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时间:2023-05-09 08:36:45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宝贵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存密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育人功能,要贯穿古为今用、中西互补、推陈出新、去伪存真的原则。通过教师引领、融入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学校宣传工作、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新疆高校的具体实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融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家园,成为新疆高校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在这种文化的哺育和滋养下,拥有过辉煌的汉唐盛世,创造了四大发明,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陈先达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优点或者特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有传有统,传是一代一代传下去,统是一以贯之。”[1]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是源头活水,如何深入挖掘它的价值内涵,不是削足适履,而在于从中汲取智慧,生发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诠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地处西北边陲,以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为特征的新疆地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大学生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国际性思想成果,在新时代依然焕发时代的光辉,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的成就。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与中国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很好地结合,是因为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契合之处:一是二者都重视实践;二是二者都取理想主义态度;三是二者都强调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同”“和合”思想极其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些思想精华中获得了与时俱进的成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描绘,如“生产力随着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增长”“一切社会财富的资源都充分地涌现出来”“社会才能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等。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大同”思想的指归,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这也是二者契合的原因之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时代新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更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在解决国内国际问题上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的结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边疆地区的青少年应该将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复兴紧紧结合在一起,让自己人生有更多出彩的机会。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讲清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行”。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把爱国主义的情怀、复兴中华民族的志气和自己的青春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巩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爱国主义与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是浑然一体的。邓小平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2]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工作,尤其是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有效巩固和发展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地生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边疆地区青年,汇聚起56个民族的磅礴力量,共担民族复兴大任。新疆高校要进行意识形态安全堡垒的构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可堪重用、能担重任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支持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对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无疑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新疆高校作为青年思想交流碰撞的聚集地,也是新疆社会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如果没有争得、赢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疆高校的中心工作就会偏离轨道,与党的教育方针南辕北辙。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熔铸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群体中基本的价值取向,在长期的生存及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是具有稳定性”[3]。可见,文化认同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56个民族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形成稳定的文化认同感、可靠的文化心理基础。中华文化是的发展形成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56个民族共同造就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有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道德伦理等价值取向,为56个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稳定的价值观。新疆高校要通过中华文化史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楚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史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只有通过教学实践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在一起,对国家认同的价值观基础、心理基础才会坚不可摧。

二、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如何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贯彻一定的原则,否则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随着中国跃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新理念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疆高校需要破解的时代课题。新疆高校的教育实践得以焕发生机活力,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育人功能,要贯穿古为今用、中西互补、推陈出新、去伪存真的原则。

(一)坚持古为今用原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养分历史已经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对不能抛弃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要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在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需明确要传承什么发展什么,大大提高传统文化的利用率和转化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讲清楚新疆地区历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多种宗教并存、多种文化共存的地区,从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选取一些案例、故事来感染学生,通过史实来印证。例如,汉朝时西域各城郭通过设立“译长”,加强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传播。唐朝,中原地区曾盛行的书法《兰亭序》已传播到了西域,并有确凿的考古资料得以印证。另外,儒家经典在新疆地区的大量出土,都印证了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存在广泛而深刻的交流。中华文化中有待于我们挖掘的育人元素、育人价值数不胜数,这些内容都可以用来帮助大学生增强“五个认同”。

(二)坚持中西互补原则,吸取优秀外来文化扬长避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哪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来源于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至今依然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观,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我们一以贯之地传承下去。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沉思,人类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正如汤因比所担心的:“原来崇拜西方工业的人越来越多地开始怀疑,为了从西方物质财富中分沾微不足道的份额,却要付出同样痛苦的代价,这种做法是否明智。”[5]总之,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结构、心理模式显然和中华文化有巨大差异。差异既是机遇也是财富,马克思主义起源于西方,它却能解决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问题,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传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仁爱”理念促进社会和谐,以“民本”理念促进人人共享时展的成果,以“和合”理念促进世界和平,以“大同”理念促进共同富裕。

(三)坚持推陈出新原则,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长基因毛泽东说:“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但中国的特点要保存。”[6]文化不是停滞不前的,中国文化应该不断发展。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就必须遵循继承、创造、发展的规律。正因为文化的交流、对话促进了不同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吸收,才有了文化的推陈出新。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国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化根基,它的哲学不会因为受到当前的西方强势挤压而失去自我,它的生命力应该正是在大力地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来壮大自己的文化[7]。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价值加以改造,变成对新时代大学生有益的符号与价值体系,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是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前提。历史是一位智者,如何鉴古知今呢?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发展,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推陈出新是文化焕发强大生命力的源泉,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进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是正确对待中华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四)坚持去伪存真原则,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久魅力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维持多元一体的伟大格局、维持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维持各民族相互团结平等中的巨大作用,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西方的理论来套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用中国鲜活生动的事实来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有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内容还没有被大学生完全重视。只有经过去伪存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理解中国文化的实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抓住关键因素,坚持教师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是新疆高校的主阵地,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打造政治素质强、理想信念坚定、情怀较深的教师队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形成弘扬典型、正面引导的良好教学氛围,这也是“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之一。事实证明,现阶段教师在高校课堂中仍然起主导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素养,坚定文化自信,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永远保持激情昂扬的斗志,为缔造中华民族的新辉煌接力奋斗。此外,教师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融入课程思政,确保“三全育人”近几年,高校将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抓,“三全育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课程思政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教学实践,需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专业课的契合点,实现“思政元素+专业课知识体系”的育人实践,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在理工科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中,如讲到冲量和冲力的内容,可以引用中国古人是如何安全运输瓷器的;如讲到地质、地壳内容,可以引入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虎丘斜塔和绥中塔。既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总而言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因素,是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应有之义。

(三)融入学校宣传工作,强化传统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新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理念,通过学校公众号、官微、短视频等智慧平台,对于引导大学校园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完善高校思想宣传工作体系,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四)融入校园文化,保障环境育人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和“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高校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力求形成有形、有感、有效的独特校园文化。一是加强精神文化引领。深入挖掘校史校训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核,大力培育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打造底蕴厚重、特色鲜明的大学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使其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追求。二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独特鲜明校园文化的彰显离不开总体的规划和精心的布局,围绕校史校训加强校园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形成校园品牌形象,完善学校视觉形象,推广集影像视频、微视频于一体文化产品。三是要开展行为文化培育。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来培育时代新人,形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格局,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举办如古诗词大赛、经典诵读比赛等校园活动。

(五)融入家庭教育,打造教育合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对于个体价值观、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已嵌入中国人深层文化结构中,融入中华文化基因中,通过传承家庭美德、家风家训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时代意义的资源,注重家庭美德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发挥不同的教育主体的优势和功能,形成家校合力育人的格局。儒家思想强调“仁爱”思想,将爱亲人、爱兄弟姐妹的小爱推及全社会变成大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不断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0.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3]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5.

[5]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7:380.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1-752.

[7]汤一介.瞩望新轴心时代———在新世纪的哲学思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252.

作者:杨会萍 骆新华 单位:新疆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