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企业物资管理研究3篇

企业物资管理研究3篇

时间:2023-01-29 11:38:03

企业物资管理研究3篇

企业物资管理研究篇1

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采购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受到了广泛重视。高效的采购管理工作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采购成本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指标内容,对产品成本及价格产生着重要影响。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传统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已被淘汰,而由以订单驱动为导向的采购管理模式所代替,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决定着订单的形成,之后对供应商产生驱动,这个过程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采购管理更趋向于科学化和专业化,因此加强对供应链管理下物资采购工作的研究,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意义重大。

1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管理,即供应链中的物流、服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都由核心企业掌握,从初期的物流采购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将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共同连成的网链结构模型(见图1)。其主要是通过根据目标对涉及的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合作者关系等规划、设计、运营、控制过程进行一体化的集成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体系。

2物资采购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从全球市场由卖方转入买方的趋势来看,现代化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越来越突出,高效的采购除了降低库存成本外,还能够实现企业与供应商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从对企业的利润创造角度来看,产品利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同质化产品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成本的节约引起了管理者的重视。这里以生产制造型企业为例,企业的成本由多个方面组成,而物资采购成本的占比高达70%,因此节约采购成本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从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角度看,产品质量是企业的根本,对原材料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企业物资采购是否高效,能否确保原材料质量,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前提。从合作的角度来看,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单纯的买卖关系转变为共同合作、联合生产的关系,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不断加强,产品的复杂程度愈加明显,合作企业更应以沟通为基础,实现共同发展,进而形成利益共同体。综合上述几点可以看出,现代化企业中的采购管理工作,除了能降低资金成本外,更关键的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着积极作用,同时能够加速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3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的转变

3.1供需双方买卖关系转变为战略合作关系在传统市场经营中的供需双方,只存在着买方和卖方的关系,而基于供应链模式下,供需双方除了是买方和卖方的关系外,同时还有战略合作关系,其存在着利益一致性的关系,不再只是单独一方取得利润,而是要合作双方实现共赢。因此,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方式,即为供需双方之间通过建立合作,并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采购,这种方式从根本上降低了采购风险。鉴于供需双方之间是利益共同体关系,采购信息和采购资源等促使双方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减少采购环节,提高采购质量,同时对合作双方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工作,采购思想仍旧保守和传统,对以库存为基础的采购继续沿用,没有针对动态的市场进行调整,使得企业的发展与市场导向相脱离,因此对采购工作进行调整刻不容缓,在采购中要积极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并根据市场发展动态不断调整采购计划,树立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思想。利用供需双方的信息和资源循环,从多个角度不断优化采购环节,从而将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进行转变,由此从根本上提高采购质量及采购效率,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3.3库存采购转变为订单驱动采购传统采购模式下,为了填补库存进行采购,对采购工作而言,认为只要关注库存这一要素,保持库存稳定就是工作的目的,而完全忽视项目进程中物资需求的变化调整,企业的修理、改造工作等,采购处于被动的状态,采购内容与实际的物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由订单驱动方式开展的采购活动的流程为:用户需求订单驱动→制造订单产生→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产生→采购订单驱动→供应商采购。在此种订单驱动模式下,供应链系统能够对用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准时的反应,库存成本也因此降低,而库存周转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订单驱动模式下,采购工作流程得到了优化,采购部门的工作即为协调供应商与物资使用部门之间的关系。

4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的优化措施

4.1强化供应链的整体观念基于供应链模式,就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工作而言,虽然形成了采购概念,但在实际采购中,处于供应链上的各个流程环节,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只是徒有形式,而工作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旦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发生冲突,部门工作便会与供应链目标工作产生背离,这种情况下供应链工作效率和质量会大打折扣。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是树立供应链观念,不断深化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于供应链上各个流程环节而言,要能从根本上认识并了解供应链的实质内容,以往物资采购模式已经不复存在,应以供应链观念为出发点,通过供应链上各流程部门间的高度配合,实现整体供应链管理下的物资计划到需求,降低整体采购成本,进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价值最大化。

