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民办高校通识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民办高校通识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9 17:44:32

民办高校通识音乐课程教学反思

伴随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知识分类也出现了“高精尖”的发展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在挖掘越来越小的知识点”,形成对知识深度与广度的迫切需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从教师到学生都要掌握知识融合能力。通识课是实现知识交叉融合的最佳平台,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思维有效施展的重要场域。作为民办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发现如今的通识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民办高校的通识音乐教育为对象展开反思。

一、育人和育才融合的教育理念

副教授刘瑜曾说过:“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为了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的道理。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世界经济论坛的未来就业报告指出:到2025年,解决复杂问题、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人员管理和情商将成为工作所需的重要技能。为了让学生拥有更美好、更光明的未来,学校和教师必须建立一个培养学生软技能的系统。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正好印证了教育产出的两个维度:育人和育才,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教育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作为教育事业的践行者,我们应时刻谨记育人和育才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课程设计中,这具体体现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教材的选用、课程实施的过程以及课程评价反思,由此形成一个闭环。

二、以实践为主的体验式课程

在国家大力发展美育的倡导下,许多高校纷纷围绕“如何丰富学生的音乐经验?如何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进行改革,但主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垂直化细分,增加了更多小众音乐类型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公选课程设置大多缺乏系统规范的设计,而且学生只求轻松得到学分,教师也以讲授为主。此外,现在的学生都过度关注自我,音乐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放松和消遣,他们更多追求的是音乐带给自身情绪上的安抚和慰藉。从众多年轻创作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音乐都是围绕自身的情感、生活等话题,因此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赏析类课程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

现代教育理论的“社会化学习”观念受到广泛重视。“社会化学习”关注的焦点从内容主题转移到学习活动和人与人的互动上。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提出问题,以解决困惑,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并从他们的理解中受益。以“社会化学习”为理论指导,以体验学习为核心,学校可以开设《器乐重奏》《民乐合奏》《中外乐器合奏》《合唱》等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体验式课程,真正实现学生直接参与和体验音乐,从而建立在体验中学习、互助合作的新型课堂。即使是《音乐基础》这样的理论课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体验音乐的节拍、旋律、和声等,真正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音乐的美好,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同时通过这种分组合作的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交往力、分辨力、行动力等软能力。专业课所教授的技能往往是硬能力,但在实际生活中更重要的却是上述的各种软能力。通过课程教学状况我们也不难发现,每当要求分组完成作业时大家都喜欢跟学习优秀的同学分在一组,但实际上最后呈现的结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了解后我们就会发现能力强的同学往往更有主见,如果组内意见不一致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作业结果不尽如人意。这其实就是因为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组织、协调等软能力。而专业不强的同学结合在一起后,彼此出谋划策,有商有量,反而更容易成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交流和了解彼此,使其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软能力。

三、以兴趣为导向的主动学习

源自保罗·弗莱雷的批判教育学理论的批判音乐教育重视师生间的积极对话与合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音乐课程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好奇心为驱动力。根据“社会化学习”理念,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互助讨论,所以关于作品赏析,教师应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欣赏,而课堂内容应该更多的是讨论、提问和答疑。现阶段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很受欢迎的音乐表演类综艺节目,节目导演的创作思路先是将一首音乐作品彻底解构,再利用不同的艺术元素将其重新组合起来,从而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享受,这样可以让观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轻松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音乐节目的创意思路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可视化”教学,笔者相信这样一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但要想实现更长远的目标,学生还必须依靠能力和专长,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其感兴趣的方向并不断积累专业经验。大多数同学都是凭着各自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通识类课程,所以他们往往对所学课程都有一定的期待,也能够较好地投入。但也有少数同学只是为了凑学分,那么对于这部分同学,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重点。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课程教学,进而启发学生进行相关思考,牵引着他们一步步走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在每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最好再重复一遍最初的问题,这样可以在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课堂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以及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作品的诞生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2021年11月6日起播出的一档音乐综艺节目《一路唱响》将音乐和城市生活联系起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讲述中国故事,真正让观众感受普通人的音乐生活与当地的城市文化。一部分学者收集整理了我国大量的民族音乐遗产,其数目之多令人震惊,这些民族音乐遗产与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多元的民族文化都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素材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学习者要积极参与民族音乐的体验和实践,在文化中体会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真正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漏洞,过程性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理论和实践相对脱离,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美育的学习效果要靠时间和知识的积累才能更好地体现,因为它所影响和改变的是学生思想层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大数据监测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细化过程性考核细则,从而建立起由教师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多种方式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六、提高教师素养

叶澜教授说过:“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全部的人格,学生对教师的喜欢或反抗都不只是因为专业,而是因为教师全部的人格。”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更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知道的东西可能比教师还多,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在培养引导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和进步,使自身始终保持与学生同步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当然,教师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学校需要给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让教师能够专注教学并从中找寻到幸福感。

七、结语

音乐通识教育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音乐美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情趣。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同向同行,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同向同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加强对于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思考与实践,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市场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

[2](法)马鲁.古典教育史(希腊卷)[M].龚觅,孟玉秋,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念[M].高师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玛莎·纳斯鲍姆.培养人性[M].李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3.

[5]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3):1-11.

[6]林小英.音乐教育作为国家资产——走向共同建构与协商的社群主义[J].中国音乐,2021,(05):17-25.

作者:窦婷微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