

此外,「もの、「こと和「ため等是形式名词同时,又是实质名词的名词,作为实质名词使用时,从接受理论来讲,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等,当其前有长定语时,一般通过减译与变译,将其省略。如:

例11:小沢氏は「判決はかねてからの私の主張に沿うものという談話を発表したが、

译文:虽然小泽发表讲话说“此判决与我一贯的主张相吻合”但……(《读》P 214)

综上,从翻译的接受理论出发,当定语为句子、中心语为实质名词时,应考虑到汉语语言特征及中国新闻短评的特征,而进行分译或变译;当中心语为形式名词时,因中日语法不同,应进行变译和减译。

2.3多项定语

指由词、词组、从句混合而成、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成成分的定语。

当定语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长用言性词组或者长句子构成时,如同3.1.1及3.2.1所述,我们应该进行分译。对此不再赘述。

2.3.1当定语包含长用言性词组或长从句时

例12:川崎市の職員数人が、認可保育園の保育料を長期にわたって滞納し①、市長自らが面談して催促すると表明した②、数年前③のニュース④を思い出す。

译文:我想起了数十年前的③一则新闻④:川崎市的数名政府职员长期拖欠由政府认可的(小规模)托儿所的托儿费①,市长亲自表明要进行面谈,催促他们缴纳托儿费②。(《读》P 47)

例13:インドの習慣に合わない①と嫌がる②幹部③に日本流を植え付けた。

译文: “这不符合印度的习惯” ①,对此有些干部③表示反感②,日方就向这些干部灌输日本式的理念。(《读》P 187)

例12与例13定语分别为“从句+从句+体言+の”,“从句+と+动词”。

从接受理论来看,不能将上述两例直译为长定语句,对于例12,因①与②较长,故应将其同中心语分开,译为独立的部分,③仍做④的定语;对于例13,应将「と前的内容①从原句中抽出,作为独立的部分来译,同时将②置于③之后,由定中结构变为主谓结构。原因同3.1.1与3.2.1。如此翻译将长句变为了短句,无语法错误,通顺流畅。

因此,当多项定语中含有长用言性词组或者长从句时或者含有用言性词组、从句的定语所在的句子比较长时,应进行分译,将用言性词组或从句译为独立的部分;同时,句中的其他定语,如用言、体言、「ような等,无需改变,依然做定语。特别是对于含有“从句+と/という”的定语,多将从句作为独立部分译,且当定语为“从句+と+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时,一般将动词置于中心语之后做谓语,从句译为独立的部分,即将“句子+と+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中心语”转为“形容词/形容动词+中心语+谓语+宾语/补语”。

2.3.2当定语中包含短用言性词组或短从句时

例14:昨年の事件をめぐる①京大の学内調査·検証委の②結論③

a:围绕着去年发生的事件的①、京都大学校内调查·核实委员会得出的②结论③

b:京都大学校内调查·核实委员会②围绕着去年发生的事件得出的①结论③。(《读》P 95)

例15:品質とデザインの優れた①さまざまな②製品③の存在はもちろん……

a:质量和设计都出众的①各种②产品③ 当然不用说,……

b:各种② 质量和设计都出众的① 产品③ 当然不用说,……(《读》P71)

例14与例15的定语分别为“用言性词组+体言性词组+ の”,“从句+用言连体形”。

从接受理论角度出发,上述两例不能直译,而应将两例中的①与②位置互换。原因在于,在日语多项定语中,为防止出现修饰上的误解,有长定语前置的倾向;但在汉语中,多项定语的位置关系多样。一般来说,为避免产生歧义时[5],或从句、词组与体言、用言有语义关系时,需倒译。例14中①与②有语义关系,可构成主谓关系;例15a可理解为“各种产品的质量和设计都很出众”,然而原文特指的是“质量和设计出众的那部分产品”。故b比较忠实于原文,明白欣畅。

也就是说,从接受理论出发,考虑汉语多项定语的特点,当定语为“短用言性词组+体言/用言”、或“短从句+体言/用言”时,应进行倒译,转换为“体言/用言+短用言性词组”、或“体言/用言+短从句”。

2.3.3当定语由体言、副词、助词等构成时

例16:小沢氏は「判決はかねてからの①②私の③主張④に沿うものという談話を発表したが、

a:虽然小泽发表讲话说“此判决与一贯的①②我的③主张④相吻合”但……

b:虽然小泽发表讲话说“此判决与我③一贯的①②主张④相吻合”