4.2确保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供应链系统,部门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采购内容也更为详细和具体,出错率会更低。在实际采购过程中,会遇到突发状况,所以对采购工作人员进行分配,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这对采购效率的提升及采购成本的降低都起着重要作用。供应链系统中明确采购管理流程能够满足供应链系统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满足管理外部资源的业务需求,对供应链管理起着积极作用,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系统利益的最大化目标,因此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要积极确保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提升采购管理效率。

4.3企业加紧转变采购模式,变“分散采购”为“集中采购”传统的分散采购,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采购的成本和质量也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企业采购模式应尽快从分散采购向集中采购转变,集中采购,即整体统计企业各部门的物资需求,采用统一的采购标准,减少信息失真问题,减少库存成本,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在进行集中采购时,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明确采购的权利和责任,最大限度地确保采购的公平性。

4.4在供应链模式下实现物资采购的流程再造基于供应链模式下的物资采购工作,除了要树立现代化的采购观念外,更要积极利用数字信息化的采购手段,彻底摒弃传统物资采购流程及组织框架,构建现代化的物资采购流程体系,优化采购管理分工体系,简化采购流程,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部门只关注自身利益的问题,实现多部门、多方位、多管理融为一体从需求式到订单式采购的管理模式,做到标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物资采购,由此实现供应链的价值最大化。

4.5加紧构建良好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在实际采购管理工作中,对供应商的选择非常重要,在选择时要始终坚持质量优先、效率优先的基本原则,积极构建良好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采购的质量,努力实现双赢;第二,企业进行物资采购,是企业持续生产的基础条件,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能积极促进企业生产,提升企业效益;第三,企业与供应商合作前期,要对供应商进行详细调查,确保供应商能够如期交货,以降低经济风险发生概率;第四,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一律不用,提高对供应商的要求,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质量上乘的供应商。只有选择高效优质的供应商,构建良好、规范、科学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才能确保供应链安全,进而提高采购管理水平。

4.6强化采购管理的竞争策略从竞争层面而言,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对抗关系十分明显,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竞争必不可少,而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存在三方面,即采购方让步、供应商让步、双方实力相当。具体为:第一,当采购方的优势过强时,其通过压榨策略压低成本,而这个也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以不影响采购链条平衡为标准;第二,当供应商的优势过强时,采购方要能从市场的大范围着手,以寻找可以替代的物资;第三,如果采购方和供应商两方势均力敌,则可以采取共同协商的方法,达成合作共识,并实现双赢。

4.7应用阶层式采购策略阶层式采购策略,即为将采购过程分环节处理,针对各个环节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采购计划。在实际采购过程中,以市场发展为基础,采购管理人员要采取以市场发展为导向的采购策略,由此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对采购部门人员而言,在采购前期要全面分析市场,了解供应商价格和市场价格,精准把握一手价格,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企业在应用阶层式采购策略时,要真正应用到企业各项发展目标中,并落到实处,进而明确各部门的相关责权。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物资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正常运转,同时有助于生产链的有序运营,由此可见物资采购环节的重要性。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供应链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以采购为开端的整个供应链条的管理工作。企业应不断加强采购环节的控制管理,从而实现对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最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对于企业的物资采购环节而言,要进行科学、规范、专业的管理,严格把关物资的采购品质,不断强化对采购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工作能力。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将作为供应链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物资采购管理,对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高效、有序运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园园 单位: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物资供应分公司

企业物资管理研究篇2

一、引言

大宗物资采购,顾名思义,是指企业为满足日常生产经营需要,以有偿方式取得的单项或年批量发生金额较大、数量较多的货物、服务等大宗采购行为。近年来,大宗物资采购因其在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国有企业持续完善采购管理体系,供应链增值效应多方位呈现,企业经济效益也随之提升,但国有企业大宗物资采购仍存在招标采购不规范、采购管控不到位、供应商管理薄弱等方面问题,甚至成为腐败案件多发、高发、易发的重点风险领域。为了防范源头腐败,规范采购行为,开展大宗物资采购专项审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宗物资采购专项审计是通过评估大宗物资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频发问题和高风险点,梳理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并给予针对性审计建议,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的目标。同时,通过实施审计监督持续强化廉洁风险防控意识,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管控,切实降低采购成本,有效筑牢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堤坝。

