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探讨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探讨

时间:2022-08-01 10:34:15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探讨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探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策略

摘要: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渐趋于稳定,且一些地区农产品还出现了过剩的情况,导致农民群众收入大大减少。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放导致农产品和加工品的产销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经济结构需要更进一步的战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基于此,针对应当如何有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策

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分析

近年来,因为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农民群众收入有了普遍降低,这不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影响,还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而国家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下面几点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首先,农村结构发展层次不高。影响农民群众收入的重要因素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具有发展特色,同时也没有真正形成主导性的产业。其次,农业产业化及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大部分都是通过初步加工就进行出口,很少有深精加工的农产品,让产品的附加值大打折扣,同时和国际上的通用标准比起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再次,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现阶段农业发展对于外资的利用,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等现象,在外向型农业发挥重要作用的今天其并未真正地有效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产品市场与营销渠道不完善,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农产品营销网络不健全。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1]。

2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建议

2.1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

农产品加工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是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的有效措施,各个加工流程都能够让农产品价值得以提升,通过加工转化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同时应当积极地引进推广现代化的贮藏保鲜技术,结合各地区不同季节的实际需求情况,借助于现代化、科技化和标准化来拉长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科技研究机构和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应当给予支持,将农业科研机构、乡镇企业及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推向市场前沿,让乡镇企业转变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台,同时转化为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载体,让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以实际应用,让自己成为新技术开发的主体,从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质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

2.2实施品牌组织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能够有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新世纪,品牌战略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扩展其市场销售渠道,做好农产品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防止各类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从而保证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秩序。应当尽快构建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符合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根据质量标准及市场实际需求来生产农产品,防止出现盲目生产的情况。同时,可以选择村组联包、农村生产合作社及承包大户等有助于集约化经营的模式来塑造产业组织体系雏形,当地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倾斜。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体系持续健全的过程,借助于产业组织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即是将农民和市场结合起来,从而构成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格局。

2.3推进乡镇企业发展

首先,应当推进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乡镇集体企业产权机制改革,确保乡镇企业实现体制创新发展。应当积极推行并在广大乡镇企业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乡镇企业可以选择联合、兼并及承包经营、出售等多种办法,对其实施产权制度与经营机制改革。其次,应当合理地引导乡镇企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构建以企业技术开发部门、区域技术开发机构为主体的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系统,让乡镇企业和周边的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展开合作交流,坚持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的原则,构建多边协同战略,发展不同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最后,应当对传统技术予以优化改造,促进乡镇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重组,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来对传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2.4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及经济组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农产品市场竞争机制,让农户的产品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在对城乡各级农贸市场建设完善的同时,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各个层次、各个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年不定期开展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展销会,支持农民群众和农产品生产者参与;借助于现代营销理念来构建农产品产销直供、委托经营的现代化营销体系,从而有效减少销售成本,增加农产品的实际价值。当前,农产品市场开始朝着国际市场开放,农民群众不但要对国内市场的需求情况有所了解,还应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将眼光放到国际市场,积极支持和参与外向型农业的发展[2]。

3结语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发展,所以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现阶段,在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虽然获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的产业化及现代化水平,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作者:尹梅 单位:云南省华宁县宁州街道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探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

【文章摘要】

农村经济结构需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中永恒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此论述了调整的基本原则、调整的区域布局、调整的目标重点、调整的结构层次和调整的操作要领。

【关键词】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结构层次;策略

经济结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中永恒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必须进行适当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曾不断有所调整。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从短缺转向总量供求平衡,且部分农产品出现过剩,价低卖难,农民增收递减。“入世”以后,随着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产销矛盾,更加突出。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到急需进行战略性调整。

1基本原则

1.1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反映社会对各种产品需求的“睛雨表”,也是衡量不同产品价值高低的“观测器”。在农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需要根据市场行情,分析研究,对比决策。决不能不顾市场情况,盲目安排。市场有国内、国际市场,有微观、宏观市场。各地的地域环境不同,商品市场情况也不一样。农村经济结构首先要根据市场情况来作出安排。市场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依据。