但……(《读》P 214)

例16的定语为“副词+助词+の+体言+の”,译文1虽是直译,但并不通顺。从接受理论来看,我们应采用倒译的方法,将①②与③位置互换。原因在于,读者要求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明晓畅达,中日多项定语语序不同。日语语序受形态变化等语法的限制,缺乏可循的语义上的排列顺序。但汉语与此不同,通常遵守以下规则:限定性定语(代名词、数量词、表示所属的词等)国别定语表示种类、次第等的定语判断性定语(表达主观判断)描写性定语(表达客观表象)本质性定语[5]。此外,在汉语多项定语中,含“的”的定语在前,反之在后。译文2符合“限定性定语表示种类、次第等的定语”这一顺序,自然流畅。

例17:類似の①犯行防止の②策③があるならば見定めたい。

a:如果有类似的①防止犯罪的②对策③,我们也要甄别一下。

b:如果有防止类似犯罪的②①对策③,我们也要甄别一下。(《读》P 143)

此例中定语为“体言+の+体言+の”,译文1为直译,但例17所在原文全篇并未提及对策,故译文1为误译。接受理论认为,读者很关注译文对原文意义的正确转换,因此我们应如译文2,进行倒译,将①与②的位置互换,防止误译及多义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从翻译的接受理论出发,(1)当定语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长用言性词组或者长从句构成时,或其中包含长用言性词组或从句时,考虑到汉语的语言特征及中国新闻短评的特点,我们应进行分译;(2)当定语中包含短用言性词组或短从句时,我们应考虑到汉语无长定语前置的倾向这一特征,根据情况进行倒译,将短用言性词组与体言或用言、短从句与体言或用言的位置互换;(3)当定语由体言、副词、助词等构成时,我们或应遵守汉语多项定语的通则,或应注意防止出现误译及多义现象,进行倒译。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翻译的接受理论来看,为了让读者易于接受,我们应考虑到汉语的诸多特点及中国新闻短评的特点、汉语的习惯表达法与语感、汉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汉语多项定语的语序特征、语义上是否有歧义是否错误等,进行分译、变译、减译或倒译。

本文仅就日本新闻短评这一特定文体为对象,对汉译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日语定语进行探讨,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日语定语在汉译过程中存在的特点将是今后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申秀逸.读新闻学日语[M].中国: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顾明耀.标准日语语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5]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中国: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名人名言短句范文9

一、名词与动词搭配的语序提前

(一)主谓结构短语中的语序提前

在金融英语中,包含主谓结构短语的句子十分常见。在对包含主谓结构短语的金融英语进行翻译时,要分析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差异,语法规则的不同,采用语序提前的翻译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把逻辑谓语移到逻辑主语的前面。

例如对下面这句话的翻译:There are many varieties of the forms reporting all sorts of income, including movement of interest and dividends, rents and even state tax refunds.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报告各种收入,包括利息和股息的调拨,租金,甚至国家退税。在这句话的翻译中,“movement of interest and dividends”是??含有逻辑上主谓结构的短语,“interest and dividends”在这个短语中充当的是逻辑主语,“movement”在这个短语中充当的是逻辑谓语。在对这句话进行翻译时,把逻辑主语“interest and dividends”提到逻辑谓语“movement”的前面,翻译为“利息与股息的调拨”。这样就增强了翻译效果,提高了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二)动宾结构短语与宾语的语序提前

在金融英语中,除了主谓结构的短语最常见外,动宾结构的短语也比较多。在对包含动宾结构短语的金融英语进行翻译时,可以按照英语的语言顺序进行翻译。但还有一种较为重要的译法是把动宾结构的宾语或者逻辑动宾结构的宾语提前。运用这种翻译方法时,要分析英语与汉语在短语结构和习惯搭配上的差异,进行语序的提前。

例如在对下面这句话的翻译:In the United States an independent Federal agency , the Overseas Private Investment Corporation,Also extends loans and loan guaran -ties to help finance their projects.这句话中“finance their projects”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直接翻译为“项目融资”,这就是讲宾语提到了谓语前面的翻译方法,这样将之翻译为“项目融资”一方面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另一方面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易于读者理解。

二、并列短语的连用与语序转换

(一)并列介词短语的语序转换

金融英语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短语类型,就是介词短语的连用。对于包含介词短语连用的金融英语进行翻译时,可以运用语序转换的方法来实现文意表达的通畅和准确。这样能在最大程度上符合金融英语的翻译需要。

