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24 05:13:53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1明确就业能力的内涵,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适切性

(1)专业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主要指工商管理类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专业知识是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及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这是学生个体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和思维习惯的优劣,而其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又基本决定了他的就业方向,因而在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这种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来融化新知识,进而产生新思想,逐步达到智慧的境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做好铺垫。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从历史、现实学习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现实的认识,掌握驾驭新知识,具有不断创新知识的动力源,从而形成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从狭义上讲,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辨析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兴趣特长及需求出发,广泛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填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实、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完全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努力实现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以形成科学的批评性思维方式,追求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成果。专业技术能力是指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应用能力,旨在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依赖于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2)通用能力是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这种能力是指那些与某种具体的工作没有必然关联性的通用性能力,即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得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来用人单位一直最看重的部分,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能力。其能力是随个人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也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参与实践、归纳总结、观察学习、模仿体会、专业训练、实习培训、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步入职场中最宝贵的财富。

(3)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升学生应变能力的优秀。这种能力主要是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近年来许多企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通过我校多年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兼职等活动得以提升的。同时,从已毕业的历届毕业生我们也能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持续就业的愿望,也关系到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态势是否兴旺。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生适应能力不强、所学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等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重任,以加强“三项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强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一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应用,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主要是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坚持四年教学不断线。在保证专业优秀课程开设质量的基础上,开设一定学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为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做好铺垫,强化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质量。注重实践,以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导,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将企业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况通过ERP实验、会计仿真模拟、证券投资即时模拟等实验再现真实情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突出应用,以职业规划、特色培养为目标,以专业选修课为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纵向深化培养。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为工业、铁路运输、流通、银行等企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类科研训练的支持平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提升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二是抓好专业优秀课程与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学习支撑。多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优秀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在已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9门优秀课程中,已建成“财务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3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网络课程。优秀课程的高标准建设为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继而通过优秀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先后建成了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库等,开通了网络课堂和网上答疑系统,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的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管理与工科知识的融合,形成了由“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图1)。该实验体系,其内容涉及24门课、193个实验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50%、40%、10%。为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每年都要对实验项目做出更新,及时补充、完善各专业系列实验指导书;其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综合性、融通性、实战性、开放性;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技术平台、实验教学团队的一体化整合;体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效对接与融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与训练,达到目前国内用户群最多的用友ERP管理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的熟练运用,真实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体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模拟与实训,使学生体验了从实验项目课程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小型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省及全国各种竞赛的创新教育的全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调查,学生对专业实验教学总体评价满意,认为对他们的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很大。四是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管理类基础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经济法案例模拟”、“会计实训仿真”、“会计手工模拟”、“电子商务”、“情景模拟”、“经济模拟”8个专业实验室,有ERP-U8管理软件、福斯特等公司的应用软件28套。该中心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服务平台、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开设24门实验课,193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8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开放,每学年约有1800余名学生在该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另外,还通过跨专业实验、选修课实验、各种模拟大赛等创新实验课的开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的作用;通过校企共建3S平台,合作教学、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示范效应。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学生在该中心完成的多项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好评。

(2)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

通用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大学毕业生当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中增强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中,努力构建多维度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这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是强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提升学生通识能力奠定基础。首先,将数学作为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事经济研究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予以高度重视。我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三类必修课,数学建模等多门选修课。其次,拓展英语教学。在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口语、商务(或财经)英语、经典外文文献选读等课程的基础上,还长期开展双语教学,现已形成以14名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语”教学团队;“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内的双语教学课程群。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使学生熟悉了国际商务运作模式,为学生进入外资企业或从事涉外业务奠定了基础。双语教学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历届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在80%左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第三,注重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无论是做出怎样的宏观决策或微观管理,都需建立必要的应用模型,这一过程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为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数据库、办公自动化四门必修课,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等多门选修课,专业实验课多数也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来实现。二是多措并举,为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创造条件。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促使学生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从情感教育、养成教育、自信教育、主题教育,探索体验教育、“自媒体”教育等6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校各级管理层面有效的联动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的精心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要精心指导,将其具体任务分解细化至每学期。举办各类论坛、讲座,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度。举办“创业创富论坛”,邀请北京中铁二十二局、甘肃武威市交通局、甘肃祁连山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青藏公司等企业的高管为学生讲授企业管理经验;邀请我校已毕业的MBA学员每年5月、10月两次进(本科)课堂,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事业成功经验分享,并开展企业发展、社会需求、能力养成等方面的讲座与交流;邀请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生涯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就业能力提升平台。挑选在就业、考研、公务员、选调生、资格证书、银行系统等考试与选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深入学生班级的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举办企业模拟招聘大赛,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高校招生就业处领导等作评委,通过制作简历、岗位竞聘演讲、专家点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以毕业实习带动就业,与广东智通人才、宁波人才中心、东莞人力资源局、德邦物流、红豆集团等形成了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邀请中储物流公司、西部中大建设集团、链家地产、光大银行、甘肃银行、TCL乐华多媒体事业部、兰州商业会计学校等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

(3)适切的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典型“案例教学”为导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赴企业实地调研形成的典型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已有2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精选选国内外经典案例,开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易于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以“情景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通过教学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管理理念、学习管理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如营销学中的营销体验,会计基础实训中会计人员工作角色体验,模拟法庭、商务谈判、企业经营模拟中各种管理角色的体验等,使学生受到有益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实验仿真”为依托,提高学生科学决策能力。如在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学生借助网络数据库资源获取相关资料,运用实验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方法。总之,近几年,我校在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科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二是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搭建差异化的实习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依托学校在铁路行业的优势,注重铁路系统内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在工科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兰州电机厂、兰州机床厂等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地方知名企业共建校政企联合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采用集中、分散与轮转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各企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实习实践体验机会。通过专人负责、科学考核、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等措施保障,增强了实习的实效性。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指导教师严把论文选题关,本科生导师为各专业进行“文献查阅方法与技巧”、“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如何做好毕业论文”等讲座,以及论文审阅、论文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论文指导与写作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组织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赛、股票交易模拟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潜能,提升了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11项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等,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创造了条件。在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80%左右的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主持的“甘肃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等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其选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另外,学校成立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施菜单式培育,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

一是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两年来,曾获全国联想营销创意大赛一等奖、“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第五届“尖烽时刻”全国模拟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甘肃赛区二等奖、甘肃省第十届ERP比赛二等奖、兰州交通大学第六届科技园杯创业大赛二等奖等。2013年至2014年,共获部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共44项,学生个人获高级别奖项达305项,校级奖励35项,参加甘肃省、全国各类体育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63项,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省内高校同类专业中凸显优势。从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看,以毕业生离校当年12月31日作为统计时间,2011、2012、2013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以此为95.08%,93.54%,92.01%,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全国2011、2012、2013届管理学类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依次为91.9%、92.9%、93.5%。由此可见,除2013年,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略低于全国外,其它两年均高于全国水平。与省内其它院校相比,2011年兰州交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平均就业率为94.41%,排名全省第一,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也高于本校平均水平。从我校毕业生就业领域看,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为:以中国铁路总公司、中铁建、中铁工、中国南北车等为代表的路内企业;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以中石油、宝钢、中国人寿等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以华为、帅康、意尔康、森马等为代表的国内知名民营企业。从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来看,我们承担并完成与本课题有关的质量工程项目及教学改革项目32项,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0多篇,取得与课题有关的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这些优秀成果,为培养高质量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马玉萍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现阶段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压力不断增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教育,供方逐渐压倒需方市场,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日趋显现,矛盾更加突出,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非常困难,步履维艰,而贫困生又是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就业情况更是雪上加霜。据某高校对856名毕业生进行调查显示,家庭经济能完全满足和支撑毕业生学业和就业的仅占46%,基本能支撑的占35%,完全有困难的占19%。由此可见,大多地方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较大,其就业问题更加值得关注,贫困生对就业形势持不够乐观的态度占48.8%,选择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的占20.5%,选择自主创业的仅占8.2%,51.6%的贫困生选择希望就业前能得到职业生涯、就业技巧、创业模式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同时希望学校能开设就业和择业方面的课程教育。总之,在市场竞争机制基本健全及育人用人模式发生较大变化的今天,无论是学生、社会、家庭还是贫困生本人都需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依靠自身的综合素质,摒弃他人社会背景和家人的因素,争取实现理想的就业和择业。