1.2以资源为依托发展生产实际上也就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有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等;有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基础设施、生产设备、劳动对象、科技、信息等。资源是发展生产的依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资源,生产就寸步难行。农村究竟应发展些什么产业、产品、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资源条件。各地的自然地理不同,拥有的资源也就各异。在全国、全省,有宏观上的区域分异在一乡、一村,有微观上的区域分异。放眼全球,不同的国家,又有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好当地的资源优势,趋利避害,扬长补短,开发利用好客观存的宝贵财富,以求发展好经济,取得增产增收的实效,这是考虑和决定经济结构安排的立脚点。否则,如果脱离现实条件,形成空中楼阁,必然会一事无成。

1.3以效益为中心生产的合理组合,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根本要求在于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必须以效益为中心,力求优质高产、增收节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首先要求有好的经济效益,即费省效宏,获得尽可能高的赢利;同时要有利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力求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方略

1.4以科技为动力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际上就是合理组织农村生产力的一大重要举措。生产力的合理组织有其规律性。认识和掌握其规律并操之于实践,这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对于每项优势产业或产品的振兴,都必须有科技来保证。如农作物就要有先进适用的良种良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和新兴特色产业,更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讲科技,不按科技要求办事,调整就缺乏动力。

2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中央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针对农村经济结构提出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几个策略

2.1既要坚持面向市场,又要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即将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机制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前,在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时,一定要坚持面向市场这一原则,运用社会义市场经济的市场调节机制,引导广大农民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合理分配农业和农村社会资源,自发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避免和克服脱离国内外市场实际的盲目调整;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创新和引进高科技农产品及其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势化的需求。

2.2既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又要加大行政推动的力度农民是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各级政府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等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切实尊重、依法保护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利益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鼓励广大农民大胆探索,积极实践,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路子,真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自主权交给农民。

2.3既要加快发展高科技农产品,又要不断扩大、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决不能再走简单的数量、比例加减的老路子,必须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把促进高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速农产品的更新换代,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第一驱动力,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开发、积极引进、加快推广农产品各项新技术,既要追踪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又要满足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又要重视技术推广;既要发展高新技术,又要重视常规技术;既要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又要注重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集成配套,加快发展高科技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作者:晏超军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罗家屯镇人民政府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探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

【文章摘要】

农村经济结构需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中永恒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此论述了调整的基本原则、调整的区域布局、调整的目标重点、调整的结构层次和调整的操作要领。

【关键词】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结构层次;策略

经济结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中永恒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必须进行适当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曾不断有所调整。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从短缺转向总量供求平衡,且部分农产品出现过剩,价低卖难,农民增收递减。“入世”以后,随着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产销矛盾,更加突出。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到急需进行战略性调整。

1基本原则

1.1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反映社会对各种产品需求的“睛雨表”,也是衡量不同产品价值高低的“观测器”。在农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需要根据市场行情,分析研究,对比决策。决不能不顾市场情况,盲目安排。市场有国内、国际市场,有微观、宏观市场。各地的地域环境不同,商品市场情况也不一样。农村经济结构首先要根据市场情况来作出安排。市场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依据。

1.2以资源为依托发展生产实际上也就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有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等;有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基础设施、生产设备、劳动对象、科技、信息等。资源是发展生产的依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资源,生产就寸步难行。农村究竟应发展些什么产业、产品、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资源条件。各地的自然地理不同,拥有的资源也就各异。在全国、全省,有宏观上的区域分异在一乡、一村,有微观上的区域分异。放眼全球,不同的国家,又有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好当地的资源优势,趋利避害,扬长补短,开发利用好客观存的宝贵财富,以求发展好经济,取得增产增收的实效,这是考虑和决定经济结构安排的立脚点。否则,如果脱离现实条件,形成空中楼阁,必然会一事无成。