金融英语中,时常会出现一种句子,句子中包含着表示“来源”和表示“方式”的状语连用情况。对于这种句子的翻译,可以用于语序转换的方法,将表示“方式”的介词短语转化到表示“来源”的介词短语的前面。因为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汉语的语言结构中,如果表示“来源”和表示“方式”的状语出现连用的状况时,应该先翻译表示“方式”的状语。因此,在对这句话翻译的过程中,对两个并列的介词短语进行语序转换,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汉语表达的习惯。例如某金融英语的句子中,包含这样一个并列介词短语“ borrow foreign currency from the IMF in exchange for its own currency”。这个短语中“from the IMF”是表示“来源”的介词短语,而“in exchange for its own currency”是表示“方式”的介词短语。因此,可以对之进行语序转换而翻译成“用本币从该组织购借外币”。

(二)并列定语的语序转换

在金融英语中,还有一种常用的语段结构,就是并列定语连用。并列定语的应用可以增强对同一名词的修饰性,创造更加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在对包含并列定语短语结构的金融英语进行翻译时,可以变换前后语序,实现对金融英语的灵活准确翻译[3]。

(三)并列名词的语序转换

在金融英语中,名词连用类的短语也比较常见。名词连用,就是用多个不变形态的名词去修饰中心词。名词连用实际上体现了英语中的静态修辞的实质和名词优势。在对包含并列名词结构短语的金融英语进行翻译时,要分析这种类型短语的语言特征和语法规则,进行语序转换的翻译。

名人名言短句范文10

关键词:自然语言;上下文无关语法;Earley算法;句法剖析

中国分类号:TN9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3824(2013)01008404

0 引 言

自然语言就是人类使用的各种语言,是人类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后不久,人们就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处理自然语言,并随之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它研究使用电子计算机来模拟人类处理语言的过程,使计算机能理解和运用人类的自然语言,并最终实现机器翻译、人机之间的自然语言通信等目标。为了使计算机能理解人类的话语,首先要通过语音识别来识别人类说话的声音,并将声音转换成相应的自然语言的字串;然后,再对字串进行分词处理,把字串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自然语言的词;此后,再对得到的词串进行语法分析,获得句子的准确的语法结构;最后,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从而获得人类所说的话语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自然语言的语法问题,并通过实际的编程语言来实现对自然语言的语法分析。

1 上下文无关语法及各种剖析算法

1.1 上下文无关语法

,从直观上说,这样的状态说明剖析算法已经成功找到了在输入的某个跨度上的一个特定的语法范畴。完成(completer)操作的目标就是查找输入中在这个位置的语法范畴,发现并且推进前面造出的所有状态。造新的状态时可以复制老的状态,但是要把点规则中的点跨过所预测的范畴向前推进[67]。

2 句法剖析器的实现

2.1 词库

词库包含单词表、词性标记集表、单词类型表、短语表、短语类型表、不规则名词表、不规则动词表、形容词的非规则比较级和最高级表、副词的非规则比较级和最高级表。

其中单词表包含6级全部词汇。

单词的词性标方面我们参考了Brown语料库的Penn Treebank的标记集,并在它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例如,在Penn Treebank标记集中,动词原型统一表示为VB,而我们给及物动词原型的标记为VTB,给不及物动词原形的标记为VIB,并且取消动词原形标记VB。

在单词类型表中,我们将根据单词的词性分别给每个单词赋以相应的标记。

同理,根据短语在句子中可能充当的角色,在短语类型表中给短语赋以相应的标记。

2.2 产生式规则

我们一共给出了48条产生式规则,描述了英语中句子或短语最通常的组成结构。

例如:S- >SUB VIB,其中:S表示句子,SUB表示主语,VIB 表示不及物动词。这样一个产生式规则表示一个句子可以由一个主语加上一个不及物动词组成。

2.3 详细的剖析步骤

这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就是Earley算法。下面,我们将举出一个例子,并且给出详细的剖析步骤。

我们给出的例句是: He eats an apple.