二、大宗物资采购审计发现主要问题

(一)制度体系建设不到位不完善当前,国有企业越来越重视大宗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对采购行为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也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但仍存在不到位之处。一是大宗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仍有缺失。部分国企仍存在未制定大宗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或采购制度远远滞后于大宗物资采购业务实际开展时间的问题,未能有效指导企业采购行为。二是大宗物资采购制度内容条款不合规。如有的国企存在违反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采购部门既负责采购合同内容的谈判和拟定,也同时负责采购合同审核,未设置专门的独立于采购部门的合同审核岗。又如有的国企脱离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人为提高大宗物资采购金额的标准,导致相当部分物资采购未能被纳入监管范围。三是大宗物资采购制度关键内控点缺失。如部分国有企业存在未将采购管理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关键岗位员工考核重要内容的问题,监管力度不足。

(二)供应商管控体系有缺陷供应商管控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能否优质优价实现国有企业大宗物资采购,但在实际采购中却存在因供应商管控不到位问题,造成国有企业较大经营风险和廉洁风险。一是未建立健全大宗物资供应商管理机制。部分国企尚未设立大宗物资合格供应商名录库,对供应商的准入、考核、评级、冻结、退出等机制尚无明确要求和明确流程,对供应商缺乏有效管理。二是对供应商准入未严格把关。存在准入过程中未对新开发供应商做足够考察(包含书面和实地调查),未能较全面了解供应商生产或服务能力、经济状况及履约能力等,带来合作风险的情况。三是供应商库可选供应商不足。供应商库未持续新增合格供应商,易导致大宗物资采购长期集中于少数供应商,不但难以实现成本管控,甚至会造成乙方主导话语权,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四是供应商考核机制未能严格落实。存在对已出现不履行合同义务,或有价格欺诈行为,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供应商,未将其纳入黑名单,从供应商名录中退出的现象,对供应商考核工作不到位。

(三)采购计划管理不严谨一是企业缺乏稳定持续的采购计划。存在较多的临时性、预算外采购,易出现生产所需物资未能及时到位或大量积压的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甚至造成经济损失。二是采购计划编制不合理。采购计划源于采购需求,采购需求又与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设计、研发、检维修等密切相关,部分国企存在制定采购计划未能有效结合生产计划、实际库存、价格趋势等综合情况的问题,造成采购计划脱离实际,供应随性、库存波动大,未能有效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发展。三是采购计划内控制衡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存在未有效设计和监督大宗物资采购申请、采购需求核实、采购审批流程及采购计划下达等内控重点,容易造成多采乱采,甚至虚假采购等问题,既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又关系到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四)采购方式透明度不高一是实行招标采购方式比重偏低。国有企业大宗物资采购原则上采用招标采购方式,但在实际采购中不少企业不主动或不愿意采取招标采购,而是避而采用透明度不高的非招标采购方式。除了采购物资市场来源单一、终端客户直接指定特定品牌等正常因素外,非招标采购存在较大弊端,无法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不利于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极易产生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等暗箱操作行为,腐败问题频发。二是询价采购重要环节缺失。询价采购是大宗物资非招标采购方式之一,也是大部分企业常用的采购方式,但在采购中经常存在询价对象不具代表性、询价过程不留痕、询价评审不规范等问题。如有的企业询价仅通过电话等口头询问方式,未留下任何询价函、报价函、甚至电子邮件等书面依据,采购价格真实性存疑。三是仅向少数供应商询价。企业存在向少数供应商询价的情况,特别当供应商之间又存在关联关系,极易形成价格联盟,大宗物资采购围标、串标风险较大。