1.3以效益为中心生产的合理组合,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根本要求在于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必须以效益为中心,力求优质高产、增收节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首先要求有好的经济效益,即费省效宏,获得尽可能高的赢利;同时要有利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力求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方略

1.4以科技为动力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际上就是合理组织农村生产力的一大重要举措。生产力的合理组织有其规律性。认识和掌握其规律并操之于实践,这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对于每项优势产业或产品的振兴,都必须有科技来保证。如农作物就要有先进适用的良种良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和新兴特色产业,更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讲科技,不按科技要求办事,调整就缺乏动力。

2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中央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针对农村经济结构提出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几个策略

2.1既要坚持面向市场,又要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即将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机制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前,在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时,一定要坚持面向市场这一原则,运用社会义市场经济的市场调节机制,引导广大农民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合理分配农业和农村社会资源,自发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避免和克服脱离国内外市场实际的盲目调整;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创新和引进高科技农产品及其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势化的需求。

2.2既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又要加大行政推动的力度农民是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各级政府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等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切实尊重、依法保护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利益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鼓励广大农民大胆探索,积极实践,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路子,真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自主权交给农民。

2.3既要加快发展高科技农产品,又要不断扩大、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决不能再走简单的数量、比例加减的老路子,必须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把促进高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速农产品的更新换代,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第一驱动力,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开发、积极引进、加快推广农产品各项新技术,既要追踪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又要满足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又要重视技术推广;既要发展高新技术,又要重视常规技术;既要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又要注重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集成配套,加快发展高科技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作者:晏超军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罗家屯镇人民政府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探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探讨

一、关于该村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是中央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重要部署。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就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抓住农业新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与从前相比,白马村的农业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的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1997年之前,种植业虽然是该村的主要产业,但畜牧业也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一直保持增长状态,上世纪80年代,这个村的牲畜总数达到1万多头(只),户均牲畜拥有量80头(只),但1997年以后,牲畜总数有下降趋势,畜牧业经济越来越趋于萎缩。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畜牧业的比较利益高于种植业,人们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较高。那么白马村的畜牧业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了以下的问题。

1.随着村庄人口增加,家庭小型化速度的加快,牲畜总量随之急剧增加,出现了严重的畜草矛盾,畜牧业发展的规模受到限制。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该村户数为120户,90年展到140户,2000年以后迅速增加到180户。农户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草场为公共资源。因此,出现了“公地悲剧”效应,村庄牲畜总数急剧增加,致使草场压力加大,产草量下降,出现了严重的草荒问题,迫使农户不得不出售牛羊。一般情况下,天然草场的缺口,要用麦草来填补。但是,近10年来,该地区连年干旱,农业歉收,麦秆供量特别少,到其它农区购草不但增加成本,且由于草质硬,牲畜不喜啃食,从而加剧了草荒问题。

2.该村村民的非农业收入明显增加,使发展畜牧业的机会成本增大。近几年村民外出采挖虫草中得到的收入很多,好的一年(实际为1-2月)一家有3-5万元的收入,一般的有0.5-1万元,差的也有1-2千元。相比之下,畜牧业生产投入大,收益小,得不偿失。因此,村民热衷于找门路挖虫草或外出打工,无积极性经营畜牧业,很多农户变卖牛羊作为采挖、贩卖虫草的资本。