经过前期处理后,我们将得到一个二维数组,如表1所示。

备注:S表示句子,SUB表示主语,VIB表示不及物动词原形,VTB表示及物动词原形,OBJ表示宾语,COP表示系动词,predi表示谓语,NP表示名词短语,PP表示人称代名词,NN表示名词,det表示限定性名词,nominal表示名词性成分,NN表示名词。

3 结束语

本文讨论的系统对英文句法剖析进行了一次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只要符合规则库中规则的英语句子,大约80%都可以剖析成功,但是仍然有大约20%的句子不能得到唯一的一个剖析结果,从而产生结构歧义。

但是本系统的规模不大,单词只有6 500多个,短语500多个,在产生式规则方面也未能完整地描述英语中所有的语法现象,这些方面还比较薄弱。最关键的是,使用Earley算法进行句法剖析的时候,一个句子有可能会得到多个结构,但是准确的结构只有一个,本文并未解决这个问题。总而言之,这个系统还有待扩充和进一步完善。参考文献:

[1] JURAFSKY D,MARTIN J H .自然语言处理综论[M]. 冯志伟,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78246.

[2] 冯志伟.机器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55243.

[3] 蒋岩,潘海华.形式语义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196.

[4] 王广义.机器翻译系统文法中语法和语义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1999,13 (6):15.

[5] 马竹根. 一种自然语言理解中语法分析的算法设计和实现[J].计算机时代, 2005(10):13.

名人名言短句范文11

关键词:宜兴话;名词短语;操作性定义0引言

名词短语指名词性的结构,既包括以名词为核心、句法表现相当于名词的短语,也包括并不以名词为核心、句法表现相当于名词的结构,如“的”字短语,由单个名词或名词性代词构成的单位(刘丹青,2006)。本文以刘丹青于2006年撰写的《名词短语句法结构的调查研究框架》为基础,对宜兴话中名词短语进行类型学的调查和描写。对一种语言名词词类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描写一种语言中名词短语的起点,这就必须寻找到该语言中名词词类的操作性定义。刘丹青于2006年在《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中指出:“操作性定义是指,该定义通过某些特定程序可以明确一个成分是否符合该定义,一个成分类型的操作性定义可以由该成分的内部整一性、外部可移动性,或由专用的加缀法或标注表现出来。理想的操作性定义要做到对同类的一致容纳和对异类的一概排斥。词类和短语的界定都需要操作性定义,即具体、明确的句法及形态标准。”本文以以下几个操作性定义来描写宜兴话中的名词短语:量词、冠词、指示“形容词”、量化词等。

1操作性定义

1.1量词

量词包括单位词和分类词两类。单位词用以计量单位,如“斤、吨、桶、把、顿”等。分类词在国内称为个体量词,包括对名词的分类,如“个、条、只”等;也包括对动词的分类,如“次、趟、记”等。按照《语法调查研究手册》(刘丹青,2006),分类词在一些语言中不存在,而单位词是人类语言共有的。因此,在“量词”的调查中应关注分类词。宜兴方言中单位词和分类词在句法上是可以合并为“量词”这一个大类的。下面就从语义和句法特征方面就宜兴方言中“量词”进行描写。

在吴语中,指示词限定名词时量词通常不能省,如苏州话中不能说“埃书”,必须说“埃本书”。在宜兴话中,指示词限定名词时,量词的省略情况存在一定的复杂性,限定名词的指示词不同,带来的省略情况也就不同。例如,1)个(本)书;个(只)鸟。2)介[kA35] 本书;介只鸟。3)乜本书;乜只鸟。4)个乜本书;个乜只鸟。5)介乜本书;介乜只鸟。以上五个例子中,限定名词的指示词有“个”“介[kA35] ”“乜”“个乜”“介乜”等五个。“个”和“介”是近指,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乜”是远指,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那”。“个乜”“介乜”分别表近指和远指,带有强调的语义,和普通话中“这”“那”有差别。在宜兴话中,当指示词为“个”时,指示词和名词之间的量词存在省略两可的情况。其他四个指示词则符合吴方言指示词限定名词时量词不能省的特征。

大部分吴方言的量词在语法特征上和普通话中量词相比具有许多特性:第一,部分吴方言中量词能单独限定名词而无需加数词、指示词,表达相当于冠词一类的指称意义,如苏州话“张椅子”表示“这张椅子”。宜兴话中量词的语法特征和普通话中的语法特征一样,不能省略数词、指示词来表达相当于冠词一类的指称意义,如6)个张凳;一张凳。第二,和南方多数方言一样,宜兴话中量词不能并进数词的词形而不成为独立的词。这一点有别于一些其他方言,如北京话“俩、仨”等可直接加名词,量词已经并入数词的词形。第三,宜兴话中量词在对语言中常用名词的分类方面虽然和普通话中一样具有相似的分类词系统,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宜兴话中有些量词能够跨越种类用于其他种类的名词,其中“个”“只”等的使用非常频繁。例如,7)一个(块)饼子;一个(眼)井;一个(本)簿子。8)一只(头)牛;一只(个)杯子。以上二例中,括号内外的两个量词都可以使用而不会妨碍交际。而在普通话中一般按照事物的分类不同,这两例中的量词不能出现两可现象,而括号中的在宜兴话中是合理的量词。