(五)采购价格确认依据不充分采购价格的确定是大宗物资采购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高风险重点领域,容易出现价格采集机制低效无效、采购价格失真、价格审查流于形式、串通舞弊等方面问题。一是采购未建立合理、有效的价格形成模式。除公开招标采购外,企业邀请招标采购和询比价等非招标采购均是在不充分市场化的环境下进行的,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在大宗物资采购过程中保持对市场公允价格及其变动趋势的关注度和灵敏度,将市场公允价格作为指导价来确认采购价格,防止大宗物资采购成本虚高。然而实际采购过程中,存在国有企业对大宗物资市场价格采集不到位,对公允市场价格确定缺乏支持依据,也存在对大宗物资市场价格采集随意性大,未组织相关部门组成采购小组共同参与市场价格采集等问题。二是未综合考虑采购价格的完整性和恰当性。企业时常片面看待采购价格,忽略市场公允价格之外的其他相关因素,如大宗物资的服务费和采购费、大宗物资的质量及供应商资信状况等,考虑价格缺乏整体性思维。

三、大宗物资采购审计重点内容

针对大宗物资采购审计中常见的主要问题,有效制定审计重点内容,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果,充分发挥大宗物资采购审计对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作用。

(一)关注制度体系建设情况一是审查国企关于大宗物资采购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包含但不限于采购决策机制、供应商管理机制、招标采购机制、价格确定机制、监督与责任机制等方面。二是审查国企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全面有效,是否能够得到执行和落实,内控制度内容是否合规合理,是否存在不恰当条款。三是审查国企对于违规处理处罚是否到位,是否将其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关键岗位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关注供应商管控体系情况一是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供应商名录库及其准入和退出机制,特别关注设置供应商准入条件是否能够充分判断供应商履约能力。二是关注大宗物资采购供应商中标情况或交易频率,审查合格供应商名录中各类大宗物资对应的供应商数量是否充足。三是审查供应商考核和更新情况,检查企业是否定期对合格供应商进行评估,是否及时剔除不合格供应商。四是关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采购关联交易情况,特别是当供应商为参股、控股企业时,审查是否存在采购价格明显偏高等涉嫌利益输送的情况。

(三)关注采购计划管理情况一是审查大宗物资采购计划编制合理性情况,是否存在临时性、预算外采购,是否对临时性、预算外采购进行特定的流程及权限审批。二是审查大宗物资采购计划编制有效性情况。采购计划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存在供需脱节导致采购成本上升、是否存在超需求量采购导致资金占用或物资闲置等损失浪费现象。三是审查大宗物资采购计划内部控制制衡性情况。通过内部控制测试,检查采购需求申请是否属实,是否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采购审批流程是否覆盖各相关岗位控制节点等,以发现采购计划内部控制中的缺陷。

(四)关注采购方式选择情况一是审查大宗物资采购方式的合规性和合理性。是否按照制度要求选择相应的采购方式,是否为逃避招标采购而变换采购方式或为逃避招标监管而化整为零进行分包采购。核实采用非招标方式的理由,是否适用于不实行招标的主要情况。二是审查大宗物资采购询价、竞争性谈判等过程中相关佐证资料情况。是否记录或留底询价、谈判中的重要要素,如询价函、报价单、供应商基本资料等材料,避免采购价格确定缺乏书面依据的问题。三是重点审查常年向同一或某几个固定供应商集中采购的情况。核实供应商之间是否存在高度关联,同时针对采购方式、采购程序、采购价格等进行检查,揭示相关问题或潜在风险。