(二)就业思维和择业观念有待改变

由于贫困生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成长履历,急需寻求满意的用人单位以获取理想的薪酬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从而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他们择业观念传统而单一,比普通家庭的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思想包袱较重,就业定位不合理,择业期望过高,没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和意识,导致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就业难

地方高校远没有名牌、重点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专业设置和学科的选择上会受到排挤和影响,学科建设滞后,专业设置陈旧,甚至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竞争力自然就处于弱势。笔者对某医科院校进行调查后发现,近五年社会需求量与毕业生总数比排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口腔医学4.24,麻醉学为2.62,护理学为1.58;而排在后三位的专业是医学英语为1.28,社会体育为0.78,社会保障为0.42,由此可见口腔医学、麻醉学、护理学等专业需求多,毕业生供不应求,但这些专业毕业生人数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8%,而医学英语、社会体育、社会保障等专业供大于求,就业压力非常大,而占据60%的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也不尽乐观,可以想象贫困毕业生就业是何等之难。

(四)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空间狭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效毕业生就业由“分配制”向“双向选择”模式转变,毕业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应试技巧获得用人单位的喜爱和青睐。但是贫困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及综合素质等先天不足导致他们择业面更加狭窄,他们的就业心理促使他们急需寻求相对稳定和收入颇丰的职业来改善面临的窘境,大多贫困生既无经济条件,又无心理准备去从事自主创业工作。

二、破解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策略和心态,适时降低就业期望值现阶段,高等教育已慢慢转向大众化教育模式,高校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突显,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普通的一员,更要认清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激烈竞争的态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和理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当降低期望值,给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合理定位,打破“一次就业定终生”的旧观念。同时,要积极参与就业相关的指导和培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树立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避免走向自负和自卑,以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走上社会就业大舞台,参与社会公平的竞争。

(二)努力学习,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始终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正如“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更需要加倍和提前付出,在进入大学“象牙塔”时就做好全方位学习的思想准备,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性选择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择业技巧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培养,认真学好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校应遵循市场规律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与时俱进地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高校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扎实研判市场经济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就业形势及其趋向,来规划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等。对学校现有的专业进行优化和调整,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适当扩大规模,调整或停办社会需求量小、毕业生就业难的专业,有针对性地确定招生计划和方案。整合教育资源,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校风和学风,同时要挖掘贫困生的特长和优势,鼓励他们踊跃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沟通协调能力,使贫困毕业生有较强的实力参与竞争。

(四)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优秀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成才。首先,要加强毕业生就业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根本”,“名师出高徒”便是这个道理,一定要建立一支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并愿意奉献于培养跨世纪接班人的就业工作队伍;其次要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分析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准确定位,引导毕业生到偏远、贫穷、落后的地区就业。第三,适时就业指导课。通过教学的方式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择业技巧教育无非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要引导贫困生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和问题,调整就业择业的心态,争取实现顺利就业。

(五)拓宽就业渠道,帮助贫困生实现就业贫困生就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及贫困生本人共同努力。作为政府在制定和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中,给予贫困大学生以特殊待遇和关照,以确保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最大的一次蜕变,尽量提供用人窗口,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作为高校应加强内涵建设,重视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引导毕业生拓宽就业思路,引导贫困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作为社会应为贫困生就业创造有利于贫困生就业的环境,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坚持公开录用程序的同时,还要为贫困生给予倾斜,帮助贫困生实现就业。社会各单位应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贫困大学生能尽快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才智和知识回报社会;就贫困生来讲,应该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让社会认识、了解自己,同时也给自己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自己被社会的认同感。

总之,贫困生就业是一项全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各级政府、社会、高校以及贫困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贫困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才能获取更好的机会回报社会和家人。

作者:张依国吕春单位:泸州医学院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职业指导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自主择业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对于大学生的很多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和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着直接的关系以外,还和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想法有关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择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现象,自高、自傲、自负的心理使得很多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眼高手低,往往很难找到称心的求职单位;二是很多学生的自主择业观念还比较传统、落后。传统的自主择业思想的影响,很多的毕业生都希望能够选择一些国企、事业单位或是外企,而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就业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这种错误的自主择业观念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三是择业意向的相似性所致。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高收入、高福利的职位一直都是大部分学生所追求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从事这种工作,因此一次次的失败经历会使得学生产生自卑以及就业恐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主择业观和就业观,克服学生们消极心理,我们必须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指导。

二、在培养学生掌握更多求职技巧、了解更多政策法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高校学生进行面试和求职的过程中,有时候并不是学历、能力的一种比拼,而更是一种求职技能技巧方面的比拼。必要的求职技巧在求职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此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必须积极加强求职技巧的训练,同时要了解更多的实时相关的就业政策法规,正确在求职过程中,在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以外还应该积极运用各种求职技巧,使自身在求职过程中的立于不败之地。求职技巧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就业心理素养、职业素养、简历制作和填写等等,而这些也都是职业指导需要传授的知识技巧,同时职业指导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法规以及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帮助,使学生能够积极掌控就业形势变化,以最佳的姿态去自主择业和就业。

三、在转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积极自主创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来看,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的能力还非常的欠缺,这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薄弱,再加上传统观念的而影响,使得学生不具备创业的激情和心理素养,更多的大学生认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最为稳妥的方法,因此自主创业意识并没有形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很好的保障和较为全面的指导,很多创业学生在创业初期就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最后只得以失败和一事无成告终,当然这和当前高校的创业氛围有关。当然大学生的创业还受到相关的创业政策的影响,有的地区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且都存在着巨大的进步空间。为此,高校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注重学生创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在校内开展更多的和创业相关的活动,同时要努力宣传大学生创业政策,为学生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有利的创业指导。结束语高等院校自产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新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对于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近年来受到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高等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的的就业率受到严重影响,就业难的问题也将持续或是长期存在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发展上。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独立学院的职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无论是学院还是政府,都应该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努力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职业指导体系,进而更好的发挥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更好的使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就业形势。

作者:刘静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化工与制药工程系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主题教育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举办优秀校友就业主题教育的优势

(一)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就业三课”作为高校就业主题教育的理论活动,主要通过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完成。长期在学校工作的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很难为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实际指导,纸上谈兵、纯理论授课缺乏说服力。加之大班授课,且学时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专业性的辅导需求,就业指导课一般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大部分大四学生忙于毕业实习、找工作、备考研究生及公务员考试等,请假不上课,个别在课堂的学生也因面临毕业难以全身心投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甚微。优秀校友是在校生的一面镜子,他们的学习经验、优秀事迹贴近大学生、贴近现实,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感染力;他们的就业创业经验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作为职场人的校友,从职场需要出发,讲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沟通、专业理论等能力的要求,分析大学生所学专业就业时的优劣势,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建议。通过就业主题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更易获得认同感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自己身出非名校、所学非热门专业而遭招聘的用人单位冷眼,缺乏就业自信心。而优秀校友与大学生有相同的专业、学习环境、学历背景,因此,大学生对优秀校友就业主题教育的认同感更强。优秀校友是学长中的佼佼者,但光环背后,他们也像当下的大学生一样,曾在学业上困惑徘徊、为找工作烦恼……针对大学生在求职前后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做好职业决策和规划、如何准备求职资料、如何筛选就业信息、如何评估就业环境、如何调整受挫心态、如何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等,校友用亲身经历为毕业生答疑解惑。此举对鼓励和鞭策大学生提高就业自信心和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二、优秀校友就业主题教育的途径及影响