1.2冠词

冠词是用以标示名词短语在有定和无定等属性的一种指称标记。有无冠词是语言之间一项重要的类型差异。一般认为汉语及其方言是不存在冠词。但是从类型学的观点来看,有些语言里冠词的存在并不明显。冠词是语法化的产物,有的依然和源头共存。定冠词的主要来源是指示词。表示“一”的数词是不定冠词的来源。所以,探究有无冠词,要观察分析该词的语义、话语功能、句法表现。从这些角度出发来探讨,那么汉语及其方言中未必没有冠词。

方梅(2002)探究北京口语发现有些不带量词,用在名词前面的“这/那”,特别是“这”已经无法分析为指示词而只能分析为定冠词。研究还发现“这”的冠词化现象在普通话中表现得不像北京口语那样明显。在许多南方方言中,甚至排斥指示词直接加在名词上的用法,所以一般认为在这些方言的指示词可能并没有发展出冠词用法。在粤语、吴语中常用“量词+NP”的构成有定名词短语。然而在宜兴话受官话影响比较严重,“量词+NP”的用法已经消失。

在探讨操作性定义“量词”的时候,我们列举了指示词和量词之间的关系。现在再次引用上面五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指示词“个”“介”“乜”“个乜”“介乜”中,除了表示近指的“个”之外,其余四个都不能省略量词。例如,9)个(本)书;个(只)鸟。10)介[kA35] 本书;介只鸟。11)乜本书;乜只鸟。12)个乜本书;个乜只鸟。13)介乜本书;介乜只鸟。在省略掉量词后,“个+NP”中的“个”有没有冠词化,这是值得探讨的。对于这里的“个”有没有冠词化,可以通过比照语法理论中指示词和冠词的区别来判定。(1)指示词不能用于独一无二之物,而定冠词经常用于独一无二之物。在宜兴话中可以出现这样的句子:14)个太阳毒到则(毒得厉害)。15)再这样下去,个地球要爆炸了。(2)指示词不能用于依靠概念关联而进入话语的单位,而冠词可以。英语中上文只提到tree(树),下文说到其树枝就可以说the branch,但是不能说this branch。在宜兴话中“个”则可以具有这种冠词功能。例如,16)我家村上有棵树,个树丫枝粗到不得了。(3)指示词不能表类指,而冠词可以。在英语中,this+NP不能表类指,而the+NP才能表类指。在宜兴话中“个”也可以具有这种冠词功能。例如,17)个柚子要剥开来吃的。18)个牛肉多吃着有利于长肌肉的。(4)指示词不能用于未转义为普通名词的专有名词,而定冠词在有些冠词语言里可以用于专有名词。如方梅指出北京口语里定冠用法的“这”可以说“这中国人真多”。在宜兴话中“个”也可以有这种冠词功能。例如,19)个美国一天到夜出兵,一副国际警察的样板。20)个云南就是适合夏天去玩,气候蛮好的。以上四条就是指示词和冠词的判断标准,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宜兴话中的“个”已经具有冠词的功能。表示确定的语义。

1.3指示“形容词”

指示词之间存在功能的不同,有的可以加在名词上,又可以单独作名词使用。有的指示词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加在NP上。根据刘丹青《名词短语句法结构的调查研究框架》中的论述,“指示代词”只能指可单用的那类,“指示形容词”只能指作定语的那类。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时,称其为“指示词”比较妥当。在宜兴话中一共有五个指示词:“个”“介”“乜”“个乜”“介乜”。上文已经介绍过,“介”“乜”“个乜”“介乜”必须先和量词组合。“个”可加可不加。例如,21)个(个)是香蕉。22)介个是香蕉。23)乜只猪已经长到两百斤了。24)个乜只苹果是留给妈妈吃的。25)介乜瓶酒真老贵老为。宜兴话中“个”“介”表近指,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乜”表示远指,相当于普通话中“那”。“个乜”“介乜”分别也表示近指和远指,但是和前面三个相比,它们具有强调作用。在普通话中“这”“那”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如“这钢笔”“那小刀”,所以普通话中的“这”“那”可单用,具有“指示代词”的作用。而宜兴话中只有“个”能单独使用,是“指示代词”。剩下的“介”“乜”“个乜”“介乜”,只能和量词组合修饰名词,是“指示形容词”。