3.畜牧业科技力量薄弱,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牲畜疫病得不到及时控制和治疗,牲畜死亡率高。该村庄仅有2个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不是专业人员),无草场技术人员,无其他服务设施,畜牧业生产基本处于原始粗放状态,1997年牲畜患痢疾病,牲畜死亡率高达30%。从种植业内部来看,也有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麦种植面积增大,而青稞种植面积减少。以前由于气候、小麦品种等原因,小麦在白马村不容易成熟,因此,该村多年来主要种植青稞。随着气候的变暖和小麦新品种的引进,小麦种植面积逐步增大。据笔者调查,以前该村50%以上的耕地种植青稞,而现在,50%以上的耕地种植小麦。如某村民一家4口人,有5.6亩耕地,1997年以前种植青稞3亩,小麦1亩,油菜1亩、洋芋0.6亩,1997年以后种植小麦3.5亩、青稞1亩(主要用来做炒面)、油菜0.5亩、洋芋0.6亩。总观该村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状况,无论有什么变化都是自发的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该村种植业目前仍处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种植业调整与市场需求变化没有任何关系。结构调整的驱动力量主要是个人的生活需求变化和气候变化以及作物品种的引进。笔者想,就单纯的种植业来讲,该村受到的客观性制约因素较多,因此在结构调整方面,不能过多的责备当地政府。然而,也不能忽视或缺失当地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从该村的情况看,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政府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改善农业和畜牧业之间的关系,增强农业和畜牧业的互补效应,以推动两业共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第二,转变农民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改变农业和畜牧业小而全的传统经营理念,突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二、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超过农业需要的劳动力向其它职业、产业和地区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暂时性人口迁移。其主要特征是:他们的流动没有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只是劳动力与家人的分离,家庭的召唤力是其回归的主要力量;劳动力的流动是当事人及其家人所作的决策,与政府指令性计划无关;其文化教育水平一般比较低,所从事的职业及地位较不稳定,一般进入城市中的传统产业部门,如:餐饮、搬运、建筑、装修等服务行业;劳动力的回流具有周期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其回流的主要时间;另一方面,当劳动力所在的城市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或形势不利时可随时回流。农业富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获取经济信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进入本地区的乡镇企业就地转移;二是进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异地转移。与一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相比,白马村的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是白马村村民同时经营着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因此,限制了村民长时间的转移,村民只能进行季节性和短时间的转移;二是在白马村以及周边地区从古至今都经营农业,无任何工业经济。因此,白马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只能是异地转移;三是白马村村民都是藏族,受语言、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限制,难以适应更加广泛和异质性很强的地区。他们转移的目的地和领域只能选择在与自己同质性较多、又需要劳动力或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根据调查,白马村的劳动力转移情况如下:白马村平均一户一年中有2人外出,时间一般在4-6个月,只有个别人长年在外打工。从事的行业主要有:一是采集业,主要是采挖冬虫夏草等中药材。该村一年中有60%的劳力都投入到采集业中,其中,青年人要到本省的果洛、玉树、海北、海南等地和西藏的有些地区,其余人在本地高山区采挖。二是外出打工、经商。主要是到本省的西宁、果洛以及外省的内蒙等地区拉网围栏、买卖虫夏、修建民房、修路,这部分人比较少,约占村庄外出务工人员的20%。三是僧人外出念经。寺院中80%的僧人外出念经,近的到本省的刚察县、甘肃的天祝县等地区,与这些地方建有固定的联系,远的到内蒙、辽宁等地,僧人外出念经得到的布施收入不菲,特别是到内地为一些经商老板念经做法事收入相当可观,这些僧人不但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且减轻了家人和村庄的负担,寺院建设也得到了改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布施得到的一部分钱贴补家用,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者。从白马村转移富余劳动力中我们可以看出:

1.劳动力转移领域狭窄并且缺乏可持续性。据笔者了解这也是同一地区的普遍现象,白马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领域和收入主要来自于采集业,随着国家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许多资源特别是冬虫夏草将会被禁止采挖,这样白马村村民的收入和季节性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严重的挑战。