(一)成长报告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举办以优秀校友访谈、成长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的主题教育,帮助在校学子了解校友的成长足迹和成长历程,如学生干部经历、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将对大学生就业与成长成才产生一定影响,可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更好更早更科学地做好职业规划。

1.通过校友了解当今市场需求。校友可以从自身职场的角度出发,告诫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青睐,具体到面试中的注意事项、求职技巧、如何制作简历、如何了解企业文化等,有效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难难于上青天”的畏难心理,做到胸有成竹。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可以针对创业前的具体准备、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创业感悟等方面为毕业生传授经验,帮助他们把握、创造机会成功创业。

2.创新就业观念,热爱基层就业。很多优秀校友毕业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胸怀满腔热情,赴基层就业,接受基层工作的洗礼和锻炼,勇于在平凡的岗位奉献青春,成长成才,为基层增添了蓬勃生机和活力。但很多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渴望体制内就业、大城市就业、远离基层就业,认为基层就业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待遇偏低、难以发展,对基层就业充满恐惧,甚至谈基层色变。高校可以邀请那些在基层就业的校友回校,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为大学生讲述精彩故事,使大家进一步加深对国家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认识。通过基层就业校友的主题教育,可帮助大学生树立基层就业的责任感,使他们甘于扎根基层,报效祖国。

(二)就业创业见习、实习基地就业创业见习、实习基地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平台,更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查漏补缺和评估反馈,是帮助大学生初步接轨社会的重要桥梁。优秀校友在工作与研究领域内的出色表现、突出贡献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经为母校毕业生打出品牌。高校可通过走访校友活动,与校友所在单位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让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及大四实习时间,到实习基地完成职场体验、提高就业竞争力。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及时发现并修改自身存在的不足,缩短他们走向社会的磨合期,提高他们对相关工作岗位的认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自信心。另一方面,校友所在单位也可在有招聘需求时,对于见习、实习表现优秀的毕业生,择优录取,吸收优秀毕业生加入企业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节省了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毕业生“闪辞”的用人风险。高校也可借此机会推荐优秀学生到校友企业工作,形成共赢的良性循环。以上措施既丰富了高校就业主题教育的形式,又进一步实现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校友名录优秀校友获得的社会评价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一定程度上展现学校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质。大学生对优秀校友怀有羡慕与崇敬的心理,但由于高校校友工作机构的不健全和校友工作的不完善,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有很多优秀校友。高校可通过评选杰出校友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优秀校友的了解,拉近校友与母校的感情。评选杰出校友,加强校友联系,沟通校友感情,整合校友资源,听取校友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学校就业工作开展。高校可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校友海报、校友刊物、校友宣传册、qq、微信、微博等形式宣传、展现优秀校友风采。评选出各行各业有突出成就的优秀校友,将他们的照片、简介以校友名录的形式在校园内各个公共场所展出,提高大学生对校友的关注度及优秀校友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大学生在看不清非名校毕业生的未来、就业屡屡受挫、对所学非热门专业质疑犹豫时可以通过校友名录获得巨大精神支持。校友名录是大学生深切感受校友正能量的不竭动力源泉,是激励和鞭策大学生奋发进取、点燃大学生奋斗激情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作者:程莉莉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存在一些问题,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脱节,长线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短线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某些大学生找工作“专业不对口”,从而导致工作效益不高、跳槽换岗频繁发生。现阶段,大学生自主择业,不仅需要就业制度和就业环境的保障,更需要就业理论的指导和对就业规律的把握。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摆正心态,改变观念,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做到“一专多能”,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二、发挥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一)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选择。1.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充分认清自我通过借助科学的方法,分析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特长,气质类型等使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估和总结,从而能够充分地认清自我,正确的评价自我。通过特质因素理论、霍兰德职业性格理论、舒伯的职业生涯彩虹图,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角色的不同要求,有助于为大学生结合自身特点设计生涯目标、作生涯规划提供参考。2.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大多以“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和事业的追求,将提高自身素质与家庭和谐、国家稳定和繁荣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做人与做事相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社会的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前景、市场的供求特征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社会发展趋势、掌握人才供求信息的重要性,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机遇,有效实现人职匹配。3.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和学生仍然以为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就业期望值较高,严重脱离实际。进行职业指导,教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每个人都应把职业看做是成就自我、奉献社会的光荣岗位,看做是社会、企业运作链条上的重要的螺丝钉,树立先服务基层、后锻炼发展的观念。

(二)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做好就业能力储备。1.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拓展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职业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的职业种类不断增多,如何获得最新的就业信息是摆在每一位大学生面前的难题。我们宣传高校的就业服务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使大学生明确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各地人才市场、人脉关系都是用人单位信息的渠道;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一般只通过政府的官方网站、当地的权威报纸、政府职能服务机构等传播。获得的就业信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工整理、比较判断、去伪存真,学会把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和成功几率较大的信息提取出来。2.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法规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00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相关就业政策不断完善,正在逐步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通过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们了解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制定的相关就业政策;省市地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制定的政策措施;把握各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行业性和区域性就业政策,比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师计划等,从而大学生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2]。通过选编《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常见就业陷阱案例,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求职过程中少走弯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3.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和方法求职应聘是大学生走上成功之路的“必修课”,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的大学生想展翅高飞却又缺乏经验。通过讲解准备求职材料、求职应聘准备和技巧、商务礼仪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写自荐信、制作个人简历,了解毕业推荐表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通过聘请名人名家对面试技巧进行面授、邀请合作单位来校进行模拟招聘,举办模拟招聘会、简历大赛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一次求职,收获几分成熟,更熟练地掌握求职自荐的技巧。4.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90后”大学生都是“新新人类草莓族”,在面对个人角色的转变、社会环境的变化时,自信与忧虑并存,失望与希望交替,理性与盲目同在,极易产生心理不适,如果不及时处理,往往会产生心理问题,丧失求职应聘的最佳时机。通过解析大学生社会压力与心理焦虑,让学生知道产生焦虑情绪、心理落差是可以理解的,经过自我反省、适度宣泄等途径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让学生不断正视现实,树立竞争意识,主观上不断努力,不断调节心理状况,心理承受能力大大提高,对社会、对人生、对职业思考更深入,“成人化”地步入社会,从而如愿以偿。

(三)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1.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挖掘创业潜力创新创业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是构筑国家优秀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大学生是最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就失去独特的人才优势。通过职业指导,大学生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挖掘自身潜力。2.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明确创业目标大学生创业的时候,专业知识、商业知识、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缺一不可,通过职业辅导,运用创业资源评估测试,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开展创业实训,从创业咨询开始,为有意愿创业的学生群体及个体提供项目选择、创业目标、后续发展等系统性、整体性、全过程的创业服务。从确定创业目标到了解创业环境到分析创业机遇再到选择创业方案,一步步有指导性地激发学生思考创业目标是什么,怎样达到目标等问题。通过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组合,构建创业团队,实现知识互补,提高创业成功率。3.职业指导帮助大学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创业是一项创新的事业,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通过职业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及敢于创业、善于创业的品格。

总之,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够合理分配人力资源,通过职业指导统筹专业、学业、就业、职业、创业、事业,做到“六业一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高校职业指导老师要不断学习,高效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就业。