1.4量化词

量化词是指加在名词短语上使之带上数量特征而又不属于数字的限定词,具有语义算子的作用,汉语学界还不常用量化词的概念。宜兴话中的量化词基本跟普通话中一致,表示全量的有“所有”“每个”“一切”等。这些表示全量的量化词里又分集体性的和逐指性的。其中,“每个”是逐指性的,剩下的是集体性的。表示部分量的有“有些”“有的”“某些”“一些”“有些多”“一些多”。和普通话一样,宜兴话中除量化词之外也常用副词性的量化算子表示全量义,如“一遭(全部)”“全部”“一都”“一个个”等。在句法上,全量词和副词性的量化算子可以并用。例如,26)所有人一都有了,向左转。27)我们的一切愿望一个个都会实现。

2小结

本文以宜兴话中的名词短语为描写对象,探究了宜兴话中四类与名词短语相关的四个操作性定义的语义、句法特征,在宜兴话中量词具有和普通话、其他吴语相同和类似的特征,同时在和指示词组合时又表现出差异性。对比普通话、北京口语中的冠词的发展情况后,我们发现在宜兴话中也存在冠词“一个”“个”。和普通话相比,宜兴话在指示词方面最大的特征在于存在两个具有强调作用的指示词“介乜”和“个乜”。宜兴话中量化词的类型、句法特征和普通话中量化词基本一致。这四个操作性定义的探究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跟宜兴话中名词短语关联的成分的语义、句法特征。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宜兴话名词短语有一定作用。参考文献:

[1] 陈玉洁.中性指示词与中指指示词[J].方言,2011(2):172181.

[2] 储泽祥,邓云华.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J].当代语文,2003,5(4):299306.

[3] 刘丹青,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J].方言,2005(2):97108.

[4] 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 李冬香.汉语方言指示代词类型初探,韶关学院学报[J].2007,28(4):8487.

[6] 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4):343383.

[7] 石汝杰,刘丹青.苏州方言量词的指定用法及变调[J].语言研究,1985(1):160166.

[8] 王健,顾劲松.涟水(南禄)话量词的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2006(3):237241.

[9] 徐波.舟山方言表指示义的“介”的用法与来源[J].方言,2004(4):324337.

名人名言短句范文12

关键词:指示代词 结构助词 语法共性 北方方言

一、引言

指示代词可以表示领有关系。吕叔湘等指出,名词前有“这”或“那”,又有领属性修饰语时,一般不带“的”。熙在《语法讲义》中指出,双宾语结构中,如果中心语前有指示代词“这”“那”,不用“的”的说法更占优势,如将“买了他的一所房子”说成“买了他那所房子”,将“收了你的两百块钱”说成“收了你这两百块钱。”①根据Hopper&Traugott(1993:190-1),人类语言的定语从句标记的来源主要有四种类型:零标记、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三人称代词),说明指示代词可以用作定语从句标记。汉语结构助词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作定语从句标记,既可以用于名词性(领属定语)、动词性(关系从句)、形容词性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也可以用于“的”字短语(中心语隐含结构),因此我们将在下文中讨论结构助词与指示代词的共性关系。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的主要功用是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形成一个偏正结构。从语义上划分,这类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修饰语为中心语所代表的事物的领有者,二是修饰语是一个从句。前人得出了定语从句标记大都是由指示代词演化而来的结论。李讷、石毓智(1998)认为,汉语史上先后出现的两个主要结构助词“之”和“底”原来都用作指示代词。结构助词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作定语从句标记。李讷、石毓智还从历史动因和语义功能等角度论证了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之间的可能发展关系。

本文探讨指示代词的两项语法功能,并将其与结构助词的功能进行比较。

二、指示代词表领有关系

通过调查发现,北方方言中有一个普遍现象:指示代词可以出现在结构助词的位置上。“这”“那”在方言口语中的使用情况有情境用、示踪用、语篇用、认同用四N②。调查发现,北方方言中“这”“那”的领属性使用情况分别为:

1.“人称代词+指示词+名词”,例如:“我这衣服”。指示词后的名词可以是人物、地点、时间或机构。

2.“人称代词+指示词+形容词”,例如:“我这好,你那不好。”