2.劳动力转移缺乏政府引导和组织,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于没有政府引导和保护,群众转移的收入不稳定,甚至经济损失很严重。这两年白马村村民到牧区挖冬虫夏草、打工,由于信息不灵、被人欺骗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屡屡发生。根据笔者的看法,第一,像白马村这样的地区,应该从自己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出发,对外联合,培育新的产业,实现就地转移为重。第二,从长远着眼,应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特别是对25岁以下40岁以上的文盲劳动力开展实实在在的扫盲教育活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逐步开拓更加广泛的转移领域。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工作力度。近几年来,我国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笔者在白马村的调查中发现,新农村建设在该村已经开始启动。一是对村庄建设进行了规划。村民对新房建设抱有很大希望;二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农民的参合积极性高,重新修建了乡卫生院,加强了医疗力量。三是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重建了乡中心小学,充实了师资力量;四是修建了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

白马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无起色。我们知道,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中根本和基础是生产发展问题。白马村在生产发展方面,没有规划,没有产业,基本停留在已有水平,看不到任何生产发展方面的起色和新气象。至于社会发展也仅仅落实政策而已,没有属于本地的创新和发展。

2.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模糊,理解不准确。在调查中发现,乡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与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基本一致,思路比较清晰。但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却五花八门,有的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在调查中,有的村民说: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为农民建新房子。有的村民说:新农村建设就是建塑料温棚。有的村民说:新农村建设就是修路等等。但是认识相对集中的就是建统一的整齐划一的新房子,并且许多农民说他们外出时,曾经看到过这种现象,新村庄部分在建或待建的房子已停工,外来匠人已全部撤走,有的农民表示担心能否住上新居。

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农村牧区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水平,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彻底改变农民现在的观望状态和等待状态,发挥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这个过程当中,尤其要树立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为根本的思想,让群众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发展和谋划生产发展方面。乡政府也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帮助农民生产,治穷致富上。另外,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其它要求,也要统筹兼顾,不能忽视。

2.新农村建设当中,当然也包括新村建设,但绝对不是单一的拆旧房建新房,更不是建整齐划一的新房,田园式的建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在白马村,有一批清朝年间修建的民居,这些房子上下两层、木质结构、风格独特,应该列为青海省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令笔者担心的是,这些会不会在新村建设当中,使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珍贵建筑文化遭到破坏。该村以及同类地区,一定要在新村建设当中保护这一批古物。同时要说服群众要正确看待新村建设。

3.从白马村以及整个该地区其他村的情况看,还要继续加强和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白马村的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该村孩子小学毕业后要到七八十公里之外的县城去上学,增加了上学的成本,加重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群众意见很大。另外,乡医院的建筑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是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力量仍然十分薄弱,缺医少药问题比较严重,远远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要,群众的意见也很大。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这些问题并得到妥善解决。总之,这次对白马村的调研使笔者对当前青海农村,特别是与白马村同类地区的农村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农村经济政策在农村中的贯彻落实和适应性问题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笔者认为,农村经济政策在农村中的贯彻落实和适应性问题,是一个各级政府应该经常调研,必须了解掌握的重要问题,应该给予重视和关注。另外,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比较重视城郊农业、平原农业、河谷农业,但对边远山区农业关注不够。虽然,这样做也有一定的根据和原因。但是,青海毕竟存在着大量的山区农业和人口。因此,在建设和谐农村的过程中应给山区农业提供更多的帮助。笔者建议,在当前城郊农业、平原农业、河谷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的情况下,能否把边远山区农业的发展问题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和解决。

作者:鲁临琴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探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对策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字: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