作者:顾亚梅单位:南通大学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就业与校园文化论文

一、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1.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随着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其影响,也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就业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生对于就业职位的认知,对于大学生就业自我定位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学校这个场所是与外界是相通的,可见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功能决定了它极易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差异容易使大学生就业观产生矛盾和偏差。若校园文化构建中能够挑选正能量方面,过滤到负能量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一定能够对大学生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2.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面临就业,一部分大学生常常在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优势特长是紊乱不清的,往往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在毕业季,许多大学生求职时遭遇挫后导致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包含着积极乐观、勇于拼搏以及永不言弃的精神,这都是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播,这些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着重要的调适作用。

3.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最常用到的能力,大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学会与人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得学生意识到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要敢于竞争也要善于合作。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树立集体为先,个人为后的合作原则。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是是大学生就业的优秀竞争力。校园文化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社会中出现就业观扭曲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偏激错误评论的影响,使得思想观念发生偏离。高校要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鼓励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放成功人士的宣传短片,多组织学生参加对社会有意义的活动。对社会上出现的违背社会道德的现象要给予抨击,使得大学生明确是非。学校应尽量在就业季多安排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等相关讲座,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1.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大高校应予以重视的一项教育。近几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在大学生中变高,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恋爱、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后,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从而引发过激行为。在校园文化构建中,高校应多举办一些娱乐活动,以此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应鼓励教师群体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方便开导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各位教职员工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定时与学生交流学习工作经验。

2.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可把参与校园实践活动作为学期末综合素质考核的一项,以此鼓励大学生加大参与度。同时,高校应多举办竞赛类活动,如英语演讲、运动会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发掘自己的才能并得以发挥,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能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新颖的选修课,可供大学生自主选择,这样有利益拓展大学生的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牛雪晖王志刚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创业实践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创新与创业的概念

要创新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活动形式,前提条件要清楚创新和创业的概念。创新是指人类为了发展,运用已经知晓的信息,不断的突破常规,发现或者产生某种独特、新颖的有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事物的活动。从经济学中来讲,创新立足于经验和技术的相结合。步入二十一世纪,科学界对技术的创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将技术创新认为是包含组织、商会、金融和科技等活动的一系列综合过程。而创业是指创立集体、社会、个人的各项事业,创业是人们通过发现、识别商业机会,组织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过程。所以,创业和创新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基础和前提,创业则是在创新基础上发展的以产生经济利益。

二、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近年来全国大学生规模扩大,就业形势严峻,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从培养院校角度。我国大多高校热衷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综合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虽强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因此,难以适应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由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该工作的开展无法跟随就业的形式变化和制度改革的需要。

2.从用人单位的角度。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发展进入了较稳定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减弱,国家提倡发展的是高新型产业所需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毕业生属于应用型人才。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多中小型企业面临巨大市场压力与生存困境,为降低成本维持企业运转,大多数中小企业一般都会缩减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3.从毕业生自身角度。目前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认为到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大公司企业工作才是最佳选择,而在私营机构、中小企业工作只能当做过渡。对于自身能力过于自信,宁可一直在家待业也不愿去中小企业工作,而且有些毕业生想获得高收入却不又不愿从事需要高付出的工作。

(二)大学生的创业现状虽然以高校为依托,我国大学生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还是比较落后,创业现状同样不容乐观,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意识落后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较为落后,毕业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少,付诸实践的更少。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还是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创业教育引导。

2.创业能力不强。创业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创业者的综合素质,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一味注重课本知识,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

3.创业的社会环境不好。当前我国的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机会和平台。

三、对实践形式创新的建议

(一)创业计划竞赛实践的形式通过竞赛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我国高校算是最为可行的一种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正确成才观的形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开展创业竞赛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科技队伍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若是创业计划竞赛能和一些社会企业联盟,让创业计划比赛项目能够真正实施,则更能增强学生参与创业的能力和信心,有些优秀项目还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因此,应该鼓励高校、地区和全国性创业计划赛事的发展。

(二)择业就业实践的形式择业就业是一个大学生,认识和评价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择业就业问题也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即将面临的问题。因此,开展大学生择业就业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重视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创业实践锻炼,例如:举办各类岗前培训实践活动;举办校园招聘会。多组织学生参加面试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了解面试技巧为应聘做准备。

(三)自主创业实践的形式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中最为提倡的一种形式。可以从创新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着手,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场所和资源,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开办虚拟创业公司、工作室,或者是学校提供实体店面和资金资源,让学生开办创业实体。譬如:服装店、文件店、家教中心等,使得学生在真正的实践经营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学校还应与服务企业加强联系,多组织学生去企业见习和实践,这种实践形式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了解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作者:吴敏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职业生涯规划下的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面临许多问题,不仅仅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率的问题,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第一,某些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只注重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问题,只抓毕业生的就业安排工作。如今某些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只抓一次性就业率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大学期间前三年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单纯在大四强调,相当于“瞒着锅台上炕”,必然产生不利影响。就业市场上呈现的是,用人单位实际招聘人数不多,毕业生成为“无业游民”的占大多数,许多毕业生不管这份工作适不适合自己,盲目就业,导致真正适合这项工作的毕业生只能另选,可以说这是“鸠占鹊巢”式的抢工作现象,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后果就是高频违约、高频跳槽。前段时间新浪微博出了一个“又是一年跳槽季”的主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二,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忽略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竞争意识和主题意识的教育,导致其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

这主要表现在,某些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的过程中,依赖心理较强,尤其对家长的依赖,想要通过家长的关系或者能力为其找工作,从而导致在准备就业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现在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多数学生缺乏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始终觉得没有必要,甚至认为这样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在毕业准备就业时,自主能力不足,表现性差,自主创业意识不够,即便有创业意识,也往往含有空想的成分,不从实际出发。第三,某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专业化、科学化,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配备上,部分老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训练,往往是从别的专业或者部门调过来的“凑数人”,不是缺乏相对应的理论基础,就是缺乏对就业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不是缺乏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指导意识,就是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整体指导意识。学生之所以上大学,抛开文化层面的因素,更多的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各种努力将这份理想付诸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这一目标,各高校应该积极做好这项工作,切实有效帮助学生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然后通过这个目标,切实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培养自己的相关专业技能,以此在未来就业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这些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实际上,都能较好地指导大学生。上述问题,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问题的一部分,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限于笔者的能力,只能描述皮毛。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也应该分时期进行:在学生大一期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就业观、择业观的指导,在大二和大三期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就业能力的指导,在大四期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实习的指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指导主题,这样能使就业指导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实施。只是粗略地完成任务,至于真正取得的效果忽略,因为毕竟这个效果是无法计算的,而且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导致教师被动应付、就业指导部门被动应付,进而学校被动应付,整个就业指导部门形同虚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秀服务机构是学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应独揽此项重任,即便学校独揽也很难完成,需要社会和企业的帮助。这些社会化服务机构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信息,还要为大学生举办一些具有实践性质的能够让其学到许多实际就业岗位知识的指导性讲座等,或者直接去企业参观或者实习,等等。各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联系,不能故步自封,陷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尴尬境地,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书呆子,必然被社会抛弃。这样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增长见识,还能为自己未来就业提供一个缓冲期,不至于以后没有准备地盲目投入到社会中,可以缩短大学生进入到社会的适应期。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提高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师资力量。

近年来,教育部对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关注程度提高,明确要求学校要从学生的学费中拿出一部门,用于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明确要求学校就业指导人员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专职人员,虽然这一目标在部分高校仍未实现,但已向着明朗的方向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前文说学校要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共同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但是主要的还是靠学校自身,单靠外界帮助,学校不努力是不行的。现在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繁忙,尤其在学生毕业期间,组织各种招聘会,协调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关系,以及去各用人单位联系等进行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使得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整天像赶大集一样热闹,所以这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而且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比较难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要求逐渐增高,这些都离不开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师资队伍。随着要求的增高,许多教师为了适应及满足这种要求,不断通过各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够根据就业市场的形势及作为教师所应该遵循的发展规律,积极地指导学生,根据形势和需要,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为未来就业做好铺垫。可能大家觉得没有必要,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但相比而言,若各学校能够像上面所述的那样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那学校中的学生,不再是一个智商高、能力低的“残疾人”,其就业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而我国的就业难题不能说解决,也会得到缓解。

三、结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只是为了找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更是要通过学生在学校期间规划的正确的、科学的职业选择与实施的基础上找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如何找到工作,更要指导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和择业中全方位的考虑,注重自身能力和潜力的发展,等等。

作者:白洋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成因

1.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虽然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但并不是我国各地都已经达到人才饱和。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时不愿意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宁可去东部一些就业竞争大的地区争抢饭碗。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也是如此,农村毕业生大量滞留城市不愿回到农村就业。为了改变这种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我国也纷纷执行“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和“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欠发达地区及农村的人才需求,但这些地区所能提供的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还难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这种结构的不合理的。

2.高校方面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学校设置的课程过于理论化,我国只有较少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在综合素质、道德品质方面学校也重视不够,致使用人单位觉得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经验不能很快上手工作,而且缺乏沟通、协调及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这都与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没有做足功夫,如就业指导滞后,创业教育缺失,就业服务措施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等。

3.错误的观念束缚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思想驱使下,多数的家长即使家庭困难也要千方百计供孩子读书,更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认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这样的观念使家长在投资教育时比较盲目,没有认真考虑过什么样的教育适合自己的孩子,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的孩子,在很多方面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学生在择业时期望过高,不能正确定位。对于创业,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整个社会都是呼声过高,实践较少。很多学生表示愿意自主创业是由于就业压力大,并非真正做到理性地分析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是否具有创业的条件,这种盲目性导致了很多创业的失败。

二、高校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专业设置应与市场需求挂钩学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甚至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等,以提高自己对外部市场的适应能力,消除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学校还应该针对自身的办学能力和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要定位准确,突出特色。

2.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在抓好专业课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等方面的教育,还有学生的诚信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挫折教育等都不能流于形式,要做到实处。除此之外,还要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帮助学生摈弃自己以往自视过高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真分析形势和自己的优缺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就业思路;帮助学生认识到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就业,不要一味地追求眼前的高薪水,而放弃一些其实适合自己但薪水不满意的工作。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一次就业就定终身的年代,大学生应该有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先就业后择业,在实践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以期最终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给予重点不同的指导,如一年级要了解自我,认清自己擅长什么;二年级要拓展职业视野,锁定职业偏好,知道自己今后想做什么;三年级要根据以上的定位做好充分的准备;四年级做出职业选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转换。

3.做好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学校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接触,了解社会需求,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一些高职院校也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联合培养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早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做好创业的引导和培养工作,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使自主创业不再是一种口号,而是切实可行的解决就业难的方法

作者:孙丽单位: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职业伦理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

职业伦理具有总体性,一方面既包括对个体,另一方面也包括对某个个体在内的职业群体的主导价值观要求,包括工作观和专业伦理两个方面。工作观主要是工作价值观,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你为什么而工作;专业伦理一般包括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职业安全等。而职业道德只是对于个体而言,具有个体性和主观性。对于某个个人的职业道德,是对个体的职业素质的要求,而对于职业群体而言,是最高的遵从要求,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优胜劣汰,市场化程度越高的行业,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就越高。道德法则是对理性行为具体形式的描述,它只能适用于有理性的人。一般而言,遵循道德法则的动力源于我们自身的理性行为,而非源于外部推动,道德和法律一样对主体的人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不同的是法律是最低约束,规定主体的人哪些行为不可为;道德是软约束,靠自身的理性行为,“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领域中的个体体现”①。

二、职业伦理缺失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生就业矛盾日趋凸显:一方面,高校扩招,大量大学生经过流水线式的培养进入社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农民工数量的不断缩减,大量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形成鲜明的对比,企业对应聘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职业伦理的大学生屈指可数,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职业伦理缺失。当前职业伦理缺失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目标缺失,就业随意化明显

在各类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中,大多数受访者职业目标缺失,对个人职业生涯缺乏明晰的目标,或只关注求职谋生,对于岗位薪酬、企业地位名誉关注度高,而对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从不考虑。当无法获得高薪优厚的岗位时,就开始随意就业,或等待家庭关系解决个人就业,大学生群体中频频出现“啃老族”。

(二)职业素养缺失,就业取向功利化

现在走上就业岗位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现在基本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具有丰厚的经济实力,所以90后独生子女从出生开始就享受安逸舒适的家庭生活,四个老人环绕独生子女,往往使他们养成过分追求权利、不考虑责任义务的习惯。从选择专业开始就关注金钱,职业素养缺失,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缺乏敬畏,习惯用钱来衡量岗位,就业取向功利化。

(三)诚信意识淡薄,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大学生诚信意识越来越淡薄,为了能够进入面试,很多大学生不惜在简历上造假,笔者曾在帮助一家企业招聘过程中,收到应聘岗位应届毕业生简历128份,未造假简历不超过10份,大多数简历或多或少有造假水分。此外,一些大学生在已经签约一家企业的情况下,当碰到更好的企业时,跟原签约单位随意毁约,甚至有的大学生多次违约。根据就业方案分析,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在省会城市就业人数逐年减少,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各类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企业形态、企业模式层出不穷,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视觉冲击,使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大学扩招的不断进行,高校教育形态的僵化封闭,直接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经过调研发现,一些大学生追求目标普遍不够远大,功利化色彩较浓,近景性动机比例偏高;大学生的抱负水平和他们本人的现实情况差距较大;部分大学生就业准备心理的积极状态与对就业政策、途径的无知之间存在着较大反差。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认同和趋同感强,更加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二)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效果不佳,使大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高校里面长期以来都是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来兼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基本都是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来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这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老师思维僵化。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涌现新的职业、新的商业模式,而老师们继续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肯定不好。二是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无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老师。在高校中,基本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量都是兼职教师,老师流动性大,课程反馈不能直接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职业规划教育效果当然也不好。三是从事职业规划的教师跟在校大学生年龄差越来越大,代沟明显。随着在校大学生从80后变成了95后,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都是这么一批老师,教学双方年龄差距越来越大,老师难以接受学生的思维,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充满排斥,这样的结果当然使课程没有效果,学生职业意识当然淡薄。

(三)高校德育教育方法简单,使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高校近些年一直对德育教育进行更新改革,但都是皮毛的革新,都是建立在教授主体和教授形式上的变革,这些都是表面的改革,教育观念从未发生过变化,当然德育教育效果很差。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重知识教育轻德育教育的理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学校仍然把提高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中心任务,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的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方法简单,以简单课程教学的模式开展德育教育,大学生在学校违规造假成本极低,使很多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四)市场化进程加快,企业用人要求提升

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超过3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企业对应聘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人员压力越来越大,而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普遍达不到企业的这种要求,越是大企业要求越高,所以大多数大学生就业面向都是中小民企,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四、转变观念,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一)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职业伦理是一种思想素质,只有长期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因此培养大学生职业伦理只有从教育入手,高校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要更新观念。传统的重智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不对,有一些高职院校还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分配到各二级院系,忽视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更为糟糕的是,这样的重知识轻德育的教育思想也渗透到了学生家庭,家长只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技能,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造成了学生责任意识与义务意识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发挥主体作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将大量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教育中来,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多接地气,从三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一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将移动互联网新知识新技术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结合起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二是深入挖掘蕴藏在专业知识中的社会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真正懂得本专业,懂得思考和规划个人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这个职业所需要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第三是完善职业培训体系,让职业道德素质在职业资格证书中有所体现。职业培训是培养职业伦理的重要渠道,我们现在的职业培训体系重技能轻职业道德,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驾驶机动车资格证书。一直以来驾驶机动车资格证书取得都是只要技能过关就可以了,培训过程中偷工减料、随意缩减课程、考试投机取巧等现象非常普遍,后来层出不穷的恶性交通事故发生后,国家相关部门下大力气整治,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刑峻法处理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恶性交通事故明显减少。

(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知识传播和服务社会,其中服务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能,通过服务社会,学生也能够获得锻炼,跟企业很好地融合。但是现阶段高教园区的建设,将高校集中在郊区或者一些新城新区,完全割裂了高校学生与社会企业的接触。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设置实习基地等方式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实习也是浅尝辄止,完全没有实际深入接触企业,完全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个人能力适合在什么岗位上。这样造成了学生职业伦理的缺乏。我们建议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引导,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跟企业的合作不是简单的科研合作,重点应该放在人才培养上面的合作。一方面,学校组织学生走出去,将实践实习基地落到实处,每年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置实践实习要求,将学生的成长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学校大力引进来,跟相关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各类校企合作班可以多种形式合作,提升实习实践的效果。

(三)加强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43条“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其中特别提到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大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社会创业责任,创业经历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目前大学在校生的就业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加强创业教育,鼓励更多毕业生敢创业能创业。其次,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传统的就业创业教育不一定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者需要转变思路,革新就业创业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教育机制,突出创业实践,实现更多大学生成功创业。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多增加和大学生需求比较大的规模以上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校企互动,以见习、实习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让企业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此外,要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合作,尤其是人社部门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资源和就业创业培训资源,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成功创业。国务院原总理曾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到:“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石,当我们的大学生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我们的社会一定能迅速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作者:周翔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发展演变历程

大学生就业问题,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精英化”教育时代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代之而起的是“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不断变革的必然产物。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根据自己的理论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高校在校生人数占适龄人口的15%)、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校在校生人数占适龄人口的15%—50%)、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高校在校生人数占适龄人口的50%)。可以说自2003年始,我国就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虽然高校的招生总人数有趋缓的发展态势,但依然处于递增状态,而招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是成正比的,这就使得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更显紧张,形势严峻。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的高端化、国际化、信息化行业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与这些市场紧密联系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危机,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重新审视和调整。另外,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而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一些众多类型的经济制造业也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巨大打击,这也使得原有的就业市场大大缩水,尤其以中小企业、个体经济为甚,企业内部不得不对员工进行调整,甚至裁员减薪。虽然国家针对这种现状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客观现实依然不容乐观。当然,这种由供需来决定就业市场的现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计划经济体制逐渐为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大学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也逐渐过渡为由供需决定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制度。这种“双向选择”使得大学生与就业市场直接面对面,既拓宽了大学生的自主择业面,也提升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过去那种大学生毕业后即由国家分配的现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大的改革环境下,相当程度的大学生在思想和观念方面并没有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脚步,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状。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劳动力就业市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高校的扩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然,高校的扩招本身并没有错,它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将这种高等教育变得更亲民化、大众化。然而这种扩招所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使得大学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环节,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出现困难的必然原因。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其变化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内涵

所谓就业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即是指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对就业的理想、目的、要求、方向、意义、空间、范围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统一体的根本看法、态度和信念,它只有在就业过程中才能具体体现出来,是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所持有的一种基本观点和价值判断,也是在其特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的对自己所选择行业和未来发展定位的一个初步了解和辨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就业情况,如何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即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为之奋斗。相反,不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则会使大学生无法规划出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理想,从而无法做出合理的人生规划,在就业道路上不断受挫,以致总是徘徊在就业与择业周而复始的迂回道路上。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也逐步趋于完善。就业不再由国家安排,而是由大学生主动投身到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面对面,真正实现“双向选择”的就业途径。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总体人数不断攀升,在就业市场中的比例也日益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竞争上岗的局面屡见不鲜。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不断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了解就业形势、平和就业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就业市场中赢得主动地位。这一阶段大学生“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观点普遍占据了就业市场,大学生不再把就业方向局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而更多地涉猎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另外,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迫于就业压力,以及鉴于就业岗位与自己人生定位、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其中一部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已初见成效,这也为社会所逐渐接受和认可。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

1.市场性特点。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已成为大学毕生择业和就业的主流。在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大学毕业生通过招聘会、网络招聘信息、校企宣讲见面会等多种方法和途径,主动进入人才市场,积极择业、就业、创业,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市场性特点。2.竞争性特点。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有市场就有竞争。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并立于不败地位,就必须以过硬的基本功武装自己,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注重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职业素质技能的增强,形成积极、健康、优秀的人格品质,把竞争看作一种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培养开拓进取精神。3.能力性特点。当代大学生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所谓的能力涵盖面十分广泛,它既包括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基本技能(即学习能力),也包括大学生自我认识和对他认识的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等诸多方面。因此,这也正体现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能力性特点。4.学历性特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就业岗位需要有学历、有知识的人才,在一些大型的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明确要求应聘者需“具有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具有一年(或几年)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这体现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学历性特点。5.职业平等性特点。随着“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大学生和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化为“供大于求”,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也放低了姿态,不再一味地要求专业对口、工资福利待遇丰厚等,而更多注重能够发挥自身特长、展现自身才能、实践自我人生价值的岗位。这充分体现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点和态度上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职业平等性特点。6.自主创业性特点。近来网络媒体报道较多的大学生创业的事例频频见诸报端。大学生自主创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大学毕业生那种“天之骄子”的思想,体现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国家和社会也重视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使更多的拥有创业梦想的有为青年不断加入进来,在创业道路上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这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自主创业性特点。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身的主观特性、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一)大学生自身主观特性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在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诸多因素中,大学生自身的主观特性显得尤为突出。多数大学生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都希望得到一份理想中的、满意的工作。而如今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教育的概念需要当代大学生去重新审视,并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它。大学生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就业期望值,把握好自己的定位,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竞争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

(二)家庭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的社会载体。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择业、就业等各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其家庭的影子,家庭的影响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去。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父母既希望子女轻松快乐地度过一生,又矛盾地希望子女能够有所作为、出人头地,父母的期望值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家庭成员首先要身先士卒,淡化名誉利益,抛开享受思想,而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为子女做出榜样,这样才能在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观念中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三)高校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高校是大学生孕育的摇篮,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离不开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的总人数出现逐年递增态势,然而“精英化”的教育理念却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所谓“大众化”教育下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仍然面临书本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及能力欠缺的尴尬局面。因此,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应是更多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在积极开展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高校还应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必要的就业指导,使大学生能够在了解和认知社会的过程中,结合自身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社会价值,从而真正起到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的引导作用。

(四)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社会因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国家的就业政策、信息媒体等诸多方面。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现状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望而却步,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如“三支一扶”“村官“”免费师范生”等。作为信息量相对较大的大学生群体,媒体的力量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在社会上进行信息传播,媒体重点宣传一些自主创业、到基层中去的成功的大学生案例,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如何协调和平衡就业市场,如何使大学生更加科学地树立就业价值取向,需要大学生自身不断学习和进取,更需要家庭、高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作者:盖世洲刘雅宁李蔚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就业指导中心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职业能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查找自身能力与职业要求存在的差距,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有效提高优秀就业力,包括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寻求职业能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相匹配的其他职业能力,只有拥有过硬的职业能力,才能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大大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在工作过程中,拥有过硬的职业能力,也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同,提升个人自信心,加强社会适应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途径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是大学生就业力满足社会职位需求的过程,受到大学生自身条件、家庭、高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以高质量、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人才来满足目标职位需求而实现理想就业。因此,我们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辅助学生强化职业规划理念,指导大学生实施职业规划,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大学生就业力提高路径。