3.“人称代词+指示词+动词”,例如:“你这哭太管用了,什么都解决了。”

以上三种构成了指示词兼作领属定语标记的情况,在一些语境下,作领格的指示代词有自己的特殊功能,不能与“的”替换,比如“我们这一代人”不能说成“我们的一代人”③。“我这书/小王那朋友/老张这帽子/大家这想法/北京这胡同”④中的“这”“那”都不能省略,否则会影响句子结构。这些例句中的领属结构基本上都属于可让渡(alienable)领属关系,而不是亲属关系(亲属关系的领属结构在汉语和一些美洲、大洋洲语言中被处理为不可让渡关系,参阅张敏,1998:230-231、358-360),通常需要连接项来连接。如果不使用定语标记“的”,就要靠指示词起连接作用,从而在结构上不可省略。假如指示词不兼有定语标记的作用,就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在结构上不能省略。因此刘丹青(2005)认为,一个成分具有或兼有定语标记作用的两个句法特点是:1.用了它可以不用“的”类标记;2.删除它必须补进其他标记。在指示词兼作领属定语标记的情况下,指示词兼作定语标记时,仍保留了很强的指示作用,因此“这”“那”经常与“样”“么”“个”连用。这些指示词的指别作用(区别于另一对象)会降低,因为领属定语往往限定该词语的所指范围,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对象。如“我这花园”等同于“我的花园”,“我这好”等同于“我的好”。但是指示代词的功能不完全等同于结构助词,结构助词“的”在语篇中大多无法发挥所需的话语功能。“依我劝,你正经下个气,陪个不是,大家还是照常一样,这么也好,那么也好。”中的“这么”“那么”就无法换成“的”来表达情境现场的相关性。

三、指示代词作定语从句标记

刘丹青指出,由指示词派生出关系从句标记是很自然的语法化过程,英语中的关系从句标记“that”也是由指示词派生出来的,所以传统语法称之为关系代词。本文对多种北方方言进行了比较及分析,探究指示代词“这”“那”出现在类定语标记“的”的位置上,作为汉语的关系从句标注手段的使用情况。从大量北方方言例证中发现,指示代词作定语的使用规律是:名词性词语作定语时,指示代词在很大程度上能充当定语标记;名词性词语作定语且后面无中心词时(“的”字短语或中心语隐含结构),指示代词也经常充当定语标记;动词性词语作定语时,指示代词经常充当定语标记;形容词性词语作定语或动词性词语作定语且后面无中心词时,指示代词也经常可以代替“的”充当定语标记;形容词性词语作定语且后面无中心词时,指示代词较少充当定语标记。在绝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副词性词语作状语时,如“悄悄的,别说话”,其中的结构助词“的”不能由指示代词代替。

(a:名词性词语作定语;a':名词性词语“的”字短语;b:形容词性词语作定语;b':形容词构成的“的”字短语;c:动词性词语作定语;c':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的”字短语;d:副词性词语)

指示代词在山西省方言内部主要有三种使用情况:“这、那、兀”分别表示近指、中指、远指⑤。指示词或指量短语兼作标记的用法已见于用北京话写作的书面作品,只是不如兼作领属标记那么常见。像领属语和核心名词之间的指示词一样,关系从句和核心名词之间的指示词也都保留了明显的指示功能,特别是与现场情境有关的话语功能。与普通话“这”相比,山西方言中“这”的指示功能弱化,能出现在关系从句之后替代结构助词“的”;“那、兀”的虚化比“这”更加彻底,远指功能已经消失,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直接在关系从句中替代“的”⑥。但在大部分山西方言中,指示代词与普通话一样,只能出现在可让渡领属关系结构中。例如:

(1)我的书。

(2)我那书。

(3)他想要我买的书。

(4)*他想要我买那书。

例(4)中,若用指示代词替换“的”将会改变句意,变成“他想要让我去买那本书”。即在c类动词性词语作定语的句式中,“的”字结构处于主语位置时,指示代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但“的”字Y构处于宾语位置时,指示代词不能代替“的”。在“这”“那”作为结构助词使用的例句中,中心名词都提取了关系从句中的宾语或时间词语,或者说与关系从句中谓语动词的空位宾语或空位时间语同指,例如:“他买(的)那书不好看。”然而在山西省南部地区的一些方言中,如临汾、运城,动词性词语作定语时,指示代词可以替换宾语位置的结构助词而不改变句义(如“这是我这/那/兀书”)。当一个述语后接连出现两个宾语时,如果远宾语和近宾语在意义上有领属关系,那么可以将原来的双宾语转换成单宾语,如“我买老张的橘子”说成“我买老张那橘子”,“娶了他家的一个闺女”说成“娶了他家那个闺女”。