论文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加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且呈逐年下滑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精心选择主导产业;要尽快形成开放、多样、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但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却呈下滑趋势。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在1997-1999年三年间,农村人均总收入平均只增长2.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制约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最重要的原因,必须进行调整。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精心选择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由于良种良法的推广和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我国农产品总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品种单一,并且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程度不够,使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价格持续下跌,农业增产难增收。特别地近几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农产品成本增长较快,而成本收益率却不断下降。因此,仅靠增加农产品数量的做法,难以改变农业目前的状况,必须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第一、结构调整应以种植业区域布局,农作物结构、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为重点,同时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以及合理、高效的种养技术,开发名、优、稀、特、新、奇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出口农业、科技农业,增加农产品的含金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建立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的新机制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要组织科技力量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结合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积极的引导。重点支持农村种养大户、种田能手、农村专业化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生产向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第二、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工转化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每个加工环节都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每一次转化都是一次增收。据有关资料证明,农产品一次加工可增值5%,二次加工可增值10-20%。与此同时,应研究推广先进的储藏保鲜技术,打好季节与时间差,实现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化、产品标准化,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创造条件,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村科技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推向市场经济前沿,使龙头企业成为有为纳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的主体,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更好地带动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对各地名、优、稀、特、新、奇农产品进行全面调查和资质认定,颁发证书,注册商标,并通过新闻会等形式把名牌产品打出去,推向市场。要加大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产品结构调整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要尽快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农民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和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第三、要培育产业组织体系。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产业组织体系向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服务把农民与市场联结起来。形成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格局。

二、尽快形成开放、竞争、多样、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多年来,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一直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只有进一步把市场搞活,才能保证农产品价值的实现。

一是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充分利用农村现有集贸市场的基础上,要培育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积极组织各类农副产品的展销促销活动,努力探索连锁经营、产销直供、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随着农副产品市场的开放,要深入研究国外农副产品需求情况,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依靠质量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必须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不但要避免“有市无场”,还要避免“有场无市”。要放开政策,通过引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吸引企业、个人、外资等参与农产品市场建设。同时,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的管理,打击欺行霸市、压级压价、恶性竞争行为,坚决制止“三乱”,保证农产品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健康地运行。各级党委、政府要转变观念,克服重生产轻销售的倾向,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总体上把握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趋势,不断拓宽市场。

二是要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流通组织。国营商业,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作用。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尤其是大力支持农民个体或合伙创办流通企业,引导他们加入经纪人和个体运销队伍。在管理上,应以放开搞活为主,同时加强对各种流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加快发展,要逐步建立起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流通体系。

三是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用准确的信息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目前出现的农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及季节性过剩问题,与销售信息不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把建立上下通达的农产品信息网络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的大事来抓,上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下通千农万户,真正使农民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盲目性。在信息网络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农业及有关部门已经建立的农业信息网络,做好农村信息管理、收集、分析和工作。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农村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是我加的基本国情。如果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经济状况是不可能的。据有关资料分析,从1990年到2000年,农村劳动力的总人数逐年增加,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4亿多。由于缺乏充分的就业机会,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中近2/3的纯农户增收困难。因此,通过加速农村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不可逾越的一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公务员之家

首先,要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要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改革和完善小城镇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形成与大中城市协调配套的小城镇群体。要在审批、户籍、迁居、收费、贷款、经营、就医、上学等方面大开绿灯,真正让农民进城兴业。

其次,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出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同步,造成城市化滞后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农村工业化走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路子,从长远看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农村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四、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发展

乡镇企业20多年来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发展乡镇企业,一是要改制搞活,解决“二国营”的问题。二是要依靠科技,开发创新,加大技改力度,优化产品、规模和布局,引导小企业走专、特、精的路子。三是各级政府要从融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人才交流、信息交流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使乡镇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要加强生产、成本、财务、人才监管,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水平。

五、积极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第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和支持农民到城镇进行投资、经商活动。要消除农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要落实现行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根据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税收、资金、水、电、土地等方员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坚决维护个体、私营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都要选择一批经营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个体、私营企业,挂牌保护,促其快速发展。第二,要引导他们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推进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提高私营、集约化经营,提高效益。第三,要注意提高经营者的素质。

六、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巨大障碍。因此,各级政府应结合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要继续深入持久地抓好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发达地区应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结合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小学、中学要加开技能课,使农村中学毕业生普遍掌握一两门致富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企业要大胆使用能人,用难人带动群众提高科技素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鼓励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尤其要办好农村各类科技协会,办好各类夜校技校。