(五)关注采购价格确定情况一是审查采购价格确定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重点核查国有企业确定大宗物资采购价格的依据是否充分、可靠。企业是否将市场公允价格作为采购指导价确定的重要依据,是否根据价格波动及时调整采购指导价,是否建立有效的市场价格收集机制,是否组建采购小组共同参与价格信息收集等采购相关工作。二是审查综合考虑影响采购价格相关因素的情况。检查是否周全考虑大宗物资质量、服务费等费用、供应商资信状况等影响因素。三是开展大宗物资采购价格相关的内部控制测试,检查内控体系是否存在缺陷,给大宗物资采购业务的顺利开展埋下潜在风险隐患。

四、大宗物资采购审计建议

(一)加强大宗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建设,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国有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加强制度体系建设,除了集团层面制定大宗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指引外,重点子企业能够细化并出台与大宗物资采购管理相关的系列规章制度,如采购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办法、采购招标管理办法、采购合同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大宗物资采购的各关键内控风险点均进行了规定,明确职责,优化流程,有效监督各岗位正确履职,大大规范了采购行为。同时,国有企业做好表率,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力,增强采购管控能力,将大宗物资采购实施情况作为国有企业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关键岗位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有法不依、有规不循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或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行为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二)完善供应商管控体系,推动考核机制有效实施健全、规范的供应商管控体系是国有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经营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因此,国有企业应强化供应商管控力,完善供应商管理体制机制,敢于打破现有供应商潜在既得利益格局,本着严格准入、择优合作、动态管理、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有序有效的供应商网络,提升产品品质,降低采购成本和相关风险。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坚定落实优胜劣汰长效运行机制,设置科学的供应商业绩考评指标体系,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考核,甄别出不合格供应商,及时纳入黑名单管理,以防范采购人员舞弊操纵,及时化解经营风险和廉洁风险。

(三)强化采购计划和预算管理,推进采购方式合规化结合企业目标和内部采购需求,国有企业应强化计划和预算意识,加强采购计划和预算编制工作,协调采购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实现采购计划与业务计划的有效对接,为企业平稳持久地生产经营打牢基础。同时,在采购过程中严格把关,科学审慎选择采购方式,逐步增大招标采购比重,提高采购透明度,实现公平、公正采购。对于条件成熟的企业,可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采购,充分发挥规模化、集中化采购模式的优势,一方面提高企业议价能力,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审计监督部门聚焦高风险点进行精准监督,预防腐败滋生,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四)建立采购整改长效机制,持续规范大宗物资采购行为国有企业应高度重视大宗物资采购审计中发现问题,主要负责人亲自部署,亲自落实,要求具体业务部门深刻剖析原因,挖掘本质因素,思考如何从体系上建立整改长效机制,做到新问题少犯、不犯,老问题避免再犯。既要抓好整改工作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也要防止中梗阻,实现问题整改的当期闭环和持续闭环。此外,国企审计部门针对大宗物资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应指导和督促企业落实具体整改措施,并通过定期跟踪整改进度和现场检查实际情况来落实审计整改是否到位,真正将审计整改落到实处。

作者:张帆 单位: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物资管理研究篇3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精细化管理概述精细化管理是指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在常规管理的背景下建立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中占用的资源,利用较少的成本实现管理的目标。精细化管理是将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施工者或者制造人员中,通过对制造或者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精确管理,实现管理方法的明确化、具体化。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每天的工作进行日清日结,对当天的施工或者制造进行全面检查,从而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精细化管理最主要就是对管理内容进行细分,对施工或者制造全过程进行全面管理,从而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二)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及意义建筑工程物资管理是指对施工需要的材料、设备和人员进行科学规划和控制,对需要的材料和设备进行采购、储存和合理使用等,从而节约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另外,也有助于降低施工物资对资金的需求,减少建筑工程的风险,从而让建筑工程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和提高其竞争力。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需要的物资由中标的企业进行采购和管理,而且需要专业的采购人员按照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对材料和设备进行采购。由于各种材料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规格型号等,采购人员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才能完成采购。首先,采购人员必须要对建筑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研究,分析出需要的采购材料和设备,并且制定相应的采购方案和流程。其次,采购人员向上级物资部上报需购买的材料。此外,在材料购买后需要对材料进行储存保管,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同时,也要加强物资的核算,减少建筑工程对物资的过度使用,降低物资成本。