在山西方言中,形容词常放在名词后使用,如“屋子黑黑的”,而不像普通话那样表达为“黑乎乎的屋子”。由于表达方法的关系,在b类形容词性词语作定语的句式中,指示代词充当结构助词的情况比较少见,但并不是没有,如忻州方言中可以说“黑黢黢外房”。另外,在一些方言中,指示代词只可以替换状态形容词后的“的”字结构,而不能替换性质形容词后的结构助词,如临汾市襄汾县方言中,可以说“黑乎乎这屋子”,不能说“干干净净这屋子”。在形容词性词语作定语的无核关系从句中,大多数方言的指示代词都不能出现在结构助词“的”的位置上,而多与“的”字连用,不具有指示代词的功能,如“长的给你”不能说成“长这给你”。

在大多数北方方言中,指示代词可以在a句和a'句中替代“的”来连接句子结构,并且指示代词的指示性弱化,基本相当于普通话中结构助词的功能,如:河北方言中的“我滴书”,山东方言中的“我哩书”。需要指出一点,如果句子开头出现了指示代词,如:“这是我的书包”,那么,在大部分方言中就不能使用“这、那”充当结构助词代替“的”。即“这是我这书包”的说法不成立。

在频率方面,山西省南部方言中的指示代词语法化程度最高,临汾、运城、长治方言中,除副词性词语作状语外,其他情况都可以使用指示代词充当结构助词。山西省大同、忻州部分地区、吕梁、阳泉等地方言中,指示代词的语法化程度也较高。此外,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宝鸡方言中,副词性词语作状语时,不能使用指示代词充当结构助词;在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的”字短语、句子中,也有不能使用指示代词充当结构助词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指示代词语法化程度也较高。

调查发现,河南省开封与山西省吕梁、文水方言中的指示代词的语法化程度最低,只有在名词性词语作定语的句子中,才可以用指示代词充当结构助词。作为关系从句标记,专用定语标记“的”与指示类标记在语义上有所区别。指示类标记词都保留其原来的有定指称意义,因而保证整个名词短语是有定的。用“的”进行标记并且不带指示词的关系从句并没有明确的指称义,整个名词短语有多种理解的可能。“这”和“的”指称义的差别显示,指示类标记还不是单纯的关系从句标记,其指示词语的性质仍然保留着。但在北方方言中,“的”和指示类标记在句法上差别不大。“的”兼转指性名词化标记,可以构成无核(headless)关系从句,“的”代替被删除的核心名词,如:“妈妈买的衣裳好看”“妈妈买的好看”。北方方言中,指示类标记也可以构成无核关系从句,如:“妈妈买这橘子好吃”“妈妈买这好吃”。总体来说,北方各地的方言中或多或少都有“这、那”来充当结构助词的情况,印证了指代词倾向于发展成为从句标记、指示代词向结构助词演化的规律。

南方方言中,存在着指量词充当关系从句标记的情况。比如苏州话中“我的那本书”说成“我本书”。湖南省邵阳方言中,“我这/那书非常好”说成“我这个[ke21r]M那个[lu31r]书非常好”。南方方言中最基本的关系化标记是泛用定语标记“葛”(相当于“的”,源于与“个”同音。量词类标记是由量词的定指用法发展而来的,其作用相当于定冠词),它们在用作关系从句标记时仍保留着有定性,如苏州话中的“我本书”就相当于英语中不分远近指的“the book”。需要指出的是,南方方言中的指量词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用于无核关系从句作为标记手段,与北方方言中的指示代词的功能有所区别。

(本文受山西大学科研训练项目资助。)

注释:

①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23.

②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A].徐杰.汉

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174-196.

③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585.

④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J].中国语文,2005:

(1).

⑤吕叔湘.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J].中国语文,1990,

(6).

⑥史秀菊,史荣.山西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乃、兀”与结构助

词“的”的语法共性[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64.

参考文献:

[1]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A].徐杰.汉

语研究的类型学视角[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174-196.

[2]纪慧慧.新泰方言助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与句法属性[J].中国语文,

2002,(5).

[4]刘丹青.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J].中国语文,2005,

(1).

[5]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6]史秀菊,史荣.山西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乃、兀”与结构助

词“的”的语法共性[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