(一)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差异化就业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资进行现实评价,并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择业及最初就业。由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殊性,高校既要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又要兼顾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差异化就业力。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发展、各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优化,使学生既能够按照学校的培养大纲完成基本大学本科内容学习,又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发展,既具有高校学生共同就业力的基本内容,又具有差异化就业力的内容。2.推广工学结合模式,强化岗位能力。在确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要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实践性,形成以岗位和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模块。其中,针对现有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设置前后关联的专业模块课程群,包括基本素质模块、岗位基础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岗位优秀模块及拓展岗位模块等。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同时,在教学计划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即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重点加强能力与素质培养,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3.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意识教育。高校要加快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的进度,选拔一批优秀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培训,结合他们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并发展为专家,为大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困惑,并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提出建设性建议。同时,高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指导工作,通过企业家论坛、企业参观、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搭建和拓展创业教育平台,使大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创业,不仅能完成大学生个人的就业,同时也会为其他大学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近几年来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辅导体系

1.加强职业指导。高校环境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学生,使学生在就业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以合理的自我认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发展线路,辅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系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着力培养生涯规划能力。高校要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辅导体系提高大学生的规划和求职能力,进行求职指导,进行形象礼仪和面试辅导,增强其求职就业的优秀竞争力。通过就业资料统计、行业发展分析、职业素质分析、人才市场前景分析、最新就业政策分析、用人单位情报收集等,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就业政策、职业需求信息,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2.加强职业素质评定服务。通过职业指导教师的辅助,利用卡特尔16PF个性测评、职业性格测评、职业需要测评、职业兴趣测评等标准化的心理测试软件,对学生的职业气质、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一般能力、职业特殊能力等做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评定,让学生有一个准确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高校要在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针对性更强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全面负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有效利用职业测评体系,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3.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服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纪、不同生源、不同性别的学生以及这些人在不同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现在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是政策和技巧方面的辅导,对学生的个性心理辅导还没有开展,也正因为此,学生因就业有了心理问题,不知道找谁去倾诉,时间一长,心理压力过大,就会造成悲观情绪。因此,高校的就业心理辅导也应请有经验的心理老师参与或担任,减少因就业压力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指导学生建立其心理防御机制,当自己的择业目标受挫时,可以及时地调整目标,以达到及时调整心理,把失败作为动力而不是压力,成功就业。

(三)以职业生涯设计为导向提升就业力

大学生要想做到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需要以职业生涯设计为导向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掘自身潜力,提升职业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1.转变就业理念,拥有良好心态。对大学生来讲,提升就业能力需要之前学生应该看待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大学生要调整心理预期,准确自我定位,树立积极开拓的干事创业理念、灵活就业理念、先就业后择业理念,重事业轻待遇,重磨练轻舒适,重成长轻眼前。职业化的心态要求大学生一是客观理性地对待问题,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目标,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定位,调整择业心态;二是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能有效地影响周围的人,在职业的困惑期或挫折期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实力,培养自己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三是要以感恩的心态、平常的心态、自律的心态、付出的心态,做到能够尊重人、理解人,学会换位思考。2.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要求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各类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自主学习途径为自己补充知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要通过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善于发现问题,高效率地吸取、整合和创造知识,自觉地把课内外所学到的各种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使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统一的知识技能体系。大学生要找准自己就业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并不断实践和调整,主动、有效地整合社会、学校和个人的资源,挖掘自身潜力,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职业要求,补足短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培养自己个性化的发展能力和差异化就业力。这样,高校大学生就能较科学地完善自身的合理知识结构,以应对即将面临的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3.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职业能力。严峻的市场化竞争态势,迫使用人单位现在招聘人才不仅在乎毕业生的文凭和学习成绩,更看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及情商等综合素质。因此,当前用人单位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只是看重大学生在日常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看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这都要求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首先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诚信品质等职业基本素养;其次是提高专业能力,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再次是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正确认知自我,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具有竞争意识,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校企深度合作,强化综合实践。高校既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建设,又要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实效的实训基地,通过综合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不同专业的教师实践能力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将制约大学生就业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就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练。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应用型高等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和教学特点,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以及进行心智的锻炼,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要求,建立和健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搭建起校外实训基地教育平台,使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使用人单位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使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发展趋势与毕业生就业需求,使学生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对相关就业能力的要求,及时反馈就业市场的人力资源信息、毕业生的质量状况、未来的需求趋势,从而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

作者:张晶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1调研及分析

当问卷提到是否愿意基层工作时,如表7所示,在没有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只有9.1%的学生愿意去基层,有50.7%的学生回答可以考虑,有40.2%的学生不愿意深入基层,他们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想去基层的岗位工作。这些数据表明该专业毕业生深入基层积累经验的意识相对而言比较淡薄,吃苦能力较差。

2研究结论

2.1就业意向较明确,有清晰的自身认识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其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大学毕业生择业面也越来越广泛,选择已经不再受地域的局限。随着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大,很多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地区就业。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市场营销专业的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更为关注是否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事业。因此,在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很多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当前的大学毕业生“考公务员热”在本次调查中并未显现出来,可能是由于市场营销专业限制的实际情况,使他们考录公务员专业对口职位较少,或者是公务员岗位竞争过于激烈,难度较高等原因造成的。调查发现考研人数也不是很多,可能由于即使读取研究生仍然要面临几年后的就业,且就业难度逐年增加,造成该专业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数并不多,而选择最多的就是就业,占到一半以上,说明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清楚,面对择业有清晰和理性的认识,这些都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适应当前社会环境。

2.2就业期望符合现实情况

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对自身和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先就业”的观念已经非常明确,对工作自身要求并不高,将近85%的人将自己的薪金水平定位在1000~3000元之间,而且在问及到“是否在意工作和专业是否对口”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不是很看重,将来工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学习。”可以看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比较务实,有更开阔的就业视野,而不是把自己限定在某一范围内,而且具备就业后再学习的思想准备。

2.3专业信心不足,吃苦精神缺乏

当今有很多大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他们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积极考取各种证书,目的就是为了就业时能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更具有竞争力。然而调查发现,当被问到“是否具备就职的专业技能”时,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所需要的技能,而大部分持不确定的观点。由此可见,同学学生虽然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但大部分学生仍然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信心不足,说明毕业生虽积极考取各种与就职有关的证书,但却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调查发现,虽然毕业生对薪金、工作地区等总体上已有了较为现实的认识,但从是否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的调查结果看,有40.2%的人选择“宁愿待业,也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说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从某种层面来讲,可能大学生仍然具有“清高”的一面[1,2]。

3对策思考

3.1院校应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大学新生入学后,高校应对新生进行系统的学习教育,包括校规校纪、大学生生涯规划、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内容。要从新生开始加大管理力度,使大学生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于违反校规校纪,通宵上网逃课等不良现象,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和存在。只有有效抑制了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才能在将来走出校门时,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比较自信,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时,学校应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善于与他人相处、合作,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因此,大学期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3.2建立就业服务中心

就业服务中心既能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又能给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因此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十分必要。首先,就业服务中心应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从而得到各种就业信息,加大毕业生就业机会;同时,面对网络上各种就业信息,有真有假,使得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分辨,因此,就业服务中心应权威的就业信息给大学毕业生。其次,就业服务中心应加强和毕业生的交流与沟通,让毕业生更清晰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从而面对现实,准确定位自己;同时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就业培训,使大学生面对未来的就业更加自信,从容不迫。

3.3提升自身素质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应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1,3]。首先,大学毕业生应树立从基础做起的意识,摆正心态,虚心学习,对于不会的问题积极请教学习,使自己掌握更多的就业资本。其次,学好专业知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应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学到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更快融入社会,把所学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第三,树立终身学习观。除了在学校中学到的各种知识外,还应做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的思想准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大学毕业生也应树立终生学习观,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才能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魏昶安晓镜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现状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当中,有自学的,有被动学习的,但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职业能力不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没能做到一专多能等方面。所以在当前社会因素造成的就业难的情况下,学生自身也为自己的择业能力水平打了折扣。[1]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民办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已成为检验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所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也将成为民办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方向。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调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1)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避免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如:学会全面考虑问题,把工作区域、期望值、待遇、交通、住房等问题作为参考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2)加强自我信心的培养,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价,能够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主动参与就业竞争。(3)加强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避免因虚荣心和侥幸心理的存在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4)加强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所学内容对自己进行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5)避免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存在,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独立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等。

2.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

面对就业压力,民办高校毕业生要充满自信,注重自身素质的完善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因行业的不同而各有不同,因此做为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能力素质:[2]适应社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适应本岗位工作的特殊能力。

3.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第三产业越来越热,民办高校毕业生也越来越热衷于自主创业,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所以加强民办高校的创业教育势在必行。[3]而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同时创业教育比较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在此过程中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在此基础之上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创业指导中心给那些拥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和创业指导,有力地推动毕业生成功创业。

4.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缺陷,应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来进行改革。另外民办高校一般属于地方高校,要围绕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首先,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合。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4]其次,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在校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最后,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使其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同时在民办高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增强实践能力培养

民办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偏低已引起了社会对民办教育质量的质疑,进而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因此,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点在于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5]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培养模式,了解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学会如何做事做人,如何与人共处,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的情况,将就业能力培养扩展到整个大学学习阶段。(1)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一是社团活动。参加学生社团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管理能力、优势特长,可以了解社会、行业、企业情况,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本领。二是勤工助学。可以体验到工作的艰辛,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和家人的无私付出;能够了解社会的用人要求和管理标准,加快与社会的融合。三是职业体验。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学习、模拟工作、假期实践等方法,去了解社会文化,体验职业要求,感受企业氛围,合理定位自己。四是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实习作业,是一门必修课。毕业实习可以了解行业、单位的业务内容和工作方法,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自我管理:一是实践活动时机的选择。正确认识自我有哪些优势特长、缺点不足,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结合自己的课程学习、生活和就业,选择合适的社会实践形式。二是拟定实践活动的计划。大一应以接触社会为主,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可选择在快餐店、销售、家教等接触人多的工作;大二应以素质储备为主,根据自己所缺乏的能力适当安排计划,如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可选择客户服务、前台接待等职位,并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如果实习能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和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就更为完美了;大三以技能储备为主,如在公司实习则应有意识地了解公司面试流程和技巧,向同事学习职场生存技能;大四要找好目标,在实践中争取担任主要工作,充分展示自己。三是实践活动过程的控制。目标要明确,心态要积极,沟通要主动,准备要充分,实践要勤奋。四是实践活动过程的总结。一方面是书面总结材料包括综合总结和专题总结。综合总结包括实践内容、实践效果及评价、收获、体会和建议等;专题总结要求把实践过程中体会最深、收获最大、最有成效、最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总结出来,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有情况、有例证、有分析、有归纳、有理论。另一方面是实践证明。实践结束时,用人单位考察鉴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进步与不足,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完善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可提高就业竞争力。(3)社会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按照一名正式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企业的要求和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提高业务素质;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加强沟通,良好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使人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善观察提建议,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提合理化的建议;不要急于求成,要踏踏实实地多做事情;要提高警惕,避免中介诈骗、乱收押金、直销、传销、克扣工资、安全隐患、兜售假货等陷阱;选择正规用人单位,要签署劳动协议,维护自身权益。

6.加强就业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庞杂、信息多样、技术难度不断加大,要面向市场,又要面对学校的办学实际,同时还要兼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深入到学生的意识形态。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新时期,无疑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信息化”的符合“四化”标准的就业指导队伍,才能使就业指导工作顺应时展的要求。(1)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就业指导队伍。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就业工作,同时成立院级的就业工作小组,构建学校“一把手”与学院“一把手”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组织机构。高校要坚持走就业指导队伍“全员化”的建设道路,组建成立由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同时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发挥他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积极创造条件,邀聘专家学者组建和扩充学校就业指导的兼职队伍。就业指导队伍人力资源的不足和指导水平的欠缺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大力度,创造条件,积极邀聘各个领域的人才市场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名企业管理人、成功创业家、教育界著名人士及成功就业的校友组成学校强大的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切实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水平。(3)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如定期开展就业指导人员研讨和培训班;分批选派人员参加全国的就业指导研讨班;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心理学、语言文字能力、社会交际协调能力、招聘会展的组织能力等的培训;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集体备课;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考评和督导工作等等。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力培养就业指导人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有关数据库分析与管理的技术和能力,以适应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4)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调研。通过座谈、问卷、走访等形式,就业指导人员应经常开展对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就业需求等专项调研活动,跟踪调查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表现、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以及新形势下对学校专业学科设置的建议,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新形势下,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民办高校学生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关键环节。新形势下,笔者将继续加强探索研究,在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中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为有利的自我完善的培养机会。

作者:王艳杰朱含单位: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高校角度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所出现的问题

高校的培养模式没有与我国当前社会市场发展的步伐相一致。在用人单位方面,数量过多的人才给其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可能,其对学生知识结构合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能做到“先就业后择业”,对首份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总之,上述的这些因素大大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高校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水平的方法和对策

(一)优化专业课程,不断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要适应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高校要对所设立的专业进行优化配置,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这不仅需要科学的分析当前市场以及未来社会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还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力量,做到合理利用与调控市场资源机制,增强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环节的灵活性,同时也要尽力避免盲目增加或减少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招生人数。另外,对于高校中现有的专业和课程还要进行合理优化,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高校首先要明确办学思路,即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一方面,高校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搭建起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相互转化的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通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工具性课程的学习,以便能够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强化通识类课程的学习。通过合理配置通识类知识和专业课知识的学习比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转化为创造力,满足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需要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加大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与交流,结合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技能,对于实践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并且努力搭建起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

(二)加强就业指导,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校及其管理者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进行系统的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市场的形势,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的就业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进行就业指导工作能极大的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可以利用课堂、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就业理念。根据大学生所处不同年级,开设具有阶段性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可以为其讲解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道德观,提高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个性心理测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等方法,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并进行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三的学生则可以组织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丰富相关的工作经验。对于大四学生的指导,应加强其在面试礼仪、应变能力等技巧方面的训练,以及介绍签约环节的注意事项等。另外,高校要发挥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建立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通过就业需求信息的传播,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使其加强学习所应具备的就业技能。

(三)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高校是为国家输送建设者的摇篮,其开展各项工作的主体对象都是“学生”。高校在履行其基本职能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这项工作中。首先,高校及其管理者要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相关高校管理者在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个大学生个体,了解大学生当时的就业心理状态,帮助有情绪困扰的大学生排解苦闷,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另外,相关管理者还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努力提高为大学生服务的能力。可以通过到其他就业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还可以到对口的用人单位中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所需人才的基本技能。其次,高校应具备配套就业服务的硬件条件。高校要利用好教育经费中的专项费用,用于先进技术手段的引进和信息设备的维护,以及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就业工作制度,规范就业工作。同时,还要科学有效的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不断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与国家社会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在高校角度,要在整个就业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另外,还要加强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对策。

作者:张冬宇单位:辽宁大学学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