二、建筑工程物资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一)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流程1.采购前做好市场调研在对建筑材料进行采购前必须进行市场调研,明确该材料的市场价格,选取性价比最高的材料。采购前的市场调研流程如下:(1)建立专业的采购小组,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分析,既要总结出所需要材料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等,也要对租赁和购买的施工设备进行统计。(2)对材料和设备的成本进行市场调查,调查材料和设备的成本、质量要求等相关标准,分析不同供应商材料的性价比。(3)通过网络等渠道对供应商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充分掌握供应商材料的质量、供货水平及能力、生产合格书、材料的价格和材料的运输方式等,并且对材料进行抽查,检测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施工要求。(4)在调查结束后,要根据汇总的信息编写市场调研书和采购方案,从而选取性价比较高的施工材料和设备。2.对采购流程的管理在对建筑项目所需材料进行采购时,必须设置专门的采购机构对施工物资进行采购,并且将物资的价格和质量放在首位。物资采购机构必须按照相应的研报告和采购方案进行采购,要对每一项施工材料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对物资进行精细化管理。在采购的过程中,需要对材料供应商的背景进行了解,对物资进行样本检测,保证材料符合施工要求。如图1所示,体现的是规范化采购流程。图1规范化的采购流程3.物资核算管理在建筑施工物资管理中,必须不定期地开展物资核算管理,对物资进行核算,从而更好地对物资进行管理和控制。(1)核算人员需要对现场进行检查,将物资采购计划指标与现场的施工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对物资的使用情况和供应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该材料是否出现短缺等问题。(2)对施工现场物资的实际消耗量与定额消耗用量进行比较,找到物资消耗较大的物资,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管理,减少物资的消耗,从而有效地降低物资成本。(3)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物资储存室进行不定期抽查,对材料进行抽查,检测该材料是否符合施工要求,也必须对物资账存进行汇总和分析,对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核算。建筑工程的施工时间较长,施工材料的种类多,难以对物资进行全面管理。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加强物资核算管理,对物资的使用情况、供应情况等进行核算,保证施工物资能够发挥出最大作用,减少物资的浪费,从而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4.结算与支付管理在建筑工程物资采购完成后,要对采购的发票、收料单等进行汇总和结算,以结算单作为依据,编制施工物资付款计划方案,对各项物资进行分别付款,而且必须要对物资付款进行审批和管理,从而实现对物资的精细化管理。在结算时,必须对材料的使用情况和材料的购买情况、退还情况等进行汇总和计算,从而为支付提供充分的依据,保证支付顺利地进行。5.物资储存和使用管理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中,要对物资储存进行有效管理。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时间较长,材料和设备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材料的质量下降、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所以,必须要对物资储存和使用进行管理。首先,应该根据物资的种类、用途和注意事项等进行分类储存,防止材料在储存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影响材料的质量,也避免因外界因素导致设备不能正常使用。其次,要设置专门的物料管理人员,对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对各类物资进行定期检查和汇总,防止因长时间未使用导致质量下降。最后,要对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记录,对使用量和使用情况等进行记录,从而有效地避免材料的浪费。

(二)存在的问题1.物资管理人才不足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对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加强材料管理的持续优化。因为如果材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将严重制约材料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和讨论,笔者发现,当前施工企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同时,企业物资管理人员待遇较低,难以吸引专业的管理人才,直接导致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如果不及时更新和优化材料管理的相关知识内容,难以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对物资管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施工企业建筑工程的物资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技术和经验,从而使物资管理的能力下降,影响物资管理的效果,物资管理难以发挥出最大化作用。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物资管理人员只是起到生产辅助作用,这种管理理念导致企业很难吸引先进的人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资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实践和应用中需要重点加强对物资管理相关人才的培养。施工企业如果存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就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使整个管理结果出现很多问题,影响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也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管控。2.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为确保建筑材料管理科学、有序,有必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现阶段,部分施工企业开始寻找新的物资管理方法,将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物资管理中。然而,一些施工企业建筑材料管理体系仍不完善,不能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对BIM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较少,仍采用传统的登记方式和统计方式对物资进行管理,这既浪费了人力、财力资源,又增加了物资管理的难度。3.施工企业各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工程项目物资成本控制管理仅仅依靠一个物资部门很难实现,需要施工企业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协作和指导,以实现总量控制、减少浪费。然而,部分企业在对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因现场定(限)额领料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物资超耗,从而增加了工程项目的物资成本。设计定额量无人管理,导致物资部门在采购的时候没有充足的依据支撑,无法控制物资的用量,很容易造成项目物资的总量得不到控制。而且,部门之间对物资信息缺乏共享性,导致物资信息难以发挥出最大化作用。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优化措施1.建立三维立体化的施工物资管理模型BIM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三维特征,可以帮助管理者在建筑材料管理过程中创建三维管理模型,增强模型的动态感和视觉感。在对物资管理中,施工企业可以采用三维立体化建筑模型,对建筑的物资进行统计和估计,从而估计出工程物资的需求。2.重视建筑施工物资信息的运用施工企业在采用BIM技术进行物资管理时,必须充分地掌握施工的物资。其中,不仅应包含建筑工程施工所需的数据,也应包括建筑材料管理过程中相关施工单位、操作人员、操作过程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此外,物资管理也需要重视施工材料信息、设计方案、施工和市场信息等。这些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建筑施工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加强对超负差的管理超负差是用于控制材料运入现场偷工减料,实际到货量少于计划单量。传统的材料没有地磅进行称重的时,实际到货量无法称重就会按计划单量来进行支付;现在,有了地磅称重就可以按实际支付,避免了供应商认为的一个材料损耗。采用超负差能够避免偷工减料,节约了材料的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对超负差过磅量和预算量的管理,要对超负差过磅量和预算量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实际材料损耗率,再进行项目材料盈亏分析。例如,钢筋合同损耗率4‰,用预算量和过磅量对比得出的损耗率如果大于4‰就是亏损,小于4‰就是有效控制了材料的损耗。4.加强信息化管理和BIM技术应用为了提升建筑物资的质量管理,施工企业越来越注重对物资的质量管理,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材料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必须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和BIM技术应用,在项目施工中,可以通过车辆识别摄像头、道闸、红外光栅等硬件,实现无人值守称重。自动识别车牌、地磅称重、记录过磅数据及图片、打印收料单据,过磅量自动上传至物资平台中并与送货单量进行对比分析出偏差情况,对不在允许范围值内的偏差材料供货商进行追责,根据超负差情况平台进行供货商评分排名,项目管理人员对评分较后供应商进行约谈,减少材料由于人为因素损耗情况的发生概率。5.完善施工质量管控制度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完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采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来规范施工质量管控,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完善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相关内容,要保证设计图纸、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专业性的管理和控制。对于设计图纸,要保证设计图纸的精准性。而且施工人员要充分了解图纸,当图纸与实际施工不符合时,施工人员应该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以保证施工质量。要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控制,采用有合格证书和相应的检测书的材料,要有相关的人员进行现场抽查和检验,不能出现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要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从而减少建筑工程的安全隐患。要根据成本选择合适的技术人员,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进而控制,也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现场的培训。在进行评价和验收时,不能以相关的评价人员的主观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而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保证评价和验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找出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保证建筑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防止物资失效,让物资发挥出最大化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精细化管理视角的施工企业建筑工程物料管理能够减少物资的浪费,减少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完善建筑工程物料管理制度和方法。本文通过对精细化管理和物资管理的论述,分析了施工企业实施建筑工程物资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通过对物资管理流程的研究,分析了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通过完善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制度和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地对物资进行有效管控,减少材料的浪费,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促进建筑施工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付谦 单位:中铁十局集团物